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七年

崇禎元年上之七年(己巳)

春正月

1月3日

○己未,胡差龍骨大等將還,刼奪沿路刷馬,官不能禁,西民怨苦益甚。

○備局啓曰:「兵曹以漕、水軍爲役最苦,每有謀免之弊,故此類之犯罪充軍者,欲用《大典》杖一百、徒三年之律後,還定本役云者,不無所見,而但苦役莫如此輩,必用己身充軍之律然後,庶有所懲,而漕水軍不可異同,水軍之代射者,請依聖敎,己身充軍。」從之。

1月4日

○庚申,京畿監司崔鳴吉,請以高陽等八邑飢民,移送賑恤廳,從之。

○崔鳴吉啓陳忠壯、忠翊、忠順三衛遷易之弊,上令軍籍廳議處。昏朝時,三衛多冒屬。反正後,査隷軍役,各邑多以年未滿兒童充額,不問有蔭與否,圖免者衆,案籍紛亂,莫可釐正,故鳴吉陳其弊。

1月6日

○壬戌,領中樞府事李元翼上箚,謝賜歲時米、饌、絮、帛。反正初,元翼以先朝元老,徵入爲相,人皆加額。尋移病求退,章數十上,上皆不許。因賜几杖,且令肩輿入朝,元翼黽勉視事。亡何,乞解甚力,上乃許之。元翼歸衿川墓下,上數遣近侍問疾。至是,上因歲時賜賚,元翼上箚以謝。

○崔鳴吉請禁功臣冒稱籍沒,奪人田宅之弊。時,功臣橫占民田,害遍列邑。鳴吉因各邑文報,深知其弊,有是請。上頗是其言,而功臣皆不便,竟寢不行。

1月9日

○乙丑,兵曹判書李貴、完豐府院君李曙建議,設能磨兒廳,令摠府、訓院郞廳、內三廳禁軍及諸大將軍官,皆學習之。其制,刻木爲偶像,排置陣勢,一朔內二、七日會坐,抽講所學,禁軍則給賞仕,其餘通計一年,分等施賞,不勤者實職則遞,禁軍及訓鍊奉事以下,削其仕日。

○春秋館啓曰:「記事官鄭維城,頃爲注書,諫院以其妻外祖李忠吉之故,至於越署經,今授檢閱,不敢行公。考之法典,雖親翁壻,無緣坐之律。況妻父之妻父乎?維城年少新進,身無瑕玷。今以不當累之事,塞其前程,則豈不可惜乎?請鄭維城出仕。」從之。初,維城爲注書,大司諫鄭百昌越署經以爲:「李忠吉爲逆适內應,其名在於維城署經中,今不可許出。」正言具鳳瑞力救不得。時議皆言,百昌外托法例,實塞維城淸路。至是,吳允謙、金瑬、李廷龜等,以此陳啓。

1月13日

○己巳,復置崇仁監。崇仁監鮮于洽,丁卯之亂,爲賊所執。議者以爲跡涉降附,遞其職。平安監司金起宗,馳啓以爲:「箕聖廟監,固不可廢。洽雖有罪,罰不及嗣,請以洽之子栢,代其父爲監。」上議于大臣則以爲:「監,是職也。洽旣附賊,不可仍舊,捨其父而官其子,亦涉未妥。道內鮮于之族,未必無人,請令監司,更加訪聞。」上從之。

○有稱本宮〈潛邸時宮也。〉奴者,往江陵,刼一村民,諉以本宮所屬,侵暴備至。其民不堪其苦,自縊而死。監司啓聞。

1月15日

○辛未,政院啓曰:「今將設科於永興府,而前者水原、全州、江陵科,則承旨下去,平壤科則玉堂官員下去。今試士之期不遠,何官下去乎?」答曰:「依平壤例爲之。」

1月16日

○壬申,禮曹啓曰:「故監察李好敏妻李氏,龍川君壽閑之女,康靖大王三代孫也,今年一百歲。凡人年滿八十以上者,在國法,必有優老之典。況成廟曾孫,例封小主。宜博攷故事,封爵、賜米。」上命考前例。吏曹覆啓曰:「士夫間傳言,故參判李蘧母年百歲。其時該曹入啓,賜爵、賜物云,而經亂文書,無可考之地矣。人生百歲,世所罕有。雖無質據之典,宜施封爵之恩。」從之。

1月17日

○癸酉,忠勳府啓曰:「取考實錄,則定社、佐命功臣會盟時,無賜物之例,靖難功臣會盟後,始有內廐馬、表裏、白綿布紬賜給之事,而新舊功臣及嫡長,亦無區別。但以其時頒賜之數計之,則靖難新功臣五十二人,而通共一百二十餘員受賜。以此觀之,舊功臣及嫡長,似在其中矣。又考宣廟朝記事,甲辰年十月,三功臣會盟後,有賞賜親功臣及嫡長之典。開國時,或賜絹羅、白金,靖難時,或賜虎、鹿皮、綾段,其後或賜綿紬、表裏、馬匹。歷朝賞格,代各不同,賜物等第,惟在聖斷。」上命該曹酌處。戶曹啓以:「所謂十九功臣,竝與昭武、寧社而言也。昭武、寧社,是新功臣,不當列於舊功臣及嫡長。論賞之中,未准職,不當加資者,則似難竝參賞格,生存功臣,旣受賜物,則其子姓,雖曰嫡長,似不當竝受賞賜。」忠勳府覆啓,請依該曹之議。且啓曰:「因公在外方,身病、在喪,未參會盟者,竝受加資,乃是古例,而至於旣參會盟祭後,旋被輕罪者,似當一體論賞,如削黜重罰,則不當竝爲賜物。」上答曰:「親功臣,毌論應受賞加與否,竝爲賜物,而其中以重罪不得參祭者,勿爲論賞。且功臣中胡變時死節者,亦依生存人例賜給,以示優異之典。嫡長中年七十者,竝加資。」

○前判書李貴再上疏,救尹雲衢,仍攻論己之臺諫,留中不報。

○上下敎于政院,令南以興老母所在之邑,月給糧饌,如有疾病以聞。

1月18日

○甲戌,以沈諿爲都承旨。

1月20日

○丙子,歲星不見。

1月21日

○丁丑,歲星不見。

1月23日

○己卯,諫院啓曰:「喉舌出納,地望淸高,而至於都承旨,其選尤重。銓曹注擬之際,因循弊習,一從資級,其數過濫。請該曹堂上、郞廳,竝命推考。」上答曰:「該曹別無所失。爾等如是驚駭,此實異事也。若欲排斥異己,則直爲論劾宜矣。勿爲如此不正之態可也。」初,沈諿爲都承旨,畏物議辭免,及再授,黽勉就職。數日,諫院果有注擬過濫之啓,諿屬疾引入。上亦知此論,專爲諿而發,有是敎。

1月24日

○庚辰,上召對于浥和堂,講《書傳》。

○大司諫姜碩期等引避曰:「本院之請推銓官,出於公議,而昨承嚴批,惶蹙失措。臣等豈敢蓄偏黨之心,以溷我殿下大公至正之朝乎?殿下置臣等於諫諍之列,而因一論事,致疑太甚,遽降嚴旨,有若束縳,臣等更何顔面,立於臺閣之上乎?」憲府啓曰:「銀臺之長,地望淸切,固非人人冒據。近日注擬,頗涉混淆。諫院之請推銓官,實出公共之議。旣無排斥之意,有何不正之事?大司諫以下,竝請出仕。」上答曰:「諫院所爲,事涉不直。此實君子之所羞惡,而至請出仕,未曉其意也。旣曰不正,則似難仍在臺閣,竝遞差。」

○復令儒生以巾服入場屋。自經胡變以來,士子居泮時,則依前巾服,而出入科場,則皆着戎服。至是,禮曹啓曰:「多士戎服,與禁亂軍卒無別。入場時使之巾服,亦如居齋之時似當,請議于大臣。」大臣以爲:「朝官未復冠帶,雖出於毌忘在莒之意,而士子則與朝官有異。非入仕者,不得着戎服,且於入場之時,與胥卒混雜,恐有妨於禁制。居齋之士,旣着巾服,則大小試場,竝令巾服無妨。」上用其議,令儒生巾服如舊。

○歲星復見。

1月25日

○辛巳,前主簿李尙儉,家在延秋門外,卽古景福宮西也。尙儉一日掘古井,得玉寶一顆,龜頭破折,一隅又缺,不知其何時作也。遂獻之,上命該曹施賞。

1月26日

○壬午,上命召對,講《書傳》《大禹謨》。上曰:「此語中何者最難行乎?」參贊官鄭經世曰:「違道干譽,咈民從欲,賢君固無此事,而中材之主,亦不爲也。至於儆戒無虞,所當深省。能存心于是,則任賢去邪,皆從此中推去也。」檢討官李景曾曰:「臣以爲,任賢勿疑,最難也。」上曰:「然。儆戒無虞,則但無過於身而已。」經世曰:「儆戒無虞,乃居敬窮理之工夫。人之賢否,事之得失,必有是工夫然後,方可明辨。不然則,不爲認人欲作天理者,幾希矣。」

1月27日

○癸未,日旁有靑赤雲氣,移時乃滅。夜,金星、木星合。

1月28日

○甲申,以金時讓爲平安監司。金起宗以母病遞,時讓以同副承旨,特陞嘉善代之。

1月29日

○乙酉,上召對于浥和堂,講《書傳》。

○江原道平海郡大風折木,屋瓦皆飛。

二月

2月2日

○戊子,流星出角星上,入西方。

2月4日

○庚寅,復置分奉常寺,以供英陵祭享。從驪州牧使金德諴之請也。〈自壬辰中廢,始復之。〉

2月5日

○辛卯,有李克誠、克明兄弟,竝犯殺人之罪,而克明失捕,乃囚其父。克誠自言以拳歐之,而實推諉其弟。及啓覆,上命姑放其父,以捕其子,克明始就囚自服。刑曹以爲:「克誠之招,前後異辭,且與事干之言逕庭。克明乃言:『殺之者兄,而不忍斥言』云,請克誠依律斷罪。」上下敎曰:「死者,人所共惡,而克明爲兄自服,此實仁人君子之所難,而衰世薄俗之所無者。其令該曹,實職除授,以彰其善。」

2月6日

○壬辰,初,宋匡裕之獄纔竟書題,金景賢者又上變言:「其妹末致,以諺書來傳:『其夫金弘遠,與尹雲衢、柳仁昌等,出血作誓,每於濟巖亭聚謀,而金地粹知其狀,泄於所親,恐致發覺,多給好馬及他雜物誘之』云。」上命拿雲衢、仁昌、弘遠、地粹、閔顔等。譯官張敬仁妻,末致弟也。末致又通敬仁妻,而其言略同。敬仁亦以其書告之,遂按問弘遠謀反狀。弘遠供曰:「臣昔寓京城,隣有一女刼之曰:『君不以吾爲妾,吾當陷君』云。時,當昏朝政亂,前後誣死者甚多。臣用是懼,不得已率畜,而待之甚薄,故常懷怨毒,竟至於此矣。」問末致遺諺書之由,則末致欲免告夫之罪,乃曰:「是書詐也。」金景賢與末致面質,以其書示之,果渠手筆,語塞。鞫雲衢、仁昌、閔顔等,累加訊杖,至烙刑、壓膝,而竝不服,上疑其誣枉,命鞫廳獻議。鞫廳亦明其冤狀,上命雲衢等還發配所,竄弘遠,放地粹。上又下敎曰:「末致以微賤女人,爲國告變,雖似可嘉,而以妾告夫,罪關綱常,予甚惡焉。叔世民風不古,不杜此漸,後弊無窮,宜置重法,以扶綱常。」末致遂伏誅,衆皆快之。雲衢、仁昌、閔顔等,出獄未久,相繼死,莫不冤之。雲衢,權鞸之甥也。爲人浮誇詭誕,喜臧否人物,不拘檢束。與宋英望輩,爲方外交,當癸亥反正時,與聞其議,而英望輩,謂以狂踈不密,秘其日期,竟不得與焉。及反正後,自以爲與沈器遠、金自點、金元亮輩相上下,期直拜臺憲,而及至擢用,不過郞署。由此怏怏,怨誹勳臣,訕毁時政,無所顧忌。柳仁昌,一悖戾武人,閔顔,粗解占術,亦一妖人。三人之事,雖皆自取,而至於被人所誣,以謀逆死於刑杖,則亦甚冤矣。

2月7日

○癸巳,憲府啓曰:「爵賞,礪世之具,上不可以濫施,下不可以虛受。功臣嫡長年滿七十者,竝爲加資,則秩陞金玉者,多至三十餘人。年老親功臣,尙不參增秩之中,而舊功臣嫡長,反蒙異數,職秩之猥濫,賞典之顚倒,莫此爲甚。請還收老嫡長加資之命。」累啓乃允。

○復以李貴爲兵曹判書。特命敍用也。

○流星出天江星下,入箕星。

2月8日

○甲午,開城府正月晦地震,留守啓聞。

○兵曹判書李貴請對,上引見于興政堂。貴先陳備禦毛將之策,次言趙存中、許友伸救之義,仍及尹雲衢冤死之狀,歸咎鞫廳,益與金瑬有隙。

○流星出天棓星上。

2月9日

○乙未,上特召前平安監司金起宗,引見于興政堂。上問曰:「卿受任關西,往來毛營,其事情如何?」起宗對曰:「交通虜賊,且務鍊兵,似有可疑之端,而不能詳知矣。」上曰:「軍兵幾何,氣色亦如何?」對曰:「軍兵則萬餘,而皆鍊習矣。天下事,雖不可預度,而似無朝夕必叛之形。旣據島中,得專通貨,安享富貴,擬於王者。彼若來侵我國,則實出於失計,豈肯爲之乎?」上曰:「劉海的來否?」對曰:「來則來矣。凡虜之來投者,使其養子毛有見主之,卽換着漢服,人不得識別矣。」上曰:「島中將官,亦有可用者乎?」對曰:「惟陳繼晟稍與我國相好。此人則毛將雖撤去,渠欲留島云矣。」

○上又引見判府事尹昉、領議政吳允謙、左議政金瑬、右議政李廷龜及備局堂上、三司長官于興政堂。上曰:「近日毛文龍之情形,人皆致疑,卿等所見則如何?」吳允謙曰:「毛之本心,只在富貴。據守島中,似無他慮矣。」尹昉曰:「彼謀雖不可測,我國人心,莫保朝夕。且有災變,而備禦之具蕩然,在我之道,亦當思患,而預爲規畫也。」金瑬曰:「卽今疑慮之端,以彼多發悖慢之語,且有鍊兵之擧,而悖語乃其本性,鍊兵亦彼當爲,亦何可以此致疑也?」李貴曰:「彼雖不善,必以誠款待之可也。」仍曰:「臣於尹雲衢之獄,雖有連姻之嫌,若抱冤之狀,則不敢不達矣。宋匡裕旣負淫蒸弑兄之惡,又有誣告之罪,速宜正其罪也。」金瑬曰:「外間論議,以不救雲衢,多有非臣者。昨日李貴言急於成獄者,乃指臣而言也。臣有何陷人之心,而出此謬計乎?臣若不辨,則未免妄殺之名矣。」李貴大聲疾視曰:「此亡國之言也。」瑬亦怒形於色,左右莫不錯愕。上不悅,命罷朝,仍謂都承旨金尙憲曰:「兵曹判書李貴,非但面責大臣,營救不道之徒,猶恐不及,推考。」

○流星,出天市東垣,入右族星。

2月10日

○丙申,令嶺南州郡,預儲糧穀於鳥嶺下聞慶、金山等邑,以備軍興。

2月12日

○戊戌,昧爽,流星出艮方,入東方。將滅,分爲三箇,如連珠之狀。

2月13日

○己亥,以金尙憲爲弘文館提學,楊州牧使崔有海爲副修撰。有海曾在昏朝,出入柳希奮之門,有八學士之稱。至是,預玉堂之選,淸議非之。

○陞喬桐縣爲府,以邊潝爲京畿水使,移鎭喬桐,兼行府使事。備局以爲:「花梁僻在一隅,不合於水營。喬桐與延安隔一水,設營於此,則可以掎角江都」,建請移之。蓋金瑬之議也。

2月14日

○庚子,弘文館提學金尙憲,上箚辭職。略曰:

大提學雖主文柄,而其次卽提學,國家詞命,間出於其手,討論潤色,靡不與焉。歷朝以來,最重玆選,故上絶以杙代楹之譏,下無血指汗顔之羞。臣本駑劣,少不彊學,文翰之任,本不近似,固不敢一毫飾讓也。伏惟聖明,器使群材,於其所短,亦不强責。文武之士,莫不優游得所,而獨於小臣,馭駑躡驥,責蚊負山,憂惶狼狽,日俟顚踣。淵鑑下燭,在所矜愍。區區之望,殆切於束縛者之求解也。

上不許。

○工曹判書申景禛,見責於李貴,上箚辭曰:

臣本武夫,朝廷是非,不欲干預,況係逆獄之事乎?頃日,李貴擧臣姓名,塵瀆於引對之日。臣巳極惶恐,而翌日備局諸宰詣闕之時,又呼臣姓名於衆會中,目之以無知武夫,斥罵踐踏,人所共聞。臣本武夫,且無知識,人言之來,固所甘心,而貴之善罵,亦其天性,臣何敢有一毫芥滯之心哉?第念雖駑劣,忝在六卿之列,被人罵辱,廉恥所關,決難强顔行公。

上答曰:「自古人臣,亂人邦國者,其道非一,而護黨最甚。元勳所惡,人莫敢言,非國家之福,亦非人臣之福也。延平府院君李貴,忠誠有餘,而禮讓不足,此予所以自前戒飭者也。其言不必與較,卿勿控辭。」

2月15日

○辛丑,虜使滿月介入我境。毛差毛有見將上京,聞虜使之來,畏其追躡,避入載寧僻路。

○海運判官金德承,陳漕運之弊曰:「全州等五邑,不願直納,出於不得已也。在昔三倉漕卒,每一船各設左右番,一番各七十戶,則雖有再運之事,一番爲初運,而一番爲再運,以此無一戶疊行之弊。新軍籍之後,只作一番,又減其數,爲十六戶,則漕卒等,初運纔回,又爲再運之行,長在船上,不顧産業,呼訴盈路,實爲矜惻。全州等五邑之稅直納,則可無再運之擧,而民情之不願直納,蓋慮臭載,而有再徵之患。必如前設立左右番然後,漕卒無再行之苦,而民願可從。雖賃私船,與漕船一時作綜上去,則設有致敗之患,可無再徵之事矣。」

○時,朝廷以毛將情形異前,將遣重臣往覘之,厚其幣以釋其疑,遂以戶曹參判李景稷稱問安使,將送椵島。副提學鄭經世上箚,陳其六不可曰:

臣竊聞,李景稷之行,明日當發。此廟堂之所建白,聖明之所頷可,固難輕議,然愚臣淺見,猶有所疑。前此十年間,未嘗有遣重臣之時,而今忽有之,又無可藉以爲名,適足以致彼之疑怪,其不可一也。邊臣狀啓,只是道聽,未有必動之形,不當遽爲解棼之計。使彼果有不善意,則又豈一介行李,所能回哉?不過虛費厚幣而已,其不可二也。廟堂之意,本欲因此探得島中實狀,而倐忽往返之頃,雖古之善覘國者,必不能詗察虛實,得其要領,其不可三也。今爲虛喝所動,作此手忙脚亂之擧,彼若知之,則後日之虛喝無已,而吾之力殫矣,其不可四也。了無大故,而輕遣重臣,設或他日,事有大於此者,將何以應之?其不可五也。廟議欲直擧往來行言,以破疑阻,以伐兇謀。果能如此,則重臣亦可遣也,只恐此非譯舌所辦,而揭帖又是王言,何可輕擧傳聞之說,以開辨釋之端乎?其不可六也。臣意竊以爲便可停止。設令不可便停,待毛有見之來,聽其所言,從容商確處之,亦不至於後事而失幾也。

上議于備局,備局守前議不變,卒遣景稷。

2月16日

○壬寅,胡差滿月介等,率從胡來到義州。又有胡將朴之乃,爲輸義州所置贈米,驅駱駝二十五匹,來住越邊,求索甚急。

2月17日

○癸卯,虜兵猝入蛇浦,索任世科。世科時以毛都督別將,屯耕,聞變,乘船走避,京師震動,避亂者亦多。

○江原監司李顯英,請勿以田稅作木,且罷江陵漁船斜水之役。蓋漁船斜水,創於昏朝,反正後,管餉有加收之科,訓鍊都監又徵前日未收,漁戶盡散。且田稅因輸運甚難,使之作木,而其地不産木花。江陵府使李命俊,因民情,欲革其弊,具報監司,故監司以此啓聞于朝。

2月19日

○乙巳,延原府院君李光庭卒。光庭,延安人,登宣廟朝庚辰科。壬辰去邠,扈駕至義州,勤勞備至。宣廟還都,自郞署特拜承旨。光庭爲人謹愼、廉簡,早負時望,累拜冡宰,錄扈聖勳。當光海廢母之議,不能堅守初心,竟參於廷請。其子衯,登第於李爾瞻賣題之時,顯有借述之跡,人疑其與知焉。議者謂:「光庭晩節,無一可取,負宣廟舊恩,而自陷於泥淖中。」《詩》云:「其何能淑?載胥及溺」,其是之謂乎!

2月20日

○丙午,虜兵設伏於蛇浦諸處,我人不得偵探,只登高瞭望。數千騎自蛇浦,係纍男女,還到鐵山,被擄者稱我國人,則輒放送,遂撤歸。

○備邊司啓曰:「今此胡兵闌入內地,鐵山府使黃珀則雖無所爲,趁卽飛報,而義州、龍川,則在賊初路,賊至不知,常時不能瞭望之狀,據此可知。義州府尹黃緝、龍川府使安倜竝拿來定罪。」答曰:「鐵山府使亦不無所失,一體拿鞫。」

2月21日

○丁未,遣京官,問慰毛都督于椵島,又送御帖、禮單,使之問慰任世科。

○上晝講《書傳》于資政殿。同知經筵張維曰:「刑期于無刑,斯乃約而盡之言也。」上曰:「古之有刑,將以無刑,今之爲刑,將以傷人,可勝惜哉?」參贊官鄭經世曰:「刑豈易言哉?刻則不祥莫大焉,緩則民率犯法。喜而賞之,陽也;怒而刑之,陰也。大抵人情,豈有知其無罪,而必欲加之以重法乎?以近日事見之,誣告逆賊,乃罪之大也。誣告一人,死者甚多。若不顯戮,後弊無窮。尹雲衢等旣蒙分釋,則宋匡裕尙延軀命,實爲失刑。且金景賢以書來告,雖涉可嘉,而其書歸虛,則安有施賞之理乎?」上曰:「分命九官,皆久於其職,德種民懷,亦以此也。三月一遷官,一歲九遷官,古人譏之。今也一月一遷,甚者或一日而再遷,雖欲責其成績,得乎?」經世曰:「古人居是官,則思盡其職而已。三代則不可尙已,至於漢,亦有倉氏、庫氏,久任固不可已,而但不得其人,則爲害反大。」上曰:「今之居官者,若經時月,皆思厭避,期於必遞,豈非弊習乎?」上謂張維曰:「書堂被選之人,見存者無多,極擇抄選。」維對曰:「聖敎至此,敢不議啓?時事如此,不遑他務。尙文之道,近來專廢,勸奬之擧,亦不可無。」上曰:「予意亦然。」維曰:「文臣庭試,雖不能如前頻設,宜有製述之事矣。」上曰:「予聞自前文臣庭試,每年一設云,然耶?奴差還去之後,其令設行。」

○上下敎曰:「前領相卒逝後,備局之事,漸至怠緩,會坐不早,來參者亦少。今日國事,可謂寒心。」翌日,大臣竝待罪。

2月22日

○戊申,胡差入開城府,索鷹犬,又請以銀買馬。

○春信使吳信男入來。

○持平曹文秀啓曰:「中道馬病,借乘馹騎。執法之官,先自犯禁,其何以糾正他官?請遞臣職。」憲府處置,請遞,上從之。

○弑姑罪人仇乙伏誅。仇乙,祥原女人,與姑爭田,陰囑隣人,乘夜殺之,投於僻處。以權濤爲推考敬差官,往鞫乃服。移囚禁府,令三省會鞫正刑,降其邑號,罷其守令。

2月23日

○己酉,胡差滿月介、阿之好等入京。

○上晝講《書傳》于資政殿。上曰:「『與其殺不辜,寧失不經』,何謂也?」知經筵金尙容曰:「經之爲言,常也。聖人之心,一視同仁,夫豈欲使斯民,犯法而殺之也?蓋出於不得已也。故曰:『與其殺不辜,寧失不經。』好生之德,旣如是,民之觀感而歸善,不亦宜乎?」上曰:「『刑故無小』,乃是格言,而故眚何以辨之?」尙容曰:「察其本情,故眚可知。」上曰:「『御衆以寬』,雖至言,而世移時變,寬不可徒尙。」侍讀官金南重曰:「寬豈緩不及事之謂哉?」上曰:「治國之道,隨時而異。諸葛亮,治蜀以嚴矣。」尙容曰:「非專用嚴法也。」又曰:「知人固不易,用人尤難。亂世不得不尙才,而一有瑕玷,衆論沓至,取長棄短,其義安在?如臣駑劣,不得不徇時議,擬望而已。」上曰:「時習至此,殊極寒心,而革祛此弊,在於銓長。郞官苟得其人,臺諫亦皆正人,則此習自袪。日者,兵曹削薦,果如所論,或出於私嫌,則不可說也。」參贊官李植曰:「癸亥年間,有請申明守令誤薦之法矣。今見該曹擬望,不錄擧主。宣廟朝有一龍仁倅使酒悖惡者,宣廟令罷其擧者。」上曰:「李貴亦有此言。今後擬望時,各於名下,書其擧主。且名官必須歷試於吏治。今者未經百里之任,遽取卿相之位。予意則雖三司、侍從,輪回補外可也。漢時以善治守令,召拜京官。此事可法。」尙容曰:「故二相李直彦,自宣廟朝素稱淸白。今聞身死之日,家無斗粟,妻子饑餒。國家宜給祭需,以爲激勸之擧。」上曰:「予未及知,今聞卿言,可矜。其令該曹量給。」

2月24日

○庚戌,移水營於喬桐,陞縣爲府,以水使兼府使。罷月串鎭,復設花梁鎭。

○虜差仲男,卽我國人,而降於虜中者。假差官名而來,欲其待之擬於諸差,下馬宴時,欲與諸差竝坐交椅。接待所與仲男爭詰不許,上令備局議之。領議政吳允謙等啓以:「據理開諭,期於動聽,而若終始執迷,則獸心難化。宰臣設宴時,雖或勉從,自上引見時,則嚴辭斥絶,決不可許。」上曰:「禽獸不可責以人理。宰臣設宴時,則勉從可也。」都承旨金尙憲等力爭曰:「禽獸固不可責以人理,而仲男所爭一節,正欲以其國所定禮貌相抗,則不但禽獸之爲耳。臣等竊聞,在祖宗朝,我國人之入中朝者,奉使而來,不敢抗禮,多有降屈之儀。況仲男爲隣國之所差遣者乎?若反覆開諭,堅示我國決不聽許之意,則渠雖禽獸,不無順從之理矣。凡事,防之於未然,猶恐後弊之難杜。此一節,若不力爭,則將來悖愕之事,必有甚於此者。請依備局之議,更令宰臣,據理力爭,期於動聽。」上允之。使接待所爭之不得,復使朴蘭英等累言於仲男,仲男漫應曰:「若然則當從朝廷之令。」蘭英等復議接見時行禮於兩胡差,胡差謂:「仲男當立而傳語,只設繩床。」蘭英諭以特設方席地坐之意,强而後許。

○設胡差下馬宴于接待所,仲男必欲坐交椅,不許。遂不卽開宴,諸差多有慍語,仲男亦怒。接待所恐生變,不能復爭,許坐交椅。

○憲府啓曰:「中書,乃堂下極選,非才望兼備,不可濫廁於其間。前通禮南宮㯳、信川郡守朴

猜你喜欢
  国语解叙·左丘明
  ●复社总纲·陆世仪
  卷二百十八·杨士奇
  明武宗毅皇帝实录卷之八十二·佚名
  卷之二百七十七·佚名
  卷之三十六·佚名
  卷之三百六·佚名
  卷之四十九·佚名
  一百二十二 曹寅李煦奏请留满都暂署运使摺·佚名
  补后汉书年表目录·熊方
  欧阳玄传·宋濂
  察罕帖木儿传·宋濂
  卷三百四十五·杨士奇
  附録六·佚名
  六年·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一百三·表第四·诸王世表四·张廷玉

        ◎诸王世表四   

  • ●玉堂荟记卷下·杨士聪

    菏水杨士聪朝彻撰癸未九月,经筵进讲,君子有九思一节,余先期□□章送阁,进规处有「圣不自圣」一语,井研使中书来曰:此语上所最厌,宜改之。余即易以别语。因思尧兢舜业,古来帝王忧勤不已,无非不自圣之一念,何至以为厌也。此语可厌

  • 通志卷八十七·郑樵

    宋 右 廸 功 郎 郑 樵 渔 仲 撰周异姓世家第二越 赵 田氏越越王句践其先禹之苖裔而夏后帝少康之庶子也封于会稽以奉守禹之祀文身断发披草莱而邑焉后二十余世至于允常允常之时与吴王阖庐战而相怨伐允常卒子

  • 卷十二·司马贞

    钦定四库全书 史记索隐卷十二 唐 司马贞 撰 晋系家第九 晋唐叔虞【按太叔以梦及手文而名曰虞至成王诛唐之後因戏削桐而封之叔字也故曰唐叔虞而唐有晋水至于燮改其国号曰晋侯然晋初封於唐故称晋唐叔虞也且唐本尧後

  • 达礼麻识理传·宋濂

    达礼麻识理,字遵道,姓怯烈台。其先祖为北方大族,自六世祖始居开平。父名阿剌不花,曾任江西行省参知政事,追封赵国公,谥襄惠。达礼麻识理自幼聪敏,从师学经史,过目即能理解。至正五年(1345)经筛选为译史,更加勤奋学习,士大夫们对

  • ●凡例·海宁

    一纪政之书不欲简亦不欲繁苟详其所不必详则必畧其所不可畧繁冗寡当奚取焉是编荟萃櫽括不漏不支故名辑要 一事贵核实不以文胜征典期可征诸事征事期可措诸用综核名实原委毕陈此其实录也 一官以任政各有攸司周礼首序职官

  • 卷三十四·陈祥道

    欽定四庫全書禮書卷三十四宋 陳祥道 撰<經部,禮類,通禮之屬,禮書,卷三十四>九州冀【禮河内曰冀州】兖【書濟河惟兖州禮河東曰兖州】青【書海岱惟青州禮正東曰青州】徐【書海岱及淮惟徐州】揚【

  • 卷十·黄仲炎

    钦定四库全书春秋通说卷十     宋 黄仲炎 撰襄公元年春王正月公即位仲孙蔑会晋栾黶宋华元卫甯殖曹人莒人邾人滕人薛人围宋彭城宋鱼石奔楚楚爲之伐宋取彭城使鱼石居之是鱼石叛君而楚党叛也诸侯之大夫讨而围之义

  • 大雲初分至心健度第二十七·佚名

    尔时大雲密藏菩萨言:世尊,有十种至心所入法门。惟愿如来。分别解说。佛言:善善哉!善男子,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吾当为汝分别解说。有住善界法门。大海智法门。潮法门。神通行法门。虚空神通法门。无热法门。初成法门。随行

  • 无常品第一·佚名

    昔者天帝释五德离身。自知命尽当下生世间。在陶作家受驴胞胎。何谓五德。一者身上光灭。二者头上华萎。三者不乐本坐。四者腋下汗臭。五者尘土著身。以此五事自知福尽甚大愁忧。自念三界之中济人苦厄唯有佛耳。於是奔

  • 妙法莲华经论优波提舍·佚名

        婆薮般豆菩萨造    元魏中天竺三藏勒那摩提共僧朗等译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众万二千人俱。皆是阿罗汉。诸漏已尽无复烦恼。心得自在善得心解脱善得慧解脱。心善调伏人中大龙

  • 大般涅槃经玄义卷下·灌顶

    隋天台沙门灌顶撰古来复约三性。明涅槃体。言佛地。一向是善性。一向非恶性。无记性亦有亦无(云云)。光宅云。常住佛果。有两种无记。一知解无记。二果报无记。如棋书射御。阐提亦有故非是善。佛地亦有故非是恶。即是

  • 卷第六十三·德清

    大方广佛华严经纲要卷第六十三 于阗国三藏沙门实叉难陀 译经 清凉山大华严寺沙门澄观 疏义 明匡山法云寺憨山沙门德清提挈 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四 尔时善财童子一心正念法光明法门深信趣入。专念於佛不断三宝。叹离

  • 卷第四十·李通玄

    大方广佛新华严经合论卷第四十 唐于阗国三藏沙门实叉难陀译经 唐太原方山长者李通玄造论 唐福州开元寺沙门志宁厘经合论 升兜率天宫品第二十三 【论】第五会兜率天宫说十回向法门於此会中序分正说流通者从此初升兜率

  • 卷第七十一·霁仑超永

    五灯全书卷第七十一京都圣感禅寺住持(臣)僧 (超永) 编辑京都古华严寺住持(臣)僧 (超揆) 较阅 进呈临济宗南岳下三十五世随录处州连云古渊成禅师福州长乐王氏子。儿时头角岐嶷。目光激射。父殁早孤。母强为纳室。

  • 太上五星七元空常诀·佚名

    “太上真人步五星之道”与“三八景合二十四神两段也见于《真诰协昌期》,《修空常诀要》章也见于《云笈七签》第24卷。本经盖出自宋前。本经凡三章:《七元图》、《行太上隐书事》和《修空常诀要》。《七元图》的内容几

  • 白香词谱·舒梦兰

    词论。清舒梦兰撰。四卷。梦兰字白香,故以名书。此书成书年代不详。录选自唐李白至清黄之隽五十九家词人代表词作百首,每首各为一调,以小调、中调、长调次序编排,并于其旁逐字注出平仄。于每调之中,只举一体,作者意在

  • 戏鸥居词话·毛大瀛

    清代词话著作。1卷。毛大瀛辑录。此书主要辑录清代词家的有关本事。当时著名的词人,如陈其年、尤侗、朱彝尊的部分作品赖以保存。作者受唐宋以来本事词的影响,专辑文人与某女子相关的风流韵事,不讲究思想内容,也不重视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