芣苢
——体悟天地人间的节律
【原文】
采采芣苢①,薄言采之②。
采采芣苢,薄言有之③。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④。
采采芣苢,薄言捋之⑤。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⑥。
采采芣苢,薄言襭之⑦。
【注释】
①芣苢(fuyi):植物名称,即车前子,种子和草可作药用。②薄言:发语词,没有实义。③有:采得。④掇(duo):拾取。⑤捋(luo):用手掌成把地脱取东西。⑥袺(jie):用手提着衣襟兜东西。⑦襭(xie):把衣襟别在腰间兜东西。
【译文】
采了又采车前子,采呀快去采了来。
采了又采车前子,采呀快快采起来。
采了又采车前子,一枝一枝拾起来。
采了又采车前子,一把一把捋下来。
采了又采车前子,提着衣襟兜起来。
采了又采车前子,别好衣襟兜回来。
【读解】
抗着沉重的木头喊着号子,做着单调的活儿哼着小调,哄着婴儿入睡唱着摇篮曲,这是某种有目的的行为,还是万物依循节奏感而运动的天性?这种充满节奏感的运动是神奇的,甚至是不可思议的。
节奏构成了变化。一强一弱,一张一弛,一阴一阳,由此持续下去,事物便不断运动和变化,在变化发展中突破单调和沉闷,产生出五彩斑斓的现象来,却又在节律中保持着统一。节奏也是自然的法则之一。人遵循节奏,同时也是追求自然。所谓生活的体验,生命的感悟,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对节奏的体验和感悟。它是一种超越单调沉闷、划一呆板的努力,是一种新陈代谢的努力。
普通百姓当然不会去深究这当中的道理,而是凭着直觉和天性去追寻自然的节奏变化,从中直接把握生命的自然律动,体悟生命律动与自然节律的同一。于是,就有了“杭育杭育”、“采采副仪”富于韵律感的声音,有了摇篮曲、小夜曲等。
文学艺术的最深厚的根源,就在这种直接而深刻的生命体悟之中。
猜你喜欢 易经·系辞下传·第二章·佚名 孟子精义卷七·朱熹 提要·孙奭 经济文衡前集卷六·佚名 提要·黄道周 卷一百五十五·卫湜 君臣上第三十·管仲 《大雅》·傅斯年 谷梁折诸卷首·张尚瑗 卷五·胡广 卷三十六·王昭禹 卷二百七十三·佚名 佛是我们的善友·太虚 小品经序·佚名 旧杂譬喻经·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