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十四

钦定四库全书

翰林记卷十四      明 黄佐 撰

殿试读卷执事

会典云凡殿试读卷官内阁於大学士学士等官内具名从该部奏请至日与各衙门该读卷官详定试卷次日同赴文华殿内阁官将第一甲三卷以次进读俟御笔批定出将二甲三甲姓名填写黄榜又次日早同赴华盖殿内阁官进至御座前以次拆卷将姓名籍贯面奏司礼监官授制勑房官填榜毕开写传胪帖子内阁官捧榜出至奉天殿授礼部尚书制勑房官将帖子授鸿胪寺官传胪其受卷弥封掌卷官从内阁於本院及春坊等官并制勑房官内推选与各衙门官相兼执事本院坊局始不过五人後增至七人遂为例按读卷官国初用祭酒修撰等官正统中侍讲犹预其後非执政大臣不得与而其去取之柄则在内阁殿试之明日大学士择其中优者三卷圈点以朱明日早持诣文华殿对上读之御笔亲标其名第又明日即传胪矣盖读卷止在一日咸病其太亟不能徧观故本院坊局之执事者始得试卷时预鍳别其高下为差等以付读卷官内阁乃易於裁定叶盛曰景泰二年予为殿试弥封官最知读卷事第一甲盖阁老预属意於受卷官已皆知之余皆分送读卷诸大臣且率以三分上一等次二等各置一所少顷阁老收上一等则判二甲次二等则判三甲也将午三人者持一甲卷诣文华殿进读午後填黄榜明早榜出矣盖辰巳二时榜中人第已定若曰须一一品量高下次第固有所不能也盛所谓预属意云者岂有为而发欤

殿试拟撰策问

圣祖策进士多亲制策问洪武四年十八年皆然其後或命本院儒臣拟撰以进取自圣裁而用之永乐初科太宗思求博闻之士命学士解缙择天文律历礼乐制度儗撰为题上意士子必为所窘及得曾棨卷记诵详尽叹异以为第一人御笔批曰贯通经史识达天文有讲习之学有忠爱之诚擢魁天下昭我文明尚资啓沃惟良显哉其第二人周述第三人周孟简亦皆批评前此所未有也闻之李贤谓缙嗛刘子钦先以问目示棨棨遂获首而寘子钦於二甲果尔则缙不可以言无私矣

考会试

凡会试考试官礼部奏行内阁於大学士学士等官及詹事府各坊司经局官内具名请奏钦命其同考官於本院侍读等官及春坊司经局官与各衙门官相兼推选收掌试卷官用制勑房官一员按国初科举第一塲问四书题一道五经义各一道第二塲论一道诏诰章表内科一道第三塲策一道犹循元制也洪武四年会试陕西河南山东江西湖广广之东西福建为行中书者十一俊髦皆集而高句丽之士与焉以礼部尚书陶凯与前侍讲学士潘廷坚为王司侍读学士詹同国子司业宋濓吏部员外郎原本前贡士鲍恂为同考取中式者俞友仁等一百二十人落第者惟八十人其後罢之十八年复以科举取士始定今制以待诏朱善前典籍聂铉为试官取中式者黄子澄等四百七十二人二十一年取施显等九十五人二十四年取黄观等三十二人二十七年取彭德等一百人三十年取宋琮等三十八人北士皆黜学士刘三吾为考试官竟以是获罪上乃命本院官考择下第北士六十一人廷试之语见覆试类革除庚辰科礼部左侍郎兼学士董伦侍讲学士兼太常少卿高逊志为考试官取吴溥等一百一十人永乐二年侍读学士解缙侍读黄淮为考试官取杨相等四百七十二人遵洪武乙丑例也盖自是取士多寡临期请自上裁云四年取朱缙等二百二十人七年取陈璲等一百人十年左谕德兼侍读杨士奇右谕德兼侍讲金幼孜为考试官取林志等一百人十三年修撰兼右赞善梁潜为考试官取洪英等三百五十人十六年侍讲曾棨为考试官取董璘等二百五十人十九年左春坊大学士杨士奇为考试官取陈中等二百人二十二年侍读学士曾棨为考试官取叶恩等一百五十人宣德二年右春坊大学士曾棨为考试官取赵鼎等一百人自设科以来兼取南北士而南士往往数倍於北宣宗即位始诏礼部岁取百人南士什六北士什四着为令既而以百乘除又各退五为中数焉五年侍读学士李时勉侍读钱习礼为考试官取陈诏等二百人八年少保兼大学士致仕黄淮为考试官取刘哲等一百人正统元年少詹事兼侍读学士王直侍讲学士陈循为考试官取刘定之等一百人四年礼部左侍郎兼侍读学士王直学士蔺从善为考试官取杨鼎等一百人七年礼部左侍郎兼侍读学士王英侍读学士苖衷为考试官取姚夔等一百五十人十年学士钱习礼侍讲学士马愉为考试官取商辂等一百五十人十三年工部右侍郎兼侍讲学士高谷侍讲杜宁为考试官取岳正等一百五十人景泰二年户部右侍郎兼学士江渊修撰林文为考试官取吴淮等二百人同考试官有侍讲刘俨秩视修撰为高盖俨科第後於文故也五年兵部左侍郎翰林院学士兼左春坊大学士商辂司经局洗马兼修撰李绍为考试官取彭华等三百五十人天顺元年学士薛瑄通政司右参议兼侍讲吕原为考试官取夏积等三百人四年学士吕原尚宝司少卿兼修撰柯潜为考试官取陈选等一百五十人是科会试举子不中者奏考官校文颠倒宜正其罪上疑之召问李贤贤对曰此乃私忿考官实无此弊如臣弟让亦不中可见其公上意方回乃命礼部会翰林院考此举子验其学多不能答题意且奏其狂妄遂枷於部前以示衆羣议方息七年学士陈文尚宝司少卿兼修撰柯潜为考试官塲屋灾诏八月补试以太常少卿兼学士彭时侍读学士钱溥为考试官而同考试官不改命者修撰王献也取吴釴等二百五十人成化二年太常少卿兼侍读学士刘定之学士万安为考试官取章懋等三百五十人五年太常寺卿兼侍读学士刘珝侍读学士刘吉为考试官取费誾等二百五十人八年礼部左侍郎兼学士万安司经局洗马江朝宗为考试官取吴寛等二百五十人十一年少詹事兼侍讲学士徐溥侍讲学士丘濬为考试官取王鏊等三百人十四年礼部尚书兼学士刘吉学士彭华为考试官取梁储等三百五十人十七年太常寺卿兼学士徐溥少詹事兼学士王献为考试官取赵寛等三百人二十年詹事兼学士彭华左庶子刘健为考试官取储巏等三百人时有世家子在选朱墨卷不合华黜之失志者欲甘心焉卒亦无所害二十三年守臣有言中士日衆而额如故者事下礼部集议南北仍各退二以益之太子太保兵部尚书兼学士尹直右谕德吴寛为考试官取程楷等三百五十人弘治三年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徐溥少詹事兼侍讲学士汪谐为考试官取钱福等三百人六年太常少卿兼侍讲学士李东阳少詹事兼学士陆简为考试官取汪俊等三百人九年兼侍讲学士谢迁侍读学士王鏊为考试官取陈澜等三百人十二年太子少保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李东阳掌詹事府事礼部右侍郎兼学士程敏政为考试官取伦文叙等三百人时敏政有异议同考试官给事中林廷玉发其事户科给事中华?劾之敏政遂得罪十五年吏部左侍郎兼学士吴寛侍读学士刘机为考试官取鲁铎等三百人十八年掌詹事府事太常寺卿兼学士张元祯左春坊大学士兼侍读学士杨廷和为考试官取董玘等三百人正德三年少傅兼太子太傅户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王鏊掌詹事府事吏部尚书兼学士梁储为考试官取邵锐等三百五十人六年少傅兼太子太傅吏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刘忠掌詹事府事吏部右侍郎兼学士靳贵为考试官取邹守益等三百五十人九年少傅兼太子太傅吏部尚书谨身殿大学士梁储学士毛澄为考试官取霍韬等四百人十二年太子太保户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靳贵少詹事兼学士顾清为考试官取伦以训等三百五十人十五年礼部右侍郎兼学士石珤侍讲学士李廷相为考试官取张治等三百五十人盖会试去取在各房同考试官而参定高下则考试官柄之历朝应用不同与凡取士多寡皆不可不知故备记如此若同考试官正统以前犹参用外官教职景泰後始纯用京职内则本院外则六科部属行人司官弘治以来定本院官九人余惟六科部属得与共十四人正德辛未以易书诗房卷浩繁各增其一本院官十一人与六科部属共十七人云按国朝以文取士大概以辞达为本天顺间晩宋文字盛行於时如论学绳尺之类士子翕然宗之文遂一变侍讲学士丘濬每考试凡怪词险语皆痛斥之怨排不恤也及为祭酒尤谆谆为学者言之文体乃复浑厚成化乙未会试学以至乎圣人之道论举子桑悦卷有我去而夫子来也等句濬黜之他日会试悦策有曰腹中有长剑日日几回磨检讨吴希贤复黜之前辈取士不苟如此

覆试

洪武三十年丁丑六月辛已朔上御奉天殿策试下第举人先是礼部会试者多而中式者少被黜落者咸以为言上命翰林儒臣考下第卷中择文理优长者得六十一人至是复廷试之择韩克忠为第一仍赐克忠等进士及第出身有差乙酉以克忠为修撰第二人王恕第三人焦胜为编修七月命太常寺丞张显宗署国子监祭酒事因命克忠署司业事其见宠擢如此永乐二年上临轩策士传胪之明日进会试所选副榜士於廷亲试之上御右顺门命侍讲学士杨士奇金幼孜谕旨令就试者从容尽所藴毋苟且取具命光禄给食中官夕给烛遂亲拔三人命进学翰林余第为二等付吏部除学官其第一人则周翰也预修永乐大典七年除典籍云按宣德间副榜举人得冠带读书太学盖循此制然不可考正统後副榜始不复廷试矣杨士奇云宣德丁未以前有十五科前此南北士合试未有北士占首选者有之实自丁未始犹不数覆试之科王直云自洪武辛亥至正统丙辰为二十科则并韩克忠一榜数之也

考两京乡试

凡顺天府应天府乡试本府以考试官请命与会试同盖重畿甸以为天下先也按洪武庚戌京闱王考为前御史中丞刘基侍书御史秦裕伯同考为侍读学士詹同弘文馆学士睢稼起居注乐韶凤尚宝丞魏潜国史宋濓辛亥京闱主考则兵部尚书吴琳国子司业宋濓也永乐癸未命侍读胡广编修王达为应天府考试官赐宴於本府自是遂为例正统戊午侍讲学士曾鹤龄主考顺天府乡试初试之夕塲屋火试卷有残缺者有司惧罪不敢以更试为言惟欲请葺塲屋以终後两试鹤龄曰必更试然後百弊涤至公着不然虽无所私亦招谤朝廷何惜一日之费以成此盛举哉有司具二说以进命下悉如鹤龄所言衆皆惧服得士亦审景泰丙子洗马柯潜奉命主考应天府乡试舟维淮扬有举子鬻私者暮夜投潜潜叱之彼固以请以所赂遗置前潜怒命执付有司惩以法成化甲午左庶子黎淳主考顺天府乡试有试卷奇甚後塲不类疑有弊勾稽墨卷果得誊録生截卷状移外帘按其事而取是卷为解首则名士马中锡也此三事皆可为应变之法景泰庚午侍讲学士刘铉主考顺天府及揭晓第一人刘宣乃卢龙军士也同事者欲更之铉争曰朝廷立贤无方不可乃止时论韪铉丙子顺天府主考为右春坊大学士刘俨侍讲学士吕原时少保兼大学士陈循王文用事循子瑛文子伦入试俱不中二人论奏俨原不公有旨令翰林并科道覆考瑛伦文字遂以为合格得特赐举人俨等问罪还职礼科给事中张宁劾奏循等罪状乞黜不报未几英庙复辟文诛循戍鉄岭瑛伦皆为民此科试之大变也

试録程式文字

国朝乡试小録会试録进士登科録具有成式盖科举自两京外乡试付之藩臬以为未信也会试则以名籍付礼部考试付翰林暨於亲试则有殿最而无黜陟盖以为可信矣其所刻程文自乡试以至於殿试皆宜刻士子所作庶为传信流弊之极至于制策亦多代笔岂所以教之忠欤按洪武甲子乡试乙丑会试初为小録以传然惟列董事之官试士之题及中选者之等第籍贯经籍而已其録前後虽有序然犹未録士子之文以为程式也次科戊辰始刻程文自是遂永为定式但此後五科其间命官列衔尚或随时不一永乐以後其制始一定而不更易矣然永乐中各省乡试犹有儒士主考品官同考者其序文亦不拘篇数景泰中序文禁称公考官上用实授教官序惟前後二篇以两京为法也然两京序文称臣独与会试同云按初塲例出四书义三道正统元年会试出大学论语中庸而不及孟子十年会试出中庸大学孟子而不及论语成化元年顺天府乡试出论语二道孟子一道而不及大学中庸其後定大学中庸内量出一道论语孟子各出一道遂为例二塲洪武四年以射礼论为题其後止用经书圣制书中成语三塲策问前辈惟以经史疑难及国家之大者言之其後始有出於经史之外并及琐屑隐僻若序文则弘治五年顺天府乡试犹具岁月後皆不然也叶盛曰文衡之任亦难矣言语文学不足以变士习服士心亦漫浪为之耳正统己未会试王抑庵主考试第二名张穆兵马策其原卷起语云兵所以卫民也非兵无以安夫民之生马所以资兵也非马无以足夫兵之用会试録云兵以卫民非兵无以安民生马以资兵非马无以足兵用两句减去八字抑庵笔也自是举子以造语简严典重为尚然抑庵又称永乐辛丑杨文贞公司会试文衡务先典实之作以洗浮腐之弊喜曾鹤龄诸作多梓行之至今评程文者以是科为最盖洪武水乐间程文体皆浑厚不特是科而已诚宜録出以正文体而变士习至若登科録永乐甲申二甲刻所对策十余篇其後惟刻首甲三人所为者正德三年二甲第一人三甲第一俱刻策事出焦芳辈非制也燕对録曰正德六年四月十三日讲毕复召至煖阁叩头毕上手取会试録一本付司礼监太监张永授臣东阳等内有白纸票粘於纸上者三皆指摘所刻文字错误处上曰今欲别有施行但念衙门体面恐不好看但与先生辈知之耳臣东阳捧録叩头出至煖阁门外留寘案上永令内臣送至内阁是年大学士刘忠累疏辞疾未允强起主考试事出院後即乞省墓已得请是日陛辞闻此事而去比抵家复具疏乞休致盖已有先入之说矣科举文字不独关系气运而憸人投间一至於是诚不可以不慎也

考武举

凡武举第三塲考试官兵部命如两京乡试之制正德三年始刻録前後有序赐会武宴一如文试九年十二年亦如之惟十五年兵部尚书王琼变其制止用策一道刻文三篇本院官一员并兵部公侯伯皆为考验官今照旧规出策二道论一道云

考选庶吉士

考选庶吉士始自洪武乙丑迨永乐初益重其事然其详不可考大率每科必选宣宗时合三科进士亲试之拔二十八人为庶吉士如甲申之制正统丙辰上亲考选庶吉士於文华殿取萧鎡等十二人己未以後罢之至戊辰始纯选北方及蜀士为庶吉士被选者万安等二十人亲试也自是其事付内阁例取平日所为诗文或繙阅殿试卷兼采名实行礼部使人延请至东阁前会同吏部试以古文暨诗各一篇合格者改送本院读书景泰辛未选吴汇等二十五人甲戌选丘濬等十八人皆兼选南北士天顺庚辰三月英宗御文华殿召李贤谕曰永乐宣德中常选庶吉士教养待用今科进士中可选人物端重语音正当者二十余人为庶吉士止选北方人若南方人有似彭时者方许选取贤出以语时疑贤欲抑南人故为此语因应之曰立贤无方何分南北贤曰果上意也奈何已而太监牛玉复传上命如前令内阁会吏部同选时对牛曰南方士岂独时比优於时者甚多也牛笑曰且选来看是日考选取十五人南方止三人而江西惟张元祯得与焉天顺甲申选李东阳等十八人自是皆兼选南北士成化丙戌选林瀚等二十四人己丑选费誾等十五人戊戌选梁储等二十八人丁未选程楷等三十人弘治癸丑选顾清等二十八人是科清等已发各司观政後乃得旨取各司考选丙辰选顾潜等二十人壬戌选胡煜等二十人乙丑选崔铣等三十人正德辛未选许成名等三十三人丁丑选汪佃等三十四人辛巳选廖道南等二十四人天顺以前一甲三人与庶吉士同读书成化後久废至弘治丙辰始复旧规自後皆因之

教书

洪武中宋濓永乐初解缙皆常领庶吉士特与之讲究尔未尝抗顔为师也宣宗时亲教庶吉士考其文艺与永乐时同至正统戊辰乃颛命詹事兼侍讲学士刘铉祭酒王询教书自後以为例内阁於学士及詹事府坊局等官择资望深者二员请旨送本院教书谓之开馆是日自内阁而下皆醵金为燕会云

考保举诸科

凡各处举到经明行修怀才抱德之士宣德以前送本院考试後止令吏部考又其後诸科亦废正统十四年诏各处举到儒士照永乐年间事例送本院严加考试选用不中者发原籍为民叶盛曰永乐中清江喻行之以文学举试记里鼓正统中冯益於试事皆不知所谓莫能措一辞所谓名浮於实君子弗贵者欤如复诸科考艺观德付诸翰林可也

考岁贡生员

洪武十六年二月丙申命天下学校岁贡生员时谏官有言命礼部榜谕天下府州县学自明年为始岁贡生员各一人正月至京从翰林院试经义四书义各一道判语一条中式者入国子监不中者罚之故有此命也会典曰凡考试岁贡生员礼部奏请出题本部官赴内阁领题试毕送卷本院官批定去取送部奏请施行尝闻编修张元祯考校精核岁贡士鲜入格者时服其公云

考教职

会典云凡考试愿就教职举人监生吏部奏请出题本部官赴内阁领题试毕送卷本院官批定中否送部奏请施行又云凡各处儒学训导九年考满吏部出题考试初塲四书本经义各一道二塲论策各一道印封文卷送内阁委本院官批定去取送部奏请施行

考汰官吏

洪武二十九年四月命本院官会同礼部考国子监六堂师弟子甄别高下送吏部以次録用其後不知何时遂废永乐中有诏汰在京诸司冗官左赞善陈完时掌春坊事即操笔书某当留某当去衆服其明决然此後亦不闻焉会典云天顺八年奏准吏部都察院会同内阁考察在京五品以下文职并在外布按二司官有不公者许令科道官指实劾奏又云宣德七年勑吏员三考满当授官者吏部通引於内府会同六部都察院翰林院堂上官出题南北类试其文义粗晓行移得当书札不谬三事俱可取者为一等二事可取者为二等俱不可取者放回为民当差可斋杂记云东阁为翰林官会揖处一日各部堂上官会考三考吏来集阁下诸同寅遂聨步而出周修撰旋口诵两句云尔来阁下考三考我去家中眠一眠语虽戏而对亦切盖当时考吏必集阁下於此可见

清理武官贴黄

会典云凡兵部清理武官贴黄奏请命学士等官一员同该部及法司堂上官於阙右门清理本院官专管撰述

考就试军士

会典云凡该卫军士告愿科举者兵部奏送本院出题考试批定中否送本院施行按景泰元年卢龙军士刘宣弘治五年府军前卫军士姚学礼皆发解第一然则军士中不可谓无人要在甄鍳之尔

稽考监生课簿

会典云凡国子监生课簿按月送内阁稽考

稽考精微文簿

精微文簿所自置殆不可考按永乐元年司礼监请如旧制铸出入精微印从之则是废而复置也会典云凡五府六部都察院等衙门关给内府精微文簿开写日行事务注销前件按月奉送本院稽考年终类送司礼监交收

稽考四裔馆课程

洪武十五年命侍讲火原洁等编华裔译语以元无文字但借高昌之书制蒙古字以通天下之言至是乃命原洁与编修马亦黑以华语译其语天文地理人事物类服食器用靡不具载复取元秘史参考纽切谐音既成刋行之译字官隶本院盖始於此二人蒙古产也永乐中上选太学生年少者习四裔诸番字诸生多不欲辄生谤议上怒将罪之学士杨荣力救得免遂命荣掌之荣训励得宜自是帖服率皆有成有官至五六品者会典云凡四裔番夷翻译文字永乐五年设四裔馆内分八馆曰蒙古女直西番西天回回百夷高昌缅甸选国子监生习译宣德元年兼选官民子弟委官为教师本院学士稽考课程後内阁委官提督弘治初奏准科目出身四品以上二员提督其官生公会按月从本院印给仍缴送稽考及食粮授职从吏部礼部奏会同内阁出题考试中否仍从该部奏请施行凡四裔馆习译监生子弟旧例月支米一石会官考试一年通习者与冠带全不通者黜退正统元年奏定考中一等者冠带为译字官又一年再考中授职弘治三年奏准子弟不许别图出身三年後考中食粮月给米一石又三年考中冠带为译字官又三年考中受序班职事初试不中者许再试三试不中者黜为民监生初入馆照坐监例食粮三年考中食粮一石家小粮仍旧又三年考中冠带又三年考中授从八品职事三试不中者送回本监别用其曾习者非精通译字不准应试按自後提督官例用太常寺卿及少卿而景泰天顺间译字官多有取进士者甲申庶吉士刘淳景泰庶吉士吴贞皆自译字官发身云

考校僧道

洪武十年九月令僧徒皆通般若心经金刚般若经楞伽经命学士宋濓考校之不通者令还俗二十四年六月用翰林儒臣议命礼部清理释道二教凡府州县等观虽多但存其寛大可容衆者一所并而居之毋杂处於外与民相混余寺观为丛林以居贫民宣德九年僧道行童请给度牒者甚多命僧道官取勘礼部同翰林院官礼科给事中及僧道官考试能通大经给与度牒景泰间三年一度僧至数万天顺初如期来集大学士李贤言于上曰此辈有损无益宜令十年一度上从之着令按僧徒之盛莫甚於今日而道流次之蠧国侵民宜事沙汰考校僧徒宜如洪武中所定三经道士则老庄列三子可也试使儒臣定议通行天下委风宪官考校中者宜分府州县酌量其数而差等之不中者勒令还俗所居惟并为一所余皆拆毁为丛林以居贫民一如洪武二十四年之例是不惟於国家风化有益而所谓释与道者亦自不违其教矣圣君在上贤公卿在下必有以处此者

翰林记卷十四

猜你喜欢
  卷三百五十五 列传一百四十二·赵尔巽
  ●卷二十三·陶宗仪
  卷之一百五·佚名
  ◎刘喜奎钟情差遣官·宣南吏隐
  钦定续通志卷六百十 贰臣传五·纪昀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五 列传二百五·纪昀
  光绪八年·佚名
  四十六、烟篷的故事·包天笑
  魏纪五 烈祖明皇帝中之下青龙三年(乙卯、235)·司马光
  卷五十二·宋敏求
  ●序·海宁
  第八章 后汉之兴·吕思勉
  一、姜之世系·傅斯年
  196.苏东坡游赤壁·林汉达
  三十九年·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第四折·朱凯

    (外扮长老上,诗云)积水养鱼终不钓,深山放鹿愿长生。扫地恐伤蝼蚁命,为惜飞蛾纱罩灯。贫僧乃五台山兴国寺长老是也。我这寺里有五百众上堂僧,内有一个和尚姓杨。此人十八般武艺,无有不拈,无有不会,每日在后山打大虫耍子。今日

  • 唐毅夫·隋树森

    唐毅夫,生平、里籍均不详。明·朱权《太和正音谱》将其列于“词林英杰”一百五十人之中。 小令 【双调】殿前欢 大都西山 冷云间,夕阳楼外数峰闲,等闲不许俗人看。雨髻烟鬟,倚西风十二阑。休长叹,不多

  • 卷八·吴之振

    <集部,总集类,宋诗钞钦定四库全书宋诗钞卷八内阁中书舍人吴之振编梅尧臣宛陵诗钞梅尧臣字圣俞人称宛陵先生宣州宣城人以从父荫补太庙斋郎历主簿县令监税湖州签署忠武鎭安两军节度判官初大臣屡荐宜在馆阁尝一召试赐进

  • 王梦简诗要格律·佚名

    诗要格律 唐五代 王梦简王梦简,生卒年及生平均不详。该书所引诗人多为晚唐五代人,疑王梦简亦为五代时人。 《诗要格律》一卷,五代王梦简撰。诸本皆作&ldquo;《诗要格律》&rdquo;,惟《直斋书录解题》著录于集部文史类,作&ld

  • 卷九 晋语三·左丘明

    1惠公入而背外内之赂。舆人诵之曰:“佞之见佞,果丧其田。诈之见诈,果丧其赂。得国而狃,终逢其咎。丧田不惩,祸乱其兴。”既里、丕死,祸,公陨于韩。郭偃曰:“善哉!夫众口祸福之门。是以君子省众而动,监戒而谋,谋度而行,故无不济。

  • ●卷下·张唐英

    孟知祥字保胤,邢州龙岗人。为郡衙史。以咸通十五年甲午岁四月二十一日生,有火光照室,邻里皆异之。有僧见而抚曰:&ldquo;此五台山灵也。&rdquo;弱冠,补太原衙内都指挥使。李克用镇太原,妻以其弟克让之女,累迁亲卫军使。天五

  •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四百七·佚名

    万历三十三年三月乙亥朔 孝肃皇后忌辰命宁晋伯刘天锡祭 裕陵○南京太仆寺卿林烃言本寺初设滁州后以其城逼窄改创丰山之麓去留都一日程耳先是庆贺表笺皆差官自赍隆庆三年御史姚光泮奏该寺职列陪京宜与南京各衙门列衔

  • 卷之一百七十一·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保上书房总师傅文渊阁领阁事翰林院掌院学士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国史馆总裁官武英殿大学士管理兵部事务加十三级纪录十四次臣贾桢稿本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保文渊阁领阁事武英殿总裁

  • ·拟剿夷疏·丁曰健

    为广东■〈口英〉逆鸱张,台民惶惧;谨遵二十二年皇上指示方略,悉心办理;恭摺奏闻事。窃照■〈口英〉咭唎国前在粤海关通商纳税,业已有年。嗣因中国查禁洋烟,该夷不肯甘服,率其丑类肆行骚扰;胆敢二十一年七月攻破

  • 长孙嵩传·李延寿

    长孙嵩是代郡人。父亲名仁,昭成帝时是南部大人。长孙嵩为人度量宽宏,他的名字也是昭成帝给取的。十四岁时,已经代替父亲掌管事务。昭成帝晚年时,几个部落内发生内乱,苻坚让刘库仁管理国家大事,长孙嵩和元他等人率领部众归附

  • 哈剌亦哈赤北鲁传·宋濂

    哈剌亦哈赤北鲁,畏兀人。性聪敏能干,国王月仙帖木儿亦都护闻其名,自唆里速国征聘为断事官。月仙帖木儿死,其子八儿出阿儿忒亦都护年幼,西辽王鞠儿可汗遣使占据其国,召哈剌亦哈赤北鲁为其诸子之师。八儿出阿儿忒闻知太祖圣明

  • 卷十六·姚际恒

    诗经通论卷十六新安首源姚际恒着颂大序曰:「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孔氏曰:「此特释周颂耳;鲁、商之颂则异于是。商颂虽是祭祀之歌,祭其先王之庙,述其生时之功,正是死后颂功,非以成功告神,其体异于周颂也。

  • 从整理国故到研究和尚·胡适

      在中国思想史的研究工作上,我在1930年也还有一桩原始性的贡献。那就是我对中古时期,我认为是中国禅宗佛教的真正开山宗师神会和尚的四部手钞本的收集[与诠释]。在这方面我想多说一点来阐明我如何用一种新观念、新方

  • 第四十五則 趙州一領布衫·胡兰成

    第四十五則趙州一領布衫舉:僧問趙州從諗禪師:萬法歸一,一歸何處?州云:我在青州作一領布衫,重七斤。僧問一歸何處?若答:一歸於無,那就是不及格。為什麼?萬法歸一,一歸於無,那只是一句觀念論的邏輯學的說話,一點意味亦沒有。應當把它

  • 万圣节前夜的谋杀案·阿加莎·克里斯蒂

    悬疑小说。“因为我看见的时候并不知道是谋杀。我是说,过了好久之后我才意识到是谋杀。还是两三个月以前谁说了句什么话才让我想起来。我见到的的确是一场谋杀案。”  当这句话从乔伊斯嘴里说出来时,在场准备万圣节前

  • 瑶华传·丁秉仁

    清代白话长篇神魔小说,十一卷四十二回。题“吴下香城丁秉仁编著”, “茂苑尤夙真阆仙评”,首有尤夙真,冯翰等序,作者自序,作者丁秉仁,书叙明末福王女瑶华,乃南山雄狐转世,自幼好道,拜剑仙无碍子为师,修文习武。时福王因出

  • 南渡录·辛弃疾

    题为辛弃疾撰。疑伪托,故所载并非事实。记载了靖康之难,徽钦二帝被虏北上,一路受尽屈辱,穿上敌人的异族服饰,于千山万水间到处放逐,驱赶,历经寒暑艰难,生不如死。

  • 杨子折衷·湛若水

    六卷。明湛若水撰。此书是为剖析杨简的心学而作。宋代的儒学至陆九渊始以超悟为宗,诸弟子中以杨简最得其真传。杨简推行陆九渊之说变本加厉,逐至全入于禅。他在所著《慈湖遗书》中认为,心是万物万事之源的精神性实体,心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