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第十七章 维新运动和戊戌政变

中国的该变法,并不是和外国人接触了,才有这问题的。一个社会,和一个人一样,总靠新陈代谢的作用旺盛,才得健康。但是总不能无老废物的堆积。中国自秦汉统一之后,治法可以说是无大变更。到清末,已经二千多年了,各方面的积弊,都很深了。便是没有外人来侵略,我们种种治化,也是应当改革的。注807但是物理学的定例,物体静止的,不加之以力,则不能动,社会亦是如此。所以我们近代的改革,必待外力的刺激,做一个诱因。

中国受外力刺激而起反应的第一步,便是盲目的排斥,这可谓自宋以来,尊王攘夷思想的余波。排斥的目的,已经非是,其手段就更可笑了。海通以后,最守旧的人,属于这一派。注808其第二步,则是中兴时代湘淮军中一派人物。大臣如曾国藩、李鸿章,出于其幕府中的,则如薛福成、黎庶昌之类。此派知道闭关绝市是办不到的。既已入于列国并立之世,则交际之道,不可不讲;内政亦不得不为相当的改革。但是他们所想仿效他人的,根本上不离乎兵事。因为要练兵,所以要学他们的技艺;因为要学他们的技艺,所以要学他们的学术;因此而要学他们的语文。如此,所办的新政虽多,总不出乎兵事和制造两类。当这世界更新,一切治法,宜从根本上变革的时候,这种办法,自然是无济于事的。再进一步,便要改革及于政治了。

但是从根本上改革,这句话谈何容易?在高位的人,何能望其有此思想?在下位的人而有些思想,谈何容易能为人所认识?而中日之战,以偌大的中国,而败于向所轻视的日本,这实在是一个大打击。经这一个打击,中国人的迷梦,该要醒了,于是维新运动以起。

当时的维新运动,可以分做两方面:一是在朝,一是在野。在朝一方面,清德宗虽然无权,但其为人颇聪明,颇有志于变法自强;特为太后所制,不能有为。注809在野一方面,则有南海康有为。他是个深通旧学,而又讲求时务,很主张变法的。清朝是禁止讲学的。但到了末年,其气焰也渐渐的衰了;其禁令,在事实上,也就渐渐的松弛了。有为很早的就在各处讲学。所以其门下,才智之士颇多。一八八九年,有为即以荫生上书请变法。格未得达。中日和议将成时,又联合各省入都会试的士子,上书请迁都续战,陈变法之计。书未上而和约已换,事又作罢。有为乃想从士大夫一方面提倡。立强学会于京师。为御史杨崇伊所参,被封。而其弟子梁启超,设《时务报》于上海,极力鼓吹变法,海内耸动。一时维新的空气,弥漫于好新的士大夫间了。——虽然反对的还是多数。

公车上书之后,康有为又两次上书请变法。其中有一次得达,德宗深以为然。德国占据胶州湾时,有为又走京师,上书陈救急之计,亦未得达。其明年,恭亲王奕死了。朝廷之上,少了一个阻力。德宗乃和其师傅翁同龢(hé)商议,决意变法,遂下诏定国是,召用康有为、梁启超等。

此时所想摹仿的,是日本的睦仁、俄国的大彼得;想借专制君主的力量,把庶政改革得焕然一新。于是废八股,设学校,奖励著新书,制新器,裁冗兵,练新操,办保甲,筹设银行,造铁路,开矿山,设农工局,立商会。大开言路,广求人才。从戊戌四月至八月间,变法之诏,连翩而下。虽然不能尽行,然而海内的精神,确已为之一振了。

专制君主的权力,在法律上是无制限的,在事实上则不尽然。历代有志改革的君主,为旧势力所包围,以致遭废弑幽禁之祸的,正自不乏。这其间,由于意见的不同者半,由于保存权位之私者亦半。康有为是深知旧势力之不可侮的。所以他于德宗召见之时,力言请皇上勿去旧衙门,但增设新差使;擢用的小臣,赏以虚衔,许其专折奏事;就够了。注810有为此等见解,原以为如此,则旧人不失禄位,可以减少其反对之力,然而权既去,禄位亦终于难保;即可保,亦属无味;这仍不足以满守旧阻挠者之所欲。况且亦有出于真心反对,并不为禄位起见的。而那拉后和德宗的不和,尤其是维新的一大阻力。

那拉后是很不愿意放弃权势的,她当时见德宗变法,很不谓然。于是以其党荣禄为直隶总督,总统近畿诸军,以巩固其势力。而使裕禄在军机上行走,以侦察德宗的举动。自然有不满意于德宗的大臣,用半虚半实的诏,谮诉于那拉后。而德宗也有“不容我变法,毋宁废死”的决心。于是帝后之间,嫌隙愈深。就有旧党将乘德宗到天津去阅兵,实行废立的风说;又有新党将利用袁世凯的新兵,围颐和园之说;而政变以起。

这一年八月,那拉氏由颐和园还宫,说德宗因病不能视事,复行垂帘听政,而幽帝于南海的瀛台。康有为之弟广仁,和新党谭嗣同、刘光第、林旭、杨锐、杨深秀,同时被杀。时人谓之六君子。注811康有为因奉德宗密诏,先期出京走香港。梁启超则于事变后走日本。新政一切废罢。和新政有关连的人,一切罢斥,朝右的新党一空。

然政治虽云复旧,人心则不能复变。于是康有为在海外立保皇党。图推翻那拉后,扶助德宗亲政。一九〇〇年,其党唐才常谋在武汉举事,事泄被杀。注812有为等游说当时的大臣,亦没有敢听他的话,实行清君侧的。然而舆论的势力,则日日增长。梁启超走日本后,发行《清议报》,痛诋那拉后。便国内诸报,如上海的《苏报》等,亦有明目张胆,反对旧党的。其余各报,虽不敢如此显著,亦大都偏向维新。那拉后要想禁绝他,以其地在租界,未能办到。要想照会外国,拘捕康、梁,外人又认为国事犯,加以保护。于是守旧之念,渐变而为仇外之念。而帝后间的嫌隙,积而愈深。那拉后想行废立,其党以意讽示各公使,各公使都表示反对。乃先立端郡王载漪(yī)之子溥(pǔ)儁(jùn)为大阿哥,以觇舆情。而海外的华侨,又时时电请圣安,以示拥戴德宗。经元善在上海,亦合绅民等电争废立。太后要拘捕他,又被逃到澳门。于是后党仇外的观念愈甚,遂成为庚子拳乱的一因。

【注释】

注807 譬如君主专制,是从前视为天经地义的,然而明末,黄宗羲著《明夷待访录》,对于君臣之义,即已根本怀疑,便是其一例。可参看第三编第四十六章。

注808 拳匪乱时,守旧大臣的意见,仍属此派,可参看下章。

注809 德宗的有志于变法,是很早的,当一八九四年,即中日开战的一年,即擢编修文廷式为侍读学士。那拉后因廷式为德宗所宠珍、瑾二妃之师,杖二妃;妃兄志锐,亦谪乌里雅苏台,廷式托病去。后亦革其职。至一八九五,即和日本定和约的一年,德宗和翁同龢谋变法,那拉后知之,又撤去同龢的毓庆宫行走,戊戌政变后,又夺其前大学士之职,交地方官严加管束。

注810 有为此等见解,为其素定的宗旨,可参看其所著《官制议·宋官制最善》篇。

注811 杨锐、林旭、刘光第、谭嗣同,当时都为军机章京。变法谕旨,大抵出此四人之手。章奏亦都交此四人阅看,当时旧党侧目,谓之四贵。

注812 参看第二十章。

猜你喜欢
  卷八十一 廉颇蔺相如列传第二十一·司马迁
  列传第三 刘昉·魏徵
  卷一百八十三 嘉祐元年(丙申,1056)·李焘
  第五十一回 战韩陵破灭子弟军 入洛宫淫烝大小后·蔡东藩
  卷之八百八十·佚名
  一百五十六 署内务府总管海章转奏曹寅病故摺·佚名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十一 列传一十一·纪昀
  一○一四 质郡王永瑢等奏办理江浙三分全书亟需校对请于生监中召募分校折·佚名
  三八六 两江总督高晋奏续解堪备采择及违碍应毁书籍板片折(附清单)·佚名
  卷六·高士奇
  ●崇祯记闻录卷三·佚名
  温子传·李延寿
  道咸同光四朝奏议选辑中·佚名
  卷八十七·杨士奇
  卷一百七十四之十六·雍正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三十八·白居易

    钦定四库全书 白香山诗集卷三十八   歙县汪立名编别集一【格律诗凡十一首】 窗中列远岫【以题中平声为韵 按各本别附宣州试射中正鹄赋後】 天静秋山好窗开晓翠通遥怜峰窈窕不隔竹朦胧【一作蒙笼】万点当虚室千重

  • 第七十四回 孟德乘机引兵迎驾 奉先排难射戟解围·蔡东藩

      却说董承杨奉等,护着献帝车驾,驻扎安邑,一住过年,改元建安。太尉杨彪等,名为三公,毫无政权,行止进退,俱由武夫作主,文臣不得过问。杨奉等拟就安邑定都,独董承欲奉驾还洛,与杨奉等更生龃龉,奉竟遣将军韩暹,袭击董承。承奔往野

  • 卷之一百五·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傅武英殿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工部事务翰林院掌院学士随带加二级寻常加四级臣曹振镛总裁官太子太保文渊阁大学士管理刑部事务加五级臣戴均元经筵日讲起居注官

  • 198.方腊起义·林汉达

    花石纲把东南一带闹得昏天黑地,出产花石多的地方,百姓遭殃也最重。睦州青溪(今浙江淳县)地方,出产各种花石竹木,朱勔的应奉局常常派差人到那里,搜刮花石。当地有个方腊,家里有个漆园。方腊平时靠这个园里的出产,日子勉强过得去

  • 爱臣第四·韩非

    爱臣太亲,必危其身;人臣太贵,必易主位;主妾无等,必危嫡子;兄弟不服,必危社稷;臣闻千乘之君无备,必有百乘之臣在其侧,以徒其民而倾其国;万乘之君无备,必有千乘之家在其侧,以徒其威而倾其国。是以奸臣蕃息,主道衰亡。是故诸候之博大,天

  • 士的标准·孔子

    【原文】 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上矣。” 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 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①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 曰:“今之

  • 家礼序·朱熹

    凡礼有本有文自其施于家者言之则名分之守爱敬之实其本也冠婚丧祭仪章度数者其文也其本者有家日用之常礼固不可以一日而不修其文又皆所以纪纲人道之始终虽其行之有时施之有所然非讲之素明习之素熟则其临事之际亦无以合

  • 卷七·毛奇龄

    <经部,五经总义类,经问钦定四库全书经问卷七翰林院检讨毛奇龄撰逺宗【先生之子康熙庚午科举人】问洪范五事配五行自伏氏大传及刘向董仲舒辈皆据易系以貌言视听思配木金火水土而宋蔡沈注尚书则一概反之配以水火木金土

  • 卷一百二十二·秦蕙田

    钦定四库全书五礼通考卷一百二十二刑部尚书秦蕙田撰吉礼一百二十二功臣配享蕙田案配享之典国家所以报功而劝忠也周礼祭于大烝并及禘祫后世不废焉书盘庚兹予大享于先王尔祖其从与享之【?古者天子录功臣配食于庙大享烝

  • 商书·说命中·佚名

    惟说命总百官,乃进于王曰:「呜呼!明王奉若天道,建邦设都,树后王君公,承以大夫师长,不惟逸豫,惟以乱民。惟天聪明,惟圣时宪,惟臣钦若,惟民从乂。惟口起羞,惟甲胄起戎,惟衣裳在笥,惟干戈省厥躬。王惟戒兹,允兹克明,乃罔不休。惟治乱在庶

  • 《瑜伽師地論》敘卷上·欧阳竟无

    總略第一敘曰︰應學瑜伽學。瑜伽,梵語雲相應,雲何相應?相應者如如,相應者方便善巧,相應者菩提涅 。學瑜伽學能自他利,曰瑜伽師。攝一切理盡,攝一切事盡,所依能持,其像如地,曰地論。非他師,非他論,依主釋,曰瑜伽師之地論。師攝論盡,論

  • 自序·冯桂芬

    三代圣人之法,后人多疑为疏阔,疑为繁重,相率芟夷屏弃,如弁髦敝屣,而就其所谓近功小利者,世更代改,积今二千余年,而荡焉泯焉矣。一二儒者,欲挟空言以争之,而势恒不胜,迨乎经历世变,始知三代圣人之法,未尝有此弊,夫而后恍然于圣人之所

  • 勉居心诚敬·印光

    ●入道多门, 唯人志趣, 了无一定之法。其一定者, 曰诚, 曰恭敬。此二事, 虽尽未来际诸佛出世, 皆不能易也。而吾人以博地凡夫, 欲顿消业累, 速证无生, 不致力于此, 譬如木无根而欲茂, 鸟无翼而欲飞, 其可

  • 卷第七·佚名

    嘉兴大藏经 自闲觉禅师语录自闲觉禅师语录卷第七住荆溪芙蓉寺嗣法门人 住古尧乾明寺嗣法门人洪暹 编诗偈赠心苇徐侍御隐居(讳之垣)昨别未几许霜风送好音宁知摩诘老踪迹入梅林竹户藤为幔芸窗薜作衾山回情更远水绕

  • 吕衡州集·吕温

    十卷。唐吕温(772—811)撰。吕温,字和叔,一字化光,唐代文学家。河中 (山西永济)人。早年曾师事陆质、梁肃。贞元十四年(798)进士及第,次年中博学宏词科制举,授集贤殿校书郎,后迁左拾遗。贞元二十年以侍御史出使吐蕃,

  • 捕蝗考·陈芳生

    捕蝗专书。一卷。清陈芳生撰。成书于清顺治四年(1648年)或稍前。陈芳生,字漱六。生卒不详。仁和(今浙江杭州)人。本书分“备蝗事宜”和“前代捕蝗法”两部分。“备蝗事宜”共十条。其中,前三条抄录徐光启于明崇祯元年

  • 幽闲鼓吹·张固

    唐代轶事小说集。1卷。张固撰。《新唐书·艺文志》小说家类著录“张固《幽闲鼓吹》一卷”。《崇文总目》、《郡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宋史·艺文志》同。现存最早的版本是明刊《顾氏文房小说》本,有顾元庆

  • 一切如来心秘密全身舍利宝箧印陀罗尼经·佚名

    简称《宝箧印陀罗尼经》、《宝箧印经》、《宝箧经》等。密教陀罗尼经典。唐不空译。一卷。说宝箧印陀罗尼法。另有宋施护异译本,题《一切如来正法秘密箧印心陀罗尼经》,一卷。藏译本由慧照(Vidyakaraprabha)、天主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