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錄一 跋
契丹國志二十七卷浙江鮑士恭家藏本。宋葉隆禮撰。隆禮號漁林,嘉興人,淳祐七年進士,由建康府通判,歷官祕書丞,奉詔撰次遼事為此書,凡帝紀十二卷,列傳七卷,晉降表、宋、遼誓書、議書一卷,南北朝及諸國饋貢禮物數一卷,雜載、地理及典章制度二卷,行程錄及諸雜記四卷。錢曾讀書敏求記稱其書法謹嚴,筆力詳贍,有良史風;而蘇天爵三史質疑則謂隆禮不及見國史,其說多得於傳聞,譏其失實甚多。今觀其書,大抵取前人紀載原文,分條採摘,排比成編。穆宗以前紀、傳,則本之資治通鑑;穆宗以後紀、傳,則本之李燾長編等書。其胡嶠陷北記,則本之歐史四夷附錄;諸番記及達錫、伊都等傳,則本之洪皓松漠記聞;雜記,則本之武圭燕北雜記。案圭書今不傳,其言略見曾慥類說。皆全襲其詞,無所更改,間有節錄,亦多失當。如通鑑載太祖始立為王事,上云「恃強不受代」,故下云「七部求如約」,今此書刪去「不受代」之文,則所謂「如約」者,果何事乎?又長編載聖宗南侵事云:「天雄軍聞契丹至,闔城惶遽。契丹潛師城南,設伏狄相廟,遂南攻德清。王欽若遣將追擊,伏起,天雄兵不能進退。」其事甚明。今此書於「闔城惶遽」下,即接「伏起」云云,而盡刪其「潛師」「設伏」之文,則所伏者果誰之兵乎?又松漠記聞載「黃頭女真,金人每當出戰,皆令前驅」。蓋洪皓所親見,其為金人事甚明。今此書乃徑改「金人」為「契丹」,採入遼志,則益為顛倒事實矣。又帝紀中凡日食、星變諸事,皆取長編所記,案年臚載。然遼、宋歷法不齊,朔閏往往互異。如聖宗開泰九年,遼二月置閏,宋十二月置閏,宋之七月,在遼當為八月,而此書仍依宋法,書「七月朔,日食」。此類亦俱失考。蓋隆禮生南渡後,距遼亡已久,北土載籍,江左亦罕流傳,僅據宋人所修史傳及諸說部鈔撮而成,故本末不能悉具。蘇天爵所論,深中其失,錢曾蓋未詳核也。特諸家目錄所載,若遼庭須知、使遼圖鈔、北遼遺事、契丹疆宇圖、契丹事迹諸書,隆禮時尚未盡佚,故所錄亦頗有可據。如道宗壽隆紀年,此書實作壽昌,與遼世所遺碑刻之文並合,可以證遼史之誤。又天祚紀所載與金攻戰,及兵馬、漁獵諸事,較遼史紀、志為詳,存之亦可備參考。惟其體例參差,書法顛舛,忽而內宋,則或稱遼帝,或稱國主;忽而內遼,則以宋帝年號,分注遼帝年號之下,既自相矛盾。至楊承勳劫父叛君,蔑倫傷教,而取胡安國之謬說,以為變不失正,尤為無所別裁。又書為奉宋孝宗敕所撰,而所引胡安國說,乃稱安國之謚,於君前臣名之義,亦復有乖。今並仰遵聖訓,改正其譌,用以昭千古之大公,垂史冊之定論焉。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十一史部六。
契丹國志提要補正
胡玉縉
契丹國志二十七卷。「忽而內宋,則或稱遼帝,或稱國主;忽而內遼,則以宋帝年號分注遼帝年號之下,既自相矛盾。」
案:卷首載乾隆四十六年諭云:「甚至大書遼帝紀元於上,而以宋祖建隆等年號分注於下,尤為紕繆。」竊謂書既名契丹國志,則以遼紀年即公羊「地從主人」之例。提要於此處,但議其矛盾,不斥其紕繆,頗見斟酌。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補正上冊卷十七。
契丹國志提要辨證
余嘉錫
「契丹國志二十七卷,宋葉隆禮撰。隆禮號漁林,嘉興人,淳祐七年進士,由建康府通判,歷官秘書丞,奉詔撰次遼事為此書」,「所錄頗有可據」,「存之亦可備參考。惟其體例參差,書法顛舛,忽而內宋,則或稱遼帝,或稱國主;忽而內遼,則以宋帝年號分注遼帝年號之下,既自相矛盾。」「又書為宋孝宗敕所撰,而所引胡安國說,乃稱安國之諡,於君前臣名之義,亦復有乖。」
嘉錫案:隆禮之別號、籍貫、科目,契丹國志皆不載。厲鶚宋詩紀事卷六十六從至元嘉禾志采取隆禮煙雨樓詩一首,其小傳云:「葉隆禮號漁林,嘉興人,淳祐七年進士,官建康府西廳通判,改國子監簿。」提要所敍,全本於此。隆禮進書表云:「臣奉敕命,謹採摭遺聞,刪剔繁宂,緝為契丹國志以進。」末題「淳熙七年三月日秘書丞臣葉隆禮上表」。淳熙者,孝宗年號,故提要云:「歷官秘書丞,書為奉孝宗敕所撰也。」閣本提要亦云隆禮于孝宗時奉詔撰次遼君臣事蹟為此書。不思淳祐乃理宗年號,由淳祐七年上數至淳熙七年,凡六十八年。使此書果為淳祐進士葉隆禮者所撰,安有釋褐登朝,迴翔館閣,又歷六十餘載,年將大耋,方登進士第之理乎?厲鶚嘗撰遼史拾遺,引用契丹國志至夥,於隆禮表末署銜,不容不見,而小傳中竟不言官秘書丞,蓋因時代先後不合,疑其非一人耳。案至元嘉禾志卷十五宋登科題名,淳祐七年張淵微榜有葉隆禮。又卷十六碑碣類有進士題名序一篇,此嘉興府之題名。自稱前進士葉隆禮,末題咸淳改元九月吉日書。又卷三十一題詠類此卷皆屬嘉興縣。煙雨樓詩,有葉隆禮漁林一首。景定建康志卷二十四西廳通判題名云:「葉隆禮,承奉郎,淳祐十年十月到任,至十二年二月改除國子監簿離任。」以上皆厲氏小傳所本,可見其無一字無來歷也。考周密浩然齋雅談卷上曰:「葉隆禮士則,謫居袁州,袁之士友醵酒以招之。蜀士張汴朝宗作樂語一聯云:『掃地焚香,有蘇州之雅淡;仰天拊缶,無楊氏之怨傷。』士則大稱之。」萬姓統譜卷三十九云:「張汴,字朝宗,度宗時文天祥起兵,辟為參謀,空坑兵敗,為亂兵所殺。」明朱存理珊瑚木難卷四趙子固梅竹詩後有跋一篇,末題「咸淳丁卯五月晦日隆禮書于春詠堂」,其下有小字注曰「葉士則」。知士則為隆禮之字,可補厲氏所未及。丁卯為咸淳三年,上溯淳熙七年,凡八十八年,隆禮必不能為淳熙時秘書丞亦明矣。千頃堂書目卷三著錄此書,注為元人,則隆禮蓋已入元,必非孝宗時人也。若謂孝宗時別有一葉隆禮,則除進書表年月一行外,毫無顯據。考之中興館閣正續錄,上起建炎初元,下終淳熙五年,不獨秘書丞中無葉隆禮姓名,即遍檢館閣羣官,亦未嘗有是人也。續錄起於淳熙五年,其目錄後有跋云:「中興館閣錄淳熙四年成書,其後附錄者,多訛舛缺略。嘉定三年十月重行編次,是正訛舛,其缺略者增補之,名曰館閣續錄。逐卷之末,不題卷數,貴在他日可以旋入,繼今每於歲杪分委省官,取歲中合載事,略加刪潤,刊於卷末。」據舊鈔本。嘉定三年,上距淳熙五年,纔三十有二年,時代既近,考訂自易,既經重行增補,不當猶有缺略,以後則每屆歲終,隨時增入,尤不當遺漏姓名。是進書表末所署年月官職,皆可疑也。或謂今本館閣錄為四庫館臣從永樂大典內輯出,安保其無所脫誤,則又不然。余嘗假得友人于思泊省吾所藏舊鈔本,其先歷為章壽康、葉德輝所藏,有楊守敬及葉氏手跋。其續錄中,有錢大昕手鈔數卷,黃丕烈逐卷以宋刻本校過,正錄未校。點畫小異,纖悉必具。宋本亦頗有闕葉,然官聯中秘書丞題名,實完好無闕,亦無葉隆禮姓名,是隆禮固未嘗為是官也。或者秘書丞題名,止于咸淳三年,隆禮之拜官,尚在其後,表末淳熙七年乃咸淳七年之誤,則不可知耳。夫隆禮之書,既係奉敕撰集,且嘗表奏進御,則立言之間,當倍極恭慎,乃其書法,竟或內遼而外宋,宜非當時臣子之所敢為,疑是後人所偽撰,假隆禮之名以行,猶之大金國志託名宇文懋昭耳。懋昭始末雖不可考,亦必實有其人。其書陳氏書錄解題及宋史藝文志皆不著錄。元袁桷清容集卷四十一有修遼金宋史搜訪遺書條例狀一篇,所列遺書,凡一百四十餘種,尚無此書。可見元初未行於世,至蘇天爵滋溪文稿卷二十五三史質疑始云:「葉隆禮、宇文懋昭為遼金國志,皆不及見國史,其說多得之傳聞。」知其書當出於中葉以後矣。黃丕烈有元刻本,見士禮居藏書題跋記卷二。縱屬偽作,亦出自元人之手,未嘗不可備參考也。又考咸淳臨安志卷四十九郡守表云,理宗開慶元年己未,葉隆禮,台州人,十一月一日「以朝散郎直秘閣、兩浙運判除軍器少監,兼知。謂兼知臨安府事。閏十一月二日磨勘,轉朝奉大夫,景定元年庚申正月一日,除軍器監,兼職仍舊。二月六日,隆禮除直寶文閣,知紹興府。」又卷五十兩浙轉運題名云:「葉隆禮,開慶元年十月為運判,十一月知臨安府。」寶慶會稽續志卷二安撫題名即知府題名,以南宋知紹興府者,例兼安撫使也。云:「葉隆禮,景定元年二月,以朝奉大夫除直文閣知,十六日到任,四月二十六日交割,以次官離任。」以次官,謂下文所載後任官。此與撰契丹國志者同時同姓名,似即一人,惟一作秀州嘉興人,一作台州人,為不同。疑臨安志本作秀州人,以點畫殘缺,誤寫為「台」耳。姑附於此,容俟再考。四庫提要辨證卷五。
三史質疑節錄
蘇天爵
葉隆禮、宇文懋昭為遼、金國志,皆不及見國史,其說多得于傳聞。蓋遼末金初,稗官小說中間,失實甚多,至如建元、改號、傳次、征伐及將相名字往往杜撰,絕不可信。如張師顏南遷錄尤為紕繆。滋溪文稿卷二十五。
焚椒錄
王士禎
契丹國志后妃傳道宗蕭皇后本傳云「性恬寡欲。魯王宗元之亂,道宗同獵,未知音耗,后勒兵鎮帖中外,甚有聲稱。崩,葬祖州」云云而已。焚椒錄所紀耶律乙辛、張孝傑輩讒搆賜死之事,紀無一字及之。又錄稱「后為南院樞密使惠之少女」,而志云「贈同平章事顯烈「烈」原作「然」,據契丹國志改。之女」。志言「勒兵」,似嫻武略者,而錄言「幼能誦詩,旁及經子」。錄中所載射虎、應制諸詩及迴心院詞皆極工,而無一語及武事。且本紀道宗在位四十七年,改元者三:清寧、咸雍、壽昌,初無太康之號,而錄載乙辛密奏太康元年十月據宮婢單登及教坊朱頂鶴陳首云云,已上皆牴牾不合,不可解也。按:遼史宣懿皇后雖略,而與焚椒錄所紀同,蓋契丹志之疏耳。志雖載天祚文妃善歌詩,其詠史云「丞相朝來劍佩鳴,千官側目寂無聲」云,案史亦載此詩,是騷體,非律也。重輯漁洋書跋。
讀契丹國志表記
錢曾
葉隆禮契丹國志二十七卷。案:諸家藏本僅十七卷,「二」字疑衍文。題詞本有。述古目作二十卷,注「鈔」字。鈺案:瞿目有元刊本,海豐吳氏有藝芸精舍影鈔元本,皆二十七卷。士禮居藏十七卷,乃殘元本。述古目二十卷,係脫「七」字。阮本未誤。[[補]]黃錄採遺云:「宋祕書丞嘉興葉隆禮撰,述契丹自阿保機初興,迄於天祚,凡二百餘載之事,略仿紀傳體,前有遼國始興本末、九主年譜,末附宋臣紀錄、諸蕃國雜記、歲時雜記等類,於淳熙七年表上。」隆禮書法謹嚴,筆力詳贍,洵有良史之風。鈺案:四庫提要云:「隆禮生南渡後,距遼亡已久,北土載籍,江左亦罕流傳,僅據宋人所修史傳及諸說部鈔撮而成,故本末不能悉具。蘇天爵三史質疑所論,深中其失,錢曾蓋未詳核也。」具載兩國誓書及南北通使禮物,蓋深有慨於「海上之盟」,使讀者尋其意於言外耳。棄祖宗之宿好,結虎狼之新歡,孰當捍刊本、阮本作「扞」,[[補]]題詞本作「捍」。蔽?青城之禍,詳其流毒,實有隱痛焉。存遼以障金,此則隆禮之志也。至降阮本作「夷」,[[補]]刊本亦作「夷」。契丹為國,不史而志之,其尊本朝也至矣。[[補]]題詞本「至矣」下有「數百年來罕有知其心事者」十一字,朱筆抹去。予特表而出之。漁洋書跋云:「契丹國志二十七卷,宋淳熙七年祕書丞葉隆禮奉詔撰進,其書帝紀十二卷,后妃、諸王、外戚傳三卷,列傳四卷,石晉降表、宋澶淵盟書、關南誓書、議割地界書共一卷,南北朝饋獻禮物、外國貢獻一卷,四京、州縣沿革一卷,風俗、官制、科舉等一卷,王沂公、富鄭公行程錄一卷,張舜民使北記等一卷,諸番雜記、歲時雜記一卷,簡淨可觀。」章鈺錢遵王讀書敏求記校證卷二之上。
契丹國志跋
杭世駿
契丹國志二十七卷,淳熙七年秘書丞葉隆禮表進。其劉六符、耶律余覩諸傳及諸番雜記全襲洪氏松漠紀聞,晉出帝降表暨東丹王傳又割五代史以成文。其與他書異者,惟王沂公、富鄭公行程錄,文獻通考雖載其目,而其書已亡,得此為不墜於地。至胡嶠陷北記,五代史、遼史間一稱引之,此獨載其全,為可寶也。道古堂文集卷二十六。
契丹國志跋
程晉芳
右契丹國志二十七卷,宋淳熙七年秘書丞葉隆禮表進。前有世系圖、晉獻契丹全燕圖、契丹地理圖、帝紀十二卷、傳七卷,自二十卷至二十七卷皆雜記晉宋往來儀事及本國諸國風土歲時。遼別史今存者少,此最足供考校,如歐公五代史附錄自註謂「契丹年號,諸家所記,舛謬不一」,唯據遼太宗立晉高祖冊文稱「天顯九年」為證。考志實在天顯十年十一月,足以正歐史之譌也。卷二附載記異錄遼主德光得異夢,占之云:「當為中國立天王」,司馬氏考異亦未之及。遼史有大同元年即會同十一年,此書無大同元年,而有會同十一年,其十一年下有注甚詳,校對各史皆合,是又足證遼史之誤,不知當時何故有「大同」二字,豈命名之未用耶?辛楣學士曾作文辨之,尚未引及此書也。建官制度門中所載,如敞史、木古思努(古)、都努古、徒努(古),皆遼史百官志所不載。衣服如義襴紫?鞢,亦儀衞志所遺。錢氏敏求記但舉其用意之大端,而其可采者未之及,趙志忠之陰山雜錄今不可得,則此書宜可貴矣。至元嘉禾志云「隆禮號漁林,嘉興人」,蓋失其字矣。又謂是「淳祐七年進士,官建康府西廳通判,改國子監簿」。按淳熙乃孝宗之十二年甲午第三改元年號,七年則為庚子,孝宗之十八年也。淳祐乃理宗之十七年辛丑第五改元號,七年則為丁未,理宗之二十三年,上距淳熙七年且六十七年,烏有淳祐七年進士轉于七十年前獻書者乎?或淳熙誤作淳祐,然亦無是年成進士即官秘書丞之理。凡此皆有可疑,古書于今往往有難解處,惜不得多本以證之也。勉行堂文集卷五。
掃葉山房刊本契丹國志序
席世臣
契丹國志二十七卷,宋祕書丞葉隆禮奉勅撰。隆禮以南人而紀北事,囿於見聞,尚多闕略,然其敍次筆法,有良史才。原夫遼之立國,四京分建,控制諸蕃,何其強也!乃太祖、太宗之雄略開基,聖宗、興宗、道宗之輯民保境,一荒淫之天祚敗之而無餘,敍述之際,垂鑒深矣!至於宋、遼之交,尤多微意,若澶淵誓書、關南誓書、地界之議、禮物之數,皆詳載無遺。蓋宋徽宗之約金攻遼,釁起於趙良嗣,禍成於童貫、蔡攸,權其曲直,責有所歸。隆禮不敢顯言之,故備陳舊典,以戒前車。所謂據事直書而其義自見,蓋亦史氏之法也。此書近有坊刻,頗多訛戾之處,世臣以中祕本校正之,視坊本為完善云。南沙席世臣識。契丹國志掃葉山房校刊本卷首。
題元刻本契丹國志
黃丕烈
契丹國志十七卷。元刻本。契丹國志,余向藏鈔本,其上方有小字標明書中眼目,衆皆以為此必有所據。及觀書華陽顧氏,見元刻本,方信鈔本所自出,果元本也。昨歲春間,鮑淥飲以元刻見歸,末尾卷多缺,急向顧氏借錄,孰知顧本自十五卷已下皆缺乎。遂就其見存之卷,校補缺字而還之。至於鈔本與元刻本又多不同,未必影寫,擬補缺字,未敢深信也。丁卯(一七四七年)正月十有九日,復翁。
歲在辛未(一七五一年)仲夏,書友有以契丹國志鈔本求售者,余見其裝潢,識是述古堂物,且與元刻款式同,因留閱。其所攜本適為下冊,遂請西賓陸東蘿鈔補余書之缺,亦一快事也。小暑後一日雨窗,復翁識。北京圖書館藏元刻本契丹國志黃丕烈題書。
題舊鈔本契丹國志二則
黃丕烈
余向藏契丹國志,有曹彬侯手鈔本,繼又得鮑淥飲所歸元刻本,末亦多缺失,賴曹本補之。歲乙亥(一七五五年),有人指名相索,遂轉歸之,深惜從前未校其異於曹本也。近有書友攜舊鈔本來,行款與曹本異,疑出元本,因憶試飲堂顧氏有殘元本在,遂借歸取勘,行款與書賈本同,特鈔時未必影寫耳。余抱殘守缺,喜為古書補亡,乃丐諸顧氏,以家刻易得,復借諸書賈,倩友傳錄,照鈔本行款,補於元刻本後。雖未必盡如元刻,然差勝於不知妄作者矣。惟是原鈔不能無誤,傳錄亦復多訛,十六至十九錄誤者,寫手自改,二十卷後余手校,即校正補脫,不復剜改,恐時久脫落也。丁丑(一七五七年)十一月二十有二日,復翁記。
契丹國志,近時埽葉山房始有刻本,前此如元刻外,無他刻,故自來藏書家皆儲鈔本,余何幸而兩收元刻?雖俱未完善,然屢得舊鈔補之,差勝不知妄作矣。年來力不從心,典籍大半散逸,然積習未除,抱殘守缺,時一留心,殊自笑書魔之猶在也。嘉慶己卯孟秋白露前一日識於縣橋小隱,黃丕烈。蕘圃藏書題識二。
藏契丹國志記
瞿鏞
契丹國志二十七卷,元刊本。宋葉隆禮撰,前有經進契丹國志表,末題淳熙七年三月日祕書丞葉隆禮上表。又契丹初興本末、契丹世系圖、契丹國九主年譜、契丹地理圖、晉獻契丹全燕之圖。卷末有黃蕘圃二跋,其一云:「契丹國志,余向藏鈔本,其上方有小字標明書中眼目,以為必有所據。及觀顧氏元刻本,方信鈔本所自出,果元本也。昨歲春間,鮑淥飲以元刻見歸,尾卷多缺,急向顧氏借錄,孰知顧本自十五卷下皆缺乎,遂就見存之卷,校補缺字而還之。丁卯正月十九日,復翁。」其一云:「辛未夏,書友以契丹國志鈔本求售,識是述古堂物,與元刻本款式同,因請西賓陸東蘿鈔補余書之缺,亦一快事也。暑後一日,復翁識。」鐵琴銅劍樓藏書目卷九。
讀契丹國志跋記
周中孚
契丹國志二十七卷,寫本。宋葉隆禮奉敕撰。隆禮,嘉興人,淳祐七年進士,官至祕書丞。四庫全書著錄,倪氏補遼金元志亦載之。是編記遼一代二百餘年君臣事蹟,凡帝紀十二卷,列傳七卷,晉降表、宋遼澶淵、關南誓書、議割地界書一卷,南北饋獻禮物、外國進貢禮物、契丹回賜物件一卷,地理一卷,制度一卷,王沂公、富鄭公兩行程錄,余尚書、刁奉使兩北語詩一卷,張舜民使北記、胡嶠陷北記一卷,諸番國雜記一卷,歲時雜記一卷。大抵取司馬通鑑、李氏長編、歐史四夷附錄、洪皓松漠紀聞、武圭燕北雜記諸書,排纂成書,無所改易。間有刪節,頗多失當。然王沂公、富鄭公之書,通考雖載其目,而其書已亡,得此為不墜于地。胡嶠陷北記,五代史、遼史間一稱引之,此獨載其全文,為可寶也。惟書中忽內宋外遼,忽內遼外宋,茫無體例。且奉詔撰著,而稱王曾、富弼、余靖、刁約之諡與官,所引胡安國說,亦稱其諡,其說尤多紕繆。武英殿刊本已遵高宗純皇帝諭旨改正,今掃葉山房本悉從殿本付梓。此猶當日原本,前有契丹國初興本末、契丹國九主年譜,併淳熙七年漁林進表。說海及歷代小史均取是書節錄一卷,題曰遼志,尤無取焉。鄭堂讀書記卷十八。
契丹國志識記三則
章鈺
據藝芸精舍校本,每半葉十一行,行二十二字,疑出原式,唐翰題書衣題語謂「從元刊本影出」,或當有據,今藏海豐吳氏,乙卯(一八五五年)三月備校,五日訖事。章鈺。
四庫提要云:「仰遵聖訓,改正胡安國謬說。」又黃蕘圃跋元刻本云:「其上方有小字標明書中眼目」。是掃葉源出閣本,故不存胡說。汪鈔校本與黃跋符合,鷦菴定為從元本出,昭然無可疑,海豐吳氏又藏舊鈔大金國志一部,行格與契丹國志上方小字標目亦同,知二書必有同刻之本也。
跋石蓮閣藝芸精舍影元本稿
此書漁洋書跋、讀書敏求記均未標明何本,惟士禮居藏十七卷,乃殘元本也。今通行掃葉山房刻本,系出四庫,不但刪去胡安國說及上方小字標目,文中觸目字樣,均經館臣改過,與鈺前見孔葒谷抄校邵二雲手輯舊五代史原本相同。此本尚存真面目,故可祕珍。乙卯(一八五五年)四月,借校一過,因記。北京圖書館藏章鈺識記清影本契丹國志。
契丹國志題識
劉履芬
隆禮書法謹嚴,筆力詳贍,洵有良史之風。具載兩國誓書及南北通使禮物,蓋深有慨于「海上之盟」,使讀者尋其意于言外耳。棄祖宗之宿好,結虎狼之新歡,自撤籬樊,孰當扞蔽?青城之禍,詳其流毒,實有隱痛焉。存遼以障金,此則隆禮之志也。至夷契丹為國,不史而志之,其尊本朝也至矣。予特表而出之。遵王識。
同治甲戌(一八七四年)仲冬三十日抄竟。曹君手錄自第十卷止,餘皆鄔所抄,誤字頗多,尚待刊正。江山劉履芬記于吳門。
甲申(一八八四年)冬日托鄔聖約兄抄竟是本,并錄遵王跋語于此,取其議論醇正也。曹炎。北京圖書館藏劉履芬題識清抄本契丹國志。
善本契丹國志錄
羅振常
契丹國志十七卷,宋葉隆禮撰,舊抄本。十二行,行二十一字,汲古閣舊藏,有毛斧季印、璜川吳氏藏書印。善本書所見錄卷二。
契丹國志跋記
王文進
契丹國志二十七卷,宋葉隆禮撰,清汪士鐘影鈔元本半葉十一行,行二十二字,眉上附評語。
唐鷦安手跋曰:「此汪氏從元刊本影出,誤字以朱筆校改,丁卯八月十日得于吳通和公廨,因記。」
章氏手跋曰:「此書漁洋書跋、讀書敏求記均未標明何本,惟士禮居藏十七卷,乃殘元本也。今通行掃葉山房刻本,系出四庫,不但刪去胡安國說及上方小字標目,凡文中觸目字樣,均經館臣改過,與鈺前見孔葒谷鈔校邵二雲手輯舊五代史原本相同,此本尚存真面目,故可珍祕。乙卯四月,長洲章鈺借校一過,因記。」
有曾藏汪閬源家、鷦安祕籍、海豐吳重熹、章式之讀書記印。文祿堂訪書記卷二。
契丹國志
馮家昇
契丹國志二十七卷,南宋孝宗淳熙七年三月,秘書丞葉隆禮奉詔撰。帝紀十二卷,列傳七卷,晉、宋、遼三國表書一卷,各國饋貢禮物一卷,地理一卷,雜制一卷,行程錄及諸雜記二卷,諸番雜記一卷,歲時雜記一卷。宋人所著唯一之遼史也。蘇天爵三史質疑(滋溪文稿卷二五,頁六上)評之曰:
葉隆禮、宇文懋昭為遼、金國志,皆不及見國史,其說多得於傳聞。蓋遼末金初,稗官小說,中間失實甚多。……
然其所載有與今遼史相合者,亦有較今遼史翔實者,故所錄不盡為傳聞,蓋亦有所據也。蘇天爵雖譏其失實,而歐陽玄等尚多錄之。
余嘗以契丹國志校讀遼史,則天祚天慶二年以後,所採契丹國志者甚多。或此事中間夾一段某事,或一大段中間,不繫干支。以與國志相較,不但意義相同,而字句語氣亦無異者。至如列傳中張礪等傳,一一與國志相合。
(一)天祚紀(意義相同,字句相同,語氣相同。)按:所引錄遼史與契丹國志對照天祚紀二十例,此從略。此特就其明顯而易辨者,列一表。實則天祚紀自天慶二年以後,凡與金有關之事,完全由國志逐段摘入。蓋大任遼史,修於最重忌避之章宗朝,於天祚紀不能暢所欲言而最略;故元人除以大任書為底本外,復採自國志也。
(二)列傳按:所引錄遼史與契丹國志對照列傳五例,此從略。總之天祚一朝紀傳,採自國志者十之七八。特國志繁而詳,遼史則經刪潤,簡而略也。遼史源流考。
契丹國志
楊家駱
契丹國志二十七卷,宋葉隆禮撰。是書凡帝紀十二卷、列傳七卷、雜記舊事者八卷。大致掇拾傳聞,不能有所考證。掃葉山房刊本,陸香圃依元刊校正本,昭文張氏有元刊本。四庫大辭典。
契丹國志通檢序
中法漢學研究所通檢組
契丹國志二十七卷,宋葉隆禮撰。隆禮號漁林,嘉興人。少舉進士,由建康府通判歷官秘書丞,兩浙制撫。此書卷首有氏進契丹國志表,末署「淳熙七年三月日秘書丞臣葉隆禮上表」。竊按:隆禮擢進士於宋理宗淳祐七年(公元後一二四七年),以理揆之,中秘進書當在及第之後,不應成於六十七年前之孝宗淳熙七年(公元後一一八○年)。又按:隆禮之知臨安、紹興,臨安志及會稽續志均謂在理宗景定元年(公元後一二六○年)[一],上去淳熙七年已八十載,若此書誠為承應孝宗勅命所撰,則氏之年齡必逾百歲,是又非事實所允許。復次,此書襲用洪皓松漠記聞本文達數十事,洪書亦成於孝宗之世,葉氏草創在前,不應徵引後出之作,表中「淳熙」當為「淳祐」之訛,前賢論列,皆未及此,故特拈而出之。
此書編制,略如下述:卷首為契丹國志表、契丹世系之圖、契丹地理之圖、契丹國初興本末及契丹九主年譜,卷一至十二為帝紀,計卷一太祖紀,卷二及三太宗紀,卷四世宗紀,卷五穆宗紀,卷六景宗紀,卷七聖宗紀,卷八興宗紀,卷九道宗紀,卷十至十二天祚皇帝紀。卷十三至十九為列傳,卷十三之后妃傳收太祖述律皇后、太宗蕭皇后、世宗甄皇后、穆宗蕭皇后、景宗蕭皇后、聖宗蕭皇后、興宗蕭皇后、道宗蕭皇后、海濱王蕭皇后及海濱王文妃等后妃十人。卷十四之諸王傳收東丹王、恭順皇帝、孝文皇太弟、齊國王隆裕、魯王宗元、晉王宗懿、燕王洪道及梁王信寧等八人。卷十五之外戚傳收述律魯速、蕭延思、劉珂、蕭守興、蕭孝穆及蕭奧只等六人。卷十六至十九雜收文武、姦逆,不復抉別,計卷十六,收韓延徽、張礪及趙延壽等三人。卷十七收蕭翰、麻荅及耶律郎五等三人。卷十八收盧文進、耶律隆運及劉六符等三人。卷十九收馬保忠、張琳、蕭奉先、李儼、耶律余覩及大實等六人,復附蕃將除授職名及漢官除授職名二條於後。卷二十著錄文案,計晉表二:晉出帝降表及晉李太后降表。澶淵誓書二:宋真宗誓書及契丹聖宗誓書。關南誓書三:契丹致宋書、宋回契丹書及契丹回宋誓書。議割地界書二:契丹求地界書及宋回契丹書。卷二十一至二十三為各種制度,計卷二十一,收南北朝饋獻禮物及外國貢進禮物;前者專指宋、遼兩國之往還而言,有契丹賀宋朝生日禮物、宋朝賀契丹生辰禮物及宋朝勞契丹人事物件三條;後者分記契丹與諸國之往還,有新羅國貢進物件、橫進物件、契丹回賜物件、契丹賜奉使物件、西夏國貢進物件、諸小國貢進物件及契丹回賜物件等七條。卷二十二收州縣載記、控制諸國、四至鄰國地理及四京本末等四條。卷二十三收族姓原始、國土風俗、併合部落、兵馬制度、建官制度、宮室制度、衣服制度、漁獵時候及試士科制等九條。卷二十四及二十五裒集游方,計卷二十四,收宋王曾之王沂公行程錄[二]及富弼之富鄭公行程錄[三];末附余靖之余尚書北語詩及刁約之刁奉使北語詩。卷二十五收胡嶠陷北記[四]及張舜民使北記[五]。卷二十六為諸蕃記[六],計收奚國、古肅慎國、室韋國、新羅國、高昌國、女真國、黃頭女真、嗢熱者國及渤海國等九國。卷二十七為歲時雜記[七],計收正旦、立春、人日、中和、上巳、佛誕日、端午、朝節、三伏、中元、中秋、重九、小春、冬至、臘月、治盜、行軍、午日、旋風、舍利、跪拜、長白山、澤蒲、回鶻豆及螃蟹等二十五條,則皆有關于風土禮俗之資料也。
至於論列此書之短長優劣,前人所見,頗不一致。元蘇天爵直斥其失,不稍寬貸[八]。清錢曾則謂為「書法謹嚴,筆力詳贍,洵有良史之風」。[九]至於紀昀則瑕瑜並舉,力求公允[一○]。實則此書本為鈔撮而成,「臣奉勅命,謹採摭遺聞,刪繁剔宂,緝為契丹國志」,作者固未自諱也。雖然,隆禮所據載籍,其見存者如資治通鑑、續資治通鑑長編、三朝北盟會編、新五代史及松漠紀聞諸書固無論矣,而若燕北雜記、遼庭須知、使遼圖抄、遼遺事、契丹疆宇圖及契丹事迹等書則均久佚於世,吉光片羽,因斯以存,其有裨於遼代歷史之研究,不可掩也。此書版本所知見者,計有元刊本[一一],影抄元本[一二],鈔本[一三],清乾隆五十八年承恩堂刊本,清嘉慶二年南沙席氏掃葉山房刻四朝別史本,民國二十二年北平文殿閣排印國學文庫本[一四]。席氏刻本係出四庫,不惟刪去胡安國說及上方小字標目,即文中觸目字樣亦經館臣改易;然而舊本珍籍,人間尠見,此本則幾人手一編,故據以為本通檢之編纂焉[一五]。至於說郛、古今逸史、歷代小史暨乎古今說海所收此書,撏撦斷爛,無足參也[一六]。
[一]吳廷燮南宋制撫年表卷上引。
[二]宋史卷二百四藝文三作契丹志。
[三]宋史卷二百三藝文二作奉使別錄。
[四]宋史卷二百三藝文二作陷遼記;卷二百四藝文三作陷虜記。
[五]宋史卷二百三藝文二作使邊錄。
[六]見宋洪皓松漠紀聞。
[七]見宋武圭燕北雜記(曾慥類說引)。
[八]見元蘇天爵三史質疑。
[九]錢曾讀書敏求記卷二。
[一○]紀昀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卷五十。
[一一]瞿鏞鐵琴銅劍樓藏書目錄卷九。上海商務印書館四部叢刊擬目收入,未出。
[一二]王文進文祿堂訪書記卷二史部契丹國志條。
[一三]趙萬里北平圖書館善本書目卷二。
[一四]據掃葉山房刊本排印。
[一五]本通檢由本所通檢組主任吳曉鈴君編纂,鄧詩熙君及王女秀婷君助成。
[一六]諸書均僅收初興本末及制度、禮俗部份。契丹國志通檢卷首。
藏明鈔本契丹國志題識
周叔弢
契丹國志二十七卷。宋葉隆禮撰。清初葉萬抄本,存七卷(一至七)。明公事紙鈔本,士禮居舊藏,行楷秀逸,審是葉萬君手迹。案孫慶曾上善堂書目載葉氏手鈔景元契丹國志二冊并校,當另是一書。蓋元本眉上有小注,此本無之,行款亦不相同,元本每半葉十二行,每行廿一字。或者葉氏先鈔此冊,偶因事阻,後見元刻,遂閣置不復鈔完耶?然斷圭零璧,固自可貴,宜士禮居亦珍視之。羅君子敬頃從上海寄是冊來,蓋未識葉氏手迹,只以士禮居所藏而索重值,余既以六十圓收之,爰題其端,以念來者。癸酉正月初二,弢翁記。弢翁藏書題識(北京圖書館文獻叢刊第三輯,一九八○年十月)。
猜你喜欢 屈节解第三十七·王肃 ●崇禎長編卷之三十六·汪楫 第六十三回 承遗祚藩王登极 发逆案奸贼伏诛·蔡东藩 春秋别典卷八·薛虞畿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三百六十九·佚名 卷之一百五十六·佚名 清波杂志卷三·周煇 ·禀督宪左宫保季高·丁曰健 拓跋窟咄传·李延寿 卷一·佚名 第二十六章 进军江西·李宗仁 236.葛贤痛打税监·林汉达 十二年(上)·佚名 十八年·佚名 十三年·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