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之十七  北征後錄(明)金幼孜 撰

(北征後錄,一卷,明金幼孜撰。)

永樂十二年三月十七日庚寅,上躬帥六師,往征瓦剌胡寇答里巴、馬哈木、太平、把禿孛羅等,馬步官軍凡五十餘萬,予與學士胡公光大、庶子楊公勉仁皆扈從。是日辰時啟行,由安定門出,午至清河下營。晚微雨,夜復驟雨,五更雨止。十八日,辰發清河,午至沙河。上命光祿寺賜酒饌。

十九日早,雨,辰發沙河,途間止。午次龍虎臺。午後復雨。 (「午後復雨」,原脫「後」字,據明紀錄彙編本補。) 二十日,晴, (「晴」,原無,據明紀錄彙編本補。) 晨發龍虎臺,度居庸關。午後至隆慶州下營。

二十一日,至榆林,雨。午後至懷來下營,雨不止。二十二日早,雨止,發懷來。午次沙城。晚晴。

二十三日午,次雞鳴山,什大風。

二十四日午,次泥河。

二十五日,次宣府。大風,雨下即止。是日穀雨。

二十七日,晨發宣府,午次宣平。大風。二十八日,次德勝口,晚大風下雪。二十九日,度野狐嶺,風寒。午後次興和。

三十日,風寒。四月初五日,移營于興和北十里沙城。

初六日,大閱軍士。

初十日,次紅橋。是日立夏。十一日,次凌霄峰,即兀出于伯顏。雨連宵不止,甚寒。十二日早,雨。食後發凌霄峰,午後次大石鎮,無水,暗宿。十三日早,微雨,午前次五雲關,即哈剌罕。有水。十四日,霜寒。次高平阜,即忽牙撒里禿。十六日,次殺虜城,即答虜城。

十七日,次龍沙甸,即河蘭腦兒。午後雨。十八日,次錦雲磧。大風雨,至晚復晴。

十九日,次小甘泉。二十日,次大甘泉。

二十一日,次清水源,即馬塔馬。二十四日午,發清水源。晚次屯雲谷。無水,自清水源載水至,作晚飡。二十五日,次玉雪岡。是日小滿。

二十六日,發玉雪岡。晚次玄石坡。大風。二十七日,次鳴轂鎮。二十八日,發鳴轂鎮。晚次清風壑。無水,大風。二十九日,早寒。午次歸化甸。

五月初一日癸酉,早寒。午次楊林戍。初五日,次擒胡山。

初七日,大風寒。晨發擒胡山。晚次香原戍。初八日,風寒。已時發香泉戍。午後次廣武鎮,即哈剌莽來。夜雨。初九日,大雷雨,下雹如雪,積地二三寸。

初十日,次懷遠塞。

十一日,次玉帶川,即柴禿。是日芒種。

十二日,次富平鎮,即元兒禿。

十三日,次翠幕甸。無水,暗宿。十四日,次長山峽。少水。十五日,次至喜川。十七日,次環秀岡。

十八日午,發環秀岡。暮次野馬泉。暗宿。十九日,次蒙山海。二十日午,發蒙山海。晚次威武鎮。

二十一日午,發威武鎮。 (「發威武鎮」,「武」原作「遠」,據明紀錄彙編本、清勝朝遺事本改。) 晚次通泉泊。 (「晚次通泉泊」,「通」字下原衍「次」字,據明紀錄彙編本、清勝朝遺事本刪。) 二十三日午,次飲馬河。微雨,晚晴。二十六日,夏至。

二十七日,移營于飲馬河北十里,凡五渡河。至暮,大雷雨。二十八日,次飲馬河。二十九日,早食後復自飲馬河北仍五渡河。午前次飲馬河西三峰山。

六月初一日壬寅,次飲馬河、清流港。初二日早,微雨,發清流港,循飲馬河行。

二十五日,復睛,下營。午後再行,至暮,次崇山塢。無水,暗宿。初三日,晨發崇山塢。午後入一山峽,長數十里,有水,下營作午炊,食後再行。晚次雙泉海,即撒里怯兒,元太祖發迹之所。舊嘗建宮殿及郊壇,每歲于此度夏。山川環繞,中闊數十里。前有二海子,一鹹一淡,西南十里有泉水、海子一處,西北山有三關口,通飲馬河、土剌河,胡人常出入之處也。 (「胡人常出入之處也」,「常」原作「營」,據明紀錄彙編本、明古今說海本改。)

初四日,微雨。午晴,次雙泉海。前哨馬來報,哨見胡寇數百人,稍與戰皆退去。

初五日,午發雙泉海,暮至西北三峽口,即康哈里該。 (「即康哈里該」,「該」原作「誘」,據明古今說海本、清勝朝遺事本改。) 無水。是日,前哨馬與寇相遇交鋒,殺敗胡寇數百人宵遁。初六日,次蒼崖峽。

初七日,次急蘭,忽然遇賊首答里巴同馬哈木、太平、把禿孛羅掃境來戰。去營十里許,寇四集,列于高山上, (「列于高山上」,「于」原作「午」,據明紀錄彙編本、明古今說海本改。) 可三萬餘人,每人帶從馬三四匹。上躬擐甲冑,帥官軍精銳者先往,各軍皆隨後至,整列隊伍,與寇相拒。寇下山來迎戰,火銃四發。寇驚,棄馬而走,復集于山頂東西,鼓譟而進,寇且戰且卻。將暮,上以精銳者數百人前驅,繼以火銃,寇復來戰。未交鋒,火銃竊發,精銳者復奮勇上前力戰,無一不當百。寇大敗,人馬死傷無算,皆號痛而往,宵遁土剌河。上乃收軍,回營已二鼓矣。遂名其地曰「殺胡鎮」。

初九日,移營向西十里許。晚雨下,風寒。初十日,頒師。午次迴流甸。晚微雨,風寒。」

十一日晨,發迴流甸。午出三峽口。餘寇復聚峽口山上。又有數百人據雙海子。諸軍乃以火銃先擊據海子者,寇知不能拒,遂遁。餘寇在山峽者,恐火銃再至,亦遁去。晚次雙泉海。十二日,次平山鎮。十三日,次飲馬河清源峽。是日小暑。

十四日,次飲馬河平川洲。十五日,次飲馬河青楊灣。十六日,次飲馬河三峰山。十七日,渡飲馬河,西北三峰山東南下營。阿魯台遣頭目數十人詣軍門謁見, (「阿魯台遣頭目數十人詣軍門謁見」,原脫「台」字,據明紀錄彙編本、清勝朝遺事本補。) 上皆賜以衣服絹帛米糧,復勞之酒肉,遣回。

十九日,移營于飲馬河北舊下營處。二十日午,復渡飲馬河,凡三渡水,循河行數里下營。二十一日,循飲馬河南岸東行數十里下營。二十三日,次青山峽。微雨。無火暗宿。

二十四日晚,次蒙山海。二十五日,午後發蒙山海,途中驟雨即止。暮次野馬泉。二十六日,次環秀岡。二十七日,次至喜泉。暮再行十里下營。

二十八日,次黑山峪。是日大暑。

二十九日,次翠幕甸。三十日,次富平鎮。七月初一日,次玉帶川,大風微雨。初二日,大風。初三日,次懷遠塞。 (「次懷遠塞」,原脫「次」字,據明紀錄彙編本、明古今說海本補。) 初四日,次廣武鎮,過二十里下營。午後,大風微雨。

初五日,晨發廣武鎮,午前過香泉戍。午後次擒胡山。寫平胡詔,其晚就遣都指揮李瑛同中官齎回北京。

初六日,次楊林戍。晚下雨。初七日,次歸化甸。晚微雨,復晴。

初八日,午前發歸化甸,途中下雨,晚次清風壑。初九日,次嗚谷鎮。午後復起營,晚次玄石坡。初十日,次屯雲谷。十一日,次清水源。

十二日,次小甘泉。十三日,次錦雲磧。上召賜食燒羊、燒酒。其日立秋。

十四日,次龍沙甸。下雨。十五日,次殺虜城。微雨,晚晴。十六日,過高平阜,下雨。午後次五雲關,更度山二十里下營。十七日,晨發五雲關,過大石鎮,午後次凌霄峰。上召賜食燒羊、燒酒。

十八日,次紅橋。十九日,次興和。

二十一日,晨發興和,度野狐嶺,過德勝口,午後次萬全。大風雨。

二十二日午,次宣府。下雨,至更盡雨止。二十三日,次泥河。下雨。二十四日,次雞鳴山。途中微雨。晚,上召賜桃子及食羊肉、酒。

二十五日午,次土墓。

二十六日,次懷來。二十七日,次永安甸。

二十八日,雨。是日處暑。晨發永安甸,度居庸關。午後次新店。大雨。晚,奉旨同光大、勉仁先回。

八月初一日,早,文武百官迎駕由安定門入。上升殿,羣臣上平胡表,稱賀而退。

附录:

北征錄一卷後北征錄一卷(戸部尚書王際華家藏本)

明金幼孜撰幼孜本名善以字行新淦人建文已卯舉人授戸科給事中燕王簒位後改翰林檢討厯官禮部尚書兼武英殿大學士卒諡文靖事蹟具明史本傳幼孜在永樂中叅預機務因北征阿嚕台時扈從出塞紀所厯山川古蹟及行營之所見聞以成前錄本傳稱成祖重幼孜文學所過山川要害輒命記之幼孜據鞍起草立就又稱所撰有北征前後二錄卽此本也前錄自永樂八年二月至七月後錄自永樂十二年三月至八月並按日記載其往返大綱均與史傳相合其瑣語襍事則史所不錄者也(四庫全書總目·史部·雜史類存目)

猜你喜欢
  列传第十四 到仲举 韩子高 华皎·姚思廉
  卷十·连横
  卷三·陈燕翼
  英人代缅甸入贡·佚名
  班马异同卷十二·倪思
  卷之十九·佚名
  ●卷二·王恽
  九一九 户部为知照四库全书馆四月至六月记过人员罚俸事致典籍厅移会(附黏单)·佚名
  刘沔传·欧阳修
  曹彬传·脱脱
  室礟传·脱脱
  袁义传·张廷玉
  五八、子思生年考(附颜般、王慎、长息)·钱穆
  卷二十八·佚名
  纲鉴易知录卷六三·吴楚材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三百八十三·彭定求

        卷383_1 【野居】张籍   贫贱易为适,荒郊亦安居。端坐无馀思,弥乐古人书。   秋田多良苗,野水多游鱼。我无耒与网,安得充廪厨。   寒天白日短,檐下暖我躯。四肢暂宽柔,中肠郁不舒。   多病减志气,为客足忧

  • 东观集卷一·魏野

    宋 魏野 撰乙巳郊天后作万物尽熙熙郊天礼毕时安边文教逺过海赦书迟南牧虽无也东封合有之茅堂自歌咏何必向丹墀秋日懐王专菊花原上立村落雨晴初晩吹清羣动秋光淡太虚空看新雁字不得故人书犹赖华亭鹤林间伴索居初晴书

  • 卷六十五·陈思

    钦定四库全书两宋名贤小集卷六十五宋 陈 思 编元 陈世隆 补齐州吟稿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易占长子嘉祐二年进士调太平州司法参军召为集贤校理出知福明等州神宗朝加史馆修撰中书舍人卒有元丰类稾续稾外集西湖二十

  • 快乐·闻一多

    快乐好比生机: 生机底消息传向绮甸, 群花便立刻 披起五光十色的绣裳。快乐跟我的 灵魂接了吻,我的世界 忽变成天堂, 住满了柔艳的安琪儿!

  • 卷六 秦紀一·司马光

      起柔兆敦牂(丙午),盡昭陽作噩(癸酉),凡二十八年。   昭襄王五十二年(丙午、前二五五年)   河東守王稽坐與諸侯通,棄市。應侯日以不懌。王臨朝而歎,應侯請其故。王曰:「今武安君死,而鄭安平、王稽等皆畔,內無良將而外多敵國

  • 资治通鉴后编卷一百四十一·徐乾学

    宋纪一百四十一【起柔兆涒滩正月尽着雍阉茂十二月凢三年】理宗建道备德大功复兴烈文仁武圣明安孝皇帝端平二年春正月甲寅诏议胡瑗孙复邵雍欧阳修周惇頥司马光苏轼张载程颢程頥等十人从祀孔子庙庭升孔伋十哲 丙辰诏孟

  • 第十七回 盛京之宫院·德龄

    这一天,我们虽说是已经到了奉天,然而经过了好几日的长途跋涉之后,人已疲倦得不知所云了;大家都在希望赶快休息,无论这些盛京的宫院是何等的伟丽动人,也没有精神去细细察看了,至多只能象走马看花似的约略浏览一回,便算对

  • 通鉴纪事本末卷二十六上·袁枢

    宋 袁枢 撰突厥朝隋梁武帝大同十一年春二月魏丞相泰遣酒泉胡安诺槃陀始通使于突厥突厥本西方小国姓阿史那氏世居金山之阳为柔然铁工至其酋长土门始彊大颇侵魏西边安诺槃陀至其国人皆喜曰大国使者至吾国其将兴矣简文

  • 卷二百六十五·杨士奇

    钦定四库全书历代名臣奏议卷二百六十五明 杨士奇等 撰理财宋神宗熙宁初三司使田况献内帑策曰王者官天下家六合风化普暨孰非王土经产杂出悉为邦赋故守之以至德推之以大公调度所共皆有艺极国计之外不闻私积周礼内府受

  • 卷一百十七·雍正

    钦定四库全书世宗宪皇帝上谕内阁卷一百十七雍正十年四月上谕三道初四日兵部等衙门议覆大学士鄂尔泰奏古州都江上下各生苗陆续剿抚请添设协营官兵应如所请奉上谕朕与大学士鄂尔泰商酌新疆辽濶直通楚粤兼以内地旧汛殊非

  • ●《物犹如此》简体标点本校后记·徐谦

      《物犹如此》为清代翰林徐谦晚年所著,书中分门别类汇辑了载于各种典籍中,关于动物界及与人类社会之间和谐共依、友爱相助的诸多感人事例,并加以点评、诗赞,娓娓道来,如数家珍,引人入胜。著者徐谦,字白舫,别号鹤子,江西广丰

  • 卷二十二·吴澄

    <经部,礼类,礼记之属,礼记纂言钦定四库全书礼记纂言卷二十二    元 吴澄 撰郊特牲【此篇记郊社大蜡及宗庙祭礼之义旧本郊特牲而社稷大牢一句在篇首故摘篇首三字名篇今更定其章此句虽不在篇首而名篇则仍其旧】天

  • 卷五·陈启源

    钦定四库全书毛诗稽古编卷五吴江陈启源撰王【变风】黍离集传曰黍苗似芦高丈余穗黒色实圜重案此乃今之芦粟【辨详总诂】非黍也陶贞白已有黍苗似芦粒亦大之语晦庵殆祖其说乎今北土自有黍其苗似茅高可二尺余一茎数穗穗散

  • 版法解第六十六·管仲

    版法者,法天地之位,象四时之行,以治天下。四时之行,有寒有暑,圣人法之,故有文有武。天地之位,有前有后,有左有右,圣人法之,以建经纪。春生于左,秋杀于右;夏长于前,冬藏于后。生长之事,文也;收藏之事,武也。是故文事在

  • 卷第二十八·李通玄

    大方广佛新华严经合论卷第二十八 唐于阗国三藏沙门实叉难陀译经 唐太原方山长者李通玄造论 唐福州开元寺沙门志宁厘经合论 光明觉品第九之余 【经】尔时光明过百万世界徧照东方一亿世界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彼一

  • 崧庵集·李处权

    宋诗别集。李处权撰。元代方回《瀛奎律髓》卷40注其《送二十兄还镇江》诗称:李处权“有《崧庵集》,宣和间与陈叔易、朱希真以诗名”。明代焦竑《国史经籍志》载其《崧庵集》10卷,其余诸家书目均未著录。其集久无传本,

  • 四圣真君灵签·佚名

    四圣真君灵签,撰人不详。约成书于北宋之后。原本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正一部。此为求签占卜之书。求签者先启告四圣真君(即天蓬大元帅真君、天猷副元帅真君、翊圣保德真君、真武灵应真君),然后据签语占问吉凶祸福。内载签

  • 大七宝陀罗尼经·佚名

    一卷,失译。说七佛之陀罗尼,能除众生之畏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