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二十三)朱子论禅学

以上略述朱子论象山。朱子之于象山,又屡斥其近禅。象山近禅与否,此处不论。但朱子所以辟禅之意,则亦不可不知。此下当略述朱子论禅学。

朱子于佛书,亦多涉猎。尤其在早年,即深喜禅学。自从游于李延平,始一意专向于儒。朱子识禅甚深,故其辟禅,亦能中要害。惟当时理学家中浸淫于禅学者实多。程门诸贤,朱子谓其后梢皆流入禅去。故朱子辟禅,其实乃所以矫理学之流弊。其辟禅处,皆是针对当时理学作诤救。此层尤不可不知。

朱子有曰:

释氏虚,吾儒实。释氏二,吾儒一。释氏以事理为不紧要而不理会。

外事理于吾心,故曰二。合吾心于事理,故曰一。朱子又曰:

释氏只要空,圣人只要实。释氏所谓敬以直内,只是空豁豁地,更无一物,却不会方外。

圣人所谓敬以直内,则湛然虚明,万理具足,方能义以方外。

然则只言敬以直内,不再言义以方外,岂不即成了禅学。所以朱子特有取于伊川敬义夹持之一语。或谓理学家言敬乃从禅学来,朱子则并不如此说,只说如释老等人却是能持敬。又说若单言敬,则易入禅学去。朱子又曰:

吾以心与理为一,彼以心与理为二。彼见得心空而无理,此见得心虽空而万理咸备。虽说心与理一,不察乎气禀物欲之私,是见得不真。大学所以贵格物。

此处明言心即理,但必附带一条件,曰格物。格物是到达心即理之工夫。若非格物,则仍会走上心空路上去。又曰:

释氏言,但能识此运水搬柴之物,则亦无施而不可。盖其学以空为真,以理为障,而以纵横作用为奇特。与吾儒之论正相南北。

此斥禅家言作用是性之说。又曰:

龟山举庞居士云:神通妙用,运水搬柴,以比徐行后长。不知徐行后长乃谓之弟,疾行先长则为不弟。如曰运水搬柴即是妙用,则徐行疾行,皆可谓之弟耶。

谓作用是性并不错,但作用有合理不合理之辨。不能谓凡是作用即合理。亦不能谓求合理,即便非作用,不是性。故朱子特地欣赏伊川性即理也之一语。

朱子又谓释氏工夫磨擦得这心极精细,剥尽外皮,精光独露,遂误认此心为性。佛氏所谓法身,即指此心精光言。佛氏非以空为体,乃以此心精光为体。在此心精光中,不容着一物,故谓之空。此对禅学工夫,非真有研究者,不易说到。

禅家既认作用是性,于是遂认无适非道。朱子说:

须是运得水搬得柴是,方是神通妙用。若运得不是,搬得不是,如何是神通妙用?佛家所谓作用是性,便是如此。所以君子贵博学于文,无精粗大小,都一齐用理会过,方无所不尽,方周遍无疏缺处。

言博学,便须推扩到天地万物,这样便似转向外去,不专就心性上做工夫。象山所疑于朱子者在此。

朱子又说:

佛氏之学,与吾儒有甚相似处。如云:有物先天地,无形本寂寥。能为万象主,不逐四时凋。又曰:扑落非它物,纵横不是尘。山河及大地,全露法王身。又曰:若人识得心,天地无寸土。看他是什么样见识。区区小儒,怎生出得他手。此是法眼禅师一派宗旨如此。今之禅家,皆破其说,以为有理路,落窠臼,有碍正当知见。今之禅家,都是麻三斤、干屎橛之说,谓之不落窠臼,不堕理路,妙喜之说便是如此。然又有翻转不如此说时。

又说:

禅只是个呆守法。如麻三斤、干屎橛,他道理初不在此上。只是教他只思量这一路,把定一心,不令散乱,久后光明自发。

如问如何是佛云云,胡乱掉一语,教人只管去思量,又不是道理,又别无可思量,心只管在这上,行思坐想,久后忽然有悟。

学禅者只是把一个话头去看。如何是佛,麻三斤之类,又都无义理得穿凿,看来看去,工夫到时,恰是打一个失落一般。便是参学事毕。庄子亦云:用志不分,乃凝于神。但他都无道理,只是个空寂。

此处朱子即以禅宗工夫来证说禅宗境界。指出禅家参话头工夫之真实意义,即在所谓磨擦此心,剥尽外皮,精光独露。此一说法,乃是从妙喜书中得来。在理学家中,慧眼如炬,真能抉发禅家秘密,击中禅家病痛者,实惟朱子一人。其实二程提出敬字,也只是把定一心,不令散乱,若只守这一敬,到头也还是一个空寂。所以朱子乃以敬义夹持格物穷理来代替了禅家之参话头。又以濂溪横渠穷究宇宙万象一路来代替了法眼一派。朱子意,要把一套崭新的儒学与理学来代替出自唐以来直到当时在社会上普遍流行的那一套禅学,其事也实在不容易。

问释氏入定,道家数息。曰:他只要静,则应接事物不差。曰:吾儒为何不效他恁地?曰:他开眼便依旧失了,只是硬把握。不如吾儒敬以直内,义以方外。或说:世上事便要人做,只管似他坐定做甚?日月便要行,天地便要运。曰:他不行不运固不是,只是吾辈运行又有差处。他是过之,今人又不及。

此条又说到老释守静,其实当时理学家主静也从方外来。开眼便依旧失了一语,说静坐之病最直截最恰切,清儒颜习斋又把教人静坐来诟病朱子,其所设镜花水月之喻,正即是朱子开眼依旧失了六字。朱子又说:他是过之,今人又不及,此亦指心地工夫言。要做到内外本末心事合一,无过无不及,恰中恰好,那是朱子心学之理想。

或问告子之学,曰:佛家底又高,告子底死杀了,不如佛家底活。今学者就故纸上理会,也解说得去,只是都无那快活和乐底意思。似他佛家,虽是无道理,然他却一生受用,一生快活。

此条说既要惬心,又要当理。若此心无受用,不快活,难免人要逃入禅去。但若使一切运用不能当理无差,亦振不起儒学传统。濂溪教二程兄弟寻孔颜乐处所乐何事,此一指点,乃理学兴起渊源所在。凡朱子论心学工夫,则要把握此两面。所谓孔颜乐处,亦在此两面上,不在任何一面上。

举佛氏语,曰:千种言,万般解,只要教君长不昧,此说极好。它只是守得这些子光明。吾儒之学,则居敬为本,而穷理以充之,其本原不同处在此。

或以为释氏本与吾儒同,只是其末异。某与言,正是大本不同。只无义以方外,连敬以直内也不是了。

此分辨极重要。不能说佛家已得其体,再把儒家来加上纲用。亦不能说儒佛之辨乃是本同末异。据朱子意,内外本末原是一体,末正所以完其本,外正所以全其内。真有了此内,则必然有此外。真有了此本,则必然有此末。今既无外无末,便知非即是此内,亦非即是此本。

又曰:

释氏自谓识心见性,然所以不可推行者,为其于性与用分为两截。圣人之道,虽功用充塞天地,而未有出于性之外。

朱子既辨禅家认作用为性,又说其分性与用为两截。因禅家所说作用,只说的是手能持,足能履,目能视,耳能听,犹如告子说食色性也,只是禅家说得更高更活。今谓其性与用分为两截者,乃指人生界之修齐治平乃及参天地赞化育之一切用而言。此等始所谓功用充塞天地,但却不能谓此等皆已违逆了人性,或离开了人性。

或问孟子言尽心知性,存心养性,释氏之学,亦以识心见性为本,其道岂不亦有偶同?朱子曰:

佛氏之所以识心,则必别立一心以识此心。其所谓见性,又未尝睹夫民之衷,物之则。既不睹夫性之本然,则物之所感,情之所发,概以为己累而尽绝之。心者,为主而不为客,命物而不命于物。惟其理有未穷,而物或蔽之,故其明有所不照。私或未克而物或累之,故其体有所不存。圣人之教,使人穷理以极其量之所包,胜私以去其体之所害。因其一以应夫万,因其主以待夫客,因其命物者以命夫物,未尝曰反而识乎此心,存乎此心也。若释氏之云识心,则必收视反听,求其体于恍惚之中,此非别立一心而何。

此言禅家所认识之心,实与儒家所认识者大有不同。当时理学家多染禅学,不能辨此,而竞言识心,朱子剖析驳难,精卓畅尽,惜乎此处不能详引。要之,理学家言心性,佛家禅宗亦言心性,此所谓弥近理而大乱真,而惟朱子为能辟之豁如。朱子又言:

今人见佛老家之说,或以为其说似胜于吾儒,又或以为彼虽说得不是,不用管他。此皆是看他不破,故不能与之辨。

朱子自比其辟佛辟禅,如孟子之辟杨墨。在当时,朱子与学者门人往返书牍,当面问答,随机应对。此等人亦皆依据孔孟,称道伊洛,而不自知其浸染陷溺于佛说禅学中。朱子一一为之出正解,破迷误,使儒释疆界,判然划分,此固是朱子大贡献所在。然朱子又常称道禅林中人,谓:

天下有些英雄人,都被释氏引将去。

某见在名寺中所画诸祖师人物,皆魁伟雄杰,宜其杰然有立。

某常道,他下面有人,自家上面没人。

又曰:

老佛亦尽有可取处。

惟朱子真识得禅,故既能加以驳辨,亦能加以欣赏。今谓理学即自禅学来,此固不是。谓理学家辟禅仅是门户之见,此复不是。然欲真见理学与禅学相异究何在,相争处又何在,则非通览朱子之书,亦难得其要领。

猜你喜欢
  错币第四·桓宽
  论语学案卷四·刘宗周
  提要·胡居仁
  卷十·钱时
  卷一·俞汝言
  卷二十五·沈廷芳
  卷五·胡广
  卷十九·胡广
  卷二十·吕祖谦
  卷三·朱公迁
  庄公·庄公十一年·左丘明
  鸟巢禅师塔院重建碑·太虚
  中国近代之民族生活·太虚
  佛法之分宗判教·太虚
  深不可测·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十一·邵雍

    钦定四库全书 击壤集卷十一      宋 邵雍 撰上已观花思友人 上已观花花意穠今年正与昔年同当时同赏知何处把酒犹能对远风 戏呈王郎中 近年好花人轻之东君恶怒人不知直与增价一百倍满洛城春都买归一株二十有

  • 卷一百十一·徐世昌

    褚华褚华,字秋萼,号文洲,上海人。诸生。有《宝书堂诗钞》。月麓和尚碑北军夜拥都督行,帐前奇士哭失声。勤王义旅檄难起,白首眼见沧桑更。闭门懒埽空廊雪,自忆兴亡梦中说。学仙学佛两无心,此身但与尘缘绝。君

  • 御选明诗卷七十九·康熙

    钦定四库全书御选明诗卷七十九七言律诗边贡万夀节防仗淩风启曙烟翠华含日俯晴川遥怜外阃称觞地恰是西江献捷年鞶锡共欢恩似海凯歌齐祝夀同天防臣亦有迎銮曲愿奏君王玉几前次韵送汪少宰闲斋进贺北上皇居穆穆九闗开有客

  • 列传术艺第七十九 晁崇 张渊 殷绍 王早 耿玄 刘灵助 江式 周澹 李修 徐謇 王显 崔彧 蒋少游·魏收

    扒小道必有可观,况往圣标历数之术,先王垂卜筮之典,论察有法,占候相传,触类长之,其流遂广。工艺纷纶,理非抑止,今列于篇,亦所以广闻见也。晁崇,字子业,辽东襄平人也。家世史官,崇善天文述数,知名于时。为慕容垂太史郎。从慕容宝败于

  • 前汉高祖皇帝纪卷第三·荀悦

      四年冬十月。韩信将伐齐。闻既和欲还。蒯通说信曰。将军受诏击齐。未有诏止。何以得无行乎。且郦生一儒士。仗轼下齐七十余城。将军以数十万众。乃下赵五十余城。劳苦将士数年。反不如一竖儒之功乎。信遂袭齐

  • 卷之四百九十四·佚名

    光绪二十八年。壬寅。正月。丁丑。上奉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皇太后御乾清宫。总税务司赫德、北堂主教樊国梁、林懋德、觐见。内起居注  ○谕内阁、中国地大物博。矿产无穷。实天地自然之利。十余年来

  • 卷之一百三十五·佚名

    光绪七年。辛巳。八月。丙子。谕内阁、李明墀奏特□□□尔□庸劣不职各员等语。湖南永顺府同知克从、疲软无能。纵丁舞弊。桃源县知县万修廉、年老颟顸。嗜好太重。候补同知江肇成、狡猾嗜利。声名素劣。着一并革职

  • 伊洛渊源録卷十三·朱熹

    宋 朱子 撰胡文定公行状略公讳安国字康侯建州崇安人父渊故宣议郎致仕赠中大夫母吴氏故永夀县君赠令人公生于熙宁甲寅九月二十二日巳时年七嵗为小诗有自任以文章道徳之句少长入太学昼夜刻励同舍有颍昌靳裁之常闻西雒

  • 綦连猛传·李延寿

    綦连猛,字武儿,代地人。他的祖先姓姬,六国末年,因躲避战乱西出塞外,居住在祁连山,因而把山名作为自家的姓氏。塞外人语言不标准,所以叫作綦连。父亲綦连元成,任燕郡太守。  他从小就很有志气,骑马弯弓,十分娴熟。他开初为..朱

  • 卷八十九·佚名

    <史部,政书类,军政之属,钦定八旗通志>钦定四库全书钦定八旗通志卷八十九典礼志十二满洲祭神祭天典礼一【祭神祭天议 荐鲜背镫祭议 彚记满洲祭祀故事 坤宁宫元旦行礼仪注 堂子亭式殿元旦行礼仪注 堂子亭式殿祭祀

  • 卷二十四·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钦定大清会典卷二十四礼部仪制清吏司册立凡册立皇后之礼先期勅所司备仪物制册宝既诹吉分遣官祗告天地太庙後殿命大学士尚书充正副使前期一日皇帝亲诣奉先殿以册立告至日五鼓所司陈法驾卤簿乐悬陈皇后仪驾

  • 大学或问·胡广

    或问大学之道吾子以为大人之学何也曰此对小子之学言之也曰敢问其为小子之学何也曰愚于序文已略陈之而古法之宜于今者亦既辑而为书矣【即今之小学书】学者不可以不之考也曰吾闻君子务其远者大者小人务其近者小者今子方

  • 卷三·吴廷华

    钦定四库全书仪礼章句卷三同知呉廷华撰士相见礼第三【古者以挚相见凡公卿大夫士庶人于本国异国之君若友初见时挚虽不同其礼则一曰士相见者以经首挚用雉为士故以士冠之五礼属賔礼此当第十第三説非详士冠礼】士相见之礼

  • 卷四目录·乾隆

    钦定四库全书御览经史讲义卷四目録周易同人于野亨利涉大川利君子贞监察御史【臣】周祖荣同人于野编修【臣】徐以烜文明以健中正而应君子正也唯君子为能通天下之志编修【臣】夏廷芝唯君子为能通天下之志编修【臣】沈文

  • 卷第一·义净

    南海寄归内法传唐 义净撰南海寄归内法传卷第一(并序)  翻经三藏沙门义净撰原夫。三千肇建。爰彰兴立之端。百亿已成。尚无人物之序。既空洞于世界。则日月未流。实阒寂于惨舒。则阴阳莫辩。暨乎净天下降。身光自随

  • 易纂言外翼·吴澄

    元吴澄撰。八卷。《四库全书》录《永乐大典》本。吴氏因所著《易纂言》之义例各散见诸卦中,不相统贯;其卷首所列卦画亦粗具梗概,未及详言,故复撰此书以畅明之。据吴氏《小序》,全书共十二篇:一曰《卦统》,二曰《卦对》,三曰

  • 留东外史·平江不肖生

    章回小说。近代向恺然著。十集一百六十章。叙湖南湘潭人周撰,幼失怙恃,为叔父收养。早年骗得同学杨某推荐信,成为官费留日学生。回国后,任岳州镇守府副官。由于不务正业,被镇守使免职。周设计再次以官费留日,结识一伙歹徒无

  • 处处经·佚名

    全一卷。东汉安世高译于建和二年至建宁三年间(148~170)。收于大正藏第十七册。本经系以汇集佛教各方面之知识为主,属汉译经典中之初期译作。内容分为五十余项,间有介绍佛、菩萨、阿罗汉、辟支佛等之特性。又全经较着重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