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吴澄传

吴澄字幼清,抚州崇仁人。自幼聪敏,三岁能诵读古诗,五岁每日受课千余言,读书通宵达旦。母亲怕他勤奋过度,不让他多读。澄候母亲就寝后,又燃灯读书。九岁与其他子弟参加乡校考试,吴澄总是名列前茅。长大成人之后,学习经、传,致力于圣贤之学。曾参加进士考试,未中。

至元十三年(1276),人民刚归附于蒙古,各处盗贼兴起,社会尚不安宁。乐安郑松邀他避居于布水谷。吴澄在那里著《孝经章句》,并校定《易》、《书》、《诗》、《春秋》、《仪礼》及《大戴记》、《小戴记》。侍御史程钜夫奉诏至江南求贤,吴澄被荐选至京师,但不久因母病辞归。钜夫奏请将吴澄所著各书置于国子监,以供诸生学习。元贞初年(1295),吴澄游学于龙兴时,按察司经历郝文迎他于郡学,每日听他讲经论史,记录其问答凡数千言。行省官员元明善,常以文学自负,但听了吴澄讲解《易》、《诗》、《书》、《春秋》诸经典的含义之后,不禁赞叹道:“同吴先生谈论学问,如同探索大海一般,深不可测。”遂终身拜吴澄为师。左丞董士选把吴澄请到家中,亲自敬茶奉饭,极力向朝廷推荐,说他道德文章都优于常人。朝廷擢引他为应奉翰林文字,当地官府多次敦请,方去赴任,但不久辞职南归。以后又任命他为江西儒学副提举,到职仅三个月,又因病离去。

至大元年(1308),朝廷召他为国子监丞。在此之前,许文正公衡为国子监祭酒,以《朱子小学》等书教授国子生。吴澄到任后,每日清晨向学生授课。在下午休息期间,来向他请求解答《经》书中疑难者,接踵而至。澄根据学生的才能,反复讲解,循循善诱,直到深夜。无论寒暑都是如此。

皇庆元年(1312),升吴澄为司业,以程纯公(程颢)《学校奏疏》、胡文定公(胡安国)《六学教法》、朱文公(朱熹)《学校贡举私议》为教材。教学分为四科:一曰经学,二曰行实,三曰文艺,四曰治事。但这套教学计划未能实施。他常对学生说“:朱子(熹)主要是在探求天理中得到学问,而陆子(象山)则以静心修养德性为主。如果求学不以德性修养为本,则必然偏重于语言文字,舍本逐末。若以德性修养为本,那就可望获得许多知识。”所以有人认为吴澄属于陆象山学派,违背许衡尊信朱子之本意。然而,这些议论者也并不知陆、朱之学是什么。吴澄辞司业之职而去,从学诸生中,有人不告假也随先生南行。不久,朝廷又召澄为集贤直学士,特授奉议大夫,催促迅速回京。但行至真州,因病不能继续前往。

英宗即位,越级提升吴澄为翰林学士,进阶太中大夫。至治三年(1323)英宗驾崩,泰定帝即位,设经筵,首命吴澄与平章政事张王圭、国子祭酒邓文原为讲官。朝廷修纂《英宗实录》,命吴澄主持其事。数月后《实录》修成,尚未进呈,澄称病请求还归故里。中书左丞许师敬,奉旨赐宴于国史院,向吴澄表示朝廷挽留之意,吴澄坚持不肯,宴罢立即出城乘舟南下。中书闻讯,派官员追赶,终未追上,回朝奏告皇帝说:“吴澄是我朝名儒,德高望重的老臣。今告老还乡,朝廷亦不忍使他过于操劳,应该嘉奖才是。”于是,诏令加吴澄为资善大夫,赐金织文绮二件及钞五千贯。

吴澄诲人不倦,对于别人提出的疑难,总是不厌其烦地进行解答,直到明白为止。他对于中国古代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有自己系统的见解,认为从伏羲、黄帝、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颜、曾、孟、周敦颐、二程、张载直到朱熹,是一脉相承,以后还要继承发展。他自青年时代就以继承传统文化为己任。无论入朝为官还是隐退归家,凡所经过的郡县,其士大夫们都争着请他去教育子弟。四方之士不远千里,跋山涉水,来向他求学者,常不下千百人。平时稍有闲暇,即著书立说,直到生命最后一刻方才搁笔。对于《易》、《春秋》、《礼记》都有自己的解释,破除以前注释中穿凿附会的陋习,阐发书中深奥的道理,条理分明,文笔简洁,见识高超,成为一家之言。著有《学基》、《学统》二篇,使学者明了做学问之要本所在,懂得求学的途径,循序渐进。他的学术思想,尤得益于邵雍的学说。他还校订了《皇极经世书》、《老子》、《庄子》、《太玄经》、《乐律》以及《八阵图》和郭璞的《葬书》。

吴澄故居有草房数间,程钜夫为之题名为“草庐”,因此学者称吴澄为“草庐先生”。天历三年(1330),朝廷因吴澄年事已高,特任命其次子吴京为抚州教授,以便就近奉养。天历四年,吴澄病逝,享年八十五岁。朝廷赠为江西行省左丞、上护军,追封临川郡公,谥“文正”。

猜你喜欢
  资治通鉴后编卷八十六·徐乾学
  卷之一百八十五·佚名
  卷之十·佚名
  卷之二百五十三·佚名
  第七十六卷 文苑 三·缪荃孙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五十八 列传二百五十八·纪昀
  南唐书卷六·马令
  卷三·张廷玉
  张文蔚传·薛居正
  常遇春传·张廷玉
  卷一百九十九·杨士奇
  ○[蒙古]色目人第二甲十五名·佚名
  二·钱穆
  第八章 统一政府文治之演进【由汉武帝至王莽】·钱穆
  食货六三·徐松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六百六十九·彭定求

        卷669_1 【城南偶题】章碣   谁家朱阁道边开,竹拂栏干满壁苔。野水不知何处去,   游人却是等闲来。南山气耸分红树,北阙风高隔紫苔。   可惜登临好光景,五门须听鼓声回。   卷669_2 【赠边将】章碣  

  • 黄通判·唐圭璋

      满江红   寿太守赵司直   太守风流,管领尽、十分春色。开藩了、万花妆就,舒长化国。太白方观宫锦样,老人又现端门侧。听螺州、千里沸观声,春无极。   龙种贵,蟾宫客。熊轼彦,鱼书直。更精神天赋,寒光停碧。宝箓定

  • 王恽·隋树森

    王恽(一二二七--一三○四),字仲谋,号秋涧,卫州汲县(今属河南省)人。《元史》卷一百六十七有传。中统元年(一二六○)姚枢宣抚东平,辟王恽为详仪官,擢为中书省详定官。二年春转翰林修撰,同知制诰,兼国史院

  • 列传第四十一 梁宗室上·李延寿

    吴平侯景 长沙宣武王懿 永阳昭王敷 衡阳宣王畅 桂阳简王融 临川靖惠王宏景,崇之子也。八岁,随父在郡,居丧以毁闻。及长好学,才辩有识断。仕齐爲永宁令,政爲百城最。永嘉太守范述曾居郡,号称廉平,雅服景爲政,乃牓郡门曰:“诸县

  • 卷四百十 元祐三年(戊辰,1088)·李焘

      起哲宗元祐三年五月丙午盡是月丙辰   五月丙午朔,翰林學士兼侍讀蘇軾、戶部侍郎蘇轍同轉對。軾言三事:   其一、謹按唐太宗著司門令式云:「其有無門籍人有急奏者,皆令監門司引奏,不許關礙。」臣以此知明主務廣視聽

  • 卷一百九十二 嘉祐五年(庚子,1060)·李焘

      起仁宗嘉祐五年七月盡是年十二月   秋七月戊子,美人周氏為婕妤。皇第十二女,婕妤所生也。   庚寅,詔河北兩地供輸人輒過黃河南者,以違制論。初,邊臣言,兩地供輸人,舊條私出本州界,並坐徒,後乃更從杖,恐漸入近南州軍刺事

  • 明英宗睿皇帝实录卷之一百七十六·佚名

    正统十四年三月辛巳朔琉球国中山王尚思达遣使臣梁同等奉表来朝贡马及方物赐宴并赐金织纻丝袭衣彩叚表里等物有差○监察御史丁瑄等奏福建尤溪贼首郑永祖胁从四千人来攻延平府都指挥雍野蒋贵等各帅官军民壮三千人分路剿

  • 吏治类·佚名

    ○施世纶为清官陈康祺《燕下乡脞录》笔记云:“少时即闻乡里父老言施世纶为清官,入都后,则闻院曲盲词,有演唱其政绩者,盖由小说中刻有《施公案》一书,比为宋之包孝肃、明之海忠介,故俗口流传,至今不泯也。按公当官,实廉强,能恤下

  • 渚宫旧事卷三·余知古

    (唐)余知古 撰○周代下安陵君有宠于宣王江乙谓君曰无咫尺之功骨肉亲戚处尊位受厚禄一国之众见君莫不敛袵抚绥而服何以也安陵君曰王过举而色之不然无以至此乙曰以财交者财尽而交絶以色交者华落而爱渝是以嬖妾不弊席宠臣

  • 莫子经·佚名

    莫子经先生小传莫先生名锡纶字子经江苏上海人前清恩贡生上海自开埠以后租界市政蒸蒸日上而我华界犹付阙如不仅居民感觉不便抑亦中外观瞻之所系焉先生乃与李平书姚子让诸君提倡地方自治成立总工程局旋改城自治公所均以

  • 二年·佚名

    (乙丑)二年清同治四年春正月===1月1日===〈高宗太皇帝實錄卷之二〉初一日,丁酉。詣眞殿,行茶禮。詣孝文殿,行晝茶禮。大王大妃敎曰:「今當月正元日,乃聖主御極之第二年也。予有誕告在廷之諭矣。蓋聞聖人之訓:『道之以政,不如道

  • 卷一百六·卫湜

    钦定四库全书礼记集说卷一百六    宋 卫湜 撰士之丧二日而殡三日之朝主人杖妇人皆杖於君命夫人之命如大夫於大夫世妇之命如大夫郑氏曰士二日而殡者下大夫也士之礼死与往日生与来日此二日於死者亦得三日也妇人皆

  • 卷六·吕本中

    钦定四库全书春秋集解卷六宋 吕本中 撰庄公十有一年春王正月夏五月戊寅公败宋师于鄑左氏传宋为乗丘之役故侵我公御之宋师未陈而薄之败诸鄑杜氏注鄑鲁地秋宋大水左氏传秋宋大水公使吊焉曰天作淫雨害于粢盛若之何不吊

  • 卷八十二·佚名

    △初分诸天子品第二十三之二天子当知。布施波罗蜜多如幻如化如梦所见。净戒安忍精进静虑般若波罗蜜多如幻如化如梦所见。何以故?以布施波罗蜜多等自性空故。天子当知。四静虑如幻如化如梦所见。四无量四无色定如幻如化

  • 福州玄沙宗一大师广录上·玄沙师备

    光化三年岁次庚申 参学小师智严集师上堂。示众云。你诸人还委得清净本然性相般若智海也未。若未委得。只如诸人相聚在此。还见面前青山么。若道见。且作么生见。若道不见。青山作么生说不见。还会么。诸上座。只是你

  • 第七章 毗阇耶之即位·佚名

    所有为利益世界之世间导师,达最上安静之刹那,卧于[大]般涅槃床。(一)多数之诸天集时,说者中之最胜,大牟尼[尊]向近侍于其处帝释天宣示:(二)“西哈巴夫之儿毗阇耶伴七百人之家臣由罗罗国[来]至楞伽岛,(三)天王![彼]为树立我教于楞伽岛

  • 荣枯鉴·冯道

    《荣枯鉴》是一本经典的谋略著作。由五代宰相长乐老写成。五代宰相冯道一生仕唐晋汉周四朝﹐相六帝﹐因自号"长乐老"。《荣枯鉴》提供给人们的只是审视小人的一个独特的视角,至于如何定义小人、如何防范小人、并最终战胜小

  • 管子·管仲

    战国时齐国稷(ji)下学者著作的总集。其中亦有汉代附益的部分,托名春秋时齐国管仲所著。大体成书于战国末期至汉初。共24卷,西汉刘向校定为86篇,今存76篇。该书内容庞杂,包含有儒、道、法、名、兵、农、纵横、阴阳各家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