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二十二年

(丁亥)二十二年大明嘉靖六年

春正月

1月1日

○己卯朔,上進豐呈于大妃殿。

1月2日

○庚辰,判中樞府事張順孫、坡城君尹金孫、同知中樞府事金錫哲等以年七十,致仕,傳曰:「卿等年雖七十,而不至衰耗,其勿致仕。」仍傳曰:「賜几杖可當人,其賜之。」

○臺諫啓前事,不允。

1月3日

○辛巳,臺諫啓前事。諫院又啓:「襄陽府使孔瑞麟,本有物論,又有誤事,請遞。」不允。

1月4日

○壬午,御朝講。

○吏曹判書許硡辭職。四啓,不從。

○臺諫啓前事,不從。

1月5日

○癸未,傳曰:「聞,領相南袞病緊,其遣都承旨問之。且遣內醫看病。」柳溥還,以卜相書名單子緘封入啓。檢閱韓淑,亦自左相李惟淸家還,以卜相書名單子入啓。

○御夕講。侍讀官沈義欽曰:「來二月,釋奠祭親行事,傳敎矣。但親臨學宮,兼擧取士,已爲成例。然自卽位以後,取士之擧,無歲無之,儒生無鍊業之暇。況今凶荒太甚,請停別試,預諭諸道,勿令儒生上來。」上從之。

○臺諫啓前事,柳尙齡、安從坦、許碾、林有琮、孔瑞麟事,依啓,餘不允。

○罷襄陽府使孔瑞麟。〈史臣曰:「瑞麟端雅有守。在己卯,不爲浮習所撓。乃以交結光祖爲有物論,而斥授襄陽。至於求言之日,上章論事,所論切直。非徒不用其言,又從而罷之,遂使言路閉塞,士氣頹毁,可勝惜哉?」〉

1月8日

○丙戌,日暈兩珥,冠重暈,戴。

1月9日

○丁亥,臺諫啓前事,依允。諫院啓曰:「吏曹判書許硡,用人之際,專不畏謹。雖無相避,切近族親,數多薦用。一政之間,五六人注擬。居權地,不宜如此,請遞。」不允。

○江原道觀察使黃孝獻馳啓曰:「道內時病物故人:三陟二十七、江陵六十八。」

○史官韓淑,以左議政李惟淸議啓:「〈吏曹所啓,外任文臣移差,緊關京職事。〉吏曹以人物有數,政事之際,注擬爲難。外方文臣守令,每欲漸次移差京職,亦多有傳敎之時。爲親乞外者,情可憐也,其餘移差何妨?」傳曰:「其以議得之意,言于吏曹。」

○日暈。

○夜,木星與月同度。

1月10日

○戊子,御朝講。

○臺諫啓前事,不允。

1月11日

○己丑,受朝參。

○御朝講。侍讀官沈義欽臨文曰:「《四牡》、及《皇皇者華》,皆勞使臣之詩也。大抵人臣,所當夷險一節也。爲人上者,亦念其勤苦,而慰勞之可也。昔王全斌伐蜀,宋太祖御講武殿,忽謂左右曰:『我被服如此,體尙覺寒。念西征將士,衝冒霜雪,何以堪處?』卽解裘帽,遣中使,馳賜全斌,仍諭諸將曰:『不能徧及也。』全斌感泣,故所向有功。全斌非以裘帽爲感也,聞命而感動其心故也。今使臣之往也,微官則已,至如上國奉使人及受方面之任者,則各別設宴,使之感動其心何如?古之聖王,其於勞使臣之際,必歌以享之,以感動其心者,不偶然也。」特進官沈貞曰:「北方城底野人,近者,不平其心,與深處野人交結以爲:『不必歸順朝鮮,與住張哈五百餘人結黨。』云。臣,近因啓本推覈,則前日所聞,果有源也。前者,禮曹得野人持來官敎內,或年歲及居處差違者,八人追奪,而又行移本道,刑問兵房等或至五六次,而守令等竝令推考矣。大抵,城底野人當身爲中樞者不多,率皆借族親官敎上京,冒受祿俸,亦已久矣。而今不如古,彼人之搖動,不爲虛矣。且聞穩城府使呈內:『因禮曹行移,而令兵房及事,知通事推閱城底野人官敎,則七十餘人中,只三四人官敎爲是,而其餘則皆不實,如此野人若上送,則邊將及色吏等皆被罪,若不上送則變生朝夕,何以處之?』監司曺繼商則以粘移次兩件牒報,兵使柳繼宗則『自祖宗朝以來,或五六十年、或三四十年、或一二十年如此,而上京受祿已久。若一朝而論奪之,則非徒穩城也,六鎭亦爲搖動矣,仍舊爲之可也,』云。穩城牒呈及監司、兵使公事,卽今皆到備邊司矣。豐年則十二運;凶年則九運;而一運人數,不過七八人矣。臣意謂,今來別運百餘人中,爲中樞者三十餘人。去月初九日爲始,先運下去,後運或間日下去。彼人下去,言于其類曰:『朝廷待之甚厚,無追奪官爵之事。且祿俸、衣服,亦撿擧給之。』云則彼亦有田地家舍,而自其父母,久遠生長之地,豈肯輕去也?如此則必無怨叛之意。大抵,邊釁,出於小事。設或生變,陰囑深地野人,陷沒一鎭一城,則國家不得已用兵矣。消沮機微之事,自上留念何如?」上曰:「所言至當。與大臣議之。」

○聽輪對。

○臺諫啓前事,不從。

○以成雲爲漢城府判尹,蘇世讓爲全州府尹,尹安仁爲議政府舍人,金就精爲司諫院正言。

1月12日

○庚寅,御晝講。

○御夕講。侍講官李熙騫曰:「國家講荒政之策,下寬大之詔,無所不至,臣見,閭閻間百姓,專不蒙實惠。大抵,守令得其人,則科斂之事,雖不能全廢,而官家蘇復;流民還業,隣官守令,亦爲忌憚,而不敢肆其非心矣。成廟朝以臺諫、侍從,特命爲守令,此重養民也。」

○下書八道觀察使曰:

桑農,生民衣食之本。而近來,歲比不登,民困飢寒。此雖由水旱爲災,然不可委之於天,而不務其本也。務本之要,專在守令,而未聞有出入田里,身自勸課者。如此而欲民之無飢寒,蓋亦難矣。卿其申勑各官,務厥農桑,使民得有恒産可也。且生民休戚,在守令;守令黜陟,在監司。守令而不恤民隱,則民不能安業;監司而不明黜陟,則人無所勸懲。或以一道之大,而無一人居殿者,不法之事,亦無有摘發馳啓者,殊無委寄之意。卿其嚴明黜陟,使守令,不得橫肆。

○臺諫啓前事,不從。

○憲府啓曰:「崔國光,父喪三年之內,女妓陽臺、雲柱、珠英等通奸率畜,敗常莫甚。其女妓等皆服招,而國光則以平問不服,請刑推。」依允。

1月13日

○辛卯,御夕講。

○臺諫啓前事,不從。

1月14日

○壬辰,御朝講。大司憲孫仲暾,大司諫任䙔啓前事,權祺事依允,餘不允。

○御夕講。

○酉時,東方虹見。

1月15日

○癸巳,臺諫啓前事,不允。

1月16日

○甲午,御夕講。

○臺諫啓前事,不從。

1月17日

○乙未,臺諫啓前事,不從。

○傳曰:「今聞領相病勢緊重,予甚軫念。都承旨其往問病。」

○禮曹啓曰:「視學禮文,講書官有之,令吏曹,講書官一二人磨鍊何如?」傳曰:「依啓。」

○都承旨柳溥啓曰:「袞云:『臣福過災生,以至於此。』又曰:『權鈞葬期,在三月。若待此而後出,則三公只左相耳。二月視學時,則三公一人押班,一人獻官,則恐爲不足也。前日書啓人中,擇可爲之人,速命爲相。臣聞政事日,則必以爲出相也,每日望之。」

○傳曰:「卜相,必須難愼而廣選。觀前日書啓,則但以職次書啓,其人等孰不爲政丞乎?然卜相乃重事前日,李惟淸以三宰爲政丞。今於政府正二品及六卿中,豈無可當人乎?須更思之,不計職次,以人物可當者書啓。若無則已,有則書啓可也。以此意,遣注書于領相問之,左相則遣史官。」

1月18日

○丙申,注書金致雲,以傳敎之意,問于南袞,而回啓曰:「前日書啓人外,又爲下問,故以許硡、金克成書啓。但克成今在衰絰之中。此等人雖不宜卜之於今,然臣常所抱,而病重垂死,恐不更啓,故以此書啓耳。」〈前日書啓者,李荇、洪淑、沈貞也。〉史官黃琦問于李惟淸,以李沆、許硡書啓。〈前日書啓者,張順孫、沈貞、李荇、洪淑也。〉〈史臣曰:「所貴乎大臣者,非特自賢而已,得人而薦之,協心輔理,措世太平,乃其職也。惟淸當卜相之初,不顧人物之賢否,惟以職次而書啓。再問之日,乃復擧李沆,沆之爲人,眞斗筲小器也。其不合於台輔之地,人孰不知,而獨不知之,此,惟淸所以終於戇執不通,而受譏於君子。噫!於身有戇執之病;薦人失公明之道,雖小有剛儉之稱,將焉用彼相哉?」〉 ○下前後卜相單子于政廳,仍傳曰:「其以李沆爲右議政,以金克愊爲戶曹判書,安潤德爲左參贊,成雲爲兵曹判書。」

○臺諫啓曰:「三公,必須愼擇於衆望洽然而後,乃可。若德望特出之人,雖不計資級,而特授可也。李沆非德望特出之人也。恩命一下,衆心驚怪。三公之任,不可違衆心而授非其人也,請速改正。」憲府啓張明遠、李海等事,再啓,皆不允。

○以李沆爲議政府右議政,安潤德爲議政府左參贊,金克愊爲戶曹判書,金璫爲漢城府判尹,韓胤昌爲司諫院司諫,金義貞爲弘文館正字。

1月19日

○丁酉,御朝講。執義柳潤德、正言金就精啓李沆、張明遠、李海事。李沆事依允,餘不允。〈史臣曰:「沆與領相南袞頗相善。其初卜相日,袞短其爲人不薦。至拜相日,沆意袞薦己,欲議進退之計,進于袞第,袞謂沆曰:『負君、負君。』沆猶未覺其意,人多譏笑。」〉 ○吏曹判書許硡來辭,命遞。

○下領議政南袞呈辭單子曰:「前旣累次辭狀,今又呈辭,辭甚切。且在病中,解職則必爲安心。然以朝廷事體觀之,則首相豈可輕爲進退?右相亦當出,左右相在焉,何事不可爲?況今有災變、邊釁,首相尤不可輕爲進退也,其安心調理爲當。欲爲不允批答,而慮卿起居勞動,故不果耳。其以此,遣史官言之。」〈其辭狀曰:「臣將病勢危重,解職調治事,仰瀆天聽,未蒙兪音,反紆睿渥。旣命賜內局珍劑,仍令御醫常常護病。遣中使、近侍,抵臣家問病,至于三四。又命太醫河宗海,診視異恩,稠疊出於常格。臣顧,何人尙敢當之哉?雖糜軀粉骨,末由仰酬,洪造第自受由以後,病勢沈綿,日以轉劇,氣脈俱弱。百藥無效,生全之望,百無一二。呻吟之中,無復餘念,惟以本職不解,爲獨介介耳。臣病至此,極解職與帶職,宜若無所係關,但以久叨非據,恒積憂慄。今在垂死之時,尙如山岳壓身。如及臣喘息尙存之時,獲聞遞改之命,則臣瞑目入地,猶懷結草之誠矣。伏望聖慈,曲垂憐察,許遂卑懇,亟遞臣職。」〉

1月20日

○戊戌,傳曰:「右相已遞。其以沈貞爲右相,李沆爲贊成。」〈史臣曰:「貞性貪邪毒害。往在己卯,與南袞等陰謀,傾陷趙光祖等諸人之後,士林仄目。及爲相,有物議,而其子思遜、思順,竝在要顯,勢焰燻灼,卒不敢發。」〉 ○以沈貞爲議政府右議政,李沆爲議政府右贊成,成世淑爲吏曹判書,許硡爲禮曹判書。

○日暈,冠兩珥。

1月21日

○己亥,日暈兩珥。

○沈貞啓曰:「昨政,以臣爲右議政。三公之任,論道經邦、燮理陰陽、表率百官,須以宿德、重望之人擇授,若尋常人則雖暫時,不可冒處。況臣資稟庸下,識慮短淺,又無學問。人器不相當,自然有物論,然恩命已下,未能安心於一刻,敢辭。」傳曰:「三公之任重,故其難其愼,而自上亦不能獨斷,與大臣議之而授,卿其勿辭。」反覆固辭,至于九啓,不允,乃退曰:「當待物論。」

○右贊成李沆啓曰:「臣本無才德。立朝後,別無功勞。前蒙擢置六卿之列,亦有未安之心,況贊成之任,貳公弘化,比六卿尤重。自料不可冒處,須以有才德相稱者,擇授。」傳曰:「卿累爲六卿之任,今豈不可爲二相乎?」三啓,不允。

○御夕講。

1月22日

○庚子,御朝講。上曰:「禮文之事,時當講而行之。鄕飮酒禮則曾已下諭各道監司矣,至如大射禮,近來久廢不行,亦可以一行也。」領事李惟淸曰:「近因年凶,久廢不爲。今一擧行,未爲不可。」上曰:「近見邊報,虛實未可知也。然邊患,恐終不無。」惟淸曰:「北方之事,反覆思之,而未得其策。若令重臣巡邊,則邊方將帥,將改心備禦矣。以此,欲下送重臣,而本道監司,請勿送云,是必慮弊而言也,然北道重地,遣重臣巡審可也。」

○御晝講。

○日暈。

1月23日

○辛丑,右議政沈貞啓曰:「將臣不合之意,前已力辭。今聞就職之命,反覆思之,自料人器甚不合,故敢辭。」傳曰:「置相之事非輕,豈以辭免,爲之進退乎?其勿復辭。」再啓,不從。

○御夕講。

○傳曰:「世子已令隨班。有戎服節次,則常時不習騎馬,而遽爲之難矣。其令內司僕,擇馴馬,預爲調習,而若令入內,則雖無傳敎,入之可也。聞,成宗朝亦如此,故云耳。」

1月24日

○壬寅,御晝講。

○日暈。

1月25日

○癸卯,御朝講。

○禮曹啓曰:「來二月初十日視學時,館上下齋及四學儒生等,皆書啓,而若童稚之輩受點,則必不能講矣。請擇其可講儒生,而書啓,落點講之何如?」傳曰:「禮曹之意果當。但只擇可講者而講之,則其不得參者,必以爲恨。且非止於講經,而有賞格之事,不可只以可當人爲之也。今若專數書啓,而落點講之,則儒生等必以爲,我等他日,亦參講席,篤志于學。如此則可以盡勸勉之方矣。雖年少受點,而或有不通者,有何害也?」

○御夕講。

○日暈。

1月26日

○甲辰,御夕講。侍講官任權曰:「爲人君,止於仁;爲人臣,止於敬;爲人子,止於孝,莫不各有至善之所。然父子君臣,五倫,雖有本然之善,必有師友然後,可以止於至善。世子,國本,所以培養者至矣。冠婚已行,而又令隨班,今之所當先者,謁太廟及永慶殿也。此禮文中,大節目也。無難之事,而不行,至爲未便。」講至欽四隣,又曰:「此,舜旣命禹,摠百揆,故戒之如此也。唐、虞之時,君臣一體,臣以元首戴君;君以股肱倚臣,後之爲君臣,不如古。近者卜相之事,自上之意,以其可爲之人,故然矣,然外間聞之,疑殿下搖漾未定也。且政事,須當難愼。人君一出政令,四方輒知之,不可輕易也。」講訖,又曰:「近來,國家多有可憂之事。禮法之事,不如古禮,官不知禮文。國法雖立,而未幾輒或改之,故在下之人,不畏其法,無遵守之心。或以私欲論其法,希望其改。以此,禮法大毁,而朝廷不尊矣。大抵法者,當立之初,固當審定,審定之後,不可搖動。大臣雖曰有不可者,其法之大槪,是則不可改也。立法而或改之,故民不遵行矣。」上曰:「立法,固當審於其初,一立之後,所宜遵行而不改。近來,旣立其法,而又以他議改之,使國法不重,此,上下相察之事也。世子廟見事,與大臣議之,可於隨班後爲之,故至今不行,果爲未便。」

○傳曰:「世子於宗廟及永慶殿,當爲禮見,而前與大臣議之則云:『隨班後可行。』云。去正朝,令爲隨班,而適因雨雪,不果,然此則自然爲之矣。今日經筵官之言,甚當。世子謁見永慶殿則可獨行也,其於太廟則世子爲亞獻乎?獨行乎?其言于禮曹,預考前規啓之。」

○御夜對。

1月27日

○乙巳,日暈兩珥。

○禮曹啓曰:「世子廟見事,考之禮文,則世子冊封後,卽爲廟見,無祭獻節次,而只爲前後四拜而已。今世子已令隨班,則廟見所當速行也。」傳曰:「世子廟見事及永慶殿親祭事,來月內,擇日可也。」

○禮曹啓曰:「今次視學時,不設講書官,只令儒生講書耳。今之儀注,後所取法。於儀注,竝書儒生及講書官而付標歟?只書儒生,不書講書官歟?敢稟。」傳曰:「竝書講書官於儀注,而付標可也。」

1月29日

○丁未,夜五更,南方有氣如火。

二月

2月1日

○戊申朔,領議政南袞辭狀云:

臣,年垂六旬,得此重證。醫技雖精;藥餌雖良,卒無一效,歸於澌盡而已。臣今轉側須人,能復幾日支持歟?重任未解,心魂驚惕,鬱結于中,與病俱痛。伏願聖慈,特垂矜悶,許遞臣職則命雖難續,恩猶再生。臣今在垂死之中,旣不避煩瀆,又言多失倫,冞增惶恐。迫於情懇,冒昧上聞。

傳曰:「今觀狀辭懇切,且見看病醫書啓單子,病證有增無減云。遞不遞,無關於病之增減。然其意以爲,若見遞則庶可以安心調理,故如此再辭耳。日氣漸就溫和,雖使遞之,若得平復,則亦可復爲此職也。其以此意,遣史官,問于左右相可也。」李惟淸議:「臣亦聞南袞病勢有增無減,辭狀亦懇切,其意以爲,得解重任則可以安心調理也。首相之遞,重事,不敢輕議。天時漸至溫和,請寬限給暇,使之舒暢調理何如?」沈貞議:「臣親見南袞病勢深重,有增無減,而尙在重任,未得安心,與病俱痛事,懇說不已。如蒙遞命,慰安其心,則倘可調保矣。姑允所啓,虛位,待調復相,無妨。」傳曰:「今觀右相議:『親見領相,帶重任,心不自安,與病俱痛,姑允所啓。』云,其議至當,姑遞之。且令承旨問病,且諭寬平乃心,以善調理之意。」都承旨柳溥,自南袞第,以其言回啓曰:「臣得病,今至五十餘日。飮食日漸減少,氣力日就羸憊,至於不能運身。又年老,萬無生理。臣在垂死之中,而尙帶重職,雖一日,未能安心。今聞遞命,平生上恩,無如今日。臣病終雖不愈,亦可安心而逝矣。」

2月2日

○己酉,以申鏛爲慶尙道觀察使,尹豐亨爲司諫院正言,南袞爲判中樞府事,高荊山爲知中樞府事,李自堅爲同知中樞府事,金希壽爲同知中樞府事。

2月3日

○庚戌,御夕講。

○日暈。

2月4日

○辛亥,御朝講。領事沈貞曰:「見天文,可以驗人事,故祖宗朝士類之專治天文者,亦多有之。近來,雖擇聰敏之人,俾兼其業,而小無勸勵之效,玆非細故。臣少時聞,成宗命金應箕曰:『汝性,近可學天文。』命李昌臣曰:『汝可學漢語。』責令專治。故昌臣勤學不輟,或至夜分懸髮而讀,應箕亦專意天文,服御賜毛衣,坐見星辰,或至竟夜。兩人之於天文、漢語,皆極精通。人材,在作成何如耳,自上當各別勸勵。」上然之。

○御夕講。

○諫院啓曰:「正言尹豐亨,前有物論,言官不合,請遞。羅州牧使李希輔,政令顚倒,征斂無藝,且多有作弊之事,請罷黜。」傳曰:「尹豐亨被論於同僚,可遞也。李希輔則如此等事,監司可黜陟,而未及爲之。若如啓辭,則改差可也。」

○日暈。

2月5日

○壬子,以宋純爲正言,姜澂爲守知中樞府事。

2月6日

○癸丑,御夕講。

2月7日

○甲寅,傳于承旨柳灌曰:「世子今當謁見永慶殿矣。而其謁見節次,禮曹只以前後四拜磨鍊。宗廟則世子不可以私意行禮,永慶殿非宗廟之比也,只行四拜而退,於情何如?大凡,禮必順於人情而後,於心安矣。其遣史官,收議于左右政丞。」李惟淸、沈貞議:「世子於永慶殿後,豈無各別祭享時乎?今則姑依儀注爲之,至當。」傳曰:「知道。」

○臺諫啓曰:「打圍事,上敎雖以京中下番軍士爲之,但近年凶荒,貧殘軍卒,裹糧亦難,爲弊不小。此正救荒之時,田獵非其時也。況今春事方張,雖曰爲民除害穀之獸,適足以爲民之害。自古民勤於食,則百事俱廢,請姑停寢。」傳曰:「打圍事,近於經筵,大臣等啓之。故予意亦以爲,以京中下番軍士爲之,則庶可無弊。而且聞,畿甸惡獸甚繁,非徒害穀,亦爲害人,此亦不可不除也。大抵,田獵,上以奉宗廟之祀;下以除萬民之害,而又習武藝。況今又當春蒐之月,故決意爲之。然恐有民弊,故亦令大將,申明軍法,使之無弊耳。及今臺諫之啓如是,停之不難。但旣與大臣議定,自上亦不可無端停之。其以是意,卽遣史官,收議于大臣。」李惟淸議:「春蒐、夏苗,固所當爲。但近來年凶,民之困頓,莫此時爲甚。況今春事方張,其弊不貲,果如臺諫所啓。且今京畿監司驅捉惡獸事,皆有弊,竝不可爲之。」沈貞議:「臣初,以打圍啓之者,非必於此時爲之,只以近來軍令解弛,將卒不知坐作進退之節。至如旗幟,亦不知辨。大抵打圍,所以上奉宗廟;下習武備,時時擧行,亦不妨耳。今時則果春事方殷,正賑恤之時,而軍卒裹糧亦難。擧此大事,弊甚不貲,臺諫所啓至當。且今京畿監司驅捉惡獸,雖不發軍,民才白丁則不可不發。此亦民耳,其弊亦大,竝不可爲之。」傳曰:「大臣、臺諫議如此,可停。」

○日暈。

2月9日

○丙辰,上幸昌德宮齋宿。

2月10日

○丁巳,上輦至文廟,行釋奠祭日出,上御明倫堂,親執爵,先賜領中樞府事、左右相及侍講官,次賜儒生等酒于庭下。講書官大司成閔壽千,講《尙書》,援引古事,極其論難。儒生等亦以次入講,生員李震,《中庸》通,幼學羅允明,《大學》通。傳曰:「視學後,儒生講書重賞事,前已下敎。今日見此講書儒生,甚爲精熟。近來,製述則人皆用力,而或有能之者,至於經術則專不致意。今若以此儒生直赴殿試,則應入後式年數內,似乎太重。然或有爲明經科之時,今此儒生,必直赴殿試,以鼓舞然後可也。其以此意,議于大臣。」大臣議啓曰:「常時以製述重賞時則有之,以講書而重賞時則無也。落點儒生亦多,而皆不能講,獨此兩儒,至爲精通。今若以此而直赴,則後生必勸勵矣,上敎允當。」

○臺諫啓曰:「不取人事,曾已下諭于八道,而今乃以此儒生,爲直赴殿試,則是乃取人也。失信莫大,至爲未便,請改。」傳曰:「臺諫所啓果當。然以在京儒生爲別試放榜則不可,此則許多儒生不能盡令講書,故落點而講之。抄其精通者,爲直赴後,榜殿試,有何不可?大臣亦以論賞爲當,不須改也。」

○日暈。

2月11日

○戊午,臺諫啓前事,不允。

○日暈兩珥。

2月12日

○己未,王世子廟見。

○御夕講。

○臺諫啓前事,不允。

○日暈。

2月13日

○庚申,御朝講。

○引見慶尙道兵使李安世曰:「南方防禦之事,雖不如兩界,亦不可輕忽。聞,南方之人,有輕倭之心。措置之方,更加詳悉可也。」又謂安東府使李嗣宗曰:「生民休戚,係於守令,而近年,連年凶荒,民不聊坐。農桑恤民等事,當勉力爲之。非徒此也。如愼刑獄、美風俗,亦其急務也。」

○御晝講。

○諫院啓曰:「金溝縣令李昌齡,在官時貪黷無厭,官帑之物,無數入己下等遞來時,百餘駄猶爲不足,給價民間,出馬輸來,請拿來推考。」依允。

○臺諫啓前事,不允。

○日暈兩珥。

2月14日

○辛酉,御夕講。

○臺諫啓前事,傳曰:「講經直赴事,當初與大臣議爲之,今不可輕改。當問于政府東西壁後,發落。」

2月15日

○壬戌,受朝賀。世子率百官,始隨班。侍衛將士見擧動安閑、氣度雄偉,皆有喜色。

○左贊成李荇、右贊成洪淑議曰:「前日遣承旨收議時,臣等以至當,言于政丞,臣等之意,亦與大臣相同也。」傳曰:「已與大臣議爲之,不須更議。但欲廣問,故問于東西壁。亦如此言之,朝廷之意可知,其招臺諫言之。」

○臺諫仍啓前事,不允。

○日暈兩珥。

2月17日

○甲子,咸鏡道有癘疫。

○日暈。

2月18日

○乙丑,臺諫啓前事,不允。

○憲府啓:「今年凶荒,請禁酒。」依啓。

○以黃恬爲弘文館副校理。

○司憲府大司憲臣孫仲暾等上疏曰:

國家之勢,名爲治平無事,而衰亂之幾,藏於不測者,此,天下古今之大患也。夫名爲治平,則人情狃於宴安,而莫之省,憂藏於不測,則其機潛構暗成,而至不可救。明者知其然,故可以消患於未然,不知則悠悠靡靡,坐待其至而後覺。古之君臣,所以儆戒於無虞,而明智之士,至於痛哭、太息者,蓋以此也。臣等伏思,殿下臨宁以來二十餘載,竭誠圖理,行義未過,加以外絶寇戎、兵革之虞;內無廢職、失守之官,朝野晏然,若無事者然。而天地未應,而災害荐加;民生困極,而帑藏日空,綱常倒地,統紀不明。士鮮廉讓之習,俗競侈靡之風,令出而人玩,法立而奸生,細務雖察,大脈已萎。國家大勢,如人病痿日消月削,而猶不自知,至於覺痛而後,知則雖有良醫,亦末如之何也。臣等聞,一國以一人爲主,一人以一心爲主。心官失職,則百體解弛,故治亂、安危,皆於是乎在矣。然明心之要,不過曰自慊而已。苟有一毫情私,累於其間,則深壼之中,獨知之處,跡雖未著而幾則已彰。己雖閉藏,而人必先知則一身之切,一家之近,且不能自攝,況其四海之廣,萬幾之煩乎?且家者?國之本也。心正之效,著之於家而後,推而成敎。率之不以正,家不可敎,何以示兆民之衆乎?伏見,殿下以高世之見、卓物之智,自修之方、內外之治,宜無闕矣。然而椒闥之屬,戚姻之家,因緣攀附,僥倖希恩。故施措之間、恩威之際,苟且繆矣,不能無涉私之偏。臣等竊恐,殿下自克之實,有所未孚而然也。又自近年以來,民情、流俗,漸成偸惰,浮靡日滋,驕僭相尙。婚姻之侈、宮室之麗、染色之異、服玩之好,厭古而喜新;爭奇而誇美者,必曰宮樣,而源流有自。下及卿士,以至黎庶,轉相倣效,務極華美,此豈法律之末,所能禁止,而端本淸源之道,豈可以他求哉?伏願殿下,體天地之無私;廓日月之至明,不以一毫私意自累,勿以人所不知,而少忽。嚴內外之治;杜請謁之路,示敦朴,爲億兆,先躬節儉,以厚風俗,不勝幸甚。臣等聞,朝廷,四方之表率,而士者,朝廷之器用也。故朝廷正,而百官治則士以禮義自勵,而人無不正。士習壞而紀綱紊,則朝廷日卑;元氣日衰,而國非其國矣。竊見,朝廷之上,取舍靡當;是非錯施。用人不問才器,唯以資格授任,苟充其員,不恤其責,而官常多缺,職患無人,銓司臨擬,相顧無何者,何也?士素不勵,而勵士之無其道也。今之爲士,大抵賤禮義,而捐廉恥,毁蔑《詩書》之敎,唯知趨利之門。黃口少兒,皆有媒進之念,貪汚成習,恬不知恥,遂使統紀無別,民情僭慝。庶孽賤屬,掩其本根,冒名士類,干義陵分,不知慮懼,是豈細故哉?置相,國之大事也。其人之得失,安危之所係。雖人主不敢獨斷,而必咨於大臣者,所以重其事、難其人也。近者,大臣薦相,不擇賢否,謄書座目者,是豈謀國遠猷之道乎?殿下臨御日久,群臣之賢否,歷試之審矣。其於論相,固宜默定於聖算,而臨時擾攘,擬於甲,而指於乙,似若靡適者,臣等滋惑焉。古者三公論道,六卿分職,各有統屬,以相維持,所以明體統,而重朝廷也。近者,患紀綱之不立;慮百僚之關官,特令政府,察六曹之仕否,書以啓之。大抵,法立則弊必生;網密則下不容。頗聞六曹堂上,輪遞而仕,苟且免責,惟事姑息,紀綱之毁,殆有甚於曩時,非委任責成之意也。《書》曰:「令出,惟行,不惟反。」近者,釋菜視學之時,因年歉,不取士之事,已諭中外,而臨時落點,只講一書,口誦章句,便謂該博,直赴殿試,〈生員李震、幼學羅允明。〉取人之路,不宜如是。而旣反其令,又失其信。大臣知其不可,而莫之救,迎合傅會,以爲當然,其於引君當道之義,爲如何哉?嗚呼!安者,非一日而安也;危者,非一日而危也,皆有積漸之致。安危、成敗,係轉移之間,而心正家齊之效,與夫朝廷之正不正;士習之善不善,風俗之汚隆;治道之得失,皆在於一人而已,伏願殿下,留念焉。

2月19日

○丙寅,御朝講。

○御夕講。

○臺諫啓前事,不允。

2月20日

○丁卯,御晝講。

○臺諫合司啓前事,命更議于政府、六卿、漢城判尹。鄭光弼、李惟淸、沈貞議:「前日已盡啓之,更無所言。」李荇、李沆、張順孫、洪淑、金克愊、韓亨允、許硡、金鐺、成雲、韓效元議:「成命已下,今又改之,亦似失信。然不爲取人事,下諭外方,而且落點講經,於取人規矩,未爲合也。」傳曰:「議論如此其不一,故臺諫啓之矣。直赴會試可也。」

2月21日

○戊辰,憲府啓曰:「今年凶荒,倍於他年。朝官往來外方,豈無其弊?掃墳、沐浴、榮親、榮墳等事,限秋成,請姑停之。」依允。

○日暈兩珥。

2月22日

○己巳,御夕講。

○京畿金浦縣地震。

2月23日

○庚午,御朝講。

○御夕講。

2月24日

○辛未,傳曰:「近來人民病死頗多。外方癘疫熾盛,故固知死者之多也,京中雖不如外方,亦豈無之?富者可以埋葬;貧者則恐或有棄屍之患。念之及此,寧不惻然?昔者,文王埋瘞朽骨,至今稱美。掩骼埋胔,亦在國典,其更曉諭于各道監司及漢城府,申明舊章。」

○御夕講。侍講官任權啓曰:「荊、楊二州,地品不甚相遠,而聖人之因地制貢,各有差別。大抵,聖人制貢,觀土地肥瘠;度物産有無,而定之。我國,不如九州之一。以天下土地之大,貢賦之夥,聖人尙能辨別毫釐,況我國之小乎?我國家物産不常,或有産於古,而不産於今;或有産於今,而不産於古。今者以地之不産者,責出者頗多,民弊莫甚於此。古人云:『三年耕,餘一年之食。九年耕,餘三年之食。』以此觀之,今之蓄積,宜無欠闕,而帑藏虛竭。若蓄積有餘,則當此凶歉之歲,可以蠲減常貢,而今則非徒不能蠲減,至於引納,與聖人保民之意,大異矣。」

○坤方、艮方,黑氣橫着,狀如虹。

○日暈。

2月25日

○壬申,百官賀于東宮。〈乃世子誕日也。〉

2月26日

○癸酉,忠淸道懷仁縣有癘疫。

2月27日

○甲戌,御朝講。同知事許硡曰:「近來,國家昇平日久,不用軍卒,故武人不知坐作、進退之節。如打圍事,則必待年歲豐稔,而爲之矣。至若習陣,則自有規矩,在所當爲。臣見成廟朝習陣之事,頻數爲之。若不親幸,則或命將爲之,而近來廢之久矣,將卒亦不知形名等事。」領事沈貞曰:「非徒此也。祖宗朝法改之,則不能無弊。前者,內禁衛分五番,故侍衛無虛疎之弊。近因年凶,高荊山爲判書時,欲省供饋之費,而不慮侍衛虛疎之弊,故五番爲七番。此法之未便,曾欲啓達,而法立已久,勢難卒革,故迨不果耳。大抵帝王禁軍,若爪牙羽翼,必須整齊弓馬可也。今則分爲七番,一月之內,僅入二番,故爲內禁衛者,或多無馬,亦或有臨番覓紗帽,至爲不可。給之以祿者,用以備不虞耳。今者非當番則或退處鄕曲,臨番上來者有之,亦有不知將帥之面。其入番之數甚少,侍衛虛疎,甚爲未安。今若招兵曹判書下問,則可知禁軍之虛疎。」上然之。

○安邊居金丁妻銀今,一産三男。

2月28日

○乙亥,以南世準爲承政院右承旨。

2月29日

○丙子,御夕講。侍讀官黃恬曰:「近來,連年凶歉,而今年倍於前歲。畿甸甚於他方,民無升斗之穀,賑恤之方,雖極力爲之,而猶有所不足。況今守令,無各別救恤之事,自上亦無各別措置之方,民將至於流離失所,而不可救矣,各別措置何如?」

三月

3月3日

○庚辰,御夕講。

○遣承旨南世準,問病于南袞。

3月4日

○辛巳,御朝講。

○以許硡爲禮曹判書,南孝義爲同副承旨,李霖爲弘文館副修撰,周世鵬爲博士,崔弘濟爲著作,韓㞳爲正字。

3月6日

○癸未,御夕講。

3月7日

○甲申,御朝講。

○御夕講。

○夜,艮方白氣布天。

3月8日

○乙酉,御晝講。

○司諫院大司諫任樞等上疏曰:

爲國家之治者,貴乎識治體。立治有體,而不撓,故施治有序,而不亂也。王者,高拱於穆淸之上,而化行於裨海之外,有何修而然哉?以純王之心,行純王之政,要使紀綱整齊,不使其委靡怠惰而已。是以,大小分職,百事俱擧,而民知所從也。夫人主之心,如天之廣,如日之明,常在含弘澄徹,無一毫私意干於其間然後,可以宰制萬事,而宗主群生也。臣等伏聞,爵賞,天下之公器,當與賢者共之,而不可及於私昵者也。少有偏係之念,則其何以答天意,順人心,以興至治乎?近觀,用人之際,或未盡出於公,瑣瑣姻婭之輩,皆得膴仕。人人見注擬之目者,皆曰:「某人當爲此職。」恩命之下,果在於其人,莫不如其言也。殿下端拱九重,神明一心,天地鬼神,所共臨者。而終不免爲人所窺測,是豈無所蔽,而然哉?伏見,殿下春秋鼎盛,聖嗣蕃庶,爲家之念,一萌於中,而土木之功、奢侈之事,繼起而不止。婚姻肺腑之間,公意之不行,亦其勢也。凡人在恩寵之地,其不挾勢以自驕者,鮮矣則當今之弊,孰有過於此哉?漢、唐諸君戚屬之禍,在不可不戒也。且古人,嚴內外之法,使外言不入於梱;內言不出於梱者,杜請謁之路也。自士大夫之家猶然,況在王室乎?內外之限不立,而宮闈之禁不行,無甚於此時。里巷間無賴之徒,相聚而言曰:「某也,旣得其內托,又得其外附,是人當得職;是人當逭罪。」相與誇張,而羡美之。有偶與相合者,是雖未盡取,亦不足於聽聞也。臣等恐殿下,於誠正、修齊之道,或有所闕失,而外誘之私,猶未盡去也。外誘不去,內德日廢,未有內德廢,而能治國家者也,殿下留心焉。大抵,人主以任相爲重;宰相以正君爲職。二者交修然後,紀綱正,而朝廷尊。國家之元氣,所賴而不仆者,只在於此,則宰相經世之責,爲如何哉?臣等伏覩,今日之事勢,正如病者,元氣已敗,凡疾皆得以入之。入則孰不得以亡其身哉?爲當世大臣者,雖極力扶持,陵夷頹敗之勢,未易援救也。當獻可替否之際,曾無嘉謨、善言,可以格正君心,而其所以規規事爲者,若是而止則因循苟且之間,人心日偸,國勢日卑,終至於不可救也。當時之事,事無大小,悉經咨訪然後,施行,是,殿下好問之誠則非不至也。大臣居廟堂之上,處大事、決大議,堂堂氣像,人所瞻仰,而一時之是非曲直,自就正焉。故能以輔助君德;開濟生靈。若復瞻前顧後,牽引人情則一家之事,且不得自理,矧是一國之事乎?紀綱者,國家之治亂係焉。今皆弛而不張,則令下而人不從,無足怪也。近者,禁率私妾、刷還官妓之令再下,而不循其限者亦多,是,有令而無令,人情解弛之端,此亦可見也。大臣旣不能訏謨定命,而紀綱又從而廢弛,將何以爲國乎?殿下留念焉。且一時興化之本,旣如此,則禮義廉恥,果無以自興,而貪暴病民者,得以行其術也。國家敎士之法、養士之方,非不至也,爲儒者,率不喜讀書,優游自棄,其弊已久。其爲父兄者,不復勸勉,惟知以利,相交相與,而其間雖或有學者,亦不過剽竊,以爲規取功利之資而已。由小大之敎,磨礱浸漬,尊養德性者,未之有也。是故,以一人之名,一屬於學宮,以爲赴試之階;一屬於官籍,以爲取級之地。甚者,伺候於權勢之門,以取聲利爲心,慢不知禮義廉恥,爲何等事也。是何百餘年間,列聖培養餘習,一至於此乎?觀士之已登科第者,亦非盡敎養成就,而自以爲得此足矣,不復從事於學,事親從兄,當以何者爲法;輔國賁治,當以何者爲推乎?古之士,非獨上之人貴之,士亦知自貴焉;今之士,顚冥利欲,而不知有貴於己者,故學道、循理之志薄,而偸合、苟容之心勝也。從古以來,士習之趨向,實關於國家之盛衰。若不急急收正,終爲靡靡而已,殿下留念焉。夫民者,爲邦之本。其所存撫,須如赤子,庶得其生也。爲守令者,率非其人。當此大歉之時,不顧垂絶之命,憑收賦稅,割剝斯酷。寒而衣、飢而食,合一國之民而計之,未爲十一也。地力之生物,有大數;人力之成物,有大限。取之無度;用之無節,則民雖欲不窮,得乎?救荒之令,雖頻布於四方,而其所奉行者,不過文具而已,遠方之民,安知殿下惻隱之念乎?郡縣雖多,而未盡得人,幸朝廷之紀綱不紊,而監司之黜陟分明,則貪自就戢,而民獲其惠也。凡天下之理,未有源濁而流淸者。廉恥道喪,人心汨沒則賤汚之事,在朝廷之上,亦未必無也。貪風不息,民將無賴,是宜痛治,使無滋蔓也,殿下留念焉。蓋萬機之務,非紀綱,無以持之,而紀綱之所以振則以大臣秉執,而不敢失;臺諫補察,而無所私,人主必以至正之心,恭己於上。是以,人人各自矜奮,更相勸勵,以去惡而從善,禮義之風、廉恥之俗,不期變,而自變也。然大臣之謀議;臺諫之規正,相爲一體,而初非二事也。近者,大臣之議,與臺諫之言,多有相遠者,臣等未知其意之所在也。臺諫所言,一切可否於大臣,而行之,事在難辨則可也,是非利害,較然明白則殿下亦斷自聖衷而已。臣等叨守耳目之寄,凡在所見、所聞,莫不陳列而進者,無他。欲使聖德無虧損;聖政無闕敗而已。凡所進言,皆不垂誠見納,而章奏之入,亦不過一覽而旋下,此與唐太宗列疏於屛,以備常覽之意,反不同也,殿下留念焉。

3月9日

○丙戌,御朝講。上曰:「今年凶荒,前古所無。外方及畿甸之民,流離失所者甚多。今當農作之時,種子、農糧,何以備之?予其軫慮。」領事沈貞曰:「昔漢文帝,爲農之詔,十居其九,後世稱美。今上敎如此,其憂民重農之意至矣。今年凶荒,果爲太甚。民生至爲艱困,宜下書諸道觀察使,各勑守令,口食種子,趁時分給,使之耕種,不失其時可也。」同知事許硡曰:「慶興府使李壽鐵,以野人所訴,〈毛物及馬匹徵斂事。〉被推而發明如此,事雖果有之,必不服矣。若欲窮推,則不得已先刑下人,然後可以得情矣。今者,邊方守令,肆行貪黷,是宜窮訊斷罪,以懲其貪黷可也。但觀其招辭,必有懷嫌而誣訴,不可聽信。且以野人所訴,罪其邊將則是,邊將受制於城底野人,恐啓其後弊也。」沈貞曰:「慶興城底野人三運皆歸咎於李壽鐵,此人必有不義之事,而大失胡人之心,故懷嫌而訴之,亦可推而罪之也。然聽野人所訴,而罪其邊將,則邊將無權,反受制於野人矣。」

○江原道平康、淮陽、金城等官下雪,深一尺。

○左議政李惟淸、右議政沈貞啓曰:「前日憲府上疏,以論臣等。未經一朔,諫院又上疏論之。國家公論,只在臺諫,臣等安敢安然在職乎?請遞。」四啓,不從。

○憲府啓前事,不允。

3月10日

○丁亥,命聚吏文隷習員于殿庭,製吏文〈崔世珍、元繼蔡、李粲、李億孫、崔輔漢等入格。〉 ○傳曰:「南袞病苦,其遣承旨南世準與中使,問病。」

○傳曰:「京中朝士前銜及屬軍務者,甲士、正兵中,有弓力拔萃,射六兩至於五十步,步射亦遠射,或善騎射,十發十中者,各別抄啓則欲親試其才,各當其才而用之。大抵,我國三面受敵,武才卓異者,如此勸奬則人自激厲矣。」

○領議政南袞卒。年五十七。傳曰:「今聞大臣之卒,至爲痛悼。朝參、經筵、閱武等事,竝停之,其進素饌。」〈史臣曰:「袞,文章富贍,筆法亦麗。平生不服華美,不營産業。才氣出衆,持論似正。臨終,盡火平生草槁,仍語子弟曰:『余以虛名欺世,汝等愼勿傳播以重吾過。』又曰:『死後勿以段紗斂襲。生平,心與行違,愼勿請謚、立碑。』病革,上遣中使問身後事,已不能言矣。己卯年,袞與沈貞輩不得志者,挾憾同謀,潛入神武門,驚動上聽,士林流竄殆盡,而不露形迹,其才不可及也。其言:『心與行違。』者,若指此而發則斯亦知罪而斃矣。諡文敬。」〉 ○遣承旨,弔南袞之喪。

3月11日

○戊子,停朝市。傳曰:「吏文製述入格人員,居首者,依庚午年安彭壽例,加資,之次,依庚午年金安國例,兒馬題給。又之次者,各別造弓賜給。」

3月12日

○己丑,停朝市。京畿觀察使洪景霖啓曰:「救荒之事,臣盡心措置。但連年饑饉,民間儲畜已盡,救荒至難。且國穀殆盡,今月猶可賑救,來月則計無所出,雖少有遺在、亦不可盡散。聞諸民間之言:『若於來月得受京倉,則可以連命,不然則飢死丁寧。』云,斟酌給之何如?」傳曰:「問于該曹。」

○說書許沆,以世子言啓曰:「南袞乃師傅也。欲爲弔喪。」傳曰:「遣侍講院官員,弔之。」

3月13日

○庚寅,停朝市。

○戶曹啓曰:「近來連歲凶荒,京倉之穀,俵散殆盡。國儲將竭,勿令各官民戶,全數磨鍊,而貧乏自願受者,令觀察使,抄送題給何如?」傳曰:「依啓。」

3月16日

○癸巳,日暈兩珥。

3月17日

○甲午,御朝講。

○賜几杖于判中樞府事張順孫,其敎書曰:

致仕陳戒,是,不忘本朝之純誠;告老留之,亦篤棐王家之大義。耆舊去就,係國安危,胡引年而保閑?勿憚勞而就散。卿性本儉約,志存慤謙。文富而韜;幹贍而蓄。歷仕屢朝,己負謀人之望,逮輔寡躬,克軌良士之規。方將詢黃髮而共理,豈可易素心而乞身?懲截截於前言,效番番於往牒。特賜几杖,用着尊安。膂力旣愆,卿有切於休暇,腎腸是敷,予欲賴于謨猷。

〈史臣曰:「順孫家世寒微,貪鄙無恥。齒位雖高,多結年少,以爲固權之謀,又與金安老,有投漆之分。人相嘲笑曰:『有何係國家輕重,而受此賜耶。』」〉 ○御晝講。

○御夕講。

3月18日

○乙未,日暈,有冠左珥。

○下司饔院單子曰:「來二十日習陣時,進上生物,令京畿各官進排云。今年京畿凶荒,民弊必多,勿令進排,而司饔院隨其所有,用之可也。」

○傳曰:「癘疫物故及凡災異等事,外方則馳啓矣,京師則例不書啓,此甚不可。人物殺害之事,亦是變怪之大者也。不爲書啓,故爲公事入啓然後,始知之,亦豈可也?今後,若有如此事,雖不可續續啓之,隨時書啓事,言于該司。」

○御夕講。

3月19日

○丙申,聽啓覆。承旨啓:「抱川囚私婢卵德,淫其父干阿之,遂殺其夫季孫,罪其女則凌遲處死不待時,其父則斬不待時,初覆。」上曰:「此事何如?」領事李惟淸曰:「天地間安有是耶?如此無疑之事,不必待三覆也。」上曰:「可。」居昌囚李玉石,同生兄玉連妻世非,通奸罪,絞不待時,三覆,依律。

3月20日

○丁酉,閱武于慕華館,觀武才,優等人招入御前,饋酒,賞賜有差。

3月21日

○戊戌,日暈兩珥,戴。

3月22日

○己亥,左議政李惟淸,右議政沈貞、右贊成李沆,左參贊安潤德等啓曰:「近來災變疊見,日暈兩珥。此必有所召,豈無救災之道?請面對。」上御思政殿引見,李惟淸曰:「近來,災變甚多。若白氣雖曰兵象,豈徒爲是哉?且日暈或兩珥,近來連有之。此必宰相不賢,故致如此之事,臣等至爲未安。詮聞,東宮有妖怪事云,未知其然也。誠有如此事,則至爲驚愕,罔知所爲也。」沈貞曰:「災變之作,近來尤甚。天之丁寧告戒之意,可知也。伏聞,世子宮有妖怪事。意者,近來災變,因此而應也,請自上勿以尋常而處之也。且聖鑑,古今事迹,靡不周知。只以祖宗朝事見之,無母后東宮,例有如此變怪之事,驚愕莫甚。內間之事,非以請推於外也,自內推得其人,而痛快則邪謀自戢,而內外皆安矣。」上曰:「東宮之事,內則時未聞之。外間,先有所聞耶?此卽何事耶?」沈貞曰:「幾微之事,若少有之,則速爲明決,使外人快知可也。事若至於逼,則臣等啓之亦難,故預爲之啓矣。前於世子生辰,將死鼠,斷其四肢,以火灼之,懸於世子寢窓外,今月初一日,又爲之云。〈世子外舅尹汝弼,以此言于沈貞,貞又言于李惟淸。惟淸初無啓推之意,以其關重,故不得已與政院同啓。〉虛實之間,臣子聞之,所關重大,故啓之。且臣等反覆思之,宮禁中,必有邪人,構此謀矣。雖未能的知,若小有可疑之人,則勿爲掩覆,而痛治可也。」上大驚曰:東宮之事,如是妖耶?卽當問之。「惟情曰:」東宮侍衛人甚多,必有聞見者,下問則可知也。「貞曰:」此事,非祝福世子也,必是壓禳,而使國本搖動也。「上曰:」此事,外間則傳播,而予則全不知之。若問世子左右人,則可知也。「下慈旨于賓廳曰:」大臣所啓之事,予曾聞之,欲啓上而推之。但事涉無據,不可起宮人大獄之端,故不取實,不啓也,此意知悉。「傳曰:」以卿等所啓之事,推世子宮內人,則其供辭如是矣。此事果是妖術,所當推之,然事同匿名書,亦不知其術之如何,將何以處之?「〈供辭,見於闕庭推鞫時,故不錄於此。〉 ○政府僉啓曰:「兩殿傳敎及供辭,臣等具悉矣。但所關重大,不可以無據,輕棄也,請反覆下問處之焉。有如此妖怪之事,且非祝壽東宮也,更須明決。」傳曰:「大臣之來良久,其所見人,方推之矣。但世子宮在眼外,而上殿壓尊。外東山,乃宮人多數出入之處,未知某人之爲也。宮中焉有妖怪之事乎?且執猜疑之心者,來讒賊之口。此事,時不得端倪,亦不可疑某人也,自上當益察之。」

3月23日

○庚子,弘文館啓曰:「臣等伏聞,昨因大臣所啓及傳敎,至爲驚愕。世子,國之本也。自古,奸人逞邪怪之術,變端在毫忽之間,況無母后東宮保護之事,專恃聖躬,而今有如此駭愕之事,自上當震疊推問,而更無發落,是,不以宗社爲重也。上若不能推問,則附諸詔獄而治之,亦可也。此事形迹已露,所當明決,小可示姑息之恩,而反爲掩覆也。」傳曰:「東宮事,昨日大臣來啓,故問之下人,則死鼠懸結處,於世子宮稍遠,而且其處,三殿下人,更出迭入之地,不知何人之所爲也。若欲爲妖術,則必於暗處爲之矣。豈於衆見之地,爲之乎?以此,起獄宮中,似未可也。前日,文昭殿神主偸取人,非不知其罪重也。欲害其處之人,而爲之也。以此觀之,此事亦欲害人而爲之也。且此事,同於匿名書。匿名書,雖父子間,不相言也。如此之事,雖自上欲推之,爲下者,猶可諫而止之。今若以觸犯世子爲言,而構大獄於宮中,且不得正犯人,則此非細事也。自上非不欲推之也,侍從請推之意,亦不非矣。但以無據之事,起獄宮中未便,故留難矣。招政府全數,議啓。」

○司憲府、司諫院全數啓曰:「昨日大臣所啓東宮妖怪之事,至爲驚愕。此非一朝一夕之故,必有積累之漸,必須明正推之,與朝廷共治可也。今日因弘文館之啓,更與大臣議之事,傳敎。此事所關重大,不須與大臣議之然後,推之也。大臣雖曰勿推,豈以此不推耶。」

○世子賓客洪淑、金克愊、許硡、成雲等啓曰:「昨日政府所啓之事,臣等今得聞之。在朝之臣,孰不駭愕?此非祝壽東宮之事,必以妖術,不利於世子也,請自內推之,而痛治也。」弘文館、臺諫、賓客等再啓,傳曰:「無據之事,推之爲難。然與大臣更議,商確處之。」

○右議政沈貞等僉議啓曰:「昨日兩殿傳敎,臣等詳悉見之則『以無據事,推之甚難。』云。然宮中有如此事,請須洞觀古今事變,而極爲明決然後,內人及王子,皆得安矣。且此事,與匿名書不同,不可以無據,而棄之也。凡禍患之萌,隱於事端之微。今若不推而治之,則千秋萬歲後,安保其無憂乎,臺諫、侍從,豈偶然計而言之乎?且外間所聞,則非徒生辰,亥地懸之也。今月初一日,又爲之云,而昨見內下招辭,無此語。傳聞虛實,雖未可知,而若少有如此幾微,則此亦必有心,而爲之也,不可不推也。當初臣等之意,此語上聞,則意必震怒,痛治,恐爲過中,而逮聞傳敎:『予當明察。』故臣等退歸矣。非徒臣等也,朝廷擧爲駭愕,請速推之。」傳曰:「予意,無據事,推之爲難,故難之,非欲不推也。今且朝廷,皆請推之,其依啓。但慈殿壓尊,而內人詔獄推之,則其捉往捉來,似爲未安。其於勤政殿東隅推之,都承旨、左議政及義禁府堂上參鞫。」

○左議政李惟淸啓曰:「自古,有如此大事,則政丞幷皆參鞫,沈貞請令幷參。」傳曰:「可。但國忌在明日,今日推鞫,未知何如。且今月初一日又爲之事,問于東宮之人,則云:『非東宮近處也,乃越邊也。』云,昨日未及傳敎耳。」大臣等僉議啓曰:「今日乃致齋則推之果爲未安。然此大事,大事則古亦推之。但此非他人推鞫例也,皆內人也。義禁府郞官及羅將,姑勿入之,請以言辭詰問。且不可盡推也,其涉疑者,出推何如?」傳曰:「此事無據,爲公事至難。自上未知可疑人,其以昨日取招人,推啓可也。但今日則乃國忌致齋,而且日暮矣。此非如亂賊之獄,無飾辭之慮,以明朝推之何如?」大臣等僉議啓曰:「上敎至當。

○傳曰:「推事非輕,其令臺諫長官參鞫。」

3月24日

○辛丑,推官等啓曰:「臣等皆已聚會矣。但有傳旨然後,可推也。且何人爲先推之歟?敢稟。」傳曰:「以反正後見之,大獄,必因告而推之。今者此事則許多人物往來之處,時未知某人所爲,自上則指的可疑之人甚難。若欲推之則不得已,以昨日取招人推之。昨日令義禁府堂上及左,右相爲推官矣。然正一品,有未參歟?人之計慮各異,竝令參鞫。」推官等僉啓曰:「上敎至當。鄭光弼竝令參鞫。」傳曰:「牌召光弼。」

○義禁府堂上〈張順孫、李荇、李沆、黃孟獻。〉啓曰:「內事,自外知之甚難,請自內,可疑人命推爲當。宮中之人,外人豈以準擬推之?此事形狀現著,須速明斷。」李惟淸、沈貞啓曰:「安嬪婢內隱德先見,可以先推也。但初一日事,臣等未知首尾,更問其人,如有干涉人,請出推之。宮中妖怪,驚莫甚焉。可疑人,速出推之。此,所關重大之事,故敢啓。」傳曰:「此事,自上亦爲驚駭,寢息未安。且世宗、成宗朝故事,自上豈不見乎?若如此事,自內發之。與朝廷議爲之時,則有之矣。宮中之事,自下啓起大獄,曾所未聞也。時未知某人所爲,則自上安能命推某人乎?不得已推之,則以取招之人推之可也。」

○領中樞府事鄭光弼啓曰:「臣,初不知首尾,而今得見之,此事非外人指推而得情。累日下問,豈無可疑之人乎?其中可疑人,請出而推之。臣意如此矣。」沈貞啓曰:「臣等所啓之意及臺諫之啓,皆欲出而推之也。此,雖曰無據之事,事端已着,不可掩覆而輕棄。故請自上反覆問之也。其中起居荒唐,性行不肖之人,必相知之矣。以可疑人,命出推之,則獄事庶不爲蔓延矣。」傳曰:「此事,自上初未知之。因大臣之啓,而始知,至爲驚怪。慈殿已聞,而欲推。但以無據事,起宮中之獄似難,故不言之意,已言于大臣矣。此在大臣斟酌爲之矣。初一日事,前日取招時,仲月果言之,而非目覩事云,故不入招辭矣。」推官等僉啓曰:「然則不得已,以取招人推之也。」傳曰:「此事,上下皆謂難明之事也。予意以爲,如此妖事,日久則必現,亦或發於自中相鬪之間。如此而得其端倪然後,推之則於事易矣。予意如是,故傳之耳。」推官等僉啓曰:「宮闕未出之事,則自內,待其端倪之發可也。此則朝廷擧已知之,而請推,固不可待其端倪,而故爲遷延也。」傳曰:「其以取招人推之,可也。」安嬪陪婢內隱德供云:「在二月二十五日午後,以小便之事,往于世子宮西北邊墻外,東山樹木下,仰見死鼠結懸,心甚驚懼,然不傳說於他人。翌日午後,名不知有一侍女,又以小便事,往于其處,見其鼠,而播諸衆人然後,侍女多數往見,皆云:『此必防禳。』余亦以昨日所見,言于衆人矣。觀其懸鼠,灼其觜、斷其尾,而別無他物矣。至於懸結,則非余所知。」世子宮侍女銀今供云:「去二月二十六日午後,以小便事,往于世子宮北邊東山唐杏木下,仰見則以麻繩結死鼠,而懸于枝上,眞魚頭、水靑木,竝結矣,水賜玄非,亦以小便,往于其處見之。女身初以無心見之,故不傳說於他人矣。今月初一日,阿之亦曰:『大殿近處,亦棄置火煎死鼠。』女身只傳聞而已。兩日事,不知何人所爲。」世子宮色掌房子銀今供云:「去二月二十六日午後,尙宮云:『聞,東山有懸鼠。汝亦是監察當一時往見矣。』乃與侍女仲月,往見則世子宮北邊墻外東山,唐杏樹枝頭,以生麻繩,結死鼠及眞魚頭,水靑木而懸之矣。女身卽俛屈其枝,而仲月解結,諸侍女亦共見之矣。女身則適以多事,先入來,不得詳見灼鼠之形狀。若懸鼠,則不知何人所爲也。今月初一日,大殿近處,亦棄置火煎死鼠,只於宮中,暫聞喧說而已,未知其詳。」世子宮水賜玄非供云:「去二月二十六日午後,以小便事,往于世子宮北邊墻外東山唐杏樹下,銀今亦先到其處曰:『有鼠懸結於唐杏木枝上。』云。我卽往見,果有死鼠,以麻繩,結腰倒懸,而眞魚頭、水靑木,幷結矣。卽時入來,傳說于阿之、尙宮等處,尙宮使監察侍女及色掌房子等往見,而我則更不往見,故其鼠形狀,不得詳見矣。且今月初一日,大殿近處,火煎之鼠棄置之事,則暫聞奇別而已,未知其詳。」世子宮侍女仲月供云:「去二月二十六日午後,阿之、尙宮等使色掌房子及我,一時往見懸鼠于東山云,卽與銀今,一時往于世子宮北墻外,東山唐杏樹下仰見,則果有鼠,以麻繩結腰倒懸,而幷結眞魚頭,水靑木矣。使銀今挽屈懸鼠枝端,而我乃手自解結看審,則其鼠尾則半斷火煎,口觜、兩耳、兩目、四足,亦皆火煎。安嬪婢內隱德言:『此鼠,昨日懸置。』云云。余聞知之,心甚歎憤以爲:『如此世子宮至近之處,最是世子生年方位之地,非徒有此妖怪駭愕之事,況於世子生辰,有如此之事。』卽以尙宮起揭,進去大妃殿啓達。三殿尙宮諸侍女等,無不往見其懸鼠之處,乃三殿人物衆所通行之路,故不知某人所爲,而其後以大妃殿敎旨,其處通行門,閉鑰不通耳。且今月初一日,則於大殿寢室曲欄,有鼠四足及尾,皆斷火煎,兩耳亦竝火煎棄置。同殿侍女等,世子宮持來見示而言:『初有生氣,持來時乃死。』云。諸侍女等竝一時見之,而僉說曰:『必是,前人所爲事耳。』」都承旨柳溥,以此供辭入啓,還下供辭曰:「則詳見之矣。大抵,鼠於常時所見,甚爲陋矣,而此乃非親執,不能如此爲之矣,至爲怪異。但闕內一房所居,非止一人也。其數甚多,而懸鼠處亦人之多數往來也。故慈殿以無據之事,恐多傷人,故以慈悲之言,默然不言,此意,大臣已知之矣。初一日又爲之,必故令生事,謀欲傷人,至爲强暴。自內反覆問之,而不知何人所爲,實難指的也。人之計慮各異,大臣之意何如?」李惟淸啓曰:「初爲東宮而啓之。今聞仲月之言,大殿寢室曲欄又如之云,尤爲驚懼。」沈貞啓曰:「世子宮東山則乃三殿下人通行處也,指的果難。今聞,大殿寢室又爲之云,此則其處人有數,尤爲惶恐。鼠子得之甚難,而斷四支煎之,亦非一人所爲,更須反覆下問。妖術之人,憎疾宮中疑己之人,而謀欲害之,又爲此事,未可知也。且仲月供辭云:『大殿侍女等來示言內:「初有生氣,持來時乃死。」云,則非昏夜間事也,必白晝爲之明矣。形迹甚明,反覆詳問,而命出推之爲當。成宗朝事,慈殿親鑑之矣。羅淑儀、鄭淑儀時,如此妖術之事頗多。成宗不世出之主,而其時處置,必謂得宜,而其後嚴、鄭恩愛,轉爲禍患,慘酷無比,此爲前軌。請詳悉下問,若少有幾微,勿爲掩覆,罪人得之然後,內外擧爲安靜矣。此事,朝廷擧爲惶懼,罔知所爲焉。」傳曰:「初一日事,更問下人,則於康寧殿東簷階下棄置云。此處亦似三街路,人多往來矣。成宗朝事,得其蹤迹而爲之,未可知也。今此事,朝廷擧欲推之,故可疑之人欲得,而未能矣。若有可疑之人,則予豈不欲痛治之乎?反覆推之,指的甚難。」推官等僉啓曰:「大明照察,而日月積久,則邪術必爲發露,請少不弛意而察之。」傳曰:「大臣之意果當。闕庭如此推問,則雖有疑似之人,誰敢告之?自上窹寐不忘,而察之則遲速間,或因相鬪;或因進告而出矣。如此然後,痛治當矣。予之欲推而罪之之心,烏可量也。」

○平安道陽德、孟山、泰川、慈山、宣川、順安等官大雪。

3月26日

○癸卯,以李龜齡爲禮曹參議,崔世節爲弘文館副提學,任權爲直提學,朴祐爲典翰,黃士祐爲世子侍講院輔德,沈義欽爲副應敎,朴洪麟爲修撰。

○黃海道平山下雪,山色皆白,咸鏡道三水雨雪。

3月27日

○甲辰,管押使尹止衡,還自京師,啓曰:「臣在玉河館時,有建州衛野人,亦寓其處,欲見臣,令入來則語臣曰:『我等全賴朝鮮而生活。且時或出歸滿浦則待我等甚厚:且云:『驅逐時,我地人及朝鮮人死者甚多。其時死亡人父母妻子,皆來居我處,其餘人,亦皆仍居焉。閭延,地品沃饒,農業甚好。雖逐而驅之,旋卽還入而居矣。』且云:『驅逐時死亡人父子等,欲作賊於朝鮮,我等以厚待恩重,爲不可犯之,故常止之耳。』」

○侍講院輔德黃士祐等上疏曰:

事有有形難據,而法不可不正者;禍有無形有兆,而勢不可不救者。伏見,近日宮掖之間,妖術頗行,其奸謀秘計,似非一日而發。自古禍亂之作,多出於宮壼隱密之中,外人難救之地。閹竪用事;婦寺讒阻,禍胎一萌,國本已搖,人心危懼,以底滅亡者非一。寺柳坎牲,宋座負冤;趙虜掘蠱,戾園不終。陷車覆轍,千載爲鑑,豈不慘哉?今之灼鼠,置之東宮之傍,豈無其情?東宮年命,爲乙亥,而所置之鼠,在亥方。東宮誕辰,在於二月二十五日,而所禳之事,適在此日,決非祝壽之意,又恐非宮人自相詛呪之事。歷觀史籍,怪術之見於宮闈者,莫甚於此。事之妖誕,內間洶洶,至於傳播中外,大臣請對然後,始達於黈纊之聰,則桂掖椒宮;龍樓鳳殿,內外之梱,可謂光明正大,而無事之隱伏暗長者乎?禁中,咫尺之地,尙且如此,後雖有坎牲、掘蠱之事,殿下焉得以早知之乎?設使,只欲壓詛東宮,將心已慘,口不可道,又安知交構動搖,設計措心,有甚於此者哉?殿下,當初不及聞則已,及聞外庭之言,則所當遑遑忘寢與食,必得罪人,使中外豁然知某人之所爲然後,爲惡者懲,而人心定矣。殿下尙慮其無形之事,或有詿誤濫及之弊,多有重難遲留之意。始聞之日,只問初見婦女二三人於大內後,雖朝廷堅請推訊,不加一杖窮詰違端,何以得其情哉?猶且欲待宮人自相攻發,廉得釁迹然後推之。今日如是;明日又如是,已過六七日,殿下猶得其事端乎?殿下縱矜二三婦寺,獨不念宗社、國本之重乎?仁恩姑息,止於目前,而後日之禍,將有不可勝言者矣。古人云:「知惡而不去,不如不知之爲愈也。」苟或不知,則猶恐或知之,旣知之矣,又不以爲罪,則爲惡者無所忌憚,奸人安所懼哉?今者,知而不問,問而不究,竟其端,優游醞釀,待其自露,則是非雖曰久然後定,竊恐內庭,有以窺殿下之淺深爲計者,竊笑於一隅,後將無所不至矣。夫執狐疑之心者,來讒賊之口;持不斷之心者,開群枉之門。假有讒賊之人,顓處宮掖,橫謀詭術,無所不爲,則臣等恐未得其事情,而長後日構陷之謀也。臣等俱以無似,備員僚屬,聞見反後;輔導無效,甘俟鈇鉞之至,而事干宮掖,過言不諱者,誠以東宮,早違母后之育。鞠養乳保之間,尙賴天地、祖宗申佑之力,慈殿、殿下調護之至,岐嶷天縱,罕古所無。仁孝夙著於內外;學問日造於高明,付托之重;顒望之切,上下無間。正當保養成效之不暇,少有譏詆東宮之言,猶當痛治,況今妖術,動搖國本,而視爲尋常,略無驚愕之意,猶欲徐觀其自露而後,推之乎?事迹未章,中外鬱惋,莫此爲甚。伏望殿下,夬決無留,亟命推覈,一以杜絶邪謀;肅淸宮禁,一以消釋群疑,明示中外,遏禍亂已露之源;定國本磐石之固。謹選女寺,黜其無狀者;廣延賢士,輔導元良,則人心定,而天意悅。內外截然,有本支百年之安;上下交歡,得神人綏和之福,宗社幸甚

〈黃士祐製。〉傳曰:「東宮僚屬爲世子上疏,此意甚當。世子明善,內外所共嘆服,誰有欲害之心乎?非徒於東宮有此妖術,亦於他處又有之,是必陷害宮人,而如此爲之也。莫知端倪,亦不可指某人爲可推也。」

○忠淸道淸安縣下雪,全羅道康津雨土,黃海道谷山、瑞興下雪霜,慶尙道醴泉下雪,平安道寧邊、雲山、熙川下霜。

3月28日

○乙巳,忠淸道鎭川灑雪,平澤、槐山、淸州、木川雨雪。

3月29日

○丙午,咸鏡道永興雨雹震牛

夏四月

4月1日

○丁未朔,雨雹。

○敦義門外失火,筵燒四十餘家。

○下黃海道觀察使金謹思書狀曰:「今聞,寧山君恮得病,至爲驚愕。卽遣內醫,給馬,雜種藥多數齎去,急令救療可也。」

○弘文館直提學任權等上疏,略曰:

屬者,春宮壓詛之變,謀危國本,固非一夕,而幽深之地,事孽已彰,宜急發摘嚴詰,明刑正罪,痛破奸窺,永絶禍胎,猶恐復萌。而反諉諸黮要未形,擬視於匿名之書,而鞫之,慮傷無辜,尋寢其訊,是豈帝王英斷之義?奸人欲成慝事,皆出於名分之不嚴;勢位之相逼,而逼生僭;僭生疑,古今之通患也。緝熙聖學,洞覽史籍,其於嫡庶之間,撓構之禍,燦歷鑑省,而見非常之變,置無虞之地,恬不爲怪。爲大臣者,身任國家之休戚,當竭忠盡力,廓斷禍幾。一言之後,承順循默,亦豈社稷之臣乎?嗚呼!朝廷之上,義勝於情;宮壼之中,情勝於義,義勝情者治;情勝義者亂。雖明君、哲王,率多牽情害義,貽禍骨肉,招危宗社,情勝之禍,歷古所慘。伏惟殿下,深察焉。

○全羅道礪山、臨陂、茂長、沃溝等邑雨雹,忠淸道藍浦、保寧、瑞山、燕歧、丹陽、林川、舒川、陰城、石城、大興、扶餘、恩津、延豐、懷德等邑雨雹。

4月2日

○戊申,大司憲孫仲暾、大司諫任樞等上箚曰:

日者,東宮灼鼠之變,實是咀呪之術,決非祈福之事。其邪謀陰計,必有所指,而措心積慮,固非一日。宮中驚駭,播聞於外,人皆憤鬱,莫不欲得罪人,究其情而後已。當初大臣面對,意謂,殿下必奮決雷霆之斷,明示王法之正,而猶諉諸無據,至不推問。事不得已然後,乃命大臣,鞫於外庭曰:「予未知之,爾其推覈。」夫宮禁之事,殿下尙以爲不知,則外臣何得而知之,而能訊其情乎?大抵陰邪之事,必作於幽暗之中,人所不知之地,而迹則容有不可掩者矣。雖不能的知誰之所爲,然其間,豈無可疑者乎?如有可疑者,固當窮詰置典,不待其自露而後,推之也。殿下持內言漏外之嫌,不以宗社所關爲重,無嚴明奮發之意,有遲疑重難之辭,以待自相攻發,而今幾旬日,迨未得其人。僚屬之官,侍從之臣,相繼陳列,尙以濫及無辜爲辭,臣等恐奸人,處于左腹,暗笑竊譏,自以爲得售其計,而將無所不至也。伏願殿下,勿以邪害正;勿以私掩義,亟摘罪人,與朝廷共治,使邪謀自沮;人心胥快,宗社幸甚。

答曰:「此事予亦驚愕,豈初不欲推之?初問東宮人,皆曰:『見其事,而不見其所犯人,只捧其招,問于大臣,答曰:『尋其人當推。』翌日亦推於闕庭,亦如前招焉。大抵,此事,自上不知某之所爲,必須有現告人然後,推之也。」

○黃海道海州、康翎等邑地震。

4月3日

○己酉,傳曰:「近來有感冒証。又因大祭致齋,久不視事,至爲未安。深欲爲經筵,而聲嗄之證轉劇,當欲調理,勿稟經筵。」

○傳于大臣等曰:「近以奸人未摘發,朝議未定,故自上欲命招,而喩以未摘發之意。今者,適聞大臣來會,故言之爾。〈領中樞鄭光弼、左議政李惟淸、右議政沈貞、左贊成李荇、右贊成李沆、左贊參安潤德與六曹堂上皆會。〉此事欲推之心,予豈一刻忘乎?反覆思之,未度其人。宮壼之事,於大臣,何有諱言乎?自上及下而論之。中闈,撫世子至厚,且章敬生時,厚接諸妃嬪,故至今人皆不忘也。嬪則章敬無子時,福成初生,而年幼,撫恤如親子,故薨逝後,不忘厚恩,至於造笠飾,給世子,東宮人皆知之,予亦知之,而猶且禁之曰:『雖不忘章敬之厚恩,人不無猜之之心,不可如是。』貴人則不忘接待之厚,他餘後宮,亦無毫髮欲害之心。宮中上下,皆稱嘆世子之賢明,必無此事,而不意生此大事,雖章敬時侍衛宮人,少有不順之事,何有欲害世子之心乎?予,近日多般思之,無乃疾怨疑似之人,作變欲害,而其人甘心安枕耶?奸謀不可測量。近日後庭,皆有退縮危懼。宮中人皆云:『知之則欲告,不見其所犯,故如是也。』此事若有現告則固當推之,姑下傳旨,以示予驚動之意何如。」大臣等啓曰:「伏審傳敎,上言章敬王后厚待宮人之意,下言疾怨疑似之人,作變欲害之意,而下傳旨,欲示驚動之意云。然事未畢而如此,則事必紛擾矣,不可爲也。前日侍講院、弘文館皆已上疏,今日臣等及六曹堂上,亦皆來會闕庭。但前日內人招辭,有未見者,請出,而與六曹同見,若有違端,則出推之何如?」下前日內人供辭,而傳曰:「當大事,欲諭予心中事,故如是傳之耳。大抵,宮壼之事,大臣豈盡知之乎?脫有不肖者,搆如此之妖謀,而今者中闈尙存,大君不可謂不生也。今雖搖動東宮,後豈無世子之位者乎?此則不可疑之事也。宮中之人,始見其事時,皆曰:『防禳。』而細見之則斷足火灼。以此,怪之而喧說,此,外間所以得聞也。今聞啓意,傳旨不必爲也,今下招辭見之可也。」六曹堂上全數啓曰:「前聞傳敎,徐當明察云,而迄無發落,在朝大小人心,擧爲爵抑,故臣等來啓,乞速明降,以解人心之疑惑。」傳曰:「臺諫、弘文館、六曹及大臣,來會闕庭,而陳啓之意,予豈敢輕之乎?且予豈可容隱罪人,而不爲摘發乎?此則宮中人非一二,未知某人之所爲也。上殿往在丁丑年間,以用心証成病,今亦以用心,恐生他證,深用憂慮。若少有可疑之人,則豈可護一二婦人,而不推乎?雖問東宮內人,只見其事,不見其所爲者云。以此,濫用刑杖,則是,知其非辜,而殺之也。宮中起獄之事,予豈偶然計之乎?但未知何人所爲,故未能的矣。」大臣僉議以啓曰:「見侍女仲月招辭則似有違端。請大殿置鼠處初見人推之,則次次出矣,更須明察尋得,此乃大事。故六曹竝來啓矣。」傳曰:「仲月招內:『寢室曲欄。』云。大抵,康寧殿有前楹,而本無曲欄。其處四迎五達,人多往來,豈能的知某人之爲耶?若見錯則推之何難?且慈殿,日暖則有浮氣証。去丁丑、戊寅年間,亦以用心而成疾。今若更問前推之人,而上聞于慈殿則必未安心,而恐生他證也。此雖大事,事實無據。人君、大臣,所當一體斟酌,而處置之事也。且所謂曲欄,觀處容時,各司官員排設處,誰不見其處乎?如此推鞫則恐慈殿用心也。大臣等須更議論,現露後推之何如?」李惟淸等僉議啓曰:「伏聞傳敎,惶悚罔極。慈殿以此用心則再啓未安矣。但臣等爲國大計,而啓之,非有他也。且豈無承順之心乎?只緣朝廷不爲安靜,故不得已啓之矣。愼勿以疾怨者所爲爲心,而又勿偏聽,一以罪人斯得爲心,幸甚。」傳曰:「此事,予非不欲推之也。但推其所見之人,則其迷劣之心,反以先見其事爲悔矣。如此則後雖有大於此者,誰肯言之乎?大抵,宮中凡事皆白于慈殿。予慮上殿,以此爲用心矣。此事若被告,或現露之事,則推之何難?且久則必自敗露矣。如此而得端倪後,推之何如?」大臣僉議啓曰:「上敎謂:大臣與人主一體。』至爲當矣。但臣等豈無承順之心乎?只慮國家大計,而啓之矣。妖怪之事,於東宮及大殿兩處,再度爲之,焉有如此變怪乎?東宮則已矣,大殿事,尤爲驚愕。初一日先見其事之人,請推問,而詰其端。更須自上反覆商量宗社大計,而處之爲當。」傳曰:「政府、六曹,毋退待命。自內當更推初一日所見之人,而傳之也。」

○大司憲孫仲暾、大司諫任樞等啓曰:「近來所啓之事,係關宗社,至爲重大。朝野洶懼,故擧朝啓之,須速推得罪人,以定其罪。」

○弘文館直提學任權等啓曰:「宮中妖術之事,不得已推之之意,館中以言啓之,又繼以上疏。今且政府、六曹、臺諫,擧朝啓之者,以所關重大,人心洶洶故也。臣等觀答館中及大臣處傳敎,其欲不推之意顯著,若有所掩護矣。下此傳敎,人心不能釋疑,而反益疑懼。所見人及有違端者,須速窮竟推鞫,明正其罪然後,人心快矣。」傳于臺諫及弘文館曰:「此事,大臣請推,故時方推鞫於內庭矣。推鞫後,言于大臣,則自然知之矣。」

○承政院僉啓曰:「此事,大關宗社,故擧朝來啓。今聞上敎以爲:『時方推鞫。』云,須速窮竟推得,使中外洞快可也。今者人心洶懼,而臣等在近侍未安,故敢啓。」傳曰:「灼鼠事,時方問之。但所推人多,不可以言語傳之。當取招,而發落于大臣,政院其知之。」

○侍講院輔德黃士祐等啓曰:「宮中妖術之事,前日政府、臺諫及侍從來啓之時,臣等以僚屬,亦未安心,而欲啓之。聞,上敎謂當推鞫,故姑退也。其後事歸於棄,而不推,故上章疏,以陳臣等之意。今且大臣及六曹、臺諫、侍從,擧朝廷來啓者,亦至當矣。大抵,此事,所關重大,人心憤鬱。須窮竟推得而後,群疑消釋矣。今雖曰推鞫,若如前日之推,則人心不能釋疑。」

○傳曰:「此事,時方推之。推後當言于大臣,其知之。」

○臺諫啓曰:「副提學崔世節,前有物論,不合經筵官,請遞。」不允。

○夜初更,下宮中各人招辭,仍傳曰:「其日午後,予自南高欄入時,不見某物。坐而洗手畢後,南高欄下,有鼠伏焉,予乃見而命取棄之。其簷下板樓,與階砌最卑,雖有油簾,間間有大隙。簾下距階上太空,或有鼠穴。未知某鼠,無心見之,予則出公事廳。其後,棄鼠南水口,還持來啓慈殿之事,則予初不知,而今聞,其鼠乃此鼠也。」敬嬪供:「小妾去三月初一日午後,所居房內,與貴人一時晝飯後,貴人則大妃殿進去;小妾則寢室上來。入于廳中時,侍女金氏承傳敎,東寢室書冊持來,西寢室入歸後,小妾,同廳南西邊分閤外坐在間。他內人等以退膳分食次,令安氏、頓逸、千伊今、孝德等,東寢室東隅空器,取來廳中。退膳分食施爲之際,仍坐未安,往東寢室。頃之,上移御于同室對坐,進洗手後,因父病重,醫員啓請時,上曰:『有鼠在彼。』云云,小妾未及見之,答啓曰:『有鼠自何處來乎?』上曰:『自南高欄油簾底入來。』而小妾卽時回見,則鼠伏于高欄襦地衣上。上呼兒曰:『捉出也。』安氏見之曰:『彼鼠,彼鼠。』云,金氏以赤丁掩執,同殿西庭放之之時,上及見曰:『有穴處放之。』云云。」安氏供:「女身自去三月初一日午前爲始,仍留寢室次。晝時,兩殿別水剌,以大妃殿之旨,於康寧殿西寢室,合殿進膳。退膳時,敬嬪出自其房,同殿廳中南分閤外來坐。女身則脫衣授婢子,而以退膳分食空器取來事,侍女頓逸、孝德、千伊今等,東寢室東隅進去之時,偕與往來,而女身及他內人等,一時閉分閤,退膳共食施爲次。敬嬪往東寢室,上仍殿坐,與中宮講論《大學衍義》,侍女金氏,亦同受學。其間,女身等退膳畢食,金氏聽講後,亦來食。俄而,上移御于東寢室。敬嬪進洗手時,上曰:『此處有鼠。』云。敬嬪亦曰:『來見此鼠。』云。女身及金氏、侍女頓逸等偕往見之,其鼠伏在殿坐前南高欄地衣上。金氏以赤丁掩執,放之於西庭,上出御公事廳。其鼠雖有生氣,不能運動。頓逸恐被鴟鳥所捉,用紙裹鼠,令水母從加伊,有穴處放之後,仍在寢室。侍女香伊自北高欄入來云:『彼處有可見之物。』與香伊同歸于北高欄,見侍女今非所持鼠,四足折去,尾、觜皆煎,以爲荒唐。與香伊持來,啓達中宮殿,仍敎曰:『此乃荒唐,傳達大妃殿。』女身卽與香伊啓于大妃殿,不啓大殿者,以妖怪之物故也云。」金氏供:「女身去三月初一日午前爲始,仍留寢室。晝時,兩殿別水剌,以大妃殿之旨,於康寧殿西寢室,合殿進膳,而退膳時,敬嬪出自其房,來坐於殿廳中南分閤外。俄而,進去東寢室。上仍坐西寢室,與中宮講論《大學衍義》。女身以同學入內。畢講後,出來殿廳中,他餘侍女等退膳竝已畢食,女身隨後來食。頃之,上移御于東寢室。敬嬪進洗手時,上曰:『此處有鼠,云,敬嬪亦曰:『來見此鼠。』云,女身及安氏、頓逸偕往見之。女身以赤丁掩執,放之於西庭之時,上出公事廳。其鼠雖生,不能運動。頓逸恐爲鴟鳥所捉,用紙裹鼠,令水母從加伊,放之於有穴處後,仍在寢室。安氏及侍女香伊等,其鼠持來,中宮殿啓達之時,女身及他內人等共見,四足指折,尾、觜皆煎。如此見知云。」侍女頓逸供:「女身去三月初一日爲始,仍在寢室。晝時,兩殿別水剌,以大妃殿之旨,於康寧殿西寢室,合殿進膳,而退膳時,敬嬪出自房,來坐于殿廳中南分閤外,其時,欲分食退以膳,空器取來事,女身及侍女孝德、千伊今等進去東寢室東隅之時,安氏則脫衣授婢子,偕往還來,與他內人等一時閉分閤,共食退膳,而敬嬪進去東寢室。上仍殿坐,與中宮講論《大學衍義》,金氏亦以同學入受。其間,女身等畢食,金氏則畢聽講後來食。俄而,上移御于東寢室。敬嬪進洗手時,上曰:『彼處有鼠。』云,敬嬪亦曰:『來見此鼠。』云。女身及安氏、金氏偕往見之,金氏以赤丁掩執,放之西庭,上出御公事廳。其鼠雖生,不能運動。女身恐爲鴟鳥所捉,以紙裹鼠,令水母從加伊放諸有穴處後,安氏、侍女香伊等持其鼠,中宮殿啓達之時,女身及他內人等共見之,四足指折,尾、觜皆煎,如是見知云。」水母從加伊供:「婢爲洗手間水母,去三月初一日,晝水剌後,以退洗手事,於寢室康寧殿南東庭立,在寢室侍女頓逸,來給紙裹之物,乃曰:『此,鼠也,棄之。』婢卽遂見之,乃未死之鼠,放置於南水口,而還來之。侍女今非、思郞,水賜七今、吳非等,坐於小廚房之前,向我曰:『棄置之物何物?』婢答曰:『此乃麝香鼠也。』吳非說予還持來,婢卽還持來,給今非後,遂歸洗水間云。」水賜吳非供:「去三月初一日,與侍女今非、思郞,水賜七今,同坐於小廚房前,水母從加伊,來自康寧殿南水口。問之曰:『汝因何事往來耶?』答曰:『自寢室,出給鼠,命棄之,故以此往來耳。』更問:『何鼠耶?』從加伊以麝香鼠答說某鼠還持來,給侍女今非,今非手捧,只見脊背而已,進去小廚房。他餘辭緣,不得知云。」水賜七今供:「婢去三月初一日午後,與侍女今非、思郞,水賜吳非同坐於小廚房前,水母從加伊來自康寧殿南水口。水賜吳非問曰:『汝因何事往來?』答曰:『自寢室出給鼠,命棄之,故以此往來耳,』吳非又問何鼠,從加伊答曰:『有狐臭,似麝香鼠也。』其鼠還持來,侍女今非手捧見之,婢亦見之則四足指斷絶,意以爲荒唐,而見之之際,侍女香伊將傳語于小廚房,自寢室北高欄出來問:『何事也?』侍女今非答云:『鼠也。』香伊來見曰:『荒唐也。』向寢室持去云。」侍女今非供:「女身去三月初一日午後,與侍女思郞,水賜七今,吳非,同坐於小廚房之前,水母從加伊往來于康寧殿南水口。水賜吳非云:『汝因何事往來?』答云:『自寢室出給鼠,命棄之,故以此往來耳。』吳非更問曰:『是何鼠耶?』從加伊答云:『有狐臭,似麝香鼠也。』令從加伊還持來,女身手捧見之,四足指折。意謂荒唐之際,侍女香伊將傳語于小廚房,自寢室北高欄出來見之,問曰:『何事耶?』女身答曰:『鼠也。小鼠之足,本來如是乎?』香伊奉見曰:『吾亦不知也。高欄放置,他內人招見。』云,還入內也。只見知而已,他辭緣則不得知之云。」侍女思郞供:「女身去三月初一日午後,與侍女今非,水賜七今、吳非同坐於小廚房之前,水母從加伊往來于康寧殿南水口。水賜吳非云:『汝因何事往還?』答云:『自寢室,出鼠給之,使予棄置,故以此往來耳。」吳非更問:『是何鼠也?』從加伊答云:「有狐臭,似麝香鼠。令從加伊還持來,侍女今非手捧見之,女身則針房入歸。自後之事,不得知之云。」侍女香伊供:「女身去三月初一日晝時,兩殿別水剌,以大妃殿之旨,於康寧殿西寢室,合殿進膳,而退膳之時,敬嬪出自其房,殿廳中分閤外暫時來坐。女身及他內人,一時閉分閤,退膳始食時,敬嬪進去東寢室。上仍殿坐,與中宮講論《大學衍義》,侍女金氏亦同學。其間女身等畢食,金氏聽講訖,亦來食焉。俄而,上移御于東寢室,女身在西寢室。中宮殿進洗手次,聞東寢室近處,有捉鼠之聲。頃之,因小廚房傳語事,由北高欄出則侍女今非、思郞,水賜吳非、七今同坐,有某物回見之狀。女身問曰:『何物也?』今非云:『鼠也。』仍曰:『小鼠之足,本來如是耶?』女身察見之則生鼠無足指,尾斷、觜煎矣。答曰:『吾亦未見之物,與他人共視爲當。』置諸高欄,而入內,與安氏一時還出見之。安氏云:『此乃荒唐,可達于中宮殿。』卽與安氏,一時持來。中宮下覽後,仍傳敎曰:『此乃荒唐,可達于大妃殿。』卽時女身與安氏,啓達于大妃殿云。」

○大臣等僉議啓曰:「招辭則臣等見之矣。當初啓之者,所關重大故也。聞,初一日鼠棄之於大殿至近之處,焦灼,而尙有生氣云。外間聞之,至爲疑懼。臣等之意以爲,據此推之,則必有違端,故請推之,非請如此爲之也。自上見之,果以常鼠,無心見之,然其鼠焦灼,則所見人等必相驚駭,而洶議。聖明洞照,反覆窮詰,則自然得實矣。明日當復來啓。」傳曰:「此事,自上驚動之意,亦豈偶然哉?各人取招時,予乃語之曰:『汝等隨所見聞,終始如一可也。一言如有差錯,而出推於外庭時,則事歸於重矣。』反覆傳之,而令備悉取招矣。且房內之事,則一人,出入猶可以指的也,此鼠則棄之於簷下月臺,人所通行之地,不知某人之所爲,其指的推之難矣。大臣等明日雖復來,與今日所見招辭之意,無異也。此事亦非自上忘却也。其不忘欲推之心,實切于中,然不可無端而推之也。近日宮中,莫不危懼。如此則必有進告之人,進告後推之,則必有違端,而可以推得矣。以此意,其言于大臣及六曹、政院、弘文館、臺諫、侍講院可也。」夜二鼓,罷散。

○日暈冠。

4月4日

○庚戌,大臣等啓曰:「昨下內人招辭則臣等詳見矣,大內形勢則臣等未得知也。然斟酌而計之,則此非外間人所可爲也。昨日下問時,自上觀其辭色,則當斟酌,而察見其人也。此非外人所可推得也。臣等近日屢會闕庭,固知未安,然所關重大,故如是啓耳。昨日以上殿用心,傳敎曰:『大臣,非臺諫之比也。』云,上敎至當。然不可如私事,而承意默退也。以初一日棄鼠之事先推,則二十五日懸鼠之事,亦可推得也。」凡十啓,不從。

○知中樞府事趙元紀、黃孟獻、姜澂,同知事李自堅、李菤,漢城府判尹金璫、左尹孫澍等來啓曰:「臣等聞此事,至爲驚愕,須速摘發定罪。餘意,與政府、六曹同。」不允。

○臺諫合司啓曰:「此事所關重大,故不得已再啓矣。昨日傳敎,自內方推罪人云,故臣等以爲,罪人可得,而夕則以未得罪人傳敎,臣等至爲缺望。且此事,不可止此而已也。須得罪人,而定罪然後,人心快矣。」凡九啓,不允。

○弘文館上箚曰:

臣等伏以,春宮厭詛之事,大關宗社,故朝廷連日論啓,求得罪人,嚴懲大法,圖安國本,固非自爲計也。下敎每諉,無據難明,遲留顧惜,似爲掩護。是以,宗社致危爲輕,而以宮人被訊爲重,臣等不勝缺望。夫事巨則罪重;罪重則辭諱。雖求諸拷掠,難得其狀,只以平辭緩語,巡問內庭,而曲營修飾,同然一辭,孰肯輸情,自伏其辜,又誰撥人隱慝,以賈讎怨哉?殿下苟重寧宗統;欲懲奸慝,則始見妖厭之人,豈無可信之端?宮掖掌察之人,必有當問之由,殿下猶以內人掩飾供辭,謂無餘隱,敢拒朝廷之論,又爲之辭曰:『大臣後雖復來,更無鞫處。』是欲閉已彰之迹,養罪人自貽禍也。朝廷雖不請鞫,當亟引大臣,面確處宜,痛釋衆憤。擧朝力爭,反示絶拒,以累聖德,臣等不勝缺望。大抵,深宮、大庭,俱爲一體,內外之事,不容偏私。豈可團一宮,爲吾私地也?伏願殿下,勿嫌內事之付外,毋侵有司之職,快與朝廷共治,丕示光明正大之體,不勝幸甚。

答曰:「所啓之意當矣。未能摘撥,故迨未推出耳。」孫仲暾、任樞等仍以箚意論啓,不從。

○侍講院上箚曰:

臣等伏見,近日宮掖厭詛之事,中外洶洶,莫不憤鬱。政府、六曹,以宗社大計,伏閤陳請,以至臺諫、侍從,交章固爭,天聽愈邈,迄未窮訊,臣等不勝缺望。奸人之爲此謀者,其陰懷毒念,欲逞兇計者,固非一朝之爲也。推原其情,後日滔天之惡,尙忍言哉?固當奮發乾剛,親御便殿,延見公卿,兼召臺諫、侍從,博采公議,與衆共推,因其端緖,以究其歸;觀其言色,以察其情,則在鞫之人,將見天威震動,以爲勢難掩匿,必吐其情實,奸人安所逃其罪乎?今者,例問所供雷同相諱,殿下又諉之無據,不窮詰其端,決無得情之日。臣等非不知訊問宮人,以證大獄,爲非常之變。旣遇非常之變,不可不以非常事,治之。推訊之間,雖或有無辜濫及之弊,治獄之事,未有不先證見,而得其情者也。設使,閭巷之間,豪奴悍婢,謀害主家,有如此之事,猶當三省竝鞫,以定其罪。況事關宗社,安危所係,何惜數宮人之訊,不推其首惡乎?古人云:「賊亂之人,如鷹鸇之逐鳥雀,不可一日使留其境。」今者,苟延日月,俾以自露,遂使奸賊之人,側迹禁中,無罪者懷鬱惋之冤;有罪者長甘心之計,以資後日售不測之變,非所以誅惡懾奸,快釋群疑者也。伏望殿下,廓揮乾斷,快從輿望,推得首謀,昭示王法,上以慰祖宗之驚慮;下以雪臣民之憤惋,不勝幸甚。

答曰:「東宮僚屬,爲世子如此上章,此意固當。朝廷大臣,請自上推出奸人,而予則不能指的,至爲重難。」

○刑曹判書韓亨允、參判李思鈞、參議金瑛等啓曰:「今推投井死人則乃水賜業終問安婢子千非也。其事干福城君婢子及內人亦與焉,本曹推之甚難,請移他司推之何如?」〈前日,大臣等啓云:「平市署井中,闕內問安婢子投死。如此之事,當急速推之。」上令刑曹推之。〉傳曰:「此公事,三切隣招辭云:『千非以偸米事,被主之笞。因此發怒,投井。』云,事狀明白矣。然福城君婢子則刑曹捉來推之,內人則於內官處,出公緘問之可也。」

4月5日

○辛亥,臺諫合司啓曰:「奸邪之人,不在外間,皆在宮壼之中矣,不可一日留于禁中。如此妖事,雖於人所不見處爲之,豈無形迹之可推乎?須速明察,而摘發入啓。」不允。

○臺諫上箚曰:

臣等伏以,宮中厭禳之事,奸慝萌孽之形,宗社安危之機,將心已慘,所關重大,群情莫不憤惋。朝廷累日論啓,期於必得罪人,置之王法,而殿下每諉事無可據,頗有遲留掩護之意,臣等不勝缺望。夫兩宮之間,非外人所到。大內邃壼,光非人人竊廁之地,而所禳之物,薰灼之餘,猶有生氣,則其陰邪之人,決在禁中矣。其迹已不可掩,其人豈難得乎?殿下苟能明以察之,威以訊之,則奸人必不能遁其形矣。自古陰邪之事,雖作於隱微之中,而其言貌、事迹,終有所不得閉藏者矣。宮中之人,雖曰非一,而其間,豈無可疑之迹;可訊之端也?若優游遷延,期以自露而已,則孰肯無故發人之隱伏,而爲奸者,亦豈肯自首乎?大抵事有輕重;勢有緩急,重則不可念輕;急則不容置緩。殿下先持構陷之疑,猶慮橫罹之患,只以平辭,詢問內庭而止,略無雷霆奮發之威,徒有苟且姑息之計,雖至愚之人,固不肯輸未發之情,入不測之罪,況奸人之尤甚者乎?擧朝力爭,而殿下猶遲疑不決,以待其自相攻發,是豈重宗社;固國本之意耶?內庭之事,雖不可付諸外朝,若與一二大臣,親臨鞫問,則天威咫尺之間,陰邪之迹,當自爾彰露矣。伏願殿下,斷以大義,治以嚴明,消禍於未作;保邦於未危,宗社幸甚。

傳曰:「箚子之言至當。但取招人等今若刑訊,則奸人退在,而無罪者構罹,此弊亦不可不慮也。」

○日暈兩珥。

○黃海道安岳郡霜。

4月6日

○壬子,傳曰:「靈山君病重,欲遣內官問病,其速給馬。」

○臺諫合司,以前辭七啓,不從。

○藝文館上疏曰:

臣等伏以,近者東宮之變,朝野驚駭,日夜顒望殿下,夬決無疑,亟得罪人,明示典刑,而遷延迄今,猶豫不斷,以致中外洶洶,大小臣民,蒼黃失措,懷憤鬱抑者久矣。夫禍患之機,雖藏於不測,而兆朕未彰,聖人猶爲之防制,況今灼鼠之妖,謀搖國本,情狀昭著。始置於東宮,而又試之大殿,以冀邪謀之必逞,肆然無忌,有甚於坎牲、掘蠱之術。不圖聖明之朝,有此奸人,倚伏宮壼之中,暗試妖邪之謀,至於此極也?噫!重門擊柝,幽閫之言,無自發於外庭,而尙賴天地、宗社默佑於冥冥,以及大臣之聽聞,而得徹於宸聰,此,殿下所宜朝夕期得罪人,鉤核痛治,而猶難於摘發,擬視匿名之類,徒以言語,案問宮人,而徐察其情。大抵,奸細之徒,構計百方,謀欲逭脫,誰肯自首,以危其身哉?雖持以歲月,罪人決不可得,而益以撓國本孤危之勢也。擧朝之臣,非不知殿下,難於指問,而猶且聯辭牢執,曠日廷爭者,爲國家宗社萬世計,而不暇及乎他也。亦知殿下,萬無容惜數三宮人,而如此留難者,特以仁聖如傷之心,慮有無辜橫罹,不欲施栲榜,而待奸謀之自敗也。然事機有輕重;妖變有大小,仁恩姑息,固不可行於輕者、小者,況今之變,上以關國家宗社;下以係斯民理亂,其輕重、大小,爲如何也,而猶徐徐然以俟其自露,則將恐奸人,竊笑於隱暗之中,而益長不測之謀也。且事雖黯黮,猶且審訊其端緖,而繩以重典。況大殿所置之鼠,乃在於白晝,而猶有生氣,則其所施爲,必在於頃刻,而宮人之在側,亦且有數,是必負罪之奸,自同於傍觀者,而伺變於其間矣,豈可諉諸無據,而不窮詰其由,以積中外之憤哉?臣等忝在史官之列,操萬世之筆,猶恐殿下光明正大之德,不顯於後,每出政令,汲汲書之。然而,近日所載,惟東宮一事,而尙缺罪人斯得之語,濡筆欲下,罔知所書。伏願殿下,上思下度,必得罪人,明示王法,使臣等,大書特書,以光取信之史,俾後王嗣孫,得以法殿下之明斷,則宗社幸甚;萬世幸甚。

傳曰:「疏意至當。今者,擧朝紛爭,予豈夙夜忘之耶?但未能指的耳。予意以爲,久則奸人自現矣。」

○弘文館上箚曰:

臣等伏以,厭詛之術,事迹暴著,擧國灼知其狀,輿情洶洶莫不憤惋。胎禍之奸,尙在禁掖,聖明必已洞照,而以無據爲辭,邈不懼禍,國本將搖;宗社將危,臣民慘戚,罔知攸處,未知殿下,何以爲計?殿下雖欲護之,其能掩一國人心目乎?欲掩而彌彰;欲蓋而益露,秪以積群下之疑;速宗社之危耳。若拔鞫奸人,早正其罪,則禍輕而小,疑遲回惑,閉藏不發,則禍慘而大悔無及矣。內人供辭,多有違端之可問,投井死人,亦涉事機之可疑。殿下一切棄而不問,是,殿下似畏奸人之或露。而預爲之地也。臣等猥廁經幄,少無裨益,見殿下將陷於大禍,而不容隱默。伏願殿下,夬決焉。

傳曰:「此事,予之所未知也,故不能指的。若曰某人可推云,則何難乎推得乎。」

○六曹郞官上疏曰:

臣等伏見,朝廷自東宮之變,大臣奏達,請訊厥由,意,殿下聞之,必痛駭,宮壼之作孽,惻然聖慈,窮搜見聞之人,與朝廷共詰,有罪無罪,明究本末,上謝祖宗之靈;下釋臣民之疑而聖志徘徊,恐及非辜,諉諸無據,不卽決斷,物論洶沸,競生疑念。旣而有臺諫之爭、侍從之爭、賓客僚屬之爭、六卿之爭,繼至而陳列一國之心,在此可見,而殿下尙執前言,不賜兪音,致使貽禍之輩,締造巧免之謀。一失其幾,異日宗社之憂,可忍言哉?宮闈之間,恩常掩義。宴安平日,孰非可信,而豈知不厭之心,生於可信之人哉?自古英明豪傑之主,狃於床第,姑息顔情,不問不察,終致無窮之禍者,蓋亦多矣。臣雖不言,史籍昭然,可不畏哉?朝廷之意固以爲:『殿下之所不知造妖之人,亦不顯見,故聖人之仁,不敢輕斷爾。』雖然,今日之變,形迹詭怪,事勢嫌疑,上自百僚;下及蒸民,不言而同憂,九重之內,亦知外議之至此乎?其事雖微,其心最深,是宜明鞫事端,擧正王法,而淹延旬日,苟廢推訊,使宮闈之內,人懷危懼之念,豈細故哉?含生之物,斷灼卽斃,而曲欄親見,猶有生氣,則其人之在近,斷可知矣。問于傍侍,豈曰無據?神、人交憤;天地示異,春夏之際,雪霜震雹,日星翳暈之變,報聞相繼。殿下縱不念東宮異日之事,其肯負祖宗、慈殿屬望之重乎?伏願殿下,勇絶私係,大示義斷,滌除奸倖,保安國本,不勝幸甚。朝廷設官,責雖有異,臣子事君,忠無兩心。

傳曰:「疏意至當。自上非不欲得奸也,但未能指的耳。」

○江原道金城縣霜。

○正朝使沈順徑,還自京師。

4月7日

○癸丑,命招領中樞府事鄭光弼、左議政李惟淸、右議政沈貞、判義禁府事張順孫、李荇、李沆、知義禁府事黃孟獻等,啓曰:「此事,雖反覆問諸宮中,無告之者,故不得奸人矣。以此,朝廷、臺諫,連會闕庭,內外洶洶,非不知也。然不能指的,故未卽推之耳。昨者臺諫啓云:『下人可推。』云。予亦謂,此非一女人所爲,必有共謀者。以此,欲刑訊下人,而但以無據之事,迷劣之人,不可濫杖也。予之命招大臣之意,欲磨鍊捕告節目,而自首者免罪,知而不告者罪之事,以諺文易書,於內外掛榜,則意或有來告之者矣。且水靑木,非宮中所有之物,必自外入之,故言之矣。」大臣等僉議啓曰:「常時,罪人不得捕獲然後,不得已爲磨鍊捕告節目矣。此事,非如外間罪人例也,自外爲節目未安。」傳曰:「朝廷欲自上指的,而予則不知,故欲以此掛榜矣。反覆計之,事如此其大,而正犯未出,未知何以則可也?卿等其議啓。」鄭光弼等議啓曰:「以此,人心憤鬱,須使洞釋可也。頃者投井人事,人皆疑之,而刑曹亦未畢推。且臣等來請面對,翌日佩環符內人,投井而死,人心以此,尤疑之。此事,非刑曹所可推也,令移詔獄而推之,事若終歸於無實,則人心快而釋疑矣。」傳曰:「此事,當初欲令禁府推之,而但撿屍之事,乃刑曹所掌,故令推之矣。且刑曹,只捧招辭而入啓,予見其招則以偸米之事,被主之笞。以此,投井而死,證據及事狀明白,而不干宮中事,故只見而還下曰:『如此則大臣自然聞之矣。』昨日弘文館箚子曰:『置而不問。』云,是以予知其事,而不推也。大抵,佩環符人,適死於翌日,則外間之疑,果不無矣。刑曹推案憑閱,令詔獄推之可也。」光弼等議啓曰:「此人等已命禁府推之矣。更須自內,十分尋得焉。今方人情憤鬱,以至洶洶。今若推之,而事歸無實,則人心之疑,庶可消釋矣。」

傳曰:「朝廷、閭巷聞之者,擧爲洶洶之意,非不知也。但予所不知之事,朝廷、臺諫,欲自上指的言,實爲可悶。前所以議之者,此必取招人中所爲,而非獨爲之事,亦非親捕爲之也,下人必有知之者矣。今當推前日取招人等〈房子及私婢等也。〉曰:『汝所可疑人及聞見之事,皆一一直招。』如此而多般窮詰,則言端意或出也。臺諫亦請推下人云,其以前取招人等,推之可也。」

○光弼等僉議啓曰:「內人,自外請推似難,故臺諫、侍從擧欲自上推之矣。且某某人出送事,臣等豈可啓達乎?自上題名,而命推之則可矣。」傳曰:「自上若可指的則當初,豈不推之乎?予之未見、未聞之事,故不能耳。其日退膳分食時,空器持來人亦多,安知其中,有可疑者乎?且此事,非一人所爲,必有共謀者矣。下人等雖似曖昧,嚴詰推之可也。朝廷之洶洶,專由於此,而朝廷欲自上推發,予則實未知,故不得指的言則徒爲無益,而不可恒爲如此也。若此人中,可疑者加刑,則言端或可出矣。且房子,乃各司婢子也。爲妖怪事,必不與房子共謀也,私婢推之可也。若無私婢,則雖房子,亦可推也。詰問而無可疑,則還入送可也,若受刑則不可還闕內也。若有違端,而至於刑問,則定委官,令詔獄推之可也。不如此推之,則誰肯進告乎?違端之出,亦不可期也。前則所鞫者侍女,故以醫女爲直婢。今則皆下人也,然亦以醫女爲直婢乎?且令禁府郞官推之歟?必定問事官然後,推之可乎?其議啓。」光弼等啓曰:「上敎至當。但此雖下人,亦闕內人也。問事官及直婢等,依前例爲之何如?」傳曰:「直婢及問事郞廳依啓。且寢室近處往來人。則皆已取招,而房子二人,以日暮,故未及取招矣。今若推之,則何者推之,而何者不推乎?竝推可也。」仍下前推案曰:「前未及取招二人,乃侍女孝德、房子石非、千伊今、房子李非也。右人等皆入於他人招辭,相考則可知也。」

○大臣等坐于經筵廳,鞫內人。下內人等題名記曰:「此題名人等,推之可也。」〈其題名記內,敬嬪婢凡德、安氏房子仍邑火伊、金氏房子加知加伊、侍女香伊房子加應之、頓逸房子生心、孝德房子石非、千伊今房子李非等七人也。〉 ○都承旨柳溥以內人招辭入啓:「敬嬪婢凡德供:『去三月初一日,大殿寢室曲欄干在置,斷足火煎鼠根因推問,而女身,於其日午後,安氏及侍女香伊等持進其鼠于大妃殿,同殿監察侍女小梅,與我及各房人見知與否推問事,問知而已,鼠則不得親見,而亦不知某人所爲也。』安氏房子仍邑火伊供:『去三月初一日,大殿曲欄上在置,斷足火煎鼠根因推問,而此事專不知之,故同日午後,女身及各房房子私婢等,於大妃殿進來推問時,亦以不知納招矣。且同日,女身雖持進空器于大殿,而寢室近處則例不得進去,故不得親見其鼠,而竝不知其根因也。』金氏房子加知加伊、侍女香伊房子加應之、侍女頓逸房子生心、侍女孝德房子石非、侍女千伊金房子李非所供上同。」

○大臣等啓曰:「今書下七人,皆已取招,而其辭同。非徒不知某人所爲也,灼鼠之事,專不知之云。上敎謂:『曲欄近處,人多往來。』而此人等則『例不得進去,故專不見知。』云,此似違錯,更爲詰問何如?」大司憲孫仲暾、大司諫任樞啓曰:「他餘違端,則如大臣等所啓。臣等意謂,緩辭平問,萬無取服之理,必須刑訊然後,庶可得其情也。不然則誰肯自首乎?且以寢室近處往來之人,專不知灼鼠事云,此甚不直,故敢啓。」傳曰:「命推房子之意,非謂房子自爲此事,各房房子等陪侍之人,皆出入寢室,若爲妖事,捕鼠煇灼之時,下人非不知之,故命推之矣。今見供招,皆以例事取招。如此則其能直言乎?今更推問曰:『汝主持鼠來往時,汝見之乎?』且問:『此事,汝主所爲乎否?汝主所爲之事,豈汝不知乎?汝主若不爲此事,則宮中必有所疑者矣。汝之所可疑者誰歟?且汝持空器出入時,誰與同出入乎;且立於何處乎?』以此多般問之,則庶可得其錯矣。且此人等出入時,亦不無棄置之理,此亦可詰,以此更爲詰問可也。」傳于柳溥曰:「此人等雖被推,是亦內人也。飮食,令醫女傳饋可也。」都承旨柳溥,卽以更推招辭入啓:「內人等以傳敎之意,詰問則凡德供:『去月初一日午後,洪貴人進歸于大妃殿,我主敬嬪則仍在。故同鼠火灼事,無乃人或致疑於我主所爲乎?以此臆料而已,他餘可疑之人則專不聞知也。』仍邑火伊供:『我則初不得親見其鼠,而可疑之人,非徒專未聞知。去三月初一日,他餘房子等則空器已先持歸,而我則最後獨持而進。侍女頓逸,出來東邊薄石受去,他無證見之人也。』加知加伊、加應之、生心、石非、李非所供,大槪上同。」

○大臣等啓曰:「此人等已爲更推詰問,何以爲之?敢稟。」傳曰:「見此推案則似無違端,不可刑推也。然以爲無違端,不爲刑推,亦不可也。此乃非輕之事,不得已用刑杖也。且此人等言辭不一,而亦有年少迷劣者,竝可刑訊耶?擇其可疑者刑訊耶?其同議以啓。」大臣等僉議啓曰:「上敎至當。此人等果無各別違端。然事乃重大,不得已竝可刑訊矣。若爲刑訊則爲之於何處乎?」傳曰:「寢室常在人,疑其干連,故命推其下人矣。若奸謀人持鼠在傍,而指爲他人之所爲云爾,則至爲曖昧。如此事或有之,未可知也。且安知寢室近處,本不往來之人,棄鼠而回走耶?如此大事,必須刑問然後,人心可快也。今爲刑問一次,而若有違端,則加刑亦可也。慈殿在上,闕內用刑至爲未安,然闕庭刑訊然後,辭連之人,可易出而推之也。若有可刑推之人則其下于禁府,只一次而無違端者,還入闕內可也。且亂臣賊子則可用圓杖矣,此人等訊杖,依法較正,而猛杖問之可也。」

○柳溥以刑推推案入啓:「凡德、仍邑火伊、加知加伊、加應之、生心、石非、李非等刑訊各一次,如前供。」大臣等啓曰:「此人等皆已刑訊,又未得情,何以爲之?」傳曰:「凡德招辭,以其主在寢室,故如是疑似云,然此乃泛言也。若小有違端,則豈爲諱哉?以無據之事,數多加刑,未知何如?其議啓。」大臣等啓曰:「此人等刑問一次,皆不承服。若有違端,則當加刑,而此則別無違端,故不啓請矣。臣等之意,請聖鑑留神,而照察推得也。」臺諫長官別爲啓曰:「一次刑訊,何能得情?右人等請下禁府,而加刑得情。況凡德言端疑似,不可不加刑也。」傳曰:「所當加刑也,然此人等今下禁府,而加刑則奸人無得,而無罪者反爲多傷。若依大臣所啓,而留心刻意,則彼人等亦知上之意向,而來告奸人者,意或有之矣。非徒此人等也,宮中擧皆危懼。若如此急爲之,則於事,恐或不可也。」

○臺諫啓崔世節事,不允。

4月8日

○甲寅,臺諫合司,請內人等究竟推鞫,至六啓,而弘文館亦啓之,傳曰:「如此妖術之人,必須窮推,而定罪然後,邪術自戢矣。然此人等不可皆加刑訊,其中可疑者,更推爲當。當與大臣等議之,其姑待命。」傳于大臣等曰「昨日推問七人中,六人則招辭皆同,而凡德供辭稍異,故臺諫、侍從以此爲疑端,而請下有司加刑云。七人皆可加刑耶?只推凡德耶?其議啓。」鄭光弼等議啓曰:「有違端云者,當先更推也。」傳曰:「然則其推凡德。但上有慈殿,闕庭推鞫,似爲擾亂,其下禁府,不以沈貞爲委官,色承旨柳灌及兩司長官、禁府堂上竝令參鞫,但不須逐日刑訊。」

○臺諫啓崔世節事,不允。

4月9日

○乙卯,江原道杆城、麟蹄等邑下雪,深一寸三分。

○臺諫啓崔世節事,不允。

4月10日

○丙辰,右副承旨柳灌啓曰:「凡德更詰問則如前不服,請加刑。」傳曰:「依啓。」

○傳曰:「感冒證、聲嚘證則今已向愈。但予本有風氣,脾胃不和。今者日氣溫和,計欲針灸,經筵更待傳敎,勿稟。」

○柳灌啓曰:「凡德加刑不服,請更加刑。」傳曰:「依啓。」

○政院僉啓曰:「郞官見下人偶語,而問之則云:『司饔院各色掌等四五人,聚于院門外言曰:「前日捕鼠入內之人,欲進告。」』云,其言之虛實,未可知也。然亦大事,故敢啓。」傳曰:「捕鼠人,自內未能指的,故若有可疑人進告事,於三殿外人等處,再三令之矣。今有來告者,自內欲取招歸一後言之,而適政院又啓。此人等其必以此,而欲告政院矣。」仍下各人供招曰:「房子殷伊,去二月初十日間,以偸盜之事,欲爲方禳,捉生鼠入內事,言于內官金貴仁,而竟不捉入。且殷伊之出闕,在於二月十四日,則似不干於近日之事矣,政院其詳察見之。」〈各人等,謂各色掌奴命壽等也。命壽等徑詣承傳色而進告,承傳色取招入內,故今下辭招請于政院。〉 ○內官金貴仁供曰:「去二月初十日間,安尙宮房子銀伊出來,謂我曰:『我有被盜之事,生鼠捉入。』云。我與銀器城上奴貴石,相語捉得之事,而貴石曰:『何以捉得?』云,而竟不捉入也。銀伊則於同月十四日出闕時,親自見知矣。」各色掌命壽供曰:「昨日,我乃在家,而同官各色掌良孫者,到家言曰:『汝不知近日事發之事乎?』我不答之則良孫卽還出去矣。今日平明時,良孫者又到家言曰:『我以供上捧納事,入闕。』云。其時,我則尙不起也。良孫者語我妻及同生玉石等曰:『捕鼠入內之人,勢將現出,汝何以至今不知乎?』云,而以供上捧納事,先出去,我亦隨後入闕。又聞同官各色掌終石之言,良孫者謂仇叱達曰:『捕鼠入內之事,乃汝之事,汝知之乎否?』仇叱達答曰:『不知。』云,而仍與良孫面囑矣。」各色掌良孫供曰:「去三月二十四日,銀器城上貴石,在水剌間言曰:『令我生鼠捕入。』云,而其後日不記,貴石以前日生鼠捕入事說道,而其事今乃發耳。昨日各色掌奴金夫言曰:『仇叱達捕鼠入內云,而何以不告乎?』云云時,我乃聽知矣。」各色掌仇叱達供曰:「昨日因薛里之令,同殿各色掌等以奉承傳事,我乃知委入送而已,無捕鼠入內之事矣。」銀器城上貴石供曰:「去三月分,日不記,差備內官金貴仁云:『有內人謂我曰:「捕生鼠入內則或饋酒,或扇子、笠帽中,給賞。」云。』我答曰:『我則銀器修淨事緊,奚暇捉得乎?汝可捉入事。』答說時,書員李春日,證聽矣。」水剌間書員李春日供曰:「去三月分,以中宮殿擧床差備,同殿水剌間坐在時,銀器城上貴石言曰:『雖使我捕鼠入內,何暇捉得乎?』云云時,聽知矣。」政院啓曰:「各人供辭,雖已如此,日月言辭,多有違端。今若止此而不推,則外間必不知端倪,尤爲洶洶,須下有司推之何如?」傳曰:「啓意當矣。實不實間,此事已發,今若不推,則朝廷必不爲快矣。竝此各人供辭,令委官等憑考推鞫可也。」又傳曰:「金貴仁所供,疑其不實,而問掌務內官則云:『安尙宮婢銀伊,二月十四日未時,見內出出闕牌後,出送。』則其不干於此事可知。且聞,銀伊在闕內時,宮中人稱銀伊偸物,銀伊憤怒曰:『以我爲盜,焉有如此曖昧之事乎?吾欲爲方禳。』令內官捉鼠入內,則內官不捉入事,銀伊於衆中說之,故宮中之人,擧皆知之云,其所不干,尤可知矣。有司自當分辨,然色承旨知此意,往言于委官等亦可。」

○臺諫啓崔世節事,不允。

4月11日

○丁巳,傳于右副承旨柳灌曰:「此事不實之意,昨已傳之矣。其刑推與否,委官等詳議以啓。」

○臺諫啓崔世節事,不允。

○柳灌自禁府來,以各色掌命壽等供辭及委官意啓曰:「今推銀伊、金貴仁事則其事干招辭,雖小有差錯,然不干於大事,其事干,勿推放送何如?但銀伊欲爲此邪術於宮中,而金貴仁聽其言,又欲捕入,此實過甚。且捉鼠入內之言,銀伊則云:『二月初十日,言于金貴仁,而貴仁則云:『二月十三日聽之。』此則違端也。又安知其貴仁,捕入生鼠,而反爲隱乎?銀伊及金貴仁,請刑推以得其情。」傳曰:「事干人勿推放送事,知道。但金貴仁,聽內人之言,而欲捕鼠入內,果爲過甚。然時未行其妖術也。今雖刑推,更無可訊之端。其以此遲晩取招,而照律入啓可也。」

○柳灌以金貴仁、銀伊等照律以啓,〈銀伊爲首,杖八十、徒三年,以女人,決杖一百,餘罪收贖。金貴仁隨從,杖七十、徒一年半。〉傳曰:「其依公事。」

○柳灌以義禁府堂上意,啓曰:「投井人事干,今當加刑而得情矣,然此人等更無違端,而投井死人,年纔十四云。敢以此意,啓稟。」傳曰:「禁府取稟當矣。此公事,予猶可判付也,然如此則似乎各別爲之也,故不爲耳。今雖累次加刑,別無違端,其以不能看守,而致令投井辭緣,遲晩取招,照律入啓可也。」

4月12日

○戊午,弘文館上箚曰:

宮禁妖術之作,將心慘戚。殿下尙牢諉無據,擧朝請鞫,屈意勉循,僅下推命。奸計構久,事已緩弛。日昨以狀發告,事迹有據,所當窮詰,殿下徑自內斷,釋而勿問,未知殿下之意何如也。當初告事,亦宜亟付有司,以究其實,不必殿下煩自取供也。內人索鼠,安知非見偸而禳之;宦竪固諱,亦安知捕納,而反隱也。況出入梱言,事情綢繆,供辭各異,違端頗多,當嚴加拷掠,獄有所歸。遽以緩問擬律,恐露罪人,輿情洶洶,憤鬱益甚。推鞫之官,非不知情狀之已著,而苟承上意,不更請詰,未知其意何如也。伏願殿下,勿爲回護,必得罪人,以解群疑。

傳曰:「昨日以捕鼠事,果有來告者。欲詳悉其首末,故令承傳色,問其事干,非予親問也。且有司云:『此,不干於大事。』故令照律矣,豈有司承順上意,而然耶?今雖更推而取服,其罪亦不過如是。固非予徑自內斷,釋而勿問也。」

4月13日

○己未,命招左議政李惟淸、右議政沈貞、左贊成李荇、右贊成李沆、左參贊安潤德,傳曰:「弘文館箚子云:『苟順上意。』此乃泛言,非指屬臺諫也。而參鞫臺諫則以被論於侍從,來辭,執義以下則以其意與長官各異,來辭。此爲角立,勢難相容,其全數遞之乎?只遞被論者乎?」惟淸啓曰:「上下官角立,勢不可相容。然長官則被論,勢可遞也。若下官則只以未及啓達爲辭,而時不被論,不可遞也。」〈臺諫因弘文館上疏,累日避嫌,故有是議。〉傳曰:「被論長官,其遞之。」

○以韓效元爲司憲府大司憲,孫仲暾爲月城君,鄭應麟爲司諫院大司諫,任樞爲龍驤衛大護軍。

4月14日

○庚申,委官沈貞,禁府堂上等聞命而來,傳曰:「金貴仁事,不干於大事。但以月日差違,啓請刑推。予意謂,雖刑推,其罪不過時推之律。故乃命照律,別無他意矣。今臺諫來言:『金貴仁事,不可謂不干大事,宜當窮推。』云。但其事不干,而且已定罪。今更推之,於事異矣,何以爲之?」沈貞等啓曰:「本以灼鼠事推鞫之際,又有此事,人心之疑,固然矣。然銀伊十四日出闕單子,已啓下,此非虛事,其不干大事,可知矣。臣等與兩司長官共推之,若小有違端則豈不欲窮推得情,而輕棄之乎?但敢爲妖術於宮中,至爲過甚,故欲爲刑推,而啓請則自上命爲照律。臣等亦以爲,雖刑推而取服,其罪不過如此。況又照律之罪非輕,止此可矣。今更推之,未知其合宜也。大抵,闕內之人,若房子類則可以出外而推之,至如侍女則不可出外而推之也。以古書見之,則宮中亦有永巷,作罪之人乃囚之。今宮中亦有女官,而上有慈殿;下有中闈,若自上念宗社大計,而推詰其奸,以定其罪,則朝議庶不爲紛擾矣。」傳曰:「左議政,竝命招可也。」

○傳于李惟淸曰:「臺諫來言:『金貴仁事,不可謂不干於大事,必當窮推。』云,故命召推官等問之則云:『此事,不干於大事,數推未便。』予卽以推官之意,親達于慈殿,慈殿敎曰:『朝廷,近甚騷擾,不得安靜,於予心每以爲未安。今欲以可疑之人,欲傳于大臣,其待命。」

○慈殿傳于李惟淸等曰:「東宮妖術之事及景福宮寢室棄鼠之事,予聞而驚愕。卽欲推之,而不卽推之者,聞朝廷之請推,意謂推出也。今聞,累日推詰而未得云,於予心深有未安,故言之耳。」仍以諺文,書其可疑之狀,而下示曰:

東宮所懸之鼠,則與前日世子宮侍女等招辭相同,而三月初一日,景福宮寢室所置之鼠,則別無他人,而敬嬪良久獨在,其婢凡德,於階下往來者二度,而其往來之事,敬嬪欲自發明,而乃言曰:『吾婢於階下,雖兩度往來,然豈吾婢持去而置之乎?』其婢子往來之事,乃敬嬪所自言,而見鼠之時,亦敬嬪獨在,若有他人持而置之,則敬嬪所可見也。當其鼠運行之時,上出而見之,命取此鼠而棄之。侍女卽裹鼠出去之時,敬嬪遽言曰:『其鼠不祥矣。』他無可疑之人,而其事狀如此。但不小之事,不可卒言,故難之而未敢發耳。今者敬嬪以爲:『衆人皆以我爲疑。』云,而罵叱之。去三月二十八日申時,其女子惠順翁主婢子等假作人形,爲斬刑之狀曰:『車,幾兩來乎?欲以發說灼鼠之人,如此殺之。』仍多般叱罵,有所詛祝,而甚爲喧囂。予聞而推其人,則或有服招者;或有不服者。以此爲術之人,留在宮中未便,故黜送而未盡推耳。且前日所推銀伊及內官之事,全不干於此事,宮中人皆知其曖昧。近日所定公事,甚當,今若更推則至爲曖昧矣。且敬嬪婢三人,其卽推之事,已啓于上矣。

惟淸等回啓曰:「傳敎之意如此。此念宗社大計,而指示也,臣等不勝感動。」

○傳于柳灌曰:「今書下四非、春月、德福〈皆敬嬪婢也。〉等其卽捉出東門,而推之。」

○李惟淸等啓曰:「慈殿所傳之意,臣等詳見,而知其所指矣。」仍請面對,上御思政殿。左議政李惟淸、右議政沈貞、左贊成李荇、右贊成李沆入對,惟淸啓曰:「近間物情洶洶,不爲安靜。臣等以爲,此事必自上明察推鞫,而出之,乃可以定人心。府中方欲議啓,而見今慈殿所傳之旨,其事狀明著。此,祖宗廟社之靈,陰助默佑而發耳。臣見其事狀,不勝驚愕。古今事變,自上無不洞照,安有如此之事乎?不可一日留於宮中,〈指敬嬪。〉宜速黜外。」上曰:「得罪而不可在於宮中,故已令出外矣。罪狀則取服下人而後,可定也。」惟淸曰:「臣等未知其意,而恐有遲留,故啓之,誠不可一刻留於宮中也。」沈貞曰:「芻人之事,尤爲驚愕。灼鼠之事,方爲鞫問,都下洶洶。曾不懲艾,而復爲如此之事,其爲驚愕,可勝言哉?臣等恐或有留難,而今已命出,此乃宗社之福也。」李荇、李沆曰:「前日凡德則因闕庭招辭推之故,不奉承傳矣。如此重事,豈可只書其名,而推之?此事,不可不奉承傳也。」上顧謂大臣曰:「何以爲之?」沈貞曰:「此事重大,必有王言然後,推之可也。李荇等所啓,當矣。」上曰:「囚禁而推之,不必奉承傳也。」

○夜三更,柳灌自禁府留門入來,以推案入啓曰:「敬嬪婢四非等三人推之則可以易知之事,而竝以不知答之。又以慈殿所敎之意,問于凡德則亦云:『專不知也。』今日雖國忌,事乃重大,四非等三人,請刑推,而凡德亦加刑。且慈殿所黜之人,乃毛伊姜、貴仁、者歸等三人也,請幷推此人。」傳曰:「毛伊姜等依所啓推之。其餘人以明日刑推,凡德則宜以日次推之。」

○咸鏡道德源、安邊,京畿楊州、漣川、加平,黃海道江陰,江原道杆城、高城、麟蹄等邑雨雹。

4月15日

○辛酉,大司憲韓效元、大司諫鄭應麟啓曰:「兩司長官已命遞之。其餘臺諫,雖不參鞫,凡事必以簡通則亦豈不知乎?皆可遞也。大抵,獄事,大關宗社則所當急急推之,而以臺諫敢爲徐緩,不卽啓推,至爲非矣。當初,自上諉以無據,只爲平問則爲臺諫者,所當啓之,而不啓,以至有物論,然後乃啓,此亦非矣。且凡大小獄事,所以分囚者,慮其言語相通也。前者,內人刑推後,竝還入宮內,甚爲不當,而臺諫不啓,此亦非矣。凡德罪關宗社之事,以日次刑推,至爲遲緩。臺諫又不啓之,尤爲非矣。且金貴仁之事,其干涉大事與否,未可詳也。但推官啓請刑推,而自上命照律,此亦當啓而不啓。以此,大小臣庶,咸懷憤鬱之心。臣等不可與同事,請竝遞之。又聞,推官以間日刑推事入啓。常時雖止於亂言,猶於一日之內,連次刑推。況如此大事,何可以間日刑推,使之稽緩也?縱不能連次刑推,請逐日刑推。」傳曰:「臺諫云:『不可與同事。』宜可遞也。且前者,房婢等刑推時,若有更推之端則勿令還入,無更推之端則令還入內,而推官以爲:『竝無更推之端。』還卽入送,予以爲,受刑之人,不可留在宮中,故翌日命出外矣。臺諫不知,而疑其尙留於宮中,故言之矣。金貴仁之事,不干於大事,而只以日月差違推之。雖刑推而取服,其罪不過是矣,故命照律也。間日刑推事以爲:『逐日爲之則恐殞於杖下,不能得情。』云,故命爲間日刑推矣。」

○韓效元、鄭應麟又啓曰:「此事關宗社,當急速窮推得情,而至今遲留,尙未能得情,中外臣庶,咸懷憤惋。大抵,大事則不分晝夜,而刑推,或以午前、午後刑推。今者此事,端緖已出,所當汲汲刑推。雖不可以午前、午後刑推,宜可逐日刑推,而得情,以快人心。」傳曰:「委官所啓之言,乃慮其殞命於杖下,不能得情也。今臺諫所啓之言果當。近間,上下皆有不快之心,不可遲留,果當逐日刑推而得情,以快人心也。其以是,竝言于委官。」

○成均館生員河繼雲等上疏曰:

臣等伏以,天下之禍,其成必有幾。是幾一發,禍且不測。殿下於今日厭詛之事,恬不加問。至朝廷大臣、內外百官,抗言廷爭,以陳大義,猶且不加宸念,謂之無形難據。朝野洶騰,咸懷憤惋,雖布衣如臣等何所知見,而其於國本之搖、大禍之萌,不忍容默,固將號呼閶闔。第以殿下,特斷姑息之非,遂下窮訊之敎,臣等嚅囁姑退。且欣欣相慶謂,罪人斯可得,國本從以安,庶使中外臣庶,昭然若見靑天、覩白日。豈意今日,因循不決,雖若問之,而實不加窮問;雖若治之,而實不加痛治,是必殿下,迫於群下之情,姑爲是,以塞其望而已,臣等不勝缺望。臣等雖賤不及議,志切效忠。東宮早失鞠育之恩,國人咸懷惻怛,義承宗社之重,國人咸有一心,方聞仁孝之德,國人咸祝萬歲。今此灼鼠之妖,其設心所在,將有所不忍言者,則殿下固當惕然內驚。雖朝廷大臣、內外百官,不及聞知,宜斷自天衷,窮詰其由。天威所加,罪人必得,罪之所在,雖恩私所係,情所不能忍者,當斷以大義,折其奸謀,昭示中外。況群下之情,如是洶洶,臣等未知殿下之心,何所不忍,而以爲難也。臣等謹按《易》《家人卦》曰:「家有嚴君。」然則閑有家之道,必主於嚴,而今此妖術之作,竊恐殿下律家之道,未爲嚴也。臣等伏聞,邪謀一露,妖事疊出。是必奸人詐爲,自相詛呪,欲混其迹,使殿下,例疑前日之事,不爲窮訊之擧。此其宮掖之中,不知有雷霆之威,在殿下,其痛心宜如何也?臣等竊惟,人情所牽,事固難斷,義關宗社,天命可畏。殿下纉祖宗無窮之緖;荷皇天付畀之重,雖殿下一身,猶不能自私,且恐獲戾于上下。矧我東宮,將繼志述事,以傳萬世之業,臣民之望一於是;天心之享一於是。在殿下所當保養、愛護之者,宜無所不至,而豈容牽一時之情,坐視大禍之萌,不念宗統之義,以貽不測之患乎?嗚呼!禍之作不作,於作之日,而其作也,必有漸。寺柳坎牲;趙虜掘蠱,自今觀之,實爲明鑑。臣等固知殿下,非以今日之事爲可緩,特恐窮訊之際,濫及無辜,雖欲一斷大義,情所不忍,臣等固知殿下之心戚戚也。雖然,仁生於不忍,而害不忍者,莫如私。殿下固當屛去姑息,務從公義,使罪人罔攸伏;國人罔攸疑。國本以之固;宗社以之安,則祖宗在天之靈,亦應感動於冥冥之中,瓜瓞緜綿,本支百世,豈非億萬年無彊惟休?不然,名分紊亂;宗統失序,天命改移,民心離叛,未必不由今日之妖,爲之兆也。伏願殿下,乾坤洪納;日月明照,使滔天之禍,得絶涓涓之始。

傳曰:「今觀疏意,甚當。但此事,予亦不能指的。自昨日,可疑人付有司,時方推鞫矣。」

○以許洽爲司憲府執義,吳準爲司諫院司諫,權輗、李熙騫爲掌令,尙震、黃憲爲持平,安士彦爲獻納,金漹、成倫爲正言。

○凡德刑問三次,不服。

○惠順翁主陪侍婢毛伊姜、者歸、貴仁及敬嬪房婢四非、春月、德福等,問以人像行刑及灼鼠等事,刑訊一次,不服。

4月16日

○壬戌,執義許洽啓曰:「持平尙震、正言金漹,皆有物論,不合言官,請遞。」傳曰:「被論於同類,宜遞可之。」

○以宋㻩爲司憲府持平,金弘胤爲司諫院正言。

○凡德等七人加刑,不服。

○忠淸道公州、林川、石城、扶餘、燕歧,江原道楊口等邑地震。

4月17日

○癸亥,凡德等加刑,不服。承旨柳灌,以委官意啓曰:「人像事,亦隱諱不服。若以慈殿所以得知之由與其時承服者之辭,推之則意謂,易服也。且請加刑。」傳曰:「依啓。

但今見毛伊姜等招辭,則人像事,安尙宮常時疾怨吾上典,故啓達慈殿云。予未知何以,稟于慈殿則敎云:『非安尙宮所言,乃朴尙宮所言也。』今當推之曰:『朴尙宮所言,汝何以安尙宮言之耶?』以是推之可也。且此事,乃惠順翁主婢子等私聚,而爲之之事也,慈殿亦知不干於灼鼠之事。但爲人像行刑之狀,至爲過甚,故杖而黜之耳。推官以灼鼠事及人像事,幷問之,故彼人等意謂,若服人像事則恐又窮訊灼鼠之事,故以此疑畏,忍杖不服矣。干於灼鼠者,以灼鼠事問之;干於人像者,以人像事問之則意謂,易服也。以是言于推官。」

○臺諫啓曰:「東宮灼鼠之事,關係宗社。爲臺諫者,所當力陳,而前臺諫不卽啓之,至大臣及侍講院、弘文館上疏陳啓然後,乃爲箚字,僅塞其責,遲回觀望,至爲非矣。大抵,近來士習偸惰,爲臺諫者,論事之際,相顧默然,莫敢先發。若或被論而見遞,則反以爲喜。前臺諫大失其體,請皆罷之。副提學崔世節,前有物論,不合經筵官,請遞。」憲府啓曰:「正言金弘胤與光川尉切族。今光川尉婢子,亦爲被鞫,弘胤參論獄事爲難。」傳曰:「前臺諫事,所聞有先後,故未卽言之,何可以是爲非?且今已見遞,罷職則過矣。弘胤可遞,餘不允。」

○對馬島主宗盛長,遣宗太郞來。

4月18日

○甲子,御朝講。

○傳曰:「近觀,日候似旱。祈雨節目,次次爲之事,言于禮曹。」

○臺諫啓前臺諫及崔世節事,不允。

○以朴洪麟爲司諫院正言。

○凡德、四非、春月、德福加刑,不服。

○毛伊姜更供曰:「前招內,大妃殿受罪根因,則乃自中相鬪之事,故別無所問,而直加笞罰,我未知以某事受罪也。且安尙宮罵詈事,曾以大妃殿論罪爲納段。而本月初一日,自大妃殿推問,其推問之意,以我去三月二十八日,於松栢堂東庭,與婢今伊、銀香、者歸、丁伊、貴仁等同謀,以箒柄及眞長木,造作人像,以甘茶,割赤古里,着而裹之,乃言曰:『持車子以來。』乃以此人像,擬諸罪人,而典刑後,燒火時,周曳警戒曰:『此鼠,於汝中有何隻乎?』以刀子斬刑而言曰:『汝之子息及族類等,欲皆如此爲之。』多般叱勅故也。其推問時供曰:『婢貴仁,與我言曰:「汝則外方人也。鼠方法發說之人,汝當叱辱打下。」云,故乃以燒木杖,打地二度後,且裂破足巾項而祝曰:「鼠事言者之身體,欲以此樣裂破之。」云。』貴仁、今伊、者歸等所供,與此大槪相同。

4月19日

○乙丑,日暈。

○御夕講。

○臺諫啓前臺諫及崔世節事,不允。

○凡德、四非、春月、德福、毛伊姜、者歸、貴仁等加刑,不服。推惠順翁主婢丁伊、金伊刑訊一次,亦不服。兒婢命億、加屎、銀香等所供,大槪相同。

4月20日

○丙寅,御朝講。侍讀官黃恬曰:「此言:『閑有家,悔亡。』大抵,人君治國之道,正家爲大。常以法度防閑,而閨門嚴肅嫡庶之間,名分隔絶則雖有無狀之人,不得逞其邪慝之術。自古人君,牽情於姑息,終至於傷恩義、害倫理,貽禍宗社者,比比有之。自上於此等語,當更加留念。近日之事,未能防閑之所致。若能防閑於其始,則豈有如此事乎?」大司諫鄭應麟曰:「大抵,正家之道,以嚴爲主,國之本在家。家與國,雖有內外之殊,而其實則一體也。故古人云:『宮中、府中,俱爲一體,陟罰藏否,不宜異同。』以此觀之則外言不入於梱;內言不出於梱之語,非謂宮中之事;朝廷之政,相爲阻隔也。內外嚴正則如賣官、鬻獄請托之事不行,故以此言之矣。自上若以謂:『宮禁之事,外人何以知之?』懷未穩之心則至爲不可。今以廢朝之事見之,其時以如此事,多有慘酷之禍。此,聖上所鑑。以古事言之,驪姬夜半之泣;楊妃連理之盟,皆夜半密語,人難得知之,而猶記于史冊,以遺後世之譏,雖屋漏之中,不可不戒謹也如是,自上宜加留念也。」領事張順孫、知事李荇、參贊官柳灌,亦言正家之道,宜嚴以防之。大司憲韓效元、大司諫鄭應麟啓前臺諫及崔世節事,上曰:「世節其遞之,臺諫事不允。」

○御夕講。

○凡德等八人加刑,不服。者歸以氣弱不訊,銀香、命億、加屎年未滿放送。

4月21日

○丁卯,推官等啓曰:「當初,臣等意以謂,此事,自內推得罪人,而裁斷矣。及命臣等推之,反覆問之則全不承服。彼人等以身犯言之,其罪至重。若問指敎之人則爲其主,其勢皆當隱諱也。觀其勢則至死爲限,得情無由。臣等意謂,事狀可疑之人,自內已爲指的,而黜闕。慈殿亦豈偶然計,而指言;聖上亦豈偶然計,而出送乎?內下慈旨,合於物情。雖不取服,自上裁斷定罪爲當。若不能然則請與朝廷,廣議處之。昔梁孝王、楚王英之獄,終不能究竟,而處置。此事亦在聖斷。」傳曰:「此事,慈殿及予,非以指的,而欲歸一推之也。慈殿意謂,其日朴嬪,獨在東寢室,故以此疑之,而適其女惠順翁主侍婢等,又爲人像之事,其事狀,似爲綢繆,故命推下人矣。時未的知正犯,豈可以疑似,罪之乎?且其人等,時未死,可更推也。更推而假使誣服,必言其所爲之狀,使承服則亦必一一納招矣。朝廷豈可不得其情,而以疑似定罪乎?當與朝廷議而處之。予意,當更推也,然是乃重事,未知何以爲之。今與朝廷共議乎,更推事干乎?其更議啓。」沈貞僉議啓曰:「今雖刑訊,勢難得情,且彼人等自分必死。今已六次受刑,氣已甚弱。將至於死,而終不承服。假使盡死於杖下,朝廷物情,尤爲洶洶。古者,漢武帝、明帝乃英斷之主也,雖終不得究竟獄事,而處置。自上計其大義,裁斷善處則物情洞快,而國本不搖,王子亦從而保全矣。事干之人,今雖未死,今明日間必有死者矣。以事干所服甚難,須自上裁斷而善處。若自上難斷則下問朝廷處之。」傳曰:「朴嬪出送之事,非謂定爲此事而然也。慈殿亦未能指的,而適有下人,爲人像行刑之事,故以此疑之,而命推矣。今未能的知正犯,只以疑似之事,定罪可乎?漢武帝、明帝之事,不足法也。世宗、成宗朝,亦有如此之事。自內推之,歸一然後,與朝廷議而定罪矣。此則未能指的,然亦定罪乎?當議于朝廷。」命召政府全數,曾經政丞、六卿、漢城府判尹,傳于政院曰:「此事,非謂朴嬪所爲,而黜送也,其侍婢若有辭連之人,則自闕內執捉而出,深爲未便,而當身亦爲未安,故出送矣。今推官等共議以啓曰:『雖刑推,得情甚難。以其所推擬罪事,取稟。』大抵凡事,的知正犯然後,可以擬罪。豈可以疑似之事,輕易定罪乎?以祖宗朝事見之,必須歸一而後,定罪矣。今若以疑似之事,定大罪則恐有後世之議也。然亦大事,勢難棄之,何以爲之?大臣之來,以此言之。」又傳曰:「此事,假令朴嬪爲之,此非獨爲之事,必有敎之者,亦必有隨從之人。未知朝廷之議何如也,此乃未能的知之事,而事干亦不承服,又未知其罪何如也。若不至於一罪則已,若至於一罪,而同謀之人,置而不問則同謀之人,得脫於罪矣。推官則已知此意,大臣、六卿則未之知也。且推官以漢時事言之。當取法唐、虞,豈以漢爲法哉?祖宗朝亦無以疑似之事,定大罪之時矣。朝廷須詳度以議,處之得中,使無後世之議可也,以是竝言之。」

○領中樞府事鄭光弼、左議政李惟淸、吏曹判書洪淑、左參贊安潤德、戶曹判書金克愊,刑曹判書韓亨允、禮曹判書許硡、漢城府判尹金璫、兵曹判書成雲僉議以啓曰:「聞上敎及推官之言,則其勢終不能得情也。此,係關宗社之事,不可容易棄之,擬罪爲當。」傳曰:「擬罪當矣。但此非獨爲之事,必有敎之者,亦必有隨從之人。若歸一而定罪則可矣,今以疑似擬罪,須得中議啓。」李惟淸等更議啓曰:「大內之事,臣等未之知也。意謂,自上必不能嚴以待之,故釀成此事耳。今雖不得情狀,物情皆有指的處,不可不定罪也。請廢朴嬪爲庶人,奪福城君爵號。且福城君所居之家,乃龍潛之邸,非人臣所可居也,請竝奪之。」傳曰:「大臣所啓之意當矣。予常時,非不嚴以待之也,人之奸術,實難知矣。朴嬪及福城君,依朝廷擬罪可也。但福城所居之家,大臣未及知。此非潛邸時所居,乃孝惠公主家也。今若幷奪則似爲籍沒,恐未爲當也。」

○廢朴嬪傳旨曰:

去二月二十五日東宮,三月初一日寢室,灼鼠壓詛之事,上下無不痛憤,所當窮推治罪,而許多宮人未能指的。但以初一日,朴嬪在於寢室。以此,人皆疑之。其後惠順翁主侍婢,又於松栢堂東庭,假作人像,以爲行刑之狀。慈殿廉得其迹,疑其灼鼠之術,此人所爲,令有司推鞫下人。累加刑杖,忍死不承,然事關國本,得罪宗社,不可以不取服,不斷之以義。玆與朝廷共議,擬罪朴嬪,永黜闕外,廢爲庶人。曉諭中外事,其下議政府。

○推官沈貞等啓曰:「大事〈指廢嬪。〉已定,其餘事干,亦宜定罪。毛伊姜、貴仁、今伊等雖不承服,自內推問時,形迹敗露。以此遲晩取招,照律何如?」傳曰:「可也。」沈貞等啓曰:「以元罪擬律則其罪杖一百、徒三年。但其言曰:『疑我灼鼠者,欲如此殺之。』云,乃此因慈殿下問之事,而敢爲如此指囑也。若然則當用斬律矣。」傳曰:「有觸上之心而爲之未可知也,然如此之事,敢爲宮中,至爲過甚,宜當懲一警百。但此三人中爲首者,定大罪,其餘,以次律定罪可也。」沈貞等啓曰:「毛伊姜聽貴仁起揭,而爲行凶之狀。今伊迷劣人也,貴仁乃造意者也。此人爲首,而其餘隨從矣。」傳曰:「以貴仁爲首,照律可也。」沈貞等以照律單子入啓曰:「如此事,須當痛懲。貴仁則爲首,故以亂言情理切害罪斬,籍沒家産照律,毛伊姜、今伊則同謀者也,以知亂言不告罪,杖一百、流三千里照律,其餘者歸、丁伊、凡德、四非、春月、德福雖曰不干人像事,亦豈不知?竝以知亂言不告照律矣。」傳曰:「如啓。」

○臺諫合辭啓曰:「今此妖厭之變,當初播聞之時,非但擧朝臣僚,雖愚夫、愚婦,皆意朴嬪所爲。及聞慈旨,正合輿情。其久蓄將心,謀危國本情狀,判然,請按律定罪。臣等欲卽啓,而自上方出罪人,而鞫之,故欲盡得干涉之人,究竟首從,依法痛治,快示中外。今觀獄辭,被訊之人皆身犯,萬無輸情之理。故臣等來啓,旣有慈旨,而聖鑑亦已洞照,請速快斷。」傳曰:「雖不昭昭傳敎,予意及大臣擬罪之意,臺諫豈不聞?慈旨亦非指的也。其日東寢室,朴嬪獨在良久,故以疑似之狀下諭耳。大抵人君斷刑,得其情而後,定罪可也。旣不得其情則據何事,而按律定罪乎?依朝廷擬罪當矣。」至九啓,不從。

○政院啓曰:「敬嬪廢爲庶人傳旨辭緣,大槪則當觀慈殿傳旨而爲之。然未知辭緣,何以爲之乎?敢稟。」傳曰:「當依慈旨,爲之可也。然慈殿非顯然指的言之也,有疑似之意。竝知此意,而爲之可也。」

4月22日

○戊辰,臺諫合辭,以朴氏按律定罪事,啓至十三,又上箚云:

伏以,朴氏久蓄將心,謀危國本。兇計已發,事迹彰露。獄已成矣,當按律定罪,快示中外殿下猶諉之以事涉疑似,獄事未成,顧惜不斷,以鬱衆心,是牽一時姑息小恩,而忽萬世宗社大計也。慈殿顯發首惡,獄事亦有所歸則慝作昭白,不容掩護。殿下何偏據死諱之辭,而反輕慈殿之明旨耶?況訊鞫所逮,只在朴氏僕屬則造孽之魁,殿下斷不可曲庇也。殿下知罪暴著,慮按重律,先下得中之敎,故朝廷亦只就獄辭擬罪爾。殿下顧欲藉此,以廢無赦之典耶?將心尙誅,顯惡何疑?伏願殿下,憂宗社之大;念國本之重,克去情係,丕示義斷

傳曰:「此言:『反輕慈殿之明旨耶?』云。若慈殿指的則定罪何難?只有疑似,故命推下人耳。凡大罪,必須事干歸一然後,乃可以定罪也。故昨以得其實,而定罪事,言于推官。推官亦以得情爲難,而擬罪事來稟,故與朝廷共議,而擬罪矣。不得其情,而定大罪者,古今所未聞也。」

4月23日

○己巳,臺諫合司,以朴氏事十一啓。傳曰:「初事,予不知也。後事則予雖知之,不知某人所爲,故不卽推之。其後慈殿聞其疑事,言于大臣,而推之耳。若得其實,定罪何難?不得其實,而大臣等擬罪啓之,故依此擬罪也。今承慈旨曰:『〈此乃慈殿備忘記。〉常事則以予意,言于臺諫難也,然不言則何以知之?予聞,臺諫以予爲已指的言之,請定其罪。東宮事,予初雖知,不知某人之所爲,而亦干於妖事,故不啓于上。其後事予聞之,疑其在此之人所爲,而不能指的。其後又有疑似,而適因大臣等請予推之,予擧其疑端,而欲得罪人,故言于大臣。此非予定知其正犯也,予意謂,推之則可得其情。其後,推官不得其實,朝廷亦擬罪啓之。予以謂,此,不得其實,故如此論之。今聞,臺諫以予爲的知,無乃以予爲定見知耶?不然之意,啓于主上,而言于臺諫也。』」

○侍講院上箚曰:

伏見,宮掖厭詛之事,人心憂危,輿情憤鬱,思得明正王法,決去禍本。而猶以指的無形,徐問端緖之餘,遲留積日,神怒人怨,天道難欺。尙賴慈殿殿下,爲宗社大計,洞察爲惡之人,與朝廷共治,此,非但天助神諭,祖宗廟社之靈,所以默佑國家。欲去禍亂之源;扶延宗統之時,人心稍安,輿望屬快。而今者,以被鞫之人,忍刑不服,只黜嬪於闕外,廢爲庶人,奪福城爵號,此,懲大惡、絶禍根之意乎?設使,宮庭之內,偶爾自相詛呪,猶當明定大法,痛治快去,以淸禁省,如恐不及。況厭詛東宮,謀危國本,又試於大殿,眩亂交構,幸而事敗迹露,不容終售其術。脫有不幸,以逞滔天之禍,殿下尙能救乎?殿下洞覽古今史籍,尙有如此之幾,而終無禍亂者乎?此與小小詛呪之事不同,上下所當如圖虎、防戎,將噬我害我、戰戰危厲,謀去爲患之根柢,豈可徐而逐之,俾去閨闥之內而已?亦不可以老獄窮辭,諉以不得明服,略緩治罪也。作像行刑,已誅首謀侍婢,原情據律,其罪只在於侍婢乎?推此作像之事,深究灼鼠之術,則內殿深嚴,數宮人所侍之地,殿下其日親見其所灼之鼠,蠢蠕猶生,此可謂獄無所歸乎?上有慈殿,顯發罪人,明示朝廷,則此亦黯黯難的之事乎?旣知其惡,又不能快懲,勉循輕律,以塞朝廷之口,使爲惡之人,處危疑之間,懷他日爲身之地,無所不爲則殿下終得以兩全乎?古先哲王,割愛正法,欲杜禍亂,而少有萌蘖端倪,未盡措置則或不免意外不測之禍,滔滔皆是。今者,只黜宮外,而奪爵號,此所謂敎禍招亂,貽後日無窮之患,國家期得安於盤石乎?伏望殿下,念宗統國本之重;察社稷安危之幾,明決大法,按律定罪,以定人心;以固基業。

○弘文館啓曰:「此獄事,上敎每謂,不得其情云,然情狀不可不謂現露也。今若只爲廢黜則無以鎭定人心也。臺諫爲宗社,而啓之,請速勉從。」傳曰:「推事干者,幸其奸謀之出也,而不能得其情,故如此擬罪矣。」

○臺諫上箚曰:

宮妾之禍,伏於床笫,而發於肘腋,形雖不見,幾必先動。厭詛之變,雖在隱密,而中外之意,皆有所歸。以殿下聖明,獨不知耶?始試東宮,將心已慘,曲欄再發,邪狀彌著。殿下恬不動念,遲疑不鞫,致使推訊可疑之命,直出於慈殿,豈非殿下之所可恥乎?幽暗之中,陰行妖術者,猶恐不秘。所與謀者,只一二腹心婢僕。豈以婢僕之爲主固諱,例諉之不得其情乎?禍根不去,後日難保。乍離宮闈,怨銜愈毒,宗社不幸,倘乘夤緣,異時之患,容可忍言?況事關國本,得罪宗社。國有常典,斷不可任情低昻,而擬止廢黜,果何律耶?殿下深燭邪謀;洞察輿情,尙牽情不斷,留護禍胎,臣等恐宗社將至不靖,而然也。負此極惡,偸生一日,人心益憤,天意可知。伏願殿下,斷以大義,按律定罪。

4月24日

○庚午,臺諫合辭,以朴氏事,啓至十三,不從。

○知中樞府事任由謙卒,命停朝市。〈史臣曰:「由謙字叔讓,豐川人。力學登科,官至六卿。嘗按京圻,見獸胎禽卵之獻,隱其未成,後於經筵啓罷之,咸稱其仁。晩歲厭煩喜靜,蕭然一室。以碁局、投壺自娛焉。及卒,諡昭簡,有五子,樞、權、柄皆捷文科。」〉

4月25日

○辛未,臺諫合辭,以朴氏事,啓至十六,不允。

○弘文館上箚曰:

伏見,朴氏煽處宮掖,包藏禍心,圖危國本,權力之不給,故爲厭詛耳。地逼而力雄則不藉妖術,而行禍亂,可不寒心哉?摘鞫罪人,不出於殿下,而發自慈旨,其無後世公議耶?聖上明燭肝膽,昭如日星,而諉以獄辭未竟者,尙未脫於愛情也。其曰得罪於宗社,告諭中外,國人皆謂英斷雷馳,必釋衆忿。而治稂莠,不去其根,豈無復萌之禍也?殿下之意以謂,嬪見永廢;福城削爵,氣勢無復可旺,而彼何能爲哉?蛇虺之物,雖縮莽中,噬呑之心,日夜思逞,殿下其能保意外之患乎?聖人不懼抑禍之無策;常懼致禍之有根。禍乃猝發,勢至難救,雖百智者,莫敢容力。廢削律令,不準惡極,群情疑懼,尙未鎭靜。制世王章,視人心處置耳。伏願殿下,義尅私意;事從公論,不勝幸甚。

○臺諫上箚曰:

朴氏身居僭逼,心藏兇慝,不厭之極,謀危儲副。祖宗默佑,奸計自敗,殿下當亟置重典,以快神、人之憤。猶諉之不得其情,任廢國法。殿下縱惜割恩,顧不念宗社之重耶?造蘖者,雖止一身,尙當百諱,圖逭其誅。況與謀婢僕,肯輸厥情,抵主於不測之禍乎?事狀斷無可疑,以婢僕構諱之供,謂不得情,幷原首惡乎?得罪宗社,擬止廢黜,已失常典。殿下反謂,罪之已不小矣,折抑公論,爲後日禍胎地,此,臣等爲宗社,痛惜者也。

4月26日

○壬申,臺諫合辭,以朴氏事七啓,不從,仍啓曰:「上敎每以爲,朝廷擬云。今此獄事,當初擬啓之時,左議政李惟淸,偏執己見,不欲啓之,左右强之然後,勉從之。及其闕庭推鞫之時,非徒不欲窮竟,至現辭色。後日擬罪,尙執偏見,不欲罪之。左右强之然後,又勉從之,止擬廢黜。大臣當國家危變,以宗社大計,爲己責,擧大義,永絶禍根可也。以首相,倡爲此議,以誤國事,將焉用彼相哉?不可置諸百僚之上,請罷之。且此獄事,每欲朝廷共議,而連姻之人,如吏曹判書洪淑、禮曹參判金克愷,不可與議,且不可居權要,任六曹也,況東宮賓客乎?〈指洪淑也。〉文學洪叙疇、兵曹佐郞金憲胤,〈叙疇乃唐城尉礪之父也。憲胤乃光川尉仁慶之父也。唐城翁主惠靜、光川翁主惠順,皆朴嬪女也。〉亦不可爲東宮僚屬、六曹郞官也。且朴氏得罪宗社,其父秀林、娚朴仁亨、仁貞,不可在朝列,請皆罷黜。」傳曰:「左議政事,未知何如也。但凡議論,各以所懷言之,或聽左右之言,而從之。且遞相非輕,不可爲也。洪淑、金克愷,雖曰姻婭之家,〈唐城尉祖則洪淑也,光川尉祖則金克愷也。〉然非至親,亦不可罷也。賓客則可遞也,而判書、參判之職,不可遞也。洪叙疇在東宮僚屬則遞之當矣,金憲胤亦當遞矣。朴秀林、仁亨、仁貞等,卽令罷職可也。」〈史臣曰:「秀林世居尙州,系雖士族,窮寒無比,乃隷正兵。燕山乙丑,因綵紅之擧,始知有美處子。及反正初,薦入宮中,是爲敬嬪。性不恭謹,知足務爲取媚之術,恃恩縱恣。猶懷非分,廣招賂遺,干請雲集,略不知戒,以至於禍,然時論以爲非,獨朴氏之罪,亦由過寵之致。」〉 ○臺諫又以李惟淸、洪淑、金克愷等事六啓,不從。

○召領中樞府事鄭光弼、右議政沈貞等,傳曰:「此事,朝廷已議定之。然臺諫以爲不洽,累日論之。以不得其情之事,議他罪,未可知也。彼母子竄外乎,加何罪乎?更議可也。」光弼等僉議啓曰:「此事重大,臺諫累日論執當矣。臣等當初議論時,不可輕易議之,故取各議,而雷同歸一然後,合辭以啓矣。雖尋常之事,下問則猶當勉盡思慮,而議啓,況係關宗社之大事,臣等豈偶然計慮,而定議入啓乎?今承下問,更收各議。反覆思之,無踰於前日之議,似不可改也。且自古寵眷之人,無竄外之時。非徒於古無之,亦爲有弊。加罪之事,臣等未知其合當也。」傳曰:「大臣之意知道。」

○弘文館啓曰:「朴氏得罪宗社。若不嚴明定罪,則國家興亡,在於一日,不可用私恩之時也。須速斷以大義然後,國本益固,而朝廷安靜矣。」傳曰:「臺諫累日啓之,故更與大臣議之,則其議如初,大臣非一二也。豈偶然計,而議啓乎,予亦豈不信大臣之議乎?不得其情而定罪,無過於此矣。」

○日暈兩珥。

○火星,與房星第二星,相犯。

4月27日

○癸酉,臺諫合辭啓曰:「以言陳啓,恐有遺漏,故敢以單子書啓。且臣等決不可在職,故敢退去。」其單子曰:

朴氏身居僭偪,包藏禍心,勢焰燻灼,門庭如市,交相締結,根據中外。前此侍從、臺諫,恒懷憂懼,言論疏箚,每發端緖,冀殿下覺悟者,專爲此也。殿下狃於宴安,恬不省念,馴致今日。妖厭之作,亦恃恩怙寵,深揣殿下,必不疑我問我而肆行無忌也。平居昵侍,外示柔婉,而陰危儲副之念,未嘗斯須忘懷,則殿下及今追想,寧不慘然乎?奸謀之發,獄辭所逮,皆朴氏腹心婢僕則情狀尤爲判然。大臣、六卿,皆知兇計之慘;宗社之禍,而同然一辭,曲護禍胎,其爲盤據朝廷,爲朴氏後日地,亦可知矣。人心操舍無常?倘殿下春秋倦勤,警念少弛,更得寅緣則朝廷之禍,其可忍言?殿下至此,雖痛悔之,亦已無及。當妖術之發,愚夫、愚婦,皆知朴氏所爲,朝廷卿相,亦莫不駭愕,啓請痛治。及見殿下遲疑不斷,又顧朴氏盤結權勢,中立觀望,反縮循默,是誠何心?殿下再收庭議,睿慮遠矣。卿相不卽將順其美,猶執偏議,以遺後日之禍,臣等尤切痛惜者也。前任言責者,遲回觀望,坐失其機。時爲首相者,偏執己見,以誤國事,殿下將安所倚仗乎?臺諫之觀望、大臣之偏執,皆怵於姻婭之盤據;勢焰之燀爀耳。朴氏事關國本;得罪宗社,故臣等所以累日伏閤,請罪以律,永絶禍根者,此也,而昨日卿相啓之曰:『加罪之事,未知合當,殿下亦牢拒至此,此實臣等不職之致,請遞臣等之職。

下單子于政院曰:「單子之意,已知之矣。但朴嬪非至今安處也,旣已廢黜。且臺諫不可輕爲進退,其勿辭,就職。以其此意,牌招臺諫,言之可也。」臺諫承命來啓曰:「決不可在職,退去。」如是者四。

4月28日

○甲戌,臺諫承命召來啓曰:「決不可就職,敢退。」如是者四。

○弘文館啓朴氏事至再,不從。

○大司憲韓效元啓曰:「臣前爲咸鏡道監司時,聞進上快脯,令刻邑名,至爲驚駭,未知厥由。到京詳聞則東宮退膳,下于翊衛司官員及下人,食之者,皆爲氣絶復甦。自上慮必外方不謹,故令刻邑名。近來,臣等無所不計慮而思之,當其時,所當窮推而治之。自上視爲尋常,而棄之,故奸謀連緜而出矣。今而追思之,至爲寒心。臣等以此啓之,極知其難矣,常留于心,故啓之也。」傳曰:「凡封進之物,次知內官及事知內官,同監出授,熟而進膳。其殿內人,猶或可知,然亦進膳而已,他殿人則尤未知之也。前者,外方海惡時所捕魚物,百姓食之,而有傷事。或有言之者,故海惡寢息後封進事,下諭之時亦有矣。其脯肉,亦疑外方不謹,以雜肉入內,故刻邑名封進事下諭矣。退膳事,不干於灼鼠。大司憲有疑於心,故啓之也。」

4月29日

○乙亥,平安道咸從縣,有馬産雄駒,前脚竝無。道內各官下霜。

○日暈。

○右議政沈貞、左贊成李荇、右贊成李沆、左參贊安潤德、刑曹判書韓亨允、禮曹判書許硡啓曰:「朴嬪擬罪事下問時,臣等各以其意,僉議啓達矣。今者臺諫論執,以臣等爲非,乃曰:『自爲身謀。』或曰:『中立觀望。』或曰:『阿順上意。』或曰:『將爲朴氏後日地。』以此罪狀見之,則不可一日容赦,宜先治臣等之罪。臣等不可在職,故敢避。」至三啓,不從。

○臺議承命來啓曰:「臣等將朴氏按律定罪事,累日伏閤,未蒙允命。此實臣等不能盡職之致,亟罷臣等之職。」如是者五。

○成均館生員張孟賢等上疏曰:

臣等伏見,朴氏之事,其惡已着,中外昭知,天地所不容;祖宗所共怒也。殿下獨以私意,閉絶公議,使首惡偸生,臣等義不與共戴天,狂憤激發,不覺痛哭。臣等伏聞,殿下特垂徽音,廢朴氏爲庶人;奪福城官爵,臣等咸相慶以爲:『殿下必不忍遽置重典,姑以此,先施於今日,而必有快決之明命,又下於明日。』豈意,殿下之遲回不斷,至此甚耶?臣等之惑滋甚。朴氏謀危國本,以稔窺覬之心,是不過一簒賊也。殿下不以宮中之嬖妾,視之以一國簒賊,爲怒一震雷霆之威,則煦煦私意,將不暇出也。朴氏之入殿下宮中,未知幾年于玆,而禍之作,必有其漸則其平日談笑之頃,夙夜巾櫛之際,其處心、積慮,曷嘗須臾忘殿下之東宮,而殿下亦安知腹中之劍,常在於床笫之下哉?害殿下之骨肉,而媚於殿下曰:『我能忠於殿下。』殿下以爲然耶?頃日厭詛之時,欲混其邪術則又施於康寧殿側,其心之無所不忍,亦可見矣。嗚呼!不忍言也。若有人言涉不軌,則國家震駭,必梟首布告,痛治乃已。今日之謀害東宮者,顧有輕於此者乎?在人則治之;在家則掩之,以搖其群心。他日之惡,將不能鎭服,甚非細故也。夫法者,出於天,而授之於君。君亦不能以愛惡,私輕私重,故大舜不能奪士師之法,以救其父;皋陶不能脫天子之父,以撓其法。嚴父,且不得救之,則矧爲殿下之一嬖妾,以毁天下之大防耶?臣等伏見,慈殿已斷大義,洞示朝廷。殿下苟從其命,不欲痛治,是,兩殿之情近於睽;以孽害嫡,將謀不測。殿下終始蓋覆,似有輕重,是,父子之恩,近於虧;臺諫、侍從,交章固爭,殿下每諉黯黮,留難不從,是,君臣之義,近於隔,臣等無任缺望。殿下之公明,如天地日月,臣等常恃之,以爲無他疑也。安知今日,以一女子,累殿下聖德耶?臣等無任缺望。國人皆曰可殺;左右皆曰可殺,而慈殿亦曰可殺,殿下豈不知其惡之所在耶?殿下特牽於私意,反自謂:『生殺在我,可以掩其一妾。』知惡而不斷,大臣亦以爲:『殿下之留難至此,我何以忤上之旨?』傅會相應,終無讜言。至使朝廷公論,下及布衣,他日之禍,其將誰慮耶?可以爲痛哭、流涕也。朴氏以一朝之忿,猶至於像人,而斬之,以攄無上之怒。若使朴氏怏怏失意,久處閭閻則其懷憤所激,將無所不至,今日禁錮防微者,有不足恃矣。東宮以幼沖元子,孤立於群孽之中。如不痛治,使嫡庶截不得相干,則孰無窺覬之奸謀耶?嗚呼!其殆矣。倘有董史之直筆,將大書特書曰:『罪人斯得,而終不痛治。』云,則萬世之下,議殿下不知何如也?伏願殿下,念宗社大義,斷恩施法,使國本永固;民心咸服,以快臣、人之憤。不然,臣等寧枯死草野而已,安能處殿下芹宮,以求養也?

〈史臣曰:「儒生上疏時,以生員河繼雲書諸首,繼雲曰:『許多一館之儒,吾豈每爲疏首也?』卽取刀自割其名。其次,生員宋世珩,而世珩又言:『吾亦不當居首。況自上,亦知吾也。』又自割其名。不得已以前訓導張孟賢爲疏首。朴氏包藏禍心,恃恩固寵,肆行無忌,有識之士,皆懷憂懼。及此妖術之發,所當依法痛治,殿下之執疑不斷若此。故時有議者曰:『大臣之偏執己見,臺諫之遲回見望者,皆怵於姻婭之盤據,勢焰之薰灼。』云。繼雲等强自割名,其意有在,當時士習,蓋可想已。」〉

○弘文館上箚曰:

臣等伏見,朴氏起自寒微,雖隆寵宮掖,勢成薰灼。罔懷謙抑之心;每蓄畔渙之念。干名犯分,竝后匹嫡,取怒于天;招怨於人。兇謀一逞,獲罪五廟,不可恩貸也。執紀綱者,浹旬伏蒲;在經幄者,累日交章,殿下每曰:『謀及大臣,當從朝廷之議也。』臺諫、侍從獨不與朝廷耶?人主所守者,宗社而已。禍逼宗社,而尙不省悟,反拒公議,是,庇禍根,而使滋蔓也。禍胎宮闈,圖軋儲位,殿下不肅家政,醞釀之過也。情狀暴著,神、人憤惋,殿下拘攣恩私,不快裁割,臣等不勝缺望。伏願殿下,上念宗社;下顧輿論,不勝幸甚。

○以李沆爲世子左賓客,朴閏卿爲弘文館副提學。

4月30日

○丙子,臺諫承命來,又呈辭狀而退。〈其狀曰:「臣等決不可就職,亟罷。」〉如是者四。

○傳曰:「不取服之事,他罪則不可加也。今日議于大臣,彼母子,令竄黜本鄕。如此則與京師斷絶,而朝廷物情,亦爲快矣。此意,其卽命召臺諫,言之,令就職。」

〈中宗恭僖徽文昭武欽仁誠孝大王實錄卷之五十八〉

五月

5月1日

○丁丑朔,日有食之。

○臺諫承召而來,呈辭職狀而退。如是者五。

○弘文館全數啓曰:「請速聽臺諫之啓,而快決也。」上不從。

5月2日

○戊寅,賜臨陂居百歲老人朴允根米。

○臺諫承召而來,呈辭職狀而退。如是者五。

○弘文館上箚曰:

臣等伏見,朴氏本以傾邪之資,怙恃恩寵,橫恣無忌。久蓄將心,陰逞兇圖,幸賴宗社默佑,邪謀自露,事迹昭著。殿下固知得罪神、人,斷不可貸,特牽偏情,不忍割以大義,欲將降黜,以塞衆口,罪不當律,輿情益鬱。臺諫、侍從,累日力爭,殿下牢拒公論,苟圖全活,只令竄外,乃曰:『旣不可加罪。』首惡之人,一國共憤,無地可容。殿下雖欲遠黜,而安全之,其可得乎?陰螫之念,狺然不已,異日之患,有甚於今日,則殿下雖欲保全骨肉,亦不可得也。伏願殿下,上念宗祊,下循群情,按以天憲,永絶禍根。

上不從。

5月3日

○己卯,臺諫承召而來,又呈辭職狀而退。如是者五。

○以張季文爲弘文館副應敎。

○京畿水原郡雨雹。

5月4日

○庚辰,侍講院上箚曰:

朴氏身負極惡,得罪宗社,而迄未正罪,人心益惋,臣等竊惑。殿下將以爲無罪歟則何至明示中外,放黜於鄕?以爲有罪歟則事關國本,得罪宗社,自有其律。殿下安得以恩昵所牽,私輕私重於其間哉?殿下雖諉以未輸其情,不可加罪,然逮獄之人,皆朴氏同凶婢僕,而且非發明推調也,獄老計成,自知等死,甘分杖下耳。象人而刑,可見窮凶極惡之無所不爲也,豈獨灼鼠一事,謂他人爲哉?況曲欄所散,中外共知,人心難誣,天道可畏。殿下上奉慈殿,下列臣僚,己所獨察,而外人未知之處,牽私之情,若所未慊則是,二十年存養聖學,未免自欺於今日也。其若宗廟何?慈殿何?曲庇罪人,特屈刑章,取譏當時,貽笑後世,此,臣等尤切痛心者也。大臣依違觀望,別無可否,殿下曰:『只合廢之,不可加罪。』大臣亦曰:『不可加罪。』殿下曰:『今可竄黜。』則大臣亦曰:『可黜。』殿下奈何謂之朝議,而反拒一國之公議耶,臺諫、侍從,非獨朝廷之公議耶?竄置惠嬪雖曰魯山故事,處決廢妃,亦有成廟規模,殿下將何所取捨耶?伏望殿下,深察輿情,亟去禍根,以固國本,以安宗社。

上不從。

○上,三召臺諫,令就職,臺諫等乃就職。

○忠淸道懷仁、延豐、文義、懷德癘疫。

5月5日

○辛巳,臺諫啓李惟淸、洪淑、金克愷、洪叙疇、金憲胤及臺諫等事,又啓:「堤川縣監尹仁範,乃福城妻父。此亦婚家,請竝罷黜。」傳曰:「李惟淸、洪淑、金克愷其遞之。洪叙疇、金憲胤、尹仁範及前臺諫,送西可也。」

○傳曰:「三公,惟右相獨在。若有故,無押班大臣。其遣史官,卜相于右相以啓。」

○傳曰:「今已五月而不雨,農事無以爲計,明日當行祈雨也。祈禱而不雨則禁中祈雨,亦可爲也。前年失農,今年又失農則至爲可慮。予之悶雨之意,其言于禮曹。」

○全羅道錦山、任實雨雹。

5月6日

○壬午,沈貞啓曰:「鄭光弼其在未發之前,物望以公輔期之,前日作相時,衆皆推薦。只以趙光祖輩登用時,光弼爲三公,然頓無交付之理。且定罪光祖等時,以不能快決,物論非之,然此亦重士林之禍而然也,其意亦非不善也。此人盡心國事,又有才幹。前雖爲首相,可降左相,以待南袞發引,而陞之爲便。且李惟淸乃耆舊之人,而素有操守。使之自退則乃合於待大臣之道。因臺諫所啓,卽命遞之,臣恐非待大臣之道也。今所以啓之者,非請追改也,臣意如是,故啓之。」上然之。貞仍啓曰:「聞,畿甸水邊各官百姓,乏食。觀察使洪景霖巡行時,擁立馬首,號泣者甚多。觀察使屢爲啓請,自上再令戶曹,發倉賑濟,而戶曹防啓,故觀察使不得賑恤。兩麥成熟間,水邊各官最飢困之人,賑救何如?」傳曰:「言于戶曹。」

○領中樞府事鄭光弼啓曰:「臣聞卜相時,右議政沈貞,以臣書啓,臣聞之,不勝驚恐。臣前者,幸蒙國恩,承乏爲三公,然其人器不合,故多有誤事,而趙光祖等定罪時,又不稱職,徒使人心不快。得不蒙罪,而到今,是亦天恩至重矣。今聞此意,惶恐實深。此非特於臣誤也,於國事亦誤,而物論亦必隨至矣。必須簡其賢能,而陞敍則於事體,甚便矣。臣之事,自上亦已知其不合矣,請勿向意焉。方爲政時,若是來辭,甚似不當,然臣非常例宰相也。當及於未下批前,故敢來啓耳。」三啓,不許。

○臺諫啓洪叙疇、金憲胤、尹仁範及前臺諫事。再啓,不允。

○慶尙道巨濟、延日、長鬐、咸陽、蔚山、晋州癘疫。

○以鄭光弼爲左議政,李惟淸爲韓原君,洪淑爲知中樞府事,李沆爲吏曹判書,孫澍爲禮曹參判,沈順徑爲漢城府左尹,李弘幹爲司憲府掌令,李霖爲弘文館副修撰。

○京畿驪州、楊根雨雹,江原道平昌等五官,自初三日至初六日雨雹,大如彈丸。

5月7日

○癸卯,左議政鄭光弼啓曰:「臣昨欲終日辭避,惶懼未敢。意謂,自有物論,而退家待命。終夜不寐,不能安心,故敢復來啓。臣近來有病,故經筵入侍,亦未能也,而不爲辭避者,閑官故也。今授本職,非徒氣力衰耗、人物庸下,又有物論。前旣誤國事,豈爲再誤國事乎?更須酌量,而擇用可當之人。」凡九啓,上不許。

○臺諫啓前事,依允。

5月8日

○甲申,遣同知中樞府事李芑,賀聖節。

○日暈。

5月9日

○乙酉,閉崇禮門,開肅靖門。又遷市。〈不雨時亘規。〉 ○江原道江陵、平康雨雹,咸鏡道會寧、高嶺鎭雷動驟雨,惡水漲溢,山石、土木崩頹漂下,適有五六人耘山田,壓溺而死。

5月11日

○丁亥,日暈。

○御夕講。侍講官張季文曰:「近來宮闈變故,前古所無之事,群下驚愕。自上快斷,輿情少快矣。前日侍從、臺諫,以嚴治宮禁之事,屢言之者,慮有如此之患而然也。自上以爲尋常,恬不省悟,馴致此事。若在平日,使宮闈嚴肅,上下之分。嫡庶之間,截然不紊則雖有欲爲如此之事者,不可得也。此事則旣已快斷,自今以後,常常戒飭,使宮闈嚴肅,內言不出於外。外言不入於內,而上下有別則庶無如此之事矣。且頃者,臺諫以大臣擬罪之誤,論啓,而自上卽命遞之。臺諫之言是,而自上亦可允之,然大臣去就,至爲重難。當初置爲三公,旣不輕易則其後去就,豈可輕易爲之乎?爲臺諫之任者,人君過失,至於宰相誤事,皆可以糾正也。然以一事之失,輕遞大臣則臣恐不合於待大臣之道也。」〈擬罪,謂擬朴氏之罪。〉 ○憲府啓曰:「西原君韓恂,往在廢朝,嬖幸而多有誤事。今爲忠勳府有司堂上,貪黷無狀,所行多有邪媚之事,請速罷。且王子、駙馬家舍間閣,自有定制,而近來,競相宏侈過制。祖宗朝大君、公主家外,無書廳矣。今則非徒間閣過制,亦有書廳。意謂,陵僭之心,亦由此而出也,請速撤去。且聞,飢民賑濟事,全不用心,故或有飢死者。或有飢而將死者,而官員亦或有不往者。戶曹、漢城府五部官吏等,府方推考矣。今年飢荒之狀,恐自上未知,故啓之耳。」諫院亦啓飢民賑濟事,傳曰:「韓恂事,王子、駙馬書廳撤去事,不允。飢民賑濟事,自上付諸有司,意謂,有司必當盡心爲之矣。今聞,有司專不用意,果爲不當。憲府將欲推之,不必各別命推之也。」

○弘文館上疏曰:

在《易》《家人》之彖曰:「夫夫,婦婦,而家道正,正家,而天下定矣。」言致治之道,必自內治也。象曰:「風自火出,《家人》。」風之譬則化也,火之譬則禮也。禮修於身,而化行於外也。是以,明哲之君,亘謹於正家之道,而率禮於行化之地。家不能正,不能防其漸也。始於褻昵,終於騰陵,積霜成氷,禍不可遏,自然之兆也。伏覩,殿下學造高明,明達照臨,凡所施措,無一不合於禮,將見正身以刑家,刑家以齊國,治化之隆,指日可俟。而宮闈袵席之間,等威名分之際,不嚴儀式,偏亢寵榮,害家凶國,濫觴有漸。其漸之欲萌,萌之將著也,先見者言之,曾莫省悟。及其禍發,顧乃遲留護惜,曲撓王章,大不滿於群情,然其發也早,故禍輕而小。若復醞釀數年則其所及者,可忍言哉?大抵,婦人女子,與小人之性同。不遜之心,生於禮法之不足。無厭之欲,起於勢位之相逼,發自猥微,罔畏隆寵。身貴則驕至;福極則患生,其勢然也。故尊卑有序則上下定;嫡庶分嚴則窺競息。古人所以却同席之座者,良有以也。我國家宮庭有度、內外有章、名分有別,無或僭差。自祖宗朝,宮嬪之額、俸給之數,皆有常制,不甚奢盈。今則用度太煩、錫予太廣,無名之用、不時之需,責納多目,耗費有歸。以至營建私第,撤占隣屋,橫張威勢,構怨小民者,無所不至。況因緣請干、女謁盛行,疏戚希恩、姻婭膴仕,法令屈於親、曲澤及於濫,輿情惶擾,物論沸騰。屋漏雖微,神明在右,十手所指,非可誣也。且諸王子女,生自深宮,年齡幼穉,不更傅姆之訓,未知禮義之防。殿下宜導之以德,約之以禮,常加抑損,納諸無過之地。然後慈愛之恩、敎養之方,兩得其全矣。昔漢明帝封皇子,悉半諸國曰:「我子,豈敢與先帝子,等也?」唐太宗,出長樂公主,禮數欲有所加,魏徵持不可,引明帝之事爲對。漢帝、唐宗,非不愛其子也,誠以節之以義,是爲福之,寵之以恩,是謂禍之,禍福之間,其處之甚矣。況我祖宗朝,吉禮有常規;第宅有定制,今則狹小往規,卑視古制,粧資之辦,盡其奢,間架之構,極其大,爭尙傾家,轉相倣效,養成怙侈之性,終速危亡之禍。殿下雖欲寵之,適以禍之;雖欲保之,適以害之,近日之事,已爲寒心。嗚呼!殿下自卽祚以來,著見於事爲者,無甚失道,而高明精粹之德,反爲氛祲之蔽翳,是何卄餘年存養積累之功,至是而斲喪無餘耶?以之書諸史冊則後之議殿下者,將謂何如也?殿下倘於淸閑之暇,追想前愆,悔恐自失則本然之天,其必有沛然者矣。然則自今以往,亦殿下之一初服也。措得其宜則基永世之福;處失其道則啓無窮之禍。一念之差,間不以釐;禍福之機,捷於彰響,可不戒哉?嗚呼!恩能勝威;昵必消正,嬖愛侵深,忍情難決,非至聖至明,難可免也。屬者,內嬖一黜,三宮稍肅,不幸傾憸復踵,蝃蝀椒掖。甘言令色,先意會旨。聖念暫弛,一受蠱惑則必至張胸臆,而亂紀綱,紀綱一亂,變故響生,宗社其可安乎?臣等恐肘腋之禍,復大於今日,而不靖之亂,未測於將來矣。嗚呼!君之所畏者,天也,天之所愛者,君也。近者,旱蝗荐臻,日星見怪,雪雹愆候。陰勝之兆,譴告顯甚,天之仁愛,可謂至矣。而至誠之應,邈無所覩,非所以畏天、時保之道也。伏願殿下,廓日月之明;鑑旣往之失,公以奪愛;禮以制情。柔媚不干于聰明;愛幸盡決于道義,嚴名分以杜厲階;抑奢侈以遏僭盈。恩不借私昵;爵罔及戚畹,克謹細行,更慮大德。反身以假家,假家以孚國,由內達外,本正及末則天地以位,陰陽以和,神人共歡,實五廟無彊之休,萬世永安之福。上嘉納之。

5月12日

○戊子,遣內官、史官于東西賑濟場,摘奸其不謹賑濟者,命推。

○憲府啓韓恂及王子、駙馬家書廳撤去事。再啓,不允。

○以韓效元爲議政府右參贊,金仁慶爲光川尉,尹希仁爲兵曹參判,姜澂爲工曹參判,朴壕爲司憲府大司憲。

5月13日

○己丑,日暈。

○遣都承旨柳溥,賜祭于卒領中樞府事南袞。

○戶曹啓曰:「近來,連年凶荒,而今年旱氣太甚,已絶西成之望,請不緊之需,自曹磨錬減省何如?」傳曰:「依啓。」

○江原道江陵雨雹。

○傳旨:

今當農月,亢陽不雨,禾稼盡焦,民無西成之望。天災至此,予甚憂惕。修省之方,宜無所不至。故凡不急之役,一切停罷,而又避殿、減膳、撤樂,庶幾少弭災咎矣。然刑獄之間,慮必有冤枉,以召旱乾之災,故自五月十四日以前,除關係綱常、贓、盜外,京外時推雜犯徒以下,竝皆疏放。曉諭中外事,下議政府。

○黃海道平山、江陰雨雹,大如雞卵。

5月15日

○辛卯,憲府啓韓恂及王子女第宅書廳撤去事。諫院亦啓韓恂事,又啓曰:「工曹參判姜澂,本有物論,不可爲六曹參判,請遞,皆不允。」

5月16日

○壬辰,司諫院上疏曰:

《書》曰:「無偏無黨,王道蕩蕩,無反無側,王道正直。」蓋人主一心,實萬化之源,少有偏黨傾側之念,則愛惡顚倒;是非舛錯,甘言令色,得以乘其隙;昵情私意,得以汨其正。家政先紊,國事日非,而鮮有不敗者矣。是以,明智之君,操存此心,如鑑空衡平,絶其傾邪狹小之念,達其光明正大之域。故外物不能以移;奸邪莫得以間,終至於家自齊,而國自治矣。伏見,殿下卽祚以來,其於誠正、修齊之道,無不極盡其功力,宜乎名分有嚴;內外有截,奢侈去,而家道正矣。近者宮掖之間,尊卑渾儀;貴賤無等,內嬖專寵,竝后匹嫡。煽處盤結,釀成僭逼,遂稔不厭之心,陰試兇邪之謀,勢焰薰灼,莫敢誰何。幸賴祖宗默佑,兇謀自敗,而猶未快示王章,使衆心悶悶然則名分,其可謂嚴乎?古者,內言不出於梱;外言不入於梱,所以嚴內外之限;杜請謁之路也。今者,宮禁不肅,戚里婢僕,假托問寢,出入自恣,有同私第。寅緣憑藉,希恩望爵,瑣瑣者或列於膴仕;犯辜者幸逭於刑章則內外其可謂有截乎?古人愛子,敎之以義方,欲其不納於邪也。當導之以儉,敎之以禮,而今者王子女,只知眼前之奢華,不顧禮義之所在,營搆第宅,務極宏大,競尙夸靡。殿下以爲,是無傷,尙不戒飭,錫子便蕃,帑藏垂竭,使至於越禮踰分。論及奢華則謂之舊制;事涉失儀則諉以年稚。驕侈習積,竟成災害,此非所以愛之,適所以禍之,奢侈其可謂祛乎?凡此數事,殿下於探討古史之際,未嘗不目擊心注,而以爲尋常,於經席講論之時,亦莫不懃懇規警,而視爲迂遠,不自省念。式至于今,宮庭不靖之變,殿下躬自蹈之,後世之議殿下,殿下亦默感於宸衷矣。嗚呼!往事難追,來者可戒。殿下家政之更始,不在今日乎?殿下淸讌之暇,追念往愆,幡然悔悟,一新其政則前日之過擧,如日月之食,而更孰不有欣仰者乎?倘歲月浸久,聖慮漸弛,忽於抄微;狃於宴安,衽席之間,又有所偏係者則甘言卑辭,潛奪其志,而他日之禍,反有甚於今日矣。伏願殿下,勿以往古爲鑑,而以殿下近日之事自戒,嚴名分而截內外;明禮法而袪奢僭,使家道正,而治效著焉。政令,人君所以揭示四方,以定民志者也。當其始制也,熟慮而審處之,及其旣立也,堅定而不易然後,國有所據;民有所從。今者,朝出一令,而輒改之;暮建一事,而旋廢之。令之不信如此,民安所足恃?國家慮有西北之警,別設仍任之法,錫之衣服,以慰遠戍之苦;惠養其親,以悅陟岵之望,恩至厚也;澤至渥也,而未閱旬朔,或以親訴而勑還;或因妻訟而命遞,是何立法之不定耶?窺避邊遠者,自有其法,而或因淹留過期,罷之未幾,旋縻好爵,不懲其罪,反遂其願,已爲國之疵政。又於近日,邊將有罪當罷,大臣慮其數易,啓請仍留,數日之後,復有隨闕塡差之命。此雖由於外重、內輕之弊,關防重地,亦不可視同諸鎭,而政令亦不可煩數也。初以近侍特遣者,果何意耶?夫士君子一身,負天地生民之寄,窮養於蓬茨之下;達施於朝廷之上,不以威武而屈;不以富貴而淫。當國家有事之時,能垂紳正笏,不動聲色,而措國勢於泰山之安。我國士氣,一挫於戊午之禍,再毁於甲子之亂,至於今日,幾斲喪無餘矣。近者,妖厭之變,持論者當奮不顧身,以爲國家之計,而尙怵於禍福,競相苟循。爲士者,抗疏議發,聞者駭惶,至有發怒首書,割削名字,〈指生員河繼雲、宋世珩。〉國家敎養此輩,將焉用之?當國大事,依違如此,脫有大變,誰肯投袂而起,以死自任哉?此實由殿下培養之失其方,而采言之未盡其道也。伏願殿下,痛念士氣之重;快開敢言之路,以振委靡之氣。嗚呼!君之所畏者,天也,天之所愛者,君也。君德有失則天必降災,以譴告之。邇者,亢陽連月,雪霜星雹之妖,疊見層出,流民相望,餓莩橫道,父不保子;子不保母,災沴之慘,未有甚於此時。天之仁愛殿下,亦可謂至矣。殿下當焦思惕慮,以答天譴,而內自宮闈;外達朝廷,未有能盡正盡修之事則殿下敬天之誠,恐未盡矣。伏願殿下,先修一己之德,次正一家之政,以正朝廷;以弭天災,不勝幸甚。

傳曰:「疏意至當。已往之事則已矣,將來之事,予當更加省念。」

○幼學韓彦博,訟其父韓珪之竄,乃命放送。

○臺諫啓韓恂事。憲府啓王子駙馬家舍過制事,又啓曰:「內人安氏家舍,今方造成,宏侈過制。且聞,前司鑰金賢孫、內需司奴洪貴孫,依憑監造隣家之地,抑勒侵奪,此必以內旨爲辭也。右二人,自府已囚禁推之。其家舍過制,本府欲摘奸,而非常例人家,故不敢擅便,敢稟。」諫院啓姜澂事,傳曰:「安氏家舍,乃其自造,非上所知。法司摘奸,爲公事可也。金賢孫事,知道。餘不允。」再啓,亦不允。

○兵曹、備邊司,據咸鏡南道節度使啓本,同議啓曰:「被囚金童應巨,因田獵出來,失途被捉明白,故直放之矣。諸部落等不識朝廷,包容無外之意,令體探人等招來開說曰:『金童應巨入來內地,例當格殺,聽其所供,跡似無情,故轉啓朝廷,特許送,以示包容不殺之意。自今以後,禁戢下人,勿令妄行。』開諭入送,行移何如?」依允。

5月17日

○癸巳,諭八道觀察使曰:

近見日候,略無雨徵。各處祈雨雖切,亦不能格天,予用惕慮,罔知攸濟。然不可坐視槁苗,不盡人事。卿其申勑守令,親自勸課,未付種處則已矣,已付種立苗處,督令除草,而飢不能作力者,尤加賑恤,以副予勤恤民隱之意。

○臺諫啓韓恂事。憲府啓王子、駙馬家舍撤去事。諫院啓姜澂事,韓恂事依允,餘竝不允。臺諫又啓,不允。

5月18日

○甲午,憲府啓王子、駙馬家舍撤去事。不允

○司憲府上疏曰:

心者,化之源。心正而後,明眩惑之幾。家者,國之本。家齊而後,成朝廷之化。故修本者,必自內,而刑外也。古之明辟,光明內建,率先正名,截宮闈之分;嚴尊卑之序,天地之義明;風化之根定。是以內和而家理;外順而國治。若夫,繼體昏庸,內蠱嬖寵,上下失序;名分相紊,漸成厲階,而馴致於不可救,可不戒哉?恭遇殿下,毓德潛邸,出承丕緖。英斷天縱,學問高明,率下以義;御內以正,其於修正之功、宮梱之治,豈容有小缺哉?然君心在燕昵而易忽;狃安逸而或肆,故床笫之下,寵常廢正;恩愛之間,情能掩義,苟不能閑之以道;將之以禮則事始抄忽,弊終滋蔓。近日,王子女第宅之搆,務極宏侈;聘醮之禮,競尙華靡,踰分僭擬,略不畏憚。婚媾之家,爭勝誇張,營備百端,誅求中外,弊鉏怨積。奢日成習,民日就窮。殿下牽於情昵,尙不知節,無名之用;不時之費,日耗月蠹,帑藏告罄,轉移市店之貨;引收來歲之貢。臺諫、侍從論列者,非一再,而邈不聽納,其弊益甚,此豈貽後世燕翼之道乎?況竝后匹嫡,《春秋》所戒,踰尊妨貴,王者攸謹,而殿下之於內治,重輕由請,而恩寵或專。名分不嚴,勢位相偪,漸煽燻灼之焰;潛長窺覬之心。遠觀遐識,皆懷隱憂,而殿下情蔽目前,獨未快悞,此誠殿下,初失律家之道,以垢率內之政也。及今追想,能不悔尤?大抵,戎狄之禍,萌未著,而人皆知,故防之也易;宮掖之禍,幾已動,而君莫察,故遏之也難,實由隱於肘腋,竟致於難救之域。人君自克之功未篤,心志少移則不能保其家,況能保其國乎?宮禁之中,又安知不有甘言令色,逢迎動靜,能伺殿下之深淺者,反有甚於今日乎?安氏私第,不但踰制,僭侈無度。豪悍小隷,憑藉內勢,橫恣不忌,侵暴隣居,抑奪無厭,此雖殿下所不知,實由失道醞釀之致。頃在廢朝,覆車不遠,殿下其不思之乎?不可黜一嬖,而不戒他也。宮人出入,不可以輕,而或因細故,數出私第,留連閻巷,中外無隔,內政之不肅,未必不由於此也。隆遇先王後宮,奉侍慈殿,此固聖孝之至也。如南貴人,傾邪側媚,恩寵所在,輒自附麗,陰行指嗾,助張聲勢,豈可以久處宮掖,以亂家政哉?頃者,內寵一偏,外勢已結,曲爲謟事者,日滋月繁。永春、南川之家,文城、葱谷之輩,皆以宗室,夤緣攀締,無所不至,此等無識之人,固不足責,亦大有累於殿下之家政也。國儲副君,宗祧所繫。身處孤懸,易致搆間。故古人有言:『太子一朝不朝,其間容刀。』危禍之慘,歷古可鑑。是宜恒遣重愼之意,以鞏盤石之勢。政殿下,整宮儀、嚴內治之大本也。婦御宦寺,殿下宮中之事也;正大光明,殿下心上之政也。內壼正而後,外庭治;恩熄而後,公道立,未有內紊而外理者也。殿下克謹克勵,追反往失,明嫡媵之等;序尊卑之正,不以內寵而賈禍;不以外累而損德。絶女謁女亂政,戒椒屬之干法則宗社永固之基,端在此矣。厥今災變疊臻,霜雹失序。亢陽彌久,道殣相望。仁愛之天,豈無所自而然歟?臣等恐莫大之患,已兆於覩聞之外,而不之知也。伏願殿下,端本率下,以嚴內治;責實應天,以弭災沴,不勝幸甚。

下憲府疏曰:「疏內言許多事,皆自上未知之事也。且云將來之事,欲使上反覆省察,此意至當。家舍過制事,自上未之知也,法司自當糾檢也。南貴人則先王後宮,自有歸處,然以侍奉慈殿,故在此焉。若有物論如此則必當自處也。永春君、葱谷守事,自上亦未之知也。今有物論則亦各自愼也。世子則幸於問安而來也,自上每講問其所讀之書也。」

○諫院啓:「王子、駙馬家舍僭越,故終至於驕縱生事。如此之意,自上洞照,故臣等意謂,法司一啓,卽命撤去。至今留難,至爲未便,請速命撤。」又啓姜澂事,上皆不從。

5月19日

○乙未,日暈。

○臺諫啓王子、駙馬家舍過制撤毁事。諫院啓姜澂事。憲府啓:「文城副正湘、葱谷守愼,以宗親,攀附內人,邪諂無狀,必須罷職而後,他人知所懲戒矣。」傳曰:「文城、葱谷,其罷之。餘不允。」

5月20日

○丙申,臺諫啓王子、駙馬家舍過制撤毁事。諫院啓姜澂事,不允。

5月21日

○丁酉,傳曰:「近來,諸處祈雨再度行之,而全不下雨。昨見雨徵,望其必雨也,只灑雨而日氣寒冷。自上悶雨之意,豈可量哉?諸處祈雨及慶會樓池邊祈雨,竝行事,言于禮曹可也。」

○臺諫啓王子、駙馬家舍過制撤毁事,諫院啓姜澂事,不允。

○以金克愊爲議政府右贊成,曺閏孫爲工曹判書,韓效元爲戶曹判書,李世應爲戶曹參判,洪彦弼爲司憲府大司憲,崔世節爲黃海道觀察使,閔壽千爲成均館大司成,李弘幹、李熙騫爲掌令,李彦迪、黃憲爲持平,金謹思爲同知中樞府事。

5月22日

○戊戌,右贊成金克愊啓曰:「贊成之職,不可以尋常循資,而陞也。今以臣之庸拙,爲此職,人器不相當,敢辭。」五啓,不許。

○御夕講。侍講官朴祐臨文曰:「夏后之世,昇平無虞,軍旅之事,宜若不肅,而啓征有扈,六軍號令、車乘之制、賞罰之用,於此一篇,粲然備具。此,無他。雖在昇平之時,常爲訓習,故及其有事,而不窘矣。今者,自上注意武備,春秋習陣。其訓鍊,非不至也,而軍馬尙不精强。國家不幸,如有邊塞之警,將何以御之哉?自上不可不留念也。」上曰:「非徒軍馬不精强,至於軍糧,亦匱之,予常憂念。」

○臺諫啓王子、駙馬第宅過制撤毁事。諫院啓姜澂事,不允。再啓姜澂事,從之。

○幼學徐彭年上疏,訟其祖父徐祉付處之冤,下疏于政院曰:「徐祉事,非《續錄》所謂:『枉被非辜。』之類也。自己辨正之事,如此陳疏則政院其可盡受,而入啓乎?」

5月23日

○己亥,日暈。

○大司憲洪彦弼辭職,不允。

○工曹判書曺閏孫辭職,不從。

5月24日

○庚子,傳曰:「近見日候,全無雨徵,已絶西成之望。前年失農,而今年又如此,民何以生活乎?近於宗廟社稷及諸處,再三祈雨而不雨,精誠不足而然耶?欲於宗廟社稷,擇日親行祈禱。其遣史官,收議于左右相。」沈貞議曰:「宗廟社稷及諸處,再三祈雨,一不下雨,決無西成之望。上下悶雨之意,曷其有極?於聖意,欲親行祈禱,似當。」鄭光弼議同。

○傳曰:「宗廟則屢爲親祭,而永寧殿則無親祭之時,不可爲親行之事耶?若可親祭則宗廟行祭時刻進定,而次行於永寧殿何如?其遣史官,收議于左右相。」鄭光弼議曰:「宗廟位室甚多。親奠八室則聖體必勞,而陪祭之臣,亦必勞倦矣。又若親祭永寧殿則自上誠敬雖如一,陪祭之人,豈皆收斂其誠敬乎?誠敬一有未盡則雖祭,如不祭矣。臣意謂,自前未能親祭永寧殿者,以此故也。且宗廟,雖重於永寧殿,而世代則下也。若先祭宗廟,而後祭永寧殿則於意未安。若欲先祭永寧殿則於事,亦有所不可。臣意,在前不得親祭者,亦以此也,古禮,臣未之知也。以《五禮儀註》見之,無親享永寧殿之儀。必以事勢如此,故不能行也。依前例,遣大臣祭之爲當。」沈貞議同。

5月25日

○辛丑,平安道祥原、孟山、順安等官雨雹。

○傳曰:「世子年雖尙幼,氣質壯健,可以爲亞獻之禮矣。人君親禱,而世子退在其所未安。且前者,世子於宗廟,只謁見而不祭。今於親祭,依禮文,以世子爲亞獻官何如?其議于左右相。」鄭光弼議曰;「旱災至此,自上焦思極慮,故欲親祭祈雨,而又欲以世子爲亞獻官,此事甚當。然世子雖夙成,而年尙幼,隨班則可爲也,至如亞獻則恐未能,依禮文爲之也。且隨祭之事,在常人,亦爲勞身。況世子以年幼,豈能犯夜隨祭乎?保養之事,亦重矣,今姑勿爲,而從後,自上斟酌爲之何如?」沈貞議同。傳曰:「知道。」

○傳曰:「近者,命禁酒而於射侯處及老病服藥則勿禁事,前已傳敎矣。但卽今於闕內,宗宰接待,竝不用酒。今後,除婚姻、喪祭、老病服藥外,持甁酒一禁。」

5月26日

○壬寅,日暈。

○傳于京畿觀察使洪景霖曰:「今見日候,頓無雨勢,旱氣太甚。前年以水、旱失農,而今年又如此,西成之望已絶矣。聞,畿甸百姓,近以飢餓死傷者頗多云,予用憫惻。還上分給事,卿其勿以秋來未納爲慮,盡心賑救可也。民遭飢餓,發倉賑救,古之帝王率用是道。予之憂民之意,豈有極哉?救荒事,卿其盡心措置。」

○傳曰:「古史未及見也。第以《高麗史》、《國朝寶鑑》見之,旱災太甚則或禁傘扇、或斷繖扇、或露坐聽政、或露坐日中云。所謂繖扇者,指儀仗耶;所謂傘者,指日傘耶?所以如此爲之者,憂災憫惻,不厭暑熱,且示謙損之意耶?今亦旱氣太甚,故親行祈禱之事,繖扇其可去耶;未可去耶;言于禮曹議啓可也。」禮曹啓曰:「避殿、減膳,而又親行祈雨,皆爲旱災也,繖扇幷減損爲當。且他餘儀仗,亦可減損。司中曾已計料,而自下啓之爲難,故未敢啓達。今承上敎,至當矣。」傳曰:「依啓。」

○傳于政院曰:「去歲因水災而失農,民不聊生。今年旱甚,田野盡柝,頓無西成之望。是雖予否德之所致,其元元,有何辜而餓莩相望,塡于溝壑,況畿甸之甚耶?食者,民天,非穀不活,農事其可不務哉?是故,予遇旱,食不甘味;寢不能寐,憂勤惕慮。已令親禱,期於得雨而後已,恐有誠不足,而未格于天。然論以本末則祈禱末也,敬天、勤民,本也。自古人君,不能獨治,故中外設官分職,各有其任,皆爲民事也。近來,非但不勤其職,缺員甚多。銓曹稱乏人,而不塡云。才不借於異代,何代無人耶?一人兼掌數職,百事由是而解,數易之弊,由是而生。爲守令、僉使、萬戶者,侵漁爲事,恤民、奉公者蓋寡。京外秉殿最者,例視尋常,黜陟不嚴,或塞責而已。適近於殿最,豈不省哉?大抵,天、人一理,少無間然。人心和順於下則天心亦和順於上,而乖戾之氣不作,災變不生,民樂其業。于今人心漸惡;風俗日非,冤悶極天,其呼冤者幾何?如是而欲格于天,不亦乖哉?夫民生之望雨,如孩提之望乳。人君爲民父母,其可一刻忘哉?憂旱之中,靡所不擧。古史雖未可歷考,考《高麗史》及《國朝寶鑑》,或有方今擧行之事,古必有所據而然也,有可擧行之理乎?是故,議之。」〈前朝成宗養老。顯宗輟膳、齋沐、焚香、立殿庭,仰天祝雨,大雨。禱雨宗廟,移市肆,禁屠宰,禁繖扇,審冤獄,恤窮匱,放輕繫,禱雨山川。德宗親醮于毬庭、減膳、避殿、放役夫。靖宗親醮乃雨。掩骸、埋胔,禱雨于諸嶽、海瀆,禱雨北郊,禱雨宗廟社稷,修雩,勿飼官馬以穀。文宗禁繖扇。宣宗旱甚,備法駕,率百僚,如南郊再雩,使童男童女各八,且舞而呼雩,流以下幷原之。避殿、減膳、撤樂,露坐聽政。巷市禁人戴帽揮扇,禱雨宗、社、七陵,親醮于內殿。毅宗以旱禁扇。忠烈王以旱禁笠扇,秋七月以旱荒,分遣安集別監于諸道,量減租稅。恭愍王減膳、禁酒、撤樂。京城飢,大布一匹直米五升。發廩二千石,令民納大布,一匹授米一斗。恭讓王諭于刑曹曰:「勿滯獄。」我朝太宗露坐日中,減膳、止酒,親自候察,宥中外囚,命戶曹:「今年京畿旱甚,其運慶源倉米五千石賑之,減廐馬,只留四十匹。」世宗以旱禁鼓,蜥蜴祈雨,減酒禱雨,乃雨。賜香使馬,賜童子米。〉

○下書于八道觀察使、兵、水使、開城府留守曰:

今年旱乾之災,近來所無。禾穀焦盡,已無西成之望。災變之作,必有所召。道內許多守令、僉使、萬戶,豈皆得人?如有不務字撫,侵漁軍民者則干傷和氣,亦未必不由於此,卿其嚴明殿最,以副予遇災警懼之意。

5月27日

○癸卯,左議政鄭光弼、右議政沈貞、右贊成金克愊、左參贊安潤德議啓曰:「備忘記內下問之事,皆當時擧行之事。雖或有未行者,然無過於今日之所爲也。如禁中祈雨,此可行之事也,然親行祈雨于宗廟、社稷,則無大於此者矣。減廐馬事,亦前古帝王遇災省費之意也。但前已減之,臣意更無可減之事,然令該司磨錬以啓當矣。流罪以下竝原事,近雖疏放,只徒以下時推,而其蒙放者甚少,請已前定罪之人,若非關係國家,而於情法不甚者則令書啓,而議之何如?」光弼議啓曰:「旱災非常,京畿尤甚。今雖下雨,農事無復可望。臣之意,移粟之事,亦不可不爲也。」傳曰:「大臣之議知道。」仍傳于政院曰:「移粟便否及廐馬減省事,言于該司。」

○憲府啓曰:「古者,遇災或有釋囚之時。然此是末節,非弭災之實也。頃者,旣放徒以下,今又放流以下。大抵數赦則有罪者幸色;無罪者抱冤未伸,乃所以益災也,非所以弭災也。」上不從。

○弘文館副提學朴潤卿、應敎沈義欽、博士周世鵬啓曰:「近來,旱災非常,上下遑遑,無所不爲,而專無雨徵,自上軫念,豈有極哉?疏放則有罪者得免,無罪者受害,此亦傷和召災之一端也。前者,命放徒以下,是乃輕罪,而自上偶一爲之,未爲大妨,今則流以下時推,竝命放送,流罪甚重。若涉於疑似者則已,豈可一切放之乎?疏放,又安能格天乎,請斟酌爲之。」傳曰:「一朔之內,再令放,果爲未便。流以下疏放傳旨,勿用可也。」

○減廐馬三十匹。

5月28日

○甲辰,親行祈雨祭于社稷壇。

○日暈。

○書下備忘記而仍傳曰:「考見成宗朝置簿則成化十年,亦嘗旱甚,至閏月晦時,而不雨。諸處祈雨,一時竝擧而行之。其祈雨處,予悉抄書而下之。欲遣近侍,一時致祭何如?若可爲則當於某日,行於某處乎?令禮曹議啓。」禮曹回啓曰:「自宗廟、社稷,至摩尼山,則依例常行之處也。自開城府松嶽山,至安州淸川江。』則祀典所載也。京畿則遣近臣致祭,而不足則擇遣出入侍從,秩高人亦當。黃海、平安等道則令觀察使、都事親行,而其餘處則令所在守令行之何如?且祀典所在,不止此也。京畿、黃海、平安三道則旱氣尤甚,故以是書啓矣。」〈單子云:「社稷、宗廟、北郊、漢江、風雲、雷雨、三角、木覔、雩祀六位、渚子島畫龍、五方土龍、摩尼山、開城府松嶽山、長湍五冠山、德津、積城紺嶽山、楊州楊津,豊川西海、海州牛耳山、長淵長山串、長連阿斯津松江、平壤平壤江、九津溺水、義州鴨綠江、安州淸川江、開城府大井、仁川紫烟島、深水島、大忍島、雩音島、龍媒島、黔葑島、孤島、馭鬱島、彌正島、麻田島、構桑島、松家島、靈興島、犢牛島、龍流島、長峰島、婦靈島、求子屈島、牛島、召忽島、猿島,猿島有諸島神壇,以上諸島,於猿島引請致祭,楊州城隍、臨江龍虎山、加平華岳山、海豐白馬山。」〉傳曰:「摩尼山以上,不爲可也。自松嶽、淸川江十三處則擇日以啓後,當自上酌遣近臣致祭。他處,下送香祝,令於一時竝擧可也。」

5月29日

○乙巳,禮曹啓曰:「祈雨祭,若京畿則當於一時竝行矣,若平安、黃海道,皆欲一時竝擧,則災已迫,而行祭之日太緩矣。卽隨香祝下去,擇日致祭爲當。」傳曰:「京畿及外方,果難於一時竝擧。但自上悶雨,而欲如此爲之耳。奠物精備,以秩高守令,擇差獻官,竢香祝下去,卽時行祭事,依所啓行移可也。」

○傳曰:「今觀禮曹單子:『京畿五處中,遣近侍一員,平安、黃海兩道,各遣近侍一員,其餘各處,以守令擇差』云,此公事甚當。其遣趙邦彦于五冠山,張季文于西海,沈義欽于鴨綠江,致祭可也。」〈臺諫、侍從,皆啓不可,終不遣。〉

○下書于八道觀察使曰:

近來,連歲不熟,民不粒食。今年之旱,比前尤甚,亢陽數月,禾稼盡槁。言念及此,良用惕慮。凡祀典所載,靡所不禱,未見一雨之效。考諸《輿地勝覽》禱雨有應,如京畿則積城龍池、龍頭山、安城瑞雲山,忠淸道則德山龍淵,慶尙道則蔚山立巖淵、靈山法師池、星州大子巖、善山鯉魚淵、固城龍水巖、義城穴洞、穿巖、密陽臼淵,全羅道則靈光毋岳山、金溝龍池、茂長高山、咸悅地墨井、高山龍淵,黃海道則新溪蘆淵、殷栗九月山,江原道則杆城五音山、洪川加里山、安峽祭堂淵,咸鏡道則永興國泰山、利城檜山、鏡城長者澤、慶興白岳山、會寧雙介巖,平安道則龜城釜淵、成川博淵、平壤九龍山、中和馬井、孟山圓池、寧遠黑淵江等處。令所在守令,奠物精備,各別至誠行祭,而在前祈雨,京畿衿川大澤,忠淸道木川鷲巖山、丹陽上岳山,慶尙道固城碧山,全羅道淳昌赤城津、礪山漏項,黃海道信川天奉山、長淵龍井,江原道三陟、黃池頭陁山祠、楊口四明山,平安道寧邊龍湫、雲山白碧山、雲臺山、平壤牛井,亦令致祭。若其不至旱乾之處則不須祈禱,卿其體予至懷,盡心奉行,以示靡神不擧之意。

○江原道江陵、襄陽、杆城雨雹。

六月

6月1日

○丙午朔,夜,雨雹。

○上齋宿于昌德宮。

6月2日

○丁未,上祭宗廟祈雨。

○左議政鄭光弼、右議政沈貞啓曰:「近來災變,前古所無。正夏之月雨雹,八道皆然,而近日京中,亦爲雨雹。自上應災之事,無所不爲,以至宗廟、社稷。竝皆親祭祈禱,焦心竭誠,更無可爲之事。此必臣等不職之致,請責免。」傳曰:「近來災變,無歲無之。咎實在予,其勿辭。」光弼等又啓曰:「反覆計之,自上求諸神道,無以加矣。必有應災之事,而臣等不能明達,故未及計料。但刑獄,若有冤枉則亦可以干傷和氣。故被罪人,前日,臣等請論輕重分揀,而流以下,特命疏放。臺諫、侍從以爲不可,而止。今則非如常時,政令數下,固不暇計。大抵,罪疑則寧失不經,且赦與疏放有間。京外慮有疑獄,故啓之。且臣等前日,請敍罷職沈滯者,而上謂:『六月已近,吏、兵曹,必爲抄啓。』此則乃式例也,殊無遇災別敍之意。臣等非以此數事謂,可以得雨,亦可求於耳目所及,而洩其冤憤則庶可答天心萬分之一也。今平安、黃海、京畿三道,旱氣尤甚。移粟賑救,必有專主者然後,可也。轉運使,須以有物望一品宰相,可以檢擧戶曹者,差之。」傳曰:「外方疑獄,觀察使取稟則當與大臣議處。且罷職人,雖不別敍,今當六月,該曹自當書啓,予當酌處。移粟事,戶曹已報政府,政府斟酌爲公事。」

○諫院啓曰:「持平李彦迪,病親呈辭,過限不來。今爲持平,雖下有旨,十日之內,豈卽上來乎?請遞。」傳曰:「可。」

○臺諫啓王子、駙馬第宅事,又啓曰:「贊成之職,貳公弘化,職任非輕,所當擇授。金克愊今爲右贊成,人器不合,請改正。工曹判書曺閏孫,不合六卿。黃海道觀察使崔世節,本有物論,不合方面之任,請竝遞。」諫院啓曰:「戶曹參判李世應,本有物論,請遞。知製敎,乃文翰重任也。尙震、申瑛,本有物論,金弘胤以新進之士,物論未洽,請竝改正。」皆不允。

6月3日

○戊申,臺諫啓前事,皆不允。

○以朴壕爲工曹參判,金謹思爲漢城府右尹,南世俊爲承政院右承旨,林百齡爲司憲府持平。

○生員李宗翼上疏曰:

殿下以神武之資,膺臣民之戴,卽位二十有餘年,而矜惕日新,終始不渝,是宜仁義漸磨;德澤有孚。然而陰陽不和,災變未息,臣竊不知其由。臣聞,天地,軀幹也;人物,臟魄也。人之心,與天地相爲流通,故人和而氣和,彼感則此應,而和氣致祥;乖氣致戾,此,自然之理也。自古旱虐,必有冤氣之興,而冤氣之興,實由於獄訟囚係之多。是故,孝婦誣獄,三年不雨;袁安相楚,決獄而雨。以人驗天;以古驗今,今日之災,必有所召。臣觀,廢朝攀附內人,而爲弊者,殿下卽位之初,卽疏其尤甚者,盡竄於外,于今歲月積久,尙未放還。有識士夫,與之同科者,反爲之腰金、頂玉,官爵通顯,而或至於薦拔,何其責君子之薄,而小人之厚耶?頃者,驅逐夷虜時,犯軍律之人,或竄、或免,何其罪同而法異乎?州府郡縣,至於各驛,流配之人,不可勝計。聖明之下,何其罪人之多,而善人之少耶?今復聞,徒以下未決者,盡赦之,可謂至恩。然豈已配者有罪,而未配者獨無罪乎;已決者無冤,而未決者獨無冤乎?伏願殿下,考其罪之大小;情之曖昧,至於連坐、分屬之人,亦皆疏放,滌瑕蕩垢,以應天意可也。臣聞,君者,社稷、生民之主,而兄弟,天倫,尤當篤厚,而不忘者也。成宗大王多子多男,爲本支百世之基。至於廢主,懷嫌不容枉殺二弟,國人冤之。及殿下以仁去暴;以治易亂之日,復踵前轍,遂使甄城君,亦不得其死,何哉?身爲宰輔,不能鎭服邪思,而反勸殿下以末世之事,使殿下未免殺弟之名,實當時大臣之恥也。今又以寧山君爲涉於奸人之口,黜於海濕之鄕,此豈寧山之所知?其與淮南王長親爲謀逆者異矣。昔成王方在幼沖,周公以聖人之才,憑叔父之親,而管、蔡不利之言。以人情言之,周公固不免爲机上之肉矣。然赤舃几几,德音終至不瑕。況殿下之神武,非成王之幼沖,而寧山之麤俠,固不得充周公之徒隷,章章明矣。而猶指以爲口實,何其待殿下之小耶?設使,寧山病死而不還則不免害同氣之累,而何以慰成宗在天之靈乎?伏願殿下,速召還寧山,待之如初則一室之內,其樂融融,而天心載悅矣。向者金湜、趙光祖之流,誑鬼作黨,欺罔天聽;高談異論,激詐用情,濁亂朝政,當刑罔赦,其次而遺存者,不過五六人。臣聞,十年,必變天之道也。彼亦人耳,八九年之間,其爲泣血省咎,以待自新之日久矣。伏願殿下,大開遷善之門,重者輕之;遠者近之,以消冤慟之氣可也。今以光祖之故,而投閑置散者多有之;削官奪職者亦多有之。臣觀,光祖之爲人,實斗筲之器,而固非莾、卓之雄也,彼識見淺薄。意殿下以光祖爲善人,故或有外和者;或有持兩端者,豈於彼,盡服其心哉?今皆比以爲失節之人,而不收用焉,臣竊怪之。臣今所言,如或可採,急賜施行則天意可回;和氣可致,而旱乾,可變爲風雨之適宜;飢饉,可變爲禾忝之穰穰矣。不然,徒事於祈禳禱祀之末,臣未見其可也。又聞,國之爲國,以其有紀綱體統也。大臣、臺諫,相與論得失、爭是非,故體統尊嚴;紀綱分明。自古人君,處骨肉之變者,惟宰相處置之如何耳。近者灼鼠之事,大臣陳請,固爲深得其體;臺諫論奏,亦爲深得其綱矣。殿下不卽聽斷,而使六曹郞官、六寺七監,至於靑衿,亦爲之騷動,是殿下先拒諫,而自毁其體統,紀綱也。臣又觀,平安、永安,地濱沙漠,人物凋殘,猶以掩耳之毛;溫身之物,求索如林;徵斂無極。加以權管、萬戶等日以掊克爲事,一羽之落,視以爲奇貨。由是,內地軍卒,弓馬、甲冑,無不盡備。乃其遞還則腰垂空橐,直匍匐而歸耳。臣本武人之子,隨父關西,備嘗聞見矣。前日驅逐之時,朝廷議興大事,而囑耳相語,使人不知。由是,平安之人,不識號令,將信將疑,禦寒觸雪之具,全不預備。及其猝驅人馬,凍餒僵仆如麻,其生還之人,墮指裂膚,皆爲病夫。永安一道,幸賴其時主將稍賢,故不及此禍,殿下深居九重,安得以知之?虜居依舊,餘毒未殄。今復以江山離疫之後;人物餓死之餘,猝有風塵,未知國家,將何策而待之乎?願殿下,日與大臣,籌謀蘇復之術,永建萬世之策。南方三道,爲天府之地,而湖南一境,尤其富饒,民窮財盡,流亡相繼,今無異於兩界之困弊,何以言之?年分等第,自有常規。御史發遣,欲知虛實,而禾穀之盛,訛傳遠近,戶部之官,私縱臆見,遂以中爲上。由是,湖南之人,破産散業,猶不足充稅。一人逃賦,一族俱受其禍。臣聞,荒政十二,緩刑居三;薄征居二。孔子道千乘之國,節用而愛人。未聞,遭飢歲而不務節儉,侵漁彌廣也。大抵,方今之勢,有似人之浮臃,腰腹鼓漲而僅存;手足細弱而不運。若審其藥劑,調其血脈則氣下而無害,以僅存爲幸,苟度日月則必至於潰決,而不可救矣。方今民生,已極於憔悴,非手足之細乎?利歸於在上之人,非腰腹之大乎?上之人,方且酒食、衣服,流連姑息,奢侈之習;貪汚之風,猶玩而不已,忽有意外之變則將至於無可奈何。然則非嚴體統、明紀綱則不可也;非伸冤滯、薄稅斂則不可也;非抑奢侈、革貪汚則不可也。如此則庶幾天意得,而民生蘇矣。夫君者,天下之源,而心又人君一身之本也。《記》曰:「王,中心無爲,以守至正。」苟能淵靜不波,如水焉;培植不搖,如木焉,天理流行,而不息;外物自退,而無雜。以之事天則天應之;以之字民則民育之,至於君臣、父子、兄弟、夫婦之倫,咸得其序,物來應之,無所處而不當。殿下天資之高明,雖變而得中,終至於不害,然其篤恭之功,或有所未至,故致此變異也。古語曰:「人君所好,不可偏也。所好一偏則所爲雖善,下必窺之,其害必至於不正。」《詩》曰:「雍雍在宮,肅肅在廟。不顯亦臨,無斁亦保。」殿下善體而力行之,不勝幸甚。

傳曰:「疏意甚當。寧山君事則予每欲更議,而已與朝廷議定,故未果也。『至親久滯於外,豈無冤枉』云,此言甚當,其議于大臣。」大臣等議啓曰:「當初寧山君移配時,朝廷爲國家大計,以定罪。今以日月之久,自上欲放還,此甚美事。豈以一儒生之言,輕改朝廷已定之議乎?況此疏內,多有不當言之事。又有誤言之事,不可取實。」傳曰:「以此疏言,不可爲公事,只置政院可也。」

○夜,白氣布天。

6月4日

○己酉,延城尉金禧呈上言,請放還其父安老。政院啓曰:「此上言,似不當。然一品之人來呈,不可不受,故敢入啓。」傳曰:「其放還與否,政院合坐時議啓。」

○諫院啓曰:「持平林百齡爲南平縣監,屢度呈辭云。豈爲臺諫,而上來乎?請遞。」傳曰:「遞之。」

○臺諫啓前事,命遞崔世節,餘不允。

6月5日

○庚戌,臺諫啓前事,不允。

○傳曰:「慶會池邊祈雨,第三日乃得雨,其賜香使鞍俱馬一匹,監察馬一匹,童子等米五碩。」

○以閔壽千爲黃海道觀察使,趙仁奎爲司憲府持平。

6月6日

○辛亥,大臣等議啓曰:「金安老以秩高宰相,累年竄謫。若如他罪則是宜蒙宥,此則事涉誤國,朝廷論啓定罪,豈可輕易放之乎?」傳曰:「知道。」

○大司諫鄭應麟、司諫吳準、獻納安士彦、正言朴洪鱗、成倫等啓曰:「有人以書繫矢射,着院門。臣等聞之,卽令燒火,其書中所言,未可知也。近來人心頑惡,臣等以無似,受言責,放有如此變,在職未安。」傳曰:「前者,憲府亦有如此之事。臺官皆辭兔,而不許。今人心頑惡,復有如此之事,須勿搖動,可以鎭定,其勿辭避。」

○臺諫啓前事,只允尙震、申瑛、金弘胤事,餘不從。

○弘文館副提學朴閏卿等上疏曰:

臣等謹按,《洪範》曰:「乂,時暘,若,曰僭,恒暘,若。」蓋乂之反,爲僭,而政不治則僭差也。僭則亢,故常暘。人主行事,與天地相爲流通,故行有善惡,二氣各以類應,可不懼哉?比歲以來,陰陽屢舛,咎徵層見,天災切譴,今年益慘。火旺之月,霜雹交下,閭巷之間,井水盡涸。野無靑草,塗有餓莩。民喪天性,遺棄赤子,仳離轉死之狀,可忍言耶?殿下貶膳、撤樂,側躬省愆,祈告宗社,分禱山川,憂民懼災,無所不至,而天不應焉。出政之際;行事之間,抑有一念之僭差耶?一心之謬雖微,而天地從以乖;一心之正雖眇,而天地從而順。在我之天旣和則在天之天無不和,必然之理也。嗚呼!峻宇雕墻,夏后所以訓子孫;時屈擧嬴,宜臼所以諷韓昭。況今民餒財匱,公私俱困。諸君、翁主,治第踰章,窮極壯麗,競尙誇耀。執紀綱者,論以過制,尙未見從。自古帝王子孫,儉約安全者有之;奢僭不敗者鮮矣。然則愛厥子者,遺之以敗,孰若遺之以安?台鼎之位,貳於人主,而與議國事,共理天工,九經所謂尊敬者也。一被物評,退若拉杅。大臣尙爾,況小臣乎?閹寺之職,傳命應對,備灑掃而已。厭詛之變,不關政院,自擅供辭,堂堂淸朝,雖莫敢蝃蝀,履霜堅氷之漸,庸可忽哉?居喉舌之地者,視爲尋常,卽不請罪,是豈出納惟允者乎?內蠱嬖幸;有土大戒,而身在椒闥,經營私廈,占奪旁舍,憑寵怙侈,越法犯分,無所畏忌,臣等恐爲聖德之累也。一婦傾側,亦足致乖。嚮者,臺諫論南嬪之搆弊宮掖,不審殿下,何以處置耶?王言一出,便可爲則,譬如四時往來,兩曜燦明,萬物仰成也。命爵、施罰,威福大柄,而或朝敍而暮收;或事往而追論,號令靡常,下不信上,臣等恐殿下,執德之不固也。嗚呼!如前數事,以庶徵觀之則未爲不僭,而天怒昭告,亦豈無由乎?殿下懼災之誠,唯謹於禱祀之具,而不求於本源之地,故敬謹雖久,感應斯遲。日者一霖,未洽土脈,陽復驕蹇。昔宋景、魯僖,春秋之君也。三慮營國,熒惑退躔;六祈罪己,天雨驅魃。善惡相盪,不爽毫髮,如是顯明。先儒有言:「休咎之分,皆起於人君一念之微。』豈不信哉,伏願殿下,愼儉德而杜奢慾;敬大臣而重進退,縮伏宦竪,罔敢干紀;整肅內政,無肆侈靡;堅重號令,無有煩瑣。心正氣順,日省月愼,無少間斷則天地開通,庶草蕃蕪,位育之功;泰和之治,不期然而然耳,安有燠陽之不順;災沴之爲患哉?伏惟殿下,留心焉。

答曰:」近來旱災尤甚,豈一刻忘乎?宮闈間事,所當戒勑。南嬪,先王後宮,侍於慈殿例也,不可卒迫出外,然自有所在之處也。號令不一之言果當。三公去就,果非輕也。被論至罷,雖不得已遞之,豈爲安心?閹寺自擅供辭,居喉舌者,不卽請罪,皆所當推,但已在疏放。前雖不推之,後勿如是事,已嚴勑也。「

6月7日

○壬子,傳曰:「弘文館疏中有云:『救災之誠,惟謹於禱祀,不求諸本源。』昨日因日暮,未及答之。予非不知敬天勤民爲本,而禱祀爲末也。但遇旱祈禱,自古爲之。今亦考諸古事,旣爲親祭,外方山川,亦令祈禱。非不計本末而爲也,然其所言至當,以是言于弘文館。」

○臺諫啓前事,不允。

6月8日

○癸丑,臺諫啓前事,不允。

6月9日

○甲寅,臺諫啓前事,不允。

○以柳仁貴爲成均館大司成。

6月10日

○乙卯,大雨雹,以風且雨土。

○臺諫啓前事,不允。

6月11日

○丙辰,臺諫啓前事,又啓曰:「前臺諫,罷職未久卽敍,或准品,或爲政曹,至爲未便。副正韓胤昌、兵曹正郞金希說、典籍宋純、沈光彦,請改正。」憲府啓曰:「成均館乃作成人才之地,大司成所當擇授。柳仁貴不合師表之任,請遞。」皆不允。

6月12日

○丁巳,司僕寺提調鄭光弼、趙元紀啓曰:「臣見馬籍,各邑牧場馬孶息之數漸少,而遺失之數則倍多。如絶島則乘舟潛入射屠,牧子等亦多偸賣,故減耗至此。《大典》內,諸邑牧場馬孶息,有定數。若不准數則守令罷職,法也。國馬耗減,近來尤甚,若申明《大典》之法,撥其尤甚者罪之,則必有所懲畏,而國馬庶可繁息矣。且壬午年,議立降資之法。今若用此法,則六年之內,無完全守令矣。旣立法,而又請改之未便,請立可行之法。」傳曰:「馬政,國之大事。我國無馬,無如今時之甚。若不謹監牧守令,與兵曹同議,抄其尤甚者以啓,當治罪,以警其餘。且議可行之法,爲公事,諭于各道。」

6月13日

○戊午,臺諫啓前事,不允。

6月14日

○己未,臺諫啓前事,命遞柳仁貴,餘不允。

○政院招問漂流人李根等,書其所言,幷其所持來定海衛、寧波府等處下程單子三張以啓,其一張末端有書曰:「朝鮮禮義之國,俗知文字,喜讀書,宜加禮遇」云。傳曰:「今書啓李根言內,寧波府有一通事曰:『濟州,卽是全羅道濟州也。我亦曾隨天使,往來汝國。』云,其人名字,根等不知耶?其更問之。」回啓曰:「更問則不知云。」傳曰:「此人等斯速下送于本土。還鄕時,糧料亦量給。」

○江原道原州等五邑地震,有聲如雷,屋宇搖動。

6月15日

○庚申,政府啓曰:「以旱災避殿已久。今已下雨,雖不爲豐稔,必不至大凶。近以避殿,久不臨朝。且大妃殿誕日進宴,乃慶事也。每因事故而不擧,至爲未安,請復正殿,依禮文進宴何如?」傳曰:「近因連日下雨,而楊原君夫人又卒,故久停經筵矣。慈殿進宴則誕日乃盛夏之月,故上殿每命停之。予當復殿而請之,但災變疊出,避殿未久而卽復,至爲未安。後日,徐觀而爲之何如?」又啓曰:「遇災側身,不必避殿而爲之。戒懼之心無少間斷,則雖復正殿,何異於避殿乎?今方盛夏,經筵不須請御,至如朝賀、朝參則群臣瞻仰天表,乃是重事,久廢不可。且慈殿進宴,本爲慰悅。於便殿從簡爲之甚當。若避殿而啓請,則上殿必未安心。請復正殿後,啓請。」傳曰:「大臣所啓是也。當復正殿,而啓請也。」

○臺諫啓前事,不允。

○京畿驪州地震。

6月16日

○辛酉,臺諫啓前事,不允。

○傳曰:「大妃殿誕日進宴事,啓請則曰:『雖復正殿,近來災變連綿。況楊原君夫人之逝未久,聽樂未安。』云,故未敢强請。其於誕日,別進味數事,言于司饔院。」

○以黃孝獻爲成均館大司成,李彦迪爲司憲府持平,許磁爲弘文館修撰,金瑛爲江原道觀察使。

6月17日

○壬戌,政院啓曰:「去夜有吹螺甲士一名,夢壓氣絶,同類驚起救療,而喧呼,諸軍一時驚動。起而視之,有物如厖狗,大如兒馬,自吹螺赤房,走向西明門。且西衛所部將,亦牒報云:『軍士等亦見是物,自忠贊衛廳隅,高聲馳突,向所而來,皆驚惶叫號,吹螺赤房,且有腥膻之臭。』云。此乃怪誕之事,不足取信,然闕內之事,故啓達。」

○臺諫啓前事。諫院啓曰:「江原道觀察使金瑛,本重聽之人。本道雖無事,何能治事?請遞。」皆不允。

6月18日

○癸亥,臺諫啓前事,不允。掌令李弘幹啓曰:「臣往忠淸道時,聞掌苑署以今年旱甚,果木全不結實,報該曹,行移于忠淸道,分定各官,令民間上納。今年旱氣,非獨京中,外方皆然,民間豈易得哉?都會官,收緜布於民間,以給掌苑署奴子,而防納,至爲未便。若於未收合之前,下諭勿徵則民受一分之惠矣。」傳曰:「若非臺諫之啓,外方民弊,予何能知?掌苑署果木,不用意培養,以致卜定外方,貽弊於民,至爲非矣,其推之。且勿令卜定民間。」

6月19日

○甲子,臺諫啓前事,命遞金瑛,餘不允。

6月20日

○乙丑,臺諫啓前事,不允。

○忠淸道恩津縣私奴千石,震死。

6月21日

○丙寅,命召左議政鄭光弼、右議政沈貞,傳曰:「近日,闕內連夜有夢壓之妖,慈殿聞之,深以爲未安。且慮世子年幼,深欲移避。予啓以不可輕易移避之意,而强欲移避。若上殿移御,定省亦難,故予亦欲移御于昌德宮,以待安靜,還御何如?」光弼等啓曰:「妖怪之事安靜則自然止息,豈可輕易移避?假使,有此妖怪,須當鎭靜,不可搖動。以此意,達于上殿何如?」傳曰:「以此啓達則慈殿欲令世子,移避閭閻,而今年適合宮,不可出寓民間。以此强欲移避,予不可强請止之,其更議之。」光弼等又啓:「若上殿,强欲移避則果爲難矣。非有大害於義者,從命爲當。」傳曰:「上殿移避則予當侍衛而移御。」

○臺諫啓前事,不允。

6月22日

○丁卯,右贊成金克愊啓曰:「以臣不合贊成之意,臺諫累日論執,而自上不允,其於臣身,上恩至重,於用人之道,豈不有妨?重任不可冒處,故敢辭。」傳曰:「卿若不合則銓曹豈爲注擬?卿久爲六卿,其不可爲贊成乎?」累辭,不允。

○臺諫啓前事,不允。

○平安道龍川水軍金允孫、館軍咸都致震死。

6月23日

○戊辰,弘文館典翰朴祐等啓曰:「近因物怪,自內驚動,欲爲移御。當初見之者,非有識人也,乃出於無知軍士,而其妖說之眞妄,亦不可的知。假使,有此妖怪,人君當堅定心志,不爲搖動然後,下人亦不疑惟矣。今若移御則下人愚惑,傳播訛言,而厥終之弊,必不小矣。大抵,人君堅定則妖怪自止,請勿移御。」傳曰:「上殿以世子年幼,强欲移避,予豈能强止?然當以侍從之意,更啓也。」

○傳于政院曰:「上殿敎曰:『物論如此則予當與世子獨避。』云。上殿移避則予不可不從,此意其知之。」

○臺諫啓前事,不允。

○以金鏐爲江原道觀察使,朴紹爲世子侍講院弼善。

6月24日

○己巳,平安道价川郡居良女莫時,斷指燒火,以救病夫。

○臺諫啓前事,不允。

6月25日

○庚午,三公啓曰:「移御重事。大妃殿、中宮,由大路,而大殿獨由徑路,似爲未便。且如此擧動,百官不可退在其家,請遵大路,令百官侍衛何如?」傳曰:「依啓。」

○諫院啓曰:「闕內,近因妖怪,擧爲驚動。臣等詳聞之,忠贊衛一人夢壓,因此騷擾,去夜則都下洶洶。今日聞,掌隷院前,有一人夢壓,其他類呼覺之際,他人聞聲而驚動,長安一時騷動。人心崩騰危懼,乃至於此,臣等未知將有何事,而如此也。且移御,乃慈旨,不可中止,請諭五部,使知虛事,鎭定人心。今後敢有驚惑喧動者,痛治其罪何如?」傳曰:「曉諭事,依啓。且近日之事,意或有奸人乘間,而爲盜賊也,嚴勑軍令,雖見妖怪,不至喧動事,言于兵曹。」

○臺諫啓前事,不允。

○弘文館上箚曰:

伏見,近日闕內直宿軍士,虛傳物怪,一人唱之,百人同聲。甚者,驚惑顚仆,訛言騰播。愚民之惑,無足怪,有識亦爲搆造,敷衍妖說,或云有形跡;或云有聲臭,不根怪說,安有如此之甚也?假有是物,不過邪戾之氣耳。邪戾之氣,其爲形狀動人耶?明智之所不惑,固當明以燭之;靜以鎭之。今自上先動,在下驚惶,因是滋起,縱有峻法以禁之,未可定也。其初,統軍政者,摘治造訛,以熄虛妄,筆諸文字,假妄爲眞,鼓動群疑,司喉舌者,未免信惑,不卽請鞫。昨夜煽譟,都下震驚,風聲、犬吠,皆爲怪物。考諸方策,未有怪事如是甚焉。矢石交下,軍容自整,一卒虛叫,宿衛皆驚,軍律不嚴,可勝言哉?前日搆虛者,若不深治則臣等恐邪說日滋,終不可救。移御之所,復有如此事,不知殿下,何以處置?伏願殿下,察誕妄之無憑;慮群情之易躁,痛治始俑,克靜人心。

傳曰:「箚意至當。但移避已定,不可止也。」

6月26日

○辛未,上移御于昌德宮,大妃殿、中宮殿、世子嬪,亦隨御。

○世子移御于昌德宮東宮。

○諫院啓曰:「移御事,迫於上殿,不得已爲之也。但聞,都城人民皆以爲,因妖怪而移避。以此,尤爲驚惑。大抵訛言屢騰,人心危懼,此實國家大變。今者,若欲鎭定,則當初虛事發說者,治以大罪,快示中外,使人知其虛事則人心庶可定矣。凡闕內軍士,衛部將統率成伍,而宿衛。常時軍令不嚴,致令軍中屢驚,闕內騷動,萬一有變則非其國矣。當初驚動時,不能禁止衛部將,請各別罷黜。他餘衛部將則已下詔獄,自然治罪矣。且以虛事,形狀取招,筆諸文字。其時兵曹入直官吏等,請竝推之,當直郞廳趙憲,形言妖妄之事,傳播外間,使人心騷動,請下詔獄推之,痛治其罪,鎭定人心。」傳曰:「竝依啓。」

○憲府啓曰:「因妖怪,欲爲移避之計,出於慈旨,故臣等未敢啓。當初稱見物怪喧噪時,兵曹、都摠府及衛部將,非徒不能嚴禁,亦自畏怯,故愚惑軍士,尤爲驚動。且兵曹入直堂上、郞官,當依律定罪,而命棄之。以此,軍令尤爲不嚴。今後敢有如前驚譟者,幷依律定罪。」〈臺官被論退去,故無傳敎。〉 ○弘文館副提學朴閏卿等啓曰:「近因不根訛言,乃至於移御,此乃大變。非徒闕內,民間擧爲騷動,勢將難禁。爲法司者,所當推其始爲妖言者,以妖言惑衆之律,治其罪,明示其虛事則其爲騷擾,必不至是矣。今雖移御,安保其不復驚動耶?小民則已,至如有識之人,皆信妖言。甚者或曰:『見其形體。』或曰:『聞其吼聲。』云。恐如此之時,奸人乘間,以售其術也。妖言傳播,乃至於此,而法司無一言及此,而似有信之者,豈曰能堪其任乎?請遞而推之。且政院,在喉舌之地,所當詳審出納,而信聽其言,乃敢入啓,亦爲非矣。」傳曰:「今之移御,非予心也,出於不得已也。且憲府則所聞有先後,不可以此爲非,然被侍從之論,勢難在職。推之則不可,遞之可也。」

○諫院啓前事,不允。

○以朴壕爲司憲府大司憲,金銛爲執義,權輗、元繼蔡爲掌令,全翰、鄭萬鍾爲持平。

6月27日

○壬申,兵曹判書成雲、參判尹希仁、參知潘碩枰,以軍律不嚴,來辭,傳曰:「軍律不嚴,其來已久,非自今爲然也。往在祖宗朝,雖打圍之時,軍士等各勉其任。近因無形之事,擧爲騷動,臨敵何爲?卿等勿辭,當更檢擧。」

○大司諫鄭應麟、司諫吳準、獻納安士彦、正言朴洪鱗、成倫啓曰:「當初,闕內軍士驚動事,司中固當請推,而不爾。其後移御臨近,大臣、侍從啓之,而司中亦未及啓之,至於事極然後始啓。況臺諫一體,憲府旣以被論見遞,臣等安可獨保其職?請遞。」傳曰:「諫院非不啓也。況所聞有先後,豈可以此進退?憲府則被論,故遞之,其更勿辭。」

○諫院啓曰:「闕內凡事,非外人所及知,而政院在近密之地,所當先知。近日騷動之事,政院若知虛事,則卽當啓推其不能禁止之人可也。豈徒出納文書而已?請推之。掌令元繼蔡,前爲掌令時,以失體見遞,其時又以准品移差論啓,況今還爲掌令乎?持平全翰,於物論未洽,請竝遞。昨日之政,非徒誤擬元繼蔡,太斗南,前爲持平時,亦以物論啓遞。此二人,皆近日被論之人,吏曹雖曰乏人,的知不得相容,而率意注擬,非徒不有公論,朝廷政事,視同戲事,其日入政廳堂上、郞官,請竝罷。且當初,以虛事驚動,則都摠府亦在闕內,撿擧軍士,乃其任也。而不能禁止,入直堂上、郞官,請竝推之。且前日下獄衛部將,曾已定罪矣。然近來軍律解弛,請依前罷黜,四所衛部將,竝皆罷黜。」且啓前事,傳曰:「西所衛部將,牒報兵曹之事,政院請推。若命推則緘答之際,必多有形狀之事,故命勿推矣。元繼蔡、全翰,竝命遞之。吏曹則因乏人,故如此,豈有私情?罷職過矣。西所衛部將,已罷之矣。四所衛部將則許多軍卒,一時騷動,能及禁止乎?旣以此律定罪,不可罷也。都摠府堂上、郞官,依啓推之。餘不允。」

6月28日

○癸酉,臺諫啓前事。憲府啓曰:「近因虛事,不根訛言,乃至於此。自古訛言,騰播外方則倍於京師,請曉諭八道。」答曰:「曉諭八道事,依啓。餘不允。」

6月30日

○乙亥,傳于政院曰:「凡齋戒,例不出納公事,但攝行則禮文無齋儀。今當苦熱,禁府囚人等久滯,其公事入啓可也。」

秋七月

7月1日

○丙子朔,政院啓曰:「去夜,延英門外軍鋪,入直軍士四五人,無緣驚譟。問其所由則有軍士一人,聞其母在鄕病苦,而以當番,不得往見。思念而宿,夢見病母將死,呼哭而發聲。傍人因覺此人而喧譟云。然大內近處,高聲驚譟,至爲過甚,請推之。兵曹、都摠府入直官員及南所衛部將等,不能檢擧,請竝推之。」傳曰:「依啓。」

○檢詳鄭彦浩,以政府堂上意啓曰:「近見禁府獄事,乃成大獄,臣等深爲未安。當初,妄人以虛事騷動,使人驚惑,至爲過甚。然非故爲妖言而惑衆也,乃無情之事也。各司書吏則只傳寫衛部將牒呈,而趙憲亦非自爲造飾虛言也,見其奇別而傳言耳。雖見奇別,以妖怪之事,傳播外間,此則非矣,然豈至於刑推乎?臣等之意,以爲過也。若欲鎭定人心,使中外知其虛事,不過罪其當初驚動數三人,而止耳。以無情之事,起此大獄,甚爲未安。大抵訛言騰播,實非常之變,宜恐懼修省,豈可以刑罰止息乎?將以弭其災變,而反致災變矣,請自上斟酌。」傳曰:「此事,臺諫、侍從以爲,當初衛部將,以妖怪事,筆諸文字,以此爲非,而啓請罷黜。其後,臺諫又以趙憲,妖言騰播事請推,故卽令推之則其招內以爲:『只見各司書吏所書奇別,而傳言。』云,故各司書吏,竝令推之矣。且禁府以趙憲啓請刑推,自上例允之。然意謂,趙憲必卽承服,而不圖受刑也。禁府又請加刑,予意以爲,不可數多加刑,故命照律,而各司書吏,竝令照律。此事,豈可以妖言惑衆罪之乎?已命照律,獄已畢矣。亦豈以此,成大獄乎?然其定罪則予當斟酌。」

7月2日

○丁丑,諫院啓曰:「吏曹官吏,近日爲政,不有公論,以不可注擬之人,及不相容之人竝注擬,故請罷其職,然卽今憲府官員,至於二員未差。吏曹官吏若推之則自有其罪,請先推之。且近日之政,以監察、守令,被論見遞者,例以單望入啓。以此,五六品之路狹矣,弊習已成,此甚不可。大抵,備三望入啓,而自上落點爲當。」傳曰:「憲府闕員,固當差出,而以吏曹至被罷職之議,故未得命爲政事矣。行公推考事,自上欲言,而今聞諫院之啓,果當,其依啓。單望入啓事,自上亦以爲未便,所啓至當。今後,不復擬單望事,捧承傳可也。」

○吏曹判書李沆、參判申公濟、參議朴光榮啓曰:「臣等受此重任,政事間多有誤事。故憲府至以『不有公論,視同戲事。』啓之,此,臣等不職之致。在職而爲政未安,敢辭。」傳曰:「每政,吏曹以乏人取稟,而自上亦何能爲之意,屢傳之矣。近者,元繼蔡則前爲臺諫時,果有誤事;全翰則乃新爲臺諫之人,故落點矣。聞,成宗朝雖非文臣,若可當人則亦有差除憲府之時。今則人物甚乏,只以不多人物,相代爲臺諫,而若一運被論則尤爲乏人。乏人之意,予豈不知乎?日已暮,其速往爲政。」李沆等再啓,不允。李沆獨啓曰:「臣本庸下,不知人物賢否,性又愚戇,未諳物情。以此,前爲是任,多有誤事,屢被論啓。今者臺諫所啓,雖泛言官吏,凡人物注擬,皆在於臣,而非參判、參議所爲也,請速遞臣職,更擇有物望者代之。」傳曰:「判書有何各別誤事?勿辭。」更啓,不允。

○臺諫啓王子女第宅事。憲府啓曺閏孫事,再啓,不從。

○以張季文爲司憲府掌令。

7月3日

○戊寅,臺諫啓王子女第宅過制事。憲府啓曺閏孫事,不從。

○以洪彦弼爲工曹參判。

7月4日

○己卯,傳曰:「李承謙事,前與大臣議之。其時則刑訊次數尙少,且曾已承服,而復爲發明。犯贓事,不可輕棄,故難於處置矣。今則受刑至於四十七次,不可謂不爲懲戒。其將數多加數乎?何以爲之?此意,遣史官,收議于左右相。」鄭光弼、沈貞議曰:「承謙罪犯贓滿,死不足惜。然朝官受刑四十七次,近來所無。雖以時推,量宜定罪,廢棄終身,子孫禁錮,不至失刑。期於取服,至死加刑,恐傷欽恤之意。」傳曰:「承謙公事,其令還入,依議得,判付可也。」

○臺諫啓王子女第宅過制事。憲府啓曺閏孫事,不允。

○平安道義州正兵申山,祥原保人羅愼孫,中和水軍李孫等震死。

○黃海道海州、黃州、鳳山蝗。

7月5日

○庚辰,宣醞于成均館儒生等。

○臺諫啓王子女第宅過制事。憲府啓:「李承謙當初米太輸入其家事,一一承服,而至於取結案時,更爲發明。大抵,贓罪減死,不可輕易爲之,請須取服,依律爲當。」傳曰:「李承謙事,臺諫啓意至當矣。但朝官數多加刑,亦非輕事。故收議大臣,而命照律矣。今若期於取服,而加刑則將至於無窮矣,依大臣之議爲當。餘亦不允。」

○下李承謙照律公事于政院曰:「此公事,臺諫方啓,姑勿啓下,留于政院,徐觀臺諫啓意可也。」

7月6日

○辛巳,工曹判書曺閏孫辭職。再啓,不允。

○臺諫啓王子女家舍事。憲府啓李承謙事,不允。

○成均館輪次製述入格,進士李璋等十七人,賜筆墨有差。

7月7日

○壬午,臺諫啓諸君、翁主家舍事。憲府啓李承謙事,皆不從。

○下轉運廳公事于政院曰:「此言:『京倉穀四萬餘石,移轉于平安道。』云。然,卽今京倉之穀數少,減半送之,而以他道穀入送何如?予意如此,故議之。且云:『公私船隻,一切推刷,而轉運時載去。』云。公船則可也,私船幷一切推刷則百姓以興販爲業,得無有弊乎?私船,爲半推刷可也。」

7月8日

○癸未,遣僉知中樞府事金瑚,如京師,謝恩。〈前者,濟州人李振等十七名,漂至上國,而刷遣,故遣是使。〉 ○轉運廳啓曰:「考前例,以各官留庫之穀移轉,而石未充滿則使百姓充其石,而納之,至爲有弊。且今各官留庫之穀數少,故以京倉穀先入送,而待秋成捧還上後,令各官充數上納,允爲便當,故以此爲公事矣。且私船事,亦考前例,或給鹽布;或減船稅。如此則民必不冤,故爲公事如此矣。」

○以金克愷爲開城府留府,金希說爲弘文館副校理,宋純爲副修撰。

○臺諫啓諸君、翁主家舍事。憲府啓李承謙事,皆不從。

7月9日

○甲申,禮曹啓曰:「今當禾穀發穗之時,久不下雨,或有焦傷之處。近若不雨則決無西成之望。考諸《謄錄》,壬申年亦因旱,而遷市、閉門,雨後乃復。至七月又不雨,乃祈雨。今亦請依前例,祈雨何如?」傳曰:「依啓。」

○日暈。

7月11日

○丙戌,左議政鄭光弼、右議政沈貞、左贊成李沆、右贊成金克愊啓曰:「初以移御昌德宮事傳敎,而今御于昌慶宮若仍御昌慶宮則垣墻淺露,反不如此闕。侍衛各司,不可在此闕也,至若承政院,尤不可遠在,若有緊急出納之事,則恐爲稽緩。大抵人主所御,使外間臣民,皆得而分明知之可也。今者,乃御昌慶宮,與當初傳敎之意異矣。且聞,成宗陪貞熹王后,移御于昌慶宮,其時大臣,以垣墻淺露,不可移御,多有啓者。貞熹王后乃曰:『文宗、世祖、睿宗,相繼昇遐,至爲悲愴,玆欲移御。』以至情傳敎,然當時,以爲未便。昌德宮乃先王所御之處,宜於此移寓,而聽政爲當。」傳曰:「初欲移御于昌德宮者,凡經筵、視事,皆於此爲之,故云耳。來此見之,日候方熱,而昌德宮則地勢卑濕而窄狹;昌慶宮則少似開豁,故避暑于此耳。兩闕只隔一門,相去不遠,移御于此,意或無妨。且日氣寒冷則窄狹處尤佳,視事則當於昌德宮爲之矣。」

○光弼等又啓曰:「赴京使臣,祖宗朝則以文臣,可任專對者擇遣,近則以武班之人差遣。中原聞見之事,必多踈漏,而亦非重使命也。且今正朝使蘇起坡,年過七十,而有病勢,不能往矣。且書狀官,古則以文臣監察差遣,近則例以兼掌令、兼持平差遣,其所檢察,無異於前,而反似有弊。依祖宗朝例,以文臣監察差遣爲當。」傳曰:「赴京使臣,前則果爲擇差,近則銓曹,或以武班注擬。予意以謂,中原有聲息時則可遣武人,故落點矣。今聞大臣所啓,以文臣擇差可也。書狀官,前者以文臣監察兼遣之意,予非不知也。但中間以秩高者擇差,兼帶臺職而送,必有本意。當令考其本意,而發落也。」仍傳于政院曰:「書狀官不遣監察,以秩高人差遣本意,其考以啓。」

○鄭光弼等以疑獄推案啓曰:「利川囚惡同,其妻閏今打殺事,詳看其招辭則閏今,與李山通奸,惡同累度見知,懷憤積久。一日見其同臥,意欲竝殺,以鎌刀打之,李山則脫走,而其妻閏今,逢打鎌着胸間而死。此事,惡同初已承服,其後變辭,以李山打爲言,而欲自發明。受刑至於八十七次,而囚繫十年。假使,閏今被殺於其夫惡同的實,然非如無故殺妻之例,請上裁何如?同邑囚李貴延,良女者斤打殺事,其四寸娚姜登龍雖曰見知,而他無干證四寸之言,不可取實,而因落胎,傷寒致死,不無其理矣。貴延囚繫十年,受刑百五次。此亦疑獄,請上裁何如?」傳曰:「啓意知道。若政府粘目回啓則當以減死,判付也。」

○政院考謄錄,以癸酉年,檢察官擇差承傳,書啓,傳曰:「大臣以爲:『檢察官,宜以文臣監察差遣。』云。考前例則文臣監察,非如正言、修撰擇差之例,或以新進;或以三館去官者爲之,非諳錬之人。故各別以秩高人擇差事,捧承傳矣。今若以監察差遣,則其勢必至於擇差監察,而送之矣。大抵文臣輪回往來,何妨?依前日承傳,而爲之可也。此意,招政府郞官,言之。」

○政院議啓曰:「上移御于昌慶宮,而臣等在此,深爲未安,請於所御宮侍衛。」傳曰:「大臣及政院,必以昌慶宮爲遠,而啓之也。自外見之則果若遙遠,自內見之則只隔通濟門,相去甚近。昌德宮卑濕而狹窄,故姑避暑于此矣。且明政殿、文政殿等處,皆鎖門,人不得出入,而其外有承政院,而最爲遙遠,不如此處之近矣。侍衛將士及政院,若有可移之勢則當初豈不傳敎乎?若過處暑則可爲經筵、視事,當移御于昌德宮。」

○臺諫啓諸君、翁主家舍事,憲府啓李承謙事,皆如啓。

○忠淸道觀察使兪汝霖狀啓:

忠州居前惠民署參奉河叔崙,母得惡疾,割股、斷脂而燒進,其病快愈,奉養出於至誠。沃川居順陽驛吏梁緣妻莫莊,其夫死,至今十年,不脫喪服,晝夜哭泣,朝夕行祭。同郡居幼學林世華,居父喪,不離苫次,不顧妻孥,餟粥三年。德山居良女寶德,其夫死於己卯年,作祠堂爲主,至今蒙白。鴻山居水軍金元孫,其父母生時,盡情孝養,死後別作祠堂,一應祭祀,幷依禮文。結城居幼學兪恒,其母死,哀慕哭泣,躬親篩土成墳,設幕其側,寢苫枕塊,手自熟饌而行祭。過三年後,又欲守墓三年,其父止之,乃心喪一年,居常痛哭,聞者莫不下淚。事父亦盡孝,父病,朝夕奉藥,養志承順事。

下禮曹。

7月12日

○丁亥,傳曰:「近見日候,久不下雨,向茂禾穀,還爲焦損,民事至爲可慮。祈雨時方爲之,救荒諸事,各別措置事,言于戶曹。且秋成則例遣災傷敬差官。今年凶荒尤甚,所當擇遣,但敬差官,戶曹爲公事啓下然後,吏曹差出,此意幷言之。」

○戶曹啓曰:「京畿、黃海、平安三道,旱荒尤甚。故救荒諸事,如草食等物,多數備納,隨宜優給事,已於五月十三日受敎,行移。右三道則雨澤愆期,凶荒尤甚,故災傷踏驗,令字丁等第,而其餘各道則農事偶然,故竝令面等第事及敬差官差下事,今月初九日,已報于政府矣。且咸鏡道則據本道觀察使書狀,救荒諸事,本月初十日,亦受敎行移矣。」傳曰:「知道。」

○傳曰:「世子合宮,以十月擇日,入啓可也。」

○義禁府啓曰:「前江陰縣監李承謙,以其道田稅差使員,濫捧造米,輸入本家罪,以絞待時照律,奉敎減死罪,故以扙一百、流三千里,子孫禁錮,移文錄案,改照入啓。」傳曰:「贓罪不爲取服,徑照未便,畢推可也。」

7月13日

○戊子,傳曰:「八道災傷敬差官擇差,御史結銜事,捧承傳于吏曹可也。且如此年險時,災傷踏驗,尤當詳悉爲之。若年老之人則不能出入田間,而詳驗,其以年少人擇差事,竝言之。」

○下利川囚惡同及李貴延公事曰:「其竝以減死,判付。」

○繕工監提調以景福宮修理事入啓,依啓。

○憲府啓曰:「聞,景福宮命爲修理。彼闕乃法宮,所當修理,然近來連歲凶荒,況今秋旱,禾穀焦傷,民將不得粒食。若暫爲修補處則已,至於慶會樓池邊頹落處,多役軍人,使之浮石而修理則恐非其時。且丕顯閤乃先王朝所創,但可修補,不可改其制度也。」傳曰:景福宮修理事,彼乃法宮,終當還御,故令空闕時修理耳。慶會樓則天使及客人接見處,而頹圮甚多。在戊辰年,因天使之來,氷凍時,急急修理。以此,旋卽頹落。今當空闕,而日氣且暖。今若不修理,漸爲頹落,功力必多,故令修理耳。此則自上雖不敎之,該司自當措置,而修理之事也。丕顯閤則常時夜對,以其狹窄,故侍從僅得容坐。以此,欲廣其內,非欲各別改造也。今者,臺諫以有弊,而非其時,請勿修理,竝依啓可也。然暫爲修理處則不可停也。「

○弘文館副提學朴閏卿等上疏曰:

天下本無亂,而人自啓亂;物理本無怪,而人自致怪。蓋亂者,治之反也;怪者,常之變也。在我修齊、治平之道,如天地不息則亂何朕而興;在我高明、正大之德,如日月代明則怪何由而奸?是故,龍漦之妖桑穀之異,不生於文王、成湯之世,而發於幽王、太戊之時。聖人語治而不言亂;語常而不言怪者,扶天理之正;杜人心之妄也,其慮之,豈不深遠哉?王者,父事天,母事地,子養黎黔。三者不可闕一,而上崇敬畏;下明義理,二儀效順;百姓恭職,安有咎徵之譴;物怪之譁哉?比歲以來,雨晹舛序,玄宰亢陽,靜固失重,黃靈告震,是,父母僤怒也。頃在夢魘者,自搆妖妄,指無爲有;鑿空成實,澆俗浮躁,喜張僞誕,數日之內,都下洶駭,是子亦訛言也。設有異物,動人爲禍福,無少懼焉,況萬萬無是理耶?殿下守精一之學;燭萬化之理,如前妖妄,睿想廓見,北極表準,確然不動,而淸蹕戒移,其迹似避,慈闈之志,聖孝重違耳。日者,鞫扇誑之人;罰統戎之員,下詰方使,昭諭諸路。一號令之間,人無語怪,群輕自重,竝懷悔恧。臣等今復爲言者,朝寡定力之士;巷無昭明之民,正理之外,虞或有動,而奸僻隨唱,惟亂衆心,豈思患預防之意乎?昔黃巾假妖,劇賊于漢。人君之於訛言,益念痛袪,罔少忽哉?石言于晋,師曠不信;鬼嘯於梁,韓愈辨原。慮後世沈淪邪說,反自扇誑,惑亂黎首,汨喪正理也。國有韜鈴,職備捍折,而宿衛夜驚,失聲叫呼,有同嬰兒,統轄之司,其謂少有紀律乎?無形之物,理無害人,而劫讋褫魄,若是甚焉,況使趨於擊鬪危事耶?猛獸橫噬於沙苑,將士受命而驅除,閫外委責,當守軍容,非有君詔則無所撓掘,而柏府一胥,執卒轅門,不問標信,反接與之,軍令萎墮,固非一夕。將憚死綏,卒先曳兵,因是可料,豈非國家之深憂乎?嗚呼!譸張誕辭,皆起於人心之幽昧。人心之幽昧,實陷於利源之濫觴也。廉恥滅裂;貪鄙橫流,六部重地,而藉蔭曲出,半締郞署,碌碌淺薄,悠悠簿書,累據公貨,苟營私器。自負醜事,恬無寸恥,四維盡圮,弊難匡救,可勝嘆哉?垂拱法宮,南面聽政,固有常所。故人主動靜云爲,粲粲明明,上下之間,無一毫有隱。今昌德宮有移御之名,而黼座尙在於昌慶宮,非惟初命之不信,而反爲居處之涉秘。澄心出治,彼此何殊?殿下何不分明擧止,而使下人,莫之知耶?傅說曰:「惟學遜志,務時敏。」遜則無自足之心;敏則有日進之善,勉强學問,況爲致知之事乎?力行緝熙則德廣道盛,萬理益明;衆善畢至。聖學之功,所繫甚大,可不勖哉?伏願殿下,知物怪之本無;擴正理而益靜;念武略之不競,嚴軍律而致畏,悟貪風之滋熾,尙廉白而勵俗。亟還正宮,使宮處有常,時論經史,俾道義講劘,不勝幸甚。

答曰:「近因虛事,人心騷動,予亦非之,所言當然。昌德宮卑濕之地,而昌慶宮有同一宮,故處暑之間,雖御昌慶,近因大臣之言,還入昌德宮也。近來,軍令不嚴,無標信而出與直卒,此,將帥之誤也。不無後弊,所當推之。六部之失,自有法司糾之。古云:『四維不張,國乃滅亡。』其可不戒乎?」

7月14日

○己丑,司諫院大司諫鄭應麟等上疏曰:

臣等俱以顓蒙,待罪諫官,義當畢精竭慮,陳善糾謬,納吾君於無過之地,而上不能輔導聰明;下不得裨益朝政,尸素之譏,誠所未逭。然姑以耳聞目見,謹條列以聞。經筵,人君所以廣詢博訪,窮義理之源,通上下之情,用成治化者也。古之明君誼辟,不自滿暇,孜孜臨御,講劘治道,雖當暑月,尙不廢輟,豈無其意?殿下卽祚以來,勤御經筵,舍己從人;好問不怠。近者,惕念少弛,罷輟講論,已踰三月,上下阻隔,群情悶默。殿下學就高明;德造罔覺,似無待於講論,然國家不可謂無事,下豈無一言之敷奏;上豈無一事之咨詢?當此盛暑,恐勞玉體,不敢稟請,然擇其淸涼之朝,延訪臣僚則其與常昵寺婦,亦大有間矣。況今伏熱已退,新涼漸至,固不可專廢也。伏願殿下,勿謂聖學之已明;朝政之已理,亟御經筵,引接儒臣,咨訪治道,以通上下之情;以緝熙光明之學,幸甚。世子,國本,輔導不可不謹。輔之以道,固有先後緩急之序,先之以薰陶德性,變化成就;繼之以古今事變,鑑戒治亂,其學不獨貴於博覽史傳而已也。故古人論學,亦有次第而不紊。伏見,世子天資夙成,學已通方,此正謹其輔導之幾也。今者,已讀《史略》,可謂通達事變,而又進講《通鑑》,是徒以史記爲急,而緩於涵養之學,可謂輔導之得其方耶?若只以涉獵爲務,則知書宦寺,亦足以備勸講、充輔導,何必擇僚屬哉?伏願殿下,鑑往古輔養之道,選置僚佐,俾盡敎養之方。殿下亦宜益加保護之道,淸讌之暇,從容敎戒,使之言語必正;擧動必莊。凡誠正、修齊之要,殿下之所服行,而已有效,與其勉慕而未能及;愧悔而未能免者,傾倒羅列,悉以敎之則有以得乎殿下心傳之妙,而宗社之安,永永無窮矣。古人云:「訛言不祥。」訛言之作,起於無形,而人心動搖,有同土崩,其爲變,豈不大哉?頃者,闕內直宿軍士,一卒叫魘,千人驚惑,以爲鬼妖,以訛傳訛,遂至都下之人,狂奔喧擾,夜不能止,變異之作,莫此爲甚。昔秦有鬼妖,師曠以智靜之;宋有言,張方平以靜鎭之。殿下不擧鎭靜之方,遽下移御之命。此雖出於慈旨,不能獲已,人心疑惑,因此益滋。今雖已罪訛言之人,又曉諭中外,然愚民易惑,而難曉,疑怵之念,恐或未解。伏願殿下,洞察不祥之實,益念鎭靜之道,幸甚。軍律,所當嚴明,而不可解弛。兵法曰:「畏我者,不畏敵;畏敵者,不畏我。」使之畏我,非威克厥愛,其何能濟?今者,紀律不明,部伍無統,將不知律;卒不畏令,委靡頹墮,無所管攝,苟有緩急,將焉用之?近日闕內軍卒,訛言夜驚,聲徹大內,將不能禁,卒莫從令,屢驚不止。若少有紀律,何至此極?至如軍陣,不可率意進退,而驅逐惡獸,遽違朝令,徑自罷去。士卒出入,當從標信,只據寸牒,拿士付吏,大失將體。此皆由於昇平,專不講習,頹靡不振之致。伏願殿下,念軍政之重;察陵夷之弊,及其閑暇,時以講明,使自嚴肅,有備無患,幸甚。人君之用人,猶匠之用木,較短量長,惟器是適,苟任用得道,何患乏人?今者,銓曹政事之際,不度才器,苟循資格,好惡紛紜,用舍失當,位不稱人,事多曠廢。銓曹若是而謂之乏人,可乎?且在先王朝,文官有失,例授外職,以示貶斥。故皆以補外爲恥,莫肯求去。今則纔陞六品,先急乞郡。雖托養親,爲己求之者亦多,一邑有闕,爭先求之,奔競成風。文官尙爾,況雜僚乎?此雖不可盡置淸班,比諸門蔭則大有逕庭。當授監寺之職,以責其任可也,而率循私意,馴致內輕。以是,闒冗雜進,動被物論,積滯五六品之班,徒費廩祿,大妨士路。一身之奉,雖曰榮幸,其於國家責任之意何?先王任官,久於其職,故必有成績。今則政事煩數,旋授旋遞,爭懷姑息,不謹乃職,竟成頹墮,當今之弊,勢將難救。國家設官分職,資必有級,參上參外,准朔乃加,其功勞時有特資,所以考勤慢,而示勸徵也。少不可行私於其間,而銓曹郞官,不計朔數,自加其級,略無顧忌,由郞官而出者,尊之爲先生。資不及職,公然例授,不以爲怪。濫習至此,流弊已甚。伏願殿下,念此數弊,申勑銓曹,以淸銓選之路;以杜躁進之門,幸甚。且人君所爲,與天相通。一德修則天必降祥,以休美之;一事失則天必降災,以譴告之,感應之理,無毫髮差爽,可不懼哉?伏見,今年之旱,自春徂夏,三農悶鬱。聖念兢惕,靡神不禱,僅見一霖,焦稼少蘇,庶獲西成。立秋以來,旱魃尤虐,晝多凄風,夜無露氣,禾未發穗,幾盡焦枯。萬民嗷嗷,救死不贍。旱乾之變,今古所罕,未知殿下,其何以爲心?宵旰惕念,雖曰已至,朝廷之間,疵政尙多,而奢侈之害;冗費之弊,無有紀極。其在豐稔,尙且有妨,況今帑藏告竭,轉貿中國;假公營私,駄載相望,非但貽弊於驛路,華人之唾罵輕賤,亦可愧也。至於士庶,家無甔石之儲,而競效豪侈之事,婚姻、喪葬,奢僭踰分。婚姻者,非綾段、金玉,不以爲用;喪葬者,非油蜜果盛奠,莫肯祀事,爭尙觀美,徒殄天物。以是,貧者嫁不以時;葬不及期。弊至於此,可勝嘆哉?近日,二三宰相之卒,侁祭者,油蜜之果、庶品之羞,高排陳別。絡繹不絶,塡塞街路,務飾虛美,冗費尤甚。此雖不出於公廩,亦不可謂無弊於民也。此皆著在甲令,所當申明而禁抑也。伏願殿下,上念災沴之荐臻;下察民生之艱窘,省其所當省之費;祛其所當袪之弊,以裕民生;以弭天災,幸甚。

答曰:「近因事故及盛暑,久未視事,予亦未安。予嘗觀世子學問,漸至高明。侍講院與師傅,議定所讀之書可也。自古,訛言一動,非有定力,必爲所惑。然妖不勝正,若率以正,何難鎭靜?近來,軍律不嚴,予嘗念慮。故數言于夏官矣。用人得失,繫於治亂,可不愼乎?近者,文官補外,其弊亦甚,銓曹所當知之。銓曹郞官,自加其加,流弊已甚,必有糾處。秋旱祈雨,近古未聞,今亦有之,西成難望,予尤軫念。士庶之家婚姻、喪葬,奢侈已成。宰相之家當先禁戢,而不爾,此亦法司糾之。」

7月15日

○庚寅,受朝賀。世子率百官,隨班。

○御朝講。領事鄭光弼曰:「近來,連歲凶荒,公私俱竭,京畿百姓,飢死甚多。如此則天地之氣,豈爲順乎?近聞,京畿各官,未能救荒者,非官吏之過也。如楊州、廣州大邑也,而亦無數十石之穀,雖邑內之民,一日賑救,豈能給乎?今者,移穀于平安道彼道雖凶荒,豈如畿甸之甚?但邊地,慮有軍興之事,不得已移運耳。然如此凶年,移轉凡事,務從省減爲當。且京畿百姓,艱窘至此,來年上納軍資,令其邑捧納何如?近見,秋旱旣甚,又有風災,西成望絶。百姓非徒不能奉貢賦,亦不能謀其自食矣。此事,上下尤當憂慮。」上曰:「旱災旣甚,又有風災,災變非常,良用憂悶。救荒之事,已言于戶曹矣。且平安、黃海移轉事,水路險遠,不無致敗之弊,然出於不得已也。」光弼曰:「今之移轉,人多苦之。然彼乃邊地,慮或有事變,亦不可止也。且近來,奢侈成風,婚姻、喪祭,皆尙侈華。至於飮食,亦極其豐美。在我無遠慮如此,則其於國事,豈能有遠慮乎?風俗之弊,莫此爲甚,反朴歸厚之策,不可不留念也。」上曰:「風俗不可一朝卒變。但各司常時飮食,極其奢侈,此豈無弊乎?法司所當糾察也。」光弼曰:「非徒各司飮食奢侈,外方各官尤甚。各道觀察使拜辭時,自上敎之以各別禁斷,可也。近來災變,前古所無,須自上博求致災之由。至如刑獄之事,尤當審念寬減,以答天心。」上曰:「冤悶之事,果在於刑獄之中。以近者之事見之,李承謙以朝官受刑,將至五十次。故議于大臣而照律。臺官以爲:『贓罪重事,不可不取服而徑照。』云,故令畢推矣。」光弼曰:「凡贓罪,不必置諸死地。子孫禁錮;廢棄終身,亦次於死罪矣。承謙照律公事,自上卽爲判付可也,而留待法官之啓,乾斷豈宜若是乎?」持平鄭萬鍾曰:「國家用法,當取服,捧結案然後,自上裁斷可也。此事取服則乃爲一罪,非必欲加一罪於承謙也。但不取服,而徑照其律則流弊甚多,故啓之矣。」

○傳曰:「日氣似暖,經筵,見日候,取稟可也。」

7月16日

○辛卯,黃海道蟲災、旱乾。

7月17日

○壬辰,憲府啓曰:「通禮院推考公事,以當該官,已奉傳旨矣。但一司誤爲之事,長官爲大,請推長官。且聞,侍講院以師傅意,請罪通禮院時,事體埋沒之言,政院脫漏不啓,而以不緊泛然之辭,捧承傳。其後,聞未便之論,而更捧承傳。政院在近密喉舌之地,出納之際,雖小事,在所當況謹。此,大臣入啓之辭,擅減不啓,其漸不可長也。都承旨柳溥及色承旨趙邦彦,請先罷後推。」諫院啓曰:「司中聞,舍人鄭彦浩,連出仕,加不正之奇。今日於司中齊坐,已越署經。此乃都堂郞官也,不可與雜官比,亦不可待後日署經也,請速遞本職,其出加之正不正,自有推處,推之則可知也。」傳曰:「通禮院當該官及長官,竝遞之。且事體埋沒之言,承旨,初則啓之,而及其捧承傳時,未及入之。其後聞未便之言,而果付標入啓,此有何情?罷之則過也,其行公推考。鄭彦浩,其遞之。」

7月18日

○癸巳,憲府啓曰:「聞,侍講院以師傅之意,請罪通禮院時,事體埋沒之言,幷啓,而政院脫漏不啓,故啓之。而昨日傳敎謂:『此言入啓矣。』然則捧傳旨時,必脫漏矣,其時奉傳旨,承旨請罷職,如不入啓則入啓時脫漏承旨,請罷職。大抵,政院在喉舌之地,雖小言,不可擅減。況大臣所啓緊關之言,擅自減焉,不得已先罷後推。」傳于政院曰:「昨日事體埋沒之言,自上亦不能記憶。問諸承傳色則謂:『似有此言。』云,故以此答臺諫矣。今者,令考司謁備忘記則只有『至爲非矣』之言,而無此語。承旨因何事,知其遺漏不啓,而待罪耶?侍講院入啓時,抑或不言耶?竝考史草以啓後,答臺官也。」承旨柳灌啓曰:「凡啓之事啓達時,史官參聽而書之。去十五日,說書許沆,以師傅意來啓。翌日,沆以他公事,來到于院,與郞官言曰:『昨日,事體埋沒之言竝啓,而傳旨則無此言。』云。郞官以此來言,色承旨聞而驚之,卽招問許沆則:『吾固入啓此言。』云。色承旨意謂,聞而忘却,遺漏不啓,故待罪。史官草冊則果無此言矣。」傳曰:「色承旨待罪之辭,其卽書啓。」柳灌卽考史草,而書啓,傳曰:「昨日臺官,以事體埋沒之言,脫漏不啓,請罷推承旨,而予以爲,承旨初則入啓,而不入於傳旨,故問于承傳色則意有此言云,故以入啓答臺官矣。今更詳考則承旨果不入啓,至爲非矣。初不入啓,而追請付標於傳旨,亦非矣。同副承旨南孝義,其罷職而推之可也。」

7月19日

○甲午,吏曹判書李沆、參判申公濟啓曰:「臣等常恐不合重任,雖一日未能安心,每欲辭兔。今觀,諫院上疏云:『好惡紛紜,用舍失當。』又多論政事間之失,臣等不可冒處重任,敢辭。」傳曰:「諫院疏意,欲其用人之際,更加審察。此,美事也,不須辭避。」沆等再辭,不從。

○以李龜齡爲承政院同副承旨,李熙騫爲弘文館副應敎。

7月21日

○丙申,御朝講。

7月23日

○戊戌,全羅道寶城人震死。

7月24日

○己亥,日暈,冠。

7月25日

○庚子,上御仁政殿簷下,受朝參。

○御夕講。

7月26日

○辛丑,御夕講。

7月27日

○壬寅,左議政鄭光弼、右議政沈貞議曰:「轉運事,當初議啓者,以彼道連年凶歉,旱荒尤甚。至于今年,自春初,亢陽不雨,慮恐農事終不實,救荒之事,不可不預備,故建白移轉之策矣。近見平安道觀察使啓本,且因人得聞則海邊郡邑雖不實,山郡則農事偶然,田穀稍稔云。然則可以推移賑救,不須運京倉之穀也。京倉之穀數少,如此之年,每欲爲移轉則勢難繼也。且當初,慮其農事不實,欲爲移轉,以備救荒,及知農事偶然,計其弊而停之,豈爲號令不一乎?且天運不可逆料,若後年凶荒,止如今年則移轉,不須爲也,如遇大凶年則安可計其弊,而不爲移運乎?其永久不爲移轉之事,今不可預料也。臣等聞,彼道農事偶然,而弊事甚多,故請姑停今年耳。但京畿州郡,皆無儲穀,畿甸之民則不得已,而以京倉之穀,賑救,故下三道倉穀,明春移轉,而納京倉之事則不可停也。以此觀之則移轉之事,亦非專廢也。」〈政府初以平安道連年凶荒,欲爲移轉賑救,而及聞農事偶然,啓請還停,上以號令不一收議,故有是議。〉傳曰:「轉運事,其依啓,停之。」

7月28日

○癸卯,舍人朴紹以禮曹報府公事回啓,仍以政府意啓曰:「觀傳敎之意,〈敎云:」琉球國,與我國相距遼遠,不相通使,佯若不知其僞,因以接待,以示王者柔遠之道,何必辨其眞僞,以生怨怒之心乎?「云。〉於王者待夷之道至當。臣等亦嘗欲以此啓之,今聞傳敎甚當。待夷之道,所當如是,故兩界彼人,多有奸詐之事,而國家不爲辨釋,待之如舊矣。今者,下問等閔意使送事,異於此矣。往在世祖朝,倭奴受圖書者多矣。然距今已遠,其親受者,皆已身死,而奸詐之徒,冒稱其名者,不可勝數。己巳年有一倭人,以久遠圖書,爲書啓而來,其奸詐著露,國家不許接待而還送。又於乙酉年,稱琉球國等閔意使送而來,國家雖許接待,知其奸詐,詰其眞僞。彼必知我國,已悉其虛僞,而尙不少愧,纔往忽來,是欺侮朝廷也。其奸詐情狀,不可不言,亦不可枚擧而言也,決不可接待,依禮曹公事爲當。」傳曰:「大臣之意如是,依禮曹公事可也。」

7月29日

○甲辰,以黃孟獻爲京畿觀察使,黃憲爲弘文館校理。

八月

8月1日

○丙午朔,左議政鄭光弼、右議政沈貞啓曰:「連日下雨,去夜之雨,亦甚非常,畿甸百姓,將不粒食。水邊田畓則雖或有結實,而必爲損害矣。曾苦酷旱,而今又秋霖,災變莫甚。此皆臣等不能盡職之致,在職未安,敢辭。」傳曰:「今年春夏,旱氣太甚,晩乃得雨。意謂農事稍收,秋又亢旱,旋爲秋霖。水旱相仍,災變非常,上下皆當恐懼修省,是豈三公之過也?其勿辭。」

8月4日

○己酉,御朝講。

8月5日

○庚戌,司書任樑以世子意啓曰:「今年秋夕,欲祭于永慶殿,而議于師傅則云;『欲爲親祭之意,出於至誠,誠美事也。然以大義計之,則世子主鬯,而爲亞獻官,乃禮文也。以此見之,則今春廟見時,先見於宗廟,而次見於永慶殿者,以宗廟爲重故也。今亦先祭宗廟,而後祭于永慶殿似當。』云,此意敢啓。」傳曰:「世子以久未親祭于永慶殿爲未安,而議于師傅,師傅以太廟爲重,而以先祭言之。此意,當問于禮曹。」仍傳曰:「予於前日經筵,以世子親祭永慶殿事,問于禮曹判書〈許硡。〉則曰:『世子年幼,恐不能行禮也。』世子今則於朝廷公會,亦爲隨參,豈不能行祭乎?若自上親祭於太廟時,爲亞獻官參祭,而後祭于永慶殿則必爲緩矣。世子於太廟,獨往致祭事,前例有無未可知也,其考啓事,言于禮曹。」

8月6日

○辛亥,日暈。

○禮曹啓曰:「自世宗朝以後考之,則世子於宗廟,無獨祭之禮。考於《五禮儀註》則只於釋奠祭,世子有獨祭之儀。且以中朝事見之,有命遣皇太子致祭宗廟之儀,而無太子自祭之儀矣。」傳曰:「於後日,自上親祭時,以世子爲亞獻官,而致祭後,祭于永慶殿事,言于侍講院。」

○以金希說、黃恬爲弘文館副校理。

8月7日

○壬子,憲府啓曰:「前日司中,以咸悅縣監邊封,以本官官婢通奸事,啓罷其職,而今聞之則執義金銛,通簡于邊封曰:『汝事,某臺諫先發,余力救,不得。』云。擧同僚之名,私通臺議,有關士風,至爲驚愕,請速罷之。」傳曰:「金銛事,未可知也。然臺諫,豈偶然聞見而啓之?誠有如此事則果爲驚愕。執義則自不可行也,知其實否然後,亦可罷也。」再啓,不允。

8月8日

○癸丑,憲府啓金銛事。諫院啓曰:「咸悅縣監邊封官婢通奸事,憲府論罷,而執義金銛簡通於邊封曰:『某員發言,余力救而不得爲也。』云。僚中完議之言,雖在父子間,不可以傳說。金銛所爲,至爲陰邪,請須先罷後推。上敎謂:『推之則可罷。』云。推問而其緘辭若曰:『某員發言。』云爾則緘辭所及之員,參推似難,請各別推之。大抵,近日臺中凡論啓,而被論者必曰:『某人所爲。』先懷陰中之心,以搖動臺諫爲計者頗多。非徒朝廷氣脈萎薾,大關於國家興亡。金銛以有識臺官,如此爲之,必須先懲此人然後,朝廷紀綱自振;臺諫體貌自立;士習自正矣,須速痛懲可也。」傳曰:「金銛事,兩司豈偶然聞見,而同意啓之乎?然大抵,近來士大夫之請罷者,不推而遽罷,已成習。予意以爲,推而後罷之,則彼亦甘受其罪也。推而罷之,亦爲未晩也。以諫院啓意觀之,請各別推之云,其下詔獄推之可也。」

○以吳潔爲司憲府執義。

8月9日

○甲寅,聽啓覆。抱川囚私婢卵德,奸其父干阿之,同謀殺其夫申戒孫罪,竝凌遲處死不待時,三覆,依律。

8月11日

○丙辰,御朝講。

○黃海道觀察使閔壽千狀啓曰:

月初,連三日風雨,禾穀損傷。道內儲穀不敷,請趁時移粟。

8月12日

○丁巳,京師地震。

○御朝講。知事李沆曰:「近來,其待大臣,異於祖宗朝。在世宗朝,黃喜終始爲政丞。世宗如有虞度之事,雖於中夜,命召而議之,所言無不從。成宗朝許琮、洪應爲政丞,所言亦無不從。自上旣爲敬重,故下人視之若泰山維嶽,國勢安定而無異論矣。古云:『安生於上下之分定。』上下之分定然後,人心安;人心安然後,國家安矣。大臣若不可用之人則不任以事可也;旣授其任則聽從其所言,而委任責成可也。《中庸》云:『敬大臣。』又古云:『不使大臣怨乎。』不以若敬而信之則大臣之言,不可不聽也。近日,李承謙旣犯贓罪,死不足惜矣。然自上旣議于大臣,大臣議啓曰:『朝官刑問,至于此極,近來所無,恐傷欽恤之仁。』故自上乃命照律,而聞臺諫之啓,又命推之。臺諫執法而啓之,雖不可不從,大臣之意,主於刑不上大夫,其言亦當,而不聽,此非敬重大臣也。自上又有誤爲之事。李承謙公事照律事,旣命下判付,而聞臺諫之啓,而乃留于政院。人君與奪之權,不可下移,漸不可長也。且轉運廳事,大臣啓罷而不從;臺諫啓之而後罷之。夫謀國之政,在於大臣,而臺諫之職,在繩愆糾謬也。以大臣爲重則於體統是矣,而不用大臣之建策則大臣爲輕。是以有下陵經上、少陵長之風。若此風不速改之,而至於紀綱解弛然後,欲改之則必至於罪之而後,乃可改也。臣所啓之言,所關至重,自上詳察焉。前日趙光祖時,大臣亦有以非之者,然自上從年少人之所言,故無有言之者。臣其時爲大司憲啓之曰:『朝廷之事,臺諫皆爲之也。』云。其時同事之人,今亦在焉。今也雖已罪其時之人,其機則不變,而尙有餘風。今若以臣之所啓爲尋常,而不爲之速改則恐紀綱,終至於散亂無統也。」上曰:「所啓之言至當。李承謙其罪已服,而至決案時變辭,故臺諫以不取服照律,未便啓之。予亦以爲,不取服而照律則果無發明之意,更命推之矣。且其照律公事,非判付後臺諫來啓也,未判付前臺諫來啓。若時方論啓,而判付則是,似不取實於臺諫之言,而拒之,故姑勿判付,而留之也。」沆曰:「此重臺諫之意也,然與奪之權,固不可下移。若如此則後必有弊矣。」

○大司憲朴壕、執義吳潔、司諫吳準、掌令張季文、權輗、持平鄭萬鍾、林百齡、獻納安士彦、正言朴洪麟、成倫等啓曰:「今日朝經筵,宰相〈指李沆。〉啓之云:『近來,大臣輕,而臺諫重,往者餘習尙在。今若不改之則終至於罪之,而可改。』云。臣等俱以無狀,有誤爲之事,故云然矣,請遞臣等之職。」答曰:「今朝經筵,予亦聞宰相之言。近者,李承謙之罪,已議大臣,而聞臺諫之言還推,其照律公事,留於政院。轉運廳事:『大臣所啓時不罷,而聞臺諫之言罷之,是重臺諫而輕大臣,此,失體也。』云。此事,非不聽大臣之言,聽臺諫之言也。李承謙事,雖議于大臣,其照律公事,不啓之前,臺諫論之。臺諫時方論執,公事允下則似不取實於臺諫之言,故留政院也。轉運廳,予初不欲設局,而大臣敢請設之,旋卽請罷。平安、黃海道,農事凶荒尤甚。今年若不久而還設轉運廳,則當今之弊,在於朝建夕廢,號令不一。予以是言之,而臺諫亦啓,故更議大臣而罷之。大抵,大臣所失,臺諫糾之。大臣言之,臺諫若紏之則聽之,有何非乎?人君於宰相、臺諫之言,不可偏聽,審其可否而已,何有輕重於宰相、臺諫之間乎?今日之言,實由予誤斷數事之故也,非指臺諫之言,勿辭。」再辭,不允。

○黃海道安岳地震。

8月13日

○戊午,臺諫合司啓曰:「李沆以執政宰相啓曰:『不聽大臣之言,而聽臺諫之言,往者餘習尙存。今若不改此弊則終至於罪之而後,乃可改也,須速改之。』云。是使臺諫,不得言也。臣等必有誤爲之事,故如是啓之,何可在職乎?請遞臣等之職。」傳曰:「人君之於大臣、臺諫也,其言合則聽之;不合則不聽,審其可否而已。若盡聽臺諫之言,而不聽大臣之言則是有偏聽之弊。此意,已於昨日言之。李沆所言,以李承謙及轉運廳公事,爲未便而言之也,其勿辭。」

○臺諫啓曰:「勿辭事,承上敎丁寧,故臣等當就職。李沆以執政宰相,托以頃時餘習,〈指趙光祖時。〉而啓之。是,非徒欲使臺諫不得言也,乃欲害士林也,其於國家危亡,大有關焉。自古權臣,欲濟其術則必如此爲之。不可使一日在朝廷也,請速竄逐。」傳曰:「臺諫以李沆所言爲非,而請罪,然李沆豈欲害士林也?常時,宰相言其懷抱,可用之言則採之;不可用則棄之,豈以言勢之誤,罪之乎?不允。」臺諫六啓,不允,仍上箚曰:

沆本以偏躁淺狹之人,位過其分,肆然無忌,公論之不與,久矣。頃緣卜相之時,宰相謬擧,以誤殿下之聰明,踰資越品,濫受台職,朝野驚怪。公論一發,聖斷如流,是豈有一毫私意?誠以三公重任,非其人,不可也。沆不以覆餗爲懼,反以公論爲讎,久蓄積忿,思欲一逞,乃於經筵,假托重大臣之論,陰爲傾臺諫之計。夫大臣固當重之,豈有鉗臺諫、廢公論而後,大臣重乎?臺諫,公論所在。公論行則朝廷尊;朝廷尊則大臣自爾重,理勢之必然也。自古權臣之濟私欲、行胸臆者,必先杜絶言路;擯斥士類,使人主孤立然後,惟吾之所欲爲,無所不至,馴致亂亡之禍。今沆之言曰:『近來,臺諫有趙光祖餘習,失今不救,勢至於治罪,而可救,所傷必多。』光祖等以詭激亂政,竝其黨與,皆被竄放。朝廷已革其弊,務爲大中之道,矯枉之過,偸靡則有之,豈有詭激之習哉?沆非不知之,而所以爲此者,欲以無形之事,構成難免之禍,一網盡之也。古語曰:『一言可以喪邦。』沆之此言一行,士氣沮喪,言路蔽塞,權奸自肆,誰復有言者?伏願殿下,勿諉諸言緖之偶然,察其陰計之有素,快示明斷,竄逐遐裔,以正其罪。

答曰:「今觀上箚,李沆雖見遞台職,豈有一毫嫌怨於此乎?然大臣、臺諫,分輕重之事,必是誤發言端也。大抵,大臣有過失,臺諫知之,畏縮不言則是豈朝廷之福哉;臺諫有失事,大臣亦知而不言則是亦豈朝廷之福哉?臺諫、宰相,相爲可否,而人主必擇其可用,而用之而已。宰相、臺諫,不宜分輕重也。援引往者之事,其意乃懲於前,而欲救後日之弊也。但其言勢誤發,何有他意乎?大臣以一言之誤,遞至竄逐,不亦過乎。」

8月14日

○己未,御朝講。持平林百齡曰:「李沆所啓,大關於國家治亂。大抵,言路則可廣,然以頃時詭激之習尙在,可改之云。矯枉之道,偸靡則有之矣,近來士習,豈有詭激乎?『今日光祖餘習,至今尙存,不得已罪之然後,可改也。』此人非不知今時,無詭激之習,而言之,欲傾陷臺諫之計也。今若不罪此人,則一有逆耳之言則必指爲光祖餘習矣。上敎謂:『偶然,言勢間誤發。』云,然大臣,豈平時不計慮,而卒然啓之乎?沆亦曰;『平時,常欲啓之。』云,此非偶然計之也。」正言成倫曰:「李沆所啓之言,非一朝一夕之計,是乃平日之心,而發於今也,非言語間失誤也。以光祖餘習尙存,爲言者,欲以無形之事,使人不得言,而陷害士類也。大抵,自古權臣,欲售其術則必先以無形之言發之,擯斥士林,杜塞言路,使人主孤立然後,得濟其術矣。此言,大關於國家治亂,若一日在朝廷則危亡立至矣,請速竄逐。」領事鄭光弼曰:「臺諫所啓之言過矣。臺諫之意,與臣等有異,至爲難矣。大抵臺諫之言,豈盡是乎?然人人得以是非之則恐言路塞,故悠悠而過矣。頃時〈指趙光祖時。〉有如此之事矣。其時,臣以庸暗,亦居相位。趙光祖有過激之事,而然,亦有嘉言,故人不得以啓之,而終至於亂。其時臺諫,一人獨爲之,非光祖則金淨,非金淨則光祖。惟此二人,相爲出入矣。然其時不得決斷者,恐其言路之蔽,而持疑矣。近來,亦豈無此風乎?今之臺諫,他事則未可知也,使其言路不廣之弊則有之矣。掌令、持平三四人,相爲出入,雖有可爲者,少有異論則駁之。外方守令,豈無可爲者,而亦不得爲之。非但李沆憂慮此弊也,朝廷皆有憂慮之心。其言勢之誤,未可知也,然所言,非謂卽今臺諫也。頃時曺繼商、張順孫,一言而見斥。今若罪李沆則此風,亦如往日矣。不計公議,而遽請竄逐,至爲非矣。今入侍宰相,亦非一二人也。誰不以此爲之憂慮?至如外方守令,若已甚者則臺諫可以駁遞。觀察使殿最則僅二三人,而臺諫論遞者過半。若臺諫暫啓而止則觀察使亦人也,豈不明黜陟乎?況其所駁之事,亦未盡是,故終不可廢,而復用其人,此至爲擾亂也。今此李沆事,誰爲安心乎?臺諫不自引嫌,而遞請竄逐,何異於往時?是猶掩耳盜鍾也,須使上下和同可也。而少與己有異論則乃如此爲之曰:『今則不如頃時之習。』其可乎?大抵,宰相、臺諫,相爲糾正然後,可爲大中之道也。若不然則自上亦不得以廣視聽也。雖以李沆之言爲鉗臺諫之口,臺諫之鉗他論,亦豈是乎?」百齡曰:「李沆以誤某事,指臺諫非之則臺諫當引嫌也。此則泛然以光祖餘習尙存,啓之,恐後日言路塞,而弊至於大,故敢啓耳。」光弼曰:「恐塞言路之言,然又多有異議,不計此而啓之,其可乎?宰相之議,豈皆不是;臺諫之言,豈無誤者乎?臣與沆之父,相從遊矣。沆則年少,非如臣一時,其心則未可知也。然其設心,豈以前日,未得爲台職爲忿怨,而言之乎?沆,一品宰相也。臺諫以此捃摭言之,至爲非矣。」倫曰:「臺諫以言責爲任。若不合之人則不得已駁遞。以此爲有光祖之餘習則不可也。沆之言,非徒有妨於一時言路,永爲後世無窮之弊,故敢啓。竄逐之言,雖若過矣,而其設心,與廢公論則罪可至於竄逐也。」百齡曰:「近觀今時氣習,懲於光祖之事以爲:『頃時雖言是事,而皆如是被罪也。』至于今時,雖事之是,亦不敢言,須使言路開廣也。」光弼曰:「我國人,豈皆有定力者乎?今之所用,皆其時之人也。在其時,皆以爲是,而在今時,皆以爲非,此在自上斟酌。」倫曰:「宰相、臺諫,相爲可否,國家之福也。大臣亦有所誤,故臺諫啓之,而乃謂:『光祖詭激餘習,尙存。』此,蔽塞言路也。」光弼曰:「李沆之言,未知其不和平也。然遽請竄逐,此則有前日之氣習,公論非獨在於臺諫也。三代以上無臺諫之時,誰不言之乎?豈以臺諫之言,而一從乎?今者臺諫之外,使不得言之,而爲臺諫者,不計公議,遽請竄逐,如聞頃時之言也。臺諫之言,豈爲盡是乎?若不可爲之事則初不當啓之也。」倫曰:「自上旣已聽之,裁斷在於上也。」光弼曰:「今之和解,在於上也。」上曰:「李沆所啓之言,予亦聞之,非指臺諫也。援引前日之事者,不於微而防之則終必有弊;弊極而後改之則多有所傷,故懲前日之事,而言之也。但大臣、臺諫,分輕重之言則果不當矣。朝廷之事,大臣、臺諫,相爲可否可也。若人君分輕重,而偏聽則不可也。李沆之意則非欲害士林也,慮後事而言之也。」光弼曰:「臣今所啓之言,豈無所誤;亦豈無可採者乎?」上曰:「宰相、臺諫,相可否可也。李沆設心,豈欲害士林乎?」

○左議政鄭光弼、右議政沈貞、左贊成金克愊啓曰:「臣等以臺諫論啓李沆之事,欲啓而來矣。近告李沆所啓之意,皆臣等懷抱之事也。此意,孰不有之?其間言端有弊,而啓之之意,未可知也,臺諫以李沆竄逐云,當初沆之所慮而啓之者,事誤而後改之則恐士林多有所傷,而復如光祖之時故也。今則臺諫反以爲『陷害士林。』云,此則有異於沆之本情矣。臣等皆有此意,欲啓之而未敢發者,恐至於此也。假令,李沆言語間,雖有誤錯,豈可以此竄逐乎?況以群意,而沆先啓,而如此可乎?公論,非特在於臺諫也,宰相有所懷則亦可言也。若臺諫外使不得言之,則有懷必陳,不可得矣。臣等之意,欲使相知此弊,而改之則庶無釁跡,而相爲好矣。臣等恐傷士林,常欲啓之而未敢發也,沆先言之,而乃如此罪之則益爲詭激,而無復敢言者矣。」答曰:「予昨聞李沆之言,援引往事者,無他意,但防微而欲救後弊之大也,保護士林之意也。但宰相、臺諫之間,論輕重之言,未及料也。宰相有過,臺諫糾之;臺諫有失,宰相言之,宰相臺諫,相爲可否,而人君取其可而已。人君若以爲,某人重而某人輕,如是而聽之則必有偏聽之弊。大槪沆之所言,非欲陷士類也。予意亦以爲,竄逐過重,故留難也。當今之事,他事則未可知也,臺諫之路不廣,未便事,予亦計之,已傳于政曹。沆在銓曹而聽之,亦議諸大臣而言之,此言不爲非矣。臺諫聞政府之意則亦自有斟酌矣。」

○臺諫合司啓曰:「李沆所啓,偏聽臺諫不可之言,將致言路蔽塞,大關國家。故臣等論啓,而今朝經筵,鄭光弼啓曰:『豈無曩時餘習?被人之非,不自引避,而反論其人,與往時無異矣。』云。當初,李沆啓之,而臣等以爲,被一時宰相之論,在職爲難,故累達請辭,未蒙允許,黽勉就職矣。大抵,就職則當有所任,誤爲之事,所當明正,而請罪矣。今朝,宰相尤以臣等爲非,決不可在職,故敢退。」傳曰:「今朝經筵,鄭光弼所啓之言,乃所以確論也。李沆以宰相言事,而卽爲竄逐,不可也,沆非欲害士林也。令又聞政府來啓之意,亦非獨李沆之意也,衆意皆如是。不可竄逐之意,已言之矣,勿辭就職事,命召臺諫言之。」凡三辭而退。

○以潘碩枰爲咸鏡北道節度使。

8月15日

○庚申,臺諫承召入來,辭職而退。如是者再。

○弘文館應敎沈義欽、校理黃憲、副校理黃恬、金希說、修撰宋純、周世鵬、正字全義貞、韓㞳等啓曰:「頃於經筵,李沆所啓之言,臣等亦聞之。大抵,宰相入參經幄、陳其所懷,固當也。但李沆所啓之言,欲矯時弊,而其言過當,大妨於言路,臺諫論之當矣,須速罷職。臺諫亦被大臣之論,勢不可苟且在職,請遞之。大抵朝廷之上,大臣、臺諫,爭是非,相可否然後,國家安。近來,臺諫、大臣,抵牾不和,非國家之福。此意,須自上察之,務令鎭定,使上下和平。」〈史臣曰:「會議時,應敎李熙騫卽日下鄕,餘存者脂韋掣肘,莫敢開口。修撰許磁、宋純等獨以爲:『臺諫之論,雖以過中,論思之官,不可以爲非。』正字金義貞博會宰相,遂大言曰:『諸君不知古書也。』獨執以臺諫爲非。宋純、許磁周旋其間,參酌兩端,僅乃定議啓之。以此,士習偸靡,至於此極,識者寒心。義貞,金楊震之子也。」〉 ○大司諫鄭應麟啓曰:「臣以病受由,故近日臺諫論啓之事,未得同參而議。然臺諫論事,雖有故在家,以簡相通,與隨參無異矣。今聞,命遞臺諫,不可在職,故敢啓。」傳曰:「雖以病在家,相通而得知首末,竝遞可也。」

8月16日

○辛酉,傳曰:「近來大臣所啓之意,在於臺諫之路不廣,予亦以此常念。若無咎者則孰不可爲乎?須廣注擬,非但在京者,雖在外任,可當人,竝擬可也。」

○以朴壕爲漢城右尹,金謹思爲司憲府大司憲,金麟孫爲司諫院大司諫,元繼蔡爲執義,黃士祐爲司諫,黃允峻、李彦迪爲掌令,金希說、黃憲爲持平,金紀爲獻納,權輗爲弘文館校理,鄭萬鍾爲侍講院文學,李澯、宋純爲正言,朴洪麟爲修撰。

8月18日

○癸亥,臺諫合司啓曰:「近觀李沆所啓之辭,有妨言路,摧挫士氣。將來之弊不貲,請速罪之。」傳曰:「李沆言端有誤發。且聞議政所啓之言,僉議皆如此,而沆先發云,不可獨罪沆也。」

8月19日

○甲子,御夕講。

○臺諫以李沆事再啓,不從。

8月20日

○乙丑,御朝講。大司憲金謹思、大司諫金麟孫,極論李沆事,不允。知事李荇曰:「此事,非獨沆之意也,朝廷皆以爲未便久矣。沆知而不達則實非矣。他人則雖知此弊,而不能啓之,而沆獨先啓之。臣意以爲,朝廷必以爲美,而今反如是。若以沆爲欲杜塞言路,沮喪士氣則臣實未知也。時政之弊,大臣知之,豈不啓達乎?使大臣知弊,而不能言,此亦大弊也。今之幾微,固不小矣。大抵言路,豈獨不在大臣乎?自上亦可斟酌。臣蒙國厚恩,豈欲營救李沆,而言之如是乎?臣,非不知如此言之,亦被臺諫之論。但臺諫以沆之言,爲有後弊,而啓之,然大臣啓其時弊,又從而罪之,亦豈無弊乎?上曰:」頃者士習之非,其時不能言之者,其人皆在言路,故雖大臣,亦不得輕易言之,至於極然後矯之,故所傷多矣。此事若僉議則大臣知之,而不言非矣。但大臣、臺諫之言,在於事之是非,不宜以位之高下,分輕重也。「

○臺諫合司啓曰:「李沆事,已盡啓之,自上亦已知之,宜速罷職。此易決斷之事,而至今留難,故大臣有異議。而前臺諫方論啓之時,左議政鄭光弼,營救李沆,反攻臺諫,臺諫被論而遞。李荇今於經筵,亦以臣等所啓之意。爲非,斤啓之。以此,士習尤爲摧挫,妨害言路。光弼不可在相位,請遞。」〈史臣曰:「臺諫論李沆之日,掌令權輗以爲:『當直駁沆。』大憲朴壕曰:『沆以臺諫有趙光祖餘習,固當辭職,不宜彈沆。』固執不回,只啓請辭。是夕,壕往見許硡,言其故,硡曰:『沆之言非矣,共駁何妨?』翌日詣闕議之,掌令以下皆以爲:『當直駁,不宜屢辭。』壕亦從之,蓋因許硡之言也。沆方被論,通書于沈貞曰:『吾,今方爲年少輩所困。此間是非,公必明知,胡無一言以辨之?』蓋欲使貞,擠士類也。貞見書,固邀許硡,以沆書示之曰:『何以處之?』硡曰:『如此之時,公若有言,年少之類重傷矣,厥終,置邦家於何地耶?不如周旋解釋,使得兩全。』貞然之。貞與硡交,常以硡有遠識,故議之。自是,凡入對,但云:『沆之所陳,實臣等之意也。今若罪沆,臣等所未安云而已,頓不譴及士類也。』是時,宰相咸怒,欲因以排之,硡連上接下,周旋備至,卒乃粗定,皆硡之力也。光弼之駁,只因餘習之言也,非有他事也。」〉 ○右議政沈貞、右贊成金克愊啓曰:「當初,非獨沆有此意也,諸宰相亦以此事,言之久矣。沆懲戒前日之弊,慮其漸成而不已,則後多有所傷,故常懷此意,而於經筵啓之。語勢雖異,大槪則與臣等意同。沆之性,有懷之事,皆欲啓之,故前於趙光祖時,言事爲難,而沆則直達。後於金安老時,沆亦直達,沆之有懷必達,據此可知。古人云:『知子莫如父;知臣莫如君。』沆之心術,自上亦必知之。有他意而干於己之事則沆必無是矣。沆自少爲臺諫,故適士林之傷,而啓達也,但語勢逼臺諫而已。前臺諫云:『沆以不得台職,含憤言之。』且云:『自古權臣,杜絶言路,而濟其所欲,自上必斟酌觀之。』臣等觀此,而甚驚愕。光弼之意,與李沆大槪亦同矣。故前於經筵,只達沆,被過情之論也。大抵,宰相之有懷未達,近有其弊。沆只如此言之,而卽被竄逐則後誰有言事者哉?光弼慮此而啓之。頃者,大臣耆舊,或以言事,而卽爲被竄者,與此事無異,故光弼亦計此,而啓之,決非救沆也。沆若有他意,而言之則雖治罪,有何惜焉?且光弼欲營救李沆,欺罔君上則非但獨遞相位而已,亦可以罪之。臣等與光弼,前日同議來啓,而光弼獨被論,在職未安。」傳曰:「大臣所啓之言當矣。李沆爲宰相已久。初非有他意,欲救時弊,而言僉議之事。沆性剛直,故獨啓之。而今者宰相、臺諫,相與角立,非國家之美事。頃者,趙光祖時誤爲之事,必有致誤之人。今雖有誤爲之習,豈朝廷、士林,擧皆然耶?政府若知此弊,而憂慮則可以來啓,而不爾,沆獨啓之,以致臺諫之論覈。鄭光弼、李沆不可罪之意,已言于臺諫耳。當此機會,不可不定是非,故今欲面對言之,使臺諫,知大臣之意;使大臣,知臺諫之意。」

○傳于臺諫曰:「李沆侍朝已久,予豈不知之其性剛直?故,欲矯弊言之耳。且聞大臣之言,此乃僉意,而沆獨啓之。且鄭光弼亦與李沆同,而臺諫、宰相,今爲角立,非美事,乃變也。光弼、李沆及他大臣同意,今若罪之則他大臣,亦必不自安矣,予當面對言之。」

○上御宣政殿。右議政沈貞、左贊成李荇、右贊成金克愊、大司憲金謹思、承旨柳溥、大司諫金麟孫及史官等入侍,上曰:「大臣、臺諫之意各異,然皆爲朝廷事也。李沆與大臣同意,而言之,非其私也,不可以此,而罪之也。首相亦以言事被論,如此則大臣必以言事爲難,沆亦欲矯弊言之,豈有他意哉?」沈貞曰:「近日以無情之事,至於如此,朝廷不可苟同。臺諫以李沆之言爲逼而論啓,亦其職任也。大槪臺諫所任,人君有過、大臣有失,皆當論矣。若臺諫有誤則大臣之所當言也。大臣知之而不言則伊誰言之?臺諫、宰相,相可否然後,人主政敎、號令,無偏駁之弊,而政化純美矣。李沆所啓之言,僉所憂慮之事,而沆獨啓之,沆之性,有懷必達之人。臣則只憂慮,而不啓誤矣,然其所憂慮者,非大事也。大臣言之,自上相與可否,而爲臺諫者,適中議論可也。然帝王待臺諫之道,雖有過激之事,所當優容,而爲宰相者,亦當優容,使其銛鋒不摧。故以爲重難,未卽啓,而李沆先啓。臣等觀前臺諫箚子之言,至爲驚愕。沆豈以不得台職,含憤哉?其箚子且云:『權奸杜絶言路然後,行胸臆。』此,過情之言也。若如此則宰相,後不能言事矣。光弼亦觀其箚子,而言之曰:『愛惜臺諫,故前日不得言之矣。以大臣知弊,而不言,亦朝廷大弊。』云。以是,前於經筵,不得已啓其所懷,非庇護李沆也。若欲庇護則罪之可也。相與可否,使朝廷安靜可也,請自上開通,使之安定。凡宰相、臺諫,豈有小私哉?欲使平安,而近日事勢如此,今聞不美之敎,至爲未安。自上公平正大則臺諫亦豈不計乎?氣習如此,須使和平可也。兩司長官今皆入侍,須平一爲當。」金謹思曰:「凡國家,宰相、臺諫各有其任。在宰相之列而失其職事,固不可;受言責而曠其職任,亦不可也,各盡其心而已。臺諫,非以李沆啓時弊爲非,而啓之也,以大臣不啓時弊則亦非矣。然人君爲言路、士氣,而重臺諫,故雖有過情之言,所當優容而受之。今李沆以臺諫爲非,援引前事而言之,臺諫之所以論沆者,專啓後弊也。鄭光弼只以李沆啓時弊之言爲是,而不察臺諫之意,同坐經幄,面折臺諫,使之被論而見遞,亦於事體傷矣。如此則臺諫誰盡言之?人主之得聽人言亦難,後弊至大,故李沆與光弼,皆請罪之矣。大抵宰相、臺諫,所當相與安靜,而近日以不緊之事,角立爭是非,至於面對,駭於見聞,請須以臣等所啓之意,斟酌快斷。」金麟孫曰:「兩司之員非一,而反覆詳議,至於窮日之力,終歸折中而啓之,金謹思所啓之言是矣。李沆使士氣摧挫;言路有妨,必須罪之然後,人心快而知是非矣。且大臣僉議之言,乃重大臣之事。臺諫者,公論所在,而鄭光弼不相可否,而直斥攻擊,至爲非矣。大抵,臺諫之任則人主之過、大臣之失,所當不諱盡言,而以一事攻擊而遞則其漸不小,不可長也。」貞曰:「使士氣摧挫之言,臣未詳知也。李沆自少爲臺諫之任,豈欲使士氣摧挫乎?但言勢之誤則未可知也。沆懲於頃者之事,每以此爲言,必恐士林之有傷,而欲矯之,非欲使士氣摧挫也。使士氣摧挫之後,復有何爲?臣觀臺諫箚子,至以權奸擧論,又請竄逐云。近日請竄之言,期於必成,故自上不得已,或有俯從之時矣。以無罪之沆,臺諫遽請竄逐,而大臣不言其是非,則誰得而言之?光弼之言,決非救沆,而沮抑臺諫也。光弼,老成人也。以前日之事爲言曰:『皆我等不賢之所使也。』沆欲使士氣摧挫,萬無是理。臺諫、大臣,相爲可否,共爭是非,而人君優容採聽,以定是非然後,朝廷和平矣。政府、臺諫皆入于此,自上洞照,以定國是可也。如此不和之事,傳聞於四方,臣恐其不可也。且一宰相如是言之,而士氣何至於摧挫乎?雖人主震怒之下,所當不挫,豈以李沆之一言,摧挫哉?雖問臺諫,豈有以光弼、李沆,爲邪慝哉?必無他情矣。」金克愊曰:「自上已知之,故今於傳敎言:『僉意則政府當來啓。』上敎當矣,臣等果未及啓之。臣之意以爲,李沆一言,朝廷必以爲是也,而今反如是。究沆之意則欲重待大臣,且欲廣臺諫之路,而啓之矣。今爲臺諫者有數,相遞爲之,豈無弊端;天鑑豈盡知之乎?中外以爲,有弊久矣。臣等所以欲廣言路者,凡爲人臣者,平生所懷,皆願爲臺諫而展布。若廣臺諫之路則上之視聽自明,而言路自廣矣。今之爲臺諫者,如上下番而出入,故言路不廣,其弊多矣。非徒一時,末流之弊不貲。沆目擊前事,多有所傷,故欲廣言路,俾無後弊而啓之,豈有他情乎?不計衆論而獨啓之,與古人之事同矣。欲保安士氣,終使無弊,故言之,非欲摧挫士氣也。反覆計之,臣未知其非也。上敎以爲:『沆不宜分輕重。』云。沆之言,非以上欲偏聽大臣,而言之也。以近日之事觀之,轉運之議已定,而西方農事偶然。然京中之粟,且不可輕易移轉,故大臣啓之請停,而自上留難,其後臺諫啓之而允從。大臣啓之而不聽,臺諫言之,而從之,此非重待大臣之意矣。然他人則不啓,而沆乃有懷必達之人,故初非關己之事,而啓之,固非分輕重於大臣、臺諫之間也。大抵,古之帝王,與大臣謀議國事,其間若有誤爲之事,則臺諫繩愆糾謬,使之歸正。以此觀之,人君與大臣爲國事,而臺諫從而糾正,如人之一身,元首、股肱、耳目,不可偏廢,尤不宜分輕重也。沆以重待大臣之道,引而啓之者,其以謀議國事爲重故也。今之人,雖不如古之人,在今時則豈借於異代哉?須自上親信之然後,上下咸欲盡心力,而爲國事矣。沆之言,以此而啓之,豈有他情?臺諫之所未便云者,以餘習尙在之言爲非,而言之也。其言勢之誤則臣未可知也,趙光祖變亂朝政之人,而沆之言曰:『其餘習尙在。』云,臺諫以此爲驚愕,而論啓也。然李沆豈請罪臺諫乎?若請罪臺諫則雖以一罪罪之,何惜之有?臺諫之路,今甚不廣,故恐因此,有前日之弊也。沆有一毫干己之事,欲害士林則臣等豈如是啓之乎?臺諫以沆言勢之有誤爲非,而啓之則是矣,前臺諫以沆爲不得台職而含憤,遽請竄逐,頃者亦有如此之議,故光弼未安,而上達。聖明之下,豈有營救之事乎?如是救護則豈止於罷相而已?」上曰:「轉運事,當初大臣啓請,而予以有弊難之。大臣再啓强請,故命設局爲之。未幾,大臣又請罷之,臺諫亦以當罷之意啓,故與大臣更議而罷之,非不信大臣之言,而聽臺諫之言也。沆之言,亦欲臺諫、大臣相與可否,而自上採而用之,予亦不以沆之言爲非也,沆之言,豈有私情?若無私情則雖有言端之誤,臺諫所當斟酌也。」李荇曰:「以臣言亦以爲非,臣言之難矣。然此事則自上下問,不可不言。大抵。人主之過、宰相之失,臺諫必直斥言之然後,有益矣,雖臺諫之失,宰相亦爲可言。今則不然,幸有言之者則臺諫以指觸爲非之,故干於臺諫之言,人不敢說也。臺諫之失,若小事則不可得而言也,若其所失大者,則宰相豈不言乎?李沆之言,豈無所見而然耶?」上曰:「今日面對,專爲此事也。宰相、臺諫之意,豈有他哉?荇曰:」此皆爲國事也。若無情則豈以議論之不同,不相容也?「

○臺諫啓曰:「他意,今於面對已盡啓之。未知發落,請速快斷。」傳曰:「鄭光弼、李沆不可罷遞之意,已盡言之。大臣之意,今於面對,皆已知之。若搖動光弼、李沆則議政府同議爲之,必未安,故不允。」

8月21日

○丙寅,臺諫合司啓曰:「昨日傳敎論:『李沆、鄭光弼非其意也,乃大臣僉議也。若罪此二人則他大臣,亦不自安。』云。臣等非以二人啓時弊事爲非而啓之也,時弊則大臣啓之當矣。但李沆啓之之時,語侵臺諫『尙有頃時餘習。』云,光弼當臺諫論啓之時,面折臺諫之論,使之見遞,將來之弊,至爲大矣。臣等爲此而啓之,大臣僉議之事,與此不相干。雖罪此二人,大臣何有不自安之意乎?請速快斷。」傳曰:「李沆決不可罷,光弼決不可遞之意,已傳之矣。昨日面對,予意及大臣之意,臺諫已皆知之矣。大臣云:『與李沆、光弼僉議。』云,臺諫云:『大臣同議之事,與此不相干。』大臣且云:『若罪此二人則臣等亦不可就職。』云,以此見之,李沆、光弼不可罷遞。」四啓,不允。

○御夕講。

○臺諫上箚曰:

言路開塞,關於士氣;士氣盛衰,治亂所係,而沆謬分宰相、臺諫輕重,至謂:「有頃者餘習。』其言皆大妨言路,摧沮士氣。尊重大臣,雖曰救時之弊,不必使臺諫輕然後,大臣重也。臺諫,人主之耳目。小有壅閉,危亡立至,爲大臣者,誰與爲重?況今士習偸靡;氣節墜毁,雖開勸收正,猶恐不救,沆之一言,貽患無窮,豈不寒心?臺諫請罪,只爲言路,而光弼以廟堂大臣,不忌公論,營救李沆,面折臺諫,指爲詭激,一言打去。堂堂盛朝,一啓其端,異日權奸,排擯公論者,未必不由於此。大臣雖曰:」沆之言,皆臣等所議。「其輕臺諫、杜言路,豈盡大臣之意哉?罷黜李沆;責免光弼,罪各有歸,大臣孰有不自安者乎?伏願殿下,洞察公論,亟下允命。

傳曰:」予非不知扶植士氣,而開廣言路,李沆、鄭光弼非私意也,乃以公論而言之。若罷李沆;責免光弼則其弊反爲大矣。「

8月22日

○丁卯,御朝講。司諫黃士祐曰:「遞光弼;罪李沆之意,已盡啓之,而自上亦已知之,請速快斷。」執義元繼蔡曰:「沆之所啓之言,雖曰與大臣同意,言勢之有弊於後世者,是豈大臣之意乎?且非以沆之所啓之意,皆爲非也,其曰:」臺諫有頃時餘習。「云者,豈非貽患將來乎?大抵,臺諫持公論,故其言雖過激,人主優容而待之。不如此則誰肯進言乎?況今末世,氣節掃地無餘。臺諫如此被斥,則後世必無公論矣,李沆不可不罪之也。鄭光弼以大臣,不計遠慮,而反以言事,臺諫爲非,使之見遞。今則聖時,無可慮也,後若有大事則其害恐不可救也。光弼旣不知宰相體貌,不可不責免也。大抵,光弼、李沆,爲時弊而啓之,未可知也,然其言有後弊。大臣僉議之事,不干於此事,雖罪此二人,他大臣,豈以此不自安乎?」領事沈貞曰:「臺諫慮後弊而啓之,至當也。但李沆性無忌諱,有懷必達之人也。頃者,人所不言之事,沆皆啓之。此則上豈不知之?況今沆,以府中僉意啓之,而臺諫遽詣竄逐,此乃過矣。故光弼聞之,心有所驚駭,而救之也。若以無情之事,相爲可否,而終至於得罪,則其弊豈不大乎?大抵,人主之失、宰相之誤,臺諫所當糾正也,然臺諫豈能盡出於正?若有誤爲之事則宰相亦可言也。宰相知而不言則國政誤矣。宰相、臺諫,相爲可否然後,朝廷安矣。今者首相之人,遽請責免,臣未知合當也。且至此地位,率皆老亡,餘人不多。光弼在百僚之上;居具瞻之地,可否國事,而終乃責免則臣亦未知可也。如臣者,承乏得爲宰相,光弼則乃成希顔、申用漑等薦拔之人也。以可否之事見遞,則不無後世之論。古者,待大臣,雖心行不正,猶曰:『帷薄不修。』頃者,因臺諫之啓,而遞李惟淸,物論猶以爲輕『待其自處可也。』不可如是輕遞也。光弼於臣,先進也。以律文見之,亦有議賢、議能之語,不可輕遞也。雖以臺諫之啓爲當,臺諫之外,使不得言之則其弊亦大矣。光弼、李沆,與臣意同,而只罪沆及光弼則罪同罰異,臣,勢不可就職也。以不緊之事如此其,角立須自上速使安定也。」知事洪淑曰:「大臣,朝廷元氣也;臺諫,朝廷耳目也。相維持可也,而今乃角立,在朝之人,孰爲安乎?大抵,百官和於朝;萬民和於野,國之福也。李沆分輕重之說,臣未得知也。豈以偏輕臺諫,而沮抑臺諫乎?若然則沆雖得罪當矣。但臣意,近日大臣建議〈指李承謙照律言事及轉運事也。〉不行,故沆爲此啓之,而言語間差失也,如此則何可罪之?聖明在上,公論大行之時,何以輕臺諫,抑臺諫啓之乎?古云:『官師相規,必須相言其非然後,國事是矣。若國事日非,而旁觀含默則國非其國矣。大抵,近日經筵入侍大臣、臺諫,無一言而退,物論或有非之。咫尺天威之下,爭相是非可否之事,或犯大臣;或犯臺諫者,一一摘發,而罪之則於言路,大有妨矣。大臣、臺諫,國家所重。今乃不相和如此,孰不憂慮乎?李沆等事,出於無情,恐不可罪也,自上斟酌爲當。」上曰:「今若責免光弼;罷黜李沆則政府、大臣,孰肯自安乎?若然則朝廷之變,孰大於是?臺諫須反覆斟酌計之,可也。」

○臺諫合司,將李沆、鄭光弼事,五啓,不允。

8月23日

○戊辰,臺諫合司,將李沆、光弼事,三啓,不允。

○御夕講。檢討官許磁曰:「近日,大臣、臺諫,相爲角立,非朝廷美事也。李沆所啓之言,乃時弊可啓之事,且朝廷宰相之僉意也。然其言勢有弊,故前後臺諫交章論奏,累日不止。自上以大臣爲重,而且計事體,故留難矣。然和解朝廷之事,亦不可不慮也。幸命左遷李沆,而又招大臣、臺諫,以和解之意,喩之則臺諫庶可退矣,豈宜相持如此其久乎?」上曰:「李沆之言,非其獨意也,乃大臣之所共議。故大臣云:『沆若被罪則罪同罰異。今雖微責李沆,他大臣必不自安,臺諫斟酌爲之可也。」

○臺諫上箚曰:

臣等論光弼、李沆,伏閤累月,面啓再三,天聽邈然,公論愈鬱,臣等不勝缺望。大抵,宰相、臺諫,各有其職。宰相當以大中至公爲心,平庶政;理陰陽爲本,不宜少有偏黨之私。臺諫當以正君匡國爲念;繩衍糾謬爲事,面折廷諍,不顧其身;折檻、牽裾,不知其過,何敢避詭激之嫌?故曰宰相尊行其道;臺諫卑行其言,其職雖殊,其所以贊襄君德;調劑治道則一也。宰相,或未免與臺諫,爭輕重之勢,必欲摧抑,以自取重則重者益重,而必至於壅蔽,輕者益輕,而必至於苟容,爲國計者,豈不寒心哉?沆之言,在於重大臣,而先欲卑抑臺諫,使無激昻之節,俛首喪氣,苟徇大臣之意,不幾於一言而喪邦者乎?殿下聖學高明,洞貫古今。於沆之言,固已深燭其非,猶病大臣之交相辭避,未敢明正其罪,臣等竊惑焉。臺諫彈一宰相,秉鈞大臣,托以引嫌,以動人主,杜沮公論,使不得伸其直;眩惑主聽,使不得有所進退,是豈盛世之事乎?光弼攬沆言爲己意,斥臺諫爲詭激,排擯公議,營救一人,決非社稷之計。自古壅蔽之禍,起於大臣,擯斥異己,惟取苟容。彈人論事,無異鷹犬,雖有指鹿之奸,誰敢言者?「敢攻人君,不忤權臣。」博堯兪之言,誠有激而云也。公論之在朝廷,猶人身之有血氣,血氣有滯,百脈不順;心腹悶結,必發蹠盭之疾。公論一挫,士氣沮喪,庶事頹墜,國勢委靡,不可復振,是正亂亡之機。伏願殿下,洞察是理,亟奮威斷,責免光弼,以杜其漸;罷黜李沆,以正其罪。不從。

8月24日

○己巳,御朝講。掌令黃允峻、獻納金紀,論光弼、李沆事,不允。領事張順孫曰:「臣與李沆,同爲禁府堂上。沆每語臣曰:『臺諫之路,有不廣之弊,與祖宗有異,吾欲上達。』云。大抵,臺路之不廣,大異於古,欲廣臺諫之路,乃沆之本意也。成宗朝,臣承乏而爲諫職,且爲吏曹郞官,而見之則三館去官者,例授正言。若稱職則轉爲佐郞,爲持平、獻納然後爲正郞。如此故職任專一,而三四品可爲臺諫者多矣。雖年少之人,若能文則幷爲侍從、臺諫,故人義勸勵。其時尹兢以敎授官爲獻納,迨拜爲戶曹參議;金繼行亦以補外,超遷入爲獻納。卽今臺諫之路不廣,故宰相欲啓之者久矣。李沆言端之誤,未可知也。大槪則如此矣。宰相入於上前,可否朝廷之事,乃古者吁咈之風,豈不美乎。」

○臺諫合司,將光弼、李沆事五啓,不允。

8月25日

○庚午,御朝講。掌令李彦迪、正言李澯,極論李沆事,且論鄭光弼營救李沆之非,請罷沆;責免光弼,不允。特進官韓亨允曰:「李沆則大臣、臺諫之輕重,非謂各別輕重也。《中庸》云:『敬大臣,體群臣。』以此見之,敬字、體字,似有間隔。故沆意,欲自上信重大臣而啓之也,非謂輕待臺諫也。李沆所啓士習之誤,非獨沆意也,乃大臣同議之意也。光弼亦以士習之誤,常爲憂慮,而及沆先啓此言。臺諫以『沆不得爲台職,懷憤而啓之。』光弼以爲過情,而啓之耳。臺諫亦恐李沆、光弼之言,有妨言路,故論啓矣。以此觀之,李沆之啓時弊之事;光弼之啓過情之意;臺諫之以有妨言路啓之者,無非爲國事也。而宰相、臺諫,乃至於角立不和,須使之自然和平可也,何必罷無情宰相然後,人心和乎?」領事李惟淸曰:「前日,南袞在政府時,與臣言曰:『凡事,議于政府,定其是非然後,又因臺諫之啓,還止。』袞常以此爲未便,而憂慮也,乃曰:『如此之意,每欲啓之,而不果者,慮有弊於臺諫故也,當徐待而爲之。』云,不幸而袞死焉。近日時弊,雖非李沆,亦必有啓之者矣。當初,政府、六曹僉意啓之,則此事不至於是也。李沆獨啓,故臺諫論啓矣。大抵,倚重大臣而堅定不動,可也。」上曰:「雖政府之議,若未便則臺諫當言之矣。政府之言是則何以不用乎?大抵,大臣議定之事,以臺諫之言,而改之則大臣不重矣,以此爲未便則當矣。」惟淸曰:「凡事若是非不定則可以廣問也,已定則不使搖動而堅定可也。」同知事金克愊曰:「前日引見時,上敎以爲:『若有誤士習之人,指的言之。』臣等退而議之。古者,宋眞宗,治道最急之事,問于李沆,沆云:『不用浮薄新進喜事之人。』眞宗更問:『所謂浮薄者,何人也?』沆曰:『梅詢、曾致堯是也。』以此,眞宗朝,不用此人。其後,大臣薦梅詢,眞宗曰:『此,李沆所謂浮薄人也。』其時李沆之死,已爲二十餘年,而尙不忘其言,終不用二人。自眞宗朝,至哲宗初年,多出忠厚之士者,以此也。頃者問時弊時,臣等無一言而退,實李沆之罪人也。臣更計之,以無一才德之人,位至極品,上恩至重,而於國家無所裨補。古人云:『有其君而無其臣。』正如今時也。今當下問時,若有如李沆之人則豈不啓之乎?只因自愛其身,而不敢啓之耳,臣常晝夜憾焉。臣意謂,許洽浮薄凶險之人也。前與沈貞,論宰相人物之時,貞曰:『汝之妻父李惟淸,爲國事之人也。』洽曰:『彼哉彼哉!』雖他人,尙不可如此言之。況惟淸乃洽之妻父,而其言如此,雖舅壻之間,若關係於宗社之事,則已平時議論時,其一家尊長,不可如是云也,其爲浮薄莫甚也。頃者年少人,非其父兄者,人謂之讜直,而得美官焉。如此之人,自上信任之,一家尊長,豈可議論乎?惟淸,天性讜直之士也。洽豈可議其父兄乎?非徒此也,臣與許洽爲吏曹同官,多有誤爲之事,臣言于其時參議兪汝霖,汝霖言于許洽之友蔡忱,忱轉言于惟淸。其後惟淸見汝霖曰:『許洽所爲之事,何事耶?』汝霖以潛說蔡忱之事,故不答云。非徒此也,洽善爲中毒。以掌樂院妓工,遲晩定送事懷嫌,而於典樂樂工祿職薦狀,臣與惟淸同着名,送于吏曹則不卽考准,而至於爲政日,許洽語臣曰:『此人等迄未考准。』至爲非矣。請臣啓達之時,適帳外不遠處,數二人高聲訴憫。若一二人則幸有故矣,二三十人以受祿之事,豈不考准乎?此乃止抑,而使不得考准故也。臣語許洽曰:『欲啓則正郞啓之可也,余則不忍欺上也。』遂以薦狀,投諸許洽前,洽忿色滿面。朴紹其時爲佐郞,乃曰:『何以非事,告堂上乎?至爲非矣。』云。臣此意,卽欲啓達,而只以同官,故不啓也。遂以洽凌辱不饒之意,退言于李惟淸,惟淸曰:『古之宰相則必卽啓達,而治罪之事也。』謂臣軟弱云。臣意謂,曾致堯、梅詢則有名望矣,洽則浮薄凶險,而且執拗,如此之人,爲經筵、侍從,士習之趨誤,未必不由於如此人階之也。且成雲爲大司憲時,亦與許洽爲同官,雲之言曰:『於臺中,雖有長官,皆欲自專。到處皆如此,終必見敗。』云。以此見之,可知其浮薄喜事,且爲凶險矣。」上曰:「前日政府辭免時,予以爲:『若有時弊則政府,指摘而啓之可也。』泛然言之。故其言有弊云矣,非謂今有如此人,而問之也。若有如此人則自有物論矣。」克愊曰:「且聞,權輗亦浮薄喜事之人也。他事則未可知也,前爲掌令時,旣以『李沆爲不得台職而含忿。』以此駁啓則不可來往相從,亦不可干請也。以此見之,可知其浮薄也。如此之事,似難上達,自上欲矯時弊,故臣雖蒙罪,不自愛身而啓之矣。」上曰:「若有如此人則自有物論矣。」李彦迪曰:「臣,前日爲侍講院說書,又爲文學。伏見東宮學問之事,文理開通,書中深意竝爲下問,今當輔養之時也。德性未定之時,輔導若或少違則此甚大關,須先以古人學問之事;聖賢之言,涵養其德性,德性堅定然後,可使之通達古今事變矣。今者,東宮於四書,獨未進講《中庸》,而《十九史略》、《少微通鑑》則皆進講。大抵《史記》,三代以上則堯、舜、禹、湯之事,皆可法也;三代以下則人君所爲之事,不爲純正,而至於昏亂之世則誤事亦多,德性未定之時,進講雜書,臣意以爲未便,故議于同僚,欲上箚子,而不果耳。今爲臺諫,國家細微之事,皆可啓也,而此則大關於輔養,故啓之。」上曰:「前日司諫院疏章,亦言此意矣。世子輔養之言,果爲當矣。當議于師傅。」彦迪曰:「世子學問則師傅、賓客,當爲敎誨矣。古云:『保者,保其身體。』身體亦大,而非外事也。保護之道,當自內爲之矣。卽今世子幼弱,起居之間,不可不愼,而飮食嗜欲,亦不可過度,使之自愼可也。大抵,十歲以前則天理渾全,故嗜欲不生矣,十歲以後則嗜欲始生。嗜欲若過多則必有所傷。以人情言之,聲色者,人所易陷。年幼之時,若近女色則精氣必損矣。古人云:『血氣未定,戒之在色。』世子年幼當時則無近女色之事矣,然先使之有節,而保護爲當。若宋哲宗,卽位後尙無皇后,而乳媪入于禁中,劉安世、范祖禹知之,乃曰:『帝年十四,非近女色之時也。』以至上疏,宣仁皇后見疏而知之,窮訊其由,卽罪劉氏。今則世子夙成而好學,尙無疑心矣,然須先以謹愼保護可也。」上曰:「血氣未定,戒之在色。』此言果當,自內所當警戒之事。」彦迪曰:「臣聞,世子出閤,於十月擇日云。臣意及朝廷有識之士,皆以爲早也。」上曰:世子戒色時出閤,果爲未便,當議于大臣。「彦迪曰:」臣非以私見啓之也,參見古昔聖賢之論,而啓之。「

○臺諫合司,將光弼、李沆事五啓,不允。

○傳曰:「今朝經筵,金克愊啓許洽、權輗事,予以爲:『若有如此人則自有物論矣。』然更思之,此非克愊獨意也,必以朝議而啓之也。且云:『朝廷皆欲啓之,自愛其身,故不啓。』云。人物去就,不可以一宰相之言,而爲之也。其以此,議于政府以啓。前日命議轉運廳事、世子出閤事,刑曹死囚啓稟公事,幷當議之。不待合坐,而議于各家以啓。」

8月26日

○辛未,受常參。

○聽啓覆。鐵山囚騎兵保人安長壽等三人,驅逐時中路逃來事,三覆,斬待時,減死。

○臺諫合司啓李沆、鄭光弼事,仍啓曰:「臣等聞,昨日經筵,金克愊啓許洽、權輗之事。此人等皆近日爲臺諫者也。前日所誤則未可知也,克愊乃指其某某而標榜言之,此習若成則後弊豈偶然乎?以一大臣之言,遽欲進退人物,而至於收議政府,朝野聞之,莫不驚愕。」傳曰:「鄭光弼、李沆非爲私事,爲朝廷事而言之。以言端之失,譴責大臣則後日,大臣等朝廷之事,傍觀疑懼而不言則弊亦豈無乎?非特予意如此,朝廷大臣皆以爲,不可罷遞也。昨聞金克愊所啓,許洽、權輗事,予意亦以爲,以一宰相之言,進退人物爲難,故予答曰:『此人等若有誤事則自有物論。』予更思度,大臣非以獨意,擧某某之名,歷論其所失,而若無發落,則疑後有大臣論人物,無發落之言也。予問諸大臣者,欲聞衆議而然也。大抵,自上計料之事雖小,猶議諸大臣,況大臣於經筵,公然論人之過失,則自上處置爲難,議諸大臣,勢所必然,何謂驚愕乎?若以收議驚愕則後有某事,難議大臣也。大臣所啓之意聞之然後,可知也。」仍傳于政院曰:「臺諫所謂驚愕之言,指大臣啓許洽、權輗之事,而言耶?指自上命收議之事,而言耶?承旨分辨,而啓之可也。」政院啓曰:「臺諫所啓,未知指何而言之也,當更問臺諫,而啓之也。」

○臺諫以疏入啓,且曰:「金克愊所啓許洽、權輗之事及自上卽有進退之意,而命爲收議,皆爲驚愕矣。」〈政院因上敎,更問臺諫,故如是啓之。〉其疏曰:

伏以,君者,元首;大臣者,股肱;臺諫者,耳目。大臣、臺諫可否相濟,輕重得宜,以成治道,豈有一毫私意於其間哉?少有私意,便生蹠盭,故大臣、臺諫,不可有輕重之偏。不幸權歸大臣,使臺諫結舌,寧忤人主,不敢忤權臣則大奸根據,而莫知人主孤立,而無助,國之危亡,無日矣。李沆入侍經筵,論待大臣之道,而先欲卑抑臺諫;論臺諫之路不廣,而指以爲頃者餘習。夫待大臣,固當重,而待臺諫,獨可輕乎?欲使臺諫,依阿苟容,以徇大臣之意耶?近者,人心偸惰,士氣委靡,國勢不振,正當上下憂慮,保養成就,奮厲激揚,扶持公論,猶恐不救,而沆欲以一言而傾擠,使人主,疑臺諫之激;使臺諫畏過激之名,上下危疑,無復有伸喙者。嗚呼!人主、大臣,至公無私,優納直言,賞之使言,士猶不敢盡言。一以過激目之,使不得有言,此豈國家之福乎?此「一言可以喪邦。」者也。鄭光弼以首相,營救李沆,直於經筵,面斥臺諫,指爲詭激,片言打去。自古欲傾臺諫者,或陰囑門下之士,交相駁去者有之;或以他事,圖去異己者有之。未聞在人主之前,顯然排斥,無所忌憚,如光弼者也。任言責者,不可不亟請其罪,明正是非,而政府轉相救援,或曰:「此,臣等之意,而沆獨直言。』或曰:『此,時弊也。爲國家慮,而公言。若罪二人,臣等罪同罰異,決不可就職。』互爭不已,以動人主。自古臺諫,方論擊則必待論定罪斷然後,或從容開達;或抗章力救,而未聞臺諫,論一大臣,爭啓私意,公然以爲:」臣等之所共論。「熒惑聰明,疑沮上下如此者也。此漸一長,爭相效尤,金克愊亦於經筵,申救沆等,無所不至,又欲構陷士類,先發朝中一二之士以試之,士林受禍之端,吁著朝野,聞之莫不驚愕。許洽、權輗久在臺諫之列,別無顯過,而因一大臣之言,輕有進退之意,輒下收議之命,臣等不知所言。殿下於淸讌之時,細思其理;洞察其情則豈不寒心哉?大臣旣曰:」時弊「」臣等之所共議。「則大臣當有懷必達,憂國忘身,何不一陳於政事、言論之際,而必待李沆、光弼之得罪公論然後,爭相協比,攬以歸己乎?殿下深燭是非,如見肺肝,而依違難斷,天聽愈邈,不勝缺望。在堂堂聖明之朝,猶未免牽制於大臣,而少英斷快決之明,其何以示後世乎?殿下臨御以來,求賢如渴;從諫如流,迄今二十餘載,人才反不如古,而朝有乏人之嘆。大臣無專權之弊,而未免有偏重之漸;言路似爲廣開,而未免有摧沮之漸,治亂之岐;安危之幾,正在今日,而大臣不爲遠大之謨,猶務偏黨之私,譬如人之一身,榮衛虛弱,百病將發,調治醫藥,十倍其功,尙且難救。而股肱、耳目,反相乘戾,腸胃交蕩,眞氣消耗,猶曰:」保身延年。「非愚則侫。伏願殿下,奮斷乾剛,庸示好惡,罷黜李沆,責免光弼,以懲杜閉言路之罪;以革偏重壅蔽之漸,摠攬權綱,明正是非;培植公論,愛惜士類,以爲宗社無窮之計,不勝幸甚。

下備忘記:

今觀上疏,其曰:」大臣欲使臺諫,依阿苟容,以徇大臣之意耶?「此,權奸用事,臺諫,依阿至於危亡時事也。其慮遠則當如此言之,方今之事,不同於此。雖大臣,若有私己之事,何有如是留難乎?大臣雖有言端之差失,上下若知其無私則何必見責乎?大抵人物進退,非特臺諫也,乃宰相之職也,宰相論人物則自上不可掩置,故議諸大臣耳。此非決定之事也,重人物之進退,而議之,不爲非也。近者宰相、臺諫角立,事非尋當。況右相啓曰:」臣等同辭啓之,難以言之,六卿亦可以言之。此欲使上,廣聞朝議也。「六卿雖入侍經筵,只一人言之,餘無言之者,此豈無懷抱,而然耶?朝廷大事,中立觀望,視同吳、越,此豈宰相之道乎?由是觀之,宰相不無畏懼之勢,又有李沆、鄭光弼、金克愊皆列於疏,大臣誰有言之者乎?此機甚關,臺諫斟酌然後,朝廷卽安靜也。

8月27日

○壬申,御朝講。大司諫金麟孫、持平黃憲啓李沆、鄭光弼事,上曰:「李沆之言,只論時弊;光弼亦非攻擊臺諫,只欲辨其過情而已也。大抵宰相、臺諫角立,實非尋常事也。近於經筵,只金克愊有論啓之事,而餘無言之者。是以,論啓爲難也。」領事張順孫曰:「上敎至當。雖有懷抱者,恐言之誤,且慮有非之者,故未敢言也。李沆等雖似有誤,臺諫亦可計也。宰相、臺諫,如此角立,實非朝廷之福。」知事洪淑、特進官金瑭啓意,亦與順孫同。上曰:「臺諫不知沆與大臣僉議,故以竄逐論啓,今知沆無情,故更爲斟酌,以罷啓之。言語之失雖微,責不可加也。」

○臺諫合司啓李沆、鄭光弼事四啓,不允。

○右議政沈貞、左贊成李荇、左參贊安潤德等啓曰:「前日沈貞、金克愊詣闕時,克愊引宋朝李沆論梅詢、曾致堯之言,語臣貞曰:『今之許洽、權輗亦有詭激之事,如此啓達爲當。』臣之意則以爲此等人出入言官,雖有過激之事,摘發啓之未便,故不達耳。克愊因宋朝之事,目擊時弊,有懷必達而然也。當初,李沆與鄭光弼所啓之意,則非欲摘發而治之,欲矯其弊習而已。以其臺諫之路不廣,只欲矯時弊言之,至於摘發則非臣等本意也。」傳曰:「知道。」又啓曰:「世子合宮事,掌令引古禮啓之,至爲當矣。但朝廷計遠慮,故冠禮及嘉禮,已不遵古禮,合宮亦豈異乎?今雖合宮,使摯而有別,自內處之可也。且凡死罪人,雖無功議,皆令啓稟而推之。以是,下議其欽恤之意則至矣,然立法於《大典》之外則終必有弊,依法爲之亦當。且轉運事,觀今農事,戶曹爲公事報府則臣等當其時,共議啓稟。」傳曰:「世子合宮事,依禮曹公事。刑曹死囚,非功議,勿啓稟。轉運事,亦依大臣之議。」

8月28日

○癸酉,上幸濟川亭觀稼,幷觀武才。甲士崔珽射鵲而獻,命賜酒。

○右贊成金克愊啓曰:「臣以顯陵修理事,往陵所,聞臺諫疏章,以臣爲『構陷士類,而士林受禍之端已著。』云,臣聞之,至爲惶悚。臣誠如此則雖一日,不可在職。臣,當初啓之者,因上下問,且常目覩許洽所爲之事,而又有所聞,故啓之矣。權輗則以年少之人,驟陞華職,所當謙遜,而到處皆欲獨當。且法官則當禁人奔競,而輗身自蹈之,干請之事,見於辭色,故其同列皆知之。其時大司憲朴壕,醇謹人也,猶謂李沆曰:『權輗之請,不可不聽,其所爲之事,多不平常。』云,以此見之,意其人物無狀,故啓之,而臺諫如此言之,至爲惶恐。」傳曰:「卿前於經筵,啓許洽、權輗之事,而其後臺諫,果於疏章,以構陷士類爲言矣。然人物進退,豈獨在於臺諫?若有誤爲之人,則大臣亦可啓也。此乃關於進退,故欲聞衆意,而議于政府則云:『臣等意則以臺諫之路不廣,故啓之也。如此事則宰相啓其懷抱而然矣,非臣等本意也。』云。權輗前爲翰林,他事則未可知也,時無見出之事,而以其人物,意或可爲侍從、臺諫,故得爲也。其干請事則未可知也。許洽,他事則未可知,但以予目覩言之,洽前爲執義時,臺諫論啓其妻父李惟淸,洽無辭避之言,他臺諫但曰:『洽不與焉,然洽之在職,固爲未安也。前日臺諫,若切近相避之事則辭避,而至有見遞之時。近日於經筵所啓『彼哉彼哉』之言,一家悖戾之事,莫甚於此。妻父雖與親父有間,亦不可如此言之也。如此之事,臺諫啓之則大臣宜曰:『未及知之,而亦言之。』大臣啓之則臺諫亦宜曰:『未及知之,而亦言之。』可也。頃者之習,言三寸同姓之過失者以爲賢,故其時之人樂言之。洽亦非其妻父然後,猶得爲賢,故亦如是言之也。卿豈以構陷士類,而啓之乎?久則自然聞之矣。」

8月29日

○甲戌,臺諫合司論李沆事五啓,不允。

九月

9月1日

○乙亥朔,臺諫論李沆事五啓,不允。

9月2日

○丙子,臺諫合司論李沆事五啓,不允。又啓曰:「以李沆誤爲之事,兩司俱廢職事,經月論啓,而一切牢拒,臣等卽當退去。臣等雖退,沆得罪公論,烏能就職?」傳曰:「知道。」

9月3日

○丁丑,庭試儒生。

○左議政鄭光弼請辭,不允。又啓曰:「臣,當初非以臺諫之請竄李沆,憤發而啓之也,常謂,今時臺諫之路狹小,若名望不著之人則不與焉,故爲臺諫者蓋寡,不多人相爲出入。人君耳目要必廣之,而如此之弊,甚爲不可矣。李沆之啓則未知何以爲也,然此亦啓臺諫之路不廣,而臺諫遽請竄逐大臣,不可以大臣一言之故,而至於竄逐也。以此爲心,而論啓之時,臣言辭有所誤失,臺諫論臣『以杜絶言路;營救李沆。』云。被如此重垢,何以就職乎?以國家體貌及以臣一身,而觀之,決不當就職,請速快斷。」傳曰:「此若李沆一身釁咎之事,或其言邪慝,而大臣敢爲營救則非矣,此則沆專以臺諫之路不廣啓之。沆雖不啓,予已先計其此弊,而傳敎于該曹,務令言路廣之。臺諫雖以營救李沆;杜絶言路爲言,予意豈不計之?臺諫亦豈不計而停啓乎?進退非輕,其勿辭。」累辭懇切,而不允。又啓曰:「命勿辭免,故臣則當就職矣,但不可以人廢言。其人雖非善人,其言則亦或可納。臣前啓言路不廣之弊,雖不可以法令改之,然若不改之,終有大弊。頃者之事,皆由臣誤處,而致然也。今者,不多人相代爲臺諫,甚非,須不以人廢言,而着念焉。」傳曰:「臺諫之路不廣之弊,予亦爲念慮,啓意當矣。」

○御夕講。

9月4日

○戊寅,御朝講。

9月5日

○己卯,受朝參。御朝講。正言李澯曰:「臣聞,今年監試製述之人科次更外者,亦得參選,此無人才之甚也。大抵,今之爲儒者,不務學術,閭閻之間,挾舟者蓋寡。人才,國家之所重,須培養作成然後,人才輩出矣。」知事金克愊曰:「李澯之言當也。前日則於國試次等者,尙不得參焉。此雖在於一時試監之高下,然豈至以更外。得參乎?人才盛衰,果有關於治道,自上更宜留念。前則讀書堂應選之人,各自勉力,而自上間遣中使,或賜宣醞,命製矣。雖不可以此而爲勸勵之方,亦可以示上尊重之意,而在下之儒,自然興起矣。此,臣少時所見之事,故啓之耳。」上曰:「此言果當。儒生不如古之論,久矣,然此非賞罰所能勸懲也。讀書堂賜宣醞,命製之事,雖不頻數,間或爲之。然不可徒以此,而爲爲勸奬也。大抵擇差師長,敎導子弟,先自勸勉則在下者,自當感化矣。」克愊曰:「師儒可當之人,擇差久任可也,而今之館學官員數遞,儒生不能終始受誨於一師長。故爲父兄者,以館學爲不能敎誨,令其子弟,皆私受於閭閻間善敎誨之人。以此,儒生訓誨之事,漸至於踈闊。」上曰:「老病之人,無所置處則差爲館官。此以學校爲餘事也,何能使人才成就乎?」領事張順孫曰:「擇差師長,固當也。祖宗朝則爲師長者,或以經術;或以詞章,幷取擇差,而精攻實學者,主敎誨;善爲詞章者,典製述,各以其所能,敎誨之。若有鼓舞振作之效則自上知之,而別爲褒奬其師長也。且弘文館官員,亦不數遞,此非徒爲顧問而已也,使之久任而培養成就也。以此,如金訢、金應箕、金壽童,或七年爲校理;或四年爲著作,故皆得以成就其才矣。成廟朝培養之人,到今盡乏,故爲主文者,常以乏人才爲憂也。若弘文館官員有將來者,則不須數遞,而培養成就可也。成就其才,而至於陞用,自上當爲之也。臣且聞李荇之言,在朝之臣,無有如鄭士龍者。爲人聰明,一覽輒記。但以居喪時有誤事,故得罪而廢棄。此人,長於經幄之人也。古人云:『不得於君則熱中。』如此人,雖不能還敍,若付於軍職則豈不改心易慮乎?臣固知啓此言,爲不當也,士龍之才,孰不知之乎?言端適及於培養人才,故敢啓。」克愊曰:「前日於經筵,以無可爲大司成之人,啓之者有之。蘇世讓雖以歸養爲外任,移差於京職,亦可也。」

○以韓承貞爲司諫院大司諫。〈特授。〉

9月9日

○癸未,傳曰:「八月雷始收聲,而今乃雷動,是實災變也,上下所當恐懼修省之時也。望遠亭行幸、文臣庭試,幷停之。」

○忠淸道天安郡雷動。

9月10日

○甲申,御朝講。掌令李彦迪曰:「近來災變疊出,豈非人事有失,而然耶?李沆沮抑公論,臺諫方論啓。而大臣返爲營救,相爲角立,使公論不行,致此災變,無足怪矣。近者,許洽、權輗物論則不以爲然,而金克愊以不可用啓之。此雖大臣之言,人物進退,不可以一人之言也。」鄭光弼曰:「近日,臺諫以臣爲營救李沆,而沮抑臺諫,營救之說,臣實未知也。臺諫今啓許洽、權輗之事,此亦營救而爲之乎?以臣爲營救李沆則亦豈不有妨於言路乎?前臺諫,以沆不得爲台職,含憤而啓之,遽請竄逐,臣以爲未便,而啓之也,豈爲營救乎?致此物論,皆由臣庸劣也。萬分有營救之心,則不可一日在職也。克愊所啓之言,與臣等意有異,彼必有懷必達而然也。臺諫所啓人物進退,不可輕爲之意當矣。果不可以一宰相之言,進退人物也。今者,臺諫以臣營救李沆,以致災變云,臣在職,至爲未安。臣意則不過欲使朝廷,安靜而已也。」上曰:「近日災變果多,上下所當恐懼修省。臺諫所謂營救李沆者,臺諫方論啓,而政府同議啓之。以此爲怒,而啓之也。且金克愊啓許洽、權輗過失。人物進退,不可以一人之言,故下問。以下問爲非者,未知其意也。」正言宋純曰:「許洽等於國事,大有誤爲之事則克愊言之固當。別無顯過,而如此摘發,至爲驚愕。」光弼曰:「許洽、權輗,雖有過中之事,終當自至於得中矣。然其所啓之人則不可以此爲非也。頃者年少之輩,或有天變則亦云:『應某事而出。』然天變之應,臣未知其所由也。」同知事許硡曰:「臺諫之路不廣之弊,宰相多有議之者,臣亦同議之事。故或於書筵時,與臺諫議此事則臺諫亦曰可也,而及其駁覈之時則不計此弊,而爲之。宰相、臺諫乃一體也。若於一事,相爭是非,豈有私心乎?議定則退,而勿相爲嫌可也。如此角立,於朝野聞見,至爲不美,臺諫所當斟酌也。」

○左議政鄭光弼、右議政沈貞啓曰:「近日有雷變,全由臣等不盡調燮之致也。況臺諫,以臣等爲營救李沆,有關治亂,臣等在職未安,敢辭。」傳曰:「臺諫適啓災變之事,而因以已過之事,泛然啓之也。以災變,責免三公,古亦非之。不可以此而遞之,其勿辭。」

○吏曹判書李沆,以病辭職,傳于大臣等曰:「臺諫停駁時乃曰:『臣等則退去,沆必不得自行。』何以處之?其議啓。」鄭光弼、沈貞議啓曰:「李沆被論且病。以此爲未安,而固辭,遞之爲當。昔唐介,言文彦博虛事,宋仁宗貶唐介,而免彦博。後之議仁宗者以爲:『優待大臣,而臺諫之言亦不廢也。』今亦遞沆本職爲當。大抵,官人爵人,人主所司。近來論啓人物,不得蒙允,而退去之時則必曰:『自不得行矣。』此亦近來弊言也。」傳曰:「知道。」

○命申公濟爲吏曹判書。公濟啓曰:「臣,性本庸劣,故僅爲參判之任,而今者,特命爲判書。權衡人物,其任至重,不可冒處,敢辭。」傳曰:「卿爲二品久矣,爲本曹參判亦久,何有不知之事乎?其勿辭。」三啓,不允。

○以申公濟爲吏曹判書,朴壕爲吏曹參判,柳溥爲全羅道觀察使,李賢輔爲承政院同副承旨,李熙騫爲弘文館應敎,權輗爲副應敎,林百齡爲校理,周世鵬爲副修撰,李沆、孫仲暾爲知中樞府事,成世昌爲同知中樞府事。

9月11日

○乙酉,御朝講。領事沈貞曰:「近來,昇平日久,兵務解弛,無可當將帥之人。臣意,武士不徒取其才,而見其身容氣力,且或講書,選取二十人、或十餘人,別爲培養,擬之爪牙,可能任事者,則超而陞之可也。成宗朝以朴元宗、柳聃年、黃衡選取,而各別培養,故其人皆爲將帥之任。古人云:『才不借於異代。』帝王振作而用之,則豈無其人乎?且閱武之事,載在《大典》,雖不能每朔親閱,亦可命將,而爲之也。」上曰:「前日,將來將帥,曾已選取,而未見有別用之者。近來軍務解弛,軍士等不從軍令,此乃大關之事,上下所當更加憂慮也。」

○臺諫啓曰:「右贊成金克愊,素無物望,故初爲贊成,臺諫論其不可,而近日於經筵,啓許洽、權輗之事,用心至爲傾險。物論駭愕,不可在宰相之列,請速罷之。」傳曰:「金克愊事,臺諫則以爲非,而大臣則云:『若罪克愊,後日孰肯進言?』予意亦以爲,只可不用其言而已,宰相論啓人物,何可以傾險目之乎?不允。」

9月12日

○丙戌,親幸黃豆坪閱武。臺諫啓:「閱武乃軍政,不得不爲。今當有災變,謹天戒,請勿用樂。」傳曰:「所啓當矣,其停樂。」

9月13日

○丁亥,弘文館啓曰:「金克愊論啓許洽、權輗之事,其意則欲爲援證,而如此摘發言之。然其援證人,皆不言云,其言之無實,判然矣。以此見之,有挾憾之心,而構成無實之言,欲傾陷士類矣。當初李沆所啓之言,士林以爲有關後弊者,恐有如此事也。克愊乘沆之言端,如此啓之,其隱害士類之端,已見矣。有關於國家治亂,臺諫論啓之言,是也。」答曰:「今觀所啓,金克愊援證之言,無實云。設使援證有實,以一宰相之言,不可進退人物也。大扺,宰相論人物,雖不取實,至於駁罷則宰相論人物至難。臺諫罷職之論,過越,故不允也。」

○臺諫啓金克愊事,不允。

9月14日

○戊子,聚堂下文臣于仁政殿庭,命製律詩八首。

9月15日

○己丑,臺諫以金克愊事再啓,不允。

9月16日

○庚寅,上御春堂臺觀射試。片箭貫革優等者,賜物有差。書下禁苑秋晩,五言律,令左右入侍人製之。

○臺諫啓金克愊事,不允。

9月17日

○辛卯,下申永錫妻許氏上言于政院曰:「李茁反正初,以武班之人,有誤言而被罪,朝廷皆知之。今已年老,被謫亦二十年,疏放何如?議于大臣。」大臣議啓曰:「李茁,當初欲使朝廷擾亂及納交當時之意,未可知也。被謫已久,其年亦至垂死,惟在上裁。」傳曰:「放之。」

○臺諫啓金克愊事,不允。

9月18日

○壬辰,御朝講。大司諫韓承貞、持平黃憲,請罷金克愊,且論:「朝廷不和,宜自上善處。」侍讀官林百齡、檢討官許磁亦啓當從臺諫之論,上曰:「言朝廷弊事當矣,然此乃已過之事。其時,宰相、臺諫方爭是非,侍從亦以『宰相之言,逼於臺諫。』是非不定。其時,予意已言之矣。」

○臺諫啓金克愊事,不允。

9月19日

○癸巳,舍人朴紹,以左議政鄭光弼、右議政沈貞意啓曰:「惠順、惠靜兩翁主,唐城、光川兩駙馬及福城君夫人下去尙州,弊事何極?當初,朴氏旣廢爲庶人,何敢下送王女,而相見乎?古今王女,無出入外方之事。此則尤有妨於大義,非但各道騷擾,下之議論,亦必紛擾,請速命止之。」傳曰:「此及他事,幷欲議之。其招政府堂上。」左議政鄭光弼、右議政沈貞、左贊成李荇、左參贊安潤德等承命入來,傳曰:「臺諫所論金克愊事,卿等已聞之。宰相以其所懷,論人物,惟其言之用與不用而已,反爲治罪則不無弊焉。且翁主、駙馬下去外方事,當依卿等所啓。但翁主等其母病,欲及相見,予非徒難止,其時翁主下去事,議于大臣,不謂不可,故今不更議而有旨也。今若不往見則終必不得見矣。當初,廢朴氏爲庶人,黜闕外居焉。政府、六曹之議,甚爲得中,因臺諫論啓不止,而命居其鄕。其時,弘文館亦有外方下去未便之言。況以子不得見病母,則於孝理何如?王子隨居外方,其弊亦不無。此非如竄逐,還放之例,使之於京外,從便居焉,何如?若有妨於京居,黜門外則弊事亦無。當初,若從朝廷得中之論,則翁主下去之弊,自無也。」鄭光弼等議啓曰:「金克愊事,臣等之意,亦如上敎。彈論人物,非徒臺諫,宰相亦可爲也,不可以此而罪之。今若罪之則必有後弊矣。翁主、駙馬下去尙州事,前日果有上敎矣。然其時,方議朴氏大罪,故翁主、駙馬,不可歸省之意,臣等未及啓之。且朴氏及福城君,從便近居之事,情則然矣,義固不可爲之事也。如此之事,人君若一向意則便有窺伺之者矣。古人所謂:『勿露此意。』正謂如此之事,而言也。朴氏初不出外則已,今事已大定,而旋則改之則下人必疑,不可以此示人也。」傳曰:「大臣之議如是,只令福城君夫人下去,翁主、駙馬不下去事,下諭三道可也。」

○御夕講。上曰:「守令係生民休戚,所當擇差,然許多郡縣,豈可盡擇?若殘弊之邑則例以庸人差送,故其邑益爲殘弊,此意前亦言之。殘邑則固當擇差,而能使其邑,復蘇有效則遞來時,可陞敍矣。」吏曹判書申公濟曰:「他邑則未可知也,但載寧殘弊,故前承傳敎,擬郡守時,皆以可當人,備望矣。」

○臺諫將金克愊事再啓,不允。

9月20日

○甲午,御夕講。

○臺諫啓金克愊事,不允。

9月21日

○乙未,御朝講。

○御夕講。

○臺諫啓金克愊事。憲府啓曰:「李茁,當初得罪朝廷,竄謫遠方,以其罪大。故前日因其上言,累次蒙宥,而臺諫啓之,今不可以其妻母上言,赦其罪大之人也,請勿放。」皆不允。

9月24日

○戊戌,臺諫啓金克愊事。憲府啓李茁事,皆不允。

9月25日

○己亥,御朝講。執義元繼蔡、獻納金紀,以金克愊事,再三論啓,繼蔡且論李茁事,皆不允。

○臺諫上箚曰:

臣等將金克愊事,累日論啓,未蒙允納,公論未伸,物情愈激,不勝缺望。夫人物之賢否;政治之得失,斟酌取舍,知無不言,是固大臣之責。若取舍不公,言論挾私則不徒爲患於一時,其弊將至於無窮。克愊素無名望,位躡崇秩,不滿於人心久矣。乃於經筵,乘間射人,附會傳聞之說,陰試擯斥之計,肆然無忌,眩惑上聽,使人心疑沮;士氣摧挫,用心傾險,物論駭愕。豈可諉諸大臣論人,而不辨是非,以定其罪?殿下若以克愊爲言事之人,置不問則異日權奸,藉此以逞術,一不協己,輒爲傾陷,馴致危亡,人不敢言。此,臣等所以深慮遠憂,而殿下以罷免大臣爲重,而忽萬世無窮之禍,臣等未知所言。伏願殿下,快從公論,明定是非,以靜朝廷,以杜後弊。

且啓李茁事,傳曰:「金克愊、李茁事,非予獨斷,已與大臣議之,玆不允。」

9月26日

○庚子,御夕講。侍講官朴祐、檢討官許磁曰:「金克愊挾私啓之,臺諫之言,不可不聽。」上不答。

○臺諫啓金克愊、李茁事,不允。

○弘文館上箚云:

卑己虛心,進心斥邪,宰相之責也。其心休休,而好惡一出於公則所進者,非有恩;所退者非有怨,故人皆心服,無有異辭。屬者,克愊假宋朝李沆之事,欲逞宿憾,營陷士林,是無李沆之心,而竊李沆之迹也。許洽、權輗之爲人,果如梅、曾,而克愊之心,無愧於李沆則一論啓之後,安有物論如是其洶洶乎?臺諫、侍從,論執不已者,以其設心陂險,而啓士林之禍也。幸賴聖明洞照,構陷之術,不得售焉。不幸而殿下過聽,則平昔見忤於宰相者,豈止此二人,宰相之陰懷不平者,豈止克愊而已哉?構無實之事;題無形之目,以快私憤者,接迹而起矣,其不至於空人之國者,幾希。殿下諉之以『若罪克愊則宰相無復言者。』嗚呼!攻陰邪之計;折陂僻之說,乃所以扶植公論,廣宰相之言也。安有不罪陂言,優容之然後,宰相乃言之耶?一言之幾雖微,貽禍於人國家者,爲甚大,可不懼哉?伏願殿下,深燭禍機,快示英斷,幸甚。

傳曰:「觀此箚『宰相於士林,若有不愜於心則卽擧而論啓,必有後弊。』云。然克愊豈有欲逞宿憾,營陷士林之意乎?必有所聞而啓之,豈可以此而治罪乎?」

9月27日

○辛丑,御朝講。掌令黃允峻、正言宋純,論啓金克愊、李茁事。領事沈貞曰:「許洽謂其妻父,彼哉之言,果不出於其口也。往在丁丑年,臣爲開城府留守,許洽自中原出來,臣對與飮酒。其時趙光祖等議以爲:『朝廷無可爲政丞之人。』而乃曰:『金淨可爲,金湜、趙光祖可爲。』先進老成之人,一不擧論之意,臣曾已聞之。許洽自儒生時,臣因子弟,得知之。洽於醉中乃曰:『卽今無可爲大臣之人。』臣答曰:『若振作用之,豈無其人?汝之妻父李惟淸,爲人朴直,關節不到,可爲宰相人也。』洽卽掉頭,而有不肯辭色。其後臣遞來爲京職,其時柳聃年、高荊山,皆是先進人也。而時議以聃年爲不合兵判;荊山爲不合戶判,有可遞之議。臣說與友人曰:『洽亦於其妻父,有彼哉彼哉之心。』云。洽果有不取其妻父之意,而醉中掉頭,故言之耳,此則已久之事也。克愊之援引而啓之者,非徒此事也,曾爲吏曹判書時,亦有目覩之事。而前日自上下問時謂:『詭激之人必不多矣,必一二人所事。』云,故克愊之意以爲,所當啓達。而出于賓廳,引宋朝李沆之事,語臣曰:『卽今權輗、許洽之事,亦可啓達。』臣意以謂,此人等雖有過越之事,皆近來出入臺諫者,不可摘發啓之,故臣則不啓,而克愊啓之也。今若以此,罪克愊則是,似乎以造虛言而罪之也。若欲罪之則必下問然後,可知其虛實也,所傷不亦多乎?且權輗以臺諫,干請於政曹大臣,〈李沆。〉至爲不可。臣意,克愊不啓則當矣,而然其所以啓之者,因自上下問也。若以此罪克愊,則不得已下問李沆、朴壕然後,虛的可知也。推之以事若見出,則必爲蒙罪,甚不可也。且李茁事,臣與許硡,詳知其首尾矣。大抵,經大事則人必多言。朴元宗當反正之後,謙遜則可也,而不自謙遜。前日被謫之人,蒙赦而還,或有議朝廷誤爲之事者。元宗以李茁爲知己,而使之聞見焉。茁之爲人甚輕薄,見東大門內,聚會翫月文士,謂議朝政,乃告元宗曰:『前日推辛服義時,雖有玉石俱焚之弊,而緊推之可也。』云。其言傳播,而坐謀陷士類之罪,以被竄謫。然此事,不干於宗社亂逆,而放逐,至于二十餘年,故前日下問時,以上裁啓達矣。大抵,天道十年必變。《春秋》,桓公親行簒弑,而至於十年後,則以春正月書之。茁之被謫,如此其久,餘生亦爲不多。今雖放送,豈能立朝乎?」上曰:「前日,臺諫論啓李沆時,政府來啓辭避之意。予以爲:『前日趙光祖時,豈皆人人詭激乎?必有唱導者矣。』非以今時,又有如此人,而問之也。克愊,意其以此下問,故標名而啓之。大抵,宰相論人物,如其不可則但不用其言而已,豈可罪之乎?況克愊非造言也,必有所聞,而啓之,不可罷也。李茁,當初大其罪目,而以陷害士林爲名,故臺諫論啓矣。然放不放,甚不關也。今雖放之,萬無爲術之事,大臣之言亦如是,放之可也。」

○御夕講。

○臺諫啓金克愊、李茁事,不允。

○忠淸道定山、靑陽、鴻山、藍浦雷動。

9月28日

○壬寅,臺諫啓金克愊、李茁事,不允。

○以李芑爲漢城府右尹。

9月29日

○癸卯,御夕講。

○臺諫啓金克愊、李茁事,皆不允。

冬十月

10月1日

○乙巳朔,侍講院啓曰:「世子,《孟子》畢熟讀,當進講《中庸》,請以書筵官進講,而令賓客參聽何如?」〈前則賓客進講,世子學問高明,故以此啓之。〉傳曰:「依啓。」

10月2日

○壬午,黃海道長連、安岳、文化等邑雷動。

10月3日

○丁未,臺諫啓金克愊、李茁事,不允。

○傳曰:「前日經筵政丞啓意,以薦禽爲重而言之。今若以踏獵爲名,則其於薦禽,似未安。其改踏獵爲打圍,而薦禽可也。若爲薦禽則未薦禽前,不可割耳,欲令軍中預知。」

10月4日

○戊申,御朝講。

○臺諫啓前事,不允。

10月5日

○己酉,御夕講。

○臺諫啓前事,不允。

○慶尙道昌寧、寧山等官地震。

10月6日

○庚戌,聽啓覆。承旨啓:「典獄囚良人元四同水賊事,斬不待時,妻子永屬爲奴,三覆。金義囚水軍李崇文,其妻七非打殺事,絞待時,三覆。」竝依律。

○臺諫啓前事,不允。

10月7日

○辛亥,御朝講。

○遣洪景霖,賀正朝。

○御晝講。

○正言宋純上疏曰:

伏以,君、親無異體,忠、孝爲一理。臣、子至情,本無輕重,而事之之日,固有先後,時或過去則情終不行。後百悔尤,事已無及。臣上有祖母,年垂八十,起居須人,如綫衰息,無慮朝夕,下有寡母,素嬰疾病,身被氣萎,食飮不喜,湯藥惟賴。家有貪寠之艱;門無倚仗之親,皤皤二老,孑孑相依,人生憐憫,無過於此。臣以草萊寒儒,聞寡學陋,猥忝科第,獲廁庸品,猶踰賤分,承仕八年,率歷顯達。入侍經幄,出就諫列,前後恩寵,隨日隆盛,自度愚蒙,上效萬一,日夜撫躬惕慮,常懷敬懼。幸非斯情迫切,何暇吐出鄙陋,仰干天威?臣父歿未久,母病日篤,膝下情懷,在所不堪。南北相去,道途千里,音信踈絶,動經月日,當寢無安夢;遇食無甘味,思極慮切,淚或不禁。誠以生理單薄,供養無主,失今不歸,後恨何益?祖母之親,縱不與歸養之典,亡父餘情,寄在臣身,願竭初心,無負地下。祖母依病母爲命;病母依臣身爲命,二老餘年殘活,俱在臣職,不忍遠離,以廢時日。伏惟聖朝,方敦孝理,在孤在老,靡不含恩、飽惠,臣獨久抱悶鬱,隱忍至今,特以母年未滿,寵渥如天,未遑伸達。事至窮極,情亦難掩,敢將區區,陳乞終養。伏願殿下,矜納愚衷,遞臣之職;許臣之誠。然則二老,自今至死之年,實荷聖慈之罔極,臣當敢戴日月,以畢烏鳥之情。臣不勝懇切之至,謹昧死以聞。

答曰:「疏意甚切。然爲父歸養,則或有除授隣官守令時矣,此則爲祖母歸養而上疏,前無法例,當問于政府。」大臣議啓曰:「爲祖母歸養,法外事也,似不當爲也。」傳曰:「可。」

○御夕講。

○臺諫啓前事,不允。

○日暈左珥。

10月8日

○壬午,上親傳聖節表。

○臺諫啓前事,不允。

○御夜對。

○日暈。

10月9日

○丁丑,上打圍于峩嵯山,獲禽:獐八口、狐一口、兎二十餘口、雉三十餘首。上遣注書金致雲,薦禽于宗廟。

○傳曰:「雨勢如此,左右當爲雨具。」承旨等皆欲爲雨裝,左議政鄭光弼曰:「豈以白衣入侍乎?」以此,左右不得爲雨裝。

10月10日

○甲寅,傳于政院曰:「峩嵯山下打圍捉禽人,徑自割耳,只以二口薦之。前者,雖以三四口薦之,猶不得體薦。今則只以二口薦之,至爲未安。日未寒凍前,欲於淸溪山、洪福山中,更欲爲打圍也。其令司僕往審,幷審蜂古介可也。」

○臺諫啓前事,不允。

10月11日

○乙卯,世子出閤。

○傳于政院曰:「今朝出閤後聞之,則自昨日,至今日世子外祖忌云。自上亦未及察之,然世子不爲書筵,則承言色及侍講院官員,非不知也。出閤,乃吉禮也,不爲啓稟,至爲非矣,幷推之。禮官必不知之,其勿推之。」

○臺諫啓前事,諫院啓請停蜂古介打圍,憲府啓請勿年終觀火,皆不允。

○夜三更,尙宮朴氏之房失火,聲聞於外,內侍等救滅。

10月12日

○丙辰,議政府全數啓曰:「臣等聞去夜大內失火,至爲驚愕。上體必爲驚駭矣,敢問安。」傳曰:「去夜失火處,乃孤墻內,而非連接處也。」政府更啓曰:「闕內失火,非如外間事。起火之由則未之知也,但大內所當謹火,請推其失火之由。」傳曰:「去夜失火處,予親見之。朴尙宮房子獨宿,而房內起火。彼亦不知其起火之由,卽令差備內官等毁其房而滅之。無可更問之事,故自內決罪矣,然欲懲後則其令禁府推之。」

○忠勳府、中樞府、漢城府、六曹堂上,全數問安。

○救火內官林世茂等賜物有差。

○御夕講。

○臺諫啓前事,不允。

○黃海道文化縣、平安道三和、龍崗等縣雷動。

○是夜,京師坤方,有電光。

10月13日

○丁巳,傳于承旨柳灌曰:「前夜大內失火時,尙宮朴氏因救火而傷風,去夜身死。此尙宮非如侍女之例。廢朝時亦有保母金氏別致賻之事,其依此例爲之。」

○政院啓曰:「臣等見觀象監單子則電光而灑雪云,電光固非其時。頃者打圍時,因下雨,行軍節次,不得從容爲之。且爲薦禽,故自上更欲爲打圍,然今者災變如此,斟酌爲之何如?」傳曰:「所啓果當。電光則在夏;灑雪則在冬,而一時交作,此果災變也。打圍非汲汲之事,停之,恐懼修省可也。火山臺,亦啓其不可,竝勿爲之。」

○臺諫啓前事,不允。〈史臣曰:「初,李沆被論,朝宰皆不平。克愊因事詣闕啓曰:『宋朝李沆,言於眞宗曰:「勿用輕薄喜事之人」』指梅詢、曾致堯也。今使朝廷不安靖,專由許洽、權輗在朝故也。仍捃摭兩人過失,啓之,上以爲:『許洽曾爲執義時,臺中將駁其舅李惟淸,洽固當辭職,而終不爾,是固非矣。權輗久爲侍從之官,雖有小失,豈不可在朝乎?』克愊退去。克愊啓事時,闕中方有政,吏判申公濟,聞所啓之辭以爲:『此人,近日官爵濫陞矣。今所爲如此,必衰運所致。』云。克愊嘗爲吏判,洽爲正郞。克愊欲調所親,洽秉筆固不書,克愊色勃然,不敢强,深銜之。至是,乘機欲擠之,有是啓,故臺諫以克愊爲傾險,久執不已。未幾,持平黃憲,以省親下鄕。臺諫有欲停論克愊者,或以『持平黃憲,終始與議。今在外未還,徑停所論,無乃未安乎?』掌令李弘幹乃曰:『幺麿持平有無,何關?論啓已久,固宜速停。』云,蓋有人指嗾,而弘幹未敢違也。」〉 ○黃海道瑞興府雷動。

10月14日

○戊午,臺諫啓前事,不允。

○未時,坤方雷動,雨雹交下。申時,乾方、南方雷動。

○忠淸道公州、全義、文義、燕歧、平澤、尼山、木川、連山,平安道祥原、慈山、寧邊、德川、殷山、碧潼,慶尙道丹城、山陰等縣雷動。

10月15日

○己未,御朝講。

○左議政鄭光弼、右議政沈貞啓曰:「昨日雷動,天變非常。人事有所失,故天變如此,此必臣等受重任,不能調燮之所致也,至爲惶恐,敢辭。」傳曰:「昨日之雷,果爲非常。上下所當恐懼修省,豈可遞三公乎?勿辭。」光弼等再辭,傳曰:「應災,不可徒爲憂慮而已,廢弛之事所當擧行。近來,軍律解弛,前日大內失火時,亦莫知所爲。前者,景福宮疊鼓時,軍士等久不聚會,衛將一人知其爲疊鼓,而言之然後聚會,此,常時所不爲,故如此矣。且打圍,非爲畋獵,乃所以修兵應災也。疊鼓事,前日兵曹判書成雲,以經筵入侍到闕,以欲爲疊鼓之意下問,則成雲以爲:『此非汲汲之事,徐當爲之可也。』云,故其日不爲爾。今日則兩相適到,卽欲爲疊鼓,於卿等意何如耶?若爲之則予當以戎服出御,入侍人則以常服入侍可也。」左右相啓曰:「此闕,與景福宮位勢不同。使軍知其立處,而隨後爲之何如?」傳曰:「前日欲爲而議之,衛將等亦必聞知矣。且此闕仁政殿,乃彼闕勤政殿也,豈不知其立處乎?今日當爲之也。」左右相啓曰:「然則爲之甚當。但自上戎服則入侍,人不可不戎服也,敢稟。」傳曰:「此乃兵務之事,故前日疊鼓時,予乃斟酌,以戎服出御矣。今則以汲汲所爲之事,不須爲戎服也。予當以翼善冠、袞龍袍出御,兩政丞、承旨等亦以常服速來于仁政殿月廊可也。」上出御仁政殿簷下,命宣傳官疊擊大鼓。左議政鄭光弼、右議政沈貞、承旨趙邦彦、尹仁鏡、柳灌、李龜齡、李賢輔、注書李任、金致雲、檢閱南舜民、閔世良等入侍,光弼等啓曰:「庭排將士,請令兵曹、都摠府擲奸。」上曰:「其言于兵曹、都摠府可也。」仁鏡啓曰:「兼司僕將,〈崔世珎。〉當立於西,而立於東,已失其次,請使還其次然後,點撿何如?」上曰:「可。」光弼曰:「昇平日久,武備解弛。習陣之事,外方則專不爲之云,兵務之事,至爲可慮。今見庭排將卒等不知所立之處,亦不知統屬,所關非輕。須數擧武事,使軍卒知所向方爲當。且宣傳官在祖宗朝,非徒取有武才者也,別擇可當人差之。近日則例以雄健之人爲之,才則有之矣,槪爲迷惑,不合於傳令。前日打圍時,不知形名,故非命召之人,幷爲召來,至爲不可。須以識字人爲之然後,軍務之事亦可學也。」沈貞曰:「光弼所言至當。今見庭排將卒,將帥而不知其軍卒;軍卒而不知其將帥,此,常時不習之致也。須於常時,錬習然後,可爲應變之。兵事若出於倉卒之間則不習之兵,不知坐作、進退之節,將何以用之乎?祖宗朝習陣之事,雖不於遠處爲之,近處則數爲也,雖不親行,亦或命將爲之。且在祖宗朝,光弼之父蘭宗,乃儒將也。先王閱武時,蘭宗爲部將,先王命召,而蘭宗拒之曰:『吾有屬處,不見標信則何以往乎?』終不肯往,而至於縳致而後進去,先王稱贊褒賞之。其時有梁澯者爲衛將,先王遣宣傳官,以空標信招致則梁澯終不往焉,先王亦爲稱嘆。須自上勿狃昇平,常留心兵事甚當。臣少時,亦爲兼宣傳官,成希顔則至以吏曹參議兼之。宣傳官,須擇其可當人充差也,徒取其才,以無識者爲之故,事多誤爲也。」上曰:「軍務解弛,宣傳官亦當擇差也。」

○臺諫啓前事,不允。

10月16日

○丙申,臺諫啓前事,不允。

○孫仲暾爲議政府右參贊,朴祐爲弘文館直提學,金銛爲典翰。

10月17日

○丁酉,聽啓覆。承旨啓:「南平囚寺奴目隱金花妻福德打殺事,絞待時,三覆。稷山囚私奴玉同妻上典同生通奸事,絞待時,三覆。」依律。

○上引見富平府使鄭應麟、慶尙右道虞候宋琳。上謂應麟曰:「京畿年年凶歉,恤民救荒之事,所當盡心爲之。」應麟曰:「臣前爲侍從時,自上惻慮畿甸之事,臣每親聞蘇復之術,臣當盡心。」上曰:「外方學校廢弛,守令七事中,興學校之事,尤當盡心。」上又謂宋琳曰:「南方防禦,與兩界有間,然萬戶、僉使等不恤軍卒云,如此事盡心爲之可也。」

○臺諫啓前事,不允。

10月18日

○戊戌,御夕講。

○臺諫啓前事。諫院啓:「典翰金銛,前爲執義時,有誤事。不合侍從,請遞。」傳曰:「金銛必以前日通簡邊封事也。然旣發明,不可遞也。克愊等事,亦不允。」

10月19日

○癸亥,御夕講。

○臺諫啓前事,不允。

○司憲府大司憲金謹思等上疏曰:

臣等伏以,滔天之禍,兆於微,而著成大;覆國之亂,起於安,而馴底危。故明智之君,憂其治平,而不救於旣亂之日;制其未萌,而不圖於已形之後。苟衰亂之機,伏於不覩;乖戾之氣,生於至微,而不先之省焉,則國家之小安;朝廷之暫順,蓋不足恃也。伏覩,殿下臨政思治,二紀于玆,而治不加進,而國事日以偸靡;人尙苟且,而氣習日以萎薾。重以近日以來,朝廷無和靖之意;上下成捍阻之風,氣節挫抑,公論不行。紀綱廢弛,習俗頹敗,此誠遠猷者之所深憂也。夫天地之所以悠久者,有元氣也;國家之所以維持者,有士氣也。元氣不充則天地爲之息;士氣不振則國家從以亡,故古昔治平之世,體統整定;紀綱張擧,大臣佐王出治;小官以道莅職,上不以察察爲明;下不以苟合自期,培養士習,扶植元氣,故朝廷治,而上下安。近來,國家統紀不明;綱常墜地,氣習日汚;朝廷日卑。宰相無輔養、成就之心;士林摧奮勵、激揚之氣。百體解弛,而未能振;元氣斲喪,而不知救,悠悠泄泄,日趨委靡,委靡不止,終將奈何?譬如病在膏肓,大脈旣耗,雖不知痛,其安能久存乎?夫臺諫,人主之耳目,而朝廷之紀綱也。置誠而待;虛懷而受,言雖過中,亦當優容,故敢犯雷霆,而展其懷抱;敢忤大臣,而斥其過擧,謇謇諤諤,言無不盡也。厭言之逆耳而沮之;嫌事之觸己而擯之,則孰能有伸喙,而賈禍者哉?近日,朝廷乖剌,上下反側。大臣之於臺諫,便不相濟,公論所發,輒欲傾沮,眩君聽之取捨;起人心之危疑,大臣謀國之道,果如是乎?金克愊用心傾險,不可置諸宰輔;李茁得罪朝廷,不可輕議放還。公論一發,群情胥孚,而大臣欲以己意,撼沮臺諫,殿下牽於大臣,亦不速斷。臺諫徒擁而不得其職;物情愈鬱而不得其伸,朝廷之弊,未甚於此,而殿下恬不動念,臣等恐後日陰抑臺諫者,席此而逞奸也。夫人君之用人,猶匠之用木,度其材品之高下;察其官職之大小,隨官而用人,故無曠官之弊,而治道成矣。今者,用敍失當,爵命混淆,不校才品,例循資考,人不稱器,官謗亦興。文官乞外,皆以爲不可,而銓曹苟循其私,輒卽擬除。是以,官職多闕員,任用恒倒置。朝廷之卑;紀綱之毁,職此之致也。設官分職,各有其責,官常多曠,其不廢天工乎?嗟呼!才不借於異代,經濟之士,世雖難得,適用之材,求必不乏,猶在人君任用之如何。是故,古之明君,不患其無人,而患其不能用也。若夫三公,人主之股肱,而百僚之表率也。其人之得失,國家之危安係焉。頃者大臣卜相,無論賢否,謄進座目,已失難人之意,而及其命下,亦非衆望之稱,旋除旋改,無異常員,事甚擾攘,物論紛紜,後日之譏,在所不免。今者首相之曠,亦己逾時。是猶人之闕一左右,倚重之意,恐有所未盡也。夫人君臨朝視事,接遇臣僚,孜孜銳意,終始必勤然後,德日進,而克致修正之功。故古之帝王,逐日視朝,夜分引問,以致其勤也。厥今殿下視朝之勤,漸不如初;緝熙之誠,亦似小間。月有朝賀,爲其會見群臣,而全朔或廢;日開常參,爲其接士勤政,而歲不多擧。凡在典禮,一循苟簡,多致闕略。臣等恐殿下乾剛之德雖至,而純一之誠,有所未孚也。況乃人主之志,斷定而後,外物不得以動之。頃日駙馬、翁主,遠覲出母,義所不可。廷論方發,而殿下難於情斷,反欲量移于近,下收廷議。始聞此言,人莫不駭。殿下之意,縱無少偏累,而下人覬覷之端,未必或無也。嗚呼!禍亂之作,必有所自,而不審其機,危亡隨焉。矧今朝廷,元氣致傷,大勢已萎。今若不救,潛銷暗鑠,竟致危亂之域,攝養之道,容或可緩乎?而況,和順不應,災異沓臻。雷作非節,宮火示警,豈無所自而然歟?伏願殿下,審察幾微,留慮治亂,立紀綱、開言路,扶植國家之元氣;作人才、敦禮擧,務袪朝廷之疵政,以矯弊習;以肥國脈,不勝幸甚。

傳曰:「今觀上疏,所言當然。近者災變非常,上下所當警懼也。首相久闕,宜速命置。久不爾者,以難愼也。朝參、常參,亦以有故而停之。大臣所議,豈有他意?但欲得中而言之耳。」

10月20日

○甲子,御朝講。

○左議政鄭光弼、右議政沈貞啓曰:「昨日憲府上疏,以臣等爲傾沮臺諫。物論如彼,臣等之身巳爲不合,何能知人,又何能薦人乎?大抵求人,不在於遠,在於近。殿下豈不知乎?臣等之意,自上裁斷可也。」傳曰:「大抵大臣之意,要欲欲得中而已,非有他意,何可以此辭免乎?三公久曠,以得相爲重難而然也。古人云:『知人則哲,惟帝其難之。』予何能斟酌裁斷?其勿辭卜相。」鄭光弼等以李荇書啓曰:「此人之外,他未及思得。但以典文無人爲難,然觀祖宗朝,有以政丞兼典文衡者。今亦依古事,似無妨也。且六卿,雖有可當人,然若兵興之時則猶可超授也。如此昇平之日,循次補之甚可。若以位卑之人爲之則必須賢於人百倍者乃可。此人則職次與人物相當,故書啓耳。」傳曰:「前日卜相時,亦欲以此人爲之,而物議皆如予意。但以典文無人,故未爲。厥後聞之則雖以三公,亦兼典文,大臣之意,正合予意。」

○御夕講。

○臺諫啓前事,不允。

10月21日

○乙丑,受朝參。

○傳于政院曰:「前見書狀,聖節使之行通事金千瑞,到北京身死,埋置于其處云。客死異國,其父母、妻子冤悶之情,豈偶然乎?凡赴京一行人身死則爲使者,當告于禮部,輸來其屍可也。若前有輸還之例,而今不載來則所當推之。」

○臺諫啓前事,不允。

○以鄭光弼爲領議政,沈貞爲左議政,李荇爲右議政兼弘文館大提學,李惟淸爲領中樞府事,洪淑爲左贊成,尹豐亨爲弘文館副修撰,蘇逢爲正字。

10月22日

○丙寅,鄭光弼辭陞首相,沈貞辭左相,李荇辭台職,洪叔辭贊成。再啓,不允。

○臺諫啓前事,不允。

10月23日

○丁卯,御夕講。

○臺諫啓前事,不允。

10月24日

○戊辰,受常參。聽啓覆。承旨啓:「開城府囚池自淸其母打下罪,斬待時,三覆。開城府囚金內隱孫三寸叔母打殺罪,斬不待時,三覆。」依律。

○御夕講。

○臺諫啓前事,不允。

10月25日

○己巳,御夕講。

○臺諫啓前事,不允。

○黃海道信川、載寧、文化、長連等邑雷。

10月26日

○庚午,臺諫啓前事,不允。

○司諫院大司諫韓承貞等上疏曰:

事有是非,而非明則不能辨;心有好惡,而非斷則不能行。故人主之德,莫大於明斷。明以察之,斷以行之,是者歸於是;非者歸於非,則事定而無朦朧之弊,理得而無偏黨之失。若是非不定;好惡無常則不測之患,潛滋於隱微之中;傾世之奸,暗生於因循之際。察言不明而言路壅;取舍無恒,而士氣沮,臨事優游,紀綱頹靡,馴致危亡,而不自知,伏願殿下,致意焉。夫幾者,事之始,而微者,物之未著也。濫觴之水,其極滔天;鑽木之火,其盛燎原。故未然之言,常見棄忽,及其已然,又無所及。是以,明王審之,存履霜之戒;察未然之禍,圖之於其始,故其終也逸。《易》曰:「極深硏幾。」《書》曰:「惟幾惟康。」伏願殿下,致意焉。夫言路者,可開而不可壅;可廣而不可蔽。言路通則上下之情達,而公道明;言路壅則上下之情隔,而奸邪作。昔虞舜設誹謗之木,而帝德廣;晋文聽輿人之誦,而覇業興。故詢于芻蕘之盲,詠于《大雅》;謀及庶人之義,著於《洪範》。及周之衰也,國無道而王不信言,故君子憂之。其《詩》曰:「如何昊天,辟言不信?如彼行邁則靡所臻。」王不信言,而人莫有進言者,故其《詩》曰:「凡百君子,莫肯用訊。聽言則答,譖言則退。」又曰:「哀哉,不能言!匪舌是出,維躬是瘁。」言君子畏禍,不敢進言也。嗚呼!上不欲聞之;下不敢言之,國事日非而莫知;人主孤立而無助,其欲不危亡,得乎?恭惟,殿下以神聖睿智之資,望道如未見;進善猶不及,宜若上自朝廷,下及草萊,有懷者無不陳;有言者無不進矣,而求言之敎屢降,中外之應邈然。或陳狂瞽之言,便受差越之責,是欲人之言而閉其口也。幸賴殿下優納言官,從諫弗咈,故朝廷之得失;民生之休慼,任言責者,猶或抗言而不諱,中外亦有所畏忌。近者,金克愊以傳聞隱微之事,構陷出入言官者數人。由是,士林危懼,物情沈鬱。人懷苟容之心;士戒謇愕之風。深慮遠識者,結舌而咨嗟;弄法懷奸者,彈冠而相慶。殿下方且牢拒諫爭,退却公論,近日論事,一切不納,臣等竊恐,殿下從諫之美,自此虧缺,而詩人之憂,復起於今日也。夫士氣者,國家之榮衛,而朝廷之所倚賴也。故明王振之,以養元氣,亂世摧之,以招危亡。昔者光武,屈尊於富春;明帝乞言於辟雍,而東漢節義之風,終能折老瞞之奸,不敢染指於神器。及晋人懲黨錮之禍,放誕優游之俗作,而司馬氏受禍,此,自然之數,而萬世之明鑑也。我國家休養百年,加之以成廟陶甄作成,多士輩出,文風蔚然,慷慨節義之士,彬彬然無讓於古。及廢朝,一網打盡,非但善無遺類,氣像薾然,不能復振。雖殿下鼓舞振作,猶恐其不救,況又從而沮之乎?嗚呼!不幸而朝廷,或至於多事;宗社或至於不寧,則其誰能奮臂而盡忠者乎?伏願殿下,致意焉。臣等聞之,紀綱立則天下治安;紀綱頹則天下衰亂。故人主出治於上;宰相奉承於下,百僚供其職事;臺諫糾其非枉,上下一體,同寅協恭,公道昭然。故朝廷有濟濟相讓之美;中外有臂運指順之勢。今則不然,士大夫側目而相疑;官吏貪婪而無厭,士不知廉恥;人不遵法義,恤民之敎雖降,而牧民之官恬不奉行,掊克奔競之風,日新而月盛,嗷嗷愁難之聲,不絶於窮巷。若此而大臣不以言;臺諫不敢言則已頹之紀綱,其可復振乎;已困之民生,其可復安乎?況連歲不登,飢饉荐臻。不幸而盜賊蜂起於中,而夷狄乘釁於外,至此而悔之,其可及乎?伏願殿下,致意焉。夫經筵,帝王所以接群臣、開聖學,通上下之情,著光大之德也。昔傅說之訓高宗曰:「人求多聞,時惟建事,學于古訓,乃有獲。」又曰:「念終始典于學,厥德修,罔覺。」故,衛武公晩歲好學,盤盂、几杖,莫不有箴,詩人美之也。我成廟以英斷邁世之聖,承赫世隆安之業,猶孜孜延訪,致意儒術,簡任經幄之士,專委納誨之職,聖不自滿,而望道如渴。故朝無愆事;野無遣善,而至今民思其德。伏覩,殿下臨御之初,其銳精施爲,固成廟之遺意也。數年以來,漸不如初,於經筵召對之際,上下恭默,備規矩、接容儀而已,無一言討論規警之益。嗚呼!以唐虞、堯、舜之聖,都兪、吁咈之聲不絶,況在叔季之世,反無講論切磋之功,而可至於治乎?伏願殿下,勤臨經幄,致意經術,以廣其明斷之德然後,幾微可察、言路可廣、士氣可振、紀綱可立,而國家之治安可冀也。今者,天災見於上;地變告於下,訛言之妖,相繼而出。臣等職忝言官,朝夕懍懍,深恐大禍將至,不能終隱,略陳所見。伏惟殿下,留神焉。

○日暈。

10月27日

○辛未,答司諫院上疏曰:「今觀上疏,所言至當。經筵,果如俯伏進退而已,予嘗以爲未便也。況災變疊見,連年凶歉,民不聊生,豈無講劘之事乎?上下所當省察也。」

○臺諫啓前事,不允。

10月28日

○壬申,右議政李荇啓曰:「臣本職,固不相當。然更啓煩瀆,故黽勉就職矣。且命仍任大提學,典文衡之任,於臣初不相當,而敢辭爲難,故冒處久矣。今則固不可兼爲也,請遞。」傳曰:「當初卜相時,大臣薦擧,故以卿拜右相矣。且大提學,不可人人爲之也。今無可爲之人,而且以政丞兼爲主文者,亦有前例云,故命仍任矣,勿辭。」

○御夕講。

○臺諫啓前事,不允。

○日暈兩珥。

10月29日

○癸酉,聽啓覆。承旨啓:「天安囚良女末乙許夫奴仇永通奸事,三覆。文化囚校生方允良,其妻打殺事,三覆。」皆依律。

○諫院啓前事,不允。

○以尹殷弼爲忠淸道觀察使。

10月30日

○甲戌,太白晝見。

○御夕講。

○諫院啓前事,不允。

十一月

11月1日

○乙亥朔,受朝賀。御朝講。

○政府堂上僉啓曰:「詮聞,聖節使行次赴京時,進獻黑麻布,禮部以麤惡點退,通事多般哀乞,而納之。禮部乃曰:『汝國乃事大之國,而如此。若自大內亦云麤惡,則不得已移咨汝國。若至於移咨則於國體,至爲埋沒。近者納布之事陵夷,所納之布,外面則雖似精細,而裏面則麤惡,此非自今始也,弊已久。』云,請令禮曹、戶曹,磨鍊節目,使無詐僞之風何如?」傳曰:「事大之事,禮部雖不點退,固當盡心爲之。進獻布子,濟用監捧納時,提調及官員,察見表裏則何至如此?提調及官員,幷推之。今後擇納事,戶曹、禮曹,同議爲之可也。」

○諫院啓金克愊、金銛事,不允。

○聖節使李芑,還自京師。

11月2日

○丙子,太白晝見。

○命領議政鄭光弼,習陣于慕華館。

○御夕講。

○諫院啓曰:「憲府雖無情不緊之事,累日辭避,勢不可相容。大抵常時,臺官啓事,而停啓之時,與同僚分明議之然後,停啓例也。金謹思、元繼蔡、黃允峻等李茁停啓之事,雖曰已爲議定,而更不通簡于同僚,或同僚同坐而未聞云,至爲不當。李彦迪則乃曰:『停啓之議,未得聞之。』以此避嫌,其意則是矣。但其初議論時,旣爲隨參,停啓日亦同坐,而不聞云,必於其心,以停啓爲未穩,而然也。若以爲未穩則分明開說可也,而不爾,彦迪亦不明正。且金希說在家,而聞停啓,不爲避嫌,則必與金謹思等意同矣。及聞彦迪之辭,亦從來辭,希說之事,擾攘未定。皆不可在職,請竝遞之。」〈李茁事,憲府同議停啓,而掌令李彦迪以不更議避嫌,大司憲以下亦啓在職未安之意,累日辭避,故諫院有是啓。〉傳于領議政鄭光弼曰:「近日,憲府以李茁停啓事,累日辭避,至爲騷擾,大臣亦豈不知乎?卿適來此,故問之矣。李茁停啓事,李彦迪同坐而未聞云。他員皆得聞之,而彦迪獨未聞之言,似未便矣。且彦迪今日辭職後,不待傳敎,而無緣徑退,甚爲失體。黃允峻則曰:『去月二十六日齊坐,李茁事議論,而旣與諫院同辭以啓,故議于諫院、城上所,而諫院定欲停啓之意。乃於二十八日,言于同僚則僉曰:『停啓當矣。金希說則以爲:『前已議定,故雖不更通,而不爲辭避。』及聞彦迪辭避,亦從而避。然其意則似與金謹思等意相同,而今至於角立,以不關之事,不可全數遞之。但李彦迪旣云同坐,而未聞其議,又於今日失體,只遞彦迪何如?」光弼啓曰:「彦迪之意,必不欲停啓而然也。然臣詮聞,非以停啓爲未便,只以更不通諭爲嫌,而辭避,至爲瑣屑。且金謹思、元繼蔡之意則果是也,然同坐同僚未聞云,於事異矣。金希說則不當辭避,而聞彦迪之辭,亦爲辭避,希說尤爲擾攘未定。李彦迪無緣退去之意,未可知也,果爲失體。且他員皆得聞之,而在坐不聞云,尤爲未便。此雖不緊之事,然不得安全,全數遞之爲當。」傳曰:「其全數遞之。」答諫院曰:「憲府辭避事,問于領議政則盡遞爲當云。故已命遞之矣。」

○傳曰:「金克愊事,時方論啓,新除授臺官,亦啓與否,未可知也。然克愊言辭所出許洽、權輗,勿擬臺官事,言于政廳。銓曹亦豈不計?予意如此,故言之耳。」

○諫院啓金克愊、金銛事,不允。

○以金謹思爲工曹參判,洪彦弼爲司憲府大司憲,張季文爲執義,李弘幹、李熙騫爲掌令,尙震爲持平。

11月3日

○丁丑,大司憲洪彦弼啓曰:「近來,臺諫偏任之弊,朝廷皆以爲未便,而臣爲憲府長官,今四度矣。去秋以不合長官,被公論而遞,今復爲此職,至爲未安,非以例避也。於物論不合,故敢辭,請遞臣職。」執義張季文啓曰:「臣前以掌令,被論而遞,只隔一朔,又拜本職。昨日見遞臺官,皆前日交代也。今又爲交代,解由事亦難。勢不可就職,請遞臣職。」傳曰:「近來臺官,皆以不緊之事數遞,已爲成風。祖宗朝事,未可知也,以反正後事見之,數遞臺諫,未有如此時者也。朝廷欲廣臺諫之路者,乃是汎言也。若欲皆以曾不爲臺諫者,任之則人亦不足矣。且前爲臺諫,而後復爲之何妨?其勿辭。」彦弼等再辭,不允。

○御夕講。

○諫院啓金克愊、金銛事,不允。

11月4日

○戊寅,御朝講。大司憲洪彦弼啓曰:「今其進講《衍義補》云:『王親視於牲所。』臣赴京時,聞皇帝於祀天及祭太廟時,必親省牲,乃所以致其誠也。且夫祀天者,欲其誠格于天,使之風雨以時,百穀用成也。大抵祈禱,雖未可必得顯應,然亦或有應驗之理矣。近來,畿甸凶荒太甚,明春則百姓,將爲飢死矣。凡祭祀、祈禱之事,自上莫不致用其極,而或親祭社稷、宗廟,其誠意至矣盡矣。但祭先農,所以祈年也,而國家每因年險,或因事故,久不擧親行之禮,此誠缺典也。以此而獲致年豐,未可知也。然擧其禮,而盡其誠,則安知不能昭格上下乎?邇者,自上時或擧行,而或以儒生歌謠之弊,啓而停之,此,不知禮之大本也。且歌謠,乃下人頌上之事,非自上所知也。此非調發於民間而爲之,豈爲有弊乎?」上曰:「先農祭,自上亦欲待禮官之稟,而發落也。每欲爲之,而以歌謠之弊,不得爲之。豈可計其弊,而長廢乎?」彦弼又啓曰:「近來,國家氣象蕭索,先王盛典,漸廢不行。臣聞見成宗朝事則其於賜命之際,務示繾綣之意,例爲賜宴,以慰悅勞苦之情。今則赴京使臣賜宴之禮,例爲停之,非所以慰悅使臣之道也。且如功臣仲朔宴,近來每以年險不行,臣意以爲未便。先王時,亦豈無年險之時乎?然未聞廢其禮也。大抵,古人重其功臣,不忘汗馬之勞。如光武之於馮異;唐宗之李勣,其所以重待之者,無不至矣。臣意,今亦當重待功臣,擧行仲朔宴,以示慰勞之意。」

○傳曰:「於經筵,大司憲以爲:『天子祀天及祭太廟時,親自省牲。』《大學衍義補》亦云:『王親視於牲所。』天子之禮如此,而諸侯則無其禮,何耶?其以是議于政府。」

○御夕講。

○臺諫啓金克愊事。諫院啓金銛事,又啓:「持平尙震,越署經,請遞。」傳曰:「遞尙震,餘皆不允。」

○太白晝見。

11月5日

○己卯,臺諫啓金克愊、金銛事,不允。

○以李惟淸兼領經筵事,梁淵爲司憲府持平。

11月6日

○庚辰,臺諫啓前事,不允。

11月7日

○辛巳,鄭光弼議:「若以國家待夷古例言之,則漢城府所啓似當。今則倭人等不由官司,而與庫直、商賈等潛相買賣,自失其道矣。其私賣未償之物,國家雖不聽察,只懲庫子等潛賣之罪而已可也。況其未償之物,卽以國庫之物出給,恐有無窮之弊。但分徵庫子一族,必至稽留,彼自失道,寧遲緩數十日,在我不爲無辭,至數三旬久留,以示難窘之意然後,更議處置何如?」沈貞議:「國家待倭,約速已定。當到浦時,所齎物件,鎭將計數牒報禮曹,法例也。數外私相貿易之物則已違法例,雖不聽訴,猶可。況以國庫之物,姑代私償,以開後日無窮之弊乎?臣意以爲,禮曹所啓似當。」李荇議:「倭人私貿之物,不可以國庫之物償之,禮曹所啓果當。但倭人,與庫子潛相買賣,法所痛禁。彼此奸僞,亦未可知。今若一依倭人所言,徵給則恐或陷於其術,以開後弊。只治庫直之罪,勿聽理所言,使知國禁之嚴何如?」〈私貿倭物,而不償價者,方囚於禁府,而令漢城府徵給,漢城府以爲:「私貿者時不服招。雖服招,勢難速徵,姑以司贍寺綿布,先給發送,而待公事歸一然後,徵物充數爲當。」禮曹則以爲:「倭人私相買賣之物,非國家所知。若以國庫之物,代給則其弊無窮,不可開端。」上命議于三公。〉傳曰:「三公議,大槪皆同,故不落點矣。宜令禮曹,開說於倭人曰:『汝等潛相買賣之物,非國家所知,不可徵給。』云可也。倭人若更告憫,强請徵償,而久留不發則此公事,亦庶乎歸一矣,其徵給可也。此意言于禮曹。」

○御夕講。

○臺諫啓前事,不允。

○檢詳鄭世虎將政府意啓曰:「前日下問省牲事,犧牲果重,所當親省。然天子郊祀之禮,與國家祭禮不同矣。祖宗朝酌定禮文外,不可更爲禮文也。但前者,令禮曹堂上省牲事受敎矣。此受敎,申明擧行何如?」傳曰:「啓意知道。令禮曹堂上省牲事,申明受敎。」

11月8日

○壬午,御朝講。

○臺諫啓前事,不允。

○以兪汝霖爲弘文館副提學,安士彦爲司憲府持平。

11月9日

○癸未,御夕講。

○臺諫啓前事,不允。

○慶尙道安東、醴川、奉化、禮安、榮川等邑地震。

11月10日

○甲申,御晝講。

○臺諫啓前事,不允。

11月11日

○乙酉,御朝講。掌令李弘幹曰:「臣近爲外官,有所懷而未達者久矣。今適入侍,故啓之。此非與同僚議事也。往者寧山君事,朝廷爲國大計而請罪,自上不得已勉從竄外。今聞,寧山君悔過,杜門不出。若不幸病死於謫所,則有累聖德,臣實未安。自上友愛之情,固非偶然也,然亦重朝廷之議,不得已如是爲之耳。臣出此言,似爲狂妄,但恐其累德而發也。」仍抽袖中《國朝寶鑑》一卷,披展讀之曰:「世宗謂金宗瑞曰:『卿嘗爲言官,數言讓寧事,是,不度予本心也。讓寧之失,不過冒亂女色;狎昵群小,所行狂悖,不遵敎誨,太宗以大義廢之。匹夫於兄弟,猶隱惡揚善,使立於無過之地,不幸罹於罪辜,則或納誨;或乞哀,使之得免,人之至情。予爲一國之主,反不如匹夫,而不能庇一兄乎?卿知此意,以諭諸人。予將召置京第,常常見之,以盡友于之情。』世宗友愛之情,如此其至矣。寧山之事,實非知情,只爲群小之藉口耳。臣意自上特命放還爲當。」上曰:「寧山君事,今年議于大臣則朝廷重難,故未果放還耳。」領事沈貞曰:「當初,自上豈欲竄黜?然朝廷,觀古今事變,爲國大計而請罪。末世之事,固不可輕易處之。自上雖欲容恕,其可得乎?其時大臣、侍從、臺諫,豈偶然計而爲之哉?頃者有一儒生,〈指生員李宗翼。〉將此事上疏,自上下問于臣等。臣等之意以爲:『前年,侍從亦以此事上疏,而臺諫非之。大抵,犯宗社之事,固不可以一人之言,輕易放之,故臣等以不可放還,議啓。自上友愛之情,豈欲使憂愁鬱抑也?將以保全其身也。如欲保全,固當置外。假令放還,亦當禁防,毌使雜人出入,在自上斟酌爲之耳。」大司諫韓承貞曰:「弘幹所啓之言,以友愛之情爲重,而啓其意則果當矣。然末世之事,不可輕易爲之,而朝廷旣以大關之事,商議處置,今不可輕改。且欲保全,固宜如是,不可放還。」檢討官許磁進曰:「朝廷爲宗社大計,而處之,然累年置外,若因憂愁鬱抑,病死於其地,則恐大累於聖德也。弘幹所啓之言甚當。物情亦如是,當下問於大臣而處之。然朝臣重大之事,亦宜自上斟酌也。」特進官韓亨允曰:「寧山君定罪時,臣亦與焉。其時,大臣等聞傳敎之意,懇惻切至,莫不感動。但寧山之事,雖不干涉,然屢出於奸人之藉口,欲以保全其身,故不得已如是處置矣。但自上友親之情,似有缺焉,故或議欲置於京第,而禁防者有之。然朝廷爲宗社大計,而爲之,故自上不得已從之矣。今則日月已久,宜自上斟酌而處之,然亦不可輕易也。」同知事許硡曰:「若以不知情爲言,則至親之人,囚置於外方,而欲使保全,於後世之見何如?甄城之事,物情至今未快矣。睿宗朝南怡之反,朝廷以保城君及其子春陽君與謀,請竄黜。睿宗初不聽,後乃勉從,未幾還放矣。」上曰:「當初,朝廷以爲未便,而今則衆議如此,當更議于朝廷。」

○聽輪對。司醞署令李洙進曰:「臣伏見,國家慕擬中朝,而酒禮一事,狃於國俗,當於天使宴饗之際,宰相每誤酬酢之儀,以失朝廷禮貌。至於服色,士大夫各便己私,所尙不一,似無統紀。酒禮、服色,一遵中朝,以實國家慕向之義何如?」

○命召三公及六卿等,傳曰:「寧山君事,今日經筵,掌令李弘幹啓之,而左右宰相皆有欲放之意。此議未出之前,予已有欲放之意矣。此非寧山一身之事,而乃出於奸人之口,朝廷初非罪之也,欲使保全一身而然也。頃者,予聞寧山患病,卽遣中使,而問之。且令醫員,齎藥救之,食物亦令題給矣。其時意,欲廣議放還,但又出於秦世豪之言,予意以爲,若速放還則恐朝廷以爲未便,故未果耳。其後,寧山君妻上言請放,予亦欲議之,但其時無可放之事,朝廷無欲放之之議。若以其妻之上言,而遽令放還則恐朝廷之意爲未便,故亦不果放耳。今弘幹之言,豈不知朝廷物情,而啓之哉?若不幸病死於彼地,則果有累於君德,而友愛之情亦缺矣。其令放還何如?卿等議啓。」領議政鄭光弼等僉議啓曰:「寧山君之事,雖非知情,乃出於奸人之口。朝廷爲國大計而請罪,旣已如此處之,而下人啓請放之,固爲難也。大抵如此之事,古今帝王,必酌其恩義輕重,而處之。」沈貞、韓亨允、許硡等啓曰:「臣等之意,已於經筵盡啓矣。」傳曰:「寧山君事,前亦屢議。予每欲放之,而朝廷常以爲未便,故未果矣。今朝廷之議,皆有欲放之意,其命放還而敍用,使不失其祿可也。但自古奸人,無世無之。寧山今雖放還,如左議政所啓,設爲防禁,使無賴之徒,不得出入可也。其防禁節目,卿等磨鍊以啓。」光弼等啓曰:「寧山君事,自上以友愛之情,至切傳敎,而且寧山亦非情之事,故臣等以酌其恩義輕重,而自上裁斷事,議啓。今聞傳敎則乃命放還而敍用。自古以大事被竄者,纔放而卽敍,曾所未聞之事也。今若卽令敍用則自謫所,卽爲品帶而來矣,甚爲未便。放還之後,若有窘急,自上特用恩慈,而周救則猶或可爲也,在彼旣食官廩,在京周之,亦豈不可?如此則於情、義兩盡矣。放還之後,徐觀其改行,而敍用可也。」傳曰:「放還後敍用,予非不計也。但寧山在彼,尙食官廩。放還而來京家則必有窘急之事,故欲令敍用,而不失其祿也。大臣所啓之意果當,其勿敍用可也。」光弼等啓曰:「臣等更思之,寧山君防禁節目,曾於辛巳年磨鍊矣,請令政院,相考書啓,變文而用之何如?」傳曰:「依啓。」

○又傳于光弼等曰:「前者大司憲洪彦弼,於經筵啓云:『近來年年凶荒,祈穀之事,不可不爲。』左右宰相皆以爲當行。以此致效與否,未可知也,然前亦欲爲者累次,而因事故未果爲耳。明年則當親祭先農,先爲民祈穀。但《五禮儀》註云:『中祀〈先農、文宣王。〉則散齋三日;致齋二日,一日於正殿;一日於齋所。』前者亦以犯夜詣齋所,爲未安而議之矣。若於祭壇之傍,設帳幕而齋宿則似乎未便,雖有普濟院,亦不可設帳幕,而齋宿矣。前聞,廣平大君家在祭壇近處。欲令修掃而齋宿,何如?其議啓。」光弼等啓曰:「彼家果大,且近矣,然不可齋宿于私家。依祖宗朝例,齋宿於正殿甚當也。且近來攝行之祭,自上亦爲致齋,例忌聽事,至爲未便。此意每欲啓之,今適以致齋事下問,故幷啓也。《五禮儀註》,《序禁》云:『攝事則殿下無齋儀。』攝事之祭,請勿致齋也。若於攝事,亦爲致齋而禁忌則聽事之日少矣,至於刑殺、宴樂則不可爲也。其餘事,豈可一切禁忌乎?我國雖褊小,聽斷之事甚多,請依祖宗朝例,攝事則勿爲致齋何如?」傳曰:「前者大臣,有以犯夜詣齋所,未便啓之者,而彼家大,而近於祭壇,且是空家,故欲齋宿於此,卿等所啓之言果當。且攝事致齋,前則果不爲也,此乃中年所爲之事也。前日禮曹判書許硡於經筵,亦以不當致齋啓之。今大臣所啓,亦如此,其依序例爲之可也。」仍傳于許硡曰:「國有盛事則外方儒生,疑其取士,例必坌集京師,至爲騷擾。明年則乃式年,雖擧親耕之禮,不可爲別試。此意其曉諭外方,使儒生不爲搖動可也。」

○臺諫啓金克愊事,不允。

○傳曰:「捕强盜者,何以陞堂上乎?受敎而爲之耶?其令吏曹考啓。」

11月12日

○丙戌,傳曰:「寧山君放還事,昨已傳敎矣。上來時所經一路館舍、供饋及轎軍、馬匹題給事,下書于各道監司可也。」〈寧山君謫居于黃海道白川。〉 ○御夕講。

○臺諫啓金克愊事,不允。

11月13日

○丁亥,舍人朴紹,以政丞意啓曰:「平澤縣監趙英傑,以捕盜賞加事,臣等前已疑之。今見其道監司啓本,則其賞加事,至爲未便。大抵,我國人物,被擄於野人則邊將擒獲野人雖多,以功過相當,不論其罪,而亦不賞之矣。於平澤境內有作賊,至於殺害人物,而英傑不能登時救援,至於後日,乃得追尋捕捉。以此見之,其不受罷,亦足矣,況可賞加乎?且前者,金禩爲龍仁縣令時,以捕盜賞加,爲通政;李亨臣爲延豐縣監時,亦以捕盜而賞職,然英傑之事,與此不同,而有違於前例矣。但其勞苦捕捉人吏等,猶可論賞也,英傑則不可賞加也。」傳曰:「趙英傑加資事,非特加也,予之所不知也。該曹援引《大典》及前例,而於政事啓稟,而下批,其後,臺諫以改正來啓,當問于吏曹,然後發落事,言之,而卽令吏曹,考啓其由,吏曹迄不回啓,故未答臺諫耳。今聞大臣所啓之言,至當。英傑賞加,改正可也。且吏曹不卽考啓,亦當推之也。」

○御夕請。

○臺諫啓金克愊事,不允。

11月15日

○己丑,臺諫啓金克愊事,不允。

○全羅道同福縣雷動。

11月16日

○庚寅,上具戎服,幸慕華館親閱。

11月17日

○辛卯,臺啓金克愊事,不允。

11月18日

○壬辰,臺諫啓金克愊事,不允。

11月19日

○癸巳,政院僉啓曰:「臣等見鄕校洞大路,有四兒,夜則宿於路傍;晝則里人與之食,身無所覆,若日寒則必至於死矣。都中有如此之事,至爲未安。臣等意以爲:『此可賑救,敢啓。」傳曰:「賑救,王者所當爲也。其言于漢城府。」

○臺諫啓金克愊事,不允。

11月20日

○甲午,御夕講。

○大司諫韓承貞、司諫黃士祐、獻納金紀、正言李澯、宋純啓曰:「今月十七日,掌樂院習儀〈冬至賀禮習儀。〉後,兩司相會議金克愊事,司憲府以久不蒙允,欲停啓。臣等曰:『院意亦如此矣。但大臣論駁,重事也。前者同議持平黃憲,受由在近地,不久當還,徑議停啓,似乎未安。』掌令李弘幹作色大言曰:『何待幺麿一持平乎?』又曰:『欲取決於一黃憲乎?』辭氣勃慢,傍若無人。掌令李熙騫亦作色曰:『豈可牽制於黃憲乎?』辭氣亦甚不平。大抵,臺諫雖一二員相會,常加禮敬,不敢相慢,所以重朝廷也。況兩司相會,論事可否,無非公論。今以私怒,慢言加之,非徒事體埋沒也,臺風日卑,此亦可知。臣等於心未安,而不卽論啓者,近日臺諫數遞,恐其騷擾。商量數日則非但埋沒於一時,將爲朝廷之憂,不得已啓達,請罷職推考。」傳曰:「金克愊事,兩司相可否是矣,欲待同僚之還而議之,亦當矣。弘幹等顧作色勃慢,至爲非矣。以所啓之辭見之,熙騫與弘幹,似乎有間。然熙騫亦作色,皆非矣。其竝罷職,而推之可也。大抵,臺諫,以不緊之事數遞,故予以爲未便矣。然如此之事,不可不遞也。」

○獻納金紀啓曰:「司中前有所啓之事,但今已日暮,且司憲府、城上所不來,故姑不啓而退。」

11月21日

○乙未,日暈兩珥。

○御朝講。忠淸道觀察使尹殷弼、忠淸道水軍虞候朱季雲等拜辭,上引見于宣政殿,謂殷弼曰:「生民休戚,係於守令;守令賢否,係於監司,監司所當嚴明黜陟也。如有能字牧者則宜不時啓聞,而褒奬,使之勸善;如有貪暴不恤民者則亦宜不時啓聞,而罷黜,使之懲惡可也,不必待殿最也。」謂季雲曰:「忠淸道防禦,比諸他道則有間矣。然近來,萬戶、僉使,多不撫恤軍卒。爾其往哉,盡力檢擧。」殷弼等對曰:「當盡力爲之。」

○大司憲洪彦弼、執義張季文、持平安士彦啓曰:「臣等冬至賀禮習儀後,兩司會議金克愊事,臣等言曰:『金克愊事,論辭已盡,且久不得蒙允。意欲停啓,院意何如?』諫院答曰:『停啓事,院亦議定。但持平黃憲,受由未還,待其還來,議停何如?』臣等復答曰:『此事凡兩度會議,在座兩司,不爲不多,商議亦盡,黃憲之意,想不過是。留待一僚之還,久未決議,於朝廷見聞,似爲未便。且此弊,起於近日,跡似自相疑畏,恐於事體,亦有傷損。』以是累陳言之。臣等議論,大槪與李弘幹、李熙騫無異。同僚兩人,諫院啓罷,臣等宜與之同決。不可在職,亟遞臣等職。」傳曰:「李弘幹、李熙騫所言雖有輕重,難以區別,故令竝罷而推之。弘幹等若穩便言之則諫院豈非之乎?此乃弘幹等之失,不干於他員。不可以此竝遞,其勿辭。」四啓,不允。

○諫院啓金克愊事,不允。

○以金公藝、李巙爲司憲府掌令。

11月22日

○丙申,大司憲洪彦弼、執義張季文、持平安士彦等啓曰:「一時,同僚論議一事,意亦無異,而同僚二人見罷,臣等在職未安,故昨日累啓辭避。今見承傳,有徑議停啓未安之語,此乃臣等主議之事。以此推掌令二人,事勢甚難。且臺諫去就,固不可輕易,亦不可苟且也。反覆計之,多有未安之事,請速遞臣等之職。」傳曰:「近見臺風,一員以誤事見遞,則擧司例皆辭避,此意未知也。諫院,非以憲府爲盡非也,亦非以欲停之議爲非也。特以弘幹等辭氣勃慢爲非,而啓罷,此乃弘幹等之失,不干於他員,卿等不當辭避也。」

○持平黃憲啓曰:「前日,兩司會議金克愊停啓事,司諫院乃言曰:『同議持平在外,停啓未安。』云,掌令李弘幹作色曰:『何待幺麿一持平乎?』言辭勃慢,傍若無人。』李熙騫作色曰:『豈可牽制於黃憲乎?』臣以庸劣在重地,故同僚之議如此。大抵,臺諫,雖有外間物論,尙不可安然在職,況同僚間有物論,豈可在職乎?請遞臣職。」傳曰:「大抵,臺諫,否相濟則可也。言辭勃慢則不可也。弘幹等旣以此爲非,而罷職,其勿辭。」

○御夕講。

○臺諫啓金克愊事,不允。

○黃海道海州、康翎、瓮津、京畿仁川、全羅道樂安、康津、慶尙道晋州、昆陽、丹城、河東、三嘉、鎭海、咸安、泗川、咸陽、梁山、機張、陜川、草溪、南海、密陽、昌原、熊川、固城等官雷動,宜寧雷動、地震。

11月23日

○丁酉,臺諫啓金克愊事,不允。

11月24日

○戊戌,受常參。聽朝啓。

○御夕講。

11月25日

○己亥,御夕講。

11月26日

○庚子,傳曰:「近來,紀綱解弛,雖不可以嚴刑、重罰矯之,褒貶則所當嚴明。近來,京中褒貶,只有中等,而無下等,是何故歟?今者,褒貶臨近,故言之,其言于褒貶衙門。」

○御夕講。

11月27日

○辛丑,大司憲洪彦弼、執義張季文、掌令金公藝、李巙、持平黃憲、安士彦啓曰:「本府乃耳目之官,糾察百司,其任至重,而臣等俱以庸劣,不能堪任。昨日傳敎謂:『近來紀綱解弛,百司緩慢。』上敎允當。當此時,如此重任,須擇人而授之,臣等在職未安,請遞臣等之職。」傳曰:「紀綱解弛之言,非指憲府,乃泛言之也,勿辭。」彦弼等啓曰:「褒貶不嚴明事,昨日傳敎矣。但此事,六月褒貶,前已爲傳敎,而見六月褒貶則比前無異,殊無嚴明之意。若官員數少處則不須强爲下等以充數也;官員多處,豈無可爲中、下等者乎?傳敎如此,而褒貶如前不嚴,須當治罪然後,庶不如此也。此事,司中已欲議啓,適有傳敎,故來啓矣,請自今而後,見褒貶等第,敢有如前所爲,其堂上及提調,推之何如?」傳曰:「啓意至當。予雖傳敎,而見褒貶則如前,故昨日更爲傳敎矣。各司官員,於六朔之內,有失誤,雖不各別治罪,若嚴明褒貶則亦必操心,而謹職矣。今後褒貶,若不嚴明則依啓,推堂上、提調甚當。」

11月29日

○癸卯,御夕講。

〈中宗恭僖徽文昭武欽仁誠孝大王實錄卷之五十九〉

十二月

12月1日

○甲辰朔,右贊成金克愊啓曰:「臣近來不容於公論,臺諫論啓三四朔。其間所啓,非只一二言,今雖停啓,臣不可靦然就職,敢辭。」傳曰:「若可遞則豈不允臺諫之啓?其勿辭。」克愊固辭,不允。

○京畿果川縣雷。

12月2日

○乙巳,大司諫韓承貞等啓曰:「前者,兩司會議金克愊時,李弘幹、李熙騫等發言多傲,略無忌憚。臣等妄意,若不糾擧則非但臺風日卑,公論不行。公私向背,機關已著,故不能容默,以弘幹等所言情狀,請罷矣。今聞弘幹等緘答,以臣等所啓不實,發明云,朝廷必謂,臣等以不實之事,啓之也。臺諫之論,與凡人議不同,一言一論,無非有關,不可不明辨也。弘幹等所云:『幺麿持平,取決牽制,』等語發言之際,非但臣等所共聞,憲府共坐參聽。兩司耳目昭昭,而其緘辭修飾,至於如彼,略無愧怍。語若少轉,時日已久則終至於是非相眩,歸於不實。臣等以言官啓辭,而所言反歸於不實,在職未安,亟遞臣等之職。」傳曰:「前日見李弘幹等公緘則云:『其時有小小之語,諫院必以此言爲幺麿也。』以此發明,然此人等已命罷之,故不更推而棄之也。以今啓意觀之,幺麿之言,當更推之,其勿辭。」傳于政院曰:「李熙騫別無所爲,勿更推。李弘幹幺麿之言,衆所共聞,而爲之飾辭,其更推之。」

12月4日

○丁未,謝恩使金瑚,還自京師瑚啓曰:「臣到北京,太監陳浩,遣家人,遺下程于臣,且曰:『世廟進賀事,當初聖旨則令十三布政司免賀,同宗諸藩,差人進賀矣。但朝鮮、安南、琉球等國,朝廷待之以禮義之邦。安南、琉球則地方遼遠,朝鮮則境連上國,不甚遼遠,進賀無妨。雖不爲進賀,朝廷亦不以爲非矣。此非余意,與司禮監,太監共議之言也。若以此意,達于殿下則殿下必爲之處置矣。」傳曰:「陳浩此言,必護我國之言也。無乃或探聖旨而言耶?其令承文院提調及禮曹堂上,進賀當否議啓。」

12月5日

○戊申,大司諫韓承貞等上疏曰:

自古危亂之漸,常在治平無事之時,而機關之微,已形於人心。時世之變,雖有先見之言,狃於治安,終莫能用。至於委靡不振,大勢已傾,欲救無及。伏見,近者,國論靡定,是非顚倒,議論之際,便生乖剌。不辨以理,唯務好勝,國事日非,此,人謀之不臧也。政令不一,綱紀紊舛,宗社大計,擧朝措置,而一士偏見,大小風靡,此,人心之易變也。直氣摧沮,阿諛成風,寧負公室,送款私門,此,士習之不美也。彈駁中止;奏劾不竟,出於不得已,而面對同僚,倡排公論,傲言怒色,略無忌憚,上答傳旨,馳辭弄文,恣意誇詑。臺諫啓辭,指爲無誠,汲汲停駁,自擬忠激。坐共發言,轉頭而諱,不畏昭昭,眩亂是非,此,欺慢之成習也。陰陽失節,災異數見。仲冬之月,竟朔如春,陰霾昏霧,雷動地震,相繼而發,此,天道之不寧也。饑饉之餘,百物凋耗,癘疫竝興,餓莩滿道,此,民生之不遂也。嗚呼!災不妄作,變不虛生;禍福無門,必有所召。近日之勢,譬如羸病之人,百脈不和,患在朝夕,而未有一人陳疏、抗章,以言其時病;披胸、展腹,以救其時弊,所憂者,只在於簿書期會之間而已。臣等竊恐大脈幾傷,大禍近伏,豈但機關已露?將至於大勢之傾,或難救矣。臣等備員諫院,雖不能繩愆糾謬,以盡其職,切切憂時之心,不忍知而不言。伏望殿下,奮發乾剛,摠攬治體,定是非、明政令、奬忠良、振士氣、謹天戒、恤民隱,以固國脈;以永基業,不勝幸甚。

答曰:「今觀上疏,正中時弊。近觀,紀綱不振;軍令不嚴,不無拘於情,而不察輕重。予未聞有一監司,直斷守令者;有一將帥,決罰軍伍者。且三公陞職,會闕肅拜,此,朝廷之禮也。吏部郞退在,不親授官敎,以致埋沒,而法司輕照,紀綱不振,於斯可見。至如疏內『奮乾剛、摠治體,』等語,當省念。」

○傳曰:「寧山君事,前日大臣會議時,以卽敍爲未便。但寧山君在外時,猶食官廩,今來京第,必多窘急。今欲敍用,使之及受正月祿俸,令政府議啓。」

○禮曹判書許硡、參判孫澍、參議柳仁貴啓曰:「中朝世廟進賀事,當初聖節使李芑來言,而臣等以爲:『海內親王,所當進賀,外國則不當進賀。』今者謝恩使金瑚所啓陳浩之言,其本意未可知也,想必陳浩以本國之人,不忘我國,而私通也。其意雖如此,然豈以此言,而輕易進賀乎?十三布政司猶爲免賀,只令親王,差人進賀。我國雖禮義之邦,方外國也。臣意以爲,不當進賀也,請於後行次赴京時,令致言于陳浩曰:『只令親王,差人進賀,而外國進賀,別無聖旨,故我國未敢進賀。』云,何如?」傳曰:「知道。陳浩處致言事,當待承文院提調議啓,而發落。」

○日暈兩珥。

12月6日

○己酉,命官考講專經文臣。

○領議政鄭光弼、右議政李荇議:「世廟進賀事,聖旨只令同姓諸侯,差人進賀,而十三布政司皆免賀,海外諸國則不當爲也。且禮部,時不移咨通諭,不可只聞陳浩之言,而輕易進賀,待禮部移咨,而爲之甚當。」左議政沈貞議:「世廟之議,中朝是非角立,張璁、桂萼、席書等主議而爲之,持正論者,執其不可。如此是非角立之事,我國若輕易進賀則有識之人,必議我國矣。臣意,決不可進賀也。」傳曰:「予意亦如此,故問之耳。」仍傳于政院曰:「後行赴京時,當言于陳浩曰:『世廟進賀事,通諭深謝。但海外諸國進賀事,別無朝廷下諭,故我國未敢進賀。』可也。以此言于禮曹。」

○臺諫啓曰:「上護軍朴秀林、宣傳官朴仁亨、監察朴仁貞〈秀林,朴氏之父,仁亨、仁貞皆其娚也。〉今命敍用。但朴氏〈指敬嬪。〉以事關國本,得罪宗社,廢爲庶人。此人等以族親見罷,非他朝官見罷之例也。而遽命敍用未便,請勿敍用。」傳曰:「朴秀林父子,非自己之事,而今適歲抄抄啓,故命敍矣,不須改也。」

12月7日

○庚戌,臺諫啓前事,不允。

○御夕講。

12月8日

○辛亥,下成化皇帝御製詩簇子八軸于政院曰:「此詩,令弘文館尋其首尾句次,書啓〈連環詩曰:《時京》,龍文詩曰《時京》。其詩皆連環屈曲,首尾相混,故命書啓。〉 ○命饋世子師傅、賓客及書筵官于仁政殿庭,因命承旨南世準,往待之,令盡醉乃罷,賜物有差。〈命下鄭光弼以賜馬,爲過重,深有未安之色,欲啓辭之,成雲曰:「此非計功勞而賞之,必爲世子特厚其賜。」光弼聞言而止。〉 ○傳曰:「先農祭親行時,女妓及老人歌謠,結綵則當爲之。但儒生歌謠、結綵則在前,於各家督納所無之物,其弊不貲,儒生等只令序立獻軸,而勿爲結綵何如?其令禮曹議啓。」

○御夕講。

○禮曹議啓曰:「儒生歌謠、結綵,自祖宗朝所爲之事。且爲上而設,在下之人,不可啓請,勿爲也。但癸酉年親耕時,令儒生,只設帳幕而獻軸。今且年險,在自上裁斷。且女妓則本不結彩,而儒生與老人,乃爲結綵。若令儒生,勿爲結彩則豈可使老人,獨爲結綵乎?」傳曰:「女妓則依前例爲之,老人、儒生則只設帳幕,獻軸,勿爲結綵。」

○臺諫啓前事,不允。

12月9日

○壬子,傳曰:「人君深居九重之中,不知稼穡之艱難,故自祖宗朝以來,必有內農作而觀之。此雖近於虛僞,然皆象《豳風》《七月圖》而爲之。近來久廢,世子一不見之,故命以中例行之矣。但慮該司一物之納,必十倍徵斂,侵虐百姓,不無其弊,其言于該司,勿爲濫徵,務從簡略。」

○臺諫啓前事,不允。

12月10日

○癸丑,命官講吏文、漢語肄習文臣。

○臺諫啓前事。憲府啓曰:「近來,以一士己見啓之,而毁《大典》之法者多矣。以《大典》見之,中樞府亦無藥房。往在正德五年九月啓請,而設藥房未久,而又請貿易藥材,此亦法外事也,然此則歲月已久,今不可改。近者,敦寧府亦效,而啓請設藥房,必又啓請貿易藥材矣,貿易之弊不貲。況《大典》外事,續續啓請則法從而毁,請命勿設。」傳曰:「藥材貿易則果有弊,然欲爲劑藥救療而啓請,故許令設立,不須改也。餘亦不允。」

12月11日

○甲寅,政府啓曰:「寧山君若有窘急,周恤可也,敍用則不可之意,前已議啓矣。放還未久,遽卽敍用未便。且金友臣妾,乃金詮庶母也。今聞,其妾身死,金詮夫人以其家,嘗以繼母待之,將欲服喪,驪州牧使金安鼎,亦以長孫,代喪云。以其家政言之則當矣,然前者,朝廷以妾論定。金詮夫人乃一品之妻,而金安鼎亦堂上官,此有關於政令,請速令禮曹禁之,使勿服喪。」傳曰:「知道。金安鼎服喪事,如啓禁之。」

○臺諫啓前事,不允。

○傳曰:「政府以金友臣妾事啓之,其意未可知。但冠昏喪祭,禮之大者。士大夫於喪制,不當服而服,非也;當服而不服,亦非也。禮官禁之,無乃不可乎?如此事,法司亦當糾察。」

12月12日

○乙卯,禮曹啓曰:「金友臣妾事,一家則以後妻論定,故其子孫,當服其喪。法司則以妾論,其子孫,固不可服喪也。」傳曰:「知道。且政府云:『寧山君在京時,窮居則亦可周恤。』其依在外例,令該司題給米、饌何如?王子君失祿,至爲不當。敍用便否,竝議之。」三公啓曰:「寧山君得罪朝廷,故以法定罪。周恤事則自上出於至情,下不能啓止。若敍用則是,撓屈國法,不可爲也。」傳曰:「知道。」

○臺諫啓前事。憲府啓曰:「近來凶荒,明春必爲尤甚。內農作,雖欲知民間勤苦,然弊多,而近於戲玩,請停之。金友臣妾事,妻妾分揀公事,方訟於漢城府,而時未決。且其服喪與否,乃其一家事,不須令禮曹禁之。」傳曰:「內農作,雖近於戲,然皆象《豳風》《七月圖》,使知民間疾苦。自祖宗朝爲之者,良有以也。往在甲戌年爲之,近久不爲,若於明年則將至十五年廢之矣。在予則似不關矣,但世子一不見之。民間疾苦,宜於年少時知之,命以中例爲之。金友臣妾事,大臣、禮曹皆以爲:『前有以妾論定公事。』云,其子孫服喪與否,乃法司所當糾察,故傳之耳。漢城府時方未決云,前以妾論定,而其後更訴未決耶?餘不允。」

○傳曰:「寧山君,予意當初不收職牒,故命議敍用。今更問之,竝收職牒云。敍用則固不可,職牒還給事,更議于大臣。」

○全羅道咸平、臨陂、興德、務安、靈光、同福、珍原、益山、長城等邑雷電。

12月13日

○丙辰,三公啓曰:「寧山君放還,亦已足矣,職牒不可遽給。」傳曰:「知道。」

○臺諫啓前事。諫院啓曰:「會禮宴,盛禮也。曠久未擧,而自上欲爲,故不啓。今聞,春享大祭在來月初六日。宗廟及各陵殿獻官、執事,皆不得參宴,二品以上亦多未參,於事體未便。況年且凶荒,不須强擧,請停之。」傳曰:「會禮宴事,年年孟月,豈無大祭?百官雖不差祭,亦或有未參者矣。前者,朝廷以爲,盛禮不可不擧。而今則以不當行啓之,其意未可知也。此乃盛禮,而久廢不行,豈可爲未參者多,而停之?敦寧府勿設藥房事,依啓,餘不允。」

○日暈兩珥。

12月14日

○丁巳,臺諫啓前事。傳曰:「會禮宴事,依啓,餘不允。」

12月15日

○戊午,臺諫啓前事,不允。

○傳曰:「驪州牧使金安鼎在喪,故差出其代矣。前者政府、禮曹,以安鼎不當服喪云,且迎送有弊,仍任可也。」

○以孫澍爲戶曹參判,成世昌爲禮曹參判,李世應爲平安道觀察使,黃孝獻爲成均館大司成,尹殷輔、尹倬爲同知中樞府事。

12月16日

○己未,憲府啓曰:「西道,接連上國。且自驅逐後,朝廷注意擇差觀察使矣。今觀察使李世應,前有物論,不合重地,請遞。」傳曰:「李世應雖有物論,然曾爲漢城府右尹,又經戶曹參判。是,亞卿之職也,且有武才,豈不可爲平安監司乎?不允。」

12月17日

○庚申,憲府啓前事,不允。

12月18日

○辛酉,憲府啓前事,不允。

12月19日

○壬戌,憲府啓前事,不允。

12月20日

○癸亥,兵曹啓曰:「《大典》免役條:年七十以上一子,九十以上諸子免役。註云:居京軍士、留防軍士獨子外,勿免。官吏等所見各異,莫知所從。乃於癸丑年,廷議立法曰:『居京軍士、留防軍士則與父母不相遠離,雖父母年老,全不免役。』以此行移于外方,故留防軍士,雖獨子,例不給侍丁矣。辛未年,金安國以問弊使,往慶尙道,有一軍士,以獨子,親年八十餘歲,不得免役,至爲冤悶云。安國以此條陳,啓下本曹,本曹未知癸丑年立法之意,依安國所啓爲公事,行移矣。今者?慶尙右道兵使李安世啓本以爲:『軍士等謀免其役,或親年未滿,而以年滿稱之;或多子,而以獨子稱之,冒籍免役者多。是故,軍額減損,防禦虛踈,請還用癸丑年之法。』云。癸丑年之法,乃廷議而立之,固非偶然。但其後,廢而不用,今又欲行。廢立非輕,非本曹所可獨斷,請收議大臣。」傳曰:「雖不收議,兵曹據法爲公事,以報政府則自當爲公事矣。」

○憲府啓前事,不允。

○黃海道海州地震。

12月21日

○甲子,日暈兩珥。

○憲府啓前事,不允。

○司憲府大司憲洪彦弼等上疏曰:

臣等聞,天道健,而品物亨遂;君德一,而朝廷肅穆。蓋人主,據崇高之位;御臣庶之衆,須要摠攬紀綱,審定取舍。然後事物之交,可以見始,而要其歸;善惡之機,可以審微,而知所擇。若執德未固,少有撼搖則事有是非、利害之雜,而不能察;人有智愚、賢不肖之混,而未能辨。馴至統紀不收;號令不行,判渙離析,將無以爲國。人君接下以誠;御衆以寬,固不可摘瑕、吹疵,發揚暴露,以底察察之失。然專務含垢,以慰安群情爲急則事循苟且,日趨於姑息,而人罔有畏勵之心矣。近者,取舍失當、是非混淆、綱紀不植、政令不一,深痼已成。創鋸在斯,振收之機,實繫於上。絜維而目張;擧領而裘順,明威交加,如風偃草則朝廷上下,豈有舛紊之患?伏願殿下,執乾剛之德、明出治之源、持統攝之體,以立紀綱;審好惡之幾,以定是非、賞刑公明、政令畫一,幸甚。臣等聞,朝廷者,國家之心腹,心腹安和然後,肢體從而舒泰。近來,朝廷乖疑,人情暌孤,有顧忌相畏之勢,無同寅協和之美。且禮讓崩壞、等威不截,後進遇先輩,殆鮮尊敬,反致譏侮;宰臣接微寀,不嚴禮貌,如待儕類,以苟狎收款爲事,以至廉陛無級,禮分不正、體統不擧,庶事凌遲,人多慢易之心,釀成偸惰之習。朝廷之卑、風俗之毁,餘波及此。伏願殿下,釋乖暌之由、成和穆之風、嚴等威之辨,致禮讓之俗,幸甚。臣等聞,古者,儲副自在孩提,負公少以導習之;友端明以引翼之,習與智長,以成其德。伏見,東宮天資粹拔,學問日就,德器已成。中外顒望,莫不胥悅,然賓僚之官引接有時,宦寺之娛居常燕昵,導而之善,雖不難,爲物所誘,亦甚易。寒曝之分、聖狂之幾,正在於斯,涵養氣質、薰陶德性、調護保養,宜愼簡僚。伏願殿下,博選孝悌端方之士,誘掖勉勵以左右之,衍宗社之福;鞏萬世之基,幸甚。臣等聞,國家利器,人材是賴。甄拔明白,山濤稱鑑;循序幽滯,崔亮譏闇,銓衡之任,難其人久矣。近來,掄選靡當,請托顯行,公道已息,仕途不淸。初授之缺,外補之滿,攀聯權勢,噂沓趨競,乳臭子弟,盡玷班簿;草澤抱屈,卒未見調。以與我共理之器,使未試製錦者裁之,以是而謂人材可辨,謂庶績可釐,謂民無私嘆之聲乎?伏願殿下,公銓選之法,以澄仕路;杜僥倖之門,以正士習。臣等聞,考績黜陟,《帝舜》所以造虞,而至漢時,考功課之法詳矣,歷代咸用,是爲勸懲之具國家,內而百司,分隷六曹,又設提調,以管攝之;外而列郡,專責監司,科人事之能否;覈吏事之勤慢,一歲再第,法亦愼密。近來,公道喪亡,情私是勝,指媚竈爲良;譽飾廚爲能,薰蕕莫辨;韶濮同聲。間有奮然自行,亦未免流俗,動相拘掣,雖有顯諐,難於責斷,且嫌訽怨,例皆居最。朝多群枉之門;民有露根之漸,以私滅公,貽害至是。伏願殿下,審彰癉之分;嚴黜陟之法,使百僚恪勤職事,中外有所勸懲。

傳曰:「執乾剛之德,明出治之源等語,甚切,豈不審察?近來,後進慢先進,宰相接下,收款爲事,此甚弊風。東宮左右,不可不擇。其勸戒之言,予欲知之,已令書啓,而近無一啓之者,勸戒之言鮮少可知。用人不可不愼,黜陟所當嚴明,故已令京外,嚴明黜陟矣。」

12月22日

○乙丑,京畿江華府雷。

12月23日

○丙寅,傳曰:「觀儺時,令呈才人,陳民間疾苦及救荒節次、公債斂散等狀。且內農作,雖象《豳風》、《七月圖》爲之,然豈能曲盡其狀乎?《豳風》、《七月》,乃周公所陳,備載稼穡之艱難。予欲詳觀,須一倣《七月圖》,詳備爲之。此後,永爲恒式」

12月24日

○丁卯,吏曹判書申公濟、參判朴壕、參議朴光榮啓曰:「憲府上疏云:『掄選靡當,請托顯行,公道已息,仕路不淸。』以爲政事之失,臣等在職未安。」傳曰:「政事,國家大事。故憲府上疏及之,欲使謹愼,非指現出之事而言之,勿辭。」公濟等再辭,而退。

12月25日

○戊辰,全羅道臨陂縣地震,金堤、萬頃等邑雷。

12月26日

○己巳,吏曹判書申公濟啓曰:「安州,關防重地。近來,疲弊,請擇送。」傳曰:「以許洽除之。」

○以元繼蔡爲議政府舍人,許洽爲安州牧使,李沆爲判中樞府事,李自堅爲知中樞府事。

○日暈兩珥,戴。

12月27日

○庚午,平安道觀察使李世應啓曰:「以臣無狀,每有物論。且近來,本道觀察使皆以望重人擇送。況今年凶荒,救荒諸事,至爲緊重,如臣者,決不能堪任,敢辭。」命勿辭,三辭,不允。

12月29日

○壬申,上御明政殿簷下,觀儺。世子入侍,大妃殿垂簾于殿左夾室,中宮,率世子嬪侍焉。

○傳于政院曰:「前者觀儺時,例爲輪木戲矣,今日亦爲之。」遂令入侍宗、宰及侍從,擲輪木,賜物有差。〈輪木,凡十二面,面刻獸名。獅爲首,以三枚擲之,得獅則輒圈之。計其圈,多者爲首。〉呈才人等亦賜物。

○全羅道金堤郡民家馬,産死駒一頭,雙喙、四目,腰上則二駒之形,合爲一體。前脚各一,腰下則岐爲兩駒,而後脚各二。

12月30日

○癸酉,夜,三殿及東宮,觀處容于明政殿。王子、駙馬等入侍。

○酉時,上出後苑,御照凉殿觀火,世子入侍。

○全羅道咸平、臨陂、興德、務安、靈光、同福、珍原、益山、長城等邑雷電。

猜你喜欢
  卷二百九十二 元豐元年(戊午,1078)·李焘
  第三十一回 杀诸王宣城肆毒 篡宗祚海陵沉冤·蔡东藩
  读礼通考卷二十六·徐乾学
  卷之一百三十六·佚名
  第二十三章 春秋战国的竞争和秦国的统一·吕思勉
  卷十九·佚名
  八九 饭菜·周作人
  ·檄施恩陈祥谕抚杜君英·丁曰健
  广王石敬威传·薛居正
  宁国公主传·张廷玉
  卷三·顺治
  卷第一百二十二·佚名
  卷五·长孙无忌
  卷一百十二·佚名
  卷八十五发配·冯煦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六百九十一·彭定求

        卷691_1 【春宫怨(一作周朴诗)】杜荀鹤   早被婵娟误,欲妆临镜慵。承恩不在貌,教妾若为容。   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年年越溪女,相忆采芙蓉。   卷691_2 【访道者不遇】杜荀鹤   寂寂白云门,寻真不遇真

  • 赵灌园·唐圭璋

      赵自号灌园耐得翁,有都城纪胜。   满江红   寿云山章尚书   看尽公卿,都输与、云山居士。肯掉了、龙章金印,归来闾里。云染笔头成五色,山来胸次堆空翠。更结庐、近在白鸥边,弄烟水。   只恐怕,明天子。黄纸唤,先

  • 第十八折 忠臣被逮·冯梦龙

    【越调忆莺儿】[众]【忆多娇】[外官服,丑、贴扮校尉携锁随上]神不识,鬼不识,平地一声大霹雳,丞相传言拿活的。【黄莺儿】须潜行屏息,防他走失。[外]还防他使个拖刀计,要机密,我单人独马,只做访相知。你每权且退后。我只做相访,待他

  • 卷一百六十·徐世昌

    刘澂刘澂,字磵芗,吴县人。诸生,咸丰元年举孝廉方正。有《归砚山房遗诗》。忆秦淮秣陵秋色自年年,碧水红阑映宛然。隄上柳丝隄下舫,纵无烟雨亦堪怜。清尊檀板劝殷勤,水榭风来笑语闻。残醉有人帘半倚,酒痕新上

  • 吴渊词作鉴赏·佚名

    生平简介 吴渊(1190-1257)字道夫,号退庵,宣州宁国(今属安徽)人,一说德清(今属浙江)人。嘉定七年(1214)进士。累官兵部尚书,进端明殿学士,江东安抚使、拜资政殿大学士,封金陵公,徙知福州、福建安抚使,予祠。起拜参知政事。有《退庵集》

  • 卷一百六十三·列传第六十·柯劭忞

      李忽兰古 郑鼎 甫 昂霄 制宜 阿儿思兰 李进 石抹按只 不老 郑温 釭 铨 石抹乞儿 狗狗   李忽兰吉,一名庭玉,陇西人。父节,仕金,自巩昌石门山从汪世显以城降。   忽兰吉隶皇子阔端为质子,从征西川,以功擢管军总领,

  • 卷之二百四·佚名

      洪武二十三年九月庚寅朔日有食之

  • 史记集解卷十六·裴骃

    宋 裴骃 撰史记十六秦楚之际月表第四太史公读秦楚之际曰初作难发于陈渉虐戾灭秦自项氏拨乱诛暴平定海内卒践帝阼成于汉家五年之间号令三嬗【音善】自生民以来未始有受命若斯之亟也昔虞夏之兴积善累功数十年德洽百姓

  • 元仲景传·李延寿

    元昂的弟弟仲景,性格严肃刚直。孝庄帝时,兼任御史中尉,京城中对他肃然起敬。每次到台阁,总是用赤牛驾车,当时人称他为“赤牛中尉”。太昌(532)初年,任河南尹,执法无私。当时吏部尚书樊子鹄的部属横行霸道,还常常当盗贼。元仲

  • 晋纪四 世祖武皇帝下太康十年(己酉、289)·司马光

    晋纪四 晋武帝太康十年(己酉,公元289年) [1]夏,四月,太庙成;乙巳,袷祭;大赦。 [1]夏季,四月,太庙建成。乙巳(十一日),集中远近祖先进行合祭。大赦天下罪人。 [2]慕容遣使请降;五月,诏拜鲜卑都督。谒见何龛,以士大夫礼,巾衣到门;龛严兵以

  • 卷九十六·佚名

    [史部,政书类,通制之属,明会典  钦定四库全书明会典卷九十六礼部五十五主客清吏司诸司职掌郎中员外郎主事掌诸番朝贡等事朝贡一国初诸番国及四夷土官人等朝贡具见诸司职掌其後慕化者衆事例日增土官衙门添设别见兵部

  • 卷四十·郑玄

    ?人为?。(?,车辕也。《诗》云:“五?梁?。”○?,张留反,《方言》云:“楚卫之间,辕谓之?。”?,音木,本又作{?革}同。)[疏]“?人为?”○释曰:于三十工无?人之官,但车事是难,故车官别主此职也。云“《诗》云五?梁?”者,《秦诗》。引之者

  •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五百六十一·欧阳竟无

      唐三藏法師玄奘奉詔譯   第五分甚深相品第十三   [一]爾時欲界十千天子天主帝釋而爲上首.復有梵世二萬天子大梵天王而爲上首.俱   詣佛所頂禮雙足郤住一面同白佛言.世尊.所說諸甚深法以何爲相。爾時佛告諸

  • 新华严经论 第十八卷·李通玄

    长者李通玄撰 第二随文解释者。如前挍量初发心功德四十段文中。最初一段帝释请。如文可知。第二文中。举初发心有十种广大难知法。如文可知。第三段中。正举供养广大。第四段中。正明将人所供不可挍量如歌罗分者。是

  • 福盖正行所集经 第二卷·龙树

    福盖正行所集经 第二卷龙树菩萨集西天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鸿胪卿宣梵大师赐紫沙门臣日称等奉 诏译尔时帝释天主。首戴摩尼殊妙宝冠。从忉利天。来诣佛所。见佛身相。众德庄严。心大欢喜。得未曾有。头面敬礼佛

  • 先觉宗乘卷五·圆信

    径山语风老人 圆信 较定无地地主人 郭凝之 汇编洪州廉使洪州廉使。逸其名。问马祖曰。吃酒肉即是。不吃即是。马祖曰。若吃是中丞禄。不吃是中丞福。廉使有省。俗士问天堂地狱有一俗士。问西堂智藏禅师。有天堂地

  • 金丹赋·佚名

    金丹赋,原题「大道弟子马莅昭注」。此人似为唐末五代道教信徒。一卷,收人《正统道藏》洞真部方法类。卷首有马莅昭序文,自称偶遇《金丹赋》,不知谁所著,为之注解,而成此篇。按本篇所注《金丹赋》,内容与《陶真人内丹赋》大致

  • 西楼记·袁于令

    传奇。明末袁晋《剑啸阁传奇》之一。写书生于鹃和穆素徽的爱情故事。主人公“于鹃”二字切音成“袁”,即作者自指,剧中内容据作者个人经历附会。《书隐丛说》等书记载,袁晋年轻时曾因与富豪沈同和争夺妓女穆素徽而打起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