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第四章 在天津的活动 一 罗振玉的努力

到了天津,才知道并不像罗振玉所说的那样,“住处准备妥当”,因此我先在大和旅馆住了一天。次日婉容、文绣和日本使馆里的那一套人马都来了,才一同搬进匆忙布置起来的张园。

张园是一座占地约有二十亩的园子,中间有一座天津人称之为八楼八底的楼房。这是前清驻武昌第八镇统制张彪做游艺场用的地方。武昌起义时,张彪吓得连官印也不要了,带着他的金银财宝和家眷溜到天津,在日本租界里当了寓公。我刚住进了张园,这位前清的“名将”,坚决不收房钱,每天清晨都要带着一把扫帚,亲自来给我扫院子,大概是表示自己一贯矢忠之意。后来不知是经谁的劝阻,他才丢下那把扫帚。我在这里住了五年。后来张彪死了,他的儿子拿出房东的面孔要房租,我也嫌他的房子不好,于是又搬到了陆宗舆的“静园”。

我到天津来的目的原是为了出洋,结果却一连住了七年。这是我在各派遗老、各种主意之间摇摆的七年。这时,王公们对我的左右力量,早已大为减弱;我父亲起初不大来天津,后来虽然常来(住在我原先买的英租界戈登路的房子里),对我也不发生什么作用。在这期间,庄士敦老师离开了我,,又到威海卫当专员去了。威海卫被中国政府收回后,一九二六年他与北洋政府办理庚款问题时,到天津和我见过一次面。他曾为我奔走于吴佩孚等人之间,毫无结果。后来他回英国接受爵士爵位,做了伦敦大学的汉学教授兼英国外交部顾问。这七年间,在我身边进行勾心斗角的人物,大致可分为这几派:起初把希望放在恢复优待条件方面,后来又退缩为维持原状的,是以陈宝琛为首的一批“旧臣”,可以称之为“还宫派”;把希望放在出洋以取得外国(主要是日本)援助上的,是以罗振玉为首,其中有遗老遗少,也有个别王公如溥伟之流,按当时的说法,可以称之为“联日”或“出洋”派;把希望放在联络、收买军阀方面,即所谓“用武人”一派,这派人物颇复杂,有前清遗老,也有民国的政客,中心人物却是我自己。后来又回到我身边的郑孝胥,起先并不属于哪一派,好像哪一派的主张他都赞成过,也反对过,他更提出过任何一派不曾提过的如所谓“用客卿”(外国人)、“门户开放”(同任何肯帮助复辟的国家勾结)等主张,因而也受过各派人的反对。当他后来一拿定了投靠日本这个主意,就战胜了一切对手。他不但胜过了他们,而且连他的老对手、“联日派”的老首领罗振玉,在这个阶段的争夺中又被他将多年经营来的成果,轻轻攫取到手。不过这也是后话,现在还是先把罗振玉说一说。

罗振玉到宫里来的时候,五十出头不多,中高个儿,戴一副金丝近视镜(当我面就摘下不戴),下巴上有一绺黄白山羊胡子,脑后垂着一条白色的辫子。我在宫里时,他总是袍褂齐全,我出宫后,他总穿一件大襟式马褂,短肥袖口露出一截窄袍袖。一口绍兴官话,说话行路慢条斯理,节奏缓慢。他在清末做到学部参事,是原学部侍郎宝熙的旧部,本来是和我接近不上的,在我婚后,由于升允的推荐,也由于他的考古学的名气,我接受了陈宝琛的建议,留作南书房行走,请他参加了对官中古彝器的鉴定。和他前后不多时间来的当时的名学者,有他的姻亲王国维和以修元史闻名的柯劭囗。陈宝琛认为南书房有了这些人,颇为清室增色。当然,罗振玉在复辟活动方面的名气比他在学术上的名气,更受到我的注意。他在辛亥革命那年东渡,在日本做了十年寓公,考古写书,自名“仇亭老民”。升允和善耆到日本活动,寻求复辟支援时,和他搅在一起,结了缘。后来,升允灰了心,在青岛住了一阵后,跑到天津日本租界里当寓公;善耆定居在旅顺大连,受日本人的豢养。罗振玉比他们都活跃,他一九一九年回国,先住在天津,结交日本人,后来在大连码头开设了一个叫墨缘堂的古玩铺,一边走私贩卖古玩、字画,一边继续和日本人拉拉扯扯,广泛寻求复辟的同情者。

罗振玉在古玩、字画、金石、甲骨方面的骗钱行径,是由来已久的。他出身于浙江上虞县一个旧式书商之家,成年后在江西一个丘姓巨绅家教书。这位巨绅是个藏书家。罗振玉任西席的第三年,东翁突然去世,他利用女东家的无知,一方面装作十分哀痛的样子,拒绝接受这一年的束俯,要用以充做奠仪,另方面表示,愿留下东家的几件旧书和字画,作为纪念。女东家认为这位先生心眼太好,就请他自己到藏书楼任意挑选。于是这位书贾世子就一精一选出几筐“纪念品”,内有百余卷唐人写经,五百多件唐宋元明的字画,满载而归。在这个基础上,他由刻三字经、百家姓的书铺变成了古玩字画商,生意越做越好,古玩字画的鉴赏家的名声越来越大,后来更通过售卖古籍文物的路子,和日本人拉上了关系。他在日本的那些年,靠日本书商关系结交了一批朝野名流,有许多日本人把他看成了中国古文物学术的权威,常拿字画请他鉴定。他便刻了一些“罗振玉鉴定”、“罗振玉审定”的图章,日本古玩商拿字画请他盖一次,付他三元日金,然后再拿去骗人。后来他竟发展到仿刻古人名章印在无名字画上,另加上“罗振玉鉴定”章,然后高价出卖。他时常借口忙,把人家拿来请他鉴定的珍贵铜器,拖压下来,尽量多拓下一些拓片出卖。他的墨缘堂出售的宋版书,据说有一些就是用故宫的殿版《图书集成》里的扉页纸伪造的。殿版纸是成化纸或罗纹纸,极像宋版书用纸。据说内务府把那批殿版书交罗振玉代卖时,他把那一万多卷书的空白扉页全弄了下来,用仿宋体的刻版印了“宋版”书。我当时对这事是根本不知道的。有人说,罗振玉人品固然不佳,才学还好。据我看,他的才学究竟有多少,也很值得怀疑。在伪满时有一次他拿来一批汉玉请我观赏。我对汉玉说不上有什么研究,只是因为十分爱好,收藏了不少,所谓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当然,所谓汉玉,并不是非汉朝的不可,这只不过是对古玉的惯称。我看过罗振玉拿来的汉玉,不禁对他的“才学”暗吃一惊,因为全部都是假货。

罗振玉并不经常到宫里来,他的姻亲王国维能替他“当值”,经常告诉他当他不在的时候,宫里发生的许多事情。王国维对他如此服服帖帖,最大的原因是这位老实人总觉得欠罗振玉的情,而罗振玉也自恃这一点,对王国维颇能指挥如意。我后来才知道,罗振玉的学者名气,多少也和他们这种特殊瓜葛有关。王国维求学时代十分清苦,受过罗振玉的帮助,王国维后来在日本的几年研究生活,是靠着和罗振玉在一起过的。王国维为了报答他这份恩情,最初的几部著作,就以罗振玉的名字付梓问世。罗振玉后来在日本出版、轰动一时的《殷墟书契》,其实也是窃据了王国维甲骨文的研究成果。罗、王二家后来做了亲家,按说王国维的债务更可以不提了,其实不然,罗振玉并不因此忘掉了他付出过的代价,而且王国维因他的推荐得以接近“天颜”,也要算做欠他的情分,所以王国维处处都要听他的吩咐。我到了天津,王国维就任清华大学国文教授之后,不知是由于一件什么事情引的头①,罗振玉竟向他追起债来,后来不知又用了什么手段再三地去逼迫王国维,逼得这位又穷又要面子的王国维,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于一九二七年六月二日跳进昆明湖自尽了。

①我在特赦后,听到一个传说,因已无印象,故附记于此,聊备参考。据说绍英曾托王国维替我卖一点字画,罗振玉知道了,从王手里要了去,说是他可以办。罗振玉卖完字画,把所得的款项(一千多元)作为王国维归还他的债款,全部扣下。王国维向他索要,他反而算起旧账,王国维还要补给他不足之数。王国维气愤已极,对绍英的催促无法答复,因此跳水自尽。据说王遗书上“义无再辱”四字即指此而言。——作者

王国维死后,社会上曾有一种关于国学大师殉清的传说,这其实是罗振玉做出的文章,而我在不知不觉中,成了这篇文章的合作者。过程是这样:罗振玉给张园送来了一份密封的所谓王国维的“遗折”,我看了这篇充满了孤臣孽子情调的临终忠谏的文字,大受感动,和师傅们商议了一下,发了一道“上谕”说,王国维“孤忠耿耿,深堪恻悯,……加恩谥予忠悫,派贝子溥亻斤即日前往莫缀,赏给陀罗经被并洋二千元……”。罗振玉于是一面广邀中日名流、学者,在日租界日本花园里为“忠悫公”设灵公祭,宣传王国维的“完节”和“恩遇之隆,为振古所未有”,一面更在一篇祭文里宣称他相信自己将和死者“九泉相见,谅亦匪遥”。其实那个表现着“孤忠耿耿”的遗折,却是假的,它的翻造者正是要和死者“九泉相见”的罗振玉。

那时我身边的几个最善于勾心斗角的人,总在设法探听对手的行动,手法之一是收买对手的仆役,因而主人的隐私,就成了某些仆人的获利资本。在这上面最肯下功夫的,是郑孝胥和罗振玉这一对冤家。罗振玉假造遗折的秘密,被郑孝胥通过这一办法探知后,很快就在某些遗老中间传播开了。这件事情的真相当时并没有传到我耳朵里来,因为,一则谥法业已踢了,谁也不愿担这个“欺君之罪”,另则这件事情传出去实在难听,这也算是出于遗老们的“爱国心”吧,就这样把这件事情给压下去了。一直到罗振玉死后,我才知道这个底细。近来我又看到那个遗折的原件,字写得很工整,而且不是王国维的手笔。一个要自杀的人居然能找到别人代缮绝命书,这样的怪事,我当初却没有察觉出来。

罗振玉给王国维写的祭文,很能迷惑人,至少是迷惑了我。他在祭文里表白了自己没有看见王国维的“封奏”内容之后,以臆测其心事的手法渲染了自己的忠贞,说他自甲子以来曾三次“犯死而未死”。在我出宫和进日本使馆的时候,他都想自杀过,第三次是最近,他本想清理完未了之事就死的,不料“公竟先我而死矣,公死,思遇之隆,为振古所未有,予若继公而死,悠悠之口或且谓予希冀恩泽”,所以他就不便去死了,好在“医者谓右肺大衰,知九泉相见,谅亦匪遥”。这篇祭文的另一内容要点,是说他当初如何发现和培养了那个穷书记①,这个当时“黯然无力于世”的青年如何在他的资助指点之下,终于“得肆力于学,蔚然成硕儒”。总之,王国维无论道德、文章,如果没有他罗振玉就成不了气候。那篇祭文当时给我的印象,就是这样。

①王国维在光绪戊戌年为汪康年的司书,后入罗所办的“东文学社”求学。

但是,尽管我长久以来弄不清罗振玉的底细,而罗振玉在我身上所打的政治算盘,却一直不能如愿。在他最后败给郑孝胥之前,仅陈宝琛、胡嗣瑗一伙就弄得他难于招架。在那一连串的、几起几落的争吵中,我自己则是朝三暮四,犹豫不决。

猜你喜欢
  李王邓来列传第五·范晔
  卷三十六 漢紀二十八·司马光
  卷六·谷应泰
  ●卷一百九十二·徐梦莘
  卷五 周徐查边列传·陆游
  资治通鉴后编卷十·徐乾学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四百四十九·佚名
  稽古録卷八·司马光
  西汉年纪卷三十·王益之
  第四十八卷清道光(一)·缪荃孙
  丁好礼传·宋濂
  钟羽正传·张廷玉
  渚宫旧事卷二·余知古
  通制条格卷第三十·拜住
  卷九十·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序·梁章钜

    《楹联丛话》之辑,始于桂林节署。阅二年而稿成。时远近知好以佳联录示者犹纷至沓来,因前书已剞劂过半,无由潺入,姑存箧衍而已。辛丑仲春,防堵梧江,未遑从事铅椠。夏初,奉量移苏抚之命,由湘江放荆江,顺流以达吴中。甫受事即提兵

  • ◆彭征士炳(元亮集)·顾嗣立

    炳字符亮,崇安人。留心经学,诗效陶、柳。喜与海内豪杰游,历齐秦至都下,闻昌平隐者何得之名,遂往谒焉。由是知名,驸马乌谷孙事以师礼。至正中,征为端本堂说书,不就。有集一卷。如「明河夜无声,茅亭四檐月。」「璧树落秋子」「风

  • 第三折·王子一

    (净扮刘德引沙三、王留等将砌末上,云)某姓刘名德,现在天台县十里庄居住。时当春社,轮着我做牛王社会首。今日请得当村父老、沙三、王留等,都在我家赛社。猪羊已都宰下,与众人烧一陌平安纸,就于瓜棚下散福,受胙饮酒。牛表伴哥

  • 卷三百五十四·曹学佺

    <集部,总集类,石仓历代诗选> 钦定四库全书 石仓历代诗选卷三百五十四 明 曹学佺 编 明诗初集七十四 周忱【字恂时庐陵人】 藏书室 素性昧生殖贮积维简编羣经既并蓄百氏无弃捐所至每充栋来往劳车船及兹获安居插架牙

  • 卷二百六十三·列传第一百五十一·张廷玉

        宋一鹤 冯师孔 林日瑞蔡懋德 卫景瑗 朱之冯 陈士奇 龙文光 刘之勃   宋一鹤,宛平人。为诸生,见天下大乱,即究心兵事。崇祯三年举于乡。授教谕,以荐迁丘县知县,复以荐加东昌同知,仍知县事。   巡按御史

  • ●明朝小史卷八 景泰纪·吕毖

    ○子孙贤句 帝在位,甲戌科会试,当廷试日,上偶行至其处,问其姓名,对曰孙贤。上因口诵&ldquo;但愿子孙贤&rdquo;之句。诸臣疑上注意于贤,遂举状元。 ○三及第面色 是科廷试第一甲一名孙贤面黑,二名徐溥面白,三名徐辖面黄,时称为

  • 读礼通考卷八十一·徐乾学

    丧仪节四十四通论曲礼君子行礼不求变俗祭祀之礼居丧之服哭泣之位皆如其国之故谨修其法而审行之【疏君子行礼者谓去先祖之国居他国者也俗者本国礼法所行也明虽居他国犹宜重本行故国法不务变之从新也如杞宋之臣入于齐鲁

  • 通鉴答问卷三·王应麟

    宋 王应麟 撰汉髙帝樊哙諌急还霸上无留宫中或问樊哙之諌此兴亡之大机也沛公待张良之言而后聴何欤曰哙非谋臣也是以沛公忽而不聴防良之言几于失天下矣汤始征葛四海之内皆曰非冨天下也为匹夫匹妇复雠也民望之若大旱之

  • 卷十二下·佚名

    <经部,春秋类,春秋大事表钦定四库全书春秋大事表卷十二下国子监司业顾栋髙撰宋孔氏<经部,春秋类,春秋大事表,卷十二下 <经部,春秋类,春秋大事表,卷十二下 <经部,春秋类,春秋大事表,卷十二下 <经部,春秋类,春秋大事表,

  • 读例存疑卷十二·薛允升

    戸律之四婚姻之二强占良家妻女娶乐人为妻妾僧道娶妻良贱为婚姻出妻嫁娶违律主婚媒人罪强占良家妻女:巻首凡豪(强)势(力)之人强夺良家妻女,奸占为妻妾者,绞。(监候)。妇女给亲。(妇归夫,女归亲。)配与子孙弟侄家人者,罪(归所主)亦如之

  • 李汉琼传·脱脱

    李汉琼,河南洛阳人。其曾祖父李裕,任过祁州刺史。汉琼体质魁伟,有臂力。后晋末期,补任西班卫士,升为内殿直。后周显德年间,跟从皇帝进攻南唐,率先登城,升任龙旗直副都知,改任左射指挥使。宋朝初期,再升至铁骑第二军都校、兼任饶

  • 礼二·徐松

    郊祀坛殿大小次圣朝自太祖以来,每行郊礼,皆营构青城幄殿,即《周礼》之大次也。又于东壝门外设更衣殿,即《周礼》之小次也。 哲宗元佑九年正月,诏重修黑坛斋宫。 绍圣三年五月三日,工部侍郎王宗望等言:「瑞圣园宴殿偏在南北隅

  • 尚贤中第九·墨子

    子墨子言曰:今王公大人之君人民,主社稷,治国家,欲修保而勿失,故不察尚贤为政之本也?何以知尚贤之为政本也?曰:自贵且智者为政乎愚且贱者,则治;自愚且贱者为政乎贵且智者,则乱。是以知尚贤之为政本也。故古者圣王甚尊尚贤,而任使能

  • 境内第十九·商鞅

    四境之内,丈夫女子皆有名于上,生者着,死者削。其有爵者乞无爵者以为庶子,级乞一人。其无役事也,其庶子役其大夫,月六日;其役事也,随而养之。 军爵,自一级已下至小夫,命曰校徒操士。公爵 ,自二级已上至不更,命曰卒。其战也,五人束簿

  • 卷一百六·卫湜

    钦定四库全书礼记集说卷一百六    宋 卫湜 撰士之丧二日而殡三日之朝主人杖妇人皆杖於君命夫人之命如大夫於大夫世妇之命如大夫郑氏曰士二日而殡者下大夫也士之礼死与往日生与来日此二日於死者亦得三日也妇人皆

  • 卷十九·王志长

    <经部,礼类,周礼之属,周礼注疏删翼钦定四库全书周礼注疏删翼卷十九明 王志长 撰司勲掌六乡赏地之灋以等其功注赏地赏田也在逺郊之内属六乡焉等犹差也以功大小为差王氏曰其地则载师掌之其法则司勲掌之○明斋王氏曰六

  • 卷五十九·佚名

    释舍利品第三十七【经】佛告释提桓因言:&ldquo;憍尸迦,若满阎浮提佛舍利作一分,复有人书般若波罗蜜经卷作一分,二分之中,汝取何所?&rdquo;释提桓因白佛言:&ldquo;世尊,若满阎浮提佛舍利作一分,般若波罗蜜经卷作一分,二分

  • 迪化县乡土志·佚名

    佚名修纂。清末推行新政,设编书局,饬各地采辑乡土志以为小学课本,遂成是志。不分卷,列15目,约8000余字,记事至光绪三十三年(1907)。凡历史沿革、民族户口、山川道路、物产商务悉备之。尤其是对光绪初年清军歼灭入侵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