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尊婆须蜜菩萨所集论 第八卷

尊婆须蜜菩萨所集论 第八卷

尊婆须蜜造

符秦罽宾三藏僧伽跋澄等译

菩萨所集行揵度首

阿罗汉于欲界般涅槃。云何受色无色界相应报。或作是说。速疾受报故。受色无色界行受闲静身。问若能受阴者。何以故。不究竟尽诸行。不得阿罗汉。受色无色界报。设逮阿罗汉。于现法中受报界。是故后世受报缘。则有微妙报。若彼行还阿罗汉不舍因缘。以杂行还阿罗汉。则有其缘相应之行。是行果未熟受妙报。或作是说。初第二第三禅地。缘彼行受苦乐报。第四禅地及无色界相应受不苦不乐报。此亦如上所说。复次阿罗汉若般涅槃受善报。拔诸苦原不善善者缘。云何般涅槃有其处所。彼作是念。云何彼无所有耶。当作是观。设彼行无报者。彼行则无所有。亦无果实。行亦无所有。如仓谷欲使不得成就不生萌牙。彼则无所有。若阿罗汉行果已坏。是谓报果。阿罗汉亦无所有。是故此不尔行所有。颇有人自害身命。非阿罗汉父母。受五逆罪耶。或作是说。有也。作父想往杀人者受五逆罪。复次母化为男子。彼人作母想往杀人者。则受五逆罪。颇杀女人。非母非阿罗汉受五逆罪耶。或作是说。有也。作母想杀他女人者。则受五逆罪。复次母化为女人。彼女人作父想杀人者。则受五逆罪也。不成男杀父母。当言受五逆罪。当言不受五逆罪。或作是说。不受五逆。何以故。不成男愚痴不能起上结使。不于中间有上结。有不情罪。或作是说。上结不成男。于中方便必受五逆。如是出要是五逆。彼不有五逆。是故不受。当作是观。或作是说。当言不受报。何以故。彼不有恩慈。向于父母心不一定。设当受报者。受五逆罪。或作是师想。当作是论。世间纯是五逆罪。若畜生还自害父母。当言受五逆罪。当言不受五逆罪。或作是说。当言不受五逆罪。何以故。畜生无有是智。有尊卑想。于其间有是五逆罪。或作是说。有智众生便受五逆罪。有智能造结使。犹如御马师。以衣缠头合马牡者。便知是我母。还自啮根断。或作是说。彼法自尔。有智众生无有限量。畜生之类如闻音响。千秋(人面鸟身)生子还害其母。后逮阿罗汉果。复次当言无五逆罪。彼无有恩慈于二父母。设有慈心日日衰耗受五逆罪。当以师想作是论。设当尔者。一切世间皆是五逆。凡夫人住杀害心。当言成就善心。当言不成就善心耶。或作是说。当言不成就。彼无此智慧能悉分别。彼无禁戒。问今凡夫人不生天上。唯闻戒生天上。或作是说。当言或成就或不成就。若生天上彼则成就。若入地狱者彼不成就。问此义不然。云何亦闻大行。分别契经说。于七处犯则入地狱。不犯则生天上。复次或有成就或不成就。谁成就。于三昧戒具足。不犯戒律。禅不退转命终后。是谓成就。谁不成就。三昧戒不具足。犯戒律。于禅退转便命终者。是谓不成就。阿罗汉最住后心有漏界。当言成就当言不成就。或作是说。当言成就不舍戒律。问云何受果报。于彼后心而受果报。问行与报等无有异此非论。是故无此。或作是说。当言不成就。彼三昧戒不受其报。问尽形寿三昧戒不具足。复次阿罗汉遍满世界。复次当言成就。尽形寿彼便作是念。云何今受报。彼言前若后。云何于其中间而受果实耶。若作讲堂房舍。当言身行当言意行。或作是说。当言身行。身求方便勤劳有功。问是何等身善行所摄。答曰。非尽身行。是身三善行所摄。或作是说。当言口行。口有所陈。我施众僧房舍。口行所作。当问是何等口善行所摄。答曰。至诚语知时语不粗犷语。或作是说。当言意行意有决了以物施彼。意已施了后发口言。我今施至诚不妄语。问是何等善行所摄。答曰。意三善行。不起贪嫉无嗔恚等见。复次若身教戒我有所施。彼身有教戒我有所施。彼当言身行意行。若口有教戒我有所施。彼当言口教意教。若身口有教我有所施。彼当言身教口意教。不于中间起房舍福念。诸善根成就。于此间设复还生为人。若出家若处俗修法。彼以何故不于现法中不出家修行法。或作是说。彼善根未熟已。更生诸善根便成熟。或作是说。彼以善因缘有碍不得出家。复以此因缘得豪贵家。复次于此间或有凭依外力。而有成就所依者。强诸结已尽。诸善行。具足。若无方便诸善法。衰耗。彼于此间终更生复得出家。当作是观。有尔所事。以何等故。结有果实行无果实。或作是说。行报是其对已受此报。诸结使尽道是其对。道未生而有果实。问行亦是道对。道生结则灭。复次有报受其教一切消灭。或作是说。若行数数有果实。则上亦无果实。是故不断绝。问欲使不断绝耶。复次此俱有二果共一法。何以故。无果复言有果。若彼有自然行

受报教男女不成男亦尔

凡夫人后心施讲堂房舍

如此地须弥大山王。众生受行教众生般涅槃。彼渐微小耶。答曰。不微小也。何以故。一切众生缘其行报。若不受报者。彼或有众生受报不受报者。此非彼过。有其微小谷子芩鬼芩药草树木。当言自受行报。当言受增上报。或作是说。当言受行报。问则无有不与取。答曰。他所受则无有不与取。问为受谁物。或作是说。若有所受彼是行报。若无所受彼亦是行报。问彼亦是受报。彼亦是不受报。欲使彼是行报。复次受行增上。何以故。不以行报故受其果实。不断苦原乐原。如草木园果。以何等故。往昔人修十善行时。延命长寿田业丰熟。如今日之人修十善行时。亦不长寿亦无田业。或作是说。往昔人长夜修十善。如今日人不长夜修十善。问如今不长夜修十善。彼则得长寿也。亦得好田业。或作是说。彼往昔修十善。如今日人不修十善。问无始之人修清净之行。今可得受长寿耶。及大田业。或作是说。彼非现在受行报。余处受行报。彼时长寿及大田业。于彼行果余处受。如今日修行十善。彼时余处受报。问如今亦不观。或余处受行报。亦得长寿有大田业。复次无量众事延众生命。亦由田业。不独此行行。亦无量众事。如今可观。或有方俗诸趣。或有众行延命长寿。以何等故。持戒人教他不持戒便自堕罪。或不持戒人教他持戒使有戒律。或作是说。持戒人教他不持戒。是故犯戒若犯威仪。然精进人不精进人不得威仪。若持戒人教他不持教使不持戒。然不持戒人不教使。持戒人教使持戒。或作是说。精进人教他不持戒。处在悕望。悕望以坏教戒。不持戒人教他持戒。不起悕望。悕望坏则戒坏。复次持戒人教他不持戒人。若起想念则曰不持戒。有持戒力而不退转。不持戒人教他不持戒。若起想念。当言持戒人以精进力游。颇有一口行。有福无福报耶。或作是说有。爱此教彼有是二心。口有一教。本起想念作是语。收某甲缚某甲。问发善心有教有功德生。善法具足起诸教戒。若不善心有教。则有不善福生。心所念有善不善生。复次教戒有众想生。或作是说。口无善行善心有教。不善口行。不善心口行。不以一教有善心生。是故无也。复次口教相类。亦有虚亦有实。善心生不善心亦生。无记心亦生。复次一切属心行。亦有善亦有不善亦有无记。是心所念口行处所。当言行口一心亦善亦不善。是故无也。以何等故。身行亦善亦不善。或作是说。有作杀害想。一处有教身本起念。当杀某甲当赏某甲。问设善心有教。则有福生善心已生。若不善心有教。则无有善福生。不善心有教心是身本。若心所念有福无福然教戒者有二杀害心。或作是说。善身行善身。口教不善身行不善。身心有教不以一教。当言善当言不善是故无也。复次教相类亦见礼敬。兴起善心。兴起不善心。兴起无记心。复次一切心所念有是教善不善无记。是故心所念不以念有善有不善。是故无也。云何得知阿罗汉有漏戒成就。或作是说。彼非具足有尽威仪。犹如是威仪。不还阿罗汉。如还阿罗汉无异。或作是说。设阿罗汉有漏戒不成就者。彼无有罪犯。已复还悔。或有漏戒成就阿罗汉。复次若阿罗汉不起有漏戒。亦不量有漏此是世俗。是谓因缘。亦不藏匿起众生想。以等圣谛方便之心贤圣妙法。于此戒而随空性。当作是观。又世尊言。于是阿难大爱道比丘尼。若受八重法。则是出家之要。亦是禁戒。亦是比丘尼行。云何出家要。云何禁戒。云何比丘尼行。或作是说。承受重法。亦是出家禁戒。亦是比丘尼行。亦作是说。彼则是禁戒比丘尼行。或作是说。捐弃家业。是谓出家。承受重法。谓是禁戒。到时乞食不失威仪。是谓比丘尼行。复次于现法中习学威仪被沙门服。出家学道得具足戒。以方便得此禁戒。顺从不失时节。是谓比丘尼行。云何学增上戒。云何学增上心。云何学增上智慧。或作是说。身威仪口威仪众行清净。是谓增上戒。四禅。是谓学增上心。分别四谛。是谓学增上智慧。或作是说。等语等行业等方便。是谓学增上智慧。是谓学增上智慧。等念等定。是谓学增上心。等见等志等治。是谓学增上智慧。或作是说。若戒依思惟。是谓学增上戒。若依止观。是谓学增上心。若以止观断诸结使。是谓学增上智慧。或作是说。见不持戒志为秽能去离彼者志在禁戒。彼一一学。是谓学增上戒。见去离秽意不染着。习学三昧。于彼一一学。是谓增上心。无有方便见诸秽露能舍去离。以方便智慧亲近善友。于彼一一学。是谓学增上智慧。复次顺近贤圣八道分别威仪。是谓增上戒。尽寿奉戒当去恶就善贤圣道起诸三昧。以智慧学增上心。于此三昧有方便遂增益。于其中间诸贤圣道智慧。是谓增上智慧。于此智慧方便修行。以何等故。舒尼二十亿(沙门名也)以一房施之。得九十一劫不堕恶趣。菩萨于此中间作无数功德而入地狱。或作是说。舒尼二十亿心偏在施众生。以此好施功德。所生之处常好惠施。意续不断。以是不堕恶趣。然菩萨者意偏在智慧。意甚勇猛不堕恶趣。或作是说。舒尼二十亿意在闲居。有信解脱。以此闲居之德不堕恶趣。然菩萨者修行道业。彼或时不堕恶趣。若失志便堕恶趣。若不失志不堕恶趣。便生天上。或作是说。菩萨者九十一劫不入恶趣。古昔经历出九十一劫无数生死也。尊昙摩多罗作是说。此诽谤语。菩萨方便不堕恶趣。菩萨发心以来求坐道场。从此以来不入泥犁。不入畜生饿鬼。不生贫穷处裸跣中。何以故。修行智慧不可沮坏。复次菩萨发意还三不退转法。勇猛好施智慧遂增益顺从。是故菩萨当知不堕恶法

猜你喜欢
  佛说大乘流转诸有经·佚名
  卷二百八十五·佚名
  大乘瑜伽金刚性海曼殊室利千臂千钵大教王经卷第十·佚名
  悟而未证生死不了·印光
  卷第二十九·佚名
  缁门崇行录跋·祩宏
  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第三十二·澄观
  大方广佛华严经吞海集卷下·道通
  卷第五十九·佚名
  龙树菩萨劝诫王颂·佚名
  卷第二十八·佚名
  卷九·聂先
  卷第七·佚名
  ○优毕叉颂第六·玄觉
  建中靖国续灯录卷第十六[宋铭]·惟白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前集卷三·罗椅

    钦定四库全书 放翁诗选前集卷三 宋 罗椅 编 七言八句 雨晴游洞宫山坐间复雨 近水松篁鎻翠微洞天宫殿对清辉快晴似为酴醿计急雨还妨燕子飞道士昼闲丹竈冷山童晓出药苖肥拂床不用勤留客我困文书自怕归 醉中到白崖而

  • 卷九十八·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卷九十八赵冬曦赵冬曦定州人进士擢第历左拾遗开元初迁监察御史坐事流岳州时与刺史张说数赋诗相倡和後召还复官累迁中书舍人内供奉终国子祭酒冬曦兄冬日弟和璧等六人韦述弟亦六人并词学登科张说

  • 提要·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     集部八元音遗响       总集类提要【臣】等谨案元音遗响十卷前八卷为胡布诗又名崆峒樵音后二卷则张达刘绍诗也三人葢元之遗老而他书未有叙述及之者故其出处莫详今即诗中考之则绍为布姻

  • 卷二十 建元以来侯者年表第八·司马迁

    太史公曰:匈奴绝和亲,攻当路塞;闽越擅伐,东瓯请降。二夷交侵,当盛汉之隆,以此知功臣受封侔于祖考矣。何者?自《诗》、《书》称三代“戎狄是膺,荆荼是征”,齐桓越燕伐山戎,武灵王以区区赵服单于,秦缪用百里霸西戎,吴楚之君以诸侯役

  • 列传第九 燕凤 许谦 崔宏 子浩 张衮 弟恂 邓彦海·李延寿

    燕凤,字子章,代人也。少好学,博综经史,明习阴阳谶纬。昭成素闻其名,使以礼致之,凤不应聘。及军围代,谓城人曰:“凤不来者,将屠之。”代人惧,遂送凤。昭成待以宾礼。后拜代王左长史,参决国事。又以经授献明帝。尝使苻坚,坚问凤曰:“

  • 第二卷 道光·缪荃孙

    江苏巡抚陶澍奏抚恤日本漂船折(道光六年五月十五日)为日本国夷船漂收镇洋县境,照例抚恤,拨船指引出洋回国,恭折奏闻事。据镇洋县知县郑光伟禀称:“道光六年四月十五日,经甘草司巡检禀报,十三日问炮台汛兵丁瞭见浏河口

  • 邢邵传·李延寿

    邢邵,字子才,小字叫吉。小时候因避讳,不再叫这个名字。五岁时,北魏吏部郎,清河人崔亮看见他十分惊奇,说“:这孩子今后当有大的作为,地位和声望都会很显著。”十岁就能写文章,很有才思,智慧聪明,记忆力强,每天能背诵万余言。族兄邢

  • 韩宜可传·张廷玉

    韩宜可,字伯时,浙江山阴人。元朝至正年间,行御史台征召其为属官,没有应征。洪武初年,举荐授予山阴教谕,转任楚府录事。不久提升为监察御史,弹劾不回避权贵。当时丞相胡惟庸、御史大夫陈宁、中丞涂节正得宠于皇上,曾侍坐,从容燕

  • 桂彦良传·张廷玉

    桂彦良,名叫德翶,以字行,慈溪人。元朝的乡贡进士,为平江路学的教授,罢官回到乡里,张士诚、方国珍交相争聘,不愿就任。洪武六年(1373)明廷下令,授予太子正字。皇帝曾经写出诗文,桂彦良在皇帝座前朗诵,声音响彻宫殿之外,左右侍臣十

  • 十年·佚名

    (壬申)十年大明崇禎四年春正月1月2日○庚子,領中樞府事李元翼屢上疏,請致仕,不許。至是,又上疏曰:宣廟朝亦有數三老臣,以乞骸爲請,而俱蒙準許。不但大聖人優老之至德,士大夫之風節,亦賴以扶植。伏願曲察下情,亟許致仕。答曰:「古今

  • 我国古哲学说含有力学原理·李宗吾

    宇宙之力,是圆陀陀的,周遍世界,不生不灭,不增不减,吾人生存其中,随时都可看见,有人看见一端,即可发明一条定理。例如看见苹果坠地,即发明万有引力,看见壶盖冲动,即发明蒸汽,看见磁铁功用,即发明指南针,看见死蛙运动,即发明电气,种

  • 管子补注卷二十四·刘绩

      轻重乙第八十一    管子轻重十四  桓公曰天下之朝夕可定乎管子对曰终身不定桓公曰其不定之説可得闻乎管子对曰地之东西二万八千里南北二万六千里天子中而立国之四面面万有余里民之入正籍者亦万有余里故有百

  • 卷三十五·陆陇其

    钦定四库全书四书讲义困勉録卷三十五赠内阁学士陆陇其撰告子下礼与食孰重章总防 此章与男女授受不亲章同一意 乐天斋翼注曰此章见理欲之辨当论其大分不当较其一偏据一偏则常屈于变而礼之重者反轻食色之轻者反重论

  • 卷四·程公说

    钦定四库全书春秋分记卷四     宋 程公说 撰年表四周天王内鲁外诸侯年表第四 或问大史公表十二诸侯篇言十二实叙十三列吴于下而不数之贱之也贱之者狄之也春秋尊王室抑诸侯内中国外夷狄今子作春秋年表首冠以周

  • 卷十·赵汸

    钦定四库全书春秋左氏传补注卷十   元 赵汸 撰定公元年魏子涖政南面【臣视君位】魏子其不免乎【晋卿之侈僭踰于小国鄟泽之盟涉沱尚不以卫为封诸侯当时列国大夫视王室为何如岂惟易位以令为非义哉】以其未复命而田

  • 卷十三·李钟伦

    钦定四库全书周礼纂训卷十三安溪李钟伦撰太卜掌三兆之灋一曰玉兆二曰瓦兆三曰原兆注兆者灼于火其形可占者其象似玉瓦之璺鏬是用名之焉上古以来作其法可用者有三原原田也杜子春云玉兆帝颛顼之兆瓦兆帝尧之兆原兆有

  • 杂阿含经卷第二十六·佚名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罗译(六四二)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三根。未知当知根.知根.无知根。尔时。世尊即说偈言。觉知学地时随顺直道进精进勤方便善自护其心如自知生尽无碍道已知以

  • 卷上·太贤

    梵网经古迹记新罗 太贤集梵网经古迹记卷上  青丘沙门太贤集将释此经七门分别。时处故。机根故。藏摄故。翻译故。宗趣故。题名故。本文故。言时处者。本即卢舍那佛在莲华台藏世界说。末即释迦初成佛时于摩伽陀国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