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士的标准

【原文】

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上矣。”

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

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①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

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②,何足算也?”

【注释】

①硁硁(keng):浅薄固执的样子。②斗筲(shao)之人:”指器量狭小的人。斗,古代量名;筲,竹筐,容量不大;斗、筲喻度量的狭小。

【译文】

子贡问道:“怎样才可以称得上是士?”孔子说:“做事有羞耻之心,出使外国能很好地完成国君的使命。这样的人可以称得上是士了。”

子贡说:“敢问次一等的。”孔子说:“宗族称赞他孝顺父母,乡亲们称赞他尊敬兄长。”

子贡说:“敢问再次一等的。”孔子说:“说话一定守信,做事一定有结果,这是浅薄固执的小人啊!或许也可以算是再次一等的士吧。”

子贡又说:“现在执政的那些人怎么样?”孔子说:“唉!这些器量狭小的人怎么能算得上呢?”

【读解】

“士”是中国古代社会中的一个特殊阶层,与近代文化中的知识分子相近。在商周时代,士属于贵族中的下层,到春秋时代,则成了介于贵族与平民之间的一个特殊阶层。孔子生活在这个时代,他本人也是这个阶层中的一页。所以,他和他的学生们对士有过各种论述。比较著名的如《里仁》篇孔子说:“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又如《泰伯》篇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这些论述,都近似于我们今天说知识分子是社会的良心一样,对“士”给予了较高的评价,赋予了社会历史的重任。在本篇中,孔子又与子贡讨论了不同层次的士的标准。

子贡与孔子讨论的第一个层次的士是参与国家大事的“入仕”的士,或者说是“用之则行”,“达则兼善天下”的士。子贡与孔子讨论的第二个层次的士是在乡赋闲,没有在朝廷做官的士,或者说是“舍之则藏”,“穷则独善其身”的士。子贡与孔子讨论的第三个层次的士是拘泥固执,不知通权达变的“任任然小人哉”的士,这种士是勉强可以称得上的,实际上不太够格的士。这里尤其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言必信,行必果”的品质。不少格言、座右铭一类的书籍都把“言必信,行必果”作为孔子的格言而加以传播推广,可孔子却明明说这种“言必信,行必果”的人是“硁硁然小人哉!”孟子说得更为清楚:“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孟子·离娄下》)孔孟的论述一反一正而现点却一脉相承,都是反对一味地“言必信,行必果”,要求“惟义所在”,一切用“义”来衡量。只要合乎“义”,也就‘唁不必信,行不必果”了。这种通权达变的思想是很值得我们注意的。一方面,孔子说过:“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为政》)孟子也说这:“君子不亮(通“谅”,即信)。恶乎执?”(《孟子·告子下》)君子不讲信用,怎么能有操守?孔子、孟子对“信”的论述都是很多的。但另一方面,又的确不能拘泥固执于“信”上而不知变通。这正如孔子与叶公谈论关于“直”的问题一样。叶公认为父亲偷羊儿子告发是“直”,孔子却认为应该父为子隐,子为父隐,这才是“直”。这是用孝、慈的礼数来变通。同样的,在“信”的问题上也一样,应不应该“言必信,行必果”,要用“义”来变通。比如说你对你的敌人也讲信用,那岂不是太书呆子气了吗?

所以,我们既要讲信用,又要根据实际情况,用“义”的原则来进行变通。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超脱出来,不做“硁硁然小人哉”的读书人,而做一个通权达变的人。所谓“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实际上也蕴含着这样的道理在内。

猜你喜欢
  第五十九卦 涣 风水涣 巽上坎下·佚名
  诫盈第三十四·佚名
  卷十七 大学四或问上·黎靖德
  平书订卷五 建官第三下·李塨
  卷五·刘因
  提要·佚名
  第十二章 12·辜鸿铭
  卷八·项安世
  卷十四上·吴澄
  第三卦:《屯卦》·佚名
  季孙之母死(1)·戴圣
  卷十九上·王天与
  卷九十七·佚名
  偈颂品第十·佚名
  龙舒增广净土文卷第四·王日休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御批歴代通鉴辑览卷一百六·乾隆

      明  宪宗皇帝  【甲午】成化十年春正月命王越总制三边  刑部主事张鼎【河南信阳人】言延绥甘肃宁夏三边镇抚不相统一宜推文武重臣一人总制诏从其请因设制府于固原即以越为之巡抚总兵而下并听节制三边设总制

  • 宋史全文卷八下·佚名

    宋仁宗四甲申庆历四年春正月戊辰,诏罢修水洛城,从韩琦奏请也。然刘沪时巳兴役,郑戬又遣著作佐郎董士廉将兵助之矣。辛卯,太常礼院新修《太常新礼》四十卷,《庆历祀仪》六十三卷。二月丙申,遣内侍赍奉宸库银三万两下陕西博籴

  • 明武宗毅皇帝实录卷之一百四十六·佚名

    正德十二年二月丁未朔释奠先师孔子遣大学士蒋冕行礼○升广平府知府华津为山西布政司右参政监察御史张淮曹雷兵部郎中赵中道广西右参议黄伟狭西佥事许谏广东佥事王弘黄昭为按察司副使淮浙江雷江西中道四川伟云南谏狭西

  •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五百二十五·佚名

    万历四十二年十月庚辰朔时享太庙遣侯郭大诚恭代○钦天监进明年大统历颁赐群臣○改南京户部尚书卫承芳为南京吏部尚书○辛巳 孝洁肃皇后忌辰 奉先殿行祭礼遣官祭 永陵○ 上赐辅臣中历十本民历一百本○宴崇隆等进贡

  • 第五十七卷 忠节 一·缪荃孙

    江 宁 府 晋刘 超刘超,字世瑜,琅琊临沂人,汉城阳景王章之裔也。幼有志尚,为县小吏,稍迁琅琊国记室掾。以忠谨清慎为元帝所拔,随帝渡江。及苏峻谋逆,王导以超为右卫将军,亲侍成帝。峻猜忌朝士,而疑超尤甚。后王导出奔

  • 第二章 我的童年 一 登极与退位·溥仪

    光绪三十四年旧历十月二十日的傍晚,醇王府里发生了一场大混乱。这边老福晋不等听完新就位的摄政王带回来的懿旨,先昏过去了。王府太监和妇差丫头们灌姜汁的灌姜汁,传大夫的传大夫,忙成一团,那边又传过来孩子的哭叫和大人

  • 盛庸传·张廷玉

    盛庸,不知何地人。洪武年间,累升至都指挥。建文初年,以参将的身份跟随耿炳文伐燕。李景隆代替耿炳文后,他又隶属李景隆。二年(1400)四月,李景隆败于白沟河,逃往济南。燕兵跟随而至,李景隆又南逃。盛庸与参政铁铉全力固守,燕兵

  • 张襄壮奏疏巻一·张勇

    甘肃提督靖逆侯张勇撰镇守甘肃等处地方总兵官都督佥事【臣】张勇谨奏为恭谢天恩事顺治六年十一月十二日【臣】在肃州征勦逆行间接阅邸报防兵部题覆陜督孟乔芳防题为岩疆亟需总镇等事奉旨张勇着以都督佥事充总兵官镇

  • 二十五年·佚名

    丁亥上之二十五年春正月1月1日○朔癸卯,上在昌慶宮。停望闕禮及陳賀禮。〈乃本國事大之禮,自丁丑以後權停。〉 ○始復百官冠服、品帶之制。先是,金自點建請亂後百官以戎服從仕,上下無章,宜自明年,復平時冠服故也。1月3日○

  • 第三章 商不行大同则人种生诈性而多余货以殄物·梁启超

      若夫商业之途,竞争尤烈。高才并出,骋用心计,穿金刻石,巧诈并生,由争剥之故,故造作伪货以误害人,若药食、舟车,其害尤烈者矣。即不作伪,而以劣楛之货妄索高资,欺人自得,信实全无,廉耻暗丧。及其同业之争,互相倾轧,甲盛则乙妒之,

  • 东溪日谈录卷十八·周琦

    辟异谈世谓天皇氏地皇氏人皇氏者按三五厯纪曰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髙一丈地日深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八千岁天极髙地极深盘古极长乃为三皇以愚观之开辟之初未有文字孰从而记之

  • 卷三·朱熹

    <经部,礼类,通礼之属,仪礼经传通解钦定四库全书仪礼经传通解卷三宋 朱子 撰家礼三内则后王命冡宰降德于众兆民【后君也德犹教也万亿曰兆天子曰兆民诸侯曰万民周礼冡宰掌饮食司徒掌十二教今一云冡宰记者据诸侯也诸侯

  • 瑜伽师地论卷第二十六·玄奘

    瑜伽师地论卷第二十六本地分中声闻地第十三第二瑜伽处之一问于如前所举所开示出离地中。有几品类补特伽罗。能证出离。云何建立补特伽罗。云何所缘。云何教授。云何学。云何随顺学法。云何瑜伽坏。云

  • 佛说长阿含经卷第十八·佚名

    后秦弘始年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译(三○)第四分世记经阎浮提州品第一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俱利窟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时。众比丘于食后集讲堂上议言。诸贤。未曾有也。今此天地何由而败。何由

  •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二十七·澄观

    第三等一切佛回向。长行亦二。先位行后位果。前中亦三。初标名者。若准次文。但等三世诸佛回向之道准下亦等善根。故文云如过去佛所行一切善根。我亦如是故。本业亦。云三世诸佛法一切时行。兼显无间故。下文云。与妻

  • 卷第四·水鉴慧海

    嘉兴大藏经 天王水鉴海和尚五会录天王水鉴海和尚五会录卷第四嗣法门人原澄等编示众夏日示众参禅图了生死非图名色也近见学者抱鱼目作明珠藏燕石为至宝不但惜而不舍兼亦傲然自是如此病正在膏肓虽有盖国之明医而不能

  • 东茶记·丁若镛

    《东茶记》,乃韩国第一部茶书,惜已散逸。此为清光绪抄本。

  • 真心直说·知讷

    一卷。高丽僧知讷撰。系阐述‘定慧双修、顿悟渐修’理趣的禅籍。完成于高丽熙宗即位之元年(1205)。收在《大正藏》第四十八册。撰者普照国师知讷,以力倡禅教之调和而闻名于时。本书即其由禅教一致的立场,继承唐·圭峰宗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