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因传
刘因字梦吉,保定容城人,世代为儒生。
刘因天资过人,三岁就能识字读书,过目不忘,一天能记诵千百言。六岁能写诗,七岁能撰文,落笔成章,其才惊人。刚二十岁时,每日阅读经典,仰慕古代圣贤,因做《希圣解》。国子司业砚弥坚为真定教授,刘因常与他往来。起初研究经学及其训诂疏释之说,常叹息道:“圣人学术的精华不止于此。”后得周敦颐、程颐、程颢、张载、邵雍、朱熹及吕祖谦的著作,十分欣赏,其评价是:“邵之学至大;周之学至精;二程之学至正;而朱子之学博大精深,以圣贤正理贯穿始终。”这表现了刘因的高见远识。
刘因早年父母双亡,对继母孝敬,因家贫,在翰林待制杨恕的资助下才办完祖父和父亲的丧事。刘因性情正直,不随便与人交结,家虽甚贫,但非正当财富则一概不取。在家开馆教学,对于来求学弟子,因材施教,皆学有成就。凡公卿路过保定,闻刘因之名,前来拜见,刘因多谦逊回避,不了解的人以为他高傲,他也不去计较。他很欣赏诸葛孔明“静以修身”的名言,把他的住所名之为“静修”。
不忽木知刘因才学人品均优,举荐于朝廷,至元十九年(1282),令召刘因入朝,升为承德郎、右资善大夫。裕皇在宫中建学,原命资善王恂教授宫内侍卫们的子弟。王恂死后,命刘因继任其职。不久,刘因因母病辞归,第二年母亲去世,守丧于家。至元二十八年,朝廷遣使召刘因为集贤学士、嘉议大夫。刘因因病辞谢,并上书宰相,说明其辞不奉召的原因,大意是:
“刘因自幼读书,深明君臣之义,国人之所以能安居乐业,都是皇上所赐。因此凡我生民,或出劳力,或尽智能,各自报效皇上。这是万古不变的必然之理。
“刘因生年四十三岁,未曾有尺寸之功以报答国家养育成长之恩德。今皇上再三召征,我怎敢不从,而贪高尚之名,负国家知遇之恩,违背圣人之教。我刘因自幼来,从来不敢有高傲之心,这是阁下也知道的。
“从前皇太子召我为资善,当即奉召与使者前往;再奉旨令我教学,我也立即应命。以后确因老母中风,请假还家省视。母亲不幸去世,我不能不居家服丧,并非有意不出任。今圣上选用贤良,革新政治,那些隐居之人都出来效力,何况我刘因并非隐居之人。但身患疾病,不能奉命,心与愿违,只有惶恐待罪。
“因素来体弱多病,自去年丧子,伤心未已,从夏到秋,又患疟疾。后来病虽治愈,但精神气血已非往日可比。不料今年五月二十八日,疟疾复发,至七月初二日,腹痛如刺,下血不止。八月二十一日,朝廷遣使持皇上诏令而至,我扶病拜接圣旨,且暂留使者,候病势稍退,即与使者同行。但迁延至今,仍医治无效,只得请使臣先行,待病退后再奉诏赴京。望阁下怜悯原谅。”
书上,朝廷亦不强迫。至元三十年(1293)四月十六日病卒,年四十五岁。无子。延..年间,赠翰林学士、资善大夫、上护军,追封容城郡公,谥“文靖”。
欧阳玄赞叹刘因是“继承周公、孔子的学说,为来世开太平者”。
刘因著述有《四书精要》三十卷;诗五卷,题为《丁亥集》,皆刘因自选。又有文集十余卷及《小学四书语录》,皆门生故友所录。惟《易系辞说》是他在病中亲笔写成。
猜你喜欢 卷九十九·志第七十五·艺文四·张廷玉 卷三百五十二 列传一百三十九·赵尔巽 卷三百三十三 元豐六年(癸亥,1083)·李焘 东都事略卷八十九·王称 卷二·列国·蒋一葵 皇王大纪卷十一·胡宏 通志卷五十一·郑樵 伊洛渊源録卷四·朱熹 绎史卷二十八·马骕 戴案纪略·蔡青筠 《新五代史》简介·欧阳修 卷十六·佚名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二百三十九·佚名 卷一百七十五·佚名 四十三年·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