首页 / 正文

●明季三朝野史卷之四

  昆山顾炎武亭林氏编辑

  永历纪略

  帝讳由榔,桂王常瀛第四子,神宗孙也。初封永明王,隆武既崩,立于广东。在位十三年,崩于缅甸。

  隆武元年丙戌八月,帝既及于难,广西巡抚瞿式耜、总督丁魁楚、兵部尚书吕大器、李永茂,会议立君。式耜首言:『永明王贤,当立』。遂于冬十月十四日立王监国。神宗第五子常瀛,封桂王。天启七年,就国于湖广衡州府。崇祯十六年,献贼陷衡州,王走广西,世子及两弟并遇害。桂王居梧州。王薨,永明王方在哀疚中。式耜过梧,谒王,见其姿表非常,心异之,迎王居肇庆。隆武凶问至,式耜倡议立永明。

  以肇庆府署为行宫。丁魁楚、吕大器并为大学士。瞿式耜为吏部右侍郎兼内阁学士,掌铨事。魁楚兼戎政,大器兼中枢,原任兵部尚书李永茂终制。

  太监王坤趋上还梧州。

  炎武按:王坤于崇祯朝,监饷宣府,颇作威福;礼部主事周镳尝论及之。坤又疏劾周延儒,延儒求去。左副都御史王志道言:『内官不宜侵辅臣』,帝切责志道,而放延儒归。宏光立,坤自北而南,改名肇基。命督催闽、浙金花银两,以高宏图力谏而止。后入闽,隆武不用。入粤,事永历,使永历播迁无宁宇者,坤启之也!虽为定蛮侯刘承胤所逐,而病根未除,仍入武岗行在。国势至此,犹听命于中珰,以踵败亡之辙,可慨也夫!

  福建旧相苏观生、何吾驺遁回广东。观生过三水,闻王监国,耻已不与议;遂不赴朝。会唐、邓诸王,自闽航海至;广镇将林察迎之海上。观生与何吾驺、布政使顾元镜等迎隆武弟唐王聿■〈金粤〉入广州城。十一月初五日,聿■〈金粤〉即位,改元绍武。

  此中监国之诏未达,彼中登极之诏先颁。魁楚乃迎上,自梧还肇。于是月十八日,正位号,以明年丁亥,为永历元年。

  遣兵科给事中彭耀往谕聿■〈金粤〉。苏观生杀耀,即日发兵来伐。永历遣兵部右侍郎林佳鼎出师,与广州兵遇于三水,全军覆没。佳鼎及佥事夏四敷俱死。

  以巡按御史王化澄为兵部右侍郎。

  时司礼监王坤用事,铨政、军务任意颠倒。吏科给事中刘鼒抗疏纠坤,忤旨,瞿式耜疏救乃免。

  十二月,虏总兵官李成栋率轻骑直入广州城,杀周王、益王、辽王。绍武方幸学,闻变,即易服踰垣出,匿王应华家,俄缒城走,为追骑所获,自缢死。苏观生亦自缢,何吾驺、顾元镜降。成栋遣将取南韶,亲统兵向肇庆。瞿式耜请督师驻峡口。王坤趋上西行,式耜争之,不听,遂乘轻舟上西峡。

  永历元年丁亥春正月朔,上至梧州。时丁魁楚在岑溪,王化澄在浔州,从行者止式耜一人。

  李成栋分兵克高、雷、廉三州,遂入梧州。上出奔广西。巡抚曹烨降。成栋遣将阎可义等取琼州。

  二月,上至桂林。以吴炳为大学士,瞿式耜肃殿陛,饬守御,请都焉。

  丁魁楚屯兵岑溪,虏招之,不听,乃水陆设伏,战于藤江。魁楚中箭死。

  李成栋既定广东,趋桂林。王坤请上幸楚。瞿式耜请暂驻全州,疏言:『半年之内,三、四播迁,兵心民心无不惶惑。我进一步、人亦进一步,我去速一日、人来亦速一日。若去而不守,愚者亦知其拱手送虏矣!请以身留桂』。乃命式耜留守。

  三月,李成栋兵至桂林。值焦琏自全州回,从数人,控弦、捉刀接战,稍却之。入城,复出战,大破虏兵。桂林得全。

  夏四月,刘承胤自武冈州入卫,分兵援桂林。进封安国公。承胤恶王坤,逐之,颇尊朝廷。俄而跋扈不可制,劫驾幸武冈,改州为奉天府,政事皆决焉。承胤所遣援桂林兵,与焦琏兵主客不和,相击斗。李成栋乘机复犯桂。

  五月,李成栋薄城下,营于文昌门。焦琏、白贵、白玉等开城出战,马之骥隔江发大炮,助其声势;虏兵大败。乘胜追击,杀数千人。虏兵又一路从栗木岭来。之骥疾驰迎战,追奔数十里,自是不复窥桂林。

  上在武冈,河南贼曹志宁等,率所部来降。封志宁保昌侯。以何腾蛟为总督,治衡州;褚胤锡为巡抚,治长沙。

  焦琏复阳朔、平乐。陈邦傅复浔州、梧州。粤势粗定。

  秋七月,虏陷长沙。由宝庆直趋武冈,上从间道奔靖州。大学士吴炳被执,不屈而死。刘承胤以城降,亦见杀。上自靖州奔柳州。

  前兵部侍郎张家玉、兵科给事中陈邦彦、大学士陈子壮,起兵攻广州,不克,皆死之。

  九月,上在柳州。总督何腾蛟、南安侯郝永忠、宜章伯卢鼎,各以兵至,分汛防御,行在以安。

  冬十月,柳州叛将覃鸣琦,与守道龙之明构衅,相攻杀,上奔象州。

  十一月,虏总督佟养和攻全州、瓘阳。何腾蛟督焦琏、郝永忠兵,卢鼎率滇帅赵印选、胡一清分路出击,大败之,养和仅以身免。诸将连营而军,亘二百里。

  十二月,上自象州还桂林,以瞿式耜、严起恒为大学士。

  焦琏兵与郝永忠兵不和,琏走平乐,永忠走兴安。

  永历二年戊子春三月,忽传虏兵前驱至灵川,上欲出奔,瞿式耜力持不可,言:『督师警报未至,无大恐。若播迁不已,国势愈弱,兵气愈难振。民心皇皇,复何所依』!不听。式耜又言:『俟督师还,背城借一,胜败未可知。若以走为策,则何地不危』?反复数百言,泣下沾衣。严起垣曰:『明日当议之』。甫夜半,上已行矣!时郝永忠自兴安奔回,滇营自灵川至,纵兵大掠,四面放火,公私涂炭,式耜亦被劫入船,行二日始脱。

  三月,虏侦知桂林兵变,乘虚来袭,直抵北门。瞿武耜守城,何腾蛟遣焦琏及楚镇周金汤、熊北佐、滇镇赵印选、胡一清分道出战,虏兵大败,遂渡甘棠港遁去。

  是月初十日,上至南宁,式耜报捷行在,赐「精忠贯日」金图书一方。

  夏四月朔,上在南宁,世子生。

  五月,督师何腾蛟复全州。

  六月,李成栋、金声桓各上表投诚。成栋复具疏迎驾。式耜请还桂林。疏言:『驾若东幸,军中将帅谓朝廷乐新复之土,成栋亦有邀驾之嫌。号令既远,人心涣散,臣不能制也』!再疏,令检讨蔡之俊往迎。又疏,令给事中蒙正发往迎。上竟由梧州入肇庆,诸疏俱不报。金声桓本宁南侯左良玉大帅,降虏,用为江西提督。副将王体中兵最强,声桓忌之,与其部将王得仁用计杀体中,命得仁领其军,驻建昌。得仁以私愤杀巡抚童御史,遂发兵反正。声桓称豫国公,得仁称建武侯。广东提督李成栋,自负取粤大功,一旦佟养甲为总督,受其节制,不平,亦怀异志。是年三月十七日黎明,成栋令其兵齐集教场,声言索饷,欲为变。成栋请总督出城抚辑。养甲至,众兵呼噪,同时割辫。养甲自割辫,出榜安民,用永历年号,传檄各属。广西巡抚耿献忠于梧州闻信,亦率所属割辫投诚。

  封李成栋惠国公,佟养甲襄平伯,其余升赏有差。

  秋八月,上至肇庆,成栋释甲冑,肃冠裳,跪拜如礼。加缮府城,为驻跸之所。回疏,请召式耜还朝。使者三四至,式耜固辞;乞骸骨,不允。

  金声桓、王得仁以宁庶人起兵不攻赣州,卒贻后患,遂并力攻赣,久不下。虏袭南昌,始还师。有僧言:『择时日出战』!因闭城自守。虏筑长围困之,求战不可得。

  九月,李成栋率三万人度岭攻赣州,以援南昌。赣州守将高进库伪约降,以缀成栋之师,使南昌坐困。成栋信之,还军岭上。

  永历三年己丑春正月,上命李成栋再出岭,攻赣州。成栋屯信丰。

  虏破湘潭,执何腾蛟,不屈,死之!腾蛟出广西,攻长沙,命马进忠由益阳出长沙,下截永道。李赤心大队亦至,虏兵四集。腾蛟死,百姓为之举哀。

  二月,南昌破,王得仁不屈死,金声桓赴水死。虏泝流援赣,直趋信丰。诸将欲拔营归,李成栋不可。天久雨,召诸将议事,去者已大半。成栋慷慨命酒,痛饮。既大醉,左右挽之上马,渡水,水涨,人马俱沉。三日后,见成栋植立水中,始知其死。

  夏四月,云南孙可望遣官杨畏知、龚鼎求封亲王。给事中金堡以为非祖制。朝议封可望景国公,遣册使往。褚胤锡矫旨改封平辽王,换给敕印。浔州镇陈邦傅又改封秦王,命中军胡执恭间道先至。可望大喜,受贺三日。畏知等以平辽王敕印至,可望不受,曰:『吾已封秦王矣』!畏知曰:『彼伪封也』。召执恭面质。执恭曰:『彼亦伪封也!原封景国公,敕印具在』。可望大怒,下畏知、执恭于狱。

  六月,留守瞿式耜请以戎政张同敞总督各路军马。同敞,张居正曾孙。有文武才。每出战,辄跃马为诸将先。年四十无子,妻卒,萧然一榻而已。

  秋七月,留守瞿式耜疏报虏来大帅,定南王孔有德也。实抵衡州;水陆并进。一面发兵往宝庆,一面大队来永州。滇帅普明等全军覆没。报至,总督张同敞驰赴全州。全为广西门户,虏不即深入,以曹志建兵屯龙虎关,为衡永之左路,马进忠兵屯瓜里,为武宝之右路,两相犄角也!

  福建诏安等处皆失陷,刘中藻在福宁,以势穷,自缢死。惟延平所属,处万山中。虏兵既回,土人立德化王慈熠,据大将军寨,出攻顺昌、将乐。

  冬十一月,虏至延平,获慈熠,余众出降。

  永历四年庚寅春正月初六日塘报:南雄、诏州并陷,守将弃城走。初八日,上西奔。十三日过德庆州,镇将安定伯马宝领兵扈驾。式耜驰疏请留,不听。

  二月朔,上至梧州。始闻虏来者,伪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仲明,久顿江西吉安府。惠潮道李士琏、镇将郝尚〔久〕密往投诚,导之入关矣。

  时褚胤锡已死,户部尚书吴贞毓等疏劾袁彭年、刘湘客、丁时魁、金堡、蒙正发把持朝政,罔上行私。皆下锦衣卫狱。大学士严起恒为请不允。瞿式耜闻之,疏七上,申救备至;犹未许。先是李成栋首疏言:『文武各还事权,言官正气宜奖,内侍不得干预机务』;上从之。言官又请正纪纲,慎名器。人多失意,造谤荧惑。有吕尔玙方为马吉翔门下士,冒入台班。金堡劾之曰:『臣何人也!尔玙何人也!以仁杰之袍,赌昌宗之裘,志士犹怏怏,顾且肆行无忌也』!言甚不伦。是日,御史程源在舟侧大言:『金堡,即昌宗、仁杰两语,罪该万死』!声达慈宁舟中,慈宁者,上嫡母、皇太后也。于是锦衣卫张凤鸣奉密旨,欲致堡死。故堡受刑独酷。

  曹志建战败。

  虏入龙虎关,马进忠败于瓜里,走入武冈。桂林大震。督师于元华,滇镇赵印选、胡一清各怀私愤。焦琏在平乐,呼之不至。虏长驱入全州,过严关,莫有御之者。

  冬十月初二日,宁远伯王永祚及印选、一清,俱以领饷入桂林。榕江一带,遂为空壁,诸塘尽扫。留守瞿式耜命赵印选出城,为战守计。再促之,则已尽室行。武陵侯杨国栋、宁武伯马养麟驰出小路,勒兵自溃。胡一清、王永祚各奔窜。独式耜危坐府中。总兵戚良勋以二骑至,请式耜速出,再为后图。式耜曰:『尔去则去!我去,不过多活几日。自古至今,谁不死者』?良勋去。总督张同敞自灵川回,闻知城虚无人,惟留守在,即过江见式耜,曰:『事急矣!将奈何』?式耜曰:『封畺之臣,身将焉往?子无留守责,盍去诸』!同敞曰:『死则俱死耳』。式耜呼酒与共饮。四顾惟一老兵不去。命呼中军徐高,以敕书剑印付之,谕令星驰上行在。张灯相向,坐至天晓,有数骑执二人去。至靖江王府,见定南王孔有德。有德举手曰:『谁是瞿阁部先生』?式耜曰:『某是也。城既陷,惟求一死』!有德曰:『吾断不杀忠臣,何必求死?阁部毋自苦!我掌兵马,阁部掌钱粮,一如前朝可也』。式耜曰:『天朝大臣,岂为犬羊供职』?有德曰:『我先圣之裔,势会所迫,以至今日。阁部何太执』?同敞厉声曰:『尔不过毛文龙下走耳,毋辱先圣』!有德怒,叱左右缚之。式耜曰:『此官居司马张同敞也!来与吾同死,不可辱』!有德命释缚,还其衣冠,命坐。式耜请死。有德遣官守护,居于别第。令薙发,不可;令为僧,亦不可;曰:『为僧者,薙发之渐也!发短命长,我不为也』!遂死之。式耜、同敞死于十一月十七日。临刑,天大雷电,空中震击者三,远近称异。给事中金堡已为僧,上书定南王,请葬式耜、同敞。吴江杨艺为具衣冠收敛,葬二人于北郊之原。

  时广州亦以十月初三日破城。初十日,上自梧趋浔州。陈邦傅谋叛,有告者。十二日冲雨而过,诸臣在后,多被劫掠,大半坠水死。十六日,驾趋南宁,严起恒、王化澄、马吉翔、庞天寿从。

  永历五年辛卯春三月,虏至梧州。陈邦傅杀焦琏于武靖州,函其首,乞降,尽献浔南之地。自此干戈扰攘,道路阻塞。孙可望、李定国相继称雄,蹂躏于滇、黔、川、广之间,流离播迁,无宁宇矣!

  其后,上遁入缅甸,为领兵官吴三桂所害,明纪云坠,呜乎!

  炎武按:永历末造,殉国诸臣咸有列传。如冷■〈己上皿下〉銋传言:帝跸安隆时,授兵部右侍郎,久之为贵州巡抚。永历十二年夏四月,虏偪安隆,马进忠、马惟兴引兵遁入贵阳。冯双礼乘平越虏骑大至,銋为叛兵所执,献虏营,谕降,固拒,被杀;赠兵部尚书,荫一子。又王应龙传言:驾自昆明西幸,应龙父子扈从,追至永昌,驾又西驰。应龙年老、力衰,谓其子曰:我本微贱,蒙恩食禄,官至大司空。前不能匡扶社稷,今不能护卫乘舆,何面目活于人世?惟一死报国耳!遂自缢。其子泣曰:父殉君难,子独不可不殉父难,亦自缢死。又薛大观传言:大观及其子之翰,昆明诸生也!居城北黑龙潭上,会城告□,驾幸缅甸。大观叹息曰:不能背城一战,君臣同死社稷,乃欲走蛮邦求活邪?顾之翰曰:吾不惜七尺躯,为天下明大义,汝其勉之!之翰曰:大人死忠,儿当死孝。大观曰:汝有母。母适在傍;顾之翰妻曰:彼父子能死忠孝,吾两人独不能死节义乎?一小婢亦请从。于是五人共投黑龙潭。次日,尸相牵浮出,溯流而上,又那嵩传言:永历十三年,驾幸缅甸,沅江土司那嵩父子迎谒,供奉甚谨。设宴皆金银器,宴毕,悉以献曰:此行上供者少,聊以佐缺乏耳!已而,沅江破,嵩合门自焚,土人巷战死,无一降者,盖明季自闯逆入寇,烈皇帝殉社稷,太子、二王并陷于贼,吾明诸臣拥戴福藩,即位之后,氵㸒昏乱常,政归马、阮,不亡何待?隆武僻处闽海,而好学、爱士,有君人之度,然所倚者,郑氏兄弟,无奇材、异能,又信谗杀陈谦,失芝龙意,关门不守,遂及于难。永历虽有两粤,旋得、旋失,丁亥至辛卯诸家纪事,传闻互异;今止采其大略。若夫壬辰以后,己亥以前,及遁入缅甸、崩于南中事迹,月日概无闻焉!请俟后之续国史者。

猜你喜欢
  卷四十五 蒯伍江息夫传第十五·班固
  卷五十五·志第二十二·柯劭忞
  贤君第十三·王肃
  卷六·佚名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四十一·李心传
  第五十一回 诛逆子纵火焚尸 责病主抗颜极谏·蔡东藩
  第三十回 承兄位诛逐奸邪 重儒臣规行科举·蔡东藩
  读礼通考卷六十九·徐乾学
  读礼通考卷四十·徐乾学
  卷二十·凌雪
  大明英宗睿皇帝实录卷二百六十九·佚名
  卷之九百三十四·佚名
  两朝纲目备要卷六·佚名
  读例存疑卷二十三·薛允升
  卷一百五十五·杨士奇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补注杜诗跋·黄希

    山谷尝谓老杜作诗无一字无来处第恨後人读书少不足以知之今生乎数百载之後欲探古人之心於数百载之前凡诸家笺注之所未通者皆断以已见自非胷中有万卷书其敢任此责耶黄氏之於此诗盖如班马父子之作史凡两世用工矣积两世之

  • 卷五十六·陈起

    <集部,总集类,江湖小集> 钦定四库全书 江湖小集卷五十六    宋 陈起 编姜夔白石道人诗集 以长歌意无极好为老夫听为韵奉别沔鄂亲友 滔滔沔鄂留有腼三宿桑持鉢了白日事贱丸蛣蜣念当去石友烟席凌江湘为君试歌商

  • 发现·闻一多

    我来了,我喊一声,迸着血泪, “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 我来了,因为我听见你叫我; 鞭着时间的罡风,擎一把火。 我来了,那知道是一场空喜。 我会见的是噩梦,那里是你?那是恐怖,是噩梦挂着悬崖, 那不是你,那不是我的心爱! 我追问青

  • 周序·佚名

    周序凡物不得其平则鸣。风晨雨夕之间,时而镗镗鼓喧、时而虺虺雷轰、时而千鼎共沸、时而万马奔腾惊心动魄者,海音也。静渌渟渊,波纹不起;迭浪飞涛,忽焉以兴。其叱咤之生耶?其刺船之移我情耶?颓波欲东,中流有赖;其以之为发聋振聩

  • 御选元诗卷二·康熙

    钦定四库全书御选元诗卷二四言诗张养浩有田 野人遂其闲也弱冠出仕知命而归爰处于郊有琴书以自乐也有田负郭伊迩匪辽我倦而归于焉逍遥爰力于书且勤于苗朝斯夕斯以咏以謡式结今好言报夙劳山旣我狎川亦余媚维禽维鱼亦莫

  • 剧说卷三·焦循

    [清]焦循本文蒙福州陈汉资先生及其天勤工作室根据《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中国戏剧出版社年月版)第八册所收焦循《剧说》(文学部)录入并初校,谨此致谢!(网友如欲转载本文,务请保留以上文字,谢谢!)苏美芬复校。如有录入错误或其

  • 卷十三·岳珂

      范碑诗跋   赵履常(崇宪)所刊四说堂《山谷范滂传》,余前记之矣。后见跋卷,乃太府丞余伯山(禹绩)之六世祖若著倅宜州日,因山谷谪居是邦,慨然为之经理舍馆,遂遣二子滋、浒从之游。时党禁甚严,士大夫例削札扫迹,惟若著敬遇不

  • 唐鉴卷五·范祖禹

    太宗三贞观十四年帝大徴天下名儒为儒官数幸国子监使之讲论増学生满三千二百六十员自屯营飞骑亦给博士使授以经有能通经者听得贡举于是四方学者云集京师乃至高丽百济新罗高昌吐蕃诸酋长亦遣子弟请入国学升讲筵者至八千

  • 附李景隆解缙等进实录表·佚名

    据皇明文衡皇明文徵录入并以嘉靖罗洪先刊本解学士文集校之此虽永乐朝初次修改太祖实录书成时所进表与今校刊者为再改之本原不相属然再改本自初改本出此可供学者参考以识其渊源故附入之奉天辅运推诚宣力武臣特进光禄大

  • 《大学问》原文·王守仁

    问曰:&ldquo;《大学》者,昔儒以为大人之学矣。敢问大人之学何以在于明明德乎?&rdquo;阳明子答曰:&ldquo;大人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者也。其视天下犹一家,中国犹一人焉。若夫间形骸而分尔我者,小人矣。大人之能以天地万物为一

  • 福盖正行所集经 第八卷·龙树

    福盖正行所集经 第八卷龙树菩萨集西天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鸿胪卿宣梵大师赐紫沙门臣日称等奉 诏译佛言。大王。当知世间一切众生。由净施故。所受福报。冤不能坏。设百千人。亦不能夺。随所至处。福为前导。乃

  • 卷二·心圆

    揞黑豆集卷二 心圆居士 拈别 火莲居士 集梓 六祖下第二十一世 袁州府仰山雪岩祖钦禅师 一字慧朗。闽漳州人。五岁出家。十六剃染。十八行脚。初参双林。洎妙峰善石田熏诸老。无所发明。闻灭翁住净慈。怀香请益。翁

  • 吴中水利全书·张国维

    水利志。又名《吴中水利书》。明张国维撰。二十八卷。国维,字九一,号玉笥。浙江东阳人。天启进士。历官江南巡抚、工部右侍郎。福王时官至吏部尚书,事败投水死。是书首列东南水利总图、苏州府全境水利图、苏州府城内

  • 续博物志·李石

    十卷。南宋李石撰。(旧题晋人李石,误)。生卒年不详。李石字知己,号方舟,资阳 (今四川资阳)人,南宋文学家。李石好学,善著文,有气节,少从苏符尚书游,举进士高第。绍兴末,以荐官太学博士,历成都转运判官。著有《方舟集》五十卷,后

  • 许氏医案·许恩普

    医案。清许恩普撰。一卷。成书于光绪二十年(1894) 。载伤寒、温病、痢疾、淋症、霍乱、咳喘呃逆、胸腹绞痛、血晕等验案三十余则,约近万言。所载多为内科杂病及妇产科常见病证治。案例不多,但较为典型。审证细致,论治

  • 默记·王铚

    笔记小说集。三卷。宋王铚撰。作者熟于掌故,所言可据者居多。此书多记载汴京朝野遗闻,有的是史书所不载。王铚掌悉掌故,所考证之事,多言之有据。载北宋朝野遗闻,可补正史之阙。其中记君主、大臣,直书其事而不隐,如《

  • 世宗宪皇帝圣训·乾隆

    全称《大清世宗敬天昌运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宽仁信毅大孝至诚宪皇帝圣训》。36卷,乾隆五年 (1740) 敕编成书,有《四库全书》本及《十朝圣训》本行世。全书30余万字,为清世宗胤禛之言论集。胤禛在位时间虽不甚长,但正如《

  • 唯识二十论·世亲

    梵名Vim!s/atika^vijn~apti -ma^trata^-siddhih! 。全一卷。世亲菩萨造,唐玄奘译。又作二十唯识论、摧破邪山论。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一册。引用十地经中三界唯心之句,论证外境为内识显现,阐述唯识无境之义,以破斥小乘、外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