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波罗奈人身贸供养缘品第四

【古文】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是时国中有大长者。生一男儿。面首端正。既生数日。复能言语。问其父母。世尊在不。答曰故在。复更问曰。尊者舍利弗阿难等。悉为在不。答言悉在。父母见子生便能言。谓其非人。深怪所以。便往问佛。

【白话】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当时国中有一位大长者,生下一个容貌端正的男孩。生下没几天,就能说话,问他的父母:“世尊在吗?”父母回答道:“还在。”又问道:“尊者舍利弗、阿难等都在吗?”答道:“都在。”父母看到这孩子生下来就能说话,认为他不是人,非常奇怪为什么会这样,于是前去问佛。

【古文】

佛言。此儿有相[大正藏为:福。]。不足疑也。父母欢喜。还归其家。儿又启曰。唯愿二亲。为我请佛及比丘僧。父母告曰。请佛及僧。当须供具。非卒可办。儿又启曰。但扫洒堂舍。庄严床席。施三高座。百味饮食。当自然至。又我先身之父母[大正藏只说是母亲。]。今犹存在。居波罗奈国。为我唤之。父母随语。使人乘象。驰奔召来。

【白话】

佛说:“这个孩子有福报,不必疑惑。”父母大喜,回到家中。儿子又请求道:“恳请父母为我请佛及比丘僧众来应供。”父母告诉他:“请佛及僧众需要供品,并不是马上就能置办的。”儿子说道:“只需清扫好房舍,备好坐具,设置三个高座,百味饮食自然就会到来。此外,我前世的母亲,如今还健在,住在波罗奈国,为我将她请来。”父母听从了他的话,派人乘象驰奔将他前世的母亲请来。

【古文】

所以作三高座者。一为如来。二为本生母。三为今身母。佛与众僧。既入其舍。次第坐定。甘膳美餚。自在丰足。佛为说法。父及二母合家大小。闻法欢喜。尽得初果。此儿转长。便辞出家。精勤正业。获致罗汉。

【白话】

之所以要设置三个高座,第一个是给如来,第二个给前世的母亲,第三个给今世的母亲。佛与僧众走进他家房舍,按次序坐定,丰富甘美的食物就自然充满。佛为众人说法。他的父亲和两位母亲以及全家上下听到佛法十分欢喜,都证得初果。此儿逐渐长大后,便辞别父母而出家,精勤修行正道,获得阿罗汉果。

【古文】

阿难白佛。此沙门者。宿种何德。生于豪贵。小而能言。又复学道。逮得神通。佛告阿难。此人前身。生波罗奈。为长者子。父亡没后。家业衰耗。渐致贫穷。虽值佛世。无以供养。念此不悦。情不自释。便舍豪姓。以[大正藏为:求。]为客作。

【白话】

阿难对佛说:“这位沙门前世种了什么德行,以至生于豪贵家,很小就能讲话,后来又学道直至获得神通。”佛告诉阿难:“此人前世生在波罗奈国,是一位长者的儿子。父亲死后,家业衰落,逐渐变得贫穷。虽赶上了佛陀出现世间,却没有供品做供养,想到这些他十分难受,不能释怀。于是便到豪姓家里,请求做一个雇工。

【古文】

终竟一岁。索金千两。豪姓问曰。卿欲妻娶耶。答曰不也。豪姓又问。用金何为。答曰。欲用饭佛及于圣僧。豪姓告曰。若欲请佛。吾当与金并为经营会于我舍。贫者唯诺。便设肴膳。请佛及僧。由此因缘。命终之后。生在长者家。今复请佛。闻法得道。佛告阿难。往昔贫人者。今长者子沙门是也。佛说此时。一切众会。莫不欢喜。顶戴奉行。

【白话】

做工一年后,索要千两黄金的工钱。豪姓问道:‘你想娶妻子吗?’他回答道:‘不想。’豪姓又问:‘那要这么多金子做什么用呢?’答道:‘想用来为佛及圣僧供斋。’豪姓对他说:‘如果想请佛供养,我可以拿出金子与你共同协办,就在我家里供斋。’贫者便答应了。于是设办美味佳肴,请佛及僧众受供。由此因缘,他死后投生在长者家,如今又请佛做供养,闻法后得道。”佛告诉阿难:“以前的那个贫人,就是如今这位长者之子,并且出家做了沙门。”佛说此经时,一切与会大众无不欢喜,恭敬地奉行。

猜你喜欢
  卷第三十一·佚名
  卷一·赜藏主
  真知识品第四十六·佚名
  卷第三十·佚名
  瑜伽师地论略纂卷第十五(论本第五十六七八九六十)·窥基
  卷上·佚名
  第九 静虑相应·佚名
  大般涅槃经集解 第二十四卷·宝亮
  第十二卷·圆瑛
  卷第十一·佚名
  根本薩婆多部律攝卷第八·欧阳竟无
  阿育王刻文(Dhamma-lipi)·佚名
  卷四·佚名
  佛法之理证与事行·太虚
  妙法莲华经法师功德品第十九·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卷上·沈德潜

      辛亥春,读书小白阳山之僧舍,尘氛退避,日在光岚翠中,几上有山,不必开门见山也。寺僧有叩作诗指者;时坐古松乱石间,闻鸣鸟弄晴,流泉赴壑,天风送谡谡声,似唱似答,谓僧曰:“此诗歌元声,尔我共得之乎!”僧相视而笑。既

  • 忏悔·闻一多

    啊!浪漫的生活啊!是写在水面上的个“爱”字,一壁写着,一壁没了;自搅动些痛苦的波轮。(曾收入《红烛》,1923 年,上海泰东图书局)

  • 南湖集巻十·张镃

    宋 张镃 撰诗余长相思晴时看雨时看红绿云中驾彩鸾阳台梦未阑 咏伊难画伊难服透东皇九转丹光生玉链顔梦游仙【小姬病起幡然有入道之志因书赠之】骖鸾侣娇小怯云期柳戏花游能几日顿抛尘幻学希夷清梦到瑶池霞袂穏那顾

  • 续词余丛话卷二·杨恩寿

    原文续朱子曰:“古人作诗,只是说他心下所存事。说出来,人便将他诗来歌。其声之清浊、长短,各依他诗之语言,却将律来调和其声。今人却先安排下腔调了,然后作语言去合腔子,岂不是倒了?却是永依声也!古人是以乐去就他诗

  • 卷一百五·列传第三十五·能吏·脱脱

        ◎能吏   ○大公鼎 萧文 马人望 耶律铎鲁斡 杨遵勖 王棠   汉以玺书赐二千石,唐疏刺史、县令于屏,以示奖率,故二史有《循吏》、《良吏》之传。辽自太祖创业,太宗抚有燕、蓟,任贤使能之道,亦略备矣。然惟

  • 卷之二百二十二·佚名

      康熙四十四年。乙酉。八月壬辰朔。上驻跸克勒乌里雅苏台  ○癸巳。吏部题、正白旗三等阿思哈尼哈番富青病故。查富青并无亲子孙兄弟应将此三等阿思哈尼哈番、与富青之叔阿尔金承袭。从之。  ○甲午。谕大学

  • 陈序·陈乃干

    华亭徐闇公先生为几社六子之一,孤忠亮节,既已光耀汗青,晚岁遁居潮海,全发以终,迄今饶平山中之蔬果卓然与西薇、东菊同垂芬于天壤。后之过其地者,恒低徊流连而兴「风微人往」之思焉。金山姚君石子得先生钓璜堂集遗稿,而有刊行

  • 卷十七·佚名

    <史部,诏令奏议类,奏议之属,御选明臣奏议钦定四库全书御选明臣奏议卷十七讲学亲政疏【嘉靖元年】     王 鏊臣窃念古之圣君贤相共成至治之隆者盖由于上下之交而近世之弊多由于上下间隔夫所以为上下之交者果遵何

  • 十二年·

    (丙寅)十二年大明正德元年春正月1月1日○辛卯朔,傳曰:「柳子光、蔡壽之罪,與他人異,其復職。」○傳曰:「群聚出入宗宰家者,各部員,每於朔望,依非議時事例,書啓。」○下御製絶句三首曰:三陽開泰瑞光華,宴進誠心元日多。滿殿紅粧嬌自

  • 理学类编卷四·张九韶

    明 张九韶 撰地理屈子天问九州安错川谷何洿东流不溢孰知其故朱子曰错置也洿深也水注海曰川注川曰溪注溪曰谷此章三问今答之曰九州所错天地之中也川谷之洿众流之防也不溢之故则列子曰渤海之东不知几亿万里有大壑焉实

  • 隐公·隐公四年·左丘明

    【经】四年春王二月,莒人伐杞,取牟娄。戊申,卫州吁弑其君完。夏,公及宋公遇于清。宋公、陈侯、蔡人、卫人伐郑。秋,翬帅师会宋公、陈侯、蔡人、卫人伐郑。九月,卫人杀州吁于濮。冬十有二月,卫人立晋。【传】四年春,卫州吁弑桓

  • 佛说佛名经卷第十九·佚名

      尔时佛告舍利弗。举要言之现在诸佛说不可尽。舍利弗。譬如东方恒河沙世界。南方恒河沙世界。西方恒河沙世界。北方恒河沙世界。上下四维恒河沙世界。彼一切世界下至水际上至有顶满中微尘。舍利弗。于意云何。彼如

  • 卷第十八·佚名

    镡津文集卷第十八 藤州镡津东山沙门契嵩撰 此与杨公济晤冲晦。山游唱和诗。今总编于此。贵后贤披览。以见一时文会之清胜焉。 岁暮值雪。山斋焚香独坐。命童取雪烹茗。因思柳絮随风起之句。遂取谢道蕴传读之。见其神

  • 卷第二·佚名

    翻梵语卷第二&middot;菩萨名第七&middot;菩萨住地名第八&middot;菩萨观行名第九&middot;辟支佛名第十&middot;比丘名第十一菩萨名第七菩萨(应云菩提萨埵亦云扶萨 论曰菩提者道萨埵者众生亦云大智论大心译曰精进亦云

  • 净土圣贤录卷九·彭希涑

    往生杂流第八张锺馗张锺馗。唐时人。居长安。杀鸡为业。临死。见绯衣人驱群鸡至。唱言啄啄。鸡辄向上啄。两目血流。痛不可忍。有沙门宏道见之。为设像。劝令念佛。忽觉香气满室。群鸡散去。即端坐而化(佛祖统纪)。张

  • 卷第十一·永觉元贤

    永觉和尚广录卷第十一 嗣法弟子 道霈 重编 书上 答新城江孝廉 承谕。谓本来无事。何得妄起疑情。忘之则一。疑之则二。故教人起疑情者。是谓将忌作药。愚意。忘之胜疑。诚如来谕。然忘之一字。亦不容无辨。有迷而

  • 全室外集·宗泐

    九卷。《续集》一卷。明僧宗泐撰。宗泐,字季潭,临海(今属浙江)人。洪武初,选拔修行高的和尚,宗泐居其首,命住天界寺。洪武十一年(1378),明太祖以佛书有遗佚,命其往西域求遗经,洪武十五年(1382)得经还朝,授左善世。太

  • 诗无邪·傅斯年

    “诗三百,诗无邪”,《诗经》,一部国学经典,数千年来诵读至今,各种研究和解读亦汗牛充栋。《诗无邪》系傅斯年先生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任中山大学教授时,讲授《诗经》的讲义。作者以深厚的史学功底,提出许多新的《诗经》研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