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第一章 历史的定义和价值

历史是怎样一种学问?究竟有什么用处?

从前的人,常说历史是“前车之鉴”,以为“不知来,视诸往”。前人所做的事情而得,我可奉以为法;所做的事情而失,我可引以为戒。这话粗听似乎有理,细想却就不然。世界是进化的,后来的事情,决不能和以前的事情一样。病情已变而仍服陈方,岂惟无效,更恐不免加重。我们初和西洋人接触,一切交涉就都是坐此而失败的。

又有人说:历史是“据事直书”,使人知所“歆(xīn)惧”的。因为所做的事情而好,就可以“流芳百世”;所做的事情而坏,就不免“遗臭万年”。然而昏愚的人,未必知道顾惜名誉;强悍的人,就索性连名誉也不顾。况且事情的真相,是很难知道的。稍微重要的事情,众所共知的,就不过是其表面;其内幕,是永不能与人以共见的。又且事情愈大,则观察愈难。断没有一个人,能周知其全局。若说作史的人,能知其事之真相,而据以直书,那就非愚则诬了。又有一种议论:以为历史是讲褒贬、寓劝惩,以维持社会的正义的。其失亦与此同。

凡讲学问,必须知道学和术的区别。学是求明白事情的真相的,术则是措置事情的法子。把旧话说起来,就是“明体”和“达用”。历史是求明白社会的真相的。什么是社会的真相呢?原来不论什么事情,都各有其所以然。我,为什么成为这样的一个我?这决非偶然的事。我生在怎样的家庭中?受过什么教育?共些什么朋友?做些什么事情?这都与我有关系。合这各方面的总和,才陶铸成这样的一个我。个人如此,国家社会亦然。各地方有各地方的风俗;各种人有各种人的气质;中国人的性质,既不同于欧洲;欧洲人的性质,又不同于日本;凡此,都决非偶然的事。所以要明白一件事情,必须追溯到既往;现在是决不能解释现在的。而所谓既往,就是历史。

所以从前的人说:“史也者,记事者也。”这话自然不错。然而细想起来,却又有毛病。因为事情多着呢!一天的新闻纸,已经看不胜看了。然而所记的,不过是社会上所有的事的千万分之一。现在的历史,又不过是新闻纸的千万分之一。然则历史能记着什么事情呢?须知道:社会上的事情,固然记不胜记,却也不必尽记。我所以成其为我,自然和从前的事情,是有关系的;从前和我有关系的事情,都是使我成其为我的。我何尝都记得?然而我亦并未自忘其为我。然则社会已往的事情,亦用不着尽记;只须记得“使社会成为现在的社会的事情”,就够了。然则从前的历史,所记的事,能否尽合这个标准呢?

怕不能罢?因为往往有一件事,欲求知其所以然而不可得了。一事如此,而况社会的全体?然则从前历史的毛病,又是出在哪里呢?

我可一言以蔽之,说:其病,是由于不知社会的重要。惟不知社会的重要,所以专注重于特殊的人物,和特殊的事情。如专描写英雄,记述政治和战役之类。殊不知特殊的事情,总是发生在普通社会上的。有怎样的社会,才发生怎样的事情;而这事情既发生之后,又要影响到社会,而使之政变。特殊的人物和社会的关系,亦是如此。所以不论什么人、什么事,都得求其原因于社会,察其对于社会的结果。否则一切都成空中楼阁了。

从前的人,不知道注意于社会,这也无怪其然。因为社会的变迁,是无迹象可见的。正和太阳影子的移动,无一息之停,人却永远不会觉得一样。于是寻常的人,就发生一种误解。以为古今许多大人物,所做的事业不同,而其所根据的社会则一。像演剧一般,剧情屡变,演员屡换,而舞台则总是相同。于是以为现在艰难的时局,只要有古代的某某出来,一定能措置裕如,甚而以为只要用某某的方法,就可以措置裕如。遂至执陈方以药新病。殊不知道舞台是死的,社会是活物。

所以现在的研究历史,方法和前人不同。现在的研究,是要重常人,重常事的。因为社会,正是在这里头变迁的。常人所做的常事是风化,特殊的人所做特殊的事是山崩。不知道风化,当然不会知道山崩。若明白了风化,则山崩只是当然的结果。

一切可以说明社会变迁的事都取他;一切事,都要把他来说明社会的变迁。社会的变迁,就是进化。所以:

“历史者,所以说明社会进化的过程者也。”

历史的定义既明,历史的价值,亦即在此。

猜你喜欢
  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第八十六·杨仲良
  ●卷六 论说第五·徐时栋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一百三十七·佚名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一百二十·佚名
  卷之一百五十二·佚名
  卷之一百三十三·佚名
  卷之三十六·佚名
  卷五十一·郝经
  卷四十三·佚名
  王厚传·脱脱
  耿廷箓传·张廷玉
  丰熙传·张廷玉
  卷四十五·佚名
  第五十九章 八年抗战敌我优劣之检讨·李宗仁
  卷一百十二·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谭菀醍醐原序·杨慎

    醍醐者链酥之綦晶佛氏借之以喻性也吾借之以名吾谭菀也夫从乳出酪从酪出酥从生酥出熟酥从熟酥出醍醐犹之精义以入神非一蹴之力也学道其可以忘言乎语理其可以遗物乎故儒之学有博有约佛之教有顿有渐故曰多闻则守之以约多

  • 第十一回 华堂客佩紫衣朱·陈端生

    第十一回华堂客佩紫衣朱诗曰:聘币星期六礼全,衣朱佩紫喜欢天。洞房花烛刘公子,准拟今宵会绛仙。话说管园人潘发,他一到黎明就起来打扫园中的。这日早晨,一见后门大开,铁锁抛于地下。不觉大惊失色,说一声不好,昨夜必然有贼子

  • 第十一齣~第二十齣·汤显祖

    第十一齣 下定【淸江引】〔李十郞上〕梅花晓帐红云碎。细叶笼金翡。旅思欲萋迷。梦远春迢递。扶头酒。会心人。萦肠事。〔愁倚阑〕云花落。雨香飘。索春饶。皱蹙柳丝吹不断。翠条条。银蟾暗咽春朝。知他在第几朱桥。

  • 卷五十五·曹学佺

    <集部,总集类,石仓历代诗选> 钦定四库全书 石仓历代诗选卷五十五 明 曹学佺 编 中唐九 李益【字君虞陇西人】 送辽阳使还军 征人歌且行北上辽阳城二月戎马息悠悠边草生青山出塞断代地入云平昔者匈奴战多闻杀汉兵平

  • 卷二百八十一·陈廷敬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佩文斋咏物诗选卷二百八十一榆类五言古榆          【明】吴 寛始我种三榆近在亭之左西日待隠蔽隂成客能坐七年长渐高宻叶巳交鎻生钱闻可食贫者当果蓏其一忽憔悴啮腹缘蚁蜾持斧欲伐之材未

  • 卷一百三 天聖三年(乙丑,1025)·李焘

      起仁宗天聖三年正月盡是年十二月   春正月丙戌,以刑部郎中、龍圖閣待制滕涉為右諫議大夫,罷職知青州。上謂輔臣曰:「青州大藩,宜遴揀牧守,涉足以任此乎?」王欽若曰:「涉自先朝已任要劇,頃自三司副使擢居侍從,今茲委寄,必

  • 卷三十七·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春秋大事表卷三十七国子监司业顾栋高撰宋郑交兵表春秋之初宋郑号中原大国宋绍微子之封而郑取虢桧之地地既偪近力又相埓故其势常至于鬬争乃吾綂观春秋宋郑之故而知天下不可以一日而无伯也春秋二百四十二年

  • 卷十三 异姓诸侯王表 第一·班固

    (刘氏以外诸侯王)【原文】昔《诗》、《书》述虞、夏之际,舜、禹受禅,积德累功,治于百姓,摄位行政,孝之于天,经数十年,然后在位。殷、周之王,乃繇-、稷,修仁行义,历十余世,至于汤、武,然后放杀。秦起襄公,章文、缪、献、孝、昭、严,稍

  • 卷六·朱鹤龄

    钦定四库全书尚书埤传卷六呉江朱鹤龄撰禹贡逾于河 底柱孔疏山势相望越河而东苏传地之有山犹人之有脉有近而不相属者有逺而相连者虽江河不能絶也北条诸山河不能尽南条诸山江不能絶非地脉而何蔡深非之以为逾者禹自荆

  • 复李虎居士书·太虚

    虎居士慧鉴:接阅复书,满怀伤感!至望本大乘慈悲,作在家正信佛徒,自觉觉他,无负奉佛之初衷!际兹国难严重,来印尚未可定。此复。并祝旅祺!太虚。(见正信十卷十一期)

  • 卷第十三·佚名

    祖堂集卷十三 祖堂卷十三 招庆 招庆和尚嗣长庆,在泉州,师讳道匡。汉国朝州人也。姓李。 入闽,参见怡山,密契心源。后以泉州王太尉请转法轮,闽王赐紫号法因大师矣。 师上堂,良久云:&ldquo;大众谛听,与你真正举扬,还委落处摩?若

  • 七佛八菩萨所说大陀罗尼神咒经卷第三·佚名

        晋代译失三藏名今附东晋录  我摩醯首罗天王。今欲说神咒。愍念诸众生为除苦本。除其我慢心令修忍辱行。有咒名句多吒(晋言)慈忍辱。  殊呼多(一)乌耆多(二)句多吒(三)乌稣蜜多(四)提梨帝吒(五)若蜜殊吒(

  • 卷第十·朝宗通忍

    嘉兴大藏经 朝宗禅师语录朝宗禅师语录卷第十侍者 行导 编书问与公路黄孝廉(讳一铎)有身则苦生生老病死乃人人所同有者人命无常促於呼吸百年亦易竟也况刹那刹那念念生灭无刻不处生死中而不自猛省盖为无明所覆世缘所

  • 西京杂记·葛洪

    历史小说集。西汉刘歆撰。经后人考证,作者实为晋葛洪。原2卷,后分为6卷。东汉人称西汉首都长安为“西京”。全书记发生于“西京”的西汉统治阶级与文士的遗闻佚事,夹杂一些怪诞传说。南粤王赵佗献南海岛屿所产珊瑚树于长

  • 华夷译语·火源洁

    明火源洁撰。成书于洪武十二年(1379)。不分卷。此书用汉字汉语译写蒙语。分上下两部分。上部分用汉字音译蒙语词。先列汉语词,其下用汉字译意义相应的蒙语之音。立例数条,以救汉音之穷。如在译音字旁用小字注“中”字,表

  • 春秋公羊传·公羊高

    儒家经典之一。又称《公羊春秋》或《公羊传》。旧题战国公羊高撰。开始只是口耳相传,汉初成书,据称由汉景帝时公羊寿和胡母生(子都)写成文字。是今文经学的重要典籍。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终于鲁哀公十四年(前481),着重

  • 礼记通论辑本·姚际恒

    姚际恒的礼记通论,是他的九经通论之一。清初以来的各家书目、史志及地方志等,皆未见著录。独杭世骏续礼记集说加以著录,云「上中下三帖」,不注卷数。本书原本已亡佚,杭世骏续礼记集说曾引用三十馀万字。礼记通论此书曾引到

  • 缘生初胜分法本经·佚名

    佛说缘生初胜分法本经,一卷,隋达摩笈多译。与分别缘起初胜法门经同本。说有十一种之胜分,因而于十二缘生初置无明之故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