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结和第四十三

【题解】

本篇就文学所提的结和亲问题展开讨论。大夫总结了“汉兴以来,修好,结和亲,

所聘遗单于者甚厚;然不纪重质厚赂之故改节,而暴害滋甚”的经验教训,认为匈奴“可以武折而不可以德怀”。高度赞扬了汉武帝的抗战路线是“兴义兵以诛暴强”,是“匡难辟害,以为黎民远虑”。痛斥文学:“匈奴以虚名市于汉而实不从,数为蛮、貊所绐,不痛之何故?”文学则认为同“匈奴结和亲”,“民安乐而无事”。宣扬“两主好合,内外交通,天天安宁,世世无患”的主张,顽固地坚持不抵抗政策。

大夫曰:汉兴以来,修好,结和亲,所聘遗单于者甚厚①;然不纪重质厚赂之故改节②,而暴害滋甚。先帝睹其可以武折③,而不可以德怀,故广将帅,招奋击,以诛厥罪④。功勋粲然,著于海内,藏于记府⑤,何命“亡十获一”乎⑥?夫偷安者后危,虑近者忧迩⑦。贤者离俗,智士权行⑧。君子所虑,众庶疑焉。故民可与观成,不可与图始⑨。此有司所独见,而文学所不睹。

【注释】

①聘遗(w8i):派使者同好,馈赠礼物。

②纪:记录,记识。质:通贽(zh@),礼品。赂:财物。

③武折:用武力打败。

④诛:这里是讨伐的意思。厥:代词,其,指匈奴。

⑤记府:古代朝廷收藏文书史册的地方。藏于记府,即载入史册。

⑥命:即“名”。

⑦迩:近。

⑧权行:随机应变。

⑨语本《商君书·更法篇》。原文云:“民不可与虑始,可与乐成功。”《史记·商君传》作

“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

【译文】

大夫说:汉朝建国以来,对匈奴讲友好,搞和亲,派使者给单于送去很多礼物。然而他并不记识贵重礼品和优厚财物而改变其侵略本性,反而越来越厉害地残暴骚扰汉朝边境。武帝看到对匈奴只能用武力打败而不能以“仁德”去感化,所以广用将帅,招募勇士,以便讨伐匈奴的罪恶。武帝的功勋灿烂辉煌,名扬四海,载入史册。这怎么说是“丢掉十个得到一个”呢?苟且偷安会有危险的后果,只顾眼前必有灾祸来临。有才能的人做事同一般人不一样,明智的人能够随机应变。君子所考虑的,普通人是不能理解的。所以,一般人只能看到事情的成功,而不可同他们事前谋划。这些道理只有我们管理政事的官员才能看到,而你们文学是看不到的。

文学曰:往者,匈奴结和亲,诸夷纳贡①,即君臣外内相信,无胡、越之患。当此之时,上求寡而易赡,民安乐而无事。耕田而食,桑麻而衣。家有数年之稸②,县官余货财,闾里耆老,咸及其泽③。自是之后,退文任武,苦师劳众,以略无用之地。立郡沙石之间、民不能自守,发屯乘城④,挽辇而赡之⑤。愚窃见其亡,不睹其成。

【注释】

①诸夷:指四方边境的少数民族。纳贡指少数民族向汉朝的进贡。

②稸:同“蓄”,积蓄。

③咸,原作或,今从卢文弨说改正。

④发屯:征发人到边疆屯田。乘城:守城。

⑤挽辇:拉车运输粮食。

【译文】

文学说,以前,同匈奴搞和亲,四方边境的少数民族都向汉朝缴纳贡品,君臣之间、内地和外族之间互相信任,没有胡、越骚扰的忧患。那时候,朝廷向人民要求财物少而容易满足,百姓安居乐业,没有兵灾祸事。人们种田吃饭,养蚕种麻穿衣。家家都有多年的积蓄,朝廷财物充足有余,乡间老年人,都能得到皇上的恩惠。从这以后,排除文事,专用武力,让军队和百姓倍受劳苦,去掠夺毫无用处的土地。把郡县设立在沙漠乱石之中,边民不能自卫,于是屯田戍边,运送大量物资供应边防。我们只看到抗击匈奴政策的失败,而没有看到它的成功。

大夫曰:匈奴以虚名市于汉而实不从①,数为蛮、貊所绐②,不痛之,何故也?高皇帝仗剑定九州③,今以九州而不行于匈奴。闾里常民,尚有枭散④,况万里之主与小国之匈奴乎?夫以天下之力勤何不摧⑤?以天下之士民何不服?今有帝名,而威不信于城之外⑥,反赂遗而尚踞敖⑦,此五帝所不忍,三王所毕怒也⑧。

【注释】

①虚名:虚假的名义。市:交易。这句话是说名义上说讲和而实际上并不打算实行。

②数:屡次。绐(dai):欺骗。

③仗剑:指刘邦持剑起义。

④枭散:古代的一种棋戏。刻枭鸟形为主棋,此外皆为散棋。散棋杀了枭棋,就算胜了。《韩非子·外储说左下》:“博贵枭,胜者必杀枭。杀枭者,是杀其所贵也。儒者以为害义。”《战国策·楚策·唐且见春申君章》:“夫枭棋之所以能为者,以散棋佐之也。夫一枭之不胜五散亦明矣。今君何不为天下枭,而令臣等为散?”这里是用来比喻民间也有主佐、贵贱之分,证明汉以大国和匈奴小国,不分大小,是不能容忍的。

⑤力勤:劳力。与下“士民”对文。“摧”原作“权”,今据卢文弨说校改。

⑥此句原作“而威不信长城”,今据王先谦说校改。信,古通“伸”。

⑦尚:帮助,助长。踞敖:同倨傲,骄横傲慢。

⑧毕:同“必”,一定的意思。

【译文】

大夫说:匈奴在名义上说讲和,而实际上并不打算实行,国家屡次被蛮、貊所欺骗,而你们对此不感到愤怒,这是为什么?高皇帝持剑平定九州,现在我们有九州大的地盘,但号令对匈奴却不能推行。乡里百姓之间还有贵贱的分别,何况我们统治万里的皇上与一个小国匈奴呢?如果以全国的劳力去对付,有什么敌人不可以摧毁?以全国的力量去对待,有什么敌人不可以征服呢?现在,我们皇上有帝王的名望,但威力却不能达到长城之外,反而给匈奴馈赠财物,助长了他们的骄横傲慢,这是五帝所不能容忍,三王所必然要愤怒的。

文学曰:汤事夏而卒服之①,周事殷而卒灭之②。故以大御小者王③,以强凌弱者亡。圣人不困其众以兼国④,良御不困其马以兼道⑤。故造父之御不失和,圣人之治不倍德⑥。秦摄利衔以御宇内⑦,执修箠以笞八极⑧,骖服以罢⑨,而鞭策愈加,故有倾衔遗箠之变⑩。士民非不众,力勤非不多也,皆内倍外附而莫为用。此高皇帝所以伏剑而取天下也。夫两主好合,内外交通,天下安宁,世世无患,士民何事?三王何怒焉?

【注释】

①汤:指汤商王。事:服侍。夏:指夏桀。

②周:指周文王。殷:指商纣王帝辛。

③御:这里是安抚的意思。

④兼国:吞并别人的国家。

⑤良御:善于赶车的人。兼道:加倍所要走的道路。

⑥倍:同“背”,违反。

⑦衔,原作衡,据王先谦说校改。衔:马嚼子。

⑧修:长。笞(cb9):抽打。八极:八方极远的地方。

⑨骖(can):驾车的马。两边的马叫“骖”,辕马叫“服”。

⑩衔,原作衡,据王先谦说校改。倾衔遗箠:嚼毁鞭丢,比喻国家灭亡。

【译文】

文学说:成汤先做夏的臣子而终于征服了夏,周(文、武)曾为殷的诸侯而终于灭了殷。所以,大王安抚小国就能成就王业,以自己的强盛去欺负弱小的国家必然灭亡。圣人不因吞并别人的国家而使他的百姓困乏,善于赶车的人不因加快赶路而使马疲惫。所以造父驾车不慌不忙,圣人治理国家不违背仁德。秦朝用锋利的马嚼子驾驭国家,挥动长鞭抽打八方,驾车的辕马、骖马已经疲惫不堪了,还越来越厉害地鞭打它,所以才有嚼毁鞭丢(国家灭亡)的事故发生。不是军民不众,也不是力量不强,但人心都背离朝廷,归附反叛势力,没有人为它出力。这就是高皇帝持剑取得天下的原因。如果我们皇上同匈奴单于和好,互相往来,天下安宁无事,世世代代没有战争的祸患,这样,军民还有什么战事?三王还有什么愤怒的呢?

大夫曰:伯翳之始封秦(1),地为七十里。穆公开霸(2),孝公广业(3)。自卑至上,自小至大。故先祖基之,子孙成之。轩辕战涿鹿(4),杀两皞、蚩尤而为帝(5)。汤、武伐夏、商,诛桀、纣而为王。黄帝以战成功,汤、武以伐成孝(6),故手足之勤,腹肠之养也。当世之务,后世之利也。今四夷内侵,不攘(7),万世必有此长患。先帝兴义兵以诛暴强,东灭朝鲜,西定冉、駹(8),南擒北越,北挫强胡(9)。追匈奴以广北州(10),汤、武之举,蚩尤之兵也。故圣主斥地(11),非私其利,用兵,非徒奋怒也,所以匡难辟害(12),以为黎民远虑。

【注释】

(1)伯翳(y@):即伯益。原名大费,曾佐禹治水,有功,舜赐姓嬴氏,是为嬴秦之始祖。见《史

记·秦本纪》及《五帝本纪》。各书皆无言“封秦地七十里”的,此当别有所出。

(2)穆公:春秋时秦国国君,他曾兼并西方12个少数民族部落,称霸西戎。

(3)孝公:战国时秦国国君,秦穆公14世孙,秦献公子,名渠梁,曾任用商鞅变法。

(4)轩辕:即黄帝,少典氏子,生于轩辕之丘,故曰轩辕氏。神农氏八传至榆罔,暴虐无道,帝败之于阪泉。蚩尤作乱,帝诛之于涿鹿。诸侯尊之,乃代神农氏而有天下,是为黄帝。见《史记·五帝本纪》。涿鹿:古地名,今河北省涿鹿县。

(5)两皞,原作两■,今改,因形近而误。《潜夫论·五德志篇》,两出“太■”都作“太■”,四出“少■”都作“少■”,隶书从“皋”之字多作“■”,《荀子·解蔽篇》杨倞注:“‘■’读为‘皋’。”即其明证,两皞指太昊,少昊,又作太昊、少昊,(《汉书·郑崇传》注:“‘皞’字与‘昊’同。)《周书·尝麦》解:“赤帝分正二卿,命蚩尤于少昊以临四方,..蚩尤乃逐帝,争于涿鹿之河(阿),九隅无遗。赤帝大慑,乃说于黄帝,执蚩尤杀之于中冀。”此即其事。或疑黄帝与两皞时代不相值,因而《史记·五帝本纪·正义》写道:“谓黄帝克炎帝之后”也。

(6)孝:继承祖先的遗志。这里指商汤王、周武王完成帝业。

(7)攘:攻打。

(8)冉、駹(mang):汉时西南地区两个部族。

(9)挫:打败。

(10)句上原有“李牧”二字,今据王先谦说校删。

(11)斥:开辟。

(12)辟:除。

【译文】

大夫说:伯益开始受封于秦地,方圆仅70里。以后秦穆公称霸,秦孝公扩大发展了他的事业,使秦国由弱到强,从小到大。所以祖先创立基业,子孙继续完成。黄帝与蚩尤大战于涿鹿,杀太皞、少昊、蚩尤成为帝王。成汤玉讨伐夏、周武讨伐商,消灭夏桀、商纣而称王。黄帝以打仗获得成功,成汤和周武王也是以作战才完成祖先的事业。这就像手脚的劳动是为了填饱肚子一样。现在我们所干的事业,是为了后人的利益。如今四夷不断侵扰内地,不抵抗,世世代代都会遭受永久的灾祸。武帝发动正义的战争以讨伐凶暴强大的敌人,东方灭掉朝鲜,西方打下冉、駹,南方攻取百越,北方挫败强胡。追击匈奴,扩大北方国土,这就像成汤王讨桀、周武王伐纣、黄帝打败蚩尤的战争一样。所以圣明的皇上开辟疆域,不是为了私利,打仗也不是出于一时的愤怒,目的是为了救难除害,为老百姓长远打算。

文学曰:秦南禽劲越(1),北却强胡,竭中国以役四夷(2),人罢极而主不恤(3),国内溃而上不知;是以一夫倡而天下和,兵破陈涉(4),地夺诸侯,何嗣之所利(5)?《诗》云:“雍雍鸣■,旭日始旦(6)。”登得前利(7),不念后咎(8)。故吴王知伐齐之便,而不知干遂之患(9)。秦知进取之利,而不知鸿门之难(10)。是以知一而不知十也。周谨小而得大,秦欲大而亡小。语曰:“前车覆,后车戒(11)。”“殷监不远,在夏后之世”矣(12)。

【注释】

(1)禽:同“擒”,制服。劲:实力强大。

(2)役:这里是攻打的意思。

(3)罢极:疲惫不堪。

(4)陈涉:即陈胜,见《褒贤篇》注释。

(5)嗣:继承人。

(6)诗出《诗经·邶风·匏有苦叶》。雍雍:和悦的声音。■(gan):即雁。

(7)登得:即贪得。

(8)咎:祸害

(9)《史记·春申君传》:“吴见伐齐之便,而不知干隧之败。”即此文所本。干隧,即干隧。《正义》:“干隧,吴地名。即吴王夫差自刎处,在苏州西北四十里。”即今江苏省苏州市。

(10)鸿门:地名,在今陕西省临潼县东。项羽曾从这里发兵攻进秦朝国都咸阳,烧毁阿房宫,在咸阳大屠杀。

(11)语出《说苑·善说篇》。

(12)诗出《诗经·大雅·荡》。监,同“鉴”。

【译文】

文学说:秦国打败南方强大的越人,击退北方强大的胡人,用尽国家的人力物力去与四夷作战,

人民疲惫不堪而君主也不体恤,国内已面临内部溃乱而君主还不知道;因此,一个人号召起义而天下的人都响应,军队被陈胜打败,土地被诸侯夺去,秦朝的后人还有什么利益可以享受呢?《诗经》上说:“大雁欢鸣,旭日东升。”(不可)只贪求眼前利益,而不考虑以后的祸患。过去吴王夫差只知道大破齐兵的成功,而不知道在干遂被勾践打败的祸害;秦朝只知道掠夺别人的利益,而不知道以后鸿门的灾难。这是只知其一而不知其十啊!周朝在弱小时因为谨慎行德而后来变得十分强大,秦朝想以武力统一天下却连原来的地盘都丧失了。书上说:“前面的车子翻倒了,后面的车子要引以为戒。”“商朝的借鉴并不远,夏桀就是它的榜样啊。”

猜你喜欢
  论荣 第四·王符
  ●自序·多隆阿
  孟子説原序·张栻
  卷二·程公说
  春秋管窥卷十·徐庭垣
  卷七·毛奇龄
  五经稽疑卷四·朱睦㮮
  卷四十五【礼器图一】·鄂尔泰
  卷五十四·康熙
  四十二  备水·墨子
  复冈田恒一先生书·太虚
  中国需耶教与欧美需佛教·太虚
  龙王兄弟经·佚名
  右绕佛塔功德经·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唐储光羲诗集卷二·储光羲

    五言古诗荐德公庙神道本无已成化亦自然君居寥天上德在玉华泉眞游践玉豫永日迟云仙表防在营道明祀将祈年灵山俯新邑松上生彩烟岂知穆天子逺去瑶池边上长史王公责躬覆舟无伯夷覆居无仲尼自咎失明义宁由贝锦诗松柏日已

  • 申忠愍诗集巻五·申佳胤

    (明)申佳允 撰 ○五言絶句 秋江晚唱(用解大绅韵) 江头欸乃声惊散寒云影渔竿挂夕阳月照芙蓉冷 访友不遇 廛市厌烦嚣偶来幽寂处水流半掩扉坐久却忘去 秋日有怀 秋水连天际鹜飞带晩霞景中人不见惆怅咏蒹葭 其二 室迩宁分水人

  • 卷二·孔克齐

    别业蓄书古人积金以遗子孙,子孙未必能尽守;积书以遗子孙,子孙未必能尽读;不如积阴德于冥冥之中,以为子孙无穷之计。此言甚好。吾家自先人寓溧阳,分沈氏居之半以为别业,多蓄书卷,平昔爱护尤谨,虽子孙未尝轻易检阅,必有用然后告于

  • 卷之七十三·佚名

    洪武五年三月戊申朔应天府言运输官物悉役在京之民其力甚劳 上谕省臣曰京师之民自开国以来皆其供亿劳费倍于外郡今天下太平正当休养之岂可重扰耶凡有差役宜悉免之○己酉 上以将官子弟因年少骄佚故承袭者多不称职乃命

  • 明武宗毅皇帝实录卷之一百十四·佚名

    正德九年秋七月壬戌朔享 太庙○山西偏头守御千户所地震○甲子晋府临泉王奇湒薨王悼昭王第二子母妃赵氏天顺壬午生成化壬辰袭封至是薨辍朝一日赐祭葬如例谥曰荣穆○乙丑 仁孝文皇后忌辰 奉先殿行祭礼 遣驸马都尉蔡震祭

  • 提要·彭遵泗

    「蜀碧」四卷,國朝彭遵泗撰。遵泗字磬泉,丹稜人,乾隆丁巳進士,官翰林院編修。是書紀蜀亂始末及一時死節士女,其曰蜀碧者,取萇弘之血三年化碧意也。起明崇禎元年戊辰,至我朝康熙二年癸卯;末有附記及楊展、劉道貞、鐵腳板、余飛

  • 一○九三 军机大臣奏遵旨查明成德履历情形并拟写谕旨进呈片·佚名

    一○九三 军机大臣奏遵旨查明成德履历情形并拟写谕旨进呈片【真按:纳兰性德.纳兰成德.】乾隆五十年二月二十八日臣等遵旨将成德系何年中式进士、年岁若干之处,交查各该处。兹据查称:成德于康熙十一年王子科中式举人,年十

  • 卷三十九物产志二·黄遵宪

    全国物产:金 银 铜 铁 铅 石炭 硫黄 水晶 米 麦 豆类 菜蔬 烟草 茶 花卉樟 松杉桧檀樱 梅竹柿 蜜柑 蚕鱼介 海参干鳆 鲣节 鸡 鹜 雁 鸭 鹤 牛 马 猪 豚锦 绫缩缅丝 纸 酒盐酱油 蜡 油 樟脑 铜器 漆器 螺钿细工 陶器 刀

  • 燕市货声·蔡省吾

    元旦牛儿芒儿,过年的小黄历! (《春牛图》一文钱两张,自十月间卖,年外打春间必卖)吃的香,嚼的脆,茶果! (卖一正月)香蕈蘑菇馅的,素包子…… (挑两套细长笼屉。 咸、同年间,一叟长卖通年,自元旦开张,一文钱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二十八上·佚名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之二十八上 吴元年十二月癸卯朔,日有食之。 上御白虎殿,谕群臣曰:自古忠贤之士,大概有三:“辅国安邦,孜孜图治,从容委曲,劝君为善,君虽未听言,必再三,人君感悟而听用之,则朝廷尊安,庶务咸理,至于进用贤能,使野无

  • 春秋集传辨疑卷十·陆淳

      昭元年夏秦伯之弟鍼出奔晋  左氏曰其车千乗【云云】又云享晋侯造舟于河十里舍车自雍及绛归取酬币终事八反啖子曰鍼虽富奢应不能至是传説之太甚也  昭二年晋侯使韩起来聘  左氏云为政而来见礼也赵子曰按覇国

  • 卷二十一·刘因

    钦定四库全书四书集义精要卷二十一  元 刘因 撰【阙】

  • 大乘起信论裂网疏卷第二·智旭

                灵峰蕅益沙门智旭述【(乙)三解释分二。初立科。二正解。(丙)今初】云何解释分。此有三种。所谓显示实义故。对治邪执故。分别修行正道相故。显示实义以除疑。对治邪执以去执。即是起信。分别修行

  • 佛说圣观自在菩萨梵赞·佚名

      宋 法贤译  大明太宗文皇帝御制观音赞  大圣自在观世音  百千万亿应无尽  神通无碍无所住  大慈大悲愍众生  六根互用智慧深  闻思修入三摩地  济度随机而显现  有如一月印千江  一江有月一

  • 卷之二·佚名

    嘉兴大藏经 莲峰禅师语录莲峰禅师语录卷之二嗣法门人性深等编兴化报恩禅寺语录康熙五年丙午八月十五日师在兴化府云峰寺受仙游邑侯顾公乡绅泊庵唐公耘庵徐公芾斯吴公孝廉亦肯严公瞻岵吴公暨信士林性洁黄道亨蔡遂钦

  • 物种起源·达尔文

    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著。1859年伦敦默里出版社初版。达尔文出生于英国古城施鲁斯伯里,自幼对大自然深感兴趣。1828年在剑桥大学攻读神学时,结识植物学教授汉斯罗,经他推荐参加了1831年英国政府派遣的贝格尔号军舰的环

  • 佛顶尊胜陀罗尼经·佚名

    有五译,一唐杜行顗译,佛顶尊胜陀罗尼经,一卷。二唐地婆诃罗译,佛顶最胜陀罗尼经,一卷。三唐佛陀波利译,佛顶尊胜陀罗尼经,一卷,。四地婆诃罗重译,最胜佛顶陀罗尼净除业障经,一卷。五唐义净译,佛顶尊胜陀罗尼经,一卷。六宋施护译,尊

  • 拔除罪障咒王经·佚名

    一卷,唐义净译。由曼殊菩萨之请,为末代不信之人说此一大咒王。佛于净居天上,说诸咒法,曼殊菩萨曲为不信之人求救济法,佛为说此一大咒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