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五

后唐天成元年七月,御史台奏:“伏准故事,每月百官入阁,百司排仪仗,金吾勘契。入后,百官待制次对。入阁举论本司公事,左右起居分记言动,以付史馆编录,此大朝经久之道也。近奉敕旨,百官除常朝外,依宰臣每五日一度入内起居,拜讫便退,纵有公事要言,亦宜卷行。因此废待制次对之官。今后伏乞每月朔望两度,出御文明殿,排入阁之仪。诸司依前转对,奏论本司公事,兼乞因宰臣五日一度延英之际,百官要奏事者,临门状到,便许引入。如或以山陵日近,朔望不坐,即取次日,亦合旧规。候过山陵,却复前制。”敕:“其五日一度起居之际,班行内要奏事者便出班奏对。”自后又奏请五日入内起居之际,令百官次第转对。从之。

三年十月,尚书吏部员外郎赵熙奏:“百官待制,每读奏于殿廷,虑泄机事,请许封章上闻。”从之。其年十二月十日,中书门下奏:“朝官每遇待制,不计度数,具三代名讳奏闻。伏以臣子之道,资忠孝以为先;祖考之名,形翰墨而非异。初升朝者不可有缺,久在谍者何必更然。日日赴朝,不处疏远之地;时时待制,忍烦嚬蹙而书。况屡凟于天聪,且无益于时政,宜更往例,别示明规。今后自外任除授朝官者,仰具三代名讳,一度闻奏,仍付所司。其久在班者,每遇待制,不令更通三代名讳。”从之。

长兴二年八月敕:“今后宰臣文武百官,每五日内殿起居仍旧,其轮次转对宜停。若有所见,许非时上表。其朔望入阁待制候对,一依旧规。”

晋天福七年三月敕:“今后百官,每五日一度内殿起居日,轮差两员官具所见,实封以闻。”

汉乾祐三年八月,给事中陶谷奏:“乞停内殿五日转对,朝臣中或有所见,许非时诣阙门拜章论奏。”从之。

周显德四年五月诏:“今后每遇入阁,其待制官、候对官及文武臣寮,非时所上章疏,并须直书其事,不得隐情但云某人有武,某人能理人。某处所官吏因循,某州县刑狱冤滥,某事利于国而未举,某事害于民而未除,经营四方者术策何施,禆赞万几者阙遗何补,何人谠正之士,何人诈伪之端,当竭言之,朕自详览。其待制、候对官,今后于文班内轮次充,不在祇取刑法官。”

后唐同光二年三月,唐州奏:“淮渎广润王庙前有两树,东西相去七尺五寸,其树各出地七尺五寸,两树相向连理。”画图以进。其年九月,莱州奏:“即墨县人李梦征室内柱上生芝草两本。”画图以进。上宴乐于嘉庆殿,诸道贡物称贺。

三年三月,修东京月陂堤,至立德坊南古岸,得玉玺一纽,文曰“皇帝行宝”〈都部署朱守殷表上之。命中书门下宣示百官。宰相豆卢革等验其篆文曰“皇帝行宝”。方围八寸,厚二寸,背纽玄龙,光莹精妙,莫知湮坠之由。自秦、汉以来,天子之玺有六,文曰“皇帝之玺”、“皇帝信玺”、“皇帝行玺”、“天子之玺”、“天子信玺”、“天子行玺”。至唐玄宗时,改名国玺。汉末董卓迁献帝于长安,袁术将孙坚攻卓,收洛阳,营于城南,见甄宫井有五色气,命掘之,得汉传国宝,文曰“受命于天,既寿永昌”。方围四寸,纽交五龙,一角小缺。议者意张让护幼帝出奔,掌玺者投之甄井故也。今之所得,即六玺之一也。守殷又于积善坊得古文钱四百五十六文,文曰“得一元宝”,背曰“顺天元宝”。〉

天成二年五月,怀州进白鹊。至六月,兖州进三足乌。

四年七月,遂州进嘉禾,一茎九穗,百官称贺。敕付史馆编录。

长兴三年十月,莱州奏:“即墨县人王及家,生芝草一本三枝,分两岐或三岐,上渐相向成片而圆,色紫,叶茎一色,其表白,高尺馀。”上命出宫中旧进芝草四本,色茎皆同。

晋天福八年三月,有白乌栖于作坊厢树。

开运二年十一月,邓州奏,穰县和平坊竹合欢,图进之。至三年六月,登州文登县地内磅出金铜佛像四,瓷佛像十。

汉乾祐二年六月,颍州进白鹿。至三年五月,太原进白乌、白兔。

周显德元年,河阳奏,氾水县民家生紫芝数茎,以进。至三年,颍州进白兔。〈翰林学士、尚书兵部侍郎、知制诰陶谷进紫芝白兔颂。〉

周广顺元年正月五日制书节文:“帝王之道,德化为先,崇饰虚名,朕所不取。苟致理之未洽,虽多瑞以奚为。今后诸道所有祥瑞,不得辄有奏献。”

晋天福二年十一月,中书门下奏:“准杂令,车驾巡幸,所在州县官入见,在驾所祇承者,赐赠并同京官。”从之。

周广顺二年五月,车驾亲征兖州。御札宣示沿路侧近节度、防御、团练使、刺史,不得离本州府来赴朝觐,其随驾一行供顿,并取系省钱物准备,差使臣勾当,仍预告报一路州县,并不得别有排比。其随从臣寮、外内诸司,官中已有供给,州县亦不得别有破费祇供。其要载动用什物车乘,亦已指挥备办。如阙少之时,候见宣命即供应,祇不得预前排比。如衷私有人小小取索,并不得应副。或军部及诸色人,于路途店肆买些须食物,先还价钱。两京留司百官,祇于递中附表起居。时热,不用差官至行在沿路所指挥事件。车驾回日,亦依此施行。

周显德五年九月,赐宰臣、枢密使、翰林学士、中书舍人宴于玉津园,张教坊乐。〈先是,上以前代有赐百官观稼之事,复以是岁秋成,念内臣之劳倦,故有是命。〉

后唐同光四年四月十九日,明宗敕旨:“应中外臣僚及三京、诸道州府,如是谢贺并节序,并可据有无,量力进奉,不得因兹掊敛,伤耗生灵。至于奇巧珍玩、飞放搏噬之物,并不得转将进奉。”

天成二年三月五日,门下侍郎兼工部尚书、平章事、判三司任圜奏:“三京留守,诸道节度、观察,诸道州防御使、刺史,每年应圣节及正、至等节贡奉,或恩命改转,或讨伐胜捷,各进献马。伏见本朝旧事,虽以献马为名,多将绫绢金银折充马价。盖跋涉之际,护养稍难,因此群方俱为定制。自今后,伏乞除蕃部进驼马外,诸州所进马,许依天复三年以前事例,随其土产折进价値,冀贡输之稍易,又诚敬之获申。兼欲于诸处拣孳生马畜,准旧制分置监牧,仍委三司使别具制置奏闻。”

清泰二年正月,中书门下奏:“每遇圣诞节辰,凡刑狱公事奏覆,候次月施行。今后伏请重系者即候次月,轻系者节前奏覆决遣。”从之。

晋天福四年九月敕:“每年寒食、七夕、重阳及十月暖帐,内外臣僚进献,并宜停止。”

六年正月敕:“今后冬至、寒食、端午、天和节及诸色谢贺,无属州钱处不得进奉。”

周广顺三年七月敕:“内外文武臣僚,遇永寿节辰,皆于寺观起置道场,便为斋供。访闻皆是醵金,所宜减损,以足公私。今后中书门下与文武百官等共设一斋,枢密使与内诸司使、副等共设一斋,侍卫亲军马步军都指挥使已下共设一斋。其馀前任官员及诸司职掌,并不得更开置道场及设斋。

后唐天成四年二月,定州行营招讨使王晏球来献逆贼王都首级并俘馘。上御咸安楼,立仗,百官就列,尚书兵部宣露布于楼前。宣讫,尚书刑部侍郎张文宝奏曰:“逆贼王都首级请付所司。”大理卿萧希甫受之以出,献于郊社。其王都男并蕃将秃馁等,命磔于开封桥。百官称贺。

晋天福七年正月,镇州行营招讨使杜重威奏曰:“二日收复镇州,传逆人安重荣首级来献。”上御乾明楼。仗卫如仪、宣露布讫。大理卿受俘馘,付市徇之,百官称贺。命漆其首,传于契丹。其年九月,襄州行营都部署高行周等执逆贼安从进男宏受、判官王鼎、李光图等四十四人来献。上御乾明门受俘。宣露布讫,百官称贺,命徇于市。

汉乾祐二年七月,西南行营都部署露布,献河中府所获逆贼李守正首级并俘馘等。上御明德门楼受俘,群臣称贺。

三年正月,凤翔节度使赵晖奏,请供奉官张铢押逆贼王景崇首级同恶周㻮至阙下献俘。命徇于六街,磔于两市。

梁开平元年四月,改正衙殿为崇元殿,东殿为玄德殿,内殿为金祥殿,万岁堂为万岁殿。〈门如殿名。〉大内正门为元化门,皇城南门为建国门,滴漏门为启运门,下马门为升龙门,玄德殿前门为崇明门,正殿东门为金乌门,西门为玉兔门,正衙东门为崇礼门,东偏门为银台门,晏堂门为德阳门,天王门为宾天门,皇城东门为寛仁门,浚仪门为厚载门,皇城西门为神兽门,望京门为金凤门。

三年十一月,以乾文院为文思院,行从殿为兴安殿,球场为兴安球场,弓箭库殿为宣威殿。

晋天福二年八月,改玄德殿为广政殿,门为广政门。四年,改明德殿为滋德殿。〈以宫城南门同名,故改之。〉

周广顺元年六月敕:“以薰风等门为京城门,明德等门为皇城门,启运等门为宫城门,升龙等门为宫门,崇元等门为殿门。”

梁开平二年正月,改正观殿为文明殿,含元殿为朝元殿。

三年十月,改左、右章善门,为左、右银台门,其左、右银台门为左、右兴善门。

后唐同光二年正月,改朝元殿为含元殿,崇勲殿改为中兴殿。应顺门为永曜门,太平门为万春门,通政门为广政门,凤鸣门为韶和门,万春门为中兴门。解愠殿为端明殿。其年九月,以内园新殿为长春殿。

晋天福六年八月,改皇城南门应天门为乾明门,北门为玄德门,西门为千秋门,东门为万春门。

七年三月,改宣明门为来凤门。武德殿为视政殿,文思殿为崇德殿,画堂为天清殿,寝殿为干福殿。〈门如殿名。〉

晋天福二年五月,御史台奏:“汴州在梁室朱氏称制之年,有京都之号。及唐庄宗平定河南,复废为宣武军。至明宗行幸之时,掌事者因缘修葺衙城,遂挂梁室时宫殿门牌额,当时识者咸窃非之。一昨车驾省方,暂居梁苑,臣观衙城内斋阁牌额,一如明宗行幸之时,无都号而有殿名,恐非典据。臣等窃惟秦、汉以来,寰海之内,銮舆所至,多立宫名。近代隋室于扬州立江都宫,太原立汾阳宫,岐州立仁寿宫;唐朝于太原立晋阳宫,同州立长春宫,岐州立九成宫。宫中殿阁,皆题署牌额,以类皇居。请准故事,于汴州衙城门权挂一宫门牌额,则其馀斋阁,并可取便为名。”敕:“行阙宜以太寜宫为名。”

三年十月敕:“汴州升为东京,其太宁宫门楼宜以显德为名。”

梁开平元年五月,中书门下奏:“请废同州长春宫使。”从之。

后唐同光元年十一月,复置长春宫使额。

晋天福四年四月敕:“其同州长春宫使额宜停,沿宫职务委州司制置。”

晋天福四年五月,废为灵泉观。

梁开平元年五月,以水北宅为大昌宫。

后唐天成元年六月,中书门下奏:“请以洛京潜龙旧宅为至德宫,北京旧宅为积庆宫。”从之。

晋天福二年十一月,中书门下奏:“请以洛京潜龙旧宅为广德宫,北京旧宅为兴义宫,北京旧庄为庆昌宫。”〈仍改乡为龙飞乡,里为神光里。〉

梁开平元年八月敕:“诸道所有军事申奏,令直至右银台门,委客省使画时引进。寻常公事依前四方馆收接。”乾化元年五月敕:“左、右银台门朝参诸司使、军使已下,不得带从人出入。亲王许一二人执条床、手简馀悉止,阑入者抵律。阍守不禁,与所犯同。”

后唐天成三年十月二十一日,中书奏:

冬至日,文武百僚诣东上阁门拜表称贺仪注:前一日,所司于阁门外量地之宜,设中书令捧表位、礼部郎中押表按位及文武常参官位,如常仪。其日,文武百僚依时刻俱诣阁门外列班如式。次通事舍人赞引中书门下入就位,立定。典仪曰“再拜”,应在位官俱再拜讫。礼官通事舍人引中书令诣捧表位。礼部郎中取表,授中书令跪受,复置于案。〈其案,礼部令史二人对舁。〉前导至位。中书令搢笏捧表跪授,阁门使跪捧表侧立,候中书令退,归本班立定。典仪曰“再拜”,应在位官俱再拜舞蹈,三称万岁,又再拜讫。阁门使捧表以进。次阁门使宣答,出诣中书门下班前,曰“有敕”。典仪曰“再拜”,应在位官俱再拜。宣曰:“履长之庆,与卿等同之。”宣讫,典仪曰“再拜”,在位官俱再拜舞蹈,三称万岁,又再拜讫。相次退如常式。

右太常礼院状,准礼例修撰如前。案开元八年中书奏:“冬至一阳生,万物潜动,所以自古圣帝明王,皆此日朝万国,观云物,礼之大者,莫逾是时。其日视圜丘,皆令摄官行事。质明既毕,日出视朝,有国已来,更无改易。若亲拜南郊,受朝须改。”因敕:“自今以后,冬至受朝,永为常式。”至永泰二年十一月诏:“冬至,令有司祭南郊,于含元殿受朝贺。”至建中二年敕:“宜以冬至日受朝贺。”贞元四年,中书侍郎李泌奏:“冬至受朝贺,请准元日中书令读诸方表。”敕旨:“宜依。”准六典,殿中侍御史,凡冬至、元正大朝贺升殿者。伏以天运四时,节分二至,阴盛则臣道炽,阳盛则君德兴。且一家之尊,祭先祖毕,受子孙之贺,岂万国之主祀圜丘,止臣下之朝?宜按旧章,以光令节。冬至日望准本朝前后明敕处分。奉敕:“宜依。”又七年四月二十八日敕:“昔者圣贤仰观法象,因天地交会之次,为父子相亲之仪,沿袭成风,古今不易。王者制事,在于因人,酌其情而用中,顺其俗以为礼。咸觌之礼,既行父子之间;资事之情,岂隔君臣之际。自今后每年五月一日御宣政殿,与文武百寮相见。京官九品以上,外官因奏在京者,并听就列。宜令所司量定仪注,颁示天下,仍编礼式,永著常规者。”

伏以本朝旧典,近代不行,方当开泰之朝,难旷会同之礼,宜兴坠典,以耀明廷。五月一日,应在京九品以上官,及诸道进奉使,并准贞元七年敕,就位起居。自此每年永为常式者。

奉敕:“宜依。”

清泰元年四月,中书门下奏:“皇帝以五月朔御明堂受朝,三日夏至祀皇地衹。前二日奏告献祖室,不作,比正至。是日有祀事,则次日受朝。今祀在五鼓前,质明行礼毕,御殿在始旦后。请比例行之。”敕:“日出御殿,与祀事无妨,宜依常例施行。”

二年十二月,太常礼院奏:“来年正月元日,合御明堂受朝贺。其日上辛,祀昊天上帝于南郊。依礼,大祀不坐。”敕:“祀事在质明前,仪仗在日出后,事不相干,宜依常年受朝。”

晋天福四年十二月,太常礼院申:“奉敕,约开元礼重定正旦朝会。”按开元礼,三品已上升殿,群官在下,请法近礼,依内宴列坐。据开元礼,称贺后皇帝戴通天冠,服绛纱袍;百官朝服侍坐,解剑履于乐府之西北。今京邑新造,殿庭隘狭,请皇帝冠乌纱巾,服赭黄袍;百寮具公服。俟朝堂宏敞,即举携仪。二舞鼓吹熊罴之乐,工师乐器等事,因久废不可猝备,请且设九部乐,用教坊伶人。”诏曰:“三品之官,尚书方得升殿,馀依所奏。”

梁开平二年三月,以唐宗子鸿胪卿李嵸封莱国公,为二王后。四月,中书门下奏:“莱国公李嵸合于西都选地,建立三庙,以备四仲祠祭。每祭仍令度支供给祭料。”从之。其年十二月,礼仪使奏:“谨按唐朝以魏元氏子孙封韩国公,为三恪;以周宇文氏子孙封介国公、隋杨氏子孙封酅国公,为二王后。今国家受禅,封唐李氏宗子李嵸为莱国公。今请以介国公为三恪,酅国公、莱国公为二王后。”从之。

晋天福二年正月敕:“周以杞、宋封夏、殷之后为二王后,兼封舜之后为三恪。唐以周、隋之后封公为二王;后又封魏之后为三恪。宜于唐朝宗属中取一人封公世袭,兼隋之酅国公为二王后,以后周介国公备三恪。其主祀及赴大朝会,委所司具典礼申奏。其唐朝宗属中旧在朝及诸道为官者,各据资历,考限満日,从品秩序迁;已有出身,任令参选。”

四年九月敕:“周受龙图,立夏、殷之祀;唐膺凤历,开酅、介之封。乃眷前朝,载稽旧典,宜开土宇,俾奉宗祧。宜以郇国三千户封唐许王李从益为郇国公,奉唐之祀,服色旌旗,宜依旧制,以西京至德宫为庙,牲币器祭服悉从官给。”

梁开平元年十月,中书门下奏:“请每月初入阁,望日延英听政,永为常式。”从之。

后唐天成元年五月三日敕:“今后宰臣文武百官,除常朝外,每五日一度入内起居。其中书非时有急切公事请开延英,不在此限。”

晋天福二年十一月,中书门下奏:

准唐贞元二年九月五日敕,文官充翰林学士及皇太子诸王侍读,武官充禁军职事,并不常朝参;其在三馆等诸职事官,并朝参讫各归所务者。自累朝已来,文武在内庭充职,兼判三司,或带职额及六军判官等,例不赴常朝,先无正敕。准近敕,文武职事官未升朝者,按旧制并赴朔望朝参;其翰林学士侍读、三馆诸职事官,望准元敕处分。其诸在内庭诸司使等,每受正官之时,来赴正衙谢后,不赴常朝,大朝会不离禁廷位次。三司职官免常朝,唯赴大朝会。其京师未升朝官,祇赴朔望朝参;带诸司职掌者,不准此例。文官除端明殿翰林学士、枢密院学士、中书省知制诰外,有兼官兼职者,仍各发遣本司公事。

从之。其月,中书门下奏:

应供奉官、常参官朔望朝参。按六典,凡京百司有常参官,谓五品已上职事官、八品已上供奉官、员外郎、监察御史、太常博士。诸司长官谓三品已上。若敕唤诸司长官及赐物者,太子宾客、尚书左右丞、诸司侍郎、中书门下五品已上官、御史中丞,并同长官例。若别赐物,中书门下正三品准二品,四品准三品,五品准四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并同中书门下正三品官。按会要,侍中旧是正三品,大历二年改为正二品,中书令同。今中书门下平章事,望同中书门下正二品。按六典礼部,凡京百司文武职事,九品已上每朔望朝参,五品已上及供奉官、员外郎、监察御史、太常博士每日朝参。

从之。

司天进时刻牌,阁门进班齐牌,皇帝自内着袍衫,穿靴,乘辇,至常朝殿门驻辇,受枢密使已下起居讫。引驾至正朝殿。皇帝坐定,卷帘,殿上添香,喝“控鹤官拜”,次鸡叫官,次阁门勘契,次阁门承旨唤仗,次阁门使引金吾将军南班拜讫,分引至位对揖。次细仗相次入,次执文武班簿至位对揖。次宰臣南班拜讫,分引至位对揖。次金吾将军奏“平安”,次文武百官入,通事舍人揖殿,靸靴入沙墀,两拜立定。次引宰臣及两省官、金吾将军合班立定。阁门使喝“拜”,搢笏舞蹈,三拜,奏“圣躬万福”。又引宰臣班首一人至近前跪奏,又两拜,舞蹈,三拜,引至位对揖。通事舍人引宰臣至东西踏道下立。次文武百官出,次两省官南班揖殿出,次翰林学士南班揖殿出,次执文武班簿南班揖殿出,次金吾将军南班揖殿出,次细仗出,次引宰臣香案前奏事讫。宣徽使喝“好去”南班揖殿出。次阁门使引待制官到位两拜,引近前奏事讫,却归位磬折。宣徽使宣“所奏知”,又两拜,舞蹈,三拜,舍人喝“好去”,南班揖殿出。次刑法官奏事准上,次监察御史南班揖殿出,次起居郎南班揖殿出,次阁门承旨放仗,次阁门使奏“衙内无事”,次喝“控鹤官门外祇候”,次下帘。皇帝上辇归内。

猜你喜欢
  志第二十七 经籍下·刘昫
  卷五十七·志第十·天文十·脱脱
  卷之一千一百十三·佚名
  卷之一千六十四·佚名
  第三二三谕道光二十年五月初九日一二二○一--三·佚名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五十三 列传五十三·纪昀
  平定金川方略卷十八·来保
  卷十八 外戚恩泽侯表 第六·班固
  陆贽传·欧阳修
  尹火享传·脱脱
  萧塔剌葛传·脱脱
  赵安传·张廷玉
  卷七十三·杨士奇
  卷七十五·佚名
  第三十九章 元的制度·吕思勉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子庭禅师祖柏(不系舟集)·顾嗣立

    祖柏号子庭,四明人。寓居嘉定,宋史魏王之后。幼从禅学,尝住慧聚寺。以画兰与普明齐名,所居曰「不系舟」。子庭能口辨,有诗名。浪迹云游,乞食村落,对人不作长语,间杂谐调。其嘲游虎丘云:「家家恕斋字,户户雪窗兰。春来行乐处,只说

  • 秋绳·戴望舒

    木叶的红色,木叶的黄色,木叶的土灰色:窗外的下午!用一双无数的眼睛,衰弱的苍蝇望得昏眩。这样窒息的下午啊!

  • 二集卷三十八·乾隆

    钦定四库全书御制诗二集卷三十八古今体九十三首【癸酉一】癸酉元旦珠杓璧月共居寅瑞霭辉辉凤阙晨万国同朝大清朔百年喜遇岁朝春衣冠蹡济遵王会律吕和平奏乐钧休养繁滋诚有庆更思风俗要还淳新正试笔逹曙惟闻爆竹声致祥

  • 卷十 五代·佚名

    全唐诗续补遗卷十 五代李琪咏石砚远来柯岭外,近到玉堂间。乍琢文犹涩,新磨墨尚悭。不能濡大笔,何要别秋山。 【《文房四谱》三《砚谱》】杨焕 【太常少卿】梁宗庙乐舞辞【《旧五代史乐志》曰:「梁开平初,太祖受禅,始建宗庙

  • 雍熈乐府卷之二·郭勋

    正宫端正好      金䑓八景圣天子统华夷际龙虎风云㑹有贤臣宰辅扶持八方宁靖干戈息胜舜代过尧世滚綉球保山河壮帝基辅寛仁四海归顺天心应垂祥瑞千邦进万国来仪省刑罚薄税敛赏三军●食衣尽歌謡丰年稔嵗户无扄路不

  • 卷一 高帝纪第一·班固

    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也,姓刘氏。母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冥,父太公往视,则见交龙于上。已而有娠,遂产高祖。 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美须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宽仁爱人,意豁如也。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及壮,

  • 卷一六五 梁紀二十一·司马光

      起昭陽作噩(癸酉),盡閼逢閹茂(甲戌),凡二年。   世祖孝元皇帝承聖二年(癸酉,公元五五三年)   春,正月,王僧辯發建康,承制使陳霸先代鎮揚州。   丙子,山胡圍齊離石。戊寅,齊主討之,未至,胡已走,因巡三堆,大獵而歸。   以吏部

  • 第十五回 讨逆蛮力平荆土 拒君命冤杀陆机·蔡东藩

      却说李流遁至赤祖,收集残众,尚不下数万人。李荡亦自德阳奔还,助流拒守。流与荡雄各为一营,流居北,荡雄居西。部众以军中无主,无所适从,因复推流为大将军,领益州牧,秣马厉兵,再图一战。是时,德阳已为孙阜所破,守将骞硕等被擒,

  • 第五十三回 结君心欢暱张良娣 受逆报刺死安禄山·蔡东藩

      却说唐朝一代,专用诗赋取士,所以诗人辈出,代有盛名。玄宗年间,第一个有名诗人,要算李太白。见前文。李白以下,就是杜甫及王维。甫字子美,系襄阳人,著作郎杜审言孙,曾献《郊天》《飨庙》及《祭太清宫赋》三篇,玄宗叹为奇才,

  • 凡例·鄂尔泰

    八旗满洲氏族通谱凡例一每卷之首以书名卷次顶格写姓氏为纲标出地名人名为目并低二格写纲目大书纲目下注语俱另起双行细书各低二格以便擡写姓氏下总书地名地名下各叙得姓缘由及支分派别人名下撮其人官阶事实为传一八旗

  • 神英传·张廷玉

    神英,字景贤,寿州人。天顺初年,他承袭父职,为延安卫指挥使,守备宁塞军营,多次率领骑兵,跟随都督张钦等征讨有功。成化元年(1465),尚书王复到边疆巡察,推荐说神英有勇有谋,神英因此进升为都指挥佥事。他因随军征讨满四有功,升为都

  • 卷五上·沈枢

    <史部,史钞类,通监总类> 钦定四库全书 通监总类卷五上     宋 沈枢 撰继嗣门 智宣子以瑶为後 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初智宣子将以瑶为後智果曰不如宵也瑶之贤於人者五其不逮者一也美鬓长大则贤射御足力则贤伎艺毕

  • 卷二百三·杨士奇

    钦定四库全书历代名臣奏议卷二百三明 杨士奇等 撰听言宋神宗即位初御史中丞司马光上奏曰臣伏以大舜举贤敷纳以言明试以功汉武帝详延特起之士待以不次之位终获其用威加胡越真宗皇帝緫覧羣臣章奏用其言而显其身以成咸

  • 卷七十一·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明会典卷七十一礼部三十大宴仪二事例凡正旦冬至万夀圣节洪武永乐间大宴并如庆成仪宣德正统後朝官不与宴者给赐节钱钞锭各处进表官亦令与宴免宴则通赐节钱凡立春元宵四月八端午重阳腊八等节永乐间俱於奉天

  • 佛地经论卷第七·佚名

        亲光菩萨等造    大唐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经曰。尔时世尊而说颂曰。  论曰。当说四颂总摄上义。略显佛地净法界相。如来地中一切有为无为功德。皆是清净法界摄持。皆是清净法界之相。所相能相俱名

  • 卷第二(初诵之二)·佚名

    十诵律卷第二(初诵之二)后秦北印度三藏弗若多罗译明四波罗夷法之二佛在跋耆国跋求摩河上。是时佛语诸比丘。修习不净观得大果大利。诸比丘作是念。世尊教我等。修习不净观得大果大利。我等当勤修习。诸比丘作是念已。

  • 荒政丛书·俞森

    清俞森编。系宋代董煟、明代林希元、屠隆、周孔教、钟化明、刘世教及清代魏禧七家著述及俞森所撰《常平仓考》、《义仓考》、《社仓考》的汇刊本,计五卷。末附俞森撰《郧襄赈济事宜》及《捕蝗集要》。其中俞森撰《三

  • 通鉴地理通释·王应麟

    中国古代历史地理著作。南宋王应麟(1223—1296)撰。十四卷。应麟字伯厚,号深宁居士,庆元(治今浙江宁波)人。淳祐进士。历官秘书郎、著作郎、起居舍人兼国史编修、实录检讨等。博洽多闻,宋代著名学者,于史地考证尤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