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八年
(壬辰)四十八年清乾隆三十七年
春正月
1月1日
○朔丁酉,上詣太廟,王世孫隨駕。上入齋室,具冕旒絳紗袍,詣太室,行四拜禮,命世孫奉審殿內上下板位,俯伏。都承旨李徽之曰:「日寒如此,磚石甚冷矣。」上始詣永寧殿,仍行四拜禮,命世孫奉審殿內上下板位,俯伏良久,出南神門外,又俯伏良久。乃起乘輿,入齋室,改具翼善冠袞龍袍,乘輿至廟門內,敎曰:「元朝諸處展拜時,扈輦隊,令惠堂給米斗,以爲歲饌。」仍詣昌德宮,展拜眞殿,自泰秋門,詣大報壇,行四拜禮,敎曰:「旣知臨此闕,則輦道宜精修,而昌德宮衛將矇然,故已爲下敎,而明禮門部將,其軍不多,猶能精掃,宜有賞典。昨今明禮門入直部將,令該曹特爲陞六調用,若其參上,特爲陞敍。」上仍詣毓祥宮,至大門內駐輦,敎曰:「濟濟靑衿,昔年以寧者,而元朝旣見館學生祗迎,春等到記例也。禮房承旨,詣太學,夕食堂到記持來。」
○敎曰:「今日隨駕軍兵禁軍,令兵判試射,訓局及禁御兩營步軍,令訓將試放,單子書入。」又敎曰:「今日挾輦挾輿軍,明日中日廳摠府兵曹眼同,銃一巡試放後,單子書入。挾輦將、挾輿將、衛將、從事官,柳葉箭一巡試射,單子書入。雖已試放者,中日依例爲之,隨駕武藝,道路差備,兼司僕羽林衛,一體試射。」又敎曰:「今年卽就邸年也。何待其月?欲留舊邸而回。」
○上還宮,下勸農敎,下諭于八道兩都。
1月2日
○戊戌,上御集慶堂,藥房入診。
○上曰:「今聞慶尙水使狀聞,海民九人漂風,莫知去處云。此亦吾民也,聞其生然後,此心少弛。申飭沿海諸郡,若有漂住處,卽爲狀聞。」
○儒生殿講科次入侍,純通儒生柳頤玄賜第。
○敎曰:「伯夷曰:『文王善養老者』,況入耆社者乎?明日當召見諸耆耉,其可以入來者來待。」
○以金相福爲藥房都提調。
1月3日
○己亥,上御德游堂,頒賞射放入格人。
○上御集慶堂,召見耆社堂上。上書下御製一句,令入侍諸臣賡進後賜饌。命承旨徐命善,讀大提學徐命膺所撰《耆相佩印賡載錄》跋文。
○以趙榮進爲知中樞。
○敎曰:「今予一心,一則追慕,一則爲民,況今歲乎?爲民祈年,莫能親行,若此而何望其效?明日香祗迎後,當宿憶昔窩,聞祭畢後還內。」
○前參判南泰蓍上疏,請致仕,上許之,仍敎曰:「南泰著位至宰列,能辦此乎?予庸嘉之。當臨門宣麻矣。此則無他,其爲人無査滓於此等事,似不能振起,而今乃辦此,誠可尙也。洪重孝能上來云乎?」藥房提調蔡濟恭曰:「旣蒙上來宣麻之敎,則豈敢不來?而病難起動云矣。」上曰:「其意予豈可不遂耶?」仍敎曰:「洪重孝欲爲登途而誠難云。不然今歲豈不來耶?若此其遂願,何後於南泰著?特許所請,頒下敎書,卿若能來,體此意登途以謝事。」使政院,幷敎書而下諭。
○上特加前校理金尙集通政資,仍除禮曹參議曰:「今問豈特年同?今日入侍,其亦奇矣。其子金尙集特爲加資,其令榮親。」尙集卽耆社堂上金始煐之子也。
1月4日
○庚子,上御延和門,行社稷香祗迎禮,還入憶昔窩。良久出御麗春門,命承旨讀祭官擧案,仍還內。
○上御集慶堂,藥房入診。
○承旨李碩載曰:「昨日入耆堂之宣饌賡韻,實曠世之事,不可泯滅。請令詞臣作序,以爲鋪張盛事。」上以太康不許。
○上命書御製一句,仍命入侍諸臣及醫官,以次賡進,特賜魚物於內局賡韻諸醫。
○上曰:「究其心則何可過飭?前承旨洪檢給牒敍用。」
○上命飭諸道,勸婚助葬。
1月5日
○辛丑,以嚴璹爲大司憲、沈鑧爲大司諫。
○上御集慶堂,藥房入診。引見大臣備堂,命致祭故忠臣文烈公趙憲、忠武公李舜臣、忠烈公宋象賢、忠烈公高敬命,錄用其後。吏曹判書金致仁曰:「歲甲重回,復値此年。想像當時事,人心倍激。許多殉國人,雖不敢一一歷奏,而其中最卓異者,宜有錄後,永樹風聲矣。」上曰:「誰也。」致仁以趙憲、李舜臣、宋象賢、高敬命仰對。上曰:「非卿所奏,幾乎忘也。奉祀孫,令該曹錄用,祭文當製下,遣禮官致祭。」致仁曰:「高敬命奉祀孫,昨冬以特旨除職,李舜臣、宋象賢奉祀孫,銓曹自當卽爲擧行。而趙憲奉祀孫,姑無可以仕宦者,支孫方在職者,特爲出六,循次除邑,俾以官供祭之似好矣。」上可之。致仁曰:「昨冬與歲首,連以婚葬勸助事,特下絲綸。此固王政攸先,而但自前外邑所謂助給者,近於塞責。如是而安得爲實效乎?另加申飭,使之從厚顧助,過婚、過葬月日,竝令馳聞,以爲憑考勤慢好矣。」上可之。大司憲鄭光漢奏曰:「昔衛武公年九十有五,猶箴儆於國,此豈非今日之所可監法者乎?《詩》曰:『淑愼爾止,不愆于儀』。竊覵近日幸行太頻,而節宣有乖於宴息,動作太遽,而鑾衛未及乎成列,則恐有欠於淑愼之道矣。《詩》曰:『訏謨定命,遠猷辰告』,竊覵近日人人救過不給,朝著乏舒泰之象,事事仰稟獨斷,而廟堂無吁咈之美,則恐有違於辰告之義矣。以言乎處幽獨之時,若臣隣之前,無一念之偏係,則不愧屋漏之訓,自可法矣,以言乎出號令之際,務辭令之簡,而戒恩數之屑越,則無易由言之什,宜反省矣。不待暬御之箴戒,克致德行之有覺,以至於萬民靡不承之域,則武公未必專美於古,而聖德可以有光於後。」上曰:「不爲退托之請,於予可謂頂門一針。淑愼四字,其涉殊常。曾或有無時動駕,而寔非遊衍,或因追慕,或因慷慨,昨日已諭略飭臣隣者,今日官師相規,其豈無他?而以發號令,反勉于君,今當歲首,不覺靦然。今都憲全以谷永爲師,無一言勉群下,衰中一哂。」光漢避嫌,上許遞。
○上召儒臣,讀《事物類聚》、白樂天《耆老會序》及其他詩文。
○敎曰:「昨日因下敎,以所懷欲爲彌縫,只效谷永。噫!欲宿憶昔窩而其莫能焉,敬愼威儀,何足道哉?」
○敎曰:「今聞畿伯歲饌啓本,年踰一百者,至有四人,特加一資,加給歲饌,而其中有夫妻過九十者,亦爲加給歲饌。」
○敎曰:「再昨耆耉之會,非爲予也。憶昔年而旣以下敎,弁於首文衡跋於下,則亦豈泯於後世?名曰《便殿耆耉同會錄》,與頒印《賡載錄》,以活字同印內入,入侍諸臣,一體頒賜。」
○以金尙集爲承旨。
1月6日
○壬寅,上詣延和門外,行春享香祗迎。詣司饔院,召見入直郞廳,奉事高晢進伏,上曰:「昨有殉節人致祭之敎,今來此處,得見此人,事不偶然。今日內特爲陞六調用。」高晢卽高敬命奉祀孫也。上命取先生案及完議奉安者,使都承旨讀,訖,上曰:「完議一節,不可不另飭。水剌間所屬,晝夜待令差備之人,而若用於欠潔處,是豈臣子道理乎?此後若有犯者,勿論副提調郞廳,本院草記重勘。貢人侵漁,亦爲嚴飭。古人云人存政擧。諸完議花押雖藏,本文宜爲謄付,今日臣子見此,若無聳動之意,豈曰臣子?」
○上命內局二掌務官入侍,使之賡進昨日御製,朴明奎、邊致翰卽爲製進。朴明奎令該曹先差京職,待窠察訪懸註調用,邊致翰京職調用。左右通禮,自歲初至今入侍,命賜熟馬,賡韻諸醫官,亦各賜熟馬,本院吏隷,令該曹特爲賞給。
○上御集慶堂,藥房入診。大提學徐命膺入侍,命讀命膺所撰《耆舊同會錄》跋文,上命賜乾飣于入侍諸臣曰:「大提學善食此,故欲見之矣。」
○夜上御集慶堂,召見儒臣,命讀《祖訓》及《孝悌篇》,敎曰:「明日朝參,特命停焉。虞人期獵,不可欺也,況股肱卿宰?初十日次對,進定於明日。」
○上,使院隷,待令於太廟門外,祭畢後,卽爲來奏。
1月7日
○癸卯,獻納李世奭上疏,略曰:
前郡守趙靖世之子,乃敢鋪張其父之治績,至瀆天聽,希望滌宥之恩。噫!靖世之居官貪鄙,民稱木賊之狀,萬口難掩,旣有臺論,至蒙允可。則其子安敢不有公議,肆然干恩乎?苟如是,則人孰顧畏國法,而前後被彈者,亦孰不縱子訴冤乎?其子之爲此悖擧,其父其敢曰在家不知?臣謂趙靖世,亟施削版之典。近來國子長、四學敎授,恬嬉度日,不卽設行陞學,每當歲末極寒時擧行,年少儒生,無不祟成奇疾,其素病者間多,因以致死。況且全廢三餘之工,人才之牿喪,文學之難進,未必不由於此。臣謂博議廷臣,永作金石之典,自仲春至孟夏,設行春夏等試,自仲秋至孟冬,設行秋冬等試,如或不有法意,不卽差出國子四學之官,則當該銓官,自喉院草記論罪,其或差出而不卽擧行,則當該館學之官,亦施重勘,俾有實效可也。
上幷從之。
○上御集慶堂,藥房入診。引見大臣備堂,上曰:「國之興替,係於耳目,先諭古事,次諭今弊可乎?有一中官澤水齋看役時,令人吹笛,有一常漢於婚娶,爲羅帷,故掌令鄭東後彈劾之。予之陪吏,因毛帽而一臺臣科治,一都尉推治巡邏牌將,而臺臣彈劾。豐原爲臺時,以老中官乘藍輿賞花彈劾,在昔臺風如此。近來苟非浮囂躁競者,則雖見而合眼,雖聞而掩耳,略無驚飭。故其君有下行耳目之事,若此不已,國不亡而何?」大司憲嚴璹啓曰:「正朝香祗迎時,自上出臨板位,而獻官猶不及整待,事之未安,莫此爲甚。此實該曹不善擧行之致,昨年後差除銓官,一竝罷職。」又啓:「戶曹參議李廷重,人地之不合選職,卽一世公議。曾爲掌通,亦被改正,銀臺地部,實非其任,物情未允,不可仍置。」上幷從之。大司諫沈鑧啓曰:「軍餉儲置,事體甚嚴,而至於西路,比他道尤重。日前關西帥臣,以前兵使發賣立本事,有論報備局。前帥犯禁果如是,則不卽狀聞,只爲稟報,未免苟簡。本事終不可掩置,請兵使具顯謙從重推考,前兵使李殷春拿問重勘。」上曰:「前帥臣事,令該府持供登對以奏,時帥臣不可推考而止,特施不敍之典。」又啓:「密陽府使黃仁謙,政多憒憒,全不事事,前後殿最,兩次居中,則其不治可知,請罷職。」上從之。又啓:「監察卽古之御史,爲任不輕,近來銓曹,多不愼擇,武窠中副末薦卑微之類,間多猥廁,僚員羞與等列。今政新差之人,至有越署見汰者,官方之淆雜,寧不寒心?請另飭銓曹,自今各別擇差。」上曰:「依啓,銓官重推。」
○右議政韓翼謩以七十,上疏請休,上不許。
1月8日
○甲辰,上,以學校興、軍政修、戶口增、賦役均,下諭八道道臣兩都留守。
○上御集慶堂,藥房入診。召見儒臣,命讀《周禮》。上命都提調金相福,考戒康銘,應製居首人賜虎皮,其次賜鹿皮,其餘各賜紙筆墨。
1月9日
○乙巳,執義金和中上疏,略曰:
朝廷官爵,孰非難愼,而至於文衡,與他尤別。在前薦也,雖以次點受點,猶不敢承當者。蓋以其任至重,若非一世公議,則不可苟據故耳。如有人言,則尤不敢冒膺者,雖非智者,亦可知矣。大提學徐命膺,年前臺疏,至請拔圈,則苟有一分廉愧者,宜不敢冒當。而揚揚承膺,若已固有,不顧人言,不有公議,眞所謂不識人間有廉恥者也。臣謂大提學徐命膺,宜施譴削之典。兵權之重,非比他任,而禁衛大將具善復,平生伎倆,惟在於諂諛,晝夜料度,專出於得失。安東、三陟之松板,必請於營將辭朝之時,西北開市之㺚馬,每奪於守令還朝之日。家有數隻大船,乞得載運之書,殆遍於西南。至於軍門財貨,視作己物,向者鑄錢,惟以富校貿銅,高價折給,與之分利。其貪饕無厭,放恣不法之狀,實爲軍校之唾罵。臣謂禁衛大將具善復,宜施永刊之典。
上不從。
○上御集慶堂,藥房入診。
○以沈頤之爲承旨。
○上曰:「聞湖西歲饌單,有年百歲者,依他道例,加給歲饌。」
○上曰:「具顯謙循例報備局,而不爲狀聞,故有處分。而靜而思之,關係交承,不欲遽然,而聞有報司,予於此人,幾乎莫察。其所條列,有渠家之風,不狀聞而只報司,有所料量,問備其猶過矣。特寢不敍之命,爲民關係甚重,修撰李昌任爲安州按査御史。」
○上見李殷春供辭曰:「今聞節節相左,非餉穀卽耗穀,亦涉殊常。況報備局者,卽雖捧云,而李殷春供辭皆捧云,道臣按査然後,新舊帥臣欺君瞞報,自可立辦。本事未決之前,雖新帥臣,焉敢自在?以待其査,果若報辭李殷春供,豈免欺君之罪?此供下備局,令御史知悉。」
○憲府〈持平李得華。〉申前啓,不允。又啓曰:「黃海兵使李漢昌、慶尙兵使安宗奎,向遭臺言之後,固當引咎自處,而恬不知愧,蹲冒經年。閫任自別,物情有駭,請幷施削職之典。」上曰:「律名雖過,其彈得體,依啓。」又啓曰:「凡臺閣之規正人,固當指某事論其失,以示警責之意,而近來浮囂日甚,排擊成風,論人必斷平生,勘律直請刊改。混圇說去,專事詬辱,使不復自容,此豈隨事相規之意哉?請自今論律刊正之請,勿施以爲定式。」上曰:「所請雖由慨然,而定式之請,若因噎而廢食,果若此,雖有其人,因定式而媕婀乎?」不允。
1月10日
○丙午,上御集慶堂,奉朝賀南泰著宣麻,入侍宣敎官李
猜你喜欢 志第五 礼仪中·范晔 卷二十九·本纪第二十九·脱脱 ●卷一百八·徐梦莘 卷之一百九十七·佚名 明穆宗庄皇帝实录卷之五十七·佚名 明穆宗庄皇帝实录卷之五十四·佚名 卷二十四·高士奇 卷七之四·佚名 卷八十七下·班固 一七〇 在女子学院被囚记·周作人 二十六、县府考·包天笑 晋纪三 世祖武皇帝中太康元年(庚子、280)·司马光 八·钱穆 卷二百七·佚名 卷五十四·徐天麟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