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新五代史》简介

《新五代史》宋·欧阳修 撰

《新五代史》原名《五代史记》,后世为区别于薛居正等官修的五代史,称为新五代史。全书共七十四卷,本纪十二卷、列传四十五卷、考三卷、世家及年谱十一卷、四夷附录三卷。记载了自后梁开平元年(907年)至后周显德七年(960年)共五十三年的历史。《新五代史》撰写时,增加了《旧五代史》所未能见到的史料,如《五代会要》、《五代史补》等,因此内容更加翔实。但《新五代史》对旧“志”部分大加繁削,则不足为训,故史料价值比《旧五代史》要略逊一筹。

欧阳修在编撰新五代史时,写给尹师鲁的信中说“史者国家之典法也”,史书记载“君臣善恶,与其百事之废置”,目的在于“垂劝戒,示后世”。在他看来,旧五代史还没有完全做到这一点,有“繁猥失实”的地方,没有起到它应起的作用。所以他把“褒贬义例”放在新五代史的首要地位,并以孔子编撰春秋的“义例”,作为自己立论的原则,用“春秋笔法”对五代历史进行褒贬。

五代是一个封建分裂割据的时代,中原有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小王朝的相继更替;中原以外的地区分裂为吴、南唐、前蜀、后蜀、吴越、楚、闽、南汉、南平、北汉等十国。各个王朝统治的时间都比较短促,用欧阳修的话来说,“于此之时,天下大乱,中国之祸,篡弑相寻”(《新五代史卷六十一吴世家》),五代“五十三年之间,易五姓十三君,而亡国被弑者八,长者不过十馀嵗,甚者三、四嵗而亡”(《欧阳文忠全集卷五九本论》),出现“置君犹易吏,变国若传舍”(《新五代史·序》)。这种局面之所以出现,是由于唐“安史之乱”以后中央集权制度被破坏,地方藩镇在大地主豪强势力支持下,拥兵割据,独霸一方。唐末黄巢农民大起义的革命威力摧毁了唐王朝,沉重打击了旧的藩镇割据势力。但是,黄巢起义最后遭到了失败。一批在镇压起义中形成的军阀成了新的割据势力。唐朝灭亡后,他们继续霸占一方,互相篡夺攻击,造成了我国历史上五代十国的短暂分裂局面。新五代史的作者封于这种分裂割据现象采取了否定的态度。但是,他把分裂割据的根本原因,归结为封建道德的败坏。

《新五代史》,原名《五代史记》,是唐代设馆修史以后唯一的私修正史。撰者欧阳修(公元1007—1072年),大约于景祐三年(公元1036年)至皇祐五年(公元1053年)的十八年间编成此书。

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唐宋八大家之一,也是著名的史学家,奉命和宋祁领衔编撰《新唐书》。崇儒复古是他的政治主张,也是他修史的指导思想。他意禀承孔子的《春秋》笔法、“褒贬”义例,对《旧五代史》改编重修。在编排体例上,推翻《旧五代史》一朝一史的基本格局,取法《南史》、《北史》,打破朝代界线,把五朝的人事综合统编在一起,按时间顺序排列。

《新五代史》全书七十四卷,包括本纪十二卷、列传四十五卷、考三卷、世家及世家年谱十一卷、四夷附录四卷。其中的列传,最有特色。它采用类传的形式,设立《家人传》、《臣传》、《死节传》、《死事传》、《一行传》、《唐六臣传》、《义儿传》、《伶官传》、《宦者传》、《杂传》等名目。每类传目,内寓特定涵义,用以贯彻作者的“褒贬”义例。臂如将相大臣,凡专事一朝的在《臣传》,历事几朝的则列《杂传》。又如根据死者忠的不同程度,分为两等,头等的进《死节传》,次等的入《死事传》。

一般史书的“志”,《新五代史》称作“考”,仅有《司天考》、《职方考》,分别相当于《旧五代史》的《天文志》、《郡县志》。作者认为五代是个名分纲常颠倒的乱世,其典章制度一无可取,所以将《旧五代史》的“志”删除。这也是为了体现以“礼”修史的原则。

本书的世家及世家年谱,大致相当于《旧五代史》的《世袭列传》和《僭伪列传》,明确将中原以外的割据政权分为吴、南唐、前蜀、后蜀、南汉、楚、吴越、闽、南平、东汉等十国。各小国的划分编排,条理清晰,首尾完具,显然胜于旧史。《四夷附录》相当于旧史的《外国列传》。

就整体而论,《新五代史》的史料价值比《旧五代史》要略逊一筹,这是欧阳修在删繁就简时,将不少具体资料也一同削去所造成的。至于他对旧“志”部分的大事砍削,人为造成史料空白,更是不足为训。但《新五代史》后出,采用了实录以外的笔记、小说等多种材料,在删削的同时也新增了一些史料,尤其对十国部分的补充 。由于《旧五代史》已非原帙,残缺不全,《新五代史》特有的价值就更不应低估。再从其它角度来着眼,欧阳修撰史,浑然一体,结构严谨,选材讲究,文字凝炼;思想上不像旧史那样大肆渲染“天命”而注重人事;创《职方考》,独树一帜,提纲挈领,眉清目秀,颇受称道,都是它的长处。平心而论,两部《五代史》各有短长,可以互为补充,不应偏废。

《新五代史》问世后,即有徐无党注。但徐注旨在解释《春秋》笔法、阐述微言大意,对读者并无多少裨益。

卷一

··梁本纪第一

卷二

··梁本纪第二

卷三

··梁本纪第三

卷四

··唐本纪第四

卷五

··唐本纪第五

卷六

··唐本纪第六

卷七

··唐本纪第七

卷八

··晋本纪第八

卷九

··晋本纪第九

卷十

··汉本纪第十

卷十一 ··周本纪第十一

卷十二 ··周本纪第十二

卷十三 ··梁家人传第一

卷十四 ··唐家人传第二

卷十五 ··唐明宗家人传第三

卷十六 ··唐废帝家人传第四

卷十七 ··晋家人传第五

卷十八 ··汉家人传第六

卷十九 ··周家人传第七

卷二十 ··周家人传第八

卷二十一··梁臣传第九

卷二十二··梁臣传第十

卷二十三··梁臣传第十一

卷二十四··唐臣传第十二

卷二十五··唐臣传第十三

卷二十六··唐臣传第十四

卷二十七··唐臣传第十五

卷二十八··唐臣传第十六

卷二十九··晋臣传第十七

卷三十 ··汉臣传第十八

卷三十一··周臣传第十九

卷三十二··死节传第二十

卷三十三··死事传第二十一

卷三十四··一行传第二十二

卷三十五··唐六臣传第二十三

卷三十六··义兒传第二十四

卷三十七··伶官传第二十五

卷三十八··宦者传第二十六

卷三十九··杂传第二十七

卷四十 ··杂传第二十八

卷四十一··杂传第二十九

卷四十二··杂传第三十

卷四十三··杂传第三十一

卷四十四··杂传第三十二

卷四十五··杂传第三十三

卷四十六··杂传第三十四

卷四十七··杂传第三十五

卷四十八··杂传第三十六

卷四十九··杂传第三十七

卷五十 ··杂传第三十八

卷五十一··杂传第三十九

卷五十二··杂传第四十

卷五十三··杂传第四十一

卷五十四··杂传第四十二

卷五十五··杂传第四十三

卷五十六··杂传第四十四

卷五十七··杂传第四十五

卷五十八··新五代史考

卷五十九··司天考第二

卷六十 ··职方考第三

卷六十一··吴世家第一

卷六十二··南唐世家第二

卷六十三··前蜀世家第三

卷六十四··后蜀世家第四

卷六十五··南汉世家第五

卷六十六··楚世家第六

卷六十七··吴越世家第七

卷六十八··闽世家第八

卷六十九··南平世家第九

卷七十 ··东汉世家第十

卷七十一··十国世家年谱第十一

卷七十二··四夷附录第一

卷七十三··四夷附录第二

卷七十四··四夷附录第三

卷七十五··五代史记序

猜你喜欢
  第二十三回 出娇娃英主升遐 逞奸情帝女谋变·蔡东藩
  建康实録卷七·许嵩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二百四十·佚名
  卷之一千四百七十四·佚名
  通志卷一百十九·郑樵
  卷五十七·张守节
  卷八十七 西羌传第七十七·范晔
  宇文士及传·欧阳修
  王行传·张廷玉
  汤绍恩传·张廷玉
  天下合纵使魏加·佚名
  卷八十五·佚名
  钱法例·佚名
  卷十四·徐一夔
  卷二十五·徐天麟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第一折·白朴

    (老夫人引梅香上,云)老身姓刘名节贞,乃刘太守之女,董府尹之妻。不幸府尹告殂,止生得一个女孩儿,唤做秀英。年长一十九岁,生的性质沈重,言口语真;诗词书算,描鸾刺绣,无所不通。更有个小妮子,是小姐使唤的梅香,亦能吟诗写染。昨日梅

  • 卷429 ·佚名

    谢景初 送唐介南迁五首 郁郁炎海旁,气蒸雾露毒。 得罪入投畀,幸贷吭颈戮。 彼心学圣贤,於义无不足。 奈何角主威,未尝有是辱。 谢景初 送唐介南迁五首 身任言责地,眼见公路埋。 胡宁包心颜

  • 卷二十七·乾隆

    卷二十七昌黎韩愈诗一二十四首韩愈文起八代之衰。而其诗亦卓绝千古。论者常以文掩其诗。甚或谓于诗本无解处。夫唐人以诗名家者多。以文名家者少。谓韩文重于韩诗可也。直斥其诗为不工。则群儿之愚也。大抵议韩诗者。

  • ●卷一百七十八·徐梦莘

      炎兴下帙七十八。   起绍兴七年四月十七日戊申,尽八月五日乙未。   十七日戊申追尊道君皇帝为圣文仁德显孝皇帝惠恭皇后王氏为显恭皇后皇后郑氏为显肃皇后。   五月九日庚午张浚还行在。   行状曰:公自淮西

  • 第九章荆公之政术(一)总论·梁启超

    世之议荆公者,徒以其变法。故论公之功罪,亦于其所变之法而已。吾固崇拜公者,虽然,史家之职,不容阿其所好。今请熟考当时之情实,参以古今中外之学说,平心以论之。元兴以降,指凡公所变之法,皆曰恶法。其为意气偏激,固无待言。然则

  • 第八章 拗相公·林语堂

    一場政治風暴現在刮起來了,就要引起燎原的大火,會把宋室焚毀。這場風暴始於國家資本主義者,人稱之為"拗相公"的王安石,和他的反對派之間的一次鬥爭。王安石的反對派包括所有的其他官吏,也就是賢德的仁宗皇帝,在思想自由的氣

  • 耶律觌烈传·脱脱

    耶律觌烈,字兀里轸,六院部蒲古只夷离堇之后。父耶律偶思,也是夷离堇。起初,太祖为于越时,觌烈因为诚实、宽大仁恕而得到器重和任用。即位之后,觌烈因为兄长耶律曷鲁掌管宿卫,得以入侍皇上,参与政事。神册三年(918),曷鲁逝世,皇

  • 卷四十九 崔立之变·李有棠

    哀宗天兴元年冬十二月乙酉,帝亲出师,以崔立为西面元帅,与参政兼枢副完颜纳新、枢副权参政萨尼雅布、户部尚书完颜珠赫、东面元帅博斯呼、南面元帅珠嘉耀珠、北面元帅富珠哩迈努等留守汴京。立,将陵人,少贫无行,尝为寺僧负钹

  • 論衡校釋卷第二十七·黄晖

      定賢篇   聖人難知,賢者比於聖人為易知。世人且不能知賢,安能知聖乎?世人雖言知賢,此言妄也。知賢何用?知之如何?   以仕宦得高官身富貴為賢乎?則富貴者天命也。命富貴不為賢,命貧賤不為不肖。必以富貴效賢不肖,是則仕

  • 父子合集经卷第六·佚名

        西天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鸿胪卿宣梵大师赐紫沙门臣日称等奉 诏译   鸠盘茶王授记品第九   尔时会中有十八俱胝鸠盘茶王。见诸阿修罗及迦楼罗诸龙王等作供养已心生爱乐。复闻如来与彼授记。欢喜踊跃得未曾

  • 卷第一百三十一·佚名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第一百三十一五百大阿罗汉等造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大种蕴第五中大造纳息第一之五如契经说。邬揭罗长者白佛言。世尊。我于一时自手执杓施僧饮食时。有天神空中语我。长者当知。此阿罗汉果。此阿

  • 王法正理论·佚名

    弥勒菩萨造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如佛世尊为出爱王所说经言。彼王一时往诣佛所顶礼佛足。白言。世尊。有一沙门若婆罗门来至我所。以不真实过失现前呵谏于我。我于尔时。其心不生悔恼忧戚。何以故。观此过失。于我自身

  • 卷第五·箬庵通问

    续灯存稿卷第五 明 嗣祖沙门东吴 通问 编定 笠泽居士华亭 施沛 汇集 大鉴下第二十一世之下 育王照禅师法嗣 湖州道场龙源介清禅师 福州长溪王氏子。得度于义兴法藏齐禅师。往育王谒寂窗入室契旨。俾为侍者复掌

  • 六壬大全·佚名

    十二卷,不著撰人名氏。此书传本卷首题有“怀庆府推官郭载騋校”,可知其成书不晚于明代。“六壬”为古代占卜术之一种。据阴阳五行之说,人之气运命数根于五行,五行始于水,而十干之中壬、癸属水,壬为阳水,癸为阴水,舍阴

  • 小言论·邹韬奋

    邹韬奋著,共3集。第一集由生活周刊社于1931年10月出版,共收小言论132篇;第二集由生活书店于1933年1月出版,收小言论139篇;第三集由生活书店于1933年2月出版,收小言论56篇。“小言论”是邹韬奋主编《生活》后开辟的一个栏

  • 柳如是别传·陈寅恪

    诗人评传。今人陈寅恪撰。为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出版的《陈寅恪文集》之七。全三册,八十馀万字。分缘起、清河东君最初姓氏名字之推测及附带问题、河东君与“吴江故相”及“云间孝廉”之关系(附河东君嘉定之游)、河东

  • 龙施女经·佚名

    全一卷。吴·支谦译。收于大正藏第十四册。本经叙述佛陀游维耶离奈氏树园,须福长者之女龙施,遥见佛之相好,因发菩提心,修菩萨行。魔遂化形其父,诱修小乘罗汉,龙施不为所动。魔复教云:菩萨行者,当不贪世间、不惜寿命,若能从楼上

  • 辩中边论述记·窥基

    凡三卷。又作辩中边论疏、辨中边论述记。唐代窥基着。收于大正藏第四十四册。本书为玄奘译之辩中边论现存唯一注释书。辩中边论另一译本为真谛译之中边分别论,其注释书有新罗元晓之中边分别论疏四卷(仅存卷三),元晓之疏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