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三十二年

(丙戌)三十二年清康熙四十五年

春正月

1月1日

○朔庚申,備忘記,下監司、留守曰:

噫!臘盡春生,天地同和,雨露之惠,枯荄亦被,而哀我同胞之民,荐遭饑荒,獨阽危亡,爲民父母,當作何懷?噫!頻年不稔,公私蕩然,設賑匪遠,而聚穀不多。八路仰哺之赤子,若何以善爲濟活,無一捐瘠耶?念及于此,不覺氣短也。噫!賑民之責,付諸卿等,賑救之勤否,而生民之死生係焉,其可忽哉?咨爾方伯,思寡昧如傷之意,體前冬別諭之旨,視民之饑,若己之饑,終始必以至誠,則庶可有濟矣。仍念農者,天下之大本也。人事興於前而後,地事成於後。是以孟春之月,皆修封疆,審端經術,善相丘陵坂險原隰,土地所宜,五穀所殖,以敎導民者,蓋此意也。雖在常年,勸農固爲急先之務,而矧當大侵之歲乎?竝宜惕念,更加申飭,或給種糧,或警懶惰,毋使田野荒廢,是亦方伯之職也。卿其知悉擧行。且以前後埋葬餓死人等,歲月已久,不無露出之患,下敎京兆,使之另飭各部,一一審察,着實埋瘞,以存掩骼埋胔之意。

1月2日

○辛酉,工曹參判李光迪進八箴,一曰更始,二曰建極,三曰體元,四曰存養,五曰王道,六曰虛受,七曰篤恭,八曰行健。更始之章曰:「乾道更始,翕而乃闢。陽德更始,剝而乃復。景命更始,我后復位。於千萬年,自今伊始。申命自天,舊邦維新。重熙大業,再轉洪鈞。萬物咸覩,如日再中。猗歟,那歟!鰲抃呼嵩。」建極之章曰:「繼自今始,益建皇極。不偏不倚,無反無側。會極歸極,無有比德。朋亡泰二,睽戒火澤。保合太和,聚精會神。灑濯舊染,咸與維新。同寅協恭,勖哉臣隣。」體元之章曰:「繼自今始,益體乾元。在天爲元,在心爲仁。猗我元后,體仁長人。惠澤恩政,罔匪王春。雲行雨施,萬物資始。若古聖王,如保赤子。春和賑貸,罔俾專美。」存養之章曰:「繼自今始,益加存養。萬化本源,主箇心上。物來順應,泂若明鏡。萬幾雖煩,何事勞攘。惟簡御煩,惟靜制動。治心治火,只在方寸。坎离旣濟,《易》象宜翫。」王道之章曰:「繼自今始,王道蕩平。無私照臨,日月重明。中正純粹,光大含弘。罔間內外,宮府一體。正路開闢,私竇則閉。德施斯普,品物咸亨。聖化如天,民無能名。」虛受之章曰:「繼自今始,體《易》虛受。言逆于心,必求諸道。而康而色,弗咈從諫。木正從繩,藥瘳瞑眩。好察邇言,舜有大焉。聞善則拜,禹無間然。思齊二聖,其永無愆。篤恭之章曰:」繼自今始,聖心篤恭。不大聲色,寬裕有容。戒突兀起,懲若摧山。物各付物,天君泰然。未發爲中,發而中節。不貳不遷,甲何移乙。師聖忘怒,庶幾無疾。「行健之章曰:」繼自今始,體天行健。如舜兢業,若湯丕顯。自强不息,四時合序。所其無逸,多歷年所。天祿永享,克篤周祜。悠久同天,八千爲春。臣拜稽首,請祝聖人。「上優答之。

○大司成李健命上疏曰:

柳鳳輝力言洪受瀗之罪,臺章繼發,罪名狼藉。臣與受瀗,久在銓席,其中郞官已塞復通一款,臣實與聞。蓋不當以一人之見,錮廢諸人,因一時疏斥,而永棄,寧有是理?論議日岐,好惡相反,通塞取舍,勢難兩可。所謂善類,豈盡無疵,所謂闒茸,豈盡不可用?況今曾塞復通者亦多,而未聞其一一質問於初塞之人。以此爲案,孰能免濁亂之罪?且儒臣、臺臣,出入是職,俱非一再,何不剌擧於重臣秉銓之日,乃反竝發於聖敎厭薄之後,乘機狙擊,猶恐不及,良可異也。

掌令李夏源、持平李明俊、執義李萬選,以此引避,正言鄭栻以曾塞復通,爲避,竝退待,處置出仕。吏曹參議趙泰耉、判書李寅燁,亦以曾塞復通一款陳疏,泰耉尤深斥健命。上答曰:「用舍偏係,旣有筵敎,在健命之道,惟當省愆之不暇,而肆然投疏,辭氣忿忿,予實深惡也。」禮曹參判金宇杭以曾參銓席,與聞通淸,上疏引咎以爲:

銓長通淸,非今創始。捧承傳定式,昭載輯錄,已成令甲。以此執言,歸之濁亂,已極不韙。臺府掇拾餘論,不有定制,構成一案,以售排擊之計,吁亦甚矣。

答曰:「排擊之說,予實未曉。」萬選、夏源、明俊等,又引避,處置出仕。

1月4日

○癸亥,全州等四邑,去十二月十五日,地震,道臣狀聞。

○以李彦經爲承旨,趙相愚爲大司憲,朴台東爲正言,金斗南爲文學,柳述爲司書,趙泰一爲修撰,李晩堅爲兼司書。

1月6日

○乙丑,以魚史徽爲承旨,李晩堅爲獻納,李翊漢爲掌令。

1月7日

○丙寅,召對玉堂官。侍講官南就明,因文義,陳忠州殺長吏之獄,當有別樣處斷之道,上命拿致京獄,推治。

○校理吳命峻以簡以制煩,所愼在疾,逸於得人三事,作箴以進,上優批嘉納。

1月8日

○丁卯,以金昌集爲判尹,鄭載禧爲左參贊,李壄爲大司諫。

1月10日

○己巳,爲都目政。以金宇杭爲京畿觀察使,趙泰老爲江原道觀察使,許墀爲承旨,金一鏡爲文學,李縡爲兼說書,李邦彦爲說書,尹行敎爲副應敎,李宜顯爲副校理,李坦爲副修撰。

○右議政徐宗泰上十一疏,上手書勉出曰:

卿之淸操謙德,博識雅量,夙負公輔之望。今玆特命爰立,非予一人私意也。雖以原任大臣箚語觀之,公議所在,灼然可見,於卿豈有一毫難安之端,而連章累牘,一向撕捱?此無非情志不孚之致,曷勝愧恧?況疾病之作,亦由江村之荒涼,慮念彌深。噫!目今國勢無一可恃,協心圖理,猶懼不克,而廊廟久空,次對久廢,言念國事,中夜無寐。玆以手書,申告至意,此時望卿,何啻雲霓而已?卿其體諒,卽起視事,少紓予戀鬱之懷。

1月11日

○庚午,都目政。以尹行敎爲應敎兼弼善,朴弼明爲兼司書,南就明爲司諫,李肇爲獻納,韓配夏爲掌令,李㙫爲校理,金興慶爲修撰,崔錫恒爲副提學,沈壽賢爲說書,李師尙爲副校理。

1月12日

○辛未,以李震休爲都承旨。

○右參贊李頣命進遼、薊關防圖,仍上箚曰:

右遼、薊關防圖,出於臣使燕時所購得,皇朝職方郞仙克謹所著,籌勝必覽之書。臣旣承移寫以進之命,又取淸人所編《盛京志》所載烏喇地方圖,及我國前日航海貢路,與西北江海邊界,合成一圖。蓋我國,西北通遼、薊,北隣野人,西連渤海,所可審者,不但在於遼、薊關防。且其地勢相連屬,可合爲一。不如是,無以辨疆場之大勢,知風寒之所在也。臣竊稽唐、宋以來,胡、夷之亂華者,多起東北,幽燕一方,先被割據。皇朝定鼎,蓋爲控制邊防,壯固十倍於秦城,創業雄圖,按此圖,亦可見也。及至晩季,民心積怨於掊克,大患終成於誕隣,向之重關、巨防,今已蕩然殘破。況我邦,壤地褊小,而邊界闊遠,西北邊人,日與控弦鳴鏑之士,隔水相語,沿海要衝,亦無誰何,山東之人,近乃東漁於海西。今雖苟安於目前,眞所謂何恃而不恐者也。又況臣往來燕路,伏見淸人,不修內外城砦,惟於瀋陽、寧塔,增埤峙財,疑亦不自期以百年之運,而常有首丘營窟之計也。且伏聞徼外諸酋,種落日盛,淸人歲輸金繒,幾億萬計,又安知阿骨打、鐵木眞之屬,不生於今日,而彼終以寧、瀋爲歸,則勝國之兩困於女眞、蒙古者,事勢亦猶是爾,豈可謂無此慮也?且以前事言之,中國生釁,則秦、漢、隋、唐,或奪地置郡,或水陸交攻,姦雄乘亂,則如衛滿、公孫康之倫,詐取而竊據,夷狄憑凌,則勝國與今日是已。議者或以爲:「星野與燕同分,輒共其禍。」或以爲:「疆界相連,地勢使然。」然則變亂之來,誠若有不可逭者,又以天下之力,竟不免腥膻之恥,是亦弱國之無可奈何者,而惟我孝廟,不顧輕弱之勢,慨然明大義於一方,其所以旁招俊乂,共圖修攘之策者,罔不以財散民聚,爲先務。雖大勳未集,可永有辭於天下萬世矣。臣行過瀋陽,想聖祖淹恤之辱,敬誦至痛在心之敎,爲之三復而流涕。顧今國勢日弱,世道日下,《車攻》、《吉日》之義,已不可聞,而《匪風》、《下泉》之思,亦且寢忘矣。獨聖明,感歲月之重回,寓深誠於香火,嗚呼悲哉!今臣之進此圖者,非敢曰知天下阨塞,將以有爲也,亦非欲竭國力,而專意邊防也。惟願聖明,深察乎邊界之難可守,關防之不可恃,而慮患憂難,常若强寇之壓境,恭儉節約,以裕民生,使國人,知有手足、頭目之義,追先王未究之志事,戒皇朝末年之覆轍,國家幸甚。

答曰:「箚辭知道。」

○修撰李坦,以其亡師朴世堂,尙在罪籍,不敢行公,陳辭疏,答曰:「勿辭察職。」

○持平宋正明上疏。

一曰,靜養德性,使喜怒得中。二曰,節損後宮田宅。三曰,以都城改築,釐正廳變亂爲戒,勿妄興作。四曰,用舍之際,恢公建極,以成寅協。五曰,守令、邊將,捉虎別備等論賞,更勿陞資,以杜濫冒。六曰,停罷中外興作,以保凶歲之民。七曰,省浮費割羡餘,以補賑資。八曰,貢物年條換賣之弊,嚴加防塞。九曰,各邑移轉逋欠,一倂蕩減。十曰,畿內列邑大同,量減數斗。十一曰,內地守令,勿以武臣差送,軍門自辟,亦令該曹,察其能否而選用。十二曰,各驛察訪,依舊式以文、蔭參下差遣。十三曰,在鄕拜將者,勿令兵曹行關,別爲下諭,以重體貌。

答曰:「憂愛進言予用嘉尙。可以議處事,令廟堂稟處。」

1月15日

○甲戌,流星出太微西垣。

○先是,金宇杭引令甲陳疏之後,柳鳳輝等,又復益肆詆斥,至謂之遁辭。至是,宇杭以京畿觀察,陳疏辭職,仍詳陳法典語曰:

謹按《受敎輯錄》,吏曹其言通淸有二條,一則曰,本曹雖無行公郞廳,長官與他堂上,相議通淸。一則曰,堂下通淸,使郞廳,依前通塞,無郞官則堂上相議通淸。所謂雖無行公郞廳者,指有郞廳而不行公之謂也,所謂無郞官者,指無見差郞官之謂也。詳略雖不同,語意明白,各有所指,則向日通淸,卽無行公郞廳之時也,而今憲臣曰:「未見其襯合。」儒臣曰:「可見其辭之遁。」一向構罪,持之不已。噫!著在令甲,萬目咸覩,而猶且掩遮爲說,强欲爭辨,其他卽又何說?

答曰:「卿其勿辭。」

1月16日

○乙亥,上謁宗廟。世子陪從。

○大司憲趙相愚、執義李萬選、持平李明浚、宋正明啓曰:「摠戎使李宇恒,爲人妄愎,且乏才具,諂附權要,忮害同類,恣行貪黷,手段濫猾,行迹詭秘,國言喧藉。請罷職不敍。」不從,三啓而允。

1月17日

○丙子,吏曹啓請改差穆陵參奉朴弼禹職,仍以誤授待罪。蓋弼禹,曾於科事,有陰秘之迹,見罹科獄,倖免,至是遽授初仕,物議爲駭故也。

○朴乃貞之父由蔮,上疏伸辨其父知行之冤。大略與前冬乃貞供辭同。下該曹。

1月18日

○丁丑,召對玉堂官。侍讀官吳命峻請得嶺南大同穀,以賑關東,上許之。命峻仍陳洪受瀗、崔昌大爭言事,以爲:「受瀗語聲本低,昌大容有未及聞之理。受瀗之出言,昌大之不聞,竝是實狀。昌大以久侍帷幄之人,受疑於君父,豈不冤甚?」上曰:「今聞儒臣所達,曲折然矣。」侍讀官李㙫言,任埅論金興慶有曰:「諉以親病,此甚非矣。」命峻又陳李世弼之未及陳疏於禪位時,蓋不欲以憲臣自處故也,上亦是之。

1月20日

○己卯,右議政徐宗泰出謝,上引見,慰諭備至。宗泰辭謝,仍略陳寅畏之方,節損之道,上嘉納。宗泰又請速爲卜相,上許之。宗泰仍陳李濡心事之無他,請敦召,上曰:「濡之所爲,極不公,故有所言及,而今已事過,何可一向如是乎?」上令注書,引入京畿監司金宇杭,勉勵以送,又召對玉堂官。吳命峻陳關東會付耗穀白給事,公私賤許贖事,賣爵帖成給事,上皆從之。

1月21日

○庚辰,上御仁政門,受百官朝參。戶曹判書趙泰采以收租難支一年,請運來江都米二萬石補用,都承旨李震休請不錄名疊錄被罰儒生,特許解罰,俾赴慶科,竝許之。刑曹參判李世載,以畿內飢荒,請精抄飢民,白給耗穀,開城留守韓聖佑,以本府凋弊,陳救濟策數條,竝令稟處。大司諫李壄、司諫南就明啓曰:「全羅兵使李惠疇,曾任西閫,以近千銀貨,買得良馬累匹,分賂權要。與受不可不明白,以解疑惑,請拿問査處。」答曰:「更加詳察。」三啓而允。持平金一鏡啓曰:「前掌樂正李禎翊,本以闒茸,且有重累,而諂附當路,復通淸顯,投進一疏,以市恩徼福四字,爲諸大臣之罪案。噫!恩從誰出,福從何生,市於誰人,徼於何地?下以脅勒大臣,上有捱逼之所,請極邊定配。」〈再啓改以顯有捱逼諱尊之義,忌器之嫌,曾不少恤。苟有嚴畏之心,安敢乃爾?三啓又有其心誠不可測,造意絶悖,是豈臣子所敢發口等語。〉不允,後只命罷職不敍。

○以金重器爲摠戎使。

1月23日

○壬午,持平金一鏡啓曰:「朴乃貞、尹世綏,互相詬詈,擧其先故,彼來此往,悖出悖入。乃貞之反詆言者,已極不美,世綏之直加醜詆,以逞私憤,語欠白直。彼此口業,殆若街巷捽髮之言,請竝罷職不敍。」不允。

○大司諫李壄、司諫南就明啓曰:「靈巖葛頭山,卽船材長養之所也。向者水使,稱有蟲損,瞞報備局,備局差遣金弘績者,使之斫賣補賑。弘績混斫生松,童盡一山,獲貲累萬,略納賑廳,盡歸私橐,因此受賞,爲本鎭僉使,湖南之人,莫不憤駭。請水使申璨、葛頭僉使金弘績,竝拿問定罪。」不允,再啓,允之。

1月24日

○癸未,以崔錫鼎爲領議政,呂必重爲掌令,林象德爲正言,南就明爲副校理,李頣命爲禮曹判書,李台佐爲文學,尹星駿爲司諫。

○永春屈流灘,今月初六日斷流,道臣狀聞。

1月25日

○甲申,上長强穴下,生腫癤,受針,藥房提調以下,直宿過五六日後,上候差勝,藥房竝罷直。

1月26日

○乙酉,領議政崔錫鼎陳疏辭職,答曰:「今玆重卜,豈偶然哉?向日敲詆,用意可惡,每引爲嫌,無已太過?速出論道,弘濟時艱。」

二月

2月2日

○辛卯,大司諫李壄疏斥兪得一,以爲:

性好粉飾,令色巧言,累經大政,一循私意,苛刻細瑣之事,不一而足。家舍工麗,服御侈靡,處心奧密,忘廉患失。李惠疇賂馬之事,亦不自首。

上責以殊失平允之道。

2月3日

○壬辰,以李㙫爲舍人,旋移校理,李大成爲持平,趙泰一爲修撰。崔錫鼎詣賓廳,卜相以入,拔去前卜人趙泰采,洪受瀗則以罷職不入,上命加卜,以左參贊鄭載禧新卜,又命加卜,以判尹金昌集卜入,遂以昌集陞拜右議政,徐宗泰陞左議政。

2月4日

○癸巳,以權尙夏爲大司憲,李夏源爲司諫,尹世紀爲判尹,朴弼明爲修撰。

○先是,宋正明之疏斥築城事,朴乃貞之供,謂祟在劾大臣。判府事李畬,以此陳疏引咎曰:

臺臣近論城事,其言至深,與合啓一意,臣誠危怖。頃年入朝,聞廟堂有北城、都城之議,臣意終不知北城爲得計,不得不贊決都城,論者以城闊爲病,而此與孤軍偏壘不同。《史》稱太原城方四十里,而劉崇能捍禦强敵。今以都城爲大,不爲守備,計果何如哉?壬辰之變,忠義之士,猶欲效死都城,駕還後柳成龍、李廷龜、鄭經世,皆以都城爲必守之地。今不爲根本計則已,欲爲根本計,則臣誠不知,捨此而何圖也?且都城,不必盡改,所宜增築處,蓋半之,若了此,則亦無難矣。今軍門財貨,本爲不虞備,而備局所管西南防邊布,可作此役,若一意經營,自可漸就。且國家狃安,浮費日增。果能赫然定志,不以姑息而忽遠慮,則國計可裕,戎務可飭,不患一城之難修也。臣之慨然仰贊,意本在此。然當此世議乖爭之時,卒取顚沛,固已自料,每對人言,此議難成。吾非不知只修一面,與築城有異,不至爲虛算矣,殊不知一面未及下手,臣身已陷坑坎,此蓋臣之愚也。又有囚人之供,以其嘗劾臣之故,自謂得罪巨室,指擬無倫,直加醜辱。惟宜盡納告身,杜門沒齒而已。

答曰:「大計已定,不宜撓改。疏末引嫌,實涉太過,安心勿辭,從速就途。

○藥房入診。都提調崔錫鼎以年凶,請姑寢都城之役,上曰:「修補崩頹,非築城之比也。蓋都城事,論議不一,而雖治泰時,亦有安不忘危之道。況今日乎?論者必以江都、南漢爲言,而南漢孤危,難望外援,以丙子事,亦可驗矣。江都不但無着實保障之具,海寇若來,尤無可恃。脫有事變,將何依歸?都城修築,乃國家大計,不可謂不緊矣。」上又曰:「壬辰之亂,宣廟有內附之意,故至於駕次龍灣,而今無內附之道。況人心、事勢,何可轉移一步?江都、南漢,皆無可恃,都城修築,實是大計,而每每如此,何時成就乎?須着實留意焉。」錫鼎又以闊大難守爲言,提調閔鎭厚曰:「固守都城,義理正當。漸次盡築,豈有不成之理?設令當初,誤發此議,原其本心,實出爲國,近來便成黨論矣。」

2月5日

○甲午,以金昌協爲大提學,賜故相洪瑞鳳謚文靖,知事林慶業諡忠愍,副提學辛應時諡文莊,參判兪棨諡文忠,參判趙錫胤諡文孝,兵使任鉉諡忠簡,水使邊應井諡忠壯,應敎尹棨諡忠簡,弼善尹烇諡忠憲,辛、兪、趙以有經學,任、邊以死節於壬辰,兩尹以死節於丙子,俱特贈正卿,賜諡。

2月8日

○丁酉,以尹趾仁爲副提學,柳述爲持平,李翊漢爲正言,李宜顯、朴弼明爲副修撰,李喜茂爲吏曹參議。

○遣弼善柳泰明、文學李台佐、持平柳述、前修撰金興慶、前持平申鐔、正郞李喬岳,暗行諸道。〈泰明、台佐往慶尙左右道,述、興慶往忠淸左右道,鐔、喬岳往全羅左右道。〉

2月10日

○己亥,以李頣命陞秩爲判義禁,李晩堅、柳鳳輝爲修撰,沈宅賢爲司書,鄭栻爲文學,尹星駿爲弼善,趙泰東爲吏曹參議。

○夜,月暈廻木星。

2月13日

○壬寅,大司諫李壄、正言李翊漢啓曰:「兵曹判書兪得一以斗筲之器,濟以便侫,承乏濫躋,久執政柄,銓注之間,一循私意,事多細瑣,政尙苛刻,受侮諸弁,見輕同朝,乍入旋出,顯有患失之心。其他諂附之態,豪奢之習,不須索言,而朝廷少有公議,豈可仍畀重任?請罷職不敍。」答曰:「不允。」

○右議政金昌集連上疏辭職曰:

臣曾祖臣文正公尙憲、曾伯祖臣尙容,後先入相,名位旣隆顯矣。繼而臣父臣壽恒及臣仲父臣壽興,同登台鼎,迭據首席,逮至臣身,恰爲四世五公。況邇來承代,又不出於內外昆弟,此又袁、楊之所未有。豈不赫然光寵,而臣之私心怵惕,實有甚於臨深履薄。誠以滿盈,鬼神之所害,勢位,人情之所忌,福過則災,寵極則辱,從古以來,鮮或免此。此先臣所以一生憂懼,以避遠顯要,垂戒於臨命之日者也。夫傷虎之人,聞言而色變,傷弓之鳥,見似而心驚。今臣情事,實同於此。若復忘先人遺戒,履先人舊位,以寵爲榮,恬不知避,則先臣有靈,必將懍惕而不安矣。

上慰諭不許。

○禮曹判書李頣命上疏,陳韓永徽、李東彦等獄事,嫌難按査。以永徽爲再從表弟,東彦爲宗姪也。次陳《端宗附錄》,奉安太白山時,差員、軍卒減數事,及《宗廟儀軌》纂修時考據文迹,考出實錄事,答曰:「疏辭令該館稟處,韓永徽等事,令次官按査。」翌日入診時,崔錫鼎請省差員、軍卒,考出文迹事,竝依疏辭施行,又請於往來之路,審察架山、花山等城形便,竝從之。

2月15日

○甲辰,以李廷謙爲承旨,李坦爲校理。

2月17日

○丙午,入診。崔錫鼎請仍前修正《輿地勝覽》,〈中間李畬請姑寢故也。〉從之。

2月19日

○戊申,諫院申前啓,上以所論兪得一事,終涉太過,而重任不可久曠,姑爲遞差。

○禮曹判書李頣命,疏請皇壇親祭冊。祝文及攝行時祭文,令詞臣撰進,俾爲永式,從之。

2月20日

○己酉,漢城府以閔鎭厚所達山訟步數議定事,問議大臣,判府事徐文重以爲:「以二百步爲限,而勿論官職高下,兩班、常漢,同其步數,則反加於人家百步之限,不可行。」平川君申琓之意亦同。領議政崔錫鼎以爲:「當依丙辰受敎內,龍、虎養山處,勿許他人入葬之文而行之,不必別立新制。」右議政徐宗泰之意亦同,命依領相議施行。

○持平金一鏡啓請扶安縣監金栽,削去仕版。以賦性愚蠢,行己鄙悖,媚悅相臣,詬罵銓郞,前後章疏,忿戾恣肆,廉義都喪,辭氣絶悖爲言,答以勿煩。

2月21日

○庚戌,持平金一鏡以前啓五件事,久閟兪音,不卽快從,措辭論啓。至朴乃貞等啓,以乃貞之才敏,世綏之能幹,朝家不宜棄,士友所共惜,而不忍一朝之忿,有此駭異之擧,以玉成之道言之,不可無一番糾劾爲言,答曰:「削職爲民,放歸田里,出於酌處。島配之請,迄可收殺,而六年相持,可謂太支離也。〈杭子炤事。〉宮家折給處,元非民田之比,本以宮庄爲禁營所買,而復屬宮家而已,至於海防一事,尤有不然者。近來設鎭紛紜,雖未知利病之果如何,而以杭寇尾事觀之,可以知之矣。此豈至於三年爭執乎?〈所安島事。〉李禎翊之疏,語多乖激,用意不美,罷職之罰,專以此也。今玆臺論,決知其不可,斷不可允從也。尹世綏之爲先疏辨,在於朴乃貞納供之前耶後耶?執此觀之,世綏無可罪矣。今日拿覈之請,所關非細。若使知行,果參兇疏,則乃貞奚止於罷職?査事方張,而以才敏玉成等語,隱然揷入,意思不佳。安有如許論事之體乎?良可異也。金栽避辭,雖極怪駭,削版已涉過重,遣辭亦欠穩順。竝勿煩論。」一鏡以此引避,憲府請出仕,允之。

2月24日

○癸丑,以丁道復爲掌令。

○春川昭陽江、麟蹄端和川,竝斷流,道臣狀聞。

2月25日

○甲寅,掌令呂必重疏言:

全羅兵使權詢,身爲武士,面辱握兵柄之重臣。昔年趙爾重,訐誣名官,仍以取譽,歲遷月除,有有若建大功而受賞者。請改正詢,罷爾重。

答曰:「權詢事,傳說未必盡信,趙爾重斥罷之論,非出公心也。」詢,畿內庶賤人也,爲人妄悖。嘗往見兪得一,得一曰:「如君之才,實合閫任,而人言君門地少歉,故不得撿擬,可恨。」詢怒曰:「吾家世雖微,猶無以部將爲官者矣。」蓋譏得一系素單寒,其祖以部將登仕也。諂事崔錫鼎,絶愛之,故事未經水使,直拜兵使,爲稀闊事。雖名家望弁,亦所不易,而錫鼎直授詢兵使,盛備酒饌,携其弟錫恒,往饋之。以上相之尊,率子弟躬餞武夫,古所未聞。體統之紊亂至此,識者寒心。

2月26日

○乙卯,禮曹啓曰:「大報壇祭禮,雜用明禮與我禮,事多義起,未免斑駁。雖不可續續變改,而但攝行時,多用親祭儀節,使戶曹判書,仍行薦俎禮,進奠幣瓚爵官,初無擧論,故臣曹方依廟、社攝事時大祝兼行之禮磨鍊,而諸大臣以爲:『薦俎官不變親祭之儀,則進幣等事,大祝不當兼行,宜別出堂上以上官,以代其事,壇上下執禮官,亦依親祭時差出爲當』云。且親祭、攝事兩祭文,臣曾疏論其不必每書事實,請令一定其式。皇壇之禮,當加隆於廟、社,攝行祭文,大提學、知製敎中,撰進當否,竝令該曹藝文館稟處。」從之。

2月27日

○丙辰,以李明浚爲持平,李晩堅爲兼文學。

○禮曹判書李頣命請對白曰:「大報壇祭攝行事,曾已稟達,而當初以陪臣之奠享天子,有所不敢,且《大明集禮》,有皇帝、親王連奠三爵之禮,故親祭時,不差亞、終獻官,以連奠三爵定奪而行之矣。以此見之,大臣亦一陪臣,似不宜攝行,而外議以爲:『皇明時天子昇遐,亦有送進香使之規。壇祀攝行,不必拘礙』云。卽今玉體未寧,當爲攝行,而前頭壇祀,每每親臨,亦不可必。特命世子攝行,其在事體,亦似尊重,未知何如?」上曰:「問于大臣稟處可也。」頣命曰:「卽當問議,而其間亦不無曲折。考見《五禮儀》,則廟、社祭,無王世子攝行之文。祖宗朝議定禮制時,豈以世子親享,則疑於上,攝行則嫌於下,不曾磨鍊乎?此一款,亦問議何如?」上曰:「依爲之。」頣命曰:「薦俎之禮,依親祭儀節,使戶判,仍行薦俎事定奪矣。第我國大享,莫重於宗、社,而攝行時薦俎,戶曹參議爲之。蓋親祭時所重,在於上躬,故如是磨鍊矣。此一節,更議施行何如?」上曰:「皇壇事體較重之故,攝行時亦使戶判,行薦俎之禮矣。」頣命曰:「皇壇祭祀,雜用我禮與華禮,未免斑駁。夏、商,天命已絶,而猶用其禮於杞、宋,殷、周之意,可謂厚矣。況我國之於皇朝乎?《大明集禮》中儀節,雖有拘礙,不合於國俗者,一從華制而爲之,似宜。今此壇祭之前,雖未議定,誠宜博詢於大臣及在外儒臣,務歸至當矣」上曰:「當初磨鍊時,雜用我禮與華禮,故未免斑駁,而用樂一款,有不知者,故不免參用我國之制矣。」頣命曰:「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是知也。今其遺文尙在,禮節可考,可謂貴矣。我國魯莾,樂律等事,雖有未通者,此則固當闕之,而至於禮文,自有當時之制,到今變改,終涉未便。且斯禮也,神宗皇帝臨御之日,所嘗熟習於耳目,而上賓之後,用之於宗廟烝嘗者,求之神理,亦不宜錯雜他禮矣。」上曰:「問議大臣。」判府事徐文重以爲:「攝事旣非常例,惟在一時稟行。」左議政徐宗泰以爲:「初攝之日,特令王世子攝行,不必著爲定制。」領議政崔錫鼎以爲:「國朝廟社之享,無世子攝行之文,初獻官,以正一品磨鍊。皇壇攝行,亦當倣此,主上不得親行,則以議政攝行,春宮則間以特命攝行無妨。」右議政金昌集以爲:「《周禮》《春官篇》,有王不與祭,宗伯攝行之文,國朝廟社享,自上有故攝行,則初獻官以正一品磨鍊。儲位攝行,古今皆無可據之禮,此必有意義。臣意自上不得行,則以議政攝事,時或令世子攝行,似合情禮。」上命依領、右相議施行。頣命又陳故相臣閔鎭長,有孝友至行,請特加旌表,上命問于大臣。他日三公俱入對,皆言:「孝行卓異,宜奬。」崔錫鼎又言李景奭之有孝行,金昌集陳金萬重之孝行,上命三臣,竝加旌表。

2月29日

○戊午,上以瘡癤頻發,欲浴椒井,因諸醫不可而止。

三月

3月1日

○朔己未,備局請以學術精深,行誼純固,才識通練三條爲目,令大臣、六卿、三司長官,各薦二人,方伯亦薦道內人。領議政崔錫鼎,學薦尹東洙,才薦南鶴鳴,又以箚學薦尹明佐、韓永箕、朴弼昌、李頣根、李萬敷,行薦李

猜你喜欢
  卷七十·志第三十七·柯劭忞
  卷三百九十六 元祐二年(丁卯,1087)·李焘
  ●卷二百二十七·徐梦莘
  大事记续编卷六十二·王祎
  卷二·杨士奇
  卷之五百六十四·佚名
  通志卷七十八上·郑樵
  六六九 谕着程景伊曹文埴分别充三通馆正副总裁·佚名
  卷五十六·朱轼
  卷四十三·高士奇
  于翼传·令狐德棻
  茹法亮传·李延寿
  蔡攸传·脱脱
  金忠传·张廷玉
  奏谳书八·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方岳·唐圭璋

      岳字巨山,自号秋崖,祁门人。生于庆元五年(1199)。绍定五年(1232)进士。累官至吏部侍郎,历知饶、抚、袁三州,加朝散大夫。景定三年(1262)卒。年六十四。所著有秋崖先生稿。   满江红   乙巳生日   说与梅花,且莫道、今

  • 胡铨词作鉴赏·佚名

    生平简介 胡铨(1102—1180)字邦衡,号澹庵,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建炎二年(1132)进士。绍兴七年(1137)以吕祉荐,充枢密院编修官。秦桧主和,铨上封事请斩桧等,初议编管昭州,后改监广州盐仓,明年改威武军判官。十二年又除名,编管新州。十

  • 卷中·佚名

      阮紀  太祖  諱藴,姓阮氏,北江古法人也,母范氏。以太平五年二月十七日生。幼而聰睿,器宇恢豁,逰學於六祖寺,僧萬行見而異之曰:“此非常人也,强壯之後,必能濟世安民,為天下主。”及長,慷慨有大志,不事產業,好涉獵

  • 辽史拾遗卷十五·厉鹗

    钱塘厉鹗 撰志第十一地理志五西京道西京大同府 元魏宫垣占城之北面双阙尚在 清宁八年建华严寺奉安诸帝石像铜像 国子监【补】梳里楼【补】通鉴地理通释石晋十六州考曰云州云中郡贞观十四年自朔州北定襄城徙治定襄

  • 卷之三百六十四·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七〇 结论·周作人

    刚才说到了东京,就说上这一大堆话,总论日本的衣食住,也可以说是结论,这是什么缘故呢?总之这似乎不是说初到时最初的印象吧?是的,这的确是结论,是我多年之后观察所得的结果,如今说在起头的地方,实在有点倒果为因的毛病。不过这有

  • 第四节 孙总理提民族复兴方案·蒋廷黻

    在未述孙中山先生的事业以前,我们试回溯我国近代史的过程。我们说过,我们到了十九世纪遇着空前未有的变局,在十九世纪以前,与我民族竞争的都是文化不及我,基本势力不及我的外族。到了十九世纪,与我抗衡的是几个以科学,机械,及

  • 胡子知言疑义 全文·朱熹

      知言曰:天命之谓性。性,天下之大本也。尧、舜、禹、汤、文王、仲尼六君子先后相诏,必曰心而不曰性,何也?曰心也者,知天地,宰万物,以成性者也。六君子,尽心者也,故能立天下之大本。人至于今赖焉。不然,异端并作,物从其类而瓜分

  • 卷九○·邱濬

    ▲冕服之章 《易》: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蓋取諸《乾》《坤》。 張栻曰:“作衣裳以被之於身,垂綃為衣,其色玄而象道;襞幅為裳,其色纁而象事。法乾坤以示人,使民知君臣、父子、尊卑、貴賤,莫不各安其

  • 卷四十·郑玉

    <经部,春秋类,春秋阙疑> 钦定四库全书 春秋阙疑卷四十     元 郑玉 撰定公 公名宋襄公之子昭公之弟敬王十一年即位諡法安民大惠曰定 元年春王 大东莱吕氏曰元年不书正月国无君无禀天子之正朔者也家氏曰昭公之

  • 佛说一切如来真实摄大乘现证三昧大教王经卷第九·佚名

        西天译经三藏朝奉大夫试光禄卿传法大师赐紫沙门臣施护等奉 诏译  降三世曼拏罗广大仪轨分第六之一  尔时世尊一切如来又复云集。以一百八名。称赞金刚手菩萨摩诃萨大转轮王。颂曰。  金刚萨埵大金刚 

  • 老子化胡经玄□卷第十·佚名

    我往化胡时。头载通天威。金紫照虚空。焰焰有光晖。胡王心惫戾。不尊我为师。吾作变通力。要之出神威。麾日使东走。须弥而西颓。足蹋干神桥。日月左右回。天地昼闇昏。星辰牙差驰。众灾竞地起。良医绝不知。胡王心怖

  • 佛日普照慧辩楚石禅师语录卷第三·楚石梵琦

    佛日普照慧辩楚石禅师语录卷第三 住海盐州天宁永祚禅寺语录下 参学比丘 文玹等 编 上堂。一道圆光。阿谁无分。猫儿若无分。为什么捉老鼠。若有分。为什么却做猫儿。千年田八百主。 上堂。若是得的人。难觅伊去处

  • 卷六十九·性音

    宗鉴法林卷六十九 集云堂 编 大鉴下十三世 邓州丹霞子淳禅师(芙蓉楷嗣) 上堂。宝月流晖。澄潭布影。水无蘸月之意。月无分照之心。水月两忘方可称断。所以道升天底事直须扬却。十成底事直须丢却。掷地作金声。不须

  • 玄经原旨发挥·杜道坚

    玄经原旨发挥。元杜道坚撰。二卷。是书以《皇极 疏《老子》,凡十二章。前有作者自序。复有其弟子任士林序。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洞神部玉诀类。道坚以邵雍《皇极经世》疏《老子》,不外理气象数,道教神话。

  • 元始天尊说梓潼帝君本愿经·佚名

    作者不详。可能作于元明时。经有三章:《灵宝消劫正心开化章上品》、《灵宝消劫正心灵应章中品》、《灵宝消劫正心报应章下品》。经文引入儒家伦理思想,主题是强调正心可以消除劫难。经中称:心为一身主,沉沉静静,不杂

  • 先天金丹大道玄奥口诀·霍济之

    先天金丹大道玄奥口诀,北宋末上谷总管霍伯玉撰述,其子霍济之刊行,书成于南宋宝祐丁巳年(1257)。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真部众术类。卷首及卷末有序跋,谓霍伯玉从其岳父处得金丹图,后又遇武当山赤脚陈真人授以丹诀,遂合之而撰

  • 五千五百佛名神咒除障灭罪经·佚名

    八卷,隋阇那崛多译。列四千七百二十五佛之名,并载神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