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卽位年

八月

8月11日

○戊子,上御勤政殿頒敎曰:

恭惟太祖草創洪業,惟父王殿下纉承丕緖,小心翼翼,敬天愛民,忠誠格于天子;孝悌通於神明。中外乂安,倉廩富實,海寇賓服,文治以隆,武威以振,綱擧目張,禮興樂備、深仁厚澤,洽於民心;隆功盛烈,溢於史冊,昇平之極,古所未有,垂二十年于玆矣。近以宿疾,倦于聽政,命予嗣位,予以學問疎淺,少未經事,辭至再三,竟不蒙允。乃於永樂十六年戊戌八月初十日,卽位于景福宮勤政殿,受百官朝賀,尊父王爲上王,母后爲大妃。一切制度,悉遵太祖及我父王之成憲,無有變更。屬玆盛禮,宜布寬條。自永樂十六年八月初十日昧爽以前,除謀叛、大逆、敺及殺祖父母、父母、妻妾殺夫、奴婢殺主、蠱毒魘魅、謀故殺人,但犯强盜外,已發覺、未發覺,已決正、未決正,咸宥除之。敢以宥旨前事,相告言者,以其罪罪之。於戲!正位謹始,以奉宗祧之重;施仁發政,方推渙汗之恩。

初,上遣知申事李明德,啓於上王曰:「願上尊號爲太上皇。」上王曰:「當以上王爲太上王,予爲上王。予非謙讓,以天倫也。主上欲孝於我,須從我言。」上王亦遣人曰:「太上之號,非予所敢當也。」於是,尊太上王之禮不擧。

○禮曹啓親詣上王殿進箋儀曰:

至日,槌鼓爲一嚴,通禮門設文武群官位於闕門外,文東武西相對,俱重行北上。文武群官,各具朝服。槌鼓爲二嚴,判通禮跪,啓請中嚴,文武群官俱集闕門外,兵曹陳大駕鹵簿於闕門外。槌鼓爲三嚴,諸衛之屬,各督其隊,入陳於殿庭,奉禮引文武群臣,就門外位,侍衛之官,各服器服,摠制以下左右侍臣,俱詣勤政殿西階奉迎。判司僕進象輅於勤政門前南向,千牛將軍一人執長刀立於輅前北向。知通禮在判通禮之前,通贊、舍人在知通禮之前。判通禮跪啓外辦,判司僕攝衣而升,正立執轡。殿下服冕服,乘輿以出,降自西階,樂部作,千牛將軍前執轡。殿下降輿升輅,判司僕立授綏,摠制以下侍臣挾侍如常。知通禮進當輅前跪,啓請車駕進發,俛伏興退復位。〈凡知通禮啓請,皆進駕前跪啓訖,俛伏興。〉車駕動,知通禮與通贊挾引以出,千牛將軍夾輅而趨。駕至闕門外,至侍臣上馬所,知通禮跪,啓請車駕小駐,敎文武侍臣上馬,判通禮前,承旨退稱曰:「敎可。」通贊、舍人傳唱,文武侍臣上馬。諸侍衛之官,各督其屬,左右翼駕,尙瑞官奉寶前導,摠制以下左右侍臣,夾侍於輅前。文武侍臣上馬畢,知通禮啓請敎車右升,判通禮前、承旨退稱曰:「敎可。」知通禮退復位。千牛將軍升訖,知通禮啓請車駕進發,車駕動,鼓吹作。其文武群官,在玄武隊後如常儀。車駕將至,文武侍臣下馬分立鞠躬。駕至殿門外,回輅南向,千牛將軍降立於輅右。知通禮進當輅前,啓請降輅,俛伏興還侍立,殿下降輅入幄次。通禮門分引文武群官就殿庭,文東武西,中心爲頭,異位重行北向立。判通禮導殿下,至殿門內褥位北向立,繖扇、華蓋在門外。判通禮啓請四拜,殿下四拜。通贊、舍人贊衆官四拜,在位者皆四拜訖,進箋讀訖。判通禮啓請四拜,殿下四拜。通贊、舍人贊衆官四拜,在位者皆四拜。判通禮導殿下,出就幄次,釋冕服。通禮門分引文武群官,出殿門外,服時服序立。車駕動,侍從如常儀。

是日,上具冕服乘輦,率百官詣上王殿,上謝恩箋曰:

聖君之命,謬及昏愚。臣子之情,曷勝駭愕?省循非稱,負荷奚當?伏念臣性資庸疎,學問淺近。嘗居東禁,恐未堪於承祧;袛奉兩宮,唯知謹於視膳。亦且昧於爲政,顧何足以治民,豈期眇躬遽受神器?玆蓋心敦慈愛,德著寬仁,謂迪後而貽謀,須傳祚而垂裕,遂令孱質,叨莅丕基,敢不仰思草創之艱,不遑寧處?又念付托之重,惟懷永圖。

退次釋冕服進見,上王曰:「當還藏義洞本宮,以待昌德宮畢役。」上還本宮。

○以朴訔爲左議政領經筵事,李原爲右議政領經筵事,劉敞爲玉川府院君,卞季良爲禮曹判書知經筵事,柳觀爲藝文館大提學知經筵事,卓愼爲禮曹參判同知經筵事,李之剛爲戶曹參判同知經筵事,李明德爲吏曹參判,河演爲知申事,元肅爲左代言,成揜爲左副代言,以司宰監正李隨爲同副代言,尹淮判承文院事經筵侍講官,鄭招判軍資監事經筵侍侍講官。訔、原、敞、觀、之剛皆兼世子師賓,故改除。初,上王旣傳位,謂上曰:「李明德爲知申事,雖未隔月,予已去官,明德亦當去官。主上曾學於李隨,今雖秩卑,可授代言。」故皆超拜。俗以秩滿遞官者爲去官。

8月12日

○己丑,遣李原告于宗廟曰:「積功累仁,肇造邦家,德深裕後,式至今休。父王纉承垂二十年,近以嬰疾,難於聽政,乃命涼德,嗣受大業。惟恐上不承於祖宗;下不副於臣民,辭至再三,竟不蒙允。乃於永樂十六年八月初十日,祇受大位,是用敢告。」

○上語河演曰:「予未知人物,欲與左右議政、吏兵曹堂上,同議除授。」演曰:「上王昔於景德宮,親與政丞趙浚等尙瑞司提調,同議除授。今殿下初政,與大臣議甚當。」上命召左右議政、吏兵曹堂上議,以許遲爲大司憲,許稠爲恭安府尹,朴光衍爲慶尙道水軍都節制使,鄭守弘爲右司諫,朴冠爲司憲執義,鄭其爲司憲持平。

○置封崇都監,以朴訔、李原爲都提調,朴信、許遲、許稠、李明德爲提調。將上上王及大妃冊寶,故設都監,掌其事。

○改司導爲別司嚴,以左牌爲左禁衛,右牌爲右禁衛。

○加設經筵官知經筵一人、同知經筵一人、侍講官一人。

○左右軍各加一司,而未有名號。至是以左軍新司爲龍奮,右軍新司爲虎牙。

○上命上王、大妃二殿諸道進上,悉仍舊供進。凡朝官除拜謝恩及拜辭、復命,詣上王殿肅拜。宗親、大小臣僚問安及私進上,亦仍舊例。

○以判府事李和英、摠制文孝宗爲左禁衛一番節制使,漢平君趙涓、同知摠制李植爲二番節制使,同知敦寧府事李湛、摠制柳殷之爲三番節制使。淸平君李伯剛、長興君馬天牧爲右禁衛一番節制使,平壤君趙大臨、摠制郭承祐爲二番節制使,都摠制李澄、同知摠制朴實爲三番節制使。摠制權希達爲司禁左邊節制使,摠制禹博爲右邊節制使,吉昌君權跬、同知摠制沈泟爲內禁衛一番節制使,宜山君南暉、同知摠制李順蒙爲二番節制使,唐城君洪海、同知摠制成達生爲三番節制使。都摠制李伯溫、同知摠制洪涉爲內侍衛一番節制使,都摠制盧龜山、摠制鄭耕爲二番節制使,都摠制鄭鎭、同知摠制田興爲三番節制使。又以長川君李從茂、都摠制趙秩、同知摠制河敬復爲三軍都鎭撫。

8月13日

○庚寅,上詣上王殿,召領議政韓尙敬、右議政李原,議奏傳位事于大明,皆曰:「請封世子時未蒙準,又遽傳位,朝廷以爲何如?」時朴訔以疾在家,遣河演就問之,訔亦未能定議。上王曰:「當更議之。」因命擇可專對者,爲謝恩奏聞使。乃以判漢城金汝知爲謝恩使,工曹參判李迹爲副使,刑曹判書趙末生爲奏聞使。

○上命於宗廟第四室及啓聖殿稱孝曾孫嗣王,宗廟第五室、文昭殿、健元陵稱孝孫嗣王,齊陵稱孝孫國王。

8月14日

○辛卯,上召領敦寧柳廷顯、領議政韓尙敬等及臺諫各一人,議奏聞事,議論猶未定,多謂:「當云患風疾,發作無時,不獲已以世子裪權署國事。印章冕服,不敢擅傳,伏候明降。」唯李原獨曰:「今年正月,中國使臣見上王無恙。且今旣請封世子,皇帝必遣使臣來,上王若不出見,朝廷必疑;若出見,必知病之非實。世子廢立未久,而遽爾傳位,事理顚倒,莫若姑稱疾,奏請傳位。皇帝假使不允,再請則必允。」上命河演以聞于上王,上王遣演于朴訔第問之,訔議與原同。且曰:「開國以後,上王始受誥命,事大至誠。今當授受大事,不可擅便。」演還啓,上王嘆曰:「予厭背上大瘇,去之欲速,此正事理難定處也。左右議政之言是也,然皇帝萬一不允,何以處之?本國非海內之國,自古不必奏請然後傳位。雖已承襲,皇帝不必怒,宜從衆議。」

○上命備禮行幸,則步甲士着甲,行首步行;常時行幸,則甲士以常服佩劍,行首騎馬以從。知申事河演等曰:「前例不可廢也。」上曰:「予隔一二日問安于上王殿,若常備禮,豈無弊乎?大抵事之有弊者,除之可也。」

○琉球國王二男賀通連遣人致書于左、右議政,獻丹木五百斤、白磻五百斤、金襴一段、段子一段、靑磁器十事、深黃五十斤、川芎五十斤、藿香五十斤、靑磁花甁一口、沈香五斤。回賜九升白紵布二十匹、黑麻布三十匹、白紬布二十匹、七升緜布四十匹、六升綿布百十一匹、五升緜布二百匹。令禮曹判書答書曰:

使至辱書,從審動履嘉裕。所獻禮物,謹已啓納。涉險修睦,敢不爲喜?仍將土宜,就付回使,不腆爲愧。

○倭人司正表沙貴率其國銅鐵匠來。

○上遣河演啓于上王曰:「父王昔爲太祖置一庫,專辦供上,此用古制也。今臣心以爲,以一國奉養兩殿,何必置一庫乎?仍舊令內資、內贍供上,正合於義。」上王曰:「主上言出至誠,合於事理,然專爲置庫,舊制也。承寧府古之內藏庫,帑物、奴婢俱足,以此庫屬之無欠。予於太祖亦然,從舊制可也。」演還啓,上曰:「雖置屬庫,令內資、內贍仍舊供上。」

○上定中宮號曰儉妃,遣河演啓於上王,上王曰:「主上好儉約,此號甚好,然字音不宜於號。」乃改以恭。

○司僕寺啓:「忠淸道沔川藏德串牧場,因旱水草枯渴,請移於唐津孟串。」從之。

○對馬島敬差官李藝啓:「火㷁碗口唯以銅鐵鑄造,而銅鐵我國所不産,因此火㷁碗口未易鑄造。臣至對馬島,於賊倭處,得中國所鑄水鐵火㷁碗口以來。請以水鐵鑄火㷁碗口,分置諸州鎭。」命軍器監試之。

○禮曹啓:「今將涓吉朔安胎,請依前例,立胎室都監,擇吉地。」從之。

○昭格殿請依前例,畫上卽位年直星,行醮禮,從之。

8月15日

○壬辰,上王親詣健元陵,行秋夕祭,兼告傳位,領議政韓尙敬、戶曹判書崔迤、禮曹判書卞季良扈駕。祭文曰:

嗟我皇考,至德如天。叨承丕緖,十有九年。身纏宿疾,難堪聽政。授位世子,俾專政令。向巡舊都,自春徂夏。且經令節,恨未奠斝。玆當秋夕,恭修菲薄。祗謁山陵,仰贍怵惕。兼告中情,竚布忖度。俯諒孝思,庶歆一酌。

○上遣長川君李從茂、右代言金孝孫、宦官金龍奇侍衛,仍獻酒饌。上王行祭訖,還駐駕野次,命金孝孫行酒。上王歡甚曰:「自春以來,今始解憂,今日下淚三度。予之子非不多,然不得具在眼前,一恨也。前日孝寧、忠寧朝夕出入定省,今忠寧爲國王,未得數見,二恨也。在位十九年,水旱之災,無歲無之,三恨也。」因賜從茂、孝孫、龍奇馬各一匹。

○禮曹請以上王傳旨爲宣旨,其不從宣旨者,以制書有違論罪,從之。

○上遣宦官朴春茂,賜讓寧大君禔酒肉及緜布、紬絹各十匹、布百匹。

○改順承府爲仁壽府,屬上王殿,府尹二、少尹、判官、丞、副丞各一,序恭安府之下。新置慶昌府,屬中宮,府尹、少尹、丞各一,序於仁寧府之下,竝隷吏曹。仁寧府依舊屬大妃殿,革府尹一。初,上遣知申事河演,將新置二府之意,啓于上王,上王以新設官職有弊不允,演固請,從之。

○以安天保爲左議政致仕,李枝爲領議政致仕,洪汝方、禹均爲仁壽府尹,南琴爲慶昌府尹,金峙知司諫院事,郭存中、鄭存誠爲司憲掌令,鄭宗本、權照爲左右獻納,李佐爲司憲持平,皇甫仁、河潔爲左右正言。天保,三韓國大夫人安氏之父;枝,度祖之孫也。

8月16日

○癸巳,上詣上王殿,還詣老上王殿。時,上王及恭靖王皆爲上王,故恭靖王稱老以別之。

○贊成事朴信詣上王殿問安,上王曰:「主上今在本宮,未得數見,是可恨也。卿須督役,使主上速還昌德宮。」又謂知申事河演曰:「予前日詣健元陵,路見禾穀不實,當有飢饉之憂。京畿之民則京城所儲可以賑之;全羅、慶尙、忠淸三道,稍有蓄積,亦可以救;咸吉道地連敵境,且復置慶源新徙人民,尤可慮也。其令政府、六曹議救之之策。」

○改謝恩使金汝知爲請承襲奏聞使,以安原君韓長壽爲謝恩使。

○命新除敎授官、敎導、萬戶、千戶在外者,除朝辭赴任。

○兵曹啓:「以三軍都事三人,分司義建府。」從之。

8月17日

○甲午,上視事,仍饋啓事宰樞及臺諫。

○司憲府啓:「臣等竊念,獄中一日,若度一年。且一人在獄,一家爲之愁苦。獄者,聖人之所重也,故必不得已身犯罪惡,乃可逮獄也。今善山所囚金制、定平所囚豆彦,皆非身犯,但以其子在逃,推其去處,累年滯獄,誠可痛心也。夫顧念父母,常懷戒懼者,君子之行也。爲惡之人,豈以父母爲心乎?其父母雖明知去處,父子之間,天理人情之至,現則必死,豈肯告之哉?如是而久滯於獄,無益於事。乞自今犯罪在逃者,關係社稷事外,父母妻子收繫考問,毋致累月。若終不現,則依律文,在逃獄成,明立文案,以待後日現身決罪,以廣好生之德。」上從之。

○老上王幸廣津院。院在城東漢水上流。老上王久病,以仁德宮陻隘,設帳殿山麓,以臨漢水。

○戶曹啓:「諸道損實踏驗,一依《經濟六典》,務令官民兩便,然守令以一身,收穫前遍審爲難。依近年已行之例,擇居鄕公廉品官爲委官,分遣踏驗。委官踏驗後,守令親審不中者,報敬差官覆審。其守令、委官以損爲實,以實爲損,以墾爲陳,以陳爲墾者,三品以上申聞,四品以下直斷論罪。」從之。

○禮曹啓:「上王殿門前立牌,令過者下馬。」上從之,因命老上王殿門前,亦立牌。

○平安道觀察使以博川城不宜風水,且有水災,請移置故基。黃海道觀察使以瓮津鎭城中無水泉,請擇地移築,皆從之。

8月18日

○乙未,上詣上王殿上壽,孝寧大君

猜你喜欢
  志第二 历中·沈约
  卷三百二十·列传第七十九·脱脱
  路史卷三十六·罗泌
  卷四十八·杨士奇
  卷之三百二十九·佚名
  ◎范郎屡赴天台约·李定夷
  第一一五札光绪五年八月九日一一三○六-九·佚名
  序·缪荃孙
  第五十册 天聪六年二月·佚名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七十八 列传七十八·纪昀
  钦定兰州纪略卷四·阿桂
  ●皇朝通典卷五十一·佚名
  卷十一·孔毓圻
  卷十五、欧人通商布教及和议之开始·黄鸿寿
  卷二十二·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四百五十一·陈廷敬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佩文斋咏物诗选卷四百五十一鸥类五言古古风          【唐】李 白揺裔双白鸥鸣飞沧江流宜与海人狎岂伊云鹤俦寄形宿沙月沿芳戏春洲吾亦洗心者忘机从尔游七言古【附长短句】弄白鸥歌   

  • 御选元诗卷二十五·康熙

    钦定四库全书御选元诗卷二十五七言古诗一耶律楚材和黄叶老人题献陵吴氏成趣园诗雪溪词干辉星斗纸蠧尘蒙诗一首湛然挥墨试续貂嗫嚅使人难出口丁年彭泽解官去遨游三径真三友悠然把菊见南山畅饮东篱醉重九献陵吴氏治荒园

  • 卷二十三·毕沅

      ◎宋纪二十三 ∷起玄黓摄提格正月,尽昭阳单阏六月,凡一年有奇。   ○真宗膺符稽古神功让德文明武定章圣元孝皇帝   咸平五年辽统和二十年   春,正月,庚子,辽主如延芳淀。   壬寅,帝谒启圣院太宗神御殿。初,太祖,

  •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九十四·佚名

    .TRS_Editor P{margin-bottom:15px;line-height:1.5;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DIV{margin-bottom:15px;line-height:1.5;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TD{margin-bottom:1

  • 庚寅十一月初五日始安事略·瞿元锡

    瞿元锡撰先是丙戌秋九月、延汀之变,传自东粤,彼中士大夫渐鳞集端州之江浒。时先太师内召未赴,停舟于此,将一年矣;与粤当事丁、吕诸公拥戴桂藩四子永明王即大位于肇庆,以明年丁亥为永历元年。未几,清兵入广城,皇舆西幸,寻驻跸全

  • 王景崇传·欧阳修

    王景崇,邢州人。他为人敏捷精明,善于巧妙的答辩,会侍奉主人。唐明宗镇守邢州时任命他当亲军将领,他后来常常跟随明宗,隶属于明宗麾下。明宗当皇帝后,任命他当通事舍人,历次升任为阁门使,凡是给方镇颁降传达诏令,监督军队出征打

  • 第六章 护国军中的青年军官·李宗仁

    一在将校讲习所停办之后,我们这批无职军官,奉令听候另派工作。明知等来等去总不会有结果的,因旧军各有其系统,门户之见甚深,我们不易插足,且我们新式军人也不愿置身其间。而新军究属有限,更无余额可以容纳我们。所以当我的同

  • 原序·郭良翰

    明諡纪彚编原序窃惟諡以易名节以壹惠国家盛典人品定论莫钜於兹法所繇来旧矣我明代兴清议尤毖列朝之圣神功德文武之节?勲猷内而宫禁外而藩封与诸异世遐服维是衮钺以为不朽顾谥议旧藏内阁文渊邃密外庭罕窥而亦向无刻本

  • 卷十·季本

    钦定四库全书诗説觧頥正释卷十    明 季本 撰唐郑氏诗谱曰唐者帝尧旧都之地今曰太原晋阳是尧始居此后乃迁河东平阳成王封母弟叔虞于尧之故墟曰唐侯南有晋水至子爕改为晋侯其封域在禹贡冀州太行恒山之西太原大岳

  • 神灭论译文·范缜

    有人问我说:“你说精神是会消灭的,怎样知道它会消灭呢?”我回答说:“精神和形体结合,形体和精神结合,不可分割,所以形体存在,精神就存在,形体衰亡了,精神也就消灭了。”问:“形体是没有知觉的称呼,精神

  • 晋楚城濮之战(僖公二十八年)·佚名

    ——仗越打越精 【原文】 夏四月戊辰,晋侯、宋公、齐国归父、崔夭、秦小子懿次于城濮(1)。楚师背郄而舍(2),晋侯患之。听舆人之诵曰(3):“原田每每(4),舍其旧而新是谋(5)。”公疑焉。子犯曰:“战也!战而捷,必得诸候,若其不捷,表里山河(6),必

  • 印度之佛教业与轮回·梁启超

    依一般人的常识,所谓生命者,以出生之日起,到死亡之日止,截头截尾,无来无去。从佛家的眼光看,人生若果是如此,那么,我们之出生乃偶然间突如其来,这便是“无因论”;死了之后,什么都没有,这便是“断灭论”。

  • 博山警语序·元来

    警乃醒觉之义,或云惊也。譬有贼瞰巨室,主人张灯夜坐堂皇之上,謦欬作声,贼惧不能便,稍尔昏睡则乘间而入,橐为之倾。故严城击柝,刁斗鸣辕,卒有变而无虞,以其警备于机先也。人有生死大患,乃万劫不醒之长梦,况亦为贼媒,日劫家宝,不有大

  • 总目卷第二·智旭

    阅藏知津总目卷第二 北天目沙门释智旭编次 方等密咒部 又二一经二仪轨 一密咒经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十卷) 羔佛说一切如来真实摄大乘现证三昧大教王经(三十卷南作十九卷北作十七卷) (南如松

  • 阿毗达磨识身足论 第十一卷·佚名

    阿毗达磨识身足论 第十一卷提婆设摩阿罗汉造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杂蕴第五之一嗢柁南颂杂蕴初染次所识色颇有受心世间无间缘增断善染分见缘界后了别有六识身。谓眼识耳鼻舌身意识。五识身唯能起染。不能离染。意

  • 节侠记·许三阶

    明代传奇剧本。许三阶撰。《远山堂曲品》著录。取材于唐人小说《裴伷先传》(见《太平广记》卷147)。写唐武则天时,太仆寺丞裴伷先,因反对武后称帝,立诸武为王,上书面陈得失,被廷杖1百,流放岭南。裴在南中娶流放官员卢用藏女

  • 我的自传·梁漱溟

    梁漱溟,20世纪中国最具独立风骨的思想家、社会实践者。主要作品有《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乡村建设理论》《中国文化要义》《人心与人生》等。本书是梁漱溟最完整的自传。讲述了他一生知行合一,以“认识老中国,建设新中国

  • 竹窗随笔·祩宏

    三卷。明·云栖祩宏撰于万历四十三年(1615),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一说十年)刊行。《大藏经补编》则收有金陵刻经处之刊本,内分《随笔》(即《初笔》)、《二笔》、《三笔》三部。本书系云栖祩宏晚年的随笔文集。其中,《初笔》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