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精華第五

  《春秋》慎辭,謹於名倫等物者也。是故小夷言伐而不得言戰,大夷言戰而不得言獲,中國言獲而不得言執,各有辭也。有小夷避大夷而不得言戰,大夷避中國而不得言獲,中國避天子而不得言執,名倫弗予,嫌於相臣之辭也。是故大小不逾等,貴賤如其倫,義之正也。

  大雩者何?旱祭也。難者曰:大旱雩祭而請雨,大水鳴鼓而攻社,天地之所為,陰陽之所起也。或請焉,或攻焉,何也?曰:大旱,陽滅陰也。陽滅陰者,尊厭卑也,固其義也,雖大甚,拜請之而已,敢有加也?大水者,陰滅陽也。陰滅陽者,卑勝尊也,日食亦然。皆下犯上,以賤傷貴者,逆節也,故鳴鼓而攻之,朱絲而脅之,為其不義也。此亦《春秋》之不畏強御也。故變天地之位,正陰陽之序,直行其道而不忘其難,義之至也。是故脅嚴社而不為不敬靈,出天王而不為不尊上,辭父之命而不為不承親,絕母之屬而不為不孝慈,義矣夫。

  難者曰:《春秋》之法,大夫無遂事。又曰:出境有可以安社稷、利國家者,則專之可也。又曰:大夫以君命出,進退在大夫也。又曰:聞喪徐行而不反也。夫既曰無遂事矣,又曰專之可也。既曰進退在大夫矣,又曰徐行而不反也。若相悖然,是何謂也?曰:四者各有所處。得其處則皆是也,失其處,則皆非也。《春秋》固有常義,又有應變。無遂事者,謂平生安寧也。專之可也者,謂救危除患也。進退在大夫者,謂將率用兵也。徐行不反者,謂不以親害尊,不以私妨公也。此之謂將得其私,知其指。故公子結受命往媵陳人之婦,於鄄。道生事,從齊桓盟,《春秋》弗非,以為救莊公之危。公子遂受命使京師,道生事之晉,《春秋》非之,以為是時僖公安寧無危。故有危而不專救,謂之不忠;無危而擅生事,是卑君也。故此二臣俱生事,《春秋》有是有非,其義然也。

  齊桓挾賢相之能,用大國之資,即位五年,不能致一諸侯。於柯之盟,見其大信,一年而近國之君畢到,鄄幽之會是也。其後二十年之間亦久矣,尚未能大合諸侯也。至於救邢衛之事,見存亡繼絕之義,而明年遠國之君畢到,貫澤、陽谷之會是也。故曰親近者不以言,召遠者不以使,此其效也。其後矜功,振而自足,而不修德,故楚人滅弦而誌弗憂,江黃伐陳而不往救,損人之國而執其大夫,不救陳之患而責陳不納,不複安鄭,而必欲迫之以兵,功未良成而誌已滿矣。故曰:“管仲之器小哉!”此之謂也。

  《春秋》之聽獄也,必本其事而原其誌。誌邪者不待成,首惡者罪特重,本直者其論輕。是故逄丑父當 ,而轅濤涂不宜執,魯季子追慶父,而吳季子釋闔廬。此四者罪同異論,其本殊也。俱欺仨三軍,或死或不死;俱弒君,或誅或不誅。聽訟折獄,可無審耶!故折獄而是也,理益明,教益行。折獄而非也,暗理迷眾,與教相妨。教,政之本也。獄,政之末也。其事異域,其用一也,不可不以相順,故君子重之也。

  難晉事者曰:《春秋》之法,未逾年之君稱子,蓋人心之正也。到裡克殺奚齊,避此正辭而稱君之子,何也?曰:所聞《詩》無達詁,《易》無達佔,《春秋》無達辭,從變從義,而一以奉人。仁人錄其同姓之禍,固宜異操。晉,《春秋》之同姓也。驪姬一謀而三君死之,天下之所共痛也。本其所為為之者,蔽於所欲得位而不見其難也。《春秋》疾其所蔽,故去其正辭,徒言君之子而已。若謂奚齊曰:嘻嘻!為大國君之子,富貴足矣,何必以兄之位為欲居之,以到此乎云爾。錄所痛之辭也。故痛之中有痛,無罪而受其死者,申生、奚齊、卓子是也。惡之中有惡者,己立之,己殺之,不得如他臣之弒君者,齊公子商人是也。故晉禍痛而齊禍重。《春秋》傷痛而敦重,是以奪晉子繼位之辭與齊子成君之號,詳見之也。

  古之人有言曰:不知來,視諸往。今《春秋》之為學也,道往而明來者也。然而其辭體天之微,故難知也。弗能察,寂若無;能察之,無物不在。是故為《春秋》者,得一端而多連之,見一空而博貫之,則天下盡矣。魯僖公以亂即位,而知親任季子。季子無恙之時,內無臣下之亂,外無諸侯之患,行之二十年,國家安寧。季子卒之後,魯不支鄰國之患,直乞師楚耳。僖公之情非輒不肖而國衰益危者,何也?以無季子也。以魯人之若是也,亦知他國之皆若是也。以他國之皆若是,亦知天下之皆若是也。此之謂連而貫之。故天下雖大,古今雖久,以是定矣。以所任賢,謂之主尊國安。所任非其人,謂之主卑國危。萬世必然,無所疑也。其在《易》曰:“鼎折足,覆公餗。”夫鼎折足者,任非其人也。覆公 者,國家傾也。是故任非其人而國家不傾者,自古到今未嘗聞也。故吾按《春秋》而觀成敗,乃切於前世之興亡也。任賢臣者,國家之興也。夫知不足以知賢,無可奈何矣。知之不能任,大者以死亡,小者以亂危,其若是何邪?以莊公不知季子賢邪?安知病將死,召而授以國政。以殤公為不知孔父賢邪?安知孔父死己必死,趨而救之。二主知皆足以知賢,而不決,不能任。故魯莊以危,宋殤以弒。使莊公早用季子,而宋殤素任孔父,尚將興鄰國,豈直免弒哉。此吾所悁悁而悲者也。

猜你喜欢
  易经·说卦传·第二章·佚名
  人谱类记卷上·刘宗周
  提要·吕柟
  卷三十·陆陇其
  丧期要不要改革?·孔子
  第十一章 13·辜鸿铭
  卷二十·吕祖谦
  卷五十七·山井鼎
  卷八十二·乾隆
  第五十一卦:《震卦》·佚名
  周书·多方·佚名
  答吴觉僧问·太虚
  新的唯识论·太虚
  佛说濡首菩萨无上清净分经卷上·佚名
  菩萨璎珞经卷第六·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余集卷一·乾隆

    <集部,别集类,清代,御制诗集钦定四库全书御制诗余集卷一古今体十二首丙辰一丙辰元旦开泰三阳肇吉徵羲爻乾德凛时乘勲华上日法授受唐宋衰年鄙逼凌儌幸已躬勖无射频緐眷佑愧难承虽云归政仍训政两字心传业与兢元旦试笔用

  • 志第三十六 百官一·欧阳修

    唐之官制,其名号禄秩虽因时增损,而大抵皆沿隋故。其官司之别,曰省、曰台、曰寺、曰监、曰卫、曰府,各统其属,以分职定位。其辩贵贱、叙劳能,则有品、有爵、有勋、有阶,以时考核而升降之,所以任群材、治百事。其为法则精而密,其

  • 卷二百八十三·列传第一百七十一·儒林二·张廷玉

        ◎儒林二   ○陈献章 娄谅 贺钦 陈茂烈 湛若水 邹守益 钱德洪 王畿 欧阳德 罗洪先 吴悌 何廷仁王时槐 许孚远 尤时熙 邓以赞 孟化鲤来知德 邓元锡   陈献章,字公甫,新会人。举正统十二年乡试,再上礼

  • 卷二百三十六·列传第一百三十三·柯劭忞

      ○儒林三   刘庄孙 刘彭寿 林起宗 戚崇增 程端礼 端学 倪渊 陈澔 师凯 刘友益 冯翼翁 彭丝 宇文公谅 史季敷 赵有桂 闻人梦吉 陈刚 陈樵 牟楷 程时登 程复心 史伯璿 詹道传 黄景星 曾贯 周仁荣 仔肩 孟梦 恂

  • ●遗文·李绛

      ◎奏疏   ○论刘从谏求为留后疏   臣伏以兵机尚速,久即计生;威断贵定,疑即变起;人情未一,乃可伐谋;事势已分,则难命中。据刘悟八月十日得病,计是日便死,逗留掩匿,奏报已迟,朝廷既知,又数十日都未有处分,中外人意,共惜事机。

  • 宣宗章皇帝实录卷之三十九·杨士奇

    宣德三年三月癸未朔命驸马都尉西宁侯宋瑛太子少傅工部尚书兼谨身殿大学士杨荣为正副使持节册贵妃孙氏为皇后初皇后胡氏为皇太子妃 上即位立为后踰年婴疾久弗瘳请于 上曰中宫之位以上承 至尊奉 宗庙之祀致圣母之养而下

  •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二百三十六·佚名

    万历十九年五月乙丑朔○先是五台矿盗张守清自开矿洞招纳亡命三千余众设立头子二百余名缔婚代藩潞城新宁二王势甚张大矿徒不遵约束者立毙杖下远近村落咸惧其焰按臣连标疏乞敕守清改过散党仍谕二王绝婚已有旨依议守清乃

  • 卷之一百九十二·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通志卷八十七·郑樵

    宋 右 廸 功 郎 郑 樵 渔 仲 撰周异姓世家第二越 赵 田氏越越王句践其先禹之苖裔而夏后帝少康之庶子也封于会稽以奉守禹之祀文身断发披草莱而邑焉后二十余世至于允常允常之时与吴王阖庐战而相怨伐允常卒子

  • 名臣碑传琬琰之集上卷四·杜大珪

    (宋)杜大珪 编程文简公琳旌劳之碑欧阳修惟文简公旣塟之二年其子嗣隆泣而言于朝曰先臣幸得备位将相官阶品皆第一爵勲皆第二请得立碑如令于是天子曰噫惟尔父琳有劳于我国家予其可忘乃大书曰旌劳之碑遣中贵人即赐其家曰以

  • 张文谦传·宋濂

    张文谦,字仲谦,邢州沙河人。自幼聪敏,记忆力强,与太保刘秉忠同学。世祖即位前为藩王时,封邢州为分地,秉忠向世祖荐举文谦。定宗二年(1247),世祖召见文谦,命他掌管王府书记,渐渐为世祖所信任。邢州地当要冲,初分二千户以供勋臣衣

  • 明玉珍传(附刘桢传)·张廷玉

    明玉珍,随州人。身长八尺,目为双瞳仁。与家乡父老共起兵千余人,驻青山。徐寿辉称帝,派人招引玉珍,明玉珍便率众降。至正十七年(1357)袭取重庆,受寿辉职为陇蜀行省右丞。二十年,陈友谅杀徐寿辉自立,明玉珍便自立为陇蜀王,以刘桢

  • 钦定南巡盛典卷四十七·高晋

    目录河防【十三】 钦定南巡盛典卷四十七河防乾隆四十三年五月初七日河道总督萨载奏言窃臣于本月十七日奏覆黄水并未入运及髙家马头现在情形一折兹于二十五日奉到硃批已有防了钦此折内黄河改从陶荘绕北下注句上奉硃批

  • 楚汉春秋佚文·陆贾

    临海洪颐烜原辑江津王利器校订【汉书艺文志六艺略春秋:&ldquo;楚汉春秋九篇。&rdquo;本注:&ldquo;陆贾所记。&rdquo;隋书经籍志九卷,新唐书艺文志同。唐书经籍志二十卷,不知何以多出十一卷,或字误也。文献通考经籍考未见着

  • 卷二十·纳兰性德

    钦定四库全书陈氏礼记集说补正卷二十头等侍卫纳喇性德撰大传大传集说郑氏曰记祖宗人亲之大义窃案长乐陈氏谓禘者祭之大追王者孝之大名者人治之大道者礼义之大故命曰大传即郑氏之意也其说非不可通然临川吴氏之言更确吴

  • 卷三·陈栎

      钦定四库全书书集传纂疏卷三     元 陈栎 撰朱子订定蔡氏集传商书【契始封商汤因以为有天下之号书凡十七篇】纂疏【史记帝喾生契为唐虞司徒封於商赐姓子氏十三世生汤在位十三年夀百岁国号商盘庚迁殷以後号

  • 说无垢称经赞卷第六(末)·窥基

    观如来品 合十一品。正陈本宗分中。分三。初九品明菩萨境。次上一品明菩萨行。此之一品。明菩萨果。修行当必成大果故。如来之名。已如前释。观者察。智见照察。名之为观。恐修妙行者执有实如来。不解正观二身差别。

  • 顺宗实录·韩愈

    亦称《唐顺宗实录》。唐韩愈撰,共5卷,收入《韩昌黎集》外集。实录是我国中古时期出现的编年体史书,它以封建帝王为中心,是由起居注和日历发展而来的。起居注是皇帝的言行录,始于汉武帝。实录的最早撰修者为南北朝梁时