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今再续述教育思想。全部中国思想史,亦可谓即是一部教育思想史。至少一切思想之主脑,或重心,或其出发点与归宿点,则必然在教育。中国一切教育思想,又可一言蔽之,曰:"在教人如何作人",即所谓做人的道理。如儒、如墨、如道,何尝不是都讲的做人道理。即从政做官,亦只是做人道理中之一枝一节。因此中国人看学术则必然在政治之上。亦绝不看重如西方般纯思想之思想,而必求思想与行为之相辅并进,与相得益彰。一切思想,必从人生实际行为中产生,亦必从人生实际行为中证实与发挥,最后亦必以实际人生为归宿。故中国传统思想,则必带有教育成分。中国一思想家,同时必是一教育家。中国人看重一思想家,不仅是看重其思想与著作,同时必看重其人,看重其实际人生中之一切行为。故凡属一大思想家,则必然同时成为一大师。后人读其书,必知师其人。此所谓能自得师,尚友古人。若把其思想从实际人生中抽离,即不成为思想。

此不仅儒家为然,即墨家道家亦无不然。孔子在教人作一儒,墨翟在教人作一墨,庄周老聃在教人作一道,更要在以身作则。其他如陈仲子、许行,莫不皆然。其人之全部生活,即其人之全部思想之真实表现,与其真实发挥。故各家相异不仅在思想上,更要乃在其实际做人上。故在中国,乃素无思想家一名称,仅称为一家派之大师。今人乃群目孔子老子诸人为思想家,若将思想与实际人生分离,则已失却其为学立说之主要精神之所在。若又称此诸人为哲学家,则相离更远。于是中国思想上一种最重大的教育精神,乃黯晦而不彰。

故在中国思想之后面,必有一番全部的活人生在内。如欲研究中国思想,不仅当把此思想家之为人即其真实人生加进,又必把学者自己人生加进,乃始可以有真体会,真认识。如孔子言仁,今人群认为是孔子思想之最要中心。然孔子告颜子则曰:"克已复礼为仁",此乃一种人生实际行为之指导,非如今人所谓乃是哲学上一特殊名词特殊观念之界说。换言之,此乃孔子教颜子如何学做一仁人,而非指导颜子在仁的观念或仁的哲学上如何作思考与研究。颜渊请问其目,孔子告之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此是教以行,非是教以知。有真行乃使有真知。非如一番哲学,可由逻辑辨证种种思考方法推演而得。道不远人,为人之道,即各在其当人之身。非礼勿视、勿听、勿言、勿动,此道即近在颜子身上。孔子之教颜子,只教其即以己身自治其身。力行有得,境界自到。此乃孔门之所谓道。孔子答其他弟子问仁,亦如此例。一部《论语》,全要如此读。开首即云:"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学而时习,即应是读者己身之道。只要身体力行,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今乃只用孔子思想体系哲学观点等新名词新目标来研读《论语》,把读者自身搁放一边,则孔子精神,岂所易得。至少是隔了一层厚膜,难于通透。要之,《论语》一书,竟体是一种教育思想。读其书,当如听孔子之耳提面命,乃为真切。

读《墨子》,便该知墨子如何教人兼爱。读《老子》,自该知老子如何教人慈,教人俭,教人不敢为天下先。当求自己如何来学得此三宝。读《孟子》,便该懂得如何动心忍性。读《庄子》,便该懂得如何以逍遥游的胸襟来处人间世。此等皆是诸家之所谓"道",莫不有一番人生实际工夫,亦莫不有一番教育精神寄放在内。故读者亦须把自身放入,乃可由此有得。苟有得,其自身即为一得道之人,乃可本其所得转以教人。师道从人道中来,师道不熄,人道亦不熄。中国传统文化之所以能悠久广大,日常日新,所系在此。今人自好以新观念衡评旧传统,于是孔、墨、老、庄皆成为如西方般一思想家与哲学家,而今天的我们则自有另一套教育上的新思想与新方法来领导后进。如此则中国三四千年来之文化积业,岂不将随而消失不复持续。此是一大问题,值得我们之警惕与研讨。

先秦诸子外,试举隋、唐禅宗,宋、明理学为例。相传达摩东来,只是面壁。一日,一僧慧可去看达摩,问如何得心安。达摩说:"将心来,与汝安。"慧可言下有悟,遂开此下数百年之禅宗。西来佛教之天下,一转而成为中国禅宗之天下。其实达摩之教,亦是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慧可反身一问己心,因而大彻大悟。此一番现前真实教训,正与中国传统教育精神有合。在佛门中禅宗大行,决非无故而然。此下禅宗祖师们,都只是一言半句,教人摸不到边际,而终于使人悟得大道。纵说禅道仍是旨在出世,与儒、墨、道诸家之道有不同,但其具有同一教育精神与教育方法,则无大相异。

宋、明理学家,虽是力斥禅学,但双方之教育精神与教育方法,亦显见有极相似处。程明道、伊川兄弟,幼年从游于周濂溪,濂溪教以"寻孔、颜乐处",只此五字,便下开伊洛理学门户。明道尝言:"自闻濂溪语,当夜吟风弄月而归,有吾与点也之意。"此亦似一种禅机。人生真理,本是俯拾即是,反身便见。由此体入,自可有无限转进。

猜你喜欢
  列传第五十八 二郭两王张牛·欧阳修
  卷十三·本纪第十三·宪宗一·张廷玉
  第七回 寻生路徐市垦荒 从逆谋李斯矫诏·蔡东藩
  第六十回 挟妖道黄巾作乱 毁贼营黑夜奏功·蔡东藩
  ○鱼壳别传·许指严
  仁宗昭皇帝实录(卷八)·杨士奇
  卷之五百五十四·佚名
  卷五十三·班固
  ·奏请颁铸台湾道关防片·丁曰健
  第六章 伪满十四年 七 吉冈安直·溥仪
  ●附录二·吴子光
  卷五十七·雍正
  卷三十九·徐一夔
  秦淮画舫录跋·捧花生
  二十六年·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沁园春·别杏佛·胡适

    杏佛赠别词有“三稔不相见,一笑遇他乡,暗惊狂奴非故,收束入名场”之句,实则杏佛亦扬州梦醒之杜牧之耳。其词又有“欲共斯民温饱,此愿几时偿”之语。余既喜吾与杏佛今皆能放弃故我,重修学立身,又壮其志愿之宏,故造此词奉答,即以

  • 卷三十一崇训·何良俊

    文潞公致仕归洛,入封时年八十矣。神宗见其康强,问卿摄生亦有道乎?潞公对无他,臣但能任意自适,不以外物伤和气,不敢做过当事,酌中恰好即止。上以为名言。 胡文定语杨训曰:人家最不要事事称意,常有些不足处才好。若人家事事足意,

  • 第十章 刑法·吕思勉

    谈中国法律的,每喜考究成文法起于何时。其实这个问题,是无关紧要的。法律的来源有二:一为社会的风俗。一为国家对于人民的要求。前者即今所谓习惯,是不会著之于文字的。然其对于人民的关系,则远较后者为切。中国刑法之名,

  • 卷二十八·叶盛

    ●水东日记卷二十八杨文贞叙谱至多文章正宗叙论许文宗交吴闲闲许中丞旧第杀虎及射野豕法旧碑石前元加封孔子制碑论兴安禽声类人言禀受厚薄○杨文贞叙谱至多庐陵胡文穆公、杨文贞公两人同被文皇馆

  • 斛律光传·李百药

    斛律光,字明月,少年时就精通骑马射箭,而以武艺闻名于世。魏末,跟随父亲金西征,周文帝长史莫者晖这时正在行武中,光看见后,骑在急驰的马上向他射箭,趁着射中的机会,将他活捉了过来,这时光才十七岁。得高祖嘉奖,擢升为都督。世宗作

  • 卷之十七  北征後錄(明)金幼孜 撰·邓士龙

    (北征後錄,一卷,明金幼孜撰。) 永樂十二年三月十七日庚寅,上躬帥六師,往征瓦剌胡寇答里巴、馬哈木、太平、把禿孛羅等,馬步官軍凡五十餘萬,予與學士胡公光大、庶子楊公勉仁皆扈從。是日辰時啟行,由安定門出,午至清河下營。晚微

  • 职官六·徐松

    〔枢密院承旨司〕【宋会要】枢密院承旨司,有枢密都承旨、副都承旨,又有枢密院副承旨之名,皆不备置,常以一、二员通书诸房公事。五代有承旨、副承旨,以诸卫将军充。每崇政殿临决庶务,则侍立殿前。侍卫司奏事,则受而读之。又别

  • 运历二·徐松

    铜仪【宋会要】真宗大中祥符三年闰二〔月〕四日,司天监言:「冬官正韩显符造铜浑仪成。」诏移入龙图阁,令显符选学生中可教者传授其业。 十一月三日,召辅臣至阁观铜仪。其制为天轮二,一平一侧,各分三百六十二度。又为黄赤道,

  • 二十二年·佚名

    (丁卯)二十二年大明嘉靖四十六年春正月1月1日○丁巳朔,日暈,兩珥,暈上有背。1月3日○己未,傳曰:「近日成守琛之贈爵,予知其歿,故特命之,而徐敬德事,則未之覺矣。〈敬德,松都人,中司馬試。嘗結茅於五冠山之花潭。身居窮約,學究淵源,造

  • 卷八·毛奇龄

    钦定四库全书经问卷八翰林院检讨毛奇龄撰李塨问宋儒有神道尚右之说不知何所考据或因庙室以西尽为尊藏主于西壁遂误为此言乎考古人太祖位下左昭右穆东昭西穆则神道尚左非尚右也曰神道尚右自昔有之古有阳尚左阴尚右天道

  • 陈子车死于卫(1)·戴圣

    ——制止殉葬的“黑色幽默”【原文】陈子车死于卫(2)。其要与其家大大谋以殉葬(3),定而后陈子亢至(4)。以告曰“夫子疾,莫养于下,请以殉葬。”子亢曰:“以殉葬非礼也。虽然,则彼疾当养者,孰若妻与宰?得已(5)

  • 原序·吕本中

    春秋集解原序春秋集解三十卷赵希弁读书附志云东莱先生所着也长沙陈邕和父为之序按成公年谱凡有著述必书独是编不书宋史本传公所着有易书诗而无春秋惟艺文志于春秋集解三十卷直书成公姓名考吴兴陈氏书録解题有春秋集解

  • 卷三·魏了翁

    <经部,礼类,仪礼之属,仪礼要义钦定四库全书仪礼要义卷三宋 魏了翁 撰士冠礼三冠子不醴则醮用酒谓用旧俗若不醴则醮用酒注谓国有旧俗可行圣人用焉不改释曰自此已上说周礼冠子之法自此已下至取笾脯以降如初说夏殷冠子

  • 教学品第二·佚名

    昔佛在舍卫国祇树精舍。佛告诸比丘,当勤修道除弃阴盖。心明神定可免众苦。有一比丘志不明达。饱食入室闭房静眠。爱身快意不观非常。冥冥懈怠无复昼夜。卻後七日其命将终。佛愍伤之。惧堕恶道即入其室。弹指觉曰:咄起何

  • 佛说进学经·佚名

    宋居士沮渠京声译  闻如是。一时佛游舍卫祇树之园须达精舍。大贤众千二百五十人。佛告诸比丘。有四雅行。智者常遵。丈夫所修。达士恒奉。不才愚夫所不好乐。何等为四。孝事父母悦色养足。守仁行慈终始不杀。惠施济

  • 读易日钞·张烈

    清张烈撰。八卷。《四库全书》本。此书说《易》,尊崇朱熹《周易本义》之解,主于因象设事,就事陈理。《四库全书提要》指出:“是书一以朱子《本义》为宗。谓《易》者象也,言有尽,象无穷。伏羲画为奇偶,再倍而三,因重而六,文、周

  • 明臣谥考·鲍应鳌

    明鲍应鼇撰。应鼇字山父,歙县人。万历乙未进士,官至礼部祠祭司郎中。是书载明代文武诸臣赠谥,与钦定《明史》各传俱相符合。首载各谥释义,为当时礼官体例。而所列诸谥,如某人谥某字,皆分注当日定谥取义之文於下,使观者具知其

  • 称扬诸佛功德经·佚名

    凡三卷。北魏吉迦夜译。又称现在佛名经、诸佛华经、称扬诸佛经、集诸佛华经、集华经。收于大正藏第十四册。佛陀于经中自命本经经名为‘称扬诸佛功德法品’或‘集诸佛花’。经中列举诸佛世界及佛名,并赞叹其功德。上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