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一
福建票盐志略序
东瀛训土训民录序
上吴仲宣制军书
兵部侍郎福建巡抚清惠徐公墓志铭
福建票盐志略序
管子曰:『海王之国,谨正盐筴』。闽之兴、泉、漳三郡,皆滨海产盐地也;自宋景佑二年始立盐算,课额无多。明末,设转运使,司分场七;我朝增为十三,而行盐之地仅在闽,汀州犹不与焉。出产多则私炽,营销隘则价昂;托是业者,又视盐为利薮。官执法以病商,商抗法以蚀课;而盐法扫地尽矣。元时,两淮盐法久坏,敬俨为运使,黜贪厘弊课役至二十五万余引;然则崇廉洁、黜贪污,岂非盐法救弊之要务乎哉!
同治四年夏,余奉命都转闽海,正值全纲瓦解之余;而其时军务正繁,度支告匮。不忍苛取于民也,不得不规复自然之利;不忍刻求于商也,不得不自除漏卮之源。于是尽革陋规,岁省金钱十余万有奇;改行票运,截清陈引:凡穷变通。久之,方兼盐政,左公又能假以便宜,虽不材如余,行甫期年,犹着成效。计一年所入,较旧任不啻十之比;旧定之正溢两课,亦且倍焉。夫闽之产盐如故也,其行盐亦如故也;而盈绌如此者,岂天降而地出哉!亦以绝利一源,此其尤彰明较著者也。惟是年满奏销,成法无考;几经筹议,乃始定章。余惧后之废兴无常也,适有量移台湾之役,因撮其要者刊为「福建票盐志略」一书,板存库中;后世或废而复兴,庶几得有考焉。
年来典海军沪上,友人多索观是书;而索板印书,已不易得。呜乎!盖人之专利也,甚矣。余复稍更官书体式,重付手民,冀垂久远;而因弁言于首云。
东瀛训土训民录序
丙寅孟冬,余以闽鹾使者奉命备兵台、澎,兼视学政。以海外荒服之地,又值刑政久弛之余;自惟德薄,时兢兢以不克称职为惧。而因检蓝鹿洲「棉阳学准」择其要者,益以方望溪代「礼闱示贡士」文辑之,名为「训士录」。又采阳明公移,于告示中择取数篇辑之,名曰「训民录」。凡余所期言而不能言者,前贤皆代余言之。爰捐赀付诸手民,刊行各属,俾吾士民知所警惕。
昔苏子瞻「请进御陆宣公奏议疏」有云:『病虽愈于医手,方多傅于古人』。余之为此二录也,其亦犹苏子之意也夫。
同治丁卯仲春月上漧,沅陵吴大廷并书于台阳之斐亭。
(附)识语三则
先儒性理书伙矣;余独举「棉阳学准」,以训诸生者,以潮州风气与台相类,对病下药之意也。书凡四条,只「闲邪存诚」四字尽之。前二条,澄品类、严过失,皆闲邪之事;后二条,谨学行、密操存,皆存诚之事。凡我生童,能于此书细心体究,以之冶己并以之劝人,而谓全台风俗有不媲美邹、鲁者,吾不信也。我生童其各勉之哉!大廷谨识。
士先器识而后文艺;八股,其末也。然功令以此取士,士子即以此为进身之级;而陋习相沿,几令制艺一途,竟成绝学。是以文风卑,而士习因之愈坏。今特刊望溪先生「礼闱示贡士」一则,俾我诸生知所趋向,或者于风化不无小补云。大廷谨识。
余悯台民蠢顽,易蹈法网;而并追咎夫地方有司自失其教,遂至于此。兹检王阳明先生公移所以谕告父老子弟并村寨贼巢,明白剀切,虽老妪能解读之;而有不翻然悔悟者,岂人情哉!爰再刊布,俾全台穷乡僻壤读书士子咸有其书;得以就地劝导,于以砭愚订顽,毋蹈强陵弱、众暴寡——结党树旗恶习,用佐吾教化之所不及。某虽不敏,窃愿拭目俟之。大廷谨识。
上吴仲宣制军书
三月朔日,某顿首上书督师尚书执事:
壬戌孟冬,赞军濠上,东接清淮;清淮者,明公驻节之区,而濠上则明公钓游之处也。饫闻仁风,思欲睹休光而亲盛德久矣。会癸亥秋暮,于役皖江,道出盱眙,满拟晋谒阶墀;而同行诸人以由蒋坝赴邗路近且速,迫而从之,遂至违其初志。去夏,左爵官保以台湾见属;中丞徐公知之,不谋于某,为力辞者屡矣。比左爵宫保改调陕、甘,将军英公复为力辞,其言尤极切至:而皆未蒙允诺;并承再四慰勉,许以台事就绪,即为调回。其意似以台湾百事废弛,非某不可;而不知某之不能治台湾也。逡巡数月,竟于十月东渡;以是明公持节南来,又不获随诸僚属拜迎马首。何一见之缘,天之悭之如此!
某莅台四月余矣,自隶版图以迄于今,凡治乱之迹见诸图籍者,略皆涉猎及之;大约不出戡定、补苴二端,从未有以法整齐约束者也。近自粤逆构乱内地,不能兼顾;而政刑扫地尽矣。夫备边之道,兵威为重;威立而后,人始知恩。台之额兵水陆万四千有余,不为不多也;乃自班戍不行,仅存者衰老疲惫之卒,无不以抗官、通贼为利。至于战舰九十六,今无一焉。以故奸民生心、士豪玩法,厅县坐视其恣横而末可如何!而供亿之繁、酬应之重,势不能省;于是弱者侵蚀正供、强者劫取民财,如俗所称「办案」云者,比比也。夙夜思维:欲隐忍,则必负国;欲刮磨,则先危身。究之身可危而国不可负也,先裁陋规,继禁浮费;各属厅、县年可节番银万数千元。又择其不职者易之,逋逃台湾以蠹政殃民者逐之。虽以此蒙谤,不悔;吏治自是或有转机乎!虽然,兵威不可缓也。先制龙槽师船,分巡内港;继请添置红单师船,以巡外洋。复排众议,商之镇军,力筹裁兵加饷之策。凡所以驭武弁者,亦如文吏。从此土匪、土豪,渐觉敛戢。而又整新书院、捐置义学、清理积案、旌表节孝,虽未能润色鸿猷,然规模粗具;尚冀竭尽驽钝,为明公绥靖海疆,少纡愿见末见之意。
不图精气素薄,用心过劳;旬月以来,饮食顿减,须发渐白。甚至执笔构思,心火上炎。某区区一身,何足爱惜!所虑海外荒服,正班定远所谓「蛮夷怀鸟兽之心,虽养易败」;万一病躯贻误,如地方何!幸明公忠诚许国,素以爱惜人材为心。不顾忌讳,敢求速选贤员前来更替,以重沿海之防、以逭东顾之责;令得进谒三山,不至并世有大贤如明公者,终身以不得见为恨,忻感宁有极耶!
道远无可将意,仅献拙刻「诗文集」、「福建票盐志略」数种,聊助燕闲之清览;统希亮察!临颖不胜悚惶待命之至。
兵部侍郎福建巡抚清惠徐公墓志铭
公讳宗干,字树人,姓徐氏;江南通州人也。曾祖仁滋,贡生;祖宽,生员;父蔚,生员,乡人谥曰「孝毅」。以公贵,均赠光禄大夫。孝毅生男子子三,而公为长。将娩时,叔祖母王太孺人夜梦绿衣童子出暗室中;越日,而公诞生。
嘉庆二十五年,公年甫二十五岁,联捷成进士;以知县,发山东。历曲阜、武城、泰安三县、高唐、临清两州,迁济宁直隶州知州;两兼泰安、兖州俯通判,一署兖州府。以济宁城垣、学宫工竣,加知府衔。用卓异荐,入觐,简放成都府遗缺知府,补保宁府,兼护川北道。迁福建汀漳龙道数月,兼摄漳州府事;以母忧,去任。服除,用举者,特补台湾道;历四年。至咸丰初元,因病四次请开缺,不允;以军功,赏戴花翎,擢福建按察使。尚未去任,忽奉檄调回内地察看。比抵省,制府王公懿德询知其枉,具疏剖晰;奉旨:送部引见。初,命帮办河南英桂军务。嗣又命往安徽,帮同和春、福济办理防剿事宜。未及赴皖,补浙江按察使。以河南剿贼出力,赏加布政使衔。旋擢浙江布政使,因公去位。旋奉旨办理通、泰团练;仅数月,赏还布政使衔。未几,遂授福建巡抚。
公以文事起家,年本少而饶吏干;廉能办治,所在有声。方其官泰安也,徂徕山为盗薮,公深入剿捕,并严治匪党,盗为衰止。泰山倏有狼患,公为祷于神;一夕,大雷雨,狼竟溺死。而又以俸钱捐驿递小车,免派阔布,岁省民钱至数十万有奇。其在高唐,随巡抚经额布往潍县剿办教匪马刚等戕官谋逆,公力请于抚军,就地诛首恶而免其缘坐者百数十人;闻者翕然。又尝遴干役潜入一炷香匪党,于期会日掩捕之;罪其魁,余宥自新。后数年,东昌教匪案发,将兴大狱;而公所治武城、高唐,无一波及者。其在济宁,撤淫祠以祀先贤。诸善政甚伙,而其尤著者,金乡县挑浚彭河,屯民千余人阻工,误伤差官,势汹甚,当事欲请兵往;公闻,立驰至,谕众「以畏水患故」自首,而并力解于大吏,事竟释然,所全活无算。及其官汀漳龙道也,浒茂等庄,官吏素所不能到;公单骑至其地,父老迎谒,受约束维谨。故视事仅五月,而漳民至今思之。台湾虽处海外,而占籍者大半漳、泉人;公既为漳人所思,移以治台。缉匪安良,民益大和。然荒服蛮民难静易动,大吏又往往喜遥度;故咸丰三年台、嘉中路及南路凤山匪徒同时蜂起,戕官陷城——公虽随时派兵剿办,旋就扑灭,而撤任之耗至矣。幸大吏不护前,而又逢先帝仁明,素稔其治行,虽再起再踬,不数年竟令巡抚福建。当是时,东南发逆势尚猖獗,而台湾、汀州及上下府匪氛充斥;公以一人支拄其间,战守兼筹,次第平定。洎同治三年巨逆李世贤、汪海洋突犯龙、漳,势尤张;督帅左公率雄师自浙来闽,公又能同心协规,无毫发私;不半载,而全闽肃清。世固以此多左公之功,而尤以公之推贤让能为不可及也。然公年已七十有一,而劳病不可支矣。
同治五年十一月二十日,以疾薨于位;身后萧然,无异寒素。遗疏闻,天子轸悼,赐恤如例;并加恩编入国史「循良传」,入祀福建名宦祠,予谧「清惠」。子毓海,由附生捐署正衔中书科中书;服阕,送部引见。生平着有「斯未信斋集」若干卷,其它编辑甚多;而所著「虹玉楼制艺」,尤为世传诵云。
娶刘夫人,无子,早卒;侧室四:一聂、一陈、一吕、一顾。生女子子四人,大妮字丁、娟字汤,聂出;媛字孙、荣字王,陈出。生男子子一,毓海,顾出;后以顾为继室。
公爱士出于至诚,所至修复书院,皆躬自督课,而衡鉴尤精。在福建,为监临并主武闱者再。三为山东乡试同考官,五举台湾岁、科试。所拔取,先后入词林者数人,并有任兼圻者。
大廷初官福建盐道、公以「才堪大用」密疏保荐;比左督帅以台湾道见属,公为力辞不获。濒行,公在病中,怆然别去。未旬日而公薨,余曾为文以哭之。兹公子将以某年某月奉公柩葬于某乡某原,而以行状介公门人观察周君懋琦来请铭,余焉忍辞。
铭曰:公初试吏,廉干夙成;植禾翦莠,赫其有声。洎登高位,世方艰难;彼强厉者,剜缺不完。公独终始,履险若夷;莫或惎之,谁实尸之!惟公忠清,上结主知;遗疏上闻,天子曰嘻!褒终饰美,为凡吏师;有稽疑者,来征铭辞。
猜你喜欢 卷二百三十三·列传第一百二十一·张廷玉 归田录卷一·欧阳修 卷三百 元豐二年(己未,1079)·李焘 國語卷第四·韦昭 后汉孝章皇帝纪下卷第十二·袁宏 第六十四回 遭鬼祟田蚡毙命 抚夷人司马扬镳·蔡东藩 第九十三回 守蜀境累得贤才 劾史氏力扶名教·蔡东藩 贫士传后序·黄姬水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四百九十·佚名 明武宗毅皇帝实录卷之一百八十七·佚名 卷之六百五十七·佚名 第二节金制管乐器·李叔同 卷三十上 苏竟杨厚列传第二十上·范晔 卷五十七 绛侯周勃世家第二十七·司马迁 卷二十四·叶隆礼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