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里甲石伦传
古里甲石伦,隆安人。以武举得中。他为人性格强悍,颇自以为是,到哪儿都和人家合不来,宣宗因为他英勇善战而经常任用他。贞..二年(1214),累迁任副提控、太原府判官。他和从宜都提控、振武军节度使完颜蒲剌都在商议防守方略时意见不同,布置得不合理,敌军乘机大举入侵,差点不能抵御。后来他交了份表章自我申辩,说他没有罪责,皇帝对他们不和睦很不高兴,下诏让分开统领军队。
不久,改任同知太原府事。他上奏请求招募义军,设立长校官员,各有等级差别。都统授给正七品职位,副都统正八品,万户正九品,千户为正班任使,谋克为杂班。仍按三十人编成一谋克,五谋克为一千户,四千户为一万户,四万户为一副统,两副统为一都统,外设一位总领提控。皇帝批示可行。
四年,迁任河东宣抚副使,上表章说宣抚使乌古论礼不肯分兵抵御敌人,况且所作所为多不守法度。皇帝下诏罢免乌古论礼的职务,古里甲石伦升为绛阳军节度使,代理经略使,不久又任知延安府事、兼任..延路兵马都总管。元军围困忻州,石伦领兵前去救援,他以军队保护忻州民众进入太原,受他保护的军民人数众多。
兴定元年(1217)七月,改任河平军节度使,兼卫州管内观察使,皇帝下诏对他说“:朕当初认为你勇敢善战,为国尽力,所以倚仗你成功。不久听说你嗜酒不守法令,而太原知府乌古论德升也多次向我说过,都是琐碎事,但像不救援汾州,岂是小事?有司这样议罪,你应当知道,更加努力,以补前时的过失。”当年十一月,迁任镇西军节度使、兼岚州管内观察使、行元帅府事。
二年四月,石伦上奏说:“去年北兵攻破太原,游兵时常进入岚州境内,而官民将士全力抵抗,终能保守无误。以前河东内郡都驻守精兵,物资充实,比边城更加完备充裕,可是当敌军一到便相继沦没。岚州兵少而食物供应不足,全靠上下同心协力,内外相应,固而得以安宁。当敌军初入时,郡县惶惶不安,如果不是帅府严加管制,那么,阝奥、管保德、岢岚、宁化都不知会怎样了。如今秋防已近,请朝廷量情予以奖赏,务使更加尽心尽力,容易镇守。”朝廷诏令对有功人员各升官一级,仍给予没有填写名字的委任书,让枢密院派人送去。
三年二月,古里甲石伦上奏说:“原来并、汾被攻破,敌军入侵内地,我认为他们必定攻打平阳,平阳不能守住,就将危及潞州,他们回兵时将从龙州谷入侵太原。所以我曾请求派兵扼守住敌军退路,朝廷不以为然,后来果然都如臣所预料那样。开始敌军入侵河东时,郡县的民众都扶老携幼迁移到山上险要地方,后来太原虽然失守,而民众不肯跟从撤退,他们认为敌人不会久留,而且希望官军能再到。如今敌人已停留了半年之久,派遣步骑兵骚扰各民众聚居的村堡,而官军却始终不到,民众能够长久抵抗吗?太原是河东的要郡,平阳,是陕西、河南的前卫。如果敌军久留不走,居民都跟从他们,驻扎军队积存粮食以巩固根基,再来骚扰我方还未残损的郡县的话,则边境城池指日将被攻下。北路守不住,则南路成为边境,离陕西、河南更近。我深感忧虑,所以再次请兵以求作战和防卫。而枢密院下文书给我,让我统率代理太原治中郭..祖、义军李天禄等一万多人,就近取其粮五千石,会集汾州代理元帅右都监抹睰胡剌收复太原。臣召令..祖,要命令他的部众,郭..祖不肯听从。不久接到抹睰胡剌回报说‘:曾经几次向郭..祖询问军队的情况,只是听李天禄等人说,没有亲自见到文书。问粮食,则说分散在几个地方。’根据这种情况,原是想让朝廷知道自己有兵有粮,希望受到朝廷任用,以得到高的职务,不能指望他们能够实用。虽则如此,臣已派遣提控石盏吾里忻等领兵前往了。但敌军来势颇大,而派去的大多是新招来的平民,绝无精锐部队,恐怕难以取胜。请从河南、陕西量情分给精兵,以增大我的兵力,并令陕西州郡中靠近河东的给予一部分军粮,再让南路各军牵制住敌军的南部,以分散敌军兵力,这样太原大概可望收复。”朝廷诏令陕西、河东的行省分粮给他,请求派兵的事则因正在讨伐宋国而不听请求。
三月,古里甲石伦又上奏说:“近时元兵攻破太原,招揽民众耕作,作为久驻的根基。臣认为太原是重镇,为必争之地,派提控石盏吾里忻率领官兵、义兵共图恢复。又因军士有功的应当赶快赏赐,所以打算让吾里忻得以授九品官职,以此向朝廷请示,而执政大臣认为赏功罚罪都要经过朝廷批复。河东离京都很远,送去报告来回不停也要几十天,官军都是打了败仗和遭受毁灭的军队的残余,精锐大都丧尽,而义兵也不熟悉行阵之法,无异于乌合之众,以重赏加以诱惑还恐不为所用,何况立了功而久不见回报呢?不能用的人众多就难以退敌,敌军不退则太原不能收复,太原不能收复则平阳形势日趋危急,而国土就日趋减少了。今朝廷抑制不加许可,不过是担心滥于奖赏罢了。就算有奖赏过滥的弊端,比起太原损失的害处哪种更严重?”于是皇帝下诏准了他的请求,太原治中和其他州从七品以下职务、四品以下散官,都听由石伦升迁调整。
当月,石伦又上奏说:“近日派遣军队偷偷地捣毁敌军营垒,准备分出石州的军队五百人暂时屯驻于方山,剿灭当地贼寇,并且防守岚州,而同知蒲察桓端拒不发兵。又召同知宁边军节度使姚里鸦鹘一起商议军事,他竟不听命令。近日领兵准备攻取太原,委任石州刺史纳合万家暂时掌管六部,而他以有其他事加以推辞,差点贻误军粮。约同武州刺史郭宪带领所部人马一同进取,郭宪也不肯来。臣不才而充任一方面的职掌,而所统率属官都不听从,请朝廷给予严惩,让人人各知职责,容易督责办理。”宰臣们对石伦感到讨厌,便上奏说:“桓端、鸦鹘都已经上奏改动,不再复议了。石伦身兼行部之职,不亲自策划,而让纳合万家来回供应,石州没有人恐怕会有闪失。武州是边郡,正当敌军的要害,让郭宪领兵离城,敌军或乘机进攻,谁来防守?万家等没有听从,不能算为过失。”皇帝也这样认为,于是派人对石伦说:“你曾经在归德设立行院,卫州防御之事并非不知,而屡次请求派给步骑兵,是何缘故?近来授给你三品官职,并且几次免去你的罪责,你曾经发誓以死报效国家,如今这样做法,难道是报国之道吗?你认为河南的军队一定不可能再分派出去,却一再请求,无非为他日有个借口而已吧!你如果赤心为国,尽心策划,也足以自我报效了。万家等人如果必须惩处的话,那边又能派谁前去呢?暂且容忍一下吧!”
闰三月,古里甲石伦将军队驻扎在太原以西的地方,等候各路军队到达后进攻,他听说元军中被胁迫去的人有反叛之心,便上奏朝廷,请求给予一部分没有填写姓名的委任书、金银符令等,允许他根据需要给予封授官职,以便招降。皇帝听从他的请求,并交付给了他,同时听由他委任五品以下的官职。
六月,保德州振威军万户王章、弩军万户齐镇杀死本州刺史孛术鲁银术哥,并杀了他全家,胁迫官吏和军民一起到岚州帅府告状,说银术哥专干残酷的事情,私造甲胄兵器,图谋不轨。古里甲石伦密令同知州事蒲剌都除掉他们。蒲剌都便和官吏们一起设酒召请王章等同饮,活捉了他们并族灭全家。这时,朝廷让行省胥鼎量情给以升迁和奖赏,仍令蒲剌都负责州事,安抚民众。
六月,转任金安军节度使,在葭州行帅府事。当时..州元帅内族承立担心西夏入侵,派纳合买住将军队驻扎在葭州,古里甲石伦便分留了买住的一千八百名兵士,命令他带领其余军队驻守于绥德,然后再上奏朝廷。有关方面论罪,认为应当处以绞刑,后遇赦令,便只是除名。元光元年(1222),起用担任郑州同知防御使,他跟防御使裴满羊哥在部内打酒不给钱,两人都受除名处分。三月,皇帝对元帅监军内族讹可说“:古里甲石伦如今因罪而废黜,要再起用,恐怕引起非议,你的军前难道没有可用人的地方吗?这人颇为善战,如果能用就可以派去。古代也有以白衣而任职的,他虽已除名又有什么妨碍。”十月,元军包围了青龙堡,皇帝诏令古里甲石伦暂任左都监,领兵会合上党公、晋阳公一起前往救援。当军队走到弹平寨以东三十里地时,因敌军堵塞道路而无法前进,正好青龙堡已被攻破,他们被召回。不久又因罪而免职。
正大八年(1231),元军入侵河南,州郡无不被攻破。朝议认为暂时代理昌武军节度使粘葛仝周不懂军事,起用古里甲石伦来代替他。石伦初去昌武时,皇帝对他说:“您是先朝的有经验的老将,很有威望,所以拜任这个职务。元帅苏椿、武监军都是懂得军事的,如今都在昌武,应当和他们共同商议,不要再因为不和睦而失算了。”当时元兵已经到了许州,石伦前往驻镇途中差点被元军的游骑所俘虏。几天后,已知两行省军队大败,败军接踵而来,有位忠孝军的完颜副都统进城时,两手都断了,血染全身,州人都十分害怕,不知怎么办好。石伦派遣归顺军提控岚州人高皀出去侦察,高皀便带着这个州的军马粮草数目投奔元朝,并告诉元军城池的深浅。不久元兵便来到城下,他们派凤翔府的韩寿孙拿着檄文招降,并叙述在三峰山失败的情况。石伦、苏椿并不询问立即把他斩于市中。后来武监军偏将何魏等人打开东门,内族按春开了南门,夹谷太守开了西门,元军进了城,抓住了苏椿,责问他在大名府时南逃之事。苏椿说“:我本是金朝人,没有抵抗能力所以投降,我回国担任大官,怎么说是反叛呢?”元军大将因他不肯屈服而大怒,当即杀了他。古里甲石伦自投于官署后面的井中,仝周在州署中自缢。武监军起初并未参预打开城门的计谋,何魏之流想要保护他,故意对大将说“:是监军让我们献门的。”但大将也恼怒他没有出来迎接元军投降,也将他杀掉了。
猜你喜欢 志第七 祭祀上·范晔 列传第二十四·刘昫 卷第二百三十七 唐紀五十三·司马光 第一百回 拥二王勉支残局 覆两宫怅断重洋·蔡东藩 卷一百九十三·杨士奇 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之七·佚名 卷之一百五十五·佚名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三十六·纪昀 六六四 谕王杰着充武英殿总裁·佚名 一六五 大学士舒赫德奏遵旨查明提调等失察黄寿龄携书外出请交部察议折·佚名 读史记十表卷一·汪越 越王杨侗传·李延寿 卷三百四十·佚名 通制条格卷第十四·拜住 三十年·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