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假号品第三

复次舍利弗。行般若波罗蜜菩萨当作是观。菩萨者但字耳。佛亦字耳。般若波罗蜜亦字耳。五阴者亦字耳。舍利弗。一切有言吾我者亦皆字耳。索吾我亦无有吾我。亦无众生亦无所生。亦无生者亦无自生。无人无生无作无造。亦无成者亦无受者亦无授者无见无得。何以故?一切诸法无所有用空故。是故菩萨於一切字法都无所见。於无所见中复不有见。菩萨作是行般若波罗蜜。除诸佛过一切诸声闻辟支佛上。用无所有空故。何以故?一切不见所入处故。舍利弗。菩萨如是者,为行般若波罗蜜。譬如一阎浮提内。其中所有树木生草稻麻竽蔗丛林竹苇。悉如舍利弗目揵连等。其数如是智慧神足其德无量。欲比行般若波罗蜜菩萨。终不可得比无数亿百千倍。不可以譬喻为比。何以故?舍利弗。菩萨持智慧。度脱一切众生故。复次舍利弗。菩萨行般若波罗蜜所念智慧。一日之中过诸声闻辟支佛上。舍利弗。置阎浮提。其中草木三千大千国土。如舍利弗目揵连等其数满中。复置是事。十方恒边沙悉如舍利弗目揵连等尽满其中。其数如是不可计量。欲比菩萨行般若波罗蜜者,百分千分巨亿万分不得为比。行般若波罗蜜菩萨持是智慧。比诸声闻辟支佛之智慧。百千万倍不以为比。舍利弗白佛言:唯世尊,弟子所有智慧。从须陀洹至声闻辟支佛。上至菩萨诸佛世尊,是诸众智不相违背。无所出生其实皆空。无有差别不出不生。其实空者无有差特优劣。云何世尊,言行般若波罗蜜菩萨一日之念。出过声闻辟支佛上乎。佛告舍利弗。所以出彼上者,是菩萨行般若波罗蜜一日之念言:我当以道法因缘。当为众生觉一切法度脱众生。云何舍利弗。诸声闻辟支佛。颇有是念不耶。舍利弗言唯世尊,诸声闻辟支佛初无是念。是故舍利弗。当作是知当作是念。诸声闻辟支佛所有之智。欲比菩萨之智。百分千分巨亿万倍不可为比。复次舍利弗。声闻辟支佛颇作是念言:我当行六波罗蜜。教授众生净佛国土。具足佛十种力四无所畏四无碍慧。具足佛十八法。当成阿惟三佛。使不可计阿僧祇人令得泥洌颇有是念不。舍利弗言唯世尊,无有是念。佛言:菩萨能尔。菩萨行六波罗蜜。具足十八法。成阿惟三佛。当度脱一切众生。舍利弗。譬如萤火虫不作是念言:我光明照阎浮提普令大明。如是舍利弗。诸声闻辟支佛亦无是念言:我当行六波罗蜜。具足十八法。成阿惟三佛度脱众生。舍利弗。譬如日出遍照阎浮提莫不蒙明者,如是菩萨行六波罗蜜具足十八法。成阿惟三佛。度不可计一切众生。舍利弗白佛言:云何菩萨过罗汉辟支佛地。逮得阿惟越致地。严治佛道地。佛告舍利弗。菩萨从初发意以来。常行六波罗蜜。住空无相无愿之法。过阿罗汉辟支佛地。逮阿惟越致地。舍利弗白佛言:菩萨住何所地。为声闻辟支佛而作福田。佛告舍利弗。菩萨从初发意以来。常行六波罗蜜乃至道常於其中间常为声闻辟支佛作护。何以故?舍利弗。世有菩萨。便知有五戒十善八斋。四禅四等意四无形定。乃至三十七品法尽现於世。便具足十八事佛十种力四无所畏。世间適有是法。便知有王者种梵志种长者种迦罗越种。便知有第一四天王上至三十三天。便知有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辟支佛。上至佛皆现於世。舍利弗白佛言:云何菩萨毕报施恩。佛告舍利弗。菩萨不报施福。何以故?本已报故。菩萨常施。持何等施施诸善法。何等善法。十善之法。从十善之法上至诸佛世尊之法。十力四无所畏具佛十八法。以是为施与。舍利弗白佛言:菩萨云何与般若波罗蜜相应。佛告舍利弗。菩萨当知色与空合。是为应般若波罗蜜。当知痛想行识与空合。是为应般若波罗蜜。当知眼耳鼻舌身意与空合。当知色声香味细滑识法与空合。眼色识耳声识鼻香识舌味识身细滑识法性识亦尔。是为应。当知苦习尽道四谛之法亦与空合。当知十二因缘。何等十二。一者痴二者所作行三者识四者名色五者六入六者栽七者痛八者爱九者受十者有十一者生十二者死。此十二因缘亦与空合。当知一切诸法有为法无为法亦与空合。当知本性亦与空合。是为应般若波罗蜜。如是舍利弗。菩萨摩诃萨知七空合。何谓七。上七事是也。知此七事与般若波罗蜜相应者,亦不见五阴合亦不见不合。亦不见生五阴法。亦不见灭五阴法。亦不见著五阴法。亦不见断五阴法。亦不见色与痛合。亦不见痛与想合。亦不见想与识合。亦不见识与行合。所以者何。初不见有法与法合者,性本空故。舍利弗。用色空故为非色。用痛想行识空故为非识。色空故无所见。痛空故无所觉。想空故无所念。行空故无所行。识空故不见识。何以故?色与空等无异。所以者何。色则是空空则是色。痛想行识则亦是空。空则是识。亦不见生亦不见灭。亦不见著亦不见断。亦不见增亦不见减。亦不过去当来今现在。亦无五阴亦无色声香味细滑法。亦无眼耳鼻舌身意。亦无十二因缘亦无四谛。亦无所逮得。亦无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辟支佛。亦无佛亦无道。如是舍利弗。菩萨摩诃萨以般若波罗蜜。当作是念。当作是知。当作是应。作是行者,亦不见应亦不见不应。於六波罗蜜亦不见合於五阴法乃至身法。亦不见合与不合。三十七品佛十种力四无所畏及佛十八法乃至萨云若法。亦不见应与不应。是故舍利弗。当知菩萨与般若波罗蜜相应。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不与空合。不与无相无愿合。无相无愿不与空合。所以者何。空亦不见合亦不不合。无相无愿亦复如是,是为应般若波罗蜜。舍利弗。菩萨行般若波罗蜜。度空法相已亦不与五阴合亦不不合。过去色亦不与过去色合。亦不见过去色。当来色亦不与当来色合。亦不见当来色。现在色亦不与现在色合。亦不见现在色。痛想行识亦复如是,所以者何。去来今三世名皆空故。作是合者为应般若波罗蜜。舍利弗。菩萨行般若波罗蜜。萨云若法。亦不见与过去当来今现在合。亦不见过去当来今现在。菩萨当作是念。当作是应。复次舍利弗。萨云若。亦不见与五阴合。五阴亦不见与萨云若合。萨云若亦不与六情合。六情亦不与萨云若合。色声香味细滑法亦不与萨云若合。萨云若亦不与色声香味细滑法合。亦不不合。是为应般若波罗蜜。舍利弗。菩萨行般若波罗蜜。於檀波罗蜜亦不见与萨云若合。尸波罗蜜羼提波罗蜜惟逮波罗蜜禅波罗蜜乃至般若波罗蜜亦不见与萨云若合。亦不见萨云若与六波罗蜜合。亦不见萨云若与三十七品十力合。三十七品十力亦不见与萨云若合。亦不见萨云若。是为应般若波罗蜜。舍利弗。行般若波罗蜜菩萨。佛亦不与萨云若合。萨云若亦不与佛合。道亦不与萨云若合。萨云若亦不与道合。所以者何。萨云若则是佛佛则是萨云若。道则是萨云若萨云若则是道。是为与般若波罗蜜合。复次舍利弗。菩萨行般若波罗蜜。知五阴不与有合有亦不与五阴合。五阴亦不与苦乐有我无我合。六情法亦复如是,五阴亦不与空无相无愿合。亦不不合。亦不见行亦不见不行。菩萨当作是行当作是应。复次舍利弗。菩萨亦不以般若波罗蜜故。行檀行尸行羼行惟逮行禅波罗蜜。亦不以五波罗蜜故。行般若波罗蜜。亦不以阿惟越致故。教授众生。亦不以净佛国土故。行般若波罗蜜。亦不以四无所畏四无碍慧佛十种力十八法不共故。行般若波罗蜜。亦不以内空外空。所有无所有空空空大空毕竟空故。行般若波罗蜜。亦不以有为空无为空无底空诸法相空。一切诸法空。亦不以生空。亦不无生空。亦不真空。亦不伪空。亦不如亦不法性。亦不真际故。行般若波罗蜜行。所以者何。不见法有所破坏者,复次舍利弗。菩萨行般若波罗蜜。亦不以神足彻视彻听知他人意。自知宿命故行般若波罗蜜。所以者何。行般若波罗蜜者,尚不见般若波罗蜜。何况见有菩萨神通众事。是为应般若波罗蜜。舍利弗。行般若波罗蜜菩萨。心不自念。我当以神足到十方见诸佛世尊,亦不念言:十方诸佛有所说法我当听受。亦不念言:我当尽知十方众生心中所念。亦不自念。我当自知不可计劫所从生之事。亦复不念见。十方众生生死所趣善恶之趣。是菩萨为应般若波罗蜜。舍利弗。菩萨自念。我当度不可计阿僧祇人令般泥洌是为菩萨行般若波罗蜜。菩萨作是行者,众魔不能得其便。诸世间之事皆为降伏。十方恒沙诸佛皆共拥护是菩萨。令不堕声闻辟支佛地。四天王上至阿迦腻吒天。是诸天皆共护是菩萨。不令中道有碍。是菩萨身中所有众病现世为愈。所以者何。用有普慈加众生故。当知是为应般若波罗蜜。复次舍利弗。菩萨行般若波罗蜜者,疾得陀邻尼诸三昧门皆现在前。在所生处常见诸佛乃至道场常不离佛。是为应般若波罗蜜。菩萨行般若波罗蜜者,亦不念有法合与不合等与不等。所以者何。以不见法合亦不见法等。是为应般若波罗蜜。菩萨行般若波罗蜜者,亦不念。我当疾逮觉法性亦不不逮觉。何以故?法性者无所逮觉是为合。复次舍利弗。行般若波罗蜜菩萨。不见有法与法性别者亦不见合。亦不念言法性作若干差别。是为菩萨一切皆合。亦不作念言是法於法性现亦不不现。何以故?初不见於法性现者,当知是则为合。复次舍利弗。菩萨行般若波罗蜜者,於法性不与空合。空亦不与法性合。是为合。六情十八性亦不与空合。空亦不与六情十八性合。乃至法性不与空合。空亦不与法性合。舍利弗。如是空合最为第一。行空菩萨不堕声闻辟支佛地。净佛国土教授众生疾成至佛。舍利弗。诸所有应般若波罗蜜无过。是应最尊第一应无上。所以者何。为是空无相无愿无上正真应故。舍利弗。如是行者,当知是菩萨已受莂近於道常如是行者,为不可计阿僧祇人而作益厚。菩萨亦不念言:我与般若波罗蜜相应。亦复不念。诸佛世尊当授我莂。亦不念。我受莂不久当净佛国土。亦不念。我当成至佛而转法轮。所以者何。与法性一体无有别。亦不见有法。行般若波罗蜜者,亦不见诸佛有所说,为阿耨多罗三耶三菩者,何以故?菩萨行般若波罗蜜。初不见有生众生相。亦不见灭众生相。何以故?一切众生初不见起灭故。一切众生不见有生。尚不见有生灭。云何行般若波罗蜜。菩萨作是行者,为行般若波罗蜜。不起众生相。不空众生相。不见众生行不别众生行。是为菩萨行第一空行。菩萨住是中者,为都合集。众合於其中祝菩萨如是住者,为处大慈大悲。无嫉慢意无乱怠意。无恚恨意无起恶意。不起恶智意也。

猜你喜欢
  大乘玄论 第五卷·吉藏
  卷第八·佚名
  瑜伽集要焰口施食仪·佚名
  虚舟省禅师语录卷之一·虚舟普度
  佛教最要的一法与中国急需的一事·太虚
  佛说妙吉祥瑜伽大教金刚陪啰嚩轮观想成就仪轨经·佚名
  卷九十·佚名
  第三十六章 十三王章·佚名
  在缅京与达到那边僧王谈话·太虚
  卷三百一十三·佚名
  卷第一百十八·李通玄
  大威德陀罗尼经 第十四卷·佚名
  俱舍论疏 第三十卷·法宝
  象田即念禪師語錄卷一·佚名
  卷第七·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二百七十一·陈思

    钦定四库全书两宋名贤小集卷二百七十一宋 陈 思 编元 陈世隆 补梅屋吟邹登龙字震父临江人隠居不仕结屋于邑之西郊种梅绕之自号梅屋有孤山处士之遗风焉吟藁一卷刘后村戴石屏真西山咸称之闗山月行人十年归不得夜上

  • 第二十六场·田汉

    [党仲升过场。

  • 关于《邵氏闻见后录》·邵博

      《邵氏闻见后录》30卷,内容比《邵氏闻见录》琐杂,但关于诗文的评论比《邵氏闻见录》丰富。其中卷十四至卷二十七,比较集中地记述宋代著名文人轶事,以苏轼为详,王禹□、欧阳修、梅尧臣、苏洵、王安石、曾巩、苏辙等次

  • 卷之三百七十二·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卷之一百六十四·佚名

      康熙三十三年。甲戌。六月。丁酉朔升内阁侍读学士陶岱、为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  ○升前锋参领达佳、为镶红旗蒙古副都统。  ○吏部议、盛京运米、原有船一百只。因工部侍郎星安等无故朦混具题拆毁、以致山

  • 第五十四卷 孝义 七·缪荃孙

    扬 州 府 汉吴 奉吴奉,性至孝,太守张载举为孝廉。奉赍金为礼,载闭门不受,奉以囊盛投载园中而逝。载追不及,赍金至广陵还奉。(扬州府志) 南朝 宋刘 宗刘宗,武阳村人,宋文帝时为上党太守。少有志操,居世清谨。

  • 七九七 直隶总督袁守侗奏汇缴应禁书籍情形折(附清单一)·佚名

    七九七 直隶总督袁守侗奏汇缴应禁书籍情形折(附清单一)乾隆四十六年六月初十日直隶总督臣袁守侗谨奏,为汇缴应禁书籍,恭折奏明事。窃照节次钦奉谕旨,查缴违碍各书,经前督臣周元理等饬查奏缴有案。臣于到任后,复又谆饬各地方

  • 孟尝君列传第十五·司马迁

    张凤岭译注【说明】战国末期,各诸侯国贵族为了维护岌岌可危的统治地位,竭力网罗人才,以扩大自己的势力,而社会上的“士”(包括学士、策士、方士或术士以及食客)也企图依靠权贵获得锦衣玉食,因此养“士”之风盛行。当时,以养“

  • 李严传·欧阳修

    李严,幽州人,初名让坤。在刘守光部下当刺史,后在庄宗部下当客省使。严为人聪明敏锐多才多艺,喜欢骑射,知书善辩。同光三年(925),出使蜀,对王衍讲唐兴复的盛况,音辞清楚响亮,蜀大臣们听了都做出肃然起敬的举动。衍枢密使宋光嗣

  • 刘恕传·脱脱

    刘恕字道原,筠州人。从小聪颖悟性高,读书一遍即能背诵出来。八岁时,刘恕听到家里来客中有人说孔子没有兄弟,于是马上接过话题说:“以其兄之子妻之。”使在座的人都感到很惊异。刘恕十三岁的时候准备应试制科,于是向人借了《

  • 止雨第七十五·苏舆

      雨太多,令縣邑以土日,塞水瀆,絕道,蓋井,禁婦人不得行入市。令縣鄉裡皆掃社下。縣邑若丞合史、嗇夫三人以上,祝一人;鄉嗇夫若吏三人以上,祝一人;裡正父老三人以上,祝一人,皆齊三日,各衣時衣。具豚一,黍鹽美酒財足,祭社。擊鼓三日

  • 佛说灌顶三归五戒带佩护身咒经卷第三·佚名

        东晋天竺三藏帛尸梨蜜多罗译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时。与千二百五十比丘菩萨万人。天龙八部悉来在会。咸然一心叉手听法。于是异道有鹿头梵志。来到佛所稽首作礼。胡跪合掌白佛言。久闻瞿昙

  • 佛说虚空藏菩萨陀罗尼·佚名

    西天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光禄卿明教大师臣法贤奉 诏译那谟(引)尾补罗那曩(一)钵啰(二合)娑(引)哩多(二)那野那(引)嚩婆(引)娑(三)酥啰僻叉多(四)誐誐那曼拏罗(五)拽写(引)阿(引)哥(引)舍誐哩婆(二合引)野(六)誐誐那悟

  • 成唯识论 第五卷·护法

    成唯识论 第五卷护法等菩萨造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此染污意何受相应。有义此俱唯有喜受。恒内执我生喜爱故。有义不然。应许喜受乃至有顶。违圣言故。应说此意四受相应。谓生恶趣忧受相应。缘不善业所引果故。

  • 四分律卷第五十九(第四分之十)·佚名

    姚秦罽宾三藏佛陀耶舍共竺佛念等译毗尼增一之三尔时世尊在波罗㮈,世尊知而故问阿难:“我于谷贵时,慈愍诸比丘故,放舍四事:内宿、内煮、自煮、自取食。今诸比丘故食耶?”阿难白佛言:“故食。”佛言阿难:“不应食,若食如法治。”

  • 卷第十·佚名

    翻梵语卷第十·草名第六十三·香名第六十四·花名第六十五·果名第六十六·衣服名第六十七·药名第六十八·饮食名第六十九·藏名第七十·宝名第七十一&middo

  • 卷一·水鉴慧海

    天王水鉴海和尚住金粟语录卷一嗣法门人原澄原上等编上堂康熙十五年十一月武林方伯李士桢请师住嘉兴金粟广慧禅寺属嘉兴郡守卢崇兴海盐邑公张素仁绅衿查培继张惟赤彭孙遹吴甫及郑亮张协张 徐升贞蔡行馨张幼节等赍启至

  • 吴语·戴延年

    蚕豆,一日蚕时熟,故名;一曰以其形似也,二说未知孰是。破荚出之,鲜翠可爱,小儿女辈每以指甲镂刻方胜连钱之属,衬以艳色花瓣,极其工巧,余戏名之曰豆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