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法律

凡皇太子,或出远方,或离京城近处,若有小大过失,并不差人传旨问罪,止是唤回面听君父省谕。若有口传言语,或是赍持符命、或朝廷公文前来问罪者,须要将来人拿下,磨问情由,预先备御,火速差亲信人直至御前,面听君上宣谕。是非明白,使还回报,依听发放。其诸王及王之子孙并同。

凡亲王及嗣子,或出远方,或守其国,或在京城,朝廷凡有宣召,或差仪宾、或驸马、或内官赍持御宝文书并金符前去,方许启程诣阙。

凡王国文官,朝廷精选赴王国任用;武官已有世袭定制。如或文武官员犯法,王能依律剖判者,听;法司毋得吹毛求疵,改王决治。其文武官,有能守正规谏,助王保全其国者,毋得轻易凌辱。朝廷闻之,亦以礼待。

凡王所居国城,及境内市井乡村军民人等,敢有侮慢王者,王即拿赴京来,审问情由明白,然后治罪。若军民人等本不曾侮慢,其王左右人虚张声势,于王处诬陷善良者,罪坐本人。

凡亲王有过重者,遣皇亲、或内官宣召。如三次不至,再遣流官同内官召之至京,天子亲谕以所作之非。果有实迹,以在京诸皇亲及内官,陪留十日。其十日之间,五见天子,然后发放。虽有大罪,亦不加刑;重则降为庶人,轻则当因来朝面谕其非。或遣官谕以祸福,使之自新。若大臣行奸,不令王见天子,私下傅致其罪,而遇不幸者,到此之时,天子必是昏君。其长史司并护卫,移文五军都督府,索取奸臣。都督府捕奸臣,奏斩之,族灭其家。

凡风宪官,以王小过奏闻,离间亲亲者斩。风闻王有大故,而无实迹可验,辄以上闻者,其罪亦同。

凡诸王京师房舍,或颇华丽,或地居好处,奸臣恃权,欲巧侵善夺者,天子斩之,徙其家属于边。

凡臣民有罪,必明正其罪,并不许以药鸩之。

凡王遣使至朝廷,不须经由各衙门,直诣御前。敢有阻当者,即是奸臣。其王使至午门,直门军官、火者,火速奏闻。若不奏闻,即系奸臣同党。

凡王国内,除额设诸职事外,并不许延揽交结奔竞佞巧、知谋之士,亦不许接受上书陈言者。如有此等之人,王虽容之,朝廷必正之以法。然不可使王惊疑。或有知谋之士,献于朝廷勿留。

凡庶民敢有讦王之细务,以逞奸顽者,斩。徙其家属于边。

凡朝廷使者至王国,或在王前,或在王左右部属处言语非理,故触王怒者,决非天子之意,必是朝中奸臣使之离间亲亲。王当十分含怒,不可辄杀;当拘禁在国,鞫问真情,遣人密报天子。天子当询其实,奸臣及使俱斩之。

凡朝廷新天子正位,诸王遣使奉表称贺,谨守边藩,三年不朝。许令王府官、掌兵官各一员入朝。如朝廷循守祖宗成规,委任正臣,内无奸恶,三年之后,亲王仍依次来朝。如朝无正臣,内有奸恶,则亲王训兵待命,天子密诏诸王,统领镇兵讨平之。既平之后,收兵于营,王朝天子而还。如王不至,而遣将讨平,其将亦收兵于营。将带数人入朝天子,在京不过五日而还,其功赏续后颁降。

凡朝廷无皇子,必兄终弟及,须立嫡母所生者。庶母所生,虽长不得立。若奸臣弃嫡立庶,庶者必当守分勿动,遣信报嫡之当立者,务以嫡临君位。朝廷即斩奸臣,其三年朝觐,并如前式。

凡王国内,时常点检军中,不许隐匿逃亡。如或有之,止坐两邻、窝主及有司官并该管头目,毋得问王。王亦毋得隐匿遮护。或奸臣故纵逃亡于部内,欲诬王者,将奸臣斩之,徙其家属于边。

猜你喜欢
  列传第七十九 列女·李延寿
  ●崇禎長編卷之十四·汪楫
  卷第十九·徐鼒
  名山藏卷之五十七·何乔远
  大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一百一十·佚名
  卷之二十六·佚名
  ◎上海之真国庆·李定夷
  卷八十一·班固
  顺宗本纪·刘昫
  四·钱穆
  自序·孙中山
  卷二百三十五·佚名
  卷五十八·佚名
  纲鉴易知录卷十九·吴楚材
  八年·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王雱·唐圭璋

      雱字元泽,安石子。生于庆历四年(1044)。治平四年(1067)进士,调旌德尉,历太子中允、崇政殿说书、龙图阁直学士。熙宁九年(1067)卒,年三十三。   倦寻芳慢   中吕宫   露晞向晚,帘幕风轻,小院闲昼。翠迳莺来,惊下乱红铺绣

  • 第三折·佚名

    (孛老同旦儿上)(孛老云)老汉王文用的父亲。自从孩儿做买卖去了,至今不见回还。天那,我这河南人多少在外做客的,怎么再没一个顺便稍封信儿来家也?(旦儿云)父亲且自宽心,这早晚回家也不见的。(邦老上,云)某乃铁幡竿白正。自

  • 赵微明诗鉴赏·佚名

    生平简介 赵微明,大历时人。生平不详。 回军跛者 赵微明 既老又不全, 始得离边城。 一枝假枯木, 步步向南行。 去时日一百, 来时月一程。 常恐道路旁, 掩弃狐兔茔。 所愿死乡里, 到日不愿生。 闻此哀怨词, 念念不忍听。 惜无

  • 竹斋集传·王冕

    竹斋集传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垄上窃入学舍聼诸生诵书聼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来责蹊田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聼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

  • 卷二百五十 熙寧七年(甲寅,1074)·李焘

      起神宗熙寧七年二月盡其月   二月己巳朔,知熙州、端明殿學士、兼龍圖閣學士王韶為資政殿學士、兼制置涇原秦鳳路軍馬糧草。先是,韶自熙州入覲,與二府議夏國事於資政殿,韶請一中人在軍中往來奏事。王珪曰:「中人監軍

  • 第三八禀光绪六年三月十一日一一二○五-八·佚名

    一皂头役陈有,禀举挑夫首(公号梁惠祥)台下一皂头役陈有等叩首叩禀,为经蒙准充,妥议公号,取具认充、保结,禀缴备查事。缘因役等举充李梁、林惠、陈祥三人,轮流充办挑夫首;蒙批:照议出示,给发谕戳,准充等因。兹

  • 第五节包·佚名

    第一诉状及批具告状人洪天,为踞地恃强,侥吞工银,乞恩究追,以免赔累事。窃天原籍澎湖,寄居车城,素本泥工为活。去年八月间,有头沟庄民张光进,雇天与伊起瓦厝五间,包倩做泥水,言约工银一百一十元,先交过定银五元,并陆续支领,共领过银

  • 第七节 赋 税(上)·吕思勉

    税法至隋、唐,又为一大变,庸调变为两税是也。汉世税法,以田租、口赋为大宗。田租虽豪强侵陵,官家弗能正,然其取之仅三十之一,要不可谓之不轻,而口赋则取之颇重。案孟子以布缕之征,与粟米之征、力役之征并举,则农家所遍有者惟布

  • 商书·太甲下·佚名

    伊尹申诰于王曰:「呜呼!惟天无亲,克敬惟亲。民罔常怀,怀于有仁。鬼神无常享,享于克诚。天位艰哉!德惟治,否德乱。与治同道,罔不兴;与乱同事,罔不亡。终始慎厥与,惟明明后。先王惟时懋敬厥德,克配上帝。今王嗣有令绪,尚监兹哉。若升

  • 景公问莒鲁孰先亡晏子对以鲁后莒先第八·晏婴

    景公问晏子:“莒与鲁孰先亡?”对曰:“以臣观之也,莒之细人,变而不化,贪而好假,高勇而贱仁,士武以疾,忿急以速竭,是以上不能养其下,下不能事其上,上下不能相收,则政之大体失矣。故以臣观之也,莒其先亡。”公曰:“鲁何如?”对曰:“鲁之君

  • 卷九四·邱濬

    ▲图籍之储 《易》: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盖取诸《愊》。 朱熹曰:“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天下事有古未之为而后人为之,固不可无者,此类是也。” 徐几曰:“上古

  • 卷十七·钱时

    钦定四库全书融堂书解卷十七宋 钱时 撰立政周公作立政周公复辟六官之制固已大备虽然政则备矣而所以立其政者则全在人也周公此日作书以告成王専以得人为立政之本而知人又得人之本如曰迪知曰克知曰灼见曰灼知及推原文

  • 度五比丘品第十七·马鸣

    敬顺於佛,意无差别,吾愍汝等。令离罪咎,佛於世间,普施以善。以平等慈,犹如赤子,其有慢意。侍是师者,其人受愆,如违慈父。於是五人,同声对曰,修甚苦勤。无所克致,意退从安,放恣其情。何由致道,愿示其意,犹如有人。撽压沙水,唐劳其力,终

  • 菩萨的政治·太虚

    ──三十年春在中华大学纪念周讲──今天蒙陈校长之邀,前来贵校与各位谈谈,感到非常高兴!因为我二十年前在武昌贵校,曾经讲过印度哲学;今天在这抗战期中,又得与各位在四川见面,更使我感到欣慰与愉快。今天讲“菩萨的政治”。

  • 入楞伽经卷第三·佚名

    元魏天竺三藏菩提留支译  集一切佛法品第三之二  复次大慧。菩萨摩诃萨当善知三法自体相。大慧。何等三法自体相。一者虚妄分别名字相。二者因缘法体自相相。三者第一义谛法体相。大慧。何者虚妄分别名字相。谓从

  • 一草亭目科全书·邓苑

    眼科著作。明末清初邓苑撰。一卷。苑字博望,清江(今属江西)人。以医为业,尤精通眼科。此书约成于清顺治元年(1644)。载目论、目议、外障、外障治法、内障、内障治法、小儿痘毒眼治法、小儿疳积眼治法、治小儿雀目法等

  • 古今词话·杨湜

    词话。一卷。南宋杨湜撰。杨湜(生平不详),字曼倩。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对此书已加称引,知杨湜为绍兴年间人。《古今词话》采辑五代以下词林逸事,仿唐宋说部体裁,所记本事每多不实,大都出于传闻。胡仔《苕溪渔隐丛话》驳之

  • 阿育王传·佚名

    凡七卷。西晋安法钦译。收于大正藏第五十册。本书记述阿育王之事迹及摩诃迦叶、优波鞠多等之因缘。共有十一品:(一)本施土缘,(二)阿育王本缘传,(三) 阿恕伽王弟本缘,(四)驹那罗本缘,(五)半庵罗果因缘,(六)优波鞠多因缘,(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