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尹火享传

尹火享,字彦明,一字德充,世代都是洛阳人。曾祖父尹仲宣七个儿子,而其中两个儿子有名气。长子尹源,字子渐,是称为河内先生;次子朱洙,字师鲁,是称为河南先生。尹源生儿子尹林,官至虞部员外郎。尹林生儿子尹火享。

少年时,以程颐为老师,曾经应试科举,打开策论文题看到有要求诛杀元..诸臣的议论,尹火享说“:噫,难道可以争禄利吗?”没有对答就出来了,告诉程颐说:“尹火享不再来应付进士的科举考试了。”程颐说“:你有母亲在世。”尹火享回来告诉他的母亲陈氏,母亲听后说:“我知道你以善作为人生的根本,而知道你不是以禄利作为人生的根本。”程颐听后说“:贤惠的母亲!”于是尹火享终身不再参加科举。尹火享从师于学,与河南张绎同时,张绎以识见很高而著称,尹火享以言行笃实而闻名。程颐死了以后,尹火享聚集学生在洛阳教授,不是吊丧、看病期间,从来足不出门,士大夫们为此崇敬他为一代宗师。

靖康初年,种师道荐举尹火享的德行可备作劝讲,召他到京师,他不想留下任职,赐号“和靖处士”。户部尚书梅执礼、御史中丞吕好问、户部侍郎邵溥、中书舍人胡安国一齐奏道“:河南布衣尹火享学识穷极根本,德行全部中和,言行可为师以供效法,度量器识可以担当大任,近年招揽的名士没有能够胜过他的。朝廷特地召他来,而又命他以处士的身分回归,使尹火享身怀治国韬略,不为时代所用,不符合陛下侧席求贤、礼贤下士的用意。希望特别加以识别、擢升,以慰藉士大夫们的愿望。”没有得到回答。

第二年,金人攻陷洛阳,尹火享全家被害,尹火享昏死而后又苏醒,门人抬着他把他放到山谷中才得以幸免一死。刘豫命伪帅赵斌以礼节聘请尹火享,不从,就以兵卒恐吓他。尹火享从商州逃奔到蜀,到阆中,从程颐的门人吕稽中那里得到程颐《易传》十卦,又在他的女婿那里得到了全本,既而接受了它。绍兴四年(1134),在涪州安顿下来。涪州,程颐读《易》的地方,辟建三畏斋以居住,那一带的人都不认识他。侍读范冲推举尹火享代替自己,授命左宣教郎,充任崇政殿说书,以疾病推辞。范冲上奏给他五百两金银作为到朝廷的旅行资费,派遣漕臣拿着诏令到达涪州亲自去迎接他。绍兴六年(1136),才开始上路,做文祭祀程颐而后才行。先前,崇宁以来,禁锢元..的学术,高宗渡江以后,才开始召杨时设置从班,召胡安国居住给舍,范冲、朱震都在讲席,竭力推荐尹火享。已经召尹火享,而左司谏陈公辅上疏文攻击程氏的学问,请求加以屏退断绝。尹火享到九江,又上奏说“:有的僚属上书说,程颐的学问造成天下人的思想混乱、迷惑。尹火享的确师事程颐有二十年,学业之专,自信很是笃实。使尹火享滥竽充数列于经筵之位,所做的学问、议论,不过都是从老师那里得来的。舍弃这样的学问,是欺骗皇上,加上疾病衰耗,体力不能支持。”于是停留不进。胡安国奉祠职居衡阳,上书说:“想使学者行中庸之教,师法孔、孟之学,而禁止不从程颐的学说,是进入房间而不从房门口通过。”

朱震因疾病告辞而去,当时赵鼎已离职去位,张浚独自担任丞相,于是召任胡安国,令他以内祠兼任侍读,而上奏章推荐尹火享,告诉他拒绝刘豫之类的变节行为,又称道他的所学所养都有大大地超过别人的地方,请求令江州守臣迅速用船渡送到国门。他又以疾病推辞,皇上说“:尹火享可谓恬然隐士了。”诏任他为秘书郎兼说书,催他接受任命,尹火享才开始入见就职。绍兴八年(1138),担任秘书少监,不久,竭力辞职请求离任。高宗皇上告诉参知政事刘大中说“:尹火享没有论说他的学问渊源,足可以为后进效法的模式,得老成持重之人,也是朝廷的新气象。”于是任命尹火享直徽猷阁,主管万寿观,留侍经筵。资善堂翊善官朱震疾病急切,举荐尹火享代替自己。辅臣入朝奏上,高宗皇帝悲怆地说:“杨时已去世,胡安国与朱震又死了,我为此感到十分痛惜。”赵鼎说:“尹火享的学问渊源,可以承继朱震。”皇上指着奏牍说“:朱震也举荐尹火享代替他的资善堂的职务,但尹火享的耳朵有些聋,恐怕教授小孩有些费力。”任命他担任太常少卿,仍然兼职说书。不久,称有疾病要求告退,暂任礼部侍郎兼侍讲。当时金人派遣张通古、萧哲来议和,尹火享上奏疏说:

“我暗中预测本朝有辽、金的祸患,这是从古代以来所没有听说过的,中国缺乏人才,以致奸猾之徒作乱。以前城下之战,诡计诈谋百出,宋徽宗、钦宗二皇帝去北方狩猎,皇族播传迁徙,宗社国家的危险,先已断绝而今又继续。陛下即位以来已有十二年,虽然中原没有恢复,仇敌没有消灭,然而依靠祖宗深厚的德泽,陛下勤奋地抚慰、关心民众,可谓无微不至,亿兆民众之心没有离心离德的。前年徽宗皇帝、宁德皇后死信息突然而来,没法去探究他们不快乐的情状,天下的人都痛心疾首,而陛下方且屈意降志,以迎奉梓宫、请问死亡日期,料理后事。现在又为此议,则人心已一天天地疏远,祖宗积累之业,陛下执政十二年的勤奋安抚之功,都当决定于这之中了。不知陛下也曾为此而深谋远虑了否?还不知在朝廷的大臣是否以此相告?

“《礼记》上说:‘父母之仇不共戴天,兄弟之仇不回兵。’现在陛下相信仇敌的阴谋诡计,而希望他们肯和议以缓和目前军事紧急的状况,难道不是有失于不共戴天,不回兵的道义吗?又况且派遣来的使者,以诏令谕旨的名义,以割地为主要目的,现在以不共戴天之仇与他们讲和,我急切地为陛下之举感到痛惜、伤心。或者是因为金国内乱,害怕我们偷袭他,所以说好话以作为缓延我宋大兵压境之计。假如果然是这样,尤其应当鼓舞我士卒之心,雪社稷之耻,哪里还有什么谈和的事情呢?”

又写书信给秦桧说:

“今北使在朝廷,天下人为之忧虑愤怒,假若和议一成,他日他们更强,我们日益困怠,侵略寻衅剥削,天下有成为金人奴隶的忧虑。近来,听说陛下以父亲徽宗、兄弟钦宗没有回返,降志辱身于九重之中已有一些年代了,然而,还是没有听说金人悔改过错,送还二帝于沙漠。接着梓宫崩问不详,天下之人为此切齿痛恨,金人如狼似虎贪婪吞噬的本性,不说即可见到。天下刚刚将以厚望寄托于相公,希望能够革除原来已有的妥协之议,难道你的意思是还要比已有的妥协之议更进一步吗?

“现在的上策,不如自治。自治的要点,内部则要进推君子,远逐小人。外部则要奖赏有功的,惩罚有罪过的,使皇上的孝悌通晓于神明,道德成于安逸强盛,不要以小聪明、小恩小惠而图取大功,则不胜感到很荣幸。”

所上奏疏及书信都没有得到回答,于是尹火享力求辞去新的任命。

绍兴九年(1139),尹火享以徽猷阁待制提举万寿观兼侍讲,又推辞,又上奏疏说:

“我的职责虽在劝讲,很少有什么新的发明,数月之间,疾病一个接一个,坐得优厚的俸禄,无补于圣上对我的赏识。先圣先师们曾经说过‘:陈明其力班列于宫殿之中,不能够胜任的就理应辞职。’这是应当离职而去的第一点原因。我起自贫寒之家,误被召用,守道的言论,表现于训词,而我贪恋宠爱荣誉,改变了平素志向,使朝廷非常重要的举动,得到了怀利苟且之人,这是应当离职而去的第二点原因。近来我曾不衡量分守,言论涉及国事,识见迂腐浅陋,用现在的状况来检验,已显出庸俗愚笨的痕迹,岂能合于时用。这是应当离职而去的第三点原因。我自从擢升为春官,未曾上任供职,因疾病请求去职,反而获得非常的迁升,有什么功劳,得以这样的受用?这是应当离职而去的第四点原因。按照本朝的法律典制,推测于礼经的规定,年龄到了七十岁,都应当辞官归居。现在我年龄已经到了,加上疾病,血气既已衰竭,不应再有所得。这是应当离职而去的第五点原因。我听说圣明的君主有崇尚仁义的欲望,匹夫有不能夺走的志向,现在我有五点当离职而去的理由,没有一点可以留任的道理,希望审查检核我多次的奏议,放还回归乡里而居。”

奏疏上后,以尹火享提举江州太平观。过一年告老还乡,转迁一官辞职归居。

尹火享自从升入经筵,即请求休养辞官,朝廷以礼相待留任他;张浚、赵鼎既已去职,秦桧在朝中当权,看到尹火享有关议和的疏奏与送给秦桧的书信,已有不乐之色,到这时,得到尹火享请求离职而归的上疏,于是不再留用他。绍兴十二年(1142),死了。

正是这一时期,曾从学于程颐门下的本有很多君子之人,然而,寻求性情直爽、弘毅、身体力行像尹火享这样的人大概很少。程颐曾以“鲁”应允他,又说:“我死后,能保持而不失掉我的学问的正统的人,是尹氏之儿子。”尹火享的言行记载以《涪陵记善录》一书中为详,有著作《论语解》和《门人回答》传存于世。

猜你喜欢
  列传第六十八 王敦 桓温·房玄龄
  列传第十二 王盟 贺兰祥 尉迟纲 叱列伏龟 阎庆·令狐德棻
  卷五十二·谷应泰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百三十七·李心传
  明英宗睿皇帝实录卷之一百六十八·佚名
  明武宗毅皇帝实录卷之一百九十六·佚名
  ◎庆祝会之活剧(割下辫发十余箩)·李定夷
  第五二谕光绪七年十一月七日一一二○七-一一·佚名
  四九六 谕内阁此次散馆庶吉士戴心亨等着分别授职其改部各员内原办书者仍兼馆行走·佚名
  七九 忌日酒·周作人
  日者列传第六十七·司马迁
  卷八十九·雍正
  卷第一百二十·佚名
  第一章 中原华夏文化之发祥【中国史之开始虞夏时代】·钱穆
  ●瀛海偕亡记卷上·洪弃生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危稹·唐圭璋

      稹原名科,字逢吉,号巽斋,又号骊塘,临川人。淳熙十四年(1187)进士,孝宗更其名为稹。调南康军教授。嘉定六年(1213),武学谕。八年(1215),诸王宫大小学教授。九年(1216),宗学博士。迁著作郎,进屯田郎官。十一年(1218),出知潮州,被论罢职。

  • 卷三十六·董康

      ○珍珠記   一名珍珠米■記。不知何人所作。記稱洛陽高文舉負欠官銀不能償。有王百萬年暮無子。■捨家財于十字街頭。救濟貧困。適遇文舉。奇其狀貌。邀之至家。以女金眞妻之。後文舉上京應試。得中狀元。適奸

  • 十八家诗抄·卷二十六·曾国藩

      李太白七绝七十九首  横江词六首  人言横江好,侬道横江恶。一风三日吹倒山,白浪高于瓦官阁。  海潮南去过寻阳,牛渚由来险马当。横江欲渡风波恶,一水牵愁万里长。  横江西望阻西秦,汉水东连扬子津。白浪如山那

  • 第三十七出 授计·陆采

    【骂玉郞】〔生上哭介〕心上人儿掌上金。翻做波间月。海底针。红颜皓齿暗消沉。没回音。怨悠悠血染罗襟。怕香骨怎禁。怕香骨怎禁。怎禁雨打霜侵。怕芳魂怎寻。怕芳魂怎寻。度不得万水千岑。猛判弃此身同鸩。早落得

  • 卷322 ·佚名

    舒岳祥 子瞻在惠州以十月初吉作重九和渊明已酉九月九日韵余去年以此日奔 去年十月吉,四山戎马交。 携家走万壑,惟恐草莽凋。 今日复此日,回睇龙舒高。 青黄杂远树,丹碧暧微霄。 黄华一斗酒,慰此两

  • 卷三十二 【无时代】·陈衍

    ●元诗纪事卷三十二 【 无时代】侯官陈衍辑赵永嘉金方所项平父于演李宗冽徐孟岳吴仁叔吴伯庆杨鹏翼张明侯友彰何有成刘渊郭正平文若李明中张孟张起靼鞑哑◆赵永嘉宝盖山诗刻○宝盖山诗刻

  • 列传第二十九·李延寿

    杨播 子侃 播弟椿 椿子昱 椿弟津 津子遁 逸 谧 谧弟 愔 燕子献 郑颐 杨敷 子素 孙玄感 素弟约 约从叔异 敷叔父宽 宽子文恩 纪杨播,字延庆,弘农华阴人也。高祖结,仕慕容氏,位中山相。曾祖珍,道武时归国,位上谷太守。祖真,河

  • 越绝卷第十五·袁康

      越绝篇叙外传记第十九   维先古九头之世,蒙水之际,兴败有数,承三继五。故曰众者传目,多者信德。自此之时,天下大服。三皇以后,以一治人。至于三王,争心生,兵革越,作肉刑。五胥因悉挟方气,历天汉。孔子感精,知后有疆秦丧其

  • 1929──中華民國十八年己巳·郭廷以

      1﹐1(一一,二一)   甲、國民政府蔣主席發表告國民書,希望於三年內以和平方法廢除不平等條約。   乙、國軍編遣會議開幕(事先馮玉祥曾建議先編遣各集團軍總司令部,依次及於總指揮部、軍部、師部)。   丙、勵志社成立

  • 卷第三十八·胡三省

    汉纪三十〔起旃蒙大渊献(乙亥),尽玄黓敦牂(壬午),凡八年。〕《王莽下》天凤二年〔(乙亥、一五)〕①春,二月,大赦天下。②民讹言黄龙堕死黄山宫中,〔晋灼曰:黄山宫在槐里。黄图:黄山宫在兴平县西三十里。〕百姓奔走往观者有万数。莽

  • 名山藏卷之五十二·何乔远

    晋江何乔远譔兵制记◆兵制记当高皇帝初定天下都于南京豸毚貅百万尽萃京师其时尚有征胡之役命将出师则大将军领之事定之后凯旋献俘朿手还第盖此时天子自为将而大将军若偏裨然巳则训练军士以卫京师

  • 一二五○ 贵州巡抚李庆棻奏查无《通鉴纲目续编》情形折·佚名

    一二五○ 贵州巡抚李庆棻奏查无《通鉴纲目续编》情形折乾隆五十二年十月初六日贵州巡抚臣李庆棻跪奏,为遵旨汇奏事。窃照《通鉴纲目续编》内《发明》、《广义》各条,有持论偏谬之处,钦奉谕旨,由内廷量为删润改补,发交直省

  • 八二五 谕内阁所有《美人八咏》诗并似此者一并从全书撤出·佚名

    八二五 谕内阁所有《美人八咏》诗并似此者一并从全书撤出乾隆四十六年十一月初六日乾隆四十六年十一月初六日内阁奉上谕:昨阅四库馆进呈书,有朱存孝编辑《回文类聚补遗》一种,内载《美人八咏》诗,词意媟狎,有乖雅正。夫诗

  • 一一·钱穆

    由此连带引申,可以说中国教育特所注重,乃一种全人教育。所谓全人教育,乃指其人之内在全部生命言。贯彻此内在全部生命而为之中心作主宰者,乃其人之心情德性。因此中国教育,比较上常忽视了一种偏才教育。人各有才,因才成学,各

  • 食货一三·徐松

    免役原书注云:「此本缺治平四年至元丰八年一卷。免役,副本。所缺见后卷六五之一,凡二十六页,以下全同。此卷惟文有小异同,更可互校。又淳熙至嘉泰凡二十一页,在一五八册内,卷六六之二一为前二卷,所缺其六六之三二,亦与二卷重复

  • 卷二十八·孔毓圻

    钦定四库全书幸鲁盛典卷二十八圣驾幸鲁恭纪二十韵翰 林 院 检 讨【臣】田成玉圣世隆师表明禋绍百王尼山勤景仰阙里溢辉光删述传难罄精微道不忘斯文悬日月于迈见羮墙翠栢桥门外香芹璧水旁鸾旂齐映日鹭序迥凝霜入庙

  • 牙医谋杀案·阿加莎·克里斯蒂

    “我们都是人——您偏偏忘了这一点。您说被您杀死的都是些傻瓜、罪人和废物,或者只不过是一个正派人——而且还有得是这样的正派人!这就是您跟我不一致的地方。因为在我看来,这四个人的生命正跟您的生命一样宝贵!我考虑的

  • 沈故·杨同桂

    地理考证著作。清杨同桂 (?—1896)撰。四卷。同桂字伯馨,通州(今北京通县)人。官至长春知府。曾任《吉林通志》分纂。有《盛京疆域考》已著录。同桂少时从官奉天,后宦游东北多年。是书成于光绪前期,约三万八千字。正文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