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物价、工资、赀产
自汉末币制坏乱,官私出入,皆罕用钱,已见《两晋南北朝史》矣。隋、唐之世,币制稍见整饬,然贸迁亦随之加广,民间交易,仍罕用钱。为韩愈论变盐法,谓城郭之外,少有见钱,籴盐多用杂物、米谷博易是也。此等情形,终五代之世,未之有改。惟以见钱交易是一事,以钱币计价又是一事。计价究以钱为便,故虽用他物博易,计价仍多以钱。如《国史补》谓渑池道中,有车载瓦瓮,塞于隘路,有客刘颇,扬鞭而至,问曰:“车中瓮直几何?”答曰:“七八千。”颇遂开囊取缣偿之,是其事矣。近人傅安华说。职是故,史籍所载物价,以钱计者仍多。欲知当时生计情形,仍以搜集此等记载为最要也。
食为民天,故欲考物价,必当先知谷价。今试就斯时谷价见于史者征之。《新唐书·宗室传》:长平肃王叔良,武德初,镇泾州扞薛仁杲。大饥,米斗千钱。又《食货志》:贞观初,户不及三百万,绢一匹易米一斗。至四年(630年),米斗四五钱。外户不闭者数月,马牛被野,人行数千里不赍粮,民物蕃息;四夷降附者百二十万人。是岁,天下断狱,死罪者二十九人。号称太平。《魏征传》云:帝即位四年,岁断死二十九,几至刑措。米斗三钱。此两条,其辞互相出入,可知其所本略同,而米价又有差异,盖上下于三四五钱之间也。《旧五代史·李琪传》:琪于同光三年(925年)上疏,言太宗时天下粟价,斗直两钱。观下引《通鉴》所载开元十三年(725年)
米粟二价之异,则知粟价更较米价为廉。琪此疏虽多误,见第十六章第三节。此语或有据也。《旧书·马周传》:周于贞观十一年(637年)上疏曰:“往者贞观之初,率土荒俭,一匹绢才得一斗米。自五六年来,频岁丰稔,一匹绢得粟十余石。”《新书》同。此时米价,与四年(630年)似无大差。设以其所谓十余石者为十五石,米价仍为斗四钱,粟价当米价五之三,据开元十三年(725年)青齐米粟比价。则粟十五石,得钱三百六十文矣。《通鉴》:永徽五年(654年),是岁大稔。洛州粟米斗两钱半,粳米斗十一钱。粟米盖指秫米?杜陵《后出塞诗》盛称粳稻来东吴,粳盖米之最贵者也。《旧书·高宗纪》:麟德二年(665年),是岁大稔,《通鉴》作比岁丰稔。米斗五钱,麰麦不列市,麰麦,《通鉴》作麦豆。又《五行志》:永淳元年六月十二日,连日大雨,至二十三日,洛水大涨,漂损河南立德、弘敬,洛阳景行等坊二百余家,坏天津桥及中桥,断人行累日。先是顷降大雨,沃若悬流,至是而泛溢冲突焉。西京平地水深四尺已上。麦一束止得一二升,米一斗二百二十文,布一端止得一百文。国中疑当作关中。大饥。蒲、同等州没徙人家口并逐粮,饥馁相仍,加以疾疫,自陕至洛,死者不可胜数。西京米斗三百已下。《通鉴》:是年四月,上以关中饥馑,米斗三百,幸东都。五月,东都霖雨。乙卯,洛水溢,溺民居千余家。关中先水后旱蝗,继以疾疫,米斗四百。两京间死者相枕于路。人相食。此二文可以互相参证。《旧志》所谓先是顷降大雨者,盖即《通鉴》所记五月东都霖雨。西京水深四尺,盖亦在是时?此即《通鉴》所谓关中先水。旱蝗当在其后,《通鉴》因水患而终言之也。然则关中米价,四月中每斗已至三百;五月盖因车驾东行,落至二百二十;旋因水患,又升近三百;其后旱蝗,则升至四百也。《旧书·郭元振传》:大足元年(701年),迁凉州都督陇右诸军州大使。令甘州刺史李汉通开置屯田。旧凉州粟斛雠至数千,及汉通收率之后,数年丰稔,乃至一匹绢粟数十斛,绢,《新书》作缣。积军粮至数十年。其贵贱之相去,亦不翅贞观初与四年(630年)后矣。《通鉴》:景龙三年(709年),是岁关中饥,米斗百钱,《旧书·玄宗纪》:开元十三年(725年),时累岁丰稔,东都米斗十钱,青、齐米斗五钱。《通鉴》云:东都斗米十五钱,青、齐五钱,粟三钱。《旧纪》:开元二十八年(740年),是时频岁丰稔,京师米斛不满二百,天下义安,虽行万里,不持兵刃。《通鉴》云:是岁,西京、东都米斛直钱不满二百,绢匹亦如之。海内富安,行者万里不持寸兵。《新书·食货志》:天宝五载(746年),是时海内富实,米斗之价钱十三,青、齐间斗才三钱,绢一匹钱二百。道路列肆,具酒食以待行人,店有驿驴,行千里不持尺兵。三文亦相出入。知开元末天宝初,谷价无甚涨落。至安、史乱后而大异矣。《旧书·食货志》:肃宗乾元元年七月,铸一当十钱。又曰乾元重宝。二年(759年),又铸重轮乾元钱,一当五十。寻而谷价腾贵,米斗至七千。饿死者相枕于道。《新志》叙钱币处略同,卷五十四。而其上文曰:百姓残于兵盗,米斗至钱七千,鬻籺为粮,民行乞食者属路,卷五十一。不谓由于币制之更。案唐世虽遭饥荒,苟非围城之中,米价未有至七千者,见下。乾元二年(759年)之暴贵,必非由于兵盗可知。当时因物价腾踊,大钱之价,屡有裁损,卒皆归于当一,则不论其为重宝或重轮,人视之皆与小平钱无异。《旧志》云:人间抬加价钱为虚钱。据重轮乾元计之,所抬当得五十倍。则七千之价,实为百四十文也。《旧纪》:乾元三年四月,是岁饥,米斗至一千五百文。《新书·五行志》云:乾元三年(760年)春,饥,米斗钱千五百。是岁闰四月,改元上元。《旧纪》云:时大雾,自四月雨至闰月末不止。米价翔贵,人相食,饿死者委骸于路。《天文志》云:自四月初大雾大雨,至闰四月末方止。是月,史思明再陷东都。米价踊贵,斗至八百文,人相食,殍尸蔽地。《五行志》云:乾元三年闰四月,
大雾大雨月余。是月,史思明再陷东都,京师米斗八百文,人相食,殍骸蔽地。案四月已至千五百,加以淫雨,不应反减至八百。史家是岁之文,例皆书于岁末,疑因闰四月改元,误系四月或春末,米斗长至千五百,实在闰月之后。《李皋传》云:多智数,善因事以自便。奉太妃郑氏以孝闻。上元初,京师旱,米斗直数千,死者甚多。皋变俸不足养,亟请外官,不允。乃故抵微法,贬温州长史。言上元不言乾元,当在改元之后,足见旱灾在淫雨后,米价因此乃又自八百长至千五百,云数千则过甚之辞也。《旧书·五行志》:广德元年(763年),秋,虸蚄食苗,关西尤甚,米斗千钱。《新志》同。《旧纪》:广德二年九月,自七月大雨未止,京城米斗值一千文。蝗食田。又云:是秋,蝗食田殆尽,关辅尤甚,米斗千钱。《新书·五行志》:广德二年(764年),秋,关辅饥,米斗千钱。又云:秋,蝗,关辅尤甚,米斗千钱。《通鉴》则总书于是岁九月,曰:关中虫蝗霖雨,米斗千余钱。《旧纪》:永泰元年三月,岁饥,米斗千钱。诸谷皆贵。又云:是春大旱,京师米贵,斛至万钱。《新书·五行志》云:永泰元年(765年),饥,京师米斗千钱。《通鉴》云:是春不雨,米斗千钱。《旧纪》又云:七月,庚子,雨。时久旱,京师米斗一千四百,他谷食称是。观此及永泰元年(765年)之文,而知凡言米贵者,诸谷必皆贵矣。《旧纪》又云:大历四年八月,自夏四月连雨至此月,京城米斗八百文,官出米二万石,减估而粜,以惠贫民。《天文志》《五行志》略同。《纪》又云:五年七月,京师斗米千文。《天文志》亦同:《纪》六年(771年)云:是岁春旱,米斛至万钱。《食货志》:建中初,自兵兴已来,凶荒相属,京师米斛万钱,官厨无兼时之食。百姓在畿甸者,拔谷按穗,以供禁军。《本纪》:贞元元年二月,河南、河北饥,米斗千钱。《新书·五行志》:是年春,大饥,东都、河南、河北米斗千钱,死者相枕。《旧纪》言是月丙寅朔,遣工部尚书贾耽、侍郎刘太真分往东都、两河宣慰,盖即为是?《旧纪》以河南苞东都,《新志》则析言之也。《新书·李晟传》:晟言李怀光不可赦云:“今河中米斗五百,刍藁且尽,人饥死墙壁间。”《通鉴》系其事于是年四月,则河中屯兵虽多,战事迫在眉睫,米价犹仅半于河南北矣。《旧纪》:贞元二年五月丙申,自癸巳大雨,至于兹日。饥民俟夏麦将登,又此霖澍,人心甚恐,米斗复千钱。《新书·五行志》亦云:是年五月,麦将登而雨霖,米斗千钱。观《旧书》之文,则自此以前,西都米价,已尝升至千钱矣。《旧书·张孝忠传》云:贞元二年(786年),河北蝗旱,米斗一千五百文;复大兵之后,民无蓄积;饥殍相枕。孝忠所食,豆而已。则是岁河北米价,又较元年(785年)春间为贵也。《通鉴》:贞元三年七月,上复问李泌以府兵之策。对曰:“今岁征关东卒戍京西者十七万人,计岁食粟二百四万斛。今粟斗直百五十,为钱三百六万缗。国家比遭饥乱,经费不充,就使有钱,亦无粟可籴,未暇议复府兵也。”泌事多出其子繁造作,不足信,说已见前,然造作之说,亦必以当时情势为据,故仍可考米价也。《通鉴》又云:自兴元以来,是岁最为丰稔,米斗直钱百五十,粟八十。诏所在和籴。案景龙元年(707年)米斗百钱,史家已以为贵,此时币价,当倍蓰于景龙,而百五十钱,已须和籴者。谷贵既久,虑其骤贱伤农也。《通鉴》:贞元八年(792年)又载陆贽论边储之语,谓江淮斗米钱百五十,而京兆诸县七十,请减来岁之运,今京兆加价以籴,而以停运之米于江淮减价以粜,详见第二十章第二节。足见斗百五十之价,于京兆为贱者,于江淮仍为贵。盖因有无不能相通,故各处米价,差异殊甚也。《通鉴》元和元年(806年)云:是岁天下大稔,米斗有直二钱者。唐代米价见于史者,当以是为最廉。《新书·吴武陵传》:长庆初,窦易直以户部侍郎判度支,表武陵主盐北边,会表置和籴贮备使,择郎中为之。武陵谏曰:“今缘边膏壤,鞠为榛杞,父母妻子不相活。前在朔方,度支米价四十,而无逾月积,皆先取商人,而后求牒还都受钱。
脱有寇薄城,不三旬便当饿死。何所取财,而云和籴哉?”则长庆初之米价,又落于贞元时矣。《旧纪》:长庆四年七月丁卯,敕以谷贵,凡给百官俸内一半合给匹段,今宜给粟,每斗折钱五十文。折价或较实价为低,相去当不甚远,武陵以四十为昂,其无足怪。《旧纪》:光启二年五月,是月,荆南、襄阳仍岁蝗旱,米斗三十千,人多相食。《新书·五行志》云:光启二年二月,荆、襄大饥,米斗三千钱,人相食。卷三十五。又云:光启二年(886年),荆、襄蝗,米斗钱三千,人相食。卷三十六。《旧纪》盖衍十字?天祐元年(904年),朱全忠杀朱友恭、氏叔琮,《新书·奸臣传》曰:是时洛城旱,米斗直钱六百,军有掠籴者,都人怨,故因以悦众,执友恭、叔琮斩之。《通鉴》:天成二年(927年),是岁,蔚、代缘边粟斗不过十钱。以上为唐、五代时谷价见于正史及《通鉴》者。唐代钱价颇贵,中叶后尤甚,见第十九章第四节。则前后谷价,虽为数相同,又不能视同一律矣。计然云:“粜二十病农,九十病末,上不过八十,下不过三十,则农末俱利。”今观唐史之文,开元米斛仅二百,则以为贱,景龙时斗值百钱,则以为贵,其相去之远,亦颇近之。盖谷价虽贵,利多入于贵庾之家,农民所得,恒不过最下之价,故虽上腾未必丰乐,虽反贱亦勉可自活也。
《旧书·鲁炅传》:保南阳郡,为贼所围。城中食尽,煮牛皮筋角而食之,米斗至四五十千,有价无米。鼠一头至四百文。饿死者相枕藉。《安禄山传》:庆绪自十月被围至二月,城中人相食。米斗钱七万余,鼠一头直数千。《黄巢传》:中和元年(881年),时京畿百姓,皆砦于山谷,累年废耕耘。贼坐空城,赋输无人。谷食腾踊,米斗三十千。官军皆执山砦百姓鬻于贼为食,人获数十万。《高骈传》:光启三年(887年),毕师铎囚骈。扬行密攻城,城中米斗五十千,饿死大半。《旧五代史·僭伪列传》:九月,秦、毕害高骈于幽所。行密攻围弥急。城中食尽,米斗四十千。居人相啖略尽。十月,城陷。秦、毕走东塘。行密入广陵。辇外寨之粟,以食饥民。即日米价减至三千。《新书·五行志》;光启三年(887年),扬州大饥,米斗万钱;盖亦在此时,实非因饥荒也。《新书·陈儒传》:秦宗言来寇,张瑰固垒二岁,樵苏皆尽,米斗四十千。计抔而食,号为通肠。疫死者争啖其尸,县首于户以备馔。军中甲鼓无遗,夜击阖为警。《新五代史·李茂贞传》:天复元年(901年),韩全诲等与李继筠劫昭宗幸凤翔,梁军围之逾年,茂贞每战辄败,闭壁不敢出。城中薪食俱尽。自冬涉春,雨雪不止,民冻饿死者,日以千数。米斗直钱七千。至烧人矢煮尸而食。父自食其子。人肉斤直钱百,狗肉斤直钱五百。《旧五代史·僭伪列传》:刘守光进攻沧州,沧州宾佐孙鹤、吕兖已推守文子延祚为帅。守光攻围累月。城中乏食,米斗直三万。人首一级,亦直十千。军士食人,百姓食墐土。驴马相遇,食其鬃尾。士人出入,多为强者屠杀。《新书》云:兖等率城中饥民,食以麹,号宰杀务,日杀以饷军。以上皆围城中米价可考者:最昂者为七万,盖米价至是,能买者已极少,过此则更无能买者,价亦不必列矣。《鲁炅传》云有价无米,说恐未确,果无米,安得有价?盖能买者极少,故人不见其有米耳。
布帛之价,开、天时绢匹与米斛齐等,似近乎平。何者?人生所须,莫急口实,故李悝尽地力之教,论农夫用度,一以粟米为主。《新书·食货志》载肃、代时议钱币者之语:谓自天宝至今,户九百余万。《王制》上农夫食九人,中农夫七人,以中农夫计之,为六千三百万人。少壮相均,人食米二升,日费米百二十六万斛,岁费四万五千三百六十万斛,而衣倍之,吉凶之礼再倍,当米十三万六千八十万斛。此说颇得李悝遗意。其计凡民用度,总数约三倍于口实,盖据当时事实立言。《新书·严郢传》:杨炎请屯田丰州,郢奏:请以内苑莳稻验之:秦地膏腴,田上上;耕者皆畿人,月一代,功甚易;又人给钱月八千,粮不在;然有司常募不能足,合府县共之。计一农岁钱九万六千,米七斛二斗。大抵岁僦丁三百,钱二千八百八十万,米二千一百六十斛。臣恐终岁获不酬费。岁食七斛二斗,正日得二升。别给钱九万六千,盖以备衣及他用。京西戍卒十七万。岁食粟二百四万斛人月得一石,日得三升余,盖民以少壮相均,而兵则皆壮者。远戍者之所食,固应略优于家居之民,而衣赐别在其外,亦犹之雇农别有庸钱也。《旧书·地理志》言开元时,于边境置节度、经略使,大凡镇兵四十九万人,每岁经费,衣赐则千二十万匹段,军食则百九十万石,大凡千二百一十万。下列各镇经费详数,亦以粮食、衣赐分言,但不能具耳。然则唐世工赀,大约三倍于口实,盖亦据实际而定。租庸调之法,不役者日为绢三尺。《唐律·名例》亦云:平功庸者,一人一日为绢三尺。绢以四丈为匹,设使价与米斛齐等,则以三尺易米,可得七升半,故曰其价似近于平也。布价固当廉于绢,然如永淳元年(682年)之价,匹仅得钱六十六文,布以六丈为端,四丈为匹。则亦太廉。盖因人急口实,故其价远落经价之下矣。绢有上中下,见《两晋南北朝史》第十九章第一节,《唐律·名例》:诸平臧者,皆据犯处当时物价及上绢估,则唐绢亦分上中下。不役者日为绢三尺,当据上绢言之?然则工赀亦当准上绢论直也。工赀三倍于口实而有余,似足自给。然七口之家,不必皆能力作,设使一夫所入,侔于律之所定,而其妇半之,共得一斗一升余,少壮相均,日食且不足矣。况不能日日有作乎?短工即如此。故受雇于人者,终不能免于贫困也。
《新书·食货志》:天宝、至德间,盐每斗十钱。略廉于其时之斗米。《志》又云:第五琦为诸州榷盐铁使,尽榷天下盐,斗加时价百钱而出之,为钱一百一十。《旧书·德宗纪》:建中三年五月丙戌,增两税盐榷钱,两税每贯增二百,盐每斗增一百。贞元四年(788年),淮西节度使陈少游奏加民赋,自此江淮盐每斗亦增二百,为钱三百一十。其后复增六十。河中、两池盐,每斗为钱三百七十。江淮豪贾射利,或时倍之。则斗为钱七百四十,几于史思明陷东都时之米价矣。又云:其后军费日增,盐价寖贵。有以谷数斗,易盐一升。顺宗时,始减江淮盐价,每斗为钱二百五十。河中、两池盐斗钱三百。其后盐铁使李锜奏江淮盐斗减钱十以便民。未几复旧。自有禁榷以来,恐未有卖价高于成本如此其甚者也。《旧五代史·食货志》:晋天福中,将食盐钱分配人户,任人逐便兴贩,盐货顿贱。去出盐远处州县,每斤不过二十文,近处一十文而已。
唐之榷酒,始于建中三年(782年)。《新书·食货志》云:斛收直三千。寻以京师四方所凑罢榷。贞元二年(786年),复禁京城、畿县酒。天下置肆以酤者,斗钱百五十。免其徭役。独淮南、忠武、宣武、河东榷曲而已。《旧书·德宗纪》:贞元二年十二月壬申,京城畿内榷酒。每斗榷钱一百五十文。蠲酒户差役。从度支奏也。酒之成本几何不可知,恐所加亦必甚巨矣。曲价惟五代时可考。《旧五代史·唐末帝纪》:清泰二年正月,三司奏添征蚕盐钱,及增曲价。先是曲斤八十文,增至一百五十文。《晋高祖纪》:天福元年十一月,改元赦诏,曲每斤与减价钱三十文。
《新书·兵志》:凡发府兵当给马者,官与其直市之。每匹予钱二万五千。此盖马之平价?又云:初用太仆少卿张万岁领群牧。自贞观至麟德四十年间,天下以一缣易一马。此盖马价最贱之时?《旧书·回纥传》:自乾元之后,屡遣使以马和市缯帛。仍岁来市。以马一匹,易绢四十匹。此时马价未知如何,然中国所失,必甚巨也。
《新书·食货志》云:代宗时,回纥岁送马十万匹,酬以缣帛百余万匹。而中国财力量竭,岁负马价,匹亦不过十万余耳。
《旧五代史·唐明宗纪》:天成二年三月,诏所在府县纠察杀牛卖肉。犯者准条科断。其自死牛即许货卖,肉斤不得过五钱。此肉食之价可考者。
《旧书·皇甫镈传》:宪宗时,内出积年库物付度支估价。例皆陈朽,镈尽以善价买之,以给边军。罗縠缯采,触风断裂,随手散坏。军士怨怒,皆聚而焚之。裴度奏事,因言边军焚赐之意。镈因引其足奏曰:“此靴乃内库出者,臣以俸钱二千买之,坚韧可以久服。所言不可用,皆诈也。”帝以为然。由是镈益无忌惮。唐史言镈事多诬,前已论之。所言靴价,却可考当时衣着之直也。
《旧书·李实传》:贞元十九年(803年),为京兆尹。二十年(804年)春夏,关中大歉。实方聚敛进奉,以固恩宠。百姓所诉,一不介意。因入对,德宗问人疾苦。实奏曰:“今年虽旱,谷田甚好。”由是租税皆不免。人穷无告,乃彻屋瓦、木,卖麦苗,以供赋敛。优人成辅端,因戏作语为秦民艰苦之状云:“秦地城池二百年,何期如此贱田园。一顷麦苗五硕米,三间堂屋二千钱。”此盖瓦、木最贱之价?然《韦思谦传》:子思立谏中宗云:“比营造寺观,其数极多。皆务取宏博,竞崇瑰丽。大则费耗百十万,小则尚用三五万余。”《良吏·吕諲传》:殁后岁余,江陵将吏合钱十万,于府西爽垲地大立祠宇,四时祠祷。则祠庙之不甚宏丽者,所费亦不过自三万至十万耳。
时人用度之数,杂见史传者:《旧书·孟郊传》;郑馀庆镇兴元,奏为从事,辟书下而卒,余庆给钱数万葬送。《新书·隐逸传》:卢鸿卒,玄宗赐以万钱。此丧葬之费也。《旧书·玄宗纪》:开元六年十一月,诏内官、外官三品已上有庙者,各赐物三十匹,以备修祭服及俎豆。此祭祀之费也。又《敬宗纪》:长庆四年十月,宗正寺选尚县主婿二十五人,各赐钱三十万,令备吉礼。《新书·韦皋传》:善拊士,至虽婚嫁皆厚资之。婿给锦,女给银涂衣,赐各万钱。又云:死丧者称是。此婚嫁之费也。士夫、将吏如此。其赐平民者:《隋书·炀帝纪》:大业四年正月,帝在东都,赐城内居民米各十石。《旧书·高宗纪》:贞观二十三年八月,河东地震,诏遣使存问,给复二年,压死者赐绢三匹。《新书》同。又永隆元年九月,河南、河北诸州大水,遣使振恤,溺死者官给棺槥,其家赐物七段。《新书·高宗纪》:开耀元年八月,以河南、河北大水,溺死者赠物,人三段。《旧书·顺宗纪》:即位后,百姓九十已上赐米二石,绢二匹。百岁已上赐米五石,绢二匹,绵一屯。《新书·太宗纪》:贞观三年三月,赐孝义之家粟五斛,八十已上二斛,九十已上三斛。百岁加绢二匹。妇人正月已来产子者粟一斗。十五年四月,赐民八十已上物。独鳏寡疾病不能自存者米二斛。《宪宗纪》:元和元年六月,赐百姓有父母、祖父母八十已上者粟二斛,物二段,九十已上粟三斛,物三段。《玄宗纪》:天宝七载五月,群臣上尊号,赐京城父老物十段。此等皆因赏赐赠遗之数,而略可推想其时用度之数者也。唐世钱少,民间交易,用钱者盖寡,故赐平民亦绝不用钱。《旧书·李峤传》:则天将建大像于白司马阪,峤上疏谏曰:“造像钱见有一十七万余贯,若将散施,广济贫穷,人与一千,济得一十七万户。”当时钱少而贵,凡受赐以钱者,自后世观之,数若甚菲,而其实则颇厚也。《新书·张玄素传》:玄素上书太子承乾曰:“今上以殿下父子亲,故所资用不为限节。然诏未六旬,用逾七万,骄奢无艺,孰过于此?”六旬用逾七万,日亦不过千余耳。《旧书·彭偃传》:大历末,东川观察使李叔明请澄汰佛道,偃献议:言“一僧衣食,岁计约三万有余”。此似甚觳,然设谓口实岁得万八千,则月得千五百,日食二升,升二十五钱,在当时粜价不为下矣。千钱济得一穷户,非虚言也。
唐景思为边将,为奴所诬,自白云:有钱十千为受外赂。已见第十六章第三节。可见是时虽将吏家,存钱亦不多也。《新书·员半千传》:咸亨中上书自陈,言臣家资不满千钱,有田三十亩,粟五十石,闻陛下封神岳,举豪英,故鬻钱走京师。此与汉贡禹自言家赀不满万钱,又云有田百三十亩者同。见《秦汉史》第十五章第一节。可见唐时计赀,田宅及力耕所得,仍在其外。故虽无赀,亦足自立。《旧书·文苑传》:唐次子扶,为福建团练观察使,卒于镇。仆妾争财,诣阙论诉。法司按劾其家财十万贯,归于二妾,时论非之;宜矣。扶事《新书》见《唐俭传》云:奴婢争财,有司按其赀至十余万,时议嗤薄之。十余万,当作十余万贯。《新五代史·唐家人传》:明宗侄从温,为忠武军节度使,诬亲吏薛仁嗣等为盗,悉籍没其家赀数千万。此虽非一人,然其赀亦不薄矣。
置产业者,费钱亦不甚多。《旧书·德宗纪》:贞元五年三月,诏以李怀光外孙燕八八为左卫率府冑曹参军,赐姓名曰李承绪。仍赐钱千贯,俾自营居业。《怀光传》载诏文云:“任于怀光墓侧置立庄园,待养怀光妻王氏,并备四时享奠之礼。”盖已逾于中人之产矣。《新书·魏征传》:太宗赐以兰陵公主园,其值百万。一园即值千贯,其实可谓厚矣。《旧书·德宗诸子传》:十一县主同月出降,各给钱三百万,使中官主之,以买田业。则又倍于燕八八之赐。
富人赀产之数,略可考见者:《旧书·李义府传》云:阴阳占候人杜元纪为义府望气,云所居宅有狱气发,积钱二千万,乃可厌胜。义府信之,聚敛更急切;此徒以钱币言。《韩弘传》云:弘镇大梁二十余载,四州征赋,皆为已有,未尝上供,有私钱百万贯,粟三百万斛,马七千匹;亦尚未及田宅等也。义府权相,弘骄将,固不足论,然寻常士大夫,家赀亦不可云菲。李元素与妻离绝,诏令与之钱物五千贯,见第十六章第一节。其家产必倍蓰于此可知。《旧书·高宗纪》:咸亨元年(670年),是岁,天下四十余州旱及霜虫,百姓饥乏。关中尤甚。二年二月,雍州人梁金柱请出钱三千贯,振济贫人。能出见钱三千贯,其赀财田宅,必十倍于此,又可知也。此盖富民。《玄宗纪》:开元二十二年三月,没京兆商人任令方资财六十余万贯。《元稹传》:稹自叙曰:“分莅东都台,汴州没入死商钱且千万,类是数十事,或移或奏皆主之。”《王处存传》:“京兆万年县胜业里人。世隶神策军,为京师富族。财产数百万。父宗,善兴利,乘时贸易,由是富拟王者。”此等则皆商人也。当时豪富人,颇有输财以佐公家之急者,盖名器犹存,以获褒赏为荣也。《旧书·郝处
俊传》:侍中平恩公许圉师,处俊之舅。早同州里,俱宦达于时。又其乡人田氏、彭氏以殖货见称。有彭志筠,显庆中,上表请以家绢布二万段助军。诏受其绢万匹,特授奉议郎。仍布告天下。故江淮间语曰:“贵如许、郝,富若田、彭。”此商人也。《严震传》:世为田家,以财雄于乡里。至德、乾元以后,震屡出家财以助边军。此则地主富农之流也。
《德宗纪》:建中三年(782年),太常博士韦都宾、陈京以军兴庸调不给,请借京城富商钱。大率每商留万贯,余并入官。不一二十大商,国用济矣。判度支杜佑曰:“今诸道用兵,月费度支钱一百余万贯。若获五百万贯,才可支给数月。”今若以借二十大商可得五百万贯,则每商当出二十五万贯;若借十大商,则每商当出五十万贯矣。《通鉴》云:请括富商钱。出万缗者,借其余以供军。计天下不过借一二千商,则数年之用足矣。若以所云数年者为三年;则月费百万缗,当得三千六百万缗;借诸千商,商当出三十六万缗;借诸二千商,商当出十八万缗也。后仅行诸京畿,得钱八十万贯,而人有自缢者。论史者咸病其诛求之酷。然其后元和十二年(819年)颁藏钱之禁,大和四年(830年)复申之,钱十万贯已下,限一周年内处置毕,二十万贯已下,限二周年内处置毕,详见第十九章第四节。此令遍及一切人等,而其限数如此,岂有京畿无一二十大商,海内无一二千大商,能出数十万缗者?然则韦都宾、陈京之策,谓其不易行或竟不能行则可,谓其億度商人訾产之数有误,固不可也。安重诲之死也,疏其家财不及数千缗,而史以为廉,宜矣。世岂有终其钱,不出之以市田宅、事兴举者?挟厚赀以事兼并,民又安能与之哉?
论稍入,平民之与贵人,亦相去甚远。自居易与元稹书云:“今虽谪佐远郡,而官品至第五,月俸四五万,寒有衣,饥有食,给身之外,施及家人,亦可谓不负白氏子矣。”一月之入,过于一僧终岁衣食之费,其能施及家人固宜。《旧书·常衮传》:与杨绾同掌枢务。先是百官俸料寡薄,绾与衮奏请加之。时韩混判度支。衮与混各骋私怀,所加俸料,厚薄由己。时少列各定月俸为三十五千。混怒司业张参,止给三十千。衮恶少詹事赵惎,遂给二十五千。太子洗马,实司经局长官,文学为之贰。衮有亲戚任文学者,给十二千,而给洗马十千。有轻重任情,不通时政,多如此类。当时定俸,轻重是否失当,今难质言,然月得三十五千,亦侔于一僧终岁衣食所费矣。故衮等犹以为厚而欲裁减之也。《传》又云:绾弘通多可,衮颇务苛细,求清俭之称,与绾之道不同。其实绾徒能清俭,衮则更能综核,以政事论,或更胜于绾也。又云:无几绾卒,衮独当政。故事,每日出内厨食以赐宰相馔,可食十数人,衮特请罢之。迄今便为故事。又将故让堂封,同列以为不可而止。议者以为厚禄重赐,所以优贤崇国政也,不能当辞位,不宜辞禄食。然则贤者当叨忝禄食邪?田弘正兄弟子侄在两都者,日费约二十万。见第八章第四节。而董秀告陈少游,月费乃过千贯。见第六章第四节。裴冕兼掌兵权留守之任,俸钱每月二千余贯。《旧书》本传。陈少游初结元载,年馈金帛约十万贯。而郭子仪岁入宫俸二十四万贯,私利犹不在焉。亦见《旧书》本传。以钱计者如此。锡以物者,卢鸿还山,岁给米百斛,绢五十,府县为致其家,亦十余人食也。《旧书·德宗纪》:贞元二年正月,诏以民饥,御膳之费减半。宫人月供粮米,都一千五百石。飞龙马减半料。若人月食六斗,则宫人当得二千五百矣。又帝即位后,郭子仪加号尚父,月给一千五百人粮,马二百匹草料,人月食六斗,亦当得九千也。《宪宗纪》:元和八年十月,敕张茂昭立功河朔,举族归朝。如闻身殁之后,家无余财,宜岁赐绢二千匹。准开、天时匹绢与石米齐价,亦岁得二千石矣。
豪富人用度之侈,亦殊骇听闻。《隋书·文献独孤皇后传》:突厥尝与中国交市,有明珠一箧,价值八百万。《旧唐书·五行志》:安乐公主有尚方织成毛裙,凡造两要,一献韦氏,计价百万。德宗时,十一县主同月出降,各给费三百万买田业,不得侈用。其衣服之饰,使内司计造,不在此数。是时所司度人用一笼花,计钱七十万。帝损之,及三万而止。《新书·柳公绰传》:孙玭,尝述家训以戒子孙曰:“王相国涯居位,窦氏女归请曰:玉工货钗,直七十万钱。王曰:七十万钱,岂于女惜?但钗直若此,乃妖物也,祸必随之。”《旧书·李光进传》:光颜攻吴元济,韩弘为汴帅,恶其力战,阴图挠屈,遂举大梁城求得一美妇人,饰之以珠翠金玉、衣服之具,计费数百万,令使者送遗光颜。妇人之饰如此,其侈已可骇矣,犹可说也。王毛仲为人苍头,玄宗以钱五万买得:颜杲卿妹及子泉明女流落贼中,泉明求之,索购钱俱不过三万;皆见《旧书》本传。而裴冕名马在枥,直数百金者常十数,则畜价百倍于人矣。一僧岁衣食不过三万,而赵岩一饮食必费万钱。《旧书·代宗纪》:大历二年二月,“郭子仪自河中来朝。宰臣元载、王缙,左仆射裴冕,户部侍郎第五琦,京兆尹黎干各出钱三十万,置宴于子仪之第。三月,鱼朝恩宴子仪、宰相、节度、度支使、京兆尹于私第。乙亥,子仪亦置宴于其第。戊寅,田神功宴于其第。公卿大臣列席于坐者百人。子仪、朝恩、神功一宴费至十万贯”。《新书·吴凑传》:兄子士矩,开成初为江西观察使,飨宴侈纵,一日费凡十数万。《旧五代史·苏逢吉传》:尝于私第大张酒乐,以召权贵,所费千余缗。岂特谚所谓“富人一席酒,穷汉半年粮”哉?
史万岁从杨素平江南,前后七百余战,转斗千余里,寂无声闻者十旬,素上其事,隋高祖不过赐其家钱十万。而梁睿平王谦,赐物五千段,奴婢一千口,金二千两,银三千两。王长述时为信州总管,谦使致书,长述执其使,上其书,又陈取谦之策,亦前后赐金五百两。韦师为山东河南十八州安抚大使,奏事称旨,赐钱二百万。唐太宗赏玄武门之功,尉迟敬德、长孙无忌为第一,各赐绢万匹。齐王府财币器物,封其全邸,尽赐敬德,此皆兴亡之际,固难以常理论。然隋文帝一幸高颎第,而赐钱百万,绢万匹,与史万岁十万之赐,相去何其县殊?犹曰:“颎久参密勿,宣力有年也。”唐太宗言及山东、关中人,意有同异,张行成谏,太宗善之,赐名马一匹,钱十万,衣一袭,此徒以一言,已侔于万岁转战千里之赐。长乐公主将下降,帝以皇后所生,敕有司资送倍于永嘉长公主。魏征谏,上然其言,入告长孙皇后,后使赍钱四十万、绢四百匹诣征宅以赐之,则更远过于行成矣。岂真贵口舌于汗马之劳哉?赐达官者以贵人之所人为准,赐下吏者以平民之所入为准也。亦可推见二者之差矣。韦绶授山南东道,辞日诉家贫,请赐钱二百万,则竟公然以为乞请矣。
赏赐如此,赠遗亦然。《旧书·陆贽传》:为郑县尉。罢秩东归省母,路由寿州,刺史张镒有时名,贽往谒之。镒初不甚知。留三日,再见与语,遂大称赏,请结忘年之交。及辞,遗贽钱百万。贽不纳,惟受新茶一串。《新书·白居易传》:田布拜魏博节度使,居易持节宣谕,布遗之五百缣。诏使受之,辞曰:布父仇国耻未雪,人当以物助之,乃取其财,义不忍,方谕问旁午,若悉有所赠,则贼未殄,布资竭矣。诏听辞饷。《旧五代史·孔崇弼传》:天福中,迁左散骑常侍。五年(940年),诏令泛海使于杭越。先是浙中赠贿,每岁恒及万缗。时议者曰:“孔常侍命奇薄,何消盈数。有命即无财,有财即无命。”明年,使还,果海中船坏,空手而归。《新书·郝处俊传》:十岁而孤。故吏归千缣賵之,己能让不受。处俊父为滁州刺史。《韩思复传》:岁饥,京兆杜瑾以百绫饷。思复方并日食,而绫完封不发。《冯宿传》:弟定,与宿齐名,于素善之。在襄阳,定徒步上谒。吏不肯白,乃亟去。闻,斥吏,归钱五十万。定不受。此诸饷遗,并不为菲。惟高尚、李齐物为新平太守,荐诸朝,仅赆钱三万。《新书·逆臣传》。盖寒士道途之费,原不过如此也。然苟能广游诸侯间,裒其所得,仍不为菲。《旧五代史·郑云叟传》:唐昭宗朝,尝应进士举,不第,因欲携妻子隐于林壑,其妻非之,不肯行。云叟乃薄游诸郡,获数百缗,以赡其妻,辞诀而去;则其事矣。
当时为人作文字者,获报颇丰,亦赠遗之类也。《旧书·张嘉贞传》:为定州刺史。至州,于恒岳庙中立颂。嘉贞自为其文。岳祠为远近社赛,有钱数百万。嘉贞自以为颂文之功,纳其数万。史书此事,意盖讥其不廉?《新书·韩思彦传》:客汴州。张僧彻者,庐墓三十年,诏表其闾,请思彦为颂,饷缣二百,不受。时岁凶,家窭甚,僧彻固请,为受一匹。获旌表者多非悃愊之士,已见第十六章第二节。思彦之不受,盖亦以此?《李绛传》:兴安国佛祠,吐突承璀请立石纪圣德焉,欲使绛为之颂,将诒钱千万。绛上言,请罢之。帝悟,命百牛倒石。承璀盖亦以货取也?《韦贯之传》:裴均子持万缣请撰先铭,答曰:“吾宁饿死,岂能为是哉?”《司空图传》:王重荣父子雅重之,数馈遗,弗受。尝为作碑,赠绢数千。图置虞乡市,人得取之,一日尽。亦皆视为不义之财。《皇甫湜传》:为工部郎中。辨急使酒,数忤同省。求分司东都。留守裴度,辟为判官。度修福先寺,将立碑,求文于白居易。湜怒曰:“近舍浞而远取居易,请从此辞。”度谢之。湜即请斗酒。饮酣,援笔立就。度赠以车马、缯采甚厚。湜大怒曰:“自吾为顾况集序,未尝许人。今碑字三千,字三缣。何遇我薄邪?”度笑曰:“不羁之才也。”从而酬之。此以狂文其贪耳。《五代史补》云:钟传虽起商贩,尤好学重士。江西士流有名第者,多因传荐。四远腾然,谓之英明。诸葛浩素有词学,尝为泗州馆驿巡官。仰传之风,因择其所行事赫赫可称者十条,列于启事以投之。十启凡五千字,皆文理典赡。传览之惊叹,谓宾佐曰:“此启事每一字可以千钱酬之。”遂以五千贯赠,仍辟在幕下。此尤谄谀不足道矣。
臧贿之可考者,数亦颇巨。《隋书·刘行本传》:雍州别驾元肇言于高祖曰:“有一州吏,受人馈钱三百文,依律合杖一百。然臣下车之始,与其有约。此吏故违,请加徒一年。”则臧不及千,罪已颇重,然史之所载,其数乃有十百千万于此者。杜黄裳纳高崇文赂四万五千贯,乃荐之讨刘辟。弓箭库使刘希先,取羽林大将军孙璹钱二十万,以求方镇,事发赐死,辞相告讦,事连吐突承璀。李齐运荐李锜为浙西观察使,受赂数十万计。王锷在河东,用钱数千万赂遗权幸,求兼宰相。《旧书·李藩传》。伊慎为金吾卫大将军,以钱三千万赂宦人,求帅河中。皆以赂求官者也。婺州刺史邓埏,坐臧八千贯,湖南判官马彝,举属令臧罪至千贯。《旧书·窦参传》。窦易直为京兆尹,万年尉韩晤奸臧事发,易直令曹官韦正晤讯之,得臧三十万。宪宗意其未尽,诏重鞫,坐臧三百万。易直以贬金州。陈子昂,县令段简闻其富,欲害之,家人纳钱二十万,令薄其赂。捕送狱,竟死狱中。浑瑊子鐬,累擢至丰州刺史,坐臧七百万。此地方官之臧贿也。崔元略任京兆尹,为桥道使,造东渭桥,被本典郑位、判官郑复虚长物价,抬估给用,不还人工价直,率敛工匠,破用计臧二万一千七百九贯。杨虞卿为吏部员外郎。大和二年(828年),南曹令史李等六人伪出告身签符,卖凿空伪官令赴任者六十五人,取受钱一万六千七百三十贯。虞卿按得伪状,捕等移御史台鞫劾。称六人共率钱二千贯与虞卿厅典温亮,求不发举伪滥事迹。此下吏之臧贿也。金部员外郎韩益判度支案,子弟受人赂三千余贯,半是拟臧。《旧书·归崇敬传》。则又家人藉势而受臧贿者也。唐玄宗时,中人出使受贿之多,已见第五章第一节。《旧书·郑余庆传》云:自至德已来,方镇除授,必遣中使领旌节就第宣赐,皆厚以金帛遗之,求媚者惟恐其数不广,故王人一来,有获钱数百万者。《孟简传》:简在襄阳,以腹心吏陆翰知上都进奏,委以关通中贵。翰持简阴事,渐不可制。简怒,追至州,以土囊杀之,且欲灭口。翰子弟诣阙进状诉冤,且告简臧状。御史台按验,获简赂吐突承璀钱帛等共计七千余贯匹。是中叶以后,又变本加厉也。太平公主之败,籍惠范家产亦数十万。《旧书·外戚传》。则方外亦不免矣。《新五代史·袁象先传》:子正辞。初以父任为飞龙副使。唐废帝时,
献钱五万缗,领衢州刺史。晋高祖入立,复献五万缗,求为真刺史。拜雄州刺史。州在灵武之西吐蕃中,正辞不欲行,复献钱数万,乃得免。正辞不胜其愤,以衣带自经。其家人救之而止。《闽世家》:泉州刺史余延英,尝矫曦命,掠取良家子。曦怒,公下御史劾之。廷英进买宴钱十万。曦曰:“皇后土贡何在?”廷英又献皇后钱十万,乃得不劾。则虽人主亦躬为之矣。
敬宗、穆宗之立,赐神策军甚厚。盖因得之不以其正,非可以常理论。李万荣谋代刘士宁,乘士宁畋城南,召所留亲兵告曰:“天子有诏召大夫,俾我代节度,人赐钱三万。”刘悟之反,李师古令曰:“入郓人赏钱十万。”皆见《新书·藩锁传》。《旧五代史·周太祖纪》:广顺二年(952年),平慕容彦超,诸处差到人夫内有遭矢石者,各给绢三匹。皆与历代平民之赐,数略相近。《旧书·刘玄佐传》:谓李万荣谋篡士宁,许其兵人赐钱三千贯,盖三十贯之误也?武元衡之死,诏京城、诸道能捕贼者赏钱万贯,仍与五品官。乃积钱三万贯于京都市。《旧书·宪宗本纪》元和十年(815年)。此亦特异之事,不可以常理论。
猜你喜欢 南唐世家第二·欧阳修 卷四百五十二·列传第二百一十一·忠义七·脱脱 卷六十三·志第十五·地理六·宋濂 卷三十 端拱二年(己丑,989)·李焘 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第一百三十八·杨仲良 卷九·陈继儒 第三十六册 天聪五年三月至四月·佚名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十五 列传二百十五·纪昀 志卷第二 高丽史四十八·郑麟趾 王重荣传·欧阳修 太平公主传·欧阳修 卷一百一·佚名 卷十五廏库律·窦仪 205.韩世忠阻击金兵·林汉达 牛李·苏辙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