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第五篇 生活的准则 第四十四章 知足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语译

身外的声名和自己的生命比起来,哪一样亲切?身外的财货和自己的生命比起来,哪一样贵重?得到名利与失掉生命,哪一样对我有害呢?

由此可知:过分地爱名,就必要付出重大的损耗;要收藏喜爱的东西,将来亡失的也就更多。只有知足知止,才可不受大辱,不遭危险,而生命也必能得以久存。

庄子游于果园

《庄子》之《山木》

有一天,庄周到雕陵果园游玩,看见一只从南方飞来的鹊鸟,翅膀有七尺宽,眼睛的直径有一寸长。这只鸟碰到庄子的额头,停在不远的栗林里。

庄子自语道:“这是什么鸟?翅膀大却不高飞,眼睛大却不看人。”

于是提起衣角追了过去,手里还拿着弹弓准备射它。就在这时,一幕景象从他眼前掠过:一只躲在树荫下的蝉,贪图舒适,没有注意到在它身后正要举起臂膀来捉它的螳螂;螳螂只顾着捕蝉,竟没有观察到鹊鸟的窥伺;而鹊鸟为了贪利,也忽视了藏于一侧正要捕捉它的庄子。

这一刹那,庄子蓦地心惊道:“物类本是只顾眼前的利欲,而忽略了身后的祸害啊!有心谋害他物的,又何尝不会为自己带来灾害呢?”因此,抛掉弹弓,掉头就走。管果园的人以为他要偷栗子,就追在后面大声斥骂。

庄子回来后,接连三天,心情都不愉快,他的弟子蔺且问他说:“这几天老师为什么不愉快?”庄子回答:“我只顾和外物接触,竟忘掉了自身所处的环境,好像看惯了浊水,突然看到清渊,反倒迷糊起来一样。我曾听先生(老子)说过:‘到那个地方,就要守那个地方的风俗习惯。’前日我到雕陵玩,忘了身处的环境,跟着一只怪鹊到栗林里,没想到竟受到果园看守的侮辱,把我当做小偷看待,这就是我不愉快的原因啊!”

论丧失本性

《庄子》之《大宗师》

因为求名而丧失本性的人,就不是有道的人。他不但不能役使世人,反而会被世人所用,就像狐不偕、务光、伯夷、叔齐、箕子胥余、纪他、申徒狄等人,受别人役使,为别人牺牲,反让自己得不到安适。

孔子接受道家的忠告

《庄子》之《山木》

孔子问子桑雽说:“我在鲁国两次被驱逐出境,在宋国遭到‘砍树’的祸患,在卫国受到‘禁足’的耻辱,在商、周穷途潦倒,在陈、蔡又被围困。遭受了这些祸害,使得亲戚疏远了我,弟子、朋友也相继离我而去,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子桑雽答道:“你难道没有听过假国人逃亡的故事吗?假国亡了,林回抛弃了价值千金的美玉,背小孩亡命他乡。有人问他说:‘你这么做是图钱财,还是怕累赘?如果是为了钱财,那小孩还不如美玉值钱;如果是怕拖累,那小孩又比美玉累赘多了。假如不是这个原因,那么你这么做到底是为什么?’”

“林回说道:‘留着美玉只不过是图利,小孩与我却是天性的结合。’”

“凡是因利而合的,在遇到灾难时,必会相互抛弃;因天性而相聚,遇到灾难时,必会彼此收容,这两者的差距究竟有多大,实非笔墨可以形容的啊!”

“再说,君子的结交平淡如清水;小人的结交甜美如甘饴。君子以道而合,所以能永远相亲;小人以利而聚,所以能绝情绝义。因此,那偶然结合的,当然也会无故地分离。”

孔子听后,言道:“敬谢你的教诲。”便缓步自得地走了回去。从此,他摒弃了书籍,不再教授学生。然而,虽然学生在那儿学不到什么,师生的感情却比以前浓厚了许多。

了解性命之情的人

《庄子》之《达生》

了解性命之情的人,不做无益于生命的分外事;通达命运之理的人,不做命运勉强不来的事。人须依靠物质来强身,但是物质富足却不能强身的人,并不在少数;人有形体才有生命,但是徒具形体却丧失性命之情的人,更是多不胜数。

悲哀啊!我们阻止不了生命的降生,也无法避免生命的死亡。世间的人总以为有了形体,就可以保全生命,然而如果养形保不了性命,那世间还有什么值得做的事呢?尽管不值得做,却又不能不做,乃是因为那是人分内的事啊!

若想避免养形,就得抛弃世俗之见,不去做分外的事;能够抛弃世俗之见,就不会有系累;没有系累就合于平静之道;新的生命也就随之开始;人只要有了新生,就近于大道了。

那么,为什么要抛弃俗事?为什么要忘掉生命呢?抛弃俗事就不会劳形,遗忘生命,精神便不会亏损,能做到这个地步,也就能与天合而为一了。

天地,是万物的父母。当它的精神与万物相合时,便产生形体;与万物分离,也就复归为始。

在庄子的作品里,有三四篇关于他轻蔑官职的趣闻,下面给各位介绍其中的两篇。

庄子拒受官职

《庄子》之《秋水》

庄子在濮水旁钓鱼,楚威王派了两个大夫来看他,并且要他们代传旨意。这两个大夫见到庄子,便急忙说:“大王要把楚国的事托付给你了。”

庄子手执鱼竿,头也不回:“听说楚国有个神龟,活了三千年才死,楚王用布把它包在匣子里,然后藏在庙堂的上面。现在我请问你们,如果你们是这只神龟,是愿意死后留着骨骸让人崇仰呢,还是宁愿活着拖着尾巴在烂泥里爬?”

两个大夫回答:“当然愿意拖着尾巴在烂泥里爬。”

庄子也跟着说道:“那好!你们回去吧!我宁愿拖着尾巴在烂泥里爬行。”

惠子做了梁国的宰相,庄子打算去看他。于是,有人便对惠子说:“庄子要来取代你的相位了。”惠子听了很害怕,便在国内花了三天三夜找庄子。

第四天,庄子才去见他,并说:“你可知道南方有只名叫鹓雏的鸟?它从南海飞到北海,一路上不是梧桐不栖止,不是竹实不去吃,没有甘泉便不饮。快要到达的时候,它看到了一只猫头鹰,正得着一只腐烂的老鼠,在那儿沾沾自喜,一眼瞧见鹓雏飞过,唯恐夺走了自己的老鼠,便昂起头向着鹓雏怒吼。现在,你也想以你的梁国向我怒吼吗?”

猜你喜欢
  尚贤上第八·墨子
  大学衍义卷二十一·真德秀
  提要·李光地
  第十七章 21·辜鸿铭
  第七章 26·辜鸿铭
  四如讲稿卷一·黄仲元
  福虚篇第二十·王充
  (八)·钱穆
  衔枚氏/司仪·佚名
  天官第一·尉缭
  庄公·庄公十六年·左丘明
  论 荀 子·太虚
  金山教授之说与感想(注一)·太虚
  卷第十八·佚名
  增壹阿含经卷第二十八·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第十二出 狂喜·李渔

    〖商调引子·风马儿〗(生,旦上)(生)天霁风和日影凉,看三径菊齐芳。(旦)似如今开遍才堪赏。白衣送酒,只当闰重阳。〖长相思〗(生)见芳丛,傲芳丛,我有人儿一朵琼。仙姿未许同。(旦)说花容,愧花容,别有人儿好似侬。红鸾命喜重。&mda

  • 卷九十八 元后传第六十八·班固

    孝元皇后,王莽姑也。莽自谓黄帝之后,其《自本》曰:黄帝姓姚氏,八世生虞舜。舜起妫汭,以妫为姓。至周武王封舜后妫满于陈,是为胡公,十三世生完。完字敬仲,奔齐,齐桓公以为卿,姓田氏。十一世,田和有齐国,二世称王,至王建为秦所灭。项

  •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三百六十五·佚名

    万历二十九年十一月乙未朔礼部尚书冯琦上皇太子及 四王冠礼仪注言会典 皇太子冠礼皆冠席醴席于文华殿内今文华殿既为临御遣官之地则带冠醴席似不敢设于殿内不得不移于殿之东序在 皇太子一向讲读之所 亲王冠礼旧在

  • 天宝·周绍良

    №天宝001【盖】失。【志文】大唐濮阳郡临濮县令元有邻夫人韩氏墓志秘书省校书郎北海王弼撰并书夫人颍川人也,高机永兴,北齐尚书令、昌黎王,生东环州刺史,生弘农郡司马处玄,处玄生会稽郡剡县主簿友直,友直

  • 周铁虎传·姚思廉

    周铁虎,不知是何处人,梁朝时南渡到此。语音粗野,体力过人,擅长骑马用槊,侍奉梁朝河东王萧誉,以勇敢闻名,萧誉任命他为府中兵参军。萧誉任广州刺史,以周铁虎为兴宁令。萧誉迁理湘州事务,又以周铁虎为临蒸令。侯景叛乱时,元帝在荆

  • 高适传·刘昫

    高适是渤海..人,高适少年时四处流落,没有固定的事去做,家境贫寒,客居在梁、宋两地,靠乞讨为生。天宝年间(742),国内奉事于朝廷的人开始注重文词学问。高适年过五十,开始留心于诗词一类的事情,几年的时间过去了,高适的诗体风格

  • 卷十七·陆宗楷

    钦定四库全书钦定国子监志卷十七礼五告祭康熙五十一年诏升配朱子于大成殿为十一哲遣官至国子监告祭先师孔子及朱子位前【谨按朱子神位既改称先贤升配殿上其旧供先儒神牌移奉】【御书楼中】雍正元年诏封孔子先世五代为

  • 卷三 五性三·孙星衍

    《御览》四百十九引《尚书大传》子张曰:“仁者何乐于山也?”孔子曰:“夫山者,{艹忌}然高,{艹忌}然高则何乐焉?山,草木生焉,鸟兽蕃焉,财 用殖焉。生财用而无私,为四方皆伐焉,每无私予焉。出云风,以通乎天地之间,阴阳和合,雨露之泽,万

  • 卷六十五·陈祥道

    <經部,禮類,通禮之屬,禮書>欽定四庫全書禮書卷六十五宋 陳祥道 撰婚周禮大宗伯以昏冠之禮親成男女大司徒荒政十曰多昏黨正凡其黨之昏冠教其禮事媒氏掌萬民之判凡男女自成名以上皆書年月日名焉

  • 土敝则草木不长(1)·戴圣

    ——淫乐如洪水猛兽【原文】土敝则草木不长(2),水烦则鱼鳖不大(3),气衰则生物不遂(4),世乱则礼慝而乐淫(5)。是故其声衰而不庄,乐而不安,慢易以犯节,流湎以忘本(6)。广则容奸(7),狄则思欲(8)。感条畅之气(9)

  •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九·佚名

    罽賓國三藏般若奉 詔譯  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  復有十千乾闥婆王。於虛空中。作如是言。善男子。此婆羅門。五熱炙身時。其火光明照我宮殿及諸眷屬。悉令我等受不思議無量快樂。是故我等。來詣其所。此婆

  • 佛鉴禅师语录卷第四·无准师范

    普说善哉三下板。知识尽来参。既善知时节。吾今不再三。若据恁么告报。已是埋没诸人了也。直饶向未鸣板已前各自知时去。亦未救得一半。那堪三三两两聚头接耳。握节当胸。在这里听山僧胡言汉语。也大屈哉。彼彼丈夫。

  • 卷二·佚名

    嘉兴大藏经 山晖禅师语录荆南开圣院山晖禅师语录卷二住镇远府中山门人如崇录嵩山首座龙光法孙宗上编住平越府万寿禅院语录山门若道佛祖共由邪说炽盛更说外内一致跛鳖扬威既二俱不得如今当轩者又作么生须知触背拳头

  • 元始天尊说变化空洞妙经·佚名

    《元始天尊说变化空洞妙经》,「古灵宝经」之一,约成书于南北朝或隋唐之际。蒋叔舆《斋坛安镇经目》着录「洞玄灵宝变化空洞妙经」,当即此书。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真部本文类。此经乃元始天尊命真仙传授,言修习「变化空

  • 七国春秋平话·佚名

    全名为《全相平话乐毅图齐七国春秋后集》。不知作者姓名,元人编刊,一般都认为是元代讲史艺人说话之底本。讲史话本小说,叙述乐毅伐齐事。书题“后集”,必应有“前集”。此《后集》开头入话略述前事云:“夫《后七国春

  • 生花梦·娥川主人

    章回小说。题“古吴娥川主人编次”。十二回。叙明嘉靖间,温州秀才康梦庚, 路见不平,将恶少屠一门杀死。适逢山东观察 使贡鸣岐赴任,嘉其义,为之周旋得释,因爱其 才,将女许配与康,同至山东。但贡鸣岐之子从 中作梗,康不辞而别,至

  • 妙吉祥平等秘密最上观门大教王经·佚名

    凡五卷。宋代慈贤译。略称妙吉祥观门经。收于大正藏第二十册。本经叙述佛在舍卫国华林园时,弥勒菩萨等向佛请益,除三乘甚深之妙法外,是否另有别法,佛答谓成佛以来虽未曾宣说三乘以外之法,然以其有摩诃三昧耶秘密内法,故行者

  • 马鸣菩萨传·佚名

    一卷,秦罗什译。即付法传中第十二祖马鸣大士之别传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