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西汉学者,在其传统精神上,并不能违离战国,但就当时社会形势所影响于知识分子之意趣与性格上者,则显然与战国不同。战国是在列国分争中,知识分子参加政治,无一定法制一定轨辙的束缚。穿草鞋戴草笠,亦得面谒国王。立谈之顷,攫取相印如虞卿。那时不仅国王礼士,一辈贵族公子亦闻风向慕,刻意下士。当时知识分子,成千累万,冒昧走进王公大人门下作客,可以要求衣丝乘车带剑闲游的待遇。战国学者在理论上是严肃的,已是自觉性地超越了春秋时代的一辈贵族。但在生活上,是放纵的,浪漫的,豁达而无拘束的,转不像春秋时的贵族们有一传统典型。但他们虽意气高张,他们的实际生活,却依存于上层贵族,以寄生的形态而存在。他们总脱不了周游天下,朝秦暮楚,一纵一横的时代习气与时代风格。

秦汉大一统政府成立,封建贵族逐步削灭,入仕的途径只剩一条,而且有法定的顺序,谁也不得逾越违犯。于是学者气焰,无形中抑低了。此种形势,到汉武帝时代而大定。首先对此发慨叹者是东方朔。他的《答客难》说:"彼一时,此一时。"时代变了,我们的身份和机会,哪能与战国人相比?其次有扬雄,他的《解嘲》说:"当今县令不请士,郡守不迎师,群卿不揖客,将相不俛眉。"叫战国学者生在这时,他们也将感无可活动之余地。再次是班固,他的《答宾戏》说:"让我们学颜渊的箪食瓢饮,与孔子的获麟绝笔吧!至于鲁仲连虞卿之徒,那是偶然时会,哪能效法呢?"他们在心情中,尚记忆着战国的一套,但在时势上则知道学不得了。他们的生活,多半是回到农村,半耕半读。公孙弘牧豕,朱买臣樵柴,西汉读书人大抵在农作余暇中,一年三个月的冬季,聪颖特达的,自己说三冬九个月的时间就够用了。一般说来,从十五岁能识字读书到三十岁,经历十五个冬季四十五个月的长期累积,必待到三十岁始成得一通才。他们再也不想裹着粮,肩着行李,像战国游士般到处瞎闯。时代变了,他们从县学升送到国立大学。毕业后回到本乡,埋头在地方行政衙门当一小职。有成绩的,再获选拔升送中央,在王宫当一侍卫,平时在殿廷中执戟鹄立,遇皇帝出游,结队骑马随从,然后再由此转入仕途。所以西汉学者的出身,是乡村的纯朴农民,是循谨的大学生,是安分守法的公务员,是察言观色的侍卫队。如此循循娖娖,再说不上奇伟非常特达之遇。而因此却造成西汉一代敦笃、稳重、谦退、平实的风气。

但历史上的战国遗风,终于在他们脑子里忘不了。战国学者常把自己当圣人,做了圣人便该做明王。那时的国王,也真会三推四让,把至尊的宝位让给他,他亦敢老实坐下不客气。至于当王者师,做大国相,那已是等而下之了。西汉学者不然,自己地位低了,专把孔子捧得天般高,把孔子神圣化。孔子是他们的教主,他们因此也要求王者同样尊奉他们的教主。如此来把王者地位和他们拉平。学术定于一尊,亦是学术界自身要求,不是皇帝力量所能强。一到汉业中衰,皇室威信堕落,他们终于拥戴出一位学者身份的贵族来,迫汉朝把皇位禅让给王莽。那是学者气焰重张的机会,不幸其人及身而败,汉王室再起,西汉学者终于对战国士运徒作了一番憧憬。

东汉士风,又与西汉不同。王莽是太学生,汉光武还是一个太学生,这已使东汉学者在内心上发生了异常的影像。而且从西汉中晚以来,社会学风急速发展,到处结集数十乃至几百学者麇聚在一大师门下从学,是极平常事。一个大师毕生拥有上千门徒的不算奇。学者在下层社会渐渐占有地位。有些偃蹇不仕,再不想入宦途。王莽末年的龚胜,光武初年的严光,更是后代中国知识分子另成一格的两种典型人物。高尚不仕,是东汉士风一特色。

在汉武帝初兴太学时,太学生员额只定五十名,后来逐渐增加,自一百二百乃至三千人,到东汉末增到三万人。太学本身成一个大社会,近在中央政府肘腋之下,自成一个集团,自有一种势力。来学的多半是中年人,他们并不志在急于毕业谋一出路,他们只以学校当徊翔之地,遨游其间,有十年八年不离去的。太学里的言谈渐成举国舆论向导,左右影响政治。人多了,一言一动,招惹注目,风流标致,在私人生活的日常风格上,也变成观摩欣赏的集中点。

东汉学风,渐渐从宗教意识转变到艺术趣味。每一个私人生活,当作一艺术品来观摩,来欣赏。郭泰、徐稚、黄宪,举世风靡,备受倾倒。东汉学者的基本情调,还是农村的,而绚染上大都市集团社交色彩。他们没有西汉人那样醇朴厚重,也不像战国人那样飞扬活跃,他们却有春秋时代人之雍容大雅。只春秋是贵族式,或官僚式的,而东汉则成为平民式,书生式了。书生的潜势力,已在社会植根甚深,他们内心有一种高自位置,不同凡俗的直觉。他们成为书生贵族,不像战国时代平民学者之剑拔弩张,也不像西汉时代乡村学者之卑躬折节,他们的社会地位使他们蔑视政治权力,淡置一旁。那时是名胜于爵,政府的爵禄,敌不过社会的名望。君臣关系远逊于朋友。他们的人生,成为一件艺术品,却经不起风浪,耐不起战斗。政治急速腐败黑暗,社会上还有清名高节,相形之下,激成大冲突。党锢之狱,名士斲丧殆尽,而东汉也随踵灭亡。

其实那种书生贵族,不仅在学者们意识形态下养成,也在社会经济地位上平行向前。东汉末年,门第世家已露头角。因世代书生而变成了世代官宦,经过大扰乱的磨练,书生都转成了豪杰。于是三国时代又成一种特殊风格。三国俨然是一段小春秋,曹操、诸葛亮、鲁肃、周瑜,都从书生在大乱中跃登政治舞台,他们虽身踞国君、丞相、元帅、外交大使之高职,依然儒雅风流,不脱书生面目。诸葛亮、司马懿在五丈原,及陆逊、羊祜的荆、襄对垒,成为历史佳话。以前只有春秋时代有此高风雅趣。整个三国人物,都不脱书生气,同时也不脱豪杰气。东汉传统的名士气,像孔融、管宁,那是名士之两型,为时势压迫,掩抑不彰。西晋局势渐定,名士传统抬头复起。此下东晋南朝,偏安江东,沿袭东汉名士一派。五胡北朝,陷落在异族统治下的知识分子,则上越三国而远接西汉。在醇朴中带豪杰气,但双方同在大门第背景下,而与两汉、三国异致。

猜你喜欢
  列传第五十九 沈炯 虞荔 傅縡 顾野王 姚察·李延寿
  卷二百八·志第一百六十一·艺文七·脱脱
  明武宗毅皇帝实录卷之一·佚名
  卷之九十二·佚名
  卷之四·佚名
  ◎放屁博士·吴虞公
  一一○五 军机大臣奏遵查《河防述言》一书未写入全书应交馆更改缮入片·佚名
  ·试院谕诸生(六条)·丁曰健
  ·檄诸将弁大搜罗汉门诸山·丁曰健
  韦处厚传·刘昫
  圣穆柴皇后传·薛居正
  ●皇朝通典卷七十九·佚名
  咸丰十一年正月初二日·曾国藩
  卷第九·佚名
  盛泽承·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一百三十二·徐世昌

    胡兴仁胡兴仁,字恕堂,保靖人。道光乙酉拔贡,官至浙江巡抚。有《补拙轩小草》。次蝯叟留菊元韵严霜白于水,节候已逾秋。惟有庭下菊,叶老枝仍遒。或言骨太傲,姿熊少温柔。岂知鼓泽令,澹荡与同流。五斗腰不折,古

  • 嵗时杂咏巻五·蒲积中

    宋 蒲积中 编人日【古诗】和人日晚景宴昆明池 庾 信余春足光景赵李旧经过上林栁腰细新丰酒泛多小船行钓鲤新盘待摘荷兰臯徒税驾何处有凌波正月七日登高侍宴杨林之广殿丽年辉上林起春色风生拂雕辇云廻浮绮翼人日思

  • 列传第六十·李延寿

    高颎 牛弘 李德林高颎,字昭玄,一名敏,自言勃海蓚人也。其先因官北边,没于辽左。曾祖皓,以太和中自辽东归魏,官至卫尉卿。祖孝安,位兖州刺史。父宾,仕东魏,位谏议大夫。大统六年,避谗弃官奔西魏,独孤信引宾为僚佐,赐姓独孤氏。及信

  • 卷四十一·本纪第四十一·脱脱

        理宗一   理宗建道备德大功复兴烈文仁武圣明安孝皇帝,讳昀,太祖十世孙。父希〈王卢〉,追封荣王,家于绍兴府山阴县,母全氏。以开禧元年正月癸亥生于邑中虹桥里第。前一夕,荣王梦一紫衣金帽人来谒,比寤,夜漏未

  • 卷十五 漢紀七·司马光

      起玄黓涒灘(壬申),盡柔兆閹茂(丙戌),凡十五年。   孝文皇帝前十一年(壬申、前一六九年)   冬,十一月,上行幸代。春,正月,自代還。   夏,六月,梁懷王揖薨,無子。賈誼復上疏曰:「陛下卽不定制,如今之勢,不過一傳、再傳,諸侯猶且

  •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四百五十四·佚名

    万历三十七年正月甲申朔正旦令节在廷文武及华夷赍捧朝贡官员人等于五凤楼前行庆贺礼辅臣叶向高复恭诣仁德门行礼赐酒饭○是日顺天府官进春赐辅臣李廷机叶向高上尊珍馔○丑刻永昌府地震连十日如雷声○以山西按察使孙承

  • 卷之六十三·佚名

    光绪三年。丁丑。十二月。辛巳朔。上诣钟粹宫问慈安端裕康庆昭和庄敬皇太后安。长春宫问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皇太后安。至庚戌皆如之。内起居注○蠲缓江苏长洲、元和、吴、吴江、震泽、常熟、昭文、昆山、新阳、娄

  • 李庭芝传·脱脱

    李庭芝,字祥甫。他的祖先是汴京人,十二代祖孙同堂而居,叫作“义门李氏”。后来迁徙到随州应山县。金国灭亡,襄江、汉水流域地区兵火战乱频仍,又迁徙到随州。特别以武艺的名声显赫乡里。李庭芝出生的时候,在他家的屋梁上生长

  • 卷一百六十·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钦定续文献通考卷一百六十经籍考经【小学】【臣】等谨案马端临通考小学类自训诂音韵字学各书之後如兰亭考十七史蒙求弟子职等书皆列焉今续辑此门惟训诂字书韵书以类相从余如帖考则归目録蒙求则附类书其有

  • 张子语录上·张载

    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子贡曾闻夫子言性与天道,但子贡自不晓,故曰“不可得而闻也”。若夫子之文章则子贡自晓。圣人语动皆示人以道,但人不求耳。“不

  • 四书賸言卷二·毛奇龄

    翰林院检讨毛奇龄撰论语伯牛有疾包注牛有恶疾按古以恶疾为癞礼妇人有恶疾去以其癞也故韩诗解芣苡之诗谓蔡人之妻伤夫恶疾虽遇癞而不忍絶而刘孝标作辨命论遂谓冉耕歌其芣苡正指是也又淮南子曰伯牛癞又芣苡草可疗癞见列

  • 金陵清凉益禅师(法眼)·惠洪

    禅师讳文益。余杭鲁氏子。七龄秀发。依新定全伟律师落发。诣越州开元希觉律师。受具足戒。及觉公盛化四明。益往习毗尼。工文章。觉大奇之。俄辞去。初谒长庆棱道者。无所契悟。与善修洪进。自漳州抵湖外。将发而雨。

  • 卷三十六·佚名

    △耶输陀宿缘品第三十九尔时天竺波罗奈城。有四居士大富长者,最为殊胜。善男子辈。何等为四。所谓第一名毗摩罗(隋言无垢)。其第二者名修婆睺(隋言善臂),第三名为富兰那迦(隋言满足),第四名为伽婆跋帝(隋言牛主)。彼等从他闻耶输

  • 根本薩婆多部律攝卷第十·欧阳竟无

      尊者勝友造   唐三藏法師義淨奉制譯   強力惱觸學處第十七   爾時薄伽梵在室羅筏城給孤獨園.鄔陀夷苾芻欲惱他故久在門外共人談說.夜   喚開門入房強臥.自恃凌他因生惱觸.[一]其事同前由不忍煩惱制斯學處

  • 弧矢算术·顾应祥

    关于弧矢计算的第一部数学专著.一卷,明顾应祥撰,成书于1552年.正卷前有“弧矢论说”和“方圆论说”两篇短文,前者给出有关弧矢的各项定义及相互求法,还说明了弧矢和圆径的相互关系,并由此给出计算弧矢的理论依据;后者是对

  • 图经衍义本草·寇宗奭

    本草著作。42卷。托名宋寇宗奭编撰,南宋许洪校正。其分卷及节取内容表明 《新编类要图注本草》乃此书祖本,为 《大观本草》、《本草衍义》之合编删节本。其内容较祖本又更简略,且药名不分朱墨,文图舛错甚多。今有明

  • 续红楼梦·秦子忱

    清代白话章回小说。30卷。秦子忱著。卷首题有“秀水郑师靖”的序和“易水谭溁”的题词。清嘉庆四年(1799)原刊本问世,以后有数种坊刻本。作品内容沿着神、鬼、人3条线索离合引伸,叙述了宝玉、黛玉之间上天入地、寻寻

  • 三无性论·佚名

    梵名Try -asvabha^va-prakaran!a 。凡二卷。陈·真谛译。今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一册。本书旨在解说三无性之义,以明法空之理。内容先述造论之旨趣,次说分别性品类功用之差别、依他起性成立之理及其体相、七种真如、四种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