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博山警语序

警乃醒觉之义,或云惊也。譬有贼瞰巨室,主人张灯夜坐堂皇之上,謦欬作声,贼惧不能便,稍尔昏睡则乘间而入,橐为之倾。故严城击柝,刁斗鸣辕,卒有变而无虞,以其警备于机先也。

人有生死大患,乃万劫不醒之长梦,况亦为贼媒,日劫家宝,不有大觉之雄痛语警醒,则终身醉梦,了无悟日,非但睡时做不得主,即白昼开眼,魔语尤甚。故博山大师乘悲愿力,来作大医王,用一味伽陀,遍疗狂狷业病,故有示禅病警语五章,直捷简当,把参禅骨髓中病都说透过,其开示做工夫语,最为吃紧,真是禅门一种切要新书,亦救世之金丹九转也。

夫禅也,假名无体,何有病乎?盖参禅人多起执情谬解,被心意识哄杀,不向机境上求,便向学解中讨,或被古人言句碍膺,或向死水里浸杀,或坐在无事甲里;不是灵利心死不得,便是痴着心转不得,故命根难断,生灭宛然,通身都是我病,非是禅有病也;甚则成枉着魔,佛亦不可救,此名业病,亦非禅病也;假饶死得种种心,不肯做工夫与法身理相应,不曾踏着向上关捩,坐在饭箩里轻安自在,只个轻安正是禅病。故僧问古德:如何是清净法身?德云:无量大病源此语,如栗棘蓬,吞吐诚难。古人从真参实悟中,病过一番来,其垂手处自不乱下针锥,要个绝气息识痛痒底汉,方肯诊视。是以识病乃能去病,调己然后调人,可谓三折肱为良医欤。

博山大师自来参究此道,极是融通,凡有言句,皆中肯綮,非故为高妙玄着之谈,使人不知,乃平日亲证实履境界,见到说到,行到用到;其义理精明,辨才无碍,所以快说禅病,如握秦宫玉镜,照见群僚肝胆,一毫隐讳不得。古今踞曲盝床,称善知识说禅者,如师之妙罕俪然。

禅病最难说,说亦不能尽,何哉?病即法身之病,法身无数,病宁有极?善救法身病者,以病为妙剂,以病为家常茶饭,以病为贴肉汗衫,在善葆之而已。古人于病假中游戏而为佛事,盖看破法身无主,病自霍然。故洞山道:“老僧看时不见有病,特由妄想执着,故禅病竞生”。昔佛说楞严,五蕴魔事及外道遍计,即是今人禅病中事。然着即成魔,计则名外,不着不计亦为病,所以云:“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法华云:有一导师,善知通塞险难道路,故能导彼众人,前至宝所。

然则大师此书,正末世舟航,初心径路,岂但有益于今日,亦有补于将来。决欲参禅做工夫,求大悟门,肯细观此书,大有相为作略:能使疑情发不起处发起,病根点不破处点破,如披沙露宝,要渠自取,如开雾见天,使人不迷;截路中有出身之路,死句里有活人之句,如圆珠走盘,不滞一语。其妙用如此,人人知此用心,可以坐睡见道,不费许多草鞋钱,直到大安乐田地,与佛祖同一鼻孔通风。有能以此自警者而警众,复以此自愈者而愈人,亦名现在医王,使祖师命脉流通,国脉与慧脉并固,庶不负大师垂示之方便愿力云尔,是为序。

万历辛亥岁孟秋月信州弟子刘崇庆和南题

猜你喜欢
  诸寺方丈暨众耆宿请启·如玺
  瑜伽师地论卷第二十一·玄奘
  卷第二十二·白岩净符
  破山禪師語錄卷第十二·海明
  华严经探玄记卷第十三·法藏
  卷五十四·彭绍升
  第二十二卷·佚名
  祖师道影传赞记(附)·德清
  虚堂和尚语录 第九卷·智愚
  法华玄义释签卷第三·湛然
  重刻宗范序·钱伊庵
  卷第十一·佚名
  卷第八·元来
  方外之交·佚名
  卷一百七十六·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卷四百四十七 列传二百三十四·赵尔巽

      丁宝桢 李瀚章 杨昌濬 张树声 弟树屏 卫荣光 刘秉璋 陈士杰 陶模 李兴锐 史念祖   丁宝桢,字稚璜,贵州平远人。咸丰三年进士,选庶吉士。母丧里居,遵义杨隆喜反,斥家财募壮士八百捍乡里,战始不利,继获大胜。服阕,会苗、

  • 卷之四百九十八·佚名

    光绪二十八年。壬寅。夏四月。辛卯朔。享太庙。上亲诣行礼。  ○诣宁寿宫乐寿堂。问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皇太后安。翌日如之。记注  ○以助办教案。赏山东教士安治泰、头品顶戴。陶万里、三品顶戴

  • 卷二十·曾巩

    钦定四库全书 隆平集卷二十 宋 曾巩 撰 外国 契丹耶律隆绪年十二嗣其父明记位明记伪号景宗初名舒噜德光之子也唐初契丹八十余年未常寇边通天时李尽忠始陷营州明年总管杨元基以奚军攻溃其衆至

  • 龚元祥传·张廷玉

    龚元祥,字子祯,长洲人。乡试中举,崇祯四年(1631)为霍山教谕,为人品行端正,以传授孔孟之教为己任,与训导姚允恭友善。八年,农民起义军攻陷凤阳,元祥同县令共同守御。义军突然而至,县令逃跑,元祥督率士民坚守。有人劝他逃避,他说:“

  • 晋纪十三 中宗元皇帝中太兴二年(己卯、319)·司马光

    晋纪十三 晋元帝太兴二年(己卯,公元319年) [1]春,二月,刘遐,徐龛击周抚于寒山,破斩之。初,掖人苏峻帅乡里数千家结垒以自保,远近多附之。曹嶷恶其强,将攻之,峻率众浮海来奔。帝以峻为鹰扬将军,助刘遐讨周抚有功;诏以遐为临淮太守,峻

  • 第十四章 刑措·梁启超

      孔子曰:“必也使无讼乎!”太平之世,治至刑措,乃为至治。伤哉乱世也!人民之生,恶质愚性,触刑犯网,刻削肌骨,断绝躯体,殃被亲族;若其损害廉耻,败坏风俗,浸薰天性,尤其大者矣。夫原人之犯罪致刑,皆有其由。夫人之生而有

  • 卷三十一·康熙

    钦定四库全书日讲礼记解义卷三十一内则饭黍稷稻粱白黍黄粱稰穛此言诸饭之品也黍粱有黄白二种下云白黍则上黍是黄黍也下云黄粱则上粱是白粱也穛是敛缩之名以生获故其物敛缩也人子以饮食为奉养其制不可以不悉饭者食之本

  • 卷二·严粲

    <经部,诗类,诗缉> 钦定四库全书 诗缉卷二 宋 严粲 撰 召南    国风 说已见周南【释文曰召在岐山之阳扶风雍县南有召亭○朱氏曰今雍县析为岐山天兴二县未知召亭的在何县】 或谓召南诸侯之风为太王王季之化故曰

  • 卷六十九·佚名

    △初分无所得品第十八之九舍利子,布施波罗蜜多无染亦无散失。净戒安忍精进静虑般若波罗蜜多无染亦无散失。舍利子,四静虑无染亦无散失。四无量四无色定无染亦无散失。舍利子,八解脱无染亦无散失。八胜处九次第定十遍处无

  • 掌中论一卷·陈那

        陈那菩萨造    三藏法师义净奉 制译  论曰。谓于三界但有假名。实无外境。由妄执故。今欲为彼未证真者。决择诸法自性之门。令无倒解故造斯论。颂曰。  于绳作蛇解  见绳知境无  若了彼分时  

  • 大乘掌珍论卷上·清辨

        清辩菩萨造    大唐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普为饶益一切有情。正发无上菩提大愿。等观世间。常为种种不正寻伺。纷扰暴风乱心相续。邪见罥网之所罥网。生死樊笼之所樊笼。无量忧苦毒箭所射。诸有所行皆

  • 习读仪·佚名

    古人云业精于勤荒于嬉今之人少有自勤非策而勤之则不能精于业也古来学肆春秋长讲令止於夏中以了故事制后三日祈祷毕四日斋前住持启讲又三日首座宜启晚讲五日初去便乃习读挂习讲牌於法堂每至参前上殿后住持令行者打静钟

  • 定山集·庄昶

    诗文集。明庄昶(1437—1499)撰。十卷,补遗一卷。昶字孔旸,江浦(今属江苏)人。成化进士。授翰林检讨。因疏谏内庭张灯忤旨,谪桂阳州判官。寻改南京行人司副,以丁忧归。卜居定山二十余年,学者称定山先生。弘治间起为南京吏部

  • 元宪集·宋庠

    又名《宋元宪集》。诗文别集,北宋宋庠(996—1066)撰。三十六卷。庠字公序,初名郊,安州安陆(今属湖北)人。后迁开封雍丘(今河南杞县)。天圣进士,曾任平章事、枢密使,被包拯弹劾,出任地方官。与弟宋祁并有文名,时称“二

  • 致萧军·萧红

    1932年,萧红结识萧军并开始共同生活。1936年7月,因与萧军在感情上出现裂痕,为了求得解脱、缓解矛盾,萧红只身东渡日本。1938年两人彻底分手。本书多是萧红在日本给萧军写的信。

  • 大庄严经论·佚名

    亦称《大庄严论经》、《大庄严论》、《大庄严经》等。佛教论典。古印度马鸣造,后秦鸠摩罗什译。十五卷。由九十一章组成,内容包括佛本生故事、寓言故事、史传故事、譬喻、因缘谈等等,主题是关于佛教的种种宗教实践问题,诸

  • 孙多耶致经·佚名

    一卷,吴支谦译。梵志自谓日三浴,啖果,饮水,行胜沙门。佛为说二十一恶行,不得受好衣食,及说洗心垢法。彼即出家得道。

  • 瑜伽师地论略纂·窥基

    凡十六卷。唐代窥基撰。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三册。又作瑜伽师地论略纂疏、瑜伽论略纂、瑜伽钞。本书系法相宗主要经典瑜伽师地论之注疏。内容初依最胜子等之瑜伽师地论释载七言七行之归敬颂,次立所为、所因、宗绪、藏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