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隋、唐统一,将此制完全废弃。当时亦有主张恢复汉代乡举里选,仍将察举权交付于各地行政首长者。然在汉代,此制已有流弊。地方长官选举不实,权门请托,营私滥举,因而选举之后,不得不再加以政府一番考试检核。则何如径废长官察举一手续,完全公开,由各地人民自量智能,自由呈报,径由政府考试录用?此为中国史上正式由选举制转入考试制之由来。我们若认汉代为中国历史上考试制度之先行时期,则隋、唐是中国历史上考试制度之确立时期。汉代是选举而附带以考试,隋、唐则完全由考试来代替了选举。

但唐代用人,亦并不全凭考试,仍有学校出身一项。然学校按年受业,年满即无不毕业而去。考试是公开竞选,亦可有永远应考而不获中选者。因此社会重视考试,不重视学校。人才竞求于考试中露头角,于是学校制度渐渐不为人才所趋向。唐代考试,又分两步,先由礼部主考,录取后未能即登仕途,须再经吏部试,才始正式录用。考试既在获取人才,则自难专凭一日之短长,因此唐代考试,极为宽放。应试人到中央,往往各带其平日诗文著作,先期晋谒中央长官中之负有学术文章大名,为当时所重者,如韩昌黎之流。此项著作,名为公卷,若果才华出众,中央长官中之学术名流,先为扮揄扬,则到考试发榜定可录取。

唐代考试,主取知名之士。亦有主考人自守谦抑,认为对此届考试,应考人平日学问文章造诣所知不详,可以托人代为拟榜,唐代名此为"通榜"。最有名的,如袁枢应举,主考人杜黄裳恳拟榜第,袁枢即自列为第一名状元,一时推服,传为嘉话。当知国家考试,本为求取人才。服务政府之官长,如确知应考人中有杰出之士,先为延誉,并非即是营私通关节。主考官苟自问对学术界新进人士,所知不熟,托人代定榜第,亦并非即是颟顸不负责。中国传统政治,另有一番道德精神为之维系主持,种种制度,全从其背后之某种精神而出发,而成立。政府因有求取人才之一段真精神,才始有选举制度与考试制度之出现与确立。若政府根本无此精神,则何从有此制度?

西方近代民主政治之起源,正因当时政府并不注意民情,一意征敛,民众遂要求政府许纳税人推举代表,审查预算,通过税额,可覆核其决算,如是推演而成今日彼方之所谓政党政治。中国政府,则自汉以来,即注意在全国各地求取人才,共同参政。而且整个政府,即由此辈求取的人才所组织。除却皇帝外,政府中人,自宰相以下,全由各地选举考试而来。所以唐代有人说,礼部侍郎权重于宰相。因宰相亦必经国家公开考试录取,然后得历级迁升,做成宰相。而考试权则掌在礼部侍郎手里,非经礼部侍郎之手,绝进不得仕途,做不成宰相。这岂不是礼部侍郎权重过了宰相吗?若不明白中国这一番传统精神,而空论其制度,则断不能明白得此各项制度之真相真意义所在。同样道理,我们若没有西方人那番精神,而凭空抄袭他们的制度,亦决不能同样获得他们那种制度之成效。

唐代考试主要偏重诗赋,此层亦有种种因缘。最先亦如汉代对策般,就现实政治上大纲大节发问。但政治问题有范围,按年考试,应举人可以揣摩准备,说来说去,那几句话,不易辨优劣高下。诗赋出题无尽,工拙易见,虽则风花雪月,不仅可窥其吐属之深浅,亦可测其胸襟之高卑。朱庆徐《上张水部》诗:"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此是当时谒举送公卷,乞人评定附上的一首小诗。但设想何其风流,措辞何其高洁。诗赋在当时不失为一项最好的智力测验与心理测验的标准。

唐代科举最要者有两科:一是进士科,以诗赋为主。一是明经科,则考经义。但所考只是贴经墨义。贴经是把经文贴去几字,令其填补。墨义是就经文上下句,或注疏中语出题,令其回答。此亦是测验之一种。但专习一经,字数有限,几年即可成诵,亦不易辨高下,定人才。大抵唐代考进士,旨在求取真才。考明经,则旨在奖励人读经书。进士如汉代之贤良,明经如汉代之孝廉。唐代社会重视进士,进士科遂为人才所趋,明经则为人卑视。人才既群趋进士科,自然政府也只有重用进士。因于此项制度之继续推行,而社会好尚,都集中到诗赋声律,所谓:"文选熟,秀才足。文选烂,秀才半。"此系事势所趋,并非政府有意用此无用之诗赋文艺来浪费人精力,埋没人才。后人不解,自生曲说。此与当时推行此制度之原意,并不相干。

但唐代的考试制度,也不免有流弊。在汉代先经国立大学一番教育,再经地方服务之练习成绩,经察举后再加以考试,求取人才,凡分三项步骤。唐代则专凭考试一项,自不如汉人之精详。惟唐代初期,大门第势力方盛,子弟在大门第中养育成长,既经家庭严肃之礼教,如柳氏家训之类,又有政治上之常识,如南朝所传王氏青箱之例,由此辈青年参加考试,易于成材。考试制度仅是一种选拔人才之制度,而非培养人才之制度。自经此项制度推行日久,平民社会,穷苦子弟,栖身僧寺,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渐渐门第衰落,整个政府转移到平民社会手里。但此等平民,在先并未有家庭传统之礼教,亦更无政治上之常识,一旦仅凭诗赋声律,崛起从政,第一是政事不谙练,第二是品德无根柢,于是进士轻薄,遂成为当时所诟病。当知在门第教育下,附加以一种考试,故见考试之利。现在门第衰落,更无教育培养,仅凭考试选拔,则何从选拔得真才?可见仅凭某一项制度,少却其他制度之配合联系,该项制度亦难有大效。

又该项制度推行日久,报名竟选的愈来愈多,而录取名额有限,授官得禄的更有限。造成应试的百倍于录取的,录取的又十倍于入仕的。于是奔竞之风,愈演愈烈,结党分朋,各树门户,遂有唐代牛、李之党争。当时党争背景,便因于政治公开,引起了社会的政治热,于是转向人事派系上求出路。李德裕是代表门第势力之一人,他竭力反对应举,又主张政府该用门第子弟,不该专取轻薄无根柢的进士。在他当时此项议论,亦不能说他不针对着时弊。但考试制度,究竟是开放政权,为群情所向,门第势力终于要经此制度之打击而崩溃。李德裕自己是贵胄子弟,他个人虽才力出众,在政治上确有建树,但哪能因制度之流弊,而就把此制度,根本推翻呢?

唐代与考试制度相辅而行的,尚有一种官吏的考绩法,此在汉代谓之考课,到唐代谓之考功,此即以后之所谓铨叙。唐代由门第来培养人才,由考试来选拔人才,再有考功制度来登用人才。凡经考试及格录用的人才,均有一种客观的考功制度来凭其功绩升迁降黜。此项制度,由汉至唐,发展到极精详,运用到极高明,这是唐代政治上一大美迹。迨及门第衰落,人才无培养之地,而士人充斥,分朋立党,考课亦难严格推行,于是单凭考试,既选拔不到真才,又不能好好安排运用,在外是军阀割据,在内是朋党争权,人才是进士轻薄,担当不了实际大责任,唐代终于如此形势下没落。

猜你喜欢
  卷一百十·列传第四十·奸臣上·脱脱
  卷三十六·志第三·柯劭忞
  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第七十五·杨仲良
  第三回 伐燕南冒险成功 捍东都督兵御寇·蔡东藩
  补编(三)·佚名
  卷十八·陈均
  一○二九 军机大臣奏全书处查核错误记过次数及督催处查核功课情形片·佚名
  平定金川方略卷二十二·来保
  卷五缺·吕中
  志卷第七 高丽史五十三·郑麟趾
  柴禹锡传·脱脱
  卷之十  欽定滁陽王廟碑歲祀冊(敕賜滁陽王廟碑)(明)不著輯者·邓士龙
  第六节 剿夷派又抬头·蒋廷黻
  139.隋炀帝游江都·林汉达
  附錄·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陈学士基(夷白斋稿 夷白斋外稿)·顾嗣立

    基字敬初,临海人。受业于黄侍讲溍,从至京师,授经筵检讨。尝为人草谏章,几获罪,引避归。奉母入吴,以教授诸生。南州用兵,起行枢密院都事,转浙江行省郎中,参张士信军,进参太尉府军事。太尉称王,基独谏止,将杀之。不果。超授内史,迁学

  • 微笑·戴望舒

    轻岚从远山飘开,水蜘蛛在静水上徘徊;说吧:无限意,无限意。有人微笑,一颗心开出花来,有人微笑,许多脸儿忧郁起来。

  • 三集卷三十六·乾隆

    钦定四库全书御制诗三集卷三十六古今体一百二十三首【甲申二】上元前夕小宴宗藩熙春三接荅韶年家法都城列邸便舆去何须咏菽采源来恰喜值柑传祥霙点作庭柯蘤瑞雾喷成榻鼎烟百世宗支正昌炽举头如月上元前题绥德斋四序春

  • 卷一百七·冯惟讷

    钦定四库全书 古诗纪卷一百七    明 冯惟讷 撰 梁第三十四 清商曲辞 梁雅乐歌五首    无名氏 【古今乐录曰梁有雅乐歌五曲一名应王受图曲二曰臣道曲三曰积恶篇四曰积善篇五曰宴酒篇三朝乐第十五奏之】 应

  • 卷三·沈德潜

    ☆施闰章字尚白,江南宣城人。顺治己丑进士,官江西参议。康熙己未,召试博学宏辞,官翰林院侍讲。著有《愚山诗集》。○南施北宋,故应抗行,今就两家论之,宋以雄健磊落胜,施以温柔敦厚胜,又各自擅场。○王渔洋云:“门人洪思

  • 诸夏侯曹传第九·陈寿

    夏侯惇字元让,沛国谯人,夏侯婴之后也。年十四,就师学,人有辱其师者,惇杀之,由是以烈气闻。太祖初起,惇常为裨将,从征伐。太祖行奋武将军,以惇为司马,别屯白马,迁折冲校尉,领东郡太守。太祖征陶谦,留惇守濮阳。张邈叛迎吕布,太祖家在

  • 卷七十三·志第二十六·律历六·脱脱

        ◎律历六   ○崇天历   步交会   交终分:二十八万八千一百七十七、秒四千二百七十七。   交终日:二十七、余二千二百四十七、秒四千二百七十七。   交中日:一十三、余六千四百一十八、秒七百三

  • 卷之九百四十八·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一一七二 军机大臣奏发下《建炎以来朝野杂记》遵旨挖改进呈片·佚名

    一一七二 军机大臣奏发下《建炎以来朝野杂记》遵旨挖改进呈片乾隆五十一年十一月二十五日蒙发下《建炎以来朝野杂记》卷五至卷八一本,内「当党」二字倒写,并「旧安」二字查原本系作「旧奸」,谨遵旨挖改进呈。其余又看出

  • 三一○ 谕内阁准刘纯炜在四库全书馆总校上行走·佚名

    三一○ 谕内阁准刘纯炜在四库全书馆总校上行走乾隆四十年十一月二十一日乾隆四十年十一月二十一日,内阁奉上谕:据军机大臣奏,刘纯炜呈请在四库全书处効力等语。刘纯炜着准其在四库全书馆总校上行走。钦此。(军机处上谕档

  • 桓公卷五(起七年,尽十八年)·何休

    七年,春,二月,己亥,焚咸丘。焚之者何?樵之也。(樵,薪也。以樵烧之故,因谓之樵之。樵之,齐人语。○樵,似遥反,薪也。)[疏]“焚之者何”。○解云:咸丘是邑,而反焚之,故执不知问。樵之者何?以火攻也。何言乎以火攻?(据战伐不道所用兵。○攻

  • 卷十八 大学五或问下·黎靖德

      ◎传五章   △独其所谓格物致知者一段   先生为道夫读格物说,举遗书"或问学何为而可以有觉"一段,曰:"'能致其知,则思自然明,至於久而后有觉',是积累之多,自有个觉悟时节。'勉强学问',所以致其知也。'闻见博而智益明',

  • 卷之三·子华子

    子华子卷之三晋人程本着北宫子仕北官子将仕於卫,子华子曰:意来,子之所以自事其心者,亦尝有以语我乎?北宫子曰:意未得以卒业也,以是樵苏之弗继,糊其颐颊於人。虽然,谨志其所欲为於善,而违其恶也。庶几於完。子华子愀然变乎容,有问

  • 第19章·老子

    【原文】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1)。此三言也,以为文未足,故令之有所属(2)。见素抱朴,少私寡欲(3),绝学无忧(4)。【题解】本章大意,也是从前章推演而来,老子认为人们迷失本性,是

  • 高僧傳卷第五(義解二)·慧皎

      梁會稽嘉祥寺沙門釋慧皎撰釋道安一釋法和二竺僧朗三竺法汰四釋僧先五竺僧輔六竺僧敷七釋曇翼八釋法遇九釋曇徽十釋道立十一釋曇戒十二竺法曠十三釋道壹十四釋慧虔十五   釋道安。姓衛氏。常山扶柳人也。家世英

  • 灵峰藕益大师宗论卷第一·智旭

    灵峰藕益大师宗论卷第一之一【四十八愿】【受菩萨戒誓文】【刺血书经愿文(戊戌)】【书佛名经回向文】【为雪航檝公讲律刺血书愿文】【持呪先白文】【礼大报恩塔偈(同然香者一十五众)】【为母三周求拔济启】【为母发愿回向

  • 净慈要语目次·永觉元贤

    卷上净门  净土教源  念佛正信  念佛正行  作福助缘  念佛正愿  临终正念  两土难易  净土辨疑卷下慈门  戒杀生  戒溺女  劝放生  戒杀辩疑  杀生炯戒  目次(终)

  • 中观论·龙树

    Mady&amacron;maka-ś&amacron;stra,具名中观论。四卷,龙树菩萨造,青目菩萨释,姚秦鸠摩罗什译。为古来三论之一,极为尊重。其说相主张最彻底之中道。破空破假,进而并破执中之见,说所谓八不中道即无所得之中道,而为般若思想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