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沈繟传

沈蠫字伯谕,吴兴武康人。父亲沈昶,在宋朝建平王刘景素手下做事。景素谋反,沈昶事先离开了他,等景素事败,他受牵连下狱。沈蠫到朝廷陈述原委而得以免罪,沈蠫也因此知名。后来作奉朝请,曾到齐尚书左丞殷氵尔处,殷氵尔和他谈论到国家大事,很器重他,对他说:“看起来以你的才干,应该担任我的职务。”

司徒竟陵王萧子良听到沈蠫的名声,招引他作王府行参军,兼扬州部传从事。当时建康县令沈徽孚仗势傲视沈蠫,沈蠫就按法律惩治他,众人因此都惧怕他的强硬。子良对他非常赏识,即使是家里的事也都交给他去办。子良去世后,沈蠫又到刺史始安王萧遥光门下做事,遥光曾派他押送丁役,结果丁役们到达得快而且没有怨言,遥光对同沈蠫一起去办事的其他人说:“你们怎么不学学沈蠫那样干呢。”于是让沈蠫专门管理州里的官司诉讼。

湖熟县的方山埭又高又陡,到了冬天,无论是办公还是私事的行人都觉得难受。齐明帝派沈蠫去修整它。沈蠫挖四条大沟,拦住行人让他们参加劳动,三天就完了工。扬州书佐办私事从这儿过,谎称是为州里出差,不肯去干活儿,沈蠫打了他四十鞭。书佐回去后向遥光告状,遥光说:“沈蠫一定不会错打你。”经调查果然是他说了假话。明帝又让沈蠫修筑赤山塘,花费比预算少用了几十万,明帝更加赏识他。沈蠫作建德县令,让百姓一丁种十五棵桑树,四棵柿树或是梨树栗树,女丁种一半。人人都很高兴,不久就成了林。

沈蠫辞官回京,兼任行选曹郎,跟随陈伯之军队到江州。赶上梁武帝起兵围郢城,沈蠫劝伯之叛齐奉迎武帝,伯之流泪说:“我的儿子还在京城里。”沈蠫说:“不这样的话人心动荡,都在另打别的主意,如不早作打算,恐怕众心离散难以统率。”伯之于是降归武帝。

当初,沈蠫在竟陵王家,一直和范云很好,齐朝末年曾到范云家过夜,梦见坐在屋子梁柱上,仰头看见天上有字写着“范氏宅”。这时沈蠫和梁武帝说起此事,武帝说:“范云能不死,此梦就是验证。”等武帝即位,范云极力推荐沈蠫,于是把他从暨陽县令提拔为兼尚书右丞。当时天下初定,陈伯之说沈蠫催督运送物资,对国家有功。梁武帝认为他很能干,升任他为尚书驾部郎,仍兼右丞。沈蠫推荐他的族人沈僧隆、僧照有作官的才干,武帝一并任用。

因为母亲去世辞职,又起用为余姚县令。县里大姓虞氏有千余家,很多家都和县衙结有关系,前后县令都无法禁绝。自从沈蠫到任,不是打官司概不来往,处处依法办事。县南又有有势力的大族数百家,子弟们横行霸道,各家互相包庇,大事聚敛,百姓深受其害。沈蠫征召这些人家的老者去看守石头仓,年轻的补充为县衙仆役。这些人在街上痛哭哀号,从此豪强敛迹。沈蠫刚来时,富有的县吏们都衣锦华美以表明他们与众不同,沈蠫发怒说:“你们不过是下等县吏,怎么能自比贵人!”都令他们换上草鞋粗布衣,终日侍立,脚下站立不稳,就加以抽打。沈蠫贫贱时曾到这里卖过陶器,被富人侮辱,所以就这样报复他们。于是士绅们又怕又恨,但沈蠫廉洁自守,因此能按自己的意志行事。

后来作安南长史、寻陽太守。江州刺史曹景宗死后,任信威将军萧颖达长史,太守之职不变。沈蠫本性倔强,屡次顶撞颖达,颖达对他怀恨。天监八年(509),因为到颖达处议事,又言辞过激,颖达变了脸说:“朝廷用你来作行事吗?”沈蠫出来,对别人说:“我死了才能不这样,总不能老对他低头称是。”当天在路上被人杀害,人们多认为是颖达害了他。其子沈续屡次上告。遇上颖达不久死去,事情也就不再追究。沈续布衣蔬食过了一辈子。

猜你喜欢
  本纪第二 高祖下·姚思廉
  卷一百五·志第五十八·礼八等·脱脱
  ●卷四十五·徐梦莘
  第三十回 杨光远贪利噬人 王延羲乘乱窃国·蔡东藩
  椒生随笔·卷一·王之春
  卷之一千一百七十五·佚名
  第十六卷 清乾隆·缪荃孙
  通志卷一百十三上·郑樵
  五○九 寄谕湖南巡抚李湖《资孝集》一案有关人员俱不必提究·佚名
  刘琨传·房玄龄
  樊深传·令狐德棻
  元韶传·李延寿
  梁纪二十二 敬皇帝绍泰元年(乙亥、555)·司马光
  周纪二 显王元年(癸丑、前368)·司马光
  卷三十七·陆宗楷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萧国宝(辉山存稿)·顾嗣立

    国宝,字君玉,别号辉山,山阴人。以乡举官吴江,遂家焉。有《辉山存稿》若干首。其嗣子英所编,东鲁孔涛为之序。称其握瑜怀璞,韫而不沽,发而为诗,皆有补于世道。近世浙右,以诗名者称张、邓、仇、白。余皆获从之游,独以不及一识君玉

  • 词苑丛谈卷七·徐釚

    翰林院检讨徐釚撰纪事二苏子瞻守杭时毛泽民为法曹公以众人遇之而泽民与妓琼芳者善秩满辞去作惜分飞词以赠妓云泪湿阑干花着露愁到眉峯碧聚此恨平分取更无言语空相覻细雨残云无意绪寂寞朝朝暮暮今夜山深处断魂分付潮回

  • 卷二十·韩淲

    钦定四库全书 涧泉集卷二十      宋 韩淲 撰词 点绦唇【寻瑶草】 山囿春生探梅只道今年早暗香迎晓人与花能好岁岁持杯天地同难老须吟啸放开怀抱更约寻瑶草 又【王园】 南陌柔桑粉墙低见谁家女燕飞莺语依约提

  • 卷二十·沈德潜

    ☆查慎行字夏重,浙江海宁人。康熙癸未进士,官翰林院编修。著有《敬业堂集》。○敬业会试出汪东山殿撰之门,东山向日执后辈礼相见者也,至是敬业居弟子列甚恭,而东山仍事以前辈,时论两贤之。生平敬慎笃实,见重内廷,同时班、扬之

  • 卷一百四·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卷一百四萧至忠萧至忠德言曾孙少为畿尉以清谨称神龙初自吏部员外擢御史中丞迁吏部侍郎掌选事请谒杜絶寻迁中书侍郎兼中书令睿宗立出为晋州刺史先天二年复为中书令与窦怀贞魏知古崔湜陆象先徐坚

  • 列传第十九 万俟普 子洛 可朱浑元 刘丰 破六韩常 金祚 韦子粲·李百药

    万俟普,字普拨,太平人,其先匈奴之别种也。雄果有武力。正光中,破六韩拔陵构逆,授普太尉。率部下降魏,授后将军,第二领民酋长。高祖起义,普远通诚款,高祖甚嘉之。斛斯椿逼帝西出,授司空、秦州刺史,据覆靺城。高祖平夏州,普乃率其部

  • 卷一百六十六·毕沅

      ◎宋纪一百六十六 ∷起玄黓执徐正月,尽昭阳大荒落三月,凡一年有奇。   ○理宗建道备德大功复兴烈文仁武圣明安孝皇帝   绍定五年金天兴元年,蒙古太宗四年   春,正月,己丑,以孟珙为京西路兵马铃辖。初,珙父宗政知枣

  • ●滿洲實錄卷七·佚名

      天命六年三月至九年八月   ◆天命六年三月至九年八月   【四王□□□大敗五總兵(見圖)】   十九日午時兵至城東南角渡河未畢哨探報曰西北武靖門外有兵帝率左翼兵先往有總兵李懷信侯世祿柴國柱姜弼童仲魁等率

  • ●海东逸史卷七·佚名

    列传四王之仁字囗囗(原阙),直隶保定人;官吴淞总兵,迁浙江定海总兵。在定海已纳款,得贝勒令,仍旧任。鄞之故太仆谢三宾者,家富耦国。方西行,见贝勒归,害钱肃乐等所为,乃贻书之仁,谓「潝潝訿訿,出自庸妄六狂生,而一稺绅和之。将军以所

  • 卷之二百四十七·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傅武英殿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工部事务翰林院掌院学士随带加二级寻常加四级臣曹振镛总裁官太子太保文渊阁大学士管理刑部事务加五级臣戴均元经筵日讲起居注官

  •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二十七 列传一百二十七·纪昀

    列传宋 【三十一】○宋三十一王尧臣孙抃 田况田锡 王禹偁张咏王尧臣孙抃田况田锡王禹偁张咏△王尧臣王尧臣字伯庸应天府虞城人举进士第一授将作监丞通判湖州召试改秘书省著作郎 【案欧阳修撰尧臣墓志铭作著作佐郎】

  • 欽定勝朝殉節諸臣錄卷四·佚名

    通謚烈愍諸臣(上)廣寧副總兵頗廷相,籍貫未詳;萬曆四十六年,大兵破撫順,赴援戰歿(見明史及輯覽)。參將蒲世芳、遊擊梁汝貴,籍貫俱未詳;萬曆四十六年,大兵拔撫順,並從總兵張承蔭赴援戰死(見明史及輯覽)。遼東副總兵官于化龍、參將高貞

  • 《公孫龍子》校勘記·谢绛

      〈迹府〉  楚人遺弓:『人』,守山閣、墨海金壺本作『王』。  公孫龍,趙平原君之客也:守山本、金壺本、湖北書局本均接上『孔穿無以應』句,不別提行。三槐堂本提行。  以齊國無士何也:『以』,守山本、金壺本及《孔叢

  • 佛说象头精舍经·佚名

    隋天竺三藏毗尼多流支译  如是我闻。一时婆伽婆住伽耶城象头精舍。尔时如来成佛未久。与大比丘众满足千人。皆是过去往昔螺髻仙人。所作已办弃舍重担。久离生死尽诸烦恼。平等空慧正受智心。一切觉知到于彼岸皆阿罗

  • 目录·佚名

    古檀溪寺梓舟船禅师语录目第一卷上堂升座小参示众机缘垂问像赞第二卷拈颂第三卷行实联芳法语杂着佛事

  • 神相铁关刀·陈抟

    相术书。假托宋陈抟撰。山阴梧冈山人订。为近世坊间流行的相书之一。为江湖术士所习用。《神相铁关刀》涵盖了相学的四大类基本内容:一是基础类,包括十三部位、流年运气、五星六曜、五岳四渎等;二是综合类,包括精神、气象

  • 杜牧之诗酒扬州梦·乔吉

    元杂剧剧本。简名《扬州梦》。乔吉撰。末本。剧演唐代翰林侍读杜牧,因公差赴豫章,在好友豫章太守张纺家宴上,见其13岁的家妓张好好,有爱慕之意,遂以瑞文锦等物及诗一首相赠。3年后,好好被扬州太守牛僧孺收为义女。杜牧又公

  • 成唯识论述记·窥基

    凡十卷,或二十卷。唐代窥基(632~682)撰。又称成唯识论疏、唯识论述记、唯识述记、述记。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三册。系注解成唯识论一书之著作。撰者为我国法相宗初祖,于书中以佛教论理学(因明)破斥小乘、外道,并说明万法乃由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