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仁宗昭皇帝实录(卷八)

永乐二十二年十二月壬寅朔  上视牲南效  平阳王羙圭陛辞赐之钞币并赐其父白金百两钞十万贯彩币表里六十大者六人什器香药咸备  命徐景璜为南京锦衣卫指挥佥事景璜故中军都督佥事膺绪子也  左军都督府都督佥事张达卒达睢宁县人初为燕山左卫护总旗洪武三十二年从  太宗皇帝举义奋勇敌忾累效战功积官至金吾左卫指挥使永乐六年进都指挥佥事八年从征迤北以先入贼阵杀获有功进指挥同知再进左军都督府都督佥事至是卒赐赙赠遣官致祭癸卯  上闻建文奸臣齐黄等外亲全调戍边者有田在乡悉荒废令兵部每家存一丁于戍所余放归为民甲辰召广东按察司副使陈勉为都察院左副都御史  上谕吏部臣曰师儒之职不可滥授此欲其成就人才德古以模范称之模范不正其所造器何由得正比来国子生务实学者甚少大率于诸司历事苟延岁月以图出身固是学者志趋卑下亦由师范失职所致卿等每引选国子监官皆循资格升之不闻举一道德老成之士如何望太学之师皆得人自今宜慎重其选  吏部举奏兴州左屯卫经历李能诈丁忧事  上曰孝子事亲惟日不足不幸已死初犹以生事之不忍据死其亲今亲在乃诈言死以诳朝廷不孝不忠熟大于此  命法司治之  夜月犯十二国诸星  有星大如杯色青白见七公光烛地丙午朝鲜国王李祹遣陪臣李稷等贡马及方物锡钞币表里有差丁未升詹事府府丞黄宗载为吏部右侍郎大理寺右寺丞施礼南京大理寺右寺丞汤宗各为本寺左少卿南京吏部郎中严升为南京大理寺右少卿南京礼部郎中王羽为太常寺少卿山东道监察御史金庠为南京刑部右侍湖广道监察御史杨复为大理寺右寺丞四川道监察御史郑煁为詹事府丞山东道监察御史顾谦为通政司右参议通政使司右参议朱侃为本司左参议广西道监察御史孙暠户科给事中宋戴俱为太仆寺寺丞南京太仆寺寺丞郭斌为顺天府治中太仆寺少卿喻良为广东按察司使山东按察使李旭福建布政使司右参政鼐俱为左布政司使旭任湖广鼐任福建浙江布政使司右参政程禧贵州布政使司右参政禄广平俱为左参政禧任江西广平任交阯南京礼部郎中王晏兵部郎中潘同俱为布政使司右参议晏任山西同任四川调湖广左布政使马璘任山西布政使司湖广按察司副使王增任浙江按察司  命山东左布政使俞景周山西右布政使孙预狭西布政使司左参政吴衡致仕都察院右都御史兼詹事府詹事向宝言二事其一将帅年老其子孙应承袭者乞严训练比试庶淂实用更乞许令举保通晓兵法熟闲武艺之人赴京试用其二府州县官有犯公罪轻者乞量罚其俸有被告者乞先追事内人鞫问明白果有干连府州县官然后代问庶免无罪者道路往来之费  上命兵部及法司如所言行之  监察御史胡启先言南京龙蟠虎踞之势长江天堑之险国家根本所在若使臣下镇之是授以控御之柄伏乞  命皇太子留守以系人心以固邦本  礼科给事中黄骥言西域使客多是贾胡假进贡之名藉有司之力以营其私其中又有贫无依者往往投为从人或贷他人马来贡既名贡使得给驿传所贡之物劳人运至自甘肃抵京师每驿所给酒食刍豆费之不少比至京师又给赏及予物直其获利数陪以此胡人慕利往来道路贡无虗月缘路军民递送一里不下三四十人俟候于官累月经时防废农务莫斯为甚比其使回悉以所得贸易货物以归缘路有司出军载运多者至百余辆男丁不足役及女归所至之处势如风火叱辱驿官鞭挞民夫官民以为朝廷方招怀远人无敢与其为骚扰不可胜言乞敕狭西行都司除哈密忠顺王及亦力把里撒马儿罕等处番王遣使朝贡许令送赴京来不过一二十人正副使给与驿马余以驿骡庶几狭西一路之人可少苏息臣又窃见西域所产不过马碙砂梧桐咸之数惟马国家所需余无禆于国乞自今有贡马者令就甘肃给军士余一切勿受听其与民买卖以省官府之费  上嘉纳之以其奏示礼部尚书吕震曰骥尝奉使西域故具悉西事卿狭西人有不悉耶为大臣当存国体恤民穷无侵削本根骥所言其皆从之  辽东总兵官武进伯朱荣奏京卫千户刘彪等七人当备御辽东或豆留不发或中路逃归命逮至  上谕彪等曰国家平时餋将仕正望宣力效劳臣之事君当朝受命夕就道今受备御边境非有赴汤蹈火之难仍怯避不行使将士皆如此国家不复使人耶  命都察院锦衣卫曰有罪不诛无以示惩即棫送辽东令荣集诸军斩以狥其中有诉尝存征被伤未愈及病未能行者  上命刑部讯之且谕之曰有罪不可不诛无罪不可滥诛必得其实耳戊申升太常寺典簿鞠祥为南京太常寺丞  四川高县奏乞罢买民茶之新者从之  朝鲜国王李祹遣使奉表及贡方物贺即位  贵州布政使司言赤溪两江口其地僻远逼近苖蛮所置巡检司不便命革之  夜有星大如鸡子色青白见天津己酉瓦剌贤义王太平遣使选谷歹等贡马庚戌兵部奏选武职  上命皇太子选遂以金吾左卫故指挥使马亨弟真羽林前卫故指挥使丁贵子泉金吾左卫故指挥同知杨得胜子海耿友子名金吾右卫故指挥同知邓信弟智府军右卫故指挥同知郭得青子安燕山右卫故指挥同知李五十八弟福济阳卫故指挥同知成哈失台子曲里不花金吾左卫故指挥佥事脱欢子保保大都里苐七十祖肆侄顺济阳卫故指挥佥事杭卜颜帖木儿子打兰俱袭职遣中官尹凤等赐朝鲜国王李祹彩币表里并赐其使钞币俾随凤等归  刑部尚书金纯太子少保兼都察院左都御史刘观等奏刑名毕  上谕之曰朕于刑法未尝敢以喜怒增损卿等鞫狱之际亦当虗心听察量其情实有罪不可幸免无罪不可滥刑持法明信则人有所畏而不敢犯若不明其情而任已轻重或迎合朕意使人含冤抱恨者朕之所恶卿等其慎以为戒卿等皆国大臣非独自己当存矜狱之心如朕一时过于疾恶处法失中卿等更湏执正毋以乖逆为虑朕不难于从善也故兵部尚书兼詹事府詹事金忠子达来朝时达甫十岁余  上召至前抚问之曰  命左右赐食及衣顾侍臣曰忠事  先帝于兵戈艰难之际又辅朕于春宫笃厚诚谨良有禆益今朕即位而忠独早殁因慨叹久之遂  命吏部授达翰林院检讨月食其禄俾归进学俟年长召用是日召故吏部侍郎许思温之子俊亦至授太常寺赞礼郎俾进学翰林院以待用思温初为北平按察司副使从  上效守城之劳盖  上于旧人眷念不忘率于此辛亥升燕山右卫指挥佥事巫政为指挥使  命备御开原  赐瓦剌贤义王太平彩币表里并赐其使选谷歹等钞币有差  书各都司按察司姓名于奉天门西序先是  上谕吏部尚书蹇义兵部尚书李庆曰庶官贤否军民系休戚唐太宗书剌史之名于屏朝夕省览闻其有善政则各<锍-釒>于下故当时所用之人皆思旧励致治效斗米三钱外户不闭  皇考亦尝书中外官姓名于武英殿南廊闲暇现之今五府六部之臣朕朝夕接见得询察其贤否若都司布政司按察司官朕既不尽识其人久不悉其姓名虽或闻其贤否雅正既久不能不忘为臣有善而上忘之谁肯自勉有不善而上忘之谁肯自戒如此国家何以望治效尔吏部兵部其各都司布政司按察司官姓名履历揭诸西序朕得闲暇观之以考察其行事而黜陟焉至是悉书之  上顾义等曰卿等更湏用心以副朕图治之意  上谕户部尚书夏原吉曰钞法不通两日与卿等商略未决朕思之稼穑问农丝枲问妇此事须询之闾阎市井间庶尽委曲可揭榜通衢令官吏军民中凡有所见许诣阙自陈或赴通政司投进言当者从之否者不罪  改应天府治中张敬为上林苑监左监正黄州府同知弓弼为右监正四川行都司断事徐肃彰为监副太原府通判杨敬为右监副壬子礼部进会议葬祭等仪发引前三日行奏告礼预斋戒百官出宿于公三日遣官以葬期告  天地  宗庙  社稷  皇帝衰服告  几筵  皇太子亲王以下皆哀服随班行礼自是日始百官哀服朝一临至发引日止京师内外自此至祔祭日禁乐自此至葬毕禁屠宰发引前一日遣官祭金水桥午门端门承尺门御桥大明门德胜门清河桥沙河京都应祀神祗并经过土处应祀神祠祭仪用酒果殽馔香烛是夕设辞奠  皇帝  后妃  皇太子亲王以下皆哀服以序致祭司礼监礼部锦衣卫官提督执事事者设大昇举于午门外依图式陈设葬仪于午门外并大明门外发引日设启奠内侍陈设礼馔拜位如常仪内导引官导  皇帝衰服诣拜位  皇太子亲王以下衰服各就拜位赞礼赞四拜奠帛献酒读祝四拜举哀兴哀止望痊礼毕内导引官导  皇帝诣  几筵殿内少东西向立  皇太子亲王以下丹陛上东立执事者升彻帷等物拂拭  梓宫毕内侍彻启奠内执事官进龙輴于  几筵殿下设真亭神帛舆谥册宝舆于丹陛上设神奠如启奠之仪毕内导引官导  皇帝诣  梓宫前稍东西向立导  皇太子由殿左门入立于  皇帝之南稍东西向立亲王以下俱于丹陛上稍东西向立侍于  梓宫前跪奏请  灵驾进□内侍捧谥册宝次捧神帛由殿中门出各置舆内次捧铭旌由中门出执事官升捧  梓宫内执事持翼左右蔽  梓宫前跪奏请  梓宫升龙輴执事官奉登龙輴讫以彩帷餙  梓宫执翣仍列左右内侍持伞扇侍卫如仪列旧所御仪仗居前谥册神帛真亭铭旌以次而行内导引官导  皇帝由殿左门出后妃  皇太子亲王及宫眷后随至午门内设遣奠如祖奠之仪进帛爵读祝官各随地之所宜立内侍于  梓宫前跪奏请  灵驾进发司礼监官率仪卫谥册宝舆等前行  皇帝  后妃  皇太子亲王以下皆哭尽哀内侍于  皇帝前跪奏请还宫内侍导引  皇帝还宫  后妃已下俱还宫执事卑  梓宫由中门出至午门外礼官跪奏请  梓宫升大昇舆执事官奉  梓宫升大昇舆讫礼官跪奏请  灵驾进发司礼监礼部锦衣卫官提督葬仪以次前行  皇太子亲王以下哭送  灵驾出至端门外行辞  祖礼执事官预设褥位于  太庙中香案前  梓宫出端门外礼官跪奏请辞  祖导引官导  皇太子易常服诣神帛舆前跪礼官奉  神帛授  皇太子  皇太子捧  神帛兴由庙街左门入至  太庙褥位跪置  神帛于褥舆  皇太子正立于  神帛后赞礼赞跪  皇太子跪神官跪于  皇太子之左奏  太宗体天弘道高明广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  文皇帝谒辞礼官兴赞礼赞俯伏兴  皇太子俯伏兴赞五拜三叩头礼卑  皇太子跪捧  神帛兴仍由庙左门出至宝兴前以  神帛授礼官礼官跪授  神帛安奉舆中讫奏请  灵驾进发  皇太子仍丧服并亲王随行  梓宫由承天门大明门中门出  皇太子亲王以下俱由左门出步送至德胜门外送至陵在途并至陵俱朝夕奠哭临在诸王皇亲驸马公候伯及文武百官军民耆老四命以上命妇以序缘途设决致祭祭毕文武官不系山陵执事及分送者并命妇耆老悉还  大昇舆行缘途每程预设校尉昇送选委内官同锦衣卫官专一提督务在起止有节行步安徐缘途宿顿之处预先搭盖席殿仍量盖席房以贮仪仗等物至陵执事官先陈龙輴于献殿门外俟  大昇舆以至礼官诣  大昇舆前跪奏请  灵驾降舆升龙輴诣献殿执事官捧  梓宫升龙輴由中门入  皇太子亲王俱由左门入诣献殿安奉讫谥册宝等舆仍陈于前行安神礼执事陈馔如常仪设  皇太子拜位于  梓宫前内侍导  皇太子诣拜位赞四拜兴赞跪奠酒读祝俯伏兴赞四拜举哀止赞礼毕亲王以下陪拜如常仪遣官祠后玉并天寿山俟掩玄宫设迁奠执事官陈礼馔如常仪设  皇太子拜位于梓宫前内侍导  皇太子诣拜位赞四拜赞跪奠帛奠酒读祝讫俯伏兴赞四拜举哀止望痊亲王以下陪拜如常仪退将掩玄宫内侍导  皇太子亲王以下诣  梓宫前跪内侍奏请  灵驾赴玄宫俯伏兴执事官升奉迁  梓宫入皇堂安奉讫内侍奉谥册宝置于前陈列明器等毕行赠礼执事官陈礼馔于皇堂门外奉玉帛安置于香案前设  皇太子拜位于前内侍导  皇太子诣拜位赞四拜兴赞跪赞奠酒赞进赠执事官捧玉帛跪进于  皇太子之右  皇太子受玉帛献毕以授内执事捧入皇堂安置讫赞俯伏兴  皇太子俯伏兴赞四拜举哀兴哀止赞赠事毕内侍出遂掩玄宫掩毕行享礼子玄宫尊前如迁奠仪遣官祠后土及祭天寿山掩玄宫将毕内侍设香案于玄宫门外陈礼馔如仪设题主安于香案前西向设  皇太子拜位于前北向内侍盥手出主于案上题主官盥手西向题主毕内侍奉主置于神座藏神帛于箱中置其后内侍跪奉请  太宗体天弘道高明广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  文皇帝神灵上神主奏讫赞四拜兴赞跪献酒读祝俯伏兴赞四拜举哀兴哀止内侍启椟受主讫跪奏请  神主降座升舆奉  神主升灵舆至献殿上内跪奏请  神主降舆升座奉  神主即座讫行初虞礼执事官陈礼馔于  神主前设  皇太子拜位于香案前内侍引  皇太子就拜位赞四拜兴赞行初献礼赞跪  皇太子跪奠帛奠酒读祝卑俯伏兴亚献终献赞四拜举哀兴哀止望痊礼卑内官捧神帛箱埋于殿前屏处洁地焚凶器于野葬曰初虞柔日再虞刚日三虞后间日一虞至九虞止在途  皇太子行礼选京  皇帝亲行礼  神主启行将还内侍于  神主前跪奏请  神主降座升舆还京奏讫俯伏兴于灵座上  神主升灵舆进行仪仗侍卫如仪  皇太子后随在途朝夕奠  神主还京先于城外置幄次日锦衣卫备仪卫教坊司备鼓吹不作百官衰服奏候城外  神主至入幄次百官序列于前行五拜三叩头礼毕俟  神主进行百官后从至午门外仪卫等退内导引官导  皇帝哀服奉迎于午门内  神主至举哀步导  神主升  几筵殿内  皇帝立于殿上稍东西向内侍于  灵舆前跪奏请  神主降舆升座奏讫捧  神主安奉于灵座讫行安神礼执事官陈设如常仪内导引官导  皇帝诣拜位奏四拜兴奏跪奠酒读祝俯伏兴奏四拜举哀兴哀止奏礼毕  皇太子亲王以下陪拜如常仪鸿胪寺引百官于思善门外随班行礼传唱如仪明日百官行奉慰礼虞祭内侍陈礼馔拜位于  几筵前如常祭仪内导引官导  皇帝哀服诣拜位  皇太子亲王以下哀服各就拜位行四拜初献奠帛奠酒读祝亚献终献赞四拜举哀兴哀止望痊礼毕卒哭用虞祭后□□□山□□日礼同虞祭自是朝夕奠祔周卒哭之太常寺陈设礼馔于  太庙如时享之仪乐设而不作设仪卫伞扇于午门外内侍官设  皇帝拜位于  几筵殿上进御辇于殿前丹陛上内导引官导  皇帝衰服诣拜位赞四拜举哀兴哀止立于拜位之东西向内侍诣  灵座前跪奏请  太宗体天弘道高明广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  文皇帝神主降座升辇诣  太庙祔享奏讫内侍捧  神主由殿中门出安奉于御辇内侍执伞扇侍卫如仪至思善门外  皇帝易祭服升辂后随至午门外仪卫伞扇分列于  太庙南门外之左右导引官导  皇帝诣御辇前赞跪  皇帝跪太常卿跪奏请  太宗体天弘道高明广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  文皇帝神主降辇诣  太庙祔享奏讫赞俯伏兴  皇帝俯伏兴导引官导  皇帝捧  神主由左门入典仪昌乐舞生就位执事官各司其事至丹陛上典仪唱  太宗体天弘道高明广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  文皇帝谒庙内赞奏请诣  神位前至  一庙前内侍捧  神主置褥位  皇帝于  神主后行八拜礼  二庙  三庙  四庙  五庙俱八拜毕内侍捧  神主朝于北太常寺卿立坛于东西向唱赐坐  皇帝搢圭内侍捧  神主进  皇帝  皇帝奉  神主安于座导引官导  皇帝诣拜位行祭礼如时享之仪文官五品以上武官四品以上随班行礼礼毕太常卿于  太宗皇帝神主前跪奏请  大宗体天弘道高明广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  文皇帝神主还  几筵奏讫导引官导  皇帝捧  神主由庙左门出至午门外安奉于御辇仪卫伞扇导从如来仪  皇帝升辂后随至午门外仪卫止  皇帝至思善门降辂释祭服易衰服随御辇至  几筵殿前内侍于辇前跪奏请  神主降辇升座内侍奉  神主升座讫内导引官导  皇帝由殿左门入行安神礼如前仪礼毕  皇帝释服还宫明日百官素服乌纱帽黑角带行奉慰礼  上揽礼部所进仪毕悲呜咽不胜起还宫

猜你喜欢
  ●滿洲實錄卷八·佚名
  第三十五回 泄密谋二江授首 遭主忌六贵洊诛·蔡东藩
  名山藏卷之五十八·何乔远
  卷三·陈康祺
  ◎汉奸组织下特务机关——七十六号内幕·佚名
  卷之三百三·佚名
  卷之二百九十三·佚名
  ●南疆绎史勘本卷二·温睿临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十 艺文略五·纪昀
  第五辑·佚名
  卷十一·佚名
  卷一百七十四之一·雍正
  五 在英国留学七年(1904—1911)·胡适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七十二·佚名
  议练民兵守淮疏·辛弃疾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薛燧·唐圭璋

      燧字子新,号独庵,与林洪同时。   南乡子   柳色锁重楼。楼上轻寒不满钩。堆径落约深半指,悠悠。飞絮帘栊几许愁。   逐日望归舟。暖藕全宽玉臂韝。待得君来春去也,休休。未老鸳鸯早白头。

  • 闲适一 古调诗五言 凡五十三首·白居易

    常乐里闲居偶题十六韵兼寄刘十五公舆、王十一 起、吕二炅、吕四颎、崔十八 玄亮、元九稹、刘三十二敦质、张十五仲方。时 为校书郎 帝都名利场,鸡鸣无安居。独有懒慢者,日高头未梳。工拙性不同,进退迹遂殊。幸逢太平代,天

  • 卷四十八·陈焯

    钦定四库全书宋元诗会卷四十八兵部主事陈焯编杜 范【字成之黄岩人其从祖熚受学朱熹范得从祖之传家学益着登嘉定元年进士由金坛令累迁秘书监拜监察御史又以御史累迁至枢密院同知官至右丞相其谠论直道多见於为御史时范

  • 卷三百五十八 列传一百四十五·赵尔巽

      冯光熊 陆有仁 觉罗琅玕乌大经 清安泰 常明 温承惠 颜检   冯光熊,字太占,浙江嘉兴人。乾隆十二年举人,考授中书,充军机章京。累擢户部郎中。三十二年,从明瑞赴云南,授盐驿道,母忧归,坐失察属吏科派,夺职。服阕,以员外郎

  • 平定三逆方略卷二十四·佚名

    卷二十四   康熙十五年五月癸未,命巡抚韩世琦率兵赴长沙。大将军安亲王岳乐等奏:自围长沙以来,地方诸务无人办理。上命巡抚韩世琦尽率标下官兵赴长沙军前;其岳州军需,付湖南布政使安世鼎调度。   命议叙绿旗有功将士。

  • 第一编 王国维、张荫麟讲先秦史·王国维

    殷周制度论中国政治与文化之变革,莫剧于殷、周之际。都邑者,政治与文化之标征也。自上古以来,帝王之都皆在东方:太皞之虚在陈,大庭氏之库在鲁,黄帝邑于涿鹿之阿,少皞与颛顼之虚皆在鲁、卫,帝喾居亳。惟史言尧都平阳、舜都蒲坂

  • 卷之一百五十·佚名

      监修总裁官光禄大夫太保兼太子太傅保和殿大学士兼户部尚书二等伯加四级臣马齐光禄大夫经筵日讲官起居注少保兼太子太保保和殿大学士仍兼管吏部户部尚书翰林院掌院事加二级又加一级臣张廷玉光禄大夫经筵讲官太子

  • 第五册 天聪元年四月至五月·佚名

    第五册 天聪元年四月至五月四月初十,遣青嘉努自军中至,报称前往朝鲜之军还,诸贝勒已於初八日渡江等语。是日,蒙古贝勒吉尔布什额驸、西尔呼纳克、达赖、满珠习礼喀驸、恩克森等,叶诸贝勒,先自出征处还家。汗责之曰:“惟

  • 八五一 全书处汇核上年十至十二月全书内缮写讹错并总裁等记过次数清单·佚名

    八五一 全书处汇核上年十至十二月全书内缮写讹错并总裁等记过次数清单乾隆四十七年二月全书处遵将乾隆四十六年十月初起至十二月底止呈进过全书六次,内缮写讹错奉旨记过之处,除总纂官纪昀等、总校官陆费墀前经奉旨免其

  • 二六七 谕内阁改编《明纪纲目》着仿照《通鉴辑览》办理并查改《明史》对音讹舛之处·佚名

    二六七 谕内阁改编《明纪纲目》着仿照《通鉴辑览》办理并查改《明史》对音讹舛之处乾隆四十年五月十八日乾隆四十年五月十八日内阁奉上谕:昨因《明纪纲目》考核未为精当,命军机大臣将原书另行改辑,候朕鉴定。因思《纲目

  • 杨业传·脱脱

    杨业,并州太原人。他的父亲杨信,任后汉麟州刺史。杨业幼年洒脱不羁,好行侠义,擅长骑马射箭,喜打猎,所猎之物比他人多一倍。他曾对他的伙伴说“:我将来当将军用兵,也要像今天用鹰犬追逐野鸡、山兔一样。”他二十岁左右追随北汉

  • 卷第五十八·佚名

    宰相八进拜八范纯仁拜右丞相制元祐八年七月丙子朕嗣宅丕后。若昔大猷。劳于求贤。职在论相。眷言旧德。还位宰司。乃颁命书。播告在位。观文殿大学士、太中大夫、上柱国、高平郡开国公、食邑三千户、食实封一千一百户

  • 242.袁崇焕大战宁远·林汉达

    当魏忠贤的阉党把明朝朝政闹得乌烟瘴气的时候,后金大汗努尔哈赤正不断在辽东进攻明军。萨尔浒大战以后,明王朝派了一位老将熊廷弼出关指挥辽东军事。熊廷弼是个很有才能的将领,可是担任广宁(今辽宁北镇)巡抚的王化弼却认为

  • 修身·吕坤

      六合是我底六合,那个是人?我是六合底我,那个是我?  世上没个分外好底,便到天地位,万物育底功用,也是性分中应尽底事业。今人才有一善,便向人有矜色,便见得世上人都有不是,余甚耻之。若说分外好,这又是贤智之过,便不是好。 

  • 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第三·慧立

    沙门慧立本 释彦悰笺起阿逾陀国终伊烂拏国自此东南行六百余里渡殑伽河。南至阿逾陀国(中印度)。寺百余所。僧徒数千人。大小乘兼学。大城中有故伽蓝。是伐苏槃度菩萨(唐言世亲。旧曰婆薮槃豆。译为天亲讹也)于此制大

  • 岐山入院法语·太虚

    ──三十二年十二月三日──山门:刹海无边,不离岐山当处;人天普会,同入不二法门。(举杖指门云):入。  关帝:好凭忠烈气,永护法王城。  韦天:驱天役海逢今日,护法安僧仗将军。  佛殿礼佛:虚空消殒,何处睹后夜明星?华藏庄严,即今

  • 校注医醇賸义·费伯雄

    成书于1863年。清代费伯雄著。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63年铅印本。此书原为24卷,后毁于兵火,费氏晚年追忆书中内容,不及十之二三,遂于原名后续“賸义”二字。全书共四卷列述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疾,以及虚劳内伤等诸杂病,

  • 大三摩惹经·佚名

    一卷,赵宋法天译。三摩惹者梵语,会之义。佛在迦毗罗林,四梵王各以颂赞,大众云集,有大黑神祖蹲那作恶,佛说声闻法调伏之。是与长阿含大会经同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