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
(辛未)六年大明正德六年
春正月
1月1日
○壬子朔,上率百官,行望闕禮,因賀大妃殿,平明受本朝賀禮。禮訖,會二品以上及經筵官入直諸將于殿庭,賜酒樂。
○臺諫啓廢寺撤取人推鞫事,具壽永、金貞幹、申壽麟事。又啓曰:「掌樂院僉正任浩,前爲延安府使時,以不廉被駁,後爲价川郡守,以不出解由,還授京職,不出解由者,例當置散,今不可爲本職。朴兼仁前爲海州敎授時,多行不義,以致物議。敎授微官,猶且如是,況可爲刑曹正郞乎?請速改正。」不允。
1月2日
○癸丑,臺諫啓前事,不允。
1月3日
○甲寅,政院啓曰:「權弘持服在外,得病甚苦。請賜藥救療。」
○臺諫合司啓曰:「具壽永不伏天誅,得保首領,豈可以此人,汚辱朝廷?破寺材木偸取事,何由得徹於宮禁?臣等聞此驚愕,不計廢棄職事,合司來啓,請痛懲以外言因緣入內者,以杜左腹之人。」又啓金貞幹、朴兼仁、申壽麟、任浩事,不允。
1月4日
○乙卯,御朝講。持平李蘋,啓具壽永、申壽麟、金貞幹、朴兼仁、任浩事,正言尹仁鏡,亦啓以此。又曰:「前日貞陵失火時命訊儒生。殿下常欲恤刑,而事涉異端,則不復知恤,臣等缺望。」上曰:「有內願堂,有本宮〈卽慈殿私第。〉人,慈殿因此人聞撤破矣。慈殿命以此推之,故予已付有司推問。」仁鏡曰:「四方聞寺刹之事,例遣中使,則中外所聞,有關俗尙。」李蘋曰:「慈殿私敎之事,不可對朝廷發也。」上不答。
○臺諫合司啓前事,又啓曰:「本宮之奴,雖以廢寺材木撤取事,啓慈殿,殿下不可以內願堂之言,傳於朝廷,又不可承慈殿之命推之矣。慈殿豈可干預政事?今聞內願堂之說,尤爲駭愕。王言一播,必書史冊。」上曰:「大妃非干預政事也。推之則可知也。」又啓曰:「廢朝攀附之人,皆被永不敍用之罪,崔瀣以幸臣被錮。壽永所爲,與瀣懸絶,決不可復用,以汚朝廷。壽永當廢主未昏亂之前,獻美女,又爲尙衣院提調,與沈金孫,同時分利,假托徽順公主之勢,攘奪民田。如此等事,口不可言。近來殿下,稍稍有拒諫之漸。」不允。憲府獨啓曰:「禮曹正郞金湜,爲築城從事官,不能監築城子,多致圮毁。其帶去伴從等,放軍受賂。觀察使時方推考,請拿來推之。」不允。
○弘文館副提學金世弼等,請勿推廢寺撤取人,不允。
○臺諫上箚曰:
內外嚴則治本立;姦慝去則朝廷正;用人當則庶官理。古之誼辟,率用是道,以收其效。臣等竊念宮闈深邃,山寺邈遠,伐薪之徒,雖擅毁空刹,以資炊爨,上殿何從以得聞?微細之徒,因緣構說,得徹于內,此固可駭。殿下旣不能規諫,以絶邪枉之路,反用其敎,布諸外庭,囚繫無知之輩,屢加栲掠,不恤人命,宮禁之不嚴,內外之無別,已見於此矣。況內願堂之敎,尤不可對朝廷發也。具壽永本以邪鄙,得聯戚畹,驟陞崇品。在廢朝昏亂,首獻美女,以蠱主心,邀結富商,以殖其財,其奸諂邪譎,固不足言矣。當反正之日,宜伏天誅,以正其罪,而謬忝勳盟,全活至此,此國之失典也。今雖不可追加大罪,可更齒諸朝列,汚辱祖宗名器耶?殿下當遠去之不暇,反收惜之何耶?金貞幹庸鄙無行,士羞與齒,而反敍右職。申壽麟少無踐歷,而藉勢父兄,而遽陞郞佐。盜輸官穀,如任浩,貪鄙無行,如朴兼仁,俱敍顯秩,銓曹之用權庇私,以欺殿下甚矣。古之帝王,知內者,外之本也,內治必期於嚴,奸者,國之賊也,故貶絶之使不得進,庸鄙雜進,庶事之所以墮也,故官爵不至於濫施。殿下所務,不於三者,而更用何道以爲治耶?伏願廓揮乾斷,快決無留。
傳曰:「毁寺刹事,有內願堂本宮人,達于大妃殿,以此得聞之矣。止毁寺刹,則固當勿論,偸鍮器竊財貨,而招辭有違端,故付有司推之。若畢推則可知其實矣。」
1月5日
○丙辰,受朝參,御朝講。臺諫啓具壽永、金貞幹、申壽麟、任浩、朴兼仁及廢寺撤毁人刑推事,又啓金湜及魚箭等事。上命勿加刑撤寺人,餘不允。參贊官宋千喜曰:「延平魚箭,命給齊安大君,至爲未便。已給貧民收稅,今不可給大君。」大司諫慶世昌曰:「功臣所受魚箭,皆命給貧民,而大君之富,不關於魚箭有無,而況大君所不知,其豪奴上言以請。不可毁法開端。」上曰:「魚箭雖已給貧民,觀大君上言,祖宗朝亦有賜給之例。還給大君可也。」
○傳于政院曰:「朝講,《易》有交易、變易之辭,予未得詳知。其與弘文館、史官,備詳討論,使承傳內官學得,轉達於予。」副提學金世弼卽啓曰:「不可使人轉講。親御面對而後可也。」傳曰:「《易》理微妙,在經筵擾擾,難以記悉。其令夜對。」是日李希孟、金世弼、金硡,入夜對。
1月6日
○丁巳,御朝講。臺諫啓前事,不允。司諫許硡曰:「具壽永反正後,得免天誅,以保首領幸矣。臺諫所啓,非可中止也,期於必蒙兪允。大抵古之帝王,其初雖褒奬諫臣,厥終或有拒諫。今之留難至此,不勝缺望。」上曰:「人一犯罪,終不可廢棄。」硡曰:「此等人情狀,皆關士風。何可輕也?」大司憲安瑭曰:「近觀弘文館官員遞差時,只拜臺諫外,勿敍他職,自臺諫當遞之時,還授弘文館之職,此法固難遵行。且近來各司,各自立法,臣意以爲,雖可用之法,必政府、六曹,同議署經,然後遵行似當。臣聞世宗朝,六曹郞官未箇滿者,未得遷轉。今則雖未箇滿,皆得見遞,以此其職掌,亦未及詳知。此弊不可不慮。」硡曰:「雖不承傳,銓曹自當斟酌矣。且近來以病呈辭者,銓曹以弘文館,爲閑官而換差,弘文館雖無簿書之務,豈可謂之閑官,爲養病之所乎?且還授弘文館之法,亦甚狹隘。」上曰:「弘文館官員,臺諫外勿敍之法,於用人之方,果有妨。其勿行。」
○禮曹啓曰:「野人莾哈,性甚桀驁,請勿接見。只使押宴官,對宴厚贈,慰悅其心何如?」傳曰:「可。」
○臺諫合司啓前事,不允。
○吏曹判書朴說啓:「伏聞臺諫,以臣爲用權庇私,以欺殿下。臣在職未安,請辭免。」傳曰:「政事間事,非所以欺罔也。勿辭。」再辭,不允。「
1月7日
○戊午,御朝講。執義尹希仁、獻納成世昌,啓具壽永、金貞幹、申壽麟、任浩、朴兼仁及魚箭事,不允。領事成希顔曰:「外方守令,支供使命之際,皆用酪粥。民之有牛者,長立官門,及牛瘦瘠,則鄕吏賤直抑賣,民受其弊。請諭觀察使禁斷。」上曰:「欲矯時習,當自京師始。京師則令法司禁之,外方則觀察使當禁之。其以此下書于八道觀察使。」
○臺諫合司啓具壽永等事,六啓不允。
○御晝講。
1月8日
○己未,御朝講。掌令金協、正言崔重演,啓具壽永等事,上不答。
○臺諫上箚曰:
人君去奸邪,如蛇虺烏堇,芟夷捕斬,猶恐害人,豈可培植豢養,自求毒螫哉?壽永縱臾昏主,釀成禍階,幾危宗社,是祖宗之罪人。殿下安可以私恩曲貸,榮以爵祿哉?殿下曾以公議斥之,未久而托以名在功券,反加恩命,如待忠勳,未審殿下之意所在。交通賂遺,攀結宮禁,壽永之所長。今若去之不嚴,則安保其不以素所挾持者,投隙而售其奸也?此臣等所深懼也。夫國之治亂,在於庶官。近日銓曹,率以私意,進用非人。貪鄙庸劣者,類陞右職,歷任未久者,竝居顯秩,其妨政害治,豈云少哉?奸回得路,喪邦之由,闒葺竝進,庶務之墮。殿下所恃而爲國者何事,而敢拒公論,至此極乎?
不納。
○右副承旨李思鈞,將宗簿寺照律,西江令凡纉,全家入居事〈凡纉謀奪人財物,僞造文記,被告於司憲府。〉啓稟。傳曰:「待宗親,何可用此律?其議于三公。」領議政金壽童、左議政柳順汀議:「凡纉罪狀,甚奸詐。然宗親不應入居,且無前例。」右議政成希顔議:「前此金確,以朝官犯罪,入居于平安道。時議或以謂不可,其後確訴冤免放。況凡纉宗親,尤不可以全家徙邊擬罪。」傳曰:「除全家徙邊,依律改照。」
1月9日
○庚申,御朝講。
○臺諫合司,將前事再啓,不允。又啓曰:「近日臺諫所啓,一不聽納,拒諫之漸,於此兆矣。魚箭非獨延平也,咸鏡道末應島,亦爲大君之有。此島多産海錯,進上魚物,皆辦於此。傍近居民,爲大君家猾奴所刦,不敢近,亦弊之大者也。」仍上箚,略曰:
我成廟臨御之初,首開言路,明目達聰,以決壅蔽,讜論日進,奸侫屛迹,公道昭明,朝著肅淸,此殿下家法也。乃至廢朝,猜忍愎諫,直說見誅,巧言盈朝,耳目盲聾,卒成禍敗,此殿下殷鑑也。殿下遵成廟懿範,掃廢朝亂政。祖宗付托之重,臣民拭目之望,擧在斯時。而誤國奸孽,復迹于朝,庸惡陋劣,雜進顯秩,致亂之萌,已兆於此。殿下迎納公論,退斥之不暇,而猶保養收惜至此,未審殿下,欲蹈覆轍而不改耶。奪民魚箭,私與宗戚,貽弊不貲,有國者所不忍。今不可復開其端,以資豪猾病民之具也。國家自經廢朝以來,如抱病人,元氣未盡蘇,血脈未盡攝,使兪緩之輩,礪鍼石而給之,猶恐其不及。況諱疾忌醫,固拒藥石,其不至莆然頹隳,而莫之救耶?成廟之靈,陟降在玆,成廟之所望殿下者,果在是乎?臣等竊痛焉。
箚入,命遞金貞幹、任浩、朴兼仁等職,餘不允。
1月10日
○辛酉,御朝講。大司諫慶世昌、持平李蘋啓曰:「具壽永,本以諂邪,得爲永膺大君之壻,大君夫人,能攀附宮禁,交通貨賄,故壽永濫授崇品。又與任士洪,相爲表裏,導長君惡。沈金孫伏誅之後,金孫之父,常曰:『如壽永者大賊也。何不誅戮,至今生存乎?』是果可以功臣待之乎?永興末應島,自給大君之後,豪奴憑公作弊,請以田畓代給。」侍讀官宋好義,請從臺諫之啓,上不答。
○臺諫合司啓具壽永及魚箭事。上曰:「壽永不可永廢。大君魚箭,則旣奪延平,又奪末應島,其於待宗戚之義,不亦薄乎?此事不必論啓也。」六啓不允。
1月11日
○壬戌,御朝講。
○臺諫啓前事,不允。仍啓曰:「具壽永敍用事,齊安大君魚箭賜給,皆是非判然,不足疑也,而不能回天。是臣等無格天之誠而然也,不可靦然在職。請退去。」傳曰:「論啓已久,事若可聽,何至今不允乎?」
○臺諫上疏,極論具壽永之罪,請勿敍用,不允。
○政院啓曰:「野人謝知肅拜時,勃慢無禮。請治其罪,以懲後來野人。」禮曹請曰禁示威後開諭。傳曰:「此乃彼人事,其以禮曹所啓,問于三公。」三公議啓曰:「所與未滿其意則發怒,此固野人常事。令禮曹郞官,率羅將到野人所在,嚴詰其由,隨後開諭曰:『固當上達治罪,但汝等野人,固不足數,故不治耳。』以此開諭,猶復不順,則囚禁似可。」禮曹啓曰:「凡野人所爲,專在通事指揮。請就野人所在,杖譯官,以懾其心。」竝依所啓。
○以尹金孫爲坡城君,宋千喜爲慶尙道觀察使,金世弼爲右副承旨,李世仁爲副提學。
1月12日
○癸亥,御朝講。記事官李孝彦曰:「《易》之乾卦爻辭,先儒皆以舜事明之。臣伏見聖上已過之事,暗合九五。舜雖受禪于堯,必謳歌獄訟朝勤者歸,然後得居天位。是與聖上臣民推戴之事同矣。但近日所爲,與舜大不相同。臺諫所啓之事,皆公論而不從,與舜捨己從人,樂取諸人,不同。又用廢朝蠱惑君心者,與舜流放竄殛之政,不同。在朝之臣,孰不欲使吾君爲堯、舜之君乎?」參贊官金世弼曰:「《易》之所謂同聲相應,同氣相求。天下萬物,皆以類相從也。漢武帝表章六經,則文學之士進焉,闢土服遠,則介冑之士出焉,至於海內虛耗,務興財用,則言利之臣進焉。唐明皇開元之時,則姚崇、宋璟之徒進用,天寶之時,則林甫、國忠之輩進用,氣類相感之說,不可不愼。」大司憲安瑭、獻納成世昌,啓具壽永及魚箭事,上不答。
○臺諫合司啓曰:「具壽永及魚箭事,關係國家,故反覆啓之,未得兪允。臣等不可靦然在職。」仍辭職而退。上命就職。
○政院啓曰:「臺諫以壽永之事,累日伏閤,未得蒙允,至於辭職。此是公論,而累日留難,廢事不小。請速兪允。」不允。
○御晝講。
○臺諫三辭,又命就職
1月13日
○甲子,御朝講。執義尹希仁、正言崔重演,啓具壽永及魚箭事,侍讀官金硡,請從臺諫之言。說經柳墩曰:「近日臺諫所啓,如政事間事,雖已聽納,而如此大事,則尙留難。大抵臺諫所啓,拒而不納,則侍從言之,侍從言之不納,則政府六曹亦論之。是衰世之事,非聖明之所當有也。臺諫盡其言責,侍從輔養君德,政府六曹,各盡所掌之事而已。」不允。
○承政院、弘文館,請從臺諫之言,上皆不允。
○御晝講。
○弘文館數具壽永之罪,請依臺諫所啓,上不允。臺諫辭職至三,上不允。
○禮曹與三醫司提調,量定各學額數,請抄額外人定軍役。定役者凡一百八人。
1月14日
○乙丑,御朝講。臺諫啓前事。領事柳順汀、參贊官金瑭、侍讀官金希壽、典經蔡忱,請從臺諫之言,上皆不答。
○御晝講。
○弘文館、承政院,請從臺諫之啓,至於再三,上皆不允。臺諫呈辭者四,上皆不允,只命就職。
○御夕講。
○弘文館副提學李世仁等啓曰:「壽永之無功,問於其時元勳,則亦可知矣。廢朝任士洪爲嘉善,臺諫論駁,則廢主曰:『非所以任事也。其與野人之有爵者何異?』士洪爲嘉善,故得售其奸,終至誤國。此亦可鑑,請速快從公論。」不允。
1月15日
○丙寅,御朝講。臺諫啓前事,參贊官李世仁、檢討官蘇世良,請依臺諫之言,上不答。
○御晝講。
○臺諫再呈辭職狀。上命還授其狀,不允。弘文館請依臺諫之啓,三啓不允。
1月16日
○丁卯,御朝講。侍讀官宋好義、司諫許硡,啓具壽永事。持平李蘋曰:「臺諫累日辭職,廢事甚多,是朝廷無臺諫也。臺諫,人主之耳目也,無耳目則一體虧矣,雖有股肱,何能爲也?」宋好義曰:「臺諫以壽永之事,累日辭職,臣等職在侍從,安敢默默?上敎雖令臺諫就職,若未得請,決無就職之理。侍從啓之,政院啓之,而上猶留難。壽永之無功,孰不知也?柳順汀當錄功時,親自參見,而不得掩覆公論,故亦請俯從公論。此尤可見其壽永無功矣。」領事成希顔曰:「壽永事,上敎以爲功臣不可失祿,此亦至當。然已爲公論所不容,臺諫累日伏閤,至於辭職,勢所未已。若不見聽,則安肯就職?前日削階〈壽永初授一品之加,後因公論改。〉之時,廣採公論,深酌聖衷,今雖敎曰:『不可使失祿。』臣意未爲當也。若國家有大慶事,與國人蕩滌之日,則可諉曰:『功臣不可使失祿,止使持祿而已。』今則臺諫辭職,庶事曠廢,請勉從公論。」上曰:「壽永事,非他意也,不可使失祿而已。其罪則已定之矣,今豈可追論?」許硡曰:「臣等以耳目之官,不能補正君失。是不能盡其職事,何以在職?」好義曰:「壽永今封二品君,不止不失其祿,儼然齒列於朝班矣。」特進官李蓀曰:「臺諫、侍從已論矣,臣無復可言。今年凶荒已甚,前日都目政除授守令,未得署經,其各官來迎從馬,待候留京,至爲艱苦,其弊不貲。可速兪允。去乙巳年間凶荒,則開倉以賑貧民,請依常平倉故事,開倉賑濟,秋成後以新穀代納何如?」上曰:「守令不得署經,馬從留京之弊如此。臺諫其速就職。」知事權鈞曰:「臺諫所言,皆公論也。今臺諫雖遞,而後臺諫亦豈不言乎?朝廷紀綱,在臺諫,不可一日無臺諫也。且守令未得署經者多,此弊亦不可不慮也。」許硡曰:「憲府職掌尤緊。若不得請,雖終年,無可就職之理。」參贊官成世貞曰:「臺諫辭職,已經累日。壽永邪諂之狀,臣雖謫居,猶且細聞,在朝臣民,孰不知乎?臺諫侍從論之,請速快從。」
○御晝講。
○御夕講。
○政院啓曰:「臺諫辭職已久,朝廷不可無臺諫也。侍從大臣,皆請從臺諫之啓,請速允可。」弘文館亦啓以此。傳于政院、弘文館曰:「壽永事於朝經筵日,言予意矣。政丞亦言終不可廢棄,此予之意也。」又啓曰:「壽永雖有功,罪在不赦,則何得容恕?在太宗朝,李叔蕃以功臣,罪在一身,而終身廢棄。況此壽永誤國奸邪乎?今何至於封二品,待之以功臣之例乎?此不當留難。」上不允。
1月17日
○戊辰,御朝講。獻納成世昌、持平洪彦弼,啓具壽永事,知事朴說、特進官洪淑、孫澍,請從臺諫之啓。侍讀官許遲曰:「導君昏亂,宗社幾危,罪在不赦。反以爲有功而敍用何耶?古人云:『忠信重祿,所以勸士也。』今用壽永,非勸士也,乃廩養奸回也。」領事盧公弼曰:「壽永之罪,未得閱實,然參勳籍,終不可棄。今臺諫極論,在所當聽。」上曰:「壽永初以有罪,故罷職。然參勳籍,可令不失其祿,」彦弼曰:「公弼所啓壽永事未得閱實之言,非大臣敢陳於君上者也。柳子光雖有大功,其奸至於誤國,則削去勳籍,竄逐遐方。況壽永無絲毫之功,而使廢主昏亂者乎?臣等言不見用,難以在職,請遞臣等之職。」
○臺諫合司呈辭職狀,仍啓曰:「臣等合司已久,辭職亦久。臺諫之職,不宜如是曠廢也。且朝經筵盧公弼不得閱實之言不當。所謂閱實者,如聽訟等事也,豈合於壽永事哉?是內以庇壽永,外以面欺,沮抑公論。固當請罪,臣等辭職,故只啓此意耳。」傳曰:「壽永得參勳籍,故終不可廢,非徒公弼言之。他宰相亦有言者。」
○御晝講。
○弘文館副提學李世仁等上箚曰:
壽永以陰邪憸小,在廢朝,與任士洪,表裏用事,迷主誤國,幾危宗社。豈特一時之罪人?抑亦殿下祖宗之罪人也。反正之初,宜置重典,以謝一國之臣民,不意謬參勳列,得保首領,以至今日。殿下縱不能追討其罪,豈宜旋敍以爵之?雖不任之以事,得齒朝列,使食其祿,則是殿下以祖宗之所以勸士者,反畜其罪人。此正婦人之仁,姑息之政,豈王者尊位重祿,以答臣工之義乎?殿下於壽永,可謂厚矣,其於敬承祖宗,尊待朝廷之意何如?且壽永無才行,瑣瑣鄙夫,特以戚里之故,諉諸功勳,固拒公論,玷汚名器。是殿下知之有素,曲加私恩。安有王者爲政,任一已之私意,廢一國之公議乎?若壽永少有微勞,罪亦不大,則臺諫、侍從,豈至如是論執乎?特以功非其功,而罪在不赦也。其可籍以勳列,濫受爵祿,以蓄養祖宗之罪人乎?伏願殿下,以王者之仁,施悠久之政,不使婦人之仁,姑息之政,萌於聖慮,而抑私恩伸公論,國家幸甚。
傳曰:「當問諸大臣,然後更言之。」仍傳于政院曰:「弘文館,以予爲用祖宗罪人。其以此意,問于政府、六曹判書、府院君、漢城府判尹。」
○臺諫再呈辭職狀而退。皆不允,命就職。
○弘文館副提學李世仁等啓曰:「具壽永事,何必收議?若是非混淆事,則可收議處之。請勿收議,快從公論。且盧公弼未得閱實之言,是持兩端以啓之也。是豈大臣之言乎?」傳曰:「收議則可知朝議也。公弼亦非他意,只言其志而已。」
1月18日
○己巳,御朝講。大司憲安瑭、正言崔重演,啓具壽永事,知事申用漑、特進官高荊山、參贊官金世弼,亦請從臺諫之言。領事柳順汀曰:「臺諫所啓甚切,當速聽納。」上曰:「壽永雖有罪,功亦有之。」順汀曰:「雖或有功,旣爲公議所不容,則所當斥去。」侍講官徐厚曰:「上意必以爲朝廷宰執,有一庇護壽永者,則必從其議也。」不允。
○柳洵議曰:「壽永之罪,臺諫、侍從,同辭極論,當速聽納。」金壽童、柳順汀、成希顔、鄭眉壽、姜渾、李季男、李蓀、高荊山、申用漑議曰:「以壽永名在勳錄,使之不失其祿,臣等非不知上意。然臺諫、侍從,論執已久,快從公論爲當。」朴安性議:「壽永本無才行,當廢朝,與士洪表裏用事,幾危宗社。幸參勳列,得保至今,恩旣厚矣。特罷其職,不齒朝列何如?」閔孝曾議:「臺諫、侍從,論啓不已,姑從公論何如?」金應箕議:「臺諫、侍從,公論所在,快從何如?」洪景舟、辛允武議:「壽永名雖在勳錄,然公議所不容。臺諫、侍從,論執如是,斷從公論爲當。」鄭光弼議:臣於甲子年被謫,壽永所爲,未之詳知。壽永果有迷誤廢主之失,其罪特大。雖有微勞,恐不足以掩之。「朴說議:」今觀弘文館箚字,壽永得保性命,亦已足矣。若不速遞其職,公議愈激。「安潤德議:」壽永之罪,若出於曖昧,則臺諫侍從,不宜如是論執。近者臺諫,久曠其職,國不可一日無臺諫。「傳曰:」朝廷公論如是,其罷壽永職。「
○御晝講。
○臺諫啓曰:「凡事若有可疑,則所當收議而處之。壽永之罪,不惟下人知之,天意亦必洞知,使臺諫辭職,又令收議,然後允之,此非聽諫之義也。事勢至於不得已,然後爲之勉從,此杜塞言路之漸也。杜塞言路,大關宗社,甚可畏也。盧公弼,以領經筵,當明辨是非以啓,而乃曰:『不閱實。』又曰:『勳錄則不可廢棄。』臣等聞盧公弼與壽永六寸親也。通家交結,陰庇其罪,沮抑公論,面欺天聰。大臣用心,不當如是也,當出公緘問之。」傳曰:「自古進退人物,待收議處之,自有其例。公弼特言其志而已,豈陰庇欺罔乎?」
○禮曹判書申用漑啓曰:「倭人饋餉有弊。或還本島,或分配僻郡,兩條之中,當速歸一。」上曰:「其依前日之議,分處中外。」
1月19日
○庚午,御朝講。
○御晝講。
1月20日
○辛未,御朝講。
○慶尙道觀察使宋千喜以病辭。上曰:「調理則可愈,勿辭。」
○臺諫啓曰:「內官金繼恭,今授西班之職。自祖宗朝,內侍無授東西班之職者,今不可開例,請改正。長鬐縣監金胤裕,其處閨門,有汚穢之行,前爲假都事,亦有狂悖之失,不可使爲臨民之官。請改正。」憲府啓曰:「都摠府經歷趙俊,丁卯年出身爲經歷。已爲驟陞,今授內乘。凡內乘之任,當擇諳鍊者授之,請改正。」諫院啓曰:「自反正以後,革去繕工假監役,遇營繕,則令曾付軍職者差之,繕畢則還罷,已有例矣。今者別設監役二員,以爲恒員,請革罷。儀仗庫官員,自古兵曹,以軍職人差之。今則置簿箇滿,使得有遷轉之路。請自今勿置簿。」上曰:「繼恭則自以功臣,上書請敍,故兵曹因敍西班。其後遭喪,服闋,又上言請敍,故因前例敍西班矣。胤裕旣瀆彝倫,何可用也?當遞。內乘,非但一員,趙俊旣由武科出身,其任只擾馬而已,不必遞也。假監役儀仗庫官員事,當問該曹處之。」
1月21日
○壬申,受朝參。御朝講。司諫許硡、持平李蘋,啓金繼恭、趙俊事,上不允。許硡曰:「凡事積小成大。繼恭以內侍,雖參勳籍,不可於東西班,混雜敍用。唐明皇,以高力士爲將軍,以基唐室之禍,此亦可鑑。」上曰:「宦寺果不當敍於東西班。但繼恭,以功臣,不至封君,故姑授軍職,只令食祿而已。然當考而處之。」同知事鄭光弼啓曰:「設軍職,所以待武臣之無祿者,而繼恭果以內侍,敍於西班,似乖事體。」上曰:「繼恭以出入番內官,不受祿久矣。故除授軍職,只令食祿耳。」許硡曰:「慶尙道節度使黃衡,寬猛不中,下人不得安接。」領事成希顔曰:「多大浦地勢回曲,不宜築城。雖築城,每遣卒防戌,以待四五年,則豈無其弊?倭人雖乞和,無還居我土之理,又無計船隻給糧之事。且留館倭人及拘留外方倭人,不可長使拘留。如欲送還,則可於此時,定議還送。」上曰:「黃衡受方面之任,不必以嚴猛之過,治其罪也。留倭則日候向暖,觀變還送未晩。」講罷,引見輪對官。
○御晝講。
○御夕講。
○以李繼孟爲刑曹參判,柳世琛爲忠淸道觀察使。
○臺諫啓前事。上命勿敍繼恭于西班,革罷假監役。趙俊及儀仗庫官員事,不允。
1月22日
○癸酉,御朝講。臺諫啓前事,不允。
○御晝講。
1月23日
○甲戌,御朝講。臺諫啓前事,不允。
○弘文館典翰李沆啓曰:「臣父世仁,爲副提學,弘文館非相避之地,故吏曹以臣注擬於典翰。然臣與父爲同官,實所未安,請辭。」上曰:「非相避之地,則不必避也。其勿辭。」
1月24日
○乙亥,御朝講。大司諫慶世昌曰:「儀仗庫郞官,箇滿置簿,《大典》所無事也。雖載在《續錄》,非如繕工監役、四山監役之類也,豈可因其上言,兵曹擅自啓請乎?請速罷置簿之法。」上曰:「雖受敎,箇滿置簿,其令勿用。」
○御晝講。
○御夕講。
○禮曹判書申用漑啓曰:「橫經問難,稀世盛事,據經論難,不可失對。今講書官,大槪二十人,於四書二經,各出一大文,〈猶言一章一節之類。〉分授講官,四書則於一大文,各定三人,經書則一大文,各定四人,使之預習,貫通經史,出入無礙,至問難之日,使無失對何如?」上曰:「可。」
1月25日
○丙子,御朝講。
○政院啓曰:「咸鏡道觀察使尹珣,殿最守令時,不置一人於下等,請推考。」上曰:「守令所畏者殿最也。近者諸道觀察使,皆不肯用意殿最。豈今之守令,果皆善人乎?用意殿最,以盡其任者,只有忠淸道觀察使成世純而已。」
○臺諫啓曰:「橫經問難,帝王盛事。成宗卽位,一度行之,制度施爲,久未講究。今者該曹,擇日習儀,臺諫及百官,皆廢事以往。該曹托以未及考《儀軌》,秪令儒生,入庭敍立而已,如侍臣節次等禮,專不講習。承旨奉命以往,亦不具由以啓,經罷習禮,故憲府出公緘推問矣。盧公弼陰庇壽永,面欺天聰。今當治罪,以杜大臣挾私用情之路,固不可專釋。」上曰:「承旨但奉命以往,特以該曹未及考《儀軌》,不行習儀,失在該曹,非承旨之誤也。公弼只陳所懷而已,不可治以欺罔也。」臺諫再啓承旨事,依允,公弼事不允。
1月26日
○丁丑,御朝講。掌令安處誠、正言崔重演,啓盧公弼事。重演曰:「公弼始言:『錄功,則不可不敍用。』又云:『臺諫之言,在所當聽,』是志在中立,不可不治其罪也。」處誠曰:「橫經問難習儀,該曹曾不講究,故習儀之日,不習經罷,禮官及承旨,皆不當矣。侍講官只取正二品以上,彼從二品之中,豈無可合侍講者乎?大司憲、大司諫,亦未得入侍,似未便矣。」重演亦啓以此。上曰:「禮官則誤矣,承旨則非其任也。從二品人員,亦有可合侍講者,則參講可也。」特進官高荊山議:「申明徙民逃亡五口以上之邑守令治罪之法。」領事柳順汀曰:「不但徙民,定屬逃亡者亦多,而守令不告報根尋。請嚴明其法。」上曰:「若不擧行,則申明何益?」順汀曰:「民間未易得鹿尾、鹿舌,平安道尤甚。請令隨所得封進。」
○御晝講。講至《網目》魏主燾誅沙門。上曰:「佛氏雖亂天常絶人倫,魏主無問少長,盡坑殺之,王者不足取法。沙門,亦是我民,不必芟夷誅戮,然後可絶其根本。自然不崇其法,以其年壯者,充軍役,則異端自就滅絶。」侍講官徐厚曰:「今之所當革者,莫如忌晨齋。臣爲禮曹佐郞時,深知誕妄之弊。今若先革忌晨齋,則下人知上之不崇信異端,皆當感化,自不崇奉矣。」上不答。
○臺諫啓盧公弼事,請照律抵罪。又啓曰:「李俌爲釜山浦僉使時,乘朽敗船,欲擊倭奴,以邀功賞。而主將黃衡,報觀察使推之,又報防禦廳,廳移刑曹。刑曹若以軍法違主將之令照律,則其罪不小。只以杖八十照啓,而又減三等,終被笞五十,解見任之罪,得爲司果。設令俌箇滿遞來,不過如是,請更治罪。俌僥倖危道,欲邀功賞。當初主將之推,托病不出,仍匿京師,令其母上言,已被輕罪。後日邊將,亦必援此爲例矣。」不允。
1月27日
○戊寅,御朝講。大司諫慶世昌、持平李蘋,請治盧公弼、李俌之罪,上不允。世昌曰:「近來士習,日就卑下,文臣之求爲守令者,不可勝計。曩在成宗朝,尹孝孫以嘉善,求爲南原府使,是欲養親也。今則雖不爲親,爭求外任,是欲利己也。古之爲刺史者,謂之謫宦,今則纔遷三館,卽求守令,故文官有闕,則銓曹難於充差。此風甚不美也。」
○御晝講。
○禮曹啓曰:「橫經問難時,大司諫則當坐於階上副提學之列,大司憲則無從二品之班。往在辛卯年,從二品宰相,合於侍講者,亦令參講。今依其例,使大司憲參講何如?」傳曰:「《政院日記》有從二品得參前例,則今宜磨鍊從二品可參人員以啓。」
1月28日
○己卯,御朝講。司諫許硡、持平洪彦弼,啓盧公弼事,不允。
○御晝講。講至「魏殺司徒崔浩,夷其族。」檢討官蘇世良曰:「崔浩撰《魏史》,直書不諱,得史之法矣。刊石立郊,欲要其譽,故未免於死,而所以致其死者,魏主使之專制朝權故也。《綱目》筆法,特書『魏殺司徒崔浩,夷其族。』惡魏慘酷之政也。」參贊官金世弼曰:「凡史務從直筆。三代以下,旣置史官,又置野史,故雖閨門之內,狎昵之事,無不具載,以爲勸戒。人主固當優待史官以勸勉之,不可忽也。以直筆殺浩,雖魏之過,刊石立碑,則浩亦不得無罪。當其時魏主以高允爲直而赦之,獨不原浩,此則魏主之大過也。」上曰:「史官當直書毋諱,今之爲史官者,亦不可不直書也。」世弼曰:「史官之職,記時政得失,以直爲務。魏主命崔浩,撰《魏史》,務從誠實,而反加誅戮,非優待史官之意也。睿宗朝,有擅改史草,而身被大罪者。厥後修撰《成宗實錄》之時,有史官多記所聞,觸犯宰相,而宰相亦惡書其過惡,附會羅織,使起大獄。十年之間,禍患相仍,以至善類殄滅,士氣摧挫,故史事陵夷,誠非細故。今當歷鑑古跡,優待史官,則史官亦必增其志氣,專用力於斯矣。夫人主善惡,朝廷得失,皆二三史官,筆端所記後世亦以此傳信而取正,其所係尤重。近來擇年少爲史官者,良由此也。然人材有限,豈能盡得其能者乎?自今優待,則皆知感動,勉力於斯矣。」世良曰:「《時政記》,前此藝文館、弘文館,常仕修撰。今則不然,曠月未修,史事陵夷,漸不如古。自廢朝以後,人心怯懦,士氣沮喪。撰史者稍有危言,輒割去,至於日記撰集之時,了無可記之事。今能培養人才,使無邪念,則上雖不命,臣自直筆矣。」侍講官金克愊曰:「廢朝日記撰集之時,臣亦參焉。考於日記,了無所記,求諸家史,但書陰晴,故廢主行事,不能悉記,是誠弊習所使。且前時史官,非但記朝廷之事,兼書大臣之過,故起戊午之禍。以此爲史官父兄者,戒其子弟,毋得如是,故士氣日以陵夷,記史漸不如古。當優待以勸之。」上嘉納之。
○御夕講。
1月29日
○庚辰,御朝講。
○工曹判書姜渾啓曰:「橫經問難時,以臣爲禮儀使預差。若實差有故,則臣當代其任,臣喘證甚緊。升降呼吸,喘氣上衝,則不能出聲,故恐未堪任。來啓其由。」命改差。仍啓曰:「臣職兼成均館同知。成均館,作成人材之所,訓誨導養之責,專在同知與大司成。臣自少不解經學,雖拘於科擧,粗嘗涉獵,率皆口耳之學。及今釋卷已久,遺忘略盡,開卷欲讀,不能口讀。何以副聖上重學之意,塞諸生作養之望乎?請遞臣職,庶免尸官之誚。」不允。再辭不允。
○停晝、夕講,以上有感寒證也。
○禮曹判書申用漑,將視學時,禮貌未便者,十條啓稟。
一曰:設講榻於御座之西,臣未知此榻,爲講時移御之榻,又未知置經之榻也。參諸古典及我朝《儀註》、謄錄,皆未知所用之處。今考《唐史》、《宋史》、《高麗史》,皆無講榻之文,唯《開元儀註》,有講榻之設,亦未知何所用也。禮文萬代之標的,不可輕改,又不可以禮官未考之故而廢之。請令侍講官、講書官、臺諫、弘文館等,會于闕庭,收議何如?二曰:侍講官拜位階下道東,北向東上事。殿庭大朝會,則有東西班,故以庭中心爲上,今成均館庭,則地形隘窄,立于道東,則班首必立于齋下。或云:「分東西挾御路以立則可矣。」然禮文不可私改。須於議講榻時,竝議何如?三曰:講案設于御座之左事。臣赴京時,得皇朝弘治元年《視學儀註》,與此暗合。經案設于御座之左,一應所講書典,皆置于其上。至講時,禮房承旨,跪請取書于案上,授講官,則書冊整秩矣。四曰:侍講官之座,東西各重行,正一品在東前行,從一品在東後行,則於問難,似乎隔遠。其中主掌問難者,就西前行,以便問難何如?五曰:侍臣依古制,量人從陞。今臺上地窄,侍臣數多,似乎紛擾。臺諫、弘文館、藝文館講書官外,勿許陞坐階上何如?六曰:《儀註》云:「講書官、侍臣,分東西坐階上。若以職次分坐,則講書者越次迭出,似乎紊亂。請令講官皆坐西階,侍臣皆坐東階。七曰:成均館內庭隘窄,而錄名儒生,今幾二千。恐於內庭,未得盡入,量人入參,其餘於外庭供饋何如?八曰:賜酒時,侍講官、講書官、侍臣等飮訖,自下以次降復位何如?九曰:班首進爵,內侍傳奉未便。請令班首直進。十曰:禮多變易,請更習儀慣習節次。
傳曰:」皆如所啓。「仍問曰:」動駕時,御遠游冠絳紗袍,祭時冕服,講時翼善冠袞龍袍。還宮時當御何冠服?「用漑回啓曰:」當以講時所御翼善冠袞龍袍還宮耳。「
1月30日
○辛巳,典翰李沆啓曰:「臣父子同官,本無相避,然弘文館,非如承文院、校書館例也。論思之地,不可父子同任一館。又賓廳會議時,則副提學以下,皆在一行,尤不可父子同坐一行。請遞臣職。」傳曰:「考古例後當發落。」仍問于政院曰:「近來兄弟同任弘文館者則有之,亦有父子同官者乎?考古例以啓。」政院回啓曰:「此甚稀罕之事,近來所無。世祖以弘文館爲集賢殿時,金禮義五月拜副提學,其子性源,九月拜著作。詳錄於先生案,世亦傳說矣。」上謂李沆曰:「已有古例,其勿辭。」
○交城君盧公弼啓曰:「臺諫,以臣於具壽永事,朦朧啓達,沮抑公論,欺罔天聰,人臣之罪,孰大於是?臣雖無狀,固不至於欺罔。若非上所親聽之言,何所發明?假令壽永,爲臣之切交,何敢於上前,有所挾私而欺罔乎?臣今衰老,志氣昏耗,計較舛錯,得罪公論,不宜靦面居大臣之列,乞引退,以保餘年。臣之欲退趑趄囁嚅者,非一日矣,非爲被駁而辭退也。」上曰:「是予所親聽。豈挾私而言乎?其勿辭。」公弼又啓曰:「臣之所啓,雖不至於欺罔,臣平日不見信於人,而爲衆所賤惡,故如是耳。今臣年老,計較舛錯,得罪公論,不宜在職。況古例,臣之於君,有少仕老退者,此君臣相保之道也。臣以衰老昏暗乞退,非以被臺諫之駁,而憤惋辭退也。欲蒙上恩,以保餘齡也。」上不從。「
二月
2月1日
○壬午朝,光原君盧永孫啓曰:「正月二十五日,臣立弘禮門內,有人呼云:『見我文書。』臣入朝房招問,則其人醉甚,故不問還送。其後右人謂臣於闕內,無緣毆打,發訴刑曹。刑曹推臣奴子,奴不勝杖誣服。請移他司,公正分揀。臣以微賤,位至正二品,常懷恐懼,安敢如此乎?」傳曰:「移他司分揀。」政院啓曰:「盧永孫事,刑曹方推,時未入啓。永孫敢以自己訟事,擅自來啓,至爲無禮。況祖宗朝,以自已訟事來啓者罷職,無職者付處,已有法令。請推永孫,勿移他司。」傳曰:「以其來啓故允之耳。今考《續錄》,紛紜告訴者罪之,此法近不申明。祖宗朝所爲,亦是一時之事,其勿推永孫,亦勿移他司。」
○領議政金壽童啓曰:「侍講官拜位,設道東,北向東上夾御路而立,禮曹所啓甚當。」傳曰:「可。」
○禮曹判書申用漑啓曰:「橫經問難,今旣退行,外方儒士,旅食於京,甚爲有弊。初試則勿退行,而殿試則於橫經問難後,行之何如?且不退初試日期,則其不中初試者,必還鄕土,視學之日,儒士數少,則有虧觀聽,請試取六百人。古亦有六百館試,故敢啓。」傳曰:「可。」
2月2日
○癸未,憲府啓曰:「禮曹正郞金湜,罪狀非輕,今方爲遣兼御史推覈,而禮曹請令行公。禮曹何知其事竟,而敢請行公?誤錯甚矣,請勿出仕。且禮曹判書申用漑,擅罷習儀事,法司緘問,用漑變飾言辭,侮慢法司。請治其罪。」傳曰:「金湜事依所啓,用漑泛稱遲晩,故以爲倨慢。然習儀事,與三公同議處之,非用漑擅罷。宜棄而勿推。」再啓不允。
○金壽童、柳順汀、成希顔、盧公弼、權鈞、姜渾、李蓀、金應箕、洪景舟、申用漑、鄭光弼、李坫、朴說、安潤德、高荊山、安瑭、洪淑、成夢井、李繼孫等議:「本朝《視學儀》,設講榻於御座之西南向,似是臨講時移御之座。禮文無陞降節次。且《文獻通考皇太子視學儀》,設皇太子座於東壁西向,設講榻於北壁南向,設太傅、少傅座於西北南面云。太子視學,皇帝不與焉,而太傅少傅之座,與講榻,皆在北壁,則講榻非御座明矣。若以講榻爲置經之具,則當云案,不可云榻。且於禮文,無置經節次。若曰講官講書時,置所講書之案,則其案不宜南向。講榻之設,臣等未解其義。設講榻之文,見於《開元禮制》,而本朝《五禮儀》,全據《開元禮》撰定。宋朝及大明皇帝《視學儀》,則竝無設講榻之文。今此視學,姑闕疑勿設,令赴京人員,備細質問而來爲便。但本朝《視學儀》,只有書案,無置經之案。依大明《視學儀》,設經案于御座之左,置經分授講書官似當。」南袞、李世仁、崔淑生、安彭壽、權敏手議:「我朝《視學儀》,雜採唐《開元禮》與高麗之制,而講榻之設,獨遵《開元禮》,不載句當之事,誠如禮官所疑,設者謂設御座,所以受群臣起居之禮。設講榻,所以屈尊下座,以便問難,此設似當。然據《文獻通考》《皇太子視學儀》,設太子座於東壁下,設講榻於北壁,則特是虛設非爲屈尊下座而設明甚。說者又疑講榻,卽是講案,然榻與案懸殊,棲經之具,不可謂之榻。臣等妄意以爲,講榻卽講座也。爲師傅者,坐而受經之處,雖以人主之尊,不敢當師傅之位,仍設其座,以寓隆師之意爾。況其文,凡御座及太子以下之座,令尙舍設之,而獨於講榻,監司主之,則其非進御器物亦明。臣等又按宋朝及皇明《視學儀》,只設御座,而無講榻之文,高麗之制亦然,則帝王因時損益不同,不必拘於一例。今次講榻之設,終無一定之論,則雖刪而去之,似無不可。但今《儀註》云:『侍講官以下,行酒五爵而止。』方問難之際,迭起而行禮,已爲煩擾,饔膳之進,必至喧聒,甚非所以潛心性理,至誠求道之盛意也。聖上宗主斯道,蒐求曠典,以新一代之耳目,而獨此一事,有未盡善。臣等竊謂刪去行酒之禮,俟論難旣畢,只賜茗飮,雖違《儀註》,允合事體。」柳崇祖、具之愼、金硡、李蘋、金安老、崔命昌議:「講榻或以謂經案,則榻床也。古云臥榻下榻,皆坐臥之具,不可以經案爲講榻也。《開元禮》,尙舍設御座,而於講榻則云,監司或以國子監所設,疑其爲經案。凡御座,則尙舍設之,幸學講說之座,則監司設之,有何不可?《儀註》云:『設講榻于御座之西南向,設講書官講座于前楹間,當講榻北向。』若以爲經案,則不可使講官,當經案而論說,若以謂虛座,則又不可虛設於御座之西,使講官當其前也。臣等妄意,古之聖王,聞善言則拜,橫經問難,蓋拜老乞言之遺意也。先於御座,受群臣之禮,當講而移御講榻,以示遜志求道之意,講訖,還御座,畢其禮,似亦無悖於古意也。然唐、宋視學之儀,皆不擧移御講榻之節,不可以一時臆見,遽定大禮。必須講求古意,參酌時宜,使不乖於禮。」黃㻶、李鐵鈞、許硡、金安國、安處誠、尹倬、成世昌、宋好義、洪彦弼、許遲、金希壽、蘇世良、尹止衡、柳墩、蔡忱議:「我朝《視學儀》,本《開元禮》,而講榻之設,禮官未究所用。或謂『當講之時,人主下坐,以示隆儒重道之意。』或謂:『設此蓋所以置經書於其上者。』臣等竊謂視學,人君之盛禮,一擧一止,皆所以示敎,宜無不詳於《儀註》之中。苟有遜就下座之擧,則禮無有大於此者,獨不詳著其陞降之節乎?況攷累代視學之儀,於侍講、講書等官,以及文武百官陞降進退之節,莫不詳擧,而獨於人主降就講榻之節,略無一言及者,則其非人主降就之座明矣。又按《開元禮》《皇太子視學儀》,設皇太子座於堂東西向,設講榻於北壁下南向。苟以講榻,爲人君謙沖就下之座,則何獨於皇太子視學,舍東壁之卑,而反就北壁南向之尊乎?又按《開元禮》,凡御座及皇太子以下諸臣講官之座,皆尙舍設之,而獨講榻,監司設之,則非人君所御,亦明矣。又按皇朝弘治年間《視學儀》,於御座之左,有經案,無西設講榻之文。講榻苟關於人君謙降之大節,則皇朝之禮,豈不講究而行之乎?然則講榻之設,果何所用乎?臣等意蓋設虛位,以爲講官當前講論之標,兼寓人主不敢自當經師講問之位。豈不通於謙沖尊道之意乎?抑或別有他意也,未可知也。若未得盡究其制禮之本意,則姑取皇朝損益之禮以從事何如?」上從壽童等議。
2月10日
○辛卯,命禮曹及司饔院,議減供進鹿尾、鹿舌。〈史臣曰:「在燕山朝,恒貢之外,別徵無藝。一舌一尾之直,幾至綿布七八十匹,緣此守令,多坐罷,人民益逃散。燕山分與後宮,轉鬻于外,使之取利,責供之急,爲是故也。及上卽位,時論皆以爲當先減此物,以除民瘼。至是始量減其一分。」〉 ○禮曹判書申用漑啓曰:「文廟別祭親行時,以享禮則其禮備,以酌獻則其禮至略。臣以謂釋奠未久,意必以酌獻禮行之。但橫經問難,曠代之盛事,近年不親祭于先聖,雖旣行釋奠,今以享禮行之,亦無妨於事體。然非禮官所擅,故敢稟。」傳曰:「考成宗朝例以啓。」回啓曰:「成宗朝,初度視學,乃辛卯年春三月也。己丑年十一月,睿宗昇遐,以是推之,僅閱一年。期年之內視學,禮文所無,然當更考以啓。但釋奠,必於二月上丁行之,三月視學,則其非釋奠明矣。」
2月11日
○壬辰,刑曹判書高荊山啓曰:「繼母年至七十九,衰疾轉增,臣且有病。請解職,歸養調病。」傳曰:「卿母所在近處觀察使有闕,則當差遣,其勿辭。」禮曹啓曰:「成宗視學,辛卯年乃其初也。」傳曰:「成宗再視學時,用享禮乎?用酌獻禮乎?成宗以其初度視學,故用享禮矣。予卽位後,旣行親奠。今已再矣,亦以享禮行之無妨乎?」下《輿地勝覽》于政院曰:「予觀徐居正《視學記》,有上親執帛跪受之文,前有賞賜之例。今次《儀註》,何無其文乎?」左副承旨李思鈞啓曰:戊戌年養老乞言時,則以酌獻禮行之矣。今禮官,以稀罕之事,故欲以享禮行之。賞賜則辛卯年,有賜侍講官紗羅之例矣。然此特一時之恩數,故不載於《儀註》矣。若其執帛之文,則記事者於文字之間,偶爾成文,非親執帛以賜也。當廣問以啓。「傳曰:」祭則用享禮,賞賜之例磨鍊以啓。「思鈞更啓曰:」今考日記,其日有賜紗羅之語,而越三日,有分賜紗羅承傳。臣意以謂必非其日分賜于講次,隨後賜給明矣。當令禮官,廣問于其時講書宰相,磨鍊以啓。「
2月12日
○癸巳,傳曰:「橫經問難後,侍講官一品已上,則當賜羅各一匹,二品則紗各一匹,其令尙衣院預備。」李思鈞啓曰:「考辛卯年侍講官賜給例,十員則賜胸背羅各一匹,十二員則賜無文紗各一匹。今則何以爲之?」傳曰:「一品則依前例,以胸背羅,其下以有文紗賜之。」
2月18日
○己亥,憲府啓曰:「頃者刑曹判書高荊山,以繼母年老,乞歸養,殿下欲待其道監司有闕除授,至於奉承傳。夫監司,守一方之寄,任黜陟之權,非如守令待闕差除,因此歸養者之例也。況監司之遞,在期年之外,何可預奉承傳乎?請勿擧行。且荊山前爲咸鏡監司時,以營重記,付緜布、魚鹽、紙地、鷄豚等物,欲設社倉,請于戶曹。戶曹以爲,自祖宗朝廢之已久,今不可更設,遂以所付之物,貿穀補軍資,以一萬八千餘石,錄于會計,率皆有名無實。今者各官守令,欲充其數,則將加賦於民,其弊不貲。近來朝臣,奉使于彼道者,皆言其弊,以至一道騷動,民人嗟怨,誠非細故。請痛治荊山張虛名欺罔之罪。且慶尙道節度使黃衡,性本貪暴,前爲咸鏡節度使時,以貪暴無厭論遞。又爲慶尙兵使,猶不改前行,貪暴倍舊,又論遞。適値前年,倭變猝起,朝廷不暇計衡之貪暴,以衡爲防禦使,仍授節度之任。貪暴益甚,作弊不貲,試以所行之事,枚擧而啓之。托以揀取閑良公私賤能射人爲名,受密封,而奸吏因緣用權,不論老弱,少有嫌怨,托密封抄錄,受賂卽去之。因此民間騷擾,離散過半矣。且如漆木,自經廢朝,斫伐殆盡。今者托爲修軍器,督納民間,倍數濫徵,民不能支。至如魚箭,沿海之民,所賴以資生者也,今衡漁奪民利,窮極漁捕。至用軍卒之馬,運載興販,以此軍馬俱困,雖有賊變,不能防禦,而大患將起矣。頃者禮闈,以南方凋瘵之弊,發爲問目,而擧子等,萬口一談,皆極陳黃衡貪暴無厭,軍民潰散之狀。以此事見一道之公論矣。防禦廳,以密封之騷擾民間及不論罪犯輕重,而輒施嚴刑重罰,使軍卒,無完膚,不能騎馬,且多聚校生于營門,托爲講書,曠日不放,弊亦不貲,擧此數事,移文于衡,朝廷亦知衡之貪暴矣。臣等所聞,雖止此數事,其餘未聞者,何可勝言?南方防禦最緊,而主將失道至此,朝廷豈無一人可任南方之將者乎?請廣議愼擇在庭有名望及外任者代衡。」傳曰:「朝臣有親老乞歸養者,近處守令待闕差遣例也。如荊山者,不可許其歸養也,故令待其道監司之闕,差遣耳。貿穀補軍資事,未知有補於國,有損於民,當問於該曹。黃衡事,一所儒生〈表憑也。〉對策,果陳其弊矣。然民之受弊與否,予未詳知。大抵爲防禦諸事,別作古所未爲之事,則民之受弊,容或有之。然知南方防禦首末者,莫如黃衡也。固不可輕易邊將。」再啓不允。〈史臣曰:「荊山本心非欲聚斂附益。只緣處事麤率,反遭毁謗,至比弘羊、孔僅,指爲聚斂之臣。時論惜之曰:『盡心國事者,自此解體矣。』或云:『掌令安處誠,力主攻駁。』或云:『是時文官徐祉,爲慶城判官,有憾於荊山,構捏中傷。』祉之爲人,用心險詖,喜言人過,而自處不謹,識者以浮妄目之。竟不爲時論所容。」〉 ○尙宮朴氏,以其族親還賤事上言,政院啓曰:「前日臺諫,以王后族親及朴氏族親從良未便事,累日論啓得請,而依法從良人外,餘皆還賤事,奉承傳。臺諫見承傳曰:『何不擧朴氏族親之事乎?』其時色承旨,遂以其言取稟,自上以爲:『擧大綱奉承傳,則其餘,該司當分揀矣。』今者上言,甚違於法。」傳曰:「前承傳,只據王后族親而言耳,非及於朴氏族親矣。」色承旨李希孟啓曰:「臣見傳旨,朴氏事當在其中,故啓之。」命該司分揀。
2月19日
○庚子,臺諫啓曰:「北方人心易動,將生變故,請速下諭,停貿穀,以寧民心。且荊山張虛誤國,何以備列六卿?刑官事務甚緊,又不可被推行公,請速遞之。黃衡所犯,昨日已條陳。願速快斷。」傳曰:「荊山事,旣命戶曹考啓。考啓則當知矣。豈可以此,遞判書?黃衡事,今方日暖,海路風順,賊變可慮,知防禦首尾者,無如衡。且將帥不可輕遞也。」諫院又啓曰:「頃者慶尙右道水使擒倭論功,甚不當。其區區斬獲,何足論功?又聞馳襲倭船,我船一隻敗沒,人馬多溺死,而匿不以聞,請推。」〈兵使柳聃年、水使李卷。〉傳曰:「水戰非我長技。然有斬獲可嘉,故已收議論賞矣。敗船匿不以聞事,推之可也。」餘皆再啓不允。
○傳于右副承旨金世弼曰:「高荊山貿穀補軍資事,有補國家者幾許,有弊民間者幾許?其以此意幷問之。」世弼回啓曰:「當初荊山,請以營中所有,爲社倉,則必有儲畜矣。若有補於國家,則誠爲美事,若起民怨,果如臺諫所言,則甚非矣。然戶曹只知穀數,豈能知其虛實?」傳曰:「弊之有無,宜馳書本道以問,且令姑停納穀。」
2月20日
○辛丑,臺諫啓曰:「高荊山今方推之,終必以法定罪矣。豈可出仕乎?況刑官事務甚劇,尤不可久曠,請速遞其職。荊山以貿穀,虛張其數,以起民怨,朝廷皆已悉知,不須下問于其道,然後停之。黃衡貪暴之狀,前已歷擧條陳矣。將帥所行旣如此,則縱有邊釁,其能威服士卒,以御其敵乎?士卒不爲之用矣,請急遞其職。」再啓不允。
2月21日
○壬寅,臺諫啓高荊山、黃衡事。憲府又啓曰:「近日訟者,據乳母新奴婢得後所生,勿分給之法,請考法前法後分揀,紛紜呈狀。臣等考之,則乳母新奴婢得後,所生奴婢,勿令分給之法,甚爲未便。此法若行,成長旣婚嫁者,則所得甚優,推弱未婚家者,則所得甚少,而尤未便於奴婢數少者。請勿擧行。」傳曰:「黃衡事,若果如所啓,則衡亦不得無罪。但防禦廳,以其風聞行移耶?抑亦的知其事而行移耶?若的知之,則所當先啓矣。其問于防禦廳。乳母新奴婢得後所生勿分事,其時掌隷院取稟,故收議于大臣而酌定矣。法旣立,則不可隨弊隨改也。」再啓皆不允。
○防禦廳啓曰:「黃衡事,本出於風聞,不可保其的實。若的實,豈不以此言啓之乎?衡雖作事錯誤,貽弊於民,率皆公事,非一己之事也。受密封,所以慮能射人遺漏也;講書生,所以慮托儒籍而避役也;嚴刑罰,所以矯軍令之解弛也。他事若不甚非,恐不可以此,經易邊將也。」
2月22日
○癸卯,防禦廳啓曰:「左道水營,移鎭干釜山浦便不,不可獨斷,請廣議。且多大浦,斗在海潯賊路初面,脫有事變,救援難至。其可移處築城,從事官之去,令與兵水使,看審西平浦等處,同議築城,豈容有誤?然或有非之者,請令新監司,更與邊將,看審便否馳啓。」傳曰:「可。」
○臺諫啓前事,不允。
○命政府、兵曹、知邊事宰相,會議慶尙左水營移鎭便否。金壽童、柳順汀、成希顔、李蓀、金應箕、洪景舟、辛允武、鄭光弼、朴永文、洪淑、尹熙平、崔淑生等啓曰:「釜山浦在賊路初面,移置水營于此,則防禦似便。但以形勢觀之,則主將當居中,控御左右,而移在釜山一路,若寧海等處有變,勢未及救。且水營,本自釜山,移于開雲浦,當初移設之意,未可知,今還移于釜山,其無貽弊東萊,亦未可知。大抵移鎭事重,不可以一時利害,輕易變更。更須商度,可永久無弊,然後移之,令本道觀察使,同兵水使,商度便否啓聞,更議施行。」
○江原道淮陽、斂谷地震。
2月23日
○甲辰,臺諫啓前事,不允。
2月24日
○乙巳,御朝講。大司諫慶世昌、掌令金協,論啓前事。協曰:「年前遣臣,問民疾苦於北道。鏡城之民,以貿穀爲悶,至於呈狀曰:『近來年凶,糴穀尙未能畢納,今若貿穀,安能支當乎?』所經各官之民,皆以是爲怨。一一道之嗟怨,可知矣。一邑守令尙不可與民爭利,況受方面之寄者乎?今雖問于其道,必不對之以實,適足以固其虛數,而貽弊於民也。」上曰:「荊山事,若如所言,則弊固多矣。前日爲監司時,勉力國事,屢有大功,朝廷皆知矣。問其事之虛實,然後當量宜處之。」協曰:「寧有盜臣,不畜聚斂之臣,此與聚斂何異哉?」上不答。
○御晝講。
○御夕講。
○臺諫啓前事,憲府又啓曰:「王后族親,違法從良者,前年累朔論啓,蒙允還賤。近者尙宮朴氏,以族親還良,違法上言,而該司防啓,特命還從良,此固法外事也。大抵《大典》內,王后小功親則從良,而緦麻不與焉。今以保母族親,屈法從良,數至十餘。是保母之尊反重於王后矣,請勿從良。」傳曰:「《大典》內,王后族親緦麻,則勿令從良,故幷令還賤。朴氏則保母,而本無子息,故自祖宗朝,限三寸別例從良。雖不載《大典》,依祖宗朝特恩,從良耳。」
2月25日
○丙午,御朝講。大司憲安瑭、獻納成世昌,啓高荊山等事。領事金壽童曰:「黃衡事,臣未曾詳知,因臺諫之啓,始詳聞之,所失果大。臣前與柳順汀、成希顔,論南方事曰:『南方之民,昇平日久,未諳兵事。』不意變起,一道騷然,而衡欲固防禦,別作古所無之事,則民必怨之矣。且今三四月,誠倭變可慮之時也,易將似難,故未卽啓之耳。南方之事,至於此極,軍未在家,長赴防戍,民窮卒疲,弊將難救,欲固防戌,則民必疲。但欲字民,則防禦虛疎,欲令百姓安而防禦固,臣未得長策也。衡之本性,則臣未之知也,戰守,固衡之能事也朝廷知衡作弊而不遞,雖似不當,今方防禦緊急,代以新將,則恐致虛疎臣與柳順汀、成希顔,熟計深思,而未得長策。然徐當熟議更啓。」上曰:「黃衡事,以防禦廳行移觀之,則甚非。然欲令軍卒之多,故如是耳,南方之民,未諳防禦之事,故如是怨望矣。衡知防戍首末,不可輕易矣。」瑭曰:「以我朝之事觀之,許琮、李克均,俱以廟堂大臣,出爲北道節度使,誠以防禦爲重耳。今者南方事重,豈惜重臣而不遣乎?且黃衡素無將才,特以一時與柳聃年,共力討賊,故仍授節度。而大臣以難遞爲言,是特保全衡也,非爲國之計也。」壽童曰:「請廣議於朝,以聞群策。」世昌曰:「大臣之言,必詳料而啓之。衡前爲北道節度使時,軍多怨叛,腐心切齒者非一,而皆曰:『朝廷豈無良將,而使我遭此貪暴,以受其困弊耶?』大抵軍士憤惋,則其能成事乎?南方事急,擇賢而代衡,則民始悅而安業矣。借曰衡能於禦敵,士卒怨叛,則衡豈能獨禦乎?本土之兵旣困,則將何以支敵乎?此非臨陣易將之例也。請速遞之。大臣之計,恐未當也。」上曰:「南方事果重,所當廣議。然防禦廳大臣非一,當熟料爲之。」
○大司憲安瑭、大司諫慶世昌等啓曰:「前日於經筵,掌令安處誠啓曰:『橫經問難時,侍講官、大司憲、大司諫等,皆當入參。』云,故上亦令入參。今考禮文,侍講官則正二品已上,而無大司憲、大司諫入參之例。此國家盛事,後日亦必以爲常禮,不可以一時之議,遽變古例。且大司諫於講書官之行入參事,已曾習儀,以非講書者,入參於講書官之列,似未便。欲於侍臣之班入參,則本無堂上侍臣,其班次亦未便。且講書官中,臺諫入參者甚多,豈必大司憲、大司諫,違例入參乎?請勿入參。」傳曰:「當初禮官,以正二品已上,磨鍊以啓,而又考成宗朝例,則有從二品入參之例,不可改也。」瑭等又啓曰:「橫經問難,稀世盛事,不可遽變舊例。成宗朝雖從二品入參,此必一時望重之人,故雖不合於禮文,從權入參矣。臣等了無物望,而又不合於禮文,請勿入參。況明倫堂甚窄,不可多數入侍矣。」傳曰:「當議于政丞。」政丞議,皆曰:「勿參似當。」傳曰:「大司憲、大司諫,勿入參。」
○漢城府判尹安潤德、左尹韓亨允、右尹孫澍等啓曰:「惡米犯禁者,壬子年全家徙邊立法,而以其太重,故於庚申年,收議宰相,定爲決杖一百,徒三年收贖。丁卯年因安熟輪對,復立全家徙邊之法,臣等未知從何法而用之,敢取稟。臣等之意,雖杖一百,不爲不重。」傳曰:「果太重,依庚申年法行之。」
○禮曹啓曰:「文廟別祭,初九日當行,然今更思之,初五日乃誕日,當有賀禮,不能齋戒矣。請於十一日行之。且三月三日耆英會及經筵官賜宴,乃前例也。今方酒禁,何以爲之?去年九月九日,則雖酒禁,特命行之矣。」傳曰:「文廟別祭,則十一日退行可也。耆英會等事,雖酒禁可行。」
○御晝講。
○御夕講。
○臺諫啓前事,又啓曰:「陸閑居沃川,依憑私債,侵奪民田,使不得安居。欲推其情,而事干盡逃,只有六人矣。且旣錄贓案,恃其豪强,侵虐日甚,自沃川至靑山地境,居民盡逃。若仍在沃川,則其民畏脅於閑之威暴,必不還來矣。請移閑於家鄕隔遠之地,而令勿出入,使流民還集。令監司許令陳訴,推還土地。」傳曰:「陸閑事,時未見照律矣。豈可以法外之罪,加之乎?令監司禁其作弊,還集流民,甚可。」再啓皆不允。
2月26日
○丁未,御朝講。執義尹希仁、正言崔重演,請遞高荊山、黃衡,請改乳母新奴婢所生勿分法。請改朴氏族親從良之命,請移陸閑于他邑,推還流民土田。上曰:「荊山果以虛無之物,貿穀於民,則甚非矣。然受方面之任,豈不熟計而爲之乎?況今姑停貿穀,當問于其道,然後可知虛實矣。」領事柳順汀曰:「營重記所付之物,各官守令,皆自用,而未及充備。監司、兵使遞來之時,問其有無,則守令答之以有是,故皆以實數施之。高荊山事,行移於彼處,問其虛實,則可知矣。大抵彼道軍糧大乏,難供軍用。前此朝廷,亦慮此事,計之非一,而終不得當,故其道軍官,量宜從減,或令自備糧料矣。荊山本盡力於國事者,而此等貿穀事,則果非矣。以他事觀之,則於撫民必盡情,於國事必勉力矣。今旣下諭於彼,問其虛實,若果實數,則依舊錄之,若非實數,則減之似當。近來北道,連年凶荒,故得穀似難,歲若少豐,則貿穀甚易。究其本心,則卒皆爲國,豈可以此遞之?且慶尙一道,閑良甚多,兩界則道內雖狹隘,軍額幾二三萬。慶尙道則道內甚廣而軍額八千餘數,豪强子弟,皆免軍額,故軍皆殘劣數少。且名爲業儒者,雖不解一字,冒托儒籍者頗多。今衡欲搜括此等人,以充軍額,故有此密封、講書等事。侍講官徐厚曰:」衡、依憑漆箭,不論邑縣大小,責納液漆一斗。漆箭所用,豈如是之多乎?以此觀之,則不用意奉公,專意營私,可知矣。豈可謂之爲公乎?且衡爲咸鏡道兵使時,多貿貂皮而來。李俌亦在其道,細知其事,而心常鄙之。適到人家,不知座中有衡之子,而揚言曰:『衡眞無狀宰相。新遞北道,所齎貂皮無數,轉販取利。』衡聞此心御之,常欲報復。及俌爲釜山浦僉使,衡幸俌在其掌握,百計中傷。俌無大失,而衡發怒,欲加重罪。俌揣知其意,卽稱病,衡遂拿俌軍官二人,各杖一百,終夏病瘡幾死。且衡之所與訟奴婢者,在行伍間,衡誣構虛,杖其人一百。是皆因公報怨,其於撫御士卒何如乎?一道之民,皆曰:『寧死於倭手,不欲死於黃衡之手。』中外皆知此言矣,而只緣九重深邃,未及聞此弊矣。將者,三軍司命,侵暴如此,士卒豈不怨叛?柳聃年則無一言及之,而詆衡如此,一道之民,豈厚於聃年,而薄於衡耶?欲防倭寇,而反殲盡吾民,誠可慮矣。請速遞之。「順汀曰:」黃衡事,果如徐厚所啓,則甚非矣。然近來人心不淳,守令等若遭貶,則必造言詆毁監司,使之騰播物論,凡人之言,未可盡信。且徵漆之事,問于各官,則可驗其實矣。凡衡之所爲事,皆令推問何如?「重演曰:」順汀欲推之言,甚不可。若不得已推之,則先遞可矣。豈可仍授閫外之任,而推其所犯?「順汀曰:」漆箭雖不用漆,可着桐油矣。今後皆令用桐油爲便。徐厚曰:「推之則民皆畏其强暴,誰能對之以直乎?衡所犯,若不的實,則南方人豈皆如出一口乎?」重演曰:「徐厚所啓事,不見於事,雖未可盡信。民人逃散之言,已見於事,不足爲疑。」希仁曰:「大抵主將,不使軍卒愛我,而能成事者,未之有也。」順汀曰:「黃衡性雖貪酷,然臨事則必勉力矣。所行若善,則豈有如此紛紛?覈推其實可矣。徵漆事,最易得實。若考其各官書目到付,〈觀察使答守令狀報之名曰:」到付「守令有所納於監司,必錄其數于書目故云。〉可知矣。」
○臺諫啓前事,又啓曰:「陸閑居沃川,托以失榧子槨板,徵於沃川郡吏,又奪仁化驛馬位田,作家而居。請移于他邑。」上曰:「陸閑攘奪田地與作家等事,不可的知,推閱可也。」再啓皆不允。
○御夕講。
2月27日
○戊申,御朝講。持平李蘋、正言權橃,啓高荊山、黃衡、尙宮族親事及乳母新奴婢所生不分事。又啓曰:「陸閑素無才德,而今則自分永棄,多行不法。聲言徵債,攘奪民田,幾於數三百頃,聞人有美妻,奪以嫁其子。及聞從事官李芑之行,恐嚇其鄕人曰:『李芑我之切族也,必不窮訊我事。汝輩若有輸情者,吾當毒汝。』刦之使不得直招。今者縱令其道監司訊之,不過定差使員推之耳,必不得情,請徙閑遐裔,使民生安業。」反覆啓之,上曰:「黃衡事,問諸宰相,皆曰:『易將固非細事。』予意亦以爲不須遞也。且無望重可任將帥者奈何?陸閑侵奪民田,罪雖可徙,然竄逐乃律外之事,推考後可以定罪。餘不允。」又啓之,上不答。
○御晝講。
○御夕講。
○臺諫啓前事,皆不允。
○下陸閑于義禁府,問以攘奪民田及奪馬位田造家等事。
○成均館司藝金安國,吏文庭試居首,命賜毛馬粧。
2月28日
○己酉,御朝講。大司諫慶世昌、持平洪彦弼啓前事,不允。
○慶尙道觀察使宋千喜啓曰:「本道失農,左道則緜布半匹直米七八升,右道則僅一斗,赴防軍士,皆以緜布換米。以此南民之食益乏,貢物有可蠲減者,令該曹與防禦使,同議以減何如?又聞本道驛戶,多有逃散,以此殘弊倍甚。加以去年黃豆不實,故立馬者,剉葛莖雜牟麥飼之,馬不得充肥。雖有邊警,勢難馳報,誠爲可慮。道內濫騎作弊者,臣當嚴禁。限今年秋成,減損乘馹之人,使之蘇復,亦令該曹與防禦使,同議施行。」傳曰:「當議之。」
○咸鏡北道節度使馳啓曰:「兀狄哈等殺虜城底彼人幾盡,唯餘五六名,移接東長城外。請於賊路初面美錢水洞及吾里洞兩口,錢江煙臺及松峰底於汀灘通望處,除守護加設煙臺,以固防禦。」上從之。
2月29日
○庚戌,御朝講。持平安處誠啓曰:「高荊山使百姓愁怨,甚於古之搉鹽鐵之事。雖桑弘羊、孔僅、宇文融之輩,蔑以過矣。」與正言崔重演,同辭啓荊山、黃衡、尙宮族親及乳母新奴婢等事。領事成希顔曰:「乳母新奴婢事,皆云人多冤抑,更議處之何如?高荊山所爲細碎,臣以謂性本勤儉所致。前日李克均、成俊、李季仝等,往咸鏡道設堡開道之時,臣爲從事官,行掌務之任。時欲遣從事官,觀其形勢,而難其人,問臣,臣對以尹璋。克均、成俊等,性不喜飮,以爲此人嗜酒,不可任大事,可擧他人。臣又擧高荊山,兩相問:『何以知其可也?』臣答曰:『其性勤儉質實,此可取也。』問:『所謂勤儉者何事?』臣答曰:『荊山前爲內贍僉正時,釀酒多至十餘石。掌釀者偸食,多和水,以酒味不佳,故政院請罪。荊山知此弊,親見以釀。時方隆署,荊山憾前日之得譴,坐于井頭,監洗米訖,又坐于廚,親見蒸之,待冷和麴,入甕而後,連三日直宿。以此人不得盜,而酒味香烈。此雖小事,其勤儉可知。』成俊等云:『能爲人不能爲之事,果爲不易。』遂請陞加,爲從事官以遣之。荊山至北道,審地形開道之時,或步行一息程。其道人民及所同往者見之,皆以爲難,而成俊、李克均等,亦皆許之。此皆非外飾,而畏人毁譽者所爲也。今此貿穀事,亦非强作邀爵位而然也。荊山後爲司僕正,寺中養馬豆菽甚多,而率被盜竊,馬未充肥。荊山知此弊,親自飼馬,馬極飽腹後,以繩較馬腹圍大小,而繩之兩端,着標藏之篋中,有時抽栍較之,若減圍,則必杖飼馬者。以故不數月,而馬皆肥健,此皆本性勤儉故也。其後除咸鏡道兵使,遞來未幾,又授監司。朝廷皆言甚當,而以纔來旋去,難之。臣時爲吏曹判書,聞北道之人,不能聊生,特啓請差遣,赴任之後,事多有功。且貿穀事,亦以六鎭軍馬俱困,穀數甚少,雖軍官從事之徒,不能饋餉,故設此計也。臣問於辛允武,允武曰:『營重記付物一邑,有大口魚一百尾,則荊山減半,但取五十尾,一介直粟五升,則荊山減捧三四升。』必謂此也,然非敢聚斂,乃爲國家補軍資耳。今若論以一時錯誤之事則可矣,若以爲終身之咎,則後無勸勵之人。」安處誠又啓曰:「古之搉鹽鐵酒茶者,亦非爲身也,皆爲國也,厥終或有亡其國者。今荊山初啓聚斂之事,其漸不可不預防。且荊山之事,又有乖戾者。聞北道監司、節度使、守令等,當論賞軍士,接待野人之時,以營儲魚物分給。若以魚物貿穀,則其於論賞接待之時,當用何物耶?是釣名明矣。且聞荊山買牛馬鼎釜,以與入居者,此則猶或可矣,以魚物貿穀,錄于會計,似乎謀利,甚不可。」希顔曰:「荊山買牛馬釜鼎,給入居人之事,臣亦聞之。荊山於營中一應公事,書寫紙地,分定各官,收分入樻,量入爲出,使典守者,不得偸半張紙。多剩餘紙,一卷直米二斗,則減貿一斗,以此給付衙前及營人,買牛九十餘,又貿鼎釜,以與入居人。且咸鏡道入歸之途,皆由咸興府前路,荊山坐於道途邊一室,若見入居人,必食以酒肉,且慰以安土之意曰:『何莫非王土?可安居於此。』其所與之物,則乃公辦,不與於其身。但入歸者非一,而能晨起夜寐,必親見慰勞之,非誠心本然者,所不能也。此則可嘉。」處誠曰:「以魚物貿穀,皆是虛張誑誣,以要譽耳。」希顔曰:「待人何至如此?若以此爲要譽,則後之爲國事者,亦不得安心矣。且黃衡之事,臺諫所啓然矣。臣亦聞其事,多有不可者。請上遣使,審其事情,然後處之何如?慶尙左右道之事,大槪各異,軍政不相似。柳聃年之事,異於黃衡之所爲,軍士見其不相似,皆有怨言,此號令不齊所致也。臣意以爲,擇有名望秩高大臣,授監司之任,使兩道節度使,統屬於監司。若有邊警,單騎馳赴,親受方略,使節度使,不得自專驕橫何如?且監司若得其人,不計年限,久留措置,亦何如?若然則依西北道例,兼府尹之任亦可,惟在上裁。」上曰:「監司治民,節度使防禦,其所任不同。當擇賢將以用之,不可使兵使,聽監司節度也。」
○御夕講。
○臺諫再啓前事,皆不允。
三月
3月1日
○辛亥朔,侍講諸宰皆會,以風雨大作,命停殿講。
○臺諫論黃衡、高荊山、陸閑、朴氏族親從良等事,竝不納。
○新奴婢乳母得後所生等,勿許分得事,令更議。金壽童、柳順汀、成希顔議:「《大典》:『稱父母未分奴婢分給,而如乳母新奴婢親給之數,雖多寡不同,一從財主所爲。其親得所生於父母未分奴婢數內,幷計分之。』似未便,故有前議。大抵分奴婢,前此未有定法。或有分得後所生者,或有不分者,或子女多,而奴婢數少,則以長幼次序,輪回使用,或至未産所生,幷計而分之,聽其情願施行,其來已久。頃因掌隷院取稟,以立定法,不得無弊,果如臺諫所啓。然得後所生,一切幷分,則必起訟端,不無弊生。請勿用前日承傳,仍舊爲之。」盧公弼、洪淑、南袞議:「父母奴婢,理當平均分執。若如庚午八月承傳官作財主分給時,乳母新奴婢,得後所生,分得數內,勿幷計,則子女分得之數,多寡不均,至爲未便。」姜渾、李蓀、金應箕、洪景舟、鄭光弼、李坫、朴說、安潤德議:「父母奴婢,平均分執,在理當然。但奴婢多者,長成子女,乳母新奴婢,所生雖多,勿分猶可也。若奴婢數少者,長成子女所得乳母新奴婢所生外,他無奴婢,則幼弱子女,必未分得,至爲不均。臣等意以爲,乳母及新奴婢所生,各給其親得子女,未嫁子女,則以他奴婢,亦準其數分給。若無他奴婢,則親得所生,竝均分亦當,故前此不立科條,以此例區處,行之已久,不須更立他法。」議入,用壽童議。
3月2日
○壬子,御朝講。至《朱易》《比卦》元、永、貞之語,侍講官李沆曰:「地上有水比,言相親比也,其親比,亦有道而後,乃可謂元、永、貞。君之於臣,亦猶地之有水,必相感化,誠意交孚,然後亦可謂元、永、貞,能成長治久安之業,凡爲人君者,不可不軫念。三代以上君臣交孚,三代以下君臣相暌,一未得元、永、貞之義。唯漢之先主,能體此道,庶幾於元、永、貞之言。其曰:『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其君臣相比之意,槪可見矣。所謂水在地上,親比無間之意也。」說經柳墩曰:「上下交孚者,天地相和之意。以人事言之,君如天臣如地,君臣相比,乃可致化,若不相比,乾道雖正,必無獨成之理。又於其間,或有小人,投間抵隙,使疎戾,則不可謂元、永、貞矣。虞舜賡歌之際,至以元首股肱爲喩,高宗置相之日,亦曰:『啓乃心沃朕心。』此則知其爲可比之人,而亦得元、永、貞之意。厥後漢武帝稱汲黯社稷臣,卒不能用。此則雖曰知可比之人,而不可謂元、永、貞矣。故爲入君者,上下交孚,可否相濟,以致元、永、貞,而亦不可不擇其可比之人也。且以朝廷言之,宰相臺諫,皆相和濟,然後得元、永、貞矣。」掌令金協曰:「所謂比者,不必君臣相比昵,然後乃謂比也,但當以可否相濟,上下交孚而已。若但相比,則是曰同也,不可謂和也。且君臣之間,志意相疎,則上下不相和比,而天地亦不得其位,萬物亦不得其齊矣。」司諫許硡曰:「和者,非雷同之謂也,可否相濟,同心協力之謂也。」仍啓黃衡、高荊山、朴氏族親從良事,竝不允。
3月3日
○癸丑,臺諫合司啓黃衡、高荊山、朴氏族親從良等事,竝不允。
○賜耆英宴于訓鍊院,賜酒樂一等,賜經筵官宴于盤松亭,賜酒樂二等。
3月4日
○甲寅,御朝講。臺諫論黃衡、高荊山及朴氏族親從良等事,反覆啓之,竝不允。
3月5日
○乙卯,權停誕日賀禮。
○上命諭慶尙左道兵馬節度使黃衡,其書曰:
委任之專,而責其成功者,人主之事也。不愆于度,而竭力圖報者,臣子之職也。任之貳而責之重,功不足成,而祗以敗事,是則人主之過也。委之之重,任之之專,而取或愆于度,干于憲,用敗厥職者,則譴責之罰,果何所歸?近値邦家厄會,南方不靖,蕞爾倭寇,不思卵育之恩,敢肆蜂蠆之毒,屠陷我邊鎭,殺害我將士,恣其陸梁,罔或止遏,嶺南一道之民,騷然被其禍,使百餘年昇平富庶之地,一困而不得蘇息。興言及此,痛怛于中,廢寢而起,輟食而吁。當時朝議,共擧卿可任大事,遂委推轂之寄。果能宣力敵愾,掃蕩妖氛。嘉乃休績,卽授卿爲左道節度使者,蓋欲卿拊循瘡痍之卒,隱恤困瘁之民,俾得以少蘇。先固其本根,次完其隄防,以待寇賊之至,逸以當困,樂以敵窮,則彼孱孽,豈得逞其侵毒之害,而予一人南顧之憂,豈不少紵哉?今者物論沸騰,萬口咎卿,言事之官,論執兪固。數卿之咎,不一而足,就其重者言之。一曰,塗甲之漆,出於民力,備之甚難,卿,刻法倍歛,困弊生民。二曰,創爲密封之令,令士卒,各擧有武才人,輒徵于諸邑。人有嫌怨,無不誣擧,執徵文者,交午道路。及其至也,有賄則雖才必退,無賄則無才反拘,或有一人而累十被徵者,非惟財困於賄賂,往來之際,廢業愆時,人馬俱瘁,散亡相續。三曰,徵招諸邑校生,試以經書,少未淹貫,托爲才疎,盡充軍丁。非行賄焉,則不得免,闔道訩擾,怨讟盈耳。四曰,所統士卒,少有過差,重罰,扶杖者相望于行伍之間。脫遇賊變,不能任騎乘,使軍中,不堪其苦,盡懷離叛之心。嗚呼!果若人言,則一道之民,不待寇賊,先墜塗炭矣,責罰之歸,將誰任哉!噫,卿果有是事乎!夫爲將之道,不在暴猛,在乎撫養之盡其恩,常與士卒,同其甘苦,使人人懷親上死長之心,然後投之緩急,得其死力。苟或暴而無恩,貪以黷法,未有不敗者,誅罰之刑,不在乎上,則叛亂之禍,必在乎下矣。張飛,漢之名將也,而不恤士卒,終爲其下所害,史萬歲、曹翰,隋、宋之名將也,貪暴之迹一露,不以有功而見貸。非獨此也,攷之歷代,其爲將而貪黷殘虐者,則未嘗不敗,足爲昭鑑。以卿立朝之久,更歷之多,必審夫古今成敗之迹,禍福之故矣,卿果爲是事乎?況以予委任之誠,寵遇之厚,卿安忍重困憔悴之民,以負予待之之意乎?初予之任卿也,謂卿前爲節度使,被駁而遞,今任之而不改其轍,則予未免謬任。雖然人豈能無過?過而能改,斯爲善矣。安知卿昔日之過,已與化俱徂乎?故予棄前之愆,責後之效,復拔卿於沈滯之中,委以閫外之重。卿豈不感激思奮,以自冀效於新節,而敢忍爲此乎?人君旣委臣以重任,則不可以人言而遽易,卿其體予委任之篤,益虔乃職,改其舊而新是圖,以無替前功。若夫幸其優容,罔悔前非,以致軍民之猶苦,復起物論之騰沸,則公道難屈,邦憲難撓,予雖欲私卿得乎?卿其戒哉,毋自貽慼。
○臺諫合司啓前事,又上箚,其略曰:
邊鄙,國之門戶,必擇良將,以授其兵。民生,國之根本,必去掊克,以殖其生。黃衡貪暴縱恣,所至騷然,下不能堪。比緣倭禍猝起,謬忝閫外之命。嶺南自經倭患,邑居蕭條,民物彫瘵,而衡日事從禽,馳逐山野,人馬困頓、此不堪一也。峻法嚴刑,卒無完肌,至有不能騎者。此不堪二也。奪民魚利,調載軍馬,轉販取貨。此不堪三也。加以設爲密封,賄賂充積,坐營百匠,務窮奇巧,多徵漆汁,藉公爲私。又有甚者,盜奸僚妾,淫縱無忌,此禽犢而冠者也。衡之一惡,足以伏罪,而集諸衆醜,猶偃然爲一方司命。殿下亟宜貶斥,更揀良將代之,而祇馳諭譴之。衡所在貪縱,雖屢被彈効,猶不少悛,則殿下尺一之敎,其能使衡,改心而易慮耶?此臣等心所未解者也。高荊山素無學識,爲當道者所譽,至授方面之任,猶不知足,籍補軍資,陰爲己功。祗據文簿,以虛名爲實,如魚腸、鷄、豚,一切定價,漁奪民財。其橫歛以病民,與桑羊、孔僅無異。古人恥言財利,其慮遠矣。今荊山,一開利門,其端雖微,而其害有不可勝言者。殿下當退斥不暇,而猶據秋官之長,此臣等深所未解者也。祖宗成憲,載在國典,其在後嗣,不敢違越。尙宮朴氏,雖保養聖體,有推燥居濕之勞,報償之恩,宜不過錢帛。今弟姪之屬,以賤爲良者,幾至十餘,濫施私恩,孰甚於此。外親從良,尙有限制,豈可以姏姆之賤,踰越王后,而倒施之哉?伏願殿下,深軫聖慮,勉副公道。
上不納。
3月6日
○丙辰,御朝講。臺諫論前事,仍啓:「黃衡前爲節度使,奪奸虞候之妾。又柳繼宗,誤奸衡所奸之妓,及衡爲防禦使,盡納繼宗之妓而奸焉。且爲北道兵使,天科興淸西江月,分配於其道,公然率畜營中。又於成宗朝,病親呈辭,歸臥妓生笑春花之家者四五日。其後遭喪,仍奸其妓,其時論以不忠不孝。其用心如此,不可不遞其職。」竝不允。
○傳于政院曰:「今聞臺諫之言,黃衡私犯甚多,皆人所不忍爲之事。然其實與不實,不可詳知。主將不可被推在任,其以遞差便否,收議於三公。」
○舍人韓效元,以三公意啓曰:「近日盜賊興行,全羅道尤甚。金溝、礪山等官,公廨連排馬廐,止宿貢物駄載人,幷擊走之,盡掠其物。常時作賊於民間者有之矣,於公廨作賊,自古未聞。脫此賊黨,合爲一群,必爲民患不小。請下諭於其道監司,令與節度使,共議措置,整軍追捕。」從之。
○臺諫合司三啓前事,不允。
3月7日
○丁巳,御朝講。臺諫論前事,答曰:「黃衡事,當議諸大臣而處之。餘皆不允。」
○三公議啓曰:「黃衡旣以私犯被推,不宜在職,當速遞。」從之。遂令義禁府拿推。
○御夕講。
○臺諫合司啓高荊山及朴氏族親從良等事,竝不允。
3月8日
○戊午,御朝講。臺諫啓前事,不允。特進官李坫曰:「今年飢饉,倍於乙巳、癸亥,京畿尤甚,民生至爲可慮。請令戶曹,賑貸窮民。」上曰:「其令戶曹措置。」
○傳于政院曰:「經術本也,詞章末也。今世之士,皆趨於末,不究其本。其於橫經問難之後,分三所,講經以取士。」
○傳于政院曰:「前者朴氏上言,所願族親,公賤則免役,私賤則以年歲相准,公賤換給後,免役,屬內需司。」
○先來通事朴榮,還自中朝啓曰:「中朝宦者劉瑾之黨吏部尙書張彩,獄中飮藥而死,其死屍,陵遲於市。又前年十二月間,叛賊劉烈,復起兵反,割據泗川道,陷三邑,盡殺長吏,刑部尙書洪鍾往討之,尙未知破賊否也。又尊太皇太后曰慈聖康壽太皇太后,尊皇太后曰慈壽皇太后。又闕外有西湖,皇帝日事遊衍。每車駕出,盡閉宮門,或三四日,或五六日,如是者殆無虛月。又皇帝視朝,月不過二度,本國使留皇都五十日,皇帝視朝,只正朝及慶成宴日而已。」傳曰:「安化王何以處之乎?」朴榮啓曰:「當時不論其罪,而仍囚矣。」傳曰:「知道。」
○臺諫啓高荊山事,又啓:「遂安郡守申奉盧,用心貪汚,不合守令。价川郡守趙玉峴,不可陞職,且人物不合。請竝遞。」命遞玉峴,餘不允。
○江原道所進白檀香,限三年蠲減。
3月9日
○己未,文城府院君柳洵啓曰:「橫經問難時,臣當入侍,第以腰下不健,不能陞降。恐顚躓失容,請勿入參。」傳于政院曰:「養老乞言,猶可爲也,世無其人,不得行也。如文城老成之人,不可不入。其令他人,代爲班首,而令文城參試可乎?」政院回啓曰:「文城耆舊之人,固當入參。」上答洵以勿辭,洵再三固辭,從之。〈史臣曰:「洵在燕山朝,身爲首相,係國輕重,而坐視燕山殺戮縱淫,衆叛親離,宗社將危,曾不能措一辭匡救。每値下問,輒以允當爲對,時人謂之允當宰相。及上反正之日,蒼黃失措,罔知所爲,其子應龍,强起之,引詣軍門,則汗流徹背,叩頭謝罪,但乞得自盡而已。心神俱喪,正爲頑然一塊肉。幸賴三大將不枉殺之恩,得保首領。且復名參勳籍,再爲首相,馮道之後,復有此人。橫經問難,國之盛事,而以如此之人,目爲耆舊,欲令參侍,亦爲可恥之甚也。」〉
3月10日
○庚申,慶尙道觀察使宋千喜,進鉛鐵一斗。命下工曹。
3月11日
○辛酉,上親祭于文廟,因御明倫堂,橫經問難。仍賜學田百結。
3月12日
○壬戌,臺諫啓高荊山、申奉盧等事,又啓:「尙宮朴氏族親事,上敎只許免役。臣等亦以爲免役,非從良例,故止而不啓。今見承傳,其私賤,以公賤相換,移屬內需司。此專私恩,非公道也。請改之。」竝不從。
○成均館大司成柳崇祖,率學官儒生,上謝箋曰:
右文而尊百王師,克禋釋菜之奠。崇儒以恢萬代法,特擧咨道之儀,喜溢臣隣,事光簡策。恭惟主上殿下,乾健下濟,謙卑上升。思安放勳之欽明,允執中而精一,念典高宗之終始,學遜志而緝熙。日就月將,火燃泉達。遹追祖宗視學之制,遠邁漢、周拜老之規。祗薦黍稷之馨,禮洽諴感,講劘性理之奧,心得躬行,巍乎有功,煥焉無間。矧頒酒肴之多旨,均霑雨露於菁莪,浹骨淪肌,與天同德。實隆在泮之飮,妙契訪箕之誠。且賜學田,已爲非望之澤,而擢髦俊,亦是異常之榮,振古所稀,於斯爲盛。伏念臣等,俱以庸質,獲際昌期,皷舞陶甄,咸被《旱麓》作人之化,直溫寬栗,庶勉后夔敎胄之方。
仍書啓曰:
聖上視學,橫經問難,咨訪澄心出治之道。臣賜對《大學》,晝度夜思,聖經賢傳之奧旨,程、朱論辨取舍之格言,歷代可鑑可戒之事,異端學術毫釐之差,纂《綱目十箴》。且經傳所論性、命之淵奧,諸儒辨析同異之正論,采而輯錄,名曰《性理淵源撮要》。竊欲獻芹曝之微,咫尺天威,十忘七八,未悉所蘊,粗陳大槪。退而謹書始末以獻焉。
傳曰:「所獻書兩卷佳甚。且每聞儒生,多聚于學,昨日見之,果愜所聞。予之給學田及命擇儒生可用者,亦欲培養士氣。可用儒生,速抄以啓。」仍賜唐表裏一襲,特加一資。又命賜金帶一腰。崇祖啓曰:「古人云:『有食芹獻君者。』殿下降屈至尊,幸學論難,臣只陳其懷抱,非有心於爵秩賞賜。今特陞資厚賞,心實未安。」傳曰:「兩卷書,非徒包括性理之奧,規箴可嘉,故特加耳,其勿辭。」傳于政院曰:「今崇祖所獻兩書,其速開刊,頒賜朝臣。又於經筵,進講討論。」其進《大學三綱八目箴》,箋曰:
窮神知化,聖賢之學問精切,修已治人,帝王之傳授心法。肆瀝卑抱,庸瀆高聰。竊觀古《大學》規模條理,極其詳,由體達用,君天下律令格例,該而備。沿流求源,首明德、新民、至善之綱,繼知止、有定、能得之效。平治、家齊之務,本乎修身,誠正、知至之原,在於格物。要領宏大,而節目纖密,文理接續,而血脈貫通。河南程先生表章於戴記,紫陽朱夫子註解於淳熙,奧旨微辭,絲分縷析,西山推衍其義,丘公補輯其遺。臣早嘗服膺,晩竊知趣。謂性理源委,誠萬世敎人之蓍龜,知事物後先,實百辟臨民之軌範。曩叨講讀啓沃之列,嘗進格致誠正之論。每念聖聰之明,必資經術之助,物格則魑魅莫遁於禹鼎,鑑明則共,驩難容於虞朝。冀一人之衷,昭揭白日,於萬物之理,洞析秋毫,不量菲薄之才,思效著述以進。身或在千里之遠,誠常懸九重之深。濫蒙鳶魚之陶甄,因與菁莪而探討,懷懇懇報上之悃,寤寐不忘君。恒兀兀繼晷之勞,門垣皆置筆,剟性命道德之奧,爲綱目本末之箴。明善誠身之方,粗陳梗槪,齊家、治國之要,略擧綱維,載瞻九仞之高,庶裨一塵之益。玆蓋伏遇主上殿下,剛健純粹,緝熙光明,道積德脩,懋勉高宗之遜志,月將日就,宥密成王之單心,方將窮理盡性,而切磋琢磨,益致直內方外,而瑟僴赫咺。欲引發鼓率準的,須洞徹表裏精粗,俯捽微誠,仰塵淸燕。止當止得當得,盡天性之極,而無一毫之私,明益明新益新,正吾心之矩,而同萬民之欲。其《明明德箴》曰:一陰一陽,本一太極,繼善成性,理氣妙合。秉彝懿德,人所同得,精眞之凝,靈妙虛寂。不嗇於愚,不豐於智,內具衆理,外應萬事,統性與情,神明瑩徹。情動於性,純善無雜,意發於心,幾善與惡。理動氣挾,四端之情,氣動理隨,七情之萌。氣體之充,志氣之帥。志一動氣,氣一動志。志先意後晦庵之言,意先於志,北溪之論。志、心所之,意乃謀度。心有所之,意必思索。意思有定,志又以立。二義一致,互明其說。才爲人能,昏明强弱。頣論稟氣,軻指性發。考之事理,程乃爲密。氣質稟賦,通塞淸濁。質具形色,氣爲動息,知來藏往,氣魂質魄。天地與人,氣質之原,分陰分陽,動靜互根。司聽司視,聰明知覺。氣能運行,質有攸屬。氣拘初賦,物化形接。塵汚明鏡,蒙昧昏黑。本體之明,昭晣不息。良知良能,自然之性。孩提及長,不敎愛敬。隨感以應,油然而發。孺子入井,莫不怵惕。知皆擴充,兢業克復。五性之德,淵泉溥博,不可勝用,天下明德。止於其止,欽明濬哲。聖愼存養,賢謹省察。全動靜德,靜專動直。具動靜理,於動易失。若不致察,或差毫末。淪於虛無,流於寂滅。爲我無君,亂倫自潔。兼愛無父,親疎不擇。記誦眩理,司章篆刻。權謀詭詐,術數迂曲。杞柳桮棬,矯拂戕賊。作用運動,湍水食色。皆混善惡,唯認形質。氣馬所適,擧物遺則。詖淫邪遁,蔽陷離窮。發心害事,機變盲聾。百家衆技,讖緯符祝。
告、公、荀、揚,韓、蘇、胡釋。鶻突杜撰,隔靴爬痒。擇焉不精,語焉不詳,紛紜謬戾,降衷性鑿。訓詁附會,舛錯鎖屑。淸談雌黃,糟魄事物。夢幻人世,塵芥入荒。靑白其眼,睥睨巖廊。絲悲黃黑,岐泣南北。放浪形骸,蔑棄禮法。投轄銜杯爲通,恣情高臥爲達。玄靜厭事爲雅,勤謹奉公爲俗。索隱行怪,窈冥昏默。博物洽聞,汗漫不約。未聞格致之學,安有反身之實?騖遠喪志,行已無益。孔兼氣質,孟道性善。相近習遠,昏愚知勉。上智下愚,質定不易。本性之善,在中緖出。苟勿暴棄,人一己百。變化氣質,及成功一。彼昏不知,理氣莫別。氣不論性,性不論氣。岐而執拗,不明不備。程、張剖析,明氣與理。氣殊形稟,理二天地。氣不外理,理寓氣裏。理不離氣,渾然一本。氣不雜理,粲然不混。無先無後,無端無始。賦物之初,理一氣二。物稟之後,氣同理異。君子善反,不性形器。正論一出,宣朗日月。千古昏惑,一朝洞豁。惟精惟一,擇中允執。其作《新民箴》曰:民心之天,本與我一。汚于流俗,舊染未革。湯盤自警,日新其德。建其有極,敷錫五福。推同然心,興其孝悌。若窘飢寒,何暇治禮?同其好惡,旣富方穀。分井受田,鑿飮耕食。不違農時,不奪蠶績。女有餘布,男有餘粟。不飢不寒,仰事俯育。設庠興校,敎以人倫。觀瞻感化,作其自新。鼓舞陶甄,範圍經綸。勞來匡直,振德輔翼。直溫寬栗,優遊自得。會其有極,于極保錫。若不自新,本體不立。施之無源,民不心服。管、晏功利,申、商慘刻,孫務服遠,悝盡地力。律令刑法,食貨掊克。假托富强,騁其私術。拂其好惡,剜割心肉。强鴟姦究。羸顚溝壑。救死不贍,敢望振作?絜之以矩,同其所欲。興仁興讓,不期而得。其《止至善箴》曰:鳥止丘隅,射準正鵠。虞張其機,省括度釋。降衷之善,惟皇之極。不偏不倚,彌高彌堅。無適無莫,忽焉瞻前。躍如卓爾,中道而立。孝、弟、忠、信,仁、義、禮、智。乃目之大,當止之大。念典于學,切磋骨角。於緝熙敬,琢磨玉石。知止其止,能得其得。瑟憪赫咺,表裏如一。止於至善,巍然盛德。親賢樂利,無一不獲。事之終始,物之本末。無不用極,止而不遷。無黨無偏,蕩蕩平平。歸其有極,浩浩其天。若不知止,擇善固執。敬墜阿諛,仁流姑息。孝從親令,慈長子惡。夫婦私昵,信諒尾白。爲我兼愛,仁義之賊。無權子莫,執一廢百。欹器不中,虛欹滿覆,皆失其中,過猶不及。慮而後得,不可不擇。其《使無訟箴》曰:惟皇上帝,生民有欲。欲動于中,知誘於物。利義之交,失得之接。窒而不通,訟由以作。無情詐飾,變亂黑白。垢吾心鑑,昏而不察。眩是與非,撓直爲曲。鬱抑不伸,冤枉抱屈。片言以析,明淸審克。雖曰能斷,非本而末。誠內自訟,克復四勿。吾心之德,蕩蕩正直。無少私蔽,光明聖哲。矯僞之人,自然畏服。水怪狀現,嶠犀之靈。虞、芮質成,周文之庭。蟬綏范冠,蟹筐蠶績。此謂知本。在明明德。知其所止,得其當得。必至於是,終始惟一。
其《格物致知箴》曰:心外無理,理外無物。致吾之知,在物之格。天道變化,風霆發育。洪纖高下,飛潛動植。絪縕坱圠,各稟亭毒。散爲萬殊,各一太極。五性四端,本善無惡。堯、舜塗人,其初如一。引伸觸長,卽物以窮。日格一物,日日積功。一朝心源,融釋貫通。達道達德,瞭然心胸。如鑑之明,莫遁姸蚩,如衡之平,輕重難欺。千蹊萬徑,皆適邦畿。若不窮格,以致其治。物之精粗,事之是非。顚倒錯亂,眩瞀昏惑。背君父道,昧忠孝節。忽長幼序,暗男女別。忘朋友信,失秉彝則。姑息眼前,狃愛骨肉。苟安鴆毒,溺情惟薄。罔慮危機,不愧慙德。迷人彘禍,惑夜半哭。媒患巫蠱,釀毒餠藥。恩乖父子,孽生嫡妾。諛侫爲忠,正直爲曲。奸諂日進,賢智退藏。由不知微,自速危亡。格致之功,誠正之方。千里之謬,一毫之差。是非之鑑,剖析不頗。精以察之,日就月將。緝熙光明,不息不强。其《謹獨箴》曰:天德王道,要在謹獨。一念之微,幾善與惡。此心之發,幽暗細微。未形於迹,已動其幾。人未及覺,我已獨知。善惡不逃,吾心之識。當此之時,顯見昭灼。此厥不愼,放過毫末。從惡如崩,燎原難撲。義利之戰,如蠻如觸。一膜之間,便爲胡越。及見君子,揜護具慝。怵迫遮閉,心勞日拙。如見肺肝,黶然愧怍。是雖自欺,猶冀恥格。過此以往,不知紀極。心注幸爲,神運酬酢。十手十目,所指所覿。是非得失,反不自覺。入市攫金,物交於物,悍然不顧,冥然莫察。昏虐侈縱,放逸頗僻。無所不至,爲鬼爲蜮。其機如此,當自惕若,惡惡如臭,好善好色。危微精一,義敬方直。心廣體胖,快足自慊。浩然充塞,正是四國。所操者約,惟恭之篤。無曰不顯,罔或少忽。
其《正心箴》曰:心之神明,理氣之合。虛靈知覺,寂感而寂。放彌六合,卷退藏密。性命之正,道義之源。形氣之私,物我之分。危微之幾,善惡之開。操舍之萌,聖狂之端。應感之妙,人情之常。感物而動,或存或亡。一心之微,衆欲之攻。飮食燕安,歌舞鼓鍾。宮室臺榭,土地兵甲。游田鷹犬,射御勇力。珍禽奇獸,美草異木。官反貨內,寶玩珠玉。符讖圖書,仙佛巫祝。奢麗侈服,蛾眉嬪妾,忿懥好樂,憂患恐懼。貂璫嬖幸,阿意無忤。輻輳於前,巧中其欲。淫聲亂耳,妖姿蕩目。桑雍中結,蟾蜍內蝕。聽誨奕秋,思繳鴻鵠。事幾之來,念慮之發。若不加察,情蕩性鑿。治心之防,莫善寡慾。明鑑戒後,金人恭默。盤警溺人,杖扶顚蹶。矛慮伏屍,席愼寢息。劍思佩德,牖以納約。觸物知懼,寓目兢惕。持敬《丹書》,勝怠《無逸》。內蠱不生,外諛難托。廓然大公,無少私曲,閑邪存誠,懋敬厥德。其《修身箴》曰:一腔之內,萬慮之集。鼻口耳目,臭味聲色。手足動靜,威儀千百。筋骸之束,各有其則。尊其德性,道其問學。肇修人紀,愼徽天秩。言則忠信,行必篤敬。改過遷善,懲忿窒慾。行有不得,反求諸己。正誼明道,不計功利。己所不欲,勿施於彼。和順中積,英華外發。動容周旋,自中繩墨。親所當親,愛所當愛。敬其可敬,畏其可畏。賤而惡之,哀而矜之。傲惰之接,無偏無陂。惡知其美,同歸於德。好知其惡,使不爲惡。遜志蟊賊,逆耳砭石。不溺於愛,不貪於得。盂方水方,表正影直。戰兢自持,乾乾夕惕。其《齊家治國箴》曰:一家之法,天下之則。不出其家,敎成於國。父父子子,親親之極。兄兄弟弟,友友之篤。夫夫婦婦,男女之別。整然肅然,其儀不惑。天下之人,於此矜式。孝以事君,弟以事長。慈以使衆,各適其當。家或不齊,壞亂天常。終風且暴,綠衣黃裳。魚網鴻離,醜不可詳。角弓翩反,相怨一方。大不友恭,鬩于其墻。弗祗服事,大傷考心,不子厥子,小筓怨深。二子乘舟,靑蠅止棘。牝鷄家索,龍漦流毒。禍水燕啄,玉環塵瀆。胎患閨闥,三綱斁絶。五常之性,非由外鑠。敦敍天秩,豈可强爲?孝弟與慈,以端而推。惟慈之天,家國之急。於子不泯,于民或滅。惟孝與弟,聞或有失。母之慈子,未學知恤。事君事長,皆勉恭恪。鰥寡孤獨,易慢而忽。赤子無知,呱呱而泣。其所好惡,不能自說。心誠求之,尙不遠欲。矧此惸獨,流離艱難。凍餒勞苦怨咨慨嘆。推愛子心,惠鮮周乏。民懷其仁,皷舞感發。仁讓於家,薰陶其俗。貪戾之蘖,亂亡之促。爲善之難,如天之登。從惡之易,若土之崩。善必積成,惡雖小怵。一人之善,萬民之福。片言之非,僨事之速。弩牙之動,影響之捷。君之一身,民所則效。違其所命,從厥攸好。桀、紂率暴。民從好暴。堯、舜率仁,民知禮節。有德於己,責人之善。無惡於己,正人之惡,藏身不恕,喩人不得。造端夫婦,自卑以陟。風行草偃,聲敎以迄。《桃夭》宜家,《蓼蕭》宜兄,《鳲鳩》正國,歌詠性情。刑妻及弟,天下化成。擧斯加彼,如掌之反。愼厥身修,邇可及遠。其《絜矩箴》曰:匠之制方,持矩以度。君之出治,匪心不克。萬化之源,一心之發。以心爲矩,推以度物。天下之心,無間於己。如非我願,亦勿施彼。老老長長,興孝興弟。幼幼及幼,恤孤子惠。彼我之間,以矩以挈。同其好惡,從心所欲。不踰其矩,皆止其極。矩之能挈,好惡之公。矩之不挈,好惡不同。民之好惡,實關財穀。財之聚散,由人貪潔。人之用舍,君心善惡。生財大道,休養生息。財天所生,民情至願。若務鳩歛,天怒民怨。天命得失,人心嚮叛。天理存亡,皆決於此。絜矩之道,不過如是。先愼乎德,與民同樂。以義爲利,內本外末。善人爲寶,不寶金玉。彦聖心好,媢疾遠斥。若知愛惡,未盡黜陟。不能絜矩,妨賢病國。居位修己,治人之術。驕泰必愼,忠信必得。食寡用舒,生衆爲疾。富藏天下,家給人足。各得其所,不知帝力。一矩之挈,天下保舍。折旋中矩,外方內直,隨物賦物,與天同德。
《性理淵源撮要》,文多不載。
3月13日
○癸亥,御朝講。臺諫論前事,不允。
3月14日
○甲子,御朝講。臺諫啓前事,不允。司諫許硡曰:「科擧之事,自廢朝解弛。如禁挾冊嚴棘圍之事,古有其法,監察入門官等,專不檢察。請申明其法,嚴畫措置。今棘圍甚疎,不無相通之弊。國家專以科擧取人,而疎闊如是,請更申明。且殿試出題,亦於先王朝,殿坐後,試官入殿內,卽相與議出。而自廢朝時,前一日,試官預出題,取稟其事,似未便。而至今因循,此非古制。請更依先王朝例,其日殿坐後,卽出題甚當。」
○傳于政院曰:「許硡所啓棘圍挾冊事,申明考察可也。殿試出題事,於祖宗朝,何以爲之?考之以啓。」禮曹判書申用漑啓曰:「臣見成宗朝,殿坐後,試官入于御榻前,卽共議書啓以出矣。」傳曰:「知道」
○御夕講。參贊官李世仁曰:「今當右文興學之時,凡事不可不備擧。成宗朝敎養文士,人材大盛。如崔淑精、成俔、曺偉、兪好仁、朴誾、金孟性、魚世謙,皆一時名賢,金時習、南孝溫,雖非中科第,亦一時文士。其文章遺稿,皆沈泯不傳,後之人何據而知一時文章之盛?且詩詞,本歌詠其風謠,以此知其風俗汚隆,政治升降,大有關於治體,不可使泯滅無傳。右數人之子孫,必有先人遺稿。請搜括編集,開刊傳播甚當。」上曰:「前者已命搜編右人等集開刊矣。然可更命速刊也。」世仁曰:「世宗朝,朴堧應時以生,傳習禮樂於中朝,播於東方。堧之所撰樂詞,亦甚美,而其子孫孱劣,不能播之於世。請開刊,藏之於禮曹、掌樂院,以時敎訓。然則東方樂詞,可一復古之盛音矣。且崔溥《漂海錄》,自金陵至帝都,山川、風土、習俗,無不備記。吾東方人,雖不目覩中原,因此可知,請幷開刊傳播。」
○臺諫啓前事,不允。
3月15日
○乙丑,御朝講。
○臺諫合司啓高荊山等事,不允。
○御夕講。
○命復建孝子洪戒山旌門,以礪後人。〈旌門年久破毁。說經柳墩啓之,有是命。〉 ○命預書殿試數題以啓,稟予取舍。因對讀官金壽童之稟,有是命。
3月16日
○丙寅,五更一點,上御勤政殿,發策題試士,平明幸慕華館,試武科。
○始用男樂。
3月17日
○丁卯,忠淸道觀察使柳世琛卒。其妻兪氏,聞訃哀毁,水漿不入口者,七日而死。事聞旌閭。
○臺諫啓高荊山等事,皆不從。
3月18日
○戊辰,臺諫啓高荊山等事。憲府又啓:「年凶有酒禁,請停新及第遊街。」上曰:「遊街,乃所以勸勵,不可停也。餘竝不允。」
3月19日
○己巳,臺諫啓前事。不允。
○慶尙道靑松府眞寶縣地震。
3月20日
○庚午,臺諫啓:「高荊山貿穀補軍資事,問於咸鏡道,然後處之,故姑退。」傳曰:「知道。」
○臺諫啓尙宮朴氏族親事,不允。
○賜生員姜台壽等十六人及第。
3月21日
○辛未,受朝參,御朝講。講至《周易》履卦九五夬履貞厲。領事柳洵曰:「夬履云者,言人君凡事剛決之意。若自任剛明,決行不顧,事不當斷而夬履,則危厲也。如聽諫納諍及事有是非,判然無疑,當斷而不快履,則亦非也。今臺諫累旬論啓,一不蒙允,臣恐上當夬履,而不夬履也。高荊山則上意以大臣爲重,故不卽兪允。如尙宮族親免役事,則違法干私。臺諫持公論啓之,不須留難,當卽夬履矣。」掌令安處誠、獻納成世昌,亦啓免役事,不允。
○聽輪對。
○正朝使邊脩,來自中朝,啓曰:「皇帝視朝甚稀,百事陵夷。安化王夫妻,廢爲農夫,圍內安置。且劉瑾定罪,傳諭榜,入梓流布,臣亦得一件而來,敢獻。」命賜酒。
○臺諫啓前事,不允。
○以李自健爲漢城府左尹,韓亨允爲忠淸道觀察使,閔㥳爲司諫院司諫,金瑛爲正言。
3月22日
○壬申,御朝講。臺諫啓前事,不允。
3月24日
○甲戌,臺諫啓朴氏族親事,又啓:「忠淸道觀察使韓亨允,前以不謹守喪,被駁,今不可專制一道。三嘉縣監趙演,罪犯贓汚,不合守令。請竝遞。」傳曰:「尙宮親族事,私賤免役,則不得已以公賤相換,相換則又不可無屬處,故然耳。今臺諫强執論啓,故私賤則不許免役耳。餘不允。」
3月25日
○乙亥,御朝講。臺諫啓韓亨允、趙演事,不允。
3月26日
○丙子,上御勤政殿,唱文武科榜,仍受賀。
○經筵堂上掃墳時,命給澆奠床。臺諫啓韓亨允、趙演等事,皆不允。
3月27日
○丁丑,御朝講。臺諫啓韓亨允、趙演等事,不允。
○御晝講。
3月28日
○戊寅,下陸閑于禁府,以土豪作弊,奪人土田也。
3月29日
○己卯,舍人韓效元,以三公意啓曰:「來四月初六日行夏享大祭,初二日乃散齋也。親閱殺禽,甚爲未便。請於祭後退行。」傳曰:「其停之。」
○臺諫啓韓亨允等事,又啓曰:「去十一日親祀文廟時,有人憑藉內需司,托稱告祀,設祭于養賢庫內東山云。先聖先師廟庭近處,不可設淫祀,以肆褻慢。臣等驚愕,不知其由。」傳曰:「告祀事非予所知,問于大妃殿,則養賢庫內有付根堂〈付根者,官府設祠祈祝,國俗也。〉,例必設祭,故然矣云。他事不允。」
夏四月
4月1日
○庚辰朔,大司憲安瑭、司諫閔㥳啓:「韓亨允守喪不謹,有關人倫,不可爲一方表率,請速遞。趙演,廢朝時,爲瑞葱臺監役,罪犯贓汚,至於錄案,後雖發明,不可臨民。請改差。」不允。
○聽輪對。
○御晝講。
○命召成均館所薦儒生趙光祖、金錫弘、黃澤。
○江原道觀察使啓稟:「鄕吏、驛吏、鹽干、牧子,嫁自己婢所生女子,從良從賤便否?」命收議于政府、該曹。柳洵議:「鄕吏、驛吏、鹽干、牧子等身雖良,而役則賤者也。其娶妻所生,自當於父役處定役。女雖無役,其所生則亦當屬賤。」金壽童議:「《大典》《賤妻妾子女》條註:『鄕吏、驛吏、鹽干、牧子等,嫁自己婢所生,於父役處定役』云。而女子則不別言,故論議不一,以爲不可爲良。前日法條磨勘時,亦以從母役爲議。然更思之,一母之子,男則爲良,女則從賤,似未穩當。《大典》亦有女無役之文,則鄕吏、驛吏、鹽干、牧子之嫁自己婢所生子女,恐亦例同。《大典》立法,不可輕改,會議歸一,然後定法何如?」柳順汀議:「大抵以賤從良之法甚重,而《大典》內:『鄕吏、驛吏、鹽干、牧子等,嫁自己婢所生,於父役處定役,此則從良之法似輕。意者鄕吏、驛吏、鹽干、牧子,雖是良役,其苦與賤役無異,故其自己婢所生,從父定役耳。若其女子,則不可從父定役,而又不可輕許免賤,亦不可以私賤論定,使嫡同生使喚,殘害骨肉也。《大典》內:『公私賤娶自己婢所生,給己之官主。』云云。鄕吏、驛吏、鹽干、牧子,雖非賤人,然其身役,最賤苦。其娶自己婢所生女子,依公私賤自己婢所生之例施行,則用法有所據矣。觀李蓀所啓,鄕吏所生,屬本衙門官婢,驛吏所生則屬本役轉運婢,牧子所生則屬公賤,比亦據公、私賤,娶自己婢所生給官主之法也。依李蓀所啓施行似當。」盧公弼議:「《大典》內:『文武官、生員、進士、錄事,有蔭子孫娶公私婢爲妻妾之子女,其父告掌隷院,覈實錄案。』則凡無蔭一應平民,嫁賤所生子女,不得爲良,而從賤久矣。又載『鄕吏、鹽干、牧子等,嫁自已婢所生,於有父役處定役,不通仕路。』竊究立法之意,非優其鄕吏等輩,而比之於文武官有蔭子孫也,鄕吏、驛吏、鹽干、牧子、其役最重,而雖有闕,不可以平民充役,故特設此條,欲其類自繁,而庶不乏役耳。其所生女,則本無父役處定役之理,《大典》所載所生之父,只稱子,而不及女明甚。其父子自依平民嫁賤所生之例,從賤何疑。前日該司,以《大典》泛稱鄕吏等所生,於父役處定役,而不分辨子女,故幷必從良,恐失《大典》之意也。若以一父所生,子則良役,女則從賤,爲不可,則是鄕吏等輩,反無異於文武官有蔭子孫,豈理也哉?若以所生女子,本縣不應使喚,須屬公賤,則奪私屬公,非惟無名。凡無蔭平民,嫁賤所生,皆與此同,亦可盡屬公賤乎?《大典》立法,非不詳盡,但官吏不察,致有紛紜之議。臣意以爲,鄕吏等嫁自己婢所生子,則自依本條,於父役處定役,其女則亦依平民嫁賤所生之例,從賤,自不悖於立法本意。」鄭眉壽議:「《大典》鄕吏、鹽干、牧子,嫁自己婢所生,於父役處定役者,皆是苦役,欲令役使之多也。其不分良賤者,本是賤口,雖在官籍,其不通仕路,則固矣。其女子則與凡民自己婢産,無異骨肉,雖不得殘害,而疎親則當使喚。無主閑遊,則許人陳告,以屬公賤,亦有法例。大抵鄕、驛吏、鹽干、牧子,本是無罪良民,世傳苦役,已爲哀憫,今以婢産,永屬公賤,實爲無名。況非先王舊制,不可立新法條,依舊勿役爲當。」朴安性議:「依李蓀所啓施行何如?」閔孝曾議:「牧子、鹽干、鄕、驛吏,嫁自己婢所生女子從良,則與其娚從父定役,輕重懸殊,屬賤則嫡同生,必至相殘,反傷骨肉,屬公賤似當。」金應箕、洪景舟、辛允武議:「《大典》云:『鄕吏、鹽干、牧子等,嫁自己婢所生,於父役處定役,不通仕路。』則其子從父鄕役,而其女子則從私賤,非《大典》於父役處定役之意。若男女幷從良役,則《續錄》《刑典》妾子女贖身時,別侍衛、甲士內,士族人文武科例論。』云,則是重其贖身之意也。觀此則鄕吏、驛吏、鹽干、牧子等,嫁自己婢所生女,一皆從良,果爲甚輕。鹽干、牧子所生女,則屬公賤,驛吏所生女,則屬轉運奴婢,無轉運奴婢處,則依驛女嫁良夫所生例,屬其驛,鄕吏所生女,則屬公賤等事,幷依啓本施行何如?」上從盧公弼議。
○命蠲平安道未納豹皮,以除民弊,從戶曹之啓也。
4月2日
○辛巳,御朝講。臺諫啓韓亨允、趙演等事,不允。獻納成世昌曰:「頃者文廟親幸時,於養賢庫,設淫祀事,臣等聞之,不勝驚駭。又聞以內命爲之云,尤爲缺望。雖無知小民,不宜設祀於學宮之傍,況國家安可設淫祀于先聖廟貌近處,以肆褻慢乎?史筆見錄,亦甚不美矣。雖是慈旨,後須力陳,勿行淫祀。」掌令金協,亦啓之以此。上曰:「告祀事,予初不知,亦未知古有例矣。前因臺諫所言,稟于上殿,乃知有古例。然此甚不正之事,不可爲也。今則業已爲之,雖欲追之,何可及耶?」
○領議政金壽童啓曰:「臣本以庸資,又有罪咎,豈可久居首相之位?臣之罪狀,前已悉啓矣。廢朝時,不能行喪制,罪莫大焉。短喪雖時王之制,在今時,已爲名義之罪人。首相居百僚之上,人所瞻仰,豈可身負罪而冒居乎?請辭免。」傳曰:「勿辭。」壽童固辭,至四不允。
○御夕講。侍讀官宋好義曰:「頃於文廟親幸時淫祀事,臣等聞之,不勝驚駭。成均館,乃首善之地,風化之所自出,豈可設淫祀於此,以褻慢先聖乎?若知如此,不若初不爲親幸之擧矣。今此祀事,雖是慈旨,人必以爲殿下不能正家故然耳。請深軫念,後須痛革。」上曰:「予亦初不知設祀事,且未知有古例。今聞臺諫所啓,予亦驚駭。」
4月3日
○壬午,御朝講。掌令安處誠,啓韓亨允、趙演等事,不允。處誠曰:「京畿凶歉,視他爲倍,故已從觀察使啓請,命給軍資倉及京倉之穀。然臣聞之,非但京畿,他道亦然,賑貸不可不急。況今方付種,非但農糧乏絶,種子亦難備。請下諭諸道觀察使,竝封私藏穀食,量宜散給何如?」特進官李季男曰:「京畿、忠淸道及慶尙左道,皆甚凶荒,當速賑救。然散給多費,而國用因此亦窘。臣欲別錄甚窮不能自存者,特散給賑濟以救之,然待觀察使具報,然後處之。」上曰:「賑濟貧民,不可不急。受方面之任者,當以恤民爲先,必啓請賑給,戶曹亦宜措置。」
○領議政金壽童啓曰:「政府地位崇重。郞官等流,猶且精選,臣安可不計痕咎,而貪戀上恩,久居具瞻之地?今欲期於得請,敢辭。」傳曰:「已往之事,何可更言?時王之制然也,何能免俗?大臣進退,不可輕易,卿其勿辭。」壽童辭之再三,命勿辭。
○御夕講。司經黃汝獻曰:「上命擧可用儒生,成均館擧生員趙光祖、金錫弘、黃澤等,此數人者,皆無學問操行,恐未副聖上誠求之意。趙光祖方有志於學,猶可用矣。然廢學從仕,亦非其所願。大抵所謂薦擧者,宜擢才行特異者,不可以凡類,充其選也。」侍講官具之愼曰:「成宗朝視學之後,講書儒生,擢安良生敍用矣。然與今薦擧之例不同。臣亦聞之,今此薦擧之人,殊無才行,不可用也。」上曰:「薦擧故已命敍用矣。然更可廣議薦用。」
○馳書于八道觀察使曰:
在前救荒時,官倉穀食不足,則竝封私藏,許民貸食。道內凶荒尤甚處,只以官穀,有難賑濟,則竝封私藏穀食,量宜賑濟。
○咸鏡北道節度使崔漢洪馳啓:「野人吾沙吾罪狀,請刑推。」命召政府該曹,收議便否。柳順汀、成希顔、李蓀、金應箕、洪景舟、辛允武、鄭光弼、洪淑、尹熙平、崔淑生議:「今觀崔漢洪啓本,則吾沙吾果有罪,刑推似當。但吾沙吾所居,距本鎭不甚近,不可視同城底野人,一以威刑治之。且囚繫刑訊之際,或至殞命,因此起釁,亦不可不慮。姑令悉還愁隱豆等家侵奪物件後,聚城底頭頭人,再致吾沙吾于庭,語之曰:『吾沙吾以歸順人,潛賣我國人物,欲轉賣深處,其罪固重。事旣敗露,恐懼謝罪之不暇,猶不畏忌,反怨進告之人,奴木哈、愁隱豆等,侵毒不已。今又來逼城底愁隱豆所居,至奪財物,其兇悍益甚。當具報主將,轉啓朝廷,置之重典。然以汝頑無知,不可依法深治,以塞悔過之路,姑從輕典,略加箠楚。後若不悛其心,頑暴如前,則其收捕抵法,亦不難矣,汝其知悉。』將此意開諭,決杖八十放送何如?」啓下該司。
4月4日
○癸未,御朝講。持平李蘋曰:「臣前爲掌隷院司議時見之,父子間白文,則當受理,故奸詐之徒,僞造白文,以相爭訟。然爲官吏者,不可偏信,故必以經官可考文記憑考,然後取實。其時雖不得伸,厥後呈誤決,萬端巧詐,矯其疎漏,故官吏亦爲奸術所陷,不無誤決之弊。雖其白文,於法應用,然於白文之末,必署其時聽訟官吏名署,以憑後考,以防奸僞何如?」特進官李蓀曰:「白文之弊,果如李蘋所啓。臣累爲觀察使,又爲判決事觀之,爲人父母者,以謂有用白文之法,以良人及他人奴婢,塡成白文,以給其子息,官吏又從而聽理,一以用父母白文之法爲式,而決給甚爲未便。所謂用父母白文者,只用於父子兄弟之間,不宜用於他人,爲官吏所當詳察於此也。近者又有官吏,雖父子間,自手筆執文記,亦不取實而用之,亦甚非也。」上曰:「不可更立新條。」
○忠淸道觀察使韓亨允來啓曰:「臺諫論臣罪過,意謂回天,自昨始止不啓,故臣敢辭職。」不允。
○領議政金壽童辭職,至三不允。
○御晝講。
○御夕講。
○以尹熙平爲同副承旨,李彦浩爲司諫院獻納,李壽童爲正言。
4月5日
○甲申,上親傳夏享大祭香祝。
○御朝講。執義尹希仁曰:「崔重洪爲兵曹參議,重洪乃贓吏郭致禧女壻也。豈以贓吏之壻,置政曹堂上乎?《大典》內:『贓吏子孫,勿授議政府、六曹、漢城府、司憲府、開城府、承政院、掌隷院、司諫院、經筵、世子侍講院、春秋館知製敎、宗簿寺、觀察使、都事、守令等職。』又於《續錄》內《署經條》,亦稱『竝考妻四祖。』則雖女壻,亦不得敍於右等職明甚。請速改正。」正言金瑛曰:「竝考妻四祖,則贓吏之壻,亦不得敍於政曹,而又無前例,當速改之。且聞金安老問弊於京畿時,摘衿川官吏不法事。其時安老適入訪于縣居三寸叔家,衿川縣監,以謂必是其三寸所嗾,多端侵毒,以行報復,請推治。」上曰:「崔重洪事,若果如所啓,則銓曹亦不詳察矣,當更問處之。衿川縣監,固當推問。」尹希仁曰:「衿川縣監,則本府當推懲矣。」
○御晝講。
○御夕講。
○吏曹佐郞柳灌啓曰:「崔重洪注擬事,大抵緣坐人及政曹,有相避之人,陞堂上,則不拘法限用之。前者洪自阿,以亂臣外孫,堂下官時,則不敍淸要,而陞堂上後,拜兵曹參議、參判。已有前例,故前此崔重洪,累擬承旨望矣,以此擬望。」傳曰:「《續錄》雖不分言堂上、堂下官。然銓曹所啓如此,其以此意,語諸臺諫。」
4月6日
○乙酉,御朝講。大司憲安瑭曰:「崔重洪事,下問於銓曹,而銓曹,雖以洪自阿事,援例以啓。自阿事,在廢朝,今不可爲例也。重洪乃贓吏之壻,雖堂上,不可用於臺省政曹也。當速改正。」司諫閔㥳曰:「銓曹不詳察注擬,而妄引洪自阿之例以啓,甚不可。銓曹旣失事體,而又以前日累擬承旨望事爲辭,注擬承旨,亦爲非也。今若不改,則後來援右例,皆欲僥倖矣。」上曰:「重洪事於《續錄》,不分言堂上、堂下,故問于銓曹,銓曹答以有例,故敎之耳。當收議大臣而處之。」
○諫院啓:「正言李壽童,前以家不齊被罪。今不可爲諫官,請遞。崔重洪請改正。」憲府亦啓重洪事。答曰:「壽童其遞之。重洪則收議處之。」
○御晝講。
○御夕講。
4月7日
○丙戌,上親閱于箭郊,仍行踏獵。〈只以扈衛將士,打圍獲禽,謂之踏獵。〉
4月8日
○丁亥,命移推黃衡于司憲府。大臣以衡位參二品,又於南征有功,不宜久滯於獄,請保放,故有是命。
○金壽童議:「贓吏女壻,固不可與其子孫同論,不拘用之無妨。但前議,旣以贓吏女壻,勿授政曹爲定,則堂上、堂下官何殊?」柳順汀議:重洪以贓吏女壻,授政曹之職,似乎未便。但女壻,與其子孫不同,且堂上官則不署經。以此觀之,則其待堂上官,與堂下官有間,雖許授政曹,恐無妨也。「成希顔議:」《大典》稱贓吏子孫,勿授議政府、六曹等職,則其女壻於仕路,固無礙處。及有《續錄》:『竝考妻四祖』之條,而後署經時,贓吏女壻之爲華職者,始得而駁之。然陞堂上,例不署經,旣不署經。猶坐妻父之故,不得見用於政曹,不無憫抑。「李蓀、金應箕、辛允武、洪景舟等議:」贓吏女壻,果與子孫不同。然於《續錄》:『竝考妻四祖』云爾,則雖陞堂上者,勿許敍臺省政曹。「上從壽童議。
○扶安縣監金漑上疏,其略曰:
今次改軍籍時,以山郡漕卒,與沿海居陸軍相換者,臣不知議軍政者,有何所見而爲爾也。意者近數年間,漕運多敗,謂山郡居民,不諳操舟,致多輸敗,有是策也。然舊卒雖居山郡,世傳其業,實諳練漕運事,新卒雖近海邊,本業陸軍,其於舟船之事,斷不曉解。以是專不曉解之卒,委授漕船,驅諸風波,則其不爲臭敗者無幾。近聞新卒,不解漕船改造之事,傾貲雇人以造之。自造船所,回泊於田稅逢載處,空船轉運,非是難事,海路亦非阻遠也,而尙不能自轉,且雇人以轉之,況於滄海風波,曠日運轉,其能自達於京師耶?必不能堪也,則必出資貲,雇人以運之,其弊一也。大抵人之才性有限,能自拔出,爲文武科出身者幾何?其稍有才性者,或爲錄事,爲習讀,以達於仕路,或爲甲士、別侍衛,以衛其身,如漕水軍,則兩科外雜凡仕路,皆不通。今以山郡漕卒之額,移之於近海之官,則近海之民,太半爲漕卒,其或欲自爲雜職仕官,其可得乎?民之冤抑莫大焉。其弊二也。且漕卒,初運本道田稅,再運忠淸道田稅,一年之間,或再度轉運矣。京倉輸納之時,率皆耗減,一船之卒,皆被分徵,遠近一族切隣,亦蒙其害。今番如是,後番亦如是,以此漕卒之生理日窘。在祖宗朝,初設漕卒時,豈不欲盡以沿海居民充之,以就漕站之便易也?必慮此卒,在平民中最苦者,而槪以山郡之民,竝充之,以均苦歇也。今者一以近海居民,換盡山郡漕卒,臣恐沿海之郡,不出三四年,而民生遂窘,卒至於不可救。其弊三也。請下諭大臣,一遵舊法,勿令相換,永除民弊。國家自倭賊寇邊之後,盡刷南方軍民有武才者,令分番防戌,以備更入寇抄之變,慮至遠也。大抵兵多而不精,不若少而精。敵至而我軍先憊,已爲老兵,則雖多亦奚以爲?今者各鎭分番戍卒,合本鎭元軍,則數非不多。苟不忘備,曰夜淬礪,則亦可以制寇矣。去年秋冬間,因倭奴詐諼之言,悉令合番防戍,從軍之家,備數月之糧,能自繼運者幾人也?屯兵之地,飢窘輒至,人馬轉踣,逃散相繼,以飢窘怠頑之卒,待强寇不意之變,則鮮不敗衂。罷戍無期,年愈多而兵愈弱,寇不可敵,而邊城不可保矣。臣意謂平時莫如分番防戍,遞休軍馬之力,待寇奴犯邊,且戰且守,力不能敵,然後且徵聚下番之軍以制之可也。伏願殿下,收議謀臣,以圖永世久長之策。國家於沿海,聽民結箭捉魚,以資其利,且令納稅魚于司宰監,古也。頃在廢朝辛酉年間,各道魚箭,竝收貿布,納于司贍,以備國用。臣謂魚箭,果曰多利,當給貧民,以資其生可也。國家苟量入爲用,且無橫費,則常貢之數,其於經用,亦非不足也,不必收取於魚箭,與民爭利而後足用也。其初詳定時,於陳荒魚箭,追稅其半,甚矣算稅之巧也。夫民之取魚,聽其自就資利者,從而征之,猶可也,力或不能,或因事故,以致陳荒,而又從以稅其半,是甚無謂。臣所守扶安縣西海,有猾島,自古靑魚多産,齊民之無田畓生業者,依島結箭資利。舊不下十五餘所,詳定時,以此島魚箭,取利倍他,多定靑魚之數,納官之數,可謂多矣。而前日興産時,民猶樂於結箭矣。自乙丑年以後,靑魚不産,而稅貢如前,結箭者所得,不能充其所納之數。去丁卯年間,國家約知其弊,丙寅年以上陳荒魚箭,則竝勿收稅,丁卯年以後陳荒魚箭,則詳加覈實免稅,德至渥也。然丙寅年以上,則雖實陳荒,而敬差官依結箭例,旣已成案,則稅貢何得以免徵乎?丁卯年,則稅案磨鍊都會官,不究受敎本意,於陳荒箭,以半稅施行。國家恤民之政,非不至也,而民不蒙其澤者,類如是,亦不可痛革者耶?臣於己巳年秋,到本任,考其稅貢之未納者,其數甚多。詢問其由,則前之結箭者,太半逃亡,隣氓又從而逃之,見存者又無貲資,以致累年不納者云云。臣卽加區畫,乃以稅貢之數,分諸隣里族親,不於一時督徵,期以數年,冀得隨備隨納。而到今三載,徵之者猶未半。民生旣窘,無復有可徵之勢,臣竊爲生民痛惜焉。數郡之民,陳箭之稅,無時可減,而前日勿稅之旨,特虛文耳。伏願殿下,遵先王故典,亟除魚箭貿布,只收魚物,以示不與民爭利之義,至如猾島,丙寅年以後,三年陳箭之稅,亦願命該曹,考其未納之數,姑且權減其半,以解數郡人民之愁怨。國家以公賤之外居者,分番選上,刑曹悉掌之。先是番次無定額,分定行移之間,吏緣爲奸,番次疎數,殆不公矣。去癸亥年間,國家懲此之弊,以諸處定送之數,照得外居奴子之數,分爲七番。立法之初,選上之役,果均一,而越三年立番,民無怨咨矣。至今未十年,而選上番次,漸至於促迫,臣竊惑焉。本縣貢案選上之數,只八名,去庚午年春夏等二十七名,秋冬等三十名,今年春夏等,又至二十二名,加定行移。比貢案數,或過於二倍,或過於三倍,由一邑,而諸邑之數,槪可見矣。大抵公賤之爲選上者,凡民中最苦。一遭選上,輒蕩家産,猶未能支,則相率而逃之。定送各司,一皆責之於京邸,京邸之主,貸月利以充其役,旣負月利,則又倍徵其數。是以當身不能支,又徵於一族,一族不能支,又徵於切隣,丐貸於道路,轉死於溝壑者,比比有之。如選上代價等事,再再立法,法非不善,而猶有困窮之怨者,非法之罪也,該曹不能奉行其法耳。至於番額低昻事,臣恐奸吏冒弄行私,以加減其數也。苟考其貢案內各官定額之數,則其情僞不難辨矣。且選上之行移,曾不先期。或到文未四五日,督令登途,是何慢令致期之甚也?臣謂選上,旣分爲七番矣,則當定爲番案,一藏於諸道各官,一藏於該曹,每當遞番之期,旣以番名,先期行移,毋得加減,則吏不得行私,而選上奴子,亦預知番次,自可以儲行資備代價,而亦免後期之罰矣。若有不得已加定送處,而選上額數不足,則分爲六番,亦可也。今分爲七番,而或三倍或四倍行移,則是名爲七番,而其實不足,爲三四番也。以此而較之,則六番亦未爲苦也。臣願下議大臣,若該曹凡此數事,可行則行之。且命該曹,依法收代價,分送各司,無令各司各員,擅加侵責,則公賤幾於得所,選上亦幾於其蘇矣。
下其疏于政院曰:「其令該司,祛其可祛者,行其可行者。」
4月9日
○戊子,以尹宕爲司憲府持平,金公望爲司諫院正言。
4月10日
○己丑,御晝講。
○及第柳軫妻申氏,以其子承乾、承坤,移配近道事,呈駕前上言。上命義禁府,量移近道。
○黃衡上疏自明。命憑考分揀。
4月11日
○庚寅,御朝講。聽輪對。
○禮曹同成均館,薦儒生趙光祖、朴璨、閔世貞等。命吏曹敍用。
○御晝講。
○御夕講。
○舍人韓效元,以三公意啓曰:「奉常寺所納祭享貢物未收各官守令,前者皆令罷職,而臣等以其農時迎送有弊,啓請,欲降資仍任。上敎以業已受敎,不可紛更,故臣等未得再啓矣。今更思之,今方農務方張,而送舊迎新之弊不貲,此亦不可不慮。今若盡遞,則朝廷安能遽得可當百餘員,以充其闕乎?於國家用人之體,亦有妨害,請降資仍任。」傳曰:「今聞所啓,果多弊事。此守令等,勿罷其職。」
○御朝講。獻納李彦浩曰:「臣等見成均館所薦儒生,如閔世貞、朴璨則有孝行,而年幾四十,猶可敍用也。趙光祖則雖有操行,然年未三十,而方大有志於學業,今若遽奪其志,而敍於微官,則必廢棄其業,而彼亦必不樂於從仕。於國家培養人材之道,亦有缺矣。勿遽敍用,俾展生平之志,立身成名後,用之未晩也。持平李蘋,亦啓之以此。
○右承旨李希孟,稟趙光祖事,上命姑勿敍光祖,先敍閔世貞、朴璨。
○御晝講。檢討官孔瑞麟曰:「近來刑曹郞官治獄,多有不正之事。凡罪囚刑問,若過多,則必多致傷。故於法三十杖爲一次,越三日加刑者,必以謂罪非關於大事,而恐至於傷,慮固深矣。今之刑官,則至以輸情服招爲快,刑問之外,又以不校正之杖,亂打罪人無算。犯罪者皆曰:『我罪不至於死,而何忍受此亂杖乎?』率皆誣服,豈爲美事乎?爲郞官者,亦豈以傷人爲心哉?如是則罪人易服,而堂上亦以爲賢能,故不念聖人恤刑之意,欲得賢能之名,務爲慘酷之刑,且刑官之任,至重且大,人命死生,皆係於此。我國祗以吏、兵曹郞官爲重,而擇選,不如刑官之爲重,雖尋常凡類,皆得差任。近來連歲凶荒,今年亦有旱徵,未必不由於刑獄滯濫也。非獨刑官,外方守令,率皆如是,故以致水旱之災,所當軫念也。」上曰:「所言至當。刑獄果關於人命,是豈可忽?古云:『惟良折獄。』豈尋常者之所能堪耶?當擇而用之矣。亂杖者、固非國法、只以校正之杖,依法刑問,豈有亂杖之法乎?」
○御夕講。
○管押使僉知中樞府事李坤、正朝使吏曹參判邊脩,回自京師,復命。
4月13日
○壬辰,受常參,御朝講。執義尹希仁曰:「近因柳軫妻上言,命量移軫子承乾、承坤近道。柳子光乃誤國奸臣,其罪難放。豈可使其父子,移近道乎?雖各在天涯,猶不可移,況泰安與長連,相去不遠乎?尤不可量移也。」正言金公望、侍讀官徐厚,亦請勿量移。上曰:「柳子光罪犯至重,故其子息等,被緣坐,竝皆分配矣。承乾等,子光之孫,視親子爲輕。軫妻以各在東西,衣服糧料,輸給甚難爲訴,故量移矣。」
○上因金世俊輪對,問防禦廳曰:「開城府留鎭軍,只留一二旅,而餘皆上京立番,令南方軍士,除上番而留戍本道何如?」回啓曰:「開城府軍士上番侍衛事,臣未詳究其意。開城府至大處,不可視同尋常各官也。當初設軍八旅者,正爲大處故也。且雖云八旅,亦分上下番,而相遞立番。南方雖稱防禦緊急,軍士尙有餘數,猶足防禦。前此亦有欲令開城府軍士,上番侍衛,而以其勢難,故未果行也。今亦依舊何如?祖宗朝設立之時,豈偶然計料而爲之乎?且開城府、慶州等處,多置軍旅者,政爲他日,有不虞之變故也,今不可率爾更改也。」
○御晝講。
○御夕講。
○臺諫啓請勿量移柳承乾等,不允。
○慶尙道節度使柳聃年馳啓曰:「倭人弸中自言,日本國使臣,遣人致書契求和。」上命三公、府院君、六曹判書、漢城判尹等,會議以啓。其議曰:「此未可的知日本所使也。姑以解事朝官內資正許硡,爲宣慰使,往問馳啓,然後處之何如?」上曰:「可。」大臣議定宣慰使事目。「其一,宣慰使到浦所,若弸中親來,命鎭將語之曰:『具爾等來由報主將,主將答言:「對馬島負恩稔惡,與三浦倭叛亂,罪逆甚大。如日本國,初不相干,果是日本使臣,當守舊好。但對馬島倭,多兇詐,焉知假托而來?審驗更報,將達于朝。」主將之意如是。我何知汝眞僞,符驗書契,一一示我。』彼若不肯出示,則曰:『我不見符驗書契,則何以知其非僞?』强要以見,謄寫書契上送。其二,凡問答事,皆令鎭將爲之。且勿使倭人,知宣慰使到浦,待朝廷回諭後,依例接待。其三,若來倭果是日本所使,而客館已撤,則於舊基,姑設假家,圍籬以處之。浦所宴享時,則設帳幕行之。其四,弸中隨來人中,若有對馬島及三浦居倭我國人所相識面者,則勿接待。若弸中請竝接待,當答曰:『此輩罪重。若非客使所帶來者,則邊將當罪之,何至接待乎?』其五,許硡下去時,稱敬差官,客使接待時,稱宣慰使。」上從其議。左議政柳順汀啓曰:「多大浦移置西平浦便否及左道水營,移鎭釜山浦,與熊川、薺浦中間,築長城便否,觀察與節使,眼同親審以聞。請於今日,竝議何如?」上曰:「可。」柳洵、金壽童、柳順汀、成希顔、盧公弼、姜渾、李季男、李蓀、金應箕、洪景舟、辛允武、申用漑、鄭光弼、朴說、安潤德議:「熊川、薺浦中間,築長城,城外居民,竝令入居其內。一以防侵突之患,一以示形勢之壯,實爲長策。而本道觀察使等,啓以兩鎭軍士及近處居民數少,若築長城,而有賊變,則守禦爲難。臣等意賊若大擧入寇,則擧邑人民將竝入城內守禦,不爲不足,若非大擧入寇,則以城內居民,亦足守禦。況入陳田畓不多,且聞近地拾石不難,功役不至勞費。今若不築,則卒遇賊變,城外居民,避亂無地,坐受侵掠之患,恐非備邊長策。」又啓曰:「西平浦新城子,依節度使等所啓施行。左道水營,移置釜山浦,雖似便,但今農務方殷,事且重大,待秋成,更議施行。」
○臺諫啓柳承乾等事,不允。
○禮曹啓曰:「日本國使弸中,與宣慰使許硡,言話間,若問以羅多羅等及平時羅等去處,答曰:『或在京都,或在外方。』如更問曰:『若生存,則何不許還?且在何方?』答曰:『非吾該掌,不知其由。』如是答說何如?」上曰:「可。」
4月16日
○乙未,御朝講。
○御晝講。
○御夕講。說經柳墩曰:「近來薦擧儒生等,若年踰四十,而有可用之才,則自參奉,陞奉事,主簿,固非十年之所能陞也。若果審其賢,則當招擢而用之,不拘資格也。」侍講官宋好義曰:「近來雖擧累降薦擧之敎,未聞有人以薦擧而得敍也。且幸有得補官職者,亦皆自微官陞之,使未得展其所蘊。若果大賢,豈必循其資格乎?」柳墩曰:「如非賢才而超擢,則幾於濫施爵秩,若年踰四十,而又有才行,則擢用而使之展布素蘊甚可。」宋好義曰:「人之賢否,上安能詳知乎?使銓曹擬之似當。」上曰:「才行卓越者,則豈必用循資法乎?今之薦擧者,則予不知爲何如人也,銓曹當擇人物之優劣而注擬也。」
○臺諫啓柳承乾等事。諫院別啓曰:「禮曹正郞兪汝霖,雖曰科第出身,其初試取時,試官出宿私第,而出入考之,以庭試例試取,而不用科擧法例。廢主特施私恩,以賜及第,其出身不正,不可許選於弘文錄也。」皆不允。
4月17日
○丙申,臺諫三啓柳承乾、兪汝霖等事,不允。
○庭試文臣,黃㻶、柳仁貴、李芑等入格,賞賜有差。
○有人貼榜于光化門墻云:
金謹思、成雲、金硡、李蘋,今之四凶也。謹思則廢主之幸臣,以廢主所幸之妓爲妾,其可謂人臣乎?雲則目不視下,輕蔑朝廷,黷貨以造大家。硡則本其門地,淫風大行,作妾二妓,縱淫無厭。蘋則守喪時,防川作畓。此乃一國衆論。
又翌日貼榜於政府門曰:
具壽永、權鈞、韓恂、姜渾,廢朝之幸臣也。
4月18日
○丁酉,御朝講。獻納李彦浩曰:「上意必以柳承乾等,爲一頑童,有何能爲。然承乾今年量移,則明年柳軫、柳房,亦必量移,又明年,子光亦欲量移也。昔宋朝竄逐蔡京,京之一門,無少長竝逐之,其恐後來之禍如此也兪汝霖,初以出身不正,革罷其榜,後因汝霖上言,還授紅牌,士風墮地。豈以此爲近侍乎?」持平尹宕,亦極論兩人事。又啓曰:「汝霖出身時,所試詩題,甚不祥,識者所不忍製。汝霖等挾媒進之計,甘心製述,不計羞恥之甚,其用心可知。推是心,則殿下或使爲不義之事,汝霖必樂從之也。豈以此等人,備侍從之列乎?臣見南征軍官,自慶尙道還者,發驛馬,載輸所得物貨,驛馬因此凋弊。請設預差內禁衛於慶尙道,試取土豪,許十矢以上,皆令赴防,以前日給倭糧料,爲其廩祿。如有優等者及有勞者,陞實差內禁衛,許令上京侍衛,使在京內禁衛,不復往來彼處,則南中土豪,皆有興起之心,不避軍役,而軍官往來,凋弊驛路之病,可祛矣。」上不答。〈講罷,因承旨尹熙平取稟,命以此問防禦廳。〉 ○御晝講。檢討官孔瑞麟曰:「成均館所擧儒生趙光祖,其存心操行,有異於人,特被薦擧。此取信於人故也。」臺諫、侍從共啓曰:「姑勿敍用者,欲令蓄養其德,以爲他日大用之人也。請特下褒賞之章,以勸奬之。如是則士多勉勵矣。」
○御夕講。
○諫院啓曰:「典簿洪彦弼,嘗私尹三繼婢子。其妻誘致,箠楚百端,至於刀剃其髮,梳刮其面,慘酷甚矣,物議騰播。本院聞其已死,卽捉尹三繼事知奴子,推問其由,供曰:『時尙不死,舁歸廣州』云云。此甚慘酷,司憲府至今不推,必是與彦弼,嘗爲同官,故庇護而不推矣。彦弼與憲府,竝可推考。」傳曰:「可。」又啓承乾、承坤、兪汝霖等事,皆不允。
○北道人楊番碩、番致兄弟,從童淸禮上來,依淸禮居生。及淸禮被誅,欲錄於向化案,上書陳訴,禮曹不許。番碩等憤之,又上言曰:「吾等欲還歸本土。請令兵曹勿禁。」兵曹以番碩等傲慢無禮,請令該司推考,從重科罪後,置下三道僻郡。上命政府議。金壽童、柳順汀、成希顔、金應箕、洪景舟、辛允武等議:「依兵曹所啓。」李蓀議:「請依兵曹所啓,論罪後分配絶島,使不得任便出入。」上從李蓀議。
○立孔庭碑閣。初成均館,以先聖碑,雨淋日灸,字畫漸漫,欲依中朝建閣,上從之。
○因旱災,命禱雨靈驗處。
○命停端午進豐呈。
4月19日
○戊戌,臺諫啓柳承乾、兪汝霖等事,不允。
○以任由謙爲戶曹參判,南袞爲司憲府大司憲,韓效元爲執義,徐厚、河繼曾爲掌令,具之愼爲弘文館應敎,權希孟、金希壽爲持平。
4月20日
○己亥,御朝講。臺諫啓柳承乾、兪汝霖等事,不允。
○遣都承旨,宣醞于成均館輪次堂上及學官儒生等。
○御晝講。
○臺諫三啓柳承乾、兪汝霖等事,。不允
○慶尙道觀察使狀啓曰:
漆原將校諸者〈姓名。〉日守崔孝同、學生丁漢明,爲倭賊所虜,自對馬島還薺浦。其言略曰:「吾等因進上紅蛤採取事,泊船麻兒島。逢倭十五名,登山欲逃,爲倭所虜,縛致船中。覆以草芚,夜至馬島雙古介,解縛閉門,留于其家,食以稻、麥米、葛根相雜之飯,野䔉等物。語我云:『此去島主處,往還凡六日。汝勿恐懼。』又曰:『島主已令三時供饋,勿使汝等疲瘠。國王使臣,持和親書契,往爾國時,當許爾等偕還耳。』有一倭人,稱差使員而來,吾等出迎伏地,差使員設席端坐,使倭之解我國語者,問被虜根因。又曰:『島主不令殺害汝等,備給衣食。』船載我等,夜泊都要沙只下陸,給我國衣服冠帶。我等攅手而拜,彼倭語我等曰:『朝鮮三使道,〈卽監司、兵使、水使。〉若問戰亡倭數,爾當答曰:薺浦、安骨浦戰時,倭人將帥壯兵,死亡甚多。』且倭人語我曰:『本國專賴朝鮮以生,因一人之言致敗。妻子皆飢。』倭中女人等,見我皆泣曰:『此處無田地,近日皆當死亡。寧死,欲還朝鮮舊地。』〈卽三浦。〉倭主亦語我曰:『前日三浦所居倭人,則吾欲使居此島,抄他倭使居三浦,此吾之望也。薺浦僉使金世鈞,則三月二十日病死。云。』且島中旱甚,食葛根,倭人容貌憔悴云。」
4月21日
○庚子,御朝講。司諫閔㥳、執義韓效元,請勿量移柳承乾等,請改兪汝霖弘文錄,不允。領事柳順汀曰:「刑曹判書高荊山,近來被駁不仕,事多積滯。若待北道回啓,則廢事不少。參判亦以針灸,受由不仕,獄訟刑決,淹滯不貲。請早處之。」
○聽輪對。
○諫院啓前事。上曰:「承乾等事,罪有輕重,原其情,故量移矣。兪汝霖,雖甲子年及第,人物可用耳。」
○御夕講。侍講官金克愊、說經柳墩等,啓刑曹判書高荊山不仕滯獄之弊。上曰:「朝因政丞啓,始聞之。遞之可也。」
○京畿觀察使成夢井啓曰:「別倉之穀,有縮無贏,不可不儲。臣意以謂京倉還上,令所居官收納歛散,則於公私兩便。畿甸彫殘,廣州尤甚,一有使客,稱貸傍邑。臣意以謂,右州非事煩之地,而置二員,待蘇復間,姑革判官。右二事,請與大臣廣議處置。」上命議于三公、戶曹判書。
4月22日
○辛丑,御朝講。大司憲南袞、大司諫慶世昌等,啓柳承乾、兪汝霖等事,竝不允。南袞曰:「近年連歲不登,今又旱暵,民不聊生。如酒禁、避殿、祈雨等事,皆是虛文,要在至誠耳。殿下於燕閑之際,深思其故,政事之間,其有失政乎?務以誠實,則天變可弭。匹夫無知,善心可以感應,況人君乎?昔宋仁宗,嘗祈雨太一宮,却蓋不御,還宮露立殿庭,夜半大雨,御衣盡沾。此以誠格天之驗也。」世昌曰:「連歲不登,今又旱甚,兩麥焦盡,風凄霜降,民生至爲可慮。獄訟久滯者,不無冤抑。內自刑部,外及各道,宜下旨。曖昧者速令決放。」上曰:「獄訟事,近者已令官吏毋滯矣。自當奉行。」
○避正殿,減膳撤樂,省冗費。
○下求言,傳旨曰:
天人之際,雖邈然若不相干,而感應之捷,甚於影響。未有事不失於下,而變作於上者;亦未有誠盡於我,而不格於彼者。予以涼德,君臨一國,六年于玆,風霜水旱,無歲無災。宵旰憂勤,冀賴天助,而今當農月,旱魃爲虐。白嶺而南,霜隕草枯,風顚氣凄,陰陽倒序。曰郊揚塵,種不入土,來牟將穗,旋見焦傷,秋禾之熟,恐亦難必。念至於此,如恫在已。謂予兢惕,未足回天,靡神不宗,靡事不擧。避殿輟朝,減羞去縣,從文求實,由內及外。天聽尙邈,如我寡昧,宜受陰譴。下民何辜,遭此飢饉?引咎責己,憯不知故。昔成湯罪己,而天下雨,孝婦有冤,而東海旱。意者予之罪己未至歟?匹夫匹婦,不獲自盡歟?政事之失,罪當寡躬,獄滯訟淹,亦足召災。四方之大,獄訟之繁,安保其盡無冤歟?嗟爾在公,各供厥職,明以斷訟,愼以折獄,罔或小滯。且諭中外,實封以聞。
○御晝講。
○以姜渾爲刑曹判書,尹金孫爲工曹判書,孔瑞麟爲司諫院正言。
4月23日
○壬寅,御朝講。臺諫啓前事,不允。
○傳曰:「兪汝霖弘文錄事,臺諫非論人物,其榜不正,勿敍顯職云。其以此意,議諸大臣等。」
○命汰冗官,停不急營繕,以旱災也。
○御晝講。
○命官給資裝,使窮家,及時婚嫁。
○慶尙、平安道旱。
○慶尙道靑松府、眞寶縣地震。
○禱雨于名山大川。
4月24日
○癸卯,御朝講。臺諫啓前事,不允。
○御晝講。
○御夕講。講至《宋鑑》張齊賢上疏,上曰:「齊賢之言曰:『自古彊場之難,非盡由於戎狄,亦多邊吏擾而致之。』是則格言。今者南方撫禦,不得其人,故有如是之難。」侍講官金安老曰:「竊聞南方之事,一有賊船,邊將登時徵聚,一人從軍,擧家輸給衣糧,行齎居送,邦本先困。且沿邊守令,皆武士,不能治民。由是民皆怨咨,而不堪聊生,敵未至,而我民先困。誠非細故。」上曰:「五帝三王,未有不先根本者,此言亦當。大抵爲國,治民最先,此先治其根本之謂也。若根本不固,則有何能爲乎?」參贊官金瑭曰:「上敎南方有事,撫禦得人爲急,此言甚當。前在成宗朝,許渾要功邊鄙,搆釁北敵,雖治其罪,無益於事也。三浦倭奴,雖結怨已久,李友曾治之不漸,撫禦失道,故有去年之患。然非但專是友曾之過。自廢朝以來,爲邊將者,皆不得撫禦之道,如金克愧者是耳。故含兇蓄憤,漸成其禍,至友曾而發。武臣多授字牧之任,治民等事,誠可慮也。」上曰:「三浦倭人,久有叛亂之心,然以友曾爲言,友曾之罪,固亦大矣。」
○臺諫啓:「姜渾在廢朝所失甚多,不可爲刑曹判書。」諫院啓曰:「南袞不合風憲長官,金克成無物望,不合爲兵曹參議。請竝速遞。」憲府書啓:「沙汰人員,司議慶緣、司評柳應臺、漢城判尹鄭光佐、兼參軍李思謙、刑曹佐郞吳世昌、義禁府經歷南嫡胤,治訟不合,金荊寶、丁三山、朴韻、姜期壽,居官不謹,朴恒、閔精、朴守經、崔偁、蔡年、金渙,懶不治事,任傑、鄭承孝、韓宗根,朝官不合,皆可罷也。奉常寺僉正禹楫,不合於典農,水原判官李良弼,貪瀆無狀,堤川縣監吳禮孫,殘劣莫甚,昌原府使金世熙,治民不合,請竝遞。」又啓曰:「兵曹判書及兼判書,皆爲防禦廳堂上,則雖無別廳,兵曹自當專掌以治之。且旣有掌樂院,則又不當別設樂學都監。此二司斷可罷也。且旣有本瓦署,不當有別瓦署,旣有典艦司,不當有水運判官。漢城府員多,不當差假官。然三司設之已久,收議大臣,革罷亦可。」傳曰:「姜渾、金克成等事不允。遞南袞,改慶緣等職。金荊寶等,亦可備員治事,不可盡遞。其中太甚者,更可抄啓。李良弼等,迎送有弊,褒貶亦近,不須遞也。防禦聽等事,當收議處之。」〈史臣曰:「袞之駁,雖不明言,專以丁卯歲朴耕、金公著被罪時,袞在服中,脫衰詣閤門上告故也。時論頗非之,至是有是駁。」〉 ○金壽童等議:「廣州殘弊已甚。依驪州例,權罷判官爲當。」從之。
○柳承乾等量移事,金壽童、柳順汀、成希顔等議:「柳子光罪惡甚大,故幷其子孫斥逐之。然孫非子例也,雖量移,似無妨。」金應箕、李蓀、洪景舟、辛允武等議:「旣收廷議而分配,則量移未穩。宜還成命。」上從應箕等議。
○金壽童、成希顔、朴安性、李蓀、金應箕、洪景舟、辛允武等議:「用人之道,不可以出身及所製題爲咎。」柳洵、盧公弼、鄭眉壽、閔孝曾等議:「弘文館,朝廷極選。兪汝霖雖有才望,旣於科第有累,不當備選。」上從柳洵等議。
4月25日
○甲辰,御朝講。司諫閔㥳、持平權希孫等,論姜渾、金克成等事。希孟又啓:「金荊寶等,懶不治事,不須更議抄啓,請竝改正。今當因旱災省費之時,權設冗官,不可不汰。」皆不允。
○命革樂學都監。
○臺諫啓前事。憲府更抄司饔僉正金荊寶、濟用主簿閔精、內贍主簿朴塤、長興庫主簿任傑、引儀韓宗根、東部參奉金渙等以啓曰:「請竝沙汰。」又請遞李良弼等職。傳曰:「金荊寶等,皆可送西。守令迎送有弊,其只遞近京水原判官。餘皆不允。」
○金壽童、成希顔等議:「今觀成夢井書啓,廣州等各官別倉雜穀數少,前此亦有各官人民所受京倉米,以皮穀納于其官者。然京倉之米,亦不可多費,令戶曹量宜磨鍊以啓後,更議施行。」柳順汀議:「京畿撤去各官別倉補穀事,年凶口糧,則有軍資可賑救,若種子則專仰別倉之儲。別倉之儲,給民年久未納者,或有蠲免之時,因此有減無增,其撤去各官別倉所儲,尤甚不敷。萬一連歲不登,種子不裕可慮。京倉陳米給民,待秋以五穀種,準米價,收納于各官別倉,以補不足,於官民甚便,亦是用舊蓄新之計。」李季男議:「各官居民口食種子,專賴別倉資生,而高陽則全無,衿川、廣州、坡州、楊州、永平、陽川等官,則厥數甚少,此不可不多儲。然無充儲之策,觀察使以京倉題給還上,來秋雜穀種換納之計甚當。」上從季男議。
○李季男、任由謙等議:「今觀咸鏡道各官牒文,則同道觀察使營重記付雜物,如神布、緜布、鹽等物,則貿穀納官爲當。如鷄、猪、大口、魚腸等物,不無損失,而使各官勒令貿穀,則恐弊及於民,勿令貿穀,會計減錄可也。但已納穀,則今雖還給,必不得一一還受。有往年還上田稅未納者,則以此推移計納,無往年未收者,亦以今年田稅計除,使本道之民,知朝廷撫恤之意。」從之。
4月26日
○乙巳,諫院啓曰:「典設司守朴守經、奉常寺副正張忠輔、濟用監副正成希哲,則病不治事,造紙署別提蔡年、東部主簿姜利恭、平昌郡守朴元長、堤川縣監吳禮孫、抱川縣監任瀏,則孱劣不堪任,豐儲倉直長姜期壽、西部參奉趙希普,則持身不謹,請竝速遞。」傳曰:「張忠輔、成希哲、朴守經等,病不治事,則可授閑官,蔡年、姜利恭、姜期壽、趙希普等,送西敍用。抱川則距京未遠,依水原判官例遞之。堤川、平昌等官,今當農月,迎送有弊,不可遞矣。」
○防禦廳沿革事,金壽童、金應箕等議:「今無事變,依所啓革之爲便。」柳洵議:「賊必歸順,革之爲便。」李蓀、洪景舟等議:「頃因倭變,設防禦廳,使大臣會議措置,乃重其事也,不可遽革也。」傳曰:「今觀群議,或沿或革,所論不齊。兵務雖不可解緩,然小事則防禦廳專掌,大事則必兼判書會議處決。且別設衙門,累爲有弊,革之爲便。但兵曹則武備司多事,實員似難專治,差假官一二員,專掌其事何如?其問防禦廳。」
4月27日
○丙午,政院啓曰:「革防禦廳,置假郞官,屬兵曹該掌邊事便否,問於左右議政,皆曰:『兵曹雖云多務,然武備司郞官,自當兼摠,不須別設,而專委武備司爲當。」上可之。
○吏曹判書朴說,以久於其職,辭上不允。〈史臣曰:「說判吏曹,人稱其爲政公平。同里閈人,若求官,則說曰:『何私於里中人乎?』同年請得官,則說曰:『何私於同年乎?』以此人不敢干以私。有朴薰者,與說家連墻,說常患居址隘窄,薰與之空地,卽擬別坐。隣人謂之語曰:『何公於他隣,而獨私於薰乎?』」〉 ○臺諫啓前事,不允。
○以洪淑爲司憲府大司憲,南袞爲兵曹參判,尹時英爲水原判官。〈史臣曰:「時英遞來時,器皿鋪陳等物,皆取來,餘物稱是。官中如被盜然。」〉
4月28日
○丁未,御朝講。獻納李彦浩、持平金希壽,啓金克成及革罷冗官事,皆不允。
○勑有司,勿滯獄訟。
○命遞金克成職。
○御晝講。
○臺諫啓曰:「沙汰人員皆送西,守令則授京職,無懲戒之意。請竝罷。」不允。
○以金應箕兼同知成均館事,姜渾爲晋川君,李自建爲刑曹判書,孫澍爲漢城府左尹,尹喜孫爲漢城府右尹,金克愊爲承政院同副承旨,趙舜爲弘文館直提學。
○命革漢城府假官二員。〈以四員減其二。〉 ○命求遺逸之書,又令購貿中朝。
4月29日
○戊申,御朝講。
○御夕講。講《宋鑑》,至帝宴群臣于後苑。典經蔡忱曰:「人主當以儉約爲事。太宗喜誇張,始改元曰大平興國,及是時乃曰:『四方無事,朕以天下之樂爲樂。』此言殆失矣。臣見太宗之時,方有事,契丹屢敗天兵,帝至以單騎僅免。其曰:『四方無事。』與侍臣,賞花賦詩可乎?其誇大之心極矣,末流之弊,有花石綱,轉以爲南宋,後之人主,當戒於此。」
○臺諫啓前事。諫院啓:「右尹尹喜孫,無剪煩之才,不合京兆。都摠府經歷趙賢範,前爲義州判官,不謹治事,今乃超遷。請竝遞。」皆不允。
4月30日
○己酉,御朝講。臺諫啓前事,不允。
○上護軍金克成,以有老父,乞辭職歸養。命除其道守令。
○御晝講。
○御夕講。
五月
5月1日
○庚戌朔,御朝講。司諫閔㥳、持平權希孟,論尹喜孫、趙賢範等事,又請革水運判官、別瓦署,皆不允。
○聽輪對。
○御夕講。講《宋鑑》,至夏四月不雨,五月遣使決獄于諸州,是夕雨。「上曰:」近來旱氣太甚,恐有獄囚積滯。京中則已諭疏決矣,外方則必多滯繫。今雖馳諭,徒爲文具,遣使決放何如?「參贊官金璫曰:」今若別遣使,驛路疲弊。請下諭監司,其重大難斷者從速抄啓,自可裁決者,卽決無留,則庶乎可矣。「
○命減端午所進物膳。
○諭諸道觀察使,疏決獄囚。
○臺諫啓前事。又啓高荊山貿穀事,今見咸鏡監司尹珣書狀,徒信守令所報,不考重記,使前後倒錯,其不詳審甚矣。請推之。「皆不允。
○命罷昌原府使金世熙、平昌郡守朴長元、水原判官李良弼、抱川縣監任瀏,堤川縣監吳禮孫。以治民不合,被汰故也。
5月2日
○辛亥,受常參,聽朝啓,御朝講。獻納李彦浩、持平金希壽啓前事,不允。
○御晝講。
○御夕講。講《宋鑑》,至帝手詔宰相曰:『朕將自焚,以答天譴。』翌日大雨,蝗盡死。「侍講官具之愼曰:」太宗欲焚其身,而天卽雨,蝗卽死。大抵雖匹夫匹婦,猶能感天,況人君修省敬謹,則天豈不應乎?「
5月3日
○壬子,御朝講。大司憲洪淑、大司諫慶世昌,論尹喜孫、趙賢範等事,不允。
○御晝講。
○三公書啓曰:
大抵災變,起於人心失和,雖不可謂某事失,而某咎徵應。然其失和之由,宜無所不察。人主居億兆之上,不能獨治,設守宰以莅之。守宰賢否,委監司黜陟,當推誠責任,不可以聰明果察,一切綜核。邇來慮守令不法,或抽栍摘奸,或遣官廉問,守宰有犯,先鞫吏卒,拘囚連逮,冤楚難狀。無辜受苦,足傷和氣,亟令法司,分揀疏放。如抽栍擲奸叢脞之事,有傷大體。人材,國家利器,其用之得失,治亂關焉。人主當愛惜完全,不以寸朽,棄其合抱。凡人中智以下,罕能無過,過而能改,斯爲善人。近者責備太過,或論世類,或摭細過,指以爲咎,使之抱屈,不得盡其才,此豈用人之道乎?古云:「立賢無方。」又云赦小過。「此聖上所當體念。私出入官府,著在禁令,而邇來糾擧陵遲,大小私行,經過州縣,公然出入,視館待厚薄,以爲毁譽,爲守令者,畏其非議,非徒供給,贈遺亦厚。其所費,皆出於民,民安得不窮且困也?決訟日限,亦載《大典》,而聽訟官吏,或牽於私情,或畏其怨恨,故爲淹滯,不卽剖決,起怨傷和,未必不由於此。請下諭各道觀察使,申明舊令,痛禁私行,竝罪接待守令。且詞訟經年未決者,令各其司,具錄始訟年月及未決根由以啓,其中淹延尤甚者,啓聞罷黜爲當。風俗之有關於人國家甚大。淳則治,淆則亂,古今之常理。近來風俗偸薄,人心浮詐,間有奸細之徒,少有睚眦,輒欲擠陷,誣搆陰私,或以匿名貼榜,或以飛語傳播,眩亂是非,必期中傷。人相疑畏,各存形迹,此風不戢,終至於上不得撿其下,下得以訐其上,弊將難救,誠非細故。返朴歸淳,轉移之機,雖在人主一心,其責亦在宰相。臣等俱以庸劣,濫叨重任,無以補聖上更化之治,以致災異沓至。乞罷臣等之職,代以賢能。
傳曰:」觀卿等所啓之條,甚切時弊。近久旱暵,而雨雹交下。連年凶險,而今又如此,民生艱苦,不可勝言。予甚兢惕,寤寐未安,罔知報答天譴。如抽栍摘奸,非所以摘守令之隱過,爲民生欲祛收歛之弊耳。此不但行之於今日,有祖宗朝古例,而侍從之臣,累請行之,故分遣問弊,欲審村巷之苦耳。然守令有所犯,先推事干,屢加刑訊,以守令所犯,而反及無辜之民,其勢雖不得不然,而其情則哀矜。慶尙之民,以此滯囚者甚多,已令憲府,速決放送耳。且治天下國家,用人爲大,或人有所失,而言官糾擧彈駁者,欲使朝廷淸明耳,是以完全者似少。然人器不合,則不可不遞。但人非堯、舜,何能盡善?雖有小過,豈宜不用?但卿等務進賢俊,朝廷淸明,而不賢者不容,則自無責備太過之弊矣。且出入官府者,宜申明禁制。詞訟淹滯者,內則卿等當磨鍊以啓,外則下諭監司可矣。但有一弊,法禁已具,申明之令屢下,全不擧行者,由官吏之不謹也。先去此弊,然後申明之令可行也。且風俗之薄,予深居九重,豈能盡知?如貼榜等事,甚非細故。但風俗之厚薄,不在法令,在上之人,躬行率導耳。人主正一心,卿大夫亦正其心,則士庶人自效而無過矣。然風俗之薄,由予之否德,非卿之過也。推一事觀之,則禁衣服、飮食豪侈之習,法令已具,而未能頓革,此不在於法,而在於上之人躬行如何耳。大抵移風易俗,非一朝一夕之所爲也。苟上下深知此弊,而務行淳厚,則下之人自化矣。「三公又啓:」風俗之薄,責在宰相。臣等無狀,請避賢路。「傳曰:」予據弘文館疏中語而言之,非指卿等之失。勿辭。「
5月4日
○癸丑,御朝講。掌令河繼曾、正言金公望,啓尹喜孫、趙賢範等事,不允。
○御晝講。
○御夕講。
○臺諫啓前事,憲府啓:「義禁府都事申洙無知識,不可付詔獄之任。請改正。」不允。
○弘文館直提學趙舜等上疏。略曰:
伏見國家承極否之餘,回惟新之治,其所以革正彌補者,靡有不至。然慮顯而忽微,理淺而遺遠,歷推其原,可以召危者非一。風俗薄訐,習嚮侈傲,一也;冗員費廩,妨賢廢務,二也;邊患未靖,吾民先困,三也;選擧不公,考課不嚴,四也;民生飢瘁,蠧害未祛,五也;有憂如此,大臣不言,六也。豈所謂安於目前,狃於因仍,視爲餘事,莫爲之所歟?矯而革之,約而正之,非剛斷之君,英烈之輔,奮發挺特,莫之能也。其一曰:俗情安於所習,駭所未見,惟上是效,不令而從。風化一失,流俗已成,則返朴歸厚,不可期以歲月矣。國家遭弊亂之後,奢侈已極,風俗偸薄,而其所以堤防,不過滋章煩令,而於風化之源,莫之加意。嗚呼!此豈法令之所可禁哉?轉移之機,在於爲上者躬率以先,而大臣貴近,竭力奉承如何耳。今則非徒不能奉承,居處服玩,窮麗極欲,觀瞻嚮慕,速於置郵。婚姻以踰僭爲禮,殫貲而不已,葬親以文儀爲孝,寧易而不戚。爲士者纔冠,而爭尙侈靡,棄業而競趨聲利習俗之弊。甚至於訐摘相擠,飛書詆毁,或粘街里,或投權貴,澆薄之風,一至於此,豈不寒心?昔賈誼,漢之一儒者也。懇懇章奏,猶以風俗爲念。今之爲相者,縱不能救之,寧可唱而毁之耶?伏願殿下留意焉。其二曰:「理世之端,審官爲本,審官之道,不在具員,在於得賢。故曰:」官不必備,惟其人。「今之設官太廣,置員尤冗,無益公家,空蠧國用。才者莫盡其施爲,愚者得容其偸惰。諸司小局,旣有該曹,更設提調,不已冗乎?今之爲此者,徒煩其根隨,豈有小益?昭格署,左道祈禳,耗用不貲,慢天瀆神,莫此爲甚。四山禁伐,旣有漢城府、工曹,而繕工董役,自正以下,多至九員,又置監役,亦使奚爲?掌樂院、圖畫署,實官之外,必擇解音解畫者兼之,是置實官於不職之地,而藉兼官爲媒進之路。若使能職者居實,則兼之者不必設也。忠勳府爲勳臣之所,忠翊府奚爲而設?敦寧府,爲外戚而設,儀賓府,可使之倂也。醫局別有內院,外置如典醫監、惠民署,豈可更分?禁火修城,如漢城府諸司掌之者,不爲不多,豈宜別設其司?革別瓦署,合於本署,減水運判官,隷於典艦司,事豈有弊?下三道虞侯,備員而無用,代以評事,不特合於事宜,邊吏亦有所憚,不至於恣。且如諸司之微,僚屬之繁,務簡而治之者夥,事少而監之者多,徒俾安閑,飜敎慢弛,豈可諉以舊制,不亟汰去?古云:」省事不如省官。「蓋官屬簡,則選用精,仕路省,則士習新,食祿寡,則國儲裕。方今所急,孰過於此?昔漢光武,以天下之大,猶減吏員,況我國褊小乎?伏願殿下留意焉。其三曰:三年一薦士之法,著在令典,猶恐其才之未盡,時又別擧,意甚盛也。然擧之者,不問賢否,姑充其數,至於注擬之際,則別屬所私,關節交午,此豈宰相爲國薦士之道乎?考績黜陟,法非不善,而疏訟自有其課,執滯者得容其僞,病免自有其期,踰年而或在其官。歲再殿最未聞糾擧。苟安成習,頹廢尙甚,私門大開,公道熄滅,如是而求治得乎?明謬擧坐主之法,使薦士精而擧用公,嚴循名責實之效,使黜陟明而浮僞熄,豈不幸甚?伏願殿下留意焉。其四曰:善治國者,先其本,不先其末,務其內,不務其外。故古先哲王,莫不急吾民而緩寇敵,亦莫不先撫安而後備禦。今者南方州郡,一經寇亂,國家急於制敵,沿海置守,例皆武官,撫禦得宜,政兼民兵者,豈易可得?侵擾百方,需索萬端,視軍卒如禽獸,曝之原野,輕人命如草芥,勦之嚴刑。嗚呼,一吏不惠,闔境罹殃,外寇不至,邊氓已空。今計莫若簡擇循吏,庶使安集,規畫軍政,亦不至弛廢。最在賊衝,則必簡武人,五考而遞,勿挈家屬,豈與兩界殊宜?伏願殿下留意焉。其五曰:務鳩聚,以厚其積者,匹夫之富也;務散發,以收其心者,王者之富也。降至尊,爭下民利,屈萬乘,效匹夫藏,取笑當時,貽譏後世,豈小乎哉?內需私藏,有同編氓,子母取息,豈效商賈?散予之際,不願者强之,及至斂收升斗之償,責納釜鼎斛釜之入,至奪牛馬。滋奸取怨,蠹民害治,莫此爲大,伏願殿下留意焉。其六曰:選上根隨,在所難廢,供役各司者,帶率幾半,姦吏毒卒,迭侵交暴。如或不支,督及親族,親族散而又及於隣。一人之故,籬落爲墟,此而不救,欲民之安,難矣。猥官冗吏,一切汰省,選上根隨,從而減之,若得更休,庶可蘇息。伏願殿下留意焉。其七曰:宰相者,人主之股肱。股肱之於身,審險夷辨平頗,導之以坦道。肱肱失職,豈不有顚踣之患哉?古之相君者,知其然也,見一事之害,一物之失,若恫在身,懇懇切切,朝言暮畫。身雖在外,志在王室,抗章論列,死而後已。方今之事,豈無可言?妨政害治者,豈盡除;利國便民者,豈盡興;消災召和者,豈盡修?未聞獻替之誠,憂勤之實,有符於古之爲相者,雖謂之循默苟容可也。然厥所由,殿下延聽之誠,亦有所未厚也。
答曰:」觀此疏章,辭甚激切,固宜觀監。且有云延聽之誠,亦有所未孚,此言深中予病。人若不自知,豈無有所未孚者乎?「仍傳于政院曰:」其以此疏,宣示大臣。「
5月5日
○甲寅,御朝講。獻納李彦浩、持平權希孟,論尹喜孫、趙賢範事,憲府又請改正申洙,不允。
○御晝講。
○御夕講。
○命議京外留倭遣還便否。金壽童、柳順汀、成希顔、洪景舟、辛允武、申用漑、金葑、崔灌、金碔、閔祥安、洪任、孫澍議:「留館倭人,當移於北平館,不可使與弸中相見,但弸中請見,則置諸京中,辭以在外,不可,語以在京,而不許相見,亦不可。且北平館垣墻低卑,墻外無人居。若留倭等,聞日本使來,乘守人不意,踰出走抵東平館,則處之亦難。今計斷不可送還。弸中之來,專爲請和,而其書契辭語,頗涉不遜,不可輕許其和,雖許之,決不可復居三浦。而彼必强請來居,往復之際,動經歲月,和約勢難卒定。今纔聞請和,遽卽遣還,彼將謂我急於和,窺我深淺,而還倭亦必漏洩我機事,益深其較計,則於議和,不無所礙。京外留倭,弸中上來前,竝宜分置西北僻郡,待和約定後,更議處置。如是則弸中雖欲相見,答以在外,不許之爲便。」柳洵、盧公弼、李蓀、金應箕、尹金孫議:「前來倭人,竝卽還送事,曾已議啓。今則留置已久,且弸中來請和,和議未定,而遽卽遣還,未穩。姑待弸中上來,聽言觀意,更議施行爲當。但不可與弸中相見,移置北平館,使不相通,無妨。」鄭眉壽、朴安性、李良議:「京外留倭,皆三浦元居,而對馬島主書契持來者,前此生亂,決不可遣還。」權鈞議:「前後來倭,巧詐難測,故廣議留置。今者弸中雖來請和,何可輕許?和議不定,而先遣留倭,未可也。弸中若請見留倭,權辭對之無妨。若分置諸郡,則後日如或許和,彼必請還,還之,則知我虛實,是亦不可不預爲之慮也。姑令留置,待彼誠心乞和,然後遣還何如?」李季男、韓叔昌、朴永文、李坫議:「倭人經年拘留,島主不乞降。今値弸中之來,遽卽縱還,則彼必謂我墮於其謀,今不可遽還。雖島主乞降,國家不得已終許和親,此倭人久留,盡悉我內外虛實,尤不可許還。分置僻邑爲奴似當。」鄭光弼、南袞、成世貞、崔淑生議:「京外留置倭人,至今不送者,以彼無乞和之狀,而不可先示講和之意故耳。今國王使弸中雖來,本國擄去人,尙不遣還,其對馬島人納款誠否,猶未可知。待弸中來京,得其情狀,然後更議遣還當否,恐亦未晩。」安潤德議:「日本國王遣使乞和,且還我國被擄人口而來。誠僞雖似難知,事理則順,我當待以誠信。彼若來問,則不可留此,而托爲辭說,使不得見也,當移置遠地郡縣。彼若來問欲見,以直辭答之曰:『已散處遐方地面,勢難得見。』姑待彼言色,細探誠僞而後,更議似當。」高荊山議:「前後來倭,若知三浦作耗之事,有反間之志,欲伺我虛實,則當卽誅之,不待留置。若未知三浦倭人謀背我國,以通信使來,則其拘留,至于二年之久,似未合義。且似分置各道郡縣,知我虛實,然後雖請和求還,亦未可輕許。弸中卜來後,聽其所言,令該曹更度前後收議,施行何如?」李自健、李繼孟、崔重洪議:「倭人遣還事,前此朝議已定,臣等意亦謂倭二十餘口,留置我國,備給衣食,至爲無益。況與彼人,不能永絶,而有通好,則此人等不如遣還之爲愈也。且弸中出來,則此土人被擄者,一時刷還,則其意必藉此請和,而又欲求還此人等耳。然彼弸中上來,審察所言,更議施行何如?」曺繼商、柳仁濠、洪淑、韓效元、河繼曾、權希孟、金希壽、任由謙議:「對馬島倭,與三浦倭叛亂,稔惡極矣。日本國王,當聲罪行討後,使來告可也。今觀弸中齎來書契之辭,略不及此,而有云:『行無爲之化,以復舊例。』所云舊例者,此何例也?辭極慢傲,不敬甚矣。假使遣還,必不以爲德也。且安知弸中之來,聽賊詭詐之辭,以刷還虜人爲餌,而欲收漁人之功也?莫若因留置之,徐觀弸中之情僞及對馬島主責咎悔罪,至誠乞降,然後遣還與否,當有其宜。」用金壽童等議。
○黃氣四塞。
5月6日
○乙卯,御朝講。執義韓效元、獻納李彦浩啓前事,不允。
○命寫弘文館上疏一通以進。
5月7日
○丙辰,御朝講。臺諫啓趙賢範、申洙等事,又啓:「辛從聃年深魯鈍,不合丹城,請遞。」
○刑曹判書李自健等啓曰:「王后族親還賤傳旨內,無大王族親之辭,敢取稟。」傳曰:「依《大典》應贖人外,皆可還賤。」
○御夕講。講《宋鑑》,至詔賜九經于州縣學校及聚徒講誦之所。「侍講官具之愼曰:」我國經籍數少,學者病之。非徒京師,外方儒生,雖志學業,未見書籍者頗多。校書館和賣之法,雖載令甲,專不奉行,故未能周布京外。請多數印出,以布京外。「
○臺諫啓前事。命遞辛從聃,餘不允。
5月8日
○丁巳,御朝講。臺諫啓:「趙賢範阿附任士洪,且居官貪縱,不宜典禁兵。申洙無學識,不知事體,不可爲禁府都事。請竝改正。」不允。
○申勑京外官,賑救飢民,甄別能否以聞。
○御夕講。侍讀官許遲曰:「今沙汰人員,專委臺諫,臣恐聞見未博,不無瞹昧。在成宗朝,廣議大臣處之。大抵知人賢否,無如其司堂上。其中開悟堪任郞職者,亦在汰例,播於物論矣。」〈史臣曰:「蓋遲之意,指慶緣,緣嘗與掌令徐厚有隙,緣聞兩司將沙汰,語其同僚曰:『今日見汰者必我也.諸僚宜餞我。』及汰目出,緣果居首,以是人多疑之,故遲有是啓也。兩司聞之,劾遲居論思之地:『不以遇災修省之道進戒,而乃反挾私,隱然啓達,陰庇親舊,沮抑公論,其罪固大。不宜在經筵官列,請速罷職,擬律論罪。』上頗以遲言爲是,不卽遞,兩司堅執不止,遲竟遷爲校書校理。」〉 ○憲府以不合訟官及守令人等,書題目以啓曰:「慶緣,巧侫不直,鄭光佐、柳應臺等,眩惑是非,李思謙、吳世昌等,庸暗無斷,南嫡胤浮妄無實,金世熙驕妄殘酷,吳禮孫罷軟暗昧,李良弼貪歛病民。」仍啓曰:「自上憂旱,恐獄訟留滯,而虛受祿俸者有之,故命臣等抄啓,而或罷職,或送西,成命已下。爲大臣者,亦當隨所聞抄啓,而非徒不戒,反以臣等所啓爲未便,其意未可知也。」又與正言孔瑞麟,同辭啓趙賢範、申洙等事,不允。
○宗廟墻外,人家失火連燒者,六十七區,延爇墻內松木。〈史臣曰:「災也未幾,雷震廟園松木。又犧牛入廟門自斃,又祭豕逸,皆變之大者也。」〉 ○命廣布書籍于中外。
○勑有司,令東西賑濟場,盡心救恤,如有餓死,啓達治罪。
○命分處留倭于咸鏡、平安、黃海等道僻邑。
5月9日
○戊午,夜有獸類犬,自文昭殿後,出向前殿。殿僕怪而逐之,踰西墻走。命驅索不得。〈史臣曰:「寢殿非野獸所入之處,前夜廟園松火,今夜有獸怪。數日之內,災與變比見疊出,必有所召也。」〉 ○京畿觀察使成夢井啓曰:「京畿郡邑,有身黑頭赤之蟲,害田穉殆盡,牟麥亦多黃損。公私穀盡,官則計公用之外,無餘粟,私儲盡括無遺,他無賑濟之策。」又曰:「己巳、庚午兩年未收田稅,前已馳書。但戶曹答以『更啓失農之邑,然後更議』云。若待更報,則事必稽緩,其已收在鄕者,則所當納之,其未收者,雖日督之,貧民固難卒辦。況今方給京倉之米,而旋督納稅,有乖賑濟之意。其未收者,待秋收納何如?」又曰:「各司奴婢身貢外,餘前楮貨債木緜,竝定收納,此法至歇。然今當農月,且非織造之時,民甚病之。臣之巡行,到處訴悶,今姑停督,待秋收納何如?」又曰:「皂隷、羅將,逃亡絶戶者,責債京主人,京主人貸債積納,下本官收納,則必倍懲其債,至爲猥濫。臣意絶戶逃亡者,移本官,只徵其債,勿使京主人貸納。」又曰:「昌陵修理之役,軍人甚苦,監役官支供,亦爲有弊。如執事廳等處,非關緊之地,今姑停役,待秋成畢事何如?且有參奉,除其監役官,使參奉,兼掌其事,又令守令,往來檢擧,則役事支供兩便,而臣亦得以課其勤慢矣。」答曰:「當敎該曹。」
○命行宗廟安神祭,以墻內松木延燒也。
5月10日
○己未,傳曰:「宗廟墻底,人家稠密,今之失火,燒延廟松,其禍不貲。宜尺量其基,未燒家則不可輕易撤去,已燒家舍,俾不入三十尺內,官給空地材瓦,移造爲便。成宗命撤墻底三十尺內人家,尋復停之,未可的知其本意,以是收議于政府。且祖宗朝,設別瓦署者,正爲都城內有草家貧民,不得和買。宗廟近處草家人等,令別瓦署,減價和賣,使貧民皆得蓋瓦何如?竝可收議。」
○諫院啓曰:「弘文校理許遲,於價經筵啓曰:『今之沙汰者,人皆曰未便,而其司堂上,亦不知以某事之失而沙汰。』云。大抵臺諫,持一國公論,國家遇災而懼,命臺諫爲之沙汰。爲臺諫者,豈偶然論啓乎?許遲居論思之地,臺諫所未及沙汰者,亦當隨所聞論啓。而反爲庇護親戚、故舊之計,沮抑公論,有妨言路,其罪至大。請推考科罪。」仍啓趙賢範、申洙等事,竝不允。憲府辭職。
○政府會議啓曰:「近日宗廟墻底失火,延燒廟松,臣等亦甚驚懼。宗廟,國之重祀,若有水火之災可虞,則何計民弊?成宗朝,亦嘗欲撤去廟墻近處民家,重其多撤,故其事遂寢,而只擇墻內松木火災可慮處,祭告悉伐之。三十尺內見燒民家,悉令撤去,而官給空地材瓦,上敎至當。且草屋改瓦亦當,但和賣之時,不須更令輕價,其本價準之至歇。三十尺內,應撤民家草屋人等,竝令爲先置簿,題給可也。臺諫所啓沙汰人員題目輕重,與弘文館疏內汰冗官等事,係於沿革,官局進退人物事,固非輕請,與吏兵曹,同議而啓。」〈史臣曰:「三公不能自決,反與六卿議之。由是發言盈庭,國論莫定。」〉三公等同辭別啓曰:「臣等來此,議及倭人處置事。留館倭人分置,不可於沿海近處居住。今觀分置處,咸鏡道郡縣濱海處居多,甚未便。北道郡縣,一切濱海,且嶺棧高峻。倭人性本狠黠,若處海邊,逃還之計,無所不至。潛登鐵嶺等處,點望馬島海道,不無便道謀還之理。倘或逃舟海中,不能竟達故土,坐見逋寇,不及拘留,則亦國家深恥。請移配平安內地海邊隔遠之處。」從之。
○議政府與吏兵曹,同議啓曰:「當初沙汰時,泛稱曰:『治訟不合。』守令不合,未知以何事而沙汰,故臣等啓之。今觀憲府更抄題目,皆以公論也,臣等未敢輕重之。且官冗之弊,果如弘文館所論。然設官分職,各有所司,《大典》官制,不可輕變。如繕工監役、圖畫署兼官,《大典》外加設,罷之爲當。別瓦署,雖不載《大典》,自祖宗朝,設局燔瓦,許民貿用,所以便民,不可輕革。昭格署,雖載於《大典》,左道祈禳,浮費不貲,宜亦革之。」傳曰:「他事亦依所啓。但昭格署,雖云左道祈禳,創來已久,且《大典》所載,不可輕革。」
5月11日
○庚申,御朝講。正言孔瑞麟,啓趙賢範、申洙等事,又請汰冗官。掌令河繼曾,亦論許遲之失。領事成希顔曰:「近日臺諫,雖以公論而沙汰,然罪之題目,不分明,又其司堂上,亦未知何罪而沙汰耳。如慶緣者,爲司議,不聽私請。李思謙則圓議時,略無私意,不獨能治己職,他人之事,亦能兼治。鄭光佐爲軍籍郞廳,能堪其事。此臣等所聞而啓之,非以臺諫之言爲非也。臺諫書慶緣題目曰:『巧侫不直。』果若巧侫不直,則無處可用。今聞臺諫所啓,必以臣等之啓爲非而言也。」繼曾曰:「成希顔所啓,如慶緣、鄭光佐、李思謙等事,臺官非一二員,豈以宿憤私嫌,爲之沙汰乎?」上曰:「近日旱災尤甚,古亦有因旱沙汰之事,故令臺諫抄啓,而成宗朝或送四,或罷職,有前例,故如是處之耳。且大臣疑其罪與題目不準,故欲相考耳,非所以非臺諫也。」參贊官李世仁曰:「宰相、臺諫,相爲可否,聖世之美事。臺諫主擊駁之任,宰相之言,與臺諫本不相同也。慶緣爲司議時,臣以判決事觀之,能於所任。其心之曲直,則豈可知乎?臺諫以聞見之公,爲沙汰,而宰相初以題目不明,故疑之,後則知其實,而以臺諫之言爲是。且臣受由往來慶尙道,旱氣太甚,兩麥焦枯,人民乏食,皆未付種。民甚飢餓,飪毒草而食,有裂腹而死。臣之率來驛子飢困,或於馬前顚仆。國家之救荒,當以慶尙、忠淸爲急可也。且慶尙道邊將,或有不慈仁撫愛,而侵虐軍士。如防禦最緊處,則以武臣擇差,內地則或文臣、或南行中,擇其可當人,差遣爲當。武人徒以防禦爲事,而不恤其民,甚於倭奴之侵,敵兵未至,而邦本先困,豈可不慮?」上曰:「治民爲本,雖邊郡,可遣文官。但倭患甚劇,非武人不可。且武臣守令,不能治民者,已令監司,啓罷之耳。」
○聽輪對。
○大司憲洪淑等,合司啓曰:「臣等以公論沙汰,大臣先啓曰:『其司堂上,以爲未便。』許遲又從而啓之如此。是逢迎大臣,而傅會其意也,其沮抑公論,防害言路,欲使上不從臺諫之言也。不當處於經幄,請罷其職。」傳曰:「今朝聽大臣所啓之言,其司堂上所言如是,又題目不明,故如是啓之,許遲亦必以所聞啓之,有何罪乎?」諫院亦啓許遲、趙賢範、申洙等事。又啓:「大臣以昭格署爲左道,而浮費不貲,啓請革罷,而殿下以謂載在《大典》,不可革。夫兩宗度僧,皆《大典》所載,而亦罷之,此亦可革。」竝不允。
○掌令徐厚啓曰:「臣以父墳拜掃,受由歸鄕,今日還來,聞許遲於經筵,以臣等之沙汰爲未便。蓋憲府持一國公論,親承傳敎,酌其可否,而爲之沙汰,且非一二人之所爲,必衆議同而後爲之,豈非公議乎?而許遲假托古事,逢迎大臣之意,沮抑公論。請亟罷。」不允。
○命推淹滯獄訟官吏。
5月12日
○辛酉,御朝講。司諫閔㥳、持平權希孟等,論許遲、趙賢範、申洙等事。又啓:「昭格署乃左道祈禳,而浮費亦大,故弘文館疏論可革之意,大臣亦曰可革,臺諫又陳其可革,而自上留難。雖載在《大典》,不可不亟革。」皆不允。
○御夕講。講《宋鑑》,至南康道人姓趙氏,授以不環神劍,蓋司命眞君。「侍講官具之愼曰:」眞宗惑虛無之說,封之以聖祖,至使道觀,遍天下,其末流之弊至深矣。今之昭格署,正與此同然,以祀典觀之,則昭格署,乃祀星辰矣。天子然後祭天,諸后只祀山川,而至於祀天,殊非合禮,革之爲當。「
○領議政金壽童、左議政柳順汀、右議政成希顔、左參贊洪景舟、右參贊辛允武、禮曹判書申用漑等,以京館囚倭分配時處置事,議啓曰:「倭人分送事,禮曹累次開諭,而今此囚倭等自死之語,必是逼迫而發也。今當更遣禮曹郞官開諭曰:『恐汝性急,或有自盡,國家哀憐汝輩,至今留置耳。』今不可以其言之恐嚇,止其分送。今若不送,則亦非國體。其橫逆如是,則不得已擇定事知武班之人,多率壯軍,雖或一二倭傷害,可以示威制之。」左贊成李蓀、右贊成金應箕別啓曰:「議囚倭分配時,臣等以爲不可分置僻郡。今發自死之語,若於捕送時,傷我國人,則於國家生存接待之義,大有乖焉。姑勿發遣,移囚北平館,待弸中上來後,處置何如。」李蓀又啓曰:「若分處僻郡,幸有逃亡,民間必騷擾,假托爲盜者,亦必有之。須勿分配爲當。」傳曰:「分配之意,倭人已必知矣,今不可移囚北平館,以止其議也。又不可遽遣武人,以嚴威制之。當遣禮曹判者開諭,然後若不順從,盡去金刃,捕捉分送。且弸中之來已迫,可速處置。」三公又啓曰:「彼倭聽我言,必有疑心而發此言也。若眞知我國分送之意,則必不如是也。禮曹遣郞官,當開諭曰:『殿下心存慈仁,待汝以不死,汝等豈不知禍福?』諭之如此,橫逆猶是,則不得已遣武士,以威制之,禮曹堂上,不可遣諭。」傳曰:「倭人等前年被執時,托以禮曹賜宴誘之。今必疑阻,雖開諭,不肯聽信。予之欲遣禮曹堂上開諭者,蓋欲必回彼人等疑惑也。今聞卿等所啓,其令郞官,將此意,反覆開諭可也。倭人等若執迷不聽,則當以勇士威制可也。」三公以軍器副正蔣處仁,嘗爲熊川縣監,備諳倭奴之情狀,且有計慮,卽書啓:「更諭不聽,則遣處仁,得以便宜捕出耳。」
5月13日
○壬戌,申勑東西賑濟場,救恤飢民。
○禮曹啓曰:「留館倭人分配事,郞官連日開諭,倭人等猶不解惑,且有疑阻之色,終不能以口舌回惑。請以蔣處仁便宜,以軍容威制分送。」上可之。
○戶曹啓曰:「京畿監司陳請貧民田稅,姑緩之,待秋畢納。雖如是,必不蒙實惠矣。各官田稅,已收納者居半,今雖停之,已齎來于京,吏必因緣爲奸。且國用經費,如內資、內贍,倚辦于此,今不可停之。」傳曰:「知道。」
○命旌朴寧門,因令復戶褒奬。寧平澤縣吏也,事父盡孝,養志之誠,久而彌篤,所行卓異。觀察使採鄕論以啓,禮曹請擧褒典,有是命。
5月14日
○癸亥,承旨李自堅,以蔣處仁之言啓曰:「京館囚倭,分配外方事,使通事開諭,則囚倭杜門不出,皆欲自死。放炮則倭人各持其劍,斬二人頭,投擲階下。必欲生擒,恐傷我人。」傳于政院曰:「囚倭橫逆如是,將何以處之?」政院啓曰:「囚倭以罪論之,其初當置刑戮。以王者大度,優容館待,今者橫逆如是。順從者分配,不順者縛縶制之。雖或自盡,任其所爲,幸傷我國人物,則射殺亦可。」從之。旣而倭十二人,皆自刺而死。
○臺諫啓前事,不允。
○宣慰使許硡馳啓曰:
本月初二日,設宣慰宴,國王使弸中言曰:「老僧初泊時,不識國事,至爲疑慮。今乃獲蒙天恩,不勝感喜。」臣答曰:「爾言果然。對馬島世受廩賜,衣食生活,無非我國之恩。一朝無故叛亂,乘我不虞,殺戮將卒,罪不容誅。日本與對馬島,相去懸遠,初不與知,故許令接待耳。」弸中曰:「此事國王不得聞知,安骨浦戰敗後,因島主之告,始得知之,甚驚愕。卽令大內殿,禁戢賊兵,仍誚責島主,島主甚慙赧,未能自達于朝鮮。諸山寺僧,亦皆聞之,墮淚曰:『倭人久蒙朝鮮厚恩,何故作亂乎?』國王謂予曰:『汝須速往,具陳此由,仍請復修舊好。』故老僧出來,願還朝,善議處置。」臣答曰:『國家之事,非我所知。然島倭罪惡貫盈,義當致討,修復舊好之請,必不聽納。後勿更言。島主若曰:『不知何以再犯安骨浦乎。』今爾等伴從中,若有對馬島及三浦居倭,則國家當罪之。「弸中曰:」予亦何顔率來?島主,以安骨浦作賊事:『予亦不知,其倭等懼罪逃散。』云。今若不許舊約,年年來請,期於成事。雖許令復居三浦,當易以他倭矣。且老僧出來時,國王欲遣聘中國,粧三船待風。恐或遇風,漂泊濟州,枉被捕殺,願速啓達。「初五日留浦宴時,弸中亦言:」三浦居倭之罪,誠爲不小。然願大國包容撫恤。「其言甚懇,是必島主三浦居倭等,請於本國,委遣弸中,欲還舊居。去辛酉年弸中出來之時,倨慢無禮,不受饋餉,至以兵禍恐嚇。今則恭順卑伏,如卜物稱量,發程日時,一從臣言矣。」
5月15日
○甲子,御朝講。掌令徐厚、正言金公望等,將前事,反覆論啓,不允。領事柳順汀曰:「昭格署設立雖久,左道而浮費,存之無益,革之爲當。」上曰:「近日汰冗官時,可汰者已令革之。昭格署,則載在《大典》,祖宗舊章,不可輕革。」左右皆請革昭格署,亦不納。
○御夕講。講《宋鑑》,至帝詣曲阜謁孔子。說經柳墩曰:「眞宗之尊尙先聖,雖如此,然學術不明,故崇奉《天書》虛誕之事,至使道觀,遍天下。我國昭格署,亦祀天神,至爲虛誕,如忌晨齋等事,亦爲誕妄。人君當血氣方剛時,則不爲異端所惑矣,志氣少衰,則其不崇奉者鮮矣。須體念此語,速革昭格署爲當。」上不答。
○臺諫啓前事。又啓:「洪景舟以昌城定屬內資寺奴金有才,自占爲功臣奴。請推景舟及掌隷院該官。」憲府啓:「昌原府使李龜珍,不合治民,請遞。沈義犯私罪作散,不可爲東班主簿,趙俊出身未久,不可濫陞僉正。」諫院啓:「漢城府判官李殼,前被懶慢之駁,不合訟官。金忠長前月除東部主簿,驟爲義盈庫令。且人物不合爲一司之長。請遞。」答曰:「洪景舟、金忠長事,俊,考啓後言之。餘皆不允。」
○勑有司,作弭盜禁火節目。
○下撿毛浦萬戶李禹卿于禁府,以罪干贓汚也。
5月16日
○乙丑,御朝講。執義韓效元、獻納李彦浩,仍啓前事,皆不允。
5月17日
○丙寅,御朝講。持平金希壽、正言孔瑞麟,將前事,反覆啓之,不允。侍講官具之愼曰:「昭格署虛誕之事,近日殿下,講《宋鑑》必知矣。眞宗信惑《天書》,竟使道觀,遍天下,國內虛竭,是乃王欽若附會,丁謂唱而成之。殿下已鑑此事矣,朝廷、臺諫,皆曰可革。今欲省費,則左道而浮費者,先可革也。」知事金應箕曰:「昭格署,非但左道而已,於祀典亦不合。天子祭天地,諸侯祭山川,我國之祀天,非禮也。昭格署,上壇祀老子,中壇祀星辰,下壇祀閻羅,至於祝文,道流高唱御諱。其褻慢甚矣,革之爲當。」特進官孫澍曰:「欺天之事莫甚於昭格署。正道衰微,而有此左道,無益於國。如此之時,痛革因循之事,則增聖德而光史策矣。若吾事是,則不必祈禱然後獲福也。」上曰:「昭格署設立已久,不可遽革。」瑞麟曰:「如知其非也,則不可以祖宗舊章而不革也。」
○流陸閑于東萊,以土豪,奪民財産也。
5月18日
○丁卯,御朝講。臺諫啓前事,不允。
○命禮曹,自殺倭人,備棺槨埋葬。
○御晝講。
○御夕講。講《宋鑑》,侍讀官金硡曰:「李迪之言曰:『蝗飛翳空。請發內藏庫,以補國用者甚善。』可以爲後世法。但惜其眞宗只悅而不用耳。以今觀之,內需司長利子母取息之法,深有害於小民。內需司長利,各官無處無之。分給時,則雖有不願者,抑勒分給;還納時,則典盡家財,倍蓰攘奪。連年凶荒之餘,民又以此益困矣。今當聖明之時,快然革去,則豈非盛事?」上不答。
○以安瑭爲禮曹參判,尹仁鏡爲司諫院正言。
5月19日
○戊辰,臺諫啓昭格署、趙賢範、趙俊、洪景舟李殼事,又啓:「禮曹正郞金湜,前爲築城從事官,其奴多受緜布於軍卒,當被不能檢下之罪。請遞其職。」竝不允。
5月20日
○己巳,傳于政院曰:「弸中上來,若問自盡倭人去處,則將何以答之?其收議以啓。」柳洵、鄭眉壽、朴安性、閔孝曾、尹金孫議:「弸中等受日本國大內殿書契而來,非居對馬島者也。對馬島使倭存沒,彼不當問。不當問而有問,則通事雖以不知答之可也,若固問之,則當以實言之。使倭自盡,於我無曲,不足爲慮。」柳順汀議類此。金壽童議:「弸中專爲請和而來,尤當待之以信。彼倭輩自盡之事,今雖權辭,後必聞知。若弸中有問,以實答之曰:『彼輩皆言不參叛亂之謀,故留置於館,供給衣食,待之如常。朝廷聞日本使臣之來,以客館爲彼輩久接,多致毁汚,將欲修葺,移置彼輩於他所。彼以罪惡之大,疑懼之深,及聞移置之言,益懷自惑,皆自刎以死。朝廷矜之,葬祭有加,國恩甚重矣。』弸中若有疑,更語之曰:『誅有罪,國之常典。彼叛亂之黨,誅之夫豈不可乎,而必托言自盡,以紿使臣乎?萬無此理。』以此說之何如?且死倭輩,於病死倭例,略加厚葬,雖弸中遣人審驗,或他日字孫來見,亦將無憾,皆知國恩,而當信其自盡矣。」李季男、李蓀、金應箕、辛允武、朴說、安潤德、李自健、金崶議類此。成希顔議:「弸中之來,專爲請和,和議不定,忽聞而羅多羅等,在館自盡,則其於納款歸附之路,或有疑礙。若問去處,姑以邈在他方對之,似無妨。」申用漑議類此。鄭光弼議:「對馬島倭及三浦居倭,一心叛亂,其謀亂必久。已前來使者,亦萬無不知之理。當叛亂之初,朝廷雖殺之,不謂無辭,及其奔敗,又犯安骨浦,則又其後來者,邊將亦臨時捕斬,未爲不可。自古待夷,兼用權變,弸中之來,初以是語之甚當。但旣露生存留館之意,則當語之以實,亶無他語。」李世仁、趙舜、李沆、安處誠、金安老、金硡、權橃、金瑛、孔瑞麟、黃汝獻、柳墩、蔡忱等議:「倭人等孤恩叛亂,按法致罪,不爲無辭。特以國家包容之量,寬貸全活,館待踰年,不意自盡,非國家有負於此。弸中之問,直以實對,事體爲當。彼雖不信自盡之語,馬島無故首亂,自知其罪,必不驚怪。今若權辭以答,其實終難掩覆。無係輕重,而徒爲失信,莫若直說之爲便。」上用壽童等議。
5月21日
○庚午,檢詳具之愼,以三公意啓曰:「昌原府使金協,不識弓馬。雖優於治民,禦敵則必不能措置。如直提學趙舜、居昌縣監文繼昌,有武才,知邊事,足堪此任。請遞金協,慶尙右道節度使李菤,以覲病母,受由來京。其母病勢彌留,非可計日待差。水營要害之處,不可一日無將也,請改差。」傳曰:「文繼昌之爲人,未可知也。趙舜則經筵官也。以經筵官補外,有內輕外重之弊。有武才文臣,可任昌原者,令吏、兵曹更議啓。李菤母病向差,其趣令還任。」
○宣慰使許硡來啓曰:「弸中上來時,他無所言。及到樂生驛,臣與之對食,弸中曰:『子歸朝廷,使我遂所望。』蓋指和親也。觀其辭色,專爲和親而來,但前來倭人等事,略不掛口,似若不知對馬島事也。且節度使柳聃年,謂臣曰:『寧海居軍官朴自範云,江原道武陵島,與此相望,夜有火光,疑是倭船隱接,或我國逋亡人潛寓。』云。臣之所聞如是,故敢啓。」
○日本國王使臣弸中西堂等,十六人來京。
○下諭于江原道觀察使,令審驗武陵島以啓。
○臺諫論前事,不允。
○命旌良女伐等伊之門,以見其夫爲虎所攬,忘身救活,節義特異也。
5月22日
○辛未,該曹以有武才文臣李自華、申公濟、李芑、具之愼等書啓。傳于政院曰:「其問于三公以啓。」三公回啓曰:「今此四人,雖皆可當,李自華、李芑、具之愼,皆有老親,申公濟則有相避矣。趙舜雖曰經筵官,能於弓馬,又知邊事,文繼昌雖職卑,然亦能於弓馬,又於征倭時功重,故前已啓之。須擇文臣中有武才將略者,差遣甚當。」傳曰:「其勿拘堂土及內地守令,廣選注擬。」
○臺諫啓前事,不允。
5月24日
○癸酉,臺諫啓前事。命遞許遲,餘不允。
○以金世弼爲禮曹參議,李陌爲掌隷院判決事,文繼昌爲昌原府使。
5月25日
○甲戌,命遞慶尙右道水使李菤職,以其母病重也。
○傳于政院曰:「今見《耕織圖》,只載圖書詩文,不便於披閱。以此作屛風三件以進,常欲觀覽也。」
○臺諫啓前事。又啓:「文繼昌非但越次,其爲人雜易不正。三公雖薦,吏曹擬之過矣。請速改正,推吏曹。工曹佐郞姜台壽,雖以龜孫繼後,得赴科擧,其生父則乃贓吏鶴孫也。不可爲六曹郞官,請改正。」〈史臣曰:「時吏曹郞官,僉議抄弘文錄,諸郞皆以姜台壽,爲可合經筵官。台壽以其叔父龜孫繼後,故許赴科擧,其父鶴孫司評時,洗濯官奴婢,錄案爲自已奴婢。事覺,錄贓案,付處靈光,多行不義,人皆疾之。台壽又多能交結名士,日以宴飮爲事,故吏郞欲抄弘文錄,正郞崔命昌,性剛直,不顧前後,獨曰:『贓吏親子,雖六曹、漢城府等職,法不當爲,況於經筵官乎?如此則安有立法之意乎?』諸郞默然。」〉 ○憲府啓:「禮曹正郞李誠彦,前在刑曹,知公事首尾。請仍任刑曹。」諫院啓:「吳潔出身不正,不可爲兵曹佐郞,請改正。」竝不允。
5月26日
○乙亥,御朝講。臺諫啓前事,竝不允。
○御晝講。
○御夕講。
5月27日
○丙子,御朝講。臺諫將前事,反覆啓之,左右爭論昭格署可革。竝不納。
5月28日
○丁丑,御朝講。臺諫啓前事,竝不允。
5月29日
○戊寅,御朝講。臺諫啓前事,不允。知事金應箕曰:「成均館儒生,國家給田別養,又令四學儒生,每朔每旬,製述科次,入格者直赴生員、進士覆試,成均館寄齋,亦如是。其勸奬至矣。生員、進士製述,獨無勸奬之事,依幼學之例,通計一年製述,優等者直赴文科覆試如何?」上曰:「廣議處之。」
○御晝講。
○御夕講。講《宋鑑》《眞宗記》,侍讀官金硡曰:「眞宗非明斷之主也。王欽若以《天書》虛誕之事,愚弄其君如嬰兒。雖有王旦之賢相,受美珠之賜,終不陳虛誕之實,又有寇準之賢,學術不明,會無一語陳其虛妄,又從而助成之。是故人君擇相,不可不愼。」
〈中宗恭僖徽文昭武欽仁誠孝大王實錄卷之十三〉
六月
6月1日
○己卯朔,御朝講,持平金希壽、正言金公望,論昭格署、文繼昌、洪景舟、許遲、趙賢範、趙俊、沈義、李誠彦、姜台壽事,公望又啓吳潔事。〈史臣曰:「台壽後爲工曹佐郞,人無論者,不知勢力有隆衰耶,國法有未定耶。法多紛更,隨勢賞刑,此東方末世事也,悲夫!」〉又請汰去軍職冗官受祿者,上皆不答。
○副提學李世仁等上箚,其略曰:
臺諫公論所在,公論一出,人皆畏懼,內顧思愆,故公論行而風俗美。今則不然,一被議劾,輒懷憤怨。或搆摭臺諫曰:「彼亦有過,何以議我?」間有不逞,至射諫員中馬,或以飛書,誣謗臺官,人心淆惡,豈不甚愕?近者命臺諫,沙汰慢吏,其中與汰者,非徒恐誹,或以臺諫,爲有私憾,唱言以播,有識之士,亦從以眩。宰相、大臣,偏聽而信,或於上前,務相推譽,或以謂是非不定,搖撼公論。上惑聖聰,下疑人聽,將使臺諫結舌,其爲害可勝言哉?伏願殿下,明以察之,益培公論,不爲浮議所動。
命政院,書一通以入。
○聽輪對。
○京畿郡邑蟲災,因雨漸消。或入土塊下,化爲殼蟲,目趐成形,將化爲飛蟲。
6月2日
○庚辰,受常參,聽朝啓,御朝講。大司憲洪淑、正言尹仁鏡,將前事反覆論啓,皆不允。
○憲府合司啓曰:「臺諫以公論沙汰,而大臣以外間未便之意啓之。臣等累日避嫌,未蒙兪允。及聞許遲所啓,必有含蓄。申用漑又於經筵啓曰:『或以遲爲是,或以爲非。』亦有舍蓄之意。推此二人,則其是非見矣,而殿下信彼人之啓,不信臺諫之言。臣等未敢安處,請遞職。」諫院亦合司論啓。命勿辭。
○以李誠彦爲司憲府持平。
6月3日
○辛巳,御朝講。司諫閔㥳、掌令河繼曾啓:「以推許遲、申用漑,以辨是非,然後臣等可就職。」上曰:「今推許遲,則可辨是非,不必竝推用漑。」侍講官金安老曰:「近來少被臺諫論劾,則輒懷怨望,唱言曰:『某臺諫與我有私嫌。』奸細之徒,紛紜告語,務相傾軋。雖宰相、大臣,偏聽以信,至啓上前,此豈美事?廢朝時,李克均、成俊爲政丞,厭苦言者,而其時臺諫無一言,弘文館論劾盡遞。朴誾時爲弘文館官員,克均、成俊言曰:『朴誾之父聃孫,爲水原判官,臺官推考而罷之。』此必朴誾中傷而然也,以此馴致殄殲士類之禍。今此沙汰人怨望之語,大臣、侍從信聽,以達上前,使上有疑臺諫之心,甚非美事」檢討官孔瑞麟,亦啓之以此,上不答。
○臺諫啓曰:「不推用漑,則臣等決不可就職。」答以勿辭。
○金壽童議:「卽位之初,急於興學,成均館寄齋、四學儒生,每旬製述,歲抄通計,優等者直赴生員、進士覆試。此特一時勸學之規,不可定爲恒式。我國科擧之法甚嚴,如庭試居魁者,或直赴殿試,或給分數,且不可。況成均館、四學許多儒生所製,考校非一手,而式年之間,直赴之數甚多,有乖國家愼重科擧之意。且文科非諸科之比,生員、進士,豈可與寄齋儒生同計,而幷許直赴乎?《大典》成均館儒生,每歲春秋製述,置簿優等者,各三人,直赴文科覆試,四學儒生,每六月擇聚南學,或講論或製述,優等者十人,直赴生員、進士覆試,諸道觀察使,量擇校生,設都會啓聞直赴。《大典》之法,至爲詳盡,不必更立他條。但其優等者,或賞以書冊、紙筆等物,勸奬之似當
。」上可之。
6月4日
○壬午,御朝講。臺諫啓:「以不推用漑,則是非不明,臣等義不可就職。」上曰:「申用漑所言,是乃語勢然耳,非有私情也。」
○憲府啓曰:「大臣、侍從,若有所聞,則當直啓矣。許遲以臺諫沙汰事,其司堂上,亦以爲未便,隱然啓之,故臺諫論以推之。申用漑亦以遲言爲是,隱然啓之,至使上聽有疑,下人疑惑,搖動公論,而其日入侍臺諫,當聞此言,分析啓之,而漠然不聞。及弘文館上箚,然後謀欲塞責,敢來避嫌,豈失事體,臣不可與同事。且請推用漑,以明是非。」傳曰:「當初用漑之言,固不分明,非以許遲爲是,臺諫爲非也。臺諫及退,有所聞之語,故隨卽來啓耳。豈爲失體也?用漑之言,則語勢使然,豈有情私也?」
○臺諫以不可就職,請遞。問于三公曰:「持平李誠彦啓:『以申用漑所啓之言,臺諫不卽彈駁,而及聞弘文館上箚,然後來啓,失體甚矣,不可同事云。而臣以前臺諫,非有大失。』臺諫輕遞,於事體不合事敎之,而固啓不止。何以處之?今日偶會賓廳,故敢問。」三公同議啓曰:「大抵言路通塞,興亡係焉。言論不可使有口者,皆得盡言於上前,故特設臺諫,以主言事。然大臣、侍從入侍者,則可得敷陳所抱矣。臺諫、大臣,皆欲以我言爲是,而依從,則如古所謂:『卿大夫出言,自以爲是,而士庶人莫敢矯其非,國事日非矣。』古云:『執其兩端,用其中於民。』必言有兩般,當酌中用之。若同一辭,則豈有執兩端之語乎?許遲、申用漑等,以所聞啓之矣,許遲則有妨言路,故當推之矣,申用漑則其所啓之言,臣等亦未及料其非矣,臺諫豈能卽料啓之乎?雖差後料啓,未爲晩矣。誠彦非係關國家事,肅拜翌日,遽駁同僚,亦非美事。然旣被同僚之駁,勢不相容,不得已遞,前臺諫、新持平,欲立風骨,故如是耳。」傳于李誠彦曰:「前臺諫,勢不相容,故命遞矣。申用漑則發於言勢,非有情也。」
○御晝講。
○弘文館全數來啓曰:「今者沙汰之餘,一時孚言,搖動公論,大臣亦欲庇護被汰者,眩亂是非。臺諫方論其失,而今則雖迫於事勢,不得已遞之,外間之人,豈知以此而遞之耶?近來臺諫,全數屢遞,此非美事也。今也遞臺諫,成命已下,臣等非欲以前臺諫復職也,欲使上知臺諫之不可輕遞。今有浮議,搖動公論,尤宜愼重也,故啓之耳。」傳曰:「予亦知輕遞臺諫之爲非,又知前臺諫非大失也。勢不相容,故遞之耳,非予之失也。卿等所啓之言甚當,恨予未及聞之也。」
○下宗室河濱守仁孫于禁府。以傷打鎖匠,刦奪罪人也。
○御夕講。
○柳洵、金壽童、柳順汀、成希顔、盧公弼、閔孝曾、李蓀、金應箕、申用漑、金崶、金世弼議:「弸中若請其國入朝之意,轉奏皇朝事,答曰:『八方萬國,無間遐邇,咸自入朝,貴國不須因我,我國亦難轉奏。』若請入朝上國船,漂到我境,迎接護待,答曰:『近來有賊船,故疑於勦殺,有是言也。若審是貴國朝貢之船,則雖無是請,豈不護待?』若請修舊好,復居三浦,答曰:『對馬島世事我國,無敢或貳,我亦待之無間,三浦居倭,視同編氓。不意浦倭,不念卵育之恩,與對馬島,共謀叛亂,乘我不備,屠城殺將,罪惡甚大。當遣兵問罪,然大國天地之量,不與小醜較,只驅逐而已,我國無負於彼,彼實負我,何顔更欲通好耶?通好且不可許,況使之復居三浦?』若更懇請,答曰:『我朝與貴國,世相通好。今對馬島,介在兩間,敢爾叛亂,非徒背我深恩,亦貴國之罪人。島主不服罪輸款,敢因貴國,欲修舊好,其凶狡必無小悛。若革面悔謝,盡誅叛亂之徒,函首來獻,則三浦雖不可許居,貴國許和之請,當更商量處之。』以此答說何如?」傳曰:「可。」
○命權減楊州今年貢物,以撤去民戶,未盡還集也。
○以曺繼商爲刑曹參判,洪淑爲工曹參判,安瑭爲司憲府大司憲,金世弼爲司諫院大司諫,權敏手爲執義,金協、成雲爲掌令,朴守紋爲持平,鄭忠樑爲獻納,蔡紹權、蘇世良爲正言。
6月5日
○癸未,御朝講。大司諫金世弼、持平李誠彦啓,以請推用漑,以明是非,又請革昭格署,皆不允。特進官柳崇祖曰:「人君學問,當辨邪正。昭格署乃虛妄之事,在宋時,王欽若,上天之尊號曰:『玉皇上帝。』且惟天子,然後祭天地,諸侯只祀山川,本國之祀上帝,不合於禮。且《詩》曰:『愷悌君子,求福不回。』人君豈可求福於邪道乎?臣奉命而祈雨於摩尼山,見設壇曰:『玉皇上帝。』又設雲馬樂,其虛誕無理甚矣,是欺天也。學聖賢之道,苟知其邪而不革,則是學問之功無益矣。」不答。
○命納《名臣言行錄》于內,又命印《唐鑑》。
○以柳仁貴爲司諫院司諫。
6月6日
○甲申,試藝宗親,取巴陵令璥等四人。
○中朝刷還濟州漂流人高致江等十七名,遣使謝恩。
6月7日
○乙酉,御朝講。司諫柳仁貴、持平朴守紋,請推申用漑,革昭格署,不允。
○臺諫啓前事。憲府啓:「文繼昌越次未便,不可陞敍。姜台壽贓吏親子,不可爲六曹郞官,趙賢範多行不義,不可陞敍。洪景舟以作罪定屬人,自占爲功臣奴,請治罪。」皆不允。
6月8日
○丙戌,御朝講。臺諫啓前事,諫院亦啓洪景舟、趙賢範等事,皆不允。
○傳曰:「日氣甚熱,自今日,其停晝夕講。」
6月9日
○丁亥,御朝講。臺諫啓前事,不允。領事成希顔、參贊官李世仁、說經柳墩,亦極論昭格署可革,上曰:「祖宗朝所建,今不可革也。」希顔曰:「今者崇重儒道,故儒士雲集,成均館東西齋皆盈,亦溢於齋門之傍及享官廳。西齋之北,有空地,可別作一齋,令儒士居之。」上曰:「當令該司措置。」希顔曰:「今者武士爲宰相,則自尊大其身,而不樂習射。臣於都試觀之,武人之射,大不如前。昔成宗注意於武事,今雖日暖,命大臣試射于訓鍊院甚當。」上曰:「武臣勸奬之法,已申明之,近因謹天災,未得觀射。日候甚熱,雖不可觀射,可命官試射,以爲勸奬。」
○勑該司,辦給成均館供需器具。
○金壽童、成希顔啓曰:「請命召申用漑于政院,問其所言之情由,則用漑畢陳其意,而臺諫聞所未盡之意,用漑亦出仕矣。」傳曰:「可。」
○臺諫啓前事。諫院啓:「沈義心術不正,請遞其職。李偉聽內言,傳播臺中,被罪未久,今又陞敍不當。又言根出於李栢,亦可改判決事。」皆不允。
6月10日
○戊子,御朝講。臺諫啓前事,皆不允。
○領議政金壽童、禮曹判書申用漑、參判金崶等啓曰:「臣等昨日押宴弸中于禮曹時,弸中於酒半,出書契一章,傳與臣等。其辭大槪,乃日本國,罪對馬島之辭,而欲請和解也。臣等卽答以:『對馬島叛亂,罪惡甚大,許和之事,何敢達于殿下乎?』弸中曰:『扶桑殿下〈指日本國王也。〉及大內殿之意如是,以此幸達諸宸聰何妨?臣等又答以不可。然弸中之意,必謂吾言,已達于殿下,而今無答辭,則勢似未穩。令禮曹郞官,將禮曹堂上之意,歸語弸中曰:『本曹堂上云,客使之言,已達于殿下,殿下下敎云:「非我國先失於彼,對馬島及三浦居倭,先負卵育之恩,敢肆叛亂。豈可許和?」』以是答報何如?」從之。
○禮曹判書申用漑,承命召來啓曰:「前者沙汰時,臺諫以公議啓,而外議囂囂以謂:『聽訟分明,如司議慶緣者,亦與焉。』臣意謂必其身有過愆。聞許遲於經筵啓曰:『沙汰員中,有不當汰者。』臺諫以此請推許遲。其後又有浮議,臺員中有因私嫌爲沙汰者。紛紜不止,臣意又以爲是必因被汰者怨憤之語,而有是言也。頃日臣入侍經筵,適聞臺諫,請畢推許遲之言,臣意以謂:『臺諫持公論,而許遲,以外間浮議之說啓達,使上有疑於臺諫,則後日之弊必大,而其罪不可赦。』若臺諫持公論,有以私嫌,構陷人物,則其害亦大,而所當罪斥也。許遲出入臺諫、侍從,而有此啓,意其有所聞而然也。若畢推許遲,則其所聞虛實及所啓當否可辨,而公論益明,衆意痛快,故臣請畢推許遲而已,更無他意。」傳曰:「請畢推許遲之意,初已悉得。但或以許遲爲是,臺諫爲非之言,聞於何處,慶緣事,亦聞於何人?」用漑啓曰:「臣之所陳之意,盡在初啓。但慶緣事,聞諸安彭壽。臣意以爲,外議紛紜,非美事,故請畢推許遲,以快公論。」傳曰:「累問言根,似乎不當,但前後臺諫皆言:『聞外議,以許遲爲是非者。』論許遲是非者,果何人耶?」用漑啓曰:「所聞非一,但日久,了不記憶。」傳曰:「知道。」〈史臣曰:「用漑有名望重臣也,上方依以爲重。今被召問,不以直啓,難乎免於君子之譏矣。」〉 ○臺諫啓曰:「大臣、侍從,隨所聞啓達,在常時,則不必窮問言根,今外議紛紜,方論臺諫是非。臣等意謂若下問申用漑於政院,則必盡啓其懷抱,今不分明啓之,甚非也。且用漑所啓,與許遲答憲府之問略同,本府進許遲推問,則答云:『外議有以慶緣聽訟分明,而亦與汰中,不知何故乃爾之意,安彭壽說之。』云。又議有云:『徐厚與慶緣有隙,故必構陷矣。』臣等又問慶緣則答云:『吾與徐厚,本無嫌隙。』假使徐厚與慶緣有隙,臺諫非一二員,持公論沙汰,豈以一人之嫌,進退人物乎?兄慶緣素無學識,巧侫不直,且無治訟之才,其被汰宜矣,誰復爲怪?許遲、用漑所聞,必一處而不得公然,故如是諱之耳。且用漑承問於政院,無異於親問,而不肯盡啓,甚乖大臣有懷必達之意,須更鞫其情。」又啓李栢、李偉、姜台壽、文繼昌、昭格署等事,諫院啓洪景舟、沈義等事。傳曰:「旣問言根于申用漑,則日久不能記憶云,今不須更問。餘皆不允。」
6月11日
○己丑,御朝講。臺諫啓前事,不允。
○聽輪對。
○命遞龍仁縣令洪泰孫職,以不救餓莩也。
6月12日
○庚寅,御朝講。臺諫啓前事,不允。
○兵曹參議李世貞上疏,其略曰:
先臣克墩,橫坐非辜,受誣泉壤。此臣所以拜伏丹墀,欲申其冤,而不能自已者也。嚮者日記廳,以史局之事,所當秘密,而戊午年漏洩者,不可不治其罪,啓請,問於柳子光,俾言所聞之由,則初以許琛對日記廳,不以爲然,更問之,則以先臣爲言。詞未歸一,而於許琛,則謂其必不然,於先臣,則獨致疑焉,有何證佐而爲然耶?臣竊痛心焉。先臣稍有學識,亦不可謂不知事體。況承列聖睿眷,以終其身,此朝廷之所共知也。安有以史局秘事,漏洩於人哉?安知漏洩者不在琛,不在先臣,而在於他人乎?所可悶者,據子光回互之言,加之已死之人也。先臣在廢朝,以弟克均緣坐,受重罪於已死之後,今以黯黮之事,又重得罪,不得自明於白日之下,非徒先臣之目,終不瞑於九泉,臣之終天之痛,曷有其極?伏望殿下,察微臣之情,辨先臣之誣,命還職牒,以雪其冤。
命還克墩職牒。
6月13日
○辛卯,平明時,儒生稱名人朴有齡,詣承政院曰:「有密啓事。」上御思政殿,有齡袖一書以獻曰:「沙川守其家有冊,錄一百九十餘人,同議謀逆。朴宗孫常執文案,一日或十人,或十五人,來而謀議。三公子弟及靖國功臣,亦書於冊,欲對答於後日。武臣之能者及文臣,亦多與焉。此事富平監、延陽監細知,八月間謀逆事,向我說之。」上命召三公及義禁府堂上推鞫,兩司長官亦與。〈沙川守宗室人也,名植。有齡本是司憲府書吏,在廢朝作罪入居,今乃逃來者。〉 ○沙川守等,按驗無實。訊及朴有齡,杖七下,有齡以希望重賞,誣告事自服。命斬有齡,籍沒家産,流富平監如孟、延陽監如敬、司譯院前銜金萬千,以共謀誣告也。
6月15日
○癸巳,弘文館副提學李世仁等上箚,其略曰
邪臣李克墩職牒還給事,不勝駭愕。夫史者,有國之重事,據事直書,而美惡自具,萬世公論之所在,其所關大矣。克墩,本一斗筲小人,見誅於史筆宜矣。其陰邪心迹,不容掩覆,顧乃含忿,思欲中傷,巧摘他事,陰嗾子光,自秘其迹,而坐售其奸,非特逞快修復,盡陷士類,馴致甲子之禍。是克墩首開其端,而柳子光、任士洪,實羽翼之,克墩之罪,浮於子光、士洪。宜用極典,以正天誅,厥初議罪,只削三階,其失刑甚矣。況今命還職牒,欲全釋之,果何意耶?國家立漏洩國史之法,罪至爲奴。況如克墩者,不惟漏洩而已,因以逞私誤國,豈特釀禍一時?實萬世之罪人。伏願殿下,亟收還職之命,更用極典,以正王法。
傳曰:「克墩固可罪也。然問於柳子光,而先指許琛,後擧克墩。其言如此,而又屢經赦宥,故還給職牒耳。」
○臺諫啓前事,又啓:「申用漑初旣隱然啓之,政院下問時,亦不直啓,當究問以辨是非。李克墩有史局漏洩之罪,釀成戊午、甲子之禍,不宜還授職牒。」皆不納。
○申明交結示親之禁。
6月16日
○甲午,藝文館奉敎兪仲翼等上箚,其略曰:
克墩,本一陰邪奸巧之人,素無學術,徒以法律得顯,酬恩復讎,無不如意。其心行如此,操史筆者,所當直書。顧乃不反諸己,陰銜報復之心,巧摘犯諱之語,陰嗾柳子光,始啓戊午之禍,釀成甲子之亂。雖刀鋸加之於已朽之骨,不足以雪士林之憤。臣等職在春秋,常憤當初議罪之失律,切齒腐心,已踰年矣。豈料今日,因其子反覆巧飾之言,特還職牒耶?請亟收還職之命,更用正典,以快人心。
傳曰:「克墩果有罪於史局矣。但身死已久,屢經赦宥,故還給職,不可追論。」
○臺諫啓前事,皆不允。
6月17日
○乙未,臺諫啓前事,又請治申用漑、許遲欺罔之罪,慶緣請不齒仕板,皆不允。
6月18日
○丙申,臺諫啓前事,不允。
6月19日
○丁酉,臺諫啓前事,不允。
○諫院上疏,其略曰:
申用漑、許遲,入侍經筵,言沙汰不情之事,而曰外議紛紜,及問言議所發,則曰不能記憶。如不能記憶,不可冒陳於上,旣陳於上,當以實對。卽其言而逆其情,則不過欲庇護慶緣,假托外議,爲此欺罔之說也。慶緣本一瑣屑便侫,無一可取者,其汰而去之,如腐雛棄鼠,無所愛惜,有何外議?其所謂紛紜之議,皆出於慶緣怨嫉之口,而用漑、許遲,取而爲信,爲慶緣雪憤之地,其抑公論欺殿下,罪已極矣。今若釋而不治,安知他日,有欺負之徒,架虛售奸,以構禍朝廷者乎?請亟治用漑、許遲之罪,以扶公論,又黜慶緣,不齒朝列,以懲奸巧之徒。昭格署,專爲醮祀祈禳而設。其屈伸綴兆,號祝陳設,無經可證,有同優戲,褻天慢神,無所不至。若其麋費財用,以殫民用,尤不可不惜。在祖宗,非不知妖誕之爲可祛也,狃於因循,不能痛革,豈非大累乎?大抵沿革有時,必待累聖之更化,則安知異敎之革,有待於殿下惟新之治乎?今之三公、六卿、臺諫、侍從,以至百執事,莫不顒望殿下,奮礪有爲者,爲此也。願殿下深究致理之本,勿諉以祖宗之舊,而亟命革罷。洪景舟記名勳籍,位躋崇品,側列都堂,朝廷禮待,可謂優矣。宜不有其身,以報殊恩,其可慢法行私,以負朝廷乎?兩界之人,不得自占爲奴婢,已有定法,況以罪被配者乎?景舟非不知邦憲,而肆行無忌,其與小民,規利觸法何異?大臣徇國忘私之道,果如是乎?景舟素乏物望,備員具瞻之地,名器已濫,今又有此失,尤不可一日冒居也。請遞其職。文繼昌雖稍有弓馬詞章之技,其操心不端,行己不謹,居官莅職,亦不動恪,其不爲物論所重久矣。今以大臣謬擧,由縣監越五等爲府使,中外見聞,莫不駭愕。大臣徒知繼昌有小技而已,豈知才行之不逮乎?古云:『賢者至,以千金與之,不賢者至,亦以千金與之,則賢者日遠,不賢者日至。』今若以待賢能異數,待繼昌,則非徒濫施爵命,挾小技希覬僥倖者,日進於殿下矣。伏望速遞繼昌,以重官爵。姜台壽,以贓吏之子,繼伯父之後,得捷科第,今爲工曹佐郞。贓吏子孫,勿敍六曹,載在《大典》,孫且不敍,況其子乎?雖曰出爲人後,其可視生父爲路人,而不之爲父乎?今當革正汚習之時,不問贓吏之子,竝列郞官,則淸修才望之士,羞與之比肩矣。請遞台壽,益嚴贓禁。沈義,自在韋布,心志詭譎,非徒儕輩所賤,父兄亦不能敎。累觸罪辜,不自懲艾,及其筮仕,所之無不失道。而其在工曹,與臺官相詰,被覈之際,所答之辭,有同街巷頑囂之徒,以情抵罪,當黜不饒,而解任西敍,亦幸矣。纔過數月,輒敍於東,是適足以長其過耳,非聖人化不率之道也。請速改正,以待自新。李陌傳通內間之說,私囑李偉,而偉以此,公言臺中,欲行其計,罪固大矣。當初推論也,律非不重,而只見罷去,殿下之寬貸二人已過。曾未幾時,竝授職本品,而今又陌爲堂上顯職,偉陞一司長官,非惟不錄其罪,寵秩之加,反過賢能。殿下之懲勸於人,俱失其當,請改二人之職,以杜戚里之漸。李克墩於戊午年,監修國史也,見史官直書己惡,謀中傷之,陰嗾柳子光,以發禍機,流毒縉紳,馴致甲子之變。此祖宗萬世之罪人也,當置之重典,以正其罪。第以身死之故,只奪爵三等,猶未快也,今又竝其所奪而還之,殿下之失刑甚矣。請收還職之命,又示重法,以開直筆之門。
不納。
6月21日
○己亥,諫院上箚,其略曰:
近將治申用漑、許遲罪,黜慶緣,革昭格署,遞洪景舟、文繼昌、姜台壽、沈義、李偉、李陌職,追罪李克墩等事,論請幾一月,無一見納。臣等自以爲:『敷奏之際,言不盡意,而其不面對也,尤不能盡達所懷。』瀝肝抗疏,直徹冕旒,而猶不動念,乃敎曰:『疏辭與前所言者同,不可聽。』臣等不知殿下有是敎也。臣等所言,無一不合於義,而殿下聞義不從,致煩章奏,殿下之失德甚矣。又以疏無異意,不納,殿下尤失此言也。殿下深拱九重,自用是非,欲人之莫予違,甘蹈喪邦之轍,非徒臣等痛心,中外見聞,莫不解體。殿下猶不之恤耶?
不納。
○憲府上疏,其略曰:
臣等竊觀昭格暑之設,其來久矣。在漢而爲鴻慶、崇福之觀,在宋而爲玉淸、昭應之宮,其實不過尊奉老君,祈福天眞耳。然而漢武帝惑於文成、五利之術,祀竈鍊丹之事,無不曲奉,竟未免病渴。宋眞宗惑事老君,王欽若之徒,唱爲《天書》,以固其術,而兵終不息,民終不寧,享年亦終不長,則眞宗不過爲矯誣上帝之昏主矣。然則道敎之無益於祈年永命明矣。國家置署設員,祈命禱焉,兵戎禱焉,寒暑水旱禱焉,麋費累巨萬。殿下闡明斯道,力排異端,而獨此道敎,尙不廢焉,是正聖治之一疵也。殿下强諉之曰:『載於國典,不可遽革。』臣等恐殿下邪正之分,尙未明也。李克墩撰《成廟實錄》,見金馹孫,書隱慝,深銜之,陰囑柳子光,以成戊午之禍,當時名士,一網打盡,至今說者,莫不痛心疾首而扼腕也。廢主之殺害無辜,由克墩啓之,考史追罪,亦由克墩啓之也。今者遽還其職,非但賞罰無章,臣等竊恐自此,史無直筆,而人亦不勸懲也。頃者殿下命臺諫,汰去朝士之庸頑不奉職者,群小之失意怨恨者,巧作飛語,傳相喧播,以驚中外之聽,物論洶洶,是何風俗之汚,一至於此乎?臺諫之職,公論所在,豈有憎惡於其間哉?慶緣本一憸邪小人,因緣干進,得列朝版,而見斥於公議,非不幸也,亦宜也。許遲以經幄之臣,附會邪說,使聖心持疑,用漑以春官之長,挾私托公,阿庇小人,陰沮公論。用漑位躋省宰,權衡斯文,而乃聽無賴之徒浮薄不信之語,互爲聲援,徑達于上,欲使奸言惑說,得售其術。當召問政院之日,乃曰:『不能記憶。』其愚弄朝廷,有同兒戲,是何慢上之至此耶?臣等竊恐自此,是非不明,而公道不行。李陌乃以戚里之親,假托宮闈,干請臺官,而李偉傳說於臺中,卽放獄囚之當罪者。其時特用寬典,不以律罪之,上恩亦大矣。被罪未久,尋除李陌爲判決事,李偉爲軍資正。雖不得追論而罪之,其可反敍而用之乎?陞而授之乎?況李陌,以斗筲之器,尤不合於專決之任,豈宜一日在於其職乎?贓吏之法,載在《大典》,若一撓之,則四維不張,綱紀不振,而國隨而亡。姜台壽,以贓吏鶴孫之子,繼叔父龜孫之後,朝廷特許赴擧,是亦毁法矣。今又除工曹佐郞,是贓吏之子,反同贓吏之女壻,其爲用法,豈不顚倒乎?且贓吏之孫,亦不敍六曹,則顧以親子,而授之可乎?以此防民贓汚之風,尙不能戢,殿下敢毁,而莫之惜乎?文繼昌,以庸鄙無行之人,鄕里侮之,朋友嗤之。宰縣百里,尙有不稱,況超至府使耶?士類驚愕,莫不解頤。大臣雖曰:『繼昌有弓馬翰墨之才。』然繼昌,自少不遵禮撿,寄身於權勢之門,失廉恥而寡操節。如是而謂賢且能,擢不次而超用,劉向所謂以鴟爲隼,則隼必怒,以猫爲虎,則虎必駭,朝廷之上,若有賢於繼昌者,則安知不爲隼怒而虎駭乎?殿下以繼昌爲善能而超授之,豈徒貽大臣謬薦之責乎?實虧殿下知人之哲矣。
不納。
○申明武士習射之法。
6月22日
○庚子,臺諫啓前事。不允。
6月23日
○辛丑,弘文館啓曰:「隆寒盛暑,不御經筵例也。但近者久不御經筵,上下之情,似相否隔。以我朝事觀之,太宗、世宗,每日視事,成宗雖盛暑,亦嘗問有御經筵,接士大夫之時。中朝則每日視朝,我朝則但於經筵,迎接士大夫,今若不御,則下情無由得達。臣等非强欲殿下觸寒冒暑,嘗御經筵,但當觀日候,且審聖體何如,時御經筵,使上下之情,不至否隔而已。李克墩還給職牒及昭格署革罷事,本館亦已上箚。請快從公論。」因以《國朝寶鑑》,太宗、世宗朝,每日視事,及成宗朝,盛暑御講等事,付標以進。上覽訖還下,因傳曰:「御經筵,乃迎接賢士大夫,果是美事。但在前極熱時,則於大臣出入,亦似有妨,故斟酌日候御之。昭格署,祖宗朝,亦有大臣欲革而不果革。李克墩已奪階三等,今見其子上言,語甚激切,可矜,且不得的知克墩漏洩,故還給耳。」
○憲府上箚,論啓前事,不允。
6月24日
○壬寅,御朝講。大司諫金世弼,啓申用漑、許遲、慶緣、昭格署、文繼昌、洪景舟、沈義、姜台壽、李偉、李陌、李克墩等事,世弼曰:「李陌以戚里疎屬,私自問安,臣等猶欲治罪,況此重罪,豈可敍堂上顯官乎?」持平朴守紋,亦啓以前事,又言:「繼昌自爲生員時,出入官門,有同吏胥,及其出身,阿附權門。今若越五等爲府使,則不但朝中驚駭,南方之人,將以爲朝廷無人矣。」檢討官金瑛、孔瑞麟,請罷昭格署,請勿給克墩職牒。史官鄭荃、曺漢弼等,亦論克墩事。領事成希顔曰:「臣等初擧繼昌時,只取武才而已。豈能知其心行?臺諫久執不已,請命遞。上命遞繼昌,敍于京職,視人物之何如,隨器用之,餘皆不允。」守紋又曰:「古者有奸人刺客。前日朴有齡告變時,引接輕率,臣等以爲未便。來二十六日,日本使臣接見時,亦令弸中進爵,彼輩本忘生輕死,今且彼此有隙,其變故不可測,恐不可使進爵。」瑞麟曰:「禮曹、成均館,議薦閔世貞、朴璨等數人,世貞爲參奉,璨爲別坐。別坐、參奉,雖昏夜哀乞於權門者,猶以爲卑下,豈不有乖於擧薦之本意耶?臣意以謂卽授六品職,補爲縣監,則此雖微職,亦可見其展布志意也。且近者沙川守被罪時,朝官等有以交結宗親見推者。彼或以隣里,或以族親,或以婚姻,相往來者,若不論情意而一以法繩之,則恐過中也。幸斟酌定罪何如?」特進官柳崇祖曰:「閔世貞不但孝於其親,亦善友於兄弟之間。其兄嘗得癩疾,問諸醫曰:『蛇肉可治。』世貞卽捕蛇而燒飼,兄不肯食,世貞又捕大蛇作膾,對之而泣,先自食之,兄亦感悟,遂食之,疾卽已。此固非人人所能爲也。朴璨居廬三年,不出洞口,親執奠物,精潔以祭。又遭妻喪,鰥居三載,此亦人所不能爲也。且近日儒生,多赴館學,此必興起而然也。儒生元額二百,今則餘額甚多,臣不獲已作粥餉之。司憲府聞之,推本館掌務,臣甚未安。」守紋曰:「柳崇祖之言非也。臣初聞其儒生,多赴館學,齋舍不足,故命加設齋。臣等意祖宗朝以來,設齋已久,猶不患齋舍不足,臣等摘奸四學,則儒生或十餘人,或八九人赴學而已。臣等問其由於掌務官,則曰:『四學自有分司員,館堂上只撿其勤慢而已。』臣等以大司成摠治儒生,時方推問,崇祖遂敢論啓。謀免已罪,甚非矣。」希顔曰:「崇祖非欲自辨,只因儒生之事,幷啓其情耳。」崇祖又欲有言,口將囁嚅,而臺諫遽止之,不果更啓,慙赧失色而退。〈史臣曰:「崇祖始欲誇張己功,守紋及金世弼等,深斥其失,崇祖刦縮沮喪,心魂俱失,及出閤門,流汗沾背。未幾嬰疾,至翌年春卒。然精於性理之學,學者多就問焉。」〉希顔又曰:「孔瑞麟所啓然矣。在成宗朝,金宏弼以經明行修被薦,而亦有如此議論,初授六品之職。但今弘文館,以世貞等一時見薦趙光祖,不可遽授微職。以此觀之,則閔世貞、朴璨,似下於趙光祖矣。今又聞崇祖之言,世貞等行義亦至矣。授參奉、別坐之職,若箇滿,卽令遷轉,以示異待之意何如?」同知事鄭光弼,亦以希顔之言爲是。上曰:「敍薦擧人於參奉、別坐,似爲未顯。若敍六品職,則職顯而其行事之迹,亦從而見矣。然業已授職,今不可更有他議,箇滿卽時,遷轉爲可。且贓汚之法果重,台壽之事,亦當收議也。」
○下沙川守交結朝官安處誠等推案于政院,因傳曰:「或有婚姻家,或以切隣,相往來者,沙川守定罪時,推官以《大典》,雖無交結宗親禁斷之法,擬奔競條定罪。然法無常定,情亦如是,何以處之?其以此意,問於三公。李克墩,前以漏洩史局之事,收其職牒矣。然當初問於柳子光,則曰:『聞諸許琛。』更問則曰:『聞諸李克墩。』克墩與琛,俱已身死,憑閱爲難,事不的然。且收職牒之人,歲月旣久,則或有還給之者,故今因其子上言,已令還給。但臺諫、侍從,極論以爲不可還給,亦將何以處之?竝與姜台壽事,議於政府及府院君、六曹判書、漢城府判尹以上。」
○臺諫合司啓前事,皆不允。
6月25日
○癸卯,臺諫合司啓前事。又啓曰:「李俌着持人臣所不得帶持之物,僭擬甚矣。請依法,經年後還給職牒。」傳曰:「李俌固非矣。然以一人奢侈而收職牒,其能革奢侈之風乎?必在上之人,躬而率之,然後可革矣。且今有邊警,俌武士,不可不給職牒也。其餘皆不允。」
○金壽童議:「修史者漏洩史事,其法甚嚴。若論以法,則克墩豈止於奪告身三等乎?事在法前,而發於克墩旣死之後,不得對問得情定罪,故特從輕論,其追奪告身,還給似當。但受罪未久,公論方執,在所聽納。」柳順汀、成希顔議:「克墩以累朝勳貴,在廢朝,得禍甚慘。蒙恤非辜,例加贈爵,其後追論史事,削爵三階,生封死贈,竝見收奪。斟酌情法,特用恩澤,帝王之盛意。但坐罪未久,還給職諜,臺諫之論固宜。」議入,上命勿給克墩職牒。
○金壽童議:「朝官不得與宗親交通,已有禁令。然隣里婚姻之往來者,不宜同科論斷。」柳順汀議類此。上命棄安處誠等之罪。
○柳洵議:「姜台壽繼父之後,其與不出房者,有間。但以嚴贓吏之意觀之,不宜許敍六曹。」金壽童、柳順汀、成希顔、金應箕、尹金孫、安潤德議:「請於政府、政曹、政院、臺省、弘文館、春秋館外,許敍。」朴安性議:「台壽雖繼伯父之後,凡考四祖,必書生父,則敍於六曹,似顚倒。」閔孝曾、李蓀議:「請於署經職外,許敍。」鄭光弼議:「其父雖犯贓,特以繼叔父之後,許赴科擧,以魁文科。今反以父咎,錮郞署似苛。但爲人後者,爲所生父母,猶服心喪三年,緣親坐罪者,亦無降等之律。」李繼男議:「《大典》云:『贓吏之子,勿許赴科擧。』台壽繼伯父之後,故不計生父犯贓,許赴登第,若論以贓吏之子,則國家前後用法相違。若以生父犯贓,當論以贓吏之子,則於前日許通科第之意失矣,用法果誤,則其科第,宜若改正。若以爲可許通不改正,則論以贓吏之子,似未穩。」議入,上從壽童議。因傳曰:「三公議甚善。大抵爲人後者爲之子,故台壽旣已赴擧矣,可於政曹等衙門外許敍。因以其議,示臺諫。」
6月26日
○甲辰,因雨停客人接見,遣左議政柳順汀,宴日本使弸中于禮曹。命都承旨宣醞,賜以接見時贈與之物。
○臺諫啓前事,姜台壽,請依《大典》之法。上皆不允。
6月27日
○乙巳,左議政柳順汀、禮曹判書申用漑等來復命,啓以客使弸中,爲馬島請和之語。
○臺諫啓前事,不允。
6月28日
○丙午,臺諫三啓前事,不允。
6月29日
○丁未,禮曹啓曰:「聖節使行期已近。今有酒禁,其賜宴否?」上答曰:「雖酒禁,可依例賜宴。」
○臺諫啓前事,又啓曰:「司成文敬仝,但知詩賦,不諳經學。凡職任,當隨其器而用之。況司成,亞於大司成,其任甚重,敬仝不合師儒。請以師儒可當者換差。」上卽令換差,餘皆不允。
○弘文館直提學趙舜等上箚曰:
伏聞收李克墩還職之命,是殿下俯循公論,豈不甚善?然猶罰不當罪,未正王法,此特出於勉强,聊塞言者之口耳,豈足以副一國之望乎?克墩潛懷虺毒,發蹤子光,一啓禍機,終至淪喪,破毁祖宗之朝廷,摧挫萬世之士氣。非徒得罪於山林,實祖宗之罪人也;非徒得罪於祖宗,實萬代之罪人也。罪惡如此,及其未死,大正厥刑,則庶可少雪國憤,天討未行,鬼得以誅。縱不得刑及枯骨,宜用正典,昭揭萬世之大法。當初只削三等階,其曲法貸奸極矣,未幾復有還職之命,公論愈激。臣等所論,欲正當初議法之失,非特望收此謬命而已。伏願殿下,快從公論,盡削其職,以正天誅。臣等伏見,連歲水旱,災變疊致,今年旱暵徂春,恒雨彌夏,凶荒餓莩,寧不軫慮?此正殿下側身修飭,旁延衆論,以答天譴之時也。臺諫所論,猶不聽納,至於崇邪道,耗國用,如昭格署,通內言壞臺風如李陌等,籍浮議撓公論,如申用漑等事,所關尤大。何持疑牢拒,至此之甚耶?臣等不勝缺望。
上答曰:「李克墩事,歲月旣久,故還給職牒,臺諫、侍從,皆以爲不可,故議諸大臣,還收之矣。今不可追論。餘不允。」
○傳于禮曹等曰:「橫經問難時,本朝《視學儀註》內,設講榻於御坐之西南向,而講榻之文,未得講究,故闕疑不設。今聖節使赴京時,令備細質問而來。」
6月30日
○戊申,臺諫啓前事,不允。
○弘文館上箚,略曰:
國家自經戊午、甲子以來,祖宗百餘年,培養士氣,斲喪殆盡,委靡畏沮,無復激昻。欲言者以直爲諱,爲史者視而相戒,餘烈澟澟,錮人心志。殿下中興,一新王政,凡所以扶植公論,培養士氣,正當今急務。宜有以究尋致禍之源,先正奸慝之誅,使人曉然知奸慝之必誅於後世,正直之見褒於明時,然後士氣可作,公論可振,直筆之門可以開,危言之路可以通。殿下何惜一克墩,不爲萬世慮乎?臣等不勝痛心。且如昭格署革罷事,大臣、臺諫、侍從言之,已踰旬月,亦宜亟從。
不允。
○藝文館奉敎兪仲翼等上箚,略曰
克墩漏史之罪,自有定律,殿下曲庇,只削三階。當初失刑如是,而欲使奸邪,有所懲艾,後世得見直筆,難矣。陰嗾子光,以發禍機,導廢主以殺戮,朝廷縉紳,竝爲魚肉,使國運中否,而祖宗在天之靈,幾不得血食,其禍皆萌於克墩。殿下念及於此,寧不惻然乎?是非徒殿下之罪人,實祖宗之罪人,非徒祖宗之罪人,實萬世公論之罪人,自經刑禍之後,父敎子,兄戒弟,皆以直筆爲諱,果何由哉?其罪惡旣如彼,殿下安得以私之乎?縱不得施刑朽骨,其可遺一資一級,得爲一命之士於死後乎?此臣等所以罰不當罪,愈激而不已者也。伏願亟正王法,盡削其職,少雪臣民之憤。
不允。
○諫院上箚曰:
伏見近者霪霾不止,連旬彌月,災沴之作,近古所未有,臣等夙夜憂慮,罔知所言。竊攷史傳,皇之不極,厥罰常陰,則今日之災,安知殿下之所爲,不協于極,有以致之耶?臣等謂斥左道之非,杜欺罔之漸,嚴內外重風憲,此人主建極之要道,迎納諫諍,以伸公論,尤所以宣王化導和氣者也。臣等論列時事,幾以十數,而數月之間,殿下之所聽納,唯文繼昌等事。然皆迫於事勢,黽勉苟從而已,未見虛懷樂善之美。至於革罷昭格署,治用漑、許遲、慶緣,遞李陌、李偉職,其關治道至大,而殿下猶邈然牢拒。臣等不知左道可謂斥,欺罔可謂杜,而內外與風憲,可謂嚴且重乎。公論之不伸,皇極之不建,未有甚於此也,則厥罰之陰,其可弭耶?殿下遇災省躬,治道之失,人所已言者,快從無留。其未言者,亦宜諮訪,以答天譴,以副輿望,幸甚。
上不納。
秋七月
7月1日
○己酉朔,諫院啓前事。憲府上疏,其略曰:
殿下新登寶位,廣開言路,迎訪群臣。比年以來,寢不如初。臺諫之言,一不快從,忌諫之漸,始見於此,臣等不勝缺望。昭格之設,虛誕幻妄,非人君所宜信也。其當祭也,道流服其服冠其冠,傴僂於庭,其爲欺天莫大。雖愚婦愚夫,亦不欲觀,況識者乎?不特此也。糜費亦甚多,國人皆曰可革,而殿下獨曰:『祖宗所不革,不可革之於今日。』臣等竊惑焉。若良法善政,則祖宗之所貽,後王之所守也,是乃左道,而遷延苟襲,式至于今,此殿下所先革也。殿下命臺諫,汰去庶官之不稱職者,臺諫抄慶緣等以啓。夫緣,斗筲瑣屑,依阿苟容者,其見汰宜矣。緣陰懷憤怨之心,遽發與臺諫有隙之言,欲使人疑之,其計狡且譎矣。侍從如許遲,大臣如申用漑者,亦信其言,黨其惡,乃於經筵,眩其是非,以疑聖聰。其謀害臺諫,陰庇邪謟,沮抑公論,敢行胸臆之罪固大矣。用漑又於下問之時,不以直啓,乃曰:『未得記憶。』是不有朝廷也。其欺罔孰大?慶緣,固不可齒於士類,許遲、用漑,亦宜以其罪罪之也。李陌欲庇內需司奴,托以內言,干於李偉,傳於臺中,以壞臺風,其罪甚大。今纔周歲,陌爲判決事,偉陞軍資正,將何所懲艾乎?陌、偉之罪,今雖不可追論,亦不可不遞其職也。況陌,局量輕淺,尤不合於獨斷之任乎?姜台壽贓吏鶴孫之子也,雖爲叔父龜孫之後,亦不可不父其鶴孫也。贓吏子及孫,勿敍六曹,載在《大典》,而台壽授工曹佐郞,是毁其法也。今三公議曰:『政府、政院、政曹、弘文館、春秋館、臺省外,其餘皆許通。』臣等不識三公,有何所見,而建此議乎。國有定法,不能遵守,率意低昻,則其害甚大。六曹之職,贓吏之孫,亦不得敍,況其子乎?台壽之職,不可不遞也。李俌犯金玉馬粧之禁,據律定罪,盡奪告身。纔經數月,遽命還給,是何予奪之輕,一至於此耶?夫奢侈之習,不可不戢也。侈心一萌,則其居處服飾,必極其奢麗,轉相則效,其終必至於過制,無復有上下之辨也。其已奪職牒,豈可遽給也?伏願特賜採納,夬決無留。
不納。
7月2日
○庚戌,臺諫啓前事,又啓:「李禹卿犯贓一百餘貫,罪當抵死,特命減死,有乖於法,請依律論。大司成柳崇祖,曩者於泮水內,開墾爲萊圃,今以麋粥,供儒生。本府推其掌務官,則崇祖意謂儒生,傳囑臺官,以發此事也。近於入侍經筵,以今之儒生,無節義廉恥之言啓之,爲長官者,待儒生如是,則師弟之間,豈有相協之理?請遞本職。」不允。
○弘文館上疏,請治李克墩之罪,革昭格署,不納。
7月3日
○辛亥,憲府全數來啓曰:「克墩之罪甚重,而當初只奪階三等,國家已失刑矣。頃因其子上言,遽還其職,是失刑之中,又失刑矣。故臣等特請還收,今司諫院、弘文館、藝文館,竝請加罪。臣等以謂其初失刑之時,論請則可矣,其身已死,其罪已定,不可以罰不當罪,而更加追論也。大抵追論之弊,亦不少,不宜開端,故臣等未敢論啓。然弘文館等,亦以公論論啓,臣等之意必非也,請避嫌。」不允。
7月4日
○壬子,命遞大司諫金世弼職,以司諫以下,欲治克墩之罪,世弼有異議。互相避嫌,勢不相容,有是命。
○弘文館上箚,其略曰:
凡人身死,則罪不當追論。然克墩萬世之罪人,故啓以追論矣。今憲府,以追論爲不可,克墩之罪,初非酌輕重而定之矣,不當拘於已定而不改。憲府知其不可不追論,而乃敢論啓,使上眩於是非,此是失體。且克墩盡奪告身爲當。
命遞臺官,不允克墩事。
7月5日
○癸丑,諫院啓前事,不允。
○三公啓曰:「李克墩其身已死,今不可追論其罪,憲府之論,不爲過矣。盡數遞之,恐未得當。」傳曰:「克墩不可追論之言,正合予意。臺諫業已命遞,似難仍任。」
○傳于三公曰:「判決事李陌,被臺諫之論,久滯詞訟。何以處之?」回啓曰:「陌之爲人,雖不持重,凡事任情行之,不爲權勢所怵。雖有言語之失,不可以此罪之。」
○以安瑭爲刑曹參判,曺繼商爲司憲府大司憲,李世仁爲司諫院大司諫,慶世昌爲弘文館副提學,金寬爲執義,李自華爲典翰,尹殷弼、安處誠爲掌令,慶俶、宋好義爲持平。
7月6日
○甲寅,臺諫啓前事,又啓曰:「李陌滯訟亦多,尤當速遞。臺諫所論,大臣一切沮抑,使公論不行,是豈大臣謀國之意耶?」不允。
○弘文館上疏,請削克墩爵,革昭格署,不允。
○黃海道各邑,黃黑色蟲爲災。
○命旌私奴金石門,以事母盡孝,所行卓異。其母暴死,斷指救活,有是命。
7月7日
○乙卯,臺諫啓前事,又啓:「大臣迎合上意,沮抑公論,有妨言路。前臺諫附會大臣,奉順上旨,自毁臺風,不可平遷。請推考降授。」皆不允。
○藝文館上箚,論克墩事,不納。
7月8日
○丙辰,上御勤政殿,接見日本國使臣弸中等二十一人。因賜宴,賜物有差。
○弘文館上箚,論克墩、昭格署事,不納。
○臺諫啓前事,又啓:「申永洪前以定州牧使,擅棄職任,憲府論以準期不敍,還除外任,而今遽敍未便,請遞。李源英前以司僕寺僉正,除沃川郡守,其寺提調,啓以久任遞之,而今爲淸道郡守,則源英所欲往也。故提調不啓,銓曹不計久任而擬之。請推提調及銓曹,遞源英。掌樂兼官,擇授解音律者,而郭繼亨不曉音律。請速改。會寧判官禹奠山前爲守令,殘劣不能治事,會寧巨鎭,不可差遣。珍原縣監李世茂,不合疲弊之邑。請竝遞。」皆不允。
○金壽童、柳順汀、成希顔、李季男、李蓀、洪景舟、鄭光弼議:「赴防軍,令本道分三番,成籍上送,已到兵曹。觀其分戍之數,雖不多,亦可以守禦,依此施行事行移。且本道一年所收倭料一萬五千餘碩,當番軍士兩等祿俸,大槪米、太、小麥,幷二千餘碩,以所收倭科,給祿俸,其所餘尙多。於待夷經費,未爲不裕,而軍士在防禦處受祿,亦甚便益,姑依慶尙右道兵使所啓施行何如?」又議:「今以能射被抄閑良及保人定役事,兵曹所啓甚當。但閑良則類皆士族子弟,皆定正兵,則有乖當初揀選之意,且於其心,亦有所缺望。雖定爲正兵,令鎭將,錄爲別籍,專事守禦,毋驅使於賤役。日習射御,其才力卓異者,報節度使,節度使又試,轉啓兵曹,兼司僕、內禁衛中,啓差奬勸何如?」皆可之。
○命罷軍威縣監魚泳濬職。觀察使宋千喜,以病不治事,重歛民怨啓之,有是命。〈史臣曰:「時議皆以千喜之啓罷爲過。千喜爲人輕躁自用,凡處事失宜類此。」〉
7月10日
○戊午,臺諫合司啓前事,不允。又上箚力爭,亦不允。
○弘文館上箚,論李克墩、昭格署事,不允。
○日本使臣弸中,呈文禮曹,陳達馬島請和之意。禮曹啓曰:「其令郞官,將前日收議,往諭弸中乎?抑以呈文,示諸大臣更議所答之辭回報乎?又聞諸通事,弸中曰:『對馬島豈知余往復詣請和之意乎?吾在此間,諭對馬島,令島主,遣信使來,致悔謝之意。』通事答以不可,則又曰:『若然則雖不卽在此招諭,欲於留浦時招諭。』云。此意竝議何如?」傳曰:「其議于大臣。」
○罷東西賑濟場。戶曹啓以早穀成熟,有是命。
7月11日
○己未,臺諫啓前事,不允。
○藝文館上箚,論李克墩事,不納。
7月12日
○庚申,聖節兼發回漂流人安孫等,謝恩使工曹參判閔祥安,奉表如京師。
○臺諫啓前事,不允。
○弘文館上箚,論李克墩、昭格署事,不納。
7月13日
○辛酉,命復設宗學。自廢朝辛酉年後,久廢不行,至是因宗親府提調啓請,有是命。
○臺諫啓前事,不允。
7月14日
○壬戌,臺諫將前事,反覆啓之,不允。
○弘文館上疏,極論李克墩、昭格署事,不納。
7月15日
○癸亥,御朝講。大司憲曺繼商、大司諫李世仁,將前事力爭,不納。左右請納臺諫之言,亦不答。
○金壽童、柳順汀、成希顔、李蓀、金應箕、洪景舟、金崶議:「今觀弸中書辭,其請和甚切。令禮曹答之曰:『承書備悉,已轉啓。但對馬島罪大惡極,其不可聽和者有三。馬島世事我國,無敢或貳,我亦待之無間,三浦居倭,視同編氓。不意與浦倭,共謀叛亂,孤恩背德,反覆難信。其不可聽一也。我國當遣兵問罪,然大國天地之量,不與小醜較,只驅逐而已。彼不知恩,復寇安骨浦,兇毒益甚。其不可聽二也。自安骨浦敗還,尙不悔禍,不束身服罪,敢因貴國,欲修舊好,此豈出於誠心?其不可聽三也。我朝與貴國,世相通好,其恩恤小島,亦以貴國之故。介在兩間,敢爾叛亂,非但背我大德,實貴國之罪人也。貴國亦當討罪,而反爲之請和何也?以此言之,斷不可許和矣。然貴國專使來請,足下前後書辭,亦出於血忱,義不可固拒。彼若服罪,盡誅叛亂之徒,函首來獻,則三浦雖不可復居,貴國許和之請,當更商量處之,已有命矣。足下使事已完,豈宜坐遣船主于馬島,以致復命稽緩?』以此說之何如?」從之。
7月16日
○甲子,政院請納臺諫之言,不允。
○臺諫啓前事,又啓,趙壽千不合點馬,皆不允。
○武臣試射,論賞有差。
○弘文館上箚,論克墩、昭格署事,不納。
7月17日
○乙丑,臺諫啓前事,不允。上箚論執,亦不納。
7月18日
○丙寅,臺諫啓前事,不納。遂辭職而退。
○弘文館上疏,論李克墩、昭格署事,不納。
7月19日
○丁卯,問于三公曰:「臺諫以慶緣不齒仕版,而予以其人之有罪,雖小必鞫之,然後決定可也。今不鞫者,此事干於臺諫,恐傷事體,故未果耳。何以處之?」回啓曰:「若推鞫,則辭連臺諫,事體必傷,若定罪,則不得已推鞫也。置而不論爲可。」又啓:「會寧乃大鎭,禹奠山年老,改差爲當也。」從之。
○論加德島搜討軍功,賞物有差。
○臺諫呈辭職狀,命就職。
○弘文館請納臺諫之言,又啓李克墩、昭格署事,不允。
○太白晝見。
7月20日
○戊辰,大司成柳崇祖辭以病,命遞之。
○藝文館論克墩事,不允。
○弘文館啓:「慶緣構陷臺諫,當不齒仕版。且臺諫所啓,請速聽納。」不允。
○臺諫辭職,不允。
○太白晝見。
7月21日
○己巳,執義金寬、司諫柳仁貴,承召來啓曰:「臣等受言責,已不堪任,故時方辭職,入侍經筵甚難。」傳曰:「勿辭入侍。」
○御朝講。臺諫論前日所啓之事,因啓:「臣等所論,皆是緊關之事,閱數月,尙未兪允,以至合司詣闕,又不聽納。此實臣等不職之故,請遞臣職。」侍讀官金淨、司經鄭士龍,亦極論慶緣、李克墩、昭格署等事,請速納臺諫所言。記事官李守英,又論李克墩事。上皆不答。
○聽輪對。
○臺諫辭職。
○太白晝見。
○成均館生員朴世榮等上疏,請留大司成柳崇祖。傳曰:「同知事兼官也,大司成實官也,病不卽愈,則不可久曠其任,故命遞之。今爾等上疏請留,於師弟之間,甚美事也。其令勿遞。」
7月22日
○庚午,臺諫辭職。
○藝文館啓克墩事,不允。
○交城君盧公弼病,命遣內醫視之,從政院啓也。
○大司成柳崇祖有疾,命賜藥。
○太白晝見。
○兵曹以咸鏡道啓本回啓曰:「李興道供辭內,雖云:『巨麻豆里,誘引放賣時,多陽介不與首謀。』云然所羅〈所羅乃巨麻豆里買得人也。〉乃深處居野人,而多陽介俾作從妹夫,許接于一里,其情似同一家。且巨麻豆里放賣時,明白見知,而不告其罪,與興道無異,不可全釋。右多陽介於野人共見處,決杖七十,令邊將語之曰:『誘引我國人,轉賣彼地,國家所禁,其不進告者,例受重罪,爾非不知。而爾見興道,誘引巨麻豆里轉賣,所羅惟庸不禁,又不進告,豈誠心歸順之道乎?其心大悖,宜與興道,同置一律。但爾無知野人,姑從寬典,降興道四等處決,後勿如是事。』令其道兵使開說何如?」從之。
7月23日
○辛未,臺諫辭職,不允。
○弘文館上箚,略曰:
今者臺諫所言,皆係國家存亡,而言之累月,邈不置念。言者不得其職,安得不去?殿下反以爲不如前日,又以爲非所宜言,侮玩滋甚。此敎一出,非徒侍從左右,長嘆痛惜,在廷莫不解體,非徒在廷,閭巷聞之者,孰不寒心?竊意殿下,自以爲治,慢忽人言,遽形怠傲,恐一念之差,將至於狂,不勝痛心。
不納。
7月24日
○壬申,臺諫辭職,不允。
○政院啓曰:「朝廷不可一日無臺諫。今臺諫辭職,已經六七日,是朝廷無臺諫也。臺諫若不得請,則必不居職,請勉從所言,使之就職。」不允。
○弘文館請納臺諫之言,藝文館上箚,皆不允。
7月25日
○癸酉,臺諫辭職。
○弘文館上箚,其略曰:
弸中之來,專爲乞和,所答一言,大關國勢輕重。苟或不審,後悔難及。島夷寇抄爲生,作患南陲,在昔而然。自我先朝講好,百餘年間,保無他虞者,威服利結,重在我也。浸浸積紀,齒繁驕長,無間邊氓,堤備日弛,識者寒心,知有今日久矣。況自頃年來,拘縛邊將,莫敢誰何,雖露刃闕下,朝廷坐視,亦莫有所處。自是稍飭邊吏,而裁防無漸,彼遂以邊吏爲辭,致大變亂,爲國之辱,其爲凶狡大矣。及大兵掃逐,輒又罄力,百計侵寇,城堅難犯,然後遣介求好,猶以慢語恐之。重侮如此,豈非大辱?若國家不於此時,嚴辭折之,旋自示弱,輕有所許,何以立國勢而示威重乎?國家所以輕示許和之端者,豈不以益肆陵犯,姑爲此以紓其患耶?若以大擧爲懼,則彼亦自量,力若可侮,必先侵掠,刦我邀盟,如金之於宋,豈復以使介爲哉?若云狗鼠之偸,則豈許和所免乎?且令邊堠皆固,候望亦謹,隻舶點海,皆得以先備。和議一開,戍警亦懈,見我不備,出入行刦,勢所必至。又安知以和弛我,奄出不意,冀以得志耶?彼且狃我刦畏,必多需索,一有不從,輒復跳梁,未知國家,何以處之。今令島主,斬叛亂之徒,函旨來獻,是欲難其和,而待其服罪,臣等竊以爲不然。彼若函致他首,詭言捕叛,我將無辭而許之。彼益易我,請居三浦,獲諾後已。只通使价,非其欲也。當初聞變,擧國扼腕,皆以謂:「彼雖革面來款,十年之前,固不可通。」今也甫經一期,未聞悔謝之誠,而一价之來,已生和議,如恐不及,三浦之居,安保其不許?豈不痛心哉?欲和之速,適足以益輕侮之心,而招無窮之患也。雖不能鎭以威重,澟然絶之,固宜使島主,捕獲謀亂,檻致轅門,稽顙親謝,然後許以通好,則我有持重難犯之勢,彼生自悔請謝之懇,而來居之望,截然以沮矣。夫如是後,更議處之,未爲晩也,伏願殿下,審輕重之勢,察利害之幾,更廣商議,以圖後患。
上命更廣議。
○太白晝見。
○忠淸道旱。
7月26日
○甲戌,臺諫辭職。
○弘文館、藝文館,請從臺諫所言,不允。
○柳洵、閔孝曾、尹金孫、辛允武、申用漑、鄭光弼、朴說、安潤德、李自健、金世弼議:「倭奴罪大,國家終不許和,則當責之以難從之辭,若不得永絶,則豈宜塞其自新納款之路?彼於薺浦、安骨,連遭敗衂,勢至窮蹙,請和無路,通于本國以達意。今之制和,乃在於我,姑勿爲峻絶之辭,以長其自新之心,揆之事理,正爲得宜。若責以難從之辭而峻絶之,則虜知其終不得和,決意寇邊,東西侵擾,防備之際,勞弊實多。彼或得意而後,有求和之言,則其制乃在於虜,恐國家於其時,處之爲難也。況盡斬叛徒,函首來獻後,許和之請,當更詳量處之之意,已語弸中,今不可更有他議。」金壽童、柳順汀、成希顔、李蓀、金應箕、洪景舟、金崶之意,亦類此。傳曰:「知道。」
7月27日
○乙亥,臺諫辭職。
○承政院、藝文館,請納臺諫所言,弘文館亦上疏論之,皆不允。
7月28日
○丙子,臺諫辭職,不允。
7月29日
○丁丑,臺諫辭職,不允。
八月
8月1日
○戊寅朔,命停文昭、延恩殿親祭。〈以雨故也。〉 ○臺諫啓曰:「辭職而論事,似不可,然祭,國之大事,故敢啓。凡親祭之時,因事權停,則攝行例也。竊聞今日,文昭、延恩兩殿親祭,因雨權停,分遣獻官各一人,且不用樂。是常時朔祭例也,而奠物與祝文,一依親祭之儀,失禮莫甚。請推禮曹。」傳曰:「停別祭,則攝行例也。今則兼行朔祭,而禮曹但稟用樂與否,故敎之以勿用樂耳。當問舊例。」臺諫辭職,不允。
○弘文館、藝文館,請速納臺諫之言,不從。
8月2日
○己卯,全羅道旱蝗。
○弘文館、承政院、藝文館,請納臺諫之言,不允。
○臺諫辭職,不允。
8月3日
○庚辰,御朝講。掌令安處誠獻納鄭忠樑,論李克墩等事,左右請納臺諫之言,皆不允。特進官李蓀曰:「今聞設王子師傅。古人有先甲三日後甲三日之語,立法不宜如此輕易也。昔王子之未出閤者,成宗於宮中,初以宦寺師傅敎之,後以金友臣、李自覺等傅之,其後以妾子李平甫之徒敎之,其出閤者,則令就學受業。其所以就學者,非徒學業也,亦所以習禮儀也。如此等事,臺諫辭職,故未及啓爾。請廣詢朝廷。」不答。
○大臣請納臺諫之言,亟令就職,不允。再啓,乃允李源英、李世茂、李等事,餘不允。傳曰:「克墩等數事,大臣等皆以爲未便,故不允。人物等事,臺諫久曠,故允之。」臺諫更啓曰:「合司之意,爲大事也。克墩事關史局,昭格署左道妄費。申用漑啓不以實,姜台壽事關毁法,不可不言。欲臣等還職,請亟快納。傳曰:」其亟就職。「
○弘文館上疏,其略曰:
殿下躬靖大亂,手振宏綱。引言開聰,方今所急,而未聞正直敢言之士,激氣於下,而抗論於朝。豈非殿下培養振作之誠,有未至耶?伏見殿下自踐祚來,臺諫伏閤,動淹時月,久而見聽者凡幾,縮然自止者又幾?囚辱之,黜責之,間或有焉,則正直之難乎伸也宜矣。殿下拒諫自用,比來尤甚,臺諫所論,邈視不察,反加侮忽。臺諫可侮,祖宗朝廷,其可侮乎?
不納。
○圖畫署進耕織圖屛風各三。上命竝書其詩文以進。
8月4日
○辛巳,御朝講。掌令尹殷弼、正言蔡紹權啓前事,不納。
○命擢用訓鍊奉事金益光、成希顔、鄭光弼,啓以武才出衆,有是命。
○以申用漑爲禮曹判書,南袞爲兵曹參判,李浤爲漢城府左尹,權敏手爲禮賓寺副正。〈史臣曰:「敏手爲執義也,四寸李自健爲刑曹判書,通簡請放免贓露白丁。參議李世貞,見之曰:『臺諫固如是乎?』敏手外若寬厚,而內實陰狡,稍有不平,無不中傷。爲郞官時,請於州郡,私伴倘頗多,貪鄙莫甚。」〉
8月5日
○壬午,御朝講。持平慶俶、正言蘇世良啓前事,不允。
○京畿觀察使成夢井啓曰:「道內所儲救荒餘鹽及黃角甚多。請以此救荒之餘,給各官鄕校,以備書冊。且水軍分防喬桐之月串,則當以其官及附近官水軍戍之,江華之井浦,亦如之,則軍士無遠戍之弊,請令籍軍之時,各以附近分戍。且捕盜將,聞形止荒唐人,在某村某里,雖涉疑似,亦繫囚其妻孥,一經捕盜,村里皆空,民不安業。自今以後,大盜群起,各官不能擒制者,則不得不遣將捕之,其餘小盜隱伏,人有發告者,大則馳書於觀察使、節度使,小則馳書於其官,如此猶可易制。」從之。
○臺諫啓前事,又啓:「成宗王子,則皆年長出閤,可以就學。今則無王子可以受學者,而立師傅二人,不知爲誰也。此亦食祿者,卽今汰冗之時,不宜別設也。」不允。
○弘文館、藝文館,請快從公論,不納。
8月6日
○癸未,御朝講。
○臺諫啓前事,又啓:「左尹李浤,性本懶慢,且不分明。不合治訟,請遞。」皆不允。
8月7日
○甲申,臺諫啓前事,不允。
○弘文館、藝文館,請從公論,亦不納。
8月8日
○乙酉,臺諫啓前事,不允,遂辭職。承政院、弘文館、藝文館,請納臺諫之言,不允。
○太白晝見。
○金壽童、柳順汀等議:「水軍各以本鎭附近居人換屬,往來立番甚便、但一鎭水軍,額數猥多,而附近居人有數,其勢不得不幷屬遠邑人也。且海濱人慣行船,山郡人備陸物,當初山海人,參錯分定,必有其意。似未可輕易紛更,仍舊施行何如?」從之。
8月9日
○丙戌,臺諫將前事五啓,仍辭職。弘文館、藝文館亦力爭,皆不允。
○太白經天。
8月10日
○丁亥,倭使弸中及月江等,觀騎射放炮于慕華館。弸中、月江,皆有獻詩。
○臺諫辭職。
○承政院、弘文館、藝文館,請納公論,不允。
8月11日
○戊子,臺諫辭職。
○慶尙道晋州等十四邑蝗,金海等七邑,大水害稼。
○弸中上書契,其略有五。一,請和事。一,誇還送漆原人之功,一,求還前來深處倭人,一弸中來時,諸島居倭,欲出來,未知待之何如,請取稟,一,弸中請速還本國事也。禮曹啓曰:「請和及漆原人事,前已答之矣。深處倭人,聞弸中來,皆自刎事答之,諸島倭人等來朝,則當館待如舊事,答之何如?」
8月12日
○己丑,臺諫辭職。
○弘文館進《天下輿地圖》。
8月13日
○庚寅,臺諫辭職。
○弘文館、藝文館,請從臺諫之言,不納。
○命罷明川縣監李孝楗職,以不救飢民也。
○太白經天。
8月14日
○辛卯,臺諫辭職。
○太白經天。
8月15日
○壬辰,臺諫辭職。
○宣醞于承政院、弘文館、藝文館。御題湓亭望月,令各製七言律詩三首以進,賜物有差。
8月16日
○癸巳,臺諫辭職。
○太白晝見。
8月17日
○甲午,議政府進丁香、梨于三殿。
○臺諫辭職。
8月18日
○乙未,臺諫辭職。
○承政院、弘文館、藝文館,請從臺諫之言,不允。
8月19日
○丙申,臺諫辭職,仍啓曰:「所啓三事,一未蒙允,稱爲臺諫,而還入本司,亦可羞也。若聽一事,則庶可復職。」傳曰:「命推用漑,其亟就職。」憲府啓曰:「今日採納用漑之事,故欲就職治事。多有與臣等意矛盾者,勢不得相容。請遞臣等之職。」傳曰:「今觀卿等,自相角立,不宜如是。」仁貴以下復呈辭職狀,仍啓曰:「臣等歸重論啓者三事。未得蒙允,豈可就職。」傳曰:「卿等啓:『以聽納一事,則可就職。』故令推用漑。今復呈辭,與前所言有異,何耶?近者臺諫,辭有一事不同意。則自相角立,臺風一何至此耶?柳仁貴等,更呈辭職狀,仍啓曰:」臣等所啓三事,一切固拒,故臣等啓曰:『一事不納,何可就職?』非謂採納一事,當卽就職也。臺中角立,臣等亦知其變故也。然臣等期於得請,而與彼不合,勢不得不爾。「
○弘文館上箚,請從臺諫之言,不納。
8月20日
○丁酉,傳于司諫曰:「其亟就職。」憲府啓曰:「司諫等終期得請者,正論也;臣等斟酌欲退者,謬計也。是不可不遞也。」傳曰:「勿辭。」
○大司諫李世仁、司諫柳仁貴、掌令尹殷弼、持平慶俶、宋好義、獻納鄭忠樑、正言蔡紹權、蘇世良等,承召來,復呈辭狀,仍啓曰:「三事之中,其所歸重者,廼李克墩事也。此不見聽,何可就職,請亟遞之。」世仁獨啓曰:「臣昨日適患腹病在家,及聞是事,不覺驚駭。臣究厥所由,皆殿下不納諫之所致也。殿下卽位之初,臺諫得盡其言,自近日以來,拒諫愈甚,故臺諫憚其盡言,皆思退縮。是正由不納諫之故也。大抵凡言事,初旣與之同議,則終亦與之共議進止可也。而臣之病,不至於久不出仕,昨日不與臣更議,先自乖離角立。是由臣無似故也,臣尤不可就職。」傳曰:「其亟就職。」世仁等又辭職,仍啓曰:「臺諫始與同事,成不成間,啓則同啓,止則同止,此不得角立者也。今則專不納諫,故臺諫解體,困於言事,幸一事蒙允,因此無辭而退,其漸不可長也。此近於逢迎人主之意,故臣等不敢爲也。請亟遞。」不允。
○副提學慶世昌等啓曰:「一國公論,只在臺諫。合司會議時,雖一事未協於心,當僉議可否,以從衆論。今大司憲曺繼商等,同辭而啓,輒有異議,致此角立。大毁臺風,不畏公論如是,其反覆無狀,可知矣。請速改正。」傳曰:「大司憲欲就職者,不欲變其言故也。如此角立,甚非美事。」更啓曰:「大司憲勢不得相容,速遞爲當。」不允。曺繼商啓曰:「弘文館謂臣等反覆無狀,大司諫等,亦以爲不可。臣等退而待罪。」
8月21日
○戊戌,諫院上辭職狀,不允。副提學慶世昌等啓曰:「曺繼商所啓:『聽納一事,則當就職。』之語,司諫以下,皆不與知。繼商厭於論事,隱寓就職之語,便與金寬、安處誠等退去,使臺中,同被角立之名,此風漸不可長。況用心邪慝,所爲工巧,請辨其曲直。」傳曰:「當召問繼商。」上命召繼商,問聽納一事,就職之語,與司諫以下,同議以啓與否,繼商啓曰:「前日再辭職之時,臺中或曰:『今旣合司,不可復辭職。』或曰:『三事之中,不納一事,安可就職?』而已,無歸重克墩之語,故臣意以爲若納一事,則庶可復職矣。昨昨再辭之時:『若納一事,則庶可復職。』語勢臣未能分明記憶,假使啓之,司諫以下無正之者。及聽用漑之事,臣以爲:『廢事甚多,且已斷意啓之,今可就職。』云,則臺中亦無以前日語勢非之者,而今乃如是,臣未知其意。」
8月22日
○己亥,以昨日繼商所啓之言,問于司諫以下。回啓曰:「若聽一事,則當就職之語,臣等所不與議,而大司憲啓之之時,亦未及問也。況歸重所啓,未得蒙允,不可就職。此所以角立也。」
○政院啓曰:「曺繼商、金寬、安處誠等,與臺中議不合,決不可相容。況弘文館,以反覆無狀,用心邪慝劾啓,恐不得後爲言官。請亟辭。」傳曰:「臺諫意不同,角立而數遞之,豈可乎?」
○太白經天。
8月23日
○庚子,諫院辭職,仍啓曰:「臺諫論事,心議同然後啓之。故雖間有邪諂之人,或欲中止而不敢者,恐得容悅之名也。今繼商等三人,以爲累日固拒,終必不納,揣度上意,逢迎容說,大毁臺風,邪諂莫甚。臣等以爲,宜卽遞之,而猶未也,必以彼爲是,而臣等爲非也,臣等決不可就職。」不允。
○副提學慶世昌等啓曰:「侍從已啓繼商等不可相容之意,而終不快斷,決不可相容。豈宜如此留難?」不允。
○太白經天。
8月24日
○辛丑,諫院辭職,啓曰:「仍繼商等揣度上意,以不與同僚共議之言,巧飾容說,大毁臺風,用心邪侫。臣等雖庸劣,豈可與邪侫之人同處?臣等決不可在職。」不允。
○弘文館上箚,略曰
曺繼商、金寬、安處誠等,乃敢不顧公論,保身苟退。此無他,上覘殿下厭諫之心,逢迎取媚,下徇大臣私庇之意,依阿取容,以爲安身保祿之計,其奸慝極矣。挾此奸慝,巧計百端,其一事蒙允,則就職之語,不與同僚共議,而因辭微啓,使不得聞,遂欲拘迫,共與就職。及同僚斷以大義,不墮其術中,遂相角立,反以同議共啓,欺罔殿下。苟不快正其罪,則臣等恐自此,群小彈冠,恣行無忌,而莫敢誰何,亂亡之禍,指日可待。此臣等爲殿下痛惜者也。
命遞繼商等職。
○太白經天。
8月25日
○壬寅,御朝講。臺諫請治曺繼商等容悅之罪,又啓李克墩事,不允。
○臺諫辭職,仍啓曰:「繼商等,初從公論,累月論啓,窺覘上意,逢迎容悅,諂侫莫甚。非惟不敍,固當竄逐,而今觀政目,皆得平遷。如此則諂侫之徒,無所畏忌,接迹於時矣。且安瑭、成雲,前者沮抑公論,已被駁擊,不可顯敍,今政瑭爲兵曹參判。沮抑公論者,固不可處政曹。已經弘文館者,復除本館之職,則謝前啓請出仕,古風。而成雲爲應敎已久,無出仕之啓,則本館必以爲沮抑公論之人,不肯相容也。請竝遞。吏曹受銓選之任,進賢退邪,固其責也。而不別善惡而用之,果合於爲國用人之道乎?今此數事,臣等若不辭職,則當請罪,出公緘推鞫,今未就職,但啓達,冀上知是非而已。」不允。
○以安瑭爲兵曹參判,安潤德爲刑曹參判,南袞爲司憲府大司憲,柳雲爲執義,金禹瑞爲掌令,曺繼商爲同知中樞府事。
8月26日
○癸卯,御朝講。持平慶俶、正言蘇世良,論曺繼商、金寬、安處誠,邪侫阿諂,大毁臺風,無所忌憚。若不竄逐,恐諛佞之徒,接迹於朝,無復有敢言極諫者。安瑭、成雲,亦皆逢迎上旨,沮抑公論,不宜在政曹及論思之地。「又啓李克墩事,竝不允。左右皆以爲言,亦不納。
○御晝講。
○御夕講
○憲府啓曰:「克墩之罪,雖在萬世之後,不可寬赦,而大臣謬議失刑。請更正其罪,以快公論。曺繼商、金寬、安處誠,上以逢迎殿下厭諫之意,下以阿附大臣詭錯之議,請卽罷職,以懲奸慝。安瑭、成雲,亦前日沮抑公論者,不可授政曹、侍從之任,請卽改正。昭格署,雖祖宗所設,糜費無益。當速革罷。」再啓,答曰:「近日臺諫辭職,多有廢事,故李克墩事勉從之。」餘不納。
8月27日
○甲辰,受常參,聽朝啓,御朝講。大司諫李世仁、執義柳雲,論安瑭、成雲、曺繼商、金寬、安處誠、昭格署、姜台壽、李檣等事,反覆啓之,不允。世仁曰:「熊川、薺浦築城事,祖宗朝初設之意,必使兩鎭相望,縱使倭寇來侵,得爲聲援而相救也。今築爲甬道,合爲一鎭,而欲合城底民入居。城大民小,脫有倭寇來侵,四面回抱,必不能守禦,若陷其一隅,則城中之人,盡爲魚肉矣。若曰:『賊路初面要害之地,不可不城。』則賊路甚多,豈必於此先犯乎?況制倭之道,當於平原曠野,馳馬而戰,不可以短兵相接。臣意以爲,以此功役,修築舊城可也。」上曰:「已問于觀察使,當待其還報處置。」
○御晝講。
○御夕講。
○文城府院君柳洵等詣賓廳,議咸鏡北道納粟補軍資事,啓曰:「納粟人,許於端川採銀,或給各道魚箭,或換給黃海、忠淸、全羅、慶尙道穀食。此數事外,他無措置之方。」傳曰:「其令該曹,磨鍊以啓。」
○太白經天。
8月28日
○乙巳,御朝講。大司憲南袞、司諫柳仁貴,論啓前事。袞又曰:「今年凶荒,民生可慮,故築城等事,皆已停罷。當加恐懼修省,以謹天戒。且慶尙道昇平百年之後,卒經兵亂,民不聊生,邊將能爲國撫循者無幾。況如黃衡者,貪饕無厭,致民怨叛。繼衡以往者,亦安知不使民失所乎?當與大臣,議勤恤之方,又降諭邊將,嚴加戒勑,則毒民者亦知所畏。況今災蝗太甚,尤不可不如此也。」領事成希顔曰:「近來南方,邊報不至,必以弸中來此故也。弸中回還之後,防禦諸事,請下諭邊將,嚴加措置。」上曰:「近來邊將,必解弛。卽可下諭。」希顔曰:「臺諫所啓,聽納甚當。但近來人心不古,自中攻擊,甚非美事。近觀擬大司憲望者,不過洪淑、安瑭、曺繼商等數人而已。南袞亦不見其有過,而曾被不合所任之駁,恐朝廷無全人。人有小過,略不容恕,雖有名望者,亦皆棄之,甚有妨於用人之道,請上斟酌。且近來,以一克墩之故,久至廢事。臣意以爲,使事不至廢,而兼盡言責,則善矣。若小人專權,亡在朝夕,則固當廷爭,期於回天,如克墩之事,前已定罪,不須汲汲啓之。」袞曰:「希顔之言似是。然非大臣與國同休戚之意,而兼盡之言,尤誤矣。人君一心正,然後百事從之以正。上若厭諫,誰復盡言?且臺諫與大臣異,裁成輔相,大臣之任也,是是非非,臺諫之責也。臺諫直言固諍,奮不顧身,朝廷之福也,請上留念。」
○傳曰:「近來風俗不美,《三網綱行實》,多印頒布中外,使閭巷小民,無不周知。國初以來,烈女、孝子之不及與者,亦令撰集圖寫,竝述詩贊,刊以行之,俾民易知。」
○諭南方邊將,令愼固防備,勤恤民隱。
○御晝講。
○御夕講。
○命嚴禁士族婦女觀光者,從經筵官之言也。
○臺諫請罷曺繼商、金寬、安處誠,遞安瑭、成雲、李檣等職。憲府啓姜台壽事。諫院啓:「肅川府使李琢,不能治殘邑,請亟改正。三道凶荒太甚,請停宰相掃墳、沐浴、榮墳等事。」停掃墳等事依允,餘不允。
○太白經天。
8月29日
○丙午,御朝講。正言蔡紹權論前事,同知事南袞曰:「繼商等於同僚之中,非徒曲生異意,乃敢揣度上意,至以不同議之言,巧飾容悅,此漸不可長。如此阿順之輩,得罪公論者,固當痛懲也。」上不允。檢討官孔瑞麟曰:「近來士習不美,可謂寒心。有道之世,則以臺諫入侍經筵,莫不以爲榮幸。聞近來人皆有言:『寧爲左遷,而願勿爲臺諫。』所以然者,言事者厭於上聽,而忤於大臣,一言出口,衆謗叢身。誰樂爲敢言直諫哉?如繼商等,背公議角立,而祿位如故。此厥不懲,則非徒士風不美,實害朝廷之治。請亟快斷。」侍讀官金淨曰:「我國公論,只在臺諫,臺諫而爲邪慝以要君,則公論何由而出?其流弊甚大,不可不痛治。」上不答。
○御晝講。
○御夕講。
8月30日
○丁未,御朝講。持平宋好義、獻納鄭忠樑論前事,仍極論曺繼商用心邪慝,行事奸詐,請痛治,不納。
○御晝講。
○御夕講。
○臺諫啓前事,憲府又啓曰:「前肅川府使崔李思以病不治事,被監司啓罷,不可卽敍京職。典籤李希輔,謟事廢朝,容悅取媚。不宜卽敍四品。」皆不納。
○大饑,緜布一匹,直米七八升。
九月
9月1日
○戊申朔,諭諸道觀察使,盡心救荒,使民不至飢餓。
9月2日
○己酉,臺諫啓前事。憲府啓:「蔡壽作《薛公瓚傳》,其事皆輪回、禍福之說,甚爲妖妄。中外惑信,或飜以文字,或譯以諺語,傳播惑衆。府當行移收取,然恐或有不收入者,如有後見者治罪。」答曰:「《薛公瓚傳》,事涉妖誕,禁戢可也。然不必立法。餘不允。」
○太白經天。
9月3日
○庚戌,御朝講。臺諫啓前事,不允。
○御晝講。
○御夕講。
9月4日
○辛亥,御朝講。大司諫李世仁、持平慶俶啓前事,不答。世仁曰:「邇來連歲凶荒,今年尤甚,民生可慮。當預爲救之備,一以賑恤爲急。凡營築勞民之役,用度奢侈之事,皆可停罷。今若驅飢困之民,赴之板築之役,則慶尙、忠淸之民,將不得聊生,而塡于溝壑矣。請命大臣,共議便否。」參贊官李希孟曰:「今年之凶,近古所無。下三道人民稠衆,倍蓰他道,賑貧乏伸冤抑等事,不可不倍加措置。且辛酉年入居人戶抄定後,甲子年方議入送,故盡賣田宅,以爲遷徙之裝,未幾議遂寢。然其所買賣,已盡費用,不得還易,歲月浸久,貧窮日甚,或父子死亡,夫妻離散,未準丁數。且名在徙民中者,人不肯爲婚,故男女雖壯,而不得伉儷,怨曠實多,豈不傷和?況今南方多事,年且凶荒,二三年間,恐不得入送。請罷辛酉年所抄人戶,若不得已而徙之,當更抄富實人戶何如?」上曰:「近來連歲凶荒,今年尤甚,故已令蠲逋欠備救荒矣。築城入居等事,可議諸大臣。」
○臺諫啓前事,又啓:「忠淸道非賊路要害之地,請勿築舒川浦城。耆英會,年饑亦可停也。」答曰:「築城事,當問諸該曹。耆英會、饗經筵官,又是養老之事,年雖凶何妨?餘亦不允。」
○太白經天。
○命停慶尙道點馬築城,以年饑也。〈史臣曰:「是歲湖、嶺二南,旱蝗饑饉,而嶺南爲尤甚。賴觀察使宋千喜,盡心賑救,民不至流莩。」〉
9月5日
○壬子,受朝參,御朝講。臺諫啓前事,命停耆英會,餘不允。
○左贊成李蓀啓曰:「臣爲入居體察使,辛酉年抄定人戶,貧窮死亡者多,果如李希孟所啓。今不可入送,請罷入居廳,其未行公事,移于兵曹。」傳曰:「當見政府之議而處之。廳則可罷。」
○命停全羅道點馬、舒川浦築城。
○御晝講。
○御夕講。
○慶尙道義城、仁同縣地震。
○命燒《薛公瓚傳》,其隱匿不出者,依妖書隱藏之律,治罪。
9月6日
○癸丑,御思政殿,講專經文臣。禮曹正郞金希壽,講《周易》通,命賜馬粧。
○臺諫啓前事,不允。
○太白經天。
○全羅道有蟲災,咸鏡道被水害,諭其道監司,預爲賑濟救民之策。
9月7日
○甲寅,太白經天。
9月8日
○乙卯,臺諫啓前事,不允。
○諭慶尙、全羅兩道觀察使、兵、水使曰:
自古彊場之難,非特獠夷,邊吏擾民,爲患斯大。自非存心循撫,以輯和我彊爲先者,莫不兵羸民散,旋招寇敵乘虛之禍。南陲啓釁,屠城辱國,隄備之方,在所當嚴。近緣島夷遣价求好,請命往返,寇竊間息。尙慮邊吏,狃以爲安,或致備禦疎虞,撫安之政,恐亦失宜,兵民重困。念及於此,寧不軫慮?南路號稱富强,卒遇賊變,邊城爲墟,驅緣畝之民,赴之鋒鏑。嗚呼!抽土兵遣戍,實所難已,而更休蓄力,豈無其便?頃遭邊將失惠,吏緣爲奸,無問瘠弱,雜充兵版,雖繫名儒籍,亦有難免。調徵莫休,一路騷然,行齎居送,馬斃相望,轅門暴露,鬻衣以食,騁畋驅役,懲罰又繁,痛怛在懷,寢寐未安。卿等親逮見聞,豈無惻然樂禦之道,宜無待予言。但念凋瘵之餘,復値凶歉,供賦轉輸之勞,何以聊生?況列邑守令,豈盡循良?悍將、黷吏之浸暴,難保其必無。且頃者邊堡,雖見漁舠點海,諜報必至,自弸中來,邊報不驚。豈非邊人,徒聞其請和,意謂無虞,雖刀斗候諜之警,亦有所懈弛耶?大抵人情,懈生於積久,患起於狃安,此予所以重爲卿等言也。卿等體予至懷,申飭諸鎭,鍊兵修械,常如見敵。且務休養,俾獲其所,勤加賑恤,使免流莩。嗚呼!固本是急,措盤石不拔之基,鎖鑰惟牢,有山虎難犯之勢,益殫卿報國之節,庶紓予南顧之憂。
9月9日
○丙辰,御朝講。大司憲南袞、獻納鄭忠樑啓前事,又啓:「災傷敬差官,徒爲文具,只受都目而來,其弊實多。請勿遣,下諭觀察使,令都事審視。」上曰:「災傷敬差官,當勿遣。」餘不允。
9月10日
○丁巳,御朝講。臺諫啓前事。命遞李琢,餘不允。
○御晝講。講《綱目》,侍講官李自華,因竭心千畝之語,啓曰:「親耕籍田,帝王盛事。近因年凶,闕而不講,豈非欠事?請命議行之何如。」
○御夕講。
○臺諫啓前事,又啓:「申用漑前日親問,以臺諫沙汰是非啓之,且云:『不能記憶。』出公緘推鞫時,則以許遲所啓答之,不直甚矣。請依律斷罪。」皆不允。
9月11日
○戊午,臺諫啓前事,又啓曰:「聞十三日觀宗親射革。今年凶險,都城之內,亦有飢餓者。如武臣觀射鍊戎備禦,固可爲也,此則近戲,請停。」傳曰:「宗親觀射事,雖曰年凶而近戲,然非費用之事。予自卽位來,一未見宗親,今又停觀射,是無睦宗之義也。餘亦不允。」
○太白經天。
○忠淸道、忠州、淸州、丹陽、陰城地震。
9月12日
○己未,臺諫啓前事,不允。
○太白經天。
9月13日
○庚申,臺諫請罷曺繼商、金寬、安處誠,遞姜台壽,改正李希輔職,不允。
○觀宗親射革于後苑,論賞有差。
○太白經天。
9月14日
○辛酉,御朝講。大司諫李世仁、持平宋好義啓前事,又啓曰:「宜城尉南致元,假托沐浴,濫騎驛馬,枉道橫行,請依律治罪。黃衡所犯重大,不可全釋,請畢鞫。」皆不允。同知事南袞曰:「前日殿講專經文臣時,成希顔乃曰:『今之爲下者,有淩上之弊,此無狀之行也。』臣未知此言,何爲而發也。若以直士抗言,爲凌上,則是欲使奉大臣風旨,阿諛順從也。古人云:『君出言,自以爲是,而卿大夫莫敢矯其非。』人君若厭聞直言,則國事之非,指日可待。廢朝時,成俊爲相,與金麟厚,於上前面詰直啓曰:『有凌上之風。』使廢主疑之,而遂成士林之禍。自是廢主,亦疑以爲大臣凌人主,而俊亦不得免禍。若以抗言直諫爲凌上,則有妨治道,請上斟酌聽之。」世仁曰:「希顔所謂凌上之言,未知其意。無乃爲臺諫,論克墩事而發耶?廢朝成俊爲三公,人有論己者,必以凌上之言啓之,遂使廢主,疑大臣凌人主,而身亦未免其禍。此希顔所目覩,而乃敢有此言,非大臣謀國之意也。」上曰:「希顔所謂凌上,非指臺諫抗言敢諫,而論大臣之非也,必以正風俗爲言也。」
○御晝講。
○御夕講。
○臺諫啓前事,不允。
○太白經天。
9月15日
○壬戌,御朝講。臺諫啓前事,不允。
○慶尙道兵馬節度使成秀才馳啓曰:「倭船十八隻,來泊于登山串。」
○太白經天。
9月16日
○癸亥,臺諫啓前事,又啓:「養老宴,固是盛事。但今年凶荒太甚,餓殍相望,重以天變屢見,如宴享等事,請一切停罷。」諫院啓:「赦荒節目,旣已磨鍊。減省之事,請問該曹而蠲免。」命停養老宴,省費事問該曹。餘不允。
○下喪人李之芳于禁府,以打殺伴人也。
9月17日
○甲子,受常參,聽朝啓。
○臺諫啓前事,不允。
○御晝講。
○御夕講。
○以安瑭爲順興君,洪淑爲兵曹參判,崔漢洪爲工曹參判,李忠男爲司憲府持平,朴佺爲司諫院正言。
9月18日
○乙丑,臺諫啓前事。諫院啓:「檢閱李孝彦,以不遜於上官,同僚會議,擯其列,今薦爲本職。請推薦狀官,遞孝彦之職。」答曰:「孝彦事,當問諸藝文館。餘不允。」
○命罷仁川君蔡壽職,以其撰《薛公瓚傳》,造怪誕之說,形諸文字,使人信惑。依左道亂正扇惑人民律,憲府照以當絞,只命罷職。
9月19日
○丙寅,御朝講。大司諫李世仁、執義柳雲,啓前事,不允。世仁曰:「祖宗朝設宗學,此甚良法。然今年則凶荒莫甚,宜從權罷之,以其支供之資,救飢餓之民。而宗學則待豐年復立,亦不妨矣。領事成希顔,亦以此啓之。」上曰:「宗學久廢,立亦未久,且勸學事也,今復設而卽罷,未穩。」
○御晝講。
○御夕講。
○臺諫啓前事,又啓:「朴樤不合於南原判官,朴鯤棄前妻更娶,薄行人也,不宜居直講師表之任。刑曹正郞韓弘潤,再嫁女子也。事在法前,雖許仕路,豈可敍於六曹精選之地乎?請竝改正。」皆不允。
○忠淸道淸州地震。
9月20日
○丁卯,御朝講。大司憲南袞、獻納鄭忠樑啓前事,不納。領事金壽童曰:「聞蔡壽之罪,斷律以絞。臺諫扶正道闢邪說之意,固當如是,壽若自造爲妖言,皷動人心,則可斷以死。但爲技癢所使,聞見而妄作,是所不當爲而爲之也。刑賞務要得中,若此人可死,則如《大平廣記》、《剪燈新話》之類,其可盡誅乎?」上曰:「《薛公瓚傳》,爲輪回禍福之說,以惑愚民,壽非無罪。然絞則過矣,故酌宜罷之。」南袞曰:「左道亂正之律,執法之吏,則固當斷之如此矣。」壽童曰:「壽罪果合此律,則今若自造爲妖言者,當以何律斷之?臣恐情與法似乖矣。」檢討官黃汝獻曰:「蔡壽《薛公瓚傳》,至爲非矣。公瓚,壽之族人也,壽必信惑而著之矣。此關係世敎,有妨治道,今之罷職,實是寬典,非過重也。」上曰:「壽固有罪,照律則過矣。」侍讀官金淨曰:「近來不御夜對,臣未知所以。古有夜分乃罷之說,此帝王之所當法也。」
○御夕講。
○太白經天。
9月21日
○戊辰,御朝講。司諫柳仁貴、掌令尹殷弼啓前事,不允。
○聽輪對。
○御晝講。
○御夕講。
○臺諫啓:「近來守令等罷職者,未經年除祿職,殊無勸懲之意。今李昌壽罷職未經年,乃除典籍。請改正。」不允。
○太白經天。
9月22日
○己巳,太白經天。
○命旌李氏門。李氏,監察李昌源女,節行卓異,鄕里共服。其夫申振得惡瘡,李氏,必嘗藥以進,及振死,李氏常躬祭振墓。家有狗懷孕,將産,李氏恐祭日犯染,戒勑其狗,狗卽移産隣家,人以爲至誠所感。禮曹啓之,有是命。
9月23日
○庚午,臺諫啓前事,不允。
○太白經天。
9月24日
○辛未,臺諫啓前事,不允。
○太白經天。
9月25日
○壬申,御慶會樓,試武臣射,居首方好義,加一階,其餘賞賜有差。
○臺諫啓前事,不允。
○太白經天。
○禁府照李之芳之罪,當以奪其爵,決杖一百,徒三年。命除徒贖杖。
9月26日
○癸酉,御朝講。臺諫啓前事,不允。
○御晝講。
○御夕講。
○太白經天。
9月27日
○甲戌,御朝講。臺諫啓前事,不納。
○太白經天。
9月28日
○乙亥,上親閱于慕華館,習戰陣試武才。又令文臣騎射,賜物有差。及車駕還宮,民之訴冤于駕前者,一百十二人。
○秋旱。
○太白經天。
9月29日
○丙子,臺諫啓前事,因啓:「南致元,托病往浴于白川,恣行遊觀,不但枉道,率趨從五十餘人,騎從十五人,橫行一道,以私怒,擅囚三十餘人。逆度上不罪,不復知有朝廷,其罪惡甚大。人君用法,不避貴近,不可屈法伸恩。請治其罪。」皆不允。
○太白經天。
9月30日
○丁丑,御思政殿,講武臣,因參問兵法奇謀。宋叔瑾講《論語》略。右議政成希顔,問叔瑾曰:「卒然將烏合之衆,使衆心親服,當用何道?」叔瑾答曰:「當用賞罰。」刑曹判書李自健曰:「邊鄙事有廟堂大策,此武臣輩立談之間,何能處置得宜?」領議政金壽童曰:「非欲用其策,試問其胸中之方略耳。今日雖謬發,後則留心講熟,庶有益也。且富寧府使禹孟善,其材幹可能臨民,以徙民五戶逃亡,罷職。今年凶歉,北方尤甚,迎來送往,民必受弊。臣以爲降資仍任可也。」上曰:「守令往來,果有弊。降資仍任。」壽童曰:「八道皆失農。當依祖宗朝例,分遣賑恤使,使百姓,皆知聖上恤民之意。」臺諫仍啓前事,不答。
○戶曹判書李季男,以年凶請減祿俸,功臣田、別賜田,亦幷減,不允。
○憲府啓:「李之芳請依律斷罪。」答曰:「古者刑不上大夫。今已贖矣,又何加焉?」
○太白經天。
○命旌鄭繼周門,賞康守義。繼周誠心事母,追服父喪,年至七十,至誠慕親,終始如一,誠孝可嘉。守義遭母喪,旣經禫祭,猶不食肉,哀慕益切,孝誠異常。
冬十月
10月1日
○戊寅朔,御朝講。司諫柳仁貴、掌令尹殷弼論啓前事,不允。
○御夕講。
○內需司奴注巨伊,以罪定屬于會寧官。其母上言以爲:「獨子無兄弟,請納穀于海邑免放,以養老女。」從之。
○命遣賑恤使于諸道,以救飢民。
○命權罷宗學及文、武臣試射,減四學儒生及讀書堂供饋,以年凶省經費也。
10月2日
○己卯,御朝講。持平李忠男、正言朴佺,論啓前事,不允。佺曰:「臣居金海,慶尙邊事,臣所目覩,以臆意啓之,請與廟堂大臣議之何如?其一曰:加德島,距熊川水路一息許,距安骨浦水路半息許。西有巨濟島,東有釜山浦,加德島居中,而最近於內地。島之南豆叱古音仇之〈地名。〉乃倭人往來依泊處,北曰羊膓串內面,乃古之設鎭處。其中峰之高大者,則古之設烟臺處,在廢朝,因賊倭害烽燧軍,遂移置于安骨浦北峰。其烟臺尙存,登此臺,則對馬島往來倭船,可歷指而數,設鎭處,亦有農作之利。設使賊倭,來據此島,分道作耗,則東萊、梁山、金海、熊川、昌原、漆原、鎭海、固城、巨濟邊氓,皆不得安寢矣。其二曰:熊川,距薺浦四五里許。大槪土地褊小,南大海北熊嶽,東西亦狹小。只於本府設鎭處,有農作之利。若築長城於此,則凡公私田,皆入於城內,非徒有害於農,亦不便於防守,熊川、薺浦軍數不多,其於守城時,過半不足。脫有事變,民皆登山逃走,安有守城之民乎?然則雖有高城深池,反爲無益,請勿築長城何如?其三曰:唐浦,城中無水,赴防軍士開門,始得乘船汲水。若待年築城,則先移此鎭何如?其四曰:沿海各官頭無岳等,不能聊生,率妻子乘船,無所定居者,比比有之。令各官守令,勞來安集,寬其力役,以爲水戰之備何如?」參贊官李自堅曰:「薺浦、熊川間,農場狹小,若築城,則民田亦多損害。不特此也,萬一有事,則馳馬驅逐,亦難能也。築之無益,而反有害,佺言是也。」
○御晝講。
○御夕講講《宋鑑》《神宗紀》,至王安石曰:『災異天數,非關人事得失。』檢討官蘇世良曰:「災異天數,非關人事之說,不唯誤神宗,誤萬世人主。當是時,日食、地震,災變不息,皆安石所致也。」上曰:「安石之言非也。人事感於下,則天變應於上。近者連年凶歉,災變屢興,予日夜恐懼,思所以致災之失,未知其弭災之方,徒切憂悶。」
○以權弘爲黃海道觀察使。
○御夜對。
10月3日
○庚辰,御朝講。執義柳雲、正言蔡紹權,論啓前事,不允。紹權曰:「賜暇讀書,甚美意。然今年凶歉太甚,凡冗費之事,一切省之,請停罷。」亦不允。
○御晝講。
○御夕講。
○太白經天。
10月4日
○辛巳,御朝講。大司憲南袞、大司諫李世仁,論啓前事,不允。袞曰:「聞正言蔡紹權,以今年凶歉,請權罷讀書堂,臣以爲未可也。方今邊鄙多事,雖當着意武事,而文敎亦懈弛。而況讀書堂,先王所設,揀擇充選,甚盛事也。自廢朝以來,文敎闊疎,在殿下,宜益重之。今欲與四學儒,竝從減省,其崇重文敎之意安在?」上曰:「讀書堂權罷事,予已不答矣。」領事金壽童曰:「邇來凶荒,星文示變,又有地震風災。臣等每籌弭災之方,未得權要。願上側身內修,臣亦知無不言,上下交修,則朝廷和而天地之和,自然應矣。」袞曰:「廟堂大臣,燮調元氣,以救民瘼,古聞其說,今未見焉。臣謂燮理未得其道,而災變屢作矣。」
○設賑恤廳,以金應箕爲體察使。
○命精選賜暇讀書人員,除閑職,以專其業。
10月5日
○壬午,御朝講。
○命以外方敎授訓導,備三望注擬,以重其任便否,議于政府。金壽童議:「國家重儒,諸邑敎官選用之方,累立條章。該曹試才,講四書三經而取,觀察使巡行,亦講書以爲殿最,而近來講課,或失其實,以此學校,果爲陵夷。諸敎官注擬,備三望亦無妨。但訓導取才者,類皆居外方新進之人,該曹不知賢否,只考取才置簿而敍。雖備三望,其不知賢否,無益於選用則一也。」成希顔議:「敎授、訓導,雖備三望,固不關於選用之輕重。但外敎授,間或有勤於敎誨者,無遷轉之路,殊無甄別之意,人何由勸?自今其中,有學問訓人不怠,可任以事者,觀察使具由啓聞,令銓曹隨人器用之,使得入仕,以勵其餘,似有補於救弊立懶之道。」柳順汀、金應箕議:「姑令備三望,恐或無妨。」李蓀、洪景舟、辛允武議:「仍舊單望爲當。」上從希顔議。
○御晝講。
○御夕講。
10月6日
○癸未,御朝講。持平慶俶、正言朴佺,論啓前事,不允。
○御晝講。
○御夕講。
○臺諫啓前事,憲府啓曰:「漢城府郞官,時方被推,而堂上等不自引嫌,持文案取直於上,飾辭自明。苟不治之,法司紏正之意安在?請推考。」答曰:「漢城府堂上等,以其郞官被推,故來啓其情耳。且觀公緘內,佯爲辭避,陰沮臺官之辭,則殊過於情,其勿推之。餘皆不允。」
10月7日
○甲申,傳曰:「韓弘潤事,不考其實,而論以再嫁女子,則有妨前程,亦關於進退人物。聞讓寧大君,欲爲其妾子蓬山正娶朴氏,其父仁敬,托以已婚而避之,讓寧至啓達,抵仁敬罪云。故欲開實錄以考,而今聞政丞之言,實錄不可輕易開閉。若待因事開閉,亦未可期,又待曝曬,則弘潤爲刑官,所掌事劇,必至遲久,何以則可?其議于大臣等。」金壽童議啓曰:「弘潤母朴氏事,不考其實,而遽論以再嫁未安。但其實難以卒考,而弘潤在刑官,不可久廢其事,姑遞爲當。」從之。
○臺諫啓前事,不允。
10月8日
○乙酉,御朝講。掌令尹殷弼、正言朴佺論啓前事,不允。
○御晝講。
○御夕講。
10月9日
○丙戌,御朝講。持平李忠男、正言蔡紹權,論啓前事,不允。
○御晝講。
○御夕講。
○諭諸道觀察使曰:
「予以寡德,叨受皇天付畀之重,夙夜震恐,若涉春氷。慮民之飢,如己飢之,思欲弘濟于艱食之中。乃者陰陽乖順,水旱愆若,夏麥未敷,秋稼不登。傷和致災,咎實在予,痛自疚懷。弛力薄征,發粟賑廩,不爲不盡,而恩未及霑,嗷嗷蒸人,保抱携持,厥婦子顚隮于溝壑,曰惟二千石,典我百里者,其誰恤予民,卽有賑飢民者,如趙抃之於越州,范仲淹之於浙西,富弼之於鄆州者乎?予用是慮,別置賑恤使,摠領八道,使中外如一,交修荒政,卿亦務盡乃心,毋或小怠。守令有虛張賑具,而無實惠者,名爲賑飢,而擾吾民者,懶軟不知賑救之方者,卿自糾擧,以全活一道,使開口待哺之赤子,不至飢莩,咸知予勤恤如傷之意。」
○夜雷電。
○傳曰:「前縣監鄭權,多聚童蒙,勤於敎誨,老猶不怠,其志可嘉。其特除軍職,以勸奬之。」
10月10日
○丁亥,御朝講。司諫柳仁貴、執義柳雲啓前事,不允。
○領議政金壽童、右議政成希顔等啓曰:「近來災異相連,水旱相仍,星文示變,忠淸道四郡地震,十月有雷,時令不順,皆臣等不能贊化之所致也。請擇賢者,居燮調之地,遞臣等,以答天意。」傳曰:「皆予否德之所召。且天心仁愛人君,欲恐懼修省耳,其勿辭。」壽童等復啓,傳曰:「古者遇災,策免三公,非美事也。所當同寅協恭,上下交修而已。」壽童又啓曰:「臣有罪,反居首相,尤所未安。雖不盡遞三公,臣則當遞。以有罪之人,貪寵不退,以致變異。古者遇災辭免,卽遞首相,亦有前例矣。」希顔亦啓曰:「臣素乏材德,況三公重任,豈臣之庸劣所當居也?上以臣有絲毫功,置諸相位。臣自度非分,請免而上不許之,故貪寵至今,以致變異。請速遞之。」傳曰:「匹夫之心,足以傷和召災。豈皆卿等之所致也?」又敎希顔曰:「卿之物望,功烈相副,故使居相位耳。竝勿辭。」
○太白經天。
10月11日
○戊子,進賀正朝使戶曹參判李允儉如京師。
○憲府啓曰:命遞執義柳雲,賜暇讀書,殊無重臺官之意。請勿遞。「傳曰:」已有成命,不可改矣。「
○憲府擧司啓柳雲事,傳曰:「曩者大司憲與大臣,以爲:『精選文臣,除閑官賜暇,使之專意讀書。』執義柳雲,亦在選中。今遞臺諫,令就讀書堂,何不可之有?」大司憲南袞啓曰:「臣啓以『聖朝有右文之名,無右文之實,賜暇讀書人,不可待以尋常。』其閑官除授事,則臣不會啓,古亦無例。且臺諫,朝廷重任,雖賜暇人,合爲言官,則爲臺諫不可遞。臺官送讀書堂,使臺官不重,請勿遞柳雲之職。」傳曰:「閑官除授事,大司憲則果不言矣,大提學有是言矣。我國立一美法,而卽改之,此甚非矣。」
○因冬雷,下傳旨,略曰:「事失於下,變作於上。地震南郡,雷發冬月,天之示譴,不啻提耳。政令失中,而百司懶職耶?刑獄濫枉,而冤枉未伸耶?賢才滯而讒說行耶?自予卽政,六載于今,風霜水旱,蟲災星變,疊見層出,下罪己之書,佇聞醫國之言,未嘗有一人言中時病。勿謂吾君不能,勉進苦口良藥。」大司憲南袞、大司諫李世仁等,合司來啓曰:「臣等伏覩冬雷傳旨,警省至矣。然近來災變,莫甚於今年,君臣上下,應天之實,不知何事也。殿下處九重之內,雖至誠畏懼,不知見於事爲者何事。大臣居廟堂之上,憂國如家,修某弊政,去某民瘼,亦未之聞也。今此災變,意者三公,不盡燮理之責,致此譴告之頻。古之爲大臣者,有拔園葵去織婦,妾不衣帛,馬不食粟,如此者,國耳忘家故也。今左議政柳順汀,勳勞大矣,富貴亦極矣,所當務修淸儉,盡心輔相,使百僚師師,反以殖貨爲事,甚非大臣表率之道也。洪景舟,素無物望,遇風雲之會,驟陞高位,在職不謹,多致物論。辛允武有可用之材,然踐歷未久,更事不多,雖有勳勞,而燮理之任,非其所宜。歷試他職,使用人各當其才可也,此二人遞之爲便。近來士習卑下,奔競躁進成風,宰相爲子弟求官,公行折簡。由是爲士者,無自修之行,有媒爵之心。不識事理者,席父兄之勢,躐居顯要,不謹奉職,懶廢職事者,未必非此人也。且公選之道旣絶,賢才亦因此而見滯。請自今用人,兩科之外,以公薦爲先,子弟無異能者,勿敍六曹顯職,以淸銓選之路。守令因循廢朝之習,培克者多,民之受病,專由於此。國家雖時遣御史,或遣問弊使摘奸,而被摘者,未聞有一人坐罪。朝官之奉命推鞫者,亦以掩覆爲賢,不欲窮竟其實。事干之無告者,枉受刑杖,而犯法者,終不伏其辜。守令恣橫無忌,病民尤甚,此紀綱陵夷之一事也。請自今守令所犯重者,先遞後推,其不用意推鞫者,治罪不饒,以立朝廷紀綱。人主賞罰,當一出於大公至正,戚里貴近,有罪則不宜少貸,至於除授之際,不協物望者,則銓曹雖或注擬,亦當愼簡。古之明主,謹避私嫌,如漢光武之於馬援,唐太宗之於長孫無忌,是也。近來貴近,雖有罪之人,曲加恩宥,外戚之無異能者,亦屢授顯職,未免有私戚屬之失,此亦當今之一弊。請自今務去私情,大開公正之門。近來臺諫所啓,一不快從,已成拒諫之漸,言事之臣,日益懈怠,朝廷紀綱,因而解弛。間有持公論,駁擊人物,則大臣務悅人心,反以臺諫之駁爲非,公然倡說。又惡其異己,或云朝廷不和,或云凌上,眩惑上聽,上亦以臺諫所啓事,必收議於大臣,然後或從或否。若此不已,則其漸將至於權歸大臣,而臺諫無所措手足。此豈可否相濟,責成求治之意乎?災變之出,亦或由此,請自今虛懷聽納,以來忠讜之言。」
○領議政金壽童、右議政成希顔請免。壽童啓曰:「臣不惟無材德,罪咎不淺。請速免之。」上不許。希顔啓曰:「臣復自少,因人成事,無獨任之資。今責任重大,未能一日安居,請辭之。」壽童又啓曰:「三公,百官之長;領議政,三公之長。古云:『民具爾瞻。』又云:『百官承職。』臣旣失爾瞻之望,又無承職之率。臣之欲退,非自今日。」答壽童曰:「時王之制,何可違焉?〈指廢朝短喪事。〉其勿辭。」答希顔曰:「卿有何罪咎而請免?」壽童又啓曰:「人主之於大臣,要當以禮進退之。若貪寵不退,被駁彰惡,然後遞之,則國之待臣,臣之進退,皆未盡善。且臣年雖未至致仕,屢經患亂,精神憒耗,不堪職事。脚力疲軟,或於上前,行步多失,又患眼耳之病,常侍經筵,多闕視聽。每欲退養病軀,未能決意辭去者,承上眷顧之重也。今日欲辭者,上以國事,中以公論,下以一身。乞速免之。」希顔又啓曰:「今不許免,而他日或有所失,上雖欲垂眷,法不得不施。今雖見遞,爵位猶存,未死之前,凡朝廷之事,豈容在家不知?《易》曰:『鼎折足,覆公餗。』廢職之謂也。念之至此,戒常在懷。」解職之恩,優於居位之寵,請速遞之。「壽童又啓曰:」成宗朝,臣爲掌令。十月雷動,尹弼商以領相見遞。領相之位,豈一人恒居之地?請速許免。「答曰:」勿辭。「希顔又啓曰:」臣左脚疲病,出入經筵,顚踣者數矣。加以病喘,入侍不恭。又有老母,年今七十有六,氣息奄奄,奉養之日甚迫。臣不堪職,上得罪於君,下貽患於後,則臣死有餘罪,請辭。「不許。
○下兩司條陳五事于賓廳,仍傳曰:「災變雖一夫之怨,猶可致之。今政丞等,有何誤事,而有此災變乎?左議政貨殖事,亦未可知也。洪景舟上有三公,以參贊無所擅爲,有何不合?辛允武亦有踐歷,何不稱之有?用人自祖宗朝於兩科外,若子弟有異能者,亦用諸六曹。且謹避私嫌之語,正中予病。貴近有罪不治者,必指南致元也。所謂外戚無異能,屢授顯職者,不知指何人也。」壽童等啓曰:「今觀臺諫所書啓五條,辭甚剴切。臣等在調燮之地,修某弊政,祛某弊事,一未之爲也,臺諫所言信然矣。柳順汀本以世家,厚蒙上恩,布穀等物,必爲優足。如貨殖事,臣等亦未之聞也。政府之事,三公論議,參贊無擅爲之事,景舟在職不謹,未之知也。辛允武淸簡可用人。雖云無踐歷,然曾爲守令,爲參判,爲節度使,今爲參贊,可謂諳練矣。士習躁進之弊,果如所啓。近來公薦之路廣,而未知何人見滯。兩科外子弟無異能者,勿敍顯職,果爲當矣。且許多守令,豈皆盡得其人,朝廷亦豈盡知其人乎?殿最之外,監司隨所聞,或黜或褒可矣。摘奸治罪,果非帝王美事也,奉使推鞫,以掩覆爲賢,以剛明爲非者,亦未可知也。律有失入失出之罪,當以此治罪,不必別立科條也。人主之賞罰,果重事也。貴近之有罪不治者,果如上敎,必指南致元也。戚屬之屢授顯職者,臣等亦未之知也。如此啓之者,必欲使上,用大公至正之道,而防微杜漸也。所謂大臣務悅人心者燮理,果非臣等所可堪也。」壽童啓曰:「所謂朝廷不和,此必指臣而言也。臣前日以爲:『心和氣和,然後朝廷和而萬物和,災變無自而作。』必以此言爲疑,有是言也。」成希顔啓曰:「所謂凌上,此必指臣而言也。臣於殿講之日,論《尙書》敬之一字,以今之爲下者,不敬上官,後進不敬先進,爲問而已。若廢朝時,凌上之言之和,則臣所目覩,何敢發此言乎?惡其異已之言,必以臣等言:『李克墩,不宜追論。』而云也。且臺諫所啓,豈無可收議之事?權歸大臣之言,亦防微杜漸也。災變之出,實由於此,此臣等尤不可在職也。於此,益知公論所在,三公未能盡職,尤可信然。若欲弭災,速遞臣職,代以他人,以答天譴。」壽童又啓曰:「昨日辭免之時,卽命遞,則臺諫必無此言,上亦無用非人之失。況臣之有罪,一國所共知,請亟遞之。」傳曰:「其勿辭。」仍傳于臺諫曰:「貴戚有罪不治者,誰歟?外戚屢授顯職者,又誰歟?」回啓曰:「判決事李陌、正言李偉、洪原縣監李瑋事,臺諫論執,而不卽兪允,必以戚里之故也。所謂有罪不治者,果指南致元也。人主若用私意於戚里,則大臣之爲子弟求官者,何能禁乎?柳順汀貨殖事,豈不詳聞而啓之?大臣憂國如家,則豈以貨殖爲事乎?洪景舟無物望,故啓之。辛允武爲人可用。成宗朝魚有沼,亦以武臣,爲贊成,然允武則可待踐歷諳練,然後用之。」皆不允。
○以李自堅爲京畿觀察使,趙舜爲承政院同副承旨,權敏手爲弘文館直提學,閔㥳爲司憲府執義。
○太白經天。
10月12日
○己丑,廷試成均館四學儒生,鄭承周等入格,給分有差。
○左議政柳順汀啓曰:「聞臺諫,以臣爲貨殖。臣丁未年及第,卽調咸鏡道評事,二十年在邊地,不暇顧家事。丙寅年以後,深蒙國恩,叨參功列,爵位隆厚,旣得功臣田、職田,又得奴婢,家資豐實。爲儒生時所構家,始得粧成,爲子息亦立家舍,臺諫以此謂臣貨殖。臣何發明?臣本無似,於行己立身,無所可取,致此物議。政府非如臣者所居,請命遞,使得保全,則天恩尤大。」傳曰:「一夫一婦之冤,足以傷和召災。卿無所失,何以辭爲?其勿辭。」三啓不許。左參贊洪景舟啓曰:「臣本庸劣,無堪任之事,職且驟陞,雖無公論,臣常未安。況今物議如此,政府下官,雖無所事,豈可苟處?請辭。」傳曰:「昨見臺諫之啓,以卿爲在職不謹。然不謹之事,予未得聞,其勿辭。」三啓不允。領議政金壽童、右議政成希顔啓曰:「臣等被駁屢矣。不爲公論所容,非徒當解其職,又當有罪責。今當遇災求言之時,不可不從臺諫之言。請速遞臣等,以應天變。」傳曰:「臺諫之言,欲使卿等警省,非欲其遞也,其勿辭。但當上下交修,以答天譴耳。昔在太宗朝,河崙爲相,災變屢見。其時言者,皆曰:『今之天變,河崙召之,遞崙則災變息矣。』其後趙浚、金士衡等爲相,災變無歲無之。今日之災,豈卿等所致?實予否德之故也,罪固在予。卿等勿辭。」壽童等反覆懇辭,不允。
○右參贊辛允武,因臺諫之啓,請解其職。三啓不允。
○臺諫啓前事,不允。
10月13日
○庚寅,洪景舟、辛允武,反覆辭職,不允。柳順汀辭職,六啓不允,金壽童辭職,三啓不允。
○右議政成希顔啓曰:「臣於不肖之心,常以風俗薄惡爲憤。前日文臣殿講時,以臣子當盡恭敬之心爲問,而凌上之言,臣所不知。今者臺諫所啓凌上之言,必因臣前日之言而發也。臣口無是言,而臺諫如此論啓者,蓋謂臣心術本險,當懷害人之志,而今欲以凌上一言,一網打盡士類也。臣之心懷,臺諫灼見,三人之中,臣當受大罪。乞速罷之。」傳曰:「臺諫所啓凌上等事,未知何爲而發也。欲厚風俗,宰相之職也,其勿辭。」再啓曰:「小臣自少,朋輩皆以臣爲狂悖,豈料如今位至於此?雖幸登第,登第後,專不讀書,古今事變,亦不能知,行已處事,亦多謬誤,臺諫所言誠然。本以不才,加以心術不善,將焉用哉?臣自以身比數,我國宰相,無如臣庸劣者。前爲府院君,屢被臺駁,今居廟堂,來臺諫之言,乃其宜也。請速免之。」三啓不允。賜貂皮、耳掩各一,鷹子各一,㺚狗各一于壽童、順汀、希顔。
○臺諫啓曰:「三公不能調燮,則災變不得不作。順汀非徒貨殖,所失亦多。大臣之事,臣等豈不詳聞而啓乎?今年春旱夏蝗,秋旱冬雷,地震星變,災異之多,未有甚於今年,而順汀不以弭災爲念,專以殖貨爲務,無憂國如家之意,此豈大臣之道乎?自古居相位者,身雖無過,苟有災變,則免位者多矣。況今災異,疊見層出,而順汀之過甚多乎?請速免,以答天譴。洪景舟、辛允武、南致元、姜台壽事,亦請勿留難。」傳曰:「柳順汀雖在燮理之職,然天變屢現,實由於予之否德。洪景舟、辛允武,皆微過不可遞也。餘皆不允。」
○慶尙道尙州地震。
○太白經天。
10月14日
○辛卯,御朝講,講《易》解卦。領事宋軼曰:「觀解之義,正如今時。廢朝時屯難極矣,今承廢朝之後,當務從簡易寬大之道,以修復先王制作。世宗朝,凡事從簡,然而禮樂文物,煥然大備。願上須以世宗爲法,參以成宗時事。」大司憲南袞、大司諫李世仁曰:「漢、唐以災異,策免三公。雖非可法,而大臣居調燮之地,苟有罪過,有不可堪任之實,則當速罷去,有何疑焉?柳順汀有大罪過,不可置於相職。寬大簡易,雖解卦之義,然所謂『正紀綱明法度,』非專謂寬大也。臣等請罷柳順汀者,乃欲正紀綱也。若不速聽臣等之啓,則大臣威權旣盛,殿下後雖欲聞讜言,不可得矣。災異疊見,未有甚於今日,而廟堂大臣,略無意於弭災應天,故以不能調燮,泛指三公,而順汀所失之大,別爲論啓矣。」上曰:「進退大臣,不可輕易。」袞曰:「臣等亦非不知大臣不可輕易進退之義,但順汀貨殖,他失亦多,請歷白之,順汀於光陵近地,欲防川爲田庄,光陵參奉,幾於箇滿,而順汀以所知換授。蓋欲借光陵守護軍,以防川也。又獲逃婢,告於刑曹,囑其婢,使誣告所接之家。刑曹訊鞫,知其曖昧,不罪家主。順汀大怒,遣陪吏于刑曹判書李自健,自健雖知曖昧,而不得已刑推家主。」上曰:「參奉相換,刑推等事,皆必該曹任意爲之。豈可聽順汀之言而爲之?」世仁等又曰:「辛允武雖其才器可用,前任北道節度使,亦無過失,但歷踐尙少,姑委以節度等職,使熟知事理,然後任重地未晩。成宗朝魚有沼,雖爲二相,然有沼東征西伐甚多,其後乃任之。」又啓南致元、曺繼商等事,皆不允。特進官洪淑曰:「成均館官員及儒生,同日殿講,若官員之講,劣於儒生,則儒生或有輕師長之心矣。成宗朝,雖使文臣儒生,皆得殿講,然未必同日也。」上曰:「考成宗朝例,行之可也。」特進官李季男曰:「武臣觀射時,堂上、堂下官,同日行之,亦甚不可。」
○金壽童、成希顔請免,不允。柳順汀啓曰:「臣自少居家,財之有無,專未與知。今蒙上賜田宅、奴僕,然父祖所傳田宅、奴婢,則至少矣,祿俸之入,皆分與窮族。而臺諫以臣爲貨殖,臣自思之,似無此事。今臺諫以臣爲營置田庄,誣告逃婢,謬加刑推,臣請言其所以。豐壤居奴,來告臣曰:『家前大川移流,侵破家基及田,宜速防築,使流舊道。』臣信其言,未料功役之難易,以祿俸之米,付其奴,償人防築。旣而功役至難,川流險急,未至成築。且臣姪李蔘,素志於學,爲永崇殿參奉,期滿將還。朝廷之法,外參奉期滿,則以京參奉相換。故臣適見吏曹判書朴說陪錄事,謂之曰:『李蔘好學,今者期滿將還,幸告判書,授事歇之官。』旣而果除光陵參奉,非以欲借光陵守護軍也。又豈必欲與光陵參奉相換乎?又家婢出去,三日乃還,問其所以,答曰:『有人誑余强奸。』臣憎其誘引强奸之情,尋其所宿家問之,則尙林苑奴李同也。於是告刑曹,刑推三四次後。其母來乞哀泣,臣哀其情,敎以和奸自明,又言於刑曹堂上,使從輕典,不至於死。臣豈欲徵價而爲之,又豈有素嫌而然乎?今被臺諫之駁,無以自明,乞速許免。」上曰:「何害於義,勿辭。」
○金壽童啓曰:「臣素行之失,前已盡啓矣。古云:『正己而物正。』安可以不正之身,處百僚所師之地乎?乞速免。」不許。成希顔又辭,亦不許。
○御晝講。
○吏曹、禮曹同議揀擇,賜暇讀書,文臣李荇、金安國、柳雲、金安老、蘇世讓、黃汝獻、鄭士龍以啓。
10月15日
○壬辰,殿講成均館官員。直講陳植講《論語》,典籍李守英講《尙書》。右議政成希顔問曰:「晋叔向薦其子,果合於公義歟?今時有如叔向所爲,則人以爲是耶?非耶?」守英答曰:「今古異時,若使如叔向所爲,則人必以爲非矣。且今人豈能如叔向之用心哉?必假公道,用私情者多矣。是以祖宗,設相避之法。」希顔又問曰:「周公於成王爲叔父,其子伯禽,以敎成王,其誠意懇惻至矣,終見疑於成王何也?君臣之間,當如何處之而無疑耶?」守英答曰:「君臣之間,當情志交孚。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穆穆棣棣,兩無疑阻,則何患乎相疑?成王之疑,以三叔之流言也。」文城府院君柳洵問曰:「臣罔以寵利居成功,其言何謂也?」守英答曰:「大功之後,盛滿難居,故聖賢必有退休之志。」講訖,命賜守英外馬裝一部。
○臺諫合司啓柳順汀、洪景舟、曺繼商、安潤德、姜台壽、南致元等事。傳曰:「順汀之事,非關大體,不可以此進退大臣。餘皆不允。」
○太白經天。
10月16日
○癸巳,御朝講。執義閔㥳、正言蔡紹權,論啓柳順汀事。上曰:「左議政廣占田庄,不可的知,而防川處甚少,未畢而止,不爲大關。何至遞免?餘皆不從。」
○臺諫合司啓曰:「臣等論順汀者,以過惡甚故也。欲濟私慾,爲子弟請囑銓曹,且爲殖貨,乘時低昴,此乃市井之事,豈大臣所忍爲也?臣等聞之,順汀田庄,無邑無之,其貪可知。用心若此,安可居廟堂,以累淸明之朝也?請速遞之。曺繼商、金寬、安處誠等,破毁臺風,阿順上旨,所犯至大,不可不罷。洪景舟、姜台壽,不可不遞,南致元、漢城府官吏,請速罪之。」傳曰:「左議政事,卿等援引祖宗朝故事。予觀太宗朝諫官,論劾河崙等遇災不辭,太宗答曰:『大臣休戚所同,豈有毫髮之疑?自今以後,勿動搖大臣。』世宗朝諫官,亦論:『黃喜請田于交河倅,以爲農庄,不宜在百僚之上。』不從其言。由此觀之,祖宗重待大臣,不輕進退至矣。今柳順汀,社稷元勳,與國同其休戚,以細碎之過,不可罷相。餘皆不允。」臺諫更啓曰:「河崙推戴太宗,有定社元勳,然遇災先罷河崙,斷之不饒。其後復相,諫官亦欲論啓,太宗以此答之。以祖宗家法觀之,遇災遞相,有自來矣。黃喜乃我國名相。喜之事無有不善,而請田交河倅,特小過耳,故世宗不之罪。喜雖不於此時見罷,然會有所失,謫外至于六年。雖賢者,有過當懲。臣等亦不以大臣進退爲輕,順汀之過甚大,雖在元勳,不可不罷。請斷之無難。曺繼商等之不可不罷,安潤德等之不可不推,南致元之罪,不可不斷,姜台壽之不可不改,啓之已悉,請快從無難。」不允。
○御晝講。
○御夕講。
10月17日
○甲午,御朝講。掌令金禹瑞、正言朴佺,論啓前事。禹瑞曰:「臣等觀刑曹推案,李同奸順汀之婢,乃和奸,非强奸也。順汀宜罪其婢,不宜肆怒於李同,刑問至於四次。且外參奉秩滿,則以新授京參奉相換例也,而順汀欲借用光陵守護軍,以妾族尹士佑,三寸姪李蔘,皆請于銓曹,而竝爲參奉。且順汀所爲殖貨之事,若小人爭利之所爲,廣占田庄,無處不有。昔范質爲相,家無財産,呂蒙正爲相,無私請子弟事。今順汀已成大功,恩寵亦極,其於居計,有何不足,然有貪黷無厭之志。黃喜請田,豈如順汀所爲乎?三公之位,不可徒以有功之人而授之。」皆不允。
○御夕講。
○太白經天。
10月18日
○乙未,御朝講。持平慶俶、正言蔡紹權,啓順汀等事,皆不允。
○臺諫合司啓曰:「柳順汀之事,非啻前所啓之事而已。以崔彌同孫女作妾,彌同富商也,在廢朝,多行不法,今又憑順汀之勢作弊。此豈大臣所爲之事耶?以此一事,亦可免相也。況其所失,如此其多乎?」又啓前事,皆不允。
10月19日
○丙申,御朝講。司諫柳仁貴、掌令尹殷弼,論啓前事,不允。
○御晝講。
○御夕講。
10月20日
○丁酉,御朝講。大司諫李世仁、持平李忠男,論啓前事。世仁曰:「昔石守信、王審琦,佐宋太祖,定天下,其功至大,然太祖罷其兵權。今順汀雖有勳勞,已經政丞,以府院君就第,有何不可?」忠男曰:「近日殿講成均館官員,甚是美事。然或有不能講者,則恐儒生有輕侮師長之心。且春秋釋奠及三月三日、九月九日,儒生課試時,政丞會于成均館,近日則政丞亦參於輪次。三公乃燮理陰陽之職,不可如是。且以政丞,兼兵曹判書,軍務雖重,恐非委任責成之意,此亦可罷。且漢語、吏文,雖不可不講,然殿講,則恐不可也。人君當日御經筵,講論治道而已。」領事成希顔曰:「今此所啓皆是,而兼判書事,臣亦欲啓罷久矣。頃有倭變,臣代柳順汀,兼判兵曹,倭變已息,今可還罷。」世仁曰:「賜暇讀書之人,當置閑地。然爲臺諫,方論事,而以讀書事,遽遞其任,似爲未便。」希顔曰:「置閑地讀書之啓,出於南袞、申用漑之言。用漑今典文衡,以作成人才爲己任,南袞亦將典文衡者也,必熟思而請之。臣與用漑入中朝,相與語曰:『外國遣子入學,甚美事,但我國之於中朝,勢不可耳。』今雖不能遣子入學,賜暇讀書,有何不可?」上曰:「邊事雖不如前日,然兵曹事緊,兼判書不可罷也。」同知事鄭光弼曰:「臣素不識兩界之事,豈能獨任?〈光弼時爲兵曹判書。〉若有大事,皆於兼判書處咨問焉,兼判書不可罷也。」希顔曰:「臣素不知兩界之事,光弼之父,爲邊方節度使,常隨行,備知邊事。今此言乃自謙退也。」上曰:「賜暇讀書人,雖或有可任臺諫者。然新立之法,不可遽改。祖宗朝,亦分番讀書,置諸閑地矣。」光弼曰:「雖賜暇讀書,若臺諫有闕,則補之,遞臺諫,則還歸讀書,何害?」
○臺諫啓前事。上曰:「順汀功重。大臣豈可以少失遞職?我雖不言,卿等豈不知順汀爲柱石之臣乎?雖凡人,有言其過失,則必有自新之志,況大臣乎?」又啓曰:「自古帝王之待三公,苟有罪過,則以爲必能自新而不免者,未之有也。以爲必自新,而不免罷者,衰世之事也。若朝廷,稍有紀綱,則必不如是矣。祖宗朝,黃喜獨相者,亦以爲三公重任,不可人人而居之也。昔陽城論裵延齡罷相,德宗未久聽納。德宗衰世之主,猶能如此。況今聖明之世乎?臣等伏閤七日,未得蒙允,臣等竊有憾焉。」皆不允。
○命校書館,印《三綱行實》二千九百四十帙,頒諸中外。
10月21日
○戊戌,御朝講。大司憲南袞、正言朴佺論啓前事。袞曰:「易置三公,固爲大事。上若以私怒易置,則固不可矣。今承廢政之後,當修明振復。昔漢成帝時,王氏擅權,日食地震。谷永不敢言王氏擅權,但言時君之失,終致簒奪之禍。順汀之功,雖不可忘,不得已罷相,而恩禮優待,則當如舊矣。前朝李仁任、李春富、廉興邦、林堅味,皆以貪黷,累及國家。順汀之擅用刑政,此非細過。」皆不允。
○御晝講。
○御夕講。
○傳于臺諫曰:「前日凌上之語,成希顔自謂所不言。而承旨等皆不聞,予亦不聞,則是言何從而出?」南袞等啓曰:「文臣殿講日,成希顔於經筵廳,謂吏、兵曹判書曰:『今之朝士,其堂上旣遞去,則睨而視之,甚薄風也。誰無心於爵祿?如此之輩,若棄而不用,則可無是風矣。」及入侍殿講,希顔因論中字,謂講書官曰:『君上能盡中道,而在下者不能盡中道何也?』臣曰:『三代以下,建中之君,未之有也。不可以一二之事,合於中,而謂能盡中道也。』希顔又謂講書官曰:『凡人非其本心,而爲人所牽制爲之者,亦可謂忠乎?』臣又聞希顔曰:『此當今巨弊。』云,而其以上語,則未及詳聞。及出外,問諸同僚,則曰其以上,有在下者慢其上之語。』云。希顔在經筵廳,所語及上前巨弊之語,其意不外乎在下者慢其上也,以文字書之,則不得不曰:『凌上』矣。「傳曰:」希顔凌上之言,大司憲亦未及聞,則誰聞是語乎?「袞等啓曰:希顔於經筵廳所言及上前之語,若以常語言之,其意不外乎凌上矣,以文字書之,則當曰:『凌上。』故臣等以凌上論啓矣。且其時臣等共議云:『希顔此等語有弊矣。』而希顔無他過,故臣等欲彈而不遂耳。」傳曰:「凌上之言,廢朝所以殲滅士類也。若大臣不言,則不可構飾言之。其日朝廷皆入矣,誰發此言乎?」袞等啓曰:「其日希顔於經筵廳所言,若以常語言之,大意則不過在下者凌上。而上前所言,則袞實聞之,而出外同列謂『有在下者慢上』之語,故以文字啓曰:『凌上』矣。此不必下問之言也。大臣所不言,則臣等何敢言乎?」傳曰:「希顔在經筵廳所言,未可知也,但於殿內,所謂凌上之言,予及承旨等,皆不聞,則其造言者,卿等宜當先辨而後,言此人之失可也。此非問言根也,亦非有妨言路者也。」袞等啓曰:「大臣所不言,臣等何敢言之,又豈飾辭而言乎?殿下欲聞所言之人,似未當也。且以臣等爲不先辨造言者,臣等敢避嫌。」傳曰:「雖小臣,其所不言,尙不可造飾而言之。況希顔所言,意在後進不敬先進,堂下官不敬堂上,而卿等以凌上爲言何也?其日朝廷皆入,故予意以爲,必有一人造此言,而今臺諫以爲不當問,則是必卿等合議而有是言矣,卿等非矣。」於是臺諫皆退出。卽命招臺諫,傳曰:「凌上之言,何自而出?以大司憲之言觀之,甚非的實矣。然此言,非自外入,文臣殿講之日,出自思政殿內。卿等啓:『希顔言凌上,當今巨弊者。』此臺中群意乎,別有言者乎,予未敢知。」袞啓曰:「臣侍殿講,只聞此當今巨弊之語,其以上語,未之及記。退府問諸同列,有以下凌上,此當今巨弊之語云,故臣等議啓耳。」傳曰:「臺中以不的實事議啓,甚失矣。其發言根者誰也?」袞等啓曰:「以臺諫所啓,若問言根所在,則大妨言路。又無古例,臣等未敢啓之耳。」傳曰:「予非問言根也。卿等以不的實事啓之甚失,故下問耳。」袞等退去。
10月22日
○己亥,傳于政院曰:「大抵臺諫,處公論之地,以直言諫諍,故上信聽納,下畏其議,朝綱以立,國家治安。若構成虛言,欲陷忠良,則非徒君臣相疎,至於同僚,亦相猜,其害可勝言哉?此在得其人之如何耳。今觀臺諫所爲,以大臣所不言,鍜鍊凌上二字,幾陷大罪,使上不信其言,下不服其論。非特一時有失,臺風亦恐毁也,不可不懲。亟遞其職,推其造言之情,以勵後人。昔高麗之季,臺諫不得其人,枉陷忠良,其可不戒乎?自今以後,擇人用之,務實論事。予之此言,非欲不言予之過失,不劾庶僚之是非,務存大體,要使諫必以正,劾必以公耳。」政院啓曰:「臺諫非鑿空架虛,以造凌上之言,以下慢上之語,筆諸書,則當稱凌上。安可以此遞其職,推其情也?且上方喜納諫,故言官有懷必陳。今上敎若是,臣等恐言路自此閉矣。」傳曰:「此不唯自中相攻,飾虛陷人,不可不遞。」啓之至三,不納。
○弘文館副提學慶世昌等啓曰:「伏聞遞臺諫之敎,不勝驚愕。凌上二字,雖政丞所不言,以下慢下之語,登諸文字上,則必曰:『凌上。』臺諫之言雖過當,亦且優容。況今臺諫之言,不爲過當乎?請勿遞。」吏曹判書朴說、兵曹判書鄭光弼等,亦請勿遞,皆至三不納。世昌等請面對,不許。
○以尹金孫爲司憲府大司憲,姜渾爲工曹判書,安彭壽爲司諫院大司諫,具之愼爲司諫,李誠彦、金鏐爲掌令,尹宕、權五紀爲持平,李壽童、崔重演爲正言。
○太白經天。
10月23日
○庚子,政院啓曰:「前臺諫旣命遞職,又敎推問,恐大妨言路。今若以言錯推之,則後之爲臺諫者,雖欲諫諍,豈能盡其情乎?請勿推。」不允。
○弘文館副提學慶世昌等啓曰:「臣等觀上敎,有鍜鍊凌上二字,傳旨亦有鍜鍊虛說,此豈臺諫鍜鍊造言之事耶?成希顔所言:『下官不敬上官,後進不敬先進。』等語,有似廢朝凌上之言,故臺諫懲廢朝之害,以解其言。且臺諫所啓凌上,上字,非指君上也。廢朝李克均,以任由謙不避馬,爲凌上,成俊,以其子景溫登第慶賀,四館不進其家,爲凌上,終成士林之禍,凌上之弊,上亦知之。希顔之言,乃矯當時之弊,亦非指至尊之位。希顔之所不言,臺諫豈飾而啓之?因希顔不敬先進等語,而有是言也,豈鍜鍊虛說,欲罪大臣乎?請勿推之。」不允。再三力爭,猶不納。
○大司諫安彭壽、司諫具之愼、掌令李誠彦、金鏐啓曰:「以成希顔所言後進不敬先進等語,書而啓之,則不得不曰:『凌上。』然所謂凌上之言,乃上下通用之辭,非指上躬也。而以鍜鍊虛說爲敎,遞職已過,又況推問乎?且前臺諫等,非欲必以凌上二字,罪希顔,故始論而終止。假令論之未已,尙不可以鍜鍊虛說罪之,況始論而中止乎?今旣遞職,又推之,則從此臺諫,不言大臣之事矣。」不納。
○領議政金壽童、左贊成李蓀、右贊成金應箕啓曰:「今遞臺諫,甚爲不可。此固臺諫錯誤之事,然誤聞而致此,實爲無情。非欲其飾其虛事,誣陷希顔,請卽命勿推。」右議政成希顔、右參贊辛允武,亦以此反覆力爭,皆不納。
○成希顔辭兼兵曹判書,不允。
○尙衣院提調金壽童、金應箕啓曰:「請以尙衣院久陳中緜子一千五百斤,正布五百匹,移于濟用監,本監今年所納,代之以穀,以便國用。」從之。
10月24日
○辛丑,弘文館、承政院、藝文館,請勿推前臺諫,不允。
○臺諫合司啓曰:「自古言人主之失者多,而言大臣之過者少。昔谷永言成帝之過,而不言外戚擅權之事。古云:『犯上干主,其罪可恕,乖忤大臣,禍在不測。』若有保身之計者,豈肯言之?前臺諫南袞等,因殿下求言之旨,欲上應天以實,不避大臣,而論其失。殿下不有褒奬之敎,而反有遞推之命,臣下誰復敢啓?請收推考之命,以副朝廷之望。」傳曰:「卿等引乖忤大臣,禍在不測之語而言,予非欲臺諫不言大小臣僚之事也,但欲務實耳。」
○命停正朝儺戱及火山臺,以年饑也。
○臺諫及弘文館,力論命推臺諫,大妨言路。傳曰:「前臺諫雖曰無情,以虛言歸罪大臣,豈可不推?太宗朝,掌令李倣,劾知議政府事朴經,有朦朧等語,而政府請推,下倣于獄,此敬大臣之意也。今予亦重大臣,只推虛言耳。」臺諫又啓曰:「太宗推李倣,旣而悔之曰:『予老矣,故有此誤。不可以示後嗣。』今殿下不法太宗悔過之意,而效其所誤何耶?」不允。
○大臣等請勿推前臺諫,不納。
○太白經天。
○憲府啓曰:「前節度使黃衡,率畜天科興淸西江月,恣行淫慾。請依韓恂通奸興淸罪,外方付處。」命罷職。
10月25日
○壬寅,臺諫合司啓曰:「成宗朝,任士洪啓曰:『臺諫之言,若過中,則往往宜加譴責。』成宗答曰:『臺諫言事,乃其職也,若加譴責,則雷霆之下,豈能盡言?』上以成宗親子,纉承大統,當法成宗之言,太宗悔推李倣,此亦當法。以無情之事,欲推臺諫,非徒累德,大妨言路。請速命勿推。」政府、六曹、府院君、弘文館、承政院、藝文館亦力爭,不納。
○成均館典籍李允亨,上八條疏曰:擴仁心,廣儲蓄,均賦役,却殖利,闢異端,弭盜賊,革舊習,祛弊法。疏入不報。
10月26日
○癸卯,臺諫合司立庭,弘文館伏閤,請勿推前臺諫,承政院、藝文館亦力爭,皆不納。掌令李誠彦獨啓曰:「前臺諫之言,非虛。凌與慢何異?今若推鞫,則言路塞矣,言路塞,則危亡至矣,故臣不敢奉推臺諫之旨。不奉傳旨之罪,宜加臣身。前臺諫無非而命推,臣不勝痛悶。」傳曰:「不奉傳旨之意,予未可知也。奉旨後言事,有何不可?」更啓曰:「奉傳旨,則雖暫刻,安可不推?臣不奉傳旨,則罪在一身,若奉旨推臺諫,言路杜塞,而國家危亡至矣。臣雖得罪,何忍使國家危亡乎?」傳曰:「推命已下,而不奉旨可乎?」誠彦又啓曰:「他事則雖死,敢不奉旨,此則事關危亡,何敢奉旨?古有殿前,焚勑封還詔書,或云:『死不奉詔。』臣之不奉傳旨者,恐言路杜塞,危亡立至也。」命下前臺諫南袞等于禁府。
○執義閔㥳立庭啓曰:「臣與前臺諫,同議而啓,故辭避,而不獲允可,就職。今又命囚前臺諫,臣安可在職?請就獄。」傳曰:「前臺諫,令憲府推考時,執義已就職。今雖下禁府,執義在職,有何不可?」又啓曰:「臣雖初不與議,下問時同議以啓,恐有物議,故依前臺諫請就獄。今聞傳敎,恐懼就職。」
○臺諫立庭啓曰:「下臺諫于禁府,此殺諫臣之漸已著,危亡立至矣。廢朝之事,上所目覩,何以復蹈其轍乎?請速命釋。」傳曰:「祖宗朝亦有推臺諫之時。憲府不奉傳旨,故下禁府耳,以此事爭論,卿等之意,未可知也。」弘文館、藝文館,請釋前臺諫,不納。政院啓曰:「命下前臺諫於獄,中外駭愕。伏願深思卽釋。」傳曰:「政院之職,出納王命,諫諍非其任也。政府六曹亦啓之,不納。成希顔獨啓曰:」前臺諫,非有意於誣陷臣也,特以語勢然耳。以臣言端,爲聖德之累,心甚未安。「金壽童等啓曰:」李誠彦不奉傳旨,有古例故也。宋時有封還詔書者。在成廟朝,臺諫方論尹弼商事,臣壽童,時爲掌令。成宗令兪好仁,製不允批答,好仁以預論尹弼商事,不肯製述,成宗命下憲府推之。臣以掌務,詣闕不奉旨,卽啓曰:『古云:「爾無面從,退有後言。」臣方論弼商,不敢奉旨。』成宗亦不罪臣。今誠彦不奉旨,以有例也,請收下獄之命。「不納。
○稀蹄守瑚,嫡妾俱有女。姜㶏議嫡女,尹溪議庶女,皆已納采。後尹溪登第,以嫡女歸之,欲以庶女,妻㶏,㶏家請勿與爲婚。宗簿寺啓還姜㶏納采而罪瑚。從之。〈史臣曰:「尹溪、姜㶏,皆以生員有名,然尹則門地至賤,姜則稍優於尹,故瑚以嫡議㶏,以庶議溪,俱納采。而溪捷文科,瑚以嫡女妻溪,欲以庶女歸㶏,㶏家訟之不娶。瑚本無識,不足數也,物議甚非溪之議庶娶嫡也。」〉
10月27日
○甲辰,臺諫合司立庭啓曰:「古云:『將順其美,匡救其惡。』臣等當匡救其失,而反順其不當推之旨乎?今命推臺諫,與廢朝何異?此正危亡之兆,決不可推。請速快從。」不允。
○承政院、弘文館、藝文館,請釋前臺諫,吏曹郞官及讀書堂官員等,亦上疏箚論之,不允。府院君、六曹同辭啓曰:「囚鞫臺諫,大乖前日優待之意。其甚累聖德,請收成命。」不納。大臣等請面陳所懷。答曰:「近患感冒證,不能接群臣也。」
○義禁府堂上李蓀等,將前臺諫招辭以啓:「南袞供曰:『前日殿講時,右議政成希顔,發微官凌慢上官,此當今巨弊之言。臺中同議云:「此非緊關之言,不須論執,然其有弊之意,須於經筵,論啓爲當。」其後臣入侍經筵,以希顔所言凌上巨弊等意論之,仍啓:「直士抗言,人君亦將疑其爲凌上,其弊將至於人皆阿諛順從,有妨治道,聖鑑當斟酌聽之。」其後因論災變,又擧此事啓曰:「在上者疑下人之凌慢,在下者慮上人之積疑,人心不和,則天地之和不應,災變恐或由此。」其後絶不復言此事,非鍜鍊虛說,歸罪大臣也。況希顔事,上前所言,天聽已悉,實無鍜鍊虛說以啓之理。』李世仁、柳仁貴之供同此。尹殷弼供曰:『成希顔於殿講時,發微官凌慢上官,此當今巨弊之語。臺中同議曰:「此非緊關,不須論執,但擧此言之失,因經筵一啓爲當。」其後南袞於經筵,一啓卽止。如欲歸罪大臣,鍜鍊虛說,則當連啓不已,豈可一啓而止?」金禹瑞、慶淑、蔡紹權之辭,相同。李忠男供曰:『臣去九月十七日拜持平,同月二十四日出仕。頃緣雷變,兩司同議,成希顔所言下官凌慢上官之事書啓時,隨參而已,略無鍜鍊虛說,歸罪大臣之情。』朴佺辭同。「傳曰:」南袞、李世仁於經筵,不詳察論啓,可送西,他人則雖發於臺中,亦不詳察同議,可左遷,李忠男、朴佺則可棄。「
○弘文館啓曰:「自古臺諫,雖比其君於桀、紂、幽、厲,或牽裾不止,請畢其說,時君莫之罪,反有褒奬之美。殿下知袞等無罪,而或左遷,或送西,何也?請命全釋。」傳曰:「此極優容,不可改也。」
○政府、忠勳府、六曹、臺諫,請全釋前臺諫之罪,不允。
○命收育遺棄小兒,士族寡婦、處女之飢困者,計口廩給,停今年閱武。從賑恤廳之啓也。
○太白經天。
10月28日
○乙巳,臺諫合司,請勿貶降前臺諫,以通言路,且示改過之意,不允。諫院啓曰:「正言李壽童,持身不謹,不合言官,請遞。」依允。
○宣慰使金安國,送弸中還,仍進《日本郡縣地名官制帖》草一冊。命下承文院。
○弘文館上箚,其略曰:
殿下抉摘南袞等所論凌上等語於方論事之際,因而罷奪其職,又繫獄鞫之。擧朝雖論執不可,而猶固拒不止,是可謂與衆共之乎?放釋之命,尙出於勉强,而怒猶不霽,遽加貶責。乃諉之曰:「優容故止此而已。」臣等未審袞等,有何罪過,而殿下以何名責之乎。殿下雖深自悔責,猶不足謝拒諫之失,況貶其爵而左敍之乎?大抵人君,藏怒於中,因事而發,以繩御下人,則在下之人,將救過不暇,誰敢有批鱗逆意,盡言不諱者乎?古之强辯之主,率用此術,挫抑言者,使言路蔽塞,下情壅遏,雖危亡在前,而卒莫之悟也。殿下遡觀前史,非不知治亂之機,實關於言路之開塞,奈何蹈危亡之迹,而自用之耶?伏願亟收貶爵之命,以示自新之德。
不納。
10月29日
○丙午,臺諫合司,請勿貶降前臺諫,不允。
○以崔允孫爲司諫院正言。
○弘文館上箚,略曰:
殿下厭苦言者,囚鞫抵罪,排斥群議,牢執不回,是必積疑於中,而自用之也。昔唐德宗多疑好察,動不信下,自用之弊,率基唐室之禍。伏願亟去好疑之心,痛絶自用之病,以示改過不吝之意。
不納。
○太白經天。
十一月
11月1日
○丁未朔,臺諫請勿貶降前臺諫,以示悔過,傳曰:「不可改也。」又啓:「柳順汀以三公所失甚多,洪景舟無物望踐歷,不宜居表率百官之地。漢城府堂上,聞憲府將出公緘,持公事決尾,詣政院以自明,有陰制臺諫之心,當依照律以罪之。南致元枉道之罪,宜先治之。姜台壽,以贓吏子,敍於六曹,則是毁《大典》之法。黃衡臣事廢主,奸其經幸之妓,請依韓恂例付處。金湜以奉命使臣,不能撿下,使賄賂公行,當以律斷之。李茁罪大,不可輕許來往,請勿許上來。」臺諫又上箚,其略曰:
近者臺諫,伏閤論事,殿下不卽聽納,又摘他事,文成其罪。大臣、臺諫、侍從,廷爭累日,殿下堅拒不從,反下窂獄,以挫辱之。殿下厭諫之心極,而其爲過也大矣。臣等反覆論啓,冀改過,而拒之愈固,臣等徒見殿下之文過,而不見殿下之改過。竊恐言路,自此而杜絶,危亡之兆,始於今日也。伏願毋遂非自用,亟回成命,使一國臣民,知殿下改過不吝之意。
皆不納。
11月2日
○戊申,臺諫啓前事,不允。
11月3日
○己酉,臺諫啓前事,不允。
11月4日
○庚戌,臺諫啓前事,因論柳順汀徇私無忌,居家又有殖貨之事,不宜居三公之位。皆不納。
○太白經天。
○憲府啓曰:「取捕盜將金錡推案觀之,乃實錡之所爲,罪關贓汚。請更推。」上曰:「此錡所不知,其兄金鑄所爲也。業已定罪,不可更推。」〈錡兄鑄,誣以洪州居白丁天山九名,爲賊黨,詐爲捕盜將關字,僞着捕盜將及部將等名署,令本邑捕捉。且以其弟爲捕盜將,盜着印信,以關字付族家奴孫守、恩同,恐嚇天山等,取財爲利。及其事見,鑄卽逃匿。錡欲掩覆兄罪,自造移文,令洪州官勿推恩同等,捕捉天山,欲免兄罪。禁府鞫錡按律,請決杖一百,盡奪告身。上命只杖八十而贖。〉
11月5日
○辛亥,臺諫啓前事,不允。
○太白經天。
11月6日
○壬子,弘文館請御經筵,許之。
○命㫌義奴金同之門。金同,江寧副正祺之奴也。以賤隷,當死生急難之際,能爲主救死。其忠義,出於天性,所行卓異。禮曹請擧奬典,有是命。
○臺諫啓前事,不允。
○太白經天。
11月7日
○癸丑,御朝講。大司憲尹金孫、大司諫安彭壽啓前事,不納。
○御晝講。
○御夕講。
○傳曰:「內官白珪奉命,以書冊搜來事,往昌德宮,道遇正言。正言以犯馬,移刑曹推之。其招正言問其由。」正言崔重演啓曰:「臣道遇一員橫過,視之則乃內官也。於臺諫體貌,不可終默,故捉其奴問之,則乃云白珪,以內使,往昌德宮。臣雖聞內使之語,疑爲飾辭,移于刑曹,欲辨其眞僞也。」傳曰:「不詳察移推,正言誤矣。」
○太白經天。
11月8日
○甲寅,御朝講。司諫具之愼、掌令李誠彦啓前事,不允。之愼曰:「前者囚鞫臺諫,士氣已摧沮。今又以內官事,詰責正言,人必以爲殿下,待臺諫不如待宦官矣。」不答。
○御晝講。
○御夕講。
11月9日
○乙卯,御朝講。持平尹宕、正言崔重演論前事,反覆啓之,不允。
○御晝講。
○御夕講。
○太白經天。
11月10日
○丙辰,受常參,聽朝啓。
○御朝講。臺諫啓前事,不允。
○太白經天。
11月11日
○丁巳,受朝參,御朝講。臺諫啓前事,不允。
○聽輪對。
○御晝講。
○御夕講。
11月12日
○戊午,御朝講。臺諫啓前事,不答。
○御夕講。
○太白經天。
11月13日
○己未,御朝講。臺諫啓前事,不允。
○御晝講。
○御夕講。
11月14日
○庚申,御朝講。臺諫啓前事,不允。
○御晝講。
○御夕講。
○太白經天。
11月15日
○辛酉,御晝講。
○御夕講。
○臺諫啓前事、黃衡事。命議于大臣,餘不允。
○太白經天。
11月16日
○壬戌,御晝講。
○御夕講。
○臺諫啓前事,不允。
○太白經天。
11月17日
○癸亥,受常參,聽朝啓。
○御朝講。臺諫啓前事,不允。
○御晝講。
○御夕講。
○憲府啓前事。諫院上箚,其略曰:
柳順汀位居三公,不以廉謹自守,恭儉率下。而廣置田庄,又殖貨利,囑托該曹,以濟己私,此豈居廟堂之上,爲百僚師表者所忍爲?洪景舟素乏物望,又無踐歷,幸參勳籍,驟陞三孤,不稱其職,士論輕之。黃衡淫穢無行,汚毁士風,其罪惡,決不可恕,何必廣議以斷?國家嚴贓吏之法,所以養廉恥懲貪汚。姜台壽,鶴孫親子,不可論以爲人後,而輕撓其法。伏願亟從公論。
皆不允。
○太白經天。
11月18日
○甲子,御朝講。臺諫啓前事,不允。
○命議黃衡事。柳洵、鄭眉壽、閔孝曾、宋軼,請依臺諫所言,金壽童、金應箕,請加等論斷。成希顔議:「黃衡率畜西江月,烏得無罪?但與韓恂,蒙廢主招擢,朝夕昵侍之情,有間。況擊倭時,厥功甚巨,宜罷其職以懲之。」從希顔議。
○御晝講。
○御角講。
○憲府上疏,略曰:
格人主之非,糾宰相之過者,臺諫之職也。抗雷霆之威,進藥石之戒,雖觸諱得罪而不辭者,乃爲國也,非爲身謀也。人主苟虛懷而聽之,屈意而從之,培養士氣,釀成直節,使言路得通,情志交孚,此三代所以致國家淸明者也。若以大臣所言,遜於心,臺諫所論,逆於耳,略不動念,一皆拒之,此後世所以致國家亂亡者也。臣等伏見近者,殿下以成希顔所不言之事,臺諫敢以論啓,至下敎曰:「鍜鍊虛設,幾陷大臣。」臣等不勝痛憤。希顔所言,正涉凌上之語,則爲臺諫者,論擊希顔,有何不可乎?殿下此而不思,又從以文成其罪,牢囚貶降而後已。殿下宜改心易慮,責已自新,而顧乃拒諫遂非,有加於前日,從諫樂善,不及於曩時。此臣等所以扼腕而痛憤者也。夫政府,乃燮理之所,具瞻之地。柳順汀,以勳勞大臣,厚蒙恩賞,富貴已極,而猶爲不厭,專務殖貨,廣置田庄,爲子弟求官,以濟其私,逞一已私忿,刑及非辜。洪景舟斗筲小器,不厭人望,又無踐歷,豈可久處廊廟,以辱朝廷乎?台壽之父,已錄贓案,則不可以繼人之後,許敍六曹也。安潤德等,聞法司覈己,經詣政院,陽爲辭避,實欲自明,鉗制臺諫之罪,在所不貸矣。伏望快決無留。
不納。
○太白經天。
11月19日
○乙丑,朴說以久於其職,辭吏曹判書。命遞。
○御朝講。臺諫啓前事,不允。
○命遣醫,問姜渾之疾,從政院之啓也。
○以李季男爲吏曹判書,張順孫爲戶曹判書,朴說爲知中樞府事,安瑭爲全羅道觀察使,高荊山爲江原道觀察使,柳崇祖爲黃海道觀察使,李長生爲兵曹參知,崔淑生爲成均館大司成。
○臺諫啓前事,又啓:「李季男,物望甚輕,不合於吏曹判書,請遞。」皆不允。
11月20日
○丙寅,御朝講。臺諫啓前事,不允。同知事申用漑曰:「讀書堂賜暇文臣,將以爲後日之用,饋以堂上之供,所以寵異之也。今以減省,改以堂下之供,殊無寵待之意。」上曰:「戶曹以減省,請全減讀書堂之饋,予以爲不當全減,使饋以堂下之供耳。果以堂上例供饋,可也。」
11月21日
○丁卯,受朝參。
○御朝講。臺諫啓前事,不允。
○御晝講。
11月22日
○戊辰,御朝講。臺諫啓前事,不允。
○臺諫啓前事,又啓:「柳泓前年爲正郞,今年出身,而陞訓鍊院正。泓年少筮仕未久,請遞。」諫院啓:「緊關之事,則推之於當直可也,弓房偸盜者,竝推於此,闕庭至近,恐騷擾。請下禁府推之。」傳曰:「弓房偸盜人,其下本府推之。餘皆不允。」〈義禁府郞官一員,晝夜伺候,推鞫之命,通于本府者,名其直宿之所曰當直。〉 ○太白經天。
11月23日
○己巳,御朝講。臺諫啓前事,不允。
○臺諫上疏,其略曰:
古之明君,側席求賢,置諸左右,安危注意,休戚同之。其爲相者,知有公而不知有私,知有國而不知有家,淸約自守,簡儉率下。季文子所以無私積,范仲淹所以不事産業也。柳順汀燮贊台府,恩眷旣隆,當憂國憂民,不暇私其家徇于貨,是亦不可已乎?田庄、貨殖之譏,衆口交騰,而猶不省己,復有囑托構私之誚,豈可一日苟處廟堂之上乎?洪景舟無物望踐歷,而驟得三孤之任,貳公弘化,寅亮天地,可副其責乎?姜台壽贓吏子也,不宜毁法。安潤德等,方法司彈覈之際,托以辭避,而謀欲自明,其陰擠臺官之罪,固宜科斷。柳泓以年少新進,陞敍訓鍊院正,其濫授之爵,不可不改。請快從公論。
不納。
○御晝講。
○御夕講。
11月24日
○庚午,弘文館啓曰:「今將進講《啓蒙圖書》,知此者,惟金應箕、柳崇祖而已。崇祖今拜黃海道觀察使,請遞,從之。
○令停朝講,以日寒也。
11月25日
○辛未,命造進后妃可戒屛風十幅,因出帝王可戒屛風曰:「此屛只八幅。加補二幅而進。」
○御晝講。檢討官黃汝獻曰:「近來年年凶荒,民無可生之路。昔漢文帝躬耕以率天下,終致貫朽粟腐。今庶務稍擧,而只闕躬耕一事。人主躬耕,則百姓感動,百姓感動,則天意可感。不可視躬耕爲文具也。」上曰:「躬耕之典,果不可廢。頃者欲行,以有弊停之。歌謠等事,不必爲之。」
○御夕講。
○臺諫啓前事,不允。
○以南袞爲全羅道觀察使,李惟淸爲黃海道觀察使,洪彦弼爲司諫院獻納,崔允孫爲正言。〈史臣曰:「惟淸性儉簡,不畏權貴。位至二品,家無車馬,垣墻不修。及爲黃海道觀察使,守令皆畏憚。」〉
○弘文館上疏,略曰:
殿下卽位以來,參天贊化之功,無所不至,而和氣不應,災孽疊臻,恒陽恒雨,連年失稔,星妖霜雹,無歲無之。今則自秋不雨,冬雷無雪,星行失躔。臣等恐天之所以警殿下者深矣,而殿下格天之誠,有所未至也。方今朝廷之上,紀綱豈盡立乎?敎化豈盡明乎?言路旣已通乎?賢愚旣已辨乎?民生愁怨,盜賊橫恣。上天昭昭,災不虛生,而殿下未聞有側身修行之實,廟堂大臣,未聞有協贊匡輔之益。上下恬然,視以爲常,豈不寒心?殿下頃因雷變,下旨求言,臺諫有所論列,不唯不納,因事而困辱之,貶降之。夫旣使之言,而反罪之,求言之敎,轉爲拒諫之階也。況今臺諫,遇事論諍,歷月踰時,猶不快納,應天之實安在?臣等竊惑焉。臣等聞應天以實不以文。殿下誠能用力於至誠之域,如舜之舍己從人,成湯之從諫不咈,使耳目聰明,血脈和暢,則雨暘時若,群生咸遂,位育之功可致,豈但弭災而已耶?
御書疏尾曰:
予以否德,君臨一國,夙夜兢惕,天之譴怒,無歲無之,今年則衆災俱見,罔知攸答。卿等陳列數事,正中予病,予當留省焉。且卿等,其各上《戒心箴》。予常置座右,以備觀覽焉
因遣承旨,賜酒肉。
11月26日
○壬申,臺諫啓柳順汀、姜台壽、柳泓事,又啓:「尹莘老,以其父上言,與利川相換,此必莘老厭江華殘弊,而謀免也。以利川比江華,則加五六里遠矣,遞授之間,亦豈無弊?請以莘老,仍授江華。東萊縣令尹仁復,以與節度使成秀才家相婚,而與固城縣令朴勳相換。守令、節度使,安可相婚?秀才等請推之。咸昌縣監姜諶,以縣人朴巨鱗爲妾壻。諶固非矣,巨鱗則識理之人而如此,至爲不可。諶等,憲府已行移推之矣。」傳曰:「姜諶等事知道,成秀才等可推。餘皆不允。」
11月27日
○癸酉,太白經天。
11月28日
○甲戌,命有司,治親耕諸事。
○臺諫啓前事,不允。
11月29日
○乙亥,御晝講。
○御夕講。
○臺諫上疏,略曰:
殿下銳意圖治,已歷六載,然未聞刑賞得當,人有所勸懲者。此必殿下不務循公道,但爲私所蔽耳。殿下當臨之以公,斷之以明,有善者必賞,不以下賤而忽之,有罪者必罰,不以勳貴而貸之。若偏私一念,常萌於方寸而不去,則二柄顚倒,而國隨而危矣。柳順汀,以勳貴大臣,居具瞻之地,當儉約率下,而惟務貨殖,廣置田庄,又囑托濟私,恬不知愧,豈可使居百僚之上乎?姜台壽,贓吏之子,通敍六曹,可謂罰得其當乎?柳泓以年少子弟,未諳事務,登第未幾,輒陞高秩,可謂爵賞得其宜乎?尹莘老,以葭莩之親,因緣宮禁,獲躋膴仕足矣,規免殘邑,得占右地,殿下之屈法用私,已可見矣。殿下承昏亂之餘習,尙猶未盡變,請囑公行,貪汚成風。殿下當礪廉恥信賞罰,大示公道,使善惡有所勸戒,以新庶政可也。
不納。
○太白經天。
11月30日
○丙子,御朝講。臺諫啓前事,不納。
○太白經天。
十二月
12月1日
○丁丑朔,受朝賀。
○御朝講。臺諫啓柳順汀、姜台壽、金錡、柳泓、尹莘老等事,不允。
○聽輪對。
○命以《明皇戒鑑》二三件入內。
○御晝講。
○御夕講。
○太白經天。
12月2日
○戊寅,御朝講。臺諫啓前事,不允。
○御晝講。
○御夕講。說經柳暾曰:「大臣責任重大,若庸劣不協其任,則雖有功可賞,而不可任也,幸有一時小過,則不可治罪。古者大臣,以不廉而罪之,則不曰:『不廉,』而曰:『簠簋不修。』近來大臣有罪者,命贖之,夫贖者,當施於胥吏微官。以施於胥吏微官,待大臣,殊無尊禮大臣之意。」
○上問于政院曰:「予聞朝經筵,臺諫啓曰:『贓吏之子爲人後者,雖登第,不敍六曹。古亦有如此之人。』予未得詳聞,其人姓名,其考啓。」承旨尹熙平啓曰:「臣未及聞。請招臺諫問之。」卽召聞金鏐,鏐曰:「臣所啓者,乃崔珣也。珣以贓吏子,雖登第,不得敍於《大典》所載勿敍之職。」上曰:「史官職在記事,而昨日經筵,入侍史官,不記金鏐所啓之辭。可行公推考也。」熙平待罪不許。吏曹回啓曰:「贓吏之子,爲人後而赴科擧,敍六曹者,未得聞見。欲考無據。」
○慶尙道居昌、安陰縣地震。
12月3日
○己卯,御朝講。大司憲尹金孫、大司諫安彭壽,啓柳順汀、姜台壽事,不允。金孫又啓曰:「今者寒暑失節,日氣如春。臣頃者赴京師,皇帝以冬無雪爲變異,躬親祈雪。此雖我國素所不爲,臣以爲闕典也。」上曰:「其以此問該曹。無氷無雪,皆可以災異書之。人君應天以實不以文,祈寒等事,雖似虛文,亦可行也。頃者令弘文館,製《戒心箴》以進,然欲應天以實,要須君臣一心,上下交修。《大寶箴》,人君所當觀戒,《待漏院記》,人臣所當觀省。其令弘文館,亦製人臣《戒心箴》一道以進。」
○御晝講。
○御夕講。
12月4日
○庚辰,弘文館承命製《戒心箴》以進。上命申用漑、朴說,定科次,賜製述人金淨等,鹿皮、角弓各有差。
12月5日
○辛巳,弘文館直提學權敏手等啓曰:「上敎別製《人臣戒心箴》一道以進。臣等意以爲是箴,若但殿下觀覽,則臣下何由警戒乎?亦不可以是箴,頒示群臣。雖敎以上下交修,然古人云:『人君正心,以正朝廷百官。』君心正則群臣邪正自別。人臣《戒心箴》,不須更製,故敢稟。」傳曰:「古亦戒人君,則有《大寶箴》,戒人臣,則有《待漏院記》,劉向亦論六正、六邪。我國於各司,多以《待漏院記》書之壁,故初欲製進耳。今聞卿等所啓:『正君心以正朝廷百官』之語,果是。且人臣可觀戒者,已有《待漏院記》,《戒心箴》其勿製進。」
○領議政金壽童、右議政成希顔等,議金錡事曰:「孫守所持去,以『天山等爲盜賊,恐嚇取物關字。』初以金錡所爲,納招緘問,金錡亦以己所爲答通。及金鑄之逃,皆變辭云金鑄所爲,其言似不實。當現推抵罪,然金鑄在逃,不得憑閱,孫守已受刑八次,若牢執其所變之辭,則又不可加刑無算。孫守不服,則訊問金錡,亦未穩當,究竟其事,勢有所難。但金錡雖稱庇護其兄,冒用印信,至報法曹,事多泛濫,不可不懲。罷黜何如?」傳曰:「依議罷之。」
12月6日
○壬午,御思政殿,講全經文臣。禮曹佐郞朴佺,講《周易》《賁卦》《大象》。金壽童問曰:「其曰:『明愼庶政,無敢折獄。』獄與庶政有異乎?何以云:『明於政,而不敢於獄乎?』」佺曰:「事之大者,莫如刑獄,人君所致愼者,故曰無敢。」柳崇祖曰:「此卦山下有火,火在下,明不及遠,故曰無敢折獄也。」仍問曰:「《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四書五經中,亦有太極之類者乎?」佺曰:「如無聲無臭語等是耳。」崇祖曰:「邵子曰:『心亦爲一太極。』心何如時,謂之太極乎?」佺曰:「太極者,以理言之,以其無形也。心亦無形,故亦曰太極耳。」崇祖曰:「前念已過,後事未來,《易》曰:『復見天地之心。』此心寂然不動處,一太極耳,《書》。亦曰:『惟皇上帝,降衷于下民。』降衷是謂太極。又曰:『皇建其有極。』極者,所謂語父子,則極其親之類,亦是太極之理也。至於人君,則惟精惟一,允執厥中,建中建極,是謂一太極,而至於日用之際,精以察之,一以守之,則太極之理具矣。故天賦萬物,各有一太極,而事事物物,皆自太極中出來矣。」吏曹佐郞閔壽千,講《春秋》隱公取郜取防。鄭光弼問曰:「後世亦有以《春秋》,不進經筵者乎?」壽千曰:「宋之王安石是已。安石學術不正,凡災異之類,其心以爲不正云爾,故不以進講。」安潤德問曰:「古云:『爲人君父,而不通《春秋》之義,則必蒙首惡之名。』何以云蒙首惡之名乎?」壽千曰:「前有讒而不知,後有賊而不識,如晋殺其世子申生之類是也。此非晋侯殺之,獻公聽驪姬之讒,而疑太子,太子自殺。《春秋》書法如是矣。」壽童問曰:「驪姬夜半之泣,史臣何以知之而書乎?」壽千曰:「莫顯乎隱,莫顯乎微,不善之迹,自然彰著,其事捷於影響。」壽童曰:「人君幽獨之中,亦可放肆乎?」壽千曰:「夜半無人私語時,疑若人不得知,而乃得言之,其可忽乎?」崇祖曰:「人君居九重之內,不使外人知之,則亦可謂過擧乎?」壽千曰:「古云:『如對神明。』雖有幽暗之中,常必如對神明,何可得肆乎?」崇祖啓曰:「幽暗中如對神明,此言至當。其用功,只在謹獨。」申用漑曰:「謹獨之功至大。能謹其獨,則其外可不勞而行之。」光弼問曰:「自獻公後,明君亦有大子不能自明,致死者乎?」壽千曰:「如戾太子及唐明皇殺三子之類是已。」崇祖曰:「晋獻不辨驪姬,漢武莫知誣蠱,有何未做功夫而致然歟。」壽千曰:「是皆聰明不足以察之耳。」崇祖啓曰:「漢武內多欲而外施仁義,故所爲如彼。若吾心之明未泯,是非不惑,則安有如此之變?人不得知,而己所獨知,一念方萌之初,若不謹獨,則厥後莫知其非,雖父子、兄弟之間,不能相保,可不痛哉?」命賜壽千等馬粧。
○金壽童啓曰:「近聞山東有亂,若然則中原道路不通。且山東密邇我國,不可忽。」成希顔曰:「山東隣於北京。問之通事,則山東乃宜州地界。永平府距山東十餘日程,山東賊久未平,則山海關乃爲賊藪。此地當有十萬之兵,若當山海關,則呼來斥去,都在於此。且三衛㺚子,俱在遼東近處,海西㺚子猶可以兵勢聚會,賊若割據山東,遣使我國,必欲臣服我國矣。我國不可忘備,當預先措置。我若命將三百餘名,據江防戍,則大將當在義州而處置矣。軍糧只五千石,此數至少,須於右州,預先儲備。」壽童曰:「雖無兵事,安州等處,軍糧固當預爲之備。」希顔曰:「安州軍糧八萬餘石,以米計之,則二萬三百餘石。寧邊之穀,只有二萬三十餘石。以此穀數,何能濟事?安州淸川江越邊,天作之勢。安州雖失守,大軍若在寧邊,則可保無虞,此祖宗之意也。安州之穀,可以水路輸運,令該司磨鍊何如?」上曰:「山東果有變,而近來兩界虛疎,平安道固當通諭,而該曹亦當先知矣。」希顔曰:「黃州,黃海道關防初面,且有棘城,故牧使皆武士差遣。今者徐克哲爲牧使,克哲腐儒,非徒有病,克哲遞富平未幾。卽差黃州,不可之大者,須速改差。且七站察訪,以事大爲重,差文官以遣,而今察訪李元成爲光州牧使,以蹇濕病遞來,不合七站之任。幷須遞之。」上曰:「可遞。」希顔曰:「臣見武士一朝用之東班,則物論以爲不足,故國家以養將爲重。若見選將來將帥者則已矣,自餘武班中,多抄其可用者,任之以事爲當。在成宗朝,試之公事,以觀其人,此甚美意也。用人之道,須多方以試之,以觀其才可也。」光弼曰:「武班出身之路甚狹。內禁兼司僕之類,可用者多,而無闕可入,宜當開路。部將則取才及武班兼差用之,然以武科出身者差之,則武士庶可登用。且兼司僕、內禁衛,皆待完議而選,此法立後,兼司僕、內禁衛,非士類,則不得爲之,而庶類雖有武才,無容足之地。若武才特出者,則除完議差之何如?兼司僕不試鍊才,故天使族親,亦居是任。此輩則移敍他職,而以優於內禁衛者,差司僕可也。」上顧謂政丞曰:「兵曹判書言何如?」壽童曰:「內禁之輩,在祖宗朝,皆以精兵充之,內禁衛、兼司僕以下,皆有差等,此不遺一才一藝之意也。夫才者,豈士類能之,而雜類則不能耶?兼司僕,例以庶類爲之,至於講武時,則雖微賤者,亦可爲之。世祖朝,兼司僕、內禁衛,皆選用其人,而自上皆知其名。今者雖有卓越之才,不得知矣。如中才之輩,於斯爲盛。部將軍務之職,雖不可遽遞,俟其有闕,精選武士以差,則內禁衛、兼司僕,皆爲拔出之才,而極其精選矣。兼司僕完議,非古制,光弼之言是也。」上曰:「部將,以武班雜用至當。」壽童曰:「希顔所啓,試以公事,雖不可盡知其人,亦觀人之一端也。在成廟朝,非徒朝士爲然,雖儒生,亦試之公事,不特知人而止,政院公事,亦爲不遞。」希顔曰:「如此而若有未能者,則使他人申啓,亦當。唐之身言書判,亦此意也。」承旨尹熙平曰:「今之武士,步射者多,而騎射者全無,武才皆馬上所能,而止習步射可乎?成宗御慕華館外門打圍,使武士射狐,金世勤、李季仝輩,皆樂爲之。季仝射虎,墜馬傷臂。今時則習俗,不習騎馬,誠非細慮。請令該曹,試馬上之才。且將帥於戰陳,不可不隷。《歷代兵要》,雖粗知之,我朝戰伐等事,專不知之。臣意《東國兵鑑》只二冊。然其中不載倭變,今可補遺頒行,當武士講書時,竝講。」
○臺諫啓曰:「臺諫非以金錡爲罪輕,乃犯贓,故論啓。政丞之議以爲:『孫守刑問八次,不可加刑,而只罷其職。』孫守雖非八次,果以相爲容隱,不可推之。錡罪犯贓汚,不可輕棄,請畢推。姜台壽事,下問該曹,後無發落,宜速改正。今聞賑恤使從事官,將下八道,此則國家重救荒也。然道內亦有觀察使,請勿下送。」諫院啓曰:「新授義禁府都事黃純,在廢朝甲子年間,以不實事誣告,受反坐之律,收職牒者也。禁府,王府衙門,不可使純差之,請遞之。」傳曰:「金錡事收議,皆以更推爲難,故只罷耳。台壽事,近日不啓,意謂棄之,該司啓以相考無據云,故不允。賑恤使從事官,雖已差之,非欲一時下送。大抵此事,已付之有司矣。黃純事,予未詳知,然有何不得爲之理?」
12月7日
○癸未,御朝講。司諫具之愼曰:「姜台壽事,上以無前例而不允。台壽之事,何有前例?當用先王之法也。金錡事,殿下收議,而皆云當罷,臣以爲宰相誤矣。始當推訊,罪在錡,則罪錡,罪在鑄,則治鑄,豈可不推而罪之?各道遣賑恤從事官,則道內必騷擾,而吏緣爲奸。臣聞今年雖凶,不至大歉,別遣從事官,恐擾民間。聞慶尙、京畿,以救荒事,民間已騷擾,今又遣從事官,不可也。救荒事,在於守令之賢,使觀察使,詳明糾撿可矣。義禁府乃詔獄,自祖宗朝,重其選,經歷、都事,皆以朝官諳練,或經守令者任之。廢朝時,皆以初仕之人授之,殊無重詔獄之意。黃純於廢朝時,誣告匿名書,有希望爵賞之志。若有識,則必不爲此事,雖同僚,恥與之共處。用人須於始用之時擇之,純不可不遞也。禁府郞官,祖宗擇之甚精。洪自阿已經判事,而爲禁府郞官。近來不以詔獄爲重,率以宰相子弟爲之,至爲不可。」掌令李誠彦亦啓之,誠彦又曰:「頃者弘文館上疏,御書其尾曰:『陳列數事,深中予病。』使各上《戒心箴》。殿下但當觀所製之意而已,不當使科次而賞與也。其後又命製臣下《戒心箴》,人君戒心,則群臣自有戒心矣,何必又製《人臣戒心箴》乎?」上曰:「所以科次者,以其製非一二故也。」領事宋軼曰:「弘文館,自唐置之。我世宗朝,號爲集賢殿,不唯文學之士,雖年老有德行者,皆得選置,以備顧問。世宗於書,有未解處,使世子往問,成宗朝待之亦優。成宗聖學高明,中年以後,使館員,或試射,或製述,以其時大平,朝廷無事故也。然金宗直,時爲直提學,以試射、製述,爲不當爲之事。且成宗,或出御廐之馬,使館員製述,居優者賭之,感恩則有之矣,然亦可已之事。當明性理之學,以正心修身爲要,製述乃末事,而科次尤爲戲事,臺諫所啓是矣。況人主所尙,下必爭慕,不可不愼。」
○御晝講。
○御夕講。
○左議政柳順汀啓曰:「臣所失至多,臺諫論啓已盡,豈可一日居百僚之上?請速遞。」三辭,不允。
12月8日
○甲申,御朝講。
○禮曹啓曰:「祈雪事,《蘇文忠公集》有祈雪祭文,而我國其有前例與否,未得考焉。祈雪事,節氣尙未太晩,徐觀日候,若恒燠不寒,則當更啓請。」又啓曰:外方儒生,聞上將親耕籍田,意有別試,必將雲集。如不別試,則預諭各道何如?「傳曰:」近雖連年試取,然親耕大事也,別試當否,其收議于政府。祈雪事,非我國所行,其勿行。「
○臺諫啓前事,憲府啓曰:「壺串居人二十餘,呈狀於府云:『自前朝及祖宗朝,居于場內,今司僕寺督令撤家,不得耕田。』爲辭。若實自祖宗朝居焉,則一朝以司僕寺牒呈,令撤家,似未當。請令該曹,考右人等於場內居生久近及放牧不妨與否,又摘奸以啓何如?」傳曰:「壺串場內居人撤家事,司僕寺果已啓下矣。然憲府所啓之意,令該曹及司僕寺議啓。姜台壽、金錡、黃純事,不允。」
○御晝講。
○御夕謹。
○左議政柳順汀詣闕辭職,至六啓,不允。復上疏曰:
伏以地窪,則衆流所鍾,人敗則衆惡所歸。其所歸,豈盡如所論?迹或似,情有所不然者。臣奴貴善,居楊州兔院里,豐壤川,流到其家下,不由故道,橫流就下,侵損田疇。貴善欲防其流,令就故道,以除侵損之害,兼欲塡土種穀,募役遊手,築堰捍流,未幾還潰。今五六年,更無防隄之理。臣甥李蔘,以平安道永崇殿參奉,箇滿當換京官。蔘志學,若職事冗劇,不遑讀書,故謂換閑地。銓曹注擬,適與光陵參奉相換耳,初非求爲某官也。臣之妾族尹士佑,先李蔘,亦授光陵參奉,毁者因此,謂臣欲借光陵守護軍,畢築前日未畢防川,請其族屬,爲陵參奉。臣若挾所欲,必以光陵爲請,朴說亦大臣,當下問之時,寧有小隱乎?隣居掌苑署奴李同,誑誘臣婢强奸,仍借人家,率宿二夜,情狀明白。然臣不忍以一婢之故,致人於死地,使錄事崔河臨,往告刑曹堂上,從輕決放。反謂臣請囑,使無辜,枉受刑訊。權勢已成,且論臣將虛事,以爲逃婢,偸竊家財,濫書物目,送刑曹。其實臣妻族李琦婢四今,因其主所使,嘗往來臣家,潛伺臣婢子等財産在處,與其奸夫通謀,盡偸逃去。琦錄被盜物件,告所居部,受立案。居數月,尋捉四今,付刑曹,其所着衣服及簪髢鞋襪,皆臣婢子物也。婢子等只推得現贓物件而已,其餘四今賣食者,皆不得推徵。豈有臣婢偸去家財濫徵之事?此二事,推案具在,一考可辨。臣女弟故僉正卞哲山妻,寡居卄有餘歲。貧寠無家,僑寓奴家數間,艱辛萬狀。臣獨蒙上恩,無朝夕之窘,而有妹一寒如此,未嘗一日安其心。擬欲買家與之,令僕妾等,將土田所收買,儲家價有日,適臣里中,有賣家者,臣所儲價不足,加出俸米十餘石,貿布充給,買與居之,隣里所共知也。以米貿布,果疑臣殖貨而有是言也。臣若誠有是事,則豈無一家買與之直,必加出俸米,貿布然後爲買哉?其曰:『廣置田庄』亦未知何所指云。至於取商買女爲妾,臣實有之。然臣早年喪耦,家無主母,卜妾幹事,初不擇其門地耳,豈欲奇貨其妾,務爲富厚之計乎?借曰其祖父崔彌同,籍臣作弊中外,此出於臣所未及知也。臣前日慮有賣臣作弊者,今舍人司,累次行移各官,如有稱臣奴伴,或族親,出入官府者,輒囚禁回報。其後聞臣畜妾同産弟夫,居義州有作弊事,卽告州痛治之,亦人所共知也。如聞彌同恣橫,臣何貸其毫髮?臣之所爲情迹如是,而許多衆惡,來加臣身,雖家置一喙,勢不得自明。臣所謂地窪衆流所鍾,人敗衆惡所歸,益爲可驗。臣被論累月,杜門待罪,朝夕當黜,猶垂聖慈,迄無責命,久稽公論,秪益臣罪。伏望亟遞臣職,以快物論,毋重覆餗之凶,免致剝床之災。
○聖節使閔祥安,自京師還,求得《講榻儀注》于國子監以獻。
○賑恤廳請勿遣從事官于八道。從之。
12月9日
○乙酉,受常參,聽朝啓。
○傳曰:「昨日左議政啓云:『四今及李同推案見之,則知臣情實。』此雖已往之事,然左議政欲予觀其推案,其付標以進。」
○御朝講。
○御晝講。
○御夕講。
○左議政柳順汀復辭職,請先遞其職,然後命閱實,有罪則治之以律。反覆辭之,不允。
12月10日
○丙戌,御朝講。
○柳順汀辭職。上曰:「觀刑曹推案,李同、四今事,皆當理。三公進退,未可輕易,勿辭。」
○命議政府,親耕後別試取人便否。金壽童成希顔、金應箕議:「請勿試取,下諭八道。」李蓀、洪景舟、辛允武議:「擧子希望僥倖,恐不退去外方。」從李蓀等議,命取人。
○御晝講。
○御夕講。
12月11日
○丁亥,御朝講。
○御晝講。
○御夕講。弘文館修撰蔡紹權上疏,爲其父壽訟冤。命憲府。更照律以啓。
12月12日
○戊子,御朝講。持平尹宕、正言崔允孫論啓前事,允孫曰:「臺諫論執柳順汀過愆,至於累月,以爲順汀,當反躬自省,止而不論。今聞順汀上疏發明。若非其所爲,則朝廷將自然知之,安可上疏自白乎?」
○御晝講。
○御夕講。
○領議政金壽童、右議政成希顔、左贊成李蓀、右贊成金應箕等會賓廳,下小紙書,略曰:
予卽位,于今六載,天災時變,無歲無之。今年則尤甚,冬煖如春,無雪無氷,星辰失度。是予否德之所致也,予甚懼焉,罔知攸答。未知賢愚混處,而不知進退歟;賞罰失中,而人不勸懲歟;百司懶慢,而不勤奉職歟;民有愁歎,而守宰不恤歟。古云:『應天以實不以文。』近者屢下求言,而未聞有以方今之切務陳言者。今正君臣交修,克謹天戒之時也,卿等各陳今日之急務。予欲聞焉。
又下敎曰:「今問四事之外,別有可言之事乎?其悉言之。且近來連歲凶荒,欲躬耕率下,以感人心,禮曹又稟取人,故收議於卿等。或而卿等云可爲,或云不可爲,予意躬耕,稀世之故事,命取人。而近來弸中還去後,倭船屢現,中國亦有事,躬耕後受賀,豈安於心?」八道陳賀,亦豈無弊?姜台壽旣爲人後,而臺諫終年論啓,當何以處之?壽童等啓曰:「人事失,然後有災變,人君恐懼修省,則災變爲祥。近來比年有災,上之恐懼修省至矣,而今年衆災俱作,今又下罪己之書,甚合應天之事。臣雖反覆思之,未得其要。上敎曰:『賢愚混處?』今之勢不得不爾。凡人有一善則用之,豈可求備於一人,職任有大小,因其材而用之可也。百執事安能皆得賢乎?但賢愚倒處,賢者在下僚,則大不可。夫知臣莫如君,人臣邪正,上必洞照矣。然於銓選之地,更須戒飭甚當。賞罰大事也。近來賞罰不當之事,臣未之知也。若有所知,則何不啓之?百執事懶慢,不勤奉職,我國積弊也。使各該曹堂上,申明撿擧,憲府亦嚴加糾察何如?民有愁歎,守令不恤之敎甚當。八道守令,豈皆盡賢?下至萬戶、權管,侵虐其軍者,亦必多矣。祖宗朝褒貶外,亦有啓聞罷黜。如有不恤軍民者,則使觀察使,啓聞罷黜何如?夫求言而無有言者,大抵求言非難,聽言爲難。言而有合於時務者,自上虛懷聽行,則下必有言者矣。先農親祭事,古人於凶年,百事皆廢,然躬耕,帝王盛事,一以供粢盛,一以示躬率。近來連年凶荒,應天之事,宜無不爲,躬耕尤所當爲之事。外方只進箋陳賀,無方物之獻,安有大弊?飮福非關宴樂,但比年取人不當。況連年凶荒,來春則方耕麰麥,且外方儒生,雖無才者亦來。途遠不能裹糧,皆賣布以食,京中之人,亦飢困。若取人,則當大擧。今以不取人之意,預諭中外,使不紛擾何如?且歌謠等事,弊亦不貲。」壽童又啓曰:「我國嚴贓汚之法,科擧及淸要之職,贓吏子孫,皆不得爲。姜台壽,則爲他人之後,觀律文,叛逆大惡,其子皆論死,而爲人後不罪。爲人後者,爲所後父服三年,而於生父,則服期年,以此觀之,則親子與爲人後者,甚別。故臣前日,折中而議之曰:『弘文館、春秋館、臺省、政曹等官,不可爲,他官則可爲。』今臺諫,終年論啓,曠職之弊亦多,姑遞台壽之職,使廣議立法可也。」希顔啓曰:「臣意大槪,與壽童之啓同。爲之後者爲之子,雖叛逆之子,爲人之後,則緣坐不及焉。以此觀之,台壽無不可爲之職。然徒以所後之父,爲父,而視生父若途人,則於倫理似薄,故臣前議以爲:『臺省、弘文館、政曹外,可許敍。』今臺諫將《大典》之意,論啓不止,贓吏子爲人後之事,雖不在《大典》,然《大典》本意,使用法者,酌情理行之耳。爲人後者,亦勿敍六曹,豈《大典》本意乎?台壽敍於工曹,有異《大典》之意,臣未之知也。豈可爲一人立法乎?臣意以爲,自上斟酌,以台壽爲可敍工曹,則勿遞,以爲不當敍,則遞之可也。如此則從此爲例矣,何必立法乎?」應箕啓曰:「臺諫論之,至於此極,遞之可也。」李蓀啓曰:「台壽雖繼龜孫之後,以鶴孫親子,而敍於六曹,則與贓吏之壻無異。壻爲妻父,只服七日,而爲人後者,爲生父服期年。豈可與壻同乎?故署經之職,則不當敍。如工曹不署經處,則可敍,而臺諫論啓至此,遞而立法可也。」壽童、希顔、蓀、應箕等,議崔孟孫盜馬牌事,〈孟孫以尙瑞院書吏,偸馬牌因啓覆命議政府。〉啓曰:「律曰:『盜起馬御寶聖旨則斬。』我國馬牌,則無聖旨御押。且律云:『盜衙門印信及夜巡銅牌皆斬。』以此觀之,則盜起馬御寶聖旨者,論死,以起馬爲重也,非徒以聖旨御寶也。孟孫累盜馬牌,厥數亦甚多,當死。然盜牌者,非欲起馬也,皆換酒食。凡死罪,皆三覆,以求可生之道,孟孫盜牌,情則似輕。」復啓曰:「宗廟、社稷之祭,雖大事,而親祀先農,躬耕籍田,則稀世之事。受賀宴禮,非爲宴樂誇大,禮之文質,不可偏廢。若中國事急,而南方邊警緊急,則可廢,不然則安可廢乎?但先農祭後取人,非必爲之例也,歌謠則京中儒生所爲,外方儒生所不爲也。」傳曰:「先農祭後受賀,則外方皆上箋陳賀,以此爲有弊,故問之矣。」
○柳順汀辭職,六啓不允。
○臺諫啓前事。憲府又啓曰:「李碩蕃今爲黃州牧使。碩蕃雖參功臣,陞二品,然人物庸劣,不可臨民。況黃州地大,豈能堪任?曠官已久,請於今日政改差。」命遞碩蕃,餘皆不允。
○右議政成希顔啓曰:「南海縣令趙壽千,以受人貂皮七領,黑叚子一匹,許爲軍官被推。今邊方措置事急,待畢推後赴任,則似緩,請於今日政改差。」傳曰:「可。」
○以朴說爲工曹判書,李自華爲弘文館典翰,朴守文司諫院獻納。
12月13日
○己丑,御朝講。大司諫安彭壽、掌令金鏐論啓前事,彭壽曰:「前日上因冬雷求言,與成湯六責同意。《春秋傳》曰:『無氷者,政治縱弛不明之象也。』所云縱弛者,刑罰不中之謂也。前者李之芳,在衰絰之中,杖殺伴人,以家長殺雇工之法論之,甚非矣。中國無奴者,以雇工爲奴,我國則不然。伴人之賜,乃國家所以重宰相者,與奴僕、雇工甚異。太宗朝,有一宗親,殺其婢夫,有司縛致之。太宗曰:『何以縛致宗親?』對曰:『此宗親,傷殿下好生之德,恐逃故也。』宗親雖有罪重者,不得不告於上,而縛致者,以殺人罪重也。金胤文規免鏡城判官,而論以徒三年。人臣當夷險一節,而胤文如此,罪固大矣。然與之芳之事觀之,有間矣。蔡壽作《薛公瓚傳》,固非矣。然古亦有《剪燈新話》、《太平閑話》,乃戲玩之爲耳,亦與之芳之事,有異矣。此雖已定之罪,今當恐懼修省之時,敢啓。」
○柳順汀辭職,七啓不允。
12月14日
○庚寅,御朝講。
○命揀能書文臣,書帝王可戒之詩于屛風以進。
○御晝講。
○御夕講。
○臺諫啓前事,不允。
○御夜對。上曰:「宋徽宗時,朝廷先亂,然後邊患生。究厥所由,用小人而如此其敗也。古之人君,用君子而興者誰歟?用小人而亡者誰歟?」檢討官朴詳,歷陳秦、漢以下進退賢邪興廢之迹。上曰:「古昔帝王,孰不欲用君子以興歟?知人固難。人君之心,若鑑空衡平,無一毫偏私之意,則邪正自別矣。」祥,請加謹獨之功。
12月15日
○辛卯,御朝講。掌令李誠彦、獻納朴守紋,論啓前事,誠彦曰:「蔡壽事,前憲府錯料,照以死罪。然此豈可以更照律改判付乎?」上曰:「蔡壽事,當初照律錯矣,而予斟酌罷之。今觀其子上疏,初以不當之律照之。後必援以爲例,改照爲當。」領事成希顔曰:「蔡壽照律,實過其情,臣亦欲啓矣。歷代之史,亦書怪異之事。今壽偶爾爲之,非欲傳世惑衆也。」
○御晝講。
○御夕講。
12月16日
○壬辰,御朝講。臺諫啓前事,皆不允。具之愼曰:「外方儒生,聞祀先農,必會京師,希望別試。且上卽位之後,初擧盛事,儒生多會,則不得已取人矣。在成宗朝,因儒生多聚,不得已取人,亦有之矣。近來年凶,才不才皆聚,則京中受弊。請各於其鄕,試取抄來,以除其弊。」上曰:「祀先農後取人,雖非例事,然此慶事,可取人。若取人,又當廣選,不可抄來矣。」領事金壽童曰:「古人重祀先農者,爲上供粢盛,下示躬率。帝王盛擧,莫踰於此。今則中原不靖,南方且有警,年又未稔。上心不欲爲此擧,而臣等請之,非爲賁飾太平。此事尤關祈年,故乃爾。得人固知非輕,科擧數,則實才亦不可得。前年取之,今年取之,明年又有秋場。若擧鄕試,必分左右道,贏糧以赴,其弊不少,取人事決不可爲也。」上曰:「非但躬耕而已,受賀及宴,又不可廢,故予欲停之。若爲此擧,又不得不取人。」壽童曰:「若行大射禮,謁先聖,則取人例也。先農祭,則以粢盛農事爲重,不須取人。且雖當式年,年歉則可退定矣。」朴說曰:「祀先農,務本爲重,雖在所當爲,然外方進箋陳賀,上亦受賀。若擧盛事,皆不可廢,請姑停祀先農之禮。」壽童曰:「禮有文有質,文質不可偏廢。歌謠等事,亦可兼擧。此事非如古人封泰山頌功德,務農之意,寓於其間,可擧行之。取人則明年又有秋場,不須爲之。」上不答。
○傳曰:「禮曹稟以別試,故予意以爲,卽位後祀先農,是初擧也,若爲此擧,又當取人。今觀宰相之意,互相矛盾,且今年凶歉,南方未靖,中朝山東,亦有聲息。姑停此擧,則儒士自不騷動矣。且死囚案,來政院者有幾?」政院啓曰:「當啓初覆,而未啓者十,當啓三覆,而未啓者八。」
○命停親祭先農。
○慶尙道兵馬節度使柳聃年馳啓曰:「臣與水軍節度使李安世,同議整齊舟師,留熊川待變。倭船侵犯各鎭,累日不去,臣領兵船百二十五隻,圍討於加德島倭船隱泊處。倭船凡三十一隻,齊聲呼譟,揮刃拒我。我軍佯開一隅,倭船二十七隻突去,一隻舍舟登山,餘二隻就擒。又十四隻,自尖猪等處,向南大洋而去,追及於楊州巖,討捕三隻。凡生擒四十人,中箭十三人,中箭而死者二十人。生擒倭人,則分置密陽、咸安、宜寧、昌寧等官,中箭十二人,則使熊川官治療。」
12月17日
○癸巳,兵曹啓曰:「舟師非我國長技。大抵不擒倭寇,無損我重威,若追逐於水路,幸一致敗,大損我威,欲爲萬全之計,當以逸待勞。以今來啓本觀之,將我國船百餘隻,圍彼三十餘船,而佯開一隅,僅能擒獲,且有危勢,未可謂示威也。」傳曰:「兵曹所啓,果合予意。倭奴或據險加德島,或摽竊我邊境,則追討可也。或爲海採來而如是,則因是生釁,不可不慮。且事急,則當不待朝廷之報而爲之,如不緊急,則待朝廷回報而爲之可也。其與政府同議。」
○御晝講。
○臺諫啓前事,不允。憲府啓曰:「正言崔允孫,啓以成婚子息于晋州,而其實乃往尙州。請遞而推之。」命遞之。命停明年正朝會禮宴及進豐呈,只令行曲宴于大妃殿。
○下書于忠淸道、江原道、黃海道及濟州。大略以倭奴竊發無常,戒飭邊備也。
12月18日
○甲午,御晝講。
○御夕講。
○臺諫啓前事,諫院啓曰:「守令遞來未久,復授守令者,不欲往赴,則以出入均勞,呈上言者有之。請立其法,以定出入之限。」傳曰:「守令事,出入均勞,已有承傳。今立新法,以定其限,而若幸有材可用於邊地者,則亦不可拘而不用,銓曹自當處之。餘亦不允。」
12月19日
○乙未,御晝講。
○御夕講。
○傳于大臣曰:「頃有倭變,疎虞之事甚多。聖節使之來,中原人有云:『達子若亂,當請兵。』此雖途聽之說,然觀地圖,山東至近我國,山東寇亂之輩,若見敗,則或有奔突於我國,達子若亂,亦或請兵。南方亦有倭船屢現,此等事,皆在於將得其人。常時馳射等事,匹夫之勇也,總萬衆,非人人所能。須有智略者乃可,其可爲將者,當預養。」領議政金壽童、右議政成希顔、左贊成李蓀、右贊成金應箕、兵曹判書鄭光弼,同辭啓曰:「軍卒强弱,皆在於將帥。以古觀之,兵雖少,將得其人則勝,兵雖多,將非其人則敗。國之成敗,皆關於此,須當預養其可將者,前已受敎。擇將來可爲將者,使啓公事,以試其能,時方磨鍊矣。官卑而可將者,宜置顯任,使士卒知名可也。且宰相中,可爲將者,豈無其人?雖不預抄,文武宰相中,其能爲將者,朝廷固知之。且知臣莫如君,上必洞照矣。若有事,則臨時可任。」上曰:「予之所以欲預養將帥者,雖有將才,不學則不能任將,西南有事,不可忘備,故敎之矣。」壽童等復啓曰:「須識古今事變,可以任將。是以武士,皆各定其師,使訓之。然有志者,豈待上勸勉,然後爲學乎?」
○臺諫啓前事,不允。
○金壽童等請:「遣秩高侍臣,推鞫柳䏥年所獲倭奴,問其來意及島主向背何如?」傳曰:「可。」
○金壽童、成希顔、李蓀、金應箕、鄭光弼等,同議以啓曰:「今觀柳聃年捕倭啓本,生擒者四十,被射而生者十二,死者二十,擒斬之數不少,可謂有功矣。彼倭奴等,以加德島爲窟穴,自本道來者,必泊於此,累日逗留,窺覘虛實,乘間偸竊。或失防備,責歸邊將,今之急於追捕,意必在此。但今倭奴,只分泊加德島等處,往來而已,時無犯邊情狀,而輕用舟師,涉險追逐,非以逸待勞萬全之計。且弸中受朝廷之意而去,當觀彼志向而處之。若諉以近邊,一皆擒斬,亦非所以開彼向善之路。況年前搜討之擧,實是危道。今者追討之事,不待朝廷處分而輒行,倘有一卒被傷,其損我威,豈不大哉?雖臨機應變,不可遙制,僥倖捷獲,在所當戒。宜下書,使之酌量,愼勿輕動。然邊功不可無賞,令節度事,第其將士之功,分等啓聞後,更議施行何如?」傳曰:「事非危急,而不待朝廷回報,輕用舟帥,涉險追討,非萬全之計,下諭爲當。然前年亦已戒諭,而今又輕動不可矣。旣以諭書,責其失,而又使第功以啓,無乃未當乎?先推所失,然後論功何如?」金壽童等復啓曰:「不待朝廷之報,而追討甚失。況曾諭使勿輕動乎?然臣等所以議之如此者。若推而罪之,則聃年等固輕擧矣,而士卒盡力之功,豈可不論?故臣等之意以爲,先以諭書,責其所失,兵曹隨後,以臣等議得之意,行移何如?擒獲倭奴處置事,敬差官推考後,更議何如?」傳曰:「聃年等雖誤,然不傷我卒,斬獲亦多,不爲無功。但前年戒勿輕擧,今又不待朝廷之報,而輕擧非矣。其以卿等所議之意,竝著於諭書之辭,而曉之爲當。論功行移,隨後爲之可也。擒獲倭奴處置事,待敬差官推考後,更議處之。」
12月20日
○丙申,受常參,聽朝啓。
○御朝講。大司諫安彭壽、掌令金鏐啓前事,彭壽數柳遠之罪曰:「遠初爲文昭殿參奉,內官等以盜呼遠。宗廟望火臺造成時,遠監造,盡盜戶曹所題給中椽木,以火餘木充用。戶曹判書李季男,見材木皆非曹所題給,而以燒餘木充用,大怒,報遠不法於刑曹。刑曹不窮詰。臣爲軍器判官時,適因倭變,造火炮之具。令遠監掌,其所入厚紙,盡數偸用,以休紙塡內,外施厚紙,凡四百餘箇。提調辛允武見之,初以爲好,俄而疑之曰:『此不可外視而知之。紙、蠟、松脂等物,所入甚多,匠人輩不無用術。』卽令以刀刳其一箭,外施注紙,而其內則皆休紙也。允武大駭,令告上提調成希顔,欲罷其職。適以傳語者不詳而止,其時憲府,將欲駁之,會以遞職得免。」上曰:「柳遠事果誤矣。罷之甚當,姑令司憲府推之,知情狀然後罷之可也。」
○傳曰:「徙民逃亡,初犯者例皆減死,而每於朝啓,啓稟處決,則他餘死囚,或至遲滯。等是初犯,則誰可減死,誰可抵死,其詳覆。罪囚內,有徙民逃亡初犯者,勿煩朝啓,竝論以減死,議于政府。」
○御晝講。
○御夕講。
○御夜對。侍讀官金凈曰:「近來上於凡事是非,一人以爲是,則欲行之,一人以爲非是,則還止,號令不一。親祀先農,所以敬天祀神勤民,人君之事,孰有大於此者乎?成命已下,人皆謂殿下,留意於敬天勤民,而未幾還停。雖以年凶而停之,然年穀不登,百姓困弊之時,尤所當行。息馬論道,過魯祀孔子,皆見於兵戈倥偬之日。人聞上停親祀先農,皆謂聖學雖日就高明,必有一毫未盡處。」上曰:「躬耕,上以奉粢盛,下以勸百姓,此誠可爲之事。禮曹取稟,故欲行,而近南方不靖,年穀不登。況躬耕,須取士,而凶年取士有弊,故停之耳。」金淨曰:「年年不登,故人皆謂可行躬耕。雖敎云:『中原有事,南方不靖,故不可爲盛事。』然此事非登封泰山之類。」
12月21日
○丁酉,御朝講。執義閔㥳、獻納朴守紋啓前事,守紋又曰:「昨命遣敬差官,推生擒倭人,奉命之行,弊必不貲。請令觀察使推之。」上曰:「大臣議云:『須遣秩高侍臣。』故別遣耳。」領事成希顔曰:「別遣敬差官者,非徒推其出來之意,島主向背之意,竝欲詳鞫耳。」特進官李蓀曰:「臣初聞柳聃年等討擒倭奴,於心甚喜。臣曾爲金海府使。加德島距我土甚邇,非延花、浴池島之比,在安骨、塩浦內邊。若倭奴留在加德島,則金海人不得海採,然此則小弊。倭奴若留在是地,寇抄我境,諸鎭不能及救矣。金海所以設鎭者,使倭奴,不敢近我境也。且倭奴所以留於加德島,以有輕我心也,若使居加德島,則其害有甚於居三浦時,俄頃之間,剽竊民居,釜山等浦,未及救討矣。聃年等以用師討捕,用非我長技,雖似不可。然我國百年內,專不習舟師,若習用舟師,則何不能之有?且臣聞李宗仁,亦習舟師,以待倭來。宗仁若聞諭書責柳聃年,必未知所以,須竝下諭全羅道爲當。且諭書責聃年,則後日雖有不得已討捕事,其士卒必以此爲辭,而不信其將之令矣。臣意以爲,不必諭也。聃年之功,未可謂小。」上曰:「使倭奴據險加德島,則固不可。今則以非長技搜討,且示弱故耳。」希顔曰:「李蓀之言是矣。然聃年此擧甚失,須下諭所失,後勿如是可也。」李蓀曰:「前朝鄭地雖儒將,以舟師,追討倭奴,擒殺倭船四十隻,海波盡赤。若慣舟師,則我國人亦善用,今若使不用舟師,則水軍節度之任,亦解弛矣。」參贊官李思鈞曰:「柳聃年不待朝廷之報,而以舟師遽討,固誤矣。然亦有以聃年爲是者。」上曰:「勿下書,祇令人言諭其失何如?」希顔曰:「以言諭之,不若以書諭之。使倭奴絶不往來於加德島甚難。」
○御晝講。
○御夕講。
○金壽童等議:「徙民逃亡者,戶首斬,乃《大典》之法。近來逃亡初犯者,以帝王好生之德,於當死之中,求可生之道,特減死耳。雖初犯,情有所不可赦者,則亦當抵法。若不於朝啓啓稟,而一切竝論減死,則是廢法矣,仍舊爲當。」上從之。
12月22日
○戊戌,御朝講。臺諫啓前事,不允。
○命給各陵殿書祝文筆墨。初蔡忱於經筵,啓以用守護軍筆墨,汚穢莫甚。上問于戶曹,戶曹判書張順孫,啓以冗費,特命題給。
○御晝講。
○御夕講。
12月23日
○己亥,慶尙道軍威縣雷。
12月24日
○庚子,遣內醫問文城府院君柳洵之疾,仍賜藥。
○臺諫啓前事,皆允之。命議贓吏子爲人後者,當敍之職,以爲定法。
12月25日
○辛丑,命賜藥,救洪景舟之病。
○以蔡壽爲仁川君,金世準爲司諫院正言。
○命慶尙右道節度使柳聃年,論定搜討加德島軍功以啓。
12月26日
○壬寅,憲府啓:「濟州牧使張琳事干,今旣歸一,宜亟推琳,定其罪。內侍敎官朴嶸,歸咎臣等,推問後移於他司。李光弼、李宗禮,犯私罪見罷,未經二年,敍用未便。」傳曰:「朴嶸事,可移他司,不須推問。餘不允。」
12月27日
○癸卯,政院啓曰:「往者大祭誓戒後,欲受朝賀,而諫院啓停。然考諸禮文,議諸宰相,攝行則無致齋之禮。正朝已逼,受賀與否,請早定。」傳曰:「非親幸,則雖不致齋,受賀時聽樂,似未安心。其更問於諫院。」
○憲府啓:「朴嶸歸咎臺官,不可不推治。」又啓前事,皆不允。
○南部廣通坊失火,延燒六十餘家。命賜米以賑之。
12月28日
○甲辰,諫院啓曰:「記曰:『齋者不樂吉,』不敢散其志也。心不苟慮,必依於道,手足不苟動,必依於禮,故散齋七日以定之,致齋三日以齋之,然後可以交於神明也。臣等所見如此,而於《儀註》亦曰:『攝行,則無齋儀。』所云齋儀者,必指散致齋時,居正殿入齋宮等事也,非謂不致其齋也。誓戒後雖攝行,不聽樂,不啓刑殺文書,故臣等以十五日朝賀,在臘享祭誓戒後,不當受賀爲啓耳。今正朝望闕禮受賀與否,禮官當酌定矣。」傳曰:「知道。」傳于政院曰:「予意亦以謂大祭,則必親行禮也,不親而攝,心旣未安。況不致其齋乎?且望闕禮受朝賀,亦是大事,廢而不行,於事體何?其廣議以定。」
○南部廣通坊失火,延燒六十餘家。命送留衛軍一百人以救之,因給米賑之。
○臺諫啓前事。憲府啓:「呂衡以軍功,陞堂上,素無踐歷,今爲寶城郡守。寶城地大,其何能堪。」皆不允。
12月29日
○乙巳,宗室寧川副正淦子鑄上言。其略曰
臣父淦,娶忠義衛徐福慶之女爲妻,媒聘之禮旣正,嫡妾之分已別。宗簿寺以福慶,乃徐居正之庶子,論臣以妾産。其時左議政成俊議曰:「淦旣成禮成婚,宜以妻論,其子則降等授職。」遂以此議爲是,乃於《璿源錄》,書臣母爲妻,臣爲嫡子。旣爲妻及嫡子,則降等授職,獨何所據耶?當初徐居正於妻無子,乃生福慶,而福慶又娶生員安有文嫡女爲妻,其門地,雖曰支庶之微,內外皆是士族,非如倡妓孽産也。臣以副正嫡子,例當授實守,而今者宗簿寺降臣爲副守。是國論旣定爲嫡,而宗簿寺待臣以庶孽,不勝痛冤。
命議于政府。金壽童議:「《大典》『宗親良妾之出,降一等,賤妾之出,又降一等授職。』誠以嫡妾之分,不可紊也。鑄之降等授職,於法爲當。」金應箕、李蓀等議同。柳順汀議:「前日論鑄母爲妻,鑄爲嫡子,已書于《璿源錄》,則鑄職降授,果未便。依嫡子例,授職似當。」成希顔議:「淦以宗親,娶庶孽徐福慶之女,雖聘而不奔,旣非其偶,不可謂成禮成婚,宜改爲妾,以正名分。名分正則其子職,自有例授。」從順汀議。
○禁府啓曰:「張琳事干,旣已服招,更推海外事干,無乃勢難乎?」傳曰:「可議于大臣。」
○臺諫啓前事,憲府啓:「春享大祭攝行,則望闕禮受賀等事,不可不行。」傳曰:「張琳事,罪及子孫,當商確論定,故命議之耳。朴嶸其推之,受賀事知道。餘不允。」
○夜坤方有赤氣,其上有白氣一條。赤氣狀如炬,白氣狀如十字,一丈許。
12月30日
○丙午,兵曹啓曰:「前日命抄武臣,可親啓公事者,昨已抄得朴琛、金友思等二十人矣。且生員申抃、張屹、金麟孫等善射,已爲生員,雖不考講,請竝使親啓公事,如可用,則授以宣傳官等職。」從之。
○金壽童、安潤德議:「國之大事,在祀。凡祭享,散齋、致齋,當盡其禮。但攝行,旣非親行。望闕禮受賀,亦是大禮,而春享大祭,每於正月初行之,若拘於致齋,雖攝行之時,亦停之,則正朝望闕禮,無歲可行。且《五禮儀》內,攝行無齋儀。先王朝,亦不以攝行齋戒,而廢望闕禮會禮宴等事。臣意依祖宗朝例行之,無妨。」柳順汀、鄭眉壽、閔孝曾、宋軼、李蓀、金應箕、張順孫、任由謙、李季男、成世純、李自健、安潤孫、申用漑、金崶、李浤、尹喜孫、朴說、崔漢洪,亦請依祖宗朝舊例。成希顔、鄭光弼、洪淑議:「令弘文館,博考古制,更議施行。」慶世昌、李自華、韓效元、金淨、權橃、朴詳、鄭士龍、柳墩、蔡忱、李淸議:「凡祭祀,所當親行,若有故,則亦當攝之。雖攝,誠敬之心,固當常存。然其齋戒,與親祭有間,故《五禮儀》攝行無齋儀。如望闕禮受賀等事,禮之大者,自祖宗朝行之已久。況春享,在正月上旬,則正朝常在誓戒後。若拘誓戒,則大禮永廢,於國體,似乎未便。宜遵祖宗古禮施行。」上從之。
猜你喜欢 志第一 天文上(天体 仪象 天文经星 二十八舍 二十八宿外星 天汉起没十二次度数 州郡躔次·房玄龄 梁臣传第十一·欧阳修 國朝獻徵錄卷之一百十·焦竑 ●卷九十三·徐梦莘 卷十·王夫之 卷之二百八十八·佚名 卷之一千一百九十七·佚名 二百一十七 曹(兆页)奏请圣安并报雨水粮价摺·佚名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二十二 忠义传十五·纪昀 一四九四 河南巡抚穆和蔺奏本年查无《通鉴纲目续编》情形折·佚名 一二五七 军机大臣等奏遵查《食货略》《学校考》系周琼吴锡麒分别纂校片·佚名 金佗续编卷二十四·岳珂 绎史卷一百四十四·马骕 黥布列传第三十一·司马迁 赵学·周诒春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