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第一章 革命思想的勃兴和孙中山先生

什么叫做革命?前编第十七章,已经说过了。凡事积之久则不能无弊。这个积弊,好像人身上的老废物一样,非把它排除掉,则不得健康。人类觉悟了,用合理的方法,把旧时的积弊,摧陷廓清,以期达于理想的境界,这个就唤做革命。

革命不是中国一国的事。以现在的情形而论,是全世界都需要革命的。但是我们生在中国,其势只得从中国做起。

然则中国的革命思想,又是如何产生的呢?我说其动机有三:

其(一)是民族思想。人生在世界上,最紧要的,是自由平等。但是因为民族的差殊,彼此利害不同,而又不能互相谅解,就总不免有以此一民族,压制彼一民族之事。

中国待异民族,是最宽大的。只觉得我们是先进的民族,有诱掖启导后进的责任。绝无凭恃武力,或者靠什么经济的力量,去压迫榨取异民族之事。但是此等理想,要实现它很难。而以过尚平和故,有时反不免受异族的压迫。中古史的后半期,辽、金、元、清,叠次侵入,便是其适例。到了近世,欧人东略,民族间利害冲突的情形,就更形显著了。我们到此,自然觉得我们自己有团结以争生存的必要。同时,就觉得阻碍我们民族发展,或者要压迫榨取我们的,非加以排除抵御不可。这是潜伏在人心上的第一种动机。

其(二)是民权思想。中国的民权思想,发达得是最早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在纪元前四世纪时,就有人说过了。注873但是因为地大人多,一时没有实现的方法。每到政治不良,人民困苦的时候,虽然大家也能起来把旧政府推翻,然而乱事粗定之后,就只得仍照老样子,把事权都交给一个人。于是因专制而来的弊害,一次次的复演着,而政治遂成为一进一退之局。这种因政体而来的祸害,我们在从前,虽然大家都认为无可如何之事;然而从海通以来,得外国的政体,以资观摩;少数才智之士,自然就要起疑问了。这是潜伏在人心上的第二种动机。

其(三)是民生问题。历代的革命,从表面上看,虽然为着政治问题。然而民穷财尽,总是其中最主要的原因,这是谁都知道的。历代的困穷,不过是本国政治的腐败,经济制度的不良,其程度尚浅。到欧人东略以来,挟着帝国主义的势力,天天向我们侵削。我们就不知不觉的,沦入次殖民地的地位。全社会的经济,既然日益艰窘,生于其中的人民,自然要觉得不安了。这是潜伏在人心上的第三种动机。

此等现象,或非全国人民所共知;即其知之,亦或不知其原因所在。然而身受的困苦,总是觉得的,觉得困苦,而要想奋斗以求出路,也是人人同具的心理。如此,革命思想,就渐渐的兴起于不知不觉之间了。“山雨欲来风满楼”,人心上虽然充满着不安,至于有意识,有组织的行动,则仍有待于革命伟人的指导。

革命伟人孙中山先生,是生在广东香山县——现在的中山县的。他从小就感觉外力的压迫,中国政治的不良,慨然有改革中国以拯救世界之志。他虽学的是医学,却极留心于政治问题。当公元一八八五,就是中国因和法国交战而失掉越南的一年,他才决定颠覆清廷,建立民国的志愿。此时他的同志,只有郑士良、陆皓东等几个人。一八九二年,中山先生才在澳门创立兴中会。由郑士良结合会党,联络防营,以为实际行动的准备。中日战后,中山先生赴檀香山,设立兴中会。一八九五年,谋袭据广州,不克,陆皓东于此役殉难。中山先生乃再赴檀岛,旋赴美洲,又到欧洲。这时候,清朝已知道中山先生是革命的首领了。由其驻英公使龚照瑗(yuàn),把先生诱到公使馆中,拘执起来。卒因先生感动了使馆的侍役,替他传递消息出去。英国舆论哗然。先生乃因此得释。此即所谓“伦敦蒙难”。这时候,先生在欧洲考察,觉得他们国势虽号强盛,人民仍是困苦。才知道专一仿效欧洲,也不能进世界于大同,畀生民以乐利的,才决定民生主义,与政治问题并重。

戊戌变法这一年,中山先生始抵日本。——因其距中国较近,革命事业,易于图谋之故。庚子拳乱这一年,先生命史坚如入长江;郑士良在香港,设立机关,以联络会党。于是哥老、三合两会,都决议并入兴中会。郑士良旋袭入惠州,因接济无着,退出。史坚如潜入广州,谋炸粤督德寿,以图响应,不克,亦殉难。中山先生乃再经安南、日本、檀岛,以赴美洲。所至都联络洪门,替他们改订《致公堂章程》。注874其第二章,说:“本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为宗旨。”革命的主义,于此确立,其气势也更形旁薄了。

这时候,中国风气亦渐变。留学日本的人士很多。中山先生知其可以启导,乃于一九〇五年,赴日本。改兴中会为同盟会。其本部设于东京,支部则分设于海内外各处。当同盟会本部的成立,加入的有中国内地十七省的人士。注875从中山先生提倡革命以后,至此才有中流以上的人士参加。中山先生乃编定《革命方略》,分革命进行的次序,为军法、约法、宪法三时期。当革命行动时,一切略地、因粮……以及占领地方后治理之法,也有详细的规定。并发表对外《宣言》。中山先生说:“到这时候,我才相信革命的事业,可以及身见其成功。”从此以后,革命的行动,就如悬崖转石,愈接愈厉了。注876

【注释】

注873 《孟子·梁惠王下》篇和《尽心下》篇。

注874 《中国国民党史稿》第一篇第一章:“美洲各地华侨,多立有洪门会馆。洪门者,当清康熙时,明朝三五遗老,见大势已去,无可挽回,乃欲以民族主义之根苗,流传后代,故以反清复明之宗旨,结为团体,以待后有起者,可借为资助,国内会党,常与官府冲突,故犹不忘其与清廷立于反对地位。而海外会党,多处他国自由政府之下,其结会之需要,不过为手足患难之联络而已;政治之意味,殆全失,反清复明之语,亦多不知其义者。鼓吹数年,乃知彼等原为民族老革命党也。”致公堂系洪门堂名。

注875 除甘肃。

注876 以上叙孙中山先生事,大体根据邹鲁《中国国民党史稿》。下章同。

猜你喜欢
  卷十三·本纪第十三·卫绍王·脱脱
  卷四十二·志第九·柯劭忞
  辽史拾遗卷六·厉鹗
  卷二百五十七·杨士奇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五百五·佚名
  大明英宗睿皇帝实录卷之一百七十八·佚名
  卷之十三·佚名
  胡村月令:端午·胡兰成
  卷二十四 马援列传第十四·范晔
  周邦彦传·脱脱
  薛祥传·张廷玉
  卷三十六·阿桂
  卷四十二·杨士奇
  一七、孔子畏匡乃过蒲一事之误传与阳虎无涉辨·钱穆
  三、尼布楚交涉·蒋廷黻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御制诗四集告成恭摺·乾隆

    <集部,别集类,清代,御制诗集协办大学士尚书臣梁国治侍郎【臣】董诰谨奏为敬刋御制诗四集告成恭摺进呈事钦惟我皇上夀世为文久道成化元气所运发为诗章自丙辰至辛卯三纪之作编初二三集二万四千余首悬诸霄汉布在陬澨海内

  • 晞发近藁钞【《天地间集》附。】·吴之振

    福唐黄坤五语余,《晞发集》近世行本多遗漏,曾抄畜二十馀首,皆刻板所无。余闻之心往,恨其不携行笈,得一见也。从子愚忠,自苕上潘氏抄得《晞发近藁》一帙,为发狂喜。原集古诗大半,此多作近体。屈蟠沉郁,吐茹奇艳,皆世所未睹,岂即黄

  • 卷四十五·吴之振

    钦定四库全书宋诗钞卷四十五内阁中书舍人吴之振编王炎双溪诗钞王炎字晦叔新安婺源人所居武水之曲双溪合流因以为号矣登乾道进士始令临湘受学於南轩先生入中都官博士庆元四年为实录简讨?转着作佐郎出守湖州年八十余着

  • 82.杜牧:七言绝句十一首·施蜇存

    杜牧是著《通典》的史学家杜佑的孙子。家世历代仕宦,是一个清贵子弟。他字曰牧之,李商隐有一首《赠司勋杜十三员外》诗,前四句云: 杜牧司勋字牧之,清秋一首杜陵诗, 前身应是梁江总,名总还曾字总持。 梁朝的著名诗人江总,字曰

  • 琵琶行原文·白居易

    〈元和十年,予左遷九江郡司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聞船中夜彈琵琶者,聽其音錚錚然,有京都聲。問其人,本長安倡女,嘗學琵琶於穆、曹二善才,年長色衰,委身為賈人婦。遂命酒使快彈數曲,曲罷憫黙,自叙少小時歡樂事,今漂淪顦顇,轉徙於江

  • 桓荣丁鸿列传第二十七·范晔

    桓荣 子郁 郁子焉 焉孙典 郁孙鸾 鸾子晔 郁曾孙彬 丁鸿桓荣字春卿,沛郡龙亢人也。少学长安,习《欧阳尚书》,事博士九江朱普。贫窭无资,常客佣以自给,精力不倦,十五年不窥家园。至王莽篡位乃归。会朱普卒,荣奔丧九江,负

  • 雍正实录卷之二十五·佚名

      监修总裁官光禄大夫经筵讲官太保议政大臣保和殿大学士兼兵部尚书总理兵部事三等伯加十五级臣鄂尔泰总裁官光禄大夫经筵日讲官起居注太  保兼太子太保保和殿大学士兼户部尚书仍兼管吏部尚书翰林院掌院事三等伯

  • 卷三百三十九·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钦定八旗通志卷三百三十九表三【附载八旗大臣题名】【谨按国朝官制有专设满缺者循旧制也有并设一满一汉之缺者因明制而兼用者也是皆官有定员员有定额其除授岁月可以鳞次而相接故皆列为年表至於督抚提镇则

  • 卷四十八·纪昀

    钦定四库全书钦定厯代职官表卷四十八盛京将军等官表<史部,职官类,官制之属,钦定历代职官表,卷四十八盛京将军等官国朝官制盛京将军一人【驻 盛京城】副都统三人【一驻 盛京一驻锦州府一驻熊岳城】将军掌镇抚留都安

  • 卷三·佚名

    △初诵第三(四三)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昔阿修罗。集诸四兵象马车步。悉皆严备斗战之具。欲诣忉利天宫。与诸天共斗。尔时帝释。闻阿修罗庄严四兵。即告须毗罗天子。我闻阿脩罗庄严四兵

  • 因明正理門論本校勘說明·欧阳竟无

      一.是書校歴三週.一譯校.二類校.三刻校。   二.譯校對勘.凡用兩種異本。(一)西藏金鎧等譯集量論釋引文.校註略稱集量金   本。(二)西藏寶持護等譯同釋引文。略稱集量寶本。兩種並擧則稱集量二本。   三.譯校凡有三

  • 卷三十三·佚名

    释初品中到彼岸等【经】&ldquo;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欲到有为、无为法彼岸,当学般若波罗蜜!&rdquo;【论】彼岸者,于有为、无为法尽到其边。云何是彼岸?以大智慧悉知悉尽有为法总相、别相,种种悉解;无为法中,从须陀洹至

  • 大方广菩萨藏文殊师利根本仪轨经卷第八·佚名

    西天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鸿胪少卿明教大师臣天息灾奉 诏译  第四[巾*(穴/登)]像仪则品第七  尔时妙吉祥童子。即从坐起绕佛三匝。顶礼佛足而白佛言。善哉善哉如来应供正等正觉。为利益世间一切众生。善能说此正法

  • 发凡·彭绍升

    居士传发凡佛门人文记载其专系宰官白衣者。故有佑法师宏明集。宣律师广宏明集。心泰佛法金汤。姚孟长金汤徵文录。夏树芳法喜志。其以沙门为主兼収外护者。则有志磐佛祖统记。念常佛祖通载。以及传灯录.续传灯录.五灯会

  • 卷第六十八·霁仑超永

    五灯全书卷第六十八京都圣感禅寺住持(臣)僧 (超永) 编辑京都古华严寺住持(臣)僧 (超揆) 较阅 进呈临济宗南岳下三十四世磬山修禅师法嗣杭州府南涧理安箬庵问禅师生缘吴江。世居荆溪。父羡长俞处士。晚忧无子。建

  • 卷之二十八·纪荫

    宗统编年卷之二十八 临济第二十一世祖 讳时蔚。嗣圣寿祖。初住兰溪嵩山。后开法万峰。 戊戌至正十八年。 临济第二十一世万峰圣恩祖嗣宗统(二十四年)。 祖开法万峰。 祖卓锡苏州邓尉山。衲子奔集。遂成丛林。上堂。

  • 石雨禪師法檀卷第十五·石雨明方

    嗣法小師淨柱編詩偈三七言絕白蓮輕雲新夏葉初擎,嫩蕊俱含無染情,雨過明珠千萬斛,臨風著意向人傾。自笑持梳不耐聊成禿,作佛無心偶出家,究竟不知因底事,也來隨眾挂袈裟。重登黃鶴樓(有序)戊午秋,同葉西、一蕊入南嶽,從此過洞庭

  • 洄溪医案·徐大椿

    医案。清徐大椿(1693—1771)撰。一卷。大椿有《医学源流论》已著录。本书成于乾隆二十四年(1759)。载内科医案三十二条、妇科医案四条、外科医案十二条。案中详述病史、病因、病证以及治疗原则,反映出徐氏丰富的临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