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之十  欽定滁陽王廟碑歲祀冊(敕賜滁陽王廟碑)(明)不著輯者

欽定滁陽王廟碑歲祀冊

(欽定滁陽王廟碑歲祀冊,一卷,不著輯者名氏。明初,追封郭子興為滁陽王,建廟滁洲,命有司歲時奉祀。本卷前列洪武十五年敕諭一通,其載祀典規條及寺廟人戶。後為太常寺丞張羽所撰滁陽王廟碑文。張羽,字來儀,後以字行。洪武中曾任太常寺丞。羽文章精潔有法,長于詩,與高啟、楊基、徐賁齊名,稱「吳中四傑」。明史卷一七三有傳。)

欽定滁陽王廟碑歲祀冊

敕賜滁陽王廟碑

○欽定滁陽王廟碑歲祀冊

皇帝制諭滁陽千百戶王傑等:自古豪傑之士,有大功於天地人神者,生雖不獲其福,死必血食廟祀焉,所謂死而不亡,名傳永世者也!惟滁陽王,定遠之民,當元運將終,羣雄並起,王亦乘時倡義,旋克濠城,拒守二載。時朕從事,恩禮甚厚。癸巳,王行兵盱眙。甲午,移駐環滁。乙未,南巡和陽,嬰疾而薨。先是,命朕率兵鎮禦和陽,及王薨,王子不能馭諸豪英,兵且乏食,朕率眾渡江,秣馬厲兵,東征西討,凡十有三年,帝業乃成。朕追念舊恩,特封滁陽王,立廟於州,歲時奉祀。

洪武十五年秋,召守滁陽千百戶等免徵田租者二十員名,永供時祀,其宥氏首率而祀之。故茲制諭。

一、祭祀日期,用四孟月:

正月初三日

四月初三日

七月初三日

十月初三日

前件四孟之祭,係是古禮,其餘俗節不行。

一、祭祀禮物,每祭合用:

山羊一羫 (三十斤)

猪一口 (三十斤)

香一炷

燭一對 (一斤重)

菓子隨時不拘多少

酒四瓶

饅頭粉湯照神位

紙一千張

一、奉祀人員二十戶,照依田數多者多出,少者少出,買辦祭物。

官十七戶:

王傑 (田地二頃九十七畝五分正,米麥一十七石五斗九升五合。)

何眾 (田地二頃五十三畝四分正,米麥一十石五斗二升七合。)

黃忠 (田地三頃四十四畝六分正,米麥一十八石一斗三升三合。)

陳良 (田地一頃六十八畝六釐正,米麥七石二斗八升一合五勺。)

郭才 (田地三頃四十九畝八分五釐正,米麥一十七石七斗二升二勺五抄。)

費誠 (田地二頃六十三畝一分四釐四毫正,米麥一十二石七斗一升五合八勺。)

駱聚 (田地二頃一十二畝二分正,米麥九石三斗九升九合。)

許貴 (田地二頃二十九畝五分正,米麥一十一石一斗一升五勺。)

楊和 (田地一頃九十二畝九分七釐正,米麥八石七斗五升四合一勺五抄。)

宋用 (田地二項八十八畝九分三釐四毫正,米麥一十三石九斗七升三勺五抄。)

紀通 (田地一頃九十五畝正,米麥一十一石一斗三升七合五勺。)

曹勝 (田地一頃七十五畝正,米麥九石六斗八升二合五勺。)

朱英 (田地一頃三十三畝八分六釐一毫正,米麥七石六斗二升七合六勺八抄。)

陳興 (田地一頃七十四畝正,米麥一十石二斗六升。)

俞勝 (田地二頃五十三畝四分八釐正,米麥一十五石八斗六升一合。)

林臯 (田地八十四畝三分三釐二毫正,米麥四石九斗四升九合二勺五抄。)

呂勝祖 (田地五頃二十七畝正,米麥三十一石六斗九升五合。)

看廟人三戶:

宥妳子 (田地一頃三十畝正,米麥八石七斗六升。)

范興伍 (田地九十三畝五分正,米麥六石四斗二升七合五勺。)

劉興旺 (田地一頭二畝正,米麥七石六斗五合。)

(謹身)

洪武十五年七月。

(殿寶)

○敕賜滁陽王廟碑

洪武十六年十一月七日,皇上親藁滁陽王事實,召太常司丞臣張來儀諭之曰:「王之恩德,注在朕心。今滁有廟祀而碑刻未具,甚闕典也。汝其據此為文于右。」臣來儀謹再拜奉詔。

謹按:王諱子興,姓郭氏,其先曹州人。王父少好術數,嘗從異人游,得其書。年長未娶,南遊定遠,邑人神其術,將有為,叩之必驗。邑中富翁家有處女,以瞽未許嫁,王父過其門,翁以女命求卜,數成曰:「此貴人也!」翁曰:「瞽目,求配。」王父曰:「翁能不鄙我乎,則妻之。」翁曰:「諾。」既而娶,不數年,夫婦家日贍。生子三、女一,王中子也。始生,父卜之,喜謂人曰:「是兒得佳兆,異日非常人,必大吾家。」既長,兄弟別籍,三人皆善殖產。元末,民間有造言者,王誤中其說,信之甚篤,忽不事業而妄散家財,陰結賓客。至正壬辰,汝潁兵起,王識天下當變,乃召所結賓客子弟,拔濠梁據之。時皇上潛居民間,為訛言所逼,懼禍將及,遂挺身入濠梁。抵其城,為門者所執,將欲加害。人以告王,王親馳活之,撫之麾下。問召與語,異之,取為親兵。居數月,王謂曰:「汝單居,當為汝婚。」王暮歸,與夫人飲食,語及斯事。次夫人忽惋惜謂王曰:「方今兵亂,正當收召豪傑,是子舉止異常,若不撫於家,使為他人之親,是失智矣。」王悟,遂以女妻之,孝慈皇后是也。

王為人勇悍善戰,時軍帥四人, (「時軍帥四人」,原本訛「帥」為「師」,據明朱當■〈氵眄〉國朝典故本改。) 名位皆在王上。王素剛直,不屈人下,每遇四人瞋目語難,而王剖決通敏,數以非語侵之,眾故含忿。未幾,客軍首帥趙、彭以兵來駐濠,二姓皆僭稱王,王等遂為所制。一日,眾挾趙勢拘王於獄,將害之。皇上自軍馳歸,或曰:「勿往!」曰:「再生父母有難,可不赴乎?」遂入王家。明日,彭帥聞,遣人釋王以歸。明年夏,上還故里, (「上還故里」,原脫「上」字,據錢謙益國初羣雄事略卷二滁陽王廟碑引文補。) 收元卒七百獻王,王就令將之。又明年夏,上染病未瘥。 (「上染病未瘥」,原脫「上」字,「瘥」作「差」,據國初羣雄事略卷二滁陽王廟碑引文補、改。) 王聞元義兵欲歸,將說之,左右無可使,偶過寢門,示意趦趄,因請扶疾往,卒說降之,得其精卒三千。既而,彭、趙東屯泗州,因挾王以往。時皇上方駐滁陽,知眾不可共事,獨堅守以待。復遣人賂彭、趙左右,賂行,王得縱歸滁陽。時王兵共四萬,其麾下僅萬人,皇上所部三萬有奇。

明年乙未,王命皇上守和陽, (「王命皇上守和陽」,原脫「皇上」二字,據國初羣雄事略卷二滁陽王廟碑引文補。) 既而信流言,親至和陽視師。值王讎人亦駐其中,聞王至,移軍異處。皇上禮送行者,俄為所難。王聞驚懼得疾,尋卒,歸葬滁州。夫人張氏生三子,長戰歿,次為降人所陷,幼與羣小陰謀,伏罪。次夫人張氏生女一,為妃,生蜀王、豫王、如意王,女二。

洪武元年,天下既一,剖符行封,追思更生之恩,實帝業所始,乃封滁陽王,建廟基滁陽,命有司歲時率滁人祭之。

臣來儀伏聞自古帝王之興,雖受命於天,未始不因乎人,蓋必有所佑助維持而後成。及其既成也,其所佑助維持之者,亦以與享其榮,傳之無窮而施之罔極。惟我皇上,奮布衣,提一劍而起,外無尺土一民之助,而王能脫危難,識潛微,納於二室,授以兵柄,慨然不少吝惜,遂肇大業,可謂有知人之鑒矣!及今大統既定,四海一家,推本尋源,實由於王。爰建顯號,俾永永血食,蓋非王無以闢萬世之業,非皇上無以永王之名。臣謹即是為銘。銘曰:

皇受天命,發跡濠梁,方其始興,附於滁陽。滁陽先知,識聖於微,聖有大難,王脫其羈。取彼神龍,翼之風雲,浴日咸池,洗其垢氛。龍騰日升,伊誰之功?有相自天,實啟王衷。皇奮無旅,王命予之,皇家未媲,王命女之。謀行諫從,肝膽弗疑,萋菲之言,終莫我離。秉鉞專征,付以閫外,顛強蹙驕,育眾日大。變生不意,卒疾于驚,何啟其緒,弗享其成。皇明日昌,既臣萬方,割符賜爵,乃侯乃王。爰念舊恩,極天罔報,一飯必酬,矧有大造。乃封大郡,乃建廟庭,乃復滁人,護其園塋。祠官孔嚴,報祀春秋,罍酒鉶羹,黍稷羊牛。王其來歆,毋曰無後,王女皇妃,三王挺秀。王支百世,王有廟祀,棼棼者雄,孰王之似。小臣受詔,作此銘詩,勒著貞珉,以永無期。

洪武十七年三月吉日,承直郎、太常司丞臣張來儀奉敕譔,中書舍人胡廷鉉奉敕書并篆額。

【王天有點校】

附录:

滁陽王廟歲祀册一巻(左都御史張若溎家藏本)

不著撰人名氏明初追封郭子興爲滁陽王立廟滁州令有司歲時奉祀此本前列洪武十五年敕諭一通具載祀典規條及守廟人戶次爲太常寺丞張羽所撰滁陽王廟碑文葢卽從廟中碑刻抄出别行者也(四庫全書總目·史部·傳記類存目)

勅賜滁陽王廟碑(四庫全書·明名臣琬琰録卷一)

張來儀

洪武十六年十一月七日皇上親藁滁陽王事實召太常司丞臣張來儀諭之曰王之恩徳注在朕心今滁有廟祀而碑刻未具甚闕典也汝其據此為文於石臣來儀謹再拜奉詔按王諱子興姓郭氏其先曹州人王父少好術數常從異人遊得其書年長未娶南逰定逺邑人神其術將有為叩之必驗邑中富翁家有處女以瞽未許稼王父過其門翁以女命來卜數成曰此貴人也翁曰瞽目未配王父曰翁能不鄙我乎則妻之翁曰諾既而娶不數年夫婦家日贍生子三女一王中子也始生父卜之喜謂人曰是兒得佳兆異日非常必大吾家旣長兄弟别業三人皆善殖產元末民間有造言者王誤中其説信之甚篤忽不事業而妄散家財陰結賓客至正壬辰汝潁兵起王識天下當變乃召所結賓客子弟拔濠梁據之時皇上潛居民間為訛言所逼懼禍將及遂挺身入濠梁抵其城為門者所執將欲加害人以告王王親馳活之撫之麾下間召與語異之取為親兵居數月王謂曰汝單居當為汝婚王暮歸與夫人飲食語及斯事次夫人忽惋惜謂王曰方今兵亂正當收召豪傑是子舉止異常若不撫於家而使為他人之親是失智矣王悟遂以女妻之孝慈皇后是也王為人勇悍善戰時軍師四人名位皆在王上王素剛直不屈人下每遇事四人瞋目語難而王剖决通敏數以非語侵之衆故含忍未幾客軍首帥彭趙以兵來駐濠二姓皆僣稱王王等遂為所制一日衆挾趙勢拘王於獄將害之皇上自軍馳歸或曰勿往曰再生父母有難可不赴乎遂入王家明日彭帥聞遣人釋王以歸明年夏還故里收元卒七百獻王王就令將之又明年夏染末疾未差王聞元義兵欲歸將説之左右無可使特過寢門示意趑趄因請扶疾往卒説降之得其精卒三千既而彭趙東屯泗洲因挟王以往時皇上方駐滁陽知衆不可共事獨堅守以待復遣人賂彭趙左右賂行王得縱歸滁陽時王兵共四萬其麾下僅萬人皇上所部三萬有竒明年乙未王命守和陽既而信流言親至和陽視師值王■〈亻丸〉人亦駐其中聞王至移軍異處皇上禮送行者俄為所艱王聞驚懼得疾尋卒歸塟滁州夫人張氏生三子長戰歿次為降人所陷幼與羣小陰謀伏罪次夫人張氏生女一為妃生蜀王豫王如意王女二洪武元年天下既一剖符行封追思更生之恩實帝業所始乃封滁陽王建廟墓滁陽命有司歳時率滁人祭之臣來儀伏聞自古帝王之興雖受命於天未始不因乎人葢必有所佑助維持而後成及其既成也其所佑助維持之者亦得以與享其榮傳之無窮而施之罔極惟我皇上奮布衣提一劍而起外無尺土一民之助而王能脱危難識幾微納於貳室授以兵柄慨然不少吝惜遂肇大業可謂有知人之鑒矣及今大統既定四海一家推本尋源實由於王爰建顯號俾永永血食葢非王無以開萬世之業非皇上無以永王之名臣謹即是為銘銘曰

皇受天命發跡濠梁方其始興附於滁陽滁陽先知識聖於微聖有大難王脱其羈取彼神龍翼之風雲浴日咸池洗其垢氛龍騰日升伊誰之功有相自天實啟王衷皇奮無旅王命予之皇室無嫓王命女之謀行諫從肝胆勿疑萋斐之言終莫我離秉鉞專征付以閫外顛強蹙驕有衆日大變生不意卒疾於驚何啟其緒勿享其成皇明日昌旣臣萬方割符錫爵乃侯乃王爰念舊恩極天罔報一飯必酬矧有大造乃封大郡乃建廟廷乃復滁人護其園塋祠官孔嚴報祀春秋罍酒鉶羹黍稷羊牛王其來歆勿曰無後王女皇妃三子挺秀王支百世王有廟祀紛紛羣雄孰王之似小臣受詔作此銘詩勒著貞珉以永無期

勅賜滁陽王廟碑(四庫全書·明文衡巻六十四)

張來儀

洪武十六年十一月七日皇上親藁滁陽王事實召太常司丞臣張來儀諭之曰王之恩徳注在朕心今滁有廟祀而碑刻未具甚闕典也汝其據此為文于石臣來儀謹再拜奉命謹按王諱子興姓郭氏其先曹州人王父少好術數常從異人遊得其書年長未娶南遊定遠邑人神其術將有為叩之必驗邑中富翁家有處女以瞽未許嫁王父過其門翁以女命求卜數成曰此貴人也翁曰瞽未配王父曰翁能不鄙我乎則妻之翁曰諾既而娶不數嵗夫婦家日贍生子三女一王中子也始生父卜之喜謂人曰是兒得佳兆異日非常人必大吾家既長兄弟别籍三人皆善殖産元末民間有造言者王誤中其説信之甚篤忽不事業而妄散家財陰結賔客至正壬辰汝潁兵起王識天下將變乃召所結賔客子弟拔濠梁據之時皇上潜居民間為訛言所逼懼禍將及遂挺身入濠梁抵其城為門者所執將欲加害人以告王王親馳活之撫之麾下間召與語異之取為親兵居數月王謂曰汝單居當為汝婚王暮歸與夫人飲食語及斯事次夫人忽惋惜謂王曰方今兵亂正當收召豪傑是子舉止異常若不撫於家而使為他人之親是失智矣王悟遂以女妻之孝慈皇后是也王為人勇悍善戰時軍帥四人名位皆在王上王素剛直不屈人下每遇事四人瞋目語難而王剖決通敏數以非語侵之衆故含忿未幾客軍首帥彭趙以兵來駐濠二姓皆僭稱王王等遂為所制一日衆挾趙勢拘王於獄將害之皇上自軍馳歸或曰勿往曰再生父母有難可不赴乎遂入王家明日彭帥聞遣人釋王以歸明年夏還故里收元卒七百獻王王就令將之又明年夏染末疾未差王聞元義兵欲歸將説之左右無可使特過寢門示意趦趄因請扶疾往卒説降之得其精卒三千既而彭趙東屯泗州因挾王以往時皇上方駐滁陽知衆不可共事獨堅守以待復遣人賂彭趙左右賂行王得縱歸滁陽王兵共四萬其麾下僅萬人皇上所部三萬有竒明年乙未王命守和陽既而信流言親至和陽視師值王讐人亦駐其中聞王至移軍異處皇上禮送行者俄為所艱王聞驚懼得疾尋卒歸塟滁州夫人張氏生三子長戰沒次為降人所陷幼與羣小陰謀伏罪次夫人張氏生女一為妃生蜀王豫王如意王女二洪武元年天下既一剖符行封追思更生之恩寔帝業所始乃封滁陽王建廟墓陽命有司嵗時率滁人祭之臣來儀伏聞自古帝王之興雖受命於天未始不因乎人葢必有所佑助維持而後成及其既成也其所佑助維持之者亦得與以享其榮傳之無窮而施之罔極惟我皇上奮布衣提一劔而起外無尺土一民之助而王能脱危難識潛微納于貳室授以兵柄慨然不少吝惜遂肇大業可謂有知人之鑒矣及今大統既定四海一家推本尋源寔由於王爰建顯號俾永永血食葢非王無以開萬世之業非皇上無以永王之名臣謹即是為銘銘曰

皇受天命發跡濠梁方其始興附于滁陽滁陽先知識聖於微聖有大難王脱其羈取彼神龍翼之風雲浴日咸池滌其垢氛龍騰日升伊誰之功有相自天寔啓王衷皇奮無旅王命予之皇室未嫓王命女之謀行諫從肝膽弗疑萋斐之言終莫我離秉鉞專征付以閫外顛強蹙驕有衆日大變生不意卒疾於驚何啓其緒弗享其成皇明日昌既臣萬方剖符錫爵乃侯乃王爰念舊恩極天罔報一飯必酬矧有大造乃封大郡乃建廟庭乃復滁人護其園塋祠官孔嚴報祀春秋罍酒鉶羮黍稷羊牛王其來歆母曰無後王女皇妃三王挺秀王支百世王有廟祀棼棼者雄孰王之似小臣受詔作此銘詩勒著貞珉以永無期

猜你喜欢
  卷七十二 王贡两龚鲍传第四十二·班固
  卷一百八·列传第五·柯劭忞
  哀公问政第十七·王肃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四百八·佚名
  卷之二百五十三·佚名
  卷上·胡承谱
  第三二五禀道光二十二年十一月十九日一二二○二--二·佚名
  第九册 天命四年三月至五月·佚名
  钦定续通志卷四十四 辽纪四·纪昀
  名臣碑传琬琰之集中卷二·杜大珪
  卷二十三·朱轼
  别集上卷十三·宋名臣言行录
  十国春秋巻五十六·吴任臣
  王敬弘传·沈约
  范缜传·李延寿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五·万树

    <集部,词曲类,词谱词韵之属,词律  钦定四库全书词律卷五宜兴万树撰贺圣朝【四十七字】       杜安世牡丹盛折春将暮羣芳羞妒几时流落在人间半开仙露 馨香艳冶吟看醉赏叹谁能留住莫辞持

  • 梦观集卷二·大圭

    (元)释大圭 撰○七言古诗哀阮信道诗幷序余欲作哀阮信道诗久矣竟不复能作而仲昭蒲君乃能作诗哀之且言其母老子幼而丧在殡者四年于兹是可哀者夫以阮之材枉于时而穷穷且死死不能葬而其母子又如君所言者虽行道之人亦哀之况

  • 列传第十七 李贤 弟远·令狐德棻

    李贤字贤和,其先陇西成纪人也。曾祖父,魏太武时以子都督讨两山屠各殁于阵,赠宁西将军、陇西郡守。祖斌,袭领父兵,镇于高平,因家焉。父文保,早卒。魏大统末,以贤兄弟着勋,追赠泾原东秦三州刺史、司空。贤幼有志节,不妄举动。尝出

  • 卷二百五十 熙寧七年(甲寅,1074)·李焘

      起神宗熙寧七年二月盡其月   二月己巳朔,知熙州、端明殿學士、兼龍圖閣學士王韶為資政殿學士、兼制置涇原秦鳳路軍馬糧草。先是,韶自熙州入覲,與二府議夏國事於資政殿,韶請一中人在軍中往來奏事。王珪曰:「中人監軍

  • 卷第二百二十一·胡三省

    唐纪三十七〔起屠维大渊献(己亥),尽上章困敦(庚子),凡二年。〕《肃宗文明武德大圣大宣孝皇帝下之上》干元二年〔(己亥、七五九)〕1春,正月,己巳朔,史思明筑坛于魏州城北,自称大圣燕王;以周挚为行军司马。〔考异曰:河洛春秋作「周万

  • 卷之一百二十六·佚名

    成化十年三月丙戌朔礼部奉旨以崇王之国礼仪悉如秀王例条列具奏报可○命总督两广右都御史韩雍致仕先是镇守广西右少监黄沁讦奏雍坐视猺贼出没隐匿不报以致断藤峡贼复啸聚滋蔓流劫郡县且贪欲饮宴滥赏妄费事多违法及副使

  • 刘幽求传·欧阳修

    刘幽求,冀州武强人。圣历年间,参加科试得中。任官阆中县尉,刺史对他不礼貌,他弃官而去。很久以后,委任他为朝邑县尉。桓彦范等人诛杀张易之、张昌宗,而不杀武三思,刘幽求对桓彦范说“:公等将会死无葬身之地的,不早做打算,将来后

  • 王审琦传·脱脱

    王审琦字仲宝,其祖先是辽西人,后来迁家到洛阳。后汉乾..初年,隶属周太祖帐下,禀性纯谨,周太祖很信任他。跟从太祖平定李守贞,因功署任厅直左番副将。广顺年间,历任东西班行首、内殿直都知、铁骑指挥使,跟从周世宗征伐刘崇,拼力

  • 卷十四·惠栋

    <经部,五经总义类,九经古义  钦定四库全书九经古义卷十四      长洲惠栋撰公羊古义文二年传虞主用桑注云期年练祭埋虞主于两阶之间易用栗也五经异义云戴礼及公羊説虞主埋于壁两楹之间一説埋之于庙北牖下左氏

  • 四书正误卷一 大学·颜元

    大学章句序先生辈何不如此学,如此教?【第三段】孔子与三千人习而行之,以济当世,是圣人本志本功;删述是老来无奈何方作底,朱子认作诵而传之,误矣。【第五段】大学在记中通是一篇,而朱子务将古人书装裁就训诂式样,分作十一章,竟指

  • 瑜伽师地论卷第三·玄奘

    瑜伽师地论卷第三本地分中意地第二之三复次即前所说自性。乃至业等五事当知。皆由三处所摄。谓由色聚故。心心所品故。及无为故。除余假有法。今当先说色聚诸法。问一切法生。皆从自种而起。云何说诸

  • 卷第二十三·智旭

    嘉兴大藏经 阅藏知津(第卷-第卷) 阅藏知津卷第二十三 北天目沙门释智旭汇辑 大乘经藏 般若部第三之八 大般若经之余七 第三分。缘起品第一。佛住鹫峰,与五亿苾刍等俱,余并同初二分,而九方文略。舍利子品第二。与初分

  • 维摩诘所说经(一名不可思议解脱上卷)·佚名

    姚秦三藏鸠摩罗什译  佛国品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毗耶离庵罗树园。与大比丘众八千人俱。菩萨三万二千。众所知识。大智本行皆悉成就。诸佛威神之所建立。为护法城受持正法。能师子吼名闻十方。众人不请友而安

  • 卷二·净挺

    嘉兴大藏经 学佛考训学佛考训卷二钱唐俍亭和尚净挺缉秀州息波道人成源订灯余五宗失据百喙争鸣昧普通之指归失永嘉之遣意用收载籍广附传灯。佛决疑经云梵王至灵山以金色波罗花献佛请佛说法世尊拈花人天罔措迦叶微笑雪

  • 怀星堂集·祝允明

    三十卷。明祝允明(1460—1526)撰。祝允明字希哲,号枝山,长洲(今江苏苏州)人。五岁能作径尺大字,九岁能诗,后博览群书,文章有奇气。弘治五年 (1492) 中举,以后久试不第。正德十年(1515)授广东兴宁知县,迁应天府通判,正

  • 文心雕龙义证·詹锳

    《文心雕龙义证(全3册)》编写的总原则是“无徵不信”。笔者希望能比较实事求是地按照《文心雕龙》原书的本来面目,发现其中有哪些理论是古今中外很少触及的东西;例如刘勰的风格学,就是具有民族特点的文艺理论,对于促进文学

  • 墨子[四库本]·墨子

    十五卷。相传为墨翟所撰。墨翟人称墨子,鲁国人,后为宋国大夫,建立了墨家学派。墨翟生平的史料比较缺乏,《史记》中没有专门的传略。《墨子》一书内容也十分丰富。其思想大致包括如下几个方面,即天志、鬼神观念,主要在

  • 维摩经略疏垂裕记·智圆

    佛典注疏。宋大中祥符八年(1015)智圆撰。十卷。是唐湛然撰《维摩经略疏》的疏释之作。据作者自序称,有感于唐湛然撰《广疏记》与其所删削的《略疏》“文义回互”且多“谬说”,故“别为解释”。全书分释序和疏文两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