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五代十国,是中国史上最黑暗的时期,那时则几乎只有骄兵悍卒,跋扈的将帅。连轻薄的进士,也如凤毛麟角。天地闭,贤人隐。那时急得在和尚寺里出家的高僧们,也回头推崇韩昌黎,改心翻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经典,社会私家书院也在唐末五代时兴起。宋初开国,一面是杯酒释兵权,解除军人干政恶习。一面极端奖励考试制度,重用文臣,提倡学风。那时进士登第,即便释褐,立得美仕。状元及第,荣极一时。经由国家之提倡,五六十年之后,社会学术重兴,才始有像胡安定、范文正一辈人出世。范文正、胡安定都是在和尚寺道士院中苦学出身。范从事政治,胡专心教育,苏州湖州的讲学制度,后来由政府采纳,变成太学规制。范文正为副宰相,颇想彻底改革时政。一面是提倡兴建学校,从基本上培植人才。一面是严厉革除任荫法,好重新建立铨叙升黜之客观标准。一到王荆公当政,遂又进一步计划考试制度之改进。

科举规制之日趋严密,其事始于宋代。公卷风气已不复见,又有糊名法,杜绝请托,严防舞弊。于是尚法的意义,胜于求贤,此亦风气所趋,不得不然。然考试制度之主要目的,本在求贤。究竟政府该如何从考试制度中获取真才呢?王荆公对此问题,主张改革考试内容,废去明经,专考进士。而进士科则废去诗赋,改考经义。在荆公之意,政治取人当重经术,不重文艺,自是正论。然当时反对派意见,亦有立场。大致谓诗赋经义,均是以言取人,贤否邪正,同难遽辨,而诗赋工拙易见,经义难判高下。况以经术应举,反教天下以为,欲尊经而转卑之。王荆公又自造《三经新义》为取士标准,此层更受人反对,谓其不当以一家私学掩盖先儒。大体中国传统意见,只能由在野的学术界来指导政治,不当由在朝的政府来支配学术。经术虽当尊,然定为官学,反滋流弊。汉代五经博士,渐成章句利禄之途,此乃前车之鉴。南北朝、隋、唐学术分裂,社会尊信的是佛学,门第传袭的是礼教与政事。一到宋代,门第已衰,佛学亦转微,私家讲学代之而兴,王荆公主张复古制,兴学校,此似最为正见。然当时依然是私学盛,官学微。学校由政府主持,总之利不胜害。王安石当政,人人言经学。司马光当政,又人人言史学。学术可以与政治相合,却不当与利禄相合。政府当为学校之护法,却不当为学校之教主。荆公自信太深,昧于人情。至后蔡京当国,太学分舍,显然以利禄牢笼,于是范仲淹、王安石兴学精神,到此终于一败涂地。幸有私人讲学,在社会下层主持正气,然朝廷则视之为伪学,加以抑制驱散。教育制度不能确立,则考试制度终是单枪匹马,功效有限。何况经义取士,亦未见必较诗赋为胜。即荆公亦自悔,谓:"本欲变学究为秀才,却不料转使秀才成学究。"学术败坏,人才衰竭,而北宋亦终于覆亡。

到南宋,考试制度,一仍旧贯。朱子曾慨言:"朝廷若要恢复中原,须罢科举三十年。"然科举乃中国自唐以来政治制度中一条主要骨干,若无科举,政府用人凭何标准?朱子理论终难见之实际。却不料到元代,遂专以朱子《四书》义取士,此下明、清两代,相沿不改。直到清末,前后七百年,朱子《四书集注》,遂为中国家诵户习人人必读之书。其实朱子《四书》义,亦如王荆公《三经新义》,不外要重明经术。只荆公是当朝宰相,悬其学说为取士标准,遂为学术界所反对。朱子是一家私学,元、明以来,只是崇敬先儒,此与荆公亲以宰相颁其手著之《三经新义》情势不同。此刻姑不论王朱两家经义内容,只就政治学术分合利弊而言,则荆公《三经新义》,势不可久。而朱子《四书》义则悬为政府功令垂七百年,此亦治国史者,所当注意之一大节目。一制度之确立,亦必体察人情。以学术与利禄相合,在人情上易于有弊。荆公本人亦是一大贤,只为不察此层,遂招当时之反对,并滋后世人之遗议。至考试内容,不当以经义为准,此层亦到明代而大著。

猜你喜欢
  第十六回 灭梁朝因骄思逸 册刘后以妾为妻·蔡东藩
  卷之一百四十九·佚名
  卷七十·杨士奇
  卷之三百十四·佚名
  卷之六百八十四·佚名
  卷之十四·佚名
  第三一○折光绪十四年十一月十一日一二一○二--四八·佚名
  通志卷八十一·郑樵
  平定两金川方略卷十六·阿桂
  五十五、重印仁学·包天笑
  王彦章传·薛居正
  卷二十八 重元父子之乱·李有棠
  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佚名
  题记·王士点
  卷四十一·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七十二·朱彝尊

    钦定四库全书明诗综卷七十二翰林院检讨朱彛尊编魏学洢【十六首】学洢字子敬嘉善人赠太常卿大中子乡人私諡孝烈先生有茒檐集【静志居诗话魏忠节公被逮日天大雷电子敬徒跣攀号请随行公语之曰覆巢岂有完卵父子并死无益也

  • 卷九十七·志第六十四·柯劭忞

      ○舆服三   △崇天卤簿外仗 仪卫 中道   顿递队:象六,饰以金装莲座,香宝鞍詹辔秋勒,牦牛尾拂,跋尘,铰具。导者六人,驭者南越军六人,皆弓花角唐帽,绯絁销金□衫,镀金束带,乌靴,横列而前行。次驼鼓九,饰以镀金铰具,辔饰罽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二十九 列传二百二十九·纪昀

    列传金 【七】○金七温特赫富拉塔 伯特德哩布 萧旺嘉努田颢 赵隇耶律图善乌雅呼尔喀乌雅沃哩布 萧恭 耶律恕郭企忠 乌苏额琳延扎们都 布萨欢塔郑建充乌库哩萨哈高松通吉义 乌雅富埒赫乌雅普霞努【札拉】李师雄

  • 一○三三 军机大臣奏《资政要览》后序诸臣衔名开单进呈请旨等事片(附单)·佚名

    一○三三 军机大臣奏《资政要览》后序诸臣衔名开单进呈请旨等事片(附单)乾隆四十九年七月初九日蒙发下《内则衍义》一书,臣等寄京查懋勤殿、武英殿、御书房,存有《内则衍义》刻本,内并无编纂臣工衔名。又恭查《实录》,亦无

  • 二七五 江苏巡抚萨载奏购得《太宗文皇帝本纪稿》一本固封恭缴折·佚名

    二七五 江苏巡抚萨载奏购得《太宗文皇帝本纪稿》一本固封恭缴折乾隆四十年六月十一日江苏巡抚臣萨载谨奏,为奏明事。窃臣遵旨督属搜访遗籍,今据江阴县知县锺俨祖在收买旧书之陈璞文铺内,购得《本纪稿》一本,呈送到臣。臣

  • 读例存疑卷五·薛允升

    名例律下之二共犯罪分首从犯罪事发在逃亲属相为容隐处决叛军化外人有犯本条别有罪名加减罪例称乘舆车驾称期亲祖父母称与同罪称监临主守称日者以百刻称道士女冠断罪依新颁律断罪无正条共犯罪分首从:巻首凡共犯罪者,以(先

  • 汉制攷卷一·王应麟

    宋 王应麟 撰周礼胥徒注此民给徭役者若今衞士矣 疏衞士亦给徭役故举汉法况之贡禹传诸离宫及长乐宫衞可减太半寛繇役膳夫注今时美物曰珍膳酒人注奄今谓之宦人 古者从坐男女没入县官为奴其少才知以为奚今之侍史官婢

  • 卷四十·雍正

    钦定四库全书世宗宪皇帝上谕内阁卷四十雍正四年正月上谕二十三道初一日谕理藩院皇考大事三年丧毕兹朕初庆元旦外藩王贝勒贝子公台吉及使臣等俱应赏赐着会同怡亲王果郡王定议具奏贝子德木楚克鄂奇尔公吴尔呼玛尔台吉阿

  • 卷第八·董仲舒

    度制第二十七孔子曰:“不患贫而患不均。”故有所积重,则有所空虚矣。大富则骄,大贫则忧,忧则为盗,骄则为暴,此众人之情也。圣者则于众人之情,见乱之所从生,故其制人道而差上下也,使富者足以示贵而不至于骄,贫者足以养生而不至于

  • 卷一百·湛若水

    钦定四库全书 格物通卷一百     明 湛若水 撰 赈济下 唐太宗贞观元年闗中饥斗米直绢一疋二年天下大蝗三年大水上勤而抚之民虽东西就食未尝嗟怨四年天下大稔流散者咸归乡里 臣若水通曰古

  • 仪礼商附録·万斯太

    鄞县万斯大撰庙寝图仪礼十七篇丧服言服制不及于仪既夕礼则士丧礼之下篇有司彻则少牢礼之下篇其始终仪节可攷者凡十四条就十四条中冠聘食觐馈食【凡六礼】行于庙相见燕丧虞【凡四礼】行于寝昏则六礼行于庙成昏于寝其不

  • 简介及目录·邵经邦

    弘道录经名:弘道录。明邵经邦撰。五十六卷。底本出处:《续道藏》。目录卷一 仁君臣之仁卷二 仁君臣之仁卷三 仁君臣之仁卷四 仁父子之仁卷五 仁父子之仁智昆弟之智卷六 仁父子之仁卷七 仁夫妇之仁卷八 仁昆弟之

  • 目录·神清

      北山录序  北山录卷第一  天地始第一  圣人生第二  北山录卷第二  法籍兴第三  真俗符第四  北山录卷第三  合霸王第五  至化第六  北山录卷第四  宗师议第七  北山录卷第五  释宾问第

  • 那先比丘经卷下·佚名

    失译人名附东晋录王复问那先言。人欲作善当前作之。须后作之。那先言。当居前作之。在后作者不益人。那先言。王渴时乃掘地作井。能趣渴不。王言。不能趣渴。当居前作井耳。那先言。以是故所作当居前。那先问王。饥时

  • 序·如卺

    明 如卺集句读修订禅宗正脉序有大圣人中天印度。曰能仁氏。乃往古昔然灯所记。贤劫次补。四十九年开示演化。接物利生。悲济无量。仁慈普覆。声教所被。微尘剎海。而双林息照。布瑟波印於饮光。少室单传。摩诃衍基於

  • 太清金阙玉华仙书八极神章三皇内秘文·佚名

    经名:太清金阙玉华仙书八极神章三皇内秘文。撰人不详。内言及陈搏,当出於北宋。言符咒法术。三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洞神部方法类。述三皇派神鬼世界、符印、醮仪及服饵、修持等。书中提到唐臣李靖、五代陈抟等,并

  • 产育宝庆集方·佚名

    二卷,不著撰人姓氏。《宋史·艺文志》以为郭稽中撰,考陈振孙《书录解题》,称洑阳李师圣《得产论》二十一篇,有说无方,医学教授郭稽中为时良医,以方附诸论末,遂为完书,则稽中特因师圣所得旧本,增以新方,非所自撰。《宋

  • 张孔目智勘魔合罗·孟汉卿

    元杂剧剧本。作者孟汉卿,元杂剧作家,生卒年不详,毫州(今安徽亳县)人。所作杂剧仅存《魔合罗》一种。《魔合罗》属公案戏。全名《张孔目智勘魔合罗》,魔合罗是梵文。原来是卖儿童玩具的叫卖声,元代把孩子们玩儿的泥人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