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七十一

钦定四库全书

钦定大清会典卷七十一

工部

营缮清吏司

坛庙

坛庙规制

圜丘在正阳门外南郊形圆象天南向三成上成径九丈高五尺七寸二成径十有五丈高五尺二寸三成径二十一丈高五尺上成石面九重自一九环甃递加至九九二成自九十递加至百六十有二三成自百七十有一递加至二百四十有三合一三五七九阳数每成四出陛皆白石九级上成石阑七十有二二成百有八三成百八十合三百六十周天之度柱如之内壝形圆周百有六丈四尺高五尺九寸壝门四皆六柱三门柱及楣阈皆白石扉皆朱棂壝外东南丙地燔柴鑪一高九尺径七尺甃以绿琉璃瘗坎一东南燎鑪五西南镫杆三外壝形方周二百十丈一尺高八尺六寸门制与内壝同燎鑪四分设於壝东西门之左右壝北门後为

皇穹宇南向环转八柱圆檐上安金顶基高九尺径五丈九尺九寸石阑四十有九东西南三出陛各十有四级左右庑各五间一出陛殿庑覆瓦均青色琉璃围垣形圆周五十六丈六尺八寸高丈有八寸南设三门崇基石阑前後三出陛各五级外壝东门外东北隅

神库

神?各五间井亭一祭器库乐器库椶荐库各三间又东为宰牲亭井亭各一壝外内垣门四东曰泰元南曰昭亨西曰广利北曰成贞皆朱扉金钉纵横各九昭亨门外东西石坊各一

祈年殿在成贞门北坛圆三成南向上成径二十一丈五尺二成径二十三丈二尺六寸三成径二十五丈面甃金甎围以石石阑四百二十南北三出陛东西一出陛上成二成各九级三成十级坛上建

祈年殿制圆内外柱各十有二中龙井柱四檐三重上安金顶左右庑各九间均覆青琉璃前为

祈年门崇基石阑前後三出陛各十有一级门外东

南燔柴鑪一瘗坎一燎鑪五制如

圜丘内壝周百九十丈七尺二寸门四北门後为皇乾殿五间上覆青琉璃南向正面三出陛东西一出陛各九级石阑五十有九内壝东门外长廊七十二间二十七间至

神?井亭又四十五间至宰牲亭为祭时进俎豆避雨雪之用壝外围垣东西北三面各有门南接成贞门成贞门外西北为

斋宫东向正殿五间崇基石阑三出陛陛前左设斋戒铜人石亭一右设时辰牌石亭一後殿五间左右配殿各三间内宫墙方百二十三丈九尺九寸中三门左右各一门墙外环池前跨石梁三左右各一东北隅钟楼一外宫墙方一百九十八丈二尺环以回廊一百六十三间复遶以深池宫门石梁均与内同广利门外西北为神乐署东向大门三间中凝禧殿五间後显佑殿七间凡奉祀协律各廨舍均连檐通脊分设廊庑中西为牺牲所大门三间南向房九十三间中祀

牺牲之神後为官署东西列屋以饲牲牵外垣内西南钟楼一

圜丘

祈年殿共围垣二重内垣高丈一尺址厚九尺顶厚七尺周千二百八十六丈一尺五寸外垣高丈一尺五寸址厚八尺顶厚六尺周千九百八十七丈五尺西向门二南北并列南入

圜丘北入

祈年殿皆三门角门一○

  方泽在安定门外北郊形方象地方折四十九丈四尺四寸深八尺六寸濶六尺泽中贮水方丘北向二成上成方六丈下成方十丈六尺均高六尺上成正中六六方甃外八方均以八八积成纵横各二十四路二成倍上成八方八八之数半径各八路以合六八隂数皆甃以黄色琉璃每成四出陛各八级皆白石二成上南左右设五岳五鎭五

陵山石座凿山形北左右设四海四渎石座凿水形均东西向水形座下凿池贮水以祭内壝方二十七丈二尺高六尺厚二尺壝北三门六柱东西南各一门二柱柱及?阈皆白石扉皆朱棂壝北门外东北镫杆一西北瘗坎一燎鑪五外壝方四十二丈高八尺厚二尺四寸门制与内壝同东西门内从坛瘗坎南北各二壝南门後

皇只室五间北向覆黄琉璃围垣正方周四十四丈八尺高丈一尺北向设一门外壝西门外

神库

神?祭器库乐器库各五间井亭二又西为宰牲亭亭前井亭左右各一西北为

斋宫东向正殿七间崇基石阑五出陛左右配殿各七间内宫门三间左右门各一外宫墙周百有十丈二尺门三东向门东北钟楼一坛内垣周五百四十九丈四尺北西各三门东南各一门外垣周七百六十五丈西向门三角门一○

  太庙在

阙左南向朱门丹壁覆以黄琉璃卫以崇垣大门三左右门各一

戟门五间崇基石阑中三门前後均三出陛中九级左右各七级门内外列戟百有二十左右门各三间均一出陛各五级

前殿十有一间重檐脊四下沉香柱正中三间饰金梁栋阶三成缭以石阑正南及左右凡五出陛一成四级二成五级三成中十有一级左右九级

中殿九间同堂异室内奉

列圣

列后神龛均南向後界朱垣中三门左右各一门内为後殿制如

中殿奉

祧庙神龛均南向

前殿两庑各十有五间东庑为配飨公王位西庑为配

飨功臣位东庑前西庑南燎鑪各一

中殿

後殿两庑各五间均藏祭器

後殿东庑南燎鑪一

戟门外东西井亭各一前跨石梁五桥南东为神库西为

神?各五间庙门东南为宰牲亭井亭庙垣周二百九十一丈六尺西南

太庙街门五间西北

太庙右门三间均西向○

  社稷坛在

阙右

坛制方北向二成高四尺上成方五丈二成方五丈三尺四出陛各四级皆白石上成以五色土辨方分筑内壝方七十六丈四尺高四尺厚二尺甃以四色琉璃甎各随方色覆瓦亦如之门四各二柱柱及?阈皆白石扉皆朱棂内壝西北瘗坎二坛北

拜殿戟门各五间戟门列戟七十有二均上覆黄琉璃前後各三出陛内壝西南

神库

神?各五间井一坛垣周二百六十八丈四尺内外丹雘覆以黄琉璃北三门东西南各一门西门外宰牲亭一井一坛北门外东北隅正门一左右门各一南门外东南

社稷街门五间东北

社稷左门三间均东向○

  日坛在朝阳门外东郊制方西向一成方五丈高五尺九寸面甃金甎四出陛皆白石各九级圆壝周七十六丈五尺高八尺一寸厚二尺三寸壝正西三门六柱东南北各一门二柱柱及?阈皆白石扉皆朱棂壝西门外燎鑪一瘗坎一西北钟楼一壝北门外东为

神库

神?各三间宰牲亭井亭各一北为祭器库乐器库椶荐库各三间西北为

具服殿正殿三间南向左右配殿各三间卫以宫墙宫门三南向坛垣周二百九十丈五尺西北各门一皆三门北门西角门一覆瓦均緑色琉璃○

  月坛在阜成门外西郊制方东向一成方四丈高四尺六寸面甃金甎四出陛皆白石各六级方壝周九十四丈七尺高八尺厚二尺二寸壝正东三门六柱西南北各一门二柱柱及?阈皆白石扉皆朱棂壝东门北门外燎鑪各一瘗坎一东北钟楼一壝南门外西为

神库

神?各三间宰牲亭井亭各一南为祭器库乐器库各三间东北为

具服殿正殿三间南向左右配殿各三间卫以宫墙宫门三南向坛垣周二百三十五丈九尺五寸东北各门一皆三门北门东角门一覆瓦均绿色琉璃○

  前代帝王庙在阜城门内南向

庙门三间左右门各一前石梁三内

景德门五间崇基石阑前後三出陛中十有一级左右各九级左右各一门正中

景德崇圣殿九间重檐崇基石阑南三出陛中十有三级左右各十有一级东西一出陛各十有二级两庑各七间燎鑪各一殿东

御碑亭一後祭器库五间均南向景德门外东为

神库

神?各三间宰牲亭井亭各一西为承祭官致斋所东南钟楼一围垣周百八十六丈三尺八寸庙门外东西下马牌各一凡正殿门庑均覆绿琉璃门楹涂丹梁栋五采○

  先师庙在安定门内太学左南向街门三间西为持

敬门一间西向

大成门五间崇基石阑中三门前後三出陛门左右列戟二十有四石鼓十右石鼔音训碣一左右各一门门内东西列舍各十有一间北向

大成殿七间崇基石阑三出陛正面十有二级东西各十有七级两庑各十有九间东西向殿东西列舍各十有一间南向西庑南燎鑪一西北瘗坎一甬道左右

御碑亭八

大成门外东为

神?五间宰牲亭井亭各一西为

神库五间承祭官致斋所三间更衣亭一每科进士题名碑分列左右外卫崇垣凡正殿正门碑亭皆覆黄色琉璃余屋均?瓦楹柱门扉均丹饰梁栋五采後为

崇圣祠

正殿五间东西庑各三间燎鑪一庙门三间南向围垣一重门一西向正殿正门均覆緑琉璃门楹丹雘两庑?瓦门楹同

庙街门外东西下马牌各一○

  先农坛在正阳门外西南制方南向一成方四丈七尺高四尺五寸四出陛各八级东南为瘗坎坛北为殿五间以藏

神牌东

神库西

神?各五间左右井亭各一东南为

观耕台方广五丈高五尺面甃金甎四围黄绿琉璃南东西三出陛各八级绕以白石阑柱前为

耤田後为

具服殿五间南向三出陛南九级东西各七级东北为

神仓中廪制圆前为收谷亭左右仓十有二间後为祭器库缭以周垣南门一○

  太岁殿在

先农坛之东北

正殿七间南向三出陛各六级东西庑各十有一间前为拜殿七间拜殿东南燎鑪一坛内垣南北东西各三门○

  神只坛在

先农坛内垣外之东南正南三门缭以重垣东为天神坛制方南向一成方五丈高四尺五寸五分四出陛各九级坛北设青白石龛四镂以云形各高九尺二寸五分祀

云雨风雷之神壝方二十四丈高五尺五寸壝正南三门六柱东西北各一门二柱柱及楣阈皆白石扉皆朱棂西为

地只坛制方北向一成广十丈纵六丈高四尺四出陛各六级坛南设青白石龛五内镂山形者三祭

五岳五鎭五山之只镂水形者二龛下四围凿池祭

则贮水祭

四海四渎之只各高八尺二寸坛东从位石龛山水

形各一祭

京畿名山大川之只西从位石龛山水形各一祭天下名山大川之只各高七尺六寸壝方二十四丈高五尺五寸壝正北三门六柱东西南各一门二柱柱及?阈皆白石扉皆朱棂

坛内垣东门外北为

庆成宫南向正殿五间崇基石阑前左右三出陛各九级後殿五间左右配殿各三间正殿前时辰牌石亭一内宫墙南三门东西掖门各一外宫墙南中三门左右各一门东南钟楼一坛外垣周千三百六十八丈东向门二南北并列南入

先农坛北入

太岁殿皆三门角门一○

  先蚕坛在西苑之东北制方南向一成径四丈高四尺四出陛各十级西北为瘗坎坛东南

先蚕神殿三间西向朱扉覆以绿琉璃崇基三出陛

左右宰牲亭一井亭一北为

神库南为

神?各三间坛东为

采桑台方广三丈二尺高四尺台面甃以金甎围以白石南东西三出陛各十级绕以朱阑前为桑园采桑台後为

具服殿五间南向三出陛各五级东西配殿各三间後殿五间东西配殿各三间四周回廊二十间均覆以绿琉璃宫墙自殿南东西转各北抵外垣东南西各一门浴蚕河在宫墙东自外围北垣流入由南垣出垣下各设牐启闭木桥二桥东蚕署三间蚕室二十七间连檐通脊均西向坛垣周百六十丈西南隅正门三左右门各一西北隅角门一坛垣南室二重各五间均西向○

  显佑宫在地安门外南向缭以周垣

庙门三间

显佑门三间

正殿五间崇基石阑三出陛中九级东西各七级两庑各五间殿前左右碑亭各一东南燎鑪一

後殿五间庙门内东西钟鼔楼各一庙门外牌坊一凡正殿门楼均黑緑琉璃余均?瓦门楹丹雘梁栋饰以五采○

  火神庙在地安门外缭以周垣

庙门一间东向左右门各一内为牌坊门

正殿三间南向西庑三间东向南殿三间左右各三间东西庑各一间燎鑪一正殿後阁五间东西各三间後羣楼十有五间庙门内南北钟鼓楼各一庙门外牌坊一门楼覆黄绿琉璃殿覆绿琉璃门楹丹雘梁栋五采○

  都城隍庙在宣武门内南向缭以周垣庙门顺德门阐威门凡三重均三间左右门各一

前殿五间东西两庑各三间回廊各二十二间连檐通脊前为甬道东

御碑亭一西燎鑪一

後殿五间阐威门外东为治牲所三间井亭一门南东西钟鼔楼各一凡殿宇门庑覆?瓦门楹丹雘梁栋五采○

  东岳庙在朝阳门外南向内外围垣二重

庙门三间牌坊门三间

瞻岱门五间

正殿七间两庑各三间回廊各三十六间连檐通脊前为甬道左右

御碑亭各一燎鑪二左右墙门各一

後殿五间东西庑各三间回廊各七间三面环楼三十三间庙门内钟鼔楼各一庙门外石梁三左右铁狮各一前建琉璃坊东西牌坊各一凡殿宇门庑均?瓦绿琉璃边门楹丹雘梁栋五采

御碑亭覆黄琉璃钟鼔楼覆绿琉璃○

  黑龙潭

龙神庙在

京西北三十里金山之西

正殿三间东向崇台朱阑殿左燎鑪一前为庙门缭以朱垣门外

御碑亭二又前为牌坊左右碑亭各一东北为龙潭水从山峡流出绕潭回廊三十三间潭南小潭一其外为大门自殿至大门凡五层磴道百级

御碑亭正殿庙门牌坊均覆以黄琉璃余均?瓦门楹丹雘梁栋五采神?治牲所皆在庙外之右○玉泉

龙神祠在

京西玉泉山之麓

正殿三间东向覆以黄琉璃门楹丹雘梁栋饰以金碧其下玉泉趵突荡漾成湖殿阶上下左右

御书碑各二燎鑪一○

  先医庙在太医院署内之左围垣一重庙门一间咸

济门三间左右更衣室各三间

景惠殿三间南向左右步廊六间东西庑各五间庙门南燎鑪一凡正殿门庑覆?瓦门楹丹雘梁栋五采○

  关帝庙在地安门外南向缭以周垣

庙门一间左右门各一

正门三间

前殿三间三出陛各五级东西庑各三间殿西

御碑亭一东庑南燎鑪一庑北斋室各三间殿後界墙

一重门三内

後殿五间东西庑及燎鑪与前殿同殿後东为祭器库西为治牲所各三间石梁一在庙门外凡正殿门庑均覆绿琉璃余均?瓦门楹丹雘梁栋五采○

  昭忠祠在崇文门内南向围垣一重正门五间三阶左右门各一二门三间左右

御碑亭各一

正殿七间南向左右序各七间东西楼各五间楼南两庑各三间殿东燎鑪一西向殿後正屋五间左右屋各三间正屋左右羣房各五间左右屋之旁羣房各三间均南向东西燎鑪一殿东为祭器库宰牲房治牲所井亭正门前石狮二东西门各一凡殿门正屋均覆緑琉璃余均?瓦门楹丹雘梁栋五采○

  贤良祠在地安门外南向缭以周垣大门二门各三间左右门各一

正殿三间东西庑各三间东庑南燎鑪一後屋五间两庑及燎鑪如前左右门各一东为治牲所西为宰牲房二门外左右

御碑亭各一凡正殿正门均覆绿琉璃余均?瓦门楹

丹雘梁栋五采○

  双忠祠在崇文门内南向围垣一重大门三间左右门各一正中

御碑亭一二门一间正屋三间东西庑各三间东庑南燎鑪一凡正屋正门均覆黑琉璃其余门楹梁栋之制与

昭忠祠同○

  功臣专祠武壮王祠在广寜门外恪僖公祠宏毅公祠均在安定门外勤襄公祠在朝阳门外文襄公祠在德胜门外恪僖公祠在东安门内各正屋三间两庑各三间大门三间均覆以黑琉璃门楹朱饰前立碑一缭以朱垣绕以朱栅○两翼忠孝祠节孝祠各大门一间内立石碑一二门一间正屋三间两庑各三间後屋五间两庑各三间大门外各建牌坊一

凡建造

坛庙由部营度或内务府或太常寺委官会同计费以闻动支户工二部库帑公同监造核实奏销如恭遇皇帝视学

释奠及六师奏凯勒石於国学

大成殿之前每科进士题名勒石於戟门外两旁均由部委官料估兴修工竣题销

凡修葺

坛庙工程由部会太常寺估修循例奏销至每届祭期先时整饰及岁修祭器各工均由太常寺官经理计一岁所需豫请由户部支给年终奏销如有工钜费繁者绘图上请选官任事

钦命大臣督率动支户部库帑工竣奏销在工官议

叙有差

凡禁令各

坛庙十有五步之内禁止开渠栽种如有附近瘗埋令该城御史察勘督迁其无力者报部酌给以银至各

坛庙遇有应修所司不即具报以致损失木石等物者

题参议处

凡直省

坛庙各督抚饬守土官察其境内之应修者计费申报咨部动项葺治工竣请销其祭器未备以及岁久残阙者亦饬有司按数修造以供祀事

文庙学宫均动帑修葺如有荐绅生监等愿修者听

仍列名以

闻交部议叙

岳鎭海渎神庙及

先圣先贤名臣忠烈祠宇有倾圮应修者地方有司

动本省公项葺治报部核销

钦定大清会典卷七十一

猜你喜欢
  卷一·本纪第一·脱脱
  卷九十九·列传第三十七·脱脱
  ●崇禎長編卷之五十八·汪楫
  ●平吴事略·韩菼
  卷之一百六十六·佚名
  卷之一千五十二·佚名
  第九牌示天运(实则光绪)十五年十月十日一一一○七-五·佚名
  三五四 谕杨魁将《国朝诗别裁集》原板及未删定之原本查明解缴·佚名
  ·又·丁曰健
  杜范传·脱脱
  卷一百五十一·佚名
  卷一百二十八·雍正
  谭襄敏奏议巻五·谭纶
  卷五十四·宋敏求
  卷二百二十六·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十四·沈季友

    钦定四库全书檇李诗系卷十四平湖沈季友编明沈继山先生思孝思孝字纯父号继山嘉与人隆庆戊辰进士神庙初为刑部主事疏论江陵夺情杖八十戌广东神电衞踉跄万里徒歩行乱山深树间就獠族寄食比至刘抚令囚致之思孝乃仗劒往至恩

  • 卷四十九·志第十八·礼志一·脱脱

        ◎礼志一   理自天设,情由人生。以理制情,而礼乐之用行焉。林豺梁獭,是生郊禘;洼尊燔黍,是生燕飨;虆梩瓦棺,是生丧葬;俪皮缁布,是生婚冠。皇造帝秩,三王弥文。一文一质,盖本于忠。变通革弊,与时宜之,唯圣人为能通

  •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四百十一·佚名

    嘉靖三十三年六月庚午朔命署都指挥同知詹祥署都指挥佥事李爵茂镇各充京营参将祥神机爵五军镇緫督京城内外捕盗○辛未夜彗星渐西北行犯文昌○壬申升大理寺卿沈良才为兵部右侍郎顺天府府尹雷礼为工部右侍郎○诏复设管河

  • 第二一五条款(第二一四号之附抄件)一一五○二—二·佚名

    议定英商在台采办樟脑条款条款(注一)今将会同贵道台议定英商在台采办樟脑条款,开列于右。(注二)计开:一、台湾樟脑官厂,应即裁撤。嗣后按照「善后条约」第七款所载,设立子口,准洋商领照,前往内地买办,土货章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六十四 列传二百六十四·纪昀

    列传元 【十八】○元十八宋子贞 商挺赵良弼 赵璧宋子贞商挺赵良弼赵璧△宋子贞宋子贞字周臣潞州长子人与族兄知柔同补太学生俱有名金末潞州乱子贞走赵魏闲东平行台严实招置幕府用为详议官兼提举 学校岁壬辰实戍黄陵

  • 卷六十五·班固

    钦定四库全书 前汉书卷六十五 汉  兰  台   令  史班 固撰唐正议大夫行秘书少监琅邪县开国子顔师古注 东方朔传第三十五 东方朔字曼倩【师古曰倩音千见反】平原厌次人也【师古曰高祖功臣表有厌次侯爰类是

  • 刘穆之传·沈约

    刘穆之,字道和,小字道民,东莞莒地人,汉齐悼惠王刘肥的后人。世代居住在京口。年青时喜好《书》、《传》,博览而精通群书,济陽江詔很了解他。江詔当时作建武将军、琅王牙内史,他让刘穆之作了府主簿。起初,刘穆之曾梦见与高祖一

  • 朱弘昭传(附冯繫传)·欧阳修

    朱弘昭,太原人。年少时在明宗部下为客将,明宗即帝位,升为文思使。他和安重诲有矛盾,所以常常出使在外。董璋为东川节度使,就以弘昭为副使。西川孟知祥杀监军李严,弘昭非常害怕,要求回京城,璋不许,开始猜忌他,弘昭更加开诚坦白待

  • 卷九十六·雍正

    钦定四库全书世宗宪皇帝上谕内阁卷九十六雍正八年七月上谕十八道初五日奉上谕武艺者乃满洲之根本要务八旗管辖兵丁之大臣官员理宜操练武艺习劳苦耐寒暑以及疾趋超距扑跌等技近观大臣官员侍卫等值班俱不亲佩腰刀令家人

  • 本性篇第十三·王充

    情性者,人治之本,礼乐所由生也。故原情性之极,礼为之防,乐为之节。性有卑谦辞让,故制礼以适其宜;情有好恶喜怒哀乐,故作乐以通其敬。礼所以制,乐所为作者,情与性也。昔儒旧生,着作篇章,莫不论说,莫能实定。周人世硕,以为“人性有善

  • 論衡校釋卷第七·黄晖

      道虛篇   儒書言:黃帝採首山銅,鑄鼎於荊山下。鼎既成,有龍垂胡髯,下迎黃帝。胡,頷下垂肉。黃帝上騎龍,群臣、後宮從上七十餘人,孫曰:雲笈七籤軒轅本紀作「七十二人」。龍乃上去。餘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龍髯。龍髯拔,墮黃帝

  • 第一章 导言·林语堂

    一、孔子思想的特性时至今日,还能有人热衷儒家思想吗?若说是有,岂非怪事?其实这全系于人对善念是否还肯执著,而对善念一般人是不会有一股狂热的。更重要的,似乎是今日人是否对儒家思想还存有信心。这对现代的中国人特别重要

  • 天品第十五·佚名

    所有菩萨住初地,发信心行般若行。为求无上菩提故,亲近善友及智者,大智功德云何获,当从般若波罗蜜。如是一切诸佛法,功德皆从善友得。修行六度般若行,一一回施於菩提。佛蕴非有不可求,勿为初地如是说。菩萨修行功德海,救度世间

  • 中国文化及佛教于战后与欧洲民族之关系·太虚

    ──三十二年一月在荣昌各界欢迎会讲──我国六年的抗战,精神真是伟大!人民在此抗战期中,不论任何宗教徒都应当努力,使国家抗建能早日得到胜利。本人自芦沟桥的战幕揭开以来,对国家社会虽略尽微力,确值不得刚才主席的那番过

  • 卷第十二·佚名

    嘉兴大藏经 神鼎云外泽禅师语录云外禅师语录卷第十二侍者深极编五言古登老祖双峰巅复同诸禅者游水口瀑布泉奇胜不减匡庐诗以志之双峰赤骨立苍气欲摩天夜汗成川泽灌溉万山田潜寻间道出余石苦相煎水怒攻其腋格关成嚣

  • 西方哲学史·罗素

    英国著名哲学家伯特兰·罗素著。本书的副标题为“及其与从古代到现代的政治、社会情况的联系。”作者在“美国版序言”中,开宗明义道出本书的目的和特色;“我的目的是要揭示,哲学乃是社会生活与政治生活的一个组成部

  • 咸淳玉峰续志·佚名

    石湖先生志吴郡尝与龚滕周三君子相铨次有某人持某事求入志不得遂哗曰志非石湖笔也石湖笑不辨昆山之作向出于二人之手事词或未一今夏不揆续修将以厘前误而纪新闻或有议其擅者其与议吴志者若相反焉于此可以知后进之视先

  • 平书订·李塨

    介绍清王源经济思想的著作。十四卷。清李塨撰。成书约在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撰者事迹参见“《颜李丛书》”条)《平书订》是李塨对王源的《平书》的订正。《平书》意为“平天下之书”。原稿分三卷,列为分民、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