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隋、唐的府兵制,沿袭了北周成规,而唐代的租庸调制,则由北魏均田制所蜕变。汉代租额三十税一,唐代更轻,只四十税一了。汉代农民服役,每年一月,唐代减到二十天。更重要的,是唐代沿袭北周,接受了古代井田制度为民制产的精神,每一农民都由政府授以耕地,使在轻徭薄赋的传统精神下,人人有一份最低限度的生活凭借。但唐代对工商业却转采自由政策,一切免税。我们把汉、唐两代的经济制度作一对比,汉代只注意裁抑工商资本之过度发展,而没有注意到下层农民最低生活之保障。唐代颇注意农民生活之保护,而放任工商业之自由发展。汉代立法,像是不许有过富的,却可能有很穷的。唐代立法,像是许可有过富的,却不许有过穷的。因此唐代社会经济较之汉代更活跃,更繁荣。

最要的是隋、唐公开考试制度,即所谓科举制度之确立。任何一公民,皆可自动请求参加考试,以获得进入政府的一种最有保障的资格。这一制度推行了,以前门第那一种变相的贵族,便逐步衰退而终于消失了。这又是中国历史上关于社会形态一番极大的革命过程,但仍非由下层民众掀起流血狂潮经斗争而获得,仍是由上层政府在制度之改革上和平达到。

唐代在大一统政府下,全国民众,受着举国一致合理而宽大的法律保护。旧的特权势力,在逐步解体。有希望的新兴势力,在逐步培植。那时的社会,也如西汉般,在无定形的动进中,我们断难称它又是一个封建社会。然而历史演进是永远有波折的。唐代到中、晚期,租庸调制、府兵制都破坏了。另一种变相的封建势力又产生,此安史之乱以后所谓的藩镇。这是一种军阀割据,因唐代长期向外开疆拓土,边防将领除带兵外,又逐渐掌握地方行政财务之实权,外重内轻,尾大不掉,而引起安史之乱。政府对叛乱势力不能彻底肃清,姑息妥协,于是遂有藩镇。他们拥兵自强,又互相勾结。政府虽没有准许军权世袭的明文规定,但他们用种种方法强迫政府,期求变相的世袭。

若说魏、晋、南北朝的门第,是文官家庭之变相世袭,则唐中叶以后之藩镇,是武将家庭之变相世袭。门第造成社会不平等,藩镇造成政治不统一。若使我们把社会不平等和政治不统一,认为那作梗的都是些封建势力,则门第和藩镇可谓各得其半。若我们要权衡两者间之病害轻重,则又似各有得失,颇难遽下定论。门第势力造成政府之弱势,但传统文化,还赖它在乱离中保住。藩镇割据,把中国当时的对外国防,幸算勉强撑持。但在军阀统治下,普遍地文化窒息,而且几乎连根铲灭了。历史告诉我们,南北朝之后,紧接着隋、唐盛运之来临。而唐中叶以后,终至演成五代十国之黑暗,以及北宋统一后之长期衰弱。因此我们知道,在确保对外的国防武力之上,应该更先注意的是,社会上文化传统之养育与保护。

北宋初年,在文化上经济上已经赤地一片,都需要重新建立。首先是没收军阀兵权,加强中央政府之统一。其次是竭力提倡文化与教育,要社会一般风气看读书比当兵为高贵。为近人所诟病的,中国人之尚文轻武的风气,正是北宋初年用尽全力扭成的。若在五代十国,公民想求出路,只有去当兵,否则出家做和尚,读书人则早快绝迹了。经过宋代将近一百年的培植养护,政府又变成像样的读书人的政府,那时遂又有王安石变法和新政运动。首先是要训练民兵来替代职业兵。于是有保甲制,期于农隙中来武装农村。其次注意到减轻社会富农对国家劳役之过重负担,那些全是中唐以下,直到五代十国军阀统治所积累增加的,于是有免役制。把普遍摊款来代替偏差任役。其次又想清丈田地,整顿税收,来逐步走上中国读书人一向想念的古代封建社会下的那种制约经济与均产精神,于是有方田制,即丈量田亩。又想裁抑商人资本,其实那时的商业资本早已有限,只因政府穷困,政费无着,不在农民身上打算,便转到商人身上起念,于是有均输与市易制,由政府来转运物资及平衡物价。又想把农民的困乏,在地主与富人的剥削下解放,于是有青苗制,由政府来贷款,收回轻微的利息。这些仍是中国传统政治下一套传统的经济理论。他们依然是根据《周礼》来做新政的理论上之护符。

那些新政,终于因多数反对而失败。当时反对新政的也有他们的理由。宋代最大症结,还在它养着一百几十万不生产的职业兵,把整个经济拖垮了。王安石要在这上下困乏的环境下推行新政,增加税收,那是利不胜害的。

自从唐代租庸调制破坏,改行杨炎两税制,自由经济又抬头。农田兼并,再度造成小农与大农。直到宋代,南方长江流域,是当时中国经济的新兴区,比较多自耕农。而北方黄河流域,因唐代门第与军阀势力的遗毒,比较多佃农,在宋代称为客户。据当时政府户口统计,北方客户比较多,南方客户比较少,南北经济情况不同,因此王安石的新政,在南北两方利害亦不等。如青苗免役诸法,南方比较多赞成,北方比较多反对。民兵组训即保甲制,亦先在北方推行,因此北方人更多反对。由中央政府制定一种统一的法令来推行全国,北宋以后,是比较困难了。

猜你喜欢
  载记第十七 姚兴上·房玄龄
  卷一百二十五 志一百·赵尔巽
  刑政第三十一·王肃
  卷第二百七十五·胡三省
  卷第九·徐鼒
  路史卷十一·罗泌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六·佚名
  卷之六十八·佚名
  一一五 两淮盐政李质颖奏专差送交续得书籍并缮书目呈览折·佚名
  唐史论断卷中·孙甫
  郭璞传·房玄龄
  晋纪二 世祖武皇帝上之下泰始九年(癸巳、273)·司马光
  卷二百十七之二·雍正
  卷二十六·佚名
  卷四十五·纪昀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第四折·乔吉

    (冲末李太白上,诗云)长安市上酒为狂,沉香亭畔作文章。供奉翰林为学土,万古千年姓字香。老夫姓李,双名太白,生时母梦长庚星入怀,因以名之。天宝初年,召见金銮殿,论当世之事,天子赐食,亲手调羹。初号竹溪六逸,后为饮中八仙。小官有

  • 卷三百三十三·列传第九十二·脱脱

        杨佐 李兑 沈立 张掞 张焘 俞充 刘瑾 阎询 葛宫 张田 荣 李载 姚涣 朱景 李琮 朱寿隆 卢士宏 单煦 杨仲元 余良肱 潘夙   杨佐,字公仪,本唐靖恭诸杨后,至佐,家于宣。及进士第,为陵州推官。州有盐井深五十

  • 卷末 叙论二·王夫之

      天下有大公至正之是非为,匹夫匹妇之与知,圣人莫能违也。然而君子之是非,终不与匹夫匹妇争鸣,以口说为名教,故其是非一出而天下莫敢不服。流俗之相沿也,习非为是,虽覆载不容之恶而视之若常,非秉明赫之威以正之,则恶不知惩。

  • ●簷曝雜記卷三·赵翼

    ○粵西灘峽粵西灘與峽皆極險。府江之昭平峽,橫州之大灘,右江之努灘、雞翼灘,左江之歸德峽、果化峽,余皆身經其地,而昭平峽最險。余初至桂林,由水路赴鎮安任。先是大雨十七晝夜,是日適晴。巳刻自桂林發舟,日午已至平樂。舟子忽

  •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二百九十六·佚名

    万历二十四年四月丁酉朔大学士赵志皋等因 上宣召御医恭问万安○兵部尚书石星奏工部郎中岳元声<锍-釒>论东事误国乞赐罢斥待封事成否正臣之罪 上曰卿竭忠任事原无欺蔽朕所素知今虏倭未靖本兵安危所寄岂可因一二浮

  • 卷之二百七十二·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保上书房总师傅文渊阁领阁事翰林院掌院学士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国史馆总裁官武英殿大学士管理兵部事务加十三级纪录十四次臣贾桢稿本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保文渊阁领阁事武英殿总裁

  • 卷之四百十四·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二百五十二 曹(兆页)奏陈武进县华子文案由摺·佚名

    原摺无日期 奴才曹(兆页)跪奏:奴才探得常州武进县拿获华子文一案,闻华子文系无锡县贫民,以摇串铃卖膏药为业。适遇武进县民何灿公,因患腿疮,华子文为彼医治得痊,遂相亲密。子文因哄诱灿公,诡称通海,与蒋正容等辄敢自雕假印,自写

  • 高肇传·李延寿

    高肇字首文,文昭皇太后的兄长。自称祖先渤海..人。五世祖高顾,晋永嘉中,躲避战乱进入高丽。父亲高..,字法..。北魏孝文帝初年,和弟弟乘信及其同乡韩内、冀福等人进入北魏,任厉威将军,封爵河间子。乘信任明威将军。孝文帝都用

  • 卷之二·姚莹

    会商台湾夷务奏鸡笼破获夷舟奏(夹片)夷船再犯鸡笼官兵击退奏(夹片)出剿嘉义逆匪部署郡城奏(夹片)南路匪徒响应遣员击破奏南北路逆匪首从就捦地方平定奏(夹片)谢赏戴花翎恩奏南北两路已平撤兵回郡奏遵旨严讯夷供覆奏(夹片)查明鸡

  • 卷一百八十六·佚名

    <史部,政书类,军政之属,钦定八旗通志>钦定四库全书钦定八旗通志卷一百八十六人物志六十六大臣传五十二【蒙古正白旗上 武讷格 明安达哩 额琳齐岱青 色尔格克德穆图 克什  阿必达 拉锡 阿兰泰宪德】武讷格武

  • 春秋集传辨疑卷六·陆淳

      僖十七年夏灭项  公谷皆云齐灭之为齐桓讳也啖子曰按其文义乃是鲁讳岂可为齐讳而鲁自取恶乎齐桓虽贤灭项非合义何得为之讳乎为齐桓而称鲁君非臣礼  僖十八年春王正月宋公曹伯卫人邾人伐齐夏五月戊寅宋师及齐师

  • 提要·员兴宗

    臣等谨案辨言一卷宋员兴宗撰兴宗宋史无传其名仅见于姓氏急就篇所著有九华先生集世亦不传惟永乐大典间为采入并录集末所载当时祭文六首以诸文叅考其出处兴宗盖蜀人字显道始应召官太学再迁至著作郎干道中以有所论劾奉祠

  • 木几冗谈·彭汝让

    半窗一几远兴闲思天地何其寥阔也清晨端起亭午高眠胸襟何其洗涤也轩冕而敬伪也匿就而爱私也清净内常近一团天理闹热处便着千种尘嚣穷而穷者穷于贪穷而不穷者不穷于义不穷而穷者穷于蠢不穷而不穷者不穷于礼是故君子贫而

  • 佛说如来不思议秘密大乘经卷第十二·佚名

    西天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光禄卿传梵大师赐紫沙门臣法护等奉 诏译转法轮品第十四之二尔时世尊。即诣波罗奈国仙人堕处鹿野苑中。到已现身各各处于众师子座。是时梵王帝释诸大菩萨。一一各见如来在我所施座中。处于座上

  • 佛说广博严净不退转轮经卷第五·佚名

    宋凉州沙门智严译  尔时阿难白佛言。世尊。甚为希有。魔王波旬。闻说此经不作留难。佛告阿难。以不闻故不作留难。所以者何。文殊师利法王子。以神力隐蔽令不得闻故无留难。尔时文殊师利法王子还摄神力。恶魔波旬。

  • 冥祥记·王琰

    古小说。南朝人王琰撰。辑佚书,不分卷。琰约生于宋孝建元年(454),卒于梁天监、普通间(502—527)。仕齐为太子舍人,仕梁为吴兴令。据自序说幼年居交阯(今越南河内),从贤法师受五戒,后还都,云游各地。此书撰成于梁初,系

  • 定鼎奇闻·佚名

    又名《新世宏勋》、《盛世弘勋》、《新史奇观》、《顺治过江》。二十二回。题“篷蒿子编”,或题“山樵道人编”。据柳存仁介绍,英国皇家亚洲学会藏福文堂本,题《大明传定鼎奇文(闻)》。又,北京大学图书馆、大连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