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明、清两代考试内容,均重经义,而又以朱子一家言为准。因诗赋只论工拙,较近客观,经义要讲是非,是非转无标准,不得不择定一家言,以为是非之准则。既择定了一家言,则是者是,非者非,既是人人能讲,则录取标准又难定。于是于《四书》义中,演变出八股文。其实八股文犹如唐人之律诗。文字必有一定格律,乃可见技巧,乃可评工拙,乃可有客观取舍之标准,此亦一种不得已。至于八股流害,晚明人早已痛切论之。顾亭林至谓:"八股之害,等于焚书,其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坑。"然清代仍沿袭不改。但若谓政府有意用八股文来斲丧人才,此则系属晚清衰世如龚定庵等之过激偏言。治史贵能平心持论,深文周纳,于古人无所伤,而于当世学术人心,则流弊实大。若论经义祸始,应追溯到王荆公。然荆公用意实甚正大,即此一端,可见评论一项制度之利弊得失,求能公允,其事极难。而创制立法,更须谨慎。又贵后人随时纠补。制度既难十全十美,更不当长期泥守。此非有一番精力,不能贯注。否则三千年前出一周公,制礼作乐,后人尽可墨守,何须再有新的政治家?

明初开国,亦颇曾注意整顿学校,然终是官学衰,私学盛。私家讲学,自不免有时与政府相冲突。张居正为相,严刻压制,此乃张居正不识大体。此后东林讲学,激成党祸,人才凋落,国运亦尽。政府专仗考试取士,而与学校书院为敌,安得不败。然明代亦尚有较好之新制度,可与考试制度配合,即为进士入翰林制,明、清两代都从此制下培养出不少人才。学校培养人才,在应考之前。翰林院培养人才,则在应考及第之后。此制值得一追溯。

在中国历史上,政府常有一派学宫,(此学官二字,并非指如后代之教谕训导而言。)专掌学术图籍,不问实际行政,而政府对此项学官,亦能尊重其自由之地位,仅从旁扶植,不直接干预。此在春秋时有史官。战国以下,私家讲学大兴,政府网罗在野学者,设博士官。秦代博士官,其实略如唐初之翰林院,杂流并汇,政府普加供养,并不搀入政府之态度与意见,来抑此而伸彼。李斯焚书,始对博士官加以一番澄清淘汰。及汉武帝设立五经博士,政府对学术界之态度与意见,更趋鲜明。

然中国政府本身与西方传统大有不同。西方近代一面有宗教超然于政治之外,其社会意识,又常抱一种不信任政府时时欲加以监督之意态,此可谓之契约性的政权。中国则自来并无与政治对立之宗教,社会对政府又常抱一种尊崇心理,圣君贤相,常为中国社会上一种普遍希望,因此中国政权,乃是信托式的,而非契约式的。与西方社会传统意态大异。政府既接受了社会此种好意,亦必常站在自己谦抑地位,尊师重道,看重社会学术自由。政府所主持者乃制度,非学术。制度必尊重学术意见,而非学术随制度迁转。若政府掌握了学术是非之最高权衡,则在中国社会中,更无一项可与政府职权相抗衡之力量,此种趋势,必滋甚大之流弊。因此政府对学术界,最好能常抱一种中立之态度,一任民间自由发展,否则必遭社会之反抗。此种反抗,实有其维系世道最重要之作用。

汉武帝时代之五经博士,即是政府对学术表示非中立态度之措施。不久即生反动,汉儒经学有所谓今古文之争。今文即是政府官学,古文则为民间私学。其实今文经学未必全不是,古文经学未必全是。然而东汉末年朝廷所设十四博士之今文经学,几乎全部失传,而郑康成遂以民间私学,古文学派,成为孔子以后之第一大儒。魏、晋、南北朝,佛学入中国,宗教与政府相对立,政府所主持者仍是制度,学术最高权威,则落入僧寺。唐人考试尚诗赋,诗赋仅论声律工拙,在学术上依然是一种中立性的,并不表示政府对学术是非之从违。宋代王荆公改以经义取士,则显然又要由政府来主持学术,走上中国历史卑政尊学趋向之大逆流,而翕然为社会推敬者,依然是程、朱私学,朱子遂成为郑康成以下之第一大儒。及元、明以朱子《四书》义取士,阳明讲《大学》,根据古本,即与朱义对立。此后清代两百六十年考据之学,无非与朝廷功令尊宋尊朱相抗。然《四书》义演成八股,则经术其名,时艺其实,朝廷取士标准,依然在文艺,不在义理,仍不失为是一种中立性的。此就考试项目言。

至论学官,则魏、晋、南北朝、隋、唐皆有。大体如文学编纂图籍校理之类。政府只设立闲职,对学人加以供养,恣其优游,不限以涂辙,不绳其趣诣。唐代有翰林院,最先只是艺能杂流,内廷供奉。此后遂变成专掌内命,一时有内相之号。宋代翰林学士掌制诰,侍从备顾问。又有经筵官,则为帝王师傅。又有所谓馆阁清选,亦称馆职。此皆在我所称之为学官之列。大抵集古今图书,优其廪,不责以吏事,政府藉此储才养望,为培植后起政治人才打算。明代之翰林院,连史官经筵官均并入,又有詹事府主教导太子,与翰林院侍讲侍读同为王室之导师。翰林责任,大体如修书视草,议礼制乐,备顾问,论荐人才,都是清职,并不有实权负实责。明代始规定进士一甲及第入翰林,二甲三甲为庶吉士,亦隶翰林院,须受翰林前辈之教习。学成,再正式转入翰林院。其他亦得美擢。清代沿袭此制,用意在使进士及第者,得一回翔蓄势之余地。使之接近政府,而不实际负政治责任。使之从容问学,而亦无一定之绳尺与规律。明、清两代,在此制度下出了许多名臣大儒,或为国家重用,或偏向学术上努力。即如曾国藩,初成进士,其时殆仅通时艺。看其家书报道,可以想见其为进士在京师时,一段如何进修成学之经过。此种环境与空气,皆由翰林院与庶吉士制度中酿出。

汉代是先经地方政府历练,再加以察举。唐代是礼部试及第后,颇多就地方官辟署,必待吏部试再及第,始获正式入仕。大抵汉、唐两代,都有实际政事历练,与考试制度相副。宋代以下进士,在先未有政治历练,一及第即释褐,失却汉、唐美意。故明、清两代有此补救。若使明、清两代仅仗科举,更无翰詹为养才之地,则八股时艺,如何能得真才?而更须注意者,明、清两代之翰林院,仍系中立性的,并不似汉代博士,限于学术功令。考试只是遴才,翰林进士只在养才,政府职权仍在制度一边,并未侵犯学术之内容。此层为查考中国历史上考试制度演变中一绝应注意之节目,故在此稍详申说。

考试制度演变到清代,愈趋严密。自宋以来,秋试在八月,春试在二月,元明沿袭未改。万历时,曾有人主张,春试改三月,原因是二月重裘,易于怀挟。当时经人驳斥,终未改期。但到清代,真改春试在三月了。一说是天暖不须呵冻,但另一因,却是人穿单夹,可无怀挟。其他如截角、登蓝榜、弥封、编号、硃卷、誊录、锁院、出题、阅卷,种种关防,全像在防奸,不像在求贤。清初几次科场案,大批骈戮,大批充军,更是史所未有。而到中叶以后,进士入翰林,专重小楷,更属无聊。道光以下,提倡废八股废考试的呼声,屡起不绝,此一制度绝对须变,自无疑问。然此一制度,究竟自唐以下一千年来,成为中国政治社会一条主要骨干。其主要意义可分三项陈述:

(一)是用客观标准,挑选人才,使之参预政治。中国因此制度,政府乃经由全国各地所选拔之贤才共同组织,此乃一种直接民权,乃一种由社会直接参加政府之权。与近代西方由政党操政,方法不同,其为开放政权则一。

(二)是消融社会阶级。因考试乃一种公开竞选,公平无偏滥。考试内容单纯,可不受私家经济限制。寒苦子弟,皆得有应考之可能。又考试内容,全国统一,有助于全国各地文化之融结。按年开科,不断新陈代谢。此一千年来,中国社会上再无固定之特殊阶级出现,此制度预有大效。

(三)是促进政治统一。自汉以来直到清末,无论选举考试,永远采取分区定额制度,使全国各地优秀人才,永远得平均参加政府。自宋代规定三岁一贡以来,直到清末,每历三年,必有大批应举人,远从全国各地,一度集向中央,全国各地人才,都得有一次之大集合。不仅政府与社会常得声气相通,即全国各区域,东北至西南,西北至东南,皆得有一种相接触相融洽之机会,不仅于政治上增添其向心力,更于文化上增添其调协力。而边区远陬,更易有观摩,有刺激,促进其文化学术追随向上之新活力。

即举此三端荦荦大者,已可见此制度之重要性。至其实施方面,因有种种缺点,种种流弊,自该随时变通。但清末却一意想变法,把此制度也连根拔去。民国以来,政府用人,便全无标准。人事奔竞,派系倾轧,结党营私,偏枯偏荣,种种病象,指不胜屈。不可说不是我们把历史看轻了,认为以前一切要不得,才聚九州铁铸成大错。考试制度之废弃,仅其一例。

猜你喜欢
  卷三百四十二 列传一百二十九·赵尔巽
  卷第二百三十二 唐紀四十八·司马光
  汉官旧仪卷上·卫宏
  大明英宗睿皇帝实录卷之九十·佚名
  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之二十一·佚名
  皇王大纪卷六十一·胡宏
  一百四十七 江宁织造曹寅奏佩文韵府已开工刊刻摺·佚名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八十二 宗室传二·纪昀
  两汉笔记卷四·钱时
  凡例·许寿裳
  陈真晟传·张廷玉
  女难·沈从文
  卷三十五·佚名
  目录·佚名
  卷一百五·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六百八十七·彭定求

        卷687_1 【春归次金陵】吴融   春阴漠漠覆江城,南国归桡趁晚程。水上驿流初过雨,   树笼堤处不离莺。迹疏冠盖兼无梦,地近乡园自有情。   便被东风动离思,杨花千里雪中行。   卷687_2 【途中见杏花】吴

  • 卷一百零二·彭定求

        卷102_1 【妾薄命】武平一   有女妖且丽,裴回湘水湄。水湄兰杜芳,采之将寄谁。   瓠犀发皓齿,双蛾颦翠眉。红脸如开莲,素肤若凝脂。   绰约多逸态,轻盈不自持。尝矜绝代色,复恃倾城姿。   子夫前入侍,飞燕

  • 张友仁·唐圭璋

      友仁字仲父,晋陵(今江苏常州)人。官永州郡丞。   水调歌   金石萃编云:郡丞晋陵张友仁仲父,以   绍定庚寅二月十六日游澹岩,赋水调歌   石屋势平旷,峭壁几巉岩。妙哉天造地设,谁复谓神剜。畴昔涪翁题品,曾说人寰稀

  • 陈石遗先生谈艺录·黄曾樾

    师云:诗之为道,足以怡养天机,作者固宜求工,然过事苦吟,未免自录苦恼。盖作诗不徒於诗上讨生活,学问足,虽求工,亦不至於苦也。俞恪士自卸疆提学使任回京,尝言此後当不复作诗,某诗功恐亦止於是。每一诗成,刻画景物,非无逼肖处,然几病

  • 东都事略卷二十四·王称

    列传七  钱俶字文徳临安人也名上字犯宣祖讳止称俶祖曰镠因唐末黄巢之乱据有呉越之地昭宗授以杭越节制封彭城王梁唐封爲呉越国王諡曰武肃父元瓘諡曰文穆王子佐嗣佐卒以弟倧继倧爲牙校胡进思所废俶时镇浙东遂度江袭位

  • 1923──中華民國十二年癸亥·郭廷以

      1﹐1(一一,一五)   (1)中國國民黨發表宣言,宣布時局主張及民族、民權、民生政策。   (2)接收膠濟鐵路及其支線並附屬財產。   (3)膠濟鐵路國庫證券借款四千萬成立。   (4)漢口全國商會聯合會通電呼籲裁兵、制憲、理財(英美

  • 卷二十五·杨士奇

    永乐元年十一月乙亥朔册故兵部尚书唐铎孙女为庆成王妃 钦天监永乐二年大统历 上御奉天殿受之颁赐诸王及文武鲜臣仍遣赐颁朝鲜诸番国著为令○朝鲜国王李芳远遣陪臣赵狷等来朝贡方物赐金织文绮袭钞币表里○丙子先是有

  • 卷之二百二十·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保上书房总师傅文渊阁领阁事翰林院掌院学士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国史馆总裁官武英殿大学士管理兵部事务加十三级纪录十四次臣贾桢稿本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保文渊阁领阁事武英殿总裁

  • 卷之一千一百七十六·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汉纪三十 王莽下天凤二年(乙亥、15)·司马光

    汉纪三十 王莽天凤二年(乙亥,公元15年) [1]春,二月,大赦天下。 [1]春季,二月,大赦天下。 [2]民讹言黄龙堕死黄山宫中,百姓奔走往观者有万数。莽恶之,捕系,问所从起;不能得。 [2]民间谣传有黄龙摔死在黄山宫中,老百姓奔走前往看热

  • 卷二十一·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钦定大清会典卷二十一礼部仪制清吏司朝会二凡大朝之礼元日长至次日万夀圣节皆豫月由部疏请御殿受贺得旨先期戒百执事至日五鼓銮仪使率官校至太和殿前陈法驾卤簿乐部率和声署陈乐悬仪制司郎中奉在京王公百

  • 卷五十七【起哀公元年尽五年】·杜预

    <经部,春秋类,春秋左传注疏>钦定四库全书春秋左传注疏卷五十七【起哀公元年尽五年】晋杜氏注 唐陆德明音义 孔颖达疏哀公【音义】【陆曰哀公名蒋定公之子盖夫人定姒所生敬王二十八年即位諡法恭

  • 第27章&nbsp;哀公问·戴圣

    哀公问于孔子说:“大礼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君子在谈到礼的时候,为什么态度是那样地恭敬?”孔子回答说:“我孔丘只是一个普通百姓,没有资格来谈论礼。”哀公说:“不要客气。请您一定讲一讲。”孔子说:“本人听说:人活这一辈子,最要

  • 卷八十七·佚名

    △初分学般若品第二十六之三憍尸迦。若菩萨摩诃萨能於布施波罗蜜多学。无二分故。能於净戒安忍精进静虑般若波罗蜜多学。无二分故。是菩萨摩诃萨能学无量无数无边不可思议清净佛法。何以故?无二分故。憍尸迦。若菩萨摩

  • 妙法莲华经台宗会义卷一之四·智旭

    古吴后学蕅益智旭述初正法说长文中。初许。二受旨竟。(辛)三正说为二。初四佛章。广上诸佛权实。二释迦章。广上释迦权实。上句逗少。是文略。总云诸佛。是人略。但开三显一。是义略。此中章句多。是文广。明五佛。是人

  • 卷第九·佚名

    嘉兴大藏经 神鼎云外泽禅师语录云外禅师语录卷第九侍者深极编颂古(并拈)三玄三要。第一玄婆婆丑拙不堪言生下孩儿千万亿了无一子见亲颜。第二玄毗卢顶上掣风颠金刚截断如泥碎朕兆依稀落有缘。第三玄万里长空月皎然

  • 烽火岛·凡尔纳

    凡尔纳著。全书共15章。在希腊人民为争取自由的斗争中,法国军官亨利·达尔巴莱来到希腊参加战斗。期间,她爱上银行家的女儿哈德济娜,两人情投意合。哈德济娜的父亲死后,她继承了一大笔遗产,在得知这笔巨款并非合法收入后,她

  • 济阴纲目·武之望

    妇科著作。五卷。明·武之望撰。刊于1620年。本书是在《证治准绳·女科》一书基础上加以整理改编而成。1665年汪淇氏重订为十四卷,内容未变,仅加评注,为今之通行本。书中分为调经、经闭、血崩、赤白带下、虚劳、积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