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第三十五章 宋的学术思想和文艺

宋朝是一个有创辟的时代。其学术思想和文艺,都有和前人不同之处。

天下事物极必反,有汉儒的泥古,就有魏晋人的讲玄学。有佛学的偏于出世,就有宋学的反之而为入世。

宋学的巨子,当推周、程、张、朱。周子名敦颐,道州人。著有《太极图说》和《通书》。其大意,以为无极而太极。注533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因其一动一静,而生五种物质,是为五行,再以此为原质,组成万物。人亦是万物之一,所以其性五端皆具。注534但其所受之质,不能无所偏胜,所以人之性,亦不能无所偏。当定之以仁、义、中正而主静。张子名载,陕西郿(méi)县横渠镇人。他把宇宙万物,看成一汇。物的成毁,就是气的聚散。由聚而散,为气的消极作用,是为鬼。由散而聚,为气的积极作用,是为神。所以鬼神就在万物的本身,而幽明只是一理。气是一种物质。各种物质相互之间,本有其好恶迎拒的。人亦气所组成,所以对于他物,亦有其好恶迎拒,此为物欲的根源。此等好恶,不必都能合理。所以张子分性为气质之性和义理之性,而说人当变化其气质。周、张二子所发明的,都是很精妙的一元论。二程所发明,则较近于实行方面。二程是弟兄。洛阳人,大程名颢,小程名颐。大程主“识得此理,以诚敬存之”。小程则又提出格物,说“涵养须用敬,进学在致知”。朱子名熹。他原籍婺(wù)源,而居于闽,所以周、程、张、朱之学,亦称为濂、洛、关、闽。注535朱子之学,是承小程之绪的。他读书极博,制行极谨严。对于宋代诸家之说,都有所批评,而能折衷去取,所以称为宋学的集大成。但同时有金溪陆九渊,以朱子即物穷理之说为支离。他说心为物欲所蔽,则物理无从格起,所以主张先发人本心之明。大抵陆子之说,是为天分高,能直探本原的人说法的。朱子之说,则为天分平常,须积渐而致的人说法的。然正惟天分高,然后逐事检点,不虑其忘却本原;亦惟天分平常,必先使他心有所主。所以清代的章学诚说:朱陆是千古不能无的同异,亦是千古不可无的同异。以上所说,是宋学中最重要的几个人。此外在北宋时,还有邵雍,则其学主于术数。南宋时,张栻(shì)、吕祖谦和朱熹,同称乾淳三先生。注536祖谦喜讲史学。永嘉的陈傅良、叶适,永康的陈亮,都受其影响。其说较近于事功。讲宋学的人,不认为正宗。然实亦互相出入。宋学家反对释氏。他们说“释氏本心,吾徒本天”。而他们所谓天,就是理,所以其学称为理学,尊信其说的人,以为其说直接孔、孟;而孔、孟之道,则是从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相传下来的,所以又称为道学。后来的考据家,则谓宋学的根源,是《先天》、《太极》两图;而此两图,都是出于宋初华山道士陈抟(tuán)的,所以说宋学实出道家。注537又有因宋儒好谈心性,以为实是释氏变相的。然后一时代的学问,对于前一时代的学问,虽加反对,势不能不摄取其精华;而学问的渊源,和其后来的发展、成就,也并无多大的关系,往往有其源是一,其流则判然为两的。所以此等说,都无足计较。宋学总不失为一种独立而有特色的学术。

清代的汉学家,对于宋学,排斥颇力。其实考据之学的根源,亦是从宋代来的。宋儒中如著《困学纪闻》的王应麟,著《日钞》的黄震,都是对于考据很有功夫的。所以宋朝人对于史学,亦很有成绩。自唐以后,正史必出于合众纂修,已成通例。只有宋代,《新五代史》是欧阳修所独撰;《新唐书》为修及宋祁所合撰。虽出两人之手,亦去独撰的不远。司马光修《资治通鉴》,自战国迄于五代,为编年史中的巨著。朱子因之而作《纲目》,虽其编纂不如《通鉴》的完善,而其体例,则确较《通鉴》为优。注538袁枢又因《通鉴》而作《纪事本末》,为史书开一新体。马端临因《通典》而作《文献通考》。其事实的搜辑,实较《通典》为备;而门类的分析,亦较详。郑樵包括历代的史书而作《通志》,虽其编纂未善,然论其体例,确亦能囊括古今,删除重复的。而二十略中,尤多前人未及注意之点。注539此外宋朝人对于当代的史料,搜辑之富,亦为他时代所不及。而史事的考证和金石之学,亦始自宋人。注540

唐朝虽为古文创作时代,其实当时通行的仍是骈文。至于宋朝,则古文大盛。如欧阳修、王安石、三苏父子、曾巩等,都为极有名的作家。宋朝人的骈文,亦生动流利,和唐以前人所作,虽凝重而不免失之板滞的不同。诗,亦于唐人之外,别开新径。唐人善写景,宋人则善言情。比较起来,自然是唐诗含蓄而有余味。然而宋人亦可谓能开拓诗的境界,有许多在唐代不入诗的事物,至此都做入诗中了。词则宋代尤推独绝,南北宋都有名家。宋学家是讲究道理,不注重词华的。所以禅家的语录,宋学家亦盛行使用。又其时平民文学,甚为发达。说话之业甚盛。后来笔之于书,就是所谓平话体的小说了。

印刷术的发达,是推动宋代文化的巨轮。古代的文字,书之于简牍。要特别保存得长久的,则刻之于金石。不论金石和简牍,总是供人观览,而非以为摹拓之用的。汉魏的《石经》,还是如此。但是后来渐有摹拓之事。摹拓既兴,则刻之于木,自较刻之于石,为简易而省费。据明代陆深所著的《河汾燕间录》,说隋文帝开皇十年——公元五九〇年——敕天下废像遗经,悉令雕板。这是我国印刷术见于记载之始。然当隋、唐之世,印刷之事,还不盛行。所以其时的书,还多是钞本,得书尚觉艰难。至公元九〇八年,即后唐明宗长兴三年,宰相冯道、李愚,才请令国子监校正《九经》,刻板印卖。是为官家刻书之始。此后官刻和私人为流传而刻,书贾为牟利而刻的就日多。宋以后的书籍,传于世的,远非唐以前所能比,就是受印刷术发达之赐。活字板是宋代毕昇(shēng)所创,事在仁宗庆历中——公元一〇四一至四八年——其时字以泥制。到明代,无锡华氏,才改用铜制。注541

【注释】

注533 无极而太极,就是说太极无从追溯其由来的意思。即太极亦是合阴阳两种现象而立名,阴阳亦不过归纳各种现象的两个观念,并非实有其物。阴阳且非实体,无极太极,更不必说了。

注534 五端,谓仁、义、礼、智、信。汉儒五行之说,以仁配木,礼配火,信配土,义配金,智配水。

注535 濂溪,本在道州,即今湖南道县,为潇水的支流。敦颐后居江西庐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西北流,合于湓江。敦颐即以其故乡濂溪之名名之。学者因称为濂溪先生。

注536 乾道、淳熙,宋孝宗年号。乾道自一一六五至七三年,淳熙自一一七四至八九年。

注537 《太极图》为众所共知,不必再说。邵子的《先天次序图》如右:其图以白处代《易经》的阳画(--),黑处代易经的阴画(--)。最下一层为太极,是不能分白黑的,图上的白色,不作为白色看。第二层为两仪。第三层为四象。至第四层则成八卦。合二三四三层观之,其次序为乾一,兑二,离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又八卦的方位:旧说是离南,坎北,震东,兑西,乾西北,坤西南,艮东北,巽东南。邵子说:这是文王所改,是后天卦位。邵子所传的图,则乾南,坤北,离东,坎西,兑东南,震东北,巽西南,艮西北。说这是先天方位,伏羲所定。案邵子的哲学,是一而二,二而四,四而八……如此递推下去的。其《先天次序图》,表现这种思想。其《卦位图》,则赞成他的人说:天位乎上,地位乎下;日生于东,月生于西;山镇西北,泽注东南;风起西南,雷动东北;自然和天地造化相合。

注538 《通鉴》事实甚繁,苦于无从检阅。司马光因此另编《目录》三十卷。然《目录》与本书,分而为二;而小事《目录》中又不能尽载,检阅仍苦不便。朱子因此而创纲目之例。纲用大书,目用分注。要检查的,只要看其纲就得了。《纲目》一书,朱子仅发凡起例,其编纂则属之天台赵师渊。师渊编辑得不甚精善。所以考求事实的人,都据《通鉴》而不据《纲目》。但编纂尽善与否是一事,体例的善否,又是一事。论事实的考订去取,《纲目》确不如《通鉴》之精,论体例则《纲目》确较《通鉴》为善。试取两书,略一翻阅便知。

注539 二十略里,《氏族》、《七音》、《都邑》、《草木》、《昆虫》为略,是前此史志所无的。

注540 考证之学,如刘攽(bān)、刘奉世的《两汉书刊误》,吴缜的《新唐书纠缪》等。金石之学,如欧阳修的《集古录》等。

注541 可参看孙毓(yù)修《中国雕板源流考》。

猜你喜欢
  越绝卷第八·袁康
  越绝卷第五·袁康
  附錄一 跋·叶隆礼
  大明熹宗悊皇帝宝训卷之一·温体仁
  卷之二百五十八·佚名
  卷之一百四十七·佚名
  二百九十八 内务府奏查各处呈报赔款案均符恩诏请予宽免摺·佚名
  第七二甲牌示光绪九年十月十日一一二一一-七·佚名
  通志卷一百九十五·郑樵
  钦定元史语解卷二十一·佚名
  张勋·陶菊隐
  ●岭海焚余卷下·澹归
  卷八·雍正
  卷二十、文字之狱·黄鸿寿
  卷62·陈邦瞻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入学从师}·佚名

    『生旦』【剔银灯】 拜先生,愿为徒弟,遵师教学诗学礼,勤心半步不放离,冥共日,前看书册。用心意读文学礼,好文章有时遇价。『合』 古圣贤,隐居避世,四方闻广传才艺。笃志努力工夫大得成业名发科第。用心意读书看册。

  • 列传第七十三 节义·李延寿

    于什门 段进 石文德 汲固 王玄威 娄提 刘渴侯 硃长生 于提 马八龙 门文爱 晁清 刘侯仁 石祖兴 邵洪哲 王荣世 胡小彪 孙道登 李几 张安祖 王闾 刘业兴 盖俊 郭琰 沓龙超 乙速孤佛保 李棠 杜叔毗 刘弘 游元 张须陀 杨

  • ●卷四·佚名

    ○直隶藩臬往来札文◇藩台廷杰臬台廷雍会批据禀该州宋门拳教几酿事端,现经稍息情形,已悉。惟义和拳学习拳棒,不过自卫身家,若藉端纠众肆扰,人情之所不顺,即国法之所不容,不必问其仇教与否,亦在应禁之列。前经通行饬遵。今该州

  • 卷之二百八十一·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稽古録卷一·司马光

    宋 司马光 撰伏羲氏太昊伏羲氏【太昊有天下之号伏羲氏其所以有天下之号也惟天生民有欲无主乃乱必立聪明之君长以司牧之何谓司牧盖民不足于衣食则能养之衣食足矣或不知礼义相侵渔则能教之教之备矣或顽嚚不从则能威之

  • 第二六清单第(第二五号之附件)一一二○三-二·佚名

    已革胥吏许祥承办案卷清单计开所有承办案件姓名开列:一件陈镇华具控林镯等抗覆由卷壹宗。于十二月廿一日检在署,未蒙发房外,尚有陈镇华红呈一张夹缴。理合签明。一件郑朝经具控卓印等抗覆由卷壹宗。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三十二 列传二百三十二·纪昀

    列传金 【十】○金十富察世杰萧怀忠 伊喇谙达富珠哩阿老罕完颜萨哈庞迪伊喇成 舒穆噜卞 伊喇道 杨仲武 赵兴祥舒穆噜荣敬嗣晖 富察通钮祜禄额特埒富察世杰萧怀忠伊喇谙达富珠哩阿老罕完颜萨哈庞迪伊喇成舒穆

  • 卷一百三十九·陈祥道

    欽定四庫全書禮書卷一百三十九宋 陳祥道 撰<經部,禮類,通禮之屬,禮書,卷一百三十九>車戰之法古者之用兵也險野人為主易野車為主則險野非不用車而主於人易野非不用人而主於車車之於戰動則足以衝

  • 卷之十六·邵经邦

    弘道录卷之十六义君臣之义高宗绍兴元年,召李纲为尚书右、仆射。上疏曰:兴衰拨乱之主,非英哲不足以当之。惟其英,故用心刚,足以莅大事,而不为小故之所摇。惟其哲,故见善明,足以任君子,而不为小人之所问。在昔,人君体此道者,惟汉之

  • 中阿含经卷第五十九·佚名

    东晋罽宾三藏瞿昙僧伽提婆译例品第四(有十一经)(第五后诵)一切智.法严鞞诃.第一得爱生.及八城阿那律陀二诸见.箭与喻比例最在后(二一二)中阿含例品一切智经第一我闻如是。一时。佛游郁头随若。在普棘刺林。尔时。拘萨罗王波

  • 箴 新 僧·太虚

    ──十四年四月作──予朝五台过京赴甬,沿途若南京、常州、无锡等,稍事游行,与各地缁素佛子相谈,纷纷议及新僧。有赞成者,有反对者,有忧虑者。赞成者浅薄,反对者顽陋,而忧虑者之意颇可感,引为箴:一、予之整理僧伽制度论,最重者即

  • 修行道地经卷第一·佚名

    西晋三藏竺法护译  集散品第一  厥元由显兴  灼灼逾日光  德积甚巍巍  胜于帝王种  诸天及神仙  专精暴露成  多学博众义  咸皆礼最安  天人龙鬼神  在世而精进  奉迎于世尊  三界无等伦 

  • 劝发菩提心文原文·省庵

    不肖愚下凡夫僧实贤,泣血稽颡,哀告现前大众,及当世净信男女等,唯愿慈悲,少加听察。尝闻入道要门,发心为首。修行急务,立愿居先。愿立则众生可度,心发则佛道堪成。苟不发广大心,立坚固愿。则纵经尘劫,依然还在轮回。虽有修行,总是

  • 尊婆须蜜菩萨所集论 第八卷·佚名

    尊婆须蜜菩萨所集论 第八卷尊婆须蜜造符秦罽宾三藏僧伽跋澄等译菩萨所集行揵度首阿罗汉于欲界般涅槃。云何受色无色界相应报。或作是说。速疾受报故。受色无色界行受闲静身。问若能受阴者。何以故。不究竟尽诸

  • 大乘中观释论 第四卷·安慧

    大乘中观释论 第四卷安慧菩萨造西天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鸿胪卿传梵大师赐紫沙门臣法护等奉 诏译◎观五蕴品第四次第此品今当止遣。彼十二处诸有所作。或有异宗现所安立。谓于胜义谛中实有内外十二处法。以蕴摄

  • 卷第四十九·德清

    大方广佛华严经纲要卷第四十九 于阗国三藏沙门实叉难陀 译经 清凉山大华严寺沙门澄观 疏义 明匡山法云寺憨山沙门德清提挈 普贤行品第三十六 初来意者。先通后别。通谓二品明出现因果。故次来也。亦名平等因果。谓

  • 第十一卷·圆瑛

    福州鼓山涌泉禅寺圆瑛弘悟述 受法弟子明旸日新敬校癸二 兼示阿难 分二  子初 阿难蹑佛语而执因缘  二 如来拂深情而责执吝即时阿难,在大众中,顶礼佛足,起立白佛:世尊,现说杀、盗、淫业,三缘断故,三因不

  • 书蔡传旁通·陈师凯

    六卷。元陈师凯撰。该书取董鼎《书传辑录纂注》以疏证蔡沈《书集传》,书中多采先儒问答,论其得失,意在阐明义理,于天文、地理、律历、礼乐、兵刑、龟策、河图、洛书、道德、性命、官职、封建之属则不甚经心。凡蔡《传》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