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17.愚蠢的宋襄公

宋襄公见齐国发生内乱,就通知各国诸侯,请他们共同护送公子昭到齐国去接替君位。但是宋襄公的号召力不大,多数诸侯把宋国的通知搁在一边,只有三个小国带了点人马前来。

宋襄公率领四国的兵马打到齐国去。齐国一批大臣一见四国人马打来,就投降了宋国,迎接公子昭即位。这就是齐孝公。

齐国本来是诸侯的盟主国,如今齐孝公靠宋国帮助得了君位,宋国的地位就自然提高了。

宋襄公雄心勃勃,想继承齐桓公的霸主事业。这次他约会诸侯,只有三个小国听从他的命令,几个中原大国没理他。宋襄公想借重大国去压服小国,就决定去联络楚国。他认为要是楚国能跟他合作的话,那么在楚国势力底下的那些国家自然也都归服他了。

他把这个主张告诉了大臣们,大臣公子目夷不赞成这么办。他认为宋国是个小国,想要当盟主,不会有什么好处。宋襄公哪里肯听他的话,他邀请楚成王和齐孝公先在宋国开个会,商议会合诸侯订立盟约的事。楚成王、齐孝公都同意,决定那年(公元前639年)七月约各国诸侯在宋国盂(今河南睢县西北,盂音yú)地方开大会。

到了七月,宋襄公驾着车去开大会。公子目夷说:“万一楚君不怀好意,可怎么办?主公还得多带些兵马去。”

宋襄公说:“那不行,我们为了不再打仗才开大会,怎么自己倒带兵马去呢?”

公子目夷怎么也说不服他,只好空着手跟着去。

果然,在开大会的时候,楚成王和宋襄公都想当盟主,争闹起来。楚国的势力大,依附楚国的诸侯多。宋襄公气呼呼地还想争论,只见楚国的一班随从官员立即脱了外衣,露出一身亮堂堂的铠甲,一窝蜂地把宋襄公逮了去。

后来,经过鲁国和齐国的调解,让楚成王做了盟主,才把宋襄公放了回去。

宋襄公回去后,怎么也不服气,特别是邻近的郑国国君也跟楚成王一起反对他,更加使他恼恨。宋襄公为了出这口气,决定先征伐郑国。

公元前638年,宋襄公出兵攻打郑国。郑国向楚国求救。楚成王可厉害,他不去救郑国,反倒派大将带领大队人马直接去打宋国。宋襄公没提防这一着,连忙赶回来。宋军在泓水(在河南柘城西北,泓音hóng)的南岸,驻扎下来。

两军隔岸对阵以后,楚军开始渡过泓水,进攻宋军。公子目夷瞧见楚人忙着过河,就对宋襄公说:“楚国仗着他们人多兵强,白天渡河,不把咱们放在眼里。咱们趁他们还没渡完的时候,迎头打过去,一定能打个胜仗。”

宋襄公说:“不行!咱们是讲仁义的国家。敌人渡河还没有结束,咱们就打过去,还算什么仁义呢?”

说着说着,全部楚军已经渡河上岸,正在乱哄哄地排队摆阵势。公子目夷心里着急,又对宋襄公说:“这会儿可不能再等了!趁他们还没摆好阵势,咱们赶快打过去,还能抵挡一阵。要是再不动手,就来不及了。”

宋襄公责备他说:“你太不讲仁义了!人家队伍都没有排好,怎么可以打呢。”

不多工夫,楚国的兵马已经摆好阵势。一阵战鼓响,楚军像大水冲堤坝那样,哗啦啦地直冲过来。宋国军队哪儿挡得住,纷纷败下阵来。

宋襄公指手划脚,还想抵抗,可是大腿上已经中了一箭。还亏得宋国的将军带着一部分兵马,拼着命保护宋襄公逃跑,总算保住了他的命。

宋襄公逃回国都商丘,宋国人议论纷纷,都埋怨他不该跟楚国人打仗,更不该那么打法。

公子目夷把大家的议论告诉宋襄公。宋襄公揉着受伤的大腿,说:“依我说,讲仁义的人就应该这样打仗。比如说,见到已经受了伤的人,就别再去伤害他;对头发花白的人,就不能捉他当俘虏。”

公子目夷真的耐不住了,他气愤地说:“打仗就为了打胜敌人。如果怕伤害敌人,那还不如不打:如果碰到头发花白的人就不抓,那就干脆让人家抓走。”

宋襄公受了重伤,过了一年死了。临死时,他嘱咐太子说:“楚国是我们的仇人,要报这个仇。我看晋国(都城在今山西翼城东南)的公子重耳是个有志气的人,将来一定是个霸主。你有困难的时候,找他准没错儿。”

猜你喜欢
  列传第二十三 高祖三王·姚思廉
  齐本纪上第六·李延寿
  卷七十九·志第五十五·食货三·张廷玉
  元史续编卷十一·胡粹中
  卷之七十六·佚名
  卷之一百六十·佚名
  第四卷 历代盐法之沿革·缪荃孙
  一九三 多罗质郡王永瑢等奏柯瑾所请刷印藏书扣俸承买毋庸议折·佚名
  史记集解卷七十四·裴骃
  齐悼惠王世家第二十二·司马迁
  有献不死之药于荆王者·佚名
  食货三二·徐松
  卷六十一·纪昀
  更正《章实斋年谱》的错误·胡适
  纲鉴易知录卷八三·吴楚材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163 ·佚名

    李弥逊 近报陕右在捷继闻五师遂平建寇用高字韵 南北军书走羽毛,城头喜见赤云高。 颇闻关陇尽归马,不独瓯闽行卖刀。 壕吏捉人那复有,田翁泥饮不辞遭。 会看四海收鼙鼓,郡邑官闲得坐曹。 李弥逊 近

  • 卷三十七·郭元釪

    钦定四库全书御订全金诗增补中州集卷三十七高转运德裔【一首】德裔字曼卿鹤野人高才博学弱冠擢第累迁登闻检院同知太府少监平阳少尹开州刺史丰王傅卒于西京路转运使工于为文字画尤有法所题卷轴今犹有存者尝以樗轩所书

  • ●卷三·毛先舒

    ○唐后李于鳞云:"唐无五言古诗,而有其古诗。陈子昂以其古诗为古诗,弗取也。"两"其"字竟作"唐"字解,语便坦白。子昂用唐人手笔,规模古诗,故曰"弗取",盖谓两失之耳。子美七言古大浇初唐之朴,而于鳞云"七言古诗,惟子美不失初唐气

  • 卷十二·佚名

    四月初一日(戊戌),徐嗣曾奏言:自兴化、泉州驰抵厦门一带,察看紧要口岸;即■〈氵义〉港纷岐处所,亦皆派拨员弁带领兵役梭织巡查。臣又随处传集滨海耆民及澳中渔户,面加奖劝。该居民等,咸知踊跃。现复据漳浦县罗泽坤禀报,盘获台湾

  • 卷之二百四十五·佚名

    光绪十三年。丁亥。秋七月。丙辰朔。享太庙。上亲诣行礼。内外记注  ○诣储秀宫问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皇太后安。至甲申皆如之。内记注  ○戊午。谕内阁、巡视北城御史恩焘等奏、司官纵容差役、玩泄公事。据实

  • 第八章 由疑惧到认罪 九 检察人员来了·溥仪

    从一九五三年末起,我们连着学习了三个月的《帝国主义论》。一九五四年三月,学习结束后,管理所迁回抚顺。过了不久,检察机关的工作团来到管理所,开始了对战犯的调查。 后来才知道,政府为了这次调查日本战犯和伪满战犯的罪

  • 后晋纪五齐王中开运元年(甲辰、944)·司马光

    后晋纪五后晋齐王开运元年(甲辰、公元944年) [1]二月,甲辰朔,命前保义节度使石守麻家口,前威胜节度使何重建守杨刘镇,护圣都指挥使白再荣守马家口,西京留守安彦威守河阳。未几,周儒引契丹将麻自马家口济河,营于东岸,攻郓州北津

  • 卷一百七十六之七·雍正

    <史部,诏令奏议类,诏令之属,世宗宪皇帝朱批谕旨> 钦定四库全书 朱批谕旨卷一百七十六之七 朱批高其倬奏摺 雍正五年四月初四日浙闽总督【臣】高其倬谨 奏为奏 闻盐务事窃查闽省盐务【臣】於去年八月内巳将所查 及【

  • 八 民国初年的旅行——太行山与山西铁矿——云南与四川·胡适

    民国二年十月,南通张季直先生(謇)到北京就农商部总长之职(原有的工商部和农林部合并为农商部)。他是提倡当时所谓&ldquo;棉铁政策&rdquo;的。他的次长是武进刘厚生先生(垣),也是实业家,又是矿政司司长张轶欧早年在南洋公学时的

  • 里仁第四·朱熹

     凡二十六章。  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处,上声。焉,于虔反。知,去声。里有仁厚之俗为美。择里而不居于是焉,则失其是非之本心,而不得为知矣。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 复陆心梵居士书·太虚

    心梵居士鉴:由雪窦转来惠书,藉悉一是。一、应望僧尼日善而不必望其日增,以斯浊土中增则势难善故。二、僧尼负住持佛法之责,佛慈悲广大普度众生之旨,不在皆令出家,在令信佛法僧,持五戒,行十善,以及发菩提心而修六度、四摄。三、

  • 菩萨行与大乘胜解·太虚

      今天开会追悼常惺法师。有几句话,是应该特别提出来说一说的:‘六度齐修,智悲兼大,求之古德仿佛圭峰密’!常惺法师平生的学问,虽所涉甚多,然其得力处,应该是在于华严宗;所以他对于华严宗教理的阐发以及实行,颇与圭峰密相近。

  • 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第七·佚名

    后秦龟兹国三藏鸠摩罗什译深功德品第十七尔时须菩提白佛言:&ldquo;希有,世尊!是阿毗跋致菩萨,成就大功德。世尊能说阿毗跋致菩萨,恒河沙等相貌。说是相貌,则是说深般若波罗蜜相。&rdquo;佛言:&ldquo;善哉,善哉!须菩提!汝能示诸

  • 金光明经文句卷第三·智顗

    隋天台智者大师说门人灌顶录释忏悔品诸大乘经多分散明忏悔。此经专以忏悔当品。今先释名。忏者首也。悔者伏也。如世人得罪于王。伏款顺从不敢违逆。不逆为伏顺从为首。行人亦尔。伏三宝足下正顺道理。不敢作非。故名

  • 钦定音韵述微·佚名

    清乾隆年间奉敕编撰。共三十卷。其反切注音,都以《音韵阐微》为依据,但《阐微》注重字音,训诂不求详备;《述微》注重字义,考据务求核实。在排列上,《阐微》以三十六字母的次第为序,《述微》则以领韵的字母为首,其下诸母所领

  • 玉清无上灵宝自然北斗本生真经·佚名

    玉清无上灵宝自然北斗本生真经。撰人不祥,约出於宋元。假托元始上帝为宝上真人说玉清紫光夫人本生故事,劝人设醮持诵《九光真经》,祈求智慧福寿。一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洞真部本文类。

  • 茶馆·老舍

    三幕话剧。老舍著。发表于1957年。剧作以旧北京一家大茶馆的兴衰为线索,通过进出茶馆的70多个人物及其活动,组成了清朝末年、军阀混战和抗战之后这三个历史时期错综复杂的社会生活画卷,以概括旧中国50年的历史变迁。

  • 红梨记·徐复祚

    传奇。明徐复祚撰。增补本《曲品》著录。事本《闲中鼓吹》,又参以元人《谢金莲诗酒红梨花》杂剧。写宋赵汝州与谢素秋爱情故事。赵汝州赴京考试,慕名欲访名妓谢素秋,然无缘相见,仅通过仆人互赠诗一首,恰值金兵攻汴州城,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