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十一

西夏称天授礼法延祚八年

春正月,遣使如契丹进鹘。

契丹自西征败衄,山前后困敝殆甚。又女真、渤海,所在扰乱。元昊知其衰,常以兵掠其境。契丹主怒,欲起倾国兵讨之。元昊因以白鹘贡。(《辽史·兴宗本纪》)

二月初,遣使如宋贺正旦。

时使臣聿则以留延州议事,故后至也。宋帝赐口宣云:“王岁肇新,人正伊始。眷乃世藩之属,主兹邦土之封。爰效忠规,聿修贡式,缅怀款至,良用叹嘉。”(《宋史·仁宗本纪》、《长编》一百五十四及《文恭集》)

复互市。

天圣中,陕西榷场二。及元昊称帝,互市绝,保安军榷场遂废。陕西并边主兵官,犹与属羌交易,后并禁之。元昊数请复,乃复置场于保安军及镇戎军之安平寨。(《宋史·食货志》)

宋诏陕西、河东经略司:夏国虽复称臣,其令边臣益练军,毋得辄弛边备。从吴育之言也。(《长编》一百五十四)

三月,宋枢密副使庞籍言:元昊已受封册,请早令延州保安军立定封界。(《长编》一百五十五)夏人三千馀人,劫掠宋筚篥会城。(《范文正公年谱补遗》)

夏四月初,遣人如宋贺乾元节。(《宋史·仁宗本纪》)驻兵葫芦河。

元昊凡入塞,先遣人放牧牛羊,与蕃户、汉人相习久之,然后纵兵肆掠,故缘边莫之为备。是时,令二万骑游牧近宋界柽栅至葫芦河一带,蕃汉人户恐元昊复袭破鄜州故事,惊惧,宋边帅遣使来问。(《范文正公年谱补遗》)

五月,归石元孙。

谏官、御史奏:元孙军败不死,为国辱,请斩于塞下,以示西人。贾昌朝独引《春秋》谷臣、知罃故事,请赦之。因入对,又袖出《魏志·于禁传》以奏曰:“前代将臣覆没而还,多不加罪。”帝乃贷元孙,编管全州,子弟尝受阵亡恩泽者,并追夺之。(《长编》一百五十五。按李元纲《厚德录》:贾文公昌朝为中丞,刘平、石元孙陷西虏,或诬以降,议收其族。昌朝言事未可知,乃不果收。及在相位,元孙自西夏归,议赐死。昌朝独曰:“自古将帅被执归,不死。”元孙得不死。)

闰五月,遣使如宋谢册命。又遣蕃僧吉外吉、法正等谢赐佛经。(《长编》一百五十六。)遣使贡于契丹。(《辽史·兴宗本纪》)秋七月,宋使来贺生日。

宋帝赐生日使礼物,口宣云:“绍复前徽,述修贡职。素秋建始,良用诞弥。用示眷恩,式将庆赐。无忘朝宠,益济世忠。”(《文恭集》)宋诏陕西四路:依近降夏国誓诏,毋得招纳西界蕃户。

先是,环庆经略司诱西界作过蕃官朗干等七百六十二人,朝廷恐因而生事,故约束之。(《长编》一百五十六)八月,宋保安军移文来诘地界,不听。

初,元昊献栲栳、镰刀诸寨,继言九州十三县向属故土,乞赐还,中国不许。及进誓表,宋帝诏延州保安军别定封界,其馀皆如旧境。元昊不肯如约。鄜延经略司以闻,诏保安军移文宥州,令遵守誓约指挥。元昊迁延不奉诏。(《长编》一百五十七。按九州十三县,陈师道《后山谈丛》作求割三州十六县,此据馀靖《奏状》。州县之名,史不详载。)

出遇乞妻没藏氏为尼。

元昊杀旺荣、遇乞。久之,野利后诉旺荣兄弟无罪。元昊悔之,令求遗口,得没藏氏于三香家,迎养宫中。已,与之私。野利后觉之,不忍杀,使出为尼,号“没藏大师”,居于兴州戒坛寺。(《长编》一百六十二)

冬十月,宋始来颁历。(《宋史·仁宗本纪》)契丹以所俘夏国羊马献于宋。(《宋史·仁宗本纪》)请宋岁赐毋逾岁暮,不许。

夏人以岁赐缓移宋边,曰:“愿毋逾岁暮。”宋帝诏吏报许,知敷政县李师中更牒曰:“如故事”。枢密院劾为擅改制书,师中曰:“所改者郡牒耳,非制也。”朝廷是之,薄其过。(《宋史·李师中传》)

十一月,宋诏河东、陕西经略司:自今内属蕃部,毋得侵扰西界。犯者当以军法论。如西界人马先犯境,方听出兵捍御之。(《长编》一百五十七。又十二月,河东经略司言:“比奉诏,蕃部内寇,即许出兵捍御。若西界人马至境,不许出兵。”诏如西界辄入,先放箭射官军,即领众掩杀之。)

子阿理谋逆,杀之,及妃咩米(一作密克默特)氏。

咩米氏,元昊第四娶,生子阿理,无宠,屏居夏州王庭镇。阿理年渐长,谋聚众为乱。其党卧香乞(一作鄂桑格)以告,元昊执阿理,沉于河,遣人赐咩米氏死。(《长编》一百六十二)

十二月,宋诏延州:自今夏国有合议边事,先具经划利害以闻,其常事,听一面移文宥州。(《长编》一百五十七)侵屈野河西,执麟州指使魏智。

西界人马至屈野河西,智等引兵约回,智遇伏,为西人所执。知州领众追逐,至银川寨,夏人遁。诏河东经略司:“累戒逐路,务遵誓诏。今西人本无斗意,而以兵追逐,为边生事,其边吏并劾罪以闻。”(《长编》一百五十七)

宋诏诸路缘边经略司,无得招诱西界蕃部。(《长编》一百五十七)遣杨守素至保安军,索在汉人户。

元昊初上誓表,言所掠蕃汉人户,两不相还。至是,遣杨守素自陈事宜,理索在汉人户。宋帝诏保安军引伴至延州,示以元进誓表谕之。既而又索所降黄族军主黄伊特等四十九人。伊特等畏诛,与其族人各勒兵马,愿死汉境。鄜延经略司言:“伊特等来投,在朝廷未降约束前,恐不宜遣去,以快西人之忿。”从之。(《长编》一百五十七)

西夏称天授礼法延祚九年

春正月,遣使如宋贺正旦。

进奉使至宋管城,适孙沔出帅环庆,亦宿于此,或白当避驿者,沔曰:“使夏国主自入朝,亦外臣也,犹当在某下,况陪臣乎?”夏使遂宿白沙。宋帝闻而嘉之。(《倦游录》)

遣使如宋献地,复索过界人户。

先是,杨守素持表及地图来献鄂尚、绷乌、伊特、恰布等城寨九处,并理索过界人四百馀户。然所献城寨并在汉地,但以蕃语乱之。其投来边户,亦原属汉界,不当遣还。己丑,降诏谕夏国主曰:“向膺典册,昭启国封。方逾岁月之周,自固丹青之信。忽披奏牍,且览绘图,具详忠顺之诚,务为悠久之计。爰因敷请,亦尽输陈。去冬尝有边属户蕃部,先没在西界,不因招诱而归;骨肉住坐,本不系逃背之人,兼誓诏所不载,适因来奏,更设誓条。已敕边臣:‘自今如有逃过汉界,虽系旧边户,亦不为容纳。’其缘边封境,只以誓诏所载为定。其坚永好,以副朕怀。”(《长编》一百五十八、《西夏纪事本末》)

以兵索叛蕃于宋,不与。

蕃酋孟香率千馀人叛附于宋。事闻,宋帝诏知庆州杜杞如约。杞言:“如约当还。而孟香得罪夏人,势无还理。遣之,必反为边患。”议未决,夏人以兵入界求孟香,孟香散走自匿,夏兵驱杀边户,掠夺牛马,而求孟香益急。朝议责杞,亟索而还之。杞言:“夏人违誓举兵,孟香不可与。”因移檄夏人:“不偿所掠,则孟香不可得。”夏人不肯偿所掠,杞亦不与孟香,夏人后亦不敢复动。(欧阳修《杜杞墓志铭》。)

夏四月,复请宋边臣毋纳过界蕃户。宋帝诏从其请。

诏曰:“自膺典册,已历岁年,敦守信盟,确然不易,朕于君臣之义,尤笃初终。昨诏自今更有人民逃过汉界,虽系旧属户蕃部,亦不容纳,即当部送本处。今所请欲以此—事,附入前来誓诏,用以秘藏,以彰悠远。朕嘉从国主之意,兼所益事条,已颁下边将遵守。彼所睹闻,更在严饬疆吏,勿纵侵犯,安民保福,以永无穷”。(《长编》一百五十八、《西夏纪事本末》)

作避暑宫。

夏俗皆土屋,或织牦牛尾、古历毛为盖,惟有命者得以瓦覆,故国中鲜游观所。元昊于城内作避暑宫,逶迤数里,亭榭台池,并极其胜。(《宁夏府志》)

五月,筑后桥诸堡。

后桥蕉嵩寨及十二盘诸堡,向为中国所破。元昊令属下蕃户累至其地,开筑旧堡。环庆路以闻。宋帝诏经略司,谓其地虽系汉界用兵所得,然夏国今纳款称臣,不欲出兵拒绝,其令彼土蕃户住坐如故,仍划壕为界。(《长编》一百五十八)

秋七月,宋使来贺生日。

宋帝赐口宣曰:“奕世资忠,承邦济美。三朝开序,六射协辰。爰导寿祺,式将惠赐。益思恭德,庸对宠章。”(《文恭集》)

八月,宋诏陕西、河东经略司:“西人虽纳款称臣,然其心诡谲难信。恐诸路乘罢兵之后,渐弛边备,其益务练士卒,完城壁,常若寇至。有不如诏者,亟以名闻。”(《长编》一百五十九)

九月,宋遣刑部员外郎张子奭往保安军,与夏人议疆界。

先是,元昊言,先以兵马收获承平州分水向西一带境土,既分赏得功将校,今边臣数有所争,未协累年之议。至是,宋帝命子奭往议,仍以诏谕元昊。(《长编》一百五十九)

请宋没宁浪地,不得。

初,夏国既献鄂尚、绷乌、伊特、恰布等九寨,又纳丰州故地,欲以没宁浪等处为界。下河东经略郑戬,戬言:“没宁浪等处并在丰州南,深入府州之腹。若如其议,则麟、府二州势难以守,直宜以横阳河为界。”宋帝仍以戬所上地图付张子奭往议,会子奭道病,乃遣著作佐郎楚建中往延州,同议夏国封界。(《长编》一百五十九。按《长编》注,建中时管勾鄜延经略司使机宜文字,与夏人杨守素议地界,有众暴至,二轻骑疾前,引满向建中,建中披腹使射,曰:“吾不惮死,惧祸西国。”众服其量。又《宋史·楚建中传》:元昊归款,建中白府请筑安定、黑水八堡以控东道。夏人果来,闻有备,不敢入。)

十一月,宋命都巡检马怀德、国子博士高良夫来划界。(《宋史·马怀德传》)契丹遣西南面招讨使萧蒲奴率兵末伐,夏人逆战,败之。

蒲奴以兵二千据河桥,聚巨舰数十艘,仍作大钩,人莫测。战之日,布舟于河,绵亘三十馀里,遣人伺上流,有浮物辄取之。契丹军既失利,蒲奴未知,适有大木顺流而下,势将坏浮梁,断归路,操舟者争钩致之,桥得不坏。(《辽史·萧蒲奴传》)

西夏称天授礼法延祚十年

春二月,子谅祚生。(《宋史·夏国传》)起高台寺。

元昊五月五日生,国中以是日相庆贺。旧俗止重冬至,元昊更以四孟朔为圣节,令官民礼佛,为己祈福。至是,于兴庆府东一十五里役民夫建高台寺及诸浮图,俱高数十丈,贮中国所赐《大藏经》。广延回鹘僧居之,演绎经文,易为蕃字。(《甘肃通志》)

契丹萧蒲奴复以兵深入夏境,大掠而还。(《辽史·萧蒲奴传》)宋严边备,诏环庆、鄜延两路勤讲习。(《长编》一百六十)叛人叩宋延州请降,不纳。

程琳为陕西安抚使,尝获戎首不杀,戒遣之。夏人亦相告,毋捕汉民。久之,有叛族数百驱牛羊叩边请降,且言:“契丹兵至衙头矣,国中乱,愿自归。”琳曰:“彼诈也。契丹至帐下,当举国取之,岂容有来降者?吾闻夏人方捕叛者,此其是耶?不然,诱我也。”拒不受。已而夏人果以骑三万临境上,以捕降者为辞。琳谍知之,闭壁倒旗,戒诸将勿动。夏人疑有备,遂引去。(《宋史·程琳传》)

夏四月,通银星和市(一作宁星和市)。

初,杨守素等划界,既以横阳河为定议,而于麟州屈野河西地则云:“吾马足所践,即为吾土。”不肯明立界至。宋帝命知麟州张继勋勘之。继勋言:“夏人日逼屈野河,耕垦畜牧,或兴置寨栅。若即以河西为禁地,实与州城相距,非便;若用咸平五年以前界至,则太远难守;当以大中祥符中所定为则。”遣临塞堡监押马宁、指使殿侍康均诣宥州,与监军司言之。元昊命把关太尉曹勉、管勾和市曹谓均等曰:“中国若肯通银星和市,则河西疆界一切如约。”经略司令入保安军自陈。勉等至军,朝议以为疆界既肯如旧,许之。(《长编》一百八十五)

夺子妇没移氏,立为后。

元昊凡七娶(《宋史·夏国传》作五娶,此从李氏《长编》,下同):一卫慕氏;二索氏(《传》以索氏为第五);三都罗(一作多拉)氏,早死;四咩米氏,五野利氏(《传》以野利氏为第三),生三子:长宁明,次宁令格,次薛哩(一作锡哩)早死;六耶律氏(《传》以耶律氏为第一),契丹公主也;七没移氏,即营天都山居者。至是,为太子宁令格娶妇没移氏,见其美而自纳焉,号为“新皇后”。(《长编》一百六十二)

六月,废后野利氏。

野利氏,遇乞从女也(司马光《日记》载庞籍语:“元昊妻即旺荣妹”,与《宋史·夏国传》异)。身颀长,有智谋,常戴金起云冠,令他人无得冠者,封宪诚皇后,元昊素畏之。自纳没移氏,别居天都山,后稀得见。旺荣、遇乞之死,后已不平;及夺子妇没移氏,益失宠,出怨望语。元昊闻之,黜居别宫,不复相见。(《长编》一百六十二)

秋七月,筑离宫于贺兰山。(《甘肃通志》)九月,徙榷场于顺宁寨。

元昊因保安榷场僻陋,马、羊无放牧地,请徙顺宁。然蕃商卒不至。(《长编》一百六十一)

西夏称天授礼法延祚十一年

春正月朔,日赤无光。元旦行朝贺仪,群臣相顾失色。(《西夏书事》)宁令格弑其父元昊,不死。没藏讹庞(一作罗滂)诛宁令格。

宁令格愤其父元昊之夺其妻也,杀之,不死,劓其鼻而去,匿讹庞家,为讹庞所杀。(《长编》一百六十二。按沈括《笔谈》:元昊后房先生一子,曰宁令受。后又纳没藏讹庞之妹,生谅祚而爱之,宁令受之母恚忌,欲除没藏氏,授戈宁令受图之。宁令受间入元昊室,猝与元昊遇,刺之。不殊,诸大佐没藏讹庞辈仆宁令受,枭之。与《长编》异。又按《宋史》:谅祚小字宁令格,此宁令格当又是一人。)

元昊薨

因鼻疮死(按元昊死,《宋》、《辽》二史俱不言为其子所戕),年四十六。在位十七年,改元开运一年,广运二年,大庆二年,天授礼法延祚十一年。谥曰“武烈皇帝”,庙号景宗,葬泰陵。(《长编》一百六十二及《宋史·夏国传》)

猜你喜欢
  志第八 祭祀中·范晔
  后汉光武皇帝纪八卷第八·袁宏
  卷二十四·连横
  第三十一回 诱叛王杯酒施巧计 弹权戚力疾草遗言·蔡东藩
  第五十四回 造雄邦恃强称帝 通远使约金攻辽·蔡东藩
  读礼通考卷一百八·徐乾学
  第四章 河东君过访半野堂及其前后之关系(十二)·陈寅恪
  明武宗毅皇帝实录卷之二十五·佚名
  补史记·司马迁
  一三〇 小河与新村上·周作人
  萧谌传·萧子显
  ●宋人轶事汇编卷六·丁传靖
  卷七十三·佚名
  76.刘秀重建汉王朝·林汉达
  二十六年·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八百一十·彭定求

        卷810_1 【听莺歌】灵澈   新莺傍檐晓更悲,孤音清泠啭素枝。口边血出语未尽,   岂是怨恨人不知。不食枯桑葚,不衔苦李花。偶然弄枢机,   婉转凌烟霞。众雏飞鸣何跼促,自觇游蜂啄枯木。   玄猿何事朝夜啼,

  • 第二十九出·李开先

    【菊花新引】(净上唱)万民逃窜乱纷纷,处处干戈起战尘。(丑上唱)车马往来频,粮草看看尽。(净白)走为侵农下草场,强如冷落坐空仓。粮储若得支销尽,儿子归家也鬓霜。(丑白)你这厮夸言,取笑我仓官不如你草大使。你半夜偷了十担草,不如怀

  • 卷四·仇兆鳌

    钦定四库全书杜诗详注卷四翰林院编修仇兆鳌撰天育骠【匹妙切】图【英华作图别本作骑去声】歌【鹤注此当是天宝末年作 洙曰天育马廐名据唐志总十二门者为二廐一曰祥麟一曰鳯苑其后但増八坊八监亦无以天育为廐者当是云

  • 卷二·常璩

      汉中志   汉中郡,本附庸国,属蜀。周赧王年,秦惠文王置郡,因水名也。汉有二源,东源出武都氐道漾山,因名漾,《禹贡》“导漾东流为汉”是也;西源出陇西西县嶓冢山,会白水,经葭萌入汉。始源曰沔,故曰“汉沔”。在《诗》曰:“滔

  • 东都事略卷十六·王称

    世家四  眞宗六子长温王禔次周王祐次昌王只次信王祉次钦王祁次仁宗皇帝  温王禔早薨徽宗即位追赐名赠温王  周王祐字庆长母曰章穆皇后咸平中封信国公生九年而薨追封周王諡曰悼  昌王祗早薨徽宗追赐名赠昌王 

  • 附录·赵慎畛

    ○武陵赵文恪公事略公讳慎轸,字遵路,号笛楼,湖南武陵人。乾隆已酉拔贡,学使钱南园先生器之曰“人英也”。嘉庆元年成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庚申、辛酉两校顺天乡试。改御史,奏川、楚善后事宜,上伟之。十年,分校会试。

  • ◎宅怪·李定夷

    厦门禾山下八保某乡黄姓,建筑新屋,一座两进,护房两行。黄仅一妻两子女暨女俾佣媪,计六七人。屋既落成,即移居后进,其前进暂作厨房及婢媪宿舍所,养牲畜亦在前进。其厅堂常于夜间闻多人行走声、哭声、笑声。婢媪从房内隙中窥之

  • 萧孝忠传·脱脱

    萧孝忠,字撒板,乳名图古斯,气度豪爽。开泰年间,补为祗候郎君,娶越国公主,拜为驸马都尉,累迁为殿前都点检。太平年间,提升为北府宰相。重熙七年(1038),任东京留守。当时禁止渤海人击球,孝忠说:“东京算得上是最重要的军镇,又没有田

  • 谷梁折诸卷五·张尚瑗

    钦定四库全书谷梁折诸卷五  兴国县知县张尚瑗 撰成公终无氷矣桓十四年无氷传曰时燠也桓爲正月周正建子之月此在二月建丑将逾时矣故爲絶望之辞以加甚之公羊无传何休注经文云京房传曰当寒而温例赏也是时成公幼少季氏

  • 佛说甚深大回向经·佚名

    僧祐录中失译人名今附宋录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八千人俱。尔时世尊与诸大众。前后围绕而为说法。于是会中有一菩萨。号曰明天。即从坐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恭敬合掌。前白佛言。世尊

  • 请观世音菩萨消伏毒害陀罗尼三昧仪(金光明最胜忏仪同)·遵式

        宋东山沙门遵式始于天台国清集于四明大雷山兰若再治  叙缘起第一  此文再治凡四因缘。一者为国清始集之日。正欲于灵墟自修。既迫所期遽取成就。其间事理文句错杂。广略未允一往难晓。依百录题请观音忏法

  • 天台八教大意·灌顶

    隋天台沙门灌顶撰前佛后佛。自行化他。究其旨归。咸宗一妙。佛之知见。但机缘差品应物现形。为实施权故分乎八。顿渐秘密不定化之仪式。譬如药方。藏通别圆所化之法譬如药味。初言顿者。从部得名即华严也。佛垂迹化尘

  • 卷第二(佛部卷下)·佚名

    佛说陀罗尼集经卷第二(佛部卷下) 大唐天竺三藏阿地瞿多译 画一切佛顶像法 一切佛顶像。通身黄色而有赤光。其光中央。长短演出五青焰子。著赤单裙。笼映脚胫。披黄袈裟。而作青里。垂两膝。坐百宝华。其莲华上。著单

  • 金有陀罗尼经·佚名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住如篱[竺-二+冉]。与药叉□□□金刚手俱。尔时天百施往世尊所。到已顶礼佛足。退□□坐一面已。天帝百施白佛言。世尊。我入战阵而斗战时。以阿修罗幻惑咒术药力堕于负处□已不。唯然愿世尊。慈

  • 序·佚名

    嘉兴大藏经 一初元禅师语录一初和尚语录序禅道至今日可谓盛矣开堂者列刹相望传法者交臂相逢然求其超宗越格不愧古人者盖未数数也余是以叹无趣老人之源大而流长也无趣为断桥之后丕振济上宗风虽其随缘晦迹而子孙绵绵乃

  • 自由书·梁启超

    近代梁启超著。作于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自称寓居日本以来,“每有所触,应时援笔”,所成“或发论、或讲学、或记事、或钞书”之作,取“西儒约翰·弥勒曰:人群之进化,莫要于思想自由、言论自由、出版自由”之意以命名

  • 因明入正理论义纂要·慧沼

    汉传因明著作,唐慧沼著。该著是对商羯罗主《因明入正理论》要义诠释的汇集,对《因明入正理论》解题目在《大疏》五解的第三解下更助二解。对“能破定非似立、似破”、“本欲成法依有法,不欲成有法依法”、“显因同品”等

  • 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法藏

    又名华严一乘教分记,华严教分记,一乘教分记,五教分记,五教章。三卷,又四卷。唐法藏撰。说一乘之义并五教之分际。开释如来海印三昧一乘教义,略作十门建立。一乘第一。教义摄益第二。古今立教第三。分教开宗第四。乘教开合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