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十年

(乙卯)十年大明嘉靖三十四年

春正月

1月1日

○丁酉朔,上率百官,行望闕禮後,陳賀于兩大妃殿,仍受百官賀。

1月4日

○庚子,上召對。

○憲府啓曰:「近來人心頑暴,無所不至,少有嫌怨,輒思報復,若不能於其身報之,則必掘發父母之墳,以快其心。八道之中,全羅如此,前者旣發府院君林百齡父母之墳,而辛亥年間,又發知事金麟孫父母之墳。當時或治或不治,故此習尙存,又發參議尹仁恕之父墳。〈仁恕,時爲承旨,聞其父墳被發,將往省啓曰:『臣有嫌怨之人。必此人所爲也。』上命推鞫焉。〉一道之習如此,不可不痛治,以革其弊。而南原囚人丁詮掘毁仁恕父墳及匿名書事,旣爲一一承服,而及捧結案之際,恐被一罪,還爲隱諱,故反爲老獄,至今不決。請令本道觀察使,速爲取服,以定其罪。」答曰:「可。」〈史臣曰:「此雖全羅風俗薄惡之所爲,而未必不由其人怙勢縱恣,以取仇怨之所致也。然則其人之行事,從可知矣。」〉〈史臣曰:「仁恕以己之仇,禍及於旣死之父,則當反躬自罪,號慟不暇,而反欲逞快私怨,至於仰達聖聰,其無狀甚矣。」〉〈史臣曰:「仁恕謟邪陰回,狡猾無狀,因緣內附,遞事權奸,作爲鷹犬,流毒搢紳,釀禍朝廷,人皆痛憤。」〉 ○觀象監啓曰:「去十二月二十五日,日兩傍虹見,而當該官慢不致察。請推考。」傳曰:「可。」

○申時,太白見於未地。

1月5日

○辛丑,賑恤廳啓曰:「飢民等,雖以粥糜救活,而若不給衣以禦寒,則將至凍死,故去冬極寒之時,敢以造給衣服啓請,而今者纔經歲除,日氣向暖,不必爲之。然正二月間,亦或有苦寒之時,恐未預料也。」傳曰:「日氣雖向暖,而不無復寒之理。飢民若至於凍死。則殊非救恤之意。戶曹公事,勿爲擧行。」

○以李仲虎爲藝文館檢閱。

1月6日

○壬寅,辰時,日有重暈,各有戴,內暈有兩珥,其色皆內赤外靑白。又有氣如虹作環,貫至內暈,色白。巳時,日有重暈,內暈,有戴兩珥,外暈,有冠,其色皆內赤外靑白。又有氣如虹作環,貫于兩珥,至日左右,色白。

○傳于政院曰:「近觀外方書狀,或地震或雷動,予甚憂焉。今日觀象監書啓,日變或重暈,或有戴冠。至爲驚愕。不知將有何應而然也。令弘文館,考諸往籍以啓。」

1月7日

○癸卯,弘文館副提學鄭惟吉等上箚曰:

伏以殿下,因日變之奏,卽令臣等廣求前事。臣等謹稽往喋,開錄以啓。卽此以觀,則雖其爲變不同,爲應亦異,大槪多出於衰世,而時君世主,迷不之悟,終致覆敗,誠可畏也。今殿下知所以戒懼,而訪及臣等,殿下之心,豈但欲見載籍之陳言乎?蓋必有所望於臣等,而求所以應災之道也。臣等亦不敢只摭往事,以塞殿下之敎也。夫災不虛生,必有所召,隨其戒忽,休咎以應。漢儒仁愛人君之說,信不誣矣。近來冬雷地震,黃霧四塞,凡所謂大異,倂出一時,而終有此變,上下之心,孰不遑遑?然責災於天,不若責災於人;畏災於言,不若畏災於心。苟求致災之由,不難應災之道矣。殿下當遇災之日,篤弭災之誠,顧於聖衷而內省,參之人事而反隅,政令之間,慮有不一,聽納之際,恐有未盡,懼廉恥之不勵,念冤枉之或多,不唯察之於目前,而亦必思之於慮外,不唯求之於輦轂之下,而亦必周之於海隅之遠,大而朝廷之得失,小而閭閻之苦樂,莫不覃思而極慮,則災之所生,自有其由,災之可弭,豈無其道?大抵陰盛陽微,自然之勢也;見下應上,不爽之理也。比來異端日盛,正道不行,邪之勝正,猶陰抗陽,抱珥、虹霓、暈氣、冠戴,莫非天地間陰邪之氣也。安得不犯於衆陽之宗乎?嗚呼!自古人君,孰不知遇災之可懼?人臣進言,亦非不足,而皆不過視之以尋常文字間,安望其應災之得其實乎?此所以變愈多而應愈慘也。伏願殿下,更加省念,飭身正事,以答天譴,則轉災爲福,端在此機。

答曰:「觀此箚辭,所論當矣。予以否德,叨承丕緖,夙夜憂懼,已非一載,而衆災不絶之餘,今又日變非常,予甚戰悚,罔知攸措。天人一理,顯微無間。人事失於下,則天變應於上,豈無所召而然乎?是予闕政之致也。更加留省焉。」

1月8日

○甲辰,上親傳宗廟、永寧殿春享大祭香祝。

○未時,大白見於巳地。

1月9日

○乙巳,上親行春享大祭于文昭、延恩兩殿。

1月10日

○丙午,傳于政院曰:「招通事崔世恊,中原一路所聞問啓。且去十月晦間,皇帝未寧,召太子入侍宮中云。然則已封太子乎?裕王、慶王出入,故如是言之乎?詳問之。」世恊書啓曰:

臣入遼東路,見一老人,問中朝事,答曰:「朝廷時無事,但去十月,已封太子」云。臣到遼東,詣都司,尋見禮房吏,詳問其事,答曰:「去十月晦間,皇帝未寧,再三召太子入內,故道路傳言,封太子,然實未冊封也。」又問曰:「所謂太子,誰也?」答曰:「裕王也。」

○三公以災變,請免其職,不允。

○左參贊任權,以年七十,禮當致仕,製箋以進,懇乞其退,傳曰:「卿以三朝舊臣,氣力不至衰耗,重大之責,惟老成然後能任。勿辭。」

○知中樞府事鄭世虎,以年七十,禮當致仕,上箋乞退,傳曰:「先朝舊臣,守父王之陵,功亦重矣。況氣力不至衰耗,豈可循例而辭退乎?卿其勿辭,輔予涼德。」

○三公及備邊司堂上,同議啓曰:「濟州措置事宜,時方磨鍊書啓,而但濟州有事,則加里浦僉使當先入援。時任僉使金滌有濕證,不合於緩急之用。請遞,以他可用之人差送。且加里浦僉使入援之後,不無繼援之慮,全羅邊鎭,亦有警急之憂,則邊將可當之人,不可不預備,而見在武臣堂上,可用之人乏少,侍衛諸將,亦不可缺員,堂上以上罷職武臣中可用之人,量宜起用何如?若起事之後,則窘迫難於措置,故敢啓。」答曰:「如啓。」

○三公及備邊司、兵曹同議啓曰:「罷職武臣可敍用者,金景鍚、李世麟、朴海、申鍾四人,而前府使柳淑,亦可用。然以永不敍用受罪,非下所敢擅便,故不敢書啓。」答曰:「知道。」

1月11日

○丁未,憲府啓曰:「臣等見備邊司措置濟州之事,可謂詳盡而無遺策矣。然人之所見不同,亦不得不達矣。夫軍之所恃以戰勝攻取者,全在於糧食之足。古之用兵者,必先備糧,其勢不可不如是耳。今者濟州連年失農,倉庫虛竭,況經大變,無以爲計,則全羅之倉米,不可不輸也。今以甲寅年奴婢身貢,換米以充給,當此凶荒,勢難督納,假曰盡納,必經旬月,非所以應倉卒之變也。有名無實,莫過於此。議者以爲:『全羅沿海倉庫所儲之米五六千石,劃令輸轉于海南,濟州牧使入去時,使卽輸去。如有落後者,亦令督送,而以貢布所換之米,充給出穀之邑,則於彼於此,兩無妨礙。況以勢論之,則連陸之邑,督納換布之米甚易,而不似濟州之遠隔滄波,難於督納也。且一應受祿之軍,在外方者,不能趁時受祿,例賣於京中買祿之人,故國雖給祿,而軍士所得,不過尺布而已。今者計其外方軍士所受米之數,除全羅道田稅上納之數,納于海南,送于濟州,而軍士則從市直從自願,或以外方木綿,或以京中木綿充給,則其於公私,兩爲便益。』大抵州郡之米,皆雜以糠粃沙土,一石之中,可食無幾。以此充數而給之,欲軍士之飽食無飢,豈不難哉?今世之事,有名無實,萬事皆然,而米石尤甚,州倉所謂可食者,皆非可食者也。方當戰酣之際,何暇舂正?況縮元數,亦難舂正?持無實之米,禦方張之寇,縱望士卒之盡力,其可得乎?方今禦寇之策,足糧爲上。且濟州有變,則加里浦僉使救援事,備邊司已議定矣。然寇之强弱,亦難遙度。僉使入歸之後,勢難獨救,則不可不又有繼之者矣,而若稟于朝廷而爲之,則必經旬日,事必稽緩。直待濟州及加里浦之報,次次入去事,亦不可不預爲之計,詳悉處置也。且濟州燔柴,則日晴之時,可見於黃魚川等處云,近來烽燧之事,全廢不擧。今若復踵前習,則雖燔其柴,萬無可援之理。別定水使軍官,逐日看望事,不可不別爲措置也。況且近來,濟州牧使,專不擇人,付之於貪黷之手,極其侵虐,故其民怨之曰:『寧死於倭奴』云。以此見之,民生之困苦,可知矣。至於大靜等縣,見存民不過五六十餘戶云。今不十分救活,以回其樂生之心,瓦解分崩,何待賊人之來侵乎?若使新牧使赴任之後,條陳其弊,朝廷另爲蘇復之策,則濟州可以無患矣。大抵濟州,邈在滄溟之外,風帆往來,尙爲一日之程,則脫有緩急,何能馳報於朝廷乎?況倭奴之來,必待風順,則戒嚴之時,正在春夏之交。今月將半,而二月甚近。二月望後,便爲風順,凡爲措置,必須不計晝夜,然後可以及矣。古人曰:『居安思危,有備無患。』豈不然哉?請以此意,議于大臣而處之。」答曰:「濟州措置事,當於新牧使金秀文未發之前,遣史官,收議于三公及兩府院君處。」

○大司諫李夢亮等上箚曰:

伏以主上殿下,臨御往十載,敬天勤民,無所不用其極,而休祥不臻,妖孽疊見,天災、時變,草木、蟲鳥之妖,無歲無之,日以日甚,雖古亂亡之世,未有如此之極。加以水旱之災,近年尤劇,湖嶺二南,國之根本,所恃以爲固者也,井里蕭條,田野荒蕪,飢饉之餘,見之慘目。以殿下仁孝畏天之誠,宜致天心之底豫,而天不悔禍,禍患弘多。迄于去年,秋冬失序,寒暖不中,金星抗陽,黑霧漲空,花卉亂發,震霆交作,野雉入市,草種如雨,皆非佳兆也。況北方鎭堡,農牛皆斃,湖嶺之間,麥苗皆凍。飢餓濱死之民,矯首開喙,以待新穀,而今若此,豈不寒心哉?豈民之厄會,適値流行之機,非人力之所可圖免歟?將民之自絶于天,而天亦厭之醜之而不救之歟?抑天之仁愛,而警戒之,使殿下,震懼惕慮,無少間斷,以底於治歟?是未可知也。今年春首,大陽示咎,重暈、雙珥、虹霓、冠、戴,無所不有。日者,衆陽之宗,正月,一歲之元,而陰邪不正之氣,抗冒至此,憂虞之象甚矣。殿下特命儒臣,博考古事,欲以應答天譴,臣等聞之,不勝感激。夫常人之情,始而懼,中而衰,終而安。今殿下遇災之懼,可謂誠矣,恐有少怠於遇災之後。宮火之災,在於去歲,而今以丹艧之飾爲泰,犯斗之彗,見於前年,而遽以舍度之退爲常,何足以回天而轉災乎?今者土木纔罷,倉儲虛竭,南北失和,邊警驛騷,儒術不振,異敎日盛,陰盛陽衰之證,固足以召災而致禍矣。伏願殿下,尊儒術納諫諍,闢異端節財用。雖在停講之日,必擇溫涼之朝,廣接賢士,通達下情,天心庶乎其可回矣。不然,天怒民怨,逾起而逾甚,禍亂之作,恐無日矣。伏願殿下留神焉。

答曰:「予以眇末之資,承祖宗付托之重,恒懷戰兢之志,于今十有餘載,而衆災連綿,層出疊見,今又日變非常,予心憂懼,罔知所措。人事有失,上天示變。是予不能仰答天譴之所致也。箚辭當留念焉。」

○以尹元衡兼領經筵事,洪暹爲禮曹判書,趙士秀爲工曹判書。

○未時,太白見於巳地。日微暈,兩珥,色白。白雲如氣三道,自坤方指南方布天,漸移天中而滅。又白雲一道,自乾方指東方布天,良久乃滅。又白雲三道,自乾方指艮方布天,暫時而滅。

1月12日

○戊申,傳于濟州牧使金秀文曰:「濟州措置之策,備邊司會議時,已得參聽,而其地屢經大變,百姓軍士凋殘已極。且近來災變連緜,若措置失宜,則不得安保其生,各別撫恤軍民,防備諸事,盡心措置可也。」

○領議政沈連源、左議政尙震、右議政尹漑議:「全羅道甲寅年奴婢身貢作米者,初爲救荒設也。其受敎行移已久,雖未盡納,想必收納已多。其已納之數,與各官倉儲米豆,厥數甚多,若以全羅田稅,準其數納于海南,送于濟州,則京中經費,必不足,恐難施行。倭寇萃于濟州,兵力不能獨當,則加里浦僉使,當先赴援,此亦勢難獨救,則亦當有繼援。沿海守令及兵、水使、虞候,有弓力勇敢者,擇差預定,繼援將直待通報,領兵入援事,令備邊司,節目磨鍊知會爲當。黃魚川伏兵處,瞭望燔柴事,令邊將,另加措置亦當。」傳曰:「臺諫所啓軍糧措置事,依議得爲之。」

○日微暈。夜,白雲如氣,自坤方至巽方布天,暫時而滅。

1月13日

○己酉,上召對,御夜對。

○未時,太白見於巳地。夜,黑雲如氣,自西方南方布天,良久乃滅。月暈。

1月14日

○庚戌,日暈。

1月15日

○辛亥,日出時,日上赤氣直立,如一匹布許,良久乃滅。

1月16日

○壬子,未時,太白見於巳地。

1月17日

○癸丑,辰時,有氣若霧若塵,蒙冒南方,西方,漸移北方。東方,巳時消散。

○慶尙道慶州地震,屋宇微動,暫時而止。〈史臣曰:「地道宜寧,而至於震動,變異孰甚焉?非但此一州,慶尙一道,大槪皆震,視他道特甚,天意安在?可不懼哉?」〉

1月18日

○甲寅,太白見於巳地。

1月19日

○乙卯,慶尙道救荒敬差官李友閔狀啓。略曰:

自秋徂冬,不雨無雪,兩麥枯損。百萬生靈,末由救活,坐視其死,極爲寒心。移粟賑救,不可不速。

傳曰:「令該曹,急速措置。」

○上御夜對。

○日出時,日上有赤氣,如一匹布許,須臾而滅。夜,月微暈,兩珥。南方如雷聲一度。

1月21日

○丁巳,夜,東方、南方,如火氣。

1月22日

○戊午,下書于全羅道觀察使兪絳、慶尙道觀察使權轍曰:

聞本道,冬前無雪,寒氣倍甚,歲後少雨,寒氣猶嚴,秋耕兩麥,枯損甚多云。哀我赤子,何以爲食?卿其申勑列邑,春麰、黍粟,倍前耕種。

○以李彦忠爲弘文館校理。

○黃海道鳳山,有女一乳産三兒。

1月23日

○己未,諫院啓曰:「赴京頻數,非徒我國之弊,中原一路,亦甚苦之。況連年凶荒,一路艱苦,必倍於前。今此謝恩使,若兼於聖節使之行,則可以少舒彼此之弊。請議于大臣定奪。且降勑欽賜,固是盛事,敬迓修謝,禮所當然。但今天災時變,層出疊見,流離轉死之狀,所不忍聞。當此荒政方急之時,竝擧文具,實所未安。本國受賀,外方進箋,幷宜命停,以答天譴。」答曰:「受賀進箋等事如啓。聖節兼行事,收議于大臣。」

○海氷。咸鏡道沿海郡縣醎水,或二三里、或四五里,人馬通行,近古所無云。〈史臣曰:「春秋二百年間,所書災變備矣,而未有言海氷者。此古所罕有之變。豈陰邪不正之氣長,而陽明公正之道將消盡歟?未知天意之所在,深可懼哉!」〉

1月24日

○庚申,三公議:「事大禮重,凡遇恩命,遣謝宜速不宜遲,前歲不熟,上國亦甚,使臣往來,實非其時。然所重在禮,不暇計弊。一行中不緊者,減却勿遣,則弊小袪而禮亦行矣。」答曰:「依議爲之。」

○上御晝講,講《大學衍義》。上曰:「文學淸修之士十八人,誰也?」侍讀官睦簷歷擧虞世南等十八人以啓。至『正直難親,謟諛易合』之語,典經李龜壽曰:「自上於群臣之言,順于耳,則以謟諛易合爲戒,逆于耳,則以正直難親爲念,則君子小人之邪正,可知矣。」

○上御夕講。

1月25日

○辛酉,命右議政尹漑等,考講讀書堂官員所讀書,吏曹佐郞金弘度等三人,賞賜有差。

○日微暈。

1月26日

○壬戌,上視夕膳于文昭殿。

1月27日

○癸亥,司僕寺啓曰:「箭串牧場,每年不計豐凶,調發畿民,設槊場、土城,而雨水時,旋卽漂毁,場馬散逸,每秋發軍尋捉。畿內失所,皆由馬場。壬子年間,大臣、兵曹同議具由啓請,募民償役,築石城於一面。其後逸馬之弊,視前倍減。今亦依壬子年受敎,司贍寺綿布,令戶曹,隨本司所報量給,募民償役,繼築石城,則不煩各官,不勞編氓,僅過三年,其功可訖。」答曰:「如啓。」

○上視夕膳于延恩殿。

○日微暈。

1月28日

○甲子,上御朝講。大司憲尹春年曰:「國家設觀象監,欲其候察災變也。小臣冒忝提調,使下官不能盡其職事,臣之不職也。古者看星之官,皆造給毛裘者,使之達夜看望也。依古例造給,則豈不盡其職乎?」領經筵事尹元衡曰:「近來僧徒復興,勢至滋蔓。在祖宗朝,雖有崇奉之事,非如今日之比。內願堂寺刹,遍滿諸山,憑藉恣橫,凌辱士大夫,抗衡土主,無所畏憚,人不敢下手。僧徒至於立標,而禁樵蘇、稱齋所,而逐儒生。人皆知上之不惑,而咸曰:『慈殿之所爲,不敢違也。』然亦時時以經席所啓之言,幾諫可也。」〈史臣曰:「元衡因侍講,語及僧徒之弊,極陳無隱,而至於自己諂佛徼福,如恐不及,安金像於龕中,朝夕膜拜,飯僧尼於齋日,布施衣帛。輦黍粟散之於山谷水底者,欲其施及蟲魚也。至於慈殿之崇奉,皆元衡從曳而導之者。所行如此,安能格君而諫止乎?」〉 ○上御夕講。

○上御夜對。參贊官朴公亮,因敎養太子之語而啓曰:「太子,國本,當須預養以善導之。臣聞仁宗大王,自五歲時,中宗大王使大臣循環往侍,言語、文字,皆以嘉言善行,諄諄開誘,故終爲聖主云。保養之事,當留聖念焉。」上曰:「魏徵,忠直之士,補闕拾遺,表表可稱者,何事也?」司經洪天民曰:「徵,平生以忠直自許,可稱者,非一二事。姑擧其關重,則太宗嘗欲征高麗,徵諫止之。及徵死,太宗爲徵立碑,又約爲婚,而後踣碑停婚。及見敗于高麗而還,乃復立碑,歎曰:『徵若在,不使朕有此行也。』徵又善爲微諷,太宗嘗臂鷂,見徵來,入袖中。徵知之,故久奏事,鷂死袖中。太宗嘗罷朝入宮,怒曰:『會須殺此田舍翁。』長孫皇后聞之,問曰:『爲誰?』太宗曰:『魏徵。』后乃具朝服賀之。太宗問后所賀,后曰:『君明則臣直,故賀之。』太宗終不罪徵而待之不衰。三代以下,君臣相得之分,如太宗、魏徵者,亦鮮矣。若人君虛懷聽納,必欲臣下之盡言,則誰不欲見肺肝乎?皆欲爲君死矣。人君有雷霆之威,若不導之以盡言,則誰敢盡其所懷乎?」

二月

2月1日

○丙寅朔,上親傳文宣王釋奠祭香祝。

○日微暈。夜流星出北極星下,入造父星,狀如拳,尾長三四尺許,色白。流星出五車星,入天節星,狀如梨,尾長三四尺許,色白。

2月2日

○丁卯,傳于政院曰:「前月二十八日朝講,聞左右之言,僧徒將至滋蔓,內願堂亦多云。當初復兩宗之意,欲使僧徒有統領,而亦令不廣爲僧之路。此乃諸山寺刹,置內願堂之本意也。今於元額內五十五寺,令兩宗分殘盛除之,而兩宗所屬之寺,一寺或俱屬兩宗,似爲紛擾。今後使分明各屬其宗,而申明前立法條及可行條件,令僧徒不爲凌辱士族人事,言于禮曹,使兩宗擧行。曾欲言之,而近以齋戒不言,今乃言之,竝宜知悉。」

○日暈,兩珥。夜,巽方、南方、艮方,如火氣。

2月3日

○戊辰,有聲如雷一度。

2月5日

○庚午,以鄭彦慤爲同知中樞府事。

○日微暈,兩珥。

2月6日

○辛未,上御晝、夕講。

○左議政尙震病辭,不允。

○大司憲尹春年等上箚,論供佛等事,不允。

○諫院以淸源府院君韓景祿驕縱悖戾之狀,反覆論啓,請罷其職,答曰:「如啓。」

2月7日

○壬申,上御晝講。典經李龜壽曰:「近來風俗汚壞,三綱墜地,極爲寒心。臣聞軍器寺前,有四寸兄弟相鬪者,自殺其子,方其被殺之際,哀號之聲,不忍聞之云。其一人,又欲殺其子,求之不得,殺其妻兄之子。古人云:『慈之天未泯。』今則竝與此俱滅矣。今以法律不重之故,皆已承服云。祖宗朝立法如此者,意必謂出於過誤者也。如此人等,若不重治,非所以懲惡之意也。非但此也,尋常相鬪之際,例發殺子之計。請曉諭中外,痛革此習。」答曰:「如啓。」

○傳于政院曰:「今聞經筵官所啓,人有殺子者云。安有如此可愕之事乎?不愛其子,至於手殺,人倫傷敗,莫甚於此。其於京外,懇切曉諭,使不得後爲此等事也。」

○上御夕講。

○憲府啓革罷願堂事,不允。後兩司久啓,不允。

○上御夜對。上曰:「漢高祖豁達大度,足爲賢主,其不立如意,則善矣。然初之欲立者何也?」典經李龜壽曰:「閨門之中,恩常掩義。漢高雖賢,無學問之力,故溺於愛,而遂生立如意之意也。然以四皓一言,終不廢太子而立如意,此所以基四百年之長遠也。古人之愛士,其氣像如此。自上當於此,留念焉。」

○日微暈。夜,月暈,坤方。艮方如火氣。

2月8日

○癸酉,日暈,兩珥。夜,月暈。流星出昴星下,入西方天際,狀如拳,尾長二三尺許,色白。四更,流星出柳星下,徐行入坤方天際,大如鉢,尾長一丈許,色白。五更,流星出天紀星,入織女星,狀如拳,尾長一二尺許,色赤。

2月9日

○甲戌,上親傳先農祭香祝。

○冬至使鄭裕,還自京師。上親迎勑書。〈時,進獻咨文紙,皇帝賜銀兩、綵叚,降勑寵章。其勑曰:「朝鮮國王姓諱,玆王遣來奏進紙張,具見恭順,朕用嘉納。使回特賜銀一百兩,常服紵絲、紗羅各一襲,以示勸酬之意。王宜益篤忠誠,光我藩服。欽哉告諭。」〉 ○上遣史官,以經席所啓殺子事,收議于三公。三公議曰:「李龜壽所啓四寸兄弟相鬪,而兩家各殺其子,相圖賴之言,臣等未嘗聞之,及今始知。深歎世道人心之薄惡,一至於此也。雖蚩蚩之氓,不勝忿怒所爲,而其殘忍至此,從重究治,有不足惜。但帝王用法,自有定制,不可因一時之議而有所低昂。《大明律》殺子孫及奴婢圖賴人條:『凡祖父母、父母,故殺子孫圖賴人者,杖七十徒一年半。』此爲正條,不可舍此而求比於他也。且人之故殺子孫,少有慈心者,孰不知惡之,而律止於此,豈無其意?臣意依律文痛杖,而定徒役於兩界遠邑殘驛,則只用本律,而猶可懲其惡也。若係賤口,徒應收贖,則收贖而黜去都下,使不得安其故居,以示移郊移遂之意。」答曰:「如啓。」

○日微暈,兩珥,冠。夜,月暈,色內赤,中黃,外白。暈下白雲如氣,如半暈狀,漸張,指南而滅。

2月10日

○乙亥,兩司啓請盡革內願堂事,不允。〈史臣曰:「自立兩宗,設願堂,諸山寺刹,金碧照耀,都城之內,梵唄相聞,內需司之儲,空竭於供佛飯僧之費,而該司經費之蓄,亦下於內需司。尙方之綾錦,該司之綵叚,盡輸於內帑,遂散於諸山奉佛之盛,緇髡之熾,未有甚於此時。而每諉以欲爲之統領,而防其滋蔓,乃所以鴟張其勢也。是皆由文定,惑於妖僧普雨罪福之說,而諸宮、巨室,亦從而和之,助成其勢,遂至於此極。」〉

2月11日

○丙子,弘文館副提學鄭惟吉等上箚,請罷內願堂,不允。

○以柳順善爲弘文館副校理。

○日暈。

○慶尙道尙州、星州、開寧、善山、玄風、河陽地震,大丘地震。自西北間向東,屋宇振動,暫時而止。慶山、昌寧、山陰、高靈、淸道地震。自西向東北,其聲如雷,屋宇掀動,暫時而止。仁同地震、自北向南,屋宇搖動。

2月12日

○丁丑,遣漢城府左尹洪曇,〈曇,廉約有守,護愼奉法,事繼母,處兄弟,孝友兼備。然性狷介好執已見,未免有偏滯之失。〉謝恩于京師。

○日暈。有黑氣,自乾方至坤方布天,暫時而滅。

○慶尙道仁同地震。自北向南,屋宇微動,暫時而止。

2月13日

○戊寅,上御朝講。執義愼希復曰:「小臣見宋時僧論學佛之說,一者曰:『自有物以來,換了幾箇父母?』一者曰:『君臣、父子,是偶然相値,非有係屬。』一者曰:『欲學佛修道者,雖見父母被殺於人,心不驚動而後可也。』朱子論斷曰:『當據大義,以示典刑可也。』以此見之,佛氏之敎,得罪於天極矣。治天下國家者,必以三綱五常、仁義禮智之道爲本,戎夷誕妄之道,固不可尊崇。況爲祈禱福田之事,尤爲詭誣也。今國家凶荒連歲,人民殆盡,香火供佛,糜費不貲。觀諸天時,察乎人事,國家之勢,固爲岌岌矣。願堂之稱,古所未聞。梁、隋之迷惑,皆不免敗亡,而麗季之覆轍,其鑑不遠。臣之意,必盡革罷可也。」特進官尹思翼〈爲人性邪慝。乙巳年間,思翼嘗就崔輔漢言曰:「趙光祖雖割棺戮尸,可也。」時朝議皆咎己卯之人,而思翼亦於光祖之時,不爲時論所與,故有憾而云也。其愚妄無識類此。其子尹玉,亦言於人曰:『孝直之罪,與貞之何如?』云云。孝直,光祖字,貞之,沈貞字也。貞,憸佞邪毒,一從南袞指嗾,故士林尤被其害。〉曰:「昭格署之事,至爲可慮。殘弊尤甚,下人數少。本署道流有六品祿科,而前已減省。近因道流上言,雖復之,其中稍解文字者,只有一人,連付其祿,他不得與。臣則知其弊,故不給也。且本署只有參奉二員,以九品年少之人,掌印未便。若復本署之令,而曾經臺諫侍從之人差之,而以道流六品祿給之,則亦無糜祿之弊矣。臣爲提調,故敢啓。」〈史臣曰:「思翼之無識,甚矣。昭格署齋醮之事,已非人君祈天永命之正道。雖其勢不得革罷,而如可革之,君子固欲其盡革矣。二員之參奉,旣無所不堪其所事,而必欲復其已減之官,又擇授侍從之人,其爲愚妄,擧此一言,可知也。」〉領經筵事尹漑曰:「尹思翼所啓之意,臣未能知也。社稷,國家緊重之處,而只有參奉二員。昭格署,乃左道,而不必復已減之官也。思翼之言,至爲無謂。」

○上御晝講。

○日赤無光。日微暈。夜,月暈,白雲如氣,自乾方至艮方,布天,良久乃滅。

2月14日

○己卯,上親試弘文錄人員及製述被選文臣,又講試儒生等。

2月15日

○庚辰,上御夜對。上曰:「《詩》云:『豈弟君子,無信讒言。』《書》曰:『朕堲讒說殄行。』讒譖之巧,至使隋文廢勇立廣。何以則不惑於讒譖也?」侍讀官睦詹曰:「神鑑分明,如明鏡止水,則姸蚩不能逃其形矣。必明吾心而後,讒譖無自以亂也。」

○日微暈,冠。

2月17日

○壬午,傳于政院曰:「頃見慶尙監司書狀,則軍威川水〈柴川灘也。〉斷流。今見淸洪監司書啓,日變圖畫。此皆非常大變,而重疊若此,予甚未安。」〈史臣曰:「災變之重疊如此,聖敎之丁寧又如此,而未聞有警懼之實效。是徒事於言語文具之間而已也。豈足以回天心而致休祥歟?」〉

2月18日

○癸未,以李滉爲上護軍。〈滉,平居正衣冠,坐雖暗室,未嘗少倦。有人子一人有過,則不爲呵責,但使侍妾諭以改之而已。又不治産業,嘗罷郡而歸,甕中只有粟數斗而已。後被召而還,貧無衣帶,判書趙士秀與表衣一襲,却而不受。〉

2月20日

○乙酉,白雲如氣,自天中指東方,布天而滅。日暈,兩珥。夜,月暈。

2月21日

○丙戌,上御晝講。

○日暈。夜,月暈。

2月22日

○丁亥,上視朝膳于文昭殿,夕膳于延恩殿。

○夜,流星出中台星,入昴星下,狀如鉢,尾長一丈許,色赤,光照地。巽方、艮方、東方,如火氣。

2月23日

○戊子,夜,月上白雲如氣,自艮方指坤方布天,長一匹布許,良久乃滅。月暈。

2月24日

○己丑,上御朝講。知經筵事任權曰:「士大夫之家,猶當謹內外之辨,而況宮壼之事,尤當嚴謹內外。而今者寺刹僧尼之言,因緣得徹九重之內,臣實未知其由。自上益加嚴肅內外,不使邪言得入也。」

○上御晝講。

○夜,四方如火氣。

2月25日

○庚寅,傳于政院曰:「任權所啓:『慶尙道百姓,流離四方,或至餓死,不爲埋瘞,沈之于水,流亡之家,則焚之而滅其跡,民雖欲還,而不得』云。聞之至爲駭愕。宜下書于監司,使不得更有如此之事。」

○禮曹以有罪持音等,報本曹治罪,又每年二度推刷雜僧,定軍役,隱匿者囚禁治罪之意,入啓。傳于政院曰:「如此立條,則官吏憑藉,侵責,以不緊之事,輒囚持音僧而治罪,則僧徒全不得安接,寺刹一空。今方凶荒之時,一族切隣,至於被侵,餘存人民,亦不得安接。當依初事目申明可也。」

○下生員金澤等疏于禮曹,仍傳曰:「扁額、書籍等事,一依臨皋書院例。」其疏略曰:

崔冲,奮自西服,慨然以誘掖後進,爲己任。麗史稱海東孔子,而東方學校之設,由冲始。謚曰文憲,則可爲後學之模範者,而荒祠蕪沒於首陽之麓,尙無後進依歸景仰之所,則吾東人之不好古也甚矣。歲在己酉秋,監司臣周世鵬,受命來宣,簿書之暇,咨訪古蹟,得其祠於榛莽中,披草萊而禮拜,歎其阨陋。越明年庚戌,移而闢之于州庠之西,以安其靈,下建書院,以爲諸生肄業之所,乃出家藏書帙以實之,置田民立廚庫,又擇鄕之謹愼者二人幹之,以資來學,名之曰首陽書院,以『書不得出,色不得入。』八字,揭于門楣。其措置之方,纖悉備具。由是蒙學之輩,游藝於斯。此必天誘其人,以啓我聖明文運之興也。所可恨者,事不經稟旨,名不載國乘,興墜補弊者無幾,而毁瓦畫墁者,比比有之曰:「此非朝廷之所知,廢置何關?」至如院藏書帙,窺爲私見,或脅以官威,啓其出納之端,而謀墜其院憲者,間或有之。士風之不美,一至於此,臣等不勝憤悶。自上依宋朝故事,賜扁額書史以奬之,此斯文亨泰之期也。

○夜,坤方、艮方,如火氣。

2月26日

○辛卯,上御夜對。上曰:「明皇當初足爲賢君,而終至於一日殺三子,父子不相保,天倫泯滅。後世之鑑,至爲慘澹,賢邪進退,可不愼歟?」司經洪天民曰:「李林甫言:『陛下家事。』此萬世之罪言也;張九齡曰:『不敢奉詔。』此萬世之格論也。父子之間,天性之親,而終至於殺三子。以此見之,雖豪傑之主,無不沈弱於女寵,終信讒譖,實爲萬世之龜鑑也。」

2月27日

○壬辰,上御晝講。

○以金澍爲全羅道觀察使。

○日暈。

2月28日

○癸巳,上閱武于慕華館,因觀武才。

○日暈,兩珥。

2月29日

○甲午,禮曹以持音、住持僧,犯罪懲治之意,入啓。傳于政院曰:「住持則必以大禪僧差之,持音則皆以年少無識之僧差之未便。今後勿論號牌、度牒有無,年三十三四歲以上,識字解經達道者,望報。」

○以鄭裕爲司憲府大司憲。〈裕,朴直無華。嘗爲尹元衡所薦援,而不從其指嗾,元衡惡之。〉 ○日暈,兩珥。

2月30日

○乙未,上召對。

○日暈。夜,艮方、東方,如火氣。

三月

3月1日

○丙申朔,日暈,兩珥。雨雹交下。

3月2日

○丁酉,日暈,兩珥,戴。重暈,色皆內赤,外靑。

3月3日

○戊戌,以鄭惕爲工曹正郞,〈惕,彦慤之子也。驕縱邪毒,諂附權奸,蹤迹詭秘。傷人害物之心,遇事輒發,士林爲之仄目。後牧兩州,貪婪剝割,闔境騷然。〉朴永俊爲淸洪道觀察使。

3月4日

○己亥,上御朝講。

○日暈。

3月5日

○庚子,上御朝、晝講。

○日暈。

3月6日

○辛丑,上親試讀書堂官員製述,講試專經文臣。

○命三公、兩府院君及禮曹堂上、承文院提調,會議《會典》奏請便否。領議政沈連源、右議政尹漑啓曰:「宗系事,已蒙改正,而尙未頒降《會典》。祖宗被誣,欲爲改正,固所汲汲,然旣已改正云,今復奏請,勢似無端。況皇帝御覽未畢,請速印頒,亦似催促,事勢甚難。承文院、禮曹之意皆同,故敢啓。」答曰:「上意亦如此。然我國使臣赴京,問于禮部,則每以御覽未畢答之,而一不聞定奪之言,上下悶鬱久矣。今若奏請,則皇帝雖已忌之,幸有覺悟之理也。左相、兩府院君處,遣史官議之。」連源、尹漑再啓曰:「上敎宜矣,今若奏請,則不得已措辭纖悉而後可也,其勢甚難。」答曰:「畢議後發落。」

○日暈。夜,東方,巽方如火氣。

3月7日

○壬寅,取生員尹斗壽、進士徐崦等二百人。

○遣史官,以《大明會典》奏請事,收議于左相及兩府院君。〈尹元衡已啓於經筵。〉尙震等議:宗系事,本國明實具奏,非一再。始自太宗文皇帝,已下準他改正之命,而時無《會典》改撰之事,故至于百年,未見施行。至正德及當代,復申前請,俱蒙勑諭,迄今十七年,未聞印頒。奏請則似涉欲速,不爾則經覽無期。一國悶鬱,徒使每行使臣聞見,禮部所答,不過一辭。在我之道,宜自敬順,直待命下之日,聖上卽祚十年,始有一奏,恐亦已遲。皇上待本國,恩禮隆至,一封之奏,或可格天。使文章之士,指意措辭,務命事體,以致感動,則譴責所不慮,而仁恩或可冀望。「傳曰:」昨日大臣等,皆以爲勢難,而今則以爲奏請無妨。試一陳請,幸皇帝有覺悟之理也。差出使臣與聖節使,一時入送。「

○左議政尙震病辭,不允。

3月8日

○癸亥,夜,月暈。

3月9日

○甲辰,上親傳先蠶祭香祝。

○傳于政院曰:「今見觀象監單子,今年亦雨穀種。年年如是,未知厥由,憂懼罔極。」

○雨草實,狀如雀豆,或如佐槐子。日暈。

3月10日

○乙巳,上親試吏文文臣製述,又講試漢語文臣。領議政沈連源曰:「宗係奏請事,當在於殿下卽位之初,而今則已晩矣。況《會典》,乃皇朝之書,則爲我國奏請,節次勢難。雖欲遜順其言辭,亦不可得也。朝議雖定,臣意未安,不敢不啓。」右議政尹漑曰:「連源之意,與臣意同。臣前日爲宗係事差質正官,赴京聞見,則改正無疑也。臣又聞今皇帝,追崇其本生父母,而不可入太廟,故別立世廟而尊奉之。欲修錄此事,改撰《會典》,其間所載之事甚多,未能速畢,今則畢修,而御覽未畢云,此言近是。今雖奏請,中國爲藩國陳請,速爲印頒,未能知也。縱未深責,假曰:『不當爲也』,則亦豈有光於國家?是所未安也。」大司憲鄭裕曰:「臣曾於赴京之日,承上敎丁寧,故及到上國,多方請于禮部尙書則曰:『雖聽爾言,吾等何能爲乎?』臣曰:『若呈公文,則尙書可據而啓達乎?』尙書笑曰:『皇上御覽未畢,豈可見汝呈文而爲題本乎?』其意若曰奏請而後可也。臣將此意,言于大臣處,尙震、沈連源,則奏請無妨,尹漑則曰,不可也。臣意以爲:『請奏之辭,若曰雖蒙勑諭改正,而惡名猶存。今聞《會典》將畢撰,若畢則無及,故敢復陳請』云,則措辭似無所妨。」上曰:「奏請事,曾欲爲之,勢難故久未爲也。歲月漸久,頒降無期,欲一陳請。爾以此有患害,予未能知也。」

○日暈。夜,月暈。慶尙道有女,一産三兒。

3月11日

○丙午,上御晝、夕講。

3月12日

○丁未,上御夕講。記事官兪泓曰:「記人君言動而垂之後世者,史官之職也。然於耳目之所未及,則雖欲記之而不能得也。今於經筵時,史官後入而先出,未得終始參侍。臣聞成廟朝,任士弘啓事於史官旣出之後,史官疑其久不出來而還入,則果有所啓。今者必不有如此之患,然揆諸事體,實有所妨。常時殿坐時,侍臣入侍,宗宰入侍。臣意宜用此例,令史官,先入後出爲當。然此朝廷禮貌重事,請問于大臣定奪何如?」答曰:「所言當矣。然此禮行之已久,不可輕易改之。」

○上御夜對。

○日暈。

3月13日

○戊申,上御晝、夕講。

3月14日

○己酉,上御朝講。

○慶尙道河陽、新寧,白霧四塞,終日昏暗。

3月15日

○庚戌,上親試儒生講經。

○弘文館啓曰:「《大明會典》奏請事,令東西班堂上以上及本館,各議以啓。國有可議之事,博採衆情,以用其中,固是美意。但此宗係之事,旣蒙勑可,今又奏請,則事涉迫促,措辭爲難,若不奏請,頒降無期,擧國憫鬱。請與不請,所關皆重。國家之事,未有大於此者,而泛然收議,至於秩卑之官,則發言盈庭,終無歸一之理。必欲從多,事亦苟且。宜令大臣及該官,更會于一處,十分商確,從長處置,則庶無遺算。」答曰:「如啓。」

○日暈,兩珥,色內赤外靑。戴重暈。夜,月暈,兩珥。白雲如氣,自西方至東方,貫暈,良久乃滅。

3月16日

○辛亥,上御晝、夕講。

3月17日

○壬子,上御夜對。

○夜,月暈。

3月18日

○癸丑,上御晝講。至『岷山崩、江水竭』之語,侍讀官睦詹曰:『變不虛生,皆有其應。昔伊、洛竭而夏亡,歧山崩而周滅。此亡漢之兆也。然人君恐懼修省,則轉禍爲福,而不至於亡。桀與幽、厲爲君,故周、夏覆滅,哀、成不修德,故漢亦亡矣。方今天災地變極矣,而洛東江水亦竭云。可謂大變。自上恐懼修省,然後轉禍爲福也。「上曰:」興王賞諫臣。朱雲極諫,成帝大怒,而及其治檻,則曰勿易因葺,以旌直臣。此後世之鑑,猶可嘉矣。「

○上御夕講。

○日暈。江原道淮陽,密雲灑雨,或如葱子,或如糖米之物,交下路上及田野,無處不有。

3月19日

○甲寅,上受常參,御朝講。持平黃瑞曰:「學校,風化之本。一時人才之盛衰,士習之美惡,皆係於此。近來自上勸奬之事至矣,而學堂儒生,專不居學,雖時或往,而亦無師長之禮,師長若欲檢擧,則人皆非笑之。四學之中,南學尤甚。非但四學,閭閻間師弟子之事,亦專廢。王都如此,外方鄕校,可知矣。」上曰:「學校之事,予嘗留念,而無其效,未知予不以至誠勸勵而然耶?」

○上御夕講。

3月20日

○乙卯,上御朝講。領經筵事尹漑曰:「科擧製述分數,《大典》內:『下下一分』云,所見不同,或謂『三下爲半分。』或謂『一分。』臣爲禮曹判書時,以半分定,而科擧事目論定時,以一分改定。當初《大典》頒降時,議論不一,至於收議大臣,總裁崔恒謂:『雖不各別註解,而可易知也。每場上上九分云者,終場策一篇,可擬他製兩篇,故策則倍畫也』云。以此見之,一分之用,似失《大典》本意。臣非敢自是己見,恐非《大典》本意。考其時《日記》,則可知。科擧雖已過,而後復有之,依立法本意似當。」上曰:「已定一分,改之不當。然《日記》則考之無妨。」

○上御晝、夕講。

○政府專數、弘文館長官、判尹、六卿、承文院提調、禮曹堂上,承命會議宗系奏請事于闕庭。領議政沈連源等回啓曰:「宗系奏請當否,曾已反覆商確,僉議皆同,今無更議之端。請加三思。」答曰:「雖知勢難,强欲奏請。當更思處之。」

○對馬島主有書契,請歲遣船及賜米,皆從舊額,不許。〈對馬州太守平朝臣宗盛長書契。其略曰:「比來雖奉訴陳爲,一條無許容,眷守海之忠不足耶?時運不齊耶?舊約多舛,慙赧不少矣。除五船之事,賜再許。卽今雖受二十五船之恩庇,比往昔,則九牛之一毛,無分可養臣庶,卽今諸民勞極矣。漫漫東海制防,得速許五船之減,除米太一百石之事,賜再許。特去去年加賜米太三十石,卽分賜庶臣,養人馬,有勇鎭東海,無幾年,而去年又減却,是何哉?守海怠,而貴浦不安乎?如近年者,西戎蜂起,而梯航于遠,大明國,不知數也。臣日夜慰臣庄諸民曰:『比時堅鎭東海,抽忠節,悉復先例,各各加祿。』是以可忘勞,天若不廋,仍舊貫必矣。又傳曰:『日本國西戎從去十月到今春,賊于大明,競渡者數萬艘也。』委聞西戎等竊議曰:『從貴海赴于大明,則海路太近,先于貴海,可賊于大明』云云。若過阨海,則鏖盡而可抽忠也。天鑑明明,此事不虛。堅勑于水濱,可有兵備。天文二十四年正月日,平朝臣宗盛長奉拜。」禮曹答書曰:「奉書對馬州太守平朝臣宗公足下。貴价之來,獲承惠書,備審履況康裕,殊慰殊慰。進獻禮物已轉啓收了。將土宜正布七匹、虎皮一張,竝今乙卯年例賜米一百石,付回使,惟領納。但足下效順我國,累世彌篤,所宜恪守約條,不敢有貳。每於來書辭甚違戾,殊非以小事大之義。今復瀆陳約外之請,不止一二。豈以約條爲不足守耶?抑姑試國家之淺深耶?減省歲船之事,頃在庚午之亂,固宜永絶,而只此示譴後來。蛇梁之寇,猶不深責,而亦減船數,非我國不加容貸,寔貴島自速其咎也。賜米之減,亦以此也。足下不知自反,必欲復船三十、米二百石然後乃已,不幾於無厭之求乎?頃年特賜米三十石,乃國家字小之仁,旌勞之典,而足下妄意係二百石之數,而增請七十石,以只舊額,其不知恩出望外,亦已甚矣。且量船悉欲從大,遣使强請特送,此皆約條之最關,決不可撓改。況開薺浦之路,尤不當言。足下嘵聒不已,何耶?雖然足下邇年推誠衛邊,海道無虞,又報西戎竊議之語,勉我申固邊圉,故今又特賜米豆三十石,尙克知感,益輸忠赤,則國家必有嘉奬之典矣。足下勿憂在人之不見察,而惟憂在已之不自盡,幸甚。不宣。〉

○內資寺正沈思恭上言曰:

臣父貞被害於金安老,枉死之冤,衆所共知。安老結怨謀害緣由,則當初安老竄謫之時,臣弟思遜爲弘文館應敎,參其擊駁之議,安老免放之時,臣父貞爲左議政,唱其未便之議,安老復職之時,臣弟思順爲副提學,主其排斥之議。三父子相繼論駁故,痛入骨髓,常懷報復,經營奸術,無所不至,竄逐臣父,猶爲不足,與其腹心許沆、蔡無擇等,潛謀設計,作爲匿名書,忍發不測之言,使蔡無擇婢夫,掛諸鍾樓,指爲思順所作。織作虛無之罪,以及臣父,國人冤之。〈沈貞竄死,思遜爲野人所殺,思順杖殞,時人以爲:『沈貞陷害士流之報。』〉三兇〈金安老、許沆、蔡無擇。〉伏罪之後,臺論激發,前項掛榜之人,捉囚推問,一一直招,故思順職牒,以其子上言,卽蒙還受,而臣父貞則以臣長在外任,不得上言,如此聖明之下,獨臣父至今未雪其冤,父子之間,情理罔極。伏望特蒙天恩,職牒還受,以慰九泉之魂。

命還給職牒。〈史臣曰:「沈貞,以奸邪貪毒之人,與南袞等,共逞兇謀,戕殺善類,斲喪國脈。論其罪惡,擢髮難誅,而遽給職牒何耶?」〉〈史臣曰:「沈貞,奸邪亂政,流禍蔓延,迄今未殄,其爲罪可勝誅哉?特安老之報復,適乘其機耳。一國人心,咸以伏辜爲快,豈冤其無罪也?思恭,安得以欺罔之訴,掩其父之惡哉?」〉〈史臣曰:「貞之兇邪,實百代難貸之罪也。爲其子孫者,爲之諱則可,爲之陳訴則不可。噫!父子之情,人所難言。思恭爲其父陳訴之事,宜若可恕,而亦有不可恕者焉。當先王之朝,紀綱不盡壞,公論不盡滅,故貞之子孫,退縮而不敢言,至于今日,則紀綱已盡壞,公論已盡滅,此思恭所以陳冒濫之訴也。苟不正其妄訴之罪,則其他奸兇之子孫,孰不陳訴於今日,而朝廷之是非,終何所定乎?近年以來,邪正不分,好惡不明。自己卯之後,公論雖定於下,而上之所以曰是曰非,未必皆出於好惡之正也,故思恭之訴一入,而復職之命遽下。侍從言之而不聽,臺諫論之而不從,公論愈激,而貞之惡,亦不得掩矣。是思恭,上以眩君上之是非,下以重其父之罪惡也。思恭之罪雖曰薄乎云爾,而亦不可謂無罪也。」〉 ○咸鏡道鍾城,未時日色深黃,其散射處,黃色深濃,食頃還消,申時復作,移時還消。

3月21日

○丙辰,上御朝講、輪對。

○傳于政院曰:「昨日大臣之議,皆以宗系,不可奏請,故《吏文謄錄》及前所覓來之冊考之,則似已改正,而僉議如此,姑停之。」

○以全羅道御史尹澍書啓單子,下政院曰:「長興府使韓蘊盡心賑救,羅州牧使崔渙、南平縣監羅應虛、康津縣監洪彦誠、海南縣監邊恊,則其次云。今方救火拯溺之時,體奉朝廷之意,賞格不可無也。長興加資,其次四官,賜鄕表裏各一襲。」

○上御夜對。典經李龜壽曰:「李滉,以病下去,幾一月。滉之爲人,文章操行,爲時所重,有關於國家。古人云:『昔者所進,今日不知其亡。』滉以病歸其鄕,而自上不知,臣在經幄,不可不啓。方今一命之爵,人皆慕之,而恬然退歸。如此之人,若能崇奬,則士風激厲矣。」侍讀官申汝悰曰:「龜壽之啓切當。李滉之歸,非大歸,而以病下去云。然其還未能知也。爲人,文章餘事,而操行甚高,士林推重,而爲世所貴。恬靜自守,淡如布衣,立朝已久,又不營居,止僦屋而居。如此之人,固所嘉尙。必崇奬而召還,則士習激厲,貪夫廉而懦夫立矣。」上曰:「李滉,非徒文章,操行廉介,至爲可尙。但知移病,而實未知下去也。」

○日暈,戴。日之右,有珥。珥之氣,向日,色靑赤。暈上有半暈,色靑赤。

3月22日

○丁巳,傳于政院曰:「李滉,雖以病下去,此人文章與操行可貴,而今又恬退,其志可嘉。還付僉知,下書令本道監司,題給食物。若其治病,則必在京而後,可以廣問醫藥。須速調理上來事,竝下書以諭。」

○特拜愼希復爲弘文館直提學,以李滉爲僉知中樞府事。

○日微暈

3月23日

○戊午,白雲如氣,有三道,自坤方至巽方布天,良久乃滅。

○江原道高城、通川山上下雪,慶尙道奉化下霜,雨雹。

3月24日

○己未,開城府,雷聲大作,雨雹交下,大如栗,小如鳥卵,良久而止,堆積地上,移時不消,牟麥或至萎傷。京畿長湍、永平,雷動,雨雹下霜。

3月25日

○庚申,上御晝、夕講。

3月26日

○辛酉,上御晝、夕講。

○憲府啓曰:「親祭後,更進福爵於勤政殿,供饋執事於庭廡,所以歆神之賜,而下逮臣僚之意也。禮官之啓稟,上之欲行古禮,固無不可也,第念邇年以來,歲連不熟,民塡溝壑,衆災疊見,朝野遑遑,則當恐懼修省之不暇。豈必行近來不行之擧,以事文爲之末節乎?古者國有大災,則以喪禮自處,乃所以謹天戒而昭敬德也。飮福雖不可廢,而旣行於廟內,則不必復設於還宮之後。大臣所啓宜矣。〈先是大臣以救荒之時,請停飮福宴。〉請收其命。」答曰:「親祭後飮福、供饋等事,非所以忽天災而忘凶年也。此乃歆神之賜,而且非遊宴之類也。載儀制之事,每廢不行,則莫若無禮制也。不允。」

○諫院啓曰:「身犯重罪之人,欲試朝廷輕重,冒濫陳訴者頗多。具渰旣負覆載不容之罪,得保首領,接迹都下,天恩罔極。今又欺誣上言,竝錄口不可道之言,以爲復職之謀。得罪於先朝者,豈可更使與臣僚,比肩復立於今日之朝廷乎?其不悛惡,輕侮朝廷極矣。沈貞爲公論所不容,得罪於先朝二十餘年,而未嘗伸雪者,固有深意。豈可以其子之陳訴,遽卽還授職牒乎?物情極爲未便。請竝還收成命。」不允。

○以金德鵾爲藝文館檢閱。

3月27日

○壬戌,上御晝、夕講。

3月28日

○癸亥,三公啓曰:「前日以久未視學之意,傳敎矣。然常時則奠謁先聖,固爲美事,今則式年大擧之後,不可復卽取人,而供饋儒生,則雖不可廢,各司辦設爲難。姑待秋成何如?」〈史臣曰:「視學,豈但爲試取人才,亦豈爲供饋儒生哉?所以隆師重道,而扶人紀立人極也。雖在倥偬多事之時,猶不可廢。況於無事之日乎?上卽位以來,今十有一年,而其間視學者二,其與祖宗每歲一視之義異矣。噫!學校之廢弛,莫此時若也。禱祀醮齋之事,無日不擧,而自辛巳視學之後,魯侯之在泮,曠廢於五年之久,則無惑乎吾道之日衰,異端之日盛也。近臣言之,而以取士爲說,三公沮之,而以供饋爲難,惜夫!此所謂不知類者也。」〉答曰:「近來非徒久廢視學,僧人有入泮宮者,慰安先聖之靈,於禮亦宜,而國有事故,尙未得爲。式年之後,雖不可取人,日長時,製述試才,亦是勸勵之一事。各司小弊,何足慮乎?自上當斟酌爲之。」

○日暈。夜,艮方、南方、乾方,如火氣。

3月29日

○甲子,大司憲鄭裕等啓曰:「臣等居風憲之地,不能振肅朝綱,至使人不畏法,希望僥倖者相踵而起。近日陳復昌負罔赦之辜,具渰犯不容之律,沈貞服奸邪之罪,而或願移配,或願受職,陳冒濫之訴,試朝廷之意,事甚駭愕。臣等卽當據法論列,而妄料以爲必有該司之回啓,姑未啓達,臣等之所失重矣。不可靦然在職,請速命遞臣等之職。」答曰:「勿辭。」〈史臣曰:「沈貞,以奸邪之魁,肆鬼蜮之毒,竄殺忠賢,空人家國,其禍至今未泯,是乃萬世罔貸之罪也。貞之子孫,其心以爲朝廷無人,而吾父之惡,可以掩,吾父之職,可以復,敢陳受職訴。爲臺諫者,固當正其濫訴之罪也。奚待該司之回啓哉?況復昌之奸,不下於沈貞,具渰之罪,不容於天地,而臺臣之糊口如此,其不職甚矣。」〉 ○弘文館啓曰:「臣等伏見沈貞,以權奸之魁,獲罪於萬世之公論,具渰負莫大之惡,自干不貸之典,有人心者,孰不痛憤?聖政之初,所當明示好惡,使爲惡者,無所幸免可也。今因其子冒濫之訴,命還職牒,聞者莫不駭愕。任言責者,或論或否,使恩怨異歸,是非不明,此臣等之所以議達于經席之上也。今觀憲府避嫌之辭,亦或然矣,當此大禮臨迫,退待物論,似爲未安。請大司憲鄭裕以下出仕。」傳曰:「如啓。」

○禮曹以孝子襄陽居忠順衛金壽永、〈父母歿,哀毁骨立,不食采果,啜粥三年,又自作告天之誓一百三十二字,自涅于左右膝。〉杆城校生黃弼賢、〈其父得病,盡心醫藥,及歿廬墓,啜粥三年。母得惡疾,斷指和藥以進,病母卽愈。〉西部樂生金壽長、〈性至孝,父母遘疾,則不寢不食,盡情祈祝。其後父得重病,斷指以進,其病卽愈。〉南部居私奴趙命仲、〈父病革氣絶,斷指以進,少頃乃蘇。〉南部居參奉金大觀、〈友愛兄弟,同居一室,父得重病,斷指以進,其病卽愈。〉平海居故宣務郞鄭偁妾良女雲瑞、〈夫死三十餘年不食肉,恐爲强暴侵汚,常置劍於寢房。精備祭物,泣血躬奠,不出門外。〉東部居生員洪潤妻李氏〈其夫得疾,醫云:「當餌生人肉,卽以刀割斷足指,自磨和藥以進,夫病向歇。〉等,入啓,命旌門復戶。

史臣曰:」夫子之於父母,妻之於夫,其義一也。若非大無道之人,則當死生之際,其情之迫切,必欲其無所不至,而不暇顧惜吾之髮膚肢體也。然則其所以爲之割肱斷指者,皆不足深貴,而亦爲人子爲人妻之所不容自已者也。況末世滋僞,習俗偸薄,人心狡詐,其間不能無爲名譽而爲之者,則非其本心者亦多矣。然近來綱常之變連綿,奴而殺主,妻而害夫,靡所不至,而俚婦賤隷,猶能如此,則此甚可嘉,而亦可見天理之未泯也。人君若能因其固有之天理,而以忠孝義烈,至誠導率於上,則其所以靡然於吾敎者,豈待面命而耳提乎?「

夏四月

4月3日

○丁卯,盜竊宗廟夾鍾。

○上親行宗廟夏享大祭。

○憲府啓遠竄具渰事及沈貞職牒還收事,又啓申秀涇與具渰同罪,竝遠竄事,及沈思恭不有朝廷,眩亂是非,請罷職事,竝不允。後兩司累啓,命還收具渰、沈貞職牒,餘竝不允。〈史臣曰:「申秀涇、具渰,當戮無疑,而臺臣只以遠竄爲言者,秀涇托跡姻婭,具渰交締宮掖,其勢有未易去者故也。噫!君父之賊,罪不敢赦,而身親庇之,使臺臣不敢盡言,則上之所以待君父者,爲何如耶?」〉 ○傳于政院曰:「今觀慶尙道暗行御史柳渾所啓,則善山府使宋純、〈純有文藝。見尹元衡引用陳復昌,心不平,唱言於人曰:」彦平國之大臣,義同休戚,何爲引進如此之人?「復昌聞而銜之,後竟貶斥。〉河陽縣監金鑊、昌寧縣監柳禮源,愛養飢民,境內稱美。予甚嘉之。各賜鄕表裏一襲以奬之。」

4月5日

○己巳,以趙德源爲承政院注書。〈德源干時媒進,趨附李樑,朝夕論議,蹤跡詭秘,人多鄙之。〉

○咸鏡道觀察使金光軫狀啓曰:

臣與兵使李榮看審深處胡人與城底胡相戰處,臣之所聞,與穩城府牒報一樣。邊情則胡人鋤應、鋤乙貴族類蕃盛,亦甚兇悍。今旣多被殺戮而還,必懷報復之心,邊患恐從此不絶,人皆爲慮。而人或有言:「鋤應、鋤乙貴出來之時,尼亇退〈地名〉。部落,先知其奇,奔竄逃匿,或投入于烟臺上,賊胡等欲搜捕隱匿者,退入長城,圍立烟臺,爲邊將者當觀兵示威,不與交戰,遣譯官詰其侵犯之由,婉辭開諭,使解圍而去,則彼此永爲無患。」又有言:「彼賊胡雖曰自中讐殺,而非但越江侵犯,至於突入城內,圍烟臺,則邊將不得已發兵擊殺,以示國威。」臣之妄意,亦謂彼賊等,率兵千餘,不意馳入,圍我烟臺,俯臨城邑,略無畏忌,其輕蔑國家之狀,不可忍言。況我軍之至,先自發射接戰,一以窺邊備之虛實,一以探扞禦之緊歇,以爲他日擧衆闌入之謀,爲邊將者,雖縱兵擊殺,使一兵不返,猶未快於痛憤之心。況通問可否,使自解去,臨戰將士所不肯爲也。

啓下備邊司。

○夜,流星出東咸星,入箕星,狀如梨,尾長二三尺許,色甚赤。

4月6日

○庚午,取文科韓輹等三十三人,武科河載淸等二十八人。

4月8日

○壬申,上親傳雩祀祭香祝。

○傳于政院曰:「今觀平安道監軍御史朴啓賢書狀,則朔州府使李大伸、高山里僉使韓豪,或愛養黎元,或撫恤軍士。予甚嘉之。其各增秩一級。」

史臣曰:「御史之見聞,未必皆實,而爵賞之濫至此,虛僞之所以成風,而不可救也歟!」

○以閔箕爲淸洪道觀察使,韓輹爲通政大夫。〈以資窮,居文科第一,故依《大典》陞堂上。〉

○日出時,日色甚赤。

4月9日

○癸酉,上御朝、夕講。

○日暈。

4月10日

○甲戌,左議政尙震,以病乞致仕,不許。

○領議政沈連源等議:「對馬島主書契內請乞之事,皆關約條,不可輕改。癸丑年賜給米太三十斛,乃出於特恩,不可以爲常例者,島主非不知也,而屢以爲言。小島夷酋,不識義理,只以必得爲心,强聒不已,所當嚴辭峻責,以絶其覬倖之計。但羈縻之義,在所包容,而近年以來,慶尙、全羅沿海之地,似無倭船,島主自以爲功,又報日本賊倭竊議之言,使我邊鄙有備,不無微誠。今以此爲辭,又特賜三十斛,而恩出非常,不可爲恒之意,峻辭修答,一以存羈縻之義,以絶後日之望何如?」又啓曰:「片箭,於禦敵最關。自今以後,都試錬才及觀射時,皆用片箭,以爲定式何如?」傳于政院曰:「依大臣議施行。」

○慶尙道義城,有女一産一男二女。

4月11日

○乙亥,慶尙道永川,雨雹,大如鳥卵,小如榛子,移時而止。榮川、奉化、河陽、慶山、慶州、漆原、聞慶,咸鏡道德源,雨雹,或如榛子,或如大豆。

4月12日

○丙子,上御朝、夕講,夜對。

4月14日

○戊寅,夜,月暈。

4月15日

○己卯,以洪淵爲司諫院正言,洪天民爲弘文館副修撰。

○咸鏡北道兵使李榮啓本:「草串征討時,所擄胡女及兒子、馬匹,當初時羅孫〈胡酋名。〉來降時,若便給還,則似損國威,今則誠心納款,當示撫恤之意,固結歸附之情。今若給還所擄,則其感激之誠,自不能已。依上京胡人例,衣服等物賜給厚饋,令譯官,領還本道,招時羅孫等酋,饋餉給他完聚,勉以誠心向國,以報鴻恩。如或違背,更加征討,殄殲無遺,反覆開諭何如?」上從之。

4月17日

○辛巳,上視朝膳于文昭殿。

○傳于政院曰:「全羅道進士崔鶴齡、幼學羅應參、前訓導趙夢得,孝行卓異云。當授賞職。其人物可用與否,更問于監司。」

○以張文輔爲刑曹正郞。

○慶尙道東萊,大雨,川渠漲溢,東風大作,樹木折傷,禾穀皆爲所擺。晋州,南風大作,驟雨暴下,天地晦塞,屋瓦皆飛,木葉盡脫,禾穀損傷。

4月18日

○壬午,上召對。侍讀官申汝悰曰:「君擧必書,人主動靜,不可不愼。觀射之事,稽諸古典,則無連三日之時。今至於三日,不亦太煩乎?非徒太煩,其於萬幾之政,亦有妨矣。南北有釁,邊鎭解弛,觀射雖不可廢,但止於二日則斯可矣。」上曰:「忘戰必危,古人所戒。況今邊境有虞,親閱鍊兵,不可緩也。三日觀射,非始於今日,祖宗朝亦有之。欲試弓力之强弱,必累日而後乃可見也。」傳于政院曰:「經筵官,以三日觀射爲不可,今邊境有警,講武之事,不可緩也。況文武竝用,長久之術也。大抵自上,計慮淺短,於處事之際,多有不中,故論之如此。然凡有擧動,每爲防啓,似爲未便。政院知之。」

4月19日

○癸未,上御慶會樓下,觀武臣射。

○慶尙道梁山,連三日風雨交作,川渠漲溢,麥田、水田,損傷沈沒。

4月20日

○甲申,上御夜對。

○慶尙道咸安、昌原,連四日大雨,漆原、密陽、草溪,連二日大雨,洛東江水泛溢,田多沈沒,玄風江邊麥田沈沒。東萊連二日雨下如注,堤決堰破,狂風暴作,大木多拔,麥禾皆仆。晋州,連二日大雨,川渠漲溢,宜寧,連二日大雨,川渠漲溢,麥田沒沈,黍粟、稷稻、木花田,皆覆沙。慶州、連二日大雨,川渠漲溢,田皆損傷。傳于政院曰:「慶尙道連年失農,艱待兩麥之熟,而復有風水之災,如是慘酷,自上至爲哀慘。其令本道都事,更爲審考,詳悉馳啓,被災等官,各別救荒事,下書于監司。」

4月21日

○乙酉,上御慶會樓下,觀武臣射,命侍臣等製詩。

○咸鏡道德原,有女一産一男二女。

○夜,火星犯太微西垣第二星。月暈。

4月22日

○丙戌,上御慶會樓下,觀武臣射。命侍臣等製詩。

○領議政沈連源、右議政尹漑啓曰:「戶曹所啓,常平倉勿爲貿布事,昨日已命收議于大臣,而臣等今日入侍欲以親達耳。夫都下之民,誠爲飢餓,則不可不救。外方之飢民,猶且救之,況於都下乎?但今年則京中之人,不甚飢餓,或能懋遷興利,而不至困乏。其餘士族之貧者,則已爲周急,而又設賑濟場,以活丐乞濱死之人,故人得以免於死亡矣。不必又散常平之米也。國儲不敷,經用不足,故戶曹以此爲啓,其慮遠矣。」答曰:「如啓。」

○以李

猜你喜欢
  卷三百三十·列传第八十九·脱脱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百九十五·李心传
  ●卷六·刘一清
  英使觐见清高宗行叩头礼·佚名
  卷之二百四十四·佚名
  目录·李岳瑞
  卷之二百九十六·佚名
  一四一三 军机大臣和珅等奏谢恩命办理十三经刻石折·佚名
  序·郭居仁
  东越列传第五十四·司马迁
  高勋传·脱脱
  卷之五十七  謇齋瑣綴錄五(明)尹直 撰·邓士龙
  魏纪九 高贵乡公下甘露元年(丙子、256)·司马光
  卷六十八·佚名
  17.愚蠢的宋襄公·林汉达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欧阳光祖·唐圭璋

      光祖字庆嗣,崇安人。九岁能文,从刘子翚、朱熹学。乾道八年(1172)登第。后为江西转运判官致仕。   满江红   寿吴漕正月十五   恰则元宵,灿万灯、星球如昼。春乍暖、化工未放,十分花柳。和气并随灯夕至,一时钟作人

  • 卷十一·何汶

      杂编一  醉歌行别从侄勤落第归  杜甫  《漫斋诗话》云:“送别情景于后幅突然接入,开后人无限法门。醉歌意只用一点,前后文势倍觉生色。”  陆机二十作《文赋》,汝更小年能缀文。总角草书又神速,世上

  • 卷三百八十二·曹学佺

    <集部,总集类,石仓历代诗选> 钦定四库全书 石仓历代诗选卷三百八十二 明 曹学佺 编 明诗次集十六 张和 登泰山 昔闻泰山高今上拱北台刚飈振六合旷望无尘埃日观一峯立天门两崖开?流注空谷响转万壑雷似聆笙鹤音缥缈

  • 列传第一百四十九 东夷 北狄·刘昫

    ○高丽 百济 新罗 倭国 日本高丽者,出自扶余之别种也。其国都于平壤城,即汉乐浪郡之故地,在京师东五千一百里。东渡海至于新罗,西北渡辽水至于营州,南渡海至于百济,北至靺鞨。东西三千一百里,南北二千里。其官大者号大对

  • 卷九十一·志第四十一上·百官七·宋濂

        ◎百官七   行中书省,凡十一,秩从一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国初,有征伐之役,分任军民之事,皆称行省,未有定制。中统、至元间,始分立行中书省,因事设官,官不必备,皆以省官出领其事。其丞相,皆以宰

  • 第三十三回 上苑奇葩·德龄

    大体的讲,爱美观念对于女性的确要比较浓厚些,普遍些,因此女人对于花也就格外的爱惜,格外的善于欣赏;尤其是我们的太后,除掉权势货财之外,花卉也许就是伊最宝贵的嗜好品了。虽还不曾够上“花痴”的资格,然而迷却已迷得很

  • 第二十一回 二世肆虐行督责 李斯下狱具五刑·黄士衡

    话说项梁领兵救齐,到了东阿。章邯出兵拒敌,大战一场,章邯败走。田荣收复齐地,立其兄子田市为齐王。项梁乘胜追赶秦兵,至濮阳东,又大破之。章邯引残兵逃入濮阳城中固守,遣使向二世告急。项梁攻打濮阳不下,遂引兵进击定陶。又命

  • 名臣碑传琬琰之集中卷五十三·杜大珪

    (宋)杜大珪 编鲜于谏议侁行状秦观公讳侁字子骏其先成汤之裔箕子封于朝鲜子仲食采于于为鲜于氏世家渔阳唐初诏为阆州刺史殁于官子孙家焉遂为阆中人开元时仲通叔明节制两川叔明以功赐姓李氏后复故姓于公十二世祖也曾祖演

  • 三十二、父亲逝世之年·包天笑

      十七岁,是我惨痛的历史,乃是我父亲逝世之年了。  我父亲平日身体也很好,不过精神是不大舒适,忧伤压迫着他过日子。自从在湖北应城县回来后,并无固定的职业,即使有所贸易,亦往往失利。更不肯仰面求人,也曾有人举荐他到某

  • 卷六十二 蜀书十七 是仪胡综传第十七·陈寿

    (三国志是仪传、三国志胡综传)是仪传,是仪,字子羽,北海营陵人。他本姓“氏”,起初作过县吏,后在郡里做官,郡相孔融嘲弄他,说“氏”字是“民”无上,可改为“是”,于是就改了姓。是仪后来依附刘繇,避乱到江东。刘繇军队失败,是仪迁居

  • 韩建传·欧阳修

    韩建字佐时,许州长社人。年少时为蔡州军校,是忠武军将官鹿晏弘部下。跟随杨复光到长安进攻黄巢,巢败,复光也死了,晏弘与建等没有了依靠,就率部下军士去蜀迎接僖宗,经过的地方进行劫掠,走到兴元,驱逐牛丛,占据山南。久而守不住,晏

  • 李骥传·张廷玉

    李骥,字尚德,郯城人,洪武二十六年(1393)科举乡试中举。入国学学习三年后,授户科给事中。市场管理部门盘查商贩旅客,搜查极细极严,因骥奏请而停止。不久被告发违纪而免职。建文时,被荐举任新乡知县。他在该县招抚流民,给他们农

  • 钦定南巡盛典卷十八·高晋

    天章【庚子 江南 山东 直隶】诗回跸至苏州即事有咏舟舣鞍凭路不賖【回跸至苏即舣舟由葑门按辔入城路较近便】扶携瞻弗禁諠哗廿朝曰别本非别四海为家即是家信宿驻銮憩扈从片时摛藻咏清嘉岂无余意因民恋政务程期肯或

  • 卷十七·朱公迁

    <经部,诗类,诗经疏义会通> 钦定四库全书 诗经疏义会通卷十七  元 朱公迁 撰 生民之什三之二 厥初生民时维姜嫄【音原叶鱼伦反】生民如何克禋【音因】克祀【叶养里反】以弗无子【叶奬里反】履帝武敏【叶母鄙反】

  • 波罗奈人身贸供养缘品第四·佚名

    【古文】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是时国中有大长者。生一男儿。面首端正。既生数日。复能言语。问其父母。世尊在不。答曰故在。复更问曰。尊者舍利弗阿难等。悉为在不。答言悉在。父

  • 绿野堂遗稿·王来

    诗文集

  • 皇清书史·李放

    《皇清书史》35卷。近人李放纂录。为有清一代书法史料汇编。该书注重对爱新觉罗家族及满洲书法家的存录,对世祖章皇帝、圣祖仁皇帝、世宗宪皇帝、高宗纯皇帝、仁宗睿皇帝、宣宗成皇帝、文宗显皇帝、德宗景皇帝等八朝皇

  • 林间录·惠洪

    佛教杂著。宋惠洪著。二卷,后录一卷。采用笔记体裁,记叙名僧嘉言善行,僧家故事。通过发表议论,阐发禅理。文笔流畅、词藻华丽,工于润色,为佛教著作中少见。通行本为影印续藏经本。后录1卷,所载皆《石门文字禅》卷17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