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嗣君时胥靡逃之魏
【提要】
这是古人尊重法治的名篇。卫君就是付再大的代价,也要使国家的法令得到彰现,使法治精神能够教化民众,使为政者树立信用。中国传统中尚且如此推崇法治,何况现今吸收西方法治精神的当代社会呢?
【原文】
卫嗣君时,胥靡逃之魏,卫赎之百金,不与。乃请以左氏。群臣谏曰:“以百金之地,赎一胥靡,无乃不可乎?”君曰:“治无小,乱无大。教化喻于民,三百之城,足以为治;民无廉耻,虽有十左氏,将何以用之?”
【译文】
卫嗣君执政的时候,有个罪犯胥靡逃到魏国,卫国想用百金把他赎回来审判,魏国不同意。于是卫君想用左氏城邑换回胥靡。大臣们都劝告说:“用这样价值不菲的土地,去换回一个小小的罪犯,恐怕不合适吧?”卫君说:“治,无所谓小国;乱,无所谓大国。用教化来引导百姓,即使是三百户人家的城邑也能治理好;如果百姓不讲廉耻礼仪,即使有十座左氏城池,那又有什么用呢?”
【评析】
为政的遵守法治、赏罚有信,那么这个国家的道德状况、社会的社会风气就会凸现秩序和正义。就象商鞅立木行赏,终致秦国法令畅通、改革一日千里。为政者的言行和决策是一个国家秩序和信用的源泉,如果为政者有法不依、有令不行,就是一两件小事,也不仅会使为政者丧失信用,而且会把社会的风气带坏、民众道德水平下滑。
猜你喜欢 卷七十五·列传第十三·脱脱 卷二百六十九 列传五十六·赵尔巽 卷六十九·谷应泰 ●卷七·邵伯温 后汉光武皇帝纪五卷第五·袁宏 ●卷二·司马光 卷之四十五·佚名 第五节 没有故事①·老舍 卷之三百四十二·佚名 雍正实录卷之一百二十八·佚名 第一一九札光绪七年九月廿九日一一三一○-一·佚名 戴法兴传·沈约 姚广孝传·张廷玉 卷四十·佚名 115.匈奴人称汉帝·林汉达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