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陈石遗先生谈艺录

师云:诗之为道,足以怡养天机,作者固宜求工,然过事苦吟,未免自录苦恼。盖作诗不徒於诗上讨生活,学问足,虽求工,亦不至於苦也。俞恪士自卸疆提学使任回京,尝言此後当不复作诗,某诗功恐亦止於是。每一诗成,刻画景物,非无逼肖处,然几病怔忡矣。俞先生西行後诗大异於昔,惟不久竟下世。

求诗文於诗文中,末矣。必当深於经、史、百家,以厚其基。然尤必其人高妙,而後其诗能高妙。否则,虽工不到甚么地步去。

师云:生之诗文,可以成家。文学桐城,诗学选体,皆取法甚正。夫汉魏六朝诗岂不佳,但依样画胡芦,终落空套。作诗当求真是自己语。中晚唐以逮宋人,力去空套。宋诗中如杨诚斋,非亻堇笔透纸背也。言时摺其衣襟,既向摺,又反而向表摺。因指示曰:他人诗只一摺,不过一曲折而已,诚斋则至少两曲折。他人一折向左,再摺又向左,诚斋则一折向左,再折向左,三折总而向右矣。生看《诚斋集》,当於此等处求之。

师云:学文字,当取资大家。小名家佳处有限,看一遍可也。唐之杜、韩、白,宋之苏,此四家集,可取资者十五六至十七八。杜则人知其好矣。世尊韩文为文章泰斗,而韩诗之工,实在文上。白诗号称老妪能解,皆非白之佳者,其佳境颇非前人所有。韩白二家,皆能於李杜外另境界,皆人杰也。苏得於天者甚优,其运典之灵後确切,黄陈二家亦能及。双井固佳,然实无若何深远高妙处。此外则放翁、诚斋耳。陆取其七律、七绝,杨取其七绝、五七古。清初诗人,王、朱外,足观者少。嘉、道间和恩泽、祁隽藻尚有取焉。

师云:清初诗人,吴梅村固是大家,然即其擅长之七古论,只能备一格,作诗史观。後人无彼之题,即不必作彼之计。还是朱、王可喜处多。大抵渔洋七言多佳者,七绝尤佳。五古则优孟王孟耳。

师云:渔洋虽喜用典,而用得恰好处,簇簇生新,盖以少许胜人多许也。梅村则近於堆垛。

师云:王湘绮除《湘军志》外,诗文皆无可取。诗除一二可备他日史乘资料外,馀皆落套。散文尤恶劣,不可读。至用“泥金”、“捷报”等字,岂不令人齿冷。马通伯文时有佳者,但於桐城规则外,不敢一步放手行。陈散原文胜於诗,姚叔节诗胜於文。郑海藏诗实有动人处,近作渐就枯窘,或身世使然。然果是大手笔,不怕无诗作也。

师云:朱梅崖文在王遵严上,高雨农次之,张怡亭、李古山又次之。

师云:《湘军志》诚是佳构,善学《史记》、《通鉴》。其多微辞,尤冷隽可喜。湘绮楼他文不称是,莫明其故。郑海藏诗,一首往往有一二韵极佳者,其馀多趁笔。

师云:曾文正以声调铿锵捄桐城之短,然其文不及方、姚处,则尚不能避俗耳。如其生平得意之作《金陵昭忠祠记》,声调美矣,而篇终处殊未免俗。论胜朝文,终当以方称首。姚、梅二郎中,未知鹿死谁手。

师云:所谓高调者,音调响亮之谓也,如杜之“风急天高”是矣。《散原精舍诗》则正与此相反。

师云:白诗之妙,实能於杜韩外扩充境界。宋诗十之七八从《长庆集》中来,然皆能以不平变化其平处。

师云:近体诗当常作,方能进步。即大家亦要常作,否则生涩。欲妥帖,煞费安排矣。

师云:《散原精舍诗》专事生涩,盖欲免俗、免熟,其用心苦矣。

师云:作七律,第三联可脱开前半截,另出新意,不必死承前半首作下。专守起承转合格调者,作试帖诗之馀毒也。陈太传尚未免此,彼亦自知。至此联作法,则当视前联用意而力求与之异。如前联大,则此联小,馀可类推。例如老杜之“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大矣,而下联则小。

师云:七古当以杜、韩、苏为正则。三家一韵到底者居多,实前无古人,後无来者。山谷七古,读之令人不舒畅。

师云:吾闽文学,从古不後人。如吴才老之首疑伪《古文尚书》、首言《毛诗》古音,袁机仲之首创纪事本末,曾慥之首创丛书,柳耆卿之於词道创长调,皆是。若蔡君谟之於字,萧东夫、徐灵渊之於诗,不过分占一席耳。

师云:刻书有雅俗之分,不可不辨。字体处,凡行数与字数,皆当知之。明人刻八股文,及清人刻朱卷,皆是每版九行,每行二十五字。凡佳本古椠,多十一行、古三行。十行者已少,九行则俗本耳。字数以二十一、二为宜。

师云:樊山与实甫虽均以诗豪,顷刻成诗,年月成集,各以万首计。然樊则自幼至老,始终一格;易则时时更变,诗各一格,集各一调。林谦宣云:易以活字版自随,一有诗,百十首即印成集,遍赠朋友。

师云:樊榭诗五古、七绝为上,七律次之,五律又次之,七古为下。

师云:黄莘田七绝虽守唐音,而颇多佳作足讽咏者,调虽旧而命意新也。

师云:《红楼梦》一书,真是千古奇构。全部痛诋满清,而以一代文纲之密,无如之何。盖他小说皆以一人影射一人,故易被窥破;《红楼梦》则或以一个影射数人,或以数人影射一人,天花乱坠,使人迷於所往。近三十年,始有窥破一二者;蔡鹤卿《索隐》,可谓窥见全豹矣。

师云:世之崇奉半山者,苏戡倡之也。半山绝句,颇欲於唐音外别立一帜,然甚佳者亦不多见。

师云:渔洋、樊榭两家均好用典,惟王则运用无痕,厉尚未免斧鉴之迹。王用鲜新典,厉用冷僻典。两家皆好摹拟,王竭力仿唐,厉则专意仿宋。就中渔洋七绝神韵悠扬,非樊榭所及;而樊榭七绝真实处,亦渔洋所无。王长於七古,厉七古殊卑下。但厉之五古远在王上,渔洋五古纯是假王孟,殊不足观。厉七律虽未免於织巧,然有幽秀之致;王七律间有一、二佳构,然往往有欠通者。五律则小名家耳。均非所长也。总之渔洋尚是大家吐属,樊榭则小名家耳。亦由二人身世不同使然也。

师云:《两当轩诗》精警处,非渔洋、樊榭所及,但不能自成一家。

师云:樊榭文学钱牧斋。虞山文本萎苶,学之者每况愈下矣。

师云:虞山诗工甚深,晚年尤寝馈於苏、陆二家。七古殊胜。《初学集》实在晚明诸家之上。

师云:梅村长篇虽学初唐四杰,而神理实《长庆集》,音节去四杰颇远。

师云:查初白七律善学香山,梅村则学剑南。

师云:樊山诗真所谓作诗矣,生平少山水登临之乐,而闭门索句,能成诗数千首;无歌舞酒色之娱,能成艳体诗千百首,亦奇矣。

师云:世未有终身藜藿而能辨膏腴之味、毕生韦布而知论锦绣之美者,钟记室嵘之诗,曾无片言只字流落人间,是其不工也无疑。以一不能诗之人,信口雌黄,岂足信哉!无怪乎其列渊明於中品,目孟德为下品也。

师云:张亨甫颇少佳处。其享名之盛,盖由友朋气谊之高,一因也;道咸之际,林清乱後,回、捻之匪继之,复有洪杨大劫,东南文物扫地矣。且其时朝廷专尚功利,宣宗毅然反其祖宗所为,不重儒术,故斯文衰敝,亨甫以诗鸣,名较易焉,二因也。自时厥後,祁、程、何、郑诸贤兴,亨甫之老守古法者黯然无色矣。

师云:陈恭甫谓张亨甫七古,自高青邱後无此作。青邱非七古上乘,恭甫优为之,亨甫尚未之及,惟《王郎曲》相近耳。

师云:吾闽古文家,朱梅崖外,允推高雨农先生澍然。其《抑快轩文》,得力於李习之者甚深。难者集中碑诸作,除《陈望坡尚书神道碑》等一、二篇外,其馀皆乡曲庸行,高先生能描写各肖其人而不雷同。惜其稿本数种,有八本者,有十二本、十六本者,全存陈太传处,尚未付梓以公同好也。

师云:文章与人品有莫大关系。当陈恭先生为《道光通志》总纂时,高雨农先生为分纂。陈没,高承其乏,任总纂。时某时中丞怂恿劣衿,痛诋恭甫所纂。高先生寓书当道,力为驳斥,至辞馆不就。其行谊可饮矣。其书洋洋数千言,可谓至文也。

师云:俞曲园亦算学者,惟治经专师高邮派,如改《考工记》之“钟乳面三十六”之“面”字为“而”字,与《虞书》“舜臣二十二人”之“二”字为“三字”字等,皆浅易可哂。

师云:几道学无师承,少半时文字尚多俗笔。厥後研究子部,且得力於外国名家文法,尽燮其往时滑易之病,所译书之佳者,首推原富。虽经济学不能胶柱鼓瑟,而《原富》之理永无可易。其次为《天演论》。诗尚少杰作,用典亦偶有错误。此亦当咎编集者之不审也。

师云:吴孟举诗诚佳。即以刻《宋诗钞》论,当举世鄙薄宋诗之时而有此特识,则其诗安得不高人一等?其湮没无闻者,以其友吕晚村之狱,人不敢称举之耳。

师云:张亨甫诗宗盛唐。尤以举太白自命,实不相似。而与黄仲则较絜短长,则犹  未能相伯仲。

师云:《秋江集》七绝佳者甚多,五古、七律亦不恶,七古逊耳。

师云:渔洋之名,虞山成之也。其选《感旧集》,以钱居首,宜也。然王所最心服者为竹垞,其前後赠朱七律二章,见《精华录》中,推挹至矣。

师云:畏庐有弟子某,刊其师论文,中有大谬误处。是尊师反以暴其师之短也。吾贻书,使急挖改之。故为子孙者刊其祖父之著作,不择精粗美恶,惟求多多益善者,自谓孝子,实罪人也。(曾樾闻畏庐《与蔡鹤卿先生书》,所引“父母生子乃由一时之情欲”云云,谓为随园语。不知实孔文举之言,而随园袭之也。其见讥於蔡,蔡虽以擅长新文学著,而於旧学实淹赅。)

师云:北宋人肆力作七古,作五古未甚用功,故无佳构。惟陈简斋在北宋末,五古由王、孟、韦、柳来,而能自出机杼。

师云:元遗山以元魏之後,生近幽并,故於金感情倍深。又当金亡之时,故其发为诗歌,自具燕赵豪侠之气与诗人麦秀之思。其七言佳作甚多。题画诗能用古法,试以少陵题画诗经较之便知。今人作题画诗,如咏真山水、真花卉、真人物,则反易下语矣。

师云:桐城派文,苦束于其所谓义法,直如伊川之理学。惜抱则空灵骀荡,在诗似常建、刘眘虚。梅格言则力量当在惜抱上。张廉卿、吴挚父文嫌太枯。伯言则非独文佳,诗亦甚佳。

师云:作诗忌太熟字,如“山头”、“岭头”之类,必当避去,以山岭上头确似人头也。“山顶”、“岭顶”亦然。“江头”、“渡头”则不然,江之口、渡之旁,则不甚似人头矣。此等处消息甚微,“竹头抢地”,则反见语妙。

师云:古人名只一字,故《公羊》讥二名。汉以後始渐有二名,则书单字名於姓下者,不当中空一字。世人往往中空一字,一似名必当二字者,故特空一字,以存其位。此大误也。

师云:刘後村诗诚佳,然以阿附韩氏,士林鄙之。且其诗只工绝句,所以终不能与尤、萧、范、陆颉颃也。

(按是册为丁卯冬从先生学诗时,将所闻於函丈者,随时记录之。其已是於先生著作者,均不记。自戊辰后,所记尚多,容后续印。十九年七月曾樾识。)

猜你喜欢
  卷五百三十·彭定求
  陈惟喆·唐圭璋
  苏茂一·唐圭璋
  陈造·唐圭璋
  第七十一回 上封事触怒朝廷·陈端生
  渚山堂词话卷二·陈霆
  参寥子诗集卷七·道潜
  卷三百七十九·佚名
  卷一百九十九·佚名
  卷七·康熙
  序·佚名
  时彦词作鉴赏·佚名
  韩琮诗鉴赏·佚名
  希澹园诗集巻二·虞堪
  第十三出 李婆送聘·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八十七·彭定求

        卷87_1 【奉和圣制登骊山瞩眺应制】张说   寒山上半空,临眺尽寰中。是日巡游处,晴光远近同。   川明分渭水,树暗辨新丰。岩壑清音暮,天歌起大风。   卷87_2 【奉和圣制幸白鹿观应制】张说   洞府寒山

  • 卷三十六·陈廷敬

    目  录 二十调五十三体,起一百十三字至一百二十五字玉山枕一体 期夜月一体 轮台子二体 沁园春七体又名东仙、寿星明、洞庭春色 丹凤吟三体 紫萸香慢一体 瑶台月三体又名瑶池月 宣 清一

  • 第二出 论心·许自昌

    【喜迁莺】〔生巾服上〕晏婴身短祇自笑。区区质赋优旃。盖世忠肝。包身义胆。然诺重似丘山。酬死士万金立散。答君恩一剑时悬。且雌伏自功曹。有日名垂鼎铉。〔鹧鸪天〕身贱多惭问姓名。气狂羞与斗牛平。侧身天地更

  • 《清代燕都梨园史料正编 越缦堂菊话》·张次溪

    (清)李慈铭 撰●目录题词越缦堂菊话 花部三珠赞 哀傅生文 九月望日,偕贵筑徐介亭司马皋、武昌李天台士、垲宜昌王鼎丞孝廉 夏日,偕汝翼、匡伯、彦清、弢夫、仲彝、子缜、云门饮满洲某氏且园,复从弢夫饮对门朱郎家,夜归,

  • 卷四百三十九 元祐五年(庚午,1090)·李焘

      起哲宗元祐五年三月丙寅盡是月壬辰   三月丙寅朔,中大夫、同知樞密院事趙瞻卒。輟朝臨奠,贈右銀青光祿大夫,諡懿簡,遺表常數外特官二人。   丁卯,詔賜故龍圖閣直學士孫覺家錢五百緡,令所屬給葬事及借官舍,御史中丞梁

  • 跋·薛时雨

    白门为自古靡丽之乡,山温水软,美著东南,素来风尚,侈声伎,耽游宴繁华之积习,沿淫冶之遗风,盖扰有南朝金粉之流芬余韵焉。其间月地花天,舞衫歌扇,艳情绮思,选胜寻芳,犹可想见于《板桥杂记》、《画舫诸录》中,此所以极士女嬉游之乐,而

  • 卷之二百三十三·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傅武英殿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工部事务翰林院掌院学士随带加二级寻常加四级臣曹振镛总裁官太子太保文渊阁大学士管理刑部事务加五级臣戴均元经筵日讲起居注官

  • 第一五八呈光绪十四年四月二十五日一一三二三—二八·佚名

    站兵吴瑞启之父吴郑清,呈控北右营字识翁林钰,勒索未遂,陷害伊子,请新竹知县方讯办具呈人吴郑清,住本城保东门街庄,惠安属戳记 新竹县正堂方、给发泉籍代、书黄为戳记具呈状人吴郑清,年八十岁,住本城,抱告

  • 卷三百三十九·杨士奇

    <史部,诏令奏议类,奏议之属,历代名臣奏议>钦定四库全书历代名臣奏议卷三百三十九明 杨士奇等 撰御边宋理宗时李鸣复知枢密院事上奏曰臣比者伏蒙圣慈擢置枢筦继又从宰臣之请以兵财楮币分而为三委之执政臣以缪庸仍获

  • 驳建立孔教议·章太炎

    近世有倡孔教会者,余窃訾其怪妄。宗教至鄙,有太古愚民行之,而后终已不废者,徒以拂俗难行,非故葆爱严重之也。中土素无国教矣,舜敷五教,周布十有二教,皆掌之司徒。其事不在庠序,不与讲诵。是乃有司教令,亦杂与今世社会教育同类,非

  • 卷三十八·湛若水

    <子部,儒家类,格物通>   钦定四库全书 格物通卷三十八    明 湛若水 撰 严内外上 易家人彖曰家人女正位乎内男正位乎外男女正天地之大义也 臣若水通曰程頥云彖以卦才而言阳居五在外也阴

  • 司巫/神仕·佚名

    司巫掌管有关群巫的政令。如果国家发生大旱,就率领群巫起舞而进行雩祭。国有大灾,就率领巫官察视先世之巫[攘除同类灾情]的旧例[以便仿行]。举行祭祀时,就供给盛木主的匣和神所用的布巾,以及盛藉草用的筐。凡祭祀,负责守护

  • 明教嵩禅师·惠洪

    禅师名契嵩。字仲灵。自号潜子。生藤州镡津李氏。七岁。母钟施以事东山沙门某。十三得度受具。十九游方。时宁风有异女子姚。精严而住山。时年百余岁。面如处子。嵩造焉。女子留之信宿。中夜闻池中有如戛铜器声。以问

  • 卷第二·契嵩

    镡津文集卷第二藤州镡津东山沙门契嵩撰辅教编中广原教叙曰。余昔以五戒十善。通儒之五常为原教。急欲解当世儒者之訾佛。若吾圣人为教之大本。虽概见而未暇尽言。欲待别为书广之。原教传之七年。会丹丘长吉遗书。劝余

  • 读易余言·崔铣

    明崔铣撰。五卷。《崔洹野集》本。此书卷一《上经卦略》,卷二《下经卦略》,卷三《大象说》,卷四《系辞辑》,卷五《说卦训》。其说以程颐《周易程氏传》为主,兼采王弼、吴澄之说,与朱熹《周易本义》颇有异同。《四库全书提要

  • 儿女英雄传·文康

    长篇小说。全称《儿女英雄传评话》。又名《金玉缘》、《侠女奇缘》。清末文康撰。原书五十三回,今存四十一回。约成书于道光二十九年(1849)以后。康,姓费莫氏,字铁仙,一字悔庵,自署燕北闲人,满族镶红旗人,大学士勒宝次孙。历

  • 浩然斋词话·周密

    词话。南宋周密(1232—1308后)撰。一卷。密有《齐东野语》已著录。周密著述颇多,有《浩然斋雅谈》一书,已佚。四库馆臣从《永乐大典》中辑出, 上卷为考证经史与评论文章,中卷为诗话,下卷为词话。《词话丛编》辑其下卷

  • 黄书·王夫之

    明清之际王夫之著。一卷,收入《原极》、《古仪》、《宰制》、《慎选》、《任官》、《大臣》、《离合》等七篇论文,并附《后序》。作于1656年,是作者早年的政论著作。通过评述历史阐发了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提出了民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