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西方人在十八世纪时,却看重中国考试制度。但他们自有他们的历史渊源,不可能把中国制度彻底抄袭。英国最先模仿中国考试制度,但只事务官须经考试,各部门行政首长,则仍由政党提名。照理论言,海军应用海军人才,外交应用外交专长,都该经政府客观考试录用。但西方却只采用了中国考试制度之下半截,海军外交各部之事务官,须经考试,其主持海军外交各部行政首长,却不须考试,仍由政党提名,岂非在理论上像似讲不过。此正为政党政治,乃西方历史渊源中自生自长的东西,若连此废了,势必发生政治上大摇动。此是政治元气,不可遏塞。任何一种外国制度,纵其法精意良,也只可在本国体制中酌量运用。西方人懂得此层,采取中国考试制度之一枝半截,成为他们今天的文官制。中国何尝不可也采取西方制度的一枝半截,把皇帝废了,再加上国会代表民意,而考试制度则依然保留。政府一切用人,仍该凭考试,只在内容上方法上再酌量改进。

但当时中国人意见不同,学西方便得全部学。其实如日本,又何尝是全部学了西方?他们依然还有一个万世一统尊严无上的皇帝,反而日本维新,早有富强实效。中国赶不,回过头来主张,不仅政治制度要全改,连文化学术也该全改,甚至连文字最好也全改。日本还未废绝汉学,中国则主张改用罗马拼音。一面又盛赞西方,如英国之善用习惯法,却不许自己尊重自己习惯法。只有海关、邮政、电报各机关因经由外国人主持,仍用考试制度,不致大扰乱。其他中国近代各机关一切用人,连像曹操、陈群时的九品中正制也没有,政治安得上轨道?而反肆意抨击中国传统政治之专制黑暗。于已往一切制度,漫不经心。政治无出路,回头来再打击历史学术文化。认为整个社会,均得从头彻底改造始得。结果造成今日对历史文化一笔抹杀,社会礼教一体推翻之狂妄风潮。

于此我们不得不推尊孙中山先生,只有他能高瞻远瞩,他的五权宪法,正也恰合于西方人采用中国制度半截的办法,他也想在中国自己传统制度下采用西方近代民主政治之一枝半截。但他的理论之精深博大,至今未为国人所注意,所了解。此层并不专限在考试制度之一项目上。若不明了孙先生五权宪法之精意所在,单单再来添进一考试制度,依然是要有名无实,难生大效。

中西考试制度,在方法上,复有一至要之歧点。西方考试只重专家,只如汉代辟召奇才异能之例。至于政治人才,则贵有通识,尤胜于其专长。此等人才,西方则在国会中培养。中国传统考试着重在通识,不在专长。中国科学不发达,考试制度亦预有关系。如在金、元统治时期,异族君临,政权不开放,考试制度松弛,有名无实。但中国社会其他各专门学术技能,如医药、天算、水利、工程、艺术、制造诸项,反而有起色。此后中国考试制度,自应在录取专长方面,积极注意。然如何培植政治通才,此事依然重要。即如明、清两代之翰林院制度,即在此方面颇著绩效。可见每一制度,其背后必有一段精神贯注,必有极深微的用心所在,哪里是随便抄袭,即能发生作用?

这里更有一种重要关键。我常说西方民主政治重选举,是偏于人治精神的,一切政制均可随大众意见而转移,政府须常常受民众监督,这非人治精神而何?中国传统政治,重考试制度,是偏于法治精神的,政府一切用人,全凭客观标准,公开竞选,再凭客观标准,按例铨叙,中国人想把整个政府,纳入一种法度规范之内,如是则便可减轻人治分量。中山先生之五权宪法,及其权能分职之理论,正是无意中走上了中国政治传统精神之老路。其实人治法治,亦各有长短,各有得失。大抵小国宜人治,大国宜法治。即以英、美两国言,英国制度偏多人治意味,美国则偏多法治意昧。今天中国人论政制,只高喊法治空口号,又心上终觉考试是中国土货,选举才是舶来新货,因此不免过分看轻了考试,过分看重了选举。政府虽有考试院,却尚未能深切发挥中山先生五权宪法中重视考试一权之内在精神。此等处,决非一枝一节,单凭一项制度来讨论,而不贯通到全部政制之整体精神者所能解决。

创制立法,应该通观全局,我们今天实有对政治理论再行细加探究讨论之必要。否则总是多方面采摭几许条法规章,临时拼凑,临时粉饰,将永远建不起一个规模,永远创不成一种制度。中国的考试制度,在历史上已绵历了一千年。若论其最早渊源,则已有两千年的演变,这自然应该遭受研究讨论将来中国新政治制度发展趋向的人的绝大注意了。

以上叙述考试制度之用意及其成效所在。但有不尽然者,每一制度则无不皆然。考试制度特其一例而已。中国古人言:"士先器识,而后才艺。"场屋取士,才艺则较易认取,器识则甚难判定,此其一。抑且考试与教育,事业大不同。果使孔子复生于后世,主持一场考试,岂能得德行、言语、政事、文学之七十群贤?又岂能得惟我与尔有是夫之贤哉回也其人?此皆孔子毕生教育之所成,而岂场屋考试之可获?抑且刘先主三顾诸葛于草庐之中,以此较之场屋取士,所胜何啻千万倍。然而刘先主亦未能于诸葛终身大用。八十三万大军沿江东征,诸葛默尔未敢发一辞,乃终招致白帝城托孤之悲剧。会合此三例观之,则考试制度在政治方面之应用,宜亦可得其为用之限度矣。

考试制度乃中国传统政治中重要一项目,其为效乃如此,其他可以类推。然则为政究何当重?曰:"为政以德",岂外在制度之可尽。西方政治则又惟知重视几项外在的制度,故曰"法治"。此又与中国传统政治大不相同。

(一九五一年冬考试院讲演,载《考诠月刊》一期)

猜你喜欢
  志第三十 百官下·沈约
  卷二百六十一 列传四十八·赵尔巽
  第九十回 傅良佐弃城避敌 段祺瑞卸职出都·蔡东藩
  卷一·孔克齐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三百十二·佚名
  提要·郑樵
  世家卷第十九 高丽史十九·郑麟趾
  读史记十表卷五·汪越
  三·张资平
  十国春秋卷一百十二·吴任臣
  卷六十下 蔡邕列传第五十下·范晔
  汪应辰传·脱脱
  丁德兴传·张廷玉
  卷之六十一  王文恪公筆記(明)王鏊 撰·邓士龙
  纲鉴易知录卷二·吴楚材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赋梅·唐圭璋

      齐天乐   令狐佥迁新廨   雕阑曲曲芙蓉水,天然一时潇洒。露浥冰壶,风摇玉佩,缥缈蓬莱如画。银烛欲下。照藻桷翚飞,杏梁虹架。如此规模,杜棱何止万间厦。   明年春燕归早,卷帘应认得,旧家王谢。袖里经纶,幕中佳话,高

  • 净端·唐圭璋

      净端字明表,姓邱氏,归安人,自号安闲和尚。生于天圣八年(1030)。崇宁二年(1103),一日辞众,歌渔父数声,一笑趺坐而化。   渔家傲   斗转星移天渐晓。蓦然听得鹈鹕叫。山寺钟声人浩浩。木鱼噪。渡船过岸行官道。   轻舟

  • 卷十六·陈思

    钦定四库全书两宋名贤小集卷十六宋 陈 思 编元 陈世隆 补咸平集田锡字表圣嘉州洪雅人太平兴国三年进士累官左拾遗直史馆为河北转运副使擢右谏议大夫史馆修撰卒赠工部尚书有咸平集江南曲三首金蝉饰緑云细靥蘂黄新

  • 卷十八·陈焯

    <集部,总集类,宋元诗会钦定四库全书宋元诗会卷十八兵部主事陈焯编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父池天章阁待制光生七岁俨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退为家人述之即了其大旨自是手不释卷宝元初中进士甲科除奉礼郎签苏州判官丁

  • 附录·曹义

    昔日同游玊署春喜君辞翰两如神蔡邕传业唯娇女苏彻论文有懿亲南浦绿波纔觧缆西山落日又沾巾欲题哀些无佳句却恐泉中觧咲人 四明杨守陈 三年别却凤凰池哀毁伤生众所悲巳羡山涛能有子讵知伯道竟无儿彤毫不染金花品黄壤

  • 向滈词作鉴赏·佚名

    生平简介 向滈字丰之,号乐斋,开封(今属河南)人。自幼能诗,从王庭珪游,绍兴间官萍乡令。《湖海新闻·夷坚续志》前集谓其“才调极高,贫窘则甚”。杨万里尝赏其“人情甚似吴江冷,世路真如蜀道难”之句。又谓妇翁恶其穷,夺其妻以

  • 列传第六十五 艺术·房玄龄

    ○陈训 戴洋 韩友 淳于智 步熊 杜不愆 严卿 隗炤 卜珝 鲍靓吴猛 幸灵 佛图澄 麻襦 单道开 黄泓 索紞 孟钦 王嘉 僧涉 郭黁鸠摩罗什 昙霍 台产 艺术之兴,由来尚矣。先王以是决犹豫,定吉凶,审存亡,省祸福。曰神与智,藏往知来

  • 明熹宗悊皇帝实录卷之七十一·佚名

    天启六年五月癸卯朔○巡视京营工科右给事中杨文岳等言臣等奉旨清查捕营军马即会同提督督捕二臣本月二十五日查过军共一万一千二百六十二名马共二千七百四十八匹各如原额付该司把总仍取其收管令各发地方亟备巡守缉捕之

  • 卷之二百三十八·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保体仁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管理户部事务上书房总师傅翰林院掌院学士兼管顺天府府尹事务随带加五级纪录十八次臣贾桢总裁官经筵讲官吏部尚书镶蓝旗汉军都统管理新营房城内官房大臣

  • 第一一四申光绪五年七月廿五日一一三○六-八·佚名

    新竹知县刘,为户粮税总书李登病故,其经管案卷如何检交,请示台北知府陈同知衔、署新竹县知县为申报事。本年柒月贰拾伍日,据卑县户粮税总书吕祥禀称:「祥蒙准充户粮税总,经管所有应办事件,勤慎办理。奈因

  • 凡例八则·佚名

    钦定续文献通考凡例八则一书契已来通史之着者唐杜佑作通典宋郑樵作通志司马光作通监通监详於理乱兴衰典志详於典章经制尚已马端临仿杜氏成规离析其门类增广其阙略撰文献通考为卷三百四十有八为门二十有四曰田赋曰钱币

  • 蕃夷六·徐松

    唃厮啰【宋会要】唃厮啰,汉名佛儿,始于廓州城起立文法廓:原作「郭」,据《长编》卷八二改。,渐为蕃部归顺,赴宗哥城居住,为其妻族纳厮结等窃诱往邈川城温逋奇所住坐,又十余年,因入贡,朝廷封厮啰充宁远大将军、爱州团练使。三男:瞎

  • 外储说右下第三十五·韩非

    一、赏罚共则禁令不行,何以明之,明之以造父、于期。子罕为出彘,田恒为圃池,故宋君、简公弑。患在王良、造父之共车,田连、成窍之共琴也。二、治强生于法,弱乱生于阿,君明于此,则正赏罚而非仁下也。爵禄生于功,诛罚生于罪,臣明于

  • 卷八·李光地

    钦定四库全书御纂性理精义卷八学类二致知程子曰君子以识为本行次之今有人焉力能行之而识不足以知之则有异端者出彼将流荡而不知反内不知好恶外不知是非虽有尾生之信吾弗贵矣○须是识在所行之先譬如行路须得光照○如眼

  • (六)告子篇·钱穆

    生之谓性章。 朱子曰:“告子不知理之为性,乃即人之身而指其能知觉运动者以当之,所谓生者是也。其以食色为言,盖犹生之云尔。生之谓气,生之理谓性。知觉正是气之虚灵处,与形器渣滓正作对。近世佛氏说,如何是佛,见性成佛。如何

  • 大般涅槃经集解 第二十八卷·宝亮

    大般涅槃经集解 第二十八卷释观三十六物 释四意止观 结定果 出仙豫王杀 婆罗门事 释四谛义 释三苦义 释四谛有漏无漏义 释八苦义圣行品之第二复次善男子菩萨摩诃萨(至)除去皮肉唯观白骨案。僧亮曰。第

  • 维摩经略疏垂裕记序·智圆

    吾祖智者著疏申经其文弥广。而荆溪撰记解疏其文弥略者何(疏三十四卷记三卷)盖于疏文有意乎删削故。不暇详悉也。自时。厥后略疏成而盛行于代。后世童蒙执记寻疏。而文义回互难以措怀。又其间所谈理事记有不释者。往往

  • 摩利支天一印法·佚名

    一卷,失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